TWI831365B - 抗gpc3抗體 - Google Patents

抗gpc3抗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1365B
TWI831365B TW111134012A TW111134012A TWI831365B TW I831365 B TWI831365 B TW I831365B TW 111134012 A TW111134012 A TW 111134012A TW 111134012 A TW111134012 A TW 111134012A TW I831365 B TWI831365 B TW I8313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mino acid
acid sequence
seq
heavy chain
light ch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4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9098A (zh
Inventor
玉田耕治
佐古田幸美
中面哲也
齊藤桂吾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大學法人山口大學
國立研究開發法人國立癌症研究中心
日商諾伊爾免疫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大學法人山口大學, 國立研究開發法人國立癌症研究中心, 日商諾伊爾免疫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國立大學法人山口大學
Publication of TW202309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9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1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1365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如下者:一種抗GPC3抗體,其識別與現有抗體(例如GC33、GC199)不同之表位,且即便於單鏈抗體之狀態下亦能夠與局部存在於細胞膜之GPC3特異性地結合;包含該抗GPC3單鏈抗體之CAR;表現該CAR之免疫活性細胞;上述抗GPC3抗體基因或CAR基因;包含該抗GPC3抗體基因或CAR基因之載體;導入有該載體之宿主細胞;特異性地檢測GPC3之方法;及用以特異性地檢測GPC3之套組。 技術方案1所定義之包含特定重鏈CDR1~3及特定輕鏈CDR1~3且與人源GPC3多肽特異性地結合的抗體會與局部存在於細胞膜之GPC3特異性地結合。基於包含該單鏈抗體之CAR所製作之CAR-免疫活性細胞對於癌症免疫療法有用。

Description

抗GPC3抗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與GPC3(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Glypican)-3)特異性地結合之抗體(抗GPC3抗體);包含抗GPC3單鏈抗體、融合於該抗GPC3單鏈抗體之羧基(C)末端之細胞膜貫通區域、及融合於該細胞膜貫通區域之C末端之免疫活性細胞活化訊號傳遞區域的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以下亦稱為「CAR」);表現CAR之免疫活性細胞;抗GPC3抗體基因或CAR基因;包含抗GPC3抗體基因或CAR基因之載體;導入有該載體之宿主細胞;檢測GPC3之方法;及用以檢測GPC3之套組。
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3(GPC3)係於胎生期之組織、尤其是肝臟/腎臟中表現,且係與器官形成相關之細胞外基質蛋白。GPC3雖然未見於胎盤以外之成人組織中有表現,但於肝細胞癌、黑色素瘤、卵巢透明細胞癌、肺扁平上皮癌等各種癌組織中可見表現。如此,GPC3係與α-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蛋白質同樣地表現於胎生期之組織中之蛋白質,因此屬於胚性癌抗原。即,GPC3具有於正常組織細胞中無表現但於癌細胞中特異性地表現之特徵,因此可作為癌症治療之靶分子、或腫瘤標記物及診斷標記物有用。 GPC3係蛋白多糖家族成員之一,其作為器官形成中之細胞外基質而發揮細胞黏著之功能,或作為細胞增生因子之受體而發揮功能。在位於GPC3之羧基(C)末端側之第560位之絲胺酸附加GPI(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糖基化磷脂醯肌醇)錨蛋白。GPI錨蛋白發揮與細胞膜脂質進行共價鍵結而使GPC3局部存在於細胞表面上之作用。又,GPC3之第495位之絲胺酸與第509位之絲胺酸經硫酸乙醯肝素鏈(HS鏈)修飾。已知HS鏈調節Wnt訊號、FGF訊號、BMP訊號等複數個增殖訊號傳遞途徑。已知根據癌症種類之不同,相關之增殖訊號傳遞途徑不同,例如於肝細胞癌(HCC)中係刺激Wnt訊號途徑而進行細胞增殖。作為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家族之共同特徵,認為於細胞外區域富含16個半胱胺酸,形成複數個分子內雙硫鍵而有助於立體結構形成之穩定化。據報告,細胞膜表面之GPC3有在第358位之精胺酸(R)與第359位之絲胺酸(S)之間(R358/S359)被弗林蛋白酶轉化酶(furin convertase)切斷之可能性。但是,由於GPC3之胺基(N)末端次單元利用分子內雙硫鍵而交聯,故而即便於被弗林蛋白酶轉化酶切斷成N末端側次單元及C末端側次單元兩者之情形時,亦能想到兩者不解離而保持全長型結構之可能性,關於可溶性GPC3之結構之討論存在分歧。如此,關於局部存在於細胞膜之GPC3之立體結構,包括GPC3之同功異型物之結構在內,不明之處較多。 由於細胞膜中之GPC3之結構複雜,故而認為於製作針對GPC3之抗體時,較理想為以結構最簡單之區域作為表位。作為現有之抗GPC3抗體之代表,有BioMosaics公司銷售之單株抗體1G12。該抗體係對Balb/c小鼠免疫避開GPC3之複雜結構或局部存在而設計之抗原(GPC3之C末端側70殘基之多肽)而製作融合瘤,並藉由使用該抗原進行篩選而獲得之抗體。又,日本製藥廠商開發之抗體GC33及GC199亦為基於相同概念而建立之單株抗體,且係以GPC3之C末端側部分片段作為抗原而獲得之抗體(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01110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能夠識別與現有抗體(例如GC33、GC199)不同之表位且即便於單鏈抗體之狀態下亦與局部存在於細胞膜之GPC3特異性地結合的抗GPC3抗體;包含該抗GPC3單鏈抗體之CAR;表現該CAR之免疫活性細胞;上述抗GPC3抗體基因或CAR基因;包含該抗GPC3抗體基因或CAR基因之載體;導入有該載體之宿主細胞;特異性地檢測GPC3之方法;及用以特異性地檢測GPC3之套組。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不斷努力研究。於該過程中,藉由不同於建立融合瘤之先前單株抗體製作法的方法、即噬菌體呈現(Phage display)法而製作出新穎抗GPC3抗體。具體而言,使用源自免疫了人GPC3全長之小鼠之B細胞而合成抗體基因之免疫基因庫,於單鏈抗體(single chain Fv,scFv)基因庫中再構成基因並組入至噬菌體呈現,使之於噬菌體表面進行表現,使用重組全長人GPC3及該GPC3表現細胞株、視需要進而使用作為競爭者(competitor)之上述現有抗體之表位即GPC3之C末端側多肽進行生物淘篩(bio-panning),而製作抗GPC3抗體。又,確認所製作之抗GPC3抗體可用於使用表現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之T細胞(以下有時稱為「CAR-T細胞」)之癌症免疫療法。本發明係基於該等見解而完成。 即,本發明如下所述。 [1]一種抗體(以下有時稱為「本申請抗體」),其係與源自包含序列編號15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人GPC3(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3)的多肽特異性地結合者,並且含有 (1-1)包含序列編號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互補決定區(CDR)1、包含序列編號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 包含序列編號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 (2-1)包含序列編號1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1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1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 包含序列編號1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1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1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 (3-1)包含序列編號2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2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2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 包含序列編號2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2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2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 (4-1)包含序列編號3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3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3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 包含序列編號3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3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3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 (5-1)包含序列編號4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4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4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 包含序列編號4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4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4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 (6-1)包含序列編號5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5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5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 包含序列編號5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5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5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 (7-1)包含序列編號6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6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6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 包含序列編號6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6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6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 (8-1)包含序列編號7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7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7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 包含序列編號7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7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7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 (9-1)包含序列編號8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8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8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 包含序列編號8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 (10-1)包含序列編號9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9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9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 包含序列編號9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9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9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 (11-1)包含序列編號10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10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10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 包含序列編號10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10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10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 [2]如上述[1]所記載之抗體,其含有 (1-2)包含與序列編號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 (2-2)包含與序列編號1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1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 (3-2)包含與序列編號2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2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 (4-2)包含與序列編號3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3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 (5-2)包含與序列編號4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 (6-2)包含與序列編號5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5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 (7-2)包含與序列編號6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6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 (8-2)包含與序列編號7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7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 (9-2)包含與序列編號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8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 (10-2)包含與序列編號9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9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 (11-2)包含與序列編號10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10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3]如上述[1]或[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抗體,其為單鏈抗體。 [4]如上述[3]所記載之抗體,其中單鏈抗體含有 (1-3)與序列編號16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2-3)與序列編號16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3-3)與序列編號16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4-3)與序列編號16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5-3)與序列編號16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6-3)與序列編號17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7-3)與序列編號17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8-3)與序列編號17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9-3)與序列編號17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10-3)與序列編號17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11-3)與序列編號17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 [5]如上述[3]所記載之抗體,其中單鏈抗體含有 (1-3'-1)與序列編號17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1-3'-2)與序列編號17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1-3'-3)與序列編號18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2-3'-1)與序列編號18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2-3'-2)與序列編號18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2-3'-3)與序列編號18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 (2-3'-4)與序列編號18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 [6]如上述[1]或[2]所記載之抗體,其含有 (1-4)包含與序列編號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與序列編號1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含有 (2-4)包含與序列編號1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與序列編號2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含有 (3-4)包含與序列編號2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與序列編號3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含有 (4-4)包含與序列編號3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與序列編號4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含有 (5-4)包含與序列編號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與序列編號5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含有 (6-4)包含與序列編號5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與序列編號6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含有 (7-4)包含與序列編號6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與序列編號7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含有 (8-4)包含與序列編號7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與序列編號8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含有 (9-4)包含與序列編號8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與序列編號9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含有 (10-4)包含與序列編號9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與序列編號10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含有 (11-4)包含與序列編號10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與序列編號11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7]一種CAR(以下有時稱為「本申請CAR」),其包含如上述[3]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抗體(以下有時稱為「本申請單鏈抗體」)、融合於本申請單鏈抗體之羧基末端之細胞膜貫通區域、及融合於上述細胞膜貫通區域之羧基末端之免疫活性細胞活化訊號傳遞區域。 [8]如上述[7]所記載之CAR,其包含序列編號185~187中之任一者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9]一種免疫活性細胞(以下有時稱為「本申請免疫活性細胞」),其表現如上述[7]或[8]所記載之CAR。 [10]如上述[9]所記載之免疫活性細胞,其進而表現介白素7(IL-7)、及趨化因子配體19(CCL19)。 [11]一種抗體基因(以下有時稱為「本申請抗體基因」)或CAR基因(以下有時稱為「本申請CAR基因」),該抗體基因編碼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抗體,該CAR基因編碼如上述[7]或[8]所記載之CAR。 [12]一種抗體基因,其編碼如上述[1]至[4]及[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抗體。 [13]一種載體(以下有時稱為「本申請載體」),其包含啟動子、與可操作地連結於該啟動子之下游之如上述[11]所記載之抗體基因或如上述[11]所記載之編碼CAR之CAR基因。 [14]一種載體,其包含啟動子、與可操作地連結於該啟動子之下游之如上述[12]所記載之抗體基因。 [15]一種宿主細胞(以下有時稱為「本申請宿主細胞」),其導入有如上述[13]或[14]所記載之載體。 [16]一種GPC3之檢測方法(以下有時稱為「本申請檢測方法」),其具備使用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抗體而檢測GPC3(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3)之步驟。 [17]一種GPC3(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3)之檢測用套組(以下有時稱為「本申請檢測用套組」),其包含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抗體、或其標記物。 關於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可列舉用於檢測GPC3之本申請抗體、或本申請抗體之製造方法,該方法具備如下步驟:對非人動物(例如小鼠、大鼠)免疫包含序列編號15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全長人GPC3;由上述免疫非人動物源B細胞之全RNA進行反轉錄反應而合成cDNA,將抗體基因進行擴增而製作抗體基因基因庫;由上述抗體基因基因庫構建scFv噬菌體基因庫,感染大腸菌而表現scFv,對所獲得者使用上述全長人GPC3或該GPC3表現細胞株、進而視需要使用作為競爭者之GPC3之C末端側多肽(包含序列編號15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人源GPC3多肽)進行生物淘篩。 [發明之效果] 本申請抗體係不僅於IgG(Immunoglobulin G,免疫球蛋白G)型,而且於scFv型之狀態下亦能夠與局部存在於細胞膜之GPC3特異性地結合的抗體。又,使用本申請抗體作為CAR中之scFv之CAR-T細胞具有優異之細胞毒殺活性及IFN-γ產生能力。因此,本申請抗體對於癌症免疫療法有用。
本申請抗體係包含上述(1-1)~(11-1)中之任一種重(H)鏈及輕(L)鏈之CDR1~3,且以包含序列編號15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人源GPC3多肽(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5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人源全長GPC3之第32~471位之胺基酸殘基[外顯子1~7]的胺基[N]末端側多肽)之至少一部分(通常於3~30胺基酸殘基之範圍內,較佳為4~20胺基酸殘基,更佳為5~15胺基酸殘基)作為表位而特異性地與之結合的抗體,該抗體不僅於IgG型而且於scFv型之狀態下亦能夠與局部存在於細胞膜之GPC3特異性地結合,通常含有包含上述(1-1)~(11-1)中之任一種重鏈CDR1~3之重鏈可變區、與包含上述(1-1)~(11-1)之任一種輕鏈CDR1~3之輕鏈可變區。此處所謂「特異性地結合」意指藉由抗原-抗體間之特異性較高之識別機構而識別包含序列編號15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多肽並與之結合的抗體。因此,本申請抗體不會與包含序列編號15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人源GPC3多肽(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5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人源全長GPC3之第472~580位之胺基酸殘基[外顯子8~9]的羧基[C]末端側多肽)特異性地結合。 本申請抗體之來源、種類、類型、形態等並無別限制,例如本申請抗體包括:人源抗體;小鼠、大鼠等非人動物源抗體;多株抗體、寡株抗體(數種~數十種抗體之混合物)、單株抗體;將抗體之一部分區域(例如恆定區)置換為源自不同生物種之區域的嵌合抗體或人源化抗體、利用胃蛋白酶消化單株抗體而獲得之F(ab') 2抗體片段、將F(ab') 2抗體片段還原而獲得之Fab'抗體片段、利用木瓜酶消化單株抗體而獲得之Fab等抗體片段、藉由胺基酸交聯使抗體重(H)鏈可變區與抗體輕(H)鏈可變區連結而獲得之scFv等重組抗體等。於以CAR之形式使用本申請抗體之情形時,較佳為scFv。 本申請抗體較佳為經分離者。此處,所謂「經分離」意指藉由人工操作將抗體自原本之存在環境中取出,使抗體於與原本之存在環境不同之環境下進行表現等,而以不同於抗體原本存在狀態之狀態下存在。即,「經分離之抗體」不包括源自某個體且未經外部操作(人工操作)而包含於該個體之體內或者包含於來自體內之組織或體液(血液、血漿、血清等)中之狀態之抗體。又,本申請抗體較佳為藉由人工操作而製作之抗體(例如上述重組抗體)。該「源自藉由人工操作所製作之細胞之抗體或由該細胞產生之抗體」不包括未經人工操作之抗體、例如由天然存在之B細胞產生之抗體。 本申請抗體通常於重鏈及輕鏈之CDR1~3之各區域之N末端及C末端連結有構架區(FR)。作為該FR中之重鏈FR,可列舉:連結於重鏈CDR1之N末端之重鏈FR1、或連結於重鏈CDR1之C末端(重鏈CDR2之N末端)之重鏈FR2、或連結於重鏈CDR2之C末端(重鏈CDR3之N末端)之重鏈FR3、或連結於重鏈CDR3之C末端之重鏈FR4。又,作為上述FR中之輕鏈FR,可列舉:連結於輕鏈CDR1之N末端之輕鏈FR1、或連結於輕鏈CDR1之C末端(輕鏈CDR2之N末端)之輕鏈FR2、或連結於輕鏈CDR2之C末端(輕鏈CDR3之N末端)之輕鏈FR3、或連結於輕鏈CDR3之C末端之輕鏈FR4。 作為上述重鏈FR1,具體而言,可列舉:(1-HFR1)包含序列編號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3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2-HFR1)包含序列編號1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3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3-HFR1)包含序列編號2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3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4-HFR1)包含序列編號3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3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5-HFR1)包含序列編號4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3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6-HFR1)包含序列編號5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3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7-HFR1)包含序列編號6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3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8-HFR1)包含序列編號7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3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9-HFR1)包含序列編號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3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10-HFR1)包含序列編號9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3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或者(11-HFR1)包含序列編號10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3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 作為上述重鏈FR2,具體而言,可列舉:(1-HFR2)包含序列編號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6~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2-HFR2)包含序列編號1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6~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3-HFR2)包含序列編號2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6~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4-HFR2)包含序列編號3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6~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5-HFR2)包含序列編號4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6~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6-HFR2)包含序列編號5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6~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7-HFR2)包含序列編號6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6~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8-HFR2)包含序列編號7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6~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9-HFR2)包含序列編號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6~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10-HFR2)包含序列編號9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6~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或者(11-HFR2)包含序列編號10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6~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 作為上述重鏈FR3,具體而言,可列舉:(1-HFR3)包含序列編號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7~9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2-HFR3)包含序列編號1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7~9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3-HFR3)包含序列編號2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7~9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4-HFR3)包含序列編號3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7~9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5-HFR3)包含序列編號4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7~9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6-HFR3)包含序列編號5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7~9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7-HFR3)包含序列編號6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7~9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8-HFR3)包含序列編號7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7~9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9-HFR3)包含序列編號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7~9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10-HFR3)包含序列編號9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7~9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或者(11-HFR3)包含序列編號10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7~9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 作為上述重鏈FR4,具體而言,可列舉:(1-HFR4)包含序列編號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09~11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2-HFR4)包含序列編號1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08~117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3-HFR4)包含序列編號2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06~115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4-HFR4)包含序列編號3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11~12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5-HFR4)包含序列編號4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08~117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6-HFR4)包含序列編號5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07~116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7-HFR4)包含序列編號6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06~115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8-HFR4)包含序列編號7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06~115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9-HFR4)包含序列編號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11~12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10-HFR4)包含序列編號9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10~11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或者(11-HFR4)包含序列編號10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09~11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 作為上述輕鏈FR1,具體而言,可列舉:(1-LFR1)包含序列編號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2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2-LFR1)包含序列編號1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2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3-LFR1)包含序列編號2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2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4-LFR1)包含序列編號3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2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5-LFR1)包含序列編號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2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6-LFR1)包含序列編號5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2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7-LFR1)包含序列編號6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2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8-LFR1)包含序列編號7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2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9-LFR1)包含序列編號8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2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10-LFR1)包含序列編號9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2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或者(11-LFR1)包含序列編號10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2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 作為上述輕鏈FR2,具體而言,可列舉:(1-LFR2)包含序列編號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5~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2-LFR2)包含序列編號1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40~54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3-LFR2)包含序列編號2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5~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4-LFR2)包含序列編號3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5~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5-LFR2)包含序列編號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41~55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6-LFR2)包含序列編號5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5~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7-LFR2)包含序列編號6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5~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8-LFR2)包含序列編號7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5~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9-LFR2)包含序列編號8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5~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10-LFR2)包含序列編號9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5~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或者(11-LFR2)包含序列編號10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35~49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 作為上述輕鏈FR3,具體而言,可列舉:(1-LFR3)包含序列編號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57~8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2-LFR3)包含序列編號1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2~9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3-LFR3)包含序列編號2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57~8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4-LFR3)包含序列編號3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57~8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5-LFR3)包含序列編號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63~94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6-LFR3)包含序列編號5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57~8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7-LFR3)包含序列編號6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57~8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8-LFR3)包含序列編號7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57~8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9-LFR3)包含序列編號8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57~8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10-LFR3)包含序列編號9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57~8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或者(11-LFR3)包含序列編號10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57~8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 作為上述輕鏈FR4,具體而言,可列舉:(1-LFR4)包含序列編號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98~10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2-LFR4)包含序列編號1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03~11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3-LFR4)包含序列編號2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97~107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4-LFR4)包含序列編號3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98~10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5-LFR4)包含序列編號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04~114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6-LFR4)包含序列編號5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98~10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7-LFR4)包含序列編號6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98~10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8-LFR4)包含序列編號7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98~10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9-LFR4)包含序列編號8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98~10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10-LFR4)包含序列編號9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98~10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或者(11-LFR4)包含序列編號10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98~108位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或包含與該多肽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 作為本申請抗體之FR,較佳為已知之人源抗體之FR。作為該「已知之人源抗體之FR」,例如可列舉:GenBank等公知之序列資料庫中所登記之人源抗體之FR、選自源於人源抗體之各亞型之共通序列(Human Most Homologous Consensus Sequence;Kabat, E. A.等人之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US Dept.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1)中之FR等。 本申請抗體中之重鏈CDR1通常根據kabat之編號(參照文獻「kabat, E.A. et al., (1991) NIH Publication No. 91-3242,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而存在於H31~35之位置。又,本申請抗體中之重鏈CDR2通常根據kabat之編號而存在於H50~52、H52A、及H53~65之位置。又,本申請抗體中之重鏈CDR3通常根據kabat之編號而存在於H95~100、H100A、H100B、H101、及H102之位置。又,本申請抗體中之輕鏈CDR1通常根據kabat之編號而存在於L24~34之位置。又,本申請抗體中之輕鏈CDR2通常根據kabat之編號而存在於L50~56之位置。又,本申請抗體中之輕鏈CDR3通常根據kabat之編號而存在於L89~97之位置。 本申請抗體之中,作為包含上述(1-1)之重鏈及輕鏈之CDR1~3之抗體,可列舉包含上述(1-2)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V)區者,具體而言,可列舉:上述(1-3)之單鏈抗體;或上述(1-3'-1)之單鏈抗體、上述(1-3'-2)之單鏈抗體、及上述(1-3'-3)之單鏈抗體;或包含上述(1-4)之重鏈及輕鏈之抗體。又,作為包含上述(2-1)之重鏈及輕鏈之CDR1~3之抗體,可列舉包含上述(2-2)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者,具體而言,可列舉:上述(2-3)之單鏈抗體;或上述(2-3'-1)之單鏈抗體、上述(2-3'-2)之單鏈抗體、上述(2-3'-3)之單鏈抗體、及上述(2-3'-4)之單鏈抗體;或包含上述(2-4)之重鏈及輕鏈之抗體。又,作為包含上述(3-1)之重鏈及輕鏈之CDR1~3之抗體,可列舉包含上述(3-2)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者,具體而言,可列舉:上述(3-3)之單鏈抗體;或包含上述(3-4)之重鏈及輕鏈之抗體。又,作為包含上述(4-1)之重鏈及輕鏈之CDR1~3之抗體,可列舉包含上述(4-2)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者,具體而言,可列舉:上述(4-3)之單鏈抗體;或包含上述(4-4)之重鏈及輕鏈之抗體。又,作為包含上述(5-1)之重鏈及輕鏈之CDR1~3之抗體,可列舉包含上述(5-2)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者,具體而言,可列舉:上述(5-3)之單鏈抗體;或包含上述(5-4)之重鏈及輕鏈之抗體。又,作為包含上述(6-1)之重鏈及輕鏈之CDR1~3之抗體,可列舉包含上述(6-2)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者,具體而言,可列舉:上述(6-3)之單鏈抗體;或包含上述(6-4)之重鏈及輕鏈之抗體。又,作為包含上述(7-1)之重鏈及輕鏈之CDR1~3之抗體,可列舉包含上述(7-2)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者,具體而言,可列舉:上述(7-3)之單鏈抗體;或包含上述(7-4)之重鏈及輕鏈之抗體。又,作為包含上述(8-1)之重鏈及輕鏈之CDR1~3之抗體,可列舉包含上述(8-2)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者,具體而言,可列舉:上述(8-3)之單鏈抗體;或包含上述(8-4)之重鏈及輕鏈之抗體。又,作為包含上述(9-1)之重鏈及輕鏈之CDR1~3之抗體,可列舉包含上述(9-2)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者,具體而言,可列舉:上述(9-3)之單鏈抗體;或包含上述(9-4)之重鏈及輕鏈之抗體。又,作為包含上述(10-1)之重鏈及輕鏈之CDR1~3之抗體,可列舉包含上述(10-2)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者,具體而言,可列舉:上述(10-3)之單鏈抗體;或包含上述(10-4)之重鏈及輕鏈之抗體。又,作為包含上述(11-1)之重鏈及輕鏈之CDR1~3之抗體,可列舉包含上述(11-2)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者,具體而言,可列舉:上述(11-3)之單鏈抗體;或包含上述(11-4)之重鏈及輕鏈之抗體。再者,單鏈抗體中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通常經由肽連接子而結合。 作為本申請CAR,只要為包含本申請單鏈抗體、融合於本申請單鏈抗體之C末端之細胞膜貫通區域、及融合於該細胞膜貫通區域之C末端之免疫活性細胞活化訊號傳遞區域者即可,此處,本申請單鏈抗體與細胞膜貫通區域之間、或細胞膜貫通區域與免疫活性細胞活化訊號傳遞區域之間亦可經由肽連接子或IgG4鉸鏈區而融合。 作為本申請抗體中之肽連接子之長度,例如可列舉1~100個胺基酸殘基,較佳為10~50個胺基酸殘基。又,作為本申請抗體中之肽連接子,具體而言,可列舉由三個包含1~4個甘胺酸與1個絲胺酸之胺基酸序列連續地連結而成者。 作為上述細胞膜貫通區域,只要為能夠貫通細胞膜之肽即可,例如可列舉源自CD8、T細胞受體之α、β鏈、CD3ζ、CD28、CD3ε、CD45、CD4、CD5、CD8、CD9、CD16、CD22、CD33、CD37、CD64、CD80、CD86、CD134、CD137、ICOS、CD154、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或GITR之細胞膜貫通區域,具體而言,可列舉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8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人CD8細胞膜貫通區域。又,作為上述細胞膜貫通區域,亦可為能夠貫通細胞膜之肽之C末端側之1~10個胺基酸殘基、較佳為6~7個胺基酸殘基經削除者,例如可列舉:包含序列編號1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77位之胺基酸殘基的上述人CD8細胞膜貫通區域之改型體1、或包含序列編號1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76位之胺基酸殘基的上述人CD8細胞膜貫通區域之改型體2。 作為上述免疫活性細胞活化訊號傳遞區域,只要為在本申請單鏈抗體結合於人GPC3時能夠向免疫活性細胞內傳遞訊號之區域即可,較佳為包含選自CD28、4-1BB(CD137)、GITR、CD27、OX40、HVEM、CD3ζ、Fc受體相關γ鏈(Fc Receptor-associated γchain)之細胞內區域之多肽中之至少1種或2種以上者,更佳為包含CD28、4-1BB、及CD3ζ之細胞內區域之多肽3種者。作為該CD28之細胞內區域之多肽,具體而言,可列舉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85~124位之胺基酸殘基的人CD28之細胞內區域之多肽。又,作為上述「4-1BB之細胞內區域之多肽」,具體而言,可列舉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25~170位之胺基酸殘基的人4-1BB之細胞內區域之多肽。又,作為上述CD3ζ之細胞內區域之多肽,具體而言,可列舉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72~283位之胺基酸殘基的人CD3ζ之細胞內區域之多肽。 再者,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84位之精胺酸(Arg)、序列編號1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78位之精胺酸、序列編號1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77位之精胺酸為上述源自人CD8之細胞膜貫通區域之多肽與上述人CD28之細胞內區域之多肽的共通序列。又,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71位之白胺酸(Leu)、序列編號1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65位之白胺酸、序列編號1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第164位之白胺酸為上述人4-1BB之細胞內區域之多肽與上述人CD3ζ之細胞內區域之多肽的共通序列。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免疫活性細胞」意指於生物體內承擔免疫功能之細胞。作為免疫活性細胞,例如可列舉:T細胞、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B細胞等淋巴球系細胞,或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狀細胞等抗原呈現細胞,或嗜中性球、嗜酸性球、嗜鹼性球、肥胖細胞等粒細胞。具體而言,較佳可列舉源自人、狗、貓、豬、小鼠等哺乳動物之T細胞,較佳為人源T細胞。又,T細胞可自血液、骨髄液等體液、或脾臟、胸腺、淋巴節等組織、或者原發腫瘤、轉移性腫瘤、癌性腹水等癌組織中所浸潤之免疫活性細胞進行單離、純化而獲得,進而亦可利用由ES細胞或iPS細胞所製作者。作為該T細胞,可列舉:α/βT細胞、γ/δT細胞、CD8 T細胞、CD4 T細胞、腫瘤浸潤T細胞、記憶T細胞、初始T細胞、NKT細胞。再者,免疫活性細胞之來源與投予對象可相同亦可不同。進而,於投予對象為人之情形時,作為免疫活性細胞,可使用自作為投予對象之患者本人採集之患者自身細胞,亦可使用自其他人採集之他人細胞。即,供體與受體可一致亦可不一致,但較佳為一致。 作為上述投予對象,較佳可列舉哺乳動物或哺乳動物細胞,該哺乳動物之中,更佳可列舉:人、小鼠、狗、大鼠、豚鼠、兔、雞、羊、豬、牛、馬、貓、猴、黑猩猩,尤佳可列舉人。 本申請CAR較佳為用於在癌症治療之中,使其於自癌症患者採集之免疫活性細胞之細胞表面上進行離體(ex vivo)表現。於使用T細胞作為免疫活性細胞之情形時,作為本申請CAR中之包含細胞膜貫通區域與融合於該細胞膜貫通區域之C末端之免疫活性細胞活化訊號傳遞區域的肽,具體而言,可列舉包含序列編號185~187中之任一者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又,作為本申請CAR,具體而言,可列舉含有選自由上述(1-3)之單鏈抗體、上述(2-3)之單鏈抗體、上述(1-3'-1)之單鏈抗體、上述(1-3'-2)之單鏈抗體、上述(1-3'-3)之單鏈抗體、上述(2-3'-1)之單鏈抗體、上述(2-3'-2)之單鏈抗體、上述(2-3'-3)之單鏈抗體、及上述(2-3'-4)之單鏈抗體所組成之群中之單鏈抗體、與融合於該單鏈抗體之C末端之包含序列編號185~187中之任一者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 即,作為上述本申請CAR,可列舉: 含有上述(1-3)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1-3)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1-3)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1-3'-1)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1-3'-1)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1-3'-1)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1-3'-2)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1-3'-2)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1-3'-2)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1-3'-3)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1-3'-3)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1-3'-3)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1)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1)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1)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2)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2)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2)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3)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3)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3)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4)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4)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或 含有上述(2-3'-4)之單鏈抗體、與包含序列編號1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者。 作為本申請免疫活性細胞,只要為表現CAR之免疫活性細胞即可,由於CAR在天然條件下通常不存在,故而係表現外源性CAR而非內源性CAR之免疫活性細胞。作為本申請免疫活性細胞,較佳為進而表現IL-7及/或CCL19者。於免疫活性細胞為未見表現IL-7及/或CCL19之細胞、例如T細胞之情形時,或於免疫活性細胞為T細胞以外之IL-7及/或CCL19之表現較低之細胞之情形時,作為本申請免疫活性細胞,較佳為表現外源性之IL-7及/或CCL19者。 本申請免疫活性細胞可藉由將包含本申請CAR基因之本申請載體、或包含IL-7及/或CCL19基因之載體導入至免疫活性細胞而製作。作為導入方法,只要為對哺乳動物細胞導入DNA之方法即可,例如可列舉:電穿孔法(Cytotechnology, 3, 133(1990))、磷酸鈣法(日本專利特開平2-227075號公報)、脂轉染法(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84, 7413(1987))、病毒感染法等方法。作為該病毒感染法,可列舉如下方法:將CAR表現載體(國際公開2016/056228號說明書)與包裝質粒轉染至GP2-293細胞(Takara Bio公司製造)、Plat-GP細胞(Cosmo Bio公司製造)、PG13細胞(ATCC CRL-10686)、PA317細胞(ATCC CRL-9078)等包裝細胞而製作重組病毒,再使該重組病毒感染T細胞。 又,本申請免疫活性細胞亦可藉由如下方式製造:採用公知之基因編輯技術,將編碼本申請CAR之核苷酸、或者編碼IL-7及/或CCL19之核苷酸以能夠於適當之啟動子之控制下進行表現之方式組入至細胞之基因組。作為公知之基因編輯術,可列舉使用鋅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TALEN(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轉錄激活樣效應因子核酸酶)、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Cas系統等內切核酸酶之技術。 本申請免疫活性細胞可與其他抗癌藥劑併用。作為其他抗癌藥劑,可列舉: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苯達莫司汀(bendamustine)、異環磷醯胺(ifosfamide)、達卡巴𠯤(dacarbazine)等烷基化劑,噴司他丁(pentostatin)、氟達拉濱(fludarabine)、克拉屈濱(cladribine)、甲胺喋呤(methotrexate)、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6-巰基嘌呤(mercaptopurine)、依諾他濱(enocitabine)等代謝拮抗劑,利妥昔單抗(rituximab)、西妥昔單抗(cetuximab)、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等分子靶向劑,伊馬替尼(ima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埃羅替尼(erlotinib)、阿法替尼(afatinib)、達沙替尼(dasatinib)、舒尼替尼(sunitinib)、曲美替尼(trametinib)等激酶抑制劑,硼替佐米(bortezomib)等蛋白酶體抑制劑,環孢靈(cyclosporine)、他克莫司(tacrolimus)等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艾達黴素(idarubicin)、多柔比星絲裂黴素C(doxorubicin mitomycin C)等抗癌性抗生素,伊立替康(irinotecan)、依託泊苷(etoposide)等生物鹼,順鉑(cisplatin)、奧沙利鉑(oxaliplatin)、卡鉑(carboplatin)等鉑製劑,他莫昔芬(tamoxifen)、比卡魯胺(bicalutamide)等激素療法劑,干擾素(interferon)、納武單抗(nivolumab)、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等免疫控制劑。 作為上述「本申請免疫活性細胞與其他抗癌藥劑之併用」方法,可列舉:先使用其他抗癌藥劑進行處理,其後使用本申請免疫活性細胞之方法;或同時使用本申請免疫活性細胞與其他抗癌藥劑之方法;或先使用本申請免疫活性細胞進行處理,其後使用其他抗癌藥劑之方法。又,於將本申請免疫活性細胞與其他抗癌藥劑併用之情形時,對癌症之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並且藉由減少各自之投予次數或投予量,能夠減輕各自之副作用。 作為本申請抗體基因,只要為編碼本申請抗體之抗體基因(核苷酸),則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如下者: (1-1D),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91~10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1-1)之重鏈CDR1之基因)或該重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degenerate codon)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148~19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1-1)之重鏈CDR2之基因)或該重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295~324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1-1)之重鏈CDR3之基因)或該重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與 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2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70~102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1-1)之輕鏈CDR1之基因)或該輕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2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148~16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1-1)之輕鏈CDR2之基因)或該輕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2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265~291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1-1)之輕鏈CDR3之基因)或該輕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2-1D),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5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91~10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2-1)之重鏈CDR1之基因)或該重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5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148~19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2-1)之重鏈CDR2之基因)或該重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5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295~321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2-1)之重鏈CDR3之基因)或該重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與 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6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70~117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2-1)之輕鏈CDR1之基因)或該輕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6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163~183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2-1)之輕鏈CDR2之基因)或該輕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6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280~306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2-1)之輕鏈CDR3之基因)或該輕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3-1D),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9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91~10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3-1)之重鏈CDR1之基因)或該重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9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148~19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3-1)之重鏈CDR2之基因)或該重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19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295~31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3-1)之重鏈CDR3之基因)或該重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與 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0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70~102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3-1)之輕鏈CDR1之基因)或該輕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0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148~16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3-1)之輕鏈CDR2之基因)或該輕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0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265~28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3-1)之輕鏈CDR3之基因)或該輕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4-1D),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3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91~10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4-1)之重鏈CDR1之基因)或該重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3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148~19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4-1)之重鏈CDR2之基因)或該重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3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298~330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4-1)之重鏈CDR3之基因)或該重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與 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4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70~102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4-1)之輕鏈CDR1之基因)或該輕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4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148~16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4-1)之輕鏈CDR2之基因)或該輕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4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265~291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4-1)之輕鏈CDR3之基因)或該輕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5-1D),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7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91~10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5-1)之重鏈CDR1之基因)或該重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7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148~19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5-1)之重鏈CDR2之基因)或該重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7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298~321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5-1)之重鏈CDR3之基因)或該重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與 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8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70~120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5-1)之輕鏈CDR1之基因)或該輕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8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166~186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5-1)之輕鏈CDR2之基因)或該輕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28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283~309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5-1)之輕鏈CDR3之基因)或該輕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6-1D),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91~10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6-1)之重鏈CDR1之基因)或該重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148~19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6-1)之重鏈CDR2之基因)或該重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295~31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6-1)之重鏈CDR3之基因)或該重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與 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2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70~102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6-1)之輕鏈CDR1之基因)或該輕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2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148~16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6-1)之輕鏈CDR2之基因)或該輕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2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265~291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6-1)之輕鏈CDR3之基因)或該輕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7-1D),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5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91~10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7-1)之重鏈CDR1之基因)或該重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5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148~19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7-1)之重鏈CDR2之基因)或該重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5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295~31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7-1)之重鏈CDR3之基因)或該重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與 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6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70~102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7-1)之輕鏈CDR1之基因)或該輕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6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148~16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7-1)之輕鏈CDR2之基因)或該輕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6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265~291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7-1)之輕鏈CDR3之基因)或該輕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8-1D),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9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91~10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8-1)之重鏈CDR1之基因)或該重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9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148~19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8-1)之重鏈CDR2之基因)或該重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39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295~31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8-1)之重鏈CDR3之基因)或該重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與 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0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70~102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8-1)之輕鏈CDR1之基因)或該輕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0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148~16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8-1)之輕鏈CDR2之基因)或該輕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0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265~291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8-1)之輕鏈CDR3之基因)或該輕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9-1D),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3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91~10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9-1)之重鏈CDR1之基因)或該重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3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148~19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9-1)之重鏈CDR2之基因)或該重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3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298~330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9-1)之重鏈CDR3之基因)或該重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與 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4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70~102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9-1)之輕鏈CDR1之基因)或該輕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4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148~16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9-1)之輕鏈CDR2之基因)或該輕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4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265~291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9-1)之輕鏈CDR3之基因)或該輕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10-1D),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7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91~10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10-1)之重鏈CDR1之基因)或該重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7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148~19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10-1)之重鏈CDR2之基因)或該重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7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295~327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10-1)之重鏈CDR3之基因)或該重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與 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8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70~102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10-1)之輕鏈CDR1之基因)或該輕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8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148~16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10-1)之輕鏈CDR2之基因)或該輕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48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第265~291位之核苷酸殘基的輕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10-1)之輕鏈CDR3之基因)或該輕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11-1D),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5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91~105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1基因(編碼上述(11-1)之重鏈CDR1之基因)或該重鏈CDR1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5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148~198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2基因(編碼上述(11-1)之重鏈CDR2之基因)或該重鏈CDR2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及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5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之第295~324位之核苷酸殘基的重鏈CDR3基因(編碼上述(11-1)之重鏈CDR3之基因)或該重鏈CDR3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 進而,作為本申請抗體基因,可列舉如下者: (1-2D),其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1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12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基因);或者 (2-2D),其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15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1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16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1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基因);或者 (3-2D),其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19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2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20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2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基因);或者 (4-2D),其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23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3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24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3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基因);或者 (5-2D),其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27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4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28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基因);或者 (6-2D),其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3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5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32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5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基因);或者 (7-2D),其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35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6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36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6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基因);或者 (8-2D),其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39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7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40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7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基因);或者 (9-2D),其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43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8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44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8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基因);或者 (10-2D),其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47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9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48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9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基因);或者 (11-2D),其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5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10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52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10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基因)。 尤其作為本申請抗體基因,具體可列舉如下者: (1-4D)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13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14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1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之基因);或者 (2-4D)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17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1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18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2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之基因);或者 (3-4D)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2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2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22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3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之基因);或者 (4-4D)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25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3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26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4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之基因);或者 (5-4D)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29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30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5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之基因);或者 (6-4D)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33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5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34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6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之基因);或者 (7-4D)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37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6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38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7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之基因);或者 (8-4D)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41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7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42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8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之基因);或者 (9-4D)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45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8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46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9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之基因);或者 (10-4D)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49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9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50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10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之基因);或者 (11-4D)含有包含與序列編號153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重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10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之基因)、與包含與序列編號154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核苷酸序列的輕鏈基因(編碼包含與序列編號11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之基因)。 作為本申請CAR基因,只要為編碼本申請CAR之基因(核苷酸),則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具體地列舉如下者: (1-3D),其含有編碼上述(1-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2-3D),其含有編碼上述(2-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3-3D),其含有編碼上述(3-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4-3D),其含有編碼上述(4-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5-3D),其含有編碼上述(5-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6-3D),其含有編碼上述(6-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7-3D),其含有編碼上述(7-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8-3D),其含有編碼上述(8-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9-3D),其含有編碼上述(9-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10-3D),其含有編碼上述(10-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11-3D),其含有編碼上述(11-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1-3'-1D),其含有編碼上述(1-3'-1)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1-3'-2D),其含有編碼上述(1-3'-2)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1-3'-3D),其含有編碼上述(1-3'-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2-3'-1D),其含有編碼上述(2-3'-1)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2-3'-2D),其含有編碼上述(2-3'-2)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2-3'-3D),其含有編碼上述(2-3'-3)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或者 (2-3'-4D),其含有編碼上述(2-3'-4)之單鏈抗體之基因、或該基因之簡併密碼子改型體。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至少80%以上之同一性」意指同一性為80%以上,意指較佳為85%以上、更佳為88%以上、進而較佳為90%以上、進而更佳為93%以上、尤佳為95%以上、更尤佳為98%以上、最佳為100%之同一性。 於本說明書中,用語「同一性」意指多肽或聚核苷酸序列近似性之程度(其取決於查詢(query)序列與其他序列、較佳為同一型序列(核酸或蛋白質序列)之匹配)。作為計算及確定「同一性」之較佳之電腦程式法,可列舉:GCG 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鹼基局部對準檢索工具)(Altschul et al., J. Mol. Biol. 1990, 215:403-410;Altschul et al., Nucleic Acids Res. 1997, 25:3389-3402;Devereux et al., Nucleic Acid Res. 1984, 12:387)、及BLASTN 2.0(Gish W., http://blast.wustl.edu, 1996-2002)、及FASTA(Pearson及Lipma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8, 85:2444-2448)、及確定並比對最長重複之一對連續體(Contig)之GCG GelMerge(Wibur及Lipman, SIAM J. Appl. Math. 1984, 44:557-567;Needleman及Wunsch, J. Mol. Biol. 1970, 48:443-453),但並不限定於該等。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與序列編號X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換言之,為「於序列編號X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中有0、1或數個胺基酸殘基經缺失、置換、插入、及/或附加之胺基酸序列」,且具有與序列編號X所表示之胺基酸同等之功能。此處,所謂「1或數個胺基酸殘基經缺失、置換、插入、及/或附加的胺基酸序列」意指例如1~30個之範圍內、較佳為1~20個之範圍內、更佳為1~15個之範圍內、進而較佳為1~10個之範圍內、進而較佳為1~5個之範圍內、進而較佳為1~3個之範圍內、進而較佳為1~2個之範圍內之數量之胺基酸殘基經缺失、置換、插入、及/或附加的胺基酸序列。該等胺基酸殘基之變異處理可藉由化學合成、基因工程方法、突變誘發等從業者已知之任意方法進行。 作為本申請載體中之啟動子,只要為引發位於啟動子之下游之本申請抗體基因所編碼之m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信使核糖核酸)的轉錄的區域即可,啟動子通常包含轉錄起始位點(TSS)。 本申請載體中之啟動子或載體之種類可根據所要導入之宿主細胞(或宿主生物)之種類而適當選擇。 作為宿主細胞,只要為供本申請抗體基因轉錄而本申請抗體表現者、或供本申請CAR基因之mRNA轉錄而本申請CAR表現者即可,於導入「包含本申請抗體基因之載體」作為本申請載體之情形時,宿主細胞可使用以下之酵母、哺乳動物細胞、昆蟲細胞、或植物細胞,於導入「包含本申請CAR基因之載體」作為本申請載體情形時,宿主細胞可使用上述免疫活性細胞。 於使用酵母(例如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等)作為宿主細胞之情形時,作為本申請載體,例如可列舉:YEP13(ATCC37115)、YEp24(ATCC37051)、YCp50(ATCC37419)等載體或源自該載體者,作為啟動子,例如可列舉:己糖激酶(hexose kinase)等糖酵解系之基因之啟動子、PHO5啟動子、PGK啟動子、GAP啟動子、ADH啟動子、gal1啟動子、gal10啟動子、熱休克蛋白質啟動子、MFα1啟動子、CUP1啟動子等。 又,於使用哺乳動物細胞(例如源自人之Namalwa細胞、源自猴之COS細胞、源自中國倉鼠卵巢之CHO細胞、源自人或小鼠等之T細胞等)作為宿主細胞之情形時,且於本申請載體為包含抗體基因之載體時,作為本申請載體,例如可列舉:pcDNAI、pcDM8(Funakoshi公司製造)、pAGE107(日本專利特開平3-22979號公報;Cytotechnology, 3, 133, (1990))、pAS3-3(日本專利特開平2-227075號公報)、pCDM8(Nature, 329, 840, (1987))、pcDNA I/Amp(Invitrogen公司製造)、pREP4(Invitrogen公司製造)、pAGE103(J. Biochemistry, 101, 1307(1987))、pAGE210等載體或源自該載體者。另一方面,於使用哺乳動物細胞(例如源自人之上述免疫活性細胞等)作為宿主細胞之情形時,且於本申請載體為包含CAR基因之載體時,作為本申請載體,例如可列舉:pMSGV載體(Tamada k et al., Clin Cancer Res 18:6436-6445(2002))或pMSCV載體(Takara Bio公司製造)等反轉錄病毒載體或源自該載體者。 作為本申請載體中之啟動子,例如可列舉:巨細胞病毒(CMV)之IE(immediate early,即刻早期)基因之啟動子、SV40之初始啟動子、反轉錄病毒之啟動子、金屬硫蛋白啟動子、熱休克啟動子、SRα啟動子、NFAT啟動子、HIF啟動子等。 又,於使用昆蟲細胞(例如作為草地黏蟲(Spodopterafrugiperda)之卵巢細胞之Sf9細胞、Sf21細胞、作為粉紋夜蛾(Trichoplusiani)之卵巢細胞之High5細胞等)作為宿主細胞之情形時,作為本申請載體,例如重組桿狀病毒製作法中所使用之轉移載體,具體而言,可列舉:pVL1392、pVL1393、pBlueBacIII(均由Invitorogen公司製造)等載體或源自該載體者,作為啟動子,例如可列舉:多角體蛋白啟動子、p10啟動子等。 又,於使用植物細胞(例如煙草、馬鈴薯、蕃茄、胡蘿蔔、大豆、油菜、紫苜蓿、稻、小麥、大麥等)作為宿主細胞之情形時,作為表現載體,例如可列舉:Ti質粒、煙草嵌紋病毒載體等載體或源自該載體者,作為啟動子,例如可列舉:椰菜嵌紋病毒(CaMV)之35S啟動子、稻肌動蛋白1啟動子等。 作為本申請載體,較佳為進而包含增強區或核糖體結合區(RBS,ribosome binding site)之鹼基序列者,以進一步提高基因表現效率,或較佳為進而包含與宿主細胞之種類對應之耐藥性基因(例如耐壯觀黴素性基因、耐氯黴素性基因、耐四環素性基因、耐卡那黴素性基因、耐安比西林性基因、耐嘌呤黴素性基因、耐潮黴素性基因、耐殺稻瘟菌素性基因、耐遺傳黴素性基因等)者,以便進行本申請宿主細胞之篩選。增強區通常配置於啟動子之上游,RBS通常配置於啟動子與本申請基因之間。組入至本申請載體中之本申請抗體基因之核苷酸序列可根據供其進行表現之宿主細胞而優化密碼子序列。本申請載體可採用基因重組技術並藉由公知方法而製作。 本申請宿主細胞可藉由利用與宿主細胞之種類對應之方法,將本申請載體導入(轉染)至宿主細胞而獲得。 於使用上述酵母作為宿主細胞之情形時,作為本申請載體向酵母之導入方法,只要為對酵母導入DNA之方法即可,例如可列舉:電穿孔法(Methods. Enzymol., 194, 182(1990))、球形質體(spheroplast)法(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84, 1929(1978))、乙酸鋰法(J. Bacteriology, 153, 163(1983))等方法。 又,於使用上述哺乳動物細胞作為宿主細胞之情形時,作為本申請載體向哺乳動物細胞之導入方法,只要為對哺乳動物細胞導入DNA之方法即可,例如可列舉如上所述之電穿孔法(Cytotechnology, 3, 133(1990))、磷酸鈣法(日本專利特開平2-227075號公報)、脂轉染法(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84, 7413(1987))、病毒感染法等方法。作為該病毒感染法,如上所述,可列舉如下方法:將CAR表現載體(國際公開2016/056228號說明書)與包裝質粒轉染至GP2-293細胞(Takara Bio公司製造)、Plat-GP細胞(Cosmo Bio公司製造)、PG13細胞(ATCC CRL-10686)、PA317細胞(ATCC CRL-9078)等包裝細胞而製作重組病毒,再使該重組病毒感染T細胞。 又,於使用上述昆蟲細胞作為宿主細胞之情形時,作為本申請載體向昆蟲細胞之導入方法,例如可列舉如下方法:依據「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Baculovirus Expression Vectors, A Laboratory Manual, W.H.Freeman and Company, New York(1992)」、「Bio/Technology, 6, 47(1988)」等所記載之方法,將本申請載體(轉移載體)與源自桿狀病毒之基因組DNA共轉染至上述昆蟲細胞而製作重組桿狀病毒。作為該共轉染之方法,例如可列舉:磷酸鈣法(日本專利特開平2-227075號公報)、脂轉染法(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84, 7413(1987)等方法。 又,於使用上述植物細胞作為宿主細胞之情形時,作為本申請載體向植物細胞之導入方法,例如可列舉:使用土壤桿菌(Agrobacterium)之方法(日本專利特開昭59-140885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昭60-70080號公報)、電穿孔法(日本專利特開昭60-251887號公報)、使用粒子槍(基因槍)之方法(日本專利第2606856號公報、日本專利第2517813號公報)等方法。 本申請抗體可藉由將利用上述方法所獲得之本申請宿主細胞於與宿主細胞對應之培養液中進行培養而獲得。 又,亦可採用基因轉殖動物製作技術而製作組入有本申請抗體基因(本申請載體)之小鼠、牛、山羊、綿羊、雞、豬等基因轉殖動物,並由該基因轉殖動物之血液、乳汁中等而大量生產源自本申請抗體基因之抗體。 進而,可對非人動物(例如小鼠、大鼠)免疫含有包含序列編號15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人源GPC3多肽的物質(GPC3多肽抗原),藉由噬菌體呈現法製作scFv基因之噬菌體基因庫,並藉由使用該GPC3多肽抗原及/或表現該GPC3多肽抗原之細胞株(較佳為不表現內源性GPC3之細胞株)、較佳為進而使用作為競爭者之包含序列編號15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GPC3之C末端側多肽的生物淘篩法,而獲得本申請scFv。又,亦可採用細胞融合技術,由經上述抗原免疫之非人動物而製備產生抗體之融合瘤,藉由使用固相化有上述抗原之培養盤的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酶聯免疫吸附反應)法進行篩選,由此獲得包含本申請抗體之培養上清液。本申請抗體可採用公知之抗體純化技術自該培養上清液進行分離、純化。 作為本申請檢測方法,只要為具備使用本申請抗體而檢測試樣(例如血液、組織、尿液等)中之局部存在於細胞膜(錨定於細胞膜)上之GPC3之步驟的方法即可,作為具體之檢測方法,可列舉:使用本申請抗體之免疫螢光染色法、西方墨點法、ELISA等。 本申請檢測用套組係限定於「用以檢測GPC3」用途之包含本申請抗體或其標記物之套組,該套組包含此類套組通常使用之成分,例如載體、pH值緩衝劑、穩定劑,另外通常包含操作說明書、GPC3檢測說明書等隨附文書。 於本申請檢測方法或本申請檢測用套組中,檢測對象之GPC3之生物種亦可為小鼠、大鼠等非人動物,但通常為人類。 作為上述本申請抗體之標記物中之標記物質,例如可列舉:過氧化酶(例如辣根過氧化酶[HRP,horseradish peroxidase])、鹼性磷酸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6-磷酸鹽脫氫酶、醇脫氫酶、蘋果酸脫氫酶、青黴素酶、觸酶、脫輔葡萄糖氧化酶(apoglucose oxidase)、脲酶、螢光素酶或乙醯膽鹼酯酶等酶,異硫氰酸螢光素、藻膽蛋白、稀土金屬螯合物、丹磺醯氯或異硫氰酸四甲基羅丹明等螢光物質,綠色螢光蛋白質(GFP,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青色螢光蛋白質(CFP,Cyan Fluorescence Protein)、藍色螢光蛋白質(BFP,Blue Fluorescence Protein)、黃色螢光蛋白質(YFP,Yellow Fluorescence Protein)、紅色螢光蛋白質(RFP,Red Fluorescence Protein)、螢光素酶(luciferase)等螢光蛋白質, 3H、 14C、 125I或 131I等放射性同位素,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或化學發光物質。 關於本說明書中引用之學術文獻、專利、專利申請等參考文獻,將其全部內容作為參考與各自具體所記載者相同程度地援用至本說明書中。又,本申請案係主張基於日本專利申請2017-001732號(2017年1月10日提出申請)之優先權,將其全部內容作為參照而併入本說明書中。 以下,藉由實施例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之技術範圍並不限定於該等例示。 實施例 11.識別人GPC3之N末端側多肽之新穎抗GPC3抗體之製備 [概要] 作為用以製備抗人GPC3抗體之免疫動物,使用SKG/Jcl小鼠,作為進行免疫之抗原,使用全長人GPC3蛋白質。已知SKG/Jcl小鼠為患有自發性類風濕性關節炎之自體免疫疾患模型小鼠,因年齡增長或飼育環境而亦對自體成分作出抗體產生應答。另一方面,人GPC3與小鼠GPC3之間的同源性較高,通常對正常小鼠進行免疫亦不易引起抗體之產生,因此使用SKG/Jcl小鼠作為免疫動物。利用源自對GPC3免疫之小鼠之B細胞的cDNA而製作scFv噬菌體基因庫,應用噬菌體呈現法而單離抗人GPC3抗體。 經免疫之小鼠之抗血清中包含多種抗體,需要排除產生對GPC3之特異性較低之抗體、或識別GPC3之C末端側多肽之抗體的小鼠,而選擇產生對GPC3之N末端側多肽具有特異性之抗體的小鼠。因此採用ELISA與FCM,而選擇顯示出產生與GPC3之N末端側多肽特異性地結合之抗體的小鼠個體。具體而言,藉由反轉錄反應,利用源自免疫小鼠之B細胞之全RNA而合成cDNA,將抗體基因進行擴增而製作抗體基因基因庫。由抗體基因基因庫構建scFv噬菌體基因庫,使之感染大腸菌而表現scFv,對該表現scFv者進行使用重組GPC3、GPC3表現細胞株、及GPC3之C末端側多肽的生物淘篩,藉此將表現目標scFv、即針對GPC3之N末端側多肽之抗體的噬菌體加以濃縮。進而,針對所獲得之scFv,為了解析對細胞中之GPC3、即經由GPI(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糖基化磷脂醯肌醇)錨蛋白而局部存在(結合)於細胞膜之GPC3(膜型GPC3)的結合特異性,採用基於細胞之ELISA(cell based-ELISA)、FCM進行驗證。又,對具有結合特異性之純系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進行測序,基於該序列,確定源自免疫小鼠之B細胞所產生之抗GPC3抗體之核苷酸序列。最後,採用於細胞表面表現GPC3之N末端側多肽片段及C末端側多肽片段的哺乳動物呈現(mammalian display)法,而確認scFv之表位為GPC3之N末端側多肽片段。以下揭示詳細之方法及結果。 1-1 材料與方法 [細胞培養] 作為人GPC3表現細胞,使用JHH7細胞株、HepG2細胞株、及強制表現有人GPC3全長之SK-Hep-1細胞株(以下有時稱為「GPC3表現細胞株」),進行抗GPC3抗體之生物淘篩及篩選。JHH7細胞株為源自肝細胞癌之GPC3表現細胞株,於該細胞中恆常表現經由GPI(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糖基化磷脂醯肌醇)錨蛋白而結合於細胞膜上之GPC3(膜型GPC3)。另一方面,HepG2細胞株與JHH7細胞株同為源自肝細胞癌之GPC3表現細胞株,但於該細胞株中,相較於膜型GPC3,不結合於細胞膜上之分泌型GPC3之表現更佔優勢。又,Sk-Hep-1細胞株源自不表現GPC3之肝細胞癌之細胞株。因此,可藉由強制表現而製作僅表現膜型GPC3全長、或表現缺失一部分外顯子之部分長度之膜型GPC3的細胞株。 4種細胞株(JHH7細胞株、HepG2細胞株、GPC3表現細胞株、及源自人類胎兒腎臟上皮之293T細胞株)之培養係於包含10%FBS(fetal calf serum,胎牛血清)(Gibco公司製造)及1%青黴素-鏈黴素(Gibco公司製造)之DMEM(Dulbecco's modification of Eagle's medium Dulbecco,杜貝可改良伊格爾培養基)培養液(Sigmα-Aldrich公司製造)(以下簡稱為「DMEM培養液」)中,於37℃、5%CO 2條件下進行。又,CHO-K1細胞株之培養係於包含10%FBS(Gibco公司製造)之Ham's F12培養液(Sigmα-Aldrich公司製造)中,於37℃、5%CO 2條件下進行。 [免疫抗原] 利用PBS將於C末端附加6×His(組胺酸)標籤之重組GPC3(R & D systems公司製造)調整為0.1 mg/mL,與人工佐劑TiterMax Gold(TiterMax公司製造)或CFA(Freund's Adjuvant Complete,弗氏完全佐劑)(F5881,Sigmα-Aldrich公司製造)進行等量混合而製作乳液,將其用作初次之免疫抗原。第2次以後之免疫抗原係使用利用PBS於10~100 μg/mL之範圍內對重組GPC3進行濃度調整而獲得者。 [GPC3表現細胞株之製作] 將編碼包含序列編號15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全長人GPC3的基因(包含序列編號160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全長人GPC3基因)插入至pcDNA3.1載體(ThermoFisher Scientific公司製造)中,而製作GPC3表現載體。藉由常規方法將GPC3表現載體轉染至SK-Hep-1細胞株後,於包含G418(Roche diagnostics公司製造)之DMEM培養液中進行培養,藉此建立穩定地表現GPC3全長之SK-Hep-1細胞株(GPC3表現細胞株)。 [小鼠之免疫] 以SKG/jcl小鼠(CLEA Japan,8週齡雌鼠,SPF)作為免疫動物,每週於足塾(footpad)免疫重組GPC3一次,合計進行4次免疫。於免疫開始後第5週進行採血,依據常規方法製備血清,作為抗體效價之確認用檢體。 [採用ELISA之抗血清之血清抗體效價] 為了確認經免疫之小鼠體內之抗GPC3抗體產生應答,採用抗原固定化ELISA而測定血清抗體效價。將0.5或2 μg/mL之重組GPC3以50 μL/well添加至96孔培養盤(Nunc公司製造)中,於室溫下培養1小時、或於4℃下培養12小時。其後,以200 μL/well添加2%Block Ace(DS Pharma公司製造)進行阻斷處理。利用0.1%Block Ace/PBS溶液對源自GPC3免疫小鼠之血清進行100倍~16500倍之間的階段稀釋,以50 μL/well添加各稀釋血清樣本,於室溫下培養2小時,進行抗原抗體反應處理。使用含Tween20之PBS(PBST)溶液清洗各孔後,添加含2 μg/mL過氧化酶之山羊抗小鼠IgG(Jackson ImmunoResearch laboratories公司製造),於室溫下培養2小時,進行2次抗體反應處理。使用PBST溶液清洗各孔5次後,去除水分後,以50 μL/well添加TMB受質(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製造),進行顯色反應。15分鐘後,以50 μL/well添加0.18M硫酸而使顯色反應停止後,利用讀板儀(Bio-Rad公司製造)測定450 nm與540 nm之吸光度。使用自450 nm之測定值中減去540 nm之測定值所得之修正值進行定量。 [採用FCM之抗血清中之抗體之特異性] 對於經免疫之小鼠,為了進而確認針對膜型GPC3之抗血清之特異結合性,將經100倍稀釋之小鼠血清與GPC3表現細胞株5×10 5個細胞進行混合,於冰上培養30分鐘。添加FACS緩衝液(1%BSA/PBS溶液)進行離心處理,去除上清液後,以1 μg/mL添加作為2次抗體山羊抗小鼠IgG(H+L)Alexa Fluor488(ThermoFisher Scientific公司製造)100 μL,於冰上培養30分鐘,進行2次抗體反應處理。Alexa Fluor488之檢測及螢光水準之測定係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Canto)(BD Biosciences公司製造)進行。 [scFv噬菌體基因庫之製作] 藉由上述[流式細胞儀]項中所記載之方法,針對顯示出產生與膜型GPC3結合之抗體的小鼠,依據常規方法萃取源自B細胞之全RNA,依據常規方法進行以全RNA作為模板之RT-PCR,而製備cDNA。藉由PCR將抗體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基因進行擴增,利用柔性連接子將該等連接而形成scFv,將編碼該scFv與纖維狀噬菌體M13之衣殼蛋白g3p(cp3)之融合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插入至pTZ19R噬菌體質體(phagemid)載體之多純系位點,而製作scFv表現載體。scFv基因庫尺寸係藉由大腸菌DH12S株(Invitrogen公司製造)之轉形效率而算出。使經轉形之DH12S株感染作為輔助噬菌體之M13KO7(Invitrogen公司製造),而製作表現scFv之噬菌體基因庫。 [噬菌體scFv之生物淘篩與純系化] 將經由6×His標籤而固定於Dynabeads His-Tag Isolation & Pulldown磁珠(VERITAS公司製造)上之重組GPC3、與GPC3表現細胞株加以組合,以該組合而成者作為誘餌之噬菌體scFv之生物淘篩係依據文獻「J Mol Biol. 1991 Dec 5; 222(3): 581-97.」、「J Med Virol. 2007 Jun; 79(6): 852-62.」、「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 May 20; 105(20): 7287-92.」、「JOURNAL OF VIROLOGY, Apr. 2004, p. 3325-3332 Vol. 78, No. 7」等中所記載之方法而進行。於包含5種系列(A~E系列)之生物淘篩(參照圖1)之各次(步驟)中,採集多株之噬菌體抗體之一部分作為樣本,為了確認scFv之結合特異性,依據上述[採用ELISA之抗血清之血清抗體效價]項中所記載之方法(使用包含噬菌體之大腸菌之培養上清液代替血清之方法)進行抗原固定化ELISA,並依據下述[藉由基於細胞之ELISA進行之scFv之篩選]項中記載之方法進行基於細胞之ELISA。再者,於該生物淘篩之各步驟中,藉由預先使作為現有抗GPC3抗體之GC33(中外製藥公司製造)與GC199(中外製藥公司製造)結合於誘餌,設法避免選擇結合於與現有抗體所識別之GPC3之C末端表位相同之部分的scFv噬菌體。即,藉由該競爭法,能夠選擇性地淘篩出識別與現有抗GPC3抗體不同之GPC3表位的新穎抗體。將藉由生物淘篩而進行濃縮之噬菌體轉形(transform)至大腸菌DH12S,接種至LB瓊脂糖瓊脂培養基中,並分離單菌落。進而,於小規模LB液體培養基中培養大腸菌後,萃取及純化質粒。對經純化之質粒進行DNA測序,確定scFv之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 [藉由FCM進行之scFv之篩選] 對GPC3表現細胞株(每件樣本中有5×10 5個)添加100 μL之分泌scFv噬菌體之培養上清液,加以混合後,於冰上培養30分鐘。添加FACS緩衝液(1%BSA/PBS溶液)進行離心清洗後,以1 μg/mL添加作為2次抗體抗小鼠抗體-alexa488(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製造),於冰上培養30分鐘。其後,利用流式細胞儀(FACSCanto,BD公司製造)測定細胞之螢光染色。 [藉由基於細胞之ELISA所進行之scFv之篩選] 將每孔黏著有2×10 5個GPC3表現細胞之96孔培養盤中之DMEM培養液去除後,為了防止scFv與細胞或培養盤之非特異性結合,而添加2%BSA-PBS溶液,於冰上培養30分鐘。其次,添加100 μL之分泌有scFv噬菌體之大腸菌之培養上清液,於冰上培養45分鐘後,向每孔以5 μg/mL添加針對融合於scFv之C末端側之cp3的兔抗cp3抗體(MBL公司製造)100 μL,進而於冰上培養45分鐘。向每孔添加經5000倍稀釋之HRP標記抗兔IgG抗體(MBL公司製造)100 μL作為抗cp3抗體檢測用之3次抗體,於冰上培養45分鐘後,添加鄰苯二胺(OPD)及過氧化氫作為HRP之受質而進行顯色。基於自492 nm下之吸光度減去作為背景之620 nm下之吸光度所得之數值而進行定量。再者,使用已經轉變為IgG型抗體之抗體而非scFv來實施基於細胞之ELISA時,於上述條件中,代替抗cp3抗體及HRP標記抗兔IgG抗體,使用經2000倍稀釋之HRP標記抗小鼠IgG抗體(MBL公司製造)作為該IgG型抗體之檢測用之2次抗體。 [scFv之可變區基因序列之確定] 與膜型GPC3結合之噬菌體scFv之可變區基因序列係分別使用作為通用引子之T7引子(包含序列編號176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引子)及cp3R引子(包含序列編號177所表示之核苷酸序列之引子)作為重鏈可變區(V H)解碼用正向引子及輕鏈可變區(V L)解碼用反向引子,利用測序儀(CEQ2000XL,Beckman Coulter公司製造)進行解碼。 [抗體表位定位所使用之細胞株之製作] 為了鑑定所選殖之scFv之表位,而應用哺乳動物呈現法。將編碼包含人GPC3之外顯子1~7之GPC3N末端片段(包含序列編號15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多肽)的基因、與編碼包含人GPC3之外顯子8~9之GPC3C末端片段(包含序列編號15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多肽)的基因藉由PCR進行擴增,並插入至pDisplay表現載體(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製造)之多純系位點(MSC)。再者,pDisplay表現載體係使目標蛋白質之C末端與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之膜貫通區進行融合而能夠呈現於任意哺乳動物細胞之細胞表面的表現載體。又,pDisplay表現載體係以對目標蛋白質之N末端附加HA標籤且對上述PDGFR之C末端附加myc標籤之方式構成。將表現上述GPC3N末端片段及GPC3C末端片段之pDisplay表現載體基因導入至SK-Hep-1細胞株或293T細胞株,將於細胞表面表現GPC3N末端片段或GPC3C末端片段之細胞株(GPC3N末端片段表現細胞株、及GPC3C末端片段表現細胞株)單離,用於scFv之表位定位。 [藉由FCM所進行之抗體表位定位] 將GPC3N末端片段表現細胞株、GPC3C末端片段表現細胞株、及GPC3表現細胞株(每件樣本中各有5×10 5個)、與分泌scFv噬菌體之培養上清液100 μL加以混合,於冰上培養30分鐘。添加FACS緩衝液(1%BSA/PBS溶液)進行離心清洗後,以1 μg/mL添加作為2次抗體抗小鼠抗體-alexa488(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製造),於冰上培養30分鐘。其後,利用流式細胞儀(FACSCanto,BD公司製造)測定細胞之螢光染色。 [重組IgG表現載體之構建] 為了將scFv轉變為IgG,而使用Mammalian PowerExpress system(Toyobo公司製造)之表現載體。將編碼scFv之重鏈可變區與源自小鼠IgG2a重鏈之恆定區之融合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插入至pEH1.1載體之MSC(pEH1.1-H)。又,將編碼scFv之輕鏈可變區與源自小鼠IgG2a輕鏈之恆定區之融合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插入至pELX2.2載體之MSC(pEH2.2-L)。其次,利用限制酶(BglII及SalI)從pEH2.2-L中切出自EF1α啟動子起至輕鏈基因為止之聚核苷酸片段,接合於經限制酶(BglII及SalI)處理過之pEH1.1-H,而構建共表現抗體重鏈及輕鏈之載體。 [重組IgG之表現] 將藉由上述[重組IgG表現載體之構建]中所記載之方法所製作之抗體重鏈及輕鏈之共表現載體32.6 μg於1.6 mL之opti-MEM(Gibco公司製造)中進行稀釋,且將Transficient轉染試劑(Transfection Reagent)(MBL公司製造)65 μL於1.6 mL之opti-MEM中進行稀釋,將所得兩者加以混合,於室溫下培養10分鐘。其後,與懸浮於10 mL之DMEM培養液中之CHO-K1細胞(1×10 7個)加以混合,進行培養。4小時後添加無血清培養基(Free Style CHO表現培養基(expression CHO media)[Gibco公司製造])並培養4~6天,回收包含重組抗體之培養上清液。 [抗體之親和層析純化] 向空管柱(empty column)(Bio-Rad公司製造)內填充Protein G Sepharose 4 Fast Flow(GE healthcare公司製造)或Bipo Resin Protein L(Protein Express公司製造)管柱,達到1 mL柱床體積(bed volume)後,使用10倍柱床體積量之PBS清洗管柱樹脂。向管柱內添加經0.22微米過濾器過濾之培養上清液,將抗體捕捉至管柱內之Protein G或Protein L上之後,使用10倍柱床體積量之PBS清洗管柱,而清除非特異性吸附之夾雜物。使用100 mM甘胺酸-HCl(pH值2.7)溶液使抗體溶出,利用1M Tris-HCl(pH值8.5)中和溶出液。利用吸光度計nanoDrop(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製造)測定280 nm之吸光度,算出抗體濃度。針對用作競爭抗體之GC33抗體及GC199抗體,亦藉由相同方法設計表現載體而製作。 1-2 結果 [經免疫之小鼠之抗血清評價] 自經過4次重組GPC3免疫之SKG/jcl小鼠採血,確認血清中是否產生針對GPC3之抗體,結果藉由對重組GPC3所進行之ELIS實驗與對GPC3表現細胞所進行之FCM實驗,檢測到對GPC3具有結合性之抗體。使用其中抗體效價特別高之2隻小鼠(個體編號1413#2、1413#3)作為製作抗體基因庫之來源。 [噬菌體基因庫之構建] 根據轉形效率進行計算而預估之scFv基因庫數:小鼠1413#2為5.8×10 7、小鼠1413#3為4.3×10 8。本實施例中所製作之免疫球蛋白基因庫係利用於免疫作為抗原之GPC3後確認到針對目標抗原之抗體應答的小鼠所製作之基因庫,因此具有即便於基因庫尺寸較小之情形時包含目標抗體基因之可能性亦較高的特徵。又,相較於無規之合成抗體基因庫,亦具有包含會於生物體內形成正確之立體結構之抗體的有利特徵。 [基於單株scFv之序列解析所進行之純系之分類] 對挑選出之單株scFv進行DNA序列解析,去除重複序列後進行純系分類。其結果為,自小鼠1413#2基因庫之D系列中鑑定出7種候補純系、自E系列中鑑定出5種候補純系,自小鼠1413#3基因庫之D系列中鑑定出3種候補純系、自E系列中鑑定出9種候補純系。對該等候補純系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進行解析,去除重複之同一純系,結果鑑定出源自小鼠1413#2基因庫之9種scFv及源自小鼠1413#3基因庫之9種scFv,合計18種scFv。 [抗GPC3 scFv純系之表位定位解析] 使用依據上述[基於單株scFv之序列解析的純系之分類]項中所記載之方法而鑑定出之18種scFv,藉由FCM解析與3種細胞株(GPC3N末端片段表現細胞株、GPC3C末端片段表現細胞株、及GPC3表現細胞株)之各種GPC3的結合。其結果為,18種scFv純系中之14種(TF1413-02d028、02d030、02d039、02e004、02e014、02e030、02e040、03e001、03e004、03e005、03e015、03e019、03e027、及03e034)係結合於全長GPC3及GPC3N末端片段(包含序列編號15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多肽),相對於此,未結合於GPC3C末端片段(包含序列編號15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多肽)(參照圖2)。另一方面,作為現有抗GPC3抗體之GC33(中外製藥公司製造)或GC199(中外製藥公司製造)係結合於全長GPC3及GPC3C末端片段,相對於此,未結合於GPC3N末端片段。 根據以上結果,鑑定出識別與現有抗GPC3抗體(GC33及GC199)之GPC3C末端側之表位不同之GPC3N末端側之表位的上述14種新穎scFv。 選擇所鑑定出之14種scFv純系中之結合力特別高之前11種scFv純系(TF1413-02d028、02d039、02e004、02e014、02e030、02e040、03e001、03e004、03e005、03e015、及03e034)。表1中顯示該11種scFv純系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與序列編號之對應,表2中顯示該11種scFv純系之重鏈CDR1~3與序列編號之對應,表3中顯示該11種scFv純系之輕鏈CDR1~3與序列編號之對應。 [表1]
scFv純系名稱及可變區 序列編號
TF1413-02d028 重鏈可變區 7
TF1413-02d039 重鏈可變區 17
TF1413-02e004 重鏈可變區 27
TF1413-02e014 重鏈可變區 37
TF1413-02e030 重鏈可變區 47
TF1413-02e040 重鏈可變區 57
TF1413-03e001 重鏈可變區 67
TF1413-03e004 重鏈可變區 77
TF1413-03e005 重鏈可變區 87
TF1413-03e015 重鏈可變區 97
TF1413-03e034 重鏈可變區 107
TF1413-02d028 輕鏈可變區 8
TF1413-02d039 輕鏈可變區 18
TF1413-02e004 輕鏈可變區 28
TF1413-02e014 輕鏈可變區 38
TF1413-02e030 輕鏈可變區 48
TF1413-02e040 輕鏈可變區 58
TF1413-03e001 輕鏈可變區 68
TF1413-03e004 輕鏈可變區 78
TF1413-03e005 輕鏈可變區 88
TF1413-03e015 輕鏈可變區 98
TF1413-03e034 輕鏈可變區 108
[表2]
純系名稱及CDR 序列編號
TF1413-02d028 重鏈CDR1 1
   重鏈CDR2 2
   重鏈CDR3 3
TF1413-02d039 重鏈CDR1 11
   重鏈CDR2 12
   重鏈CDR3 13
TF1413-02e004 重鏈CDR1 21
   重鏈CDR2 22
   重鏈CDR3 23
TF1413-02e014 重鏈CDR1 31
   重鏈CDR2 32
   重鏈CDR3 33
TF1413-02e030 重鏈CDR1 41
   重鏈CDR2 42
   重鏈CDR3 43
TF1413-02e040 重鏈CDR1 51
   重鏈CDR2 52
   重鏈CDR3 53
TF1413-03e001 重鏈CDR1 61
   重鏈CDR2 62
   重鏈CDR3 63
TF1413-03e004 重鏈CDR1 71
   重鏈CDR2 72
   重鏈CDR3 73
TF1413-03e005 重鏈CDR1 81
   重鏈CDR2 82
   重鏈CDR3 83
TF1413-03e015 重鏈CDR1 91
   重鏈CDR2 92
   重鏈CDR3 93
TF1413-03e034 重鏈CDR1 101
   重鏈CDR2 102
   重鏈CDR3 103
[表3]
純系名稱及CDR 序列編號
TF1413-02d028 輕鏈CDR1 4
   輕鏈CDR2 5
   輕鏈CDR3 6
TF1413-02d039 輕鏈CDR1 14
   輕鏈CDR2 15
   輕鏈CDR3 16
TF1413-02e004 輕鏈CDR1 24
   輕鏈CDR2 25
   輕鏈CDR3 26
TF1413-02e014 輕鏈CDR1 34
   輕鏈CDR2 35
   輕鏈CDR3 36
TF1413-02e030 輕鏈CDR1 44
   輕鏈CDR2 45
   輕鏈CDR3 46
TF1413-02e040 輕鏈CDR1 54
   輕鏈CDR2 55
   輕鏈CDR3 56
TF1413-03e001 輕鏈CDR1 64
   輕鏈CDR2 65
   輕鏈CDR3 66
TF1413-03e004 輕鏈CDR1 74
   輕鏈CDR2 75
   輕鏈CDR3 76
TF1413-03e005 輕鏈CDR1 84
   輕鏈CDR2 85
   輕鏈CDR3 86
TF1413-03e015 輕鏈CDR1 94
   輕鏈CDR2 95
   輕鏈CDR3 96
TF1413-03e034 輕鏈CDR1 104
   輕鏈CDR2 105
   輕鏈CDR3 106
[抗GPC3 scFv抗體之IgG化與其結合能力] 針對所選擇之上述11種scFv純系,將重鏈及輕鏈可變區結合於小鼠IgG之恆定區,使之於重組IgG表現用載體上以完全長之重組抗體之形式表現,並進行親和層析純化。使用GPC3N末端片段表現細胞株,對該等IgG抗體與GPC3N末端片段之結合能力進行解析,結果9種IgG純系(TF1413-02d028、02d039、02e004、02e014、02e030、02e040、03e004、03e005、及03e034)仍維持與GPC3N末端片段之結合性,但剩餘2種IgG純系(TF1413-03e001、及03e015)失去了與GPC3N末端片段之結合性(參照圖3)。又,上述9種IgG純系並未結合於GPC3C末端片段(參照圖3) 以上結果表明,11種scFv純系中之9種(TF1413-02d028、02d039、02e004、02e014、02e030、02e040、03e004、03e005、及03e034)係能夠轉變為IgG型者。表4中顯示上述11種IgG純系之重鏈及輕鏈與序列編號之對應。 [表4]
IgG純系名稱及區域 序列編號
TF1413-02d028 重鏈 9
TF1413-02d039 重鏈 19
TF1413-02e004 重鏈 29
TF1413-02e014 重鏈 39
TF1413-02e030 重鏈 49
TF1413-02e040 重鏈 59
TF1413-03e001 重鏈 69
TF1413-03e004 重鏈 79
TF1413-03e005 重鏈 89
TF1413-03e015 重鏈 99
TF1413-03e034 重鏈 109
TF1413-02d028 輕鏈 10
TF1413-02d039 輕鏈 20
TF1413-02e004 輕鏈 30
TF1413-02e014 輕鏈 40
TF1413-02e030 輕鏈 50
TF1413-02e040 輕鏈 60
TF1413-03e001 輕鏈 70
TF1413-03e004 輕鏈 80
TF1413-03e005 輕鏈 90
TF1413-03e015 輕鏈 100
TF1413-03e034 輕鏈 110
實施例 22.新穎抗GPC3抗體對經EDTA(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乙二胺四乙酸)、胰蛋白酶或膠原蛋白酶處理過之GPC3的結合性 [經EDTA或胰蛋白酶處理過之細胞之製備] 將強制表現有GPC3之SK-Hep-1細胞株於2個T-75燒瓶中進行培養。吸除各燒瓶之培養上清液,使用3 mL之PBS清洗後,向各燒瓶中添加0.02%之EDTA/PBS溶液(以下簡稱為「EDTA」)3 mL、或0.05%之胰蛋白酶溶液(以下簡稱為「胰蛋白酶」),於37℃下培養5分鐘(EDTA)或2分鐘30秒(胰蛋白酶),自燒瓶剝離細胞。其後,向各燒瓶內添加7 mL之DMEM培養液並移液後,將細胞懸浮液回收至50 mL圓錐管(conical tube)中。進而,使用10 mL之DMEM培養液清洗各燒瓶後,亦將所回收之清洗液分別回收至裝有各細胞懸浮液之50 mL圓錐管內,進行離心(1,500 rpm、4℃、4分鐘)。自圓錐管中吸除上清液後,對顆粒物添加10 mL之DMEM培養液,分別計測EDTA或胰蛋白酶中所剝離之細胞數。 對經EDTA或胰蛋白酶處理過之細胞進行調整以使細胞數分別為2×10 5個/管,進行FACS(EC800)解析。FACS解析時使用3種抗體(利用APC進行螢光標記之抗小鼠IgG抗體[5 μg/管:Biolejend公司製造]、GC33抗體[1.0 μg/管:MBL Life Science公司製造]、及上述scFv純系[TF1413-02d028]抗體[1.0 μg/管])。 [經膠原蛋白酶處理過之細胞之製備] 將如上所述於EDTA中剝離之1×10 6個細胞裝入50 mL圓錐管內,進行離心(1,500 rpm、4℃、4分鐘)並吸除上清液,而製備細胞塊(顆粒物)。對顆粒物添加5 mL之膠原蛋白酶P溶液,於37℃下培養30分鐘而製備細胞懸浮液後,一面使用30 mL之DMEM培養液進行清洗,一面使之通過100 μm細胞過濾器。使細胞懸浮液再次通過100 μm細胞過濾器,進行離心(300 g、4℃、10分鐘),吸除上清液,添加20 mL之PBS進行清洗後,進行離心(300 g、4℃、5分鐘),吸除上清液。添加5 mL之DMEM培養液使之懸浮後,計測細胞數,對2×10 5個/管之細胞進行FACS(EC800)解析。FACS解析時,與經EDTA或胰蛋白酶處理過之細胞同樣地使用3種抗體(利用APC進行螢光標記之抗小鼠IgG抗體[5 μg/管:Biolejend公司製造]、GC33抗體[1.0 μg/管:MBL Life Science公司製造]、及上述scFv純系[TF1413-02d028]抗體[1.0 μg/管])。將結果示於圖4。再者,於圖4中,在波峰位於橫軸右側之情形時,表示GC33抗體或scFv純系[TF1413-02d028]抗體已與GPC3蛋白質結合。 [結果] 如圖4所示,本發明之抗體(TF1413-02d028)對經胰蛋白酶處理或膠原蛋白酶處理過之GPC3蛋白質的結合性明顯減弱。該等結果表明,本發明之抗體特異性地識別GPC3蛋白質之立體結構,從而認為本發明之抗體於活體內之特異性較高。 實施例 33.利用新穎抗GPC3抗體之GPC3 CAR-T細胞之開發 [概要] GPC3係於成人體內除胎盤外未確認到表現,但於肝細胞癌、黑色素瘤、卵巢透明細胞癌、肺扁平上皮癌等各種癌組織中有表現之細胞表面分子,能夠成為利用嵌合抗原受體(CAR,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之CAR-T細胞療法之靶分子。因此,利用實施例1中所製備之11種scFv純系而製作GPC3 CAR-T細胞,對癌細胞毒殺活性或干擾素γ(IFN-γ)產生能力進行解析。 [GPC3 CAR載體之製作] 針對實施例1中所製備之11種scFv純系(TF1413-02d028、02d039、02e004、02e014、02e030、02e040、03e001、03e004、03e005、03e015、及03e034),根據各自之V H及V L之胺基酸序列,設計V H-連接子-V L序列之scFv(參照表5)。連接子係使用重複出現3次多肽「GGGGS」之包含15胺基酸殘基者。又,於V H之N末端附加源自包含序列編號18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人免疫球蛋白重鏈的訊號序列。 [表5-1] [表5-2] 表中,雙重方框表示連接子,單下劃線表示V H,雙下劃線表示V L。 由表5之編碼抗GPC3 scFv之核苷酸序列而合成最適用於人密碼子者,插入至CAR表現載體。所使用之CAR基因係於scFv之下游具有編碼包含源自人CD8之細胞膜貫通區域與源自人CD28/4-1BB/CD3zeta之免疫活性細胞活化訊號傳遞區域的融合肽(包含序列編號18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肽)之基因、與2A自行斷裂序列、人IL-7基因、2A自行斷裂序列、人CCL19基因、2A自行斷裂序列及HSV-TK基因,將整體組入至MSGV1反轉錄病毒載體而獲得者(參照國際公開2016/056228號說明書)。 [GPC3 CAR-T細胞之製作] 將源自上述11種scFv純系之GPC3 CAR載體臨時導入至各GP2包裝細胞,而製作反轉錄病毒載體,使該等感染T細胞而進行基因導入,從而誘導GPC3 CAR-T細胞。基因導入T細胞中之表現GPC3 CAR之細胞之比率為5.3~39.2%不等。因此,使用源自該比率達到25%以上之5種scFv純系(TF1413-02d028、TF1413-02d039、TF1413-02e014、TF1413-02e030、及TF1413-03e005)的GPC3 CAR-T細胞而實施以下之功能分析。 [GPC3 CAR-T細胞對GPC3表現細胞株之毒殺活性] 為了檢測GPC3 CAR-T細胞對癌細胞之毒殺活性,實施GPC3 CAR-T細胞與GPC3表現細胞株的共培養分析,或與不表現GPC3之細胞株(Sk-HEP-1 空白對照(mock)細胞株)的共培養分析,該GPC3表現細胞株係使作為源自肝細胞癌之細胞株的Sk-HEP-1表現GPC3而獲得之細胞株(Sk-HEP-1 GPC3細胞株)。將GPC3 CAR-T細胞與目標癌細胞(Sk-HEP-1 GPC3細胞株、或Sk-HEP-1 空白對照(mock)細胞株)以1:1(分別為1×10 5/well)進行混合,於24孔培養盤中進行培養。48小時後回收細胞,利用抗CD45抗體進行染色,將CD45陽性細胞設為GPC3 CAR-T細胞,將CD45陰性細胞設為殘存癌細胞[Sk-HEP-1 GPC3細胞],藉由FCM進行解析。其結果為,源自上述5種scFv純系之GPC3 CAR-T細胞均基本上完全毒殺Sk-HEP-1 GPC3細胞,另一方面,未對Sk-HEP-1 空白對照(mock)細胞顯示出毒殺活性(參照圖5及6)。作為針對GPC3 CAR-T細胞之陰性對照,於使用未經病毒載體感染之細胞(基因非導入細胞[圖5及6中之「未感染(Non infection)」])之情形時,對Sk-HEP-1 GPC3細胞及Sk-HEP-1 空白對照(mock)細胞均未顯示出毒殺活性。 根據以上結果表明,源自所選擇之5種抗GPC3 scFv純系(TF1413-02d028、TF1413-02d039、TF1413-02e014、TF1413-02e030、及TF1413-03e005)的GPC3 CAR-T細胞特異性地對表現GPC3之癌細胞發揮細胞毒殺活性。 [基於GPC3 CAR-T細胞之GPC3表現細胞識別的IFN-γ產生能力] 於GPC3表現(陽性)癌細胞之毒殺活性之基礎上,對GPC3 CAR-T細胞之IFN-γ產生能力進行解析。將GPC3 CAR-T細胞與目標癌細胞(Sk-HEP-1 GPC3細胞株、或Sk-HEP-1 空白對照(mock)細胞株)以1:1(分別為1×10 5/well)進行混合,於24孔培養盤中培養48小時,藉由ELISA而測定於培養上清液中產生之IFN-γ之濃度。其結果為,源自上述5種scFv純系之GPC3 CAR-T細胞均顯示出取決於GPC3之表現的IFN-γ之產生能力,尤其是源自純系TF1413-02d028之GPC3 CAR-T細胞顯示出最高之IFN-γ產生能力(參照圖7)。 實施例 44.人源化抗體之製作 基於實施例1中所製備之2種scFv純系(TF1413-02d028及02d039),設計scFv人源化抗體(參照表6)。連接子係使用重複出現3次多肽「GGGGS」之包含15個胺基酸殘基者。又,於V H之N末端附加源自包含序列編號18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人免疫球蛋白重鏈的訊號序列。 [表6-1] [表6-2] 表中,雙重方框表示連接子,單下劃線表示V H,雙下劃線表示V L。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助益於癌症免疫療法領域。
圖1係表示包括5種系列(A~E系列)之生物淘篩之各次(步驟)的圖。A系列係以固定於磁珠上之重組GPC3作為誘餌(bait)而進行3次生物淘篩,第4~5次係以GPC3表現細胞株作為誘餌進行生物淘篩(第5次僅針對1413#3實施)。再者,於第1~4次中,添加現有之抗GPC3抗體(GC33及GC199)作為競爭抗體。B系列係於A系列之第2次之後,於存在競爭抗體之條件下以GPC3表現細胞作為誘餌進行生物淘篩。E系列係於A系列之第3次之後,於不存在競爭抗體之條件下以固定於磁珠上之重組GPC3作為誘餌進行生物淘篩。C系列係於不存在競爭抗體之條件下,以GPC3表現細胞株作為誘餌進行2次,並以固定於磁珠上之重組GPC3作為誘餌進行2次,共計4次生物淘篩。D系列係於不存在競爭抗體之條件下,進行與A系列相同之生物淘篩。 圖2係表示使用18種抗GPC3 scFv純系(TF1413-02d023、02d028、02d030、02d039、02e003、02e004、02e014、02e030、02e040、03e001、03e004、03e005、03e015、03e016、03e019、03e027、03e034、及03e045)及現有之抗GPC3抗體(GC33及GC199)、與3種細胞株(GPC3N末端片段表現細胞株、GPC3C末端片段表現細胞株、及GPC3[全長]表現細胞株),進行流式細胞分析(FCM)而獲得之結果之圖。圖中之數值表示藉由FCM,將不表現GPC3之細胞株(SK-Hep-1細胞株)之螢光強度設為1時之相對值。 圖3係表示使用由11種scFv純系(TF1413-02d028、02d039、02e004、02e014、02e030、02e040、03e001、03e004、03e005、03e015、及03e034)所製作之IgG抗體及現有之抗GPC3抗體(GC33及GC199)、與3種細胞株(GPC3N末端片段表現細胞株、GPC3C末端片段表現細胞株、及GPC3[全長]表現細胞株),進行FCM而獲得之結果之圖。 圖4係表示使用藉由3種方法(EDTA、胰蛋白酶、及「EDTA+膠原蛋白酶」)處理過之GPC3表現細胞株、與3種抗體之組合(經APC標記之抗小鼠IgG抗體[以下有時稱為「APC抗小鼠IgG抗體」]、及APC抗小鼠IgG抗體與scFv純系[TF1413-02d028]抗體之組合),進行FACS(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螢光激活細胞分類)而獲得之結果之圖。 圖5係表示針對源自5種scFv純系(TF1413-02d028、TF1413-02d039、TF1413-02e014、TF1413-02e030、及TF1413-03e005)之GPC3 CAR-T細胞(表現識別GPC3之scFv之CAR的T細胞),解析對Sk-HEP-1 GPC3細胞株之細胞毒殺活性而獲得之結果之圖。各圖表中之右側之波峰表示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分化抗原簇)45陽性細胞(GPC3 CAR-T細胞),左側之波峰表示CD45陰性細胞(殘存癌細胞[Sk-HEP-1 GPC3細胞])。各圖表之縱軸表示細胞數。各圖表中之數值表示CD45陽性細胞相對於總細胞數(CD45陽性細胞及CD45陰性細胞)之比率(%)。作為對照,使用不表現GPC3 CAR之T細胞(圖中之「未感染(Non infection)」)。 圖6係表示圖5中之CD45陰性細胞之比率(圖6A)及CD45陰性細胞數(圖6B)之圖表。於一對棒狀圖中,左側之棒狀圖表示「空白對照(mock)」(Sk-HEP-1 空白對照(mock)細胞株),右側之棒狀圖表示「GPC3」(Sk-HEP-1 GPC3細胞株)。 圖7係表示針對源自5種scFv純系(TF1413-02d028、TF1413-02d039、TF1413-02e014、TF1413-02e030、及TF1413-03e005)之GPC3 CAR-T細胞,解析對Sk-HEP-1 GPC3細胞株之IFN-γ產生能力而獲得之結果之圖。作為對照,使用不表現GPC3 CAR之T細胞(圖中之「未感染(Non infection)」)。
<110> 國立大學法人山口大學(YAMAGUCHI UNIVERSITY) 國立研究開發法人國立癌症研究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 日商諾伊爾免疫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OILE-IMMUNE BIOTECH INC.)
<120> 抗GPC3抗體
<130> FH29-004TW
<150> JP 2017-1732
<151> 2017-01-10
<160> 188
<170> PatentIn第3.1版
<210> 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重鏈CDR 1
<220>
<221> 尚未歸類之特性
<223> 發明者:TAMADA Koji、SAKODA Yukimi、NAKATSURA Tetsuya、SAITO Keigo
<400> 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1-1
<210> 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重鏈CDR 2
<400> 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1-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2-3
<210> 3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重鏈CDR 3
<400> 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2-4
<210> 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輕鏈CDR 1
<400> 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2-5
<210> 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輕鏈CDR 2
<400> 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2-6
<210> 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輕鏈CDR 3
<400> 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3-7
<210> 7
<211> 11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重鏈可變區
<400> 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3-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4-9
<210> 8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輕鏈可變區
<400> 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4-10
<210> 9
<211> 44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重鏈
<400> 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5-1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6-1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7-13
<210> 10
<211> 214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輕鏈
<400> 1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7-1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8-15
<210> 1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重鏈CDR 1
<400> 1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8-16
<210> 1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重鏈CDR 2
<400> 1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9-17
<210> 13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重鏈CDR 3
<400> 1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9-18
<210> 14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輕鏈CDR 1
<400> 1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89-19
<210> 1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輕鏈CDR 2
<400> 1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0-20
<210> 1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輕鏈CDR 3
<400> 1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0-21
<210> 17
<211> 1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重鏈可變區
<400> 1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0-2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1-23
<210> 18
<211> 113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輕鏈可變區
<400> 1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1-2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2-25
<210> 19
<211> 44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重鏈
<400> 1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2-2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3-2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4-28
<210> 20
<211> 21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輕鏈
<400> 2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4-2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5-30
<210> 2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重鏈CDR 1
<400> 2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6-31
<210> 2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重鏈CDR 2
<400> 2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6-32
<210> 23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重鏈CDR 3
<400> 2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6-33
<210> 2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輕鏈CDR 1
<400> 2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6-3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7-35
<210> 2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輕鏈CDR 2
<400> 2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7-36
<210> 26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輕鏈CDR 3
<400> 2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7-37
<210> 27
<211> 11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重鏈可變區
<400> 2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7-3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8-39
<210> 28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輕鏈可變區
<400> 2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8-4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9-41
<210> 29
<211> 446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重鏈
<400> 2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099-4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0-4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1-44
<210> 30
<211> 213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輕鏈
<400> 3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1-4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2-46
<210> 3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重鏈CDR 1
<400> 3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3-47
<210> 3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重鏈CDR 2
<400> 3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3-48
<210> 33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重鏈CDR 3
<400> 3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3-49
<210> 3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輕鏈CDR 1
<400> 3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4-50
<210> 3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輕鏈CDR 2
<400> 3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4-51
<210> 3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輕鏈CDR 3
<400> 3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4-52
<210> 37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重鏈可變區
<400> 3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4-5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5-54
<210> 38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輕鏈可變區
<400> 3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5-5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6-56
<210> 39
<211> 45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重鏈
<400> 3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6-5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7-5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8-59
<210> 40
<211> 214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輕鏈
<400> 4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09-6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0-61
<210> 4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重鏈CDR 1
<400> 4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0-62
<210> 4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重鏈CDR 2
<400> 4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0-63
<210> 43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重鏈CDR 3
<400> 4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1-64
<210> 44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輕鏈CDR 1
<400> 4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1-65
<210> 4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輕鏈CDR 2
<400> 4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1-66
<210> 4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輕鏈CDR 3
<400> 4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1-67
<210> 47
<211> 1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重鏈可變區
<400> 4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2-68
<210> 48
<211> 114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輕鏈可變區
<400> 4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3-69
<210> 49
<211> 44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重鏈
<400> 4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3-7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4-7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5-7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6-73
<210> 50
<211> 220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輕鏈
<400> 5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6-7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7-75
<210> 5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重鏈CDR 1
<400> 5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7-76
<210> 5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重鏈CDR 2
<400> 5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7-7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8-78
<210> 53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重鏈CDR 3
<400> 5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8-79
<210> 5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輕鏈CDR 1
<400> 5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8-80
<210> 5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輕鏈CDR 2
<400> 5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8-81
<210> 5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輕鏈CDR 3
<400> 5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9-82
<210> 57
<211> 116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重鏈可變區
<400> 5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19-8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0-84
<210> 58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輕鏈可變區
<400> 5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0-85
<210> 59
<211> 44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重鏈
<400> 5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1-8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2-8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3-88
<210> 60
<211> 214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輕鏈
<400> 6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3-8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4-90
<210> 6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重鏈CDR 1
<400> 6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4-91
<210> 6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重鏈CDR 2
<400> 6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5-92
<210> 63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重鏈CDR 3
<400> 6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5-93
<210> 6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輕鏈CDR 1
<400> 6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5-94
<210> 6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輕鏈CDR 2
<400> 6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5-9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6-96
<210> 6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輕鏈CDR 3
<400> 6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6-97
<210> 67
<211> 11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重鏈可變區
<400> 6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6-9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7-99
<210> 68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輕鏈可變區
<400> 6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7-100
<210> 69
<211> 446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重鏈
<400> 6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8-10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29-10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0-103
<210> 70
<211> 214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輕鏈
<400> 7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0-10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1-105
<210> 7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重鏈CDR 1
<400> 7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1-106
<210> 7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重鏈CDR 2
<400> 7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2-107
<210> 73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重鏈CDR 3
<400> 7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2-108
<210> 7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輕鏈CDR 1
<400> 7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2-109
<210> 7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輕鏈CDR 2
<400> 7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3-110
<210> 7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輕鏈CDR 3
<400> 7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3-111
<210> 77
<211> 11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重鏈可變區
<400> 7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3-11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4-113
<210> 78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輕鏈可變區
<400> 7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4-11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5-115
<210> 79
<211> 403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重鏈
<400> 7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5-11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6-11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7-118
<210> 80
<211> 214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輕鏈
<400> 8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7-11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8-120
<210> 8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重鏈CDR 1
<400> 8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8-121
<210> 8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重鏈CDR 2
<400> 8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9-122
<210> 83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重鏈CDR 3
<400> 8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9-123
<210> 8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輕鏈CDR 1
<400> 8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39-124
<210> 8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輕鏈CDR 2
<400> 8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0-125
<210> 8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輕鏈CDR 3
<400> 8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0-126
<210> 87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重鏈可變區
<400> 8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0-12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1-128
<210> 88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輕鏈可變區
<400> 8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1-129
<210> 89
<211> 45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重鏈
<400> 8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2-13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3-13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4-132
<210> 90
<211> 214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輕鏈
<400> 9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4-13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5-134
<210> 9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重鏈CDR 1
<400> 9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6-135
<210> 9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重鏈CDR 2
<400> 9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6-136
<210> 93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重鏈CDR 3
<400> 9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6-137
<210> 9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輕鏈CDR 1
<400> 9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6-13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7-139
<210> 9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輕鏈CDR 2
<400> 9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7-140
<210> 9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輕鏈CDR 3
<400> 9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7-141
<210> 97
<211> 11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重鏈可變區
<400> 9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7-14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8-143
<210> 98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輕鏈可變區
<400> 9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8-14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9-145
<210> 99
<211> 450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重鏈
<400> 9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49-14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0-14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1-148
<210> 100
<211> 214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輕鏈
<400> 10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1-14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2-15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3-151
<210> 10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重鏈CDR 1
<400> 10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3-152
<210> 10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重鏈CDR 2
<400> 10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3-153
<210> 103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重鏈CDR 3
<400> 10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3-154
<210> 10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輕鏈CDR 1
<400> 10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4-155
<210> 10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輕鏈CDR 2
<400> 10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4-156
<210> 10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輕鏈CDR 3
<400> 10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4-157
<210> 107
<211> 11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重鏈可變區
<400> 10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5-158
<210> 108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輕鏈可變區
<400> 10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5-15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6-160
<210> 109
<211> 44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重鏈
<400> 10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6-16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7-16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8-163
<210> 110
<211> 214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輕鏈
<400> 11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59-16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0-165
<210> 111
<211> 354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重鏈可變區基因
<400> 11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0-166
<210> 112
<211> 324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輕鏈可變區基因
<400> 11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0-16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1-168
<210> 113
<211> 1347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重鏈基因
<400> 11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1-16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2-170
<210> 114
<211> 642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重鏈基因
<400> 11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2-171
<210> 115
<211> 351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重鏈可變區基因
<400> 11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3-172
<210> 116
<211> 339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輕鏈可變區基因
<400> 11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3-173
<210> 117
<211> 1344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重鏈基因
<400> 11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3-17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4-175
<210> 118
<211> 657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輕鏈基因
<400> 11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5-176
<210> 119
<211> 345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重鏈可變區基因
<400> 11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5-177
<210> 120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輕鏈可變區基因
<400> 12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6-178
<210> 121
<211> 1338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重鏈基因
<400> 12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6-17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7-180
<210> 122
<211> 639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輕鏈基因
<400> 12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7-18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8-182
<210> 123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重鏈可變區基因
<400> 12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8-183
<210> 124
<211> 324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輕鏈可變區基因
<400> 12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8-18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9-185
<210> 125
<211> 1353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重鏈基因
<400> 12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69-18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0-187
<210> 126
<211> 642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輕鏈基因
<400> 12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0-188
<210> 127
<211> 351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重鏈可變區基因
<400> 12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1-189
<210> 128
<211> 342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輕鏈可變區基因
<400> 12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1-190
<210> 129
<211> 1344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重鏈基因
<400> 12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1-19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2-192
<210> 130
<211> 660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輕鏈基因
<400> 13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3-193
<210> 131
<211> 348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重鏈可變區基因
<400> 13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3-194
<210> 132
<211> 324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輕鏈可變區基因
<400> 13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4-195
<210> 133
<211> 1341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重鏈基因
<400> 13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4-19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5-197
<210> 134
<211> 642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輕鏈基因
<400> 13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5-19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6-199
<210> 135
<211> 345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重鏈可變區基因
<400> 13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6-200
<210> 136
<211> 324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輕鏈可變區基因
<400> 13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6-201
<210> 137
<211> 1338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重鏈基因
<400> 13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7-20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8-204
<210> 138
<211> 642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輕鏈基因
<400> 13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8-206
<210> 139
<211> 345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重鏈可變區基因
<400> 13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8-20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9-208
<210> 140
<211> 324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輕鏈可變區基因
<400> 14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9-209
<210> 141
<211> 1338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重鏈基因
<400> 14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79-21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0-211
<210> 142
<211> 642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輕鏈基因
<400> 14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0-21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1-213
<210> 143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重鏈可變區基因
<400> 14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1-214
<210> 144
<211> 324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輕鏈可變區基因
<400> 14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2-215
<210> 145
<211> 1353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重鏈基因
<400> 14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2-21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3-217
<210> 146
<211> 642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輕鏈基因
<400> 14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3-218
<210> 147
<211> 357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重鏈可變區基因
<400> 14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4-219
<210> 148
<211> 324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輕鏈可變區基因
<400> 14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4-220
<210> 149
<211> 1350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重鏈基因
<400> 14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5-222
<210> 150
<211> 642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輕鏈基因
<400> 15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6-223
<210> 151
<211> 354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重鏈可變區基因
<400> 15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6-22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7-225
<210> 152
<211> 324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輕鏈可變區基因
<400> 15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7-226
<210> 153
<211> 1347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重鏈基因
<400> 15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7-22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8-228
<210> 154
<211> 642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輕鏈基因
<400> 15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8-22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9-230
<210> 155
<211> 440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尚未歸類之特性
<223> 人GPC3 N末端片段
<400> 15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89-23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0-23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1-233
<210> 156
<211> 109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尚未歸類之特性
<223> 人GPC3 C末端片段
<400> 15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2-234
<210> 157
<211> 580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尚未歸類之特性
<223> 人GPC3
<400> 15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2-23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3-23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4-23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5-238
<210> 158
<211> 1320
<212> DNA
<213> 智人
<220>
<221> 尚未歸類之特性
<223> 人GPC3 N末端片段基因
<400> 15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6-239
<210> 159
<211> 327
<212> DNA
<213> 智人
<220>
<221> 尚未歸類之特性
<223> 人GPC3 C末端片段基因
<400> 15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7-240
<210> 160
<211> 1743
<212> DNA
<213> 智人
<400> 16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7-24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8-242
<210> 161
<211> 33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F-1引子
<400> 16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8-243
<210> 162
<211> 33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R-7引子
<400> 16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9-244
<210> 163
<211> 28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F-8引子
<400> 16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9-245
<210> 164
<211> 33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R-9引子
<400> 16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9-246
<210> 165
<211> 24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28 scFv
<400> 16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199-24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0-24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1-249
<210> 166
<211> 24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d039 scFv
<400> 16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1-25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2-251
<210> 167
<211> 23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04 scFv
<400> 16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2-25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3-253
<210> 168
<211> 243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14 scFv
<400> 16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4-25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5-255
<210> 169
<211> 246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30 scFv
<400> 16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5-25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6-257
<210> 170
<211> 239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2e040 scFv
<400> 17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7-25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8-259
<210> 171
<211> 23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1 scFv
<400> 17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8-26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09-261
<210> 172
<211> 238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4 scFv
<400> 17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0-26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1-263
<210> 173
<211> 243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05 scFv
<400> 17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1-26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2-265
<210> 174
<211> 242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15 scFv
<400> 17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2-26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3-26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4-268
<210> 175
<211> 24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TF1413-03e034 scFv
<400> 17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4-26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5-270
<210> 176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T7 primer
<400> 17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5-271
<210> 177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
<220>
<223> cp3R primer
<400> 17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6-272
<210> 178
<211> 24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5 VH1-15-VL1
<400> 17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6-27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7-274
<210> 179
<211> 24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5 VH2-15-VL1
<400> 17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7-27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8-27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9-277
<210> 180
<211> 241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5 VH3-15-VL1
<400> 18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19-27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0-279
<210> 181
<211> 24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6 VH1-15-VL1
<400> 18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0-280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1-281
<210> 182
<211> 24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6 VH1-15-VL2
<400> 18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2-282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3-283
<210> 183
<211> 24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6 VH2-15-VL1
<400> 18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3-28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4-285
<210> 184
<211> 245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6 VH2-15-VL2
<400> 18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5-28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6-287
<210> 185
<211> 283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hCD8-hCD28-h4-1BB-hCD3
<400> 185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6-28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7-289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8-290
<210> 186
<211> 277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hCD8-hCD28-h4-1BB-hCD3
<400> 186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8-291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9-292
<210> 187
<211> 276
<212> PRT
<213> 人工
<220>
<223> hCD8-hCD28-h4-1BB-hCD3
<400> 187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29-293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30-294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31-295
<210> 188
<211> 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8
Figure 111134012-A0305-02-0231-296

Claims (19)

  1. 一種單鏈抗體,其係與源自包含序列編號15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人GPC3(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3)的多肽特異性地結合者,並且含有(3-1)包含序列編號2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2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2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包含序列編號2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2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2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6-1)包含序列編號5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5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5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包含序列編號5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5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5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7-1)包含序列編號6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6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6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包含序列編號6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6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6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8-1)包含序列編號7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 號7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7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包含序列編號7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7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7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10-1)包含序列編號9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9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9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包含序列編號9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9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9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或含有(11-1)包含序列編號10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10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10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CDR3,與包含序列編號10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1、包含序列編號10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編號10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CDR3。
  2. 如請求項1之單鏈抗體,其中單鏈抗體含有(3-2)包含與序列編號2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2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6-2)包含與序列編號5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 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5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7-2)包含與序列編號6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6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8-2)包含與序列編號7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7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10-2)包含與序列編號9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9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含有(11-2)包含與序列編號10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與序列編號10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3. 如請求項1或2之單鏈抗體,其中單鏈抗體含有(3-3)與序列編號167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6-3)與序列編號170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7-3)與序列編號171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8-3)與序列編號172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 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10-3)與序列編號17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11-3)與序列編號17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以上之序列同一性之胺基酸序列。
  4.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CAR),其包含如請求項1或2之單鏈抗體、融合於該單鏈抗體之羧基末端之細胞膜貫通區域、及融合於該細胞膜貫通區域之羧基末端之免疫活性細胞活化訊號傳遞區域。
  5. 如請求項4之CAR,其包含序列編號185~187中之任一者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6. 一種免疫活性細胞,其表現如請求項4之CAR。
  7. 如請求項6之免疫活性細胞,其進而表現介白素7(IL-7)、及趨化因子配體19(CCL19)。
  8. 一種醫藥,其包含如請求項6之免疫活性細胞。
  9. 一種套組,其包含如請求項6之免疫活性細胞、及其他抗癌劑。
  10. 一種如請求項6之免疫活性細胞之用途,其係用以製造用於與其他抗 癌劑併用之醫藥。
  11. 一種CAR基因,其編碼如請求項4之CAR。
  12. 一種用於製備癌症治療用免疫活性細胞之組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1之CAR基因。
  13. 一種如請求項11之CAR基因之用途,其係用以製造癌症治療用免疫活性細胞。
  14. 一種單鏈抗體基因,其編碼如請求項1或2之單鏈抗體。
  15. 一種載體,其包含啟動子、與可操作地連結於該啟動子之下游之如請求項11之CAR基因。
  16. 一種載體,其包含啟動子、與可操作地連結於該啟動子之下游之如請求項14之單鏈抗體基因。
  17. 一種宿主細胞,其導入有如請求項15之載體。
  18. 一種GPC3之檢測方法,其具備使用如請求項1或2之單鏈抗體而檢測GPC3(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3)之步驟。
  19. 一種GPC3(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3)之檢測用套組,其包含如請求項1或2之單鏈抗體、或其標記物。
TW111134012A 2017-01-10 2018-01-10 抗gpc3抗體 TWI8313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1732 2017-01-10
JP2017-001732 2017-01-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9098A TW202309098A (zh) 2023-03-01
TWI831365B true TWI831365B (zh) 2024-02-01

Family

ID=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期刊 Li et al., "Redirecting T Cells to Glypican-3 with 4-1BB Zeta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Results in Th1 Polarization and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y", Hum Gene Ther, Vol. 28, Issue 5, Aug 16 2016, Pages 437-44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0102B (zh) 抗gpc3抗體
JP4915919B2 (ja) インターフェロン産生細胞の活性調節剤
KR101854110B1 (ko) HE4a의 결정을 위해 사용되는 조성물들 및 방법들
TW202043277A (zh) 新型雙特異性抗體分子以及同時結合pd-l1和lag-3的雙特異性抗體
CN115947854A (zh) 抗人cd40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TWI831365B (zh) 抗gpc3抗體
EP4257608A1 (en) Antibody specific for cd47 and use thereof
NZ795720A (en) Anti-gpc3 antibody
EA043515B1 (ru) Анти-gpc3-антитело
WO2024044779A2 (en) Antibodies an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specific for delta-like ligand 3 (dll3)
KR20220122844A (ko) Cd22에 특이적인 인간화 항체 및 이의 용도
KR20210148823A (ko) Cd22에 특이적인 항체 및 이의 용도
CN115917317A (zh) 用于测定表达嵌合抗原的免疫细胞的体外肿瘤杀伤活性的基于细胞的测定法
CN115667310A (zh) Cd22特异性抗体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