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8565B - 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8565B
TWI828565B TW112111252A TW112111252A TWI828565B TW I828565 B TWI828565 B TW I828565B TW 112111252 A TW112111252 A TW 112111252A TW 112111252 A TW112111252 A TW 112111252A TW I828565 B TWI828565 B TW I8285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fluid
recovery device
phase
fluid recovery
vapor ph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1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12592A (zh
Inventor
林威志
張仁俊
Original Assignee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8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856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12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2592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用於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的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包含氣體移動器、除水器、工作流體回收器、冷凝器以及工作流體收集罐。氣體移動器用以吸入包含不凝結氣體、水氣和工作流體汽相的混合氣體。除水器連接氣體移動器,用以去除水氣。工作流體回收器連接除水器,用以回收工作流體汽相並排放不凝結氣體。冷凝器連接工作流體回收器,用以將工作流體汽相凝結回工作流體液相。工作流體收集罐連接冷凝器,用以儲存工作流體液相。

Description

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及方法
本揭露係關於一種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及用於工作流體回收裝置的工作流體回收方法。
大型電腦伺服器系統可以執行大量工作負載,並在其操作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熱。大部分的熱係由該等伺服器系統的操作所產生。部分由於產生大量的熱,這些伺服器一般是機架安裝的,並且通過內部風扇及/或附接至機架背面或伺服器生態系統中其他地方的風扇空氣冷卻。隨著為了存取越來越多的處理和存儲資源的需求不斷擴大,伺服器系統的密度(即,放置在單一伺服器上的處理功率及/或存儲量、放置在單一機架中的伺服器數量、及/或部署在單一伺服器場中的伺服器及/或機架數量)持續增加。隨著在這些伺服器系統中所欲增加的處理或存儲密度,導致的熱挑戰仍然是顯著阻礙。現有的散熱技術以風扇、水冷板式冷卻、單相式浸沒式冷卻和兩相式浸沒式冷卻為主要解決方案。
針對風扇散熱方式,其對於大功率單機效率太低,容易造成設備運行高溫,而且風扇散熱容易受到外界環境溫度的影響,如冬季氣溫低,風扇散熱也許可以滿足需求,而夏季氣溫高,風扇散熱效果有限,無法滿足計算設備的散熱要求。而針對水冷板式散熱方式,其主要媒介為水,散熱效率高於風扇,但是存在水冷板長時間使用銹蝕、水凝露,或是流道洩露短路的風險,而且對於不同的散熱器件需要單獨設計水冷板,經濟性不高。
所以目前主要採用浸沒式冷卻方式,在浸沒式冷卻方式中,在單相浸沒式方式中,主要分為上溢式和下噴式,上溢式方式冷流從發熱組件底部進入,熱量隨著液體抬升,頂部最熱液體被抽走進入製冷器進行外部散熱。此方式對於密集型的散熱器散熱效率較高,但是比較消耗液體,需要將散熱組件全部浸沒在冷卻液體之中。而下噴式散熱方式,冷流由上方對底部散熱器件進行精准噴淋,進行熱交換之後,熱流隨著重力被抽入回收池進行散熱。此方式能夠節省冷卻液,但是對於高密度散熱器件的散熱效率不高。
而對於兩相浸沒式冷卻而言,其冷卻液成本高,且由於是氣液轉變,對設備密封性要求極高,如密封不好,不僅環保性不好,氣態逃逸造成的漏液導致整個系統經濟性亦不高。有鑑於此,如何解決冷卻液氣態的逸散並回收,已成為當前重要的研發課題之一。
本揭露提供一種用於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的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包含氣體移動器、除水器、工作流體回收器、第一冷凝器以及工作流體收集罐。氣體移動器用以吸入包含不凝結氣體、水氣和工作流體汽相的混合氣體。除水器連接氣體移動器,用以去除水氣。工作流體回收器連接除水器,用以回收工作流體汽相並排放不凝結氣體。第一冷凝器連接工作流體回收器,用以將工作流體汽相凝結回工作流體液相。工作流體收集罐連接第一冷凝器,用以儲存工作流體液相。
本揭露更提供一種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其包含冷卻槽、上蓋、密閉殼體以及如上所述之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冷卻槽用以容納工作流體、發熱組件和第二冷凝器,其中當工作流體的液相接收發熱組件的熱進行相轉化成汽相,汽相通過第二冷凝器凝結回液相。上蓋設置在冷卻槽的頂部。密閉殼體設置於冷卻槽上方,其中當上蓋開啟時,冷卻槽與密閉殼體連通,且部分工作流體汽相逸散至密閉殼體內。工作流體回收裝置設置於冷卻槽及密閉殼體外部並連通冷卻槽和密閉殼體,並用以回收逸散至密閉殼體內之所述部分工作流體汽相。
本揭露更提供一種用於如上所述之工作流體回收裝置的工作流體回收方法。此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藉由氣體移動器,將包含不凝結氣體、水氣以及工作流體汽相的第一混合氣體送入除水器;藉由除水器,吸附水氣並將包含不凝結氣體以及工作流體汽相的第二混合氣體送入工作流體回收器;藉由工作流體回收器,吸附工作流體汽相,並排出不凝結氣體;以及藉由冷凝器,將工作流體汽相凝結回工作流體液相,並儲存於工作流體收集罐。
本揭露的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及工作流體回收方法可分別實現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的冷卻槽和密閉殼體的氣體回收。本揭露的優勢在於:(1)從冷卻槽回收並排放不凝結氣體和水氣到外界,可提高工作流體的循環效率;(2)從密閉殼體回收工作流體汽相,可降低工作流體汽相損失的成本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以下揭示內容提供許多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用於實施本揭露之不同特徵。下文描述組件及排列之特定實例以簡化本揭露書的內容。
兩相浸沒式冷卻是一種用於高效能伺服器運算市場的新興冷卻技術,其依賴於將液體(冷卻流體)汽化成氣體之過程中所吸收的熱(即,汽化熱)。此應用中所使用的工作流體,即冷卻劑(coolant)或製冷劑(refrigerant),必須滿足某些要求以在該應用中是可行的。例如,操作期間的沸騰溫度應在介於例如30°C至75°C之間的範圍中。大致上,此範圍容許將伺服器組件維持在足夠冷之溫度下,同時允許熱有效率地消散至最終熱匯(heat sink)(例如,外部空氣)。工作流體必須是惰性的,以便其與構造材料及電氣組件相容。某些全氟化及部分氟化的材料可滿足此等要求。
在一典型的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中,伺服器經浸沒於工作流體浴中(具有一沸騰溫度),此工作流體經密封且維持在大氣壓力下或接近大氣壓力。整合至冷卻槽中的冷凝器係藉由在某一溫度(T w)下的水冷卻。在操作期間,在建立穩定回流之後,由沸騰的工作流體產生的工作流體蒸氣(汽相)隨著其被冷凝回到液態形成離散的蒸氣位準。在此層上方係「頂部空間(headspace)」,不凝結氣體(一般係空氣、水蒸氣)以及工作流體蒸氣之混合物,其係介於T w與冷卻槽外側的環境空氣之溫度(T amb)之間的某一溫度。這些三種組成(液相、汽相及混合物)佔據槽內之容積。
在兩相浸沒式冷卻裝置的正常操作期間,「頂部空間」相必須偶爾通氣。此類通氣導致工作流體蒸氣損失,其係非所欲的操作成本。此外,由於大部分的工作流體為氟化物,因此排放至外界的汽相工作流體會被視為溫室氣體,而不符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的規範。
如本文中所使用,「流體(fluid)」係指液相及/或汽相。如本文中所使用,「氟(fluoro-)」(例如,關於基團或部分,諸如在「氟伸烷基(fluoroalkylene)」或「氟烷基(fluoroalkyl)」或「氟碳化合物(fluorocarbon)」情況下)或「氟化(fluorinated)」意指(i)僅部分氟化而使得有至少一個碳鍵結氫原子,或(ii)全氟化。如本文中所使用,「全氟(perfluoro-)」(例如,關於基團或部分,諸如在「全氟伸烷基(perfluoroalkylene)」或「全氟烷基(perfluoroalkyl)」或「全氟碳化物(perfluorocarbon)」情況下)或「全氟化(perfluorinated)」意指完全氟化使得除了可能另有指示以外,任何碳鍵結之氫都被氟原子置換。如本文中所使用,「鹵化材料(halogenated material)」意指至少部分鹵化(至多完全鹵化),使得含有至少一個碳鍵結鹵素原子的有機化合物。
本揭露提供一種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不但可以回收工作流體汽相以降低此系統的維護成本,還能降低溫室氣體(工作流體汽相)的排放量。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10的配置示意圖。須說明的是,圖中箭頭方向為介質(液相或汽相)流動方向。
如第1圖所示,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10包含冷卻槽110、上蓋120、密閉殼體130以及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冷卻槽110用以容納工作流體112、發熱組件114和冷凝器116。更詳細的說,工作流體112充滿整個冷卻槽110,且工作流體液相W L位於冷卻槽110內的下部容積中,而工作流體汽相W G位於冷卻槽110內的上部容積中。發熱組件114設置在冷卻槽110內部且位於冷卻槽110的下部容積中,且發熱組件114係完全浸泡在工作流體液相W L之中。在其他實施例中,發熱組件114可至少部分地浸沒在工作流體液相W L之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發熱組件114可包括一個或多個電子裝置,諸如運算伺服器。
冷凝器116設置在冷卻槽110內部且位於冷卻槽110內的上部容積中。第1圖中所示之冷凝器116僅為圖例,在實際操作上,冷凝器116例如為多條裸露的金屬管線,且這些金屬管線內充滿常溫的流動水。在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10的穩定操作期間,工作流體液相W L吸收發熱組件114的熱而轉化成工作流體汽相W G並上升到冷卻槽110的上部容積;接著,工作流體汽相W G接觸低溫的冷凝器116凝結回工作流體液相W L並落下,進而返回到冷卻槽110的下部容積。
在一些實施例中,冷卻槽110還包含壓力計111,用以偵測冷卻槽110內之工作流體汽相W G的壓力。舉例來說,當冷卻槽110內壓力高於某一設定閾值(threshold),閥門181會開啟並釋出部分工作流體汽相W G,以維持冷卻槽110內的壓力。在一些實施例中,冷卻槽110內還可設置一液位偵測器113,用以偵測工作流體液相W L的量是否足夠。
在一些實施例中,工作流體112可為或包含一或多種鹵化流體(例如,氟化或氯化)。例如,工作流體112可為氟化有機流體。合適的氟化有機流體可包括氫氟醚、氟酮(或全氟酮)、全氟碳化物(例如全氟己烷)、全氟甲基嗎啉、氫氟烯烴或其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工作流體112可包含以工作流體之總重量計之下列(個別地或以任何組合方式):醚類、烷類、全氟烯烴、烯烴類、鹵烯烴、全氟碳化物、全氟醚、全氟化三級胺、環烷烴、酯類、酮類、全氟酮、芳族、環氧乙烷類、矽氧烷、氫氯碳化物、氫氯氟碳化物、氫氟烯烴、氫氟碳化物、氫氯烯烴、氫氯氟烯烴或其混合物。此等額外組分可經選擇針對特定用途以修飾或增強組成物之性質。
請繼續參閱第1圖,上蓋120設置在冷卻槽110的頂部。密閉殼體130設置於冷卻槽110的上方。當上蓋120開啟時,冷卻槽110與密閉殼體130連通,且部分工作流體汽相W G逸散至密閉殼體130內。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設置於冷卻槽110以及密閉殼體130的外部並連通冷卻槽110和密閉殼體130。在一些實施例中,密閉殼體130還包含工作流體感測器131,用以偵測密閉殼體130內之工作流體濃度。舉例來說,當密閉殼體130內的工作流體濃度高於某一設定閾值,閥門183和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會開啟,以進行工作流體回收。
值得注意的是,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10在初步運行時,冷卻槽110的上部容積可能會因通氣而包含有少量的不凝結氣體NC G。也就是說,此時冷卻槽110的上部容積包含有不凝結氣體NC G與工作流體汽相W G的混合氣體。然而,不凝結氣體NC G的存在會導致冷凝器116的冷卻性能大幅下降。因此,在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10初步運行時,必須將不凝結氣體NC G抽出。然而,在抽出不凝結氣體NC G的同時,也會導致部分工作流體汽相W G被抽出而損失。因此,本揭露之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10中的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可用以回收從冷卻槽110被抽出之混合氣體中的工作流體112並經管線184排出不凝結氣體NC G。更詳細的說,在初步運行時,管線180上的閥門181會開啟讓混合氣體流出,並經過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的處理進而回收工作流體112,而不凝結氣體NC G則被排放至外界環境中。當然,此舉是為了排除部分不凝結氣體NC G存在於冷卻槽110中,進而增加冷凝器116的冷卻性能。
在一些實施例中,還可設置隔水板115於冷卻槽110的下部容積中並位於冷凝器116與發熱組件114之間,用以將冷卻水與工作流體液相W L分離。更詳細的說,冷卻槽110在清潔過後可能會殘留水氣S G以及不凝結氣體NC G,則冷凝器116在熱交換期間所得到的凝結物就會包含水和工作流體液相W L。當凝結物返回冷卻槽110的下部容積後,因工作流體液相W L的密度大於水的密度,因此,水會浮在工作流體液相W L上方,且工作流體液相W L會經隔水板115下方的縫隙流動。此外,在清潔過後,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可以回收並排放冷卻槽110中的水氣S G,以減少水分殘留。
值得注意的是,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10在操作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必須對冷卻槽110內的發熱組件114進行維修或更換零件。在維修或更換零件的過程中,會開啟上蓋120,以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方式將發熱組件114上移至密閉殼體130。當維修或更換零件完畢時,關閉上蓋120,使得冷卻槽110仍維持密閉狀態。如此一來,冷卻槽110內的工作流體汽相W G也會大量逸散至密閉殼體130中,進而導致工作流體損失。因此,本揭露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可用以回收從密閉殼體130之混合氣體中的工作流體112。更詳細的說,在維修或更換零件之後,管線182上的閥門183會開啟讓混合氣體流入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以回收工作流體112。而未被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吸附的不凝結氣體NC G則會藉由管線185再返回密閉殼體130中。
第2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與冷卻槽110和密閉殼體130之間的細部連接關係示意圖。如第2圖所示,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包含氣體移動器150、除水器160、工作流體回收器140、冷凝器143以及工作流體收集罐144。具體的說,氣體移動器150用以吸入包含不凝結氣體NC G、水氣S G和工作流體汽相W G的第一混合氣體M1 G。在一些實施例中,氣體移動器150可以是氣體壓縮機、氣體泵浦、風扇等。除水器160連接氣體移動器150,用以去除水氣S G。工作流體回收器140連接除水器160,用以回收工作流體汽相W G。冷凝器143連接工作流體回收器140,用以進行熱交換以將工作流體汽相W G凝結回工作流體液相W L。工作流體收集罐144連接冷凝器143,用以儲存工作流體液相W L。氣體移動器150藉由管線182與密閉殼體130連通並藉由管線180與冷卻槽110連通。
除水器160包含吸附單元161、脫附單元164以及電磁閥165、167。電磁閥165用以在吸附時連通氣體移動器150和吸附單元161,以導入第一混合氣體M1 G。吸附單元161連接電磁閥165,用以在吸附時吸附水氣S G,並排出不凝結氣體NC G和工作流體汽相W G至工作流體回收器140。脫附單元164用以在脫附時導入外氣E G並加熱,以將水氣S G從吸附單元161中脫附。電磁閥167連接脫附單元164,用以在脫附時排放水氣S G至外界。
工作流體回收器140包含吸附單元141、脫附單元146以及電磁閥145、147。吸附單元141用以在吸附時吸附工作流體汽相W G,並排出不凝結氣體NC G。脫附單元146用以在脫附時導入不凝結氣體NC G並加熱,以將工作流體汽相W G從吸附單元141中脫附。電磁閥145用以在吸附時連通吸附單元161和141。電磁閥147用以在脫附時排放工作流體汽相W G到冷凝器143。
可以理解的是,因為工作流體汽相W G分子大於水氣S G分子,經氣體移動器150抽出的混合氣體應當優先經過除水器160吸附較小的水氣S G分子,再經過工作流體回收器140吸附較大的工作流體汽相W G分子,藉此從第一混合氣體M1 G中分離水氣S G和工作流體汽相W G。在一些實施例中,吸附單元161、141及脫附單元164、146分別為多個纖維吸附材。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可根據氣體分子大小來選擇適合的纖維吸附材。
在一些實施例中,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還包含閥門148以及閥門149。閥門148連接工作流體回收器140,用以控制工作流體回收器140與密閉殼體130之間的氣體進出或者用以控制工作流體回收器140與外界之間的氣體進出。閥門149連接工作流體收集罐144,用以控制工作流體收集罐144與冷卻槽110之間工作流體液相W L之間的進出。
關於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的操作,本揭露另提供一種工作流體回收方法。第3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工作流體回收的方法30流程圖,工作流體回收的方法30包含步驟32、34、36以及38。
在步驟32中,藉由氣體移動器150將包含不凝結氣體NC G、水氣S G以及工作流體汽相W G的第一混合氣體M1 G送入除水器160。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混合氣體M1 G可來自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10的冷卻槽110或密閉殼體130。
在步驟34中,藉由除水器160吸附水氣S G,並將包含不凝結氣體NC G以及工作流體汽相W G的第二混合氣體M2 G送入工作流體回收器140。
在步驟36中,藉由工作流體回收器140吸附工作流體汽相W G,並排出不凝結氣體NC G。在一些實施例中,不凝結氣體NC G可送回密閉殼體130,以維持密閉殼體130和外界的壓力平衡。
在步驟38中,藉由冷凝器143將工作流體汽相W G凝結回工作流體液相W L,並儲存於工作流體收集罐144。
在一些實施例中,工作流體回收方法30還包含藉由工作流體感測器131偵測密閉殼體130內的工作流體濃度,當工作流體濃度高於某一設定閾值時,連接密閉殼體130之閥門183開啟並將密閉殼體130內的第一混合氣體M1 G送入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
在一些實施例中,工作流體回收方法30還包含藉由壓力計111偵測冷卻槽110內的工作流體汽相W G的壓力,當工作流體汽相W G的壓力高於某一設定閾值時,連通冷卻槽110與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的閥門181及工作流體回收裝置20開啟,以吸入冷卻槽110內的第一混合氣體M1 G
請回到第1圖,在一些實施例中,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10更包含風箱170。具體的說,風箱170設置於冷卻槽110外並連通冷卻槽110,風箱170用以被動地調節冷卻槽110內的壓力。舉例來說,當冷卻槽110內的壓力高於0kPa時,冷卻槽110內的汽相會往風箱170流動以平衡冷卻槽110內的壓力。反之,當冷卻槽110內的壓力低於0kPa時,風箱170內的汽相會往冷卻槽110流動以平衡冷卻槽110內的壓力。
如第1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10更包含冷卻塔190與冷凝器116連通。冷卻塔190提供冷凝器116所需的冷卻水。一般來說,冷卻水即為常溫的水。具體的說,冷卻塔190與冷凝器116之間包含第一管線192和第二管線194。第一管線192用以將冷卻塔190中的水傳送至冷凝器116,而第二管線194則是將經過熱交換的水返回冷卻塔190內。第一管線192上可以設置一個或多個感測器193,例如溫度傳感器、流量計、壓力傳感器和/或其他合適的感測器。第二管線194上亦可以設置一個或多個感測器195,例如溫度傳感器、流量計、壓力傳感器、漏水偵測器和/或其他合適的感測器。此外,第一管線192和第二管線194各自可設置滾動閘閥196。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管線194上還可以設置止回閥197,避免管線中的介質倒流。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管線192上還可以設置二通閥198,用以與冷卻槽110的壓力計111配套使用。由壓力計111控制二通閥198,使閥門開或關,進而實現管道冷水的通或斷。舉例來說,冷卻槽110內的壓力由第一管線192上的二通閥198作主動式壓力控制。當冷卻槽110內的壓力高於0kPa時,二通閥198的開度變大以增加冷卻水流量並提升冷凝器116的冷卻能力。反之,當冷卻槽110內的壓力低於0kPa時,二通閥198的開度變小以減少冷卻水流量從而降低冷凝器116的冷卻能力。
綜上所述,本揭露的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及工作流體回收方法可分別實現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的冷卻槽和密閉殼體的氣體回收。本揭露的優勢在於:(1)從冷卻槽回收並排放不凝結氣體和水氣到外界,可提高工作流體的循環效率;(2)從密閉殼體回收工作流體汽相,可降低工作流體汽相損失的成本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上文概述若干實施例或示例之特徵,使得熟習此項技術者可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之態樣。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可輕易使用本發明作為基礎來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及結構,以便實施本文所介紹之實施例的相同目的及/或實現相同優點。熟習此項技術者亦應認識到,此類等效結構並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且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產生本文的各種變化、替代及更改。
10: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 110:冷卻槽 111:壓力計 112:工作流體 113:液位偵測器 114:發熱組件 115:隔水板 116:冷凝器 120:上蓋 130:密閉殼體 131:工作流體感測器 140:工作流體回收器 141:吸附單元 143:冷凝器 144:工作流體收集罐 146:脫附單元 145,147:電磁閥 148:閥門 149:閥門 150:氣體移動器 160:除水器 161:吸附單元 164:脫附單元 165,167:電磁閥 170:風箱 180:管線 181:閥門 182:管線 183:閥門 184:管線 185:管線 190:冷卻塔 192:管線 193:感測器 194:管線 195:感測器 196:滾動閘閥 197:止回閥 198:二通閥 20:工作流體回收裝置 30:方法 32:步驟 34:步驟 36:步驟 38:步驟 E G:外氣 M1 G:第一混合氣體 M2 G:第二混合氣體 NC G:不凝結氣體 S G:水氣 W G:汽相 W L:液相
當結合隨附圖式閱讀時,自以下詳細描述將很好地理解本揭露。應強調,根據工業中的標準實務,各特徵並非按比例繪製且僅用於說明之目的。事實上,為了論述清晰之目的,可任意增加或減小特徵之尺寸。 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的示意圖。 第2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工作流體回收裝置與冷卻槽和密閉殼體之間的細部連接關係示意圖。 第3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工作流體回收的方法流程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110:冷卻槽
130:密閉殼體
140:工作流體回收器
141,161:吸附單元
143:冷凝器
144:工作流體收集罐
145,147,165,167:電磁閥
146,164:脫附單元
148,149:閥門
150:氣體移動器
160:除水器
180,182,184,185:管線
20:工作流體回收裝置
EG:外氣
M1G:第一混合氣體
M2G:第二混合氣體
NCG:不凝結氣體
WG:汽相
WL:液相
SG:水氣

Claims (11)

  1. 一種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包含: 一氣體移動器,用以吸入包含一不凝結氣體、一水氣和一工作流體汽相的一混合氣體; 一除水器,連接該氣體移動器,用以去除該水氣; 一工作流體回收器,連接該除水器,用以回收該工作流體汽相並排放該不凝結氣體; 一第一冷凝器,連接該工作流體回收器,用以將該工作流體汽相凝結回一工作流體液相;以及 一工作流體收集罐,連接該第一冷凝器,用以儲存該工作流體液相。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工作流體回收裝置,用於一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且該工作流體回收裝置更包含: 一第一閥門,連通該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中的一冷卻槽,以及 一第二閥門,連通該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中的一密閉殼體。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工作流體回收裝置,更包含: 一壓力計,設置於該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中的該冷卻槽,用以偵測該冷卻槽內的該工作流體的一壓力; 其中當該壓力高於一第一閾值時,該第一閥門及該工作流體回收裝置開啟,以吸入該冷卻槽內的該混合氣體。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工作流體回收裝置,更包含: 一工作流體感測器,設置於該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中的該密閉殼體,用以偵測該密閉殼體內的該工作流體的一濃度; 其中當該濃度高於一第二閾值時,該第二閥門及該工作流體回收裝置開啟,以吸入該密閉殼體內的該混合氣體。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其中該除水器包含: 一第一吸附單元,用以在吸附時吸附該水氣,並排出該不凝結氣體和該工作流體汽相到該工作流體回收器; 一第一脫附單元,用以在脫附時導入一外氣並加熱以將該水氣從該第一吸附單元中脫附; 一第一電磁閥,連接該第一吸附單元,用以在吸附時連通該氣體移動器和該第一吸附單元;以及 一第二電磁閥,連接該第一脫附單元,用以在脫附時排放該水氣。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其中該工作流體回收器包含: 一第二吸附單元,用以在吸附時吸附該工作流體汽相,並排出該不凝結氣體; 一第二脫附單元,用以在脫附時導入該不凝結氣體並加熱以將該工作流體汽相從該第二吸附單元中脫附; 一第三電磁閥,用以在吸附時連通該第一吸附單元和該第二吸附單元;以及 一第四電磁閥,用以在脫附時排放該工作流體汽相到該第一冷凝器, 其中該第一吸附單元、該第二吸附單元、該第一脫附單元及該第二脫附單元分別為多個纖維吸附材。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工作流體回收裝置,用於一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更包含: 一第三閥門,連通該第二吸附單元及該第二脫附單元到該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的一密閉殼體或外界;以及 一第四閥門,連通該工作流體收集罐到該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的一冷卻槽。
  8. 一種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包含: 一冷卻槽,用以容納一工作流體、一發熱組件和一第二冷凝器,其中當該工作流體的一液相接收該發熱組件的熱進行相轉化成一汽相,該汽相通過該第二冷凝器凝結回該液相; 一上蓋,設置在該冷卻槽的頂部; 一密閉殼體,設置於該冷卻槽上方,其中當該上蓋開啟時,該冷卻槽與該密閉殼體連通,且部分該工作流體汽相逸散至該密閉殼體內;以及 如請求項1所述的工作流體回收裝置,設置於該冷卻槽及密閉殼體外部並連通該冷卻槽和該密閉殼體,並用以回收逸散至該密閉殼體內的該工作流體汽相。
  9. 一種工作流體回收方法,用於如請求項1所述的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包含: 藉由一氣體移動器,將包含一不凝結氣體、一水氣以及一工作流體汽相的一第一混合氣體送入一除水器; 藉由該除水器,吸附該水氣並將包含該不凝結氣體以及該工作流體汽相的一第二混合氣體送入一工作流體回收器; 藉由該工作流體回收器,吸附該工作流體汽相,並排出該不凝結氣體;以及 藉由該第一冷凝器,將該工作流體汽相凝結回一工作流體液相,並儲存於一工作流體收集罐。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工作流體回收方法,更包含: 藉由設置於一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中一冷卻槽內的一壓力計,偵測該冷卻槽內的該工作流體汽相的一壓力,其中當該壓力高於一第一閾值時,連通該冷卻槽與該工作流體回收裝置的一第一閥門及該工作流體回收裝置開啟,以吸入該冷卻槽內的該混合氣體。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工作流體回收方法,更包含: 藉由設置於一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中一密閉殼體內的一工作流體感測器,偵測該密閉殼體內的該工作流體汽相的一濃度,其中當該濃度高於一第二閾值時,連通該密閉殼體與該工作流體回收裝置的一第二閥門及該工作流體回收裝置開啟,以吸入該密閉殼體內的該混合氣體。
TW112111252A 2022-09-06 2023-03-24 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及方法 TWI8285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74745P 2022-09-06 2022-09-06
US63/374,745 2022-09-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8565B true TWI828565B (zh) 2024-01-01
TW202412592A TW202412592A (zh) 2024-03-16

Family

ID=90077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1252A TWI828565B (zh) 2022-09-06 2023-03-24 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54222A (zh)
TW (1) TWI82856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7628B (zh) * 2020-11-23 2021-11-2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伺服器的冷卻系統
US20210410320A1 (en) * 2021-09-13 2021-12-30 Intel Corporation Immersion cooling system with coolant boiling point reduction for increased cooling capacity
TW202219682A (zh) * 2020-07-27 2022-05-16 荷蘭商利葵思泰克控股公司 主動蒸氣管理的兩相浸沒式冷卻裝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219682A (zh) * 2020-07-27 2022-05-16 荷蘭商利葵思泰克控股公司 主動蒸氣管理的兩相浸沒式冷卻裝置
TWI747628B (zh) * 2020-11-23 2021-11-2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伺服器的冷卻系統
US20210410320A1 (en) * 2021-09-13 2021-12-30 Intel Corporation Immersion cooling system with coolant boiling point reduction for increased cooling capacit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54222A (zh) 2024-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95885A1 (zh) 一种用于浸没式液冷系统的气汽分离方法及装置
KR20230041794A (ko) 능동 증기 관리를 갖는 2상 침지 냉각 장치
US20110063792A1 (en) Facilitating Cooling Of An Electronics Rack Employing Water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JP6237761B2 (ja) 電子機器冷却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冷却システムの製造方法
US20130182388A1 (en) Data center module
US20070193285A1 (en) Testing for Leaks in a Two-Phase Liquid Cooling System
WO2007098477A2 (en) Two-phase liquid cooling systems
US20220248559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mersion cooling with subcooled spray
CN109952003A (zh) 一种数据中心液冷系统
US8842434B2 (en)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US2023023258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entralized and scalable vapor management system in immersion cooling
CN107949257A (zh) 一种服务器冷却系统
EP428569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mersion cooling with subcooled spray
TWI828565B (zh) 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及方法
US20190041110A1 (en) Purging device, chiller equipped with sam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urging device
US20220007548A1 (en) One-chambered constant pressure apparatus for liquid immersion cooling of servers
WO2023207074A1 (zh) 一种服务器散热控制装置和服务器散热控制方法
US20240081023A1 (en) Two-phase immersion cooling system, working fluid recovery device and method
TW202412592A (zh) 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工作流體回收裝置及方法
TWI425909B (zh) 冷卻系統
US20230022650A1 (en) Immersion cooling system and immersion cooling method
JP4128062B2 (ja) 真空排気装置
WO2012148149A2 (ko) 물의 저온비등 자연순환 냉각시스템
JP7364090B2 (ja) サーバラック冷却システム、アタッチメント、および空気除去方法
JP2006255627A (ja) 除湿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