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8420B - 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8420B
TWI828420B TW111143293A TW111143293A TWI828420B TW I828420 B TWI828420 B TW I828420B TW 111143293 A TW111143293 A TW 111143293A TW 111143293 A TW111143293 A TW 111143293A TW I828420 B TWI828420 B TW I8284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en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
transmission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3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35443A (zh
Inventor
張書維
Original Assignee
稜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稜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稜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JP20230172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JP2023121734A/ja
Priority to EP23155545.9A priority patent/EP4243044A3/en
Priority to US18/167,893 priority patent/US20230269008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335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5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8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842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 Air Bags (AREA)
  • Oscillato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Slide Switch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射頻電路包括基板、待測元件、傳輸線、感測線及控制器。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待測元件設置於基板,並具有輸出埠以輸出射頻信號。傳輸線設置於基板的第一表面並電性連接待測元件的輸出埠。感測線在基板的感測區域內實質平行於傳輸線。感測線與傳輸線間隔第一長度,並適於感應傳輸線上的射頻信號以產生感應信號。控制器設置於基板並電性連接感測線。控制器用以依據感測信號判斷待測元件的狀態。

Description

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射頻電路,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
射頻電路已經廣泛應用在諸如行動電話、平板電腦、穿戴式裝置、智慧助理裝置等電子裝置上。射頻電路通常包括多個電子元件。若電子元件出廠前或販售後發生故障,將影響射頻電路的運作。然而,個別元件的故障有時難以確認,且傳統的檢測方式難以在射頻電路實際運作中及時運作,且往往需要拆卸整體電路後逐元件測試。
有鑑於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利用射頻/高頻傳輸線的串擾特性以及相應的電路設計,實現具有毋需拆機即可提供元件/信號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
本發明實施例的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包括(但不僅 限於)基板、待測元件、傳輸線、感測線及控制器。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待測元件設置於基板,並具有輸出埠以輸出射頻信號。傳輸線設置於基板的第一表面並電性連接待測元件的輸出埠。感測線在基板的感測區域內實質平行於傳輸線。感測線與傳輸線間隔第一長度,並適於感應傳輸線上的射頻信號以產生感應信號。控制器設置於基板並電性連接感測線。控制器用以依據感測信號判斷待測元件的狀態。
基於上述,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在基板上設置實質相互平行並具有間隔的傳輸線及感測線,並透過感測線感應傳輸線上的射頻信號,以判斷待測元件的狀態。藉此,可在未大幅影響電路結構的情況下,實現偵測錯誤的能力。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射頻電路
11:基板
12:待測元件
TL、TL11~TL1N、TL21~TL25:傳輸線
SL、SL11~SL1N、SL21~SL23:感測線
13:控制器
S1:第一面
121:輸出埠
122:次級元件
RS、RS1:射頻信號
SA:感測區域
SS、SS1:感應信號
L1:第一長度
A-A:剖面線
S2:第二面
14A、14B:接頭
16A、16B:感測器
141:第一導電結構
142:第二導電結構
VDD:系統電壓
141A:第一導體簧片
141B:第一導體板
e1:第一端
e2:第二端
C1、C2:電容
161、AMP:放大器
162:類比至數位轉換器
GND:接地
OS:輸出信號
DS:判讀信號
MP_11、MP_12、MP_13、MP_14、MP_21、MP_22、MP_23、MP_24、MP_25:多工器
D1、D2、D3:距離
圖1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射頻電路的元件方塊圖。
圖2A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傳輸線與感測線設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B是圖2A依A-A剖面線的剖面圖。
圖2C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射頻電路的局部剖面圖。
圖2D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射頻電路的局部剖面圖。
圖3A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在接頭未連接感測器的情況下射頻電路的局部電路圖。
圖3B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在接頭連接感測器的情況下射頻電路的局部電路圖。
圖4A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在接頭未連接感測器的情況下射頻電路的局部電路圖。
圖4B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在接頭連接感測器的情況下射頻電路的局部電路圖。
圖5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感測器的電路圖。
圖6A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對多工器偵錯的示意圖。
圖6B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串擾(crosstalk)現象的示意圖。
圖7A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對多條傳輸線偵錯的示意圖。
圖7B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感測線設置的示意圖。
圖7C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感測線設置的示意圖。
圖8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對放大器偵錯的示意圖。
圖1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射頻電路10的元件方塊圖。請參照圖1,射頻電路10包括(但不僅限於)基板11、一個或更多個待測元件12、一條或更多條傳輸線TL、一條或更多條感測 線SL及控制器13。射頻電路10可應用在支援諸如行動網路、Wi-Fi、藍芽或其他通訊協定的通訊收發器。
基板11可以是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的本體或電子元件的其他支撐體或載體。在一實施例中,基板11包括第一面S1。在另一實施例中,除了第一表面S1,基板11更包括相對於第一面S1的第二面(待後續實施例說明圖式)。
待測元件12設置於基板11。待測元件12可以是多工器(multiplexer)、低雜訊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相位偏移器(phase shifter)、混波器(mixer)、分頻器(frequency divider)、開關、濾波器或其他電子元件。待測元件12具有一個或更多個輸出埠121以輸出射頻信號RS。依據不同設計需求,射頻信號RS的載波頻率可能介於3百萬赫茲(MHz)至300千兆赫茲(GHz),但不以此為限。
傳輸線TL設置於基板11的第一表面S1並電性連接待測元件12的輸出埠121。傳輸線TL可以是銅或其他用於承載射頻信號RS的金屬、合金、或金屬化合物導線。
在一實施例中,射頻電路10更包括次級元件122。次級元件122電性連接傳輸線TL以接收射頻信號RS。次級元件122例如是天線、濾波器(電路)、混波器或其他任何可接收射頻信號的主動或被動電子電路或電子元件。
感測線SL設置於基板11。感測線SL在基板11的感測區域SA內實質平行於傳輸線TL。也就是說,在電路佈線中,感 測線SL至少在感測區域SA內的線段實質平行於傳輸線TL的部分線段。然而,在感測區域SA外,感測線SL與傳輸線TL在空間上不限於平行設置。
此外,在感測區域SA內,感測線SL與傳輸線TL間隔第一長度L1。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長度L1約為傳輸線TL線寬的八分之一至傳輸線TL線寬。
值得注意的是,在傳輸線TL及感測線SL相互平行及具有間隔的特性上,會存在線間的電容耦合或電感耦合。或者,可稱為串擾/串音干擾(crosstalk)或耦合感應。因此,感測線SL可適於感應傳輸線TL上的射頻信號RS,並可據以產生感應信號SS。也就是說,當射頻信號RS通過感應區域SA時,感測線SL在感應區域SA基於耦合現象而產生感應信號SS。
在一實施例中,傳輸線TL及感測線SL皆設置於基板11的第一表面S1。也就是,傳輸線TL與感測線SL位於相同層。
圖2A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傳輸線TL與感測線SL設置的立體示意圖,且圖2B是圖2A依A-A剖面線的剖面圖。請參照圖2A及圖2B,傳輸線TL設置於基板11的第一面S1,且感測線SL設置於基板12的第二面S2。而第一面S1及第二面S2的間距即是第一長度L1。也就是,傳輸線TL位於第一層,且感測線SL位於第二層。
圖2C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射頻電路10的局部剖面圖。請參照圖2C,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基板11的感測區域SA以 外處,第一面S1/第一層與第二面S2/第二層之間的第三層可連接接地GND並作為接地層。也就是,接地層夾在第一面S1/第一層與第二面S2/第二層之間。
圖2D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射頻電路10的局部剖面圖。請參照圖2D,在一些實施例中,感測線SL可能穿透基板11。因此,感測線SL的部分線段可設於基板11的第一面S1,並穿透基板11,使感測線SL的另一部分可在基板11的感測區域SA設於第二面S2。即,感測線SL在感測區域SA繞至相對於傳輸線TL所處的第一面S1的另一面。
請參照圖1,控制器13設置於基板11並電性連接感測線SL。控制器13可以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可程式化之一般用途或特殊用途的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數位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可程式化控制器、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其他類似元件或上述元件的組合。
在一實施例中,控制器13用以依據來自感測線SL的感應信號SS判斷待測元件12的狀態。待測元件12的狀態例如是故障狀態、正常狀態、節能狀態或高效能狀態。依據不同設計需求,控制器13可依據感應信號SS的有無、強度、頻率或其他物理特性判斷待測元件12處於故障狀態或是處於正常狀態,並待後續實施例說明應用情境。
在一實施例中,射頻電路10更包括感測器(待後續實施例說明圖式)。感測器設於基板11。感測器電性連接感測線SL及控制器13。感測器用以轉換感應信號SS,且轉換後的信號可供控制器13判斷待測元件的狀態。感測器的轉換作業可以是增益調整、濾波及/或類比至數位轉換。
在一實施例中,感測器可直接連接感測線SL。
在另一實施例中,射頻電路10可提供可分離式結構。例如,射頻電路10更包括接頭。接頭設於基板11,耦接感測線SL,並適於連接感測器。當接頭連接感測器且感測線SL有感應信號SS時,感測器可接收感應信號SS。
舉例而言,圖3A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在接頭14A未連接感測器16A的情況下射頻電路10的局部電路圖,且圖3B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在接頭14A連接感測器16A的情況下射頻電路10的局部電路圖。請參照圖3A,接頭14A包括第一導電結構141及第二導電結構142。
第一導電結構141電性連接感測線SL。第二導電結構142電性連接至基板11上的第一電壓源以接收第一電壓。第一電壓可以是系統電壓VDD,且第一電壓源可以是電源供應器、電池或電源轉換器。然而,第一電壓也可能是其他自定義電壓。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導電結構141及第二導電結構142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可彎曲或彈性部件,並可受外力而形變。請參照圖3A及圖3B,當接頭14A未連接至如圖3B所示的感測器16A 時,第一導電結構141及第二導電結構142中的至少一者受復位作用力而位於第一位置,使第一導電結構141與第二導電結構142呈夾合狀態。也就是,第一導電結構141與第二導電結構142相互抵頂。
請參照圖3B,當接頭14A連接至感測器16A時,第一導電結構141及第二導電結構142中的至少一者受感測器16A的端子推動而位於第二位置,使第一導電結構141與第二導電結構142夾合感測器16A。
更具體而言,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導電結構141包括第一導體簧片141A及第一導體板141B。第一導體簧片141A可受外力而彎曲。第一導體板141B固設於基板11,並包括第一端e1以及第二端e2。第一導體板141B的第一端e1連接第一導體簧片141的一端。第一導體板141B的第二端e2連接感測線SL。
請參照圖3A及圖3B,當接頭14A未連接至如圖3B所示的感測器16A時,第一導體簧片141A與第二導電結構142成夾合狀態。例如,第一導體簧片141A抵頂第二導電結構142。此時,感測線SL連接接地GND。
請參照圖3B,當接頭14A連接至感測器16A時,第一導體簧片141A與第二導電結構142夾合感測器16A。例如,第一導體簧片141A與第二導電結構142抵頂感測器16A。
另一方面,感測器16A包括(但不僅限於)電容C1、放大器161及類比至數位轉換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162。 請參照圖3B,當接頭14A連接感測器16A時,系統電壓VDD可通過電容C1及分壓電路,進而連接接地GND。
圖4A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在接頭14B未連接感測器16B的情況下射頻電路10的局部電路圖,且圖4B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在接頭14B連接感測器16B的情況下射頻電路10的局部電路圖。請參照圖4A及圖4B,與圖3A及圖3B不同處在於,接頭14B更包括電容C2,且感測器16B未包括電容C1。因此,當接頭14B連接感測器16B時,系統電壓VDD可通過電容C2及感測器16B的分壓電路,進而連接接地GND。
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接頭不限於兩導電結構,且導電結構不限於簧片及板件。例如,插銷式接頭,且對應感測線SL的另一端可電性連接到直流電源以得到固定電壓,從而使得在沒有插入接頭14A、14B的時候感測線SL可以作為接地GND或定電壓使用,進而降低浮接的電路對於主要信號線(例如,傳輸線TL)的特性造成影響。又例如,更多個導電結構。
圖5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感測器16A/16B的電路圖。請參照圖5,感測器16A/16B可以是峰值偵測器或功率感測器。當接頭連接感測器16A/16B時,感測器適於依據感應信號SS產生判讀信號DS。更具體而言,感測器16A/16B的放大器161用以放大感應信號SS以產生輸出信號OS。而類比至數位轉換器162耦接放大器161。類比至數位轉換器162用以將放大器161所輸出的輸出信號OS轉換成數位形式的判讀信號DS。
控制器13可讀取感測器16A/16B的輸出值而產生判讀信號DS。在一實施例中,控制器13可以是具有類比至數位轉換器的判讀電路。
此外,控制器13可依據判讀信號DS判斷待測元件12的狀態。例如,判讀信號DS為“0”,代表故障狀態;判讀信號DS為“1”,代表工作狀態。然而,判讀信號OS與待測元件12的狀態的對應關係仍可依據實際需求而改變。
在其他實施例中,感測器16A、16B可能整合在控制器13中。
在一實施例中,控制器13還用以連接通訊收發器(圖未示)。通訊收發器可以是支援Wi-Fi、行動通訊、藍芽、光纖網路或其他通訊協定的收發電路。通訊收發器用以傳送控制器13所決定的故障狀態或感應信號SS。藉此,可方便外界了解待測元件12的狀態。在其他實施例中,故障狀態或感應信號SS還可透過顯示器或揚聲器提示。
為了幫助讀者更加理解本案的發明精神,以下將舉諸多應用情境說明。
圖6A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對多工器MP_11偵錯的示意圖。請參照圖6A,待測元件12為1至N的多工器MP_11。N為正整數。多工器MP_11包括N個輸出埠121,且分別連接傳輸線TL11、TL12、…、TL1N。這些傳輸線TL11、TL12、…、TL1N分別連接多工器MP_12、MP_13、MP_14。此外,感測線SL11、 SL12、…、SL1N在感測區域SA分別實質平行於傳輸線TL11、TL12、…、TL1N。這些感測線SL11、SL12、…、SL1N連接感測器16A/16B。
以傳輸線TL11及感測線SL11為例,反應於多工器MP_11傳送射頻信號RS給多工器MP_12但感測線SL11未產生感應信號SS(即,感應失敗),控制器13判斷多工器MP_11(即,待測元件)為故障狀態。例如,連接傳輸線TL11的輸出電路故障。又例如,多工器MP_12的輸入電路故障。
圖6B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串擾現象的示意圖。請參照圖6A及圖6B,反應於多工器MP_11傳送射頻信號RS1給多工器MP_12且感測線SL11產生感應信號SS1,控制器13判斷多工器MP_11為正常狀態。須說明的是,判斷感測線SL11是否產生感應信號SS1的依據可以是與對應門檻值的比較結果。這對應門檻值例如是射頻信號RS1的能量強度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或其他常數,且/或可能相關於感測線SL11與傳輸線TL11之間的長度及耦合感應的強度。或者,可判斷感應信號SS1的波形是否相同於射頻信號RS1的波形。
此外,除了感測線SL11產生感應信號SS1,同時間反應於感測線SL12、…、SL1N中的任一者也產生感應信號SS,則傳輸線TL11、TL12、…、TL1N之間可能有洩漏情形。
同理地,多工器MP_11可分別傳送射頻信號RS給多工器MP_13、MP_14,並判斷對應感測線SL12、SL1N上是否產生 感應信號SS,於此不再贅述。
圖7A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對多條傳輸線TL21、TL12、…、TL25偵錯的示意圖。請參照圖7A,待測元件12為1至4的多工器MP_21、MP_22、MP_23、MP_24。多工器MP_21的4個輸出埠121分別連接多工器MP_22、MP_23、MP_24、MP_25。感測線SL21在感測區域SA實質平行於傳輸線TL21。這感測線SL21連接感測器16A/16B。
同理地,當多工器MP_21傳送射頻信號RS至多工器MP_22時,感測器16A/16B是否接收感測線SL21上的感應信號SS的情況可用於判斷多工器MP_21及/或MP_22是否故障。
而確認多工器MP_22可接收來自多工器MP_21的射頻信號RS之後,可繼續驗證多工器MP_22的輸出是否正常。多工器MP_22的4個輸出埠121分別連接傳輸線TL22、TL23、TL24、TL25。感測線SL22、SL23在感測區域SA實質平行於傳輸線TL22、TL23、TL24、TL25。感測線SL22、SL23連接感測器16A/16B。
圖7B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感測線SL22、SL23設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7B,感測線SL22、SL23位於TL22、TL23、TL24、TL25的外側。相較於感測線SL22,感測線SL23可視為附加感測線。相較於傳輸線TL22,傳輸線TL23、TL24、TL25可視為附加傳輸線。感測線SL22、SL23位於可用於感應傳輸線TL22、TL23、TL24、TL25上的射頻信號RS以產生感應信號SS,並據以決定多工器MP_22的狀態。
多工器MP_22的第一輸出埠經由傳輸線TL22傳送射頻信號RS。反應於傳輸線TL22的感應信號SS的能量強度小於第一門檻值,控制器13可判斷多工器MP_22為故障狀態。此外,反應於傳輸線TL22的感應信號SS的能量強度未小於第一門檻值,控制器13可判斷多工器MP_22為正常狀態。
控制器13透過感測線SL22、SL23同時感應傳輸線TL22的射頻信號RS。耦合現象可能因距離遠近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針對不同傳輸線TL22~TL23上的射頻信號RS,感測線SL22、SL23上的感應信號SS的能量強度可能不同。一般而言,若傳輸線TL與感測線SL相距越遠,則感測線SL上的感應信號SS的能量強度可能越小;若傳輸線TL與感測線SL相距越近,則感測線SL上的感應信號SS的能量強度可能越大。而第一門檻值是用於評估是否產生感測信號的判斷依據。因此,第一門檻值、傳輸線TL22分別至感測線SL22、SL23的距離D1、D2有權重關係。例如,D2為4倍的D1。其中,相鄰傳輸線TL22~TL25之間相距的長度為D1。針對傳輸線TL22上的射頻信號RS,感測線SL22對應的第一門檻值可約為感測線SL23對應的第一門檻值的4倍。此外,第一門檻值還相關於感測線SL22、SL23的耦合感應強度。
另一方面,當感測線SL22的感應信號強度約是感測線SL23的感應信號強度的4倍時,可被判讀為是射頻信號RS經由傳輸線TL22傳輸。當感測線SL23的感應信號強度約是感測線SL22的感應信號強度的4倍時,可被判讀為是射頻信號RS經由 傳輸線TL25傳輸。當感測線SL22的感應信號強度略強於感測線SL23的感應信號強度時,可被判讀為是射頻信號RS經由傳輸線TL23傳輸。當感測線SL22的感應信號強度略弱於感測線SL23的感應信號強度時,可被判讀為是射頻信號RS經由傳輸線TL24傳輸。藉此,可僅布設兩條感測線來判讀四條傳輸線對應的開關/元件是否正常運作。
須說明的是,微帶(microstrip)的相鄰線和帶線(stripline)的相鄰線隨間距越大而可能造成不同降低程度的近端(near-end)雜訊。相較於微帶,帶線的近端雜訊隨著間距越大而明顯降低。而為了容許相鄰線之間一定程度的近端串擾,相鄰線之間的間距可以是線寬的兩倍,但不以此為限。此外,感應信號的強度大約與間距的1.5次方至2次方成反比,但不以此為限。
然而,感測線SL22、SL23的配置不以圖7B為限。圖7C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感測線SL22、SL23設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7C,與圖7B不同處在於,感測線SL23位於傳輸線TL23、TL24之間。同理地,第一門檻值、傳輸線TL22分別至感測線SL22、SL23的距離D1、D3有權重關係。例如,D3為2倍的D1。針對傳輸線TL22上的射頻信號RS,感測線SL22對應的第一門檻值可為感測線SL23對應的第一門檻值的2倍。
此外,反應於多工器MP_22經由傳輸線TL22傳送射頻信號RS且傳輸線TL23的感應信號SS的能量強度小於第二門檻值,控制器13可判斷傳輸線TL22、TL23之間未有洩漏情形。反 應於多工器MP_22經由傳輸線TL22傳送射頻信號RS且傳輸線TL23的感應信號SS的能量強度未小於第二門檻值,控制器13可判斷傳輸線TL22、TL23之間有洩漏情形。同理地,第二門檻值、傳輸線TL23分別至感測線SL22、SL23的距離可能有權重關係。
以圖7C為例,當多工器MP_22經由傳輸線TL22傳送射頻信號RS時,感測線SL22上的感應信號SS的電壓應大於0.5伏特,但感測線SL23因距離過遠而應無法產生感應信號SS。此時,若感測線SL23上的感應信號SS的電壓仍大於0.4伏特,則應是洩漏情況造成感測線SL23感應到傳輸線TL23上洩漏電流。也就是說,當傳輸線TL22傳送射頻信號RS時,可透過鄰近於另一條傳輸線TL23的感測線SL23來判斷洩漏情況。
針對傳輸線TL23、TL24、TL25上的射頻信號RS,可參酌傳輸針對前述感測傳輸線TL22上的射頻信號RS的說明,於此不再贅述。也就是說,感測線SL22、SL23感應信號SS的不同能量強度可反映出不同傳輸線TL22、TL23、TL24、TL25上有射頻信號。此外,感測線的數量及配置也不以圖7B及圖7C的實施例為限。藉此,可透過較少條的感測線SL22、SL23來感應較多條的傳輸線TL22~TL25。
圖8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對放大器AMP偵錯的示意圖。請參照圖8,待測元件12為放大器AMP(例如,LNA)。放大器AMP的輸出埠121連接傳輸線TL,且傳輸線TL的部分線段實質平行於感測線SL。反應於放大器AMP的輸出埠的感應信號 SS的能量強度小於第三門檻值,控制器13可判斷放大器AMP為故障狀態。反應於放大器AMP的輸出埠的感應信號SS的能量強度未小於第三門檻值,控制器13可判斷放大器AMP為正常狀態。第三門檻值是依據放大器AMP的增益所決定。由於放大器AMP的目的之一在於調整輸入信號的增益,因此受放大器AMP所輸出的射頻信號RS耦合所產生的感應信號SS也應有對應的能量強度。
例如,放大器AMP理想上可對信號功率放大10分貝(dB),感應信號SS與射頻信號RS的耦合率為1/10。當具有-10毫分貝(dBm)的輸入信號輸入至放大器AMP時,感應信號SS的功率應為-10dBm。若感應信號SS的功率為-11dBm,則放大器AMP的增益僅有9dB且不及理想的10dB。實際增益與理想增益的差異可能是放大器AMP的非理想性所造成的。由於此種非理想性可能隨時間而變,本實施例可讓射頻電路自行依據當下的讀值來調整、提供相應的增益補償或其他控制。
須說明的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待測元件12,判斷待測元件12的狀態的依據不限於能量強度。例如,假設待測元件12為混波器或分頻器,則可判斷感應信號SS的頻率。又例如,假設待測元件12為相位偏移器,則可判斷感應信號SS的相位。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實施例的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中,在感測區域設置實質平行的感測線及連接待測元件的輸出埠的傳輸線,並依據感測線因串擾所產生的感應信號判斷待測元件的狀態。藉此,可實現偵錯功能,且未大幅影響整體電路結構。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 射頻電路 11: 基板 12: 待測元件 TL: 傳輸線 SL: 感測線 13: 控制器 S1: 第一面 121: 輸出埠 122: 次級元件 RS: 射頻信號 SA: 感測區域 SS: 感應信號 L1: 第一長度

Claims (14)

  1. 一種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 一待測元件,設置於該基板,具有一輸出埠以輸出一射頻信號; 一傳輸線,設置於該基板的該第一表面並電性連接該待測元件的該輸出埠; 一感測線,在該基板的一感測區域內實質平行於該傳輸線,且與該傳輸線間隔一第一長度,適於感應該傳輸線上的該射頻信號以產生一感應信號;以及 一控制器,設置於該基板並電性連接該感測線,並用以依據該感應信號判斷該待測元件的狀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射頻電路,更包括: 一接頭,設於該基板,耦接該感測線,並適於連接一感測器; 其中當該接頭連接該感測器時,該感測器適於依據該感應信號產生一判讀信號,且該控制器依據該判讀信號判斷該待測元件的狀態。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射頻電路,其中該接頭包括: 一第一導電結構,電性連接於該感測線;以及 一第二導電結構,電性連接至該基板上的一第一電壓源以接收一第一電壓; 其中,當該接頭未連接至該感測器時,該第一導電結構與該第二導電結構呈一夾合狀態; 當該接頭連接至該感測器時,該第一導電結構與該第二導電結構夾持該感測器。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射頻電路,其中該第一導電結構包括: 一第一導體簧片; 一第一導體板,具有一第一端與連接該感測線的一第二端;以及 一電容,分別電性連接該第一導體板的該第一端與該第一導體簧片; 其中當該接頭未連接至該感測器時,該第一導體簧片與該第二導電結構成該夾合狀態。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射頻電路,更包括: 一感測器,設置於該基板,電性連接該感測線及該控制器,用以依據該感應信號產生一判讀信號,且該控制器依據該判讀信號判斷該待測元件的狀態。
  6. 如請求項2或5所述的射頻電路,其中該感測器包括: 一放大器,用以放大該感應信號以產生一輸出信號;以及 一類比至數位轉換器,耦接該放大器,並用以將該放大器所輸出的該輸出信號轉換成一數位形式的該判讀信號。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射頻電路,其中該第一長度為該傳輸線的線寬的八分之一至該傳輸線的線寬。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射頻電路,其中 反應於未產生該感應信號,該控制器更用以判斷該待測元件為故障狀態;以及 反應於有產生該感應信號,該控制器更用以判斷該待測元件為正常狀態。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射頻電路,其中該待測元件為一多工器(multiplexer),該射頻電路更包括設於該基板的至少一附加傳輸線及至少一附加感測線,該至少一附加感測線在該感測區域內實質平行於該傳輸線及該至少一附加傳輸線中的一者並間隔一第二長度,該至少一附加線電性連接該多工器的輸出埠,該感測線及該至少一附加傳輸線適於感應該傳輸線及該至少一附加感測線上的該射頻信號以產生該感應信號,且該控制器更用以依據該感應信號決定該多工器的狀態。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射頻電路,其中該多工器的一第一輸出埠經由該傳輸線及該附加傳輸線中的一第一線傳送該射頻信號, 反應於該第一線的該感應信號的一能量強度小於一第一門檻值,該控制器更用以判斷該多工器為故障狀態,其中該第一門檻值、該第一線分別至該感測線及該至少一附加感測線的距離有一權重關係;以及 反應於該第一線的該感應信號的該能量強度未小於該第一門檻值,該控制器更用以判斷該多工器為正常狀態。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射頻電路,其中該第一線在該感測區域內實質平行於該多工器的一第二輸出埠所連接的該傳輸線及該至少一附加傳輸線中的一第二線且相距一第三長度, 反應於該第二線的該感應信號的一能量強度小於一第二門檻值,該控制器更用以判斷該第一線及該第二線之間未有一洩漏情形;以及 反應於該第二線的該感應信號的該能量強度未小於該第二門檻值,該控制器更用以判斷該第一線及該第二線之間有該洩漏情形。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射頻電路,其中該待測元件為一放大器, 反應於該輸出埠的該感應信號的一能量強度小於一第三門檻值,該控制器更用以判斷該放大器為故障狀態,其中該第三門檻值是依據該放大器的增益所決定;以及 反應於該輸出埠的該感應信號的該能量強度未小於該第三門檻值,該控制器更用以判斷該放大器為正常狀態。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射頻電路,其中該基板更具有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且該感測線設置於該第二表面。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射頻電路,其中 該控制器還用以連接一通訊收發器,且該通訊收發器用以傳送該控制器所決定的故障狀態或該感應信號。
TW111143293A 2022-02-20 2022-11-11 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 TWI8284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3017200A JP2023121734A (ja) 2022-02-20 2023-02-07 エラー検出機能を有する無線周波数回路
EP23155545.9A EP4243044A3 (en) 2022-02-20 2023-02-08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having error detection capability
US18/167,893 US20230269008A1 (en) 2022-02-20 2023-02-13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having error detection capabilit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12061P 2022-02-20 2022-02-20
US63/312,061 2022-0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5443A TW202335443A (zh) 2023-09-01
TWI828420B true TWI828420B (zh) 2024-01-01

Family

ID=8594093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3293A TWI828420B (zh) 2022-02-20 2022-11-11 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
TW111212661U TWM639360U (zh) 2022-02-20 2022-11-18 電性開關
TW111144158A TW202335357A (zh) 2022-02-20 2022-11-18 電性開關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12661U TWM639360U (zh) 2022-02-20 2022-11-18 電性開關
TW111144158A TW202335357A (zh) 2022-02-20 2022-11-18 電性開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18887013U (zh)
TW (3) TWI82842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37286A1 (en) * 2014-08-01 2016-02-04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Radio-Frequency Testing on Near-Field Communications Circuitry
CN105372483A (zh) * 2015-12-10 2016-03-02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射频电压电流检测装置
US20190018078A1 (en) * 2017-06-16 2019-01-17 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current using a kinetic inductance magnetic current imager
US20200210658A1 (en) * 2018-12-27 2020-07-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testing rf integrated circui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37286A1 (en) * 2014-08-01 2016-02-04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Radio-Frequency Testing on Near-Field Communications Circuitry
CN105372483A (zh) * 2015-12-10 2016-03-02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射频电压电流检测装置
US20190018078A1 (en) * 2017-06-16 2019-01-17 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current using a kinetic inductance magnetic current imager
US20200210658A1 (en) * 2018-12-27 2020-07-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testing rf integrated circui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9360U (zh) 2023-04-01
CN218887013U (zh) 2023-04-18
TW202335357A (zh) 2023-09-01
CN116633381A (zh) 2023-08-22
TW202335443A (zh) 2023-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58286B1 (ko) 무선 주파수 커플러용 시스템 및 방법
TWI548227B (zh) Inter-module communication device
TWI583961B (zh) 具回授測試功能之探針模組(一)
JP2004289797A (ja) 方向性結合器
CN101292165A (zh) 通过正交采样进行的方向功率检测
JPH01196580A (ja) パワーセンサ
KR20030010586A (ko) 광대역 2중 방향성 커플러를 이용하여 실제 전송된 전력을측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4243044A2 (en)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having error detection capability
TW202109059A (zh) 天線封裝驗證板
CN101111970B (zh) 多折叠天线
TWI828420B (zh) 具有可偵錯功能的射頻電路
US20230297188A1 (en) Multichannel capacitive sensor device
US8859946B2 (en) Light detecting device including a peaking circuit
JP2010088011A (ja) 方向性結合器
US7392021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power delivered to a load
CN105811065B (zh) 一种小尺寸超宽带功分器
TWI393200B (zh) 測試用單元以及測試系統
CN115516327B (zh) 电磁场传感器
US8717104B1 (en) Vector voltage samplers for RF interface control of power amplifier
CN116614134B (zh) 一种二氧化氯气体传感器混合集成电路
CN219608234U (zh) 抗射频干扰数字式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US9485671B2 (en) Inter-stage test structur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220407210A1 (en) On-chip directional coupler
JP2012023254A (ja) 半導体装置
TWI650559B (zh) 調整電源訊號阻抗之電路結構以及具有該電路結構之半導體測試介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