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6868B - 光伏儲能系統及其適用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伏儲能系統及其適用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6868B
TWI826868B TW110143579A TW110143579A TWI826868B TW I826868 B TWI826868 B TW I826868B TW 110143579 A TW110143579 A TW 110143579A TW 110143579 A TW110143579 A TW 110143579A TW I826868 B TWI826868 B TW I8268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storage system
photovoltaic
inverte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3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36796A (zh
Inventor
王長永
佘陽陽
陳麗
Original Assignee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67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67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6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686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10/0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10/20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energy storag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02J2300/26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involvin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control for photovoltaic sou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Abstract

本案為一種光伏儲能系統,包含:儲能裝置;逆變器,具有交流端及直流端;光伏陣列裝置,與直流端電連接,當光伏陣列裝置輸出的輸出電壓大於或等於預設門檻值時,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當輸出電壓小於預設門檻值時,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直流/直流轉換裝置,連接於儲能裝置與直流端之間,包含並聯連接的旁路開關及直流/直流轉換器;以及控制器,用以控制逆變器及直流/直流轉換裝置的運作;其中,當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控制器控制旁路開關導通,使儲能裝置的電能經由旁路開關傳送至逆變器。

Description

光伏儲能系統及其適用的控制方法
本案涉及光伏發電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光伏儲能系統及其適用的控制方法。
由於全球工業化快速發展,故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目前地球上儲存的化石能源逐漸面臨枯竭,急需解決的能源問題以及環境問題加快了新能源行業的發展。目前太陽能憑藉著其可再生、無污染、儲存量大等優點佔據了新能源行業重要比例。
隨著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在商業建築、工業園區等場所的不斷應用,其在配電網中的滲透率不斷提高,從而對配電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由於光伏發電系統受天氣影響較大,故具有較強的波動性,而且在夜間沒有光照時,光伏發電系統便無法輸出電能。為了降低光伏發電系統對電網的影響以及能夠保證夜間的功率輸出,通常採用將儲能系統和光伏發電系統配套成光伏儲能系統使用。
將儲能系統應用到光伏發電系統而構成光伏儲能系統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好處:(1)電力調峰:儲能系統可以在負載低谷時將光伏發電系統發出的電儲存起來,在負載高峰時再將其釋放出來,提高電網的峰值輸出能力。(2)控制電網電能品質:儲能系統可以實現對電能的控制(穩定電壓、調整相角等),改善光伏發電系統的供電特性;(3)微電網的應用:光伏儲能系統全天可以給負載提供穩定的供電。當夜間沒有光照時,改由儲能系統為負載提供電能。
目前將儲能系統應用到光伏發電系統中而構成光伏儲能系統有兩種比較常用的結構。第一種光伏儲能系統的結構為儲能系統與光伏發電系統在交流電網側進行耦合,即儲能系統依序通過自身的直流/交流變流器及變壓器而進行交流電網側的並網。上述第一種結構可以實現將光伏發電系統的光伏側(光伏陣列)的電能輸出至交流電網中,光伏側的電能也可以對儲能系統中的電池進行充電,而儲能系統則可以實現其電能調峰、優化電能品質的作用。然由於第一種結構必須在儲能系統中增加直流/交流變流器及變壓器,故導致系統成本增大。更甚者,在第一種結構中,由於光伏發電系統必須經由自身的直流/交流變流器及自身的變壓器,再經由儲能系統的變壓器及直流/交流變流器而對儲能系統中的電池進行充電,故電能必須經過較多的電路環節,導致電能損耗較大。
第二種光伏儲能系統的結構為儲能系統與光伏發電系統在直流側進行耦合,即儲能系統的直流側與光伏發電系統的光伏陣列在光伏發電系統的直流/交流變流器的聚線盒(combiner box)中匯總,再通過光伏發電系統的直流/交流變流器以及變壓器而進行交流電網側的並網。由上可知,相較於第一種結構,由於第二種結構省掉了儲能系統的直流/交流變流器及變壓器,且儲能系統增加了直流/直流變換器於光伏陣列和電池之間,故光伏陣列的電能可以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器對儲能系統的電池進行充電,故第二種結構不但可降低生產成本,且光伏陣列向儲能系統的電池充電時的效率也可提高。然而在第二種結構中,當儲能系統需向電網放電時,必須通過儲能系統的直流/直流變換器、光伏發電系統的直流/交流變流器以及變壓器,故電能仍需經過較多的電路環節,導致電能損耗仍較大而無法提高系統效率。
因此,如何發展一種可改善上述現有技術的光伏儲能系統及其適用的控制方法,實為目前迫切的需求。
本案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伏儲能系統及其適用的控制方法,其具有生產成本較低及電能損耗較少的優勢。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的一較佳實施態樣為一種光伏儲能系統,包含:儲能裝置;逆變器,具有交流端以及直流端,交流端與電網電性耦接;光伏陣列裝置,與直流端直接電連接,當光伏陣列裝置輸出的輸出電壓大於或等於預設門檻值時,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當輸出電壓小於預設門檻值時,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直流/直流轉換裝置,電連接於儲能裝置與直流端之間,且包含並聯連接的旁路開關及直流/直流轉換器;以及控制器,用以控制逆變器及直流/直流轉換裝置的運作;其中,當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控制器進行最大功率點追蹤計算,並依據計算結果控制逆變器運作,以調整直流端上的電壓;其中,當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控制器控制旁路開關導通而直流/直流轉換器停止運作,使儲能裝置的電能經由旁路開關傳送至逆變器。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的另一較佳實施態樣為一種控制方法,應用於光伏儲能系統,其中光伏儲能系統包含:儲能裝置;逆變器,具有交流端以及直流端,交流端與電網電性耦接;光伏陣列裝置,與直流端直接電連接;以及直流/直流轉換裝置,電連接於儲能裝置與直流端之間,且包含並聯連接的旁路開關及直流/直流轉換器;控制方法包含:判斷光伏陣列裝置輸出的輸出電壓是否大於預設門檻值;當輸出電壓大於或等於預設門檻值時,驅使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且進行最大功率點追蹤計算,更依據計算結果控制逆變器運作,以調整直流端上的電壓;以及當輸出電壓小於預設門檻值時,驅使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且控制旁路開關導通而直流/直流轉換器停止運作,以使儲能裝置的電能經由旁路開關傳送至逆變器。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當作說明之用,而非架構於限制本案。
第1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的光伏儲能系統的系統架構示意圖,第2圖為第1圖所示的光伏儲能系統的直流/直流轉換裝置的電路架構示意圖。如第1圖、第2圖所示,本實施例的光伏儲能系統1包含儲能裝置2、逆變器3、光伏陣列裝置4、直流/直流轉換裝置5及控制器6。光伏陣列裝置4可為但不限於包含至少一個光伏串列(未圖示),且光伏陣列裝置4可輸出為直流電能的輸出電壓,其中當光伏儲能系統1處於日照充足的情況,例如白天等,使得光伏陣列裝置4所輸出的輸出電壓大於或等於預設門檻值時,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反之,當光伏儲能系統1處於日照不足的情況,例如陰雨天或晚上等,使得輸出電壓小於預設門檻值時,光伏儲能系統1改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儲能裝置2可包含至少一充電電池20,其中儲能裝置2可進行充電運作或放電運作,且當儲能裝置2進行放電運作時,儲能裝置2輸出為直流電能的儲能電壓。
逆變器3包含交流端30以及直流端31,其中交流端30與電網9電性耦接,直流端31與光伏陣列裝置4直接電連接而接收光伏陣列裝置4所輸出的輸出電壓,逆變器3用以從直流端31接收直流電能,並將直流電能轉換為交流電能,以從交流端30將交流電能饋入電網9中。其中,由於光伏陣列裝置4與逆變器3的直流端31直接電連接,所以本案的光伏陣列裝置4在正常運作時的輸出電壓需要與逆變器3的直流端31的電壓相匹配,即當本案的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光伏陣列裝置4的輸出電壓範圍與直流端31的電壓範圍相匹配。
直流/直流轉換裝置5包含並聯連接的旁路開關S及直流/直流轉換器50,其中旁路開關S及直流/直流轉換器50電性耦接於儲能裝置2及逆變器3的直流端31之間,其中,於直流/直流轉換器50運作時,直流/直流轉換器50可將所接收的直流電能轉換為不同電壓幅值的直流電能,進而對儲能裝置2進行充電。旁路開關S可進行導通(turn on)或斷開(turn off)的切換,其中當旁路開關S切換為導通時,可將直流/直流轉換器50旁路。
控制器6與逆變器3及直流/直流轉換裝置5耦接,用以控制逆變器3及直流/直流轉換裝置5的運作,其中控制器6可控制直流/直流轉換裝置5中的旁路開關S進行導通或斷開的切換,此外,控制器6更可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運作與否。進一步說明,當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控制器6控制旁路開關S斷開並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運作,反之,當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控制器6控制旁路開關S導通並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停止運作。
以下將以第3A圖及第3B圖示範性說明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及第二工作模式下的運作方式,其中第3A圖及第3B圖中的虛線A的箭頭標示代表電能的流動方向。第3A圖為第1圖所示的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光伏儲能系統內的電能的流動方向示意圖,第3B圖為第1圖所示的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光伏儲能系統內的電能的流動方向示意圖。當光伏陣列裝置4所輸出的輸出電壓大於或等於預設門檻值,使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此時光伏陣列裝置4所輸出的輸出電壓會經由逆變器3的直流端31傳送到逆變器3,且控制器6控制逆變器3將光伏陣列裝置4所輸出的輸出電壓轉換為交流電能,並經由交流端30饋入電網9。同時,若光伏陣列裝置4所輸出的電能大於逆變器3的額定功率,光伏陣列裝置4所輸出的部分直流電能亦直接經由直流/直流轉換器50傳送到儲能裝置2,即,此時控制器6亦控制旁路開關S斷開,並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運作,使直流/直流轉換器50將光伏陣列裝置4所輸出的多餘的直流電能轉換為不同電壓幅值的直流電能,以對儲能裝置2進行充電。
當光伏陣列裝置4所輸出的輸出電壓小於預設門檻值時,使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此時電網9所需的電能便需改由儲能裝置2所提供,因此控制器6便控制旁路開關S導通,同時亦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停止運作,此時儲能裝置2所提供的儲能電壓並不會經過直流/直流轉換器50,而是經由導通的旁路開關S直接傳送到逆變器3的直流端31,而逆變器3更受控制器6的控制將儲能裝置2所提供的儲能電壓轉換為交流電能,並經由交流端30饋入電網9。
由上可知,本案的光伏儲能系統1的技術特點之一即是在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由控制器6控制旁路開關S導通並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停止運作,使儲能裝置2的儲能電壓經由旁路開關S直接傳送至逆變器3,故本案的光伏儲能系統相較於前述第一種傳統光伏儲能系統,由於無需額外增加對應於儲能裝置的一套直流/交流變流器及變壓器,故可減少生產成本,同時因電能無需經過較多的電路環節而減少了光伏儲能系統的電能損耗。另外,本案的光伏儲能系統相較於前述第二種光伏儲能系統,因本案的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儲能裝置2的儲能電壓經由旁路開關S直接傳送至逆變器3,而無須經過直流/直流轉換器50,故本案的光伏儲能系統便因電能無需經過較多的電路環節而減少了電能損耗。
另外,在本案中,光伏儲能系統1的技術特點之二即為當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控制器6更進行最大功率點追蹤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計算,並依據計算結果控制逆變器3運作,以調整逆變器3的直流端31上的電壓,使光伏陣列裝置4可工作在最大功率點,借此提升光伏儲能系統1的效率。
於一些實施例中,儲能裝置2的工作電壓範圍可匹配逆變器3的工作電壓範圍,藉此在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儲能裝置2的儲能電壓可經由旁路開關S直接傳送至逆變器3而無需通過直流/直流轉換器50進行電壓的轉換。另外,儲能裝置2的工作電壓範圍較佳可為但不限於875V~1500V。
此外,於其它實施例中,旁路開關S可為隔離開關、接觸器或繼電器,亦可為半導體開關,例如固態繼電器或功率電晶體等。此外,直流/直流轉換器50可為雙向轉換電能的直流/直流轉換器,例如為雙向buck-boost轉換器,即直流/直流轉換器50不但允許電能由逆變器3的直流端31流向儲能裝置2,也允許電能由儲能裝置2流向逆變器3的直流端31,其中直流/直流轉換器50與儲能裝置2電性耦接的第一直流端51上的直流電壓範圍需要和儲能裝置2的充電電池20的電壓相匹配,直流/直流轉換器50與逆變器3的直流端31電性耦接的第二直流端52上的直流電壓範圍需要和光伏陣列裝置4的電壓相匹配。更甚者,由於在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直流/直流轉換器50無需運作,故直流/直流轉換器50較佳更可為單向轉換電能的直流/直流轉換器,即直流/直流轉換器50只允許電能由逆變器3的直流端31流向儲能裝置2,而相比於採用雙向轉換電能的直流/直流轉換器,採用單向轉換電能的直流/直流轉換器50可降低電路的硬體以及軟體設計的成本。另外,在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下而直流/直流轉換器50對儲能裝置2進行充電運作時,控制器6可通過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的輸出電壓來對儲能裝置2進行充電,也可以通過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的輸出電流來對儲能裝置2進行充電。
於其它實施例中,光伏儲能系統1更包含變壓器7,電連接於逆變壓器3的交流端30及電網9之間,故逆變器3於交流端30所輸出的交流電能會經過變壓器7饋入電網9。此外,光伏儲能系統1更包含多個保護元件,例如第2圖所示的四個保護元件P1、P2、P3、P4,保護元件P1與直流/直流轉換器50的第一直流端51的正端串聯連接,保護元件P2與直流/直流轉換器50的第一直流端51的負端串聯連接,保護元件P3與直流/直流轉換器50的第二直流端52的正端串聯連接,保護元件P4與直流/直流轉換器50的第二直流端52的負端串聯連接,保護元件P1、P2、P3、P4分別用以在發生電流超載情況時斷開,其中保護元件P1、P2、P3、P4可分別為但不限於熔絲(fuse)。
再於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圖所示,光伏儲能系統1更包含保護開關8,電連接於光伏陣列裝置4及逆變器3的直流端31之間,保護開關8可進行導通或截止的切換,其中當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保護開關8切換為導通,當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保護開關8則切換為斷開,以阻止光伏陣列裝置4輸出電能至逆變器3,同時防止光伏陣列裝置4接收到反灌電能,其中保護開關8可為機械開關,例如繼電器(relay)等,亦可為二極體。
第4A圖為第1圖所示的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光伏儲能系統的控制器6的控制原理示意圖,第4B圖為第1圖所示的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光伏儲能系統的控制器6的控制原理示意圖。請參閱第4A圖、第4B圖,並配合第1圖、第2圖,於本實施例中,控制器6包含第一控制架構60、第二控制架構61及儲能控制單元62。第一控制架構60用來控制逆變器3的運作。第二控制架構61用來控制直流/直流轉換裝置5的運作。儲能控制單元62與第一控制架構60及第二控制架構61相通訊,使第一控制架構60及第二控制架構61可透過儲能控制單元62彼此溝通,且儲能控制單元62可分別傳送控制指令至第一控制架構60及第二控制架構61。
當控制器6判斷出光伏陣列裝置4所輸出的輸出電壓大於或等於預設門檻值時,使得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控制器6的第一控制架構60會藉由逆變器3的直流端31上的直流電壓Udc(等於光伏陣列裝置4輸出的輸出電壓)及光伏陣列裝置4所輸出的輸出電流Idc計算光伏陣列裝置4的輸出功率,以進行最大功率點追蹤計算,並依據計算結果產生直流電壓給定值Udc_Ref。接下來將直流電壓給定值Udc_Ref及直流端31上的直流電壓Udc作為電壓外環的輸入,以產生有功電流給定值Id_Ref及無功電流給定值Iq_Ref。此外,第一控制架構60亦依據電網9的電網電壓Ug經過鎖相環(Phase-locked loop; PLL)得到座標變換角度θ,且第一控制架構60將逆變器3的交流端30所輸出的交流電流Iac及座標變換角度θ利用座標轉換計算出有功電流回饋值Id及無功電流回饋值Iq。然後,將有功電流給定值Id_Ref、無功電流給定值Iq_Ref、有功電流回饋值Id及無功電流回饋值Iq作為電流內環的輸入,以產生控制信號E1。最後,第一控制架構60以脈衝寬度調變方式將控制信號E1轉換為脈衝寬度調變信號PWM1,並利用脈衝寬度調變信號PWM1控制逆變器3的運作,藉此穩定逆變器3的直流端31上的直流電壓Udc,並且實現光伏儲能系統1的並網運行。本方案通過將最大功率點追蹤控制集成到逆變器3的控制環路中,無需在光伏陣列裝置4與逆變器3之間再增加一級直流轉換電路,使得光伏陣列裝置4可以與逆變器3直接相連,簡化了光伏儲能系統1的結構,提高了系統效率。
並且在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儲能控制單元62傳送控制指令至第二控制架構61,其中控制指令包含讓旁路開關S切換為斷開的指令、讓直流/直流轉換器50運作的指令及參考電流指令Idd_Ref。第二控制架構61依據儲能控制單元62所傳來的控制指令而控制旁路開關S切換為斷開,並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運作,同時,亦將參考電流指令Idd_Ref及直流/直流轉換器50所輸出的輸出電流Idd作為電流環的輸入,以產生控制信號E2。最後,第二控制架構61以脈衝寬度調變方式將控制信號E2轉換為脈衝寬度調變信號PWM2,並利用脈衝寬度調變信號PWM2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的運作,藉此穩定直流/直流轉換器50所輸出的輸出功率或輸出電流Idd,以實現對儲能裝置2的充電過程。
於一些實施例中,當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若光伏陣列裝置4的輸出功率大於逆變器3的額定功率,則控制器6可以藉由第一控制架構60、第二控制架構61及儲能控制單元62之間的相互溝通而自動根據光伏陣列裝置4的輸出功率進行判斷,以控制逆變器3的交流端30上的功率為額定功率,並自動調節直流/直流轉換器50所輸出的輸出電流Idd,使光伏陣列裝置4工作在最大功率點。當光伏陣列裝置4的輸出功率大於直流/直流轉換器50的最大功率與逆變器3的額定功率之和時,控制器6也會自動根據光伏陣列裝置4的輸出功率判斷,以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按照最大功率對儲能裝置2充電,並控制逆變器3的交流端30上的功率為額定功率,使光伏陣列裝置4自動降輸出功率,穩定在最大功率點右側的功率平衡點。所以光伏儲能系統1可以在光伏陣列裝置4輸出功率的全範圍內實現最大功率的跟蹤。
當控制器6判斷出光伏陣列裝置4所輸出的輸出電壓小於預設門檻值時,使得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儲能控制單元62傳送第一控制指令至第一控制架構60,其中第一控制指令包含有功功率指令值P_Ref和無功功率指令值Q_Ref。第一控制架構60通過將有功功率指令值P_Ref和無功功率指令值Q_Ref作為功率外環的輸入,以產生有功電流給定值Id_Ref和無功電流給定值Iq_Ref。同時,第一控制架構60亦依據電網9的電網電壓Ug經過鎖相環得到座標變換角度θ,且將逆變器3的交流端30所輸出的交流電流Iac及座標變換角度θ利用座標轉換計算出有功電流回饋值Id及無功電流回饋值Iq。然後,將所得到的有功電流給定值Id_Ref、無功電流給定值Iq_Ref、有功電流回饋值Id及無功電流回饋值Iq作為電流內環的輸入,以產生控制信號E1。最後,第一控制架構60以脈衝寬度調變方式而將控制信號E1轉換為脈衝寬度調變信號PWM1,並利用脈衝寬度調變信號PWM1控制逆變器3的運作,藉此穩定逆變器3在交流端30上的輸出功率。
在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儲能控制單元62則傳送第二控制指令至第二控制架構61,其中第二控制指令包含讓旁路開關S切換為導通的指令及讓直流/直流轉換器50停止運作的指令。第二控制架構61會依據儲能控制單元62所傳來的控制指令而控制旁路開關S切換為導通並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停止運作。
在本方案的第4A圖和第4B圖所示的實施例中,電壓外環、功率外環、電流內環及電流環均可以包括一誤差計算單元和一例如比例積分(PI)調節單元。
第5圖為適用於第1圖所示的光伏儲能系統的一較佳實施例的控制方法的步驟流程示意圖。請參閱第5圖並配合第1圖、第4A圖及第4B圖,本案的控制方法包含步驟如下。
步驟S10,控制器6判斷光伏陣列裝置4輸出的輸出電壓是否大於預設門檻值。
步驟S20,當控制器6判斷出輸出電壓大於或等於預設門檻值時,控制器6驅使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且進行最大功率點追蹤計算,更依據計算結果控制逆變器3運作,以調整逆變器3的直流端31上的電壓,使光伏陣列裝置4工作在最大功率點。
步驟S30,當控制器6判斷出輸出電壓小於預設門檻值時,控制器6驅使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且控制旁路開關S導通而直流/直流轉換器50停止運作,使儲能裝置2的儲能電壓經由旁路開關S傳送至逆變器3,而逆變器3將儲能裝置2所提供的儲能電壓轉換為交流電能。
於一些實施例中,在步驟S20中,當控制器6驅使光伏儲能系統1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控制器6更控制旁路開關S斷開而直流/直流轉換器50運作。另外,於其它實施例中,步驟S20更包含子步驟如下: 控制器6根據逆變器3的直流端31的直流電壓Udc和光伏陣列裝置4輸出的輸出電流Idc計算光伏陣列裝置4的輸出功率,以進行最大功率點追蹤計算,並依據計算結果產生直流電壓給定值Udc_Ref;控制器6依據直流電壓給定值Udc_Ref及直流端31上的直流電壓Udc產生有功電流給定值Id_Ref及無功電流給定值Iq_Ref;控制器6依據逆變器3的交流端30所輸出的交流電流Iac,得到有功電流回饋值Id及無功電流回饋值Iq;控制器6依據有功電流給定值Id_Ref、無功電流給定值Iq_Ref、有功電流回饋值Id及無功電流回饋值Iq產生控制信號E1;控制器6依據控制信號E1產生脈衝寬度調變信號PWM1,並利用脈衝寬度調變信號PWM1控制逆變器3運作。
另外,於其它實施例中,在步驟S20中,當光伏陣列裝置4輸出的輸出功率大於逆變器3的額定功率時,控制器6控制逆變器3維持在其額定功率。並且,將光伏陣列裝置4輸出的多餘的功率經由直流/直流轉換器50提供給儲能裝置2。
更甚者,在步驟S20中,亦包含子步驟如下: 控制器6對參考電流指令Idd_Ref及直流/直流轉換器50所輸出的輸出電流Idd進行計算,以產生控制信號E2;控制器6依據控制信號E2產生脈衝寬度調變信號PWM2,並利用脈衝寬度調變信號PWM2控制直流/直流轉換器50的運作。
於一些實施例中,步驟S30更包含步驟如下: 控制器6對有功功率指令值P_Ref和無功功率指令值Q_Ref進行計算,以產生有功電流給定值Id_Ref和無功電流給定值Iq_Ref;控制器6依據逆變器3的交流端30所輸出的交流電流Iac,得到有功電流回饋值Id及無功電流回饋值Iq;控制器6依據有功電流給定值Id_Ref、無功電流給定值Iq_Ref、有功電流回饋值Id及無功電流回饋值Iq產生控制信號E1;控制器6依據控制信號E1產生脈衝寬度調變信號PWM1,並利用脈衝寬度調變信號PWM1控制逆變器3運作。
另外,在光伏儲能系統1包含保護開關8的情況下,如第1圖所示,則步驟S20更包含:控制保護開關8為導通。而步驟S30更包含: 控制保護開關8為斷開。值得注意的是,當保護開關8為可控型開關元件時,需要控制器6根據光伏儲能系統1的運作模式發出相應的控制信號,以控制保護開關8為導通或斷開;當保護開關8為二極體時,由於二極體具有單向導電特性,故無需發送控制信號,即當光伏陣列裝置4輸出的電壓大於或等於逆變器3的直流端31的電壓時,二極體會自動導通,當光伏陣列裝置4輸出的電壓小於逆變器3的直流端31的電壓時,二極體反向截止,以防止電能反灌。
綜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種光伏儲能系統及其適用的控制方法,其中光伏儲能系統的直流/直流轉換裝置包含有與直流/直流轉換器並聯連接的旁路開關,藉此在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儲能裝置的儲能電壓可經由旁路開關直接傳送至逆變器,而無須經過直流/直流轉換器,故本案的光伏儲能系統不但可減少生產成本,更可減少電能損耗。此外,當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控制器更依據最大功率點追蹤計算來控制逆變器對應運作,以使光伏陣列裝置工作在最大功率點,借此提升光伏儲能系統的效率,並且穩定逆變器的直流端電壓。
1:光伏儲能系統 2:儲能裝置 3:逆變器 4:光伏陣列裝置 5:直流/直流轉換裝置 6:控制器 30:交流端 31:直流端 9:電網 20:充電電池 S:旁路開關 50:直流/直流轉換器 A:電能的流動方向 7:變壓器 P1、P2、P3、P4:保護元件 8:保護開關 60:第一控制架構 61:第二控制架構 62:儲能控制單元 Udc:直流電壓 Idc:光伏陣列裝置的輸出電流 Idd:直流/直流轉換器的輸出電流 Udc_Ref:直流電壓給定值 Id_Ref:有功電流給定值 Iq_Ref:無功電流給定值 Ug:電網電壓 θ:座標變換角度 Iac:交流電流 Id:有功電流回饋值 Iq:無功電流回饋值 E1、E2:控制信號 PWM1、PWM2:脈衝寬度調變信號 Idd_Ref:參考電流指令 P_Ref:有功功率指令值 Q_Ref:無功功率指令值 S10~S30:控制方法的步驟
第1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的光伏儲能系統的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所示的光伏儲能系統的直流/直流轉換裝置的電路架構示意圖; 第3A圖為第1圖所示的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光伏儲能系統內的電能的流動方向示意圖; 第3B圖為第1圖所示的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光伏儲能系統內的電能的流動方向示意圖; 第4A圖為第1圖所示的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時,光伏儲能系統的控制器的控制原理示意圖; 第4B圖為第1圖所示的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時,光伏儲能系統的控制器的控制原理示意圖; 第5圖為適用於第1圖所示的光伏儲能系統的本案較佳實施例的控制方法的步驟流程示意圖。
1:光伏儲能系統
2:儲能裝置
3:逆變器
4:光伏陣列裝置
5:直流/直流轉換裝置
6:控制器
30:交流端
31:直流端
9:電網
20:充電電池
S:旁路開關
50:直流/直流轉換器
7:變壓器
8:保護開關

Claims (11)

  1. 一種光伏儲能系統,包含:一儲能裝置;一逆變器,具有一交流端以及一直流端,該交流端與一電網電性耦接;一光伏陣列裝置,與該直流端直接電連接,當該光伏陣列裝置輸出的一輸出電壓大於或等於一預設門檻值時,該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一第一工作模式,當該輸出電壓小於該預設門檻值時,該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一第二工作模式;一直流/直流轉換裝置,電連接於該儲能裝置與該直流端之間,且包含並聯連接的一旁路開關及一直流/直流轉換器;以及一控制器,用以控制該逆變器及該直流/直流轉換裝置的運作;其中,當該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該第一工作模式時,該控制器進行最大功率點追蹤計算,並依據計算結果控制該逆變器運作,以調整該直流端上的電壓;其中,當該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該第二工作模式時,該控制器控制該旁路開關導通而該直流/直流轉換器停止運作,以使該儲能裝置的電能經由該旁路開關傳送至該逆變器;其中該直流/直流轉換器為一單向直流/直流轉換器。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伏儲能系統,其中該儲能裝置的工作電壓範圍系匹配該逆變器的工作電壓範圍。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伏儲能系統,其中該旁路開關為一隔離開關、一接觸器、一繼電器或一半導體開關。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伏儲能系統,其中當該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該第一工作模式時,該控制器控制該旁路開關斷開並控制該直流/直流轉換器運作,使該光伏陣列裝置輸出的部分電能經由該直流/直流轉換器轉換後提供給該儲能裝置。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伏儲能系統,其中該光伏儲能系統更包含一保護開關,電連接於該光伏陣列裝置及該逆變器的該直流端之間,其中當該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該第一工作模式時,該保護開關為導通,當該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該第二工作模式時,該保護開關為斷開。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光伏儲能系統,其中該保護開關為一機械開關或一二極體。
  7. 一種控制方法,應用於一光伏儲能系統,其中該光伏儲能系統包含:一儲能裝置;一逆變器,具有一交流端以及一直流端,該交流端與一電網電性耦接;一光伏陣列裝置,與該直流端直接電連接;以及一直流/直流轉換裝置,電連接於該儲能裝置與該直流端之間,且包含並聯連接的一旁路開關及一直流/直流轉換器;該控制方法包含:S1:判斷該光伏陣列裝置輸出的一輸出電壓是否大於一預設門檻值;S2:當該輸出電壓大於或等於該預設門檻值時,驅使該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一第一工作模式,且進行最大功率點追蹤計算,更依據計算結果控制該逆變器運作,以調整該直流端上的電壓;以及 S3:當該輸出電壓小於該預設門檻值時,驅使該光伏儲能系統運作在一第二工作模式,且控制該旁路開關導通而該直流/直流轉換器停止運作,以使該儲能裝置的電能經由該旁路開關傳送至該逆變器;其中該步驟S2包含:根據該直流端的一直流電壓和該光伏陣列裝置輸出的一輸出電流計算該光伏陣列裝置的一輸出功率,以進行最大功率點追蹤計算,並依據計算結果產生一直流電壓給定值;依據該直流電壓給定值及該直流端的該直流電壓產生一有功電流給定值及一無功電流給定值;依據該逆變器的該交流端所輸出的一交流電流,得到一有功電流回饋值及一無功電流回饋值;依據該有功電流給定值、該無功電流給定值、該有功電流回饋值及該無功電流回饋值產生一控制信號;以及依據該控制信號產生一脈衝寬度調變信號,並利用該脈衝寬度調變信號控制該逆變器運作。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該步驟S2更包含:當該光伏陣列裝置輸出的一輸出功率大於該逆變器的一額定功率時,控制該逆變器維持在該額定功率。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該儲能裝置的工作電壓範圍系匹配該逆變器的工作電壓範圍。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該光伏儲能系統更包含一保護開關,電連接於該光伏陣列裝置及該逆變器的該直流端之間,且該步驟S2更包含:控制該保護開關為導通;而該步驟S3更包含:控制該保護開關為斷開。
  11. 如請求項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該步驟S2更包含:當該光伏陣列裝置輸出的一輸出功率大於該逆變器的一額定功率時,該控制器控制該旁路開關斷開並控制該直流/直流轉換器運作,使該光伏陣列裝置輸出的至少部分電能經由該直流/直流轉換器轉換後提供給該儲能裝置。
TW110143579A 2021-03-10 2021-11-23 光伏儲能系統及其適用的控制方法 TWI8268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60427.5 2021-03-10
CN202110260427.5A CN115085245A (zh) 2021-03-10 2021-03-10 光伏储能系统及其适用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6796A TW202236796A (zh) 2022-09-16
TWI826868B true TWI826868B (zh) 2023-12-21

Family

ID=78789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3579A TWI826868B (zh) 2021-03-10 2021-11-23 光伏儲能系統及其適用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45836B2 (zh)
EP (1) EP4057472A1 (zh)
CN (1) CN115085245A (zh)
TW (1) TWI8268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12458B (zh) * 2022-11-01 2024-04-09 广东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光储混合发电系统、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力设备
CN116505570B (zh) * 2022-12-20 2024-02-09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供电公司 一种无中央控制器的四端口智能软开关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7526427A (zh) * 2024-01-04 2024-02-06 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17955144B (zh) * 2024-03-26 2024-06-14 西安图为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变流器的充放电模式切换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12409B2 (en) * 2008-03-22 2012-07-03 Sma Solar Technology Ag Method for activating a multi-string inverter for photovoltaic plants
US8310094B2 (en) * 2006-01-27 2012-11-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ower supply system
JP2015133870A (ja) * 2014-01-15 2015-07-23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US10404072B2 (en) * 2017-08-14 2019-09-03 Dynapower Compan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directional storage and renewable power converter
US20190334349A1 (en) * 2018-04-27 2019-10-31 Nextracker Inc. Dc/dc converter for distributed storage and solar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81069B2 (ja) 2011-08-31 2015-03-04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マルチ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システム
EP3159998A1 (de) 2015-10-20 2017-04-26 AmbiBox GmbH Stellglied, system mit stellgiled, energieversorgungseinheit für ein fahrzeug-bordnetz, klimegerät, spannungsversorgung für elektronische schaltungen, system zur energieversorgung von rechenzentrumseinhelten, gleichspannungsladegerät für elektrofahrzeuge
CN107425811B (zh) 2017-08-23 2019-09-13 华为数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的监测装置和光伏发电系统
CN208226582U (zh) 2018-04-16 2018-12-1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逆变器
US11101742B2 (en) * 2020-01-03 2021-08-24 Prince Sultan University Buck-chopper and bi-directional chopper for multilevel cascaded H-bridge inverte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10094B2 (en) * 2006-01-27 2012-11-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ower supply system
US8212409B2 (en) * 2008-03-22 2012-07-03 Sma Solar Technology Ag Method for activating a multi-string inverter for photovoltaic plants
JP2015133870A (ja) * 2014-01-15 2015-07-23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US10404072B2 (en) * 2017-08-14 2019-09-03 Dynapower Compan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directional storage and renewable power converter
US20190334349A1 (en) * 2018-04-27 2019-10-31 Nextracker Inc. Dc/dc converter for distributed storage and solar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5245A (zh) 2022-09-20
US11545836B2 (en) 2023-01-03
TW202236796A (zh) 2022-09-16
EP4057472A1 (en) 2022-09-14
US20220294226A1 (en) 2022-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6868B (zh) 光伏儲能系統及其適用的控制方法
JP6814296B2 (ja) サブモジュールベースのハイブリッドコンバータの充電方法
US6914418B2 (en) Multi-mode renewable power converter system
CN101355260B (zh) 用于锂离子蓄电池充放电的变换控制器及变换控制方法
Kumar et al. Solar PV-battery based hybrid water pumping system using BLDC motor drive
CN104579120A (zh) 一种光伏发电离网运行时的控制方法
CN114204901B (zh) 光伏系统、逆变器及逆变器的母线电压控制方法
CN103259059A (zh) 一种液流电池初始充电方法及电路
CN110138217B (zh) 一种三端口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Sekhar et al. A Non-isolated Two Port Converter for Battery charging and Auxilary supply applications
WO2024061221A1 (zh) 应用于浮空器的组合能源供电电路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CN116142011B (zh) 储能充电系统以及电流配电控制方法
CN114696389A (zh) 一种储能系统
US11936294B2 (en) Three-level converter,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CN115360758A (zh) 一种微型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5473260A (zh) 一种光储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Abraham Sine Wave Inverter with Three Stage Battery Charger for Sola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
KR20180111159A (ko) 태양광 인버터
Agrawal et al. Multi-functional bi-directional DC-DC/AC converter topology for single phase microgrid applications
CN104300579A (zh) 一种充电控制器对蓄电池充电的控制方法
Anuradha et al. Bi-Directional Flyback DC-DC Converter For Solar PV-Battery Charger System
KR20140104130A (ko) 충전을 위한 하이브리드 충전 시스템 및 제어 방법
US20230208182A1 (en)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method
Pham Direct storage hybrid (DSH) inverter: A new concept of intelligent hybrid inverter
Yao et al. Dynamic study of a battery change-over scheme of a windfarm containing dual B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