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6567B - 固態攝像裝置、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 - Google Patents

固態攝像裝置、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6567B
TWI826567B TW108139615A TW108139615A TWI826567B TW I826567 B TWI826567 B TW I826567B TW 108139615 A TW108139615 A TW 108139615A TW 108139615 A TW108139615 A TW 108139615A TW I826567 B TWI826567 B TW I8265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solid
state imaging
ima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9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5472A (zh
Inventor
內田博久
納土晉一郎
出木場透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5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5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6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656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Back illuminated 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Pixel iso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3Special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elements, address-lines or gate-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3Optical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6Interconnec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85Process for coatings or optic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89MOS based techn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6Addressed sensors, e.g. MOS or CMOS sensors
    • H04N25/77Pixel circuitry, e.g. memories, A/D converters, pixel amplifiers, shared circuits or shared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2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involving a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01L27/14654Blooming 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之固態攝像裝置(1)具備半導體層(51)、遮光壁(60b)及絕緣層。半導體層(51)供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部、及保持藉由光電轉換部產生之電荷之複數個電荷保持部(26)。遮光壁(60b)於半導體層(51)上,設置於在相鄰之光電轉換部與電荷保持部(26)之間自光入射側沿深度方向形成之凹槽部(51a)之內部。絕緣層設置於半導體(51)之與光入射側之相反側,且具有包圍凹槽部(51a)之開口部(53a)。

Description

固態攝像裝置、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固態攝像裝置、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
近年來,於背面照射型之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影像感測器中,有藉由於相鄰之單位像素彼此之間形成壁狀之遮光壁而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之光減少洩漏之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19186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上述之先前技術因遮光壁之遮光性不足,故對於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之光減少洩漏而言仍有改善之餘地。
因此,本揭示提案一種可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之光減少洩漏之固態攝像裝置、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根據本揭示,提供一種固態攝像裝置。固態攝像裝置具備半導體層、遮光壁及絕緣層。半導體層供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部、及保持藉由上述光電轉換部產生之電荷之複數個電荷保持部。遮光壁於上述半導體層上,設置於在相鄰之上述光電轉換部與上述電荷保持部之間自光入射側沿深度方向形成之凹槽部之內部。絕緣層設置於上述半導體層之光入射側之相反側,且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
又,根據本揭示,提供一種固態攝像裝置。固態攝像裝置具備半導體層、遮光壁及絕緣層。半導體層供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部。遮光壁於上述半導體層上,設置於在相鄰之上述光電轉換部與上述電荷保持部之間自光入射側沿深度方向形成之凹槽部之內部。絕緣層設置於上述半導體層之與光入射側相反側,且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
又,根據本揭示,提供一種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於半導體基板形成絕緣層;於上述絕緣層之特定區域形成開口部;以填埋上述開口部之方式形成其他絕緣層;及磨削上述半導體基板之與形成有上述絕緣層之側為相反側之面。又,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於自上述半導體基板之經磨削之面朝向上述開口部沿深度方向形成凹槽部;及於上述凹槽部之內部形成遮光壁。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揭示,可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之光減少洩漏。另,此處記載之效果未必為限定者,亦可為本揭示中記載之任一種效果。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揭示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另,於以下之各實施形態中,對相同之部位標註相同之符號而省略重複之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固態攝像裝置之構成] 圖1係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概略構成例之系統構成圖。如圖1所示,CMOS影像感測器即固態攝像裝置1具備像素陣列部10、系統控制部12、垂直驅動部13、行讀取電路部14、行信號處理部15、水平驅動部16、及信號處理部17。
該等像素陣列部10、系統控制部12、垂直驅動部13、行讀取電路部14、行信號處理部15、水平驅動部16及信號處理部17設置於相同之半導體基板上或電性連接之複數個積層半導體基板上。
於像素陣列部10,以矩陣狀2維配置具有可將對應於入射光量之電荷量進行光電轉換而蓄積於內部且作為信號輸出之光電轉換元件(光電二極體21(參照圖2))之有效單位像素(以下,亦稱為「單位像素」)11矩陣狀。
又,有時像素陣列部10除了有效單位像素11以外,並包含以列及/或行狀配置不具有光電二極體21之構造之虛設單位像素、藉由將受光面遮光而遮斷來自外部之光入射之遮光單位像素等之區域。
另,除了將受光面遮光之構造以外,遮光單位像素亦可具備與有效單位像素11同樣之構成。又,以下,有時亦將對應於入射光量之電荷量之光電荷簡稱為「電荷」,將單位像素11簡稱為「像素」。
於像素陣列部10,相對於矩陣狀之像素排列,於每列沿圖式中之左右方向(像素列之像素之排列方向)形成像素驅動線LD,於每行沿圖式中之上下方向(像素行之像素之排列方向)形成垂直像素配線LV。像素驅動線LD之一端連接於與垂直驅動部13之各列對應之輸出端。
行讀取電路部14至少包含逐行對像素陣列部10內之選擇列之單位像素11供給恆定電流之電路、電流鏡電路及成為讀取對象之單位像素11之切換開關等。
且,行讀取電路部14構成像素陣列部10內之選擇像素之電晶體與放大器,將光電荷信號轉換為電壓信號而輸出至垂直像素配線LV。
垂直驅動部13包含位移暫存器、位址解碼器等,以所有像素同時或以列單位等驅動像素陣列部10之各單位像素11。針對該該垂直驅動部13之具體構成雖省略圖示,但為具有讀取掃描系統、掃掠掃描系統或集體掃掠及集體傳送系統之構成。
讀取掃描系統為了自單位像素11讀取像素信號,而以列單位依序選擇掃描像素陣列部10之單位像素11。如為列驅動(捲簾式快門動作)之情形,掃掠係對於要由讀取掃描系統進行讀取掃描之讀取列,較該讀取掃描提早快門速度之時間而先行進行掃掠掃描。
又,全局曝光(全局快門動作)之情形係較集體傳送提早快門速度之時間而先行進行集體掃掠。藉由此種掃掠,自讀取列之單位像素11之光電二極體21掃掠(重設)無用之電荷。且,藉由掃掠(重設)無用電荷,進行所謂的電子快門動作。
此處,電子快門動作是指捨棄先前積存於光電二極體21之無用之光電荷,重新開始曝光(開始蓄積光電荷)之動作。
藉由讀取掃描系統讀取之動作所讀取之信號係與入射至其上一次讀取動作或電子快門動作以後之光量對應者。於列驅動之情形,自上一次讀取動作之讀取時序或電子快門動作之掃掠時序至本次讀取動作之讀取時序為止之期間,成為單位像素11之光電荷之蓄積時間(曝光時間)。於全局曝光之情形,自集體掃除至集體傳送之時間成為蓄積時間(曝光時間)。
自藉由垂直驅動部13予以選擇掃描之像素列之各單位像素11輸出之像素信號,通過垂直信號線LV各者被供給至行信號處理部15。行信號處理部15係於像素陣列部10之每一像素行,對自選擇列之各單位像素11通過垂直信號線LV輸出之像素信號進行特定之信號處理,且暫時保持信號處理後之像素信號。
具體而言,作為信號處理,行信號處理部15至少進行雜訊去除處理,例如CDS(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相關雙重取樣)處理。藉由該行信號處理部15之CDS處理,而去除重設雜訊、放大電晶體AMP之閾值偏差等之像素固有之固定圖樣雜訊。
另,於行信號處理部15除了進行雜訊去除處理以外,例如,亦可構成為使其具有AD(analog to digital:類比-數位)轉換功能,將像素信號作為數位信號輸出。
水平驅動部16包含位移暫存器、位址解碼器等,且依序選擇與行信號處理部15之像素行對應之單位電路。藉由該水平驅動部16之選擇掃描,將以行信號處理部15予以信號處理之像素信號依序輸出至信號處理部17。
系統控制部12包含產生各種時序信號之時序產生器等,並基於由時序產生器產生之各種時序信號,進行垂直驅動部13、行信號處理部15、及水平驅動部16等之驅動控制。
固態攝像裝置1進而具備信號處理部17及未圖示之資料儲存部。信號處理部17至少具有加法處理功能,對於自行信號處理部15輸出之像素信號進行加法處理等各種信號處理。
資料儲存部係於由信號處理部17進行信號處理時,暫時儲存該處理所需之資料。又,關於該等信號處理部17及資料儲存部,可為藉由與固態攝像裝置1設置於不同基板之外部信號處理部、例如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數位訊號處理器)或軟體之處理,亦可搭載於與固態攝像裝置1相同之基板上。
[單位像素之構成] 接著,一面參照圖2一面對於矩陣狀地配置於像素陣列部10之單位像素11之具體構造進行說明。圖2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單位像素11之構成例之電路圖。
單位像素11具備光電二極體(PD)21。光電二極體21為光電轉換部之一例。光電二極體21係藉由例如相對於形成於n型基板22上之p型井層23,將p型層21a形成於基板表面側並嵌入n型嵌入層21b而形成。
即,該光電二極體21係嵌入型光電二極體。另,n型嵌入層21b設為於電荷排出時成為空乏狀態之雜質濃度。
單位像素11除光電二極體21以外,並具備TRY閘極24、TX1閘極25a、TX2閘極25b、及電荷保持部(MEM)26。TRY閘極24連接於光電二極體21之電荷保持部26之間。TX1閘極25a及TX2閘極25b配置於電荷保持部26之附近。
電荷保持部26係藉由例如相對於形成於n型基板22上之p型井層23,將p型層26a形成於基板表面側並嵌入n型嵌入層26b而形成。
另,第1實施形態中,亦可藉由n型擴散區域形成電荷保持部26之n型嵌入層26b。具體而言,只要於p型井層23之內部形成n型擴散區域,於基板表面側形成p型層26a即可。
藉此,因可抑制於Si-SiO2 界面產生之暗電流蓄積於電荷保持部26之n型擴散區域,故可使固態攝像裝置1之畫質提高。
TRY閘極24藉由對閘極電極施加驅動信號TRY,由光電二極體21予以光電轉換,將蓄積於光電二極體21之內部之電荷傳送至電荷保持部26。又,TRY閘極24亦作為用於不使電荷自電荷保持部26逆流至光電二極體21之閘極發揮功能。
TX1閘極25a作為將電荷自電荷保持部26向稍後敘述之浮動擴散區域(FD:Floating Diffusion)28傳送時之閘極發揮功能。又,TX1閘極25a亦作為使電荷保持部26保持電荷之閘極發揮功能。
TX2閘極25b作為將電荷自光電二極體21向電荷保持部26傳送時之閘極發揮功能。又,TX2閘極25b亦作為用於使電荷保持部26保持電荷之閘極發揮功能。
於電荷保持部26,藉由對TX2閘極25b之閘極電極及TX1閘極25a之閘極電極分別施加驅動信號TX2及驅動信號TX1,而對電荷保持部26施加調變。
即,藉由對TX2閘極25b之閘極電極及TX1閘極25a之閘極電極分別施加驅動信號TX2及驅動信號TX1,可使電荷保持部26之電位變深。藉此,可使電荷保持部26之飽和電荷量較不施加調變之情形更為增加。
又,單位像素11進而具備TRG閘極27及浮動擴散區域28。TRG閘極27藉由對閘極電極施加驅動信號TRG,將蓄積於電荷保持部26之電荷傳送至浮動擴散區域28。
浮動擴散區域28係包含n型層之電荷電壓轉換部,且將藉由TRG閘極27自電荷保持部26傳送之電荷轉換為電壓。
單位像素11進而具備重設電晶體(RST)29、放大電晶體(AMP)30、及選擇電晶體(SEL)31。另,於圖2之例顯示對重設電晶體29、放大電晶體30、及選擇電晶體31使用n通道之MOS電晶體之例。
然而,重設電晶體29、放大電晶體30及選擇電晶體31之構成不限於圖2之例。
重設電晶體29連接於電源Vrst與浮動擴散區域28之間。重設電晶體29藉由對閘極電極施加驅動信號RST,而重設浮動擴散區域28。
放大電晶體30之汲極電極連接於未圖示之電源Vdd,閘極電極連接於浮動擴散區域28,而讀取該浮動擴散區域28之電壓。
選擇電晶體31之汲極電極連接於放大電晶體30之源極電極,源極電極連接於垂直信號線(VSL)32。選擇電晶體31藉由對閘極電極施加驅動信號SEL,而選擇應讀取像素信號之單位像素11。
另,圖2之例中,針對將選擇電晶體31連接於放大電晶體30之源極電極與垂直信號線32之間之例予以顯示,但亦可將選擇電晶體31連接於電源Vdd與放大電晶體30之汲極電極之間。
另,第1實施形態中,對於重設電晶體29、放大電晶體30及選擇電晶體31,亦可藉由像素信號之讀取方法而省略其中一個或複數個。
又,於第1實施形態中,於單位像素11設置抗暈光用之溢流閘(OFG)33。該溢流閘33於曝光開始時對閘極電極施加驅動信號OFG,而向連接於電源Vdd之n型層34排出光電二極體21之電荷。
此處說明之具有單位像素11之固態攝像裝置1藉由對所有像素同時開始曝光且對所有像素同時結束曝光,而可實現全局快門工作(全局曝光)。且,藉由該全局快門動作,可實現所有像素之曝光期間一致從而無失真之攝像。
另,圖2之例中,雖針對於p型之p型井層23形成n型之嵌入通道而構成單位像素11之例予以顯示,但亦可使用互為相反之導電型。於該情形時,稍後敘述之電位之關係一律相反。
[單位像素之遮光構造] 接著,一面參照圖3,一面對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遮光構造進行說明。圖3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遮光構造之剖視圖。
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中,自圖3之上方起依序積層半導體層51、SiO層52、LP-SiN層53、P-SiN層54、SiO層55、遮光層56、及配線層57。另,LP-SiN層53為絕緣層之一例,且P-SiN層54為另一絕緣層之一例。
又,於包含SiO層52、LP-SiN層53、P-SiN層54、SiO層55之絕緣多層膜之內部,於特定之位置設置閘極電極58。
且,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係自與積層配線層57之半導體層51之正面為相反側之背面側,對光電二極體21照射光之背面照射型之攝像元件。
於照射來自外部之光之半導體層51之背面側,積層例如平坦化膜61、彩色濾光片62、及微透鏡63。又,雖省略圖示,但於配線層57之下方,積層例如支持基板。
另,以下,將半導體層51之背面亦稱為入射面,且將半導體層51之正面、且為配置於與配線層57之邊界之面稱為邊界面。又,以下,將光電二極體21之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側之面稱為受光面,將與受光面成相反側之面稱為底面。又,以下,將電荷保持部26之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側之面稱為上表面,將與上表面成相反側之面稱為底面。
半導體層51包含例如矽。半導體層51具有複數個光電二極體21及複數個電荷保持部26。另,於1個單位像素11(參照圖1),設置一對光電二極體21及電荷保持部26。
SiO層52由例如氧化矽膜構成。該SiO層52具有半導體層51與閘極電極58之間之閘極絕緣膜之功能。該閘極電極58相當於例如圖2所示之TRY閘極24之閘極電極。
LP(Low Pressure:低壓)-SiN層53由例如藉由減壓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學氣相沈積)法成膜之氮化矽膜構成。該LP-SiN層53之膜密度與周圍之SiO層52、P-SiN層54及SiO層55相比較高。
P(Plasma:電漿)-SiN層54由例如藉由電漿CVD法成膜之氮化矽膜構成。SiO層55由例如氧化矽膜等構成。
此處說明之包含SiO層52、LP-SiN層53、P-SiN層54、及SiO層55之絕緣多層膜係於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中,於形成TRY閘極24等之器件構造時使用。
SiO層52只要設定為例如10 nm以上之厚度即可。此係例如為了對貫通用於形成遮光壁60b(稍後敘述)之半導體層51的溝槽之深度進行加工調整所需之厚度。另一方面,因SiO層52兼作閘極電極58與半導體層51之間之絕緣膜,故不期望過厚。因此,SiO層52之厚度只要設定為例如10 nm~20 nm之範圍即可。
由LP-SiN層53及P-SiN層54構成之積層膜只要設定為例如50 nm以上之厚度即可。此係為了例如形成於配線層57之接觸孔之加工調整、及貫通用於形成遮光壁60b之半導體層51的凹槽部51a(稍後敘述)之加工控制所需之厚度。
該厚度係為了防止例如用於形成接觸孔之凹槽到達半導體層51、或因接觸孔之加工所致之損傷導致半導體層51損傷所需之厚度。又,該厚度係為了將貫通用於形成遮光壁60b之半導體層51的凹槽部51a在積層膜停止所需之厚度。
惟自固態攝像裝置1之薄型化等之觀點而言,由LP-SiN層53及P-SiN層54構成之積層膜不宜過厚。因此,由LP-SiN層53及P-SiN層54構成之積層膜之厚度只要設定為例如50 nm~100 nm之範圍即可。
SiO層55只要設定為例如25 nm以上之厚度即可。此係例如於遮光層56之加工時,為了避免SiO層55損傷且避免LP-SiN層53與P-SiN層54之積層膜露出所需之厚度。
惟自固態攝像裝置1之薄型化等之觀點而言,SiO層55不宜過厚。因此,SiO層55之厚度只要設定為例如30 nm~100 nm之範圍即可。
遮光層56由例如具有遮光性之金屬膜構成。遮光層56之材料只要為將光予以遮光之材料即可,可使用例如鎢(W)、鋁(Al)或銅(Cu)等。
遮光層56係防止未由光電二極體21吸收而透過半導體層51之光入射至配線層57。藉此,可抑制透過半導體層51之光入射至配線層57並由配線層57之配線膜57a反射而洩漏至相鄰之電荷保持部26等。
另,圖3之例中,雖針對以覆蓋光電二極體21及電荷保持部26之底面側之方式配置遮光層56之例予以顯示,但遮光層56之配置不限於該例。例如,於第1實施形態中,亦可以僅覆蓋電荷保持部26之底面側之方式配置遮光層56。
配線層57具有複數個配線膜57a及層間絕緣膜57b。配線膜57a由鋁或銅等構成,層間絕緣膜57b由氧化矽膜等構成。
又,在配線膜57a與閘極電極58之間之區域,於遮光層56形成未圖示之開口部,進而形成插通該開口部之未圖示之貫通通道。藉此,將配線膜57a與閘極電極58電性連接。
於在半導體層51內相鄰之光電二極體21與電荷保持部26之間,形成凹槽部51a與凹槽部51b。凹槽部51a係以自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於深度方向貫通半導體層51之方式形成。凹槽部51b未貫通半導體層51,而以自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沿深度方向延伸至半導體層51之中途之方式形成。
且,於凹槽部51a、51b、與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設置多層膜59及遮光部60。多層膜59形成於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及凹槽部51a、51b之內壁。多層膜59包含例如固定電荷膜、防反射膜、及絕緣膜。
形成於多層膜59之表面之遮光部60由例如具有遮光性之金屬膜構成。遮光部60之材料只要為將光予以遮光之材料即可,可使用例如鎢、鋁或銅等。
該遮光部60抑制自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入射之光直接或間接地洩漏至電荷保持部26。遮光部60具有表面遮光部60a、遮光壁60b、及非貫通遮光壁60c。
表面遮光部60a覆蓋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中除了光電二極體21之受光面之上方以外之區域。即,表面遮光部60a覆蓋半導體層51之受光面中除了對光電二極體21入射光之區域以外之區域。
遮光壁60b自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貫通半導體層51,到達半導體層51之底面。非貫通遮光壁60c未貫通半導體層51,而自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延伸至半導體層51之中途。
遮光壁60b配置於例如設置於不同之單位像素11內且彼此相鄰之光電二極體21與電荷保持部26之間。非貫通遮光壁60c配置於例如相同單位像素11內之光電二極體21與電荷保持部26之間。
此處,於第1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以包圍貫通半導體層51之凹槽部51a之方式,於LP-SiN層53設置開口部53a。換言之,於要在LP-SiN層53形成凹槽部51a之區域,設置開口部53a。
接著,一面參照圖4A~圖5C,一面對該開口部53a之效果進行說明。圖4A~圖4C係模式性顯示參考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且為放大顯示凹槽部51a與遮光層56接近之區域之圖。又,圖4A~圖4C所示之參考例針對未於LP-SiN層53設置開口部53a之情形予以顯示。
另,雖省略詳細,但於成圖4A所示之狀態之前,對於為了形成半導體層51所使用之半導體基板151(參照圖9A),形成光電二極體21與電荷保持部26。
又,於半導體基板151之正面,積層SiO層52、LP-SiN層53、P-SiN層54、SiO層55、遮光層56、及配線層57(參照圖3),並貼合支持基板(未圖示)。且,藉由磨削半導體基板151之背面而形成半導體層51,成為圖4A所示之狀態。
且,如圖4B所示,為了於相鄰之光電二極體21與電荷保持部26之間形成遮光壁60b,故於光電二極體21與電荷保持部26之間形成凹槽部51a。該凹槽部51a藉由例如於半導體層51之背面形成具有所期望之開口之硬罩(未圖示),且介隔該硬罩沿深度方向選擇性地蝕刻半導體層51而形成。
又,形成凹槽部51a之蝕刻處理使用包含SiO層52、LP-SiN層53、P-SiN層54及SiO層55之絕緣多層膜作為阻擋層。
然而,因LP-SiN層53之膜密度與SiO層52、P-SiN層54及SiO層55相比較高,故有LP-SiN層53未被充分地蝕刻之情形。因此,於參考例中,如圖4B所示,LP-SiN層53會以於凹槽部51a內突出之方式殘留。
且,於圖4B所示之狀態下,若於凹槽部51a內形成多層膜59及遮光壁60b,則如圖4C所示,遮光壁60b之前端部非為矩形狀,而成為梢細之楔形狀。
原因在於,因多層膜59由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原子層沉積)法等被覆性較高之方法形成,故其不僅形成於凹槽部51a之內壁,亦形成於突出之LP-SiN層53之表面。
且,如圖4C所示,於參考例中,會產生未能由遮光壁60b遮擋自光電二極體21內到達凹槽部51a與遮光層56接近之區域之光L之情形。且,於參考例中,由於該未能遮擋之光L由遮光層56反射,導致光L洩漏至相鄰之電荷保持部26。
如至此所說明般,於參考例中,因LP-SiN層53以於凹槽部51a突出之方式殘留,故遮光壁60b之前端部成為梢細之楔形狀,而難以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11之光減少洩漏。
對此,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於LP-SiN層53設置開口部53a,而解決上述問題。圖5A~圖5C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與參考例同樣地,於成為圖5A所示之狀態之前,對於為了形成半導體層51所使用之半導體基板151(參照圖9A),形成光電二極體21與電荷保持部26。
又,於半導體基板151之正面,積層SiO層52、LP-SiN層53、P-SiN層54、SiO層55、遮光層56、及配線層57(參照圖3),並貼合支持基板(未圖示)。詳細雖予以後述,但於該積層步驟時,於LP-SiN層53設置開口部53a,並以P-SiN層54填埋該開口部53a。
且,藉由磨削半導體基板151之背面而形成半導體層51,成為圖5A所示之狀態。
且,如圖5B所示,為了於相鄰之光電二極體21與電荷保持部26之間形成遮光壁60b,故於光電二極體21與電荷保持部26之間形成凹槽部51a。該凹槽部51a藉由例如於半導體層51之背面形成具有所期望之開口之硬罩(未圖示),且介隔該硬罩沿深度方向選擇性地蝕刻半導體層51而形成。
又,形成凹槽部51a之蝕刻處理使用包含SiO層52、LP-SiN層53、P-SiN層54及SiO層55之絕緣多層膜作為阻擋層。
此處,第1實施形態中,於要形成凹槽部51a之區域預先設置開口部53a。藉此,如圖5B所示,因於要形成凹槽部51a之區域原本便未設置LP-SiN層53,故可抑制LP-SiN層53未被蝕刻而殘留於凹槽部51a內。
其次,如圖5C所示,於凹槽部51a之內壁使用ALD法等形成多層膜59,其後以金屬膜嵌入凹槽部51a之內部而形成遮光壁60b。此處,於第1實施形態中,因凹槽部51a之內壁由多層膜59大致均等地覆蓋,故遮光壁60b之前端形狀成為與凹槽部51a之形狀同樣之矩形狀。
藉此,如圖5C所示,可由遮光壁60b遮擋自光電二極體21內到達凹槽部51a與遮光層56接近之區域之光L。因此,根據第1實施形態,可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11之光減少洩漏。
又,第1實施形態中,於自光入射側觀察之情形時,開口部53a之大小只要大於凹槽部51a中開口部53a所包圍之部位即可。藉此,於形成凹槽部51a時,可進一步抑制LP-SiN層53以於凹槽部51a突出之方式殘留。
因此,根據第1實施形態,可進一步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11之光減少洩漏。
又,第1實施形態中,絕緣層之一例即LP-SiN層53只要由藉由減壓CVD法成膜之氮化矽膜構成即可。藉此,可將可靠性較高之電晶體形成於固態攝像裝置1內。
另,第1實施形態中,雖針對LP-SiN層53由藉由減壓CVD法成膜之氮化矽膜構成之例予以顯示,但LP-SiN層53之材料不限定於該例。於第1實施形態中,LP-SiN層53之材料只要為與周圍之SiO層52、P-SiN層54及SiO層55相比膜密度較高之材料,則亦可為與藉由減壓CVD法成膜之氮化矽膜不同之材料。
另,第1實施形態中,針對形成TRY閘極24等之器件構造時使用、且用作形成凹槽部51a時之阻擋層之絕緣多層膜為4層構造之情形予以顯示。然而,該絕緣多層膜不限於SiO層52、LP-SiN層53、P-SiN層54及SiO層55之4層構造,只要為包含LP-SiN層53之多層構造即可。
[單位像素之俯視構造] 接著,一面參照圖6~圖8,一面對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俯視構造進行說明。圖6~圖8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俯視構造之圖。
另,圖6顯示圖3所示之深度D1附近之剖面,圖7顯示圖3所示之深度D2附近之剖面,圖8顯示圖3所示之深度D3附近之剖面。又,於圖6中,為了容易識別遮光壁60b與非貫通遮光壁60c,故標註各個不同之影線。又,於說明單位像素11(參照圖1)內之各部之位置關係之情形時,使用圖6~圖8之上下左右之方向進行說明。
又,於圖6~圖8中,將1個單位像素11圖示於中心,且圖示其周邊之單位像素11之一部分。且,上下相鄰之單位像素11內之各部之配置與圖示於中心之單位像素11之配置同樣,左右相鄰之單位像素11內之各部之配置與圖示於中心之單位像素11之配置成為相互左右對稱。
如圖6所示,於光電二極體21之上方,以從左向右排列之方式配置TRY閘極24、TX2閘極25b、TX1閘極25a、及TRG閘極27。
於TRY閘極24之大致中央,接觸孔70a與接觸孔70b以左右排列之方式配置,且於TX2閘極25b之大致中央,接觸孔70c與接觸孔70d以左右排列之方式配置。又,於TX1閘極25a之大致中央,接觸孔70e與接觸孔70f以左右排列之方式配置。且,接觸孔70a~70f於左右排成一行而配置。
於TRG閘極27之右端,接觸孔70g與接觸孔70h以上下排列之方式配置。且,以與TRY閘極24、TX2閘極25b、及TX1閘極25a大致重疊之方式,配置電荷保持部26。
於光電二極體21之右邊,重設電晶體29(參照圖2)之閘極部29a、放大電晶體30(參照圖2)之閘極部30a、選擇電晶體31(參照圖2)之閘極部31a以上下排列之方式配置。
於閘極部29a之上方配置接觸孔70i,於閘極部29a之下端配置接觸孔70j。於閘極部29a與閘極部30a之間,配置接觸孔70k。於閘極部30a之大致中央,接觸孔70l與接觸孔70m以上下排列之方式配置。接觸孔70i~70m於上下排成一行而配置。
於閘極部30a與閘極部31a之間,接觸孔70n與接觸孔70o以左右排列之方式配置,於閘極部31a之大致中央,接觸孔70p與接觸孔70q以左右排列之方式配置。於閘極部31a之下方,接觸孔70r與接觸孔70s以左右排列之方式配置。
接觸孔70n、接觸孔70p及接觸孔70r於上下排成一行而配置。又,接觸孔70o、接觸孔70q及接觸孔70s於上下排成一行而配置。
於光電二極體21之左邊配置溢流閘33。於溢流閘33內之上方,接觸孔70t與接觸孔70u以上下排列之方式配置。於溢流閘33之下端之凹陷之部分,配置接觸孔70v,於溢流閘33之下方配置接觸孔70w。接觸孔70t~70w於上下排成一行而配置。
光電二極體21之周圍(側面)由遮光部60之遮光壁60b及非貫通遮光壁60c包圍。遮光壁60b及非貫通遮光壁60c於與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平行之方向上不中斷地連接,且不中斷地包圍光電二極體21之周圍(側面)。又,非貫通遮光壁60c與左右相鄰之單位像素11亦不中斷地連接。
於包圍光電二極體21之周圍之遮光部60中,遮光壁60b配置於光電二極體21、和與該光電二極體21相同之單位像素11內之TX1閘極25a及TX2閘極25b之間。又,遮光壁60b配置於光電二極體21與上下相鄰之單位像素11之電荷保持部26之間。
於包圍光電二極體21之周圍之遮光部60中除上述以外之部分,配置非貫通遮光壁60c。具體而言,於光電二極體21與左右相鄰之單位像素11之間配置非貫通遮光壁60c。此係為了形成各電晶體之閘極部或接觸孔。
又,於光電二極體21與相同之單位像素11內之TRY閘極24之間,配置非貫通遮光壁60c。此係為了確保電荷自光電二極體21流向電荷保持部26之路徑。
又,於沿左右方向延伸之非貫通遮光壁60c與沿上下方向延伸之非貫通遮光壁60c之連接部(非貫通遮光壁60c相交之部分),配置非貫通遮光壁60c。此係因為若於該部分形成遮光壁60b,會由於微負載現象導致蝕刻加速因而遮光壁60b恐有到達配線層57之虞。
如至此所說明般,光電二極體21之側面由非貫通遮光壁60c及遮光壁60b包圍。藉此,可抑制入射至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之光通過光電二極體21內而洩漏至相鄰之光電二極體21、電荷保持部26等。
因此,根據第1實施形態,抑制因光洩漏至相鄰之光電二極體21或電荷保持部26所致之光學性雜訊之產生。
又,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使遮光壁60b自半導體層51貫通而增大遮光區域,可進一步抑制光朝電荷保持部26入射。
又,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對遮光壁60b施加負偏壓而強化釘札效應,故可抑制暗電流之產生。藉此,因可使半導體層51之p型井層23低濃度化,故可增大半導體層51之表面電荷密度Qs及電荷保持部26之電容。因此,根據第1實施形態,可使像素特性提高。
圖7之斜線所示之部分表示配置有表面遮光部60a之區域。如圖7所示,表面遮光部60a覆蓋半導體51之入射面中除了光電二極體21之受光面以外之區域。
即,於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中,除了光向光電二極體21入射之區域以外之區域由表面遮光部60a覆蓋。藉此,以第1實施形態,可抑制入射至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之光入射至光電二極體21之受光面以外之區域。
圖8之斜線所示之部分表示配置有遮光層56之區域。如圖8所示,遮光層56配置於除了半導體層51之邊界面之作用區域與配置有接觸孔70a~70w之區域以外之區域。
即,光電二極體21之底面全部由遮光層56覆蓋。又,電荷保持部26之底面除了半導體層51之邊界面之作用區域及配置有接觸孔70a~70f之區域以外,大致由遮光層56覆蓋。
如此,藉由於半導體層51之底面設置遮光層56,可抑制入射至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之光通過光電二極體21內由配線膜57a反射,而洩漏至相鄰之光電二極體21或電荷保持部26等。
因此,根據第1實施形態,可抑制由於光洩漏至相鄰之光電二極體21或電荷保持部26所致之光學性雜訊之產生。
[製造步驟] 接著,一面參照圖9A~圖10等,一面對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製造步驟進行說明。圖9A~圖9D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如圖9A所示,於為了形成半導體層51(參照圖3)所使用之半導體基板151之正面,藉由周知之方法成膜出特定厚度之SiO層52。接著,於該SiO層52上,藉由低壓CVD法等成膜出特定厚度之LP-SiN層53。
接著,如圖9B所示,於LP-SiN層53,於之後要形成凹槽部51a之區域形成開口部53a。該開口部53a藉由例如於LP-SiN層53之表面形成具有期望之開口之硬罩(未圖示),且介隔該硬罩沿深度方向選擇性地乾蝕刻LP-SiN層53而形成。
接著,如圖9C所示,以填埋開口部53a之方式,藉由電漿CVD法於LP-SiN層53上成膜出特定厚度之P-SiN層54。
接著,如圖9D所示,藉由周知之方法於P-SiN層54上成膜出特定厚度之SiO層55,且藉由周知之方法於該SiO層55上成膜出特定厚度之遮光層56。
另,於至此所說明之製造步驟之時,雖另外實施藉由離子注入或圖案化等而於半導體基板151形成光電二極體21、電荷保持部26及各種電晶體等之步驟,但對該步驟省略說明。
接著,雖省略圖示,但藉由周知之方法於遮光層56上形成配線層57(參照圖3),於該配線層57上貼合支持基板。且,藉由周知之方法磨削半導體基板151之背面,形成具有特定厚度之半導體層51。藉此,成為圖5A所圖示之狀態。
其次,如圖5B所示,於光電二極體21與電荷保持部26之間形成凹槽部51a。該凹槽部51a藉由例如於半導體層51之背面形成具有所期望之開口之硬罩(未圖示),且介隔該硬罩沿深度方向選擇性地蝕刻半導體層51而形成。
此處,於第1實施形態中,只要使用包含SiO層52、LP-SiN層53、P-SiN層54及SiO層55之絕緣多層膜作為阻擋層而實施形成凹槽部51a之蝕刻處理即可。
若假設於形成凹槽部51a之蝕刻處理到達由金屬膜構成之遮光層56之情形時,會因鎢等之金屬自露出之遮光層56釋出至外部,而恐有形成中之器件被該金屬污染之情形。且,由於該污染,會有導致器件之暗時特性等劣化之虞。
然而,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使用上述之絕緣多層膜作為阻擋層,可抑制形成凹槽部51a之蝕刻處理到達遮光層56。因此,根據第1實施形態,因可抑制因遮光層56所引起之金屬污染,故可良好地維持器件之暗時特性等。
其次,如圖5C所示,使用ALD法等於凹槽部51a之內壁形成多層膜59,且藉由周知之方法以金屬膜嵌入凹槽部51a之內部而形成遮光壁60b。
且,對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中覆蓋光電二極體21之受光面之金屬膜進行蝕刻而形成開口部,且形成平坦化膜61、彩色濾光片62及微透鏡63等。藉此,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單位像素11完成。
圖10係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製造步驟之順序之流程圖。如圖10所示,首先,於半導體基板151之正面形成SiO層52(步驟S101)。其次,於SiO層52上形成LP-SiN層53(步驟S102)。
其次,於LP-SiN層53之特定區域形成開口部53a(步驟S103)。且,以填埋該開口部53a之方式,於LP-SiN層53上形成P-SiN層54(步驟S104)。
其次,於P-SiN層54上形成SiO層55(步驟S105),於SiO層55上形成遮光層56(步驟S106)。且,於遮光層56上形成配線層57(步驟S107),於配線層57貼合支持基板(步驟S108)。
其次,磨削半導體基板151之背面(步驟S109),形成半導體層51。且,自經磨削之面朝向開口部53a沿深度方向形成凹槽部51a(步驟S110)。
其次,於凹槽部51a之內壁形成多層膜59(步驟S111)。且,藉由以金屬膜嵌入凹槽部51a之內部,於凹槽部51a形成遮光壁60b(步驟S112),結束處理。
[各種變化例] 接著,一面參照圖11~圖15,一面對第1實施形態之各種變化例進行說明。圖11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且為與第1實施形態之圖5C對應之圖式。
如圖11所示,變化例1中,以包圍貫通半導體層51之凹槽部51a之方式,於遮光層56設置開口部56a。換言之,於要在遮光層56形成凹槽部51a之區域,設置開口部56a。
進而,變化例1中,以到達該開口部56a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例如圖11所示,以貫通開口部56a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
如此,藉由以貫通開口部56a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而如圖11所示,可由遮光壁60b遮擋自光電二極體21內到達凹槽部51a與遮光層56接近之區域之光L。藉此,可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11之光減少洩漏。
進而,變化例1中,藉由於要形成凹槽部51a之區域預先設置開口部56a,而於形成凹槽部51a之蝕刻處理時,可抑制遮光層56露出於外部。因此,根據變化例1,由於可抑制因遮光層56所引起之金屬污染,故可良好地維持器件之暗時特性等。
又,變化例1中,於自光入射側觀察之情形時,只要開口部56a之大小大於凹槽部51a中由開口部56a包圍之部位即可。藉此,於形成凹槽部51a之蝕刻處理時,可進一步抑制遮光層56露出於外部。
因此,根據變化例1,由可進一步抑制因遮光層56所引起之金屬污染,故可進而良好地維持器件之暗時特性等。
另,變化例1中,雖針對以貫通開口部56a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之例予以顯示,但遮光壁60b之配置不限於該例。圖12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如圖12所示,亦可以遮光壁60b之前端部位於開口部56a內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即,亦可將遮光壁60b之前端部配置於遮光層56之上表面(SiO層55側之面)56b與遮光層56之下表面(配線層57側之面)56c之間。
如此,藉由以於開口部56a之內部配置前端部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而可由遮光壁60b遮擋自光電二極體21內到達凹槽部51a與遮光層56接近之區域之光。
圖13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如圖13所示,亦可以遮光壁60b之前端部到達開口部56a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即,亦可將遮光壁60b之前端部以與遮光層56之上表面56b大致齊平面之方式配置。
如此,藉由以前端部到達開口部56a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可由遮光壁60b遮擋自光電二極體21內到達凹槽部51a與遮光層56接近之區域之光。
圖14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如圖14所示,亦可將以與開口部56a相鄰並遮擋遮光層56與配線層57之配線膜57a之間之方式配置之壁部64設置於配線層57內。
該壁部64由具有遮光性之金屬膜構成。壁部64之材料只要為將光予以遮光之材料即可,可使用例如鎢(W)、鋁(Al)或銅(Cu)等。
藉此,如圖14所示,可抑制由遮光壁60b之前端部反射之光L進入遮光層56與配線膜57a之間。因此,根據變化例4,可抑制進入遮光層56與配線膜57a之間之光L洩漏至其他單位像素11而產生光學性雜訊。
另,變化例4中,雖針對以與遮光層56與配線膜57a兩者相接之方式設置壁部64之例予以顯示,但壁部64之配置不限於該例。圖15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如圖15所示,亦可以不與遮光層56抵接而僅與配線膜57a相接之方式配置壁部64。藉此,亦可抑制由遮光壁60b之前端部反射之光L進入遮光層56與配線膜57a之間。
因此,根據變化例5,可抑制進入遮光層56與配線膜57a之間之光L洩漏至其他單位像素11而產生光學性雜訊。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製造步驟] 接著,一面參照圖16A~圖16G,一面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製造步驟進行說明。圖16A~圖16G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另,以下雖針對變化例4之製造步驟進行說明,但以下說明之製造步驟亦可適當應用於其他變化例之製造步驟。又,於半導體基板151上形成SiO層52、具有開口部53a之LP-SiN層53、P-SiN層54、SiO層55及遮光層56之步驟已顯示於圖9A~圖9D,故省略該步驟之詳細說明。
如圖9D所示,對設置至遮光層56之半導體基板151,如圖16A所示,於遮光層56,於之後要形成凹槽部51a之區域形成開口部56a。
該開口部56a藉由例如於遮光層56之表面形成具有期望之開口之硬罩(未圖示),且介隔該硬罩沿深度方向選擇性地蝕刻遮光層56而形成。
其次,如圖16B所示,以填埋開口部56a之方式,藉由周知之方法於遮光層56上形成特定厚度之層間絕緣膜57b1。另,該層間絕緣膜57b1係於層間絕緣膜57b中、設置於遮光層56與最接近於該遮光層56之配線膜57a1(參照圖16G)之間之層間絕緣膜。
其次,如圖16C所示,於層間絕緣膜57b1中,於要形成壁部64之區域形成開口部57ba。該開口部57ba藉由例如於層間絕緣膜57b1之表面形成具有期望之開口之硬罩(未圖示),且介隔該硬罩沿深度方向選擇性地蝕刻層間絕緣膜57b1而形成。
其次,如圖16D所示,藉由周知之方法以金屬膜嵌入開口部57ba,且藉由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學機械研磨)等將表面平坦化而形成壁部64。
其次,如圖16E所示,藉由周知之方法於層間絕緣膜57b1上形成特定厚度之層間絕緣膜57b2。另,該層間絕緣膜57b2係層間絕緣膜57b中、設置於與最接近遮光層56之配線膜57a1相同之層之層間絕緣膜。
其次,如圖16F所示,於層間絕緣膜57b2,於要形成配線膜57a之區域形成開口部57bb。該開口部57bb藉由例如於層間絕緣膜57b2之表面形成具有期望之開口之硬罩(未圖示),且介隔該硬罩沿深度方向選擇性地蝕刻層間絕緣膜57b2而形成。
其次,如圖16G所示,藉由利用周知之方法以金屬膜嵌入開口部57bb,且藉由CMP等將表面平坦化而形成配線膜57a1。且,藉由利用同樣之方法形成其他配線膜57a及層間絕緣膜57b,而形成配線層57。
此處,變化例4中,藉由以至少與配線膜57a(例如配線膜57a1)相接之方式形成壁部64,可與通常之配線層57之形成步驟並行形成壁部64。
因此,根據變化例4,由於無須為了形成壁部64而追加步驟,故可抑制製造成本之增加。
接著,雖省略圖式,但如上所述,於該配線層57上貼合支持基板。且,磨削半導體基板151之背面,形成具有特定厚度之半導體層51。
進而,於光電二極體21與電荷保持部26之間形成凹槽部51a。該凹槽部51a藉由例如於半導體層51之背面形成具有所期望之開口之硬罩(未圖示),且介隔該硬罩沿深度方向選擇性地蝕刻半導體層51而形成。
且,藉由使用ALD法等於凹槽部51a之內壁形成多層膜59,且以金屬膜嵌入凹槽部51a之內部而形成遮光壁60b,可實現圖14所示之變化例4之遮光構造。
另,變化例1~5中,與實施形態同樣地,只要於LP-SiN層53,於要形成凹槽部51a之區域預先設置開口部53a即可。藉此,於以到達遮光層56之方式形成凹槽部51a時,藉由於凹槽部51a內殘留LP-SiN層53,可抑制凹槽部51a自所期望之形狀變形。
因此,根據變化例1~5,藉由預先於LP-SiN層53設置開口部53a,可抑制遮光壁60b自期望之形狀變形。
另,變化例1~5中,雖針對於遮光層56設置開口部56a,且於LP-SiN層53設置開口部53a之例予以顯示,但亦可不一定要於LP-SiN層53設置開口部53a。
(第2實施形態) [遮光構造] 接著,一面參照圖17及圖18,一面對第2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之遮光構造進行說明。圖17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A之遮光構造之剖視圖。
如圖17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A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為不設置電荷保持部26之背面照射型之CMOS影像感測器。因此,固態攝像裝置1A之半導體層51具有複數個光電二極體21,且於固態攝像裝置1A之1個單位像素11(參照圖1),設置1個光電二極體21。
又,於相鄰之光電二極體21彼此之間形成凹槽部51a。該凹槽部51a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以自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貫通半導體層51之方式形成。
且,於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及凹槽部51a,設置多層膜59與遮光部60。多層膜59形成於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及凹槽部51a之內壁。
遮光部60抑制自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入射之光直接或間接地洩漏至相鄰之光電二極體21。遮光部60具有表面遮光部60a與遮光壁60b。
表面遮光部60a覆蓋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中除了光電二極體21之受光面之上方以外之區域。即,表面遮光部60a覆蓋半導體層51之受光面之中除了向光電二極體21入射光之區域以外之區域。
遮光壁60b自半導體層51之入射面貫通半導體層51並延伸至半導體層51之底面。遮光壁60b配置於例如互為相鄰之光電二極體21彼此之間。
此處,於第2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以包圍貫通半導體層51之凹槽部51a之方式,於LP-SiN層53設置開口部53a。換言之,於要在LP-SiN層53形成凹槽部51a之區域,設置開口部53a。
藉此,因於要形成凹槽部51a之區域未設置LP-SiN層53,故可抑制LP-SiN層53未被蝕刻而殘留於凹槽部51a內。
因此,第2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因凹槽部51a之內壁由多層膜59大致均等地覆蓋,故如圖18所示,遮光壁60b之前端形狀與凹槽部51a之形狀為同樣之矩形狀。圖18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A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藉此,可由遮光壁60b遮擋自光電二極體21內到達凹槽部51a與遮光層56接近之區域之光L。因此,根據第2實施形態,可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11之光之洩漏減少。
又,第2實施形態中,於自光入射側觀察之情形時,只要開口部53a之大小大於凹槽部51a中由開口部53a包圍之部位即可。藉此,於形成凹槽部51a時,可進一步抑制LP-SiN層53以突出於凹槽部51a之方式殘留。
因此,根據第2實施形態,可進一步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11之光減少洩漏。
又,第2實施形態中,只要將絕緣層之一例即LP-SiN層53由藉由減壓CVD法成膜之氮化矽膜構成即可。藉此,可於固態攝像裝置1A內形成可靠性較高之電晶體。
另,第2實施形態中,雖針對將LP-SiN層53由藉由減壓CVD法成膜之氮化矽膜構成之例予以顯示,但LP-SiN層53之材料不限於該例。於第2實施形態中,LP-SiN層53之材料只要為與周圍之SiO層52、P-SiN層54及SiO層55相比膜密度較高之材料,則亦可為與藉由減壓CVD法成膜之氮化矽膜不同之材料。
又,第2實施形態中,只要將包含SiO層52、LP-SiN層53、LP-SiN層54及SiO層55之絕緣多層膜用作阻擋層而實施形成凹槽部51a之蝕刻處理即可。
藉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由於可抑制因遮光層56所引起之金屬污染,故可良好地維持器件之暗時特性等。
[各種變化例] 接著,一面參照圖19及圖20,一面對第2實施形態之各種變化例進行說明。圖19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之固態攝像裝置1A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變化例6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同樣地,以包圍貫通半導體層51之凹槽部51a之方式,於遮光層56設置開口部56a。換言之,於要在遮光層56形成凹槽部51a之區域,設置開口部56a。
進而,變化例6中,以到達該開口部56a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例如圖19所示,以貫通開口部56a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
如此,藉由以貫通開口部56a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如圖19所示,可由遮光壁60b遮擋自光電二極體21到達凹槽部51a與遮光層56接近之區域之光L。因此,可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11之光減少洩漏。
進而,變化例6中,藉由預先於要形成凹槽部51a之區域設置開口部56a,而於形成凹槽部51a之蝕刻處理時,可抑制遮光層56露出於外部。因此,根據變化例6,因可抑制遮光層56所引起之金屬污染,故可良好地維持器件之暗時特性等。
另,變化例6中,雖針對以貫通開口部56a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之例予以顯示,但遮光壁60b之配置不限於該例,只要以到達該開口部56a之方式設置遮光壁60b即可。藉此,亦可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11之光減少洩漏。
圖20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固態攝像裝置1A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變化例7與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同樣地,將以與開口部56a相鄰並遮擋遮光層56與配線層57之配線膜57a之間之方式配置之壁部64設置於配線層57內。
藉此,如圖20所示,可抑制由遮光壁60b之前端部反射之光L進入遮光層56與配線膜57a之間。因此,根據變化例7,可抑制進入遮光層56與配線膜57a之間之光L洩漏至其他單位像素11而產生光學性雜訊。
另,變化例7中,雖針對以與遮光層56與配線膜57a兩者相接之方式設置壁部64之例予以顯示,但亦可以不與遮光層56抵接而僅與配線膜57a相接之方式配置壁部64。藉此,亦可抑制由遮光壁60b之前端部反射之光L進入遮光層56與配線膜57a之間。
(電子機器) 另,本揭示不限於應用在固態攝像裝置。即,本揭示除固態攝像裝置以外,可應用於相機模組或攝像裝置、具有攝像功能之攜帶式終端裝置、或於圖像讀取部使用固態攝像裝置之影印機等具有固態攝像裝置之全面之電子機器。
作為該攝像裝置,列舉例如數位相機或視訊攝像機等。又,作為具有該攝像功能之攜帶式終端裝置,列舉例如智慧型手機或平板型終端等。
圖21係顯示本揭示之各實施形態之電子機器100之構成例之方塊圖。圖21之電子機器100係例如數位相機或視頻攝像機等攝像裝置、或智慧型手機或平板型終端等攜帶式終端裝置等之電子機器。
於圖21中,電子機器100由固態攝像裝置101、DSP電路102、訊框記憶體103、顯示部104、記錄部105、操作部106及電源部107構成。又,於電子機器100中,DSP電路102、訊框記憶體103、顯示部104、記錄部105、操作部106及電源部107經由匯流線108相互連接。
固態攝像裝置101經由光學透鏡系統(未圖示)擷取來自被攝體之入射光 (像光),以像素單位將成像於攝像面上之入射光之光量轉換為電性信號並作為像素信號輸出。又,固態攝像裝置101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及第2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A對應。
DSP電路102係處理自固態攝像裝置101供給之信號之相機信號處理電路。訊框記憶體103以訊框單位暫時地保持藉由DSP電路102予以處理之圖像資料。
顯示部104包含例如液晶面板或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面板等面板型顯示裝置,顯示由固態攝像裝置101拍攝之動態圖像或靜態圖像。記錄部105將由固態攝像裝置101拍攝之動態圖像或靜態圖像之圖像資料記錄於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記錄媒體。
操作部106根據使用者之操作,發出針對電子機器100所具有之各種功能的操作指令。電源部107對該等供給對象適當供給成為DSP電路102、訊框記憶體103、顯示部104、記錄部105及操作部106之動作電源之各種電源。
如此構成之電子機器100中,藉由應用上述各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1、1A作為固態攝像裝置101,可使來自相鄰之單位像素11之光減少洩漏。
另,本說明書中記載之效果終究為例示而非限定者,亦可為其他效果。
另,本技術亦可採取如下構成。 (1) 一種固態攝像裝置,其具備: 半導體層,其供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部、及保持藉由上述光電轉換部產生之電荷之複數個電荷保持部; 遮光壁,其於上述半導體層上,設置於在相鄰之上述光電轉換部與上述電荷保持部之間自光入射側沿深度方向形成之凹槽部之內部;及 絕緣層,其設置於上述半導體層之與光入射側相反側,且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 (2) 如上述(1)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 於自光入射側觀察之情形時,上述絕緣層之上述開口部之大小大於上述凹槽部之由該開口部包圍之部位。 (3) 如上述(1)或(2)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絕緣層係由LP(Low Pressure:低壓)-SiN膜構成。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固態攝像裝置,其具備: 設置於上述絕緣層之與上述半導體層相反側之遮光層。 (5) 如上述(4)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遮光層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 (6) 如上述(5)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 於自光入射側觀察之情形時,上述遮光層之上述開口部之大小大於上述凹槽部之由該開口部包圍之部位。 (7) 如上述(5)或(6)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遮光壁到達上述遮光層之上述開口部。 (8) 如上述(5)至(7)中任一項之固態攝像裝置,其具備: 配線膜,其設置於上述遮光層之與上述絕緣層相反側;及 壁部,其以與上述遮光層之上述開口部相鄰並遮擋上述遮光層與上述配線膜之間之方式設置。 (9) 一種固態攝像裝置,其具備: 半導體層,其供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部; 遮光壁,其於上述半導體層上,設置於在相鄰之上述光電轉換部彼此之間自光入射側沿深度方向形成之凹槽部之內部;及 絕緣層,其設置於上述半導體層之與光入射側相反側,且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 (10) 如上述(9)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 於自光入射側觀察之情形時,上述絕緣層之上述開口部之大小大於上述凹槽部之由該開口部包圍之部位。 (11) 如上述(9)或(10)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絕緣層係由LP(Low Pressure)-SiN膜構成。 (12) 如上述(9)至(11)中任一項之固態攝像裝置,其具備: 設置於上述絕緣層之與上述半導體層相反側之遮光層。 (13) 如上述(12)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遮光層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 (14) 如上述(13)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 於自光入射側觀察之情形時,上述遮光層之上述開口部之大小大於上述凹槽部之由該開口部包圍之部位。 (15) 如上述(13)或(14)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遮光壁到達上述遮光層之上述開口部。 (16) 如上述(13)至(15)中任一項之固態攝像裝置,其具備: 配線膜,其設置於上述遮光層之與上述絕緣層相反側;及 壁部,其以與上述遮光層之上述開口部相鄰並遮擋上述遮光層與上述配線膜之間之方式設置。 (17) 一種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 於半導體基板形成絕緣層; 於上述絕緣層之特定區域形成開口部; 以填埋上述開口部之方式形成其他絕緣層; 磨削上述半導體基板之與形成有上述絕緣層之側為相反側之面; 於自上述半導體基板之經磨削之面朝向上述開口部沿深度方向形成凹槽部;及 於上述凹槽部之內部形成遮光壁。 (18) 如上述(17)之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 形成上述凹槽部之步驟 使用包含上述絕緣層及上述其他絕緣層之絕緣多層膜作為阻擋層。 (19) 如上述(17)或(18)之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 於形成上述其他絕緣層之步驟之後,形成遮光層;及 於上述遮光層之特定區域形成開口部。 (20)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固態攝像裝置,該固態攝像裝置具備: 半導體層,其供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部、及保持藉由上述光電轉換部產生之電荷之複數個電荷保持部; 遮光壁,其於上述半導體層上,設置於在相鄰之上述光電轉換部與上述電荷保持部之間自光入射側沿深度方向形成之凹槽部之內部;及 絕緣層,其設置於上述半導體層之與光入射側相反側,且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 (21)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固態攝像裝置,該固態攝像裝置具備: 半導體層,其供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部; 遮光壁,其於上述半導體層上,設置於在相鄰之上述光電轉換部彼此之間自光入射側沿深度方向形成之凹槽部之內部;及 絕緣層,其設置於上述半導體層之與光入射側相反側,且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
1:固態攝像裝置 1A:固態攝像裝置 10:像素陣列部 11:單位像素 12:系統控制部 13:垂直驅動部 14:行讀取電路部 15:行信號處理部 16:水平驅動部 17:信號處理部 21:光電二極體(光電轉換部之一例) 21a:p型層 21b:n型嵌入層 22:n型基板 23:p型井層 24:TRY閘極 25a:TX1閘極 25b:TX2閘極 26:電荷保持部 26a:p型層 26b:n型嵌入層 27:TRG閘極 28:浮動擴散區域 29:重設電晶體 29a:閘極部 30:放大電晶體 30a:閘極部 31:選擇電晶體 31a:閘極部 32:垂直信號線 33:溢流閘 34:n型層 51:半導體層 51a:凹槽部 51b:凹槽部 52:SiO層 53:LP-SiN層(絕緣層之一例) 53a:開口部 54:P-SiN層(其他絕緣層之一例) 55:SiO層 56:遮光層 56a:開口部 56b:上表面 56c:下表面 57:配線層 57a:配線膜 57a1:配線膜 57b:層間絕緣膜 57ba:開口部 57bb:開口部 57b1:層間絕緣膜 57b2:層間絕緣膜 58:閘極電極 59:多層膜 60:遮光部 60a:表面遮光部 60b:遮光壁 60c:非貫通遮光壁 61:平坦化膜 62:彩色濾光片 63:微透鏡 64:壁部 70a:接觸孔 70b:接觸孔 70c:接觸孔 70d:接觸孔 70e:接觸孔 70f:接觸孔 70g:接觸孔 70h:接觸孔 70i:接觸孔 70j:接觸孔 70k:接觸孔 70l:接觸孔 70m:接觸孔 70n:接觸孔 70o:接觸孔 70p:接觸孔 70q:接觸孔 70r:接觸孔 70s:接觸孔 70t:接觸孔 70u:接觸孔 70v:接觸孔 70w:接觸孔 100:電子機器 101:固態攝像裝置 102:DSP電路 103:訊框記憶體 104:顯示部 105:記錄部 106:操作部 107:電源部 108:匯流線 151:半導體基板 AMP:放大電晶體 D1:深度 D2:深度 D3:深度 L:光 LD:像素驅動線 LV:垂直像素配線 MEM:電荷保持部 PD:光電二極體 RST:重設電晶體 S101~S112:步驟 SEL:選擇電晶體 Vdd:電源 Vrst:電源 VSL:垂直信號線
圖1係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概略構成例之系統構成圖。 圖2係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單位像素之構成例之電路圖。 圖3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遮光構造之剖視圖。 圖4A係模式性顯示參考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4B係模式性顯示參考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4C係模式性顯示參考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5A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5B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5C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6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俯視構造之圖。 圖7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俯視構造之圖。 圖8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俯視構造之圖。 圖9A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9B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9C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9D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10係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步驟之順序之流程圖。 圖11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固態攝像裝置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圖12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固態攝像裝置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圖13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固態攝像裝置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圖14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固態攝像裝置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圖15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之固態攝像裝置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圖16A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16B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16C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16D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16E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16F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16G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固態攝像裝置之一製造步驟之放大剖視圖。 圖17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遮光構造之剖視圖。 圖18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固態攝像裝置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圖19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之固態攝像裝置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圖20係模式性顯示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固態攝像裝置之遮光構造之放大剖視圖。 圖21係顯示本揭示之各實施形態之電子機器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1:固態攝像裝置
21:光電二極體(光電轉換部之一例)
26:電荷保持部
51:半導體層
51a:凹槽部
51b:凹槽部
52:SiO層
53:LP-SiN層(絕緣層之一例)
53a:開口部
54:P-SiN層(其他絕緣層之一例)
55:SiO層
56:遮光層
57:配線層
57a:配線膜
57b:層間絕緣膜
58:閘極電極
59:多層膜
60:遮光部
60a:表面遮光部
60b:遮光壁
60c:非貫通遮光壁
61:平坦化膜
62:彩色濾光片
63:微透鏡
D1:深度
D2:深度
D3:深度
MEM:電荷保持部
PD:光電二極體

Claims (13)

  1. 一種固態攝像裝置,其具備:半導體層,其供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部、及保持藉由上述光電轉換部產生之電荷之複數個電荷保持部;遮光壁,其於上述半導體層上,設置於在相鄰之上述光電轉換部與上述電荷保持部之間自光入射側沿深度方向形成之凹槽部之內部;及絕緣層,其設置於上述半導體層之與光入射側相反側,且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且於自光入射側觀察之情形時,上述絕緣層之上述開口部之大小大於上述凹槽部之由該開口部包圍之部位。
  2. 如請求項1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上述絕緣層係由LP(Low Pressure:低壓)-SiN膜構成。
  3. 如請求項1之固態攝像裝置,其具備:設置於上述絕緣層之與上述半導體層相反側之遮光層。
  4. 如請求項3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上述遮光層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
  5. 如請求項4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於自光入射側觀察之情形時,上述遮光層之上述開口部之大小大於 上述凹槽部之由該開口部包圍之部位。
  6. 如請求項4之固態攝像裝置,其中上述遮光壁到達上述遮光層之上述開口部。
  7. 如請求項4之固態攝像裝置,其具備:配線膜,其設置於上述遮光層之與上述絕緣層相反側;及壁部,其以與上述遮光層之上述開口部相鄰並遮擋上述遮光層與上述配線膜之間之方式設置。
  8. 一種固態攝像裝置,其具備:半導體層,其供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部;遮光壁,其於上述半導體層上,設置於在相鄰之上述光電轉換部彼此之間自光入射側沿深度方向形成之凹槽部之內部;及絕緣層,其設置於上述半導體層之與光入射側相反側,且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且於自光入射側觀察之情形時,上述絕緣層之上述開口部之大小大於上述凹槽部之由該開口部包圍之部位。
  9. 一種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於半導體基板形成絕緣層;於上述絕緣層之特定區域形成開口部;以填埋上述開口部之方式形成其他絕緣層; 磨削上述半導體基板之與形成有上述絕緣層之側為相反側之面;於自上述半導體基板之經磨削之面朝向上述開口部沿深度方向形成凹槽部;及於上述凹槽部之內部形成遮光壁。
  10. 如請求項9之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形成上述凹槽部之步驟使用包含上述絕緣層及上述其他絕緣層之絕緣多層膜作為阻擋層。
  11. 如請求項9之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於形成上述其他絕緣層之步驟之後,形成遮光層;及於上述遮光層之特定區域形成開口部。
  12.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固態攝像裝置,該固態攝像裝置具備:半導體層,其供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部、及保持藉由上述光電轉換部產生之電荷之複數個電荷保持部;遮光壁,其於上述半導體層上,設置於在相鄰之上述光電轉換部與上述電荷保持部之間自光入射側沿深度方向形成之凹槽部之內部;及絕緣層,其設置於上述半導體層之與光入射側相反側,且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且於自光入射側觀察之情形時,上述絕緣層之上述開口部之大小大於上述凹槽部之由該開口部包圍之部位。
  13.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固態攝像裝置,該固態攝像裝置具備:半導體層,其供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部;遮光壁,其於上述半導體層上,設置於在相鄰之上述光電轉換部彼此之間自光入射側沿深度方向形成之凹槽部之內部;及絕緣層,其設置於上述半導體層之與光入射側相反側,且具有包圍上述凹槽部之開口部;於自光入射側觀察之情形時,上述絕緣層之上述開口部之大小大於上述凹槽部之由該開口部包圍之部位。
TW108139615A 2018-11-09 2019-11-01 固態攝像裝置、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 TWI826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1638A JP2022017616A (ja) 2018-11-09 2018-11-09 固体撮像装置、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8-211638 2018-1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5472A TW202025472A (zh) 2020-07-01
TWI826567B true TWI826567B (zh) 2023-12-21

Family

ID=70611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9615A TWI826567B (zh) 2018-11-09 2019-11-01 固態攝像裝置、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2080747B2 (zh)
JP (1) JP2022017616A (zh)
TW (1) TWI826567B (zh)
WO (1) WO20200958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96074B (zh) * 2019-12-17 2023-09-15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光检测装置
US20230207589A1 (en) * 2021-12-27 2023-06-29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Passivation-enhanced image sensor and surface-passivation method
TWI818654B (zh) * 2022-08-02 2023-10-11 力晶積成電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感測器及其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08614A1 (ja) * 2016-07-06 2018-01-11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8117156A (ja) * 2018-04-16 2018-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3351B2 (ja) * 2010-03-25 2016-0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5682174B2 (ja) * 2010-08-09 2015-03-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6299058B2 (ja) 2011-03-02 2018-03-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2191136A (ja) * 2011-03-14 2012-10-04 Sony Corp 固体撮像装置、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US8564034B2 (en) * 2011-09-08 2013-10-22 Unisantis Electronics Singapore Pte. Ltd.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JP5519827B2 (ja) 2013-05-13 2014-06-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106621A (ja) * 2013-11-29 2015-06-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18181910A (ja) * 2017-04-04 2018-11-15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光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08614A1 (ja) * 2016-07-06 2018-01-11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8117156A (ja) * 2018-04-16 2018-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17616A (ja) 2022-01-26
TW202025472A (zh) 2020-07-01
WO2020095850A1 (ja) 2020-05-14
US20220005851A1 (en) 2022-01-06
US12080747B2 (en) 2024-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32922B2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1646342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5564909B2 (ja) 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5365144B2 (ja) 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5682174B2 (ja) 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US20140016012A1 (en) Solid state imaging device
TWI826567B (zh) 固態攝像裝置、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
US9006852B2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with a light shielding layer formed around a transfer gate
TWI617014B (zh)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505454B (zh) 固態攝像裝置及其驅動方法、固態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以及電子資訊機器
KR20190086660A (ko) 고체 촬상 소자, 고체 촬상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촬상 장치
US20230005981A1 (en) Solid-state image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29914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30197753A1 (en) Solid-state image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4053431A (ja) 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