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6443B - 串聯液冷板系統 - Google Patents

串聯液冷板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6443B
TWI816443B TW111122897A TW111122897A TWI816443B TW I816443 B TWI816443 B TW I816443B TW 111122897 A TW111122897 A TW 111122897A TW 111122897 A TW111122897 A TW 111122897A TW I816443 B TWI816443 B TW I81644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ipe
series
cooling plate
liquid inl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2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02149A (zh
Inventor
鄔將軍
項品義
孫可
Original Assignee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228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6443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6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644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02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2149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一種串聯液冷板系統包括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串聯管、進液管和出液管。第一液冷板上設置有第一進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二液冷板上設置有第二進液口和第二出液口。進液管與第一進液口連接。串聯管與第一出液口和第二進液口連接。出液管與第二出液口連接。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構成液冷板組件。串聯管、進液管和出液管向液冷板組件的同一側延伸並聚攏。本發明整個串聯液冷板系統的管線佈置較為集中,可使得漏液檢測裝置較為集中,可簡化漏液檢測裝置的佈置結構。

Description

串聯液冷板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伺服器冷卻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串聯液冷板系統。
CPU是伺服器的運算中心及控制中心,伺服器的運行速度及強度與CPU的計算能力密不可分。雙路CPU的出現大大提升了伺服器的運算性能,雙路CPU具備超前的多任務多線程運行能力。在高強度計算的同時,CPU表面都彙聚了一定的熱量,故其散熱問題也不容忽視。液冷作為一種無污染且高效的散熱技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至散熱領域中,對於雙路CPU的散熱問題多採用串聯液冷板的方案來解決。
目前串聯液冷板通常是兩個液冷板由一個串聯管連接,且兩個液冷板中一個液冷板與進液管連通,另一個液冷板與出液管連通,通常串聯管、進液管以及出液管分設於液冷板的不同側,而串聯管、進液管以及出液管與液冷板接口處均有漏液風險,另外各管路的沿程也具有漏液風險;因此需要檢測液冷板各接口處以及各管路的沿程的漏液情況,由於串聯管、進液管以及出液管分設於液冷板的不同側,使得各管路分佈較為分散,那麼導致漏液檢測結構的設置也較為困難,甚至需要設置多個漏液檢測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串聯液冷板系統,通過合理的管路佈局,可簡化漏液檢測裝置的佈局結構,且利於通過單根檢測繩同時檢測各接口以及各管路的沿程的漏液情況。
本實施例中的串聯液冷板系統,用於解決現有串聯液冷板的各管路分散導致的漏液較難檢測的問題。串聯液冷板系統包括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串聯管、進液管和出液管,第一液冷板上設置有第一進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二液冷板上設置有第二進液口和第二出液口,進液管與第一進液口連接,串聯管與第一出液口和第二進液口連接,出液管與第二出液口連接,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構成液冷板組件,串聯管、進液管和出液管向液冷板組件的同一側延伸並聚攏。
進一步的,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沿第一設定方向排列設置,第一進液口和第一出液口沿第二設定方向排列設置,第二進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沿第二設定方向排列設置,第一設定方向和第二設定方向成夾角設置,串聯管、進液管和出液管位於液冷板組件沿第二設定方向的同一側。
進一步的,第一設定方向和第二設定方向垂直。
進一步的,進液管包括與第一進液口連接的第一段進液管,出液管包括與第二出液口連接的第一段出液管,第一段進液管和第一段出液管順著串聯管走向與串聯管並列設置。
進一步的,串聯管上具有一節點,第一段進液管和第一段出液管順著串聯管在節點位置處相遇。
進一步的,進液管還包括與第一段進液管連接的第二段進液管,出液管還包括與第一段出液管連接的第二段出液管,第二段進液管和第二段出液管順著同一走向方向並列設置。
進一步的,串聯液冷板系統還包括漏液檢測繩,進液管與第一進液口連接位置為第一檢測位置,串聯管與第一出液口連接位置為第二檢測位置,串聯管與第二進液口連接位置為第三檢測位置,出液管與第二出液口連接位置為第四檢測位置,漏液檢測繩經過第一檢測位置、第二檢測位置、第三檢測位置以及第四檢測位用於檢測各位置處的漏液情況置。
進一步的,漏液檢測繩還順著串聯管沿程設置。
進一步的,漏液檢測繩依次經過第一檢測位置和第二檢測位置後,順著串聯管沿程設置,然後依次經過第三檢測位置和第四檢測位置。
進一步的,第一液冷板上設置有第一積液槽,第二液冷板上設置有第二積液槽,第一積液槽用於存儲第一液冷板洩露的冷液,第二積液槽用於存儲第二液冷板洩露的冷液,串聯管和進液管經過第一積液槽,串聯管和出液管經過第二積液槽。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提供的串聯液冷板系統,包括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串聯管、進液管和出液管,第一液冷板上設置有第一進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二液冷板上設置有第二進液口和第二出液口,進液管與第一進液口連接,串聯管與第一出液口和第二進液口連接,出液管與第二出液口連接,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構成液冷板組件,串聯管、進液管和出液管向液冷板組件的同一側延伸。
如此配置,本發明打破了串聯液冷板中管道的常規的佈置思維,將串聯管、進液管和出液管設置於沿液冷板組件的同一側延伸,各管路佈置於同一側的結構利於使得各個管路沿著側聚攏,那麼方便各個管路的集中佈置,使得各個接口與各個管路之間以及各個管路之間的相對位置較近,那麼利於集中設置漏液檢測,例如可通過設置單根漏液檢測繩依次沿著管路走向經過各個漏液檢測的節點處即可滿足對各個檢測位置以及管路沿程的漏液檢測,整個串聯液冷板系統的管線佈置較為集中,利於提高串聯液冷板系統的結構緊湊型,使得串聯液冷板系統的安置現場較為整潔,同時基於管線佈置較為集中,也可使得漏液檢測裝置佈局較為集中,進一步使得串聯液冷板系統的現場佈置結構較為統一整潔,同時也利於工作人員現場觀察漏液點位置,而且基於漏液檢測裝置可集中設置,那麼也可簡化漏液檢測裝置的佈置結構。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提出的串聯液冷板系統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根據下面說明,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徵將更清楚。需說明的是,附圖均採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
如在本發明中所使用的,單數形式“一”、“一個”以及“”包括複數對象,術語“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義而進行使用的,術語“若干”通常是以包括“至少一個”的含義而進行使用的,術語“至少兩個”通常是以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含義而進行使用的,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至少兩個特徵。此外,如在本發明中所使用的,“安裝”、“相連”、“連接”,一元件“設置”於另一元件,應做廣義理解,通常僅表示兩元件之間存在連接、耦合、配合或傳動關係,且兩元件之間可以是直接的或通過中間元件間接的連接、耦合、配合或傳動,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兩元件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即一元件可以在另一元件的內部、外部、上方、下方或一側等任意方位,除非內容另外明確指出外。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此外,諸如上方、下方、上、下、向上、向下、左、右等的方向術語相對於示例性實施方案如它們在圖中所示進行使用,向上或上方向朝向對應附圖的頂部,向下或下方向朝向對應附圖的底部。
現有的串聯液冷板通常是兩個液冷板由一個串聯管連接,且兩個液冷板中一個液冷板與進液管連通,另一個液冷板與出液管連通,基於液冷板的各個接口設置較為分散,通常串聯管、進液管以及出液管分設於液冷板的不同側;串聯管、進液管以及出液管與液冷板接口處均有漏液風險,另外各管路的沿程也具有漏液風險;因此需要檢測液冷板各接口處以及各管路的沿程的漏液情況,例如可通過在各接口處纏繞漏液檢測繩以及沿各管路的沿程設置漏液檢測繩來檢測漏液情況,而由於串聯管、進液管以及出液管分設於液冷板的不同側,各管路分佈較為分散,導致漏液檢測繩的佈置較為困難,需要較長的漏液檢測繩才能滿足同時檢測液冷板各接口以及各管路的沿程漏液情況的需求,甚至需要設置多根漏液檢測繩才能滿足漏液檢測需求。
本實施例中的串聯液冷板系統,用於解決現有串聯液冷板的各管路分散導致的漏液較難檢測的問題。串聯液冷板系統包括第一液冷板10、第二液冷板20、串聯管30、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第一液冷板10上設置有第一進液口11和第一出液口12,第二液冷板20上設置有第二進液口21和第二出液口22,進液管40與第一進液口11連接,串聯管30與第一出液口12和第二進液口21連接,出液管50與第二出液口22連接,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構成液冷板組件,串聯管30、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向液冷板組件的同一側延伸並聚攏。
此處對串聯管30、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的聚攏形式不做限定,優選的各管路順著同一方向並列設置聚攏,形成管路集束。
請參考圖1和圖3所示,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的整體輪廓呈矩形結構,第一進液口11和第一出液口12設置於第一液冷板10的上表面,第二進液口21和第二出液口22設置於第二液冷板20的上表面;結合圖3所示,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構成的冷板組件構成的形狀佔用的空間大致為矩形區域80,那麼實際上第一進液口11、第一出液口12、第二進液口21和第二出液口22在矩形區域80上呈四角分佈結構,因此現有的串聯液冷板系統中的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基於常規佈置思維通常是基於第一進液口11和第二出液口22的所在位置就近沿著矩形區域80側邊向外延伸至矩形區域80外,那麼導致串聯管30、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呈發散狀;其中進液管40與第一進液口11連接位置為第一檢測位置,串聯管30與第一出液口12連接位置為第二檢測位置,串聯管30與第二進液口21連接位置為第三檢測位置,出液管50與第二出液口22連接位置為第四檢測位置,串聯管30為第五檢測位置,進液管40靠近第一進液口11的部分即第一段進液管41為第六檢測位置,出液管50靠近第二出液口22的部分即第一段出液管51為第七檢測位置;上述發散式的管路佈置結構使得第一檢測位置、第二檢測位置、第三檢測位置、第四檢測位置、第五檢測位置、第六檢測位置和第七檢測位置分佈大致呈發散狀態,尤其第五檢測位置、第六檢測位置和第七檢測位置相對其餘四個檢測位置從不同的方向發散,這就導致了漏液檢測裝置的佈置較為困難,不利於集中式的設置漏液檢測裝置,甚至需要適應於各個檢測位置設置多個漏液檢測裝置,這也使得整個串聯液冷板系統的管線佈置較為雜亂,也不利於現場對漏液點位置的觀察。
本實施例中,打破上述常規的佈置思維,將串聯管30、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設置於矩形區域80的同一側,此處對的同一側的具體方位不做限定,本實施例中,具體的可參考圖3所示的直線b對應的第二設定方向,串聯管30、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沿著第二設定方向位於矩形區域80的同一側,在另一個可替代的實施例中,可依據串聯液冷板系統的整體結構適應性的調節第一設定方向;各管路佈置於同一側的結構利於使得各個管路沿著側聚攏,那麼方便各個管路的集中佈置,使得各個接口與各個管路之間以及各個管路之間的相對位置較近,那麼利於集中設置漏液檢測,例如可通過設置單根漏液檢測繩依次沿著管路走向經過各個漏液檢測的節點處即可滿足對各個檢測位置以及管路沿程的漏液檢測,整個串聯液冷板系統的管線佈置較為集中,利於提高串聯液冷板系統的結構緊湊型,使得串聯液冷板系統的安置現場較為整潔,同時基於管線佈置較為集中,也可使得漏液檢測裝置佈局較為集中,進一步使得串聯液冷板系統的現場佈置結構較為統一整潔,同時也利於工作人員現場觀察漏液點位置,而且基於漏液檢測裝置可集中設置,那麼也可簡化漏液檢測裝置的佈置結構。
進一步的,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沿第一設定方向排列設置,第一進液口11和第一出液口12沿第二設定方向排列設置,第二進液口21和第二出液口22沿第二設定方向排列設置,第一設定方向和第二設定方向成夾角設置,串聯管30、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位於液冷板組件沿第二設定方向的同一側。
此處對第一設定方向和第二設定方向的具體方向不做限定。
請參考圖1所示,通常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為標準結構,那麼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的結構通常相同,本實施例中,第二設定方向為直線b對應的方向,也為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的長度方向,第一設定方向為為直線a對應的方向,也為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的寬度方向。
在另一個可替代的實施例中,第一設定方向和第二設定方向的具體方向可依據串聯液冷板系統的具體佈置結構適應性的調整。
第一設定方向和第二設定方向成夾角設置,使得第二設定方向與第一設定方向不重合,可減少各個管路的空間干涉情況,利於各個管路的走向佈局,同時也便於漏液檢測裝置的佈置。
進一步的,第一設定方向和第二設定方向垂直。
此處的垂直的限定不應狹義的理解為絕對垂直的關係,理應理解為在相應垂直前提下允許具有設定角度的誤差,設定角度通常±10°,設定角度的具體數值依據所需的使用工況確定。
請參考圖1所示,第一設定方向和第二設定方向垂直,使得各個管路的佈置方向與第一進液口11和第一出液口12的排列方向一致,其使得管路走向方向與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的排列方向完全形成避讓關係,結構使得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只經過與其連接的液冷板一側直接延伸至串聯液冷板系統外,進而使得進液管40延伸過程中不經過第二液冷板20,也使得出液管50延伸過程中不經過第一液冷板10,可改善各管路之間的干涉情況以及各管路與液冷板的干涉情況,使得串聯液冷板系統的整體佈局較為整潔,同時也改善由於各管路之間的干涉以及各管路與液冷板的干涉導致的漏液位置定位困難的問題。
進一步的,進液管40包括與第一進液口11連接的第一段進液管41,出液管50包括與第二出液口22連接的第一段出液管51,第一段進液管41和第一段出液管51順著串聯管30走向與串聯管30並列設置。
請參考圖1所示,第一段進液管41的一端與第一進液口11連接後即順著串聯管30延伸,為便於第一段進液管41與第一進液口11的安裝操作,則第一進液口11與串聯管30之間應保留一定的安裝距離,另外第一段進液管41與串聯管30可完全貼合接觸式的並列設置,由於第一段進液管41和串聯管30通常具有彎管段,例如本實施例中串聯管30整體大致呈U形結構,第一段進液管41 大致呈與串聯管30的左側相適配的直角彎管結構,二者由於彎管的設置難以嚴格意義上的貼合,因此,第一段進液管41與串聯管30在實際佈置過程中二者之間保持一定的間隙,間隙的設置基於實際管路佈置自然形成,同時間隙的設定也利於隔絕第一段進液管41與串聯管30之間的熱交換,使得第一段進液管41與串聯管30內的冷夜相互獨立而不相互影響。
繼續參考圖1所示,第一段出液管51的一端與第二出液口22連接後即順著串聯管30延伸,為便於串聯管30與第二進液口21的安裝操作,則第二進液口21與第一段出液管51之間應保留一定的安裝距離,第一段出液管51與串聯管30可完全貼合接觸式的並列設置;同樣由於第一段出液管51和串聯管30通常具有彎管段,例如本實施例中串聯管30整體大致呈U形結構,第一段出液管51 大致呈與串聯管30的右側相適配的直角彎管結構,二者由於彎管的設置難以嚴格意義上的貼合,因此,第一段出液管51與串聯管30在實際佈置過程中二者之間保持一定的間隙,間隙的設置基於實際管路佈置自然形成,同時間隙的設定也利於隔絕第一段出液管51與串聯管30之間的熱交換,使得第一段出液管51與串聯管30內的冷夜相互獨立而不相互影響。
如此配置,使得第一段進液管41與串聯管30的走向一致且並列設置,第一段出液管51與串聯管30的走向一致且並列設置,第一段進液管41、第一段出液管51和串聯管30共享一個管路走向方向,三者形成了管路集束,則通過一個漏液檢測裝置即可同時檢測各管路的漏液情況,例如,通過一根沿串聯管30佈置的漏液檢測繩即可檢測管路集束的漏液情況,當其中一根管路漏液時,漏液檢測繩立即可定位漏液位置,然後通過人工排查漏液位置處的漏液管路,利於提高漏液檢測的效率,同時也簡化了漏液檢測裝置的佈置。
進一步的,串聯管30上具有一節點,第一段進液管41和第一段出液管51順著串聯管30在節點位置處相遇。
請參考圖1所示,圖中位置A即為第一段進液管41和第一段出液管51相遇的節點,結構利於使得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在節點相遇後形成管路集束同步向外延伸,例如,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在節點相遇,第二段進液管42和第二段出液管52並列向外延伸形成了管路集束,方式也進一步使得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部分段延伸方向保持一致,使得串聯液冷板系統佈置現場較為整潔。
進一步的,進液管40還包括與第一段進液管41連接的第二段進液管42,出液管50還包括與第一段出液管51連接的第二段出液管52,第二段進液管42和第二段出液管52順著同一走向方向並列設置。
請參考圖1所示,第一段出液管51的自由端連接有接頭用於與外部換熱設備連接,第二段出液管52的自由端連接有接頭用於與外部換熱設備連接,第一段出液管51和第二段出液管52走向一致連通至外部換熱設備處,利於換熱設備的集中佈置,而且基於第二段進液管42和第二段出液管52形成了管路集束,也利於通過一個漏液檢測裝置同時檢測第二段進液管42和第二段出液管52的漏液情況。
進一步的,串聯液冷板系統還包括漏液檢測繩60,進液管40與第一進液口11連接位置為第一檢測位置,串聯管30與第一出液口12連接位置為第二檢測位置,串聯管30與第二進液口21連接位置為第三檢測位置,出液管50與第二出液口22連接位置為第四檢測位置,漏液檢測繩60經過第一檢測位置、第二檢測位置、第三檢測位置以及第四檢測位用於檢測各位置處的漏液情況置。
請參考圖1和圖3所示,漏液檢測繩60的兩端分別連接有接頭用於與漏水控制器連接,漏液檢測繩60是基於液體導電原理檢測漏液是否發生,當漏液檢測繩60任何位置接觸到洩露的液體時,漏液檢測繩內兩根感應線便會發生短路,漏水控制器根據檢測繩電阻的變化判斷出短路位置,進而檢測出漏液位置,並發出報警信號;漏液檢測繩60為現有結構,可採購獲得,其安裝方式和檢測原理均為已知,此處不在贅述。
漏液檢測繩60的設置方式此處不做限定,例如可以為纏繞式,漏液檢測繩60依次纏繞至各個檢測位置的接口處,或者漏液檢測繩60也可以沿著順著管路最低處貼合於管路上,依次經過各個檢測位置處,一旦檢測位置處發生液體洩露時,洩露的液體沿著接頭或者管路流動至最低處,進而流動至漏液檢測繩60上,觸發漏液檢測繩60的短路檢測功能。
進一步的,漏液檢測繩60還順著串聯管30沿程設置。
請參考圖1所示,佈置方式使得第一檢測位置、第二檢測位置、第三檢測位置以及第四檢測位置幾乎沿著串聯管30的沿程設置,而且由於第一段進液管41、第一段出液管51和串聯管30共享一個管路走向方向,三者形成了管路集束,那麼漏液檢測繩60順著串聯管30沿程設置,實際上也是順著第一段進液管41和第一段出液管51設置,那麼可通過較短的漏液檢測繩60同時兼顧了第一檢測位置、第二檢測位置、第三檢測位置、第四檢測位置、第五檢測位置、第六檢測位置以及第七檢測位置的檢測,大大的優化了漏液檢測繩60的佈置結構。
進一步的,漏液檢測繩60依次經過第一檢測位置和第二檢測位置後,順著串聯管30沿程設置,然後依次經過第三檢測位置和第四檢測位置。
請參考圖1、圖2和圖3所示,漏液檢測繩60呈底部未閉合的“凹”字形結構,附圖中只是示意了漏液檢測繩60的整體佈置結構,並不代表漏液檢測繩60的實際安裝結構,實際上漏液檢測繩60可纏繞各個檢測位置上,例如可纏繞在第一檢測位置、第二檢測位置、第三檢測位置以及第四檢測位置對應的接口處,而且漏液檢測繩60也可以同時纏繞在第一段進液管41和串聯管30形成的管路集束上,並同時纏繞在第一段出液管51和串聯管30形成的管路集束上。
在另一個可替代的實施例中,漏液檢測繩60可沿著串聯管30沿程設置並填充於第一段進液管41和串聯管30之間的間隙內以及填充於第一段出液管51和串聯管30之間的間隙內,漏液檢測繩60依次經過各個檢測位置。
通過上述結構,可通過一根較短的漏液檢測繩60,且通過較為簡單的設置方式同時兼顧到各個檢測位置的漏液檢測需求。
進一步的,第一液冷板10上設置有第一積液槽71,第二液冷板20上設置有第二積液槽72,第一積液槽71用於存儲第一液冷板10洩露的冷液,第二積液槽72用於存儲第二液冷板20洩露的冷液,串聯管30和進液管40經過第一積液槽71,串聯管30和出液管50經過第二積液槽72。
本實施例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的結構相同,以第一液冷板10為例進行說明,第一液冷板10包括液冷循環主體,還包括邊框和基座,基座具有中間部和邊緣部,邊緣部包圍中間部,邊框設置在邊緣部上,且暴露出中間部,中間部和邊緣部之間形成臺階,且中間部高出邊緣部,中間部具有內部空間、蓋體和兩個水嘴,兩個水嘴分別連接於第一進液口11和第一出液口12上,進液管40和與第一進液口11連接的水嘴連接,串聯管30和與第一出液口12連接的水嘴連接,內部空間用於容置液冷循環主體,蓋體封閉內部空間,兩個水嘴位於蓋體上方且連通液冷循環主體,第一積液槽71位於中間部的外側,並用於容納水嘴的漏液。積液槽可以儲存漏液,防止因漏液使元件或主板短路從而影響設備正常運行,或對系統內各元件造成損壞,減少伺服器的使用壽命。
在本實施例中,液冷循環主體包括內部流道、內部進液口和內部出液口,內部流道具有內部進液管路和內部出液管路,內部進液口的一端連接內部進液管路,另一端輸入冷卻液,內部出液口的一端連接內部出液管路,另一端輸入液冷循環主體內循環後的冷卻液。內部進液口與蓋體上的第一進液口11連接,內部出液口與蓋體上的第一出液口12連接,這樣,當冷卻液通過進液口進入液冷循環主體後,冷卻液在內部流道中流動,通過強迫對流的方式吸收第一液冷板10下方CPU的熱量,再從出液口流出以進行循環。
此處,對串聯管30和進液管40經過第一積液槽71的方式,以及串聯管30和出液管50經過第二積液槽72的方式不做限定。
基於上述的積液槽的結構,使得第一積液槽71和第二積液槽72為設置於第一液冷板10和第二液冷板20上的開放式槽體,則串聯管30和進液管40經過第一積液槽71的上方,串聯管30和出液管50經過第二積液槽72的上方,以使得串聯管30、進液管40和出液管50的局部漏液可滴落在第一積液槽71和第二積液槽72內被存儲。
在另一個可替代的實施例中,若第一積液槽71和第二積液槽72為封閉式槽體或者其他結構形式,則串聯管30和進液管40可經過第一積液槽71的內部,串聯管30和出液管50經過第二積液槽72的內部。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採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上述描述僅是對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描述,並非對本發明範圍的任何限定,本發明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上述揭示內容做的任何變更、修飾,均屬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
10:第一液冷板 11:第一進液口 12:第一出液口 20:第二液冷板 21:第二進液口 22:第二出液口 30:串聯管 40:進液管 41:第一段進液管 42:第二段進液管 50:出液管 51:第一段出液管 52:第二段出液管 60:漏液檢測繩 71:第一積液槽 72:第二積液槽 80:矩形區域 a、b:直線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串聯液冷板系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串聯液冷板系統的各管路與漏液檢測繩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串聯液冷板系統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10:第一液冷板
20:第二液冷板
30:串聯管
40:進液管
50:出液管
60:漏液檢測繩
a、b:直線

Claims (10)

  1. 一種串聯液冷板系統,包括一第一液冷板、一第二液冷板、一串聯管、一進液管和一出液管,該第一液冷板上設置有一第一進液口和一第一出液口,該第二液冷板上設置有一第二進液口和一第二出液口,該進液管與該第一進液口連接,該串聯管與該第一出液口和該第二進液口連接,該出液管與該第二出液口連接,該第一液冷板和該第二液冷板構成一液冷板組件,該串聯管、該進液管和該出液管向該液冷板組件的同一側延伸並聚攏。
  2. 如請求項1所述串聯液冷板系統,其中,該第一液冷板和該第二液冷板沿一第一設定方向排列設置,該第一進液口和該第一出液口沿一第二設定方向排列設置,該第二進液口和該第二出液口沿該第二設定方向排列設置,該第一設定方向和該第二設定方向成夾角設置,該串聯管、該進液管和該出液管位於該液冷板組件沿該第二設定方向的同一側。
  3. 如請求項2所述串聯液冷板系統,其中,該第一設定方向和該第二設定方向垂直。
  4. 如請求項1所述串聯液冷板系統,其中,該進液管包括與該第一進液口連接的一第一段進液管,該出液管包括與該第二出液口連接的一第一段出液管,該第一段進液管和該第一段出液管順著該串聯管走向與該串聯管並列設置。
  5. 如請求項4所述串聯液冷板系統,其中,該串聯管上具有一節點,該第一段進液管和該第一段出液管順著該串聯管在該節點位置處相遇。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串聯液冷板系統,其中,該進液管還包括與該第一段進液管連接的一第二段進液管,該出液管還包括與該第一段出液管連接的一第二段出液管,該第二段進液管和該第二段出液管順著同一走向方向並列設置。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串聯液冷板系統,其中,該串聯液冷板系統還包括一漏液檢測繩,該進液管與該第一進液口連接位置為一第一檢測位置,該串聯管與該第一出液口連接位置為一第二檢測位置,該串聯管與該第二進液口連接位置為一第三檢測位置,該出液管與該第二出液口連接位置為一第四檢測位置,該漏液檢測繩經過該第一檢測位置、該第二檢測位置、該第三檢測位置以及該第四檢測位用於檢測各位置處的漏液情況置。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串聯液冷板系統,其特徵在,該漏液檢測繩還順著該串聯管沿程設置。
  9. 如請求項8所述串聯液冷板系統,其中,該漏液檢測繩依次經過該第一檢測位置和該第二檢測位置後,順著該串聯管沿程設置,然後依次經過該第三檢測位置和該第四檢測位置。
  10. 如請求項1所述串聯液冷板系統,其中,該第一液冷板上設置有一第一積液槽,該第二液冷板上設置有第二積液槽,該第一積液槽用於存儲該第一液冷板洩露的冷液,該第二積液槽用於存儲該第二液冷板洩露的冷液,該串聯管和該進液管經過該第一積液槽,該串聯管和該出液管經過該第二積液槽。
TW111122897A 2022-06-20 2022-06-20 串聯液冷板系統 TWI8164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2897A TWI816443B (zh) 2022-06-20 2022-06-20 串聯液冷板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2897A TWI816443B (zh) 2022-06-20 2022-06-20 串聯液冷板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6443B true TWI816443B (zh) 2023-09-21
TW202402149A TW202402149A (zh) 2024-01-01

Family

ID=88966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2897A TWI816443B (zh) 2022-06-20 2022-06-20 串聯液冷板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644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84661B1 (en) * 2019-03-19 2020-06-16 Cisco Technology, Inc. Closed loop hybrid cooling
TW202143829A (zh) * 2021-08-03 2021-11-16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式散熱模組及具有該液冷式散熱模組的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84661B1 (en) * 2019-03-19 2020-06-16 Cisco Technology, Inc. Closed loop hybrid cooling
TW202143829A (zh) * 2021-08-03 2021-11-16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式散熱模組及具有該液冷式散熱模組的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2149A (zh) 202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53725U (zh) 一种用于机架服务器的液冷散热循环回路装置
US10704983B1 (en) Server
TWI816443B (zh) 串聯液冷板系統
US20240183627A1 (en)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y, liquid cooled plate, and liquid cooled server
WO2022057744A1 (zh) 一种节点及电子设备
WO2023050851A1 (zh) 漏液检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设备
CN104102310B (zh) 用于服务器整机柜的冷却系统
CN109041530B (zh) 分布式服务器液冷系统
CN207836044U (zh) 一种双通道气冷、液冷串联的服务器机柜
TWI695973B (zh) 伺服器
CN105468118A (zh) 水平分液装置、冷却设备及刀片式服务器
CN211503311U (zh) 一种半导体设备用的恒温循环装置
CN211604051U (zh) 一种服务器、服务器液冷管路组件及其漏液监控系统
CN114967886A (zh) 串联液冷板系统
CN109842243B (zh) 内定子电机冷却装置、电机以及内定子电机冷却方法
CN206131814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7796388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液压油管
CN109668358A (zh) 一种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TWI835298B (zh) 漏液檢測模組及漏液檢測裝置
CN218388421U (zh) 漏液保护装置、液冷装置及设备
CN110137116B (zh) 清洗槽
CN103472693B (zh) 一种用于芯片显影工艺的工艺喷嘴
CN213582055U (zh) 一种计算机水冷装置
CN203719522U (zh) 一种可拆卸的换热器
CN221803001U (zh) 一种液冷储能设备的流量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