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5148B - 光學成像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5148B
TWI815148B TW110126692A TW110126692A TWI815148B TW I815148 B TWI815148 B TW I815148B TW 110126692 A TW110126692 A TW 110126692A TW 110126692 A TW110126692 A TW 110126692A TW I815148 B TWI815148 B TW I8151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imaging system
optical
refractive pow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66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5442A (zh
Inventor
張永明
賴建勳
劉燿維
Original Assignee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266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5148B/zh
Priority to CN202122549272.5U priority patent/CN218240530U/zh
Priority to US17/562,644 priority patent/US20230039749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305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5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51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51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Cameras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hotographic Or Optical Apparatuses (AREA)
  • Microscoopes, Condenser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光學成像系統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當滿足特定條件時,可具備更大的收光以及更佳的光路調節能力,以提升成像品質。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系統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於電子產品上的小型化光學成像系統組。
近年來,隨著具有攝影功能的可攜式電子產品的興起,光學系統的需求日漸提高。一般光學系統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元(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兩種,且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的精進,使得感光元件的畫素尺寸縮小,光學系統逐漸往高畫素領域發展,因此對成像品質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傳統搭載於可攜式裝置上的光學系統,多採用五片或六片式透鏡結構為主,然而由於可攜式裝置不斷朝提昇畫素並且終端消費者對大光圈的需求例如微光與夜拍功能,習知的光學成像系統已無法滿足更高階的攝影要求。
因此,如何有效增加光學成像鏡頭的進光量,並進一步提高成像的品質,便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
本發明實施例之態樣係針對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及光學影像擷取鏡頭,能夠利用七個透鏡的屈光力、凸面與凹面的組合 (本發明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則上係指各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距離光軸不同高度的幾何形狀變化之描述),進而有效提高光學成像系統之進光量,同時提高成像品質,以應用於小型的電子產品上。
本發明實施例相關之透鏡參數的用語與其代號詳列如下,作為後續描述的參考:
光學成像系統之最大成像高度以HOI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之高度以HOS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之第一透鏡物側面至第七透鏡像側面間的距離以InTL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之固定光欄 (光圈)至成像面間的距離以InS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之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間的距離以IN12表示(例示);光學成像系統之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以TP1表示(例示)。
與材料有關之透鏡參數 光學成像系統之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以NA1表示(例示);第一透鏡的折射律以Nd1表示(例示)。
與視角有關之透鏡參數 視角以AF表示;視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線角度以MRA表示。
與出入瞳有關之透鏡參數 光學成像鏡片系統之入射瞳直徑以HEP表示;單一透鏡之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係指系統最大視角入射光通過入射瞳最邊緣的光線於該透鏡表面交會點(Effective Half Diameter;EHD),該交會點與光軸之間的垂直高度。例如第一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以EHD11表示,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以EHD12表示。第二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以EHD21表示,第二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以EHD22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中其餘透鏡之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表示方式以此類推。
與透鏡面形弧長及表面輪廓有關之參數 單一透鏡之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係指該透鏡之表面與所屬光學成像系統之光軸的交點為起始點,自該起始點沿著該透鏡之表面輪廓直至其最大有效半徑之終點為止,前述兩點間的曲線弧長為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並以ARS表示。例如第一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12表示。第二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22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中其餘透鏡之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表示方式以此類推。
單一透鏡之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係指該透鏡之表面與所屬光學成像系統之光軸的交點為起始點,自該起始點沿著該透鏡之表面輪廓直至該表面上距離光軸1/2入射瞳直徑的垂直高度之座標點為止,前述兩點間的曲線弧長為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並以ARE表示。例如第一透鏡物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鏡像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12表示。第二透鏡物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鏡像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22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中其餘透鏡之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表示方式以此類推。
與透鏡面形深度有關之參數 第七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終點為止,前述兩點間水平於光軸的距離以InRS71表示 (最大有效半徑深度);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終點為止,前述兩點間水平於光軸的距離以InRS72表示 (最大有效半徑深度)。其他透鏡物側面或像側面之最大有效半徑的深度 (沉陷量) 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與透鏡面型有關之參數 臨界點C係指特定透鏡表面上,除與光軸的交點外,一與光軸相垂直之切面相切的點。承上,例如第五透鏡物側面的臨界點C51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1(例示),第五透鏡像側面的臨界點C52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2(例示),第六透鏡物側面的臨界點C61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61(例示),第六透鏡像側面的臨界點C62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62(例示)。其他透鏡例如第七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上的臨界點及其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第七透鏡物側面上最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711,該點沉陷量SGI71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711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711(例示)。第七透鏡像側面上最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721,該點沉陷量SGI72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721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721(例示)。
第七透鏡物側面上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712,該點沉陷量SGI712(例示),SGI712亦即第七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712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 HIF712(例示)。第七透鏡像側面上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722,該點沉陷量SGI722(例示),SGI722亦即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722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722(例示)。
第七透鏡物側面上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713,該點沉陷量SGI713(例示),SGI713亦即第七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物側面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713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 HIF713(例示)。第七透鏡像側面上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723,該點沉陷量SGI723(例示),SGI723亦即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723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723(例示)。
第七透鏡物側面上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714,該點沉陷量SGI714(例示),SGI714亦即第七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物側面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714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 HIF714(例示)。第七透鏡像側面上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724,該點沉陷量SGI724(例示),SGI724亦即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724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724(例示)。
其他透鏡物側面或像側面上的反曲點及其與光軸的垂直距離或其沉陷量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與像差有關之變數
光學成像系統之光學畸變 (Optical Distortion) 以ODT表示;其TV畸變 (TV Distortion)以TDT表示,並且可以進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視野間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慧星像差偏移量以DFC表示。
光圈邊緣橫向像差以STA (STOP Transverse Aberration)表示,評價特定光學成像系統之性能,可利用子午面光扇(tangential fan)或弧矢面光扇(sagittal fan)上計算任一視場的光線橫向像差,特別是分別計算最長工作波長(例如波長為650 NM)以及最短工作波長(例如波長為470 NM)通過光圈邊緣之橫向像差大小作為性能優異的標準。前述子午面光扇之座標方向,可進一步區分成正向(上光線)與負向(下光線)。最長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之橫向像差,其定義為最長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入射在成像面上特定視場之成像位置,其與參考波長主光線(例如波長為555 NM)在成像面上該視場之成像位置兩位置間之距離差,最短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之橫向像差,其定義為最短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入射在成像面上特定視場之成像位置,其與參考波長主光線在成像面上該視場之成像位置兩位置間之距離差,評價特定光學成像系統之性能為優異,可利用最短以及最長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入射在成像面上0.7視場(即0.7成像高度HOI)之橫向像差均小於100微米(μm)作為檢核方式,甚至可進一步以最短以及最長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入射在成像面上0.7視場之橫向像差均小於80微米(μm)作為檢核方式。
光學成像系統於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光學成像系統的正向子午面光扇之可見光最長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PLTA表示,其正向子午面光扇之可見光最短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PSTA表示,負向子午面光扇之可見光最長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NLTA表示,負向子午面光扇之可見光最短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NSTA表示,弧矢面光扇之可見光最長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SLTA表示,弧矢面光扇之可見光最短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SSTA表示。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可同時對可見光與紅外線(雙模)對焦並分別達到一定性能,並且其第七透鏡的物側面或像側面設置有反曲點,可有效調整各視場入射於第七透鏡的角度,並針對光學畸變與TV畸變進行補正。另外,第七透鏡的表面可具備更佳的光路調節能力,以提升成像品質。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一成像面。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七透鏡的焦距分別為f1、f2、f3、f4、f5、f6、f7,該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鏡片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具有一距離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光學成像系統之最大可視角度的一半為HAF,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些透鏡中任一透鏡之任一表面與光軸的交點為起點,延著該表面的輪廓直到該表面上距離光軸1/2入射瞳直徑之垂直高度處的座標點為止,前述兩點間之輪廓曲線長度為ARE,其滿足下列條件:1.4≦f/HEP≦1.8;以及0.9≦2(ARE /HEP)≦2.0。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一成像面。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第六透鏡具有屈折力。第七透鏡具有屈折力。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七透鏡的焦距分別為f1、f2、f3、f4、f5、f6、f7,該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鏡片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具有一距離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光學成像系統之最大可視角度的一半為HAF,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些透鏡中任一透鏡之任一表面與光軸的交點為起點,延著該表面的輪廓直到該表面上距離光軸1/2入射瞳直徑之垂直高度處的座標點為止,前述兩點間之輪廓曲線長度為ARE,其滿足下列條件:1.4≦f/HEP≦1.8;3≦HOS/HOI≦8以及0.9≦2(ARE /HEP)≦2.0。
依據本發明再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一成像面。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七枚。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第六透鏡具有屈折力。第七透鏡具有屈折力。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構成一膠合透鏡。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七透鏡的焦距分別為f1、f2、f3、f4、f5、f6、f7,該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鏡片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具有一距離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光學成像系統之最大可視角度的一半為HAF,該些透鏡中任一透鏡之任一表面與光軸的交點為起點,延著該表面的輪廓直到該表面上距離光軸1/2入射瞳直徑之垂直高度處的座標點為止,前述兩點間之輪廓曲線長度為ARE,其滿足下列條件:1.4≦f/HEP≦1.8;3≦HOS/HOI≦8以及0.9≦2(ARE /HEP)≦2.0。
單一透鏡之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徑範圍內之輪廓曲線長度影響該表面修正像差以及各視場光線間光程差的能力,輪廓曲線長度越長則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時亦會增加生產製造上的困難度,因此必須控制單一透鏡之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徑範圍內之輪廓曲線長度,特別是控制該表面之最大有效半徑範圍內之輪廓曲線長度(ARS)與該表面所屬之該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TP)間的比例關係(ARS / TP)。例如第一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1,兩者間的比值為ARS11 / TP1,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12表示,其與TP1間的比值為ARS12 / TP1。第二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2,兩者間的比值為ARS21 / TP2,第二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22表示,其與TP2間的比值為ARS22 / TP2。光學成像系統中其餘透鏡之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與該表面所屬之該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TP)間的比例關係,其表示方式以此類推。
單一透鏡之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範圍內之輪廓曲線長度特別影響該表面上在各光線視場共用區域之修正像差以及各視場光線間光程差的能力,輪廓曲線長度越長則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時亦會增加生產製造上的困難度,因此必須控制單一透鏡之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範圍內之輪廓曲線長度,特別是控制該表面之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範圍內之輪廓曲線長度(ARE)與該表面所屬之該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TP)間的比例關係(ARE / TP)。例如第一透鏡物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1,兩者間的比值為ARE11 / TP1,第一透鏡像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12表示,其與TP1間的比值為ARE12 / TP1。第二透鏡物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2,兩者間的比值為ARE21 / TP2,第二透鏡像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22表示,其與TP2間的比值為ARE22 / TP2。光學成像系統中其餘透鏡之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輪廓曲線長度與該表面所屬之該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TP)間的比例關係,其表示方式以此類推。
當│f1│>∣f7∣時,光學成像系統的系統總高度(HOS; Height of Optic System)可以適當縮短以達到微型化之目的。
當│f2│+│f3│+│f4│+│f5│+∣f6│以及∣f1│+∣f7│滿足上述條件時,藉由第二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弱的正屈折力或弱的負屈折力。所稱弱屈折力,係指特定透鏡之焦距的絕對值大於10。當本發明第二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弱的正屈折力,其可有效分擔第一透鏡之正屈折力而避免不必要的像差過早出現,反之若第二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弱的負屈折力,則可以微調補正系統的像差。
此外,第七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面可為凹面。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另外,第七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光線入射的角度,進一步可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具屈折力 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一成像面。光學成像系統更可包含一影像感測元件,其設置於成像面,成像高度於以下個實施例均趨近為3.91mm。
光學成像系統可使用三個工作波長進行設計,分別為486.1 nm、587.5 nm、656.2 nm,其中587.5 nm為主要參考波長為主要提取技術特徵之參考波長。光學成像系統亦可使用五個工作波長進行設計,分別為470 nm、510 nm、555 nm、610 nm、650 nm,其中555 nm為主要參考波長為主要提取技術特徵之參考波長。
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p之比值PPR,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n之比值NPR,所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PPR總和為ΣPPR,所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NPR總和為ΣNPR,當滿足下列條件時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系統的總屈折力以及總長度:0.5≦ΣPPR/│ΣNPR│≦15,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ΣPPR/│ΣNPR│≦3.0。
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含一影像感測元件,其設置於成像面。影像感測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即為光學成像系統之成像高度或稱最大像高) 為HOI,第一透鏡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HOS,其滿足下列條件:HOS/HOI≦10;以及0.5≦HOS/f≦10。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HOS/HOI≦5;以及1≦HOS/f≦7。藉此,可維持光學成像系統的小型化,以搭載於輕薄可攜式的電子產品上。
另外,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圈,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昇影像品質。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光學成像系統的出瞳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而容置更多光學元件,並可增加影像感測元件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系統的視場角,使光學成像系統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前述光圈至第六透鏡像側面間的距離為InS,其滿足下列條件:0.2≦InS/HOS≦1.1。藉此,可同時兼顧維持光學成像系統的小型化以及具備廣角的特性。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物側面至第七透鏡像側面間的距離為InTL,於光軸上所有具屈折力之透鏡的厚度總和為ΣTP,其滿足下列條件:0.1≦ΣTP/InTL≦0.9。藉此,當可同時兼顧系統成像的對比度以及透鏡製造的良率並提供適當的後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第一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R1/R2│≦20。藉此,第一透鏡的具備適當正屈折力強度,避免球差增加過速。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01≦│R1/R2│<10。
第七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13,第七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14,其滿足下列條件:-7 <(R11-R12)/(R11+R12)<50。藉此,有利於修正光學成像系統所產生的像散。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12,其滿足下列條件:IN12 / f ≦3.0。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67,其滿足下列條件:IN67 / f ≦0.8。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1以及TP2,其滿足下列條件:0.1≦(TP1+IN12) / TP2≦10。藉此,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系統製造的敏感度並提升其性能。
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6以及TP7,前述兩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67,其滿足下列條件:0.1≦(TP7+IN67) / TP6≦10。藉此,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系統製造的敏感度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第三透鏡、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3、TP4以及TP5,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34,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45,第一透鏡物側面至第七透鏡像側面間的距離為InTL,其滿足下列條件:0.1≦TP4 / (IN34+TP4+IN45) <1。藉此,有助層層微幅修正入射光行進過程所產生的像差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七透鏡物側面的臨界點C71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 HVT71,第七透鏡像側面的臨界點C72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72,第七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臨界點C71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SGC71,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臨界點C72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SGC72,可滿足下列條件:0 mm≦HVT71≦3 mm;0 mm < HVT72≦6 mm;0≦HVT71/HVT72;0 mm≦∣SGC71∣≦0.5 mm;0 mm<∣SGC72∣≦2 mm;以及0 <∣SGC72∣/(∣SGC72∣+TP7)≦0.9。藉此,可有效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其滿足下列條件:0.2≦HVT72/ HOI≦0.9。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3≦HVT72/ HOI≦0.8。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系統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其滿足下列條件:0≦HVT72/ HOS≦0.5。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2≦HVT72/ HOS≦0.45。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系統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七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711表示,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7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 < SGI711 /( SGI711+TP7)≦0.9;0 < SGI721 /( SGI721+TP7)≦0.9。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SGI711 /( SGI711+TP7)≦0.6;0.1≦SGI721 /( SGI721+TP7)≦0.6。
第七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712表示,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7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 < SGI712/( SGI712+TP7)≦0.9;0 < SGI722 /( SGI722+TP7)≦0.9。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SGI712 /( SGI712+TP7)≦0.6;0.1≦SGI722 /( SGI722+TP7)≦0.6。
第七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711表示,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7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 mm≦│HIF711∣≦5 mm;0.001 mm≦│HIF721∣≦5 mm。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 0.1 mm≦│HIF711∣≦3.5 mm;1.5 mm≦│HIF721∣≦3.5 mm。
第七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712表示,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7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 mm≦│HIF712∣≦5 mm;0.001 mm≦│HIF722∣≦5 mm。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 mm≦│HIF722∣≦3.5 mm;0.1 mm≦│HIF712∣≦3.5 mm。
第七透鏡物側面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713表示,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723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 mm≦│HIF713∣≦5 mm;0.001 mm≦│HIF723∣≦5 mm。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 mm≦│HIF723∣≦3.5 mm;0.1 mm≦│HIF713∣≦3.5 mm。
第七透鏡物側面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714表示,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724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 mm≦│HIF714∣≦5 mm;0.001 mm≦│HIF724∣≦5 mm。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 mm≦│HIF724∣≦3.5 mm;0.1 mm≦│HIF714∣≦3.5 mm。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之一種實施方式,可藉由具有高色散係數與低色散係數之透鏡交錯排列,而助於光學成像系統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之方程式係為: 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A18h18+A20h20+…    (1) 其中,z為沿光軸方向在高度為h的位置以表面頂點作參考的位置值,k為錐面係數,c為曲率半徑的倒數,且A4、A6、A8、A10、A12、A14、A16、A18以及A20為高階非球面係數。
本發明提供的光學成像系統中,透鏡的材質可為塑膠或玻璃。當透鏡材質為塑膠,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與重量。另當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控制熱效應並且增加光學成像系統屈折力配置的設計空間。此外,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可為非球面,其可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除用以消減像差外,相較於傳統玻璃透鏡的使用甚至可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發明光學成像系統的總高度。
再者,本發明提供的光學成像系統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原則上表示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原則上表示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光學系統中,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從而擴大應用層面。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更可視需求包括一驅動模組,該驅動模組可與該些透鏡相耦合並使該些透鏡產生位移。前述驅動模組可以是音圈馬達(VCM)用於帶動鏡頭進行對焦,或者為光學防手振元件(OIS)用於降低拍攝過程因鏡頭振動所導致失焦的發生頻率。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更可視需求令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中至少一透鏡為波長小於500nm之光線濾除元件,其可藉由該特定具濾除功能之透鏡的至少一表面上鍍膜或該透鏡本身即由具可濾除短波長之材質所製作而達成。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系統之成像面更可視需求選擇為一平面或一曲面。當成像面為一曲面 (例如具有一曲率半徑的球面),有助於降低聚焦光線於成像面所需之入射角,除有助於達成微縮光學成像系統之長度(TTL)外,對於提升相對照度同時有所助益。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A圖及第1B圖,其中第1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1B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圖。第1C圖為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之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長工作波長以及最短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於0.7視場處之橫向像差圖。由第1A圖可知,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光圈10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以及第七透鏡170、紅外線濾光片180、成像面19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192。
第一透鏡1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12為凹面,其像側面11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12具有一反曲點以及像側面114具有 反曲點。第一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12表示。第一透鏡物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鏡像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12表示。第一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1。
第一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111= -0.1110 mm;SGI121=2.7120 mm;TP1=2.2761 mm;∣SGI111∣/(∣SGI111∣+TP1)= 0.0465;∣SGI121∣/(∣SGI121∣+TP1)= 0.5437。
第一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12表示,第一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112=0 mm;SGI122=4.2315 mm;∣SGI112∣/(∣SGI112∣+TP1)= 0;∣SGI122∣/(∣SGI122∣+TP1)= 0.6502。
第一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11表示,第一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111=12.8432 mm;HIF111/ HOI=1.7127;HIF121=7.1744 mm;HIF121/ HOI=0.9567。
第一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12表示,第一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像側面最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112=0 mm;HIF112/ HOI=0;HIF122=9.8592 mm;HIF122/ HOI=1.3147。
第二透鏡1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22為凸面,其像側面12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第二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22表示。第二透鏡物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鏡像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22表示。第二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2。
第二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221表示。
第二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211表示,第二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221表示。
第三透鏡1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32為凸面,其像側面13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第三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31表示,第三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32表示。第三透鏡物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31表示,第三透鏡像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32表示。第三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3。
第三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321表示。
第三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312表示,第三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322表示。
第三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311表示,第三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321表示。
第三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312表示,第三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322表示。
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42為凸面,其像側面14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42具有一反曲點。第四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41表示,第四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42表示。第四透鏡物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41表示,第四透鏡像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42表示。第四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4。
第四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411=0.0018 mm;∣SGI411∣/(∣SGI411∣+TP4)= 0.0009。
第四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22表示。
第四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11表示,第四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411= 0.7191 mm;HIF411/ HOI=0.0959。
第四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22表示。
第五透鏡1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52為凹面,其像側面15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52以及像側面154均具有一反曲點。第五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51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52表示。第五透鏡物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51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52表示。第五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5。
第五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511= -0.1246 mm;SGI521= -2.1477 mm;∣SGI511∣/(∣SGI511∣+TP5)= 0.0284;∣SGI521∣/(∣SGI521∣+TP5)= 0.3346。
第五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2表示。
第五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1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511= 3.8179 mm;HIF521=4.5480 mm;HIF511/ HOI= 0.5091;HIF521/ HOI=0.6065。
第五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2表示。
第六透鏡1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62為凸面,其像側面164為凹面,且其物側面162以及像側面164均具有一反曲點。藉此,可有效調整各視場入射於第六透鏡的角度而改善像差。第六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61表示,第六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62表示。第六透鏡物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61表示,第六透鏡像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62表示。第六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6。
第六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611= 0.3208 mm;SGI621=0.5937 mm;∣SGI611∣/(∣SGI611∣+TP6)= 0.5167;∣SGI621∣/(∣SGI621∣+TP6)= 0.6643。
第六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611= 1.9655 mm;HIF621=2.0041 mm;HIF611/ HOI= 0.2621;HIF621/ HOI=0.2672。
第七透鏡1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72為凸面,其像側面174為凹面。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另外,其物側面172以及像側面174均具有一反曲點。第七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71表示,第七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72表示。第七透鏡物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71表示,第七透鏡像側面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72表示。第七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7。
第七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711表示,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7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711= 0.5212 mm;SGI721=0.5668 mm;∣SGI711∣/(∣SGI711∣+TP7)= 0.3179;∣SGI721∣/(∣SGI721∣+TP7)= 0.3364。
第七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711表示,第七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7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711= 1.6707 mm;HIF721= 1.8616 mm;HIF711/ HOI=0.2228;HIF721/ HOI=0.2482。
本實施例以下所述以及反曲點相關特徵依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所得。
紅外線濾光片1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170及成像面19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光學成像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光學成像系統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AF,其數值如下:f=4.3019 mm;f/HEP=1.2;以及HAF=59.9968度與tan(HAF)=1.7318。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第七透鏡170的焦距為f7,其滿足下列條件:f1= -14.5286 mm;∣f/f1│= 0.2961;f7= 8.2933;│f1│>f7;以及∣f1/f7│= 1.7519。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二透鏡120至第六透鏡160的焦距分別為f2、f3、f4、f5、f6,其滿足下列條件:│f2│+│f3│+│f4│+│f5│+∣f6│= 144.7494;∣f1│+∣f7│= 22.8219以及│f2│+│f3│+│f4│+│f5│+∣f6│>∣f1│+∣f7│。
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p之比值PPR,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n之比值NPR,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所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PPR總和為ΣPPR=f/f2+f/f4+f/f5+f/f7= 1.7384,所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NPR總和為ΣNPR= f/f1+f/f3+f/f6= - 0.9999,ΣPPR/│ΣNPR│= 1.7386。同時亦滿足下列條件:∣f/f2│= 0.1774;∣f/f3│=0.0443;∣f/f4│=0.4411;∣f/f5│=0.6012;∣f/f6│=0.6595;∣f/f7│=0.5187。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物側面112至第七透鏡像側面174間的距離為InTL,第一透鏡物側面112至成像面190間的距離為HOS,光圈100至成像面180間的距離為InS,影像感測元件192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HOI,第七透鏡像側面174至成像面190間的距離為BFL,其滿足下列條件:InTL+BFL=HOS;HOS= 26.9789 mm;HOI= 7.5 mm;HOS/HOI= 3.5977;HOS/f= 6.2715;InS=12.4615 mm;以及InS/HOS= 0.4619。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於光軸上所有具屈折力之透鏡的厚度總和為ΣTP,其滿足下列條件:ΣTP= 16.0446 mm;以及ΣTP/InTL= 0.6559。藉此,當可同時兼顧系統成像的對比度以及透鏡製造的良率並提供適當的後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物側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面114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 129.9952 。藉此,第一透鏡的具備適當正屈折力強度,避免球差增加過速。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七透鏡物側面172的曲率半徑為R13,第七透鏡像側面174的曲率半徑為R14,其滿足下列條件:(R13-R14)/(R13+R14)= -0.0806。藉此,有利於修正光學成像系統所產生的像散。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鏡之焦距總和為ΣPP,其滿足下列條件:ΣPP= f2+f4+f5+f7= 49.4535 mm;以及f4/ (f2+f4+f5+f7)= 0.1972。藉此,有助於適當分配第四透鏡140之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鏡,以抑制入射光線行進過程顯著像差的產生。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所有具負屈折力的透鏡之焦距總和為ΣNP,其滿足下列條件:ΣNP=f1+f3+f6= -118.1178 mm;以及f1/ (f1+f3+f6)= 0.1677。藉此,有助於適當分配第一透鏡之負屈折力至其他負透鏡,以抑制入射光線行進過程顯著像差的產生。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12,其滿足下列條件:IN12= 4.5524 mm;IN12 / f = 1.0582。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1以及TP2,其滿足下列條件:TP1= 2.2761 mm;TP2= 0.2398 mm ;以及(TP1+IN12) / TP2= 1.3032。藉此,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系統製造的敏感度並提升其性能。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六透鏡160與第七透鏡170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6以及TP7,前述兩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67,其滿足下列條件:TP6= 0.3000 mm;TP7= 1.1182 mm ;以及(TP7+IN67) / TP6= 4.4322。藉此,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系統製造的敏感度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3、TP4以及TP5,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34,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45,第一透鏡物側面112至第七透鏡像側面174間的距離為InTL,其滿足下列條件:TP3=0.8369 mm;TP4=2.0022 mm;TP5=4.2706 mm;IN34= 1.9268 mm;IN45= 1.5153 mm;以及TP4 / (IN34+TP4+IN45)= 0.3678。藉此,有助於層層微幅修正入射光線行進過程所產生的像差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六透鏡物側面16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物側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61,第六透鏡像側面164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像側面164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62,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P6,其滿足下列條件:InRS61= -0.7823 mm;InRS62= -0.2166 mm;以及│InRS62∣/ TP6 = 0.722。藉此,有利於鏡片的製作與成型,並有效維持其小型化。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六透鏡物側面162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 HVT61,第六透鏡像側面164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62,其滿足下列條件:HVT61=3.3498 mm;HVT62=3.9860 mm;以及HVT61/HVT62=0.8404。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七透鏡物側面17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物側面172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71,第七透鏡像側面174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像側面174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72,第七透鏡17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P7,其滿足下列條件:InRS71= -0.2756 mm;InRS72= -0.0938 mm;以及│InRS72∣/ TP7= 0.0839。藉此,有利於鏡片的製作與成型,並有效維持其小型化。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七透鏡物側面172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 HVT71,第七透鏡像側面174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72,其滿足下列條件:HVT71=3.6822 mm;HVT72= 4.0606 mm;以及HVT71/HVT72=0.9068。藉此,可有效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其滿足下列條件:HVT72/ HOI= 0.5414。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系統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其滿足下列條件:HVT72/ HOS= 0.1505。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系統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第七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NA2,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NA3,第七透鏡的色散係數為NA7,其滿足下列條件:1≦NA7/NA2。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系統色差的修正。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光學成像系統於結像時之TV畸變為TDT,結像時之光學畸變為ODT,其滿足下列條件:│TDT│= 2.5678 %;│ODT│=2.1302 %。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正向子午面光扇圖之可見光最短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入射在成像面上0.7視場之橫向像差以PSTA表示,其為0.00040 mm,正向子午面光扇圖之可見光最長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入射在成像面上0.7視場之橫向像差以PLTA表示,其為 -0.009 mm,負向子午面光扇圖之可見光最短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入射在成像面上0.7視場之橫向像差以NSTA表示,其為-0.002 mm,負向子午面光扇圖之可見光最長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入射在成像面上0.7視場之橫向像差以NLTA表示,其為-0.016 mm。弧矢面光扇圖之可見光最短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入射在成像面上0.7視場之橫向像差以SSTA表示,其為0.018 mm,弧矢面光扇圖之可見光最長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入射在成像面上0.7視場之橫向像差以SLTA表示,其為0.016 mm。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                        第 一 實 施 例 透 鏡 數 據
f(焦距)= 4.3019 mm ; f/HEP =1.2 ; HAF(半視角)= 59.9968 deg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mm) 材質 折射率 色散係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窮遠        
1 第一透鏡 -1079.499964 2.276 塑膠 1.565 58.00 -14.53
2 8.304149657 4.552        
3 第二透鏡 14.39130913 5.240 塑膠 1.650 21.40 24.25
4   130.0869482 0.162        
5 第三透鏡 8.167310118 0.837 塑膠 1.650 21.40 -97.07
6   6.944477468 1.450        
7 光圈 平面 0.477        
8 第四透鏡 121.5965254 2.002 塑膠 1.565 58.00 9.75
9 -5.755749302 1.515        
10 第五透鏡 -86.27705938 4.271 塑膠 1.565 58.00 7.16
11 -3.942936258 0.050        
12 第六透鏡 4.867364751 0.300 塑膠 1.650 21.40 -6.52
13 2.220604983 0.211        
14 第七透鏡 1.892510651 1.118 塑膠 1.650 21.40 8.29
15   2.224128115 1.400        
16 紅外線 濾光片 平面 0.200 BK_7 1.517 64.2  
17 平面 0.917        
18 成像面 平面          
參考波長 (d-line) 為555 nm
表二、第一實施例之非球面係數
表二 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5 6 8
k 2.500000E+01 -4.711931E-01 1.531617E+00 -1.153034E+01 -2.915013E+00 4.886991E+00 -3.459463E+01
A4 5.236918E-06 -2.117558E-04 7.146736E-05 4.353586E-04 5.793768E-04 -3.756697E-04 -1.292614E-03
A6 -3.014384E-08 -1.838670E-06 2.334364E-06 1.400287E-05 2.112652E-04 3.901218E-04 -1.602381E-05
A8 -2.487400E-10 9.605910E-09 -7.479362E-08 -1.688929E-07 -1.344586E-05 -4.925422E-05 -8.452359E-06
A10 1.170000E-12 -8.256000E-11 1.701570E-09 3.829807E-08 1.000482E-06 4.139741E-06 7.243999E-07
A12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4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表二 非球面係數
表面 9 10 11 12 13 14 15
k -7.549291E+00 -5.000000E+01 -1.740728E+00 -4.709650E+00 -4.509781E+00 -3.427137E+00 -3.215123E+00
A4 -5.583548E-03 1.240671E-04 6.467538E-04 -1.872317E-03 -8.967310E-04 -3.189453E-03 -2.815022E-03
A6 1.947110E-04 -4.949077E-05 -4.981838E-05 -1.523141E-05 -2.688331E-05 -1.058126E-05 1.884580E-05
A8 -1.486947E-05 2.088854E-06 9.129031E-07 -2.169414E-06 -8.324958E-07 1.760103E-06 -1.017223E-08
A10 -6.501246E-08 -1.438383E-08 7.108550E-09 -2.308304E-08 -6.184250E-09 -4.730294E-08 3.660000E-12
A12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4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依據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値:
第一實施例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ARE 1/2(HEP) ARE value ARE-1/2(HEP) 2(ARE/HEP) % TP ARE /TP (%)
11 1.792 1.792 -0.00044 99.98% 2.276 78.73%
12 1.792 1.806 0.01319 100.74% 2.276 79.33%
21 1.792 1.797 0.00437 100.24% 5.240 34.29%
22 1.792 1.792 -0.00032 99.98% 5.240 34.20%
31 1.792 1.808 0.01525 100.85% 0.837 216.01%
32 1.792 1.819 0.02705 101.51% 0.837 217.42%
41 1.792 1.792 -0.00041 99.98% 2.002 89.50%
42 1.792 1.825 0.03287 101.83% 2.002 91.16%
51 1.792 1.792 -0.00031 99.98% 4.271 41.96%
52 1.792 1.845 0.05305 102.96% 4.271 43.21%
61 1.792 1.818 0.02587 101.44% 0.300 606.10%
62 1.792 1.874 0.08157 104.55% 0.300 624.67%
71 1.792 1.898 0.10523 105.87% 1.118 169.71%
72 1.792 1.885 0.09273 105.17% 1.118 168.59%
ARS EHD ARS value ARS-EHD (ARS/EHD)% TP ARS / TP (%)
11 15.095 15.096 0.001 100.01% 2.276 663.24%
12 10.315 11.377 1.062 110.29% 2.276 499.86%
21 7.531 8.696 1.166 115.48% 5.240 165.96%
22 4.759 4.881 0.122 102.56% 5.240 93.15%
31 3.632 4.013 0.382 110.51% 0.837 479.55%
32 2.815 3.159 0.344 112.23% 0.837 377.47%
41 2.967 2.971 0.004 100.13% 2.002 148.38%
42 3.402 3.828 0.426 112.53% 2.002 191.20%
51 4.519 4.523 0.004 100.10% 4.271 105.91%
52 5.016 5.722 0.706 114.08% 4.271 133.99%
61 5.019 5.823 0.805 116.04% 0.300 1941.14%
62 5.629 6.605 0.976 117.34% 0.300 2201.71%
71 5.634 6.503 0.869 115.43% 1.118 581.54%
72 6.488 7.152 0.664 110.24% 1.118 639.59%
表一為第1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距離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1-A20則表示各表面第1-20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A圖及第2B圖,其中第2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2B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圖。第2C圖為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於0.7視場處之橫向像差圖。由第2A圖可知,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光圈20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以及第七透鏡270、紅外線濾光片280、成像面29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292。
第一透鏡2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212為凸面,其像側面21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222為凸面,其像側面22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2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232為凸面,其像側面23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其物側面232具有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242為凸面,其像側面24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五透鏡2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252為凸面,其像側面25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六透鏡2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262為凸面,其像側面26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藉此,可有效調整各視場入射於第六透鏡2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鏡2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272為凹面,其像側面27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光線入射的角度,進一步可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紅外線濾光片2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270及成像面29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表三                        第 二 實 施 例 透 鏡 數 據
f(焦距)= 2.4490 mm ; f/HEP =1.66 ; HAF(半視角)= 76.3829 deg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mm) 材質 折射率 色散係數 焦距
0 被攝物 1E+18 5000        
1 第一透鏡 11.27004991 1.425 玻璃 1.834 37.21 -7.047
2   3.651789426 2.665        
3 第二透鏡 9.265888023 0.700 玻璃 1.589 61.25 -8.231
4   3.1 1.967        
5 第三透鏡 7.614045489 2.551 玻璃 1.946 17.94 -79.216
6   5.785720367 0.361        
7 光圈 1E+18 0.260        
8 第四透鏡 12.37738607 3.326 玻璃 1.835 42.73 5.919
9 -7.268756022 0.682        
10 第五透鏡 19.95169905 2.402 玻璃 1.593 68.34 10.565
11 -8.752645386 0.050        
12 第六透鏡 10.11520746 3.275 玻璃 1.593 68.34 5.810
13   -4.611091408 0.001        
14 第七透鏡 -4.611091408 0.750 玻璃 1.946 17.94 -6.371
15 -20.53064994 0.338        
16 紅外線 濾光片 1E+18 0.550 BK_7 1.516 64.16  
17 1E+18 2.698        
18 成像面 1E+18 0.000        
參考波長 (d-line) 為555 nm;進行擋光位置: 擋第5面其通光有效半徑2.000 mm;擋第9面其通光有效半徑2.700 mm;擋第12面其通光有效半徑3.349 mm
表四、第二實施例之非球面係數
表四 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5 6 8
k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4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6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8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2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表四 非球面係數
表面 9 10 11 12 13 14 15
k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4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6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8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2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値:
第二實施例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f/f1│ ∣f/f2│ ∣f/f3│ ∣f/f4│ ∣f/f5│ ∣f/f6│
0.3475 0.2975 0.0309 0.4137 0.2318 0.4215
∣f/f7│ TP3 / TP1 IN45 / IN56 IN12 / IN23 IN12 / f IN67 / f
0.3844 1.7898 13.6356 1.3553 1.0883 0.0004
∣f1/f2│ ∣f2/f3│ (TP1+IN12)/ TP2 (TP7+IN67)/ TP6
0.8562 0.1039 5.8435 0.2293
HOS InTL HOS / HOI InS/ HOS ODT % TDT %
24.0010 20.4151 7.3218 0.5971 -67.5666 44.7668
HVT11 HVT12 HVT21 HVT22 HVT31 HVT32
0 0 0 0 0 0
HVT61 HVT62 HVT71 HVT72 HVT72/ HOI HVT72/ HOS
0 0 0 0 0 0
PSTA PLTA NSTA NLTA SSTA SLTA
-0.020 mm -0.006 mm -0.005 mm -0.009 mm 0.020 mm 0.020 mm
TP1 TP2 TP3 TP4 TP5 TP6
1.4251 0.7000 2.5507 3.3263 2.4022 3.2749
TP7 IN12 IN23 IN34 IN45 IN56
0.7500 2.6653 1.9666 0.6212 0.6818 0.0500
依據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値:依據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値:
第二實施例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ARE 1/2(HEP) ARE value ARE-1/2(HEP) 2(ARE/HEP) % TP ARE /TP (%)
11 6.626 7.083 0.4570 106.90% 1.425 497.02%
12 3.541 4.834 1.2932 136.52% 1.425 339.23%
21 3.170 3.235 0.0651 102.05% 0.700 462.19%
22 2.391 2.731 0.3396 114.20% 0.700 390.10%
31 2.000 2.024 0.0237 101.19% 2.551 79.34%
32 1.647 1.670 0.0229 101.39% 2.551 65.48%
41 1.997 2.005 0.0082 100.41% 3.326 60.27%
42 2.700 2.766 0.0663 102.46% 3.326 83.16%
51 3.153 3.166 0.0128 100.41% 2.402 131.81%
52 3.350 3.437 0.0867 102.59% 2.402 143.06%
61 3.349 3.412 0.0638 101.90% 3.275 104.20%
62 2.798 3.007 0.2083 107.44% 3.275 91.81%
71 3.161 3.481 0.3209 110.15% 0.750 464.20%
72 3.288 3.301 0.0136 100.41% 0.750 440.16%
ARS EHD ARS value ARS-EHD (ARS/EHD)% TP ARS / TP (%)
11 0.738 0.738 -0.00018 99.98% 1.425 51.75%
12 0.738 0.742 0.00439 100.60% 1.425 52.07%
21 0.738 0.738 0.00007 100.01% 0.700 105.40%
22 0.738 0.744 0.00642 100.87% 0.700 106.30%
31 0.738 0.738 0.00045 100.06% 2.551 28.94%
32 0.738 0.739 0.00130 100.18% 2.551 28.97%
41 0.738 0.737 -0.00027 99.96% 3.326 22.17%
42 0.738 0.738 0.00056 100.08% 3.326 22.19%
51 0.738 0.737 -0.00054 99.93% 2.402 30.69%
52 0.738 0.738 0.00017 100.02% 2.402 30.72%
61 0.738 0.738 -0.00005 99.99% 3.275 22.52%
62 0.738 0.740 0.00247 100.33% 3.275 22.60%
71 0.738 0.740 0.00247 100.33% 0.750 98.69%
72 0.738 0.737 -0.00055 99.93% 0.750 98.29%
依據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値:
第二實施例反曲點相關數值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HIF311 0 HIF311/HOI 0 SGI311 0 │SGI311∣/(│SGI311∣+TP3) 0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3A圖及第3B圖,其中第3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3B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圖。第3C圖為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於0.7視場處之橫向像差圖。由第3A圖可知,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光圈30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以及第七透鏡370、紅外線濾光片380、成像面39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392。
第一透鏡3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312為凸面,其像側面31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322為凸面,其像側面32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3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332為凸面,其像側面33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四透鏡3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342為凸面,其像側面34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五透鏡3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352為凸面,其像側面35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六透鏡3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362為凸面,其像側面36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藉此,可有效調整各視場入射於第六透鏡3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鏡3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372為凹面,其像側面37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
紅外線濾光片3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370及成像面39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表五                        第 三 實 施 例 透 鏡 數 據
f(焦距)= 2.4275 mm ; f/HEP =1.64 ; HAF(半視角)= 76.3905 deg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mm) 材質 折射率 色散係數 焦距
0 被攝物 1E+18 5000        
1 第一透鏡 9.02891786 1.537 玻璃 1.834 37.21 -7.453
2   3.405466722 2.574        
3 第二透鏡 10.05507463 0.700 玻璃 1.589 61.25 -8.542
4   3.273668219 1.817        
5 第三透鏡 7.874553071 2.553 玻璃 1.946 17.94 -80.446
6   6.011209858 0.350        
7 光圈 1E+18 0.297        
8 第四透鏡 18.51272287 3.532 玻璃 1.835 42.73 6.321
9 -6.778274784 1.014        
10 第五透鏡 13.50183513 2.694 玻璃 1.593 68.34 9.320
11 -8.695084221 0.089        
12 第六透鏡 10.01989308 2.296 玻璃 1.593 68.34 6.341
13   -5.526081598 0.001        
14 第七透鏡 -5.526081598 0.700 玻璃 1.946 17.94 -7.221
15 -29.49173625 0.468        
16 紅外線 濾光片 1E+18 0.550 BK_7 1.516 64.16  
17 1E+18 2.828        
18 成像面 1E+18 0.000        
參考波長 (d-line) 為555 nm;進行擋光位置: 擋第5面其通光有效半徑2.000 mm;擋第9面其通光有效半徑2.700 mm;擋第12面其通光有效半徑3.349 mm
表六、第三實施例之非球面係數
表六 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5 6 8
k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4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6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8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2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表六 非球面係數
表面 9 10 11 12 13 14 15
k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4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6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8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2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値:
第三實施例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f/f1│ ∣f/f2│ ∣f/f3│ ∣f/f4│ ∣f/f5│ ∣f/f6│
0.3257 0.2842 0.0302 0.3840 0.2605 0.3828
∣f/f7│ TP3 / TP1 IN45 / IN56 IN12 / IN23 IN12 / f IN67 / f
0.3362 1.6615 11.3473 1.4163 1.0603 0.0004
∣f1/f2│ ∣f2/f3│ (TP1+IN12)/ TP2 (TP7+IN67)/ TP6
0.8725 0.1062 5.8721 0.3053
HOS InTL HOS / HOI InS/ HOS ODT % TDT %
24.0010 20.1549 7.3218 0.6029 -67.2967 44.3387
HVT11 HVT12 HVT21 HVT22 HVT31 HVT32
0 0 0 0 0 0
HVT61 HVT62 HVT71 HVT72 HVT72/ HOI HVT72/ HOS
0 0 0 0 0 0
PSTA PLTA NSTA NLTA SSTA SLTA
0.001 mm -0.002 mm 0.0004 mm -0.005 mm 0.010 mm 0.006 mm
TP1 TP2 TP3 TP4 TP5 TP6
1.5366 0.7000 2.5532 3.5323 2.6945 2.2964
TP7 IN12 IN23 IN34 IN45 IN56
0.7000 2.5739 1.8173 0.6466 1.0139 0.0894
依據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値:
第三實施例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ARE 1/2(HEP) ARE value ARE-1/2(HEP) 2(ARE/HEP) % TP ARE /TP (%)
11 6.594 7.393 0.7987 112.11% 1.537 481.10%
12 3.381 4.941 1.5594 146.12% 1.537 321.54%
21 3.271 3.332 0.0601 101.84% 0.700 475.95%
22 2.444 2.758 0.3141 112.85% 0.700 393.97%
31 2.000 2.022 0.0222 101.11% 2.553 79.20%
32 1.554 1.571 0.0170 101.09% 2.553 61.52%
41 1.837 1.839 0.0022 100.12% 3.532 52.06%
42 2.700 2.777 0.0770 102.85% 3.532 78.62%
51 3.350 3.385 0.0350 101.05% 2.694 125.64%
52 3.493 3.593 0.1006 102.88% 2.694 133.36%
61 3.349 3.414 0.0651 101.94% 2.296 148.65%
62 2.797 2.932 0.1348 104.82% 2.296 127.66%
71 2.796 2.932 0.1354 104.84% 0.700 418.80%
72 2.923 2.927 0.0039 100.13% 0.700 418.11%
ARS EHD ARS value ARS-EHD (ARS/EHD)% TP ARS / TP (%)
11 0.740 0.741 0.00072 100.10% 1.537 48.21%
12 0.740 0.746 0.00584 100.79% 1.537 48.54%
21 0.740 0.741 0.00056 100.08% 0.700 105.81%
22 0.740 0.746 0.00634 100.86% 0.700 106.64%
31 0.740 0.741 0.00098 100.13% 2.553 29.03%
32 0.740 0.742 0.00177 100.24% 2.553 29.06%
41 0.740 0.740 0.00008 100.01% 3.532 20.96%
42 0.740 0.741 0.00137 100.18% 3.532 20.99%
51 0.740 0.740 0.00026 100.03% 2.694 27.48%
52 0.740 0.741 0.00078 100.11% 2.694 27.50%
61 0.740 0.741 0.00056 100.08% 2.296 32.25%
62 0.740 0.742 0.00212 100.29% 2.296 32.32%
71 0.740 0.742 0.00212 100.29% 0.700 106.03%
72 0.740 0.740 -0.00003 100.00% 0.700 105.73%
依據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値:
第三實施例反曲點相關數值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HIF311 0 HIF311/HOI 0 SGI311 0 │SGI311∣/(│SGI311∣+TP3) 0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4A圖及第4B圖,其中第4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4B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圖。第4C圖為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於0.7視場處之橫向像差圖。由第4A圖可知,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光圈40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以及第七透鏡470、紅外線濾光片480、成像面49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492。
第一透鏡4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412為凸面,其像側面41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4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422為凸面,其像側面42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4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432為凸面,其像側面43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四透鏡4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442為凸面,其像側面44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五透鏡4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452為凸面,其像側面45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六透鏡4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462為凸面,其像側面46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藉此,可有效調整各視場入射於第六透鏡4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鏡4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472為凹面,其像側面47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光線入射的角度,進一步可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紅外線濾光片4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470及成像面49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表七                        第 四 實 施 例 透 鏡 數 據
f(焦距)= 2.4250 mm ; f/HEP =1.64 ; HAF(半視角)= 76.5404 deg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mm) 材質 折射率 色散係數 焦距
0 被攝物 1E+18 5000        
1 第一透鏡 8.981269982 1.474 玻璃 1.834 37.21 -7.543
2 3.432697884 2.803        
3 第二透鏡 9.23621204 0.700 玻璃 1.589 61.25 -8.497
4 3.161130064 1.551        
5 第三透鏡 8.169233822 2.553 玻璃 1.946 17.94 -84.446
6 6.28547869 0.268        
7 光圈 1E+18 0.359        
8 第四透鏡 21.89798428 3.690 玻璃 1.835 42.73 6.283
9 -6.402630433 0.848        
10 第五透鏡 12.44445741 2.981 玻璃 1.593 68.34 9.136
11 -8.77426293 0.082        
12 第六透鏡 10.39872536 2.196 玻璃 1.593 68.34 6.397
13   -5.521500934 0.001        
14 第七透鏡 -5.521500934 0.700 玻璃 1.946 17.94 -6.989
15 -33.87179944 0.442        
16 紅外線 濾光片 1E+18 0.550 BK_7 1.516 64.16  
17 1E+18 2.803        
18 成像面 1E+18 0.000        
參考波長 (d-line) 為555 nm;進行擋光位置: 擋第5面其通光有效半徑2.000 mm;擋第9面其通光有效半徑2.700 mm;擋第12面其通光有效半徑3.349 mm
表八、第四實施例之非球面係數
表八 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5 6 8
k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4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6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8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2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表八 非球面係數
表面 9 10 11 12 13 14 15
k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4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6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8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2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値:
第四實施例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f/f1│ ∣f/f2│ ∣f/f3│ ∣f/f4│ ∣f/f5│ ∣f/f6│
0.3215 0.2854 0.0287 0.3860 0.2654 0.3791
∣f/f7│ TP3 / TP1 IN45 / IN56 IN12 / IN23 IN12 / f IN67 / f
0.3470 1.7325 10.4094 1.8069 1.1559 0.0004
∣f1/f2│ ∣f2/f3│ (TP1+IN12)/ TP2 (TP7+IN67)/ TP6
0.8878 0.1006 6.1096 0.3192
HOS InTL HOS / HOI InS/ HOS ODT % TDT %
24.0010 20.2067 7.3218 0.6105 -67.6390 44.6355
HVT11 HVT12 HVT21 HVT22 HVT31 HVT32
0 0 0 0 0 0
HVT61 HVT62 HVT71 HVT72 HVT72/ HOI HVT72/ HOS
0 0 0 0 0 0
PSTA PLTA NSTA NLTA SSTA SLTA
0.003 mm -0.001 mm -0.0002 mm -0.007 mm 0.011 mm 0.006 mm
TP1 TP2 TP3 TP4 TP5 TP6
1.4735 0.7000 2.5529 3.6903 2.9809 2.1960
TP7 IN12 IN23 IN34 IN45 IN56
0.7000 2.8032 1.5514 0.6278 0.8484 0.0815
依據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値:
第四實施例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ARE 1/2(HEP) ARE value ARE-1/2(HEP) 2(ARE/HEP) % TP ARE /TP (%)
11 4.000 4.054 0.05435 101.36% 1.000 405.43%
12 2.427 2.950 0.52285 121.54% 1.000 294.98%
21 2.404 2.424 0.01994 100.83% 2.730 88.81%
22 1.583 1.591 0.00745 100.47% 2.730 58.28%
31 1.686 1.686 0.00007 100.00% 5.000 33.72%
32 3.251 3.472 0.22119 106.80% 5.000 69.44%
41 3.833 3.879 0.04605 101.20% 2.077 186.76%
42 3.942 3.963 0.02088 100.53% 2.077 190.82%
51 3.977 4.064 0.08707 102.19% 1.144 355.28%
52 3.958 4.660 0.70164 117.73% 1.144 407.41%
61 3.618 4.100 0.48266 113.34% 2.624 156.26%
62 3.653 3.655 0.00253 100.07% 2.624 139.29%
71 3.704 3.775 0.07034 101.90% 2.033 185.62%
72 3.521 3.538 0.01666 100.47% 2.033 173.98%
ARS EHD ARS value ARS-EHD (ARS/EHD)% TP ARS / TP (%)
11 1.027 1.028 0.00080 100.08% 1.000 102.79%
12 1.027 1.052 0.02485 102.42% 1.000 105.20%
21 1.027 1.029 0.00144 100.14% 2.730 37.68%
22 1.027 1.029 0.00198 100.19% 2.730 37.70%
31 1.027 1.027 -0.00008 99.99% 5.000 20.54%
32 1.027 1.033 0.00584 100.57% 5.000 20.66%
41 1.027 1.028 0.00077 100.07% 2.077 49.49%
42 1.027 1.027 0.00026 100.03% 2.077 49.47%
51 1.027 1.028 0.00133 100.13% 1.144 89.91%
52 1.027 1.035 0.00794 100.77% 1.144 90.49%
61 1.027 1.035 0.00794 100.77% 2.624 39.44%
62 1.027 1.027 -0.00003 100.00% 2.624 39.14%
71 1.027 1.028 0.00133 100.13% 2.033 50.57%
72 1.027 1.027 0.00031 100.03% 2.033 50.52%
依據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値:
第四實施例反曲點相關數值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HIF411 0 HIF411/HOI 0 SGI411 0 │SGI411∣/(│SGI411∣+TP4) 0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5A圖及第5B圖,其中第5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5B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圖。第5C圖為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於0.7視場處之橫向像差圖。由第5A圖可知,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光圈50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以及第七透鏡570、紅外線濾光片580、成像面59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592。
第一透鏡5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512為凸面,其像側面51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5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522為凸面,其像側面52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5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532為凸面,其像側面53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四透鏡5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542為凸面,其像側面54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五透鏡5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552為凸面,其像側面55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六透鏡5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562為凸面,其像側面56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藉此,可有效調整各視場入射於第六透鏡5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鏡5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572為凹面,其像側面57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光線入射的角度,並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紅外線濾光片5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570及成像面59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九                        第 五 實 施 例 透 鏡 數 據
f(焦距)= 2.4216 mm ; f/HEP =1.64; HAF(半視角)= 76.5671 deg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mm) 材質 折射率 色散係數 焦距
0 被攝物 1E+18 5000        
1 第一透鏡 8.635450401 1.278 玻璃 1.834 37.21 -7.531
2   3.400345576 3.174        
3 第二透鏡 8.915283076 0.700 玻璃 1.589 61.25 -8.261
4   3.062358198 0.967        
5 第三透鏡 8.727403909 2.593 玻璃 1.946 17.94 -101.927
6   6.846858771 0.203        
7 光圈 1E+18 0.422        
8 第四透鏡 23.14202167 4.259 玻璃 1.835 42.73 6.204
9 -6.14605637 0.083        
10 第五透鏡 11.48587519 3.688 玻璃 1.593 68.34 9.178
11 -9.145630573 0.050        
12 第六透鏡 11.22005016 2.178 玻璃 1.593 68.34 6.300
13   -5.213096458 0.001        
14 第七透鏡 -5.213096458 0.700 玻璃 1.946 17.94 -6.445
15 -36.24168963 0.397        
16 紅外線 濾光片 1E+18 0.550 BK_7 1.516 64.16  
17 1E+18 2.758        
18 成像面 1E+18 0.000        
參考波長 (d-line) 為555 nm;進行擋光位置: 擋第5面其通光有效半徑2.000 mm;擋第9面其通光有效半徑2.700 mm;擋第12面其通光有效半徑3.349 mm
表十、第五實施例之非球面係數
表十 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5 6 8
k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4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6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8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2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表十 非球面係數
表面 9 10 11 12 13 14 15
k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4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6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8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2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値:
第五實施例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f/f1│ ∣f/f2│ ∣f/f3│ ∣f/f4│ ∣f/f5│ ∣f/f6│
0.3215 0.2931 0.0238 0.3903 0.2639 0.3844
∣f/f7│ TP3 / TP1 IN45 / IN56 IN12 / IN23 IN12 / f IN67 / f
0.3758 2.0288 1.6603 3.2836 1.3107 0.0004
∣f1/f2│ ∣f2/f3│ (TP1+IN12)/ TP2 (TP7+IN67)/ TP6
0.9116 0.0811 6.3601 0.3218
HOS InTL HOS / HOI InS/ HOS ODT % TDT %
24.0010 20.2956 7.3218 0.6286 -67.6614 44.6731
HVT11 HVT12 HVT21 HVT22 HVT31 HVT32
0 0 0 0 0 0
HVT61 HVT62 HVT71 HVT72 HVT72/ HOI HVT72/ HOS
0 0 0 0 0 0
PSTA PLTA NSTA NLTA SSTA SLTA
0.004 mm 0.001 mm 0.003 mm -0.005 mm 0.013 mm 0.009 mm
TP1 TP2 TP3 TP4 TP5 TP6
1.2781 0.7000 2.5930 4.2591 3.6879 2.1783
TP7 IN12 IN23 IN34 IN45 IN56
0.7000 3.1740 0.9666 0.6246 0.0830 0.0500
依據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値:
第五實施例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ARE 1/2(HEP) ARE value ARE-1/2(HEP) 2(ARE/HEP) % TP ARE /TP (%)
11 6.699 7.560 0.8608 112.85% 1.474 513.02%
12 3.418 5.064 1.6457 148.15% 1.474 343.64%
21 3.172 3.238 0.0659 102.08% 0.700 462.56%
22 2.343 2.638 0.2947 112.58% 0.700 376.79%
31 2.000 2.021 0.0205 101.03% 2.553 79.15%
32 1.500 1.514 0.0137 100.91% 2.553 59.29%
41 1.845 1.846 0.0015 100.08% 3.690 50.03%
42 2.700 2.787 0.0872 103.23% 3.690 75.53%
51 3.441 3.486 0.0450 101.31% 2.981 116.96%
52 3.566 3.672 0.1059 102.97% 2.981 123.19%
61 3.349 3.409 0.0601 101.80% 2.196 155.23%
62 2.940 3.100 0.1602 105.45% 2.196 141.19%
71 3.339 3.586 0.2468 107.39% 0.700 512.26%
72 3.411 3.417 0.0055 100.16% 0.700 488.11%
ARS EHD ARS value ARS-EHD (ARS/EHD)% TP ARS / TP (%)
11 0.739 0.740 0.00047 100.06% 1.474 50.21%
12 0.739 0.745 0.00547 100.74% 1.474 50.55%
21 0.739 0.740 0.00043 100.06% 0.700 105.68%
22 0.739 0.746 0.00654 100.88% 0.700 106.56%
31 0.739 0.740 0.00065 100.09% 2.553 28.99%
32 0.739 0.741 0.00135 100.18% 2.553 29.01%
41 0.739 0.739 -0.00022 99.97% 3.690 20.03%
42 0.739 0.741 0.00129 100.17% 3.690 20.07%
51 0.739 0.739 0.00007 100.01% 2.981 24.81%
52 0.739 0.740 0.00051 100.07% 2.981 24.82%
61 0.739 0.740 0.00026 100.03% 2.196 33.68%
62 0.739 0.741 0.00186 100.25% 2.196 33.75%
71 0.739 0.741 0.00186 100.25% 0.700 105.89%
72 0.739 0.739 -0.00031 99.96% 0.700 105.58%
依據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値:
第五實施例反曲點相關數值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HIF211 0 HIF211/HOI 0 SGI211 0 │SGI211∣/(│SGI211∣+TP2) 0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6A圖及第6B圖,其中第6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6B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圖。第6C圖為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於0.7視場處之橫向像差圖。由第6A圖可知,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光圈60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第七透鏡670、紅外線濾光片680、成像面69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692。
第一透鏡6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612為凸面,其像側面61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6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622為凸面,其像側面62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6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632為凸面,其像側面634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四透鏡6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642為凸面,其像側面64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五透鏡6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652為凸面,其像側面65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六透鏡6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662為凸面,其像側面66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藉此,可有效調整各視場入射於第六透鏡6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鏡6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672為凹面,其像側面67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另外,亦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光線入射的角度,進一步可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紅外線濾光片6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670及成像面69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表十一                        第 六 實 施 例 透 鏡 數 據
f(焦距)= 2.3836 mm ; f/HEP =1.60; HAF(半視角)= 77.6167 deg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mm) 材質 折射率 色散係數 焦距
0 被攝物 1E+18 5000        
1 第一透鏡 8.55422941 1.172 玻璃 1.834 37.21 -7.360
2   3.360056171 3.082        
3 第二透鏡 8.705154833 0.700 玻璃 1.589 61.25 -8.370
4   3.059597338 0.734        
5 第三透鏡 9.458202749 2.937 玻璃 1.946 17.94 -72.751
6   7.062189369 0.191        
7 光圈 1E+18 0.316        
8 第四透鏡 23.81266487 4.500 玻璃 1.835 42.73 6.218
9 -6.098752929 0.050        
10 第五透鏡 10.5464003 3.507 玻璃 1.593 68.34 8.864
11 -9.222668627 0.050        
12 第六透鏡 11.0918242 2.678 玻璃 1.593 68.34 6.174
13   -4.9903299 0.001        
14 第七透鏡 -4.9903299 0.765 玻璃 1.946 17.94 -5.997
15 -41.58427497 0.117        
16 紅外線 濾光片 1E+18 0.550 BK_7 1.516 64.16  
17 1E+18 2.650        
18 成像面 1E+18 0.000        
參考波長 (d-line) 為555 nm;進行擋光位置: 擋第5面其通光有效半徑2.000 mm;擋第9面其通光有效半徑2.700 mm;擋第12面其通光有效半徑3.349 mm
表十二、第六實施例之非球面係數
表十二 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5 6 8
k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4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6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8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2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表十二 非球面係數
表面 9 10 11 12 13 14 15
k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4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6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8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A12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値:
第六實施例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f/f1│ ∣f/f2│ ∣f/f3│ ∣f/f4│ ∣f/f5│ ∣f/f6│
0.3239 0.2848 0.0328 0.3833 0.2689 0.3861
∣f/f7│ TP3 / TP1 IN45 / IN56 IN12 / IN23 IN12 / f IN67 / f
0.3975 2.5060 1.0000 4.1958 1.2929 0.0004
∣f1/f2│ ∣f2/f3│ (TP1+IN12)/ TP2 (TP7+IN67)/ TP6
0.8794 0.1150 6.0769 0.2862
HOS InTL HOS / HOI InS/ HOS ODT % TDT %
24.0010 20.6840 7.3218 0.6327 -69.7989 46.1287
HVT11 HVT12 HVT21 HVT22 HVT31 HVT32
0 0 0 0 0 0
HVT61 HVT62 HVT71 HVT72 HVT72/ HOI HVT72/ HOS
0 0 0 0 0 0
PSTA PLTA NSTA NLTA SSTA SLTA
0.002 mm -0.001 mm 0.003 mm -0.006 mm 0.014 mm 0.010 mm
TP1 TP2 TP3 TP4 TP5 TP6
1.1720 0.7000 2.9370 4.5001 3.5071 2.6783
TP7 IN12 IN23 IN34 IN45 IN56
0.7654 3.0818 0.7345 0.5068 0.0500 0.0500
依據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値:
第六實施例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ARE 1/2(HEP) ARE value ARE-1/2(HEP) 2(ARE/HEP) % TP ARE /TP (%)
11 6.387 7.189 0.8020 112.56% 1.278 562.50%
12 3.385 5.018 1.6328 148.23% 1.278 392.63%
21 2.875 2.926 0.0517 101.80% 0.700 418.04%
22 2.153 2.388 0.2345 110.89% 0.700 341.09%
31 2.000 2.018 0.0179 100.90% 2.593 77.82%
32 1.414 1.423 0.0095 100.68% 2.593 54.89%
41 1.596 1.597 0.0009 100.06% 4.259 37.50%
42 2.700 2.795 0.0954 103.53% 4.259 65.63%
51 3.106 3.145 0.0388 101.25% 3.688 85.28%
52 3.410 3.493 0.0834 102.45% 3.688 94.72%
61 3.349 3.400 0.0512 101.53% 2.178 156.08%
62 2.843 3.007 0.1638 105.76% 2.178 138.04%
71 2.842 3.005 0.1626 105.72% 0.700 429.23%
72 2.962 2.965 0.0032 100.11% 0.700 423.62%
ARS EHD ARS value ARS-EHD (ARS/EHD)% TP ARS / TP (%)
11 0.738 0.739 0.00057 100.08% 1.278 57.81%
12 0.738 0.744 0.00559 100.76% 1.278 58.21%
21 0.738 0.739 0.00052 100.07% 0.700 105.55%
22 0.738 0.745 0.00701 100.95% 0.700 106.48%
31 0.738 0.739 0.00055 100.07% 2.593 28.50%
32 0.738 0.739 0.00111 100.15% 2.593 28.52%
41 0.738 0.738 -0.00020 99.97% 4.259 17.33%
42 0.738 0.740 0.00146 100.20% 4.259 17.37%
51 0.738 0.739 0.00018 100.02% 3.688 20.03%
52 0.738 0.739 0.00047 100.06% 3.688 20.03%
61 0.738 0.739 0.00020 100.03% 2.178 33.90%
62 0.738 0.740 0.00216 100.29% 2.178 33.99%
71 0.738 0.740 0.00216 100.29% 0.700 105.78%
72 0.738 0.738 -0.00028 99.96% 0.700 105.44%
依據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値:
第六實施例反曲點相關數值 (使用主要參考波長 555 nm)
HIF211 0 HIF211/HOI 0 SGI211 0 │SGI211∣/(│SGI211∣+TP2) 0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雖然本發明已參照其例示性實施例而特別地顯示及描述,將為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所理解的是,於不脫離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定義之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下可對其進行形式與細節上之各種變更。
10、20、30、40、50、60:光學成像系統 100、200、300、400、500、6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第一透鏡 112、212、312、412、512、612:物側面 114、214、314、414、514、614:像側面 120、220、320、420、520、620:第二透鏡 122、222、322、422、522、622:物側面 124、224、324、424、524、624:像側面 130、230、330、430、530、630:第三透鏡 132、232、332、432、532、632:物側面 134、234、334、434、534、634:像側面 140、240、340、440、540、640:第四透鏡 142、242、342、442、542、642:物側面 144、244、344、444、544、644:像側面 150、250、350、450、550、650:第五透鏡 152、252、352、452、552、652:物側面 154、254、354、454、554、654:像側面 160、260、360、460、560、660:第六透鏡 162、262、362、462、562、662:物側面 164、264、364、464、564、664:像側面 170、270、370、470、570、670:第七透鏡 172、272、372、472、572、672:物側面 174、274、374、474、574、674:像側面 180、280、380、480、580、680:紅外線濾光片 190、290、390、490、590、690:成像面 192、292、392、492、592、692:影像感測元件 f:光學成像系統之焦距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2:第二透鏡的焦距 f3:第三透鏡的焦距 f4:第四透鏡的焦距 f5:第五透鏡的焦距 f6:第六透鏡的焦距 f7:第七透鏡的焦距 f/HEP;Fno; F#:光學成像系統之光圈値 HAF:光學成像系統之最大視角的一半 NA1: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 NA2、NA3、NA4、NA5、NA6、NA7:第二透鏡至第七透鏡的色散係數 R1、R2:第一透鏡物側面以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R3、R4:第二透鏡物側面以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R5、R6:第三透鏡物側面以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R7、R8:第四透鏡物側面以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R9、R10:第五透鏡物側面以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R11、R12:第六透鏡物側面以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R13、R14:第七透鏡物側面以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TP1: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TP2、TP3、TP4、TP5、TP6、TP7:第二至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ΣTP:所有具屈折力之透鏡的厚度總和 IN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IN2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IN34: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IN45: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IN56: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IN67: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InRS71:第七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七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 IF711:第七透鏡物側面上最接近光軸的反曲點 SGI711:該點沉陷量 HIF711:第七透鏡物側面上最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 F721:第七透鏡像側面上最接近光軸的反曲點 SGI721:該點沉陷量 HIF721:第七透鏡像側面上最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 IF712:第七透鏡物側面上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 SGI712:該點沉陷量 HIF712:第七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 IF722:第七透鏡像側面上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 SGI722:該點沉陷量 HIF722:第七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 C71:第七透鏡物側面的臨界點 C72第七透鏡像側面的臨界點 SGC71:第七透鏡物側面的臨界點與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 SGC72:第七透鏡像側面的臨界點與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 HVT71:第七透鏡物側面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HVT72:第七透鏡像側面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HOS:系統總高度 (第一透鏡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Dg:影像感測元件的對角線長度 InS:光圈至成像面的距離 InTL: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面的距離 InB:第七透鏡像側面至該成像面的距離 HOI:影像感測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 (最大像高) TDT:光學成像系統於結像時之TV畸變 (TV Distortion) ODT:光學成像系統於結像時之光學畸變 (Optical Distortion)
本發明上述及其他特徵將藉由參照附圖詳細說明。 第1A圖係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 第1B圖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1C圖係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之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長工作波長以及最短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於0.7視場處之橫向像差圖; 第2A圖係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 第2B圖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2C圖係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之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長工作波長以及最短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於0.7視場處之橫向像差圖; 第3A圖係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 第3B圖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3C圖係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之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長工作波長以及最短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於0.7視場處之橫向像差圖; 第4A圖係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 第4B圖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4C圖係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之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長工作波長以及最短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於0.7視場處之橫向像差圖; 第5A圖係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 第5B圖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5C圖係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之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長工作波長以及最短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於0.7視場處之橫向像差圖; 第6A圖係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 第6B圖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6C圖係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之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長工作波長以及最短工作波長通過光圈邊緣於0.7視場處之橫向像差圖。
200:光圈
210:第一透鏡
212:物側面
214:像側面
220:第二透鏡
222:物側面
224:像側面
230:第三透鏡
232:物側面
234:像側面
240:第四透鏡
242:物側面
244:像側面
250:第五透鏡
252:物側面
254:像側面
260:第六透鏡
262:物側面
264:像側面
270:第七透鏡
272:物側面
274:像側面
280:成像面
290:紅外線濾光片
292:影像感測元件

Claims (23)

  1.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七透鏡,具有屈折力,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構成一膠合透鏡;一成像面,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七枚且所有透鏡之材質為玻璃,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第四透鏡至該第七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七透鏡的焦距分別為f1、f2、f3、f4、f5、f6、f7,該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鏡片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光學成像系統之最大可視角度的一半為HAF,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些透鏡中任一透鏡之任一表面與光軸的交點為起點,延著該表面的輪廓直到該表面上距離光軸1/2入射瞳直徑之垂直高度處的座標點為止,前述兩點間之輪廓曲線 長度為ARE,其滿足下列條件:1.4≦f/HEP≦1.8;60deg<HAF≦80deg;3≦HOS/HOI≦8以及0.9≦2(ARE/HEP)≦2.0。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四透鏡之物側面於光軸上為為凸面以及像側面於光軸上凸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1、TP2、TP3、TP4、TP5、TP6以及TP7,其滿足下列條件:TP4>TP6>TP3>TP5>TP1>TP7>TP2。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1以及TP3,其滿足下列條件:1.6≦TP3/TP1≦2.6。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滿足下列條件:0.8≦f1/f2≦0.95。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滿足下列條件:0.08≦f2/f3≦0.12。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於結像時之TV畸變為TDT,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光學成像系統的正向子午面光扇之最長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PLTA表示,其正向子午面光扇之最短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 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PSTA表示,負向子午面光扇之最長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NLTA表示,負向子午面光扇之最短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NSTA表示,弧矢面光扇之最長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SLTA表示,弧矢面光扇之最短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SSTA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PLTA≦100微米;PSTA≦100微米;NLTA≦100微米;NSTA≦100微米;SLTA≦100微米;以及SSTA≦100微米;|TDT|<250%。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更包括一光圈,並且於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S,其滿足下列公式:0.59≦InS/HOS≦0.65。
  9.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七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一成像面,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七枚且 所有透鏡之材質為玻璃,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第四透鏡至該第七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七透鏡的焦距分別為f1、f2、f3、f4、f5、f6、f7,該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鏡片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光學成像系統之最大可視角度的一半為HAF,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些透鏡中任一透鏡之任一表面與光軸的交點為起點,延著該表面的輪廓直到該表面上距離光軸1/2入射瞳直徑之垂直高度處的座標點為止,前述兩點間之輪廓曲線長度為ARE,其滿足下列條件:1.4≦f/HEP≦1.8;60deg<HAF≦80deg;3≦HOS/HOI≦8以及0.9≦2(ARE/HEP)≦2.0,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為IN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為IN23,其滿足下列條件:1.2≦IN12/IN23≦4.5。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構成一膠合透鏡。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些透鏡中任一透鏡之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以EHD表示,該些透鏡中任一透鏡之任一表面與光軸的交點為起點,延著該表面的輪廓直到該表面之最大有效半徑處為終點,前述兩點間之輪廓曲線長度為ARS,其 滿足下列公式:1≦ARS/EHD≦2.0。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為IN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為IN23,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為IN34,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為IN45,該第六透鏡與該第七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為IN67,其滿足下列條件:IN12>IN23>IN45>IN34>IN56。
  13.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以及該第三透鏡之折射率分別為N1、N2以及N3,其滿足下列條件:N3>N1>N2。
  14.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更包括一光圈,該光圈位於該第三透鏡以及該第四透鏡之間。
  15.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更包括一光圈,並且於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S,其滿足下列公式:0.59≦InS/HOS≦0.65。
  16.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光學成像系統的正向子午面光扇之可見光最長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PLTA表示,其正向子午面光扇之可見光最短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 PSTA表示,負向子午面光扇之可見光最長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NLTA表示,負向子午面光扇之可見光最短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NSTA表示,弧矢面光扇之可見光最長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SLTA表示,弧矢面光扇之可見光最短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SSTA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PLTA≦80微米;PSTA≦80微米;NLTA≦80微米;NSTA≦80微米;SLTA≦80微米;SSTA≦80微米以及;HOI>1.0mm。
  17.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五透鏡之物側面於光軸上為凸面並且像側面於光軸上為凸面。
  18.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七透鏡,具有屈折力;一成像面,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七枚且所有透鏡之材質為玻璃,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構成一 膠合透鏡,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第五透鏡至該第七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七透鏡的焦距分別為f1、f2、f3、f4、f5、f6、f7,該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鏡片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光學成像系統之最大可視角度的一半為HAF,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些透鏡中任一透鏡之任一表面與光軸的交點為起點,延著該表面的輪廓直到該表面上距離光軸1/2入射瞳直徑之垂直高度處的座標點為止,前述兩點間之輪廓曲線長度為ARE,其滿足下列條件:1.4≦f/HEP≦1.8;60deg<HAF≦80deg;3≦HOS/HOI≦8以及0.9≦2(ARE/HEP)≦2.0。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1以及TP3,其滿足下列條件:1.6≦TP3/TP1≦2.6。
  20.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滿足下列條件:0.8≦f1/f2≦0.95。
  21.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之物側面以及像側面於光軸上均為凸面。
  22.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 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光學成像系統的正向子午面光扇之可見光最長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PLTA表示,其正向子午面光扇之可見光最短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PSTA表示,負向子午面光扇之可見光最長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NLTA表示,負向子午面光扇之可見光最短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NSTA表示,弧矢面光扇之可見光最長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SLTA表示,弧矢面光扇之可見光最短工作波長通過該入射瞳邊緣並入射在該成像面上0.7HOI處之橫向像差以SSTA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PLTA≦80微米;PSTA≦80微米;NLTA≦80微米;NSTA≦80微米;SLTA≦80微米;SSTA≦80微米以及;HOI>1.0mm。
  23.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更包括一光圈、一影像感測元件,該影像感測元件設置於該第一成像面後並且至少設置10萬個像素,並且於該光圈至該第一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S其滿足下列公式:0.59≦InS/HOS≦0.65。
TW110126692A 2021-07-20 2021-07-20 光學成像系統 TWI8151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6692A TWI815148B (zh) 2021-07-20 2021-07-20 光學成像系統
CN202122549272.5U CN218240530U (zh) 2021-07-20 2021-10-22 光学成像系统
US17/562,644 US20230039749A1 (en) 2021-07-20 2021-12-27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6692A TWI815148B (zh) 2021-07-20 2021-07-20 光學成像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5442A TW202305442A (zh) 2023-02-01
TWI815148B true TWI815148B (zh) 2023-09-11

Family

ID=84661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6692A TWI815148B (zh) 2021-07-20 2021-07-20 光學成像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39749A1 (zh)
CN (1) CN218240530U (zh)
TW (1) TWI81514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335609A1 (en) * 2017-05-22 2018-11-22 Abilit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201910850A (zh) * 2017-08-04 2019-03-16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004250A (zh) * 2018-05-23 2020-01-16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335609A1 (en) * 2017-05-22 2018-11-22 Abilit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201910850A (zh) * 2017-08-04 2019-03-16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004250A (zh) * 2018-05-23 2020-01-16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40530U (zh) 2023-01-06
TW202305442A (zh) 2023-02-01
US20230039749A1 (en) 2023-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5227B (zh) 光學成像系統(五)
TWI683128B (zh)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650575B (zh)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629532B (zh)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629534B (zh) 光學成像系統(三)
TWI600920B (zh)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608268B (zh)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646352B (zh) 光學成像系統(三)
TWI588529B (zh) 光學成像系統(三)
TWI716383B (zh)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729979B (zh) 光學成像系統(三)
TWI746435B (zh)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202129338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84269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596356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84262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303214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15148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15143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596357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599917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94582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27857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07364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03911B (zh) 光學成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