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4035B - 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 - Google Patents

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4035B
TWI814035B TW110126341A TW110126341A TWI814035B TW I814035 B TWI814035 B TW I814035B TW 110126341 A TW110126341 A TW 110126341A TW 110126341 A TW110126341 A TW 110126341A TW I814035 B TWI814035 B TW I8140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torage
working fluid
heat
power generation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6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5236A (zh
Inventor
林郅燊
Original Assignee
營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營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營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263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403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05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52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40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4035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包含一蓄熱儲壓單元連接一熱源,該熱源吸收並傳送熱能至該蓄熱儲壓單元,使該蓄熱儲壓單元內的一第一工質升溫及增壓後轉換成氣態、一第一發電裝置接收來自該蓄熱儲壓單元所釋出高溫高壓的第一工質並將該第一工質之流體動能轉換成電能、一儲熱槽接收流經該第一發電裝置的該第一工質以進行熱交換及儲存熱能,以及一冷卻槽接收來自該儲熱槽的該第一工質,並使該第一工質進行相態變化成液態後傳輸至該蓄熱儲壓單元形成一循環。

Description

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將熱能轉換為電能的一種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
申請人所申請的中華民國專利公開第TW202037860號專利公開了一種熱管式發電熱水器係包含:至少一熱管本體,用以提供工質流動管道、熱傳導及結合其他裝置,至少一第一發電裝置設置於熱管本體流動管道之間用以將工質之流體動能轉換出電能;至少一蓄熱儲壓單元用以和熱管本體之導熱部進行熱交換及儲存熱能提供熱水。
先前技術針對利用太陽能、電器廢熱或小範圍溫差來進行發電及儲存熱能,但是原先的結構設計中熱管所能承受的壓力有限,因此對於所能選用的工質及發電效率造成限制。
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包含一蓄熱儲壓單元連接一熱源,該熱源的熱能傳送至該蓄熱儲壓單元使該蓄熱儲壓單元內的一第一工質升溫及增壓轉換成氣態、一第一發電裝置接收來自該蓄熱儲壓單元所釋出高溫高壓的第一工質並將該第一工質之流體動能轉換成電能、一儲熱 槽接收流經該第一發電裝置的該第一工質,並儲存該第一工質進行熱交換時產生的熱能以及一冷卻槽接收來自該儲熱槽的該第一工質,並使該第一工質進行相態變化後傳輸至該蓄熱儲壓單元形成一循環。
其中該儲熱槽的內部具有複數個熱交換器用以增加表面積加快熱交換的速度,並供該第一工質流入進行熱交換,該儲熱槽具有一高溫層、一中溫層及一低溫層,具有隔離的作用並降低熱擴散,使高溫能夠留在高溫層,而該第一工質於該儲熱槽內進行熱交換後流經冷卻槽再回流至蓄熱儲壓單元。
其中還具有一第二工質用來對液態的第一工質進行加壓或減壓,即利用第二工質所產生之壓力來控制該第一工質進行相態變化之溫度點。
較佳的,一分溫控制閥設置於該第一發電裝置與該儲熱槽之間,第一工質流經該第一發電裝置發電後流經該分溫控制閥,該分溫控制閥依據第一工質發電後的餘熱溫度控制該第一工質流入高溫層或中低溫層進行熱交換,藉此維持高溫層的溫度,以利維持儲能及夜間發電的效益。
較佳的,還具有一循環回流管設置於該第一發電裝置與該分溫控制閥之間,以利維持具有飛輪葉片的第一發電裝置連續運轉。
較佳的,還具有一加熱器設置於該儲熱槽內,利用價格較低之離峰電力或多餘之綠電來進行高溫儲熱,而於價格較高之尖峰用電時段將該儲熱能用來發電達到平衡電網及盈利之效用。
其中還具有複數個控制閥設置於該蓄熱儲壓單元,分別為一熱能入口控制閥、一熱能出口控制閥、一第一工質回流口控制閥以及一第一工質出口控制閥,該等控制閥用於控制該蓄熱儲壓單元的一第一蓄熱儲壓槽、一第二蓄熱儲壓槽以及一第三蓄熱儲壓槽的熱能進出及第一工質進出。
較佳的,該蓄熱儲壓單元的該等蓄熱儲壓槽的其中二個內部儲存有液態的該第一工質,藉此設計減少等待第一工質升溫及蓄熱儲壓槽降溫的時間進而提高發電效率。
較佳的,本發明還具有一工質調整裝置設置於該蓄熱儲壓單元與該第一發電裝置或該冷卻槽之間,當偵測外在環境溫度改變時,就會調整該第二工質維持之系統基礎壓力以改變第一工質之冷凝溫度來提高循環效率。
較佳的,本發明還具有一液位偵測器設置於該儲熱槽內,當偵測該第一工質不足時,就會開啟該工質調整裝置補充第一工質讓第一工質流動進行熱循環。
此外,該儲熱槽與該冷卻槽之間設置有一水塔,該水塔內設有一氣囊,且該水塔與該冷卻槽之間設有一第二發電裝置,當第一工質流入該水塔使該氣囊膨脹後,使原儲存於該水塔內的液體流出並藉此驅動該第二發電裝置,當第一工質冷凝流出後氣囊縮小,此時液體回流至水塔內同時再次驅動該第二發電裝置,藉此進行更有效的發電。
A~D:步驟
A1~A7:步驟
B1~B2:步驟
C1:步驟
10:熱源
20:蓄熱儲壓單元
21:第一蓄熱儲壓槽
22:第二蓄熱儲壓槽
23:第三蓄熱儲壓槽
30:水塔
31:第二發電裝置
32:氣囊
40:儲熱槽
401:高溫層
402:中溫層
403:低溫層
41:第一發電裝置
42:分溫控制閥
43:循環回流管
44:熱交換器
46:加熱器
50:冷卻槽
61:熱能入口控制閥
62:熱能出口控制閥
63:第一工質出口控制閥
64:第一工質回流口控制閥
70:工質調整裝置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實施態樣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之另一實施態樣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蓄熱儲壓單元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之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之熱循環發電步驟示意圖。
圖6至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之步驟A1至A7。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之步驟B1至B2。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之步驟C1。
為了清楚說明本發明之具體實施方式、構造及所達成之效果,配合圖式說明如下:請參閱圖1至圖4繪示一種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包含一蓄熱儲壓單元20連接一熱源10,該熱源10的熱能傳送至該蓄熱儲壓單元20使該蓄熱儲壓單元20內的一第一工質升溫及增壓而於釋放時轉換成氣態、一第一發電裝置41接收來自該蓄熱儲壓單元20所釋出高溫高壓的第一工質並將該第一工質之流體動能轉換成電能、一儲熱槽40接收流經該第一發電裝置41的該第一工質,對該第一工質進行熱交換以儲存熱能,以及一冷卻槽50接收來自該儲熱槽40的該第一工質,並使該第一工質進行相態變化成液態後傳輸至該蓄熱儲壓單元20形成一循環。其中該熱源10可以是製程廢熱、利用太陽能集熱或是其他熱源。
其中,該儲熱槽40內或該冷卻槽50內部還具有一第二工質填充於液態第一工質以外之空間,該第二工質是用來對液態的該第一工質進行加壓或減壓,即利用第二工質所產生之壓力來控制該第一工質進行相態變化之溫度點。
請參閱圖2,該儲熱槽40與該冷卻槽50之間還設置有一水塔30,該水塔30內設有一氣囊32,且該水塔30與該冷卻槽50之間設有一第二發電裝置31,當第一工質流入該水塔30使該氣囊32膨脹後,使原儲存於該水塔30內的液體流出並藉此驅動該第二發電裝置31,當第一工質冷凝流出後氣囊32縮小,此 時液體回流至水塔30內同時再次驅動該第二發電裝置31,藉此進行更有效的發電。本實施例中,該第二發電裝置31為水渦輪發電機。
請參閱圖3,本發明還具有複數個控制閥設置於該蓄熱儲壓單元20,該蓄熱儲壓單元20包含一第一蓄熱儲壓槽21、一第二蓄熱儲壓槽22以及一第三蓄熱儲壓槽23,該等控制閥分別為一熱能入口控制閥61、一熱能出口控制閥62、一第一工質回流口控制閥64以及一第一工質出口控制閥63,該等控制閥用於控制該等蓄熱儲壓槽的熱能進出及第一工質進出。
實際使用時,該等蓄熱儲壓槽的其中二個內部儲存有該第一工質,另外一個為空槽,當其中一個蓄熱儲壓槽內的第一工質汽化後流經該第一發電裝置41、該儲熱槽40、該水塔30及該冷卻槽50後會儲存於空槽內,使原本儲存有第一工質的蓄熱儲壓槽形成空槽,以作為下一次循環儲存第一工質的蓄熱儲壓槽,藉此,可以減少等待第一工質升溫及蓄熱儲壓槽降溫的時間,提高發電效能。
請參閱圖4,該儲熱槽40具有一高溫層401、一中溫層402及一低溫層403,將該儲熱槽40內分為高溫層401、中溫層402及低溫層403具有隔離的作用藉此降低儲熱能的熱擴散,當第一工質流經該儲熱槽40時,該第一工質於該儲熱槽40內進行熱交換,使第一工質的餘溫能夠保存在該儲熱槽40內,藉此提供夜間使用或作為備用。
為達到平衡電網及獲取電價差之效益,因此於其他實施態樣中,還可以於該儲熱槽40內設置二加熱器46分別位於高溫層401及中溫層402,以利用價格較低之離峰電力或多餘之綠電來進行高溫儲熱,而於價格較高之尖峰用電時將該儲熱能用來發電達到平衡電網及盈利之效用。
於本實施態樣中,還具有一分溫控制閥42設置於該第一發電裝置41與該儲熱槽40之間,第一工質流經該第一發電裝置41發電後流經該分溫控制閥42,該分溫控制閥42依據第一工質發電後的餘熱溫度控制該第一工質流入高溫層401或中低溫層402,403進行熱交換,藉此維持高溫層401的溫度,以利維持夜間發電及儲能的效益。
其中該第一發電裝置41與該分溫控制閥42之間還設置有一循環回流管43,以利維持具有飛輪葉片的第一發電裝置41連續運轉。
該第一工質於儲熱槽40進行熱交換後流入該冷卻槽50內,該冷卻槽50使該第一工質冷凝回液態形式後回流至蓄熱儲壓單元20。於本實施態樣中,該儲熱槽40內部具有複數個熱交換器44用以增加表面積加快熱交換的速度。
於本實施態樣中,還具有一工質調整裝置70設置於該蓄熱儲壓單元20與該第一發電裝置41或該冷卻槽50之間,一液位偵測器(圖未示)設置於該儲熱槽40內,當該液位偵測器偵測該第一工質不足時,開啟該工質調整裝置70補充第一工質。或當偵測外在環境溫度改變時,該工質調整裝置70就會調整該第二工質維持系統基礎壓力,以改變第一工質之冷凝溫度來提高循環效率。
請參閱圖5至圖10,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蓄熱儲壓循環熱發電系統的控制方法,係包含下列步驟:(A)將一熱源10的熱能傳送至該蓄熱儲壓單元20,使該蓄熱儲壓單元20內的一第一工質達到工作壓力及溫度使該第一工質達汽化工作條件轉換成汽化的該第一工質,控制汽化的該第一工質流經該第一發電裝置41至一儲熱槽40內,並利用汽化的該第一工質的流體動能驅動該第一發電裝置41發電; (B)使汽化的該第一工質至該儲熱槽40進行熱交換後,使汽化的該第一工質流入該冷卻槽50冷凝回液態的該第一工質,並使該液態第一工質回流至該蓄熱儲壓單元20;(C)關閉該蓄熱儲壓單元20;以及(D)重複步驟(A)至步驟(C)至少一次形成一蓄熱儲壓發電循環。
於本實施態樣中,係包含步驟A1至步驟A7及步驟B1至步驟B3及步驟C1,以形成更有效率的循環發電,其蓄熱儲壓發電循環的步驟為:(A1)開啟一熱能入口控制閥61及一熱能出口控制閥62並切換至一第一蓄熱儲壓槽21,此時該第一蓄熱儲壓槽21及該第二蓄熱儲壓槽22內已儲存有液態第一工質,而該第三蓄熱儲壓槽23為空槽;(A2)該第一蓄熱儲壓槽21接收來自一熱源10的熱能,當該第一蓄熱儲壓槽21內的一第一工質達到工作壓力及溫度,使該第一工質達汽化條件,將一第一工質出口控制閥63開啟並切換至該第一蓄熱儲壓槽21,並開啟一第一工質回流口控制閥64切換至一第三蓄熱儲壓槽23,使該汽化的第一工質流經一第一發電裝置41,並利用該汽化的第一工質的流體動能驅動該第一發電裝置41;(A3)將該熱能入口控制閥61及該熱能出口控制閥62切換至一第二蓄熱儲壓槽22;(B1)該汽化第一工質流經一儲熱槽40將餘熱交換至儲熱槽40的高溫層401、中溫層402及低溫層403或中溫層402及低溫層403後流入一水塔30,使該水塔30內的一氣囊32膨脹後,驅使原儲存該水塔32的液體流出,利用該液體的流體動能驅動一第二發電裝置31進行第一次發電;(B2)該汽化第一工質流入一冷卻槽50後使該汽化第一工質冷凝回液態並回流至該第三蓄熱儲壓槽23,當該第一工質冷凝回液態時使氣囊32縮小,該 液體回流至該水塔內同時驅動該第二發電裝置31進行第二次發電,形成一第一批次發電程序,此時該第三蓄熱儲壓槽23內已儲存有液態第一工質,而該第一蓄熱儲壓槽21為空槽;(C1)關閉該第一工質回流口控制閥64及該第一工質出口控制閥63;(A4)該第二蓄熱儲壓槽22接收來自該熱源10的熱能,當該第二蓄熱儲壓槽22內的一第一工質達到工作壓力及溫度使該第一工質達汽化工作條件,將該第一工質出口控制閥63開啟並切換至該第二蓄熱儲壓槽22,並開啟一第一工質回流口控制閥64切換至一第一蓄熱儲壓槽21,並利用該汽化第一工質的流體動能驅動該第一發電裝置41;(A5)將該熱能入口控制閥61及該熱能出口控制閥62切換至該第三蓄熱儲壓槽23;(B1)該汽化第一工質流經一儲熱槽40將餘熱交換至儲熱槽40的高溫層401、中溫層402及低溫層403或中溫層402及低溫層403後流入該水塔30,使該水塔30內的該氣囊32膨脹後,驅使原儲存該水塔30的液體流出,利用該液體的流體動能驅動該第二發電裝置31;(B2)該汽化第一工質流入該冷卻槽50使該汽化第一工質冷凝回液態並回流至該第一蓄熱儲壓槽21,當該第一工質冷凝回液態時使氣囊32縮小,該液體回流至該水塔30內同時驅動該第二發電裝置31進行第二次發電,形成第二批次發電程序,此時該第一蓄熱儲壓槽21內已儲存有液態第一工質,而該第二蓄熱儲壓槽22為空槽;(C1)關閉該第一工質回流口控制閥64及該第一工質出口控制閥63;(A6)該第三蓄熱儲壓槽23接收來自該熱源10的熱能,當該第三蓄熱儲壓槽23內的一第一工質達到工作壓力及溫度使該第一工質達汽化工作條件,將該第一工質出口控制閥63開啟並切換至該第三蓄熱儲壓槽23,並開啟一第 一工質回流口控制閥64切換至該第二蓄熱儲壓槽22,利用該汽化第一工質的流體動能驅動一第一發電裝置41;(A7)將該熱能入口控制閥61及該熱能出口控制閥62切換至該第一蓄熱儲壓槽21;(B1)該汽化第一工質流經一儲熱槽40將餘熱交換至儲熱槽40的高溫層401、中溫層402及低溫層403或中溫層402及低溫層403後流入該水塔30,使該水塔30內的該氣囊32膨脹後,驅使原儲存該水塔30的液體流出,利用該液體的流體動能驅動該第二發電裝置31;(B2)該汽化第一工質流入該冷卻槽50使該汽化第一工質冷凝回液態並回流至該第二蓄熱儲壓槽22,當該第一工質冷凝回液態時使氣囊32縮小,該液體回流至該水塔30內同時驅動該第二發電裝置31進行第二次發電,形成第三批次發電程序,此時該第二蓄熱儲壓槽22已儲存有液態第一工質,而該第三蓄熱儲壓槽23為空槽;(C1)關閉該第一工質回流口控制閥64及該第一工質出口控制閥63;以及(D)重複前述步驟(A1)至步驟(C1)為一次蓄熱儲壓發電循環。
10:熱源
20:蓄熱儲壓單元
30:水塔
40:儲熱槽
41:第一發電裝置
42:分溫控制閥
43:循環回流管
50:冷卻槽
70:工質調整裝置

Claims (8)

  1. 一種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係包含:一蓄熱儲壓單元,連接一熱源,該熱源的熱能傳送至該蓄熱儲壓單元使該蓄熱儲壓單元內的一第一工質升溫及增壓而於釋放時轉換成氣態,該蓄熱儲壓單元包含一第一蓄熱儲壓槽、一第二蓄熱儲壓槽及一第三蓄熱儲壓槽,且該等蓄熱儲壓槽的其中二個內部儲存有液態的該第一工質,複數個控制閥設置於該蓄熱儲壓單元控制該等蓄熱儲壓槽的熱能進出及該第一工質進出;一第一發電裝置,接收來自該蓄熱儲壓單元所釋出高溫高壓的該第一工質,並將該第一工質之流體動能轉換成電能;一儲熱槽,接收流經該第一發電裝置的該第一工質,該第一工質進行熱交換並儲存熱能;以及一冷卻槽,接收來自該儲熱槽的該第一工質,並使該第一工質進行相態變化後傳輸至該蓄熱儲壓單元。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其中該儲熱槽及/或該冷卻槽還具有一第二工質用以對液態的該第一工質進行加壓或減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其中該儲熱槽的內部具有複數個熱交換器。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其中一分溫控制閥設置於該第一發電裝置與該儲熱槽之間。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其中一循環回流管設置於該第一發電裝置與該分溫控制閥之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其中該儲熱槽具有一高溫層、一中溫層及一低溫層。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其中至少一加熱器設置於該儲熱槽內部。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其中還具有至少一工質調整裝置設置於該蓄熱儲壓單元與該第一發電裝置或該冷卻槽之間。
TW110126341A 2021-07-19 2021-07-19 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 TWI8140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6341A TWI814035B (zh) 2021-07-19 2021-07-19 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6341A TWI814035B (zh) 2021-07-19 2021-07-19 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5236A TW202305236A (zh) 2023-02-01
TWI814035B true TWI814035B (zh) 2023-09-01

Family

ID=86661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6341A TWI814035B (zh) 2021-07-19 2021-07-19 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403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38037A (zh) * 2021-07-19 2023-01-24 营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蓄热储压循环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7252A (zh) * 2018-01-09 2019-07-16 吴良柏 新型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TW202035853A (zh) * 2019-02-01 2020-10-01 日商三菱日立電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蓄熱裝置、發電設備及快速切回時之運轉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7252A (zh) * 2018-01-09 2019-07-16 吴良柏 新型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TW202035853A (zh) * 2019-02-01 2020-10-01 日商三菱日立電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蓄熱裝置、發電設備及快速切回時之運轉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38037A (zh) * 2021-07-19 2023-01-24 营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蓄热储压循环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5236A (zh) 2023-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25965B (zh) 具有串联的几个热泵的发电设备
CN112554984B (zh) 一种带有储热的恒压型抽水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9723510B (zh) 无泵式恒定功率输出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方法和装置
TW201104174A (en) Steam supply apparatus
CN106762489A (zh) 一种基于低温太阳能及液化天然气冷能的发电系统
JP3242098U (ja) 太陽熱発電と圧縮空気エネルギー貯蔵を結合したピーク調整システム
TWI814035B (zh) 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
TWI834172B (zh) 蓄熱儲壓循環發電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228853B (zh) 多孔介质传蓄热装置、传蓄热发电系统及储能电站
CN102242697A (zh) 分布式非跟踪太阳能发电及多联产系统
CN108050026A (zh) 一种太阳能热电站与压缩空气储能单元联合运行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4033508A (zh) 一种储能型热电联产系统及控制方法
WO2023000861A1 (zh) 蓄热储压循环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42362B (zh)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做功系统
CN103967687A (zh) 温差能转换为机械能用于发电的装置
CN103925177B (zh) 太阳能蒸汽发电系统
CN218151094U (zh) 一种冷能系统和冷能发电系统
CN205477784U (zh) 一种热电联产装置
CN203717220U (zh) 温差能转换为机械能用于发电的装置
TW202037860A (zh) 熱管式發電熱水器
CN220135754U (zh) 一种太阳能热发电集热储热设备
CN110887230A (zh) 提升二氧化碳热泵cop值的系统
RU2344355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ыработки электроэнергии и тепла (варианты)
CN114198167A (zh) 一种双工质循环压水蓄能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8934133A (zh) 一种适用新能源基地的熔盐耦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及运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