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3800B -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3800B
TWI813800B TW108138208A TW108138208A TWI813800B TW I813800 B TWI813800 B TW I813800B TW 108138208 A TW108138208 A TW 108138208A TW 108138208 A TW108138208 A TW 108138208A TW I813800 B TWI813800 B TW I81380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hannel
signal
aggregation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8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9684A (zh
Inventor
菅谷茂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9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9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38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380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04L1/000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by supplementing frame payload, e.g. with padding b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Reduction Or Emphasis Of Bandwidth Of Signal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使用複數個頻道來進行高信賴性資料通訊的通訊裝置。 通訊裝置係具備:生成部,係生成送訊訊框,其係含有:將子訊框之序列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予以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和送訊部,係將前記送訊訊框進行無線送訊。前記生成部係生成:以使得在各頻率頻道中,前記序列中所含之各子訊框至少會被儲存1次的方式而聚合的前記聚合訊框;在前記聚合訊框之中配置至少1個用來接收要繼續訊號所需之時槽。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係有關於,使用複數個頻道來進行資料通訊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先前以來的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系統中,藉由適用將20MHz頻寬之頻道做複數利用的頻道捆綁技術,而可使資料傳輸量戲劇性地增加(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IEEE802.11系列的規格中,作為11n規格是規定了把2個頻道加以合體而利用的技術,作為11ac規格是規定了把8個頻道加以合體而利用的技術。
在先前以來的無線LAN系統中,為了適用頻道捆綁技術,前提是將要利用之所有頻率頻道都未被其他網路所利用。因此,在複數個頻道中傳輸相同的資料,即使在一方的頻道中有受到來自其他網路之干擾,只要在他方的頻道中能夠無錯誤地收訊,就可正確收取該資訊。
又,近年來,於無線LAN系統中,將複數個資料單元(以下亦稱為「子訊框」)視為1個資料之連結而予以傳輸的訊框聚合技術已被實用化(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該訊框聚合技術,係將一種被稱作聚合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層協定資料單元(A-MPDU),把複數個MPDU當作1個訊框而予以傳輸,藉此,在無線傳輸路上只需進行1次所定之存取程序就能連續發送子訊框,可實施效率佳的通訊。
除此以外,作為確保高信賴性的通訊方法係被想到,將相同的資料(子訊框或是MPDU)利用不同的時序或不同的頻率頻道而予以複數送訊,藉此而只將無錯誤之資料予以收集的方法。然而,在該方法中,由於傳輸路的利用效率會降低,因此未被廣泛實施。
例如,使用不同頻率的複數個頻道而將已被分割之封包分別進行送訊,隨應於送訊結果而選擇重送模式以提升信賴性的無線通訊裝置,已被提出(參照專利文獻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WO2017/006635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1-055433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3-16367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複數個頻道來進行高信賴性資料通訊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1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 生成部,係生成送訊訊框,其係含有:將子訊框之序列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予以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和 送訊部,係將前記送訊訊框進行無線送訊。
前記生成部係生成:以使得在各頻率頻道中,前記序列中所含之各子訊框至少會被儲存1次的方式而聚合的前記聚合訊框;在前記聚合訊框之中配置至少1個用來接收要繼續訊號所需之時槽。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2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生成將子訊框之序列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予以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之步驟;和 將前記送訊訊框進行無線送訊之步驟。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3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 收訊部,係接收無線訊框,其係含有:子訊框之序列是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被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和 建構部,將已接收之前記聚合訊框中所含之子訊框加以收集而重建前記子訊框之序列。
第3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持續發送要求前記聚合訊框之繼續送訊的要繼續訊號,直到前記聚合訊框中所含之前記序列之所有的子訊框都被收集為止。
又,第3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在接收到通知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結束的結束訊號的情況下,判定為曾經被利用於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的傳輸路係變成可利用。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4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將子訊框之序列是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被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予以接收之步驟;和 將已接收之前記聚合訊框中所含之子訊框加以收集而重建前記子訊框之序列之步驟。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則可實施頻道捆綁而增加資料傳輸量,同時,可適用聚合技術而提升傳輸效率,可提供實現高信賴性資料通訊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此外,本說明書所記載之效果係僅為例示,本發明的效果係不限定於此。又,本發明係除了上記之效果以外,還更進一步具有達成附加性效果的情況。
本說明書中所揭示之技術的更多其他目的、特徵或優點,係可基於後述之實施形態或添附圖面所作的更詳細說明來理解。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詳細說明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實施形態。
在隨機存取基礎的無線LAN系統中是被設計成,每一頻道是有不同的網路被營運。因此,會有無法單純地實施頻道捆綁的問題。
又,隨著無線LAN系統的普及,已經演變成,能夠利用的頻率頻道越來越難以連續地確保的狀況。例如,即使是被設計成能夠利用8個頻率頻道(計160MHz)的通訊系統,仍無法充分利用頻道捆綁。在無線LAN系統中,與蜂巢式系統不同,所有的頻道並沒有和周圍的基地台(存取點)做調整而被運用,這也是事實。
在無線LAN系統中,通訊範圍重疊的其他網路只要存在有1個,則為了避免干擾而進行資料傳輸,就只能夠利用較少的頻率,無法利用整個頻帶來進行資料傳輸。亦即,於無線LAN系統中,要實施頻道捆綁來進行資料傳輸,事實上是困難的。例如,專利文獻3中所揭露的無線通訊裝置中將相同的資料在複數個頻道中予以發送,光是如此就讓傳輸路利用效率減半,因此變成沒有效率。即使只有在重送時將相同資料使用複數個頻率頻道予以同時發送,這和把完全相同的資料予以重送沒有兩樣。
又,即使先前以來的使用訊框聚合技術的情況下也是,若收訊側沒有將領取確認予以回送,則送訊來源就無法判定重送之要否。因此,必須實施領取確認訊框往傳輸路發送為止的存取控制。
於是,在本說明書中,可實施頻道捆綁而在頻率軸方向上將資料予以多工化而增加資料傳輸量,同時,適用訊框聚合技術而在時間軸方向上將資料予以多工化而提升傳輸效率的無線通訊技術,提出如下。
具體而言,在送訊側,係實施頻道捆綁,在各頻道中發送複數個子訊框所聚合而成的聚合訊框(以下亦稱為「多重頻道聚合訊框」)。在收訊側,即使實施了頻道捆綁的一部分之頻道受到來自其他網路的干擾,仍可在其他頻道中接收相同子訊框,因此可提升資料通訊的信賴性。
又,在送訊側,實施頻道捆綁而將資料予以發送的情況下,將每一頻道地變更子訊框聚合的順序而予以聚合的多重頻道聚合訊框加以構成並發送。另一方面,在收訊側,在各頻道中進行收訊並將成功解碼的子訊框加以收集,藉此可在短時間內收集到所有的子訊框,因此可提升傳輸效率。
又,收訊側,係將尚未收集完成所有之子訊框的事實,以要繼續訊號進行通知。因此,在送訊側,在接收不到要繼續訊號的情況下,就可判斷為收訊側已經完成所有之子訊框之收集,因此將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予以中斷而將頻道釋放給其他通訊,藉此可謀求頻道利用效率之提升。
圖1中係圖示了,可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無線LAN網路100的構成例。
於圖1中,對無線LAN的存取點AP110,係連接有通訊裝置STA111和通訊裝置112,形成了1個無線網路或BSS(Basic Service Set)。又,對無線LAN的存取點AP120,係連接有通訊裝置STA121和通訊裝置122,形成了1個無線網路或BSS。然後,假設這2個無線網路係彼此接近。
在圖1中,各通訊裝置的訊號到達範圍是以虛線圖示。相鄰的通訊裝置,係彼此的訊號到達範圍會有重合,彼此位於可偵測到來自對方所輸出之訊號的位置,此事係被模式性地圖示。
又,在各個無線網路中,基於正交分頻多元接取(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如元件符號131、132、141、142所示,對AP110是有來自STA111及STA112的上行多重使用者多工資料(UL OFDMA)通訊,與對AP120是有來自STA121及STA122的UL OFDMA通訊,分別被實施。
然後,相鄰的無線網路中所屬之通訊裝置STA111和STA122,係如元件符號151所示,是處於存在於可偵測到彼此之訊號之位置的狀態。亦即,從一方之存取點AP110所構成之網路的通訊裝置STA111來看,他方之存取點AP120所構成之網路的通訊裝置STA122係被辨識成為重疊的BSS(OBSS)。反之,從SAT122來看也是,STA111係被辨識成為OBSS。
圖2中係圖示了,無線LAN系統中可利用之頻率頻道之配置。此處係圖示了,目前可利用的5GHz帶中的頻道配置。
在圖2中,如最上段所示,圖示了以20MHz單位來利用頻道時的構成,從較低頻率起,依序配置了頻道36、40、44、48、52、56、60、64。然後在較高的頻率中,則是配置了頻道100、104、108、112、116、120、124、128、132、136、140、144為止。
又,圖2中的從上數來第2段係圖示了,以40MHz單位來利用頻道時的構成,從較低頻率起,依序配置了頻道38、46、54、62。然後在較高的頻率中,則是配置了頻道102、110、118、126、134、142為止。
又,圖2中的從上數來第3段係圖示了,以80MHz單位來利用頻道時的構成,從較低頻率起,依序配置了頻道42、58。然後在較高的頻率中,則是配置了頻道106、122、138為止。
又,圖2中的從上數來第4段係圖示了,以160MHz單位來利用頻道時的構成,從較低頻率起,依序配置了頻道50。然後在較高的頻率中,則是配置了頻道114為止。
此外,圖2所示的,關於這些可利用之頻率頻道,係隨各國的法制規定而可利用之頻帶會有所不同,因此各範圍有時候會有所不同。又,這些以外的頻帶(2.4GHz帶及60GHz帶)、或新變成可利用的頻帶(6GHz帶)等中也可適用,在將這些不同的頻帶加以合併使用的情況下,也可適用。
圖3中係圖示了,實施多重頻道聚合的概略的程序例。聚合係為在時間軸方向上將子訊框進行多工化以提升傳輸效率的技術,多重頻道聚合係為再把聚合訊框在頻率軸方向上進行多工化以實現高信賴性之資料通訊的技術。此外,圖3係圖示了,在圖1所示的無線LAN網路中,存取點AP110與旗下的通訊裝置STA111之間實施多重頻道聚合的例子,作為STA111的OBSS,想定是有AP120之旗下的STA122存在。
首先,AP110到STA111之間,會先交換多重頻道聚合實施時的參數。具體而言,從AP110往STA111,為了通知多重頻道聚合之實施,而會發送Multi Channels Aggregation Announce訊框,對此,從STA111往AP110,為了通知多重頻道聚合之實施的認可,而會回送Multi Channels Aggregation Response訊框。關於這些訊框結構的細節,將於後述。
然後,在實施多重頻道聚合所致之資料通訊的情況下,係利用Ch.1至Ch.4為止的4個頻率頻道,分別將最初被聚合的MPDU-1至MPDU-4為止的子訊框,從AP110往STA111予以發送。
此處,身為收訊側通訊裝置的STA111所相鄰的OBSS的通訊裝置STA122,往OBSS的存取點AP120使用頻率頻道Ch.3所發送的資料訊框會變成干擾(Interference(Ch.3)),導致STA111無法正確接收在頻率頻道Ch.3中所被發送的子訊框MPDU-3。
於是,STA111,係由於在頻率頻道Ch.3中受到了干擾,因此將用來要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的繼續(重送)的Resend Request(要繼續訊號),發送至AP110。關於要繼續訊號的具體之送訊方法的細節,將於後述。
身為送訊側通訊裝置的AP110,係在該Resend Request之時序上偵測到訊號,因此將第2次被聚合的MPDU-2至MPDU-4為止與MPDU-1之子訊框,分別利用Ch.1至Ch.4為止的4個頻率頻道而予以發送。亦即,AP110係改變在各頻率頻道中所發送的子訊框,而將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予以發送。
STA111,係在頻率頻道Ch.2中可以正確地接收MPDU-3。又,STA111係由於正受到OBSS的STA122使用頻率頻道Ch.3向AP120所發送之資料訊框的干擾,因此無法正確接收使用頻率頻道Ch.3而被發送過來的MPDU-4,但由於MPDU-4已經被收集完畢,因此STA111成功收集到MPDU-1至MPDU-4為止的所有的子訊框。
STA111,係由於MPDU-1至MPDU-4為止的所有的子訊框的收集是已經完成,因此中止對AP110的Resend Request之送訊。然後,AP110係變成從實施多重頻道聚合的對象也就是STA111偵測不到Resend Request,因此中斷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可將剩餘的時間利用於新的通訊。
圖4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適用了訊框聚合的格式例。圖示的訊框格式,係對先前以來的A-MPDU之構成做追加,因應需要而在特定之MPDU之末尾,適宜設置用來回送要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之繼續的要繼續訊號所需之時槽(RS Slot),在這點上具有主要特徵。
圖示的訊框格式,作為前文(Preamble)係有:先前以來的已知訓練訊號L-STF(Legacy- Short Traning Field)、L-LTF(Long Traning Field)、先前以來的傳訊資訊L-SIG、先前以來的傳訊資訊之重複RL-SIG、高效率通訊之傳訊資訊HE-SIG-A、及高效率通訊之已知訓練訊號HE(High Efficiency)-STF、HE-LTF,是被重複所定之個數。一般而言,STF係被使用於訊號偵測以及同步獲得,LTF係被使用於精密的同步獲得或頻道推定。
前文後接續的A-MPDU,係由相當於進行聚合之子訊框數的MPDU所成。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A-MPDU係由MPDU-1~MPDU-8之8個MPDU(亦即8個子訊框)所成。
各MPDU,係對所定之MAC標頭附加了資料酬載、和資料之內容之錯誤偵測訂正用之訊框檢查序列(FCS)。
又,針對特定之MPDU,係在末尾配置有,用來回送要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之繼續之訊號所需的時槽(RS Slot)。然後,為了使該部分成為OFDM符元的開頭單位,藉由填補(Padding:Pad)而予以填滿。此外,在MPDU中,也包含與相鄰MPDU的交界部分的定界符(未圖示)、和末尾的填補,總稱為子訊框。
圖24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構成例。聚合係為在時間軸方向上將子訊框進行多工化以提升傳輸效率的技術,多重頻道聚合係為再把聚合訊框在頻率軸方向上進行多工化以實現高信賴性之資料通訊的技術。
圖24中係圖示,利用從頻道(Ch)1至頻道8為止的8個頻率頻道所成之多重頻道,將MPDU-1至MPDU-8為止的8個MPDU予以聚合成為1個訊框而實施通訊時的聚合訊框之構成例。在各頻道(Ch.1~Ch.8)中,係在所定之前文(PR)之後,係接續有8個MPDU,但在所有的頻道中,MPDU-1~MPDU-8的聚合順序係為相同。具體而言,在所有的Ch.1~Ch.8中,都是以MPDU-1、MPDU-2、MPDU-3、…、MPDU-7、MPDU-8此種相同的順序而被聚合。
此外,在圖24中,為了方便起見,而將所有的MPDU都描繪成相同的資訊長度,但亦可以可變長度之子訊框來構成MPDU。
圖25中係圖示了,將由圖24所示之構成所成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實際從送訊側依序發送時的訊框構成例。
在圖25所示的例子中,雖然假設送訊側係發送由圖24所示之訊框構成所成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但不會利用此時點(時刻t0)上因Busy狀態而無法利用的頻道Ch.2和Ch.4,而是利用Ch.1、Ch.3、Ch.5~Ch.8,依照預先所被決定之序列,來發送各頻道之聚合訊框。具體而言,送訊側係將Busy狀態的Ch.2和Ch.4予以排除,在Ch.1、Ch.3、及Ch.5~Ch.8之各頻道中,以MPDU-1、MPDU-2、MPDU-3、…、MPDU-7、MPDU-8此種相同的順序將子訊框進行聚合,發送聚合訊框。在送訊側,將有可能對其他網路之通訊造成干擾的頻率頻道予以除外而實施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藉此可實現與周圍網路之共存。
又,圖26中係圖示了,將由圖24所示之訊框構成所成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進行收訊處理的收訊側之動作例。但是是想定了,如圖25所示,送訊側係不利用在送訊開始的時點(時刻t0)上因Busy狀態而無法利用的頻道Ch.2和Ch.4,而是利用其以外之頻道Ch.1、Ch.3、Ch.5~Ch.8,將以MPDU-1、MPDU-2、MPDU-3、…、MPDU-7、MPDU-8此種相同的順序所聚合而成的聚合訊框予以發送。
在收訊側,由於事前已知從送訊側會有多重頻道聚合訊框被發送,因此會在頻道Ch.1至Ch.8為止的所有的頻道中,實施收訊的動作。可是,送訊側係在此時點(時刻t0)上無法利用之頻道Ch.2和Ch.4中,本來就沒有進行送訊。因此,收訊側係在頻道Ch.2和Ch.4中無法從前文(PR)接收訊號(No Detect)。
又,頻道Ch.8,係由於此時點(時刻t0)上正被收訊側之周圍所利用而為Busy狀態,因此收訊側係無法正確接收子訊框。然後,收訊側係在偵測到前文(PR)而成功收訊的頻道Ch.1中,由於接收到的子訊框(MPDU-5)中含有錯誤,因此在其末尾的FCS中會偵測到錯誤而成為錯誤。同樣地,在收訊側成功偵測到前文的頻道Ch.5中是在時刻t3上接收的MPDU-3中,在頻道Ch.6中是在時刻t7上接收的MPDU-7中,在頻道Ch.7中是在時刻t1上接收的MPDU-1中,分別都含有錯誤,因此在末尾的FCS中會偵測到錯誤而成為錯誤。然後,在偵測到前文而成功收訊的頻道Ch.3中,由於正在接收聚合訊框的中途就變成了Busy狀態,因此收訊側無法正確接收其以後的子訊框。
然而,送訊側係利用頻道Ch.1、Ch.3、Ch.5~Ch.8,而將以MPDU-1、MPDU-2、MPDU-3、…、MPDU-7、MPDU-8此種相同的順序所聚合成的聚合訊框,予以接收,以此種方式而動作。藉此,在收訊側,MPDU-1、MPDU-2、MPDU-3、…、MPDU-7、MPDU-8之各子訊框可分別在頻道Ch.1、Ch.3、Ch.5~Ch.7之某一者中成功收訊,而可收集到所有的子訊框。
因此,利用圖24所示的多重頻道聚合訊框,藉由把在時間軸方向上將子訊框進行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再於頻率軸方向上進行多工化而予以傳輸,就可實現高信賴性的資料通訊。但是,圖24所示的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係由於在所有的頻道中都是以相同的順序將子訊框(MPDU)做聚合的構成,因此所有的頻道都會被佔用長達一個相當於所聚合之個數的期間,因此傳輸效率上會有問題。
圖5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另一構成例。聚合係為在時間軸方向上將子訊框進行多工化以提升傳輸效率的技術,多重頻道聚合係為再把聚合訊框在頻率軸方向上進行多工化以實現高信賴性之資料通訊的技術。
圖5中係圖示,利用從頻道(Ch)1至頻道8為止的8個頻率頻道所成之多重頻道,將MPDU-1至MPDU-8為止的8個MPDU聚合成1個訊框而實施通訊時的聚合訊框之構成例。在各頻道(Ch.1~Ch.8)中,係在所定之前文(PR)之後,係接續有8個MPDU,但在每一頻道地改變MPDU-1~MPDU-8的聚合順序的這點上,具有主要特徵。以使得同一時刻上各頻道之MPDU不會重疊的方式,每一頻道地改變MPDU-1~MPDU-8的聚合順序,這件事情從傳輸效率及信賴性之雙方的觀點來看,皆為理想。
具體而言,在Ch.1中,是以MPDU-1、MPDU-2、MPDU-3、…、MPDU-7、MPDU-8之順序而被聚合。又,在Ch.2中,是以MPDU-2、MPDU-3、…、MPDU-8、MPDU-1之順序而被聚合;在Ch.3中,是以MPDU-3、MPDU-4、…、MPDU-1、MPDU-2之順序而被聚合;在Ch.4中,是以MPDU-4、MPDU-5、…、MPDU-2、MPDU-3之順序而被聚合;在Ch.5中,是以MPDU-5、MPDU-6、…、MPDU-3、MPDU-4之順序而被聚合;在Ch.6中,是以MPDU-6、MPDU-7、…、MPDU-4、MPDU-5之順序而被聚合;在Ch.7中,是以MPDU-7、MPDU-8、…、MPDU-5、MPDU-6之順序而被聚合;在Ch.8中,是以MPDU-8、MPDU-1、…、MPDU-6、MPDU-7之順序而被聚合。如此,藉由每一頻道地依序將MPDU分別錯開1個,就可使得同一時刻上各頻道之MPDU不會重疊地,在各頻道中進行8個MPDU之聚合。
此外,在圖5中,為了方便起見,而將所有的MPDU都描繪成相同的資訊長度,但亦可以可變長度之子訊框來構成MPDU。
圖6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變形例。
在圖6中,係和圖5同樣地,圖示了利用從頻道(Ch)1至頻道8為止的8個頻率頻道所成之多重頻道,將MPDU-1至MPDU-8為止的8個MPDU予以聚合成為1個訊框而實施通訊時的訊框構成例。又,在各頻道(Ch.1~Ch.8)中,係在所定之前文(PR)之後,係接續有8個MPDU,但以使得同一時刻上各頻道之MPDU不會重疊地,而每一頻道地改變MPDU-1~MPDU-8的聚合順序。為了方便起見,將所有的MPDU都描繪成相同的資訊長度,但亦可以可變長度之子訊框來構成MPDU。
但是,在圖6所示的訊框構成中,在各頻道之訊框的中途被插入有中綴(M),這點是與圖5所示的訊框構成例不同。在圖6中,各頻道中所被聚合的第4個和第5個的MPDU之間,被插入中綴。在收訊側,係利用該中綴,在已被聚合的長的酬載部分的中途可實施相位的補正或重新同步,而可確保訊號偵測以及解調之精度,具有此一優點。
圖7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另一變形例。
在圖7中,也是和圖5及圖6同樣地,圖示了利用從頻道(Ch)1至頻道8為止的8個頻率頻道所成之多重頻道,將MPDU-1至MPDU-8為止的8個MPDU予以聚合成為1個訊框而實施通訊時的訊框構成例。又,在各頻道(Ch.1~Ch.8)中,係在所定之前文(PR)之後,係接續有8個MPDU,但以使得同一時刻上各頻道之MPDU不會重疊地,而每一頻道地改變MPDU-1~MPDU-8的聚合順序。為了方便起見,將所有的MPDU都描繪成相同的資訊長度,但亦可以可變長度之子訊框來構成MPDU。
但是,在圖7所示的訊框構成例中,係在各頻道中,在訊框中的特定之MPDU之末尾,含有用來接受來自收訊側的要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之繼續的Resend Request(要繼續)訊號之回送所需之RS時槽(R),在這點上具有特徵。在圖7所示的例子中,在各頻道中所被聚合的MPDU-8之末尾,含有RS時槽(R)。藉由在MPDU-8之末尾的Padding部分含有RS時槽(R),就可效率良好地將複數個MPDU進行聚合,具有此一優點。
又,以使得同一時刻上各頻道之MPDU不會重疊的方式,每一頻道地改變各MPDU的聚合順序,因此MPDU-8之末尾係隨每一頻道而時序為不同。在圖7所示的例子中,Ch.8的RS時槽(R)係為最初抵達,以後則是以Ch.7、Ch.6、Ch.5、Ch.4、Ch.3、Ch.2、Ch.1之順序,RS時槽(R)之時序會抵達。因此,收訊側,係只要能夠完成無錯誤的子訊框之收集,就會在RS時槽中停止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藉此就可將子訊框之收訊完成,通知給送訊側,具有此一優點。
此外,於圖7所示的訊框構成例中,亦可設計成和圖6同樣地利用中綴,在其前後配置RS時槽(R)的構成。
圖8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再另一變形例。
在圖8中也是,和圖7同樣地,圖示了利用從頻道(Ch)1至頻道8為止的8個頻率頻道所成之多重頻道,將MPDU-1至MPDU-8為止的8個MPDU,改變順序而聚合成為1個訊框而實施通訊時的訊框構成例。又,在各頻道中,在訊框中的特定之MPDU之末尾,含有用來接受來自收訊側的要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之繼續的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所需的RS時槽(R)。
但是,在圖7所示的訊框構成例中,是在各頻道中只有1處的MPDU之末尾存在有RS時槽(R),相對於此,在圖8所示的訊框構成例中,則是在各頻道中在複數地點的MPDU之末尾配置有RS時槽(R),這點上具有主要特徵。
如圖7所示的訊框構成例,在各頻道中只有1處的MPDU之末尾有RS時槽(R)存在的情況下,某個頻道已經被其他通訊裝置所利用,或者已被設定了網路配置向量(NAV)的情況下,在該頻道中有可能無法對送訊側發送Resend Request訊號。相對於此,像是圖8所示的訊框構成例,在各頻道中在複數個MPDU之末尾配置有RS時槽(R)的情況下,收訊側即使在某個頻道上在1個RS時槽(R)中無法進行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的時候,仍可使用其他頻道上的RS時槽(R)而在相同時序上進行回送,具有此一優點。
在圖8所示的例子中,具體而言,在各頻道中所被聚合的MPDU-4及MPDU-8的2個MPDU之末尾,配置有RS時槽(R)。MPDU-4與MPDU-8之末尾,係隨每一頻道而時序為不同。Ch.4和Ch.8的RS時槽(R)係為最初抵達,接著Ch.3和Ch.7的RS時槽(R)會抵達。因此,在收訊側成功完成了無錯誤的子訊框之收集時,即使在MPDU-4或MPDU-8之任一方的MPDU之末尾的時序上頻道有被利用、或NAV有被設定,藉由在他方的MPDU之末尾的RS時槽中停止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就可將所有的子訊框之收訊完成,通知給送訊側。其結果為,可在較早的時序再度利用為了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而被佔用的頻率頻道,因此具有可提升傳輸效率此一優點。
圖9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在中途就結束時的訊框構成例。此處,由圖8所示的訊框構成所成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從送訊側依序發送,對此,收訊側係在前期就收集完成子訊框時,藉由停止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以結束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但是,想定了收訊側係進行如圖10(後述)所示的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收訊動作。
在圖9所示的例子中,雖然假設送訊側係發送由圖8所示之訊框構成所成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但不會利用此時點(時刻t0)上因Busy狀態而無法利用的頻道Ch.2和Ch.4,而是利用Ch.1、Ch.3、Ch.5~Ch.8,依照預先所被決定之序列,來發送各頻道之聚合訊框。
具體而言,送訊側係在時刻t1以後,在Ch.1中係為從MPDU-1起依序聚合,在Ch.3中係為從MPDU-3起依序聚合,在Ch.5中係為從MPDU-5起依序聚合,在Ch.6中係為從MPDU-6起依序聚合,在Ch.7中係為從MPDU-7起依序聚合,在Ch.8中係為從MPDU-8起依序聚合,而分別發送聚合訊框。在送訊側,將有可能對其他網路之通訊造成干擾的頻率頻道予以除外而實施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藉此可實現與周圍網路之共存。
然後,從收訊側連續所定次數沒有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的情況下,亦即時刻t5經過以後,送訊側就中止訊框之送訊。又,送訊側,係為了通知傳輸路已經變成可被其他通訊裝置再次利用,而在各頻道Ch.1、Ch.3、Ch.5~Ch.8上發送所定之Finish訊號(F)。
圖10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進行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收訊處理的收訊側之動作例。此處,由圖8所示的訊框構成所成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從送訊側依序發送,對此,收訊側係在前期就收集完成所有的子訊框時,藉由停止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以令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被結束。但是,想定了如圖9所示,送訊側係不利用在送訊開始的時點(時刻t0)上因Busy狀態而無法利用的頻道Ch.2和Ch.4,而是利用Ch.1、Ch.3、Ch.5~Ch.8,依照預先所被決定之序列,來發送各頻道之聚合訊框。
在收訊側,由於事前已知從送訊側會有多重頻道聚合訊框被發送,因此會在頻道Ch.1至Ch.8為止的所有的頻道中,實施收訊的動作。
可是,送訊側係在此時點(時刻t0)上無法利用之頻道Ch.2和Ch.4中,本來就沒有進行送訊。因此,收訊側係在頻道Ch.2和Ch.4中無法從前文(PR)接收訊號(No Detect)。
又,頻道Ch.8,係由於此時點(時刻t0)上正被收訊側之周圍所利用而為Busy狀態,因此收訊側係無法從前文(PR)接收訊號,所以無法正確接收時刻t1以後所被發送的子訊框。
然後,收訊側係在偵測到前文(PR)而成功收訊的頻道Ch.7中,由於在時刻t1所接收到的子訊框(MPDU-7)中含有錯誤,因此在其末尾的FCS中會偵測到錯誤而成為錯誤。
因此,收訊側係在時刻t1的區間中,只能夠收集到在Ch.1中所被發送之MPDU-1、在Ch.3中所被發送之MPDU-3、在Ch.5中所被發送之MPDU-5、在Ch.6中所被發送之MPDU-6。而且,RS時槽(R)所被配置的MPDU-8因Busy狀態而無法收訊的Ch.8、以及包含RS時槽(R)所被配置的MPDU-4而無偵測到訊號的Ch.4中,收訊側係無法進行回送。
然而,送訊側,係預測到收訊側的此種狀況,即使沒有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仍事前保有容限而只有在連續所定次數都沒有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的情況下,才會結束送訊動作。
藉此,送訊側係即使在時刻t2的區間中仍會繼續發送下個子訊框,所以在收訊側,就可收集子訊框。又,收訊側,係在RS時槽(R)所被配置的頻道中即使不對送訊側回送Resend Request訊號,在以後的時刻區間中子訊框仍會繼續被送來,因此具有可以收集到所有的子訊框的可能性。
在收訊側,即使在時刻t2的區間中仍可繼續接收,在前文中獲得了同步的Ch.1之MPDU-2、Ch.3之MPDU-4、Ch.5之MPDU-6、Ch.6之MPDU-7、Ch.7之MPDU-8。然後,在此時點上MPDU-1至MPDU-8之所有的子訊框就會湊齊。
可是,進行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的RS時槽(R),係在未送達之子訊框也就是MPDU-2或MPDU-7之結束以前就存在、或因為解碼的處理延遲,因此收訊側係在此時序上回送Resend Request訊號。藉此,收訊側係在時刻t2的區間中,使用在Ch.3中所接收到的MPDU-4之末尾所被配置的RS時槽(R)、和在Ch.7中所接收到的MPDU-8之末尾所被配置的RS時槽(R)之各者,而向送訊側回送Resend Request訊號。
在送訊側,係回應於從收訊側接收到Resend Request訊號之事實,而在時刻t3的區間中仍會繼續發送下個子訊框。對此,收訊側,係在時刻t3的區間中例如即使無法收集到Ch.5之MPDU-6,仍由於到前次為止所有的子訊框都已經收集完畢,所以MPDU-1至MPDU-8之所有的子訊框都會湊齊。於是,收訊側,係於該區間中,在Ch.6中所被發送過來的MPDU-8之末尾所被配置的RS時槽(R)中不會回送Resend Request訊號,在後續的t4的區間中也是,在Ch.1中所被發送過來的MPDU-4之末尾所被配置的RS時槽(R)及在Ch.5中所被發送過來的MPDU-8之末尾所被配置的RS時槽(R)之任一者中,都不會回送Resend Request訊號。
在送訊側,係在時刻t3以後,在RS時槽(R)中連續所定次數都為接收到Resend Request訊號的情況下,就中止訊框之送訊,因此從收訊側停止Resend Request訊號之送訊起,延遲之後,停止訊框之送訊。在圖9所示的訊框構成例中,送訊側,係在時刻t3以後在RS時槽(R)中連續2次沒有接收到Resend Request訊號,因此在時刻t5經過以後就中止訊框之送訊,並且,在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時所利用過的所有頻道Ch.1、Ch.3、Ch.5~Ch.8上,發送所定之Finish訊號(F)(前述)。然後,周圍的通訊裝置,係根據在各頻道中接收到Finish訊號(F),而在各頻道中,掌握到傳輸路已經變成可再次利用之狀態。
因此,利用圖8所示的多重頻道聚合訊框,藉由把在時間軸方向上將子訊框進行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再於頻率軸方向上進行多工化而予以傳輸,就可提升傳輸效率,同時實現高信賴性的資料通訊。
圖11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側的Resend Request訊號的收訊動作。此處係想定了,送訊側係發送圖8或是圖9所示的多重頻道聚合訊框,對此,收訊側係實施如圖10所示的收訊動作,而將Resend Request訊號予以回送,並且停止了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
在送訊側,由於事前決定了將Resend Request訊號予以回送的RS時槽(R)的頻道及時序,因此配合於其而進行接收Resend Request訊號的設定。
送訊側係在最初的RS時槽(R)的時刻t2上,在頻道Ch.4與Ch.8中等待收訊,在下個RS時槽(R)的時刻t3上,在頻道Ch.3與Ch.7中等待收訊,在再下個RS時槽(R)的時刻t4上,在頻道Ch.2與Ch.6中等待收訊。然後,送訊側係在連續所定次數都沒有Resend Request訊號之收訊的情況下,停止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
送訊側係在最初的RS時槽(R)的時刻t2中,在頻道Ch.4和Ch.8中等待收訊。另一方面,收訊側係在時刻t1的區間中,只能夠收集到在Ch.1中所被發送之MPDU-1、在Ch.3中所被發送之MPDU-3、在Ch.5中所被發送之MPDU-5、在Ch.6中所被發送之MPDU-6。因此,雖然收訊側必須回送Resend Request訊號,但是在RS時槽(R)所被配置的MPDU-8因Busy狀態而無法收訊的Ch.8、以及包含RS時槽(R)所被配置的MPDU-4而無偵測到訊號的Ch.4之任一者中,都無法回送Resend Request訊號。亦即,送訊側係在正在等待收訊的Ch.4及Ch.8之任一者中,都沒有接收到Resend Request訊號。但是,送訊側係即使在最初的RS時槽(R)中沒有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仍會繼續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直到連續所定次數都沒有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為止(參照圖9)。
送訊側係在下個RS時槽(R)的時刻t3中,在頻道Ch.3和Ch.7中等待收訊。另一方面,收訊側係在此時點上就會湊齊MPDU-1至MPDU-8之所有的子訊框,但該當RS時槽(R)是在未送達之子訊框也就是MPDU-2或MPDU-7之結束以前就存在、或因為解碼的處理延遲,因此在此時序上會回送Resend Request訊號。因此,送訊側係在等待收訊的頻道Ch.3和Ch.7中,接收到Resend Request訊號。其結果為,送訊側係即使在時刻t3以後,仍在各頻道中繼續發送下個子訊框(參照圖9)。
送訊側係在再下個RS時槽(R)的時刻t4上,在頻道Ch.2與Ch.6中等待收訊,在再下個RS時槽(R)的時刻t5上,在頻道Ch.1與Ch.5中等待收訊。另一方面,收訊側係至前次為止所有的子訊框都已經收集完畢,在任一時序上都不回送Resend Request訊號。然後,送訊側就會連續所定次數都沒有Resend Request訊號之收訊。
又,送訊側係隨應於傳輸路之狀況而保有容限地判定是否要停止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或者,送訊側係亦可為,於複數個頻道中準備了多數個RS時槽(R)的情況下,即使連續所定次數沒有收訊,在偵測不到Resend Request訊號的時點上就立刻停止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
送訊側係在判定為要停止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的情況下,在曾經利用於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的所有的頻道Ch.1、Ch.3、Ch.5~Ch.8上發送所定之Finish訊號(F)(參照圖9),而將傳輸路已經變成可再次利用之狀態的事實,通知給周圍的通訊裝置。
圖12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的構成例。該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係亦可構成為管理訊框、或是動作訊框。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係在實施多重頻道聚合之際,從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送訊側(例如基地台)往收訊側(例如終端台),通知多重頻道聚合之實施,同時,為了交換多重頻道聚合之參數,而被發送(參照圖3)。
圖示的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係對所定之MAC標頭附加有:多重頻道聚合的通告資訊元素、和錯誤偵測訂正用之FCS。
多重頻道聚合的通告資訊元素,係含有:表示該當資訊元素之形式的Type、表示該當資訊元素之資訊長度的Length以外,還含有:記載了A-MPDU之最大大小的A-MPDU Max Size、表示MPDU之聚合數的Aggregation Count、表示構成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最初之頻道號碼的Aggregate Start Ch.、將最初的頻道號碼之頻道至實施多重頻道聚合的所有的頻道資訊以位元圖形式加以表示的Aggregation Channel Bitmap的各參數。
Aggregation Channel Bitmap中被設成有效的位元數,係相當於在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時所利用的頻道數(把聚合訊框再於頻率軸方向上進行多工化的數量)。
在Aggregation Count與Aggregation Channel Bitmap中被設成有效的位元數係為同數的情況下,則在所被聚合的A-MPDU內,所有的MPDU是只被含有1個的構成。例如,Aggregation Count與Aggregation Channel Bitmap中被設成有效的位元數若皆為8,則執行多重頻道聚合的8個頻道中所分別被傳輸的聚合訊框中,8個子訊框MPDU-1~MPDU-8是分別各只被含有1個的構成(參照圖5、圖8等)。
另一方面,Aggregation Count是比Aggregation Channel Bitmap中被設成有效的位元數還少的情況下,則表示在1個頻道中所被聚合的A-MPDU內,一部分之MPDU是被複數包含。例如,Aggregation Channel Bitmap中被設成有效的位元數係為8,對此,Aggregation Count係為7以下的情況下,則在執行多重頻道聚合的各頻道中所分別被傳輸的聚合訊框中,係為至少一部分之MPDU是被含有2個以上的構成。
除此以外,Aggregation Count是比Aggregation Channel Bitmap中被設成有效的位元數還多的情況下,則表示在1個頻道中所被聚合的A-MPDU內,所有的MPDU都未被包含(亦即,係有在各個頻道中都未被發送的MPDU存在)。例如,Aggregation Count為8,對此,Aggregation Channel Bitmap中被設成有效的位元數為7以下的情況下,則在執行多重頻道聚合的各頻道中所分別被傳輸的聚合訊框,係為不包含必須傳輸的8個子訊框MPDU-1~MPDU-8之其中一部分的構成。
又,多重頻道聚合的通告資訊元素係還含有:表示最初的接受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的RS時槽(R)之配置位置的Resend Slot Location,表示聚合的順序是上行方向或下行方向之哪一者的Aggregation Direction等之參數。例如,在使用圖8所示的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情況下,Resend Slot Location係表示Ch.4及Ch.8,Aggregation Direction係表示上行方向。
圖13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重頻道聚合回應訊框的構成例。該訊框,係亦可構成為管理訊框、或是動作訊框。多重頻道聚合回應訊框,係在實施多重頻道聚合之際,從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收訊側(例如終端台)往送訊側(例如基地台),通知認可多重頻道聚合之實施的事實,並且為了交換多重頻道聚合之參數,而被發送(參照圖3)。
圖示的多重頻道聚合回應訊框,係對所定之MAC標頭附加有:多重頻道聚合的回應資訊元素、和錯誤偵測訂正用之FCS。
多重頻道聚合的回應資訊元素,係含有:表示該當資訊元素之形式的Type、表示該當資訊元素之資訊長度的Length以外,還含有:記載A-MPDU之最大大小的A-MPDU Max Size、表示MPDU之聚合數的Aggregation Count、表示構成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最初之頻道號碼的Aggregate Start Ch.之各參數。
又,多重頻道聚合的回應資訊元素係含有:在實施多重頻道聚合的所有的頻道之中,將現時點上為可利用之頻道的資訊以位元圖形式加以表示的Available Ch. Bitmap。在送訊側,係基於從收訊側所收取到的回應資訊元素中所含之Available Ch. Bitmap,來調整Resend Slot之配置,藉此就可設定成可確實地收取Resend Request訊號。例如,亦可根據Available Ch. Bitmap而避開被表示為不能利用的頻道而設置RS時槽(R)。
又,多重頻道聚合的回應資訊元素係還含有:表示最初的接受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的RS時槽(R)之位置的Resend Slot Location,表示聚合的順序是上行方向或下行方向之哪一者的Aggregation Direction等之參數。這些參數的值,係亦可與收訊側在之前所接收到的多重頻道聚合的通告資訊元素中所被記載的參數相同。
圖14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用時槽的構成例。
例如,作為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用時槽,係為了讓先前以來的通訊方式能夠偵測到訊號,而以至少12微秒的時間的方式而被構成,作為相當於OFDMA的3符元份的時間間隔而被準備。
在圖14所示的例子中,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用時槽係為:於收訊側,從收訊變成送訊的切換時間也就是RTTT(Receive Transmit Turnaround Time)的2微秒、與從送訊變成收訊的切換時間也就是TRTT(Transmit Receive Turnaround Time)的2微秒之間,作為Resend Request訊號,用來進行所定之L-STF訊號之送訊動作所需之8微秒係被加算而成的12微秒,是以此一時間而被構成。
圖15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Finish訊號之構成。
圖示的Finish訊號,係在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是在中途結束的情況下,從送訊側所被送出的訊號,表示在以後的時序上,傳輸路可讓其他通訊裝置再次利用。
Finish訊號,係以先前以來的通訊方式之訊號的方式而被構成,較為理想。例如,在所定之RIFS(Reduced Interframe Space)間隔(2微秒)經過後,以所定之L-STF訊號(8微秒)、所定之L-LTF訊號(8微秒)、及所定之L-SIG訊號(4微秒)而被構成。
此外,所定之L-SIG訊號係亦可為,所有的位元都是以0而被構成,藉此而表示之後沒有子訊框存在。
圖16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LAN網路(參照圖1)中可進行無線通訊動作的通訊裝置1600之構成例。想定通訊裝置1600係以多重頻道聚合訊框(前述)之送訊側或收訊側之任意一方或雙方的身份而動作。圖示的通訊裝置1600係具備:網際網路連接模組1601、資訊輸入模組1602、機器控制部1603、資訊輸出模組1604、無線通訊模組1605。但是,通訊裝置1600係亦可為,只以作為通訊終端所必須之最低限度之模組而被構成,不需要的部分可以簡化或是不要組裝進來之構成。
網際網路連接模組1601,係實作了用來連接至網際網路網所需之通訊調變解調器等之機能。網際網路連接模組1601係例如,在該當通訊裝置1600是身為存取點而動作的情況下,會被裝備。
資訊輸入模組1602係為,將來自使用者之指示予以傳達之資訊進行輸入的機能模組,是由例如按鈕或鍵盤、觸控面板等所構成。
機器控制部1603係為,用來使該當通訊裝置1600成為使用者所意圖之存取點或終端台的身份而動作所需之機能模組。機器控制部1603係實施例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控制或收訊控制、Resend Request訊號之收訊控制或送訊控制、Finish訊號之送訊控制或收訊控制等之處理。
資訊輸出模組1604係為,將該當通訊裝置1600的動作狀態、或經由網際網路所取得的資訊予以輸出的機能模組。資訊輸出模組1604係由例如:LED(Light Emitting Diode)或液晶面板、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顯示器等之顯示元件(使用者所持的終端的顯示器等)所構成,可將必要的資訊對使用者進行顯示。又,資訊輸出模組1604,係具備揚聲器等之音響元件,甚至還可具備將資訊進行語音輸出的構成。
無線通訊模組1605係為,依照所定之通訊規格,進行無線通訊處理所需之機能模組。在本實施形態中,無線通訊模組1605係實施例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處理或收訊處理、Resend Request訊號之收訊處理或送訊處理、Finish訊號之送訊處理或收訊處理等。
圖17中係圖示了,圖16所示的通訊裝置1600內的無線通訊模組1605內部的機能構成例。圖示的無線通訊模組1605係具備:介面1701、送訊緩衝區1702、網路管理部1703、送訊訊框建構部1704、多重頻道動作管理部1705、管理訊號建構部1706、送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07、送訊功率控制部1708、無線送訊處理部1709、天線控制部1710、無線收訊處理部1711、偵測閾值控制部1712、收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13、序列管理部1714、收訊資料建構部1715、收訊緩衝區1716。
介面1701係為,將來自使用者之輸入或來自網際網路網之資料或給使用者之資訊,以所定之訊號形式進行交換所需之機能模組。
送訊緩衝區1702係為,來自使用者之輸入、或進行無線送訊之訊號,從介面1701被收取到的情況下,進行暫時儲存所需之機能模組。
網路管理部1703係為,將無線網路(例如該當通訊裝置1600身為存取點而營運的BSS,或該當通訊裝置1600之連接目標的存取點所營運的BSS)中所含之通訊裝置的位址資訊等加以管理所需之機能模組。又,網路管理部1703係亦為,在該當通訊裝置1600身為存取控制器而動作的情況下、或身為網際網路閘道而動作的情況下,用來實施網際網路連接所需之機能模組。
送訊訊框建構部1704係為,將無線送訊資料建構成為進行無線傳輸所需之資料訊框所需之機能模組。
多重頻道動作管理部1705係為,在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LAN網路中,將複數個頻率頻道中的利用狀況分別加以管理的機能模組。具體而言,多重頻道動作管理部1705係具備,監視要求訊號或回應訊號中所被記載的可利用之頻率頻道之狀況,並立即掌握可利用之頻道的機能。此處所謂的要求訊號係為例如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回應訊號係為例如多重頻道聚合回應訊框。
管理訊號建構部1706,係實施將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LAN網路中所發送的管理訊號予以建構所需之處理。這裡所謂的管理訊號中係包含有Resend Request訊號以及Finish訊號。管理訊號建構部1706,係在該當通訊裝置1600是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收訊側的情況下,則是準備在RS時槽中進行回送的Resend Request訊號,實施在所定之時序上將特定之頻道予以設定的機能。又,管理訊號建構部1706係在該當通訊裝置1600是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側的情況下,則在未偵測到來自收訊側的Resend Request訊號的時候,實施停止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並發送Finish訊號所需之控制。
送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07係為,用來進行從該當通訊裝置1600所發送之多重頻道聚合訊框或發送Resend Request訊號、Finish訊號的各頻道之設定所需之機能模組。將有可能對其他網路之通訊造成干擾的頻率頻道予以除外而設定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時所要利用的頻道,藉此可實現與周圍網路之共存。
送訊功率控制部1708係為,從該當通訊裝置1600發送所定之訊框的情況下,用來控制無線訊號的送訊功率所需之機能模組。具體而言,送訊功率控制部1708,係控制送訊功率,以使得訊號不會抵達不需要的電波到達範圍。在本實施形態中,送訊功率控制部1708係進行控制,以使得送訊訊號是以收訊側所意圖的收訊電場強度而抵達的方式,控制必要最低限度的送訊功率而發送資料。若送訊功率被適切地控制,則可一面確保通訊品質,一面藉由空間再利用而使傳輸效率提升。
無線送訊處理部1709,係將進行無線送訊的訊框轉換成基頻訊號,然後進行DA轉換而變成類比訊號加以處理,然後升轉成無線頻率。
天線控制部1710,係由複數個天線元件做連接而被構成,是進行將已被無線送訊處理部1709所升轉之訊號予以無線送訊之控制,和以天線元件接收訊號之控制的機能模組。
無線收訊處理部1711係為,從複數個天線元件所接收到的訊號偵測出所定之前文訊號的情況下,用來實施對其之後所被附加的標頭或資料(酬載)部分之收訊處理所需之機能模組。
偵測閾值控制部1712係為,在實施了送訊功率控制的情況下,設定能夠偵測存在於該範圍內之通訊裝置所送出之訊號的訊號之偵測位準,以必要最低限度之偵測閾值來偵測訊號的方式,來控制無線收訊處理部1711所需之機能模組。若為現在利用中的頻道,則無線收訊處理部1711會偵測到所定之偵測位準以上的訊號。
收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13係為,用來進行從其他通訊裝置接收多重頻道聚合訊框或Resend Request訊號、Finish訊號的頻道之設定所需之機能模組。該當通訊裝置1600是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收訊側的情況下,則在沒有特別指定的時候,收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13係進行頻道設定以在可利用之所有頻道中實施收訊。又,該當通訊裝置1600為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側的情況下也是,收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13係進行頻道設定,以在接收到Resend Request訊號的時序上在特定之頻道中進行收訊。
序列管理部1714係為,進行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收送訊所相關之序列之管理的機能模組。
序列管理部1714,係在該當通訊裝置1600是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收訊側的情況下,進行將已被多重頻道動作管理部1705在多重頻道中已被聚合之子訊框之序列依序管理的動作,同時,在已被聚合之所有的子訊框都湊齊的情況下,判定是否停止Resend Request訊號之送訊。又,序列管理部1714,係於各頻道中,管理在無線收訊處理部1711所偵測到的前文之後被儲存在A-MPDU中的MPDU之序列。
又,序列管理部1714,係在該當通訊裝置1600是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側的情況下,則在所定之(或是已被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所指定的)RS時槽(R)中,判定是否未偵測到Resend Request訊號,並藉由Finish訊號而停止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
收訊資料建構部1715係為,用來從所接收到的子訊框去除所定之標頭資訊,僅將必要的資料部分予以抽出,建構原本之資料所需之機能模組。
收訊緩衝區1716係為,用來將已被抽出之資料部分基於序列而予以暫時儲存,直到所有的子訊框都湊齊為止所需之機能模組。
在圖18及圖19中係將,於本實施形態中,身為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600(或是無線通訊模組1605)之動作,以流程圖之形式加以圖示。
首先,一旦經由介面1701而從上層應用程式收取應送訊之資料(步驟S1801的Yes),則將該資料暫時儲存在送訊緩衝區1702中(步驟S1802)。此外,在未收取應送訊之資料的情況下(步驟S1801的No),則後續的處理全部略過,不進行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就結束本處理。
此處,在執行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的情況下,多重頻道動作管理部1705係獲得現在可利用之頻道資訊(步驟S1803),送訊訊框建構部1704係設定有效的聚合數(步驟S1804)。以考慮與周圍網路之共存,將有可能對其他網路之通訊造成干擾的頻率頻道予以排除而發送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方式,來實施頻道存取控制,較為理想。
又,在實施Resend Request(要繼續)訊號所致之回送的情況下(步驟S1805的Yes),送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07,係將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用之RS時槽,設定至特定之頻道(步驟S1806)。
藉此,每一利用頻道地決定了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構成。於是,送訊訊框建構部1704,係直到到達A-MPDU數為止(步驟S1808的No),按照MPDU的序列順序(例如上行順序或下行順序),來構成A-MPDU(步驟S1807)。
直到到達A-MPDU數為止(步驟S1808的Yes),構成A-MPDU以後的處理流程,係每一頻道平行地動作。
多重頻道動作管理部1705,係在未被周圍之通訊裝置設定網路配置向量(NAV)的頻道(步驟S1809的Yes),且為所有的利用頻道中,例如依照CSMA-CA等之所定之存取控制程序而設定載波偵測時間(步驟S1810)。然後,若至少在1個頻道中,未偵測到載波,而為可存取(步驟S1811的Yes),則在判定為可存取的所有頻道中,將已被送訊訊框建構部1704所建構的第1之MPDU予以發送(步驟S1812)。
接下來,在收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13所設定的要繼續回送用之RS時槽中,等待Resend Request訊號之收訊(步驟S1813)。在序列管理部1714判定為有Resend Request訊號之要繼續回送的情況下(步驟S1814的Yes),或是判定為連續所定次數沒有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的情況下(步驟S1815的No),則於步驟S1811中在多重頻道動作管理部1705判定為可存取的所有頻道中,繼續實施送訊訊框建構部1704所建構的下個MPDU之送訊(步驟S1816)。
然後,判定是否已經發送所定之聚合訊框直到MPDU之末尾(步驟S1817)。
此處,若尚未發送所定之聚合訊框直到MPDU之末尾(步驟S1817的No),則回到步驟S1813,藉由序列管理部1714,在要繼續回送用的RS時槽中,進行Resend Request訊號的收訊動作。
另一方面,在已發送所定之聚合訊框直到MPDU之末尾的情況(步驟S1817的Yes),該當通訊裝置1600係結束一連串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處理。
又,跨越所定之期間在要繼續回送用的RS時槽中連續沒有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亦即序列管理部1714判定為未偵測到Resend Request訊號的情況下(步驟S1815的Yes),則藉由管理訊號建構部1706而發送所定之Finish訊號(步驟S1818),該當通訊裝置1600係結束一連串聚合訊框之送訊處理。
在圖20及圖21中係將,於本實施形態中,身為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600(或是無線通訊模組1605)之動作,以流程圖之形式加以圖示。
在藉由收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13而有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收訊設定的情況下(步驟S2001的Yes),則收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13,係在透過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及多重頻道聚合回應訊框之交換等而事前決定的所有頻道中設定收訊(步驟S2002),之後的處理流程係每一頻道平行地動作。
然後,在特定的頻道中無線收訊處理部1711接收到所定之前文的情況下(步驟S2003的Yes),藉由序列管理部1714,接續而之後繼續的MPDU而實施收訊動作(步驟S2004)。這裡所謂的特定的頻道,係藉由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或多重頻道聚合回應訊框等而被指定了要構成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任一頻道。
接下來,作為給自己收的子訊框而正常地收訊(步驟S2005的Yes),若為新的序列號碼的MPDU(步驟S2006的Yes),則將已被收訊資料建構部1715所建構之收訊資料,暫時儲存在收訊緩衝區1716中(步驟S2007)。又,若是給其他通訊裝置收的子訊框(步驟S2005的No),或已經接收過之序列號碼的MPDU(步驟S2006的No),則不儲存在收訊緩衝區1716,就予以作廢。
又,即使在特定的頻道中沒有接收到所定之前文(步驟S2003的No),無線收訊處理部1711是在其他頻道中接收到前文的情況下(步驟S2008的Yes),亦可基於在其他頻道中所接收到的前文來推定作為MPDU之交界位置的時序(步驟S2009),在下個MPDU的時序上實施收訊。
然後,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所有子訊框尚未湊齊(步驟S2010的Yes),且並非已經接收到A-MPDU之末尾的MPDU的時序(步驟S2011的No),這些是已被序列管理部1714所判定的情況下,則送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07,係嘗試獲得要繼續回送用的RS時槽(R)的時序資訊(步驟S2012),一旦來到獲得成功的RS時槽(R)的時序(步驟S2013的Yes),就實施Resend Request訊號之送訊(步驟S2014)。藉此,在所有子訊框未湊齊的情況下,係回到步驟S2004,接著繼續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收訊。
另一方面,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所有子訊框已經湊齊的情況(步驟S2010的No),或者已經接收到A-MPDU之末尾的MPDU的情況(步驟S2011的Yes),則將目前為止所收集到的已被儲存在收訊緩衝區1716中的資料,經由介面1701而輸出至上層應用程式(步驟S2015)。
然後,從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側接收到Finish訊號的情況下(步驟S2016的Yes),或者,藉由序列管理部1714而判定為是A-MPDU之結束時序的情況下(步驟S2017的Yes),則多重頻道動作管理部1705係判定為無線傳輸路是處於閒置狀態且為可存取(步驟S2018),而結束本處理。
圖22中係將,於本實施形態中,身為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側的通訊裝置1600(或是無線通訊模組1605),早於多重頻道聚合之實施之前,將所要利用之參數進行通告之動作,以流程圖之形式加以圖示。
首先,將該當通訊裝置1600之多重頻道聚合之對應之要否,使用資訊輸出模組1604而予以顯示(步驟S2201),讓使用者確認多重頻道聚合之送訊設定之要否。
此處,多重頻道聚合之送訊設定為必要之意旨的來自使用者之輸入是透過資訊輸入模組1602等而被進行的情況下(步驟S2202的Yes),多重頻道動作管理部1705係獲得應用程式所要求之信賴性資訊(步驟S2203),並且獲得該當通訊裝置1600所使用的通訊網路中的傳輸錯誤之資訊(步驟S2204)。然後,送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07,係基於信賴性資訊或傳輸錯誤資訊等,來設定多重頻道聚合的聚合數(步驟S2205),然後設定要進行聚合的頻道數(步驟S2206)。此外,多重頻道聚合之送訊設定為必要之意旨的來自使用者之輸入並未透過資訊輸入模組1602等而被進行的情況下(步驟S2202的No),則後續的處理步驟全部略過,結束本處理。
接下來,管理訊號建構部1706,係獲得Resend Request(要繼續)訊號所致之回送之對應之有無(步驟S2207)。然後,在判定為來自收訊側之要繼續訊號所致之回送係為必要的情況下(步驟S2208的Yes),則管理訊號建構部1706係設定用來回送要繼續訊號所需之RS時槽(步驟S2209)。又,在被要求較高信賴性的情況下(步驟S2210的Yes),則回到步驟S2209,追加RS時槽的設定數。
例如,欲將MPDU-1~MPDU-8的8個MPDU加以聚合而發送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際,雖然最初是在MPDU-8之末尾配置了RS時槽,但隨應於傳輸錯誤的發生狀況等而被要求較高信賴性的情況下,則在MPDU-4之末尾也會追加配置RS時槽。
然後,該當通訊裝置1600,係將記載了多重頻道聚合之參數的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發送至收訊側(步驟S2211)。
此外,圖22中雖然圖示了,隨應於來自使用者之輸入而設定多重頻道聚合之參數,並發送通告訊框的此種動作程序,但送訊側早於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之前所實施的動作係不限定於上記。例如,亦可隨應於傳輸路的環境變化或頻道的擁擠程度,而在任意的時序上變更參數,並且每次變更就發送通告訊框。
圖23中係將,於本實施形態中,身為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收訊側的通訊裝置1600(或是無線通訊模組1605),早於多重頻道聚合之實施之前,將所要利用之參數進行回應之動作,以流程圖之形式加以圖示。
首先,將該當通訊裝置1600之多重頻道聚合之對應之要否,使用資訊輸出模組1604而予以顯示(步驟S2301),讓使用者確認多重頻道聚合之送訊設定之要否。
此處,多重頻道聚合之送訊設定為必要之意旨的來自使用者之輸入是透過資訊輸入模組1602等而被進行(步驟S2302的Yes),而且從送訊側已經發送了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的情況下(步驟S2303的Yes),則將該收訊訊框中所被記載之參數資訊,加以獲得(步驟S2304)。關於可獲得的參數資訊,係參照例如圖12。然後,收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13,係設定多重頻道聚合的聚合數(步驟S2305),然後獲得要進行聚合的頻道資訊(步驟S2306)。此外,多重頻道聚合之送訊設定為必要之意旨的來自使用者之輸入並未透過資訊輸入模組1602等而被進行的情況下(步驟S2302的No),則後續的處理步驟全部略過,結束本處理。
然後,多重頻道動作管理部1705係根據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中所被記載之範圍的頻道的利用狀況而判定可利用於多重頻道聚合之頻道(步驟S2307的Yes),收訊利用頻道設定部1713,係基於該判定結果,來設定可在收訊側利用於多重頻道聚合之頻道(步驟S2308)。
於上記步驟S2308中,例如,藉由將有可能對其他網路之通訊造成干擾的頻率頻道予以排除而設定可利用於多重頻道聚合之頻道,而可實現與周圍網路之共存。此外,在沒有可利用於多重頻道聚合之頻道的情況下(步驟S2307的No),則略過可利用之頻道的設定處理(步驟S2308)。
接下來,管理訊號建構部1706係若從已接收之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之中獲得用來回送Resend Request(要繼續)訊號所需之RS時槽的資訊(步驟S2309),則將用來回送要繼續訊號所需之RS時槽之位置(頻道及時序),加以記錄(步驟S2310)。
然後,該當通訊裝置1600,係將記載了多重頻道聚合之參數的多重頻道聚合回應訊框,回送至送訊側(步驟S2311)。
此外,在圖23中,雖然圖示了,由收訊側,隨應於來自使用者的輸入與來自送訊側的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之收訊而設定多重頻道聚合之參數,並將多重頻道聚合回應訊框予以發送的此種動作程序,但收訊側早於多重頻道聚合之收訊之前所實施的動作並不限定於上記。例如,亦可隨應於傳輸路的環境變化或頻道的擁擠程度,而在任意的時序上變更參數,並且每次變更就發送回應訊框。
最後,將利用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重頻道聚合的資料傳輸所能獲得的效果,做個整理。
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係將適用訊框聚合技術而在時間軸方向上進行了多工化的複數個MPDU,再實施頻道捆綁而在頻率軸方向上進行多工化而予以發送,因此即使部分的頻道中存在有干擾,仍可不受到影響而在收訊側進行資料收集。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係每一頻率頻道地改變MPDU的聚合順序,係為同一時刻上各頻道之MPDU不會重疊而配置的訊框構成,因此只要在收訊側湊齊了所有的MPDU就可結束資料傳輸。亦即,不需要在所使用的所有頻道上完成所有的MPDU之傳輸。因此,即使使用複數個頻道來實施資料傳輸,仍可避免頻率利用效率顯著惡化的此一事態。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係每一頻率頻道地改變子訊框的聚合順序,係為同一時刻上各頻道之子訊框不會重疊而配置的訊框構成。因此,在收訊側,即使在特定之頻率頻道中連續受到干擾,在下個時序上在別的(未受干擾的)頻率頻道中,仍可收集未送達之子訊框。又,在收訊側,即使在相同時刻上在所有的頻道中都受到干擾,仍可在別的時刻上在別的頻道中收集未送達之子訊框。
又,在送訊側,將有可能對其他網路之通訊造成干擾的頻率頻道予以除外而實施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藉此可實現與周圍網路之共存。
又,藉由在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一部分中,準備用來回送要繼續訊號的時槽,在收訊側,就可使用該時槽,將所有子訊框尚未湊齊之通知訊號,回送至送訊側。然後,送訊側係隨應於該通知而繼續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藉此就可使得未送達之子訊框確實抵達收訊側。
又,藉由從收訊側回送用來通知子訊框之未送達的要繼續訊號,在所有子訊框的傳輸完成後,可省去從收訊側回送領取確認(ACK)的麻煩。
又,從收訊側回送用來通知子訊框之未送達的要繼續訊號,藉此,可讓周圍的其他通訊裝置知曉傳輸路尚在利用中,可避免被干擾。
收訊側,係可於一部分的頻道中,使用已聚合之子訊框的剩餘領域,回送要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之繼續的要繼續訊號,因此不必設定用來將未送達訊號通知給送訊側所需之逆方向的通訊頻道。
再者,送訊側,係在中途停止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送訊的情況下,藉由向其他通訊發送用來通知已經變成利用的結束訊號,就可對周圍的通訊裝置,通知曾被佔用的頻率頻道已經變成可再利用。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以上,一面參照特定實施形態,一面詳細說明了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可是在此同時,在不脫離本說明書所揭示的技術之要旨的範圍內,當業者可以對該實施形態進行修正或代用,此乃自明事項。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係適用於例如IEEE802.11系列之無線LAN系統,藉由把在時間軸方向上將子訊框進行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再於頻率軸方向上進行多工化而予以傳輸,就可提升傳輸效率,同時實現高信賴性的資料通訊。
當然,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係亦可理想適用於IEEE802.11系列以外的無線LAN系統。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係例如在基礎設施模式下的無線網路中,對從基地台往終端台的下鏈通訊,以及從終端台往基地台的上鏈通訊之任一者,皆可適用。又,在隨意模式等由各通訊終端自律分散地進行動作的無線網路中,對於通訊終端間的直接通訊,也是可以同樣地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又,即使對於蜂巢式通訊系統,仍可同樣地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
重點是,僅以例示形態來說明本說明書所揭露的技術,並不應把本說明書的記載內容做限定解釋。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的要旨,應要參酌申請專利範圍。
此外,本說明書所揭露的技術,係亦可採取如下之構成。 (1)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 生成部,係生成送訊訊框,其係含有:將子訊框之序列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予以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和 送訊部,係將前記送訊訊框進行無線送訊。 (2)如上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生成部,係以使得在各頻率頻道中,前記序列中所含之各子訊框至少會被儲存1次的方式,來生成前記聚合訊框。 (3)如上記(1)或(2)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生成部係生成:每一頻率頻道中前記子訊框之序列之順序會是不同的方式所聚合而成的前記聚合訊框。 (4)如上記(1)乃至(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生成部係生成:同一時刻上各頻率頻道之子訊框不會重疊的方式所聚合而成的前記聚合訊框。 (5)如上記(1)乃至(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生成部,係將各子訊框是以所定之符元單位而被區隔的填補予以附加,而生成前記聚合訊框。 (6)如上記(1)乃至(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還具備:存取控制部,係基於周圍網路所致之頻道利用狀況,來控制對各頻率頻道之存取。 (7)如上記(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存取控制部,係將有可能對周圍網路之通訊造成干擾的頻率頻道予以排除而控制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 (8)如上記(1)乃至(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生成部,係在前記聚合訊框之中,配置至少1個用來從資料收訊側接收所定之訊號所需之時槽。 (9)如上記(8)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生成部,作為前記時槽係設定:將前記所定之訊號送訊、與收送訊之切換時間予以加算而成的時間。 (10)如上記(8)或(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還具備: 收訊部,係在前記時槽中接收前記所定之訊號;和 管理部,係基於前記所定之訊號而將來自前記送訊部之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序列加以管理。 (11)如上記(10)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管理部,係隨應於在前記時槽中從前記資料的收訊側接收到要求前記聚合訊框之繼續送訊的要繼續訊號,而繼續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在變成未接收到前記要繼續訊號的情況下,結束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 (12)如上記(1)乃至(11)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在結束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之際,前記生成部係生成所定之結束訊號,前記送訊部係將前記結束訊號進行無線送訊。 (12-1)如上記(1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在中途結束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的情況下,將前記結束訊號進行無線送訊。 (13)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生成將子訊框之序列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予以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之步驟;和 將前記送訊訊框進行無線送訊之步驟。 (14)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 收訊部,係接收無線訊框,其係含有:子訊框之序列是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被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和 建構部,將已接收之前記聚合訊框中所含之子訊框加以收集而重建前記子訊框之序列。 (15)如上記(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收訊部,係基於有前文訊號之收訊的頻率頻道之訊號,來推定無前文訊號之收訊的頻率頻道中的各子訊框之交界的位置。 (16)如上記(14)或(1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還具備:送訊部,係發送要求前記聚合訊框之繼續送訊的要繼續訊號,直到前記聚合訊框中所含之前記序列之所有的子訊框都被收集為止。 (17)如上記(1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送訊部,係利用前記聚合訊框之中至少被配置1個的時槽,來發送前記要繼續訊號。 (18)如上記(1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送訊部,係將有可能對周圍網路之通訊造成干擾的頻率頻道予以排除而發送前記要繼續訊號。 (19)如上記(14)乃至(1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在接收到通知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結束的結束訊號的情況下,判定為曾經被利用於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的傳輸路係變成可利用。 (20)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將子訊框之序列是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被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予以接收之步驟;和 將已接收之前記聚合訊框中所含之子訊框加以收集而重建前記子訊框之序列之步驟。 (21)一種通訊系統,係具備: 送訊裝置,係發送將子訊框之序列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予以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和 收訊裝置,係將前記聚合訊框予以接收而收集子訊框,並建構原本的子訊框之序列。 (22)一種以電腦可讀形式而被描述的電腦程式,係令電腦發揮機能成為: 生成部,係生成送訊訊框,其係含有:將子訊框之序列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予以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 送訊控制部,係控制前記送訊訊框之無線送訊。 (23)一種以電腦可讀形式而被描述的電腦程式,係令電腦發揮機能成為: 收訊部,係接收無線訊框,其係含有:子訊框之序列是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被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 建構部,將已接收之前記聚合訊框中所含之子訊框加以收集而重建前記子訊框之序列。
100:無線LAN網路 110:AP 111:STA 112:STA 120:AP 121:STA 122:STA 131:UL OFDMA通訊 132:UL OFDMA通訊 141:UL OFDMA通訊 142:UL OFDMA通訊 1600:通訊裝置 1601:網際網路連接模組 1602:資訊輸入模組 1603:機器控制部 1604:資訊輸出模組 1605:無線通訊模組 1701:介面 1702:送訊緩衝區 1703:網路管理部 1704:送訊訊框建構部 1705:多重頻道動作管理部 1706:管理訊號建構部 1707:送訊利用頻道設定部 1708:送訊功率控制部 1709:無線送訊處理部 1710:天線控制部 1711:無線收訊處理部 1712:偵測閾值控制部 1713:收訊利用頻道設定部 1714:序列管理部 1715:收訊資料建構部 1716:收訊緩衝區
[圖1]圖1係無線LAN網路100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2]圖2係無線LAN系統中可利用之頻率頻道之配置的圖示。 [圖3]圖3係實施多重頻道聚合的程序例的圖示。 [圖4]圖4係適用了訊框聚合的格式例的圖示。 [圖5]圖5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6]圖6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變形例的圖示。 [圖7]圖7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另一變形例的圖示。 [圖8]圖8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再另一變形例的圖示。 [圖9]圖9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在中途結束時的訊框構成例的圖示。 [圖10]圖10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收訊側之動作例的圖示。 [圖11]圖11係Resend Request訊號的收訊動作的圖示。 [圖12]圖12係多重頻道聚合通告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3]圖13係多重頻道聚合回應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4]圖14係Resend Request訊號之回送用時槽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5]圖15係Finish訊號之構成的圖示。 [圖16]圖16係通訊裝置1600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7]圖17係無線通訊模組1605內部的機能構成例的圖示。 [圖18]圖18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送訊側之動作(前半)的流程圖。 [圖19]圖19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送訊側之動作(後半)的流程圖。 [圖20]圖20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收訊側之動作(前半)的流程圖。 [圖21]圖21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收訊側之動作(後半)的流程圖。 [圖22]圖22係多重頻道聚合的實施前先將所要利用之參數進行通告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23]圖23係多重頻道聚合的實施前先將所要利用之參數進行回應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24]圖24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25]圖25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收訊側之動作例的圖示。 [圖26]圖26係多重頻道聚合訊框的收訊側之動作例的圖示。
100:無線LAN網路
110:AP
111:STA
112:STA
120:AP
121:STA
122:STA
131:UL OFDMA通訊
132:UL OFDMA通訊
141:UL OFDMA通訊
142:UL OFDMA通訊

Claims (16)

  1.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生成部,係生成送訊訊框,其係含有:將子訊框之序列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予以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和送訊部,係將前記送訊訊框進行無線送訊;前記生成部,係在前記聚合訊框之中,配置至少1個用來從收訊側接收所定之訊號所需之時槽;前記通訊裝置係還具備:收訊部,係在前記時槽中接收前記所定之訊號;和序列管理部,係基於前記所定之訊號而將來自前記送訊部之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序列加以管理;前記管理部,係隨應於在前記時槽中從前記收訊側接收到要求前記聚合訊框之繼續送訊的要繼續訊號,而繼續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在變成未接收到前記要繼續訊號的情況下,結束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生成部,係以使得在各頻率頻道中,前記序列中所含之各子訊框至少會被儲存1次的方式,來生成前記聚合訊框。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生成部係生成:每一頻率頻道中前記子訊框之序列之順序會是不同的方式所聚合而成的前記聚合訊框。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生成部係生成:同一時刻上各頻率頻道之子訊框不會重疊的方式所聚合而成的前記聚合訊框。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生成部,係將各子訊框是以所定之符元單位而被區隔的填補予以附加,而生成前記聚合訊框。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還具備:存取控制部,係基於周圍網路所致之頻道利用狀況,來控制對各頻率頻道之存取。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存取控制部,係將有可能對周圍網路之通訊造成干擾的頻率頻道予以排除而控制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生成部,作為前記時槽係設定:將前記所定之訊號送訊、與收送訊之切換時間予以加算而成的時間。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在結束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之際,前記生成部係生成所定之結束訊號,前記送訊部係將前記結束訊號進行無線送訊。
  10.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生成將子訊框之序列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予以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之步驟;和將前記送訊訊框進行無線送訊之步驟;前記聚合訊框中係含有,至少1個用來從收訊側接收所定之訊號所需之時槽; 前記通訊方法係還具有:在前記時槽中接收前記所定之訊號之步驟:和基於前記所定之訊號而將來自前記送訊部之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序列加以管理之步驟;前記管理之步驟係包含:隨應於在前記時槽中從前記收訊側接收到要求前記聚合訊框之繼續送訊的要繼續訊號,而繼續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和在變成未接收到前記要繼續訊號的情況下,結束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
  11.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收訊部,係接收無線訊框,其係含有:子訊框之序列是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被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和收訊資料建構部,將已接收之前記聚合訊框中所含之子訊框加以收集而重建前記子訊框之序列;前記收訊部,係基於有前文訊號之收訊的頻率頻道之訊號,來推定無前文訊號之收訊的頻率頻道中的各子訊框之交界的位置。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還具備:送訊部,係發送要求前記聚合訊框之繼續送訊的要繼續訊號,直到前記聚合訊框中所含之前記序列之所有的子訊框都被收集為止。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送訊部,係利用前記聚合訊框之中至少被配置1個的時槽,來發送前記要繼續訊號。
  14.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送訊部,係將有可能對周圍網路之通訊造成干擾的頻率頻道予以排除而發送前記要繼續訊號。
  15.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在接收到通知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結束的結束訊號的情況下,判定為曾經被利用於前記聚合訊框之送訊的傳輸路係變成可利用。
  16.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將子訊框之序列是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頻道軸方向上被多工化而成的聚合訊框予以接收之步驟;和將已接收之前記聚合訊框中所含之子訊框加以收集而重建前記子訊框之序列之步驟;前記接收之步驟係包含:基於有前文訊號之收訊的頻率頻道之訊號,來推定無前文訊號之收訊的頻率頻道中的各子訊框之交界的位置。
TW108138208A 2018-11-01 2019-10-23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TWI8138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6308 2018-11-01
JP2018-206308 2018-11-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9684A TW202029684A (zh) 2020-08-01
TWI813800B true TWI813800B (zh) 2023-09-01

Family

ID=70463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8208A TWI813800B (zh) 2018-11-01 2019-10-23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974163B2 (zh)
EP (1) EP3876593A4 (zh)
TW (1) TWI813800B (zh)
WO (1) WO2020090241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25136A1 (en) * 2004-07-28 2006-02-02 Sony Corporation System,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radio communication
JP4740759B2 (ja) * 2006-02-09 2011-08-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150131516A1 (en) * 2013-11-12 2015-05-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extension for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US20150271002A1 (en) * 2014-03-20 2015-09-24 Newracom,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WO2017150288A1 (ja) * 2016-02-29 2017-09-08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US20170338914A1 (en) * 2015-11-24 2017-11-23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Transmitter Defragmentation for Data Unit Fragme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3670A (ja) 2001-11-29 2003-06-06 Hitachi Ltd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7893999B2 (en) * 2006-05-22 2011-02-22 Broadcom Corporation Simultaneous video and sub-frame metadata capture system
GB2439767A (en) * 2006-07-03 2008-01-09 Nec Technologies Broadcast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101703860B1 (ko) * 2009-05-05 2017-02-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 사용자 기기의 위치를 결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장치
JP5573053B2 (ja) 2009-09-04 2014-08-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AU2010290233B2 (en) * 2009-09-07 2014-08-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 reference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729582B2 (ja) 2015-07-07 2020-07-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7396298B2 (ja) * 2018-12-05 2023-12-12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25136A1 (en) * 2004-07-28 2006-02-02 Sony Corporation System,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radio communication
JP4740759B2 (ja) * 2006-02-09 2011-08-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150131516A1 (en) * 2013-11-12 2015-05-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extension for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US20150271002A1 (en) * 2014-03-20 2015-09-24 Newracom,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US20170338914A1 (en) * 2015-11-24 2017-11-23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Transmitter Defragmentation for Data Unit Fragments
WO2017150288A1 (ja) * 2016-02-29 2017-09-08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45172A1 (en) 2021-11-04
EP3876593A1 (en) 2021-09-08
WO2020090241A1 (ja) 2020-05-07
TW202029684A (zh) 2020-08-01
EP3876593A4 (en) 2022-01-05
US11974163B2 (en) 2024-04-30
US20240267788A1 (en) 2024-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10221B2 (en) V2X message transmission method performed by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same
US1167817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U2407179C2 (ru) Переменные интервалы времени передачи для системы радиосвязи
CN110622608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资源管理
WO2018036433A1 (zh)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基站、终端
KR20210094528A (ko) 고급 harq 설계로 wlan을 개선하는 방법
CN110249689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通信装置
JP2018113689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制御チャネルとデータチャネルとのタイミング関係について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09792773A (zh) 用于窄带物联网的连续模式非连续接收
KR101932472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harq 전송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KR20120113687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배터리 소모 개선 방법 및 장치
KR20160021723A (ko) 고효율 무선랜에서 레이트 결정
KR20160013820A (ko) 상향링크 다중 사용자 전송에 응답하는 하향링크 확인응답
US20120195252A1 (en) Relay station,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5070230A1 (en) Medium access control for multi-channel ofdm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KR20150051911A (ko) 무선랜에서 주파수 선택적 전송에 기반하여 무선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20160018438A (ko) 고효율 무선랜에서 동적 프레임간 간격 프로세싱
CN101766012A (zh) Ip语音数据的调度
KR20140009350A (ko) 상이한 기술들에서 실현되는 무선 네트워크들 내의 피드백 정보의 타이밍의 결정
US12010046B2 (en) Communications devices,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via an access interface divided into multiple bandwidth parts
CN108737036B (zh) 反馈信息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527969A (zh) 信息交互方法
WO2013166311A1 (en) Scheduling schemes for user equipment power saving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TWI813800B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TW201711504A (zh) 用於上行與下行多使用者通訊協定資料單元之確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