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2449B - 半導體結構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2449B
TWI802449B TW111123421A TW111123421A TWI802449B TW I802449 B TWI802449 B TW I802449B TW 111123421 A TW111123421 A TW 111123421A TW 111123421 A TW111123421 A TW 111123421A TW I802449 B TWI802449 B TW I8024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n structures
fin
seal ring
pairs
ring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3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8588A (zh
Inventor
黃善瑜
林學亨
陳世昌
鍾孝文
陳怡倫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85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85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24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244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8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atteries
    • H01L23/585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atteries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s or plates or strips or rods or 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7/088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including transistors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62Protection against mechanical damage

Abstract

本揭露之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半導體結構包括兩個電路區以及兩個內密封環,每一個內密封環圍繞一個電路區。每一個內密封環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大致矩形的周邊具有四個內部角落應力消除結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圍繞兩個內密封環的一外密封環。外密封環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且在外密封環之四個內角處不具有角落應力消除結構。外密封環包括位於兩個內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外密封環之一相應短邊之間的複數個第一鰭結構。每一個第一鰭結構與外密封環之相應短邊平行。第一鰭結構之長度沿著從內密封環至外密封環之相應短邊的方向遞減。

Description

半導體結構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是關於一種半導體結構。
在半導體技術中,藉由各種製造步驟處理半導體晶圓以形成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s,IC)。通常地,在同一個半導體晶圓上形成複數個電路或積體電路晶粒。然後,切割晶圓以切出形成在晶圓上的電路。為了保護電路免受濕氣降解(degradation)、離子汙染、切割製程的影響,密封環形成在積體電路晶粒中之每一者的周圍。密封環是在製造包括電路的許多層的期間形成的,包括前段(front-end-of-line,FEOL)製程以及後段(back-end-of-line,BEOL)製程。前段製程包括在半導體基板上形成電晶體、電容、二極體及/或電阻。後段製程包括形成提供前段製程之元件佈線(routing)的金屬層互連以及導孔。
儘管現有的密封環結構以及製造方法通常足以滿足其預期目的,但仍需要改進。例如,希望根據晶片架構形成雙密封環。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半導體結構包括兩個電路區、兩個內密封環、一外密封環。兩個內密封環中之每一者圍繞兩個電路區之相應一者。兩個內密封環中之每一者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在兩個內密封環之相應一者的四個角落處具有四個內側角落應力消除結構。外密封環圍繞兩個內密封環,其中外密封環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在外密封環的四個內側角落處不具有角落應力消除結構。外密封環包括複數個第一鰭結構,第一鰭結構位於兩個內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外密封環之一相應短邊之間。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者與外密封環之相應短邊平行。第一鰭結構之長度沿著從兩個內密封環至外密封環之相應短邊的一方向遞減。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半導體結構包括兩個電路區、兩個第一密封環、一第二密封環。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並圍繞兩個電路區之相應一者。第二密封環圍繞兩個第一密封環,第二密封環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並具有四個大致直角之內角。第二密封環包括複數個第一鰭結構以及複數個第二鰭結構,第一鰭結構位於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一相應短邊之間,第二鰭結構位於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一長邊之間。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者以及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平行。第一鰭結構中最靠近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之一者最短或為最短之一,且第二鰭結構中最靠近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之一者最短或為最短之一。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半導體結構包括兩個電路區、兩個第一密封環、一第二密封環。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圍繞兩個電路區之相應一者。第二密封環包圍兩個第一密封環,第二密封環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大致矩形的周邊具有兩短邊以及兩長邊,其中第二密封環包括多對第一鰭結構以及多對第二鰭結構,第一鰭結構位於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一相應短邊之間,第二鰭結構位於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一相應長邊之間。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者以及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平行。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遠離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的第一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遠離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的第二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
以下的揭露內容提供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範例,以實行所提供的標的之不同特徵。以下敘述組件以及排列方式之特定範例,以簡化本揭露。當然,這些僅作為範例且意欲不限於此。例如,若說明書敘述了第一特徵形成於第二特徵的上方或第二特徵上,即表示可包括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亦可包括有額外特徵形成於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而使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可未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此外,在各種範例中,本揭露可能使用重複的符號及/或字母。這樣的重複是為了簡化以及清楚之目的,並不表示所討論之各種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聯。
此外,所使用的空間相關用語,例如:「在…下方」、「下方」、「較低的」、「上方」、「較高的」等,是為了便於描述圖式中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個(些)元件或特徵之間的關係。除了在圖式中繪示的方位外,這些空間相關用語意欲包括使用中或操作中的裝置之不同方位。裝置可被轉向不同方位(旋轉90度或其他方位),且在此使用的空間相關用語亦可依此同樣地解釋。更進一步,當用「大約」、「近似」等描述數值或數值範圍時,根據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鑑於在此揭露的特定科技之知識,用語包括在所描述的數字之某些變化(例如±10%或其他變化)內的數值,除非另有說明。例如,用語「約5奈米(nanometer,nm)」可涵蓋從4.5奈米至5.5奈米、4.0奈米至5.0奈米等的尺寸範圍。
概括而言,本申請涉及半導體結構以及製造製程,而且,更具體地,涉及提供包括雙(double)密封環(或雙重(dual)密封環)的密封環結構。雙密封環包括包圍兩個或更多個內密封環的外密封環。每一個內密封環圍繞電路區(或積體電路區或晶圓區域)。內密封環之某些區域可在製造過程中根據晶圓架構選擇性地開放或封閉。例如,兩個電路區可形成為在它們之間具有互連(晶圓級互連),從而使得晶粒達成連接,或者,它們可形成為分開的、單獨的晶粒。在前一種情形下,圍繞每一個電路區的內密封環部分開放,以允許互連通過。在後一種情形下,圍繞每一個電路區的內密封環是完全封閉的。在任何一種情形下,外密封環都是完全封閉的。在前一種情形下,晶圓在外密封環之外被切割(diced)(或分割(cut)),且外密封環為經連接的晶粒提供全隔絕的(fully enclosed)保護。在後一種情形下,晶圓在內密封環之間被切割,外密封環亦被分割,內密封環為單獨的晶粒提供全隔絕的保護。
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外密封環以及內密封環皆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即,它們的外輪廓為矩形或大致矩形)。每一個內密封環在其矩形周邊之四個內角處更包括四個角落應力消除(corner stress relief,CSR)(或稱為角落密封環(corner seal ring,CSR))結構。角落應力消除結構為三角形,以提高內密封環之結構以及機械穩定性。外密封環在外密封環之四個內角處沒有角落應力消除結構。因此,外密封環之外邊界以及內邊界皆為大致矩形,這允許內密封環放置得非常靠近外密封環。換句話說,內密封環以及外密封環可被放置成彼此鄰接(abutting),而在它們之間沒有空的或多餘的區域。這有利地降低了晶粒揀選(die-sorting)之後的外密封環之平面面積(footprint)以及總晶圓面積。
根據本揭露的外密封環包括鰭結構,其沿著與外密封環之短邊的平行的長度方向延伸(extend lengthwise)。鰭結構沿著內密封環之短邊以及長邊設置。沿著內密封環之短邊設置的鰭結構以及沿著同一內密封環之長邊設置的鰭結構形成大致直角,內密封環之外角與此直角緊密配合(tightly fit)。在一些實施例中,鰭結構由在芯軸-間隔物雙重圖案化(mandral-spacer double patterning)製程中衍生自芯軸圖案的間隔物圖案所形成。芯軸圖案與電路區以及密封環區中的其他芯軸圖案一起形成,以提高圖案均勻性。隨後,藉由利用間隔物圖案或其衍生物蝕刻半導體基板來形成鰭結構。因此,鰭結構包括半導體材料。更進一步,鰭結構形成從基板一直延伸至護層之壁結構之一部分。壁結構可包括閘極結構、接點、介電層以及構建在鰭結構的上方的金屬層,且壁結構是外密封環之一部分。藉由形成這些鰭結構,可更好地保護電路區。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理解的是,他們可輕易地使用本揭露作為設計或修改用於執行相同目的及/或達成本文介紹的實施例的相同優點的其他製程以及結構的基礎。
第1A圖是根據本揭露的一半導體結構(或半導體裝置)100之俯視圖。半導體結構100(例如製造出的晶圓或製造出的晶圓之一部分)包括包圍(或圍繞)多個內密封環300的一外密封環350。每一個內密封環300包圍電路區(或積體電路晶粒)150。第1A圖中描繪的實施例示出了包圍兩個電路區150的兩個內密封環300。在其他實施例(未示出)中,外密封環350可包圍多於兩個的內密封環300,每一個內密封環300包圍一個電路區150。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個電路區150可執行相同的功能。例如,每一個電路區150可為記憶體晶片或處理器晶片。在一些實施例中,電路區150可執行不同的功能。例如,一個電路區150可為發射器晶片(例如無線發射器),而另一個電路區150可為接收器晶片(例如無線接收器)。在第1A圖所示的實施例中,每一個電路區150被生產為單獨的晶粒或晶片。例如,半導體結構100沿著如第1A圖所示的切割線180被切割(或分割)。因此,外密封環350亦被分割。內密封環300在切割過程中保持完整,並為每一個單獨的電路區150(在本實施例中亦稱為單獨的晶粒150)提供密封以及保護功能。
第1B圖是第1A圖所示的實施例之變化,其中內密封環300在選定位置形成有開口500,且形成互連510(為導體),以通過開口500連接複數個電路區150。互連510是晶圓級(或晶粒級)互連,其有利地提供了降低的電阻以及更好的抗噪性(與一些晶片外互連(off-chip interconnects)相比)。互連電路區150(在本實施例中亦稱為經連接的晶粒150)形成更大的系統(或晶圓上系統)。在這樣的實施例中,半導體結構100沿著位於外密封環350之外部的切割線180(如第1B圖所示)被切割(或切割)。因此,外密封環350為經連接的晶粒150提供密封以及保護功能。
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形成第1A圖所示的半導體結構100的遮罩組(set of masks)(稱為遮罩組A)以及用於形成第1B圖所示的半導體結構100的遮罩組(稱為遮罩組B)共用共同的遮罩。遮罩亦稱為光遮罩(photo mask或photomask),並用於在半導體晶圓上執行微影以形成半導體結構100之特徵。例如,遮罩組A以及遮罩組B可共用用於擴散層、鰭層、閘極層、接觸層、導孔層、金屬層中的其中一些共同的遮罩。鰭層指的是其中形成有用於鰭式場效電晶體(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FinFET)的半導體鰭片且半導體鰭片突出於半導體基板(例如,矽基板)的上方的半導體層。遮罩組A以及遮罩組B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中形成有互連510的那些層,例如一些金屬層,特別是高層(high-level)金屬層,例如,第五金屬(M5)層、第六金屬(M6)層及/或其他金屬層。藉由在遮罩組A以及遮罩組B之間共用遮罩,製造者可選擇性地生產單獨的晶粒150、經連接的晶粒150或兩者,並降低總成本。例如,如果遮罩組A以及遮罩組B各具有N個遮罩,製造者可能只需要生產M個共用遮罩, N 1個遮罩專門用於遮罩組A,而N 2個遮罩專門用於遮罩組B,其中M+N 1+N 2小於2N。生產的遮罩數量愈少,對製造者來說,成本就愈低。單獨的晶粒150以及經連接的晶粒150可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
在第1A圖所示的實施例中的外密封環350與第1B圖所示的實施例中的外密封環350相同。除了在第1B圖所示的開口500,在第1A圖所示的實施例中的內密封環300與第1B圖所示的實施例中的內密封環300相同。因此,為了簡化的目的,除非是關於開口500,以下對內密封環300以及外密封環350的描述適用於第1A圖所示的實施例以及第1B圖所示的實施例。
請參考第1A圖,外密封環350具有矩形或大致矩形的周邊。換句話說,外密封環350之外輪廓(或外邊界)為矩形或大致矩形。此外,每一個內密封環300具有矩形或大致矩形的周邊。換句話說,每一個內密封環300之外輪廓(或外邊界)為矩形或大致矩形。內密封環300更包括在矩形或大致矩形的周邊的四個內角處的四個角落應力消除結構360。在一些實施例中,角落應力消除結構360是三角形的或大致三角形的。例如,每一個角落應力消除結構360之周邊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之底邊平行於內密封環300之周邊之邊緣。角落應力消除結構360為內密封環300提供了各種機械以及結構優點,例如,在切割的期間防止晶圓之角落處的層剝離(layer peeling)。因為角落應力消除結構360的存在,內密封環300之內部輪廓(或內部邊界)是八角形或大致八角形。外密封環350在其內角處不具有這種角落應力消除結構。因此,外密封環350之內角為九十度或大致九十度。這允許內密封環300之外角(其為直角)與外密封環350之內角(其亦為直角)緊密配合,使得外密封環350與內密封環300之間沒有空隙。如此一來,降低了半導體結構100所佔據的總面積,從而節省了製造成本。內密封環300之間的區域420可包括用於達成均勻圖案密度的虛置(dummy)圖案(未示出)。
第2A圖是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第1A圖中的區域C所示的半導體結構100之特寫俯視圖。第2B圖是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第1A圖中的區域D所示的半導體結構100之特寫俯視圖。請參考第2A圖以及第2B圖,外密封環350包括鰭結構402、412、414、440、442、444、446。鰭結構440定向成其長度方向與外密封環350之一長邊350-L平行。鰭結構442定向成其長度方向與外密封環350之一短邊350-S平行。鰭結構444對角地連接鰭結構440與鰭結構442。如第2B圖所示,鰭結構442構成外密封環350之短邊350-S之一部分。此外,儘管第2A圖以及第2B圖並未示出,鰭結構440、442、444形成包圍內密封環300的連續環(例如,如第1A圖所示)。鰭結構446定向成其長度方向與鰭結構444平行且設置於外密封環350之外角。換句話說,鰭結構446以及內密封環300設置在鰭結構444之相對兩側。鰭結構446是離散片段(discrete segments),而非環形。此外,鰭結構446之長度隨著遠離鰭結構444而遞減。鰭結構446共同形成大致三角形的形狀。
鰭結構402定向成其長度方向與外密封環350之短邊350-S平行。因此,鰭結構402亦平行於內密封環300之短邊。鰭結構402的寬度比鰭結構442窄。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個鰭結構442比每一個鰭結構402寬3倍。鰭結構402是離散片段,而非環形。鰭結構402靠近鰭結構444放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設計規則允許的情形下,鰭結構402被放置成盡可能靠近鰭結構444。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鰭結構402與鰭結構444之間沿著「X」方向的一距離d 1可為1微米(micrometer,μm)或更小,例如在0.5微米至1微米的範圍內。此外,鰭結構402之長度沿著「+Y」方向(即從內密封環之短邊至外密封環之短邊的方向)遞減。因此,離內密封環300最近的鰭結構402最長,而離內密封環300最遠的鰭結構402最短。鰭結構402亦被稱為交錯的鰭結構402,因為鰭結構402的長度是交錯的(沿著「+Y」方向一者比另一者短。鰭結構402共同形成梯形(trapezoidal)形狀。
鰭結構414以及鰭結構412亦定向成其長度方向與外密封環350之短邊350-S平行。鰭結構414以及鰭結構412設置在內密封環300以及外密封環350之一長邊350-L之間。鰭結構414彼此之間具有大約相等的長度。鰭結構412之長度沿著「+Y」方向遞減。因此,離外密封環350之短邊350-S最近的鰭結構412最短,而離外密封環350之短邊350-S最遠的鰭結構412最長。鰭結構412共同形成梯形形狀。鰭結構412亦被稱為交錯的鰭結構412。在一些實施例中,鰭結構412以及鰭結構402的靠近鰭結構444的末端大致沿著直線。此外,鰭結構412的遠離鰭結構444的末端大致沿著Y方向上的直線對齊。因此,鰭結構402、412、414幾乎完全填充了內密封環300與鰭結構440、444、442之間的空間,這達成了良好的圖案密度並改進了製造製程,例如,微影以及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CMP)。
第3A圖以及第3B圖示出了半導體結構100之另一些實施例。為了簡化的目的,在第3A圖以及第3B圖中並未示出半導體結構100之所有組件。在本實施例中,鰭結構402包括複數對鰭結構402p。每一對鰭結構402p具有大約相等的長度(即,它們被認為在製造公差內具有相同的長度)。每一對鰭結構402p的長度都短於較靠近內密封環300的相鄰對的鰭結構402p。類似地,鰭結構412包括複數對鰭結構412p。每一對鰭結構412p具有大約相等的長度(即,它們被認為在製造公差內具有相同的長度)。每一對鰭結構412p的長度都短於較遠離外密封環350之短邊350-S的相鄰對的鰭結構412p。鰭結構414更包括複數對鰭結構414p。不過,所有對的鰭結構414p具有大約相等的長度。在一些實施例中,鰭結構402、412、414在一雙重圖案化製程中由在芯軸圖案(例如,第8a圖以及第8b圖中的芯軸圖案112)之側壁上的間隔物圖案(例如,第8b圖以及第8c圖中的間隔物圖案114)所形成。每一對鰭結構402p、412p或414p對應於同一芯軸圖案上的一對間隔物圖案。因此,每一對鰭結構402p、412p或414p具有大約相同的長度。此外,用於形成鰭結構402的芯軸圖案形成為具有交錯的長度,例如,第2A圖中的鰭結構402之交錯的長度。因此,成對的鰭結構402p形成為具有交錯的長度。類似地,用於形成鰭結構412的芯軸圖案形成為具有交錯的長度,例如,第2A圖中的鰭結構412之交錯的長度。因此,成對的鰭結構412p形成為具有交錯的長度。。
第4圖示出了第1A圖之區域C中的內密封環300之一部分。如圖所示,內密封環300包括鰭結構340、342、344、346以及角落應力消除結構360。鰭結構340定向成其長度方向平行於「Y」方向(即,平行於第2A圖中的外密封環350之長邊350-L)。鰭結構342定向成其長度方向平行於「X」方向(即,平行於第2A圖中之外密封環350之短邊350-S)定向。鰭結構344對角地連接鰭結構340與鰭結構342。此外,即使未示出,鰭結構340、342、344形成包圍電路區150的連續環(請參考第1A圖)。鰭結構346定向成其長度方向平行於鰭結構344,並設置在內密封環300之外角處。換句話說,鰭結構346以及角落應力消除結構360設置在鰭結構344之相對兩側。角落應力消除結構360可包括離散片段,而且,角落應力消除結構360之整體形狀是梯形的,角落應力消除結構360之短邊靠近鰭結構344,角落應力消除結構360之長邊遠離鰭結構344,角落應力消除結構360之兩個腰分別平行於鰭結構342以及鰭結構340。鰭結構346是離散片段,而非環形。此外,鰭結構346之長度隨著遠離鰭結構344而遞減。鰭結構346共同形成大致三角形的形狀,其與由鰭結構402、414、412形成的直角緊密配合。(請參考第2A圖)。
第5圖示出了根據一些實施例的沿著第1A圖中的「線Cut-A」的半導體結構100之剖面圖。實際上,第5圖示出了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外密封環350之剖面。第6圖示出了沿著第1A圖中的「線Cut-B」的半導體結構100之剖面圖。實際上,第6圖示出了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內密封環300之剖面。外密封環350以及內密封環300之一些結構相同或大致相同。例如,外密封環350以及內密封環300中之每一者都包括子密封環212a、212b、212c、212d。
請參考第5圖及第6圖,半導體結構100包括基板202。在本實施例中,基板202為矽基板。在各種實施例中,基板202可選地包括其他半導體材料,例如鍺、碳化矽、砷化鎵、磷化鎵、磷化銦、砷化銦、銻化銦、SiGe、GaAsP、AlInAs、AlGaAs、GaInAs、GaInP、GaInAsP或前述材料之組合。基板202可包括摻雜的主動區,例如一P型井(P-well)及/或一N型井(N-well)204(請參考第7圖)。基板202亦可進一步包括其他特徵,例如埋入層及/或磊晶(epitaxy)層。此外,基板202可為絕緣體上覆半導體,例如,絕緣體上覆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在其他實施例中,基板202可包括摻雜磊晶層、梯度半導體層及/或可進一步包括覆蓋不同類型的另一層半導體層的半導體層,例如,矽鍺層上覆矽層。基板202包括被配置為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N metal-oxide-semiconductor,NMOS)裝置(例如N型金屬場效電晶體(nFET))或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P metal-oxide-semiconductor,PMOS)裝置(例如P型金屬場效電晶體(pFET))的主動區(例如N+或P+摻雜區)。基板202可包括底層、裝置、接合面(junctions)以及其他特徵(未示出)。外密封環350、內密封環300、電路區150內置在基板202中或在基板202上。基板202進一步包括在內密封環300與電路區150之間的一組件隔離170(請參考第6圖),而且,切割線區域(用於切割線180)圍繞外密封環350且可選地與外密封環350重疊。
外密封環350包括子密封環212a、212b、212c、212d、212f。子密封環212a寬於其他子密封環,因此可稱為主要的子密封環。具有複數個嵌套(nested)子密封環確保至少內部子密封環在切割(例如,晶粒鋸切)的期間被保護而不會破裂。例如,子密封環212c以及子密封環212d可保護子密封環212a、212b、212f免受切割的期間可能發生的損壞。
子密封環212a、212b、212c、212d、212f中之每一者包括設置在鰭結構440以及鰭結構414上的一個或複數個導電特徵218,且鰭結構440以及鰭結構414上形成於基板202上或形成於基板202中。儘管未示出,但一個或複數個導電特徵218亦設置在鰭結構402、412、442、444、446上,且鰭結構402、412、442、444、446形成於基板202上或形成於基板202中。鰭結構藉由諸如為淺溝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的一隔離結構230彼此隔離。導電特徵218可包括垂直堆疊的多個導體,且可包括摻雜的半導體、金屬、導電氮化物、導電氧化物或其他類型的導電材料。在導電特徵218的上方,子密封環212a、212b、212c、212d、212f中之每一者更包括多個金屬層251,金屬層251相互堆疊並藉由複數個金屬導孔252垂直連接。金屬層251以及金屬導孔252可包括銅、銅合金或其他導電材料,且可使用鑲嵌或雙重鑲嵌製程形成。金屬層251以及金屬導孔252中之每一者可包括圍繞金屬核(core)(例如,銅)的導電阻擋層(例如,TiN或TaN)。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層251中之每一者形成為圍繞內密封環300以及電路區150的環狀或類似環狀結構(例如,大致方環)。換句話說,金屬層層251中之每一者形成為封閉結構,並沿著內密封環300以及電路區150佔據的區域之邊緣延伸。在本實施例中,環狀或類似環狀結構是指封閉結構,其可為矩形、正方形、大致矩形、大致正方形或其他多邊形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外側的金屬導孔252(分別距內密封環300以及電路區150最近以及最遠的金屬導孔252)形成為環形。因此,外側的金屬導孔252亦被稱為導孔條。內側的金屬導孔252形成為離散導孔,其形成與外側的金屬導孔252平行的線。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子密封環212a以及每一個子密封環212c更包括鋁墊264。
導電特徵218、金屬層251、金屬導孔252埋入介電層210中。介電層210可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低介電常數(low-k)介電材料、極低介電常數(extreme low-k,ELK)介電材料或其他合適的介電材料(例如,包括矽、氧、氮、碳或其他合適的隔離組分)或前述材料之組合。半導體結構100更包括位於介電層210的上方的一護層260以及位於護層260的上方的另一護層262。每一個鋁墊264包括設置在護層260的上方的一頂部以及穿透護層260且與子密封環212a以及子密封環212c電性連接的一底部。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個鋁墊264形成為環繞內密封環300以及電路區150的環形。因此,鋁墊264亦可稱為鋁環264。鋁墊264可與暴露在電路區150之頂表面上的接合墊(未示出)同時形成。護層262設置在護層260以及鋁墊264的上方。護層260以及262可由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以及氮化物之組合形成,且可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形成。每一個子密封環212a-f呈垂直壁的形式,從基板202(具體地,從鰭結構402、412、414、440、442、444、446)延伸至較高的金屬層251以及鋁墊264。
溝槽261設置在子密封環212b之上的護層262中。另一溝槽263設置在子密封環212d之上的護層262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槽261以及263中之每一者形成為圍繞內密封環300以及電路區150的環形形狀。雙重溝槽261、263的有利特徵是,如果在切割的期間在切割線中出現破裂,溝槽263將阻止破裂。即使破裂傳遞通過溝槽263,如果有的話,溝槽261大致降低破裂之應力。半導體結構100可包括其他特徵以及第5圖中未示出的層。
第6圖示出了根據本揭露之各方面的沿著第1A圖中的「線Cut-B」的半導體結構100之一部分之剖面圖。請參考第6圖,類似於外密封環350,內密封環300亦包括複數個子密封環,例如,子密封環212a、212b、212c、212d。除了,例如,子密封環之尺寸可能不同以外,內密封環300之特徵與外密封環350之特徵相同。
半導體結構100更包括在內密封環300與電路區150之間的一組件隔離170。組件隔離170包括隔離結構230(例如淺溝槽隔離)。隔離結構230可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其他合適的隔離材料(例如,包括矽、氧、氮、碳或其他合適的隔離組分)或前述材料之組合。隔離結構230可包括不同的結構,例如淺溝槽隔離結構及/或深溝槽隔離(deep trench isolation,DTI)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結構100可在組件隔離170中包括各種虛置線以及虛置導孔。
第7圖示出了半導體結構100之剖面圖,示出了其中的各種層,包括井(或擴散層)204、隔離結構230、鰭層215(包括鰭結構402、412、414、440、444、442、446、340、342、344、346)、閘極層240、閘極導孔層242、接觸層(未示出,但與閘極層240在同一高度)、接觸導孔(或導孔初始(via0))層(未示出,但與閘極導孔層242在同一高度)、第一至第六金屬(M1、M2、M3、M4、M5、M6)層251、第一至第五導孔(via1、via2、via3、via4、via5)層252。半導體結構100可包括第7圖中未示出的其他層或特徵,例如摻雜的源極/汲極半導體層。導電特徵218可包括摻雜的源極/汲極半導體層、閘極層240、閘極導孔層242、接觸層、接觸導孔或前述特徵之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井204形成在電路區150中的基板202中或形成在電路區150中的基板202上。井204包括配置用於n型電晶體的p型摻雜區以及配置用於p型電晶體的n型摻雜區。鰭層215包括從基板202突出的鰭形半導體材料(或鰭片或鰭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鰭層215可包括矽、鍺、矽鍺或其他合適的半導體材料。
閘極層240包括具有閘極介電層以及閘極電極層的閘極結構。閘極介電層可包括二氧化矽、氮氧化矽及/或高介電常數介電材料,例如HfO 2、HfSiO、HfSiO 4、HfSiON、HfLaO、HfTaO、HfTiO、HfZrO、HfAlO x、ZrO、ZrO 2、ZrSiO 2、AlO、AlSiO、Al 2O 3、TiO、TiO 2、LaO、LaSiO、Ta 2O 3、Ta 2O 5、Y 2O 3、SrTiO 3、BaZrO、BaTiO 3(BTO)、(Ba,Sr)TiO 3(BST)、Si 3N 4、二氧化鉿-氧化鋁(HfO 2-Al 2O 3)合金、其他合適的高介電常數介電材料或前述材料之組合。高介電常數介電材料通常是指介電常數較高的介電材料,例如,大於氧化矽之介電常數(k≈3.9)。閘極電極層可包括鈦、鋁、碳化鉭、碳氮化鉭、氮化矽鉭、氮化鈦、氮化鉭、釕、鉬、鎢、鉑、鎢、鈷、銅及/或其他合適的材料。
閘極導孔層242、接觸層(未示出)、接觸導孔層(未示出)、導孔層252、金屬層251中之每一者可包括鈦、鉭、鎢、鈷、鉬、釕或氮化物導電材料,例如,氮化鈦、氮化鋁鈦、氮化鎢、氮化鉭、或前述材料之組合,並且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及/或其他合適的製程形成。
第8a圖至第8d圖示出了利用芯軸-間隔物雙重圖案化形成鰭結構402、412、414以及其他鰭結構的製程。請參考第8a圖,硬遮罩層106、108、110形成在基板202的上方,且一芯軸圖案112形成在硬遮罩層110的上方。硬遮罩層106、108、110可包括任何合適的材料,包括鈦氮化物、氧化矽以及碳氧化矽。芯軸圖案112可包括抗反射聚合材料。芯軸圖案112可利用微影以及蝕刻製程形成,且可形成為鰭結構402、412、414以及其他鰭結構(例如,關於第2A圖以及第2圖描述的那些鰭結構)之形狀。在一些實施例(未示出)中,利用芯軸圖案112作為蝕刻遮罩來蝕刻硬遮罩層106、108、110以形成硬遮罩圖案,然後,利用硬遮罩圖案作為蝕刻遮罩來蝕刻基板202,從而在基板202中形成鰭結構402、412、414。在本實施例中,間隔物圖案114形成在芯軸圖案112之側壁上,例如,如第8b圖所示。接下來,移除芯軸圖案112,在硬遮罩層110上留下間隔物圖案114,例如,如第8c圖所示。接下來,可修整間隔物圖案114。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物圖案114具有對應於關於第2A圖以及第2圖描述的鰭結構402、412、414的形狀。接下來,利用蝕刻製程將間隔物圖案114之形狀轉移至基板202,從而在基板202中或基板202上形成鰭結構402、412、414,例如,如第8d圖所示。
儘管不意欲限制,但本揭露之實施例提供了以下優點中的一個或複數個。例如,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具有雙密封環結構的半導體結構。雙密封環結構包括包圍兩個或更多個內密封環之一外密封環。每一個內密封環包圍一電路區。半導體結構可用於形成經連接的晶粒或單獨的晶粒。外密封環為經連接的晶粒提供密封以及保護功能。內密封環為單獨的晶粒提供密封以及保護功能。內密封環與外密封環緊密配合,在它們之間沒有多餘的區域,從而降低了半導體結構之平面面積。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外密封環以及內密封環中形成多個(例如,四個)子密封環,以進一步改善密封環的操作可靠性。本揭露之實施例可容易地整合至現有的半導體製造製程中。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半導體結構包括兩個電路區、兩個內密封環、一外密封環。兩個內密封環中之每一者圍繞兩個電路區之相應一者。兩個內密封環中之每一者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在兩個內密封環之相應一者的四個角落處具有四個內側角落應力消除結構。外密封環圍繞兩個內密封環,其中外密封環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在外密封環的四個內側角落處不具有角落應力消除結構。外密封環包括複數個第一鰭結構,第一鰭結構位於兩個內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外密封環之一相應短邊之間。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者與外密封環之相應短邊平行。第一鰭結構之長度沿著從兩個內密封環至外密封環之相應短邊的一方向遞減。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鰭結構包括複數對第一鰭結構,其中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靠近兩個內密封環的第一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
在一些實施例中,外密封環更包括複數個第二鰭結構。第二鰭結構位於兩個內密封環與外密封環之一長邊之間。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者與外密封環之一短邊平行,且第二鰭結構中最靠近外密封環之短邊之一者最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鰭結構包括複數對第二鰭結構,其中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遠離外密封環之短邊的第二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
在一些實施例中,外密封環更包括複數個第三鰭結構、複數個第四鰭結構、複數個第五鰭結構。第三鰭結構形成外密封環之一長邊。第四鰭結構形成外密封環之短邊。第五鰭結構對角地連接第三鰭結構與第四鰭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外密封環更包括複數個第六鰭結構。第六鰭結構平行於第五鰭結構,其中第六鰭結構與兩個內密封環設置於第五鰭結構之相對兩側。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鰭結構與第五鰭結構沿著平行於外密封環之短邊的一方向的距離小於1微米。
在一些實施例中,兩個內密封環之每一者包括複數個第七鰭結構、複數個第八鰭結構、複數個第九鰭結構。第七鰭結構形成兩個內密封環中之相應的一者之一長邊。第八鰭結構形成兩個內密封環中之相應的一者之短邊。第九鰭結構對角地連接第七鰭結構與第八鰭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兩個內密封環中之每一者更包括複數個第十鰭結構。第十鰭結構平行於第九鰭結構,其中第十鰭結構設置在第九鰭結構與外密封環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角落應力消除結構之其中一者以及第十鰭結構設置在第九鰭結構之相對兩側上。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半導體結構包括兩個電路區、兩個第一密封環、一第二密封環。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並圍繞兩個電路區之相應一者。第二密封環圍繞兩個第一密封環,第二密封環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並具有四個大致直角之內角。第二密封環包括複數個第一鰭結構以及複數個第二鰭結構,第一鰭結構位於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一相應短邊之間,第二鰭結構位於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一長邊之間。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者以及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平行。第一鰭結構中最靠近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之一者最短或為最短之一,且第二鰭結構中最靠近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之一者最短或為最短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鰭結構以及第二鰭結構是在一雙重圖案化製程中的複數個芯軸圖案之複數個側壁上的複數個間隔物圖案所形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鰭結構包括複數對第一鰭結構,其中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遠離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的第一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鰭結構包括複數對第二鰭結構,其中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遠離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的第二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鰭結構以及第二鰭結構包括一半導體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者以及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者是在一垂直結構之一底部,且垂直結構從一半導體基板延伸至由一護層覆蓋的一頂部金屬層。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半導體結構包括兩個電路區、兩個第一密封環、一第二密封環。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圍繞兩個電路區之相應一者。第二密封環包圍兩個第一密封環,第二密封環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大致矩形的周邊具有兩短邊以及兩長邊,其中第二密封環包括多對第一鰭結構以及多對第二鰭結構,第一鰭結構位於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一相應短邊之間,第二鰭結構位於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一相應長邊之間。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者以及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平行。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遠離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的第一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遠離第二密封環之相應短邊的第二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密封環更包括複數個第三鰭結構。第三鰭結構位於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密封環之相應長邊之間,其中第三鰭結構的長度方向與第二鰭結構平行,第三鰭結構中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第三鰭結構大致沿著第二密封環之相應長邊均勻地分布。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鰭結構以及第二鰭結構是在一雙重圖案化製程中利用形成在複數個芯軸圖案之複數個側壁上的複數個間隔物圖案來蝕刻一半導體基板所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鰭結構大致以約5微米至8微米寬的一間距均勻地分布。
以上概述數個實施例之特徵,使得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更佳地理解本揭露之一些方面。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理解的是,可輕易地使用本揭露作為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以及結構的基礎,以實現本說明書中介紹的實施例之相同目的及/或達成相同優點。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應理解的是,這樣的等同配置並不背離本揭露之精神以及範疇,且在不背離本揭露之精神以及範疇的情形下,可對本揭露進行各種改變、替換以及更改。
100:半導體結構 150:電路區/晶粒 170:組件隔離 180:切割線 202:基板 204:井 210:介電層 215:鰭層 218:導電特徵 212a,212b,212c,212d,212f:子密封環 230:隔離結構 240:閘極層 251,M1,M2,M3,M4,M5,M6:金屬層 252,Via1,Via2,Via3,Via4,Via5:金屬導孔/導孔層 260,262:護層 261,263:溝槽 264:鋁墊 300:內密封環 340,342,344,346:鰭結構 350:外密封環 350-L:外密封環之長邊 350-S:外密封環之短邊 360:角落應力消除結構 402,402p,412,412p,414,414p,440,442,444,446:鰭結構 420:區域 500:開口 510:互連 d 1:距離 w 1,w 2:寬度
當閱讀所附圖式時,從以下的詳細描述能最佳地理解本揭露。應注意的是,根據業界的標準作法,各種特徵並未按照比例繪製,且僅用於繪示的目的。事實上,可任意的放大或縮小各特徵之尺寸,以做清楚的說明。 第1A圖是根據本揭露之一些方面的具有多個電路區以及多個密封環的半導體結構之俯視圖。 第1B圖是根據本揭露之一些方面的半導體結構之俯視圖,其中選擇性地開放內密封環,並選擇性地在電路區之間形成互連。 第2A圖是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第1A圖中的區域C所示的半導體結構之特寫俯視圖。 第2B圖是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第1A圖中的區域D所示的半導體結構之特寫俯視圖。 第3A圖是根據本揭露之另一些實施例的第1A圖中的區域C所示的半導體結構之一部分之特寫俯視圖。 第3B圖是根據本揭露之另一些實施例的第1A圖中的區域D所示的半導體結構之一部分之特寫俯視圖。 第4圖是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第1A圖中的區域C所示的半導體結構之一部分之特寫俯視圖。 第5圖是根據本揭露之各方面的沿著第1A圖之線Cut-A的第1A圖所示的半導體結構之一部分之特寫俯視圖。 第6圖是根據本揭露之各方面的沿著第1A圖之線Cut-B的第1A圖所示的半導體結構之一部分之特寫俯視圖。 第7圖示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第1A圖以及第1B圖所示的半導體結構之各層之剖面圖。 第8a圖、第8b圖、第8c圖、第8d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之各方面的用於在半導體結構中形成鰭結構的製程。
100:半導體結構 300:內密封環 350:外密封環 350-L:外密封環之長邊 350-S:外密封環之短邊 402,412,414,440,442,444,446:鰭結構 d 1:距離 w 1,w 2:寬度

Claims (15)

  1.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兩個電路區;兩個內密封環,該兩個內密封環中之每一者圍繞該兩個電路區之相應一者,其中該兩個內密封環中之每一者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在該兩個內密封環之相應一者的四個角落處具有四個內側角落應力消除結構;以及一外密封環,圍繞該兩個內密封環,其中該外密封環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在該外密封環的四個內側角落處不具有角落應力消除結構;其中該外密封環包括複數個第一鰭結構,該等第一鰭結構位於該兩個內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該外密封環之一相應短邊之間;其中該等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者與該外密封環之該相應短邊平行;以及其中該等第一鰭結構之長度沿著從該兩個內密封環至該外密封環之該相應短邊的一方向遞減。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等第一鰭結構包括複數對第一鰭結構,其中該複數對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該複數對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靠近該兩個內密封環的該複數對第一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外密封環更包括:複數個第二鰭結構,位於該兩個內密封環與該外密封環之一長邊之間;其中該等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者與該外密封環之一短邊平行;以及其中該等第二鰭結構中最靠近該外密封環之該短邊之一者最短;其中該等第二鰭結構包括複數對第二鰭結構,其中該複數對第二鰭結構中之 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該複數對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遠離該外密封環之該短邊的該複數對第二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外密封環更包括:複數個第三鰭結構,形成該外密封環之一長邊;複數個第四鰭結構,形成該外密封環之該短邊;複數個第五鰭結構,對角地連接該等第三鰭結構與該等第四鰭結構;以及複數個第六鰭結構,平行於該等第五鰭結構,其中該等第六鰭結構與該兩個內密封環設置於該等第五鰭結構之相對兩側。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等第一鰭結構與該等第五鰭結構沿著平行於該外密封環之該短邊的一方向的距離小於1微米。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兩個內密封環之每一者包括:複數個第七鰭結構,形成該兩個內密封環中之相應的一者之一長邊;複數個第八鰭結構,形成該兩個內密封環中之相應的一者之該短邊;複數個第九鰭結構,對角地連接該等第七鰭結構與該等第八鰭結構;以及複數個第十鰭結構,平行於該等第九鰭結構,其中該等第十鰭結構設置在該等第九鰭結構與該外密封環之間;其中該等角落應力消除結構之其中一者以及該等第十鰭結構設置在該等第九鰭結構之相對兩側上。
  7.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兩個電路區;兩個第一密封環,該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並 圍繞該兩個電路區之相應一者;以及一第二密封環,圍繞該兩個第一密封環,該第二密封環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並具有四個大致直角之內角;其中該第二密封環包括複數個第一鰭結構以及複數個第二鰭結構,該等第一鰭結構位於該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該第二密封環之一相應短邊之間,該等第二鰭結構位於該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該第二密封環之一長邊之間;其中該等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者以及該等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者與該第二密封環之該相應短邊平行;以及其中該等第一鰭結構中最靠近該第二密封環之該相應短邊之一者最短或為最短之一,且該等第二鰭結構中最靠近該第二密封環之該相應短邊之一者最短或為最短之一。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等第一鰭結構以及該等第二鰭結構是在一雙重圖案化製程中的複數個芯軸圖案之複數個側壁上的複數個間隔物圖案所形成。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等第一鰭結構包括複數對第一鰭結構,其中該複數對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該複數對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遠離該第二密封環之該相應短邊的該複數對第一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其中該等第二鰭結構包括複數對第二鰭結構,其中該複數對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該複數對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遠離該第二密封環之該相應短邊的該複數對第二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等第一鰭結構以及該等第二鰭結構包括一半導體材料。
  11.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等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者以及該等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者是在一垂直結構之一底部,且該垂直結構從一半導體基板延伸至由一護層覆蓋的一頂部金屬層。
  12.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兩個電路區;兩個第一密封環,該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圍繞該兩個電路區之相應一者;以及一第二密封環,包圍該兩個第一密封環,該第二密封環具有一大致矩形的周邊,該大致矩形的周邊具有兩短邊以及兩長邊,其中該第二密封環包括多對第一鰭結構以及多對第二鰭結構,該多對第一鰭結構位於該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該第二密封環之一相應短邊之間,該多對第二鰭結構位於該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該第二密封環之一相應長邊之間;其中該多對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者以及該多對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者與該第二密封環之該相應短邊平行;其中該多對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該多對第一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遠離該第二密封環之該相應短邊的該多對第一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其中該多對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該多對第二鰭結構中之每一對的長度短於較遠離該第二密封環之該相應短邊的該多對第二鰭結構中之相鄰的一對。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二密封環更包括:複數個第三鰭結構,位於該兩個第一密封環中之每一者與該第二密封環之該相應長邊之間,其中該等第三鰭結構的長度方向與該多對第二鰭結構平行,該等第三鰭結構中具有大致相等的長度,且該等第三鰭結構大致沿著該第二密封環之該相應長邊均勻地分布。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多對第一鰭結構以及該多對第二鰭結構是在一雙重圖案化製程中利用形成在複數個芯軸圖案之複數個側壁上的複數個間隔物圖案來蝕刻一半導體基板所形成。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多對第一鰭結構大致以約5微米至8微米寬的一間距均勻地分布。
TW111123421A 2021-07-09 2022-06-23 半導體結構 TWI8024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19892P 2021-07-09 2021-07-09
US63/219,892 2021-07-09
US17/738,282 US20230010037A1 (en) 2021-07-09 2022-05-06 Mandrel fin design for double seal ring
US17/738,282 2022-05-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8588A TW202318588A (zh) 2023-05-01
TWI802449B true TWI802449B (zh) 2023-05-11

Family

ID=83763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3421A TWI802449B (zh) 2021-07-09 2022-06-23 半導體結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10037A1 (zh)
CN (1) CN115274656A (zh)
TW (1) TWI80244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8205A (zh) * 2010-02-09 2011-08-10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电路结构
US20110284843A1 (en) * 2007-05-10 2011-11-2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Probe Pad On A Corner Stress Relief Region In A Semiconductor Chip
US20140367835A1 (en) * 2013-06-18 2014-12-18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Die Seal Ring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TW202013636A (zh) * 2018-09-27 2020-04-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84843A1 (en) * 2007-05-10 2011-11-2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Probe Pad On A Corner Stress Relief Region In A Semiconductor Chip
CN102148205A (zh) * 2010-02-09 2011-08-10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电路结构
US20140367835A1 (en) * 2013-06-18 2014-12-18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Die Seal Ring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TW202013636A (zh) * 2018-09-27 2020-04-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8588A (zh) 2023-05-01
US20230010037A1 (en) 2023-01-12
CN115274656A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55094B2 (en) FinFET devices with dummy fins having multiple dielectric layers
US9779984B1 (en) Method of forming trenches with different depths
US9337190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dummy isolation gat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reof
US11728229B2 (en) Dummy patterns in redundant region of double seal ring
US10115796B2 (en) Method of pulling-back sidewall metal layer
US11222842B2 (en) Interconnect structure and methods thereof
TWI802449B (zh) 半導體結構
US20230028005A1 (en) Seal ring structure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the method thereof
US11855010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features in redundant region of double seal ring
CN219626643U (zh) 半导体结构
CN220021083U (zh) 半导体结构
US20180204758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Structure with Guard Ring
US20230019608A1 (en) Seal ring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gate-all-around transistors
US20230395680A1 (en) Seal ring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230040387A1 (en) Seal Ring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Gate-All-Around Transistors
US20220415888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2024012033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gate dielectric laye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20230402444A1 (en) Integrated standard cell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