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9291B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9291B
TWI799291B TW111122065A TW111122065A TWI799291B TW I799291 B TWI799291 B TW I799291B TW 111122065 A TW111122065 A TW 111122065A TW 111122065 A TW111122065 A TW 111122065A TW I799291 B TWI799291 B TW I7992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kage
portable electronic
electronic device
lifting mechanism
l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2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1955A (zh
Inventor
鄭喻文
劉庭瑋
葉王鴻
Original Assignee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19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19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9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9291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yroscope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及升降機構。第二機體透過升降機構連接至第一機體。升降機構包括第一連動件、第二連動件、第三連動件及支撐件。第一連動件滑接於第一機體。第二連動件樞接於第一機體。第三連動件樞接於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支撐件樞接於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且具有位於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之間的第一支撐部及自第一連動件往第二機體延伸的第二支撐部。第二機體樞接於第二支撐部。當第二機體閉合於第一機體上時,第二機體被鎖定於第二連動件。隨著升降機構的抬升,第二機體與第二連動件的鎖定關係被解除。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因筆記型電腦具備便攜及高運算效能等特點,已成為現代人在生活中或工作上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筆記型電腦是由具備邏輯運算能力的第一機體及具備影像顯示能力的第二機體所組成,且第二機體透過鉸鏈樞接於第一機體。也就是說,在常見的筆記型電腦中,第二機體僅能在限定的角度範圍內相對於第一機體旋轉,故第二機體的觀看角度較受侷限,且第二機體的觀看高度及觀看距離無法靈活調整。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有助於提高使用者操作上的靈活度及可靠度。
本發明提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及升降機構。升降機構配置於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之間。第二機體透過升降機構連接至第一機體。升降機構包括第一連動件、第二連動件、第三連動件及支撐件。第一連動件滑接於第一機體。第二連動件樞接於第一機體。第三連動件樞接於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支撐件樞接於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且具有位於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之間的第一支撐部及自第一連動件往第二機體延伸的第二支撐部。第二機體樞接於第二支撐部。當第二機體閉合於第一機體上時,第二機體被鎖定於第二連動件。隨著升降機構的抬升,第二機體與第二連動件的鎖定關係被解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連動件具有樞接於第一機體的第一端及樞接於支撐件的第二端,且第二機體被鎖定於第二連動件的第二端。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機體具有背側及位於背側上的定位部,且第二連動件的第二端具有定位槽。定位部被鎖定於定位槽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定位槽的開口面向第一機體,以將定位部鎖定於定位槽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隨著第二連動件的旋轉抬升,定位槽的開口轉向第二機體的背側,以解除第二機體與第二連動件的第二端之間的鎖定關係,使定位部移出定位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連動件具有滑接於第一機體的第一端及樞接於支撐件的第二端,且第三連動件具有樞接於第一連動件的第一端的第一端及樞接於第二連動件的第二端。第三連動件的第二端樞接於第二連動件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升降機構更包括配置於第一機體內的彈簧,且第二連動件具有樞接於第一機體的第一端及樞接於支撐件的第二端。彈簧對應第二連動件的第一端配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彈簧為扭力彈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升降機構更包括配置於第一機體內的彈簧,且第一連動件具有滑接於第一機體的第一端及樞接於支撐件的第二端。彈簧對應第一連動件的第一端配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彈簧為拉伸彈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升降機構更包括配置於支撐件上的緩衝件,且第二機體接觸緩衝件。第二連動件具有樞接於第一機體的第一端及樞接於支撐件的第二端,且緩衝件對應第二連動件的第二端配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配置於第一機體上的緩衝件,且第二連動件位於第一連動件與緩衝件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連動件具有樞接於第一機體的第一端及樞接於支撐件的第二端,且第二連動件的第一端分離於緩衝件。隨著第二連動件的旋轉抬升,第二連動件的第一端接觸緩衝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升降機構更包括滑動配置於支撐件的第二支撐部的鎖定件,且第一連動件中樞接於支撐件的一端具有朝向鎖定件的鎖定槽。鎖定件位於鎖定槽外或插入鎖定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機體具有背側及位於背側上的切換部。第二機體的背側接觸支撐件,且切換部接觸鎖定件,使鎖定件保持於鎖定槽外。隨著第二機體的背側分離於支撐件,切換部分離於鎖定件,且鎖定件插入鎖定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升降機構更包括配置於支撐件的第二支撐部的彈簧,且鎖定件位於彈簧與第一連動件之間。彈簧接觸鎖定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彈簧為壓縮彈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配置於第一機體的側邊的觸控筆,其中第一機體的側邊具有卡槽,且觸控筆卡接於卡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對應側邊配置於第一機體內的磁性件,其中觸控筆具有磁性部,且磁性部磁吸於磁性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筆包括觸控筆本體及套接於觸控筆本體的筆蓋,且筆蓋卡接於卡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筆蓋包括套接於觸控筆本體的筆蓋本體及旋轉連接筆蓋本體的筆夾,且筆夾卡接於卡槽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在第二機體與第二連動件之間的鎖定關係被解除前,第二機體承靠於支撐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隨著升降機構的抬升,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移動,且第一機體的鍵盤暴露於外。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當第二機體閉合於第一機體上時,第一機體的鍵盤被第二機體覆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機體具有接觸升降機構的背側,在第二機體與第二連動件的鎖定關係被解除後,第二機體的背側旋離升降機構。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中,第二機體可透過升降機構相對於第一機體旋動、滑移及升降,故可靈活調整第二機體的觀看角度、觀看高度及觀看距離。另外,在升降機構抬升前,第二機體被鎖定於支撐件上,故能避免第二機體意外脫離於升降機構及第一機體,以提高操作上的可靠度。在升降機構抬升後,第二機體在升降機構中的支撐件上的鎖定關係被解除,使用者可使第二機體相對於支撐件旋轉,以視個人需求靈活調整的第二機體的觀看角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至圖1C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在第一模式至第三模式下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A至圖1C,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包括第一機體110、第二機體120及升降機構130,其中第一機體110具有邏輯運算能力,且第二機體120具有影像顯示能力。舉例來說,第二機體120可為具有觸控能力的平板電腦或不觸控能力的顯示器。
詳細而言,升降機構130配置於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20之間,且第二機體120透過升降機構130連接至第一機體110。隨著升降機構130的升降,第二機體120可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動、滑移及升降,以靈活調整第二機體120的觀看角度、觀看高度及觀看距離。
圖1A所示的第一模式可為平板電腦模式,第二機體120閉合且承靠於第一機體110上,故使用者可觀看第二機體120的顯示畫面,或直接觸控操作第二機體120。
圖1B所示的第二模式可為書寫模式或繪圖模式,第二機體120承靠於升降機構130上,並隨著升降機構13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移動。當升降機構13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抬升時,第二機體12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動、滑移及抬升。在升降機構130抬升到定位後,升降機構130可穩固地支撐住第二機體120,防止第二機體120意外下落而造成損傷。
如圖1B所示,在第二機體120透過升降機構13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旋動、滑移及抬升到定位後,第一機體110的鍵盤111暴露於外,故使用者透過鍵盤111操作第二機體120或輸入訊息至第二機體120,又或是可直接觸控操作第二機體120。相對地,在圖1A所示的第一模式下,第一機體110的鍵盤111被第二機體120覆蓋。
圖1C所示的第三模式可為筆記型電腦模式,第二機體120的背側121可旋離升降機構130,以視個人需求靈活調整的第二機體120的觀看角度。
圖2A是圖1A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圖2B是圖2A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沿剖線I-I的剖面示意圖。圖2C是圖2B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第二模式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圖2D是圖2C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第三模式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請參考圖1C、圖2A及圖2B,升降機構130包括第一連動件131、第二連動件132、第三連動件133及支撐件134,其中第一連動件131滑接於第一機體110,且第二連動件132樞接於第一機體110。另外,第三連動件133樞接於第一連動件131與第二連動件132,且支撐件134樞接於第一連動件131與第二連動件132。如圖2B及圖2C所示,第二機體120承靠於支撐件134上,且第二機體120的背側121接觸支撐件134。
請參考圖1C及圖2B至圖2D,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動件131、第二連動件132、第三連動件133皆具有相對的兩端部,例如第一端與相對於第一端的第二端。詳細而言,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一端131a滑接於第一機體110,且第二端131b樞接於支撐件134。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一端132a樞接於第一機體110,且第二端132b樞接於支撐件134。隨著第一連動件131的旋轉抬升,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一端131a在第一機體110上往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一端132a滑動,並縮減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一端131a與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一端132a之間的距離,如圖2B及圖2C所示。
相對地,隨著第一連動件131的旋轉回降,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一端131a在第一機體110上往遠離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一端132a的方向滑動,並擴大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一端131a與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一端132a之間的距離,如圖2B及圖2C所示。
請參考圖1C及圖2B至圖2D,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連動件133的第一端133a樞接於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一端131a,以隨著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一端131a在第一機體110上滑動靠近或滑動遠離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一端132a。相對地,第三連動件133的第二端133b樞接於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一端132a與第二端132b之間。
另一方面,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二端131b與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二端132b之間的距離固定不變,且樞接於支撐件134。詳細而言,支撐件134具有位於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二端131b與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二端132b之間的第一支撐部134a及自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二端131b往第二機體120的底端122延伸的第二支撐部134b。舉例來說,在升降機構130升降的過程中,第二機體120的底端122及第二支撐部134b的末端134c在第一機體110上滑移,或緊貼著第一機體110滑移。
如圖2C與圖2D所示,第二機體120的底端122樞接於第二支撐部134b的末端134c,故第二機體120可旋離支撐件134,以調整觀看角度。
在圖1A與圖2B所示的第一模式下,第二機體120被第二連動件132鎖定於支撐件134上,故能避免第二機體120意外脫離於升降機構130及第一機體110,以提高操作上的可靠度。進一步來說,在升降機構130抬升前,第二機體120被鎖定於支撐件134與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二端132b之間的樞接處,例如鎖定於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二端132b。
如圖2B所示,第二機體120具有位於背側121上的定位部123,且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二端132b具有定位槽132c。定位部123可為定位栓,並插入定位槽132c。在圖1A與圖2B所示的第一模式下,因定位槽132c的開口面向第一機體110,且背向第二機體120的背側121。定位部123與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二端132b產生結構干涉,使得第二機體120的背側121無法旋離支撐件134。也就是說,在第二機體120與第二連動件132之間的鎖定關係被解除前,第二機體120承靠於支撐件134。
另一方面,基於定位部123與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二端132b之間的結構干涉,有助於確保第二機體120與升降機構130的同動性或連動性,如圖2B及圖2C所示。
如圖2B至圖2D所示,在升降機構130抬升後,第二機體120在支撐件134上的鎖定關係被解除,使用者可使第二機體120相對於支撐件134旋轉,以視個人需求靈活調整的第二機體120的觀看角度,或者是說調整第二機體120的背側121與支撐件134之間的夾角。進一步來說,隨著第二連動件132的旋轉抬升,定位槽132c的開口轉向第二機體120的背側121,以解除第二機體120與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二端132b之間的鎖定關係。
也就是說,在定位槽132c的開口轉向第二機體120的背側121後,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二端132b未對定位部123產生結構干涉,或未阻擋於定位部123的移動路徑上。因此,使用者可使第二機體120相對於支撐件134旋轉,在第二機體120的背側121旋離支撐件134的過程中,定位部123移出定位槽132c。
如圖1C及圖2D所示,在第二機體120的背側121旋離支撐件134後,升降機構130被鎖定於抬升狀態(即升降機構130被限制為無法回降),故能避免升降機構130意外下落而造成損傷。在本實施例中,升降機構130更包括滑動配置於支撐件134的第二支撐部134b的鎖定件135,且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二端131b具有朝向鎖定件135的鎖定槽131c。在圖2C所示的第二模式下,鎖定件135位於鎖定槽131c外,相對地,在圖2D所示的第三模式下,鎖定件135插入鎖定槽131c。
鎖定件135可為鎖定栓,在鎖定件135插入鎖定槽131c後,第一連動件131無法相對於第一機體110及支撐件134旋動,使得升降機構130的整體被鎖定於抬升狀態,即升降機構130被限制為無法回降。因此,第二機體120必須先回靠至支撐件134,方能解除升降機構130的回降限制,再使第二機體120與升降機構130同步回降至第一機體110上,例如先自圖2D所示的第三模式回復至圖2C所示的第二模式,再自圖2C所示的第二模式回復至圖2B所示的第一模式。
如圖2C及圖2D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機體120具有位於背側121上的切換部124,例如切換栓。當第二機體120的背側121接觸支撐件134時,切換部124接觸鎖定件135,使鎖定件135保持於鎖定槽131c外。隨著第二機體120的背側121旋離於支撐件134,切換部124分離於鎖定件135,且鎖定件135往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二端131b滑動以插入鎖定槽131c。
在圖2D所示的第三模式下,升降機構130被鎖定於抬升狀態,即升降機構130被限制為無法回降。使用者必須先使第二機體120回靠至支撐件134,以令切換部124接觸鎖定件135,並推動鎖定件135往遠離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二端131b的方向滑動,使得鎖定件135移出鎖定槽131c,如圖2B所示。此時,第一連動件131可相對於第一機體110及支撐件134旋動,使得第二機體120與升降機構130同步回降至第一機體110上,如圖2B所示。
如圖2B與圖2C所示,升降機構130更包括配置於第一機體110內的彈簧136,且對應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一端132a配置。彈簧136可為扭力彈簧,其兩端分別連接第一機體110與第二連動件132,以提供抬升降機構130的升輔助力或下降緩衝力。
另外,升降機構130更包括配置於第一機體110內的彈簧137,且對應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一端131a配置。彈簧137可為拉伸彈簧,其兩端分別連接第一機體110與第一連動件131,以提供升降機構130的抬升輔助力或下降緩衝力。
請參考圖1C、圖2C及圖2D,升降機構130更包括配置於支撐件134上的緩衝件138,且可由橡膠、矽膠或其他軟性材質構成。緩衝件138對應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二端132b配置,當第二機體120回靠至支撐件134時,其背側121接觸緩衝件138,以緩衝第二機體120接觸支撐件134時的撞擊力。
請參考圖1C、圖2B及圖2C,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更包括配置於第一機體110上的緩衝件140,且可由橡膠、矽膠或其他軟性材質構成。第二連動件132位於第一連動件131與緩衝件140之間,在圖2B所示的第一模式下,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一端132a分離於緩衝件140。隨著第二連動件132的旋轉抬升,第二連動件132的第一端132a接觸緩衝件140,如圖2C所示。也就是說,緩衝件140可緩衝第二連動件132接觸第一機體110時的撞擊力。
請參考圖2C及圖2D,升降機構130更包括配置於支撐件134的第二支撐部134b的彈簧139,且鎖定件135位於彈簧139與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二端131b之間。彈簧139接觸鎖定件135,且可為壓縮彈簧。當切換部124接觸鎖定件135,且鎖定件135外於鎖定槽131c外,彈簧139被鎖定件135擠壓。當切換部124分離於鎖定件135,彈簧139的彈性回復力帶動鎖定件135往第一連動件131的第二端131b滑動,並插入鎖定槽131c。
圖3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俯視示意圖。圖3B是圖3A的觸控筆旋動後的側視示意圖。請參考圖3A及圖3B,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更包括配置於第一機體110的側邊112的觸控筆150,其中第一機體110的側邊112具有卡槽113,且觸控筆150卡接於卡槽113,以便於使用者拆裝。進一步而言,觸控筆150包括觸控筆本體151及套接於觸控筆本體151的筆蓋152,且筆蓋152卡接於卡槽113。更進一步而言,筆蓋152包括套接於觸控筆本體151的筆蓋本體152a及旋轉連接筆蓋本體152a的筆夾152b,且筆夾152b卡接於卡槽113內。
因筆夾152b旋轉連接筆蓋本體152a,使用者可施力於觸控筆本體151或筆蓋本體152a,以使觸控筆本體151及筆蓋本體152a相對於筆夾152b及第一機體110旋轉,調整至便於拿取的角度。
請參考圖3A,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更包括對應側邊112配置於第一機體110內的磁性件160,其中觸控筆150具有配置於觸控筆本體151內的磁性部153,且磁性部153磁吸於磁性件160,以防止觸控筆150輕易地脫離第一機體110。舉例來說,磁性件160與磁性部153可為二個磁鐵的組合或一個磁鐵與一個受磁吸體的組合。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中,第二機體可透過升降機構相對於第一機體旋動、滑移及升降,故可靈活調整第二機體的觀看角度、觀看高度及觀看距離。另外,在升降機構抬升前,第二機體被鎖定於支撐件上,故能避免第二機體意外脫離於升降機構及第一機體,以提高操作上的可靠度。在升降機構抬升後,第二機體在升降機構中的支撐件上的鎖定關係被解除,使用者可使第二機體相對於支撐件旋轉,以視個人需求靈活調整的第二機體的觀看角度。
除此之外,在第二機體的背側旋離支撐件後,升降機構被鎖定於抬升狀態(即升降機構被限制為無法回降),故能避免升降機構意外下落而造成損傷。具體而言,第二機體必須先回靠至支撐件,方能解除升降機構的回降限制,使得第二機體與升降機構同步回降至第一機體上。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第一機體 111:鍵盤 112:側邊 113:卡槽 120:第二機體 121:背側 122:底端 123:定位部 124:切換部 130:升降機構 131:第一連動件 131a、132a、133a:第一端 131b、132b、133b:第二端 131c:鎖定槽 132:第二連動件 132c:定位槽 133:第三連動件 134:支撐件 134a:第一支撐部 134b:第二支撐部 134c:末端 135:鎖定件 136、137、139:彈簧 138、140:緩衝件 150:觸控筆 151:觸控筆本體 152:筆蓋 152a:筆蓋本體 152b:筆夾 153:磁性部 160:磁性件 I-I:剖線
圖1A至圖1C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在第一模式至第三模式下的示意圖。 圖2A是圖1A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2B是圖2A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沿剖線I-I的剖面示意圖。 圖2C是圖2B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第二模式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圖2D是圖2C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第三模式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圖3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俯視示意圖。 圖3B是圖3A的觸控筆旋動後的側視示意圖。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第一機體 111:鍵盤 120:第二機體 121:背側 122:底端 123:定位部 124:切換部 130:升降機構 131:第一連動件 131a、133a:第一端 131b、132b、133b:第二端 131c:鎖定槽 132:第二連動件 132c:定位槽 133:第三連動件 134:支撐件 134a:第一支撐部 134b:第二支撐部 134c:末端 135:鎖定件 138:緩衝件

Claims (25)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 第一機體; 第二機體;以及 升降機構,配置於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之間,其中該第二機體透過該升降機構連接至該第一機體,且該升降機構包括: 第一連動件,滑接於該第一機體; 第二連動件,樞接於該第一機體; 第三連動件,樞接於該第一連動件與該第二連動件;以及 支撐件,樞接於該第一連動件與該第二連動件,且具有位於該第一連動件與該第二連動件之間的第一支撐部及自該第一連動件往該第二機體延伸的第二支撐部,該第二機體樞接於該第二支撐部, 其中,當該第二機體閉合於該第一機體上時,該第二機體被鎖定於該第二連動件,隨著該升降機構的抬升,該第二機體與該第二連動件的鎖定關係被解除。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連動件具有樞接於該第一機體的第一端及樞接於該支撐件的第二端,且該第二機體被鎖定於該第二連動件的該第二端。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機體具有背側及位於該背側上的定位部,且該第二連動件的該第二端具有定位槽,該定位部被鎖定於該定位槽內。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定位槽的開口面向該第一機體,以將該定位部鎖定於該定位槽內。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隨著該第二連動件的旋轉抬升,該定位槽的該開口轉向該第二機體的該背側,以解除該第二機體與該第二連動件的該第二端之間的鎖定關係,使該定位部移出該定位槽。
  6. 如請求項2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連動件具有滑接於該第一機體的第一端及樞接於該支撐件的第二端,且該第三連動件具有樞接於該第一連動件的該第一端的第一端及樞接於該第二連動件的第二端,該第三連動件的該第二端樞接於該第二連動件的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升降機構更包括配置於該第一機體內的彈簧,且該第二連動件具有樞接於該第一機體的第一端及樞接於該支撐件的第二端,該彈簧對應該第二連動件的該第一端配置。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彈簧為扭力彈簧。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升降機構更包括配置於該第一機體內的彈簧,且該第一連動件具有滑接於該第一機體的第一端及樞接於該支撐件的第二端,該彈簧對應該第一連動件的該第一端配置。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彈簧為拉伸彈簧。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升降機構更包括配置於該支撐件上的緩衝件,且該第二機體接觸該緩衝件,其中該第二連動件具有樞接於該第一機體的第一端及樞接於該支撐件的第二端,且該緩衝件對應該第二連動件的該第二端配置。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配置於該第一機體上的緩衝件,且該第二連動件位於該第一連動件與該緩衝件之間。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連動件具有樞接於該第一機體的第一端及樞接於該支撐件的第二端,且該第二連動件的該第一端分離於該緩衝件,隨著該第二連動件的旋轉抬升,該第二連動件的該第一端接觸該緩衝件。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升降機構更包括滑動配置於該支撐件的該第二支撐部的鎖定件,且該第一連動件中樞接於該支撐件的一端具有朝向該鎖定件的鎖定槽,該鎖定件位於該鎖定槽外或插入該鎖定槽。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機體具有背側及位於背側上的切換部,該第二機體的該背側接觸該支撐件,且該切換部接觸該鎖定件,使該鎖定件保持於該鎖定槽外,隨著該第二機體的該背側分離於該支撐件,該切換部分離於該鎖定件,且該鎖定件插入該鎖定槽。
  16.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升降機構更包括配置於該支撐件的該第二支撐部的彈簧,且該鎖定件位於該彈簧與該第一連動件之間,該彈簧接觸該鎖定件。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彈簧為壓縮彈簧。
  1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配置於該第一機體的側邊的觸控筆,其中該第一機體的該側邊具有卡槽,且該觸控筆卡接於該卡槽。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對應該側邊配置於該第一機體內的磁性件,其中該觸控筆具有磁性部,且該磁性部磁吸於該磁性件。
  20. 如請求項18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觸控筆包括觸控筆本體及套接於該觸控筆本體的筆蓋,且該筆蓋卡接於該卡槽。
  21. 如請求項20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筆蓋包括套接於該觸控筆本體的筆蓋本體及旋轉連接該筆蓋本體的筆夾,且該筆夾卡接於該卡槽內。
  2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在該第二機體與該第二連動件之間的該鎖定關係被解除前,該第二機體承靠於該支撐件。
  2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隨著該升降機構的抬升,該第二機體相對於該第一機體移動,且該第一機體的鍵盤暴露於外。
  2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當該第二機體閉合於該第一機體上時,該第一機體的鍵盤被該第二機體覆蓋。
  2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機體具有接觸該升降機構的背側,在該第二機體與該第二連動件的該鎖定關係被解除後,該第二機體的該背側旋離該升降機構。
TW111122065A 2021-06-17 2022-06-14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7992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11576P 2021-06-17 2021-06-17
US63/211,576 2021-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1955A TW202301955A (zh) 2023-01-01
TWI799291B true TWI799291B (zh) 2023-04-11

Family

ID=86658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2065A TWI799291B (zh) 2021-06-17 2022-06-14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99291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73857A1 (en) * 2008-09-19 2010-03-25 Asustek Computer Inc.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pivot apparatus thereof
TWM405131U (en) * 2010-12-02 2011-06-01 Joytech Co Ltd link cover-lifting modul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73857A1 (en) * 2008-09-19 2010-03-25 Asustek Computer Inc.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pivot apparatus thereof
TWM405131U (en) * 2010-12-02 2011-06-01 Joytech Co Ltd link cover-lifting modul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1955A (zh) 2023-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7405B (zh) 電子裝置與擴充裝置
US20130128453A1 (en) Peripheral input device
TW201100659A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oving mechanism thereof
US877717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supporting mechanism
TWI704444B (zh) 觸控板結構
TW201442604A (zh) 可樞轉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588267U (zh) 具有攝像模組的電子裝置
WO2021061148A1 (en) Display devices of computing devices
TWI799291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708174B (zh) 觸控模組
US1137900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WI763514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11537177B2 (en) Touch pad structure
TW201706757A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589814U (zh) 電子裝置
TWI535925B (zh) 電子裝置
US7822445B2 (en) Hand held apparatus and flip device thereof
TWI795970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212411105U (zh) 电子装置
TWI543025B (zh) 鍵盤
CN219978766U (zh) 输入装置与电子设备
TWM601511U (zh) 電子裝置
CN112241209B (zh) 触控板结构
CN210691153U (zh) 电子装置
CN115454205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