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7984B - 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 Google Patents

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7984B
TWI797984B TW111104118A TW111104118A TWI797984B TW I797984 B TWI797984 B TW I797984B TW 111104118 A TW111104118 A TW 111104118A TW 111104118 A TW111104118 A TW 111104118A TW I797984 B TWI797984 B TW I7979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element
base
space
fastener
flexi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4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31138A (zh
Inventor
呂瑞辰
Original Assignee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041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97984B/zh
Priority to CN202210141015.4A priority patent/CN116557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7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798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31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113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6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 F16M11/12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in more than one direction
    • F16M11/121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in more than one direction constituted of several dependent joi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2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 F16M11/24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changeable in height or length of legs, also for transport only, e.g. by means of tubes screwed into each other
    • F16M11/4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changeable in height or length of legs, also for transport only, e.g. by means of tubes screwed into each other by means of coilable or bendable legs or spiral shaped le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一種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包含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以及二可撓性元件。可撓性元件設置於第一底座,各可撓性元件具有軌道。第二底座包含第一空間、第二空間以及扣件。第一空間用以容置可撓性元件。第二空間連通第一空間。扣件設置於第一空間並接合軌道。可撓性元件基於扣件於沿軌道之滑動產生形變。可撓性元件相對扣件轉動至第二空間時,第一底座相對於第二底座產生偏移。

Description

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手持裝置,尤其是關於一種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現有手持裝置多具有豐富之娛樂性功能,例如:影音播放、電子書閱讀及電子遊戲等,因此,使用者常會需要持續性地使用手持裝置。惟手持裝置於手持使用時,常因操作不慎導致掉落損壞,且放置使用時又不易調整觀看顯示畫面之適當角度,據此,需額外之手持裝置配件改善前述問題。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升手持裝置之使用便利性之配件。
據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包含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一可撓性元件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第一可撓性元件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設置於第一底座。第一可撓性元件具有第一軌道。第二可撓性元件具有第二軌道。第二底座包含第一空間、第二空間以及扣件。第一空間用以容置第一可撓性元件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第二空間連通第一空間。扣件設置於第一空間並接合第一軌道以及第二軌道。 第一可撓性元件基於扣件沿第一軌道之滑動產生形變。第二可撓性元件基於扣件於沿第二軌道之滑動產生形變。第一可撓性元件及第二可撓性元件相對扣件轉動至第二空間時,第一底座相對於第二底座產生偏移。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配件更包含一第三空間。第三空間連通第一空間。第一可撓性元件及第二可撓性元件相對扣件轉動至第三空間時,第一底座相對於第二底座產生另一偏移。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第二空間以及第三空間設置於第二底座之相對二側。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第二空間設有定位元件,第一可撓性元件及第二可撓性元件相對扣件轉動至第二空間時,該第一可撓性元件以及該第二可撓性元件抵接該定位元件。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定位元件具有第一側以及第二側,第一可撓性元件及第二可撓性元件相對扣件轉動至第二空間時,第一可撓性元件抵接第一側且第二可撓性元件抵接第二側。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第二底座包含主體以及擋板。擋板之一部份延伸至第二空間。主體以及擋板間界定區域。扣件於區域內設置於主體或擋板。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擋板上具有朝主體延伸之至少一凸塊。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至少一凸塊與主體間具有距離,此距離大於第一可撓性元件之厚度或大於第二可撓性元件之厚度。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至少一凸塊包含第一凸塊以及第二凸塊,第一凸塊與第二凸塊間之距離大於第一可撓性元件之寬度或大於第二 可撓性元件之寬度。
本發明再提供一種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包含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以及二可撓性元件。二可撓性元件分別設置於第一底座之二端,各可撓性元件具有軌道。第二底座具有第一空間、第二空間以及扣件。扣件設置於第一空間並接合軌道。第一底座以及第二底座間之距離變動時,扣件沿軌道滑動且可撓性元件產生形變。第二空間連通第一空間,用以於可撓性元件產生形變後接收可撓性元件。其中,第二空間接收可撓性元件時,第一底座之延伸平面與第二底座之延伸平面間具有夾角。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第一底座之延伸平面與第二底座之延伸平面間之夾角小於90度。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第一底座以及第二底座間之距離沿第一方向發生變動,第二空間自第二方向接收等可撓性元件,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第二底座包含主體以及擋板。擋板之一部份延伸至第二空間。主體以及擋板間界定區域。扣件於區域內設置於主體或擋板。
1:配件
2:配件
3:配件
4:配件
11:第一底座
13:第二底座
15:第一可撓性元件
17:第二可撓性元件
21:第一底座
23:第二底座
25:第一可撓性元件
27:第二可撓性元件
31:第一底座
33:第二底座
35:第一可撓性元件
37:第二可撓性元件
41:第一底座
43:第二底座
43P1~43P4:凸塊
45:第一可撓性元件
47:第二可撓性元件
131:扣件
131A:頭部
131B:身部
139:第二空間
139S:側壁
151:第一軌道
171:第二軌道
210:第一底座之一端
212:第一底座之一端
230:第一空間
231:扣件
232:空間
233:主體
235:擋板
239:第二空間
239S:側壁
251:第一軌道
271:第二軌道
310:第一底座之一端
312:第一底座之一端
330:第一空間
331:扣件
333:主體
335:擋板
339A:第二空間
339B:第三空間
339S1:側壁
339S2:側壁
351:第一軌道
371:第二軌道
410:第一底座之一端
412:第一底座之一端
430:第一空間
431:扣件
433:主體
435:擋板
437A:定位元件
437A1:第一側
437A2:第二側
437B:定位元件
437B1:第一側
437B2:第二側
439A:第二空間
439B:第三空間
439S1:側壁
439S2:側壁
451:第一軌道
471:第二軌道
A1:配件
A2:手持裝置
D11~D12:方向
D21~D23:方向
D31~D33:方向
D41~D43:方向
結合附圖閱讀以下詳細描述會最佳地理解本發明之態樣。應注意,各種特徵可能未按比例繪製。事實上,可出於論述清楚起見,而任意地增大或減小各種特徵之尺寸。
圖1A及1B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立體圖。
圖1C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剖面圖。
圖1D至1H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操作圖。
圖2A及2B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立體圖。
圖2C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剖面圖。
圖2D至2H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操作圖。
圖3A及3B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立體圖。
圖3C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剖面圖。
圖3D至3K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操作圖。
圖4A及4B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立體圖。
圖4C及4D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局部放大圖。
圖4E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擋板處之俯視圖。
圖4F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擋板處之仰視圖。
圖4G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局部立體圖。
圖4H至4J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剖面圖。
圖4K至4R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之操作圖。
圖5為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之配件附接於手持裝置之示意圖。
以下揭示內容提供用於實施所提供之主題之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實施例或實例。下文描述組件及配置之特定實例以簡化本發明。當然,此等組件及配置僅為實例且不意欲為限制性的。在本發明中,在以下描述中提及第一特徵形成於第二特徵上方或上可包括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直接接觸地形成的實施例,且亦可包括額外特徵可在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形成,使得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可能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發明可在各種實例中重複附圖標號及/或字母。此重複係出於簡化及清楚 之目的,且本身並不指示所論述之各種實施例及/或組態之間的關係。
在下文更詳細地論述本發明之實施例。然而,應瞭解,本發明提供可在廣泛多種特定情境中體現之許多適用的概念。所論述特定實施例僅為說明性的且並不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此外,為了易於描述,諸如「在......之下」、「在......下方」、「在......上方」、「上部」、「下部」、「左側」、「右側」及其類似術語之空間相對術語可在本文中用於描述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或多個)元件或特徵之如圖式中所說明的關係。除圖式中所描繪之定向以外,空間相對術語意欲涵蓋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之不同定向。設備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之空間相對描述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譯。應理解,當元件被稱為「連接至」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時,該元件可直接連接至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可存在介入元件。
闡述本發明之廣泛範疇的數值範圍及參數為近似值,且可儘可能精確地報告特定實例中闡述之數值。然而,一些數值可含有由各別測試量測值中發現之標準差必然引起的某些誤差。此外,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約」通常意謂在給定值或範圍之±10%、±5%、±1%或±0.5%內。替代地,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認為,術語「約」意謂在平均值之可接受標準誤差內。除在操作/工作實例中以外,或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確指定,否則數值範圍、量、值及百分比(諸如,本文中所揭示之材料數量、持續時間、溫度、操作條件、量之比率及其類似者之彼等者)中之所有應理解為在所有情況下由術語「約」修飾。因此,除非有相反指示,否則本發明及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闡述之數值參數為可變化之近似值。至少, 應根據所報導之有效數位之數字且藉由應用一般捨位技術理解各數值參數。範圍可在本文中表現為自一個端點至另一端點或在兩個端點之間。除非另外指定,否則本文中所揭示之所有範圍包括端點。術語「大體上共面」可指沿著同一平面處於數微米(μm)內(諸如,沿著同一平面處於10μm內、5μm內、1μm內或0.5μm內)之兩個表面。在稱數值或特性「大體上」相同時,該術語可指該等值處於該等值之平均值的±10%、±5%、±1%或±0.5%內。
本發明揭露手持裝置之配件,用來增加使用者操作手持裝置之便利性。配件可附著於手持裝置或用於手持裝置之殼體上,配件亦可包含於手持裝置之殼體。配件包含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以及二可撓性元件。二可撓性元件分別設置於第一底座之二端,各可撓性元件具有軌道。第二底座具有第一空間、第二空間以及扣件。第一空間用以容置二可撓性元件。第二空間連通第一空間。扣件設置於第一空間並接合二可撓性元件之軌道。第一底座以及第二底座間之距離變動時,扣件沿軌道滑動且可撓性元件產生形變。第一可撓性元件及第二可撓性元件相對扣件轉動至第二空間時,第一底座相對於第二底座產生偏移。
更詳細來說,當使用者將第一底座以及第二底座間之距離拉開時,扣件相對於軌道產生滑動且各可撓性元件產生第一形變。其中,當扣件滑動至軌道之端點時,各可撓性元件之第一形變可維持第一底座以及第二底座間之距離。
接著,於可撓性元件產生第一形變後,使用者可施力將第一底座朝第二空間之方向推動,以將可撓性元件推動至第二空間。更進一步來說,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朝第二空間之方向推動時,第一底座帶 動可撓性元件移動,使得可撓性元件以接合扣件處為樞接點發生轉動,並產生第二形變,隨後第二空間接收可撓性元件。其中,當可撓性元件相對扣件旋轉特定角度後,可撓性元件將抵住第二空間之側壁以維持第二形變。
據此,使用者便可基於可撓性元件之第二形變,利用配件將手持裝置擺置在一特定姿態(如圖5所繪示,A1配件,A2為手持裝置)。另一方面,當使用者將第一底座朝第二空間之反方向施力,可將可撓性元件推離第二空間,以自第二形變恢復至第一形變。接著,當使用者將第一底座以及第二底座間之距離縮短時,扣件相對於軌道產生滑動且各可撓性元件自第一形變恢復為原狀。
請參閱圖1A及圖1B。圖1A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一配件1之立體圖。圖1B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1之另一立體圖。配件1包含一第一底座11、一第二底座13、一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一第二可撓性元件17。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設置於第一底座11,並介於第一底座11以及第二底座13之間。第一可撓性元件15具有一第一軌道151。第二可撓性元件17具有一第二軌道171。
請一併參閱圖1C,其係圖1B之配件1沿切線A-A'之剖面圖。具體而言,第二底座13具有一扣件131,用以接合第一軌道151以及第二軌道171,使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可相對於扣件滑動。其中,第一可撓性元件15基於扣件131沿第一軌道151之滑動產生形變,第二可撓性元件17基於扣件131沿第二軌道171之滑動產生形變。
更進一步來說,於這些實施例中,扣件131具有呈柱狀之一頭部131A以及一身部131B,身部131B一端連接第二底座13,另一端連 接頭部131A,身部131B位於第一軌道151及第二軌道171中,頭部131A之外徑大於第一軌道151及第二軌道171的槽寬度,因此可使扣件不易自第一軌道151及第二軌道171中脫落。
另外,第二底座13具有一第一空間130以及一第二空間139。具體而言,第一可撓性元件1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分別設置於第一底座11之二端,第一空間130於第二底座13上沿方向D11延伸,用以容置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並允許第一可撓性元件1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沿方向D11滑動。第二空間139於第二底座13上沿一方向D12延伸,並連通第一空間130。於一些實施例中,於第二底座13延伸之平面上,方向D12與方向D11不平行。於一些實施例中,於第二底座13延伸之平面上,方向D12與方向D11垂直。
當第一可撓性元件1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相對扣件131轉動至第二空間139時,第一底座11相對於第二底座13產生一偏移。詳言之,第一可撓性元件1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以扣件131為樞接點旋轉一角度時,第二空間139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此時,第一底座11相對於第二底座13產生偏移。
請一併參考圖1D,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1之操作示意圖。詳細來說,當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3間之距離增加時(如圖1D箭頭方向所示),第一底座1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15之一端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之一端產生位移。由於第二底座13之扣件131接合第一可撓性元件15之第一軌道151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之第二軌道171,因此,第一可撓性元件15之一端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之一端隨著第一底座11產生位移時,扣件131沿第一軌道151以及第二軌道171發生滑動。當扣件 131滑動至第一軌道151之一端以及第二軌道171之一端時,如圖1B所示,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產生彎曲之第一形變,且此第一形變可維持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3間之距離。
請一併參考圖1E及圖1F,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1之操作示意圖。具體而言,於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產生第一形變後,使用者可施力將第一底座11朝第二空間139之方向推動(如圖1E箭頭方向所示),以將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推動至第二空間139。
更進一步來說,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11朝第二空間139之方向推動時,第一可撓性元件1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相對扣件131產生轉動,並轉動至第二空間139,使第一底座11相對於第二底座13產生沿方向D12之偏移,此時,第一可撓性元件1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產生第二形變。其中,如圖1F所示,當第一底座11相對於第二底座13產生偏移後,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將抵住第二空間139之側壁139S並維持第二形變。
換言之,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11朝第二空間139之方向推動時,第一底座1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移動,使得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分別以接合扣件131處為樞接點發生轉動,並產生第二形變,隨後,第二空間139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其中,如圖1F所示,當第一底座11相對於第二底座13產生偏移後,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將抵住第二空間139之側壁139S並維持第二形變。
請一併參考圖1G,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1之另一 操作示意圖。另一方面,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11朝第二空間139之反方向推動(如圖1G箭頭方向所示),第一可撓性元件1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相對扣件131產生轉動,並離開第二空間139,使第一底座11相對於第二底座13產生朝第二空間139之反方向之偏移,此時,第一可撓性元件1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自第二形變恢復至第一形變。
換言之,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11朝第二空間139之反方向推動,第一底座1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推離第二空間139,使得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分別以接合扣件131處為樞接點發生轉動,以自第二形變恢復至第一形變。
請一併參考圖1H,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1之另一操作示意圖。另一方面,當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3間之距離減少時(如圖1H箭頭方向所示),第一底座1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15之一端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之一端產生位移,致使扣件131沿第一軌道151以及第二軌道171發生滑動,而讓第一可撓性元件1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17自第一形變恢復為原狀。
請參閱圖2A及圖2B。圖2A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一配件2之立體圖。圖2B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2之另一立體圖。配件2包含一第一底座21、一第二底座23、一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一第二可撓性元件27。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包含片狀結構,並介於第一底座21以及第二底座23之間。第一可撓性元件25具有一第一軌道251。第二可撓性元件17具有一第二軌道271。
第一可撓性元件25之一端設置於第一底座21之一端210,第二可撓性元件27之一端設置於第一底座21之一端212。第二底座23具有 一第一空間230,第一底座21以及第二底座23鄰接時,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置於第一空間230。
請一併參閱圖2C,其係圖2B之配件2沿切線B-B'之剖面圖。具體而言,第二底座23具有一扣件231、一主體233以及一擋板235,第一空間230形成於主體233,擋板235與主體233界定一區域232。扣件231於區域232內設置於擋板235上,用於接合第一軌道251以及第二軌道271。
於這些實施例中,第一軌道251包含形成於第一可撓性元件25之鏤空部位,第二軌道271包含形成於第二可撓性元件27之鏤空部位,第一可撓性元件25與第二可撓性元件27相互疊置並穿設空間232。扣件231穿過第一可撓性元件25之鏤空部位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之鏤空部位,以接合第一軌道251以及第二軌道271。第一可撓性元件25基於扣件231沿第一軌道251之滑動產生形變,第二可撓性元件27基於扣件231於沿第二軌道271之滑動產生形變。
另外,第二底座23具有一第二空間239。具體而言,第二底座23之長度方向定義形成方向D21,第二底座23之寬度方向定義形成方向D22。方向D23為第二底座23之延伸平面之法線方向,同時垂直D21及D22。方向D21、方向D22及方向D23於空間中係為相互垂直。第一可撓性元件2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分別設置於第一底座21之二端210、212,第一空間230於第二底座23上沿方向D21延伸,用以容置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第二空間239於第二底座23上沿方向D22延伸,並連通第一空間230。擋板235之一部份延伸至第二空間239,且橋接第二空間239之一側壁239S以及第一空間230之一側壁230S。
當第一可撓性元件2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相對扣件231轉動至第二空間239時,第一底座21相對於第二底座23產生一偏移。詳言之,第一可撓性元件2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以扣件231為樞接點旋轉一角度時,第二空間239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此時,第一底座21相對於第二底座23產生偏移。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可撓性元件2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以扣件231為樞接點旋轉之角度小於90度。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可撓性元件2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以扣件231為樞接點旋轉之角度小於X度,X介於40至70。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底座21以及第二底座23為平板狀,因此,當第二空間239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時,第一底座21之延伸平面與第二底座23之延伸平面間具有一夾角(未繪示)。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底座21之延伸平面與第二底座23之延伸平面間之夾角小於90度。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底座21之延伸平面與第二底座23之延伸平面間之夾角小於Y度,Y介於15至80。
請一併參考圖2D,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2之操作示意圖。詳細來說,當第一底座21及第二底座23間之距離沿方向D23增加時(如圖2D箭頭方向所示),第一底座2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25之一端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之一端產生位移,致使扣件231沿第一軌道251以及第二軌道271發生滑動。當扣件231滑動至第一軌道251之一端以及第二軌道271之一端時,如圖2B所示,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產生彎曲之第一形變,且此第一形變可維持第一底座21及第二底座23間之距離。
請一併參考圖2E及圖2F,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2 之操作示意圖。具體而言,於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產生第一形變後,使用者可施力將第一底座21朝第二空間239之方向(即方向D22)推動(如圖2E箭頭方向所示),以將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推動至第二空間239。
更進一步來說,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21朝第二空間239之方向推動時,第一可撓性元件2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相對扣件231產生轉動,並轉動至第二空間239,使第一底座21相對於第二底座23產生朝第二空間239之方向之偏移,此時,第一可撓性元件2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產生第二形變。其中,如圖2F所示,當第一底座21相對於第二底座23產生偏移後,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將抵住第二空間239之側壁239S並維持第二形變。
換言之,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21朝第二空間239之方向推動時,第一底座2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移動,使得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分別以接合扣件231處為樞接點發生轉動,並產生第二形變,隨後,第二空間239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其中,如圖2F所示,當第一底座21相對於第二底座23產生偏移後,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將抵住第二空間239之側壁239S並維持第二形變。
請一併參考圖2G,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2之另一操作示意圖。另一方面,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21朝第二空間239之反方向(即方向D22之反方向)推動(如圖2G箭頭方向所示),第一可撓性元件2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相對扣件231產生轉動,並轉動出第二空間239,使第一底座21相對於第二底座23產生與方向D22反向之偏移,此 時,第一可撓性元件2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自第二形變恢復至第一形變。
換言之,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21朝第二空間239之反方向推動,第一底座2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推離第二空間239,使得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分別以接合扣件231處為樞接點發生轉動,以自第二形變恢復至第一形變。
請一併參考圖2H,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2之另一操作示意圖。另一方面,當第一底座21及第二底座23間之距離沿方向D23減少時(如圖2H箭頭方向所示),第一底座2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25之一端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之一端產生位移,致使扣件231沿第一軌道251以及第二軌道271發生滑動,而讓第一可撓性元件2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27自第一形變恢復為原狀。
請參閱圖3A及圖3B。圖3A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一配件3之立體圖。圖3B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3之另一立體圖。配件3包含一第一底座31、一第二底座33、一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一第二可撓性元件37。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包含片狀結構,並介於第一底座31以及第二底座33之間。第一可撓性元件35具有一第一軌道351。第二可撓性元件37具有一第二軌道371。
第一可撓性元件35之一端設置於第一底座31之一端310,第二可撓性元件37之一端設置於第一底座31之一端312。第二底座33具有一第一空間330,第一底座31以及第二底座33鄰接時,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置於第一空間330。
請一併參閱圖3C,其係圖3B之配件3沿切線C-C'之剖面 圖。具體而言,第二底座33具有一扣件331、一主體333以及一擋板335,第一空間330形成於主體333,擋板335與主體333界定一區域332。扣件331於區域332內設置於擋板335上(亦可於其他實施例中,於區域332內設置於主體333上),用於接合第一軌道351以及第二軌道371。
於這些實施例中,第一軌道351包含形成於第一可撓性元件35之鏤空部位,第二軌道371包含形成於第二可撓性元件37之鏤空部位,第一可撓性元件35與第二可撓性元件37相互疊置並穿設空間332。扣件331穿過第一可撓性元件35之鏤空部位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之鏤空部位,以接合第一軌道351以及第二軌道371。第一可撓性元件35基於扣件331沿第一軌道351之滑動產生形變,第二可撓性元件37基於扣件331於沿第二軌道371之滑動產生形變。
另外,第二底座33具有一第二空間339A以及一第三空間339B,第二空間339A以及第三空間339B分別設置於第二底座33之相對二側。具體而言,第二底座33之長度方向定義形成方向D31,第二底座33之寬度方向定義形成方向D32。方向D33為第二底座33之延伸平面之法線方向,同時垂直D31及D32。方向D31、方向D32及方向D33於空間中係為相互垂直。第一可撓性元件3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分別設置於第一底座31之二端310、312,第一空間330於第二底座33上沿方向D31延伸,用以容置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第二空間339A於第二底座33上沿方向D32延伸,並連通第一空間330。第三空間339B於第二底座33上沿方向D32之反方向延伸,並連通第一空間330。擋板335之一部份延伸至第二空間339A,擋板335之另一部份延伸至第三空間339B。擋板335橋接第二空間339A之一側壁339S1以及第三空間339B之一側壁339S2。
於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可撓性元件3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相對扣件331轉動至第二空間339A或第三空間339B時,第一底座31相對於第二底座33產生一偏移。詳言之,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以扣件331為樞接點旋轉一角度時,第二空間339A或第三空間339B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此時,第一底座31相對於第二底座33產生偏移。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可撓性元件3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以扣件331為樞接點旋轉之角度小於90度。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可撓性元件3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以扣件331為樞接點旋轉之角度小於X度,X介於40至70。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底座31以及第二底座33為平板狀,因此,當第二空間339A或第三空間339B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時,第一底座31之延伸平面與第二底座33之延伸平面間具有一夾角(未繪示)。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底座31之延伸平面與第二底座33之延伸平面間之夾角小於90度。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底座31之延伸平面與第二底座33之延伸平面間之夾角小於Y度,Y介於15至80。
請一併參考圖3D,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3之操作示意圖。詳細來說,當第一底座31及第二底座33間之距離沿方向D33增加時(如圖3D箭頭方向所示),第一底座3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35之一端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之一端產生位移,致使扣件331沿第一軌道351以及第二軌道371發生滑動。當扣件331滑動至第一軌道351之一端以及第二軌道371之一端時,如圖3B所示,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產生彎曲之第一形變,且此第一形變可維持第一底座31及第二底座33間之距離。
請一併參考圖3E及圖3F,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3之操作示意圖。具體而言,於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產生第一形變後,使用者可施力將第一底座31朝第二空間339A之方向(即方向D32)推動(如圖3E箭頭方向所示),以將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推動至第二空間339A。
更進一步來說,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31朝第二空間339A之方向推動時,第一可撓性元件3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相對扣件331產生轉動,並轉動至第二空間339A,使第一底座31相對於第二底座33產生朝第二空間339A之方向之偏移,此時,第一可撓性元件3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產生第二形變。其中,如圖3F所示,當第一底座31相對於第二底座33產生偏移後,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將抵住第二空間339A之側壁339S1並維持第二形變,其中,擋板335沿方向D32的兩側與側壁339S1銜接處形成二第一死點,各第一死點可分別擋止第一可撓性元件3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以形成第一可撓性元件3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於方向D32上的極限位置。
換言之,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31朝第二空間339A之方向推動時,第一底座3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移動,使得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分別以接合扣件331處為樞接點發生轉動,並產生第二形變,隨後,第二空間339A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其中,如圖3F所示,當第一底座31相對於第二底座33產生偏移後,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將抵住第二空間339A之側壁339S1並維持第二形變。
請一併參考圖3G,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3之另一 操作示意圖。另一方面,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31朝第二空間339A之反方向(即朝方向D32之反方向)推動(如圖3G箭頭方向所示),第一可撓性元件3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相對扣件331產生轉動,並轉動出第二空間339A,使第一底座31相對於第二底座33產生朝第二空間339A之反方向之偏移,此時,第一可撓性元件3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自第二形變恢復至第一形變。
換言之,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31朝第二空間339A之反方向推動,第一底座3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推離第二空間339A,使得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分別以接合扣件331處為樞接點發生轉動,以自第二形變恢復至第一形變。
請一併參考圖3H及圖3I,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3之另一操作示意圖。具體而言,當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處於第一形變狀態下,使用者可施力將第一底座31朝第三空間339B之方向(即方向D32之反方向)推動(如圖3H箭頭方向所示),以將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推動至第三空間339B,其作動方式相同於將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推動至第二空間339A之方式,於此不再詳細描述。同樣地,擋板335沿方向D32的兩側與側壁339S2銜接處形成二第二死點,各第二死點可分別擋止第一可撓性元件3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以形成第一可撓性元件3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於方向D32上的另一極限位置。此外,使用者亦可施力將第一底座31朝第三空間339B之反方向(即方向D32)推動(如圖3J箭頭方向所示),以將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推離第三空間339B並恢復為第一形變。
請一併參考圖3K,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3之另一操作示意圖。另一方面,當第一底座31及第二底座33間之距離沿方向D33減少時(如圖3K箭頭方向所示),第一底座3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35之一端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之一端產生位移,致使扣件331沿第一軌道351以及第二軌道371發生滑動,而讓第一可撓性元件3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37自第一形變恢復為原狀。
請參閱圖4A及圖4B。圖4A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一配件4之立體圖。圖4B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4之另一立體圖。配件4包含一第一底座41、一第二底座43、一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一第二可撓性元件47。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包含片狀結構,並介於第一底座41以及第二底座43之間。第一可撓性元件45具有一第一軌道451。第二可撓性元件47具有一第二軌道471。
第一可撓性元件45之一端設置於第一底座41之一端410,第二可撓性元件47之一端設置於第一底座41之一端412。第二底座43具有一第一空間430,第一底座41以及第二底座43鄰接時,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置於第一空間430。
請一併參閱圖4C及4D,其係配件4之局部放大圖。詳言之,第二底座43具有一主體433以及一擋板435,第一空間430形成於主體433。請一併參閱圖4E及4F,圖4E係自擋板435上方之俯視圖,圖4F係自擋板435下方之仰視圖。具體而言,第二空間439A內設有一第一定位元件437A,當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相對扣件431轉動至第二空間439A時(即第二空間439A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時),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抵接第一定位元件 437A。
更詳細來說,第一定位元件437A自側壁439S1向第二空間439A凸出,具有一第一側437A1以及一第二側437A2,換言之,第一側437A1以及第二側437A2係由側壁439S1凸出之二側形成。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相對扣件431轉動至第二空間439A時(即第二空間439A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時),第一可撓性元件45抵接第一側437A1且第二可撓性元件47抵接第二側437A2。
另外,第三空間439B內設有一第二定位元件437B,當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相對扣件431轉動至第三空間439B時(即第三空間439B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時),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抵接第二定位元件437B。
更詳細來說,第二定位元件437B自側壁439S2向第三空間439B凸出,具有一第一側437B1以及一第二側437B2,換言之,第一側437B1以及第二側437B2係由側壁439S2凸出之二側形成。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相對扣件431轉動至第三空間439B時(即第三空間439B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時),第一可撓性元件45抵接第一側437B1且第二可撓性元件47抵接第二側437B2。
請一併參閱圖4G至4J。圖4H係圖4G之配件4沿切線D1-D1'之剖面圖,圖4I係圖4G之配件4沿切線D2-D2'之剖面圖,圖4J係圖4G之配件4沿切線D3-D3'之剖面圖。具體而言,第二底座43更包含一扣件431,擋板435與主體433界定一區域432。扣件431於區域432內設置於擋板435上(亦可於其他實施例中,於區域432內設置於主體433上),用於接合第一軌道451以及第二軌道471。
於這些實施例中,第一軌道451包含形成於第一可撓性元件45之鏤空部位,第二軌道471包含形成於第二可撓性元件47之鏤空部位,第一可撓性元件45與第二可撓性元件47相互疊置並穿設空間432。扣件431穿過第一可撓性元件45之鏤空部位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之鏤空部位,以接合第一軌道451以及第二軌道471。第一可撓性元件45基於扣件431沿第一軌道451之滑動產生形變,第二可撓性元件47基於扣件431於沿第二軌道471之滑動產生形變。
另外,第二底座43之長度方向定義形成方向D41,第二底座43之寬度方向定義形成方向D42。方向D43為第二底座43之延伸平面之法線方向,同時垂直D41及D42。方向D41、方向D42及方向D43於空間中係為相互垂直。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分別設置於第一底座41之二端410、412,第一空間430於第二底座43上沿方向D41延伸,用以容置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第二空間439A於第二底座43上沿方向D42延伸,並連通第一空間430。第三空間439B於第二底座43上沿方向D42之反方向延伸,並連通第一空間430。擋板435之一部份延伸至第二空間439A,擋板435之另一部份延伸至第三空間439B。擋板435橋接第二空間439A之一側壁439S1以及第三空間439B之一側壁439S2。
於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相對扣件431轉動至第二空間439A或第三空間439B時,第一底座41相對於第二底座43產生一偏移。詳言之,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以扣件431為樞接點旋轉一角度時,第二空間439A或第三空間439B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此時,第一底座41 相對於第二底座43產生偏移。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以扣件431為樞接點旋轉之角度小於90度。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以扣件431為樞接點旋轉之角度小於X度,X介於40至70。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底座41以及第二底座43為平板狀,因此,當第二空間439A或第三空間439B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時,第一底座41之延伸平面與第二底座43之延伸平面間具有一夾角(未繪示)。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底座41之延伸平面與第二底座43之延伸平面間之夾角小於90度。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底座41之延伸平面與第二底座43之延伸平面間之夾角小於Y度,Y介於15至80。
於一些實施例中,擋板435上具有朝主體433延伸之至少一凸塊43P1至43P4。請參考圖4B至圖4J,以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沿方向D41置於第一空間430之態樣來說明,凸塊43P1以及43P2設置於扣件431的兩側,並且位於(或是鄰近)檔板435於方向D41上之一端,凸塊43P1以及43P2間之距離大於或實質等於第二可撓性元件47於方向D42上之寬度,第二可撓性元件47沿方向D41滑動時係受限於凸塊43P1以及43P2所界定的區域內。凸塊43P3以及43P4亦設置於扣件431的兩側,並且位於(或是鄰近)檔板435於方向D41上之另一端,二者間之距離大於或實質等於第一可撓性元件45於方向D42上之寬度,第一可撓性元件45沿方向D41滑動時係受限於凸塊43P3以及43P4所界定的區域內。
請一併參考圖4K,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4之操作示意圖。詳細來說,當第一底座41及第二底座43間之距離沿方向D43增加 時(如圖4K箭頭方向所示),第一底座4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45之一端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之一端產生位移,致使扣件431沿第一軌道451以及第二軌道471發生滑動。當扣件431滑動至第一軌道451之一端以及第二軌道471之一端時,如圖4B所示,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產生彎曲之第一形變,且此第一形變可維持第一底座41及第二底座43間之距離。
請一併參考圖4L及圖4M,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4之操作示意圖。具體而言,於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產生第一形變後,使用者可施力將第一底座41朝第二空間439A之方向(即方向D42)推動(如圖4L箭頭方向所示),以將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推動至第二空間439A。
更進一步來說,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41朝第二空間439A之方向移動時,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相對扣件431產生轉動,並轉動至第二空間439A,使第一底座41相對於第二底座43產生朝第二空間439A之方向之偏移,此時,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產生第二形變。其中,如圖4M所示,當第一底座41相對於第二底座43產生偏移後,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將抵住第二空間439A之側壁439S1並維持第二形變。
換言之,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41朝第二空間439A之方向推動時,第一底座4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移動,使得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分別以接合扣件431處為樞接點發生轉動,並產生第二形變,隨後,第二空間439A接收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其中,如圖4M所示,當第一底座41 相對於第二底座43產生偏移後,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將抵住第二空間439A之第一定位元件437A並維持第二形變。
請一併參考圖4N,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4之另一操作示意圖。另一方面,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41朝第二空間439A之反方向(即方向D43之反方向)推動(如圖4N箭頭方向所示),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相對扣件431產生轉動,並轉動出第二空間439A,使第一底座41相對於第二底座43產生朝第二空間439A之反方向之偏移,此時,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自第二形變恢復至第一形變。
換言之,當使用者施力將第一底座41朝第二空間439A之反方向推動,第一底座4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推離第二空間439A,使得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分別以接合扣件431處為樞接點發生轉動,以自第二形變恢復至第一形變。
請一併參考圖4O及圖4P,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4之另一操作示意圖。具體而言,當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處於第一形變狀態下,使用者可施力將第一底座41朝第三空間439B之方向(即方向D42之反方向)推動(如圖4O箭頭方向所示),以將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推動至第三空間439B,其作動方式相同於將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推動至第二空間439A之方式,於此不再詳細描述,同樣地,使用者亦可施力將第一底座41朝第三空間439B之反方向(即方向D42)推動(如圖4Q箭頭方向所示),以將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推離第三空間439B並恢復為第一形變。
於此些實施例中,凸塊43P1及43P2與主體433間具有一距離,且此距離大於或實質等於第二可撓性元件47之厚度。如此一來,當第二可撓性元件47以接合扣件431處為樞接點向第二空間439A或第三空間439B發生轉動時,第二可撓性元件47可順利通過凸塊43P1及43P2與主體433間之間隙。同樣地,凸塊43P3及43P4與主體433間具有一距離,且此距離大於或實質等於第一可撓性元件45之厚度。如此一來,當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接合扣件431處為樞接點向第二空間439A或第三空間439B發生轉動時,第一可撓性元件45可順利通過凸塊43P3及43P4與主體433間之間隙。
於此些實施例中,第一可撓性元件45欲轉動至第二空間439A時,需要克服凸塊43P1之限制,此時,使用者會感受第一可撓性元件45從抵接凸塊43P1到滑入凸塊43P1與主體433之間隙之操作感。當第一可撓性元件45轉動至第二空間439A後,第一可撓性元件45將於凸塊43P1與主體433之間隙中抵住凸塊43P1,此時,凸塊43P1實質上提供第一可撓性元件45維持第二形變之力量。
同樣地,第二可撓性元件47欲轉動至第二空間439A時,需要克服凸塊43P4之限制,此時,使用者會感受第二可撓性元件47從抵接凸塊43P4到滑入凸塊43P4與主體433之間隙之操作感。當第二可撓性元件47轉動至第二空間439A後,第二可撓性元件47將於凸塊43P4與主體433之間隙中抵住凸塊43P4,此時,凸塊43P4實質上提供第二可撓性元件47維持第二形變之力量。
須說明,當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欲轉動至第三空間439B時,其與凸塊43P2及43P3之作動方式相同於將第一可 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轉動至第二空間439A之方式,於此不再詳細描述。
請一併參考圖4R,其係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配件4之另一操作示意圖。另一方面,當第一底座41及第二底座43間之距離沿方向D43減少時(如圖4R箭頭方向所示),第一底座41帶動第一可撓性元件45之一端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之一端產生位移,致使扣件431沿第一軌道451以及第二軌道471發生滑動,致使第一可撓性元件45以及第二可撓性元件47自第一形變恢復為原狀。
上述之實施例僅用來例舉本揭露之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揭露之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揭露之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可輕易完成之改變或均等性之安排均屬於本揭露所主張之範圍,本揭露之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41:第一底座
43:第二底座
45:第一可撓性元件
47:第二可撓性元件
410:第一底座之一端
412:第一底座之一端
430:第一空間
433:主體
435:擋板
439A:第二空間
439B:第三空間
439S1:側壁
439S2:側壁
451:第一軌道
471:第二軌道

Claims (13)

  1. 一種用於一手持裝置之配件,包含:一第一底座;一第一可撓性元件以及一第二可撓性元件,分別設置於該第一底座,其中,該第一可撓性元件具有一第一軌道,該第二可撓性元件具有一第二軌道;一第二底座,包含:一第一空間,用以容置該第一可撓性元件及該第二可撓性元件;一第二空間,連通該第一空間;以及一扣件,設置於該第一空間並接合該第一軌道以及該第二軌道,其中,該第一可撓性元件基於該扣件沿該第一軌道之滑動產生形變,該第二可撓性元件基於該扣件於沿該第二軌道之滑動產生形變;其中,該第一可撓性元件及該第二可撓性元件相對該扣件轉動至該第二空間時,該第一底座相對於該第二底座產生偏移。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件,更包含:一第三空間,連通該第一空間;其中,該第一可撓性元件及該第二可撓性元件相對該扣件轉動至該第三空間時,該第一底座相對於該第二底座產生另一偏移。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配件,該第二空間以及該第三空間設置於該第二底座之相對二側。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件,其中,該第二空間設有一定位元件,該第一可撓性元件及該第二可撓性元件相對該扣件轉動至該第二空間時,該第一可撓性元件以及該第二可撓性元件抵接該定位元件。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配件,其中,該定位元件具有一第一側以及一第二側,該第一可撓性元件及該第二可撓性元件相對該扣件轉動至該第二空間時,該第一可撓性元件抵接該第一側且該第二可撓性元件抵接該第二側。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件,其中,該第二底座具有:一主體;以及一擋板,其中,該擋板之一部份延伸至該第二空間;其中,該主體以及該擋板間界定一區域,該扣件於該區域內設置於該主體或該擋板。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配件,其中,該擋板上具有朝該主體延伸之至少一凸塊。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配件,其中,該至少一凸塊與該主體間具有一距離,該距離大於該第一可撓性元件之厚度或大於該第二可撓性元件之厚度。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配件,其中,該至少一凸塊包含一第一凸塊以及一第二凸塊,該第一凸塊與該第二凸塊間之距離大於該第一可撓性元件之寬度或大於該第二可撓性元件之寬度。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件,其中,該第一空間接收該第一可撓性元件以及該第二可撓性元件時,該第一可撓性元件與該第二可撓性元件間於該第二底座之延伸面上具有小於180度之夾角。
  11. 一種用於一手持裝置之配件,包含:一第一底座;二可撓性元件,分別設置於該第一底座之二端,其中,各該可撓性元件具有一軌道;一第二底座,包含:一第一空間,用以容置該等可撓性元件;一扣件,設置於該第一空間並接合該等軌道,其中,該第一底座以及該第二底座間之距離變動時,該扣件沿該等軌道滑動且該等可撓性元件產生形變;以及一第二空間,連通該第一空間,用以於該等可撓性元件產生形變後接收該等可撓性元件;其中,該第二空間接收該等可撓性元件時,該第一底座之延伸平面與該第二底座之延伸平面間具有一夾角。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配件,其中,該夾角小於90度。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配件,其中,該第二底座具有:一主體;以及一擋板,其中,該擋板之一部份延伸至該第二空間;其中,該主體以及該擋板間界定一區域,該扣件於該區域內設置於該主體或該擋板。
TW111104118A 2022-01-28 2022-01-28 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TWI7979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4118A TWI797984B (zh) 2022-01-28 2022-01-28 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CN202210141015.4A CN116557713A (zh) 2022-01-28 2022-02-16 用于手持装置的配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4118A TWI797984B (zh) 2022-01-28 2022-01-28 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7984B true TWI797984B (zh) 2023-04-01
TW202331138A TW202331138A (zh) 2023-08-01

Family

ID=86945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4118A TWI797984B (zh) 2022-01-28 2022-01-28 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57713A (zh)
TW (1) TWI79798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92281U (zh) * 2011-01-28 2011-09-28 北京市九州风神科贸有限责任公司 便携式电子产品置放支架
CN203477790U (zh) * 2013-07-30 2014-03-12 昆山呈杰电脑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弧形滑轨结构电脑支架
CN208487385U (zh) * 2018-05-04 2019-02-1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组件及其壁挂支架
TWM604415U (zh) * 2020-06-05 2020-11-21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92281U (zh) * 2011-01-28 2011-09-28 北京市九州风神科贸有限责任公司 便携式电子产品置放支架
CN203477790U (zh) * 2013-07-30 2014-03-12 昆山呈杰电脑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弧形滑轨结构电脑支架
CN208487385U (zh) * 2018-05-04 2019-02-1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组件及其壁挂支架
TWM604415U (zh) * 2020-06-05 2020-11-21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1138A (zh) 2023-08-01
CN116557713A (zh) 2023-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57060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US7344117B2 (en) Adjustable lift support apparatus
CN111816083B (zh) 一种柔性显示模组、柔性显示装置以及制作方法
US10512179B2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43440B (zh) 馬達及包括馬達的電子設備
TWI797984B (zh) 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WO2010064400A1 (ja) ねじ部品及び撮像装置
US11303228B2 (en) Driving device, optical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US8345111B2 (e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US7489458B2 (en) Piezoelectricity-driving optical lens module
JP2007040967A (ja)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の駆動量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579481B (zh) 萬向接頭模組及頭戴型顯示裝置
KR102007426B1 (ko)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766717B (zh) 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US20120153789A1 (en) Pivoting assembly with positioning function
TWM604415U (zh) 用於手持裝置之配件
US20090135379A1 (en) Adjusting apparatus for projector
US20060107492A1 (en) Rotary hinge for rotationally coupling image capturing device with display panel
US20060175154A1 (en) Torque adjusting mechanism
JP2006330120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TWI625468B (zh) 流體控制裝置
TWM581358U (zh) A multi-axis hinge that can generate multiple stages of switching rotation
TWI752797B (zh) 鉸鏈
JP6849401B2 (ja) 振動波モータ
US20110187230A1 (en) Ultrasonic mo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