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6426B -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6426B
TWI796426B TW108103054A TW108103054A TWI796426B TW I796426 B TWI796426 B TW I796426B TW 108103054 A TW108103054 A TW 108103054A TW 108103054 A TW108103054 A TW 108103054A TW I796426 B TWI796426 B TW I7964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mobile terminal
frame
base station
trigg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30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5900A (zh
Inventor
森岡裕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5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5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64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642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04W16/10Dynamic resource part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a scrambling 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4Scheduled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7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Reduction Or Emphasis Of Bandwidth Of Signal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提供避免網路間之相互干擾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將無線訊框予以收送訊;和控制部,係控制訊框之收送訊;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往1個以上之對象台的,用來誘發其按照每一對象台所指定之送訊參數(送訊功率)而發送送訊抑制訊框的,觸發訊框之送訊。前記通訊裝置係成為基地台而動作;前記控制部,係將身為下鏈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1個以上之旗下之終端當作對象台而加以選定,在早於下鏈訊號之送訊之前,控制前記觸發訊框之送訊。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係有關於,避免網路間之相互干擾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近年來,隨著以IEEE802.11為代表的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系統之普及,一般家庭用的複數個無線基地台(存取點:AP)係被捆包而販售,在家庭內會設置複數個AP。即使只靠1台AP而電波無法送達家內的各各角落,若設置複數台AP的話,則無論在家中哪個場所都能做無線連接。亦即,終端係只要連接到最近的AP即可,可減低收送訊間的傳輸距離,可期待頻率利用效率之提升。可是,在1個空間內有複數個AP混合存在的此種網路之稠密環境下,若各網路是彼此獨立動作,則會導致相互干擾之增大等問題。
例如,由主基地台來收集協調BSS(Basic Service Set)群內終端的流量資訊及頻道資訊,基於各終端的流量資訊及頻道資訊,以協調BSS群單位來分配無線資源以提升通訊品質指標的無線通訊系統,已被提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又,在具有複數個BSS之高密度佈署的網路環境下,為了降低干擾,包含時間、頻率、空間、功率的1或複數個維度會在AP/STA間做協調的高效率無線(HEW)存取點(AP)協調協定所需之系統,已被提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例如,被設置在家庭內的複數個AP間,或是複數個BSS間進行協調以實施排程調整或送訊功率控制,可降低相互干擾。然而,被設置在別的家庭中的AP等無法進行協調的AP間,難以降低相互干擾。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6-192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表2016-53790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避免網路間之相互干擾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係參酌上記課題而研發,其第1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將無線訊框予以收送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訊框之收送訊; 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往1個以上之對象台的,用來誘發其按照每一對象台所指定之送訊參數而發送送訊抑制訊框的,觸發訊框之送訊。
前記控制部,係將可讓送訊抑制訊框到達干擾源的送訊功率,決定成身每一對象台的送訊參數。前記控制部,係將資料訊框之送訊目的地加以選定來作為對象台,在早於該資料訊框之送訊之前,先令前記觸發訊框被發送。
又,前記通訊裝置係成為基地台而動作。前記控制部,係將身為下鏈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1個以上之旗下之終端當作對象台而加以選定,在早於下鏈訊號之送訊之前,先令前記觸發訊框被發送。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2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將要求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的對象台加以選定的步驟;和 將每一對象台之送訊抑制訊框之相關送訊參數加以決定的步驟;和 往對象台發送用來誘發其使用已決定之送訊參數而發送送訊抑制訊框的觸發訊框的步驟。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3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將無線訊框予以收送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訊框之收送訊; 前記控制部,係回應於已接收到用來誘發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的觸發訊框之事實,而使用已被前記觸發訊框所指定之送訊參數而令送訊抑制訊框被發送。
前記控制部,係使用作為送訊參數而被指定之送訊功率,或使其會變成作為送訊參數而被指定之到達範圍的方式,令送訊抑制訊框被發送。
又,前記通訊裝置係在基地台的旗下成為終端而動作;前記控制部,係回應於從前記基地台所接收到的前記觸發訊框,而發送送訊抑制訊框。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4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將用來誘發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的觸發訊框予以接收的步驟;和 使用已被前記觸發訊框所指定之送訊參數而發送送訊抑制訊框的步驟。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則可提供一種,避免網路間之相互干擾,使下鏈通訊效率化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此外,本說明書所記載之效果係僅為例示,本發明的效果係不限定於此。又,本發明係除了上記之效果以外,還更進一步具有達成附加性效果的情況。
本說明書中所揭示之技術的更多其他目的、特徵或優點,係可基於後述之實施形態或添附圖面所作的更詳細說明來理解。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實施形態。
隨著以IEEE802.11為代表的無線LAN系統之普及,複數個無線基地台係被捆包而販售,在家庭內會設置複數個AP。如此,若在1個空間內有複數個AP存在,則可減低收送訊間的傳輸距離,提升頻率利用效率,但其反面來說,網路間的相互干擾會有增大的疑慮。
例如,被設置在家庭內的複數個AP間,或是複數個BSS間進行協調以實施排程調整或送訊功率控制,可降低相互干擾。然而,被設置在別的家庭中的AP等無法進行協調的AP間,難以降低相互干擾。相互干擾增大的結果,會導致通訊效率或頻率利用效率降低。
又,在AP之旗下有1個以上之終端(STAtion:STA)動作的基礎設施通訊模式中,一般來說,下鏈通訊的傳輸要求會比上鏈通訊還來得高。
於是,在本說明書中,係針對在網路稠密環境下,謀求傳輸要求較高的下鏈通訊的效率化,並可提升頻率利用效率的無線通訊技術,提案如下。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無線通訊技術,係除了可適用於彼此協調的網路彼此為稠密的通訊環境,當然也可理想適用於無法協調的網路為混合存在的通訊環境中,可謀求傳輸要求較高的下鏈通訊的效率化,提升頻率利用效率。
此處試著考察,如圖1所示的,有複數個AP存在的通訊環境(多重AP環境)。圖示的通訊環境,係有AP_A、AP_B、AP_X、及AP_Y這些複數個AP混合存在,各AP所建構的網路(BSS)之一部分係彼此重疊。
這些複數個AP之中,AP_A與AP_B係彼此協調。例如,AP_A與AP_B,係被捆包而販售,是被設置在家庭內的AP們。因此,AP_A的網路與AP_B的網路,係藉由送訊排程之調整或送訊功率控制等而可避免相互干擾。亦即,AP_A的網路,對AP_B的網路而言,不會成為干擾源。
又,AP_X與AP_Y,係並非與AP_B處於彼此協調的關係。例如,AP_X與AP_X,係並非與AP_B捆包販售的產品。例如也可想定,從被設置在鄰居的AP_X與AP_Y所輸出的電波會穿透牆壁而到達AP_B的網路內。因此,AP_X與AP_Y的網路,對AP_B的網路而言會成為干擾源。
此處,在AP_B上係連接有3台終端STA_B1、STA_B2、及STA_B3。又,與AP_B協調的AP_A上係連接有終端STA_A。在圖示的例子中,STA_A係位於AP_B之旗下之終端STA_B1的附近。STA_A與STA_B1係位於彼此的通訊範圍內而可能會發生相互干擾,但當AP_B欲與旗下的STA_B1通訊時,會與AP_A之間實施排程調整,而可避免干擾。此外,AP_A欲與旗下之STA_A通訊時也是同樣地,會與彼此協調的相鄰網路間進行排程調整,而可避免干擾。
另一方面,對AP_B的網路而言會成為干擾源的AP_X以及AP_Y上,係分別連接有終端STA_X、STA_Y。在圖示的例子中,STA_X係位於AP_B之旗下之終端STA_B2的附近,STA_Y係位於AP_B之旗下之終端STA_B3的附近。因此,STA_B2與STA_X係位於彼此的通訊範圍內而可能發生相互干擾,同時,STA_B3與STA_Y係位於彼此的通訊範圍內而可能發生相互干擾。
試著討論AP_B欲向旗下之各終端STA_B1、STA_B2、STA_3發送下鏈訊號的情況。
STA_A與STA_B1係位於彼此的通訊範圍內而可能發生相互干擾,但藉由在彼此協調的AP_A與AP_B間實施排程調整,就可避免相互干擾。AP_B欲向旗下之STA_B1發送下鏈訊號時,AP_A係會抑制與旗下之STA_A之通訊而進行彼此的網路之排程調整,藉此可避免干擾。具體而言,AP_B係基於AP_A的網路內的排程資訊,在STA_A未發送訊號的時序上,向STA_B1發送下鏈訊號。或者,AP_A係基於AP_B的網路內的排程調整,在AP_B未對STA_B1發送下鏈訊號的時序上,對STA_A排程許可送訊的時序。
另一方面,STA_B2與STA_X係位於彼此的通訊範圍內而可能發生相互干擾,同時,STA_B3與STA_Y係位於彼此的通訊範圍內而可能發生相互干擾。又,AP_B係未與AP_X以及AP_Y協調,因此無法藉由排程調整來避免相互干擾。
例如在IEEE802.11系統等中,會利用RTS/ CTS(Request to Send/Clear to Send)方式的存取控制程序。資料送訊來源之終端係送訊來源之終端係在送訊前發送RTS訊號,收訊側之終端係一旦接收RTS訊號就回送CTS訊號。然後,接收到RTS或CTS之其中至少一方之訊號的其他終端,係藉由在這些訊號中所被記載的NAV(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送訊禁止期間)中抑制送訊動作,以避免干擾。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對於未協調(會成為干擾源)的其他網路上所被連接的終端在開始資料通訊前,發送用來抑制從身為該當干擾源之終端來的訊號送訊所需之送訊抑制訊框,導入此種機制,以減低網路間的相互干擾,謀求下鏈通訊之效率化,同時提升頻率利用效率。
圖2中係圖示了,在圖1所示的網路拓撲中,AP_B實施下鏈通訊所需之通訊程序例。
此處係想定,AP_B欲對旗下之各終端STA_B1、STA_B2、STA_B3發送下鏈訊號的情況。此情況下,在AP_B開始下鏈訊號之送訊之前,必須要抑制來自於對STA_B2以及STA_B3之各者而言會成為干擾源的STA_X以及STA_Y的訊號送訊。
AP_B之旗下之各終端STA_B1、STA_B2、STA_B3,係分別進行干擾訊號之測定(Measurement)。各終端STA_B1、STA_B2、STA_B3,係亦可定期地進行干擾訊號之測定,亦可基於來自連接目標之AP_B的指示而實施干擾訊號之測定。各終端STA_B1、STA_B2、STA_B3,係藉由測定,而獲得干擾狀況,例如:成為干擾源的終端之識別資訊、和干擾功率之資訊。終端之識別資訊係為例如:MAC(Media Access Control)位址、或實體標頭中所被附加的識別資訊等。
AP_B,係早於下鏈訊號之送訊之前,先從旗下之各終端STA_B1、STA_B2、STA_B3,收取干擾訊號之測定結果也就是干擾狀況之報告(Measurement Report)訊框。AP_B,係基於從終端STA_B1所收取的報告訊框,而得知STA_B1是位於,來自彼此協調的AP_A之旗下之終端STA_A的訊號之收訊可能範圍,並取得STA_B2從附近之干擾源STA_X所受到的干擾功率、STA_B3從附近之干擾源STA_Y所受到的干擾功率等。亦可由各終端STA_B1、STA_B2、STA_B3來測定干擾訊號之收訊功率,也可在各干擾訊號中記載送訊功率。若前提是,所有的終端都是以相同的送訊功率來發送訊號,則可根據收訊功率來推定到干擾源為止的距離。在測定結果之報告訊框中,可以將干擾訊號之送訊功率與收訊功率之組合進行報告,亦可將到干擾源為止的距離之推定結果進行報告。
又,AP_B,係從彼此協調的AP_A,作為電波利用狀況,收取流量之排程之相關資訊(Schedulling Announcement)訊框。該排程資訊中亦含有,AP_A之旗下之終端STA_A之送訊時序之相關資訊。此外,雖然圖示省略,但假設AP_B也會對AP_A發送Schedulling Announcement訊框。
然後,AP_B係基於從旗下之各終端STA_B1、STA_B2、STA_B3所收取的Measurement Report、和從彼此協調的AP_A所收取的Schedulling Announcement的這2種類之資訊,而決定送訊抑制訊框應到達的區域,亦即保護區域(Protection Area)。保護區域,係藉由發送送訊抑制訊框的終端之場所、與從該處發送的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功率(到達範圍),而被決定。
圖3中係圖示了,於圖1所示的網路拓撲中,AP_B所決定之保護區域之一例。
AP_B係基於從STA_B2所收取的Measurement Report,得知干擾源STA_X係存在於離STA_B2較遠的地方。於是,AP_B係對STA_B2,設定如元件符號301所示的,比較小的保護區域。
又,AP_B係基於從STA_B3所收取的Measurement Report,得知干擾源STA_Y係存在於離STA_B3較近的地方。於是,AP_B係對STA_B3,設定如元件符號302所示的,比較大的保護區域。
又,AP_B,係基於從AP_A所收取的Schedulling Announcement,而掌握了STA_A正在接收來自AP_A之訊號的時序(換言之,亦即STA_A未送訊的時序),因此藉由使自身的下鏈訊號對準該時序,就可避免STA_B1與STA_A間的干擾。因此,AP_B係不對STA_B1設定保護區域。
再次參照圖2,繼續說明AP_B用來實施下鏈通訊所需之通訊程序。
其後,AP_B,係早於下鏈訊號之送訊,對已設定保護區域的各終端STA_B2及STA_B3,發送用來誘發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的觸發訊框(Trigger Frame)。觸發訊框係為,至少指定了,欲發送送訊抑制訊框的終端、和用來讓該終端可以形成適切的保護區域所需之(換言之,用來獲得該當送訊抑制訊框之所望之到達範圍所需之)送訊功率。此外,觸發訊框本身,係作為允許上鏈之頻道存取的訊框,而被IEEE802.11ax所規定。
各終端STA_B2及STA_B3,係回應於從連接目標之AP_B接收到觸發訊框的事實,而以已被觸發訊框所指定之送訊功率,將觸發回應(Trigger Response)回送給AP_B。此外,這裡所謂的觸發回應,係相當於例如trigger-based PPDU(PLCP(Physical Layer Convergence Protocol) Protocol Data Unit)。
從終端STA_B2所被發送之觸發回應係作為送訊抑制訊框而抵達干擾源STA_X,同時,從終端STA_B3所被發送之觸發回應係也作為送訊抑制訊框而抵達干擾源STA_Y(圖2中未圖示)。
接收到送訊抑制訊框的各終端STA_X以及STA_Y,係在所定期間(例如在送訊抑制訊框內所被指定的NAV)中,抑制送訊動作。
AP_B,係一旦從曾發送觸發訊框的各終端STA_B2及STA_B3接收到觸發回應,就對旗下之各終端STA_B1、STA_B2及STA_B3,發送下鏈訊號(Downlink Tx)。
在下鏈訊號的送訊期間中,各干擾源STA_X以及STA_Y係抑制送訊動作,因此可避免網路間之相互干擾,可使下鏈訊號之送訊變為成功。又,各終端STA_B2及STA_B3會以適切的送訊功率來發送送訊抑制訊框,而設定適切大小的保護區域301以及302,藉此可避免過大範圍的送訊抑制。其結果為,可使傳輸要求較高的下鏈通訊效率化,同時可提升頻率利用效率。
在圖4中,作為基地台(AP)而動作的通訊裝置,向旗下之終端(STA)發送下鏈訊號之間先發送觸發訊框所需之處理程序之一例,以流程圖的形式加以圖示。但是,假設基地台係在實施圖示之處理程序之前,已經從旗下之各終端收取了干擾訊號之測定結果之報告(Measurement Report)訊框,並且已經從彼此協調的週邊基地台收取了排程資訊(Schedulling Announcement)訊框。
基地台,係一旦有應送訊的下鏈訊號(資料)產生(步驟S401),就實施要發送觸發訊框的對象台(換言之,應發送送訊抑制訊框的終端)之選定,與每一對象台之送訊參數之設定。
此處,把旗下之N台終端視為下鏈訊號之送訊目的地,首先在變數i中代入1(步驟S402)。
基地台,係對第i個送訊目的地終端檢查是否有干擾源(步驟S403)。
此處,若第i個送訊目的地終端中沒有干擾源存在(步驟S403的No),則在接收下鏈訊號之際沒有受到干擾的疑慮,因此不需要發送送訊抑制訊框。於是,基地台,係將第i個送訊目的地終端排除在對象台以外,將i增值1(步驟S408),對第(i+1)個送訊目的地終端進行對象台選定以及送訊參數之設定處理。
在第i個送訊目的地終端中有干擾源存在的情況下(步驟S403的Yes),基地台係更進一步檢查,第i個送訊目的地終端之干擾源是否正被連接至無法協調的週邊基地台(步驟S404)。
若第i個送訊目的地終端之干擾源,並未連接至無法協調的週邊基地台的情況下(步驟S404的No),換言之,是正被連接至彼此協調的週邊基地台的情況下,則基地台係透過與該週邊基地台的排程調整,就可避免對第i個送訊目的地終端的下鏈訊號之干擾,因此不需要發送送訊抑制訊框。例如,基地台係只要以不與該干擾源之送訊時序重疊的方式,將往第i個送訊目的地終端的下鏈訊號之送訊時序進行排程的話,就可避免干擾。在干擾源正被連接至彼此協調的週邊基地台的情況下,藉由排程調整,就已經不算是干擾源。於是,基地台,係將第i個送訊目的地終端排除在對象台以外,將i增值1(步驟S408),對第(i+1)個送訊目的地終端進行對象台選定以及送訊參數之設定處理。
另一方面,第i個送訊目的地終端之干擾源是正被連接至無法協調的週邊基地台的情況下(步驟S404的Yes),則基地台係將第i個送訊目的地終端,選定成應發送觸發訊框的對象台。然後,基地台係基於從第i個送訊目的地終端所被通知的干擾狀況(例如干擾功率之資訊),作為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參數,會設定用來確保適切之保護區域所需之送訊功率(步驟S405)。
若i未滿N,亦即還有身為下鏈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未處理終端存在的情況下(步驟S406的No),則基地台係將i增值1(步驟S408),對第(i+1)個送訊目的地終端進行對象台選定以及送訊參數之設定處理。
然後,當i到達N時,亦即針對下鏈訊號的所有送訊目的地終端,都已經完成了對象台選定及送訊參數之設定時(步驟S406的Yes),則基地台係向已經選定的所有對象台,發送指定了送訊參數的觸發訊框(步驟S407),而結束本處理。
在圖5中,作為終端(STA)而動作的通訊裝置,回應於從連接目標之基地台(AP)所接收到的觸發訊框而發送送訊抑制訊框所需之處理程序之一例,以流程圖的形式加以圖示。但是,假設終端係在開始圖示的處理程序之前,就已經對連接目標之基地台實施了干擾訊號之測定結果之報告(Measurement Report)訊框。
終端,係在收訊待機中,一旦從基地台接收到把本台包含在目的地(或是對本台誘發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的觸發訊框(步驟S501的Yes),就檢查該觸發訊框中是否已經被指定了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參數(步驟S502)。
觸發訊框中,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功率等之送訊參數有被指定的情況下(步驟S502的Yes),則終端係設定已被指定之送訊參數(步驟S503)。又,若觸發訊框中送訊參數未被指定的情況下,則終端係設定預設的送訊參數(步驟S504)。
然後,終端係用已設定的送訊參數,發送送訊抑制訊框(步驟S505),結束本處理。
圖6中係圖示了,可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通訊裝置600的構成例。通訊裝置600,係可在例如圖1所示的網路拓撲中,成為基地台(AP)或終端(STA)之任一者而動作。
通訊裝置600係具備:資料處理部601、控制部602、通訊部603、電源部604。又,通訊部603係還由:變解調部611、訊號處理部612、無線介面(IF)部614、放大部615所構成,對放大部615係連接有天線616。此外,無線介面部614、放大部615及天線616,這些係可為1組,也可為1組以上的構成要素。又,放大部615係有時候其機能是被內包於無線介面部614中。
資料處理部601,係在由協定上層(未圖示)輸入資料的送訊時,從該資料生成無線送訊所需之封包,實施媒體存取控制(MAC)所需之標頭之附加或錯誤偵測碼之附加等之處理,將處理後的資料,提供給通訊部603內的調變解調部611。反之,在有來自調變解調部611之輸入的收訊時,資料處理部601係實施MAC標頭之解析、封包錯誤之偵測及重排處理等,將處理後的資料提供給自身之協定上層。
控制部602,係控制通訊裝置600內的各部間的資訊之收授。又,控制部602,係進行調變部611及訊號處理部612中的參數設定、資料處理部601中的封包之排程。又,控制部602,係進行無線介面部614及放大部615的參數設定及送訊功率控制。
通訊裝置600作為基地台而動作的情況下,控制部602係在發送下鏈訊號之際,實施用來避免相互干擾,同時促使系統全體的頻率利用效率提升所需之處理。
具體而言,控制部602,係在對旗下之1個以上之終端發送下鏈訊號之際,會早於其,基於下鏈訊號之目的地的各終端的干擾狀況及彼此協調的週邊基地台的電波利用狀況,而決定各終端的送訊抑制區域,以使得送訊抑制訊框會到達送訊抑制區域內的方式,控制通訊裝置600之動作,以使其發送用來誘發其按照每一終端所指定之送訊功率而發送送訊抑制訊框的觸發訊框。
又,通訊裝置600是作為終端而動作的情況下,控制部602係回應於從連接目標之基地台所接收到的觸發訊框,控制通訊裝置600之動作,以使其使用已被該觸發訊框所指定的送訊功率,發送送訊抑制訊框。
調變解調部611,係在訊號的送訊時,對來自資料處理部601的輸入資料,基於已被控制部602所設定的編碼方式及調變方式,進行編碼、交錯及調變,生成資料符元串流,並提供給訊號處理部612。又,調變解調部611,係在訊號的收訊時,對來自訊號處理部612之輸入進行和送訊時相反的處理,向資料處理部601或是控制部602提供收訊資料。
訊號處理部612,係在訊號的送訊時,對來自調變解調部611之輸入進行訊號處理,將所得到的1個以上之送訊符元串流,提供給各個無線介面部614。又,訊號處理部612,係在訊號的收訊時,對從各個無線介面部614所被輸入之收訊符元串流進行訊號處理,然後提供給調變解調部611。
此外,訊號處理部612,係因應需要,而會進行訊號送訊時的複數串流之空間多工處理、以及訊號收訊時的收訊訊號之複數串流的空間分解處理這類空間處理。因此,訊號處理部612,係在來自各個無線介面部614的輸入訊號之中,從前文部分及訓練訊號部分,算出傳播路徑的複合頻道增益資訊,而利用於空間處理。
無線介面部614,在訊號送訊時,係將來自訊號處理部612之輸入轉換成類比訊號,實施濾波及往載波頻率之升轉,往天線616或放大部615送出。又,無線介面部614,係在訊號之收訊時,對來自天線616或放大部615之輸入實施相反的處理,將資料提供給訊號處理部612。
放大部615,係在訊號之送訊時,將從無線介面部614所被輸入之類比訊號增幅至所定之功率,並往天線616送出。又,放大部615,係在訊號之收訊時,將從天線616所被輸入之訊號低雜訊增幅至所定之功率,並輸出至無線介面部614。該放大部615,係有送訊時之機能與收訊時之機能的至少其中一方係會被內包於無線介面部614中的情況。
電源部604,係由電池電源或固定電源所構成,對通訊裝置600內之各部供給電力。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以上,一面參照特定實施形態,一面詳細說明了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可是在此同時,在不脫離本說明書所揭示的技術之要旨的範圍內,當業者可以對該實施形態進行修正或代用,此乃自明事項。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係可適用於例如基於IEEE802.11規格的無線網路。但是,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適用範圍係不限定於特定的通訊規格。藉由在網路稠密的無線環境下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可使傳輸要求較高的下鏈通訊效率化,同時可提升頻率利用效率。
重點是,僅以例示形態來說明本說明書所揭露的技術,並不應把本說明書的記載內容做限定解釋。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的要旨,應要參酌申請專利範圍。
此外,本說明書所揭露的技術,係亦可採取如下之構成。 (1)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將無線訊框予以收送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訊框之收送訊; 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往1個以上之對象台的,用來誘發其按照每一對象台所指定之送訊參數而發送送訊抑制訊框的,觸發訊框之送訊。 (2)如上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決定每一對象台之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功率,來作為送訊參數。 (3)如上記(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對象台所受到的干擾狀況,而決定每一對象台之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功率。 (4)如上記(2)或(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將可讓送訊抑制訊框到達干擾源的送訊功率,按照每一對象台而加以決定。 (5)如上記(1)乃至(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將資料訊框之送訊目的地加以選定來作為對象台,在早於該資料訊框之送訊之前,先令前記觸發訊框被發送。 (6)如上記(1)乃至(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通訊裝置係成為基地台而動作; 前記控制部,係將身為下鏈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1個以上之旗下之終端當作對象台而加以選定,並控制前記觸發訊框之送訊。 (7)如上記(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早於下鏈訊號之送訊之前,先令前記觸發訊框被發送。 (8)如上記(6)或(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身為下鏈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終端的干擾狀況及週邊基地台的電波利用狀況,而控制前記觸發訊框之送訊。 (9)如上記(6)或(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身為下鏈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終端之週邊基地台的電波利用狀況,而控制前記觸發訊框之送訊。 (10)如上記(9)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將只受到已被連接至可掌握電波利用狀況之週邊基地台的干擾源而來之干擾的終端,不選定為發送前記觸發訊框的對象台。 (11)如上記(6)乃至(1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將可讓送訊抑制訊框到達干擾源的送訊功率,決定成身為對象台的每一終端的送訊參數。 (12)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將要求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的對象台加以選定的步驟;和 將每一對象台之送訊抑制訊框之相關送訊參數加以決定的步驟;和 往對象台發送用來誘發其使用已決定之送訊參數而發送送訊抑制訊框的觸發訊框的步驟。 (13)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將無線訊框予以收送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訊框之收送訊; 前記控制部,係回應於已接收到用來誘發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的觸發訊框之事實,而使用已被前記觸發訊框所指定之送訊參數而令送訊抑制訊框被發送。 (14)如上記(1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使用作為送訊參數而被指定之送訊功率,或使其會變成作為送訊參數而被指定之到達範圍的方式,令送訊抑制訊框被發送。 (15)如上記(13)或(1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通訊裝置係在基地台的旗下成為終端而動作; 前記控制部,係回應於從前記基地台所接收到的前記觸發訊框,而發送送訊抑制訊框。 (16)如上記(1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往前記基地台的干擾狀況之通知。 (17)如上記(1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作為干擾狀況,係令干擾源之識別資訊及干擾功率之相關資訊,被通知給前記基地台。 (18)如上記(15)乃至(1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從前記基地台,將早於下鏈訊號而先被發送的前記觸發訊框,予以接收。 (19)如上記(15)乃至(1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回應於前記觸發訊框而發送了送訊抑制訊框之後,將來自前記基地台的下鏈訊號予以接收。 (20)如上記(15)乃至(1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只受到已被連接至可掌握電波利用狀況之週邊基地台的干擾源而來之干擾的情況下,不發送送訊抑制訊框。 (21)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將用來誘發送訊抑制訊框之送訊的觸發訊框予以接收的步驟;和 使用已被前記觸發訊框所指定之送訊參數而發送送訊抑制訊框的步驟。
AP‧‧‧無線基地台 STA‧‧‧終端 301‧‧‧保護區域 302‧‧‧保護區域 600‧‧‧通訊裝置 601‧‧‧資料處理部 602‧‧‧控制部 603‧‧‧通訊部 604‧‧‧電源部 611‧‧‧調變解調部 612‧‧‧訊號處理部 614‧‧‧無線介面部 615‧‧‧放大部 616‧‧‧天線
[圖1] 圖1係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所被適用的通訊環境的例示圖。 [圖2] 圖2係於AP_B之網路中用來實施下鏈通訊所需之通訊程序例的圖示。 [圖3] 圖3係於圖1所示的網路拓撲中,AP_B所決定之保護區域之一例的圖示。 [圖4] 圖4係基地台(AP)往旗下之終端(STA)發送下鏈訊號之前,先發送觸發訊框所需之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5] 圖5係終端(STA)回應於從連接目標之基地台(AP)所接收之觸發訊框而發送送訊抑制訊框所需之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6] 圖6係通訊裝置600之構成例的圖示。

Claims (6)

  1. 一種通訊裝置,係於通訊系統中被構成作為基地台而動作的通訊裝置,其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將訊框以無線方式進行收送訊;和控制電路,係以可動作的方式而被連接至前記無線通訊部;前記控制電路係從前記基地台之旗下的移動終端,接收Measurement Report訊框;前記Measurement Report訊框係含有:藉由前記移動終端而被測定到的,從未與前記基地台協調動作的第2基地台之旗下的第2移動終端所受到的干擾功率、和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識別資訊;基於前記Measurement Report訊框與前記移動終端的位置,而決定前記移動終端的保護區域;前記保護區域係藉由,含有觸發回應送訊功率與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的參數,而被賦予特徵;將含有前記參數與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識別資訊的觸發訊框,發送至前記移動終端;將回應於前記觸發訊框而由前記移動終端被發送至前 記基地台及前記第2移動終端的觸發回應訊框,予以接收;前記觸發回應訊框係含有: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識別資訊、和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前記觸發回應訊框係依照被前記觸發訊框所指定的前記觸發回應送訊功率,而被發送;在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中,將下鏈訊號發送至前記移動終端。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保護區域係進一步基於:從與前記基地台協調的另一基地台所接收到的Scheduling Announcement訊框,而被決定;前記下鏈訊號,係在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中,基於前記Scheduling Announcement訊框,而被發送至前記移動終端。
  3. 一種通訊方法,係為藉由於通訊系統中被構成作為基地台而動作的通訊裝置而被執行的通訊方法,其係具有以下步驟:從前記基地台之旗下的移動終端,接收Measurement Report訊框;前記Measurement Report訊框係含有:藉由前記移動終端而被測定到的,從未與前記基 地台協調動作的第2基地台之旗下的第2移動終端所受到的干擾功率、和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識別資訊;基於前記Measurement Report訊框與前記移動終端的位置,而決定前記移動終端的保護區域;前記保護區域係藉由,含有觸發回應送訊功率與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的參數,而被賦予特徵;將含有前記參數與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識別資訊的觸發訊框,發送至前記移動終端;將回應於前記觸發訊框而由前記移動終端被發送至前記基地台及前記第2移動終端的觸發回應訊框,予以接收;前記觸發回應訊框係含有: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識別資訊、和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前記觸發回應訊框係依照被前記觸發訊框所指定的前記觸發回應送訊功率,而被發送;在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中,將下鏈訊號發送至前記移動終端。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記保護區域係進一步基於:從與前記基地台協調的另一基地台所接收到的Scheduling Announcement訊框,而被決定; 前記下鏈訊號,係在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中,基於前記Scheduling Announcement訊框,而被發送至前記移動終端。
  5. 一種通訊裝置,係於通訊系統中被構成作為基地台之旗下的移動終端而動作的通訊裝置,其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將訊框以無線方式進行收送訊;和控制電路,係以可動作的方式而被連接至前記無線通訊部;前記控制電路,係測定從未與前記基地台協調動作的第2基地台之旗下的第2移動終端所受到的干擾功率,並生成含有前記干擾功率與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識別資訊的Measurement Report訊框;將前記Measurement Report訊框發送至前記基地台;從前記基地台接收觸發訊框;前記觸發訊框係含有:基於前記Measurement Report訊框而被前記基地台所決定之參數;前記參數係含有: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識別資訊、觸發回應送訊功率、和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回應於前記觸發訊框,而將觸發回應訊框,發送至前記基地台及前記第2移動終端; 前記觸發回應訊框係含有: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識別資訊、和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前記觸發回應訊框係依照被前記觸發訊框所指定的前記觸發回應送訊功率,而被發送;在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中,從前記基地台接收下鏈訊號。
  6. 一種通訊方法,係為藉由於通訊系統中被構成作為基地台之旗下的移動終端而動作的通訊裝置而被執行的通訊方法,其係具有以下步驟:測定從未與前記基地台協調動作的第2基地台之旗下的第2移動終端所受到的干擾功率,並生成含有前記干擾功率與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識別資訊的Measurement Report訊框;將前記Measurement Report訊框發送至前記基地台;從前記基地台接收觸發訊框;前記觸發訊框係含有:基於前記Measurement Report訊框而被前記基地台所決定之參數;前記參數係含有: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識別資訊、觸發回應送訊功率、和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回應於前記觸發訊框,而將觸發回應訊框,發送至前記基地台及前記第2移動終端;前記觸發回應訊框係含有: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識 別資訊、和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前記觸發回應訊框係依照被前記觸發訊框所指定的前記觸發回應送訊功率,而被發送;在前記第2移動終端之上鏈送訊禁止期間中,從前記基地台接收下鏈訊號。
TW108103054A 2018-02-07 2019-01-28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TWI7964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9807 2018-02-07
JP2018-019807 2018-02-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5900A TW201935900A (zh) 2019-09-01
TWI796426B true TWI796426B (zh) 2023-03-21

Family

ID=67547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3054A TWI796426B (zh) 2018-02-07 2019-01-28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1272444B2 (zh)
JP (1) JP7279647B2 (zh)
CN (1) CN111684833A (zh)
RU (1) RU2020125483A (zh)
SG (1) SG11202005897RA (zh)
TW (1) TWI796426B (zh)
WO (1) WO20191557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5143A (zh) * 2019-09-04 2021-03-05 深圳市云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2190677A1 (ja) * 2021-03-12 2022-09-15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端末、アクセスポイント、及び、通信方法
CN115208508A (zh) * 2021-04-14 2022-10-18 苏州速通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穿透模式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46548A1 (en) * 2013-11-25 2015-05-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remote wi-fi client power control to avoid local receiver desense
TW201707407A (zh) * 2015-05-20 2017-02-16 Sony Corp 裝置、方法、及程式
US20170181102A1 (en) * 2015-12-17 2017-06-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control for uplink transmissions
US20170308710A1 (en) * 2015-01-09 2017-10-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pro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station, and access poi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40008A (ja) 2005-06-01 2006-12-14 Canon Inc 通信装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4374009B2 (ja) 2006-09-29 2009-12-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局および通信方法
EP2840854B1 (en) 2012-04-15 2021-06-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feedback trigger frames in wireless lan systems
US9344980B2 (en) 2013-04-26 2016-05-1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fficient channel synchronization
US20150063327A1 (en) 2013-08-27 2015-03-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hew) access point (ap) coordination protocol
CN105745976B (zh) * 2013-12-12 2019-05-17 Lg 电子株式会社 基于功率信息发送和接收干扰控制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JP6270148B2 (ja) 2014-07-10 2018-01-3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WO2016108633A1 (ko) 2014-12-30 2016-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트리거 프레임 수신 후 상향링크 전송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JP6469834B2 (ja) * 2015-02-24 2019-02-1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無線lan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lan端末装置
CN106603211B (zh) * 2015-10-20 2020-11-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8604961B (zh) 2015-12-15 2020-12-22 马维尔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通信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US10219299B2 (en) 2016-01-08 2019-0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aware resource alloc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46548A1 (en) * 2013-11-25 2015-05-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remote wi-fi client power control to avoid local receiver desense
US20170308710A1 (en) * 2015-01-09 2017-10-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pro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station, and access point
TW201707407A (zh) * 2015-05-20 2017-02-16 Sony Corp 裝置、方法、及程式
US20170181102A1 (en) * 2015-12-17 2017-06-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control for uplink transmiss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55753A1 (ja) 2021-01-14
US11647455B2 (en) 2023-05-09
RU2020125483A3 (zh) 2022-02-01
US20200367156A1 (en) 2020-11-19
TW201935900A (zh) 2019-09-01
CN111684833A (zh) 2020-09-18
SG11202005897RA (en) 2020-07-29
JP7279647B2 (ja) 2023-05-23
WO2019155753A1 (ja) 2019-08-15
RU2020125483A (ru) 2022-01-31
US20220191781A1 (en) 2022-06-16
US11272444B2 (en) 2022-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110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ractional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CSMA/CA) for WLANS
US11140695B1 (en) Wireless mesh network
US9807699B2 (en) Clear channel assessment (CCA) threshold adaptation method
US7158501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6356253B2 (ja) 無線lanにおけるフレームを送信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6635165B2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TWI796426B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JP2004032015A (ja) 無線通信方式および無線装置
US8194574B2 (en) Wireless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determining communication carriers to be used in uplink and downlink based on type of service
TWI702882B (zh) 無線通訊方法和無線通訊設備
WO201706348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patial Reuse in Directional Random Access
Kim et al. Asymmetric simu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 in WiFi networks
US1013644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 indications
WO2021037639A1 (en) Power control
Kim et al. MASTaR: MAC protocol for access points in simu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 mode
US8121059B2 (en) Wireless non-cellular network
TWI804618B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JP7047719B2 (ja) 無線lanシステムおよび干渉制御方法
Lyakhov et al. Direct transmission protection in IEEE 802.11 ne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