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6314B - 用於卵巢癌和其他癌症免疫治療的新型肽和肽組合物 - Google Patents

用於卵巢癌和其他癌症免疫治療的新型肽和肽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6314B
TWI796314B TW107102867A TW107102867A TWI796314B TW I796314 B TWI796314 B TW I796314B TW 107102867 A TW107102867 A TW 107102867A TW 107102867 A TW107102867 A TW 107102867A TW I796314 B TWI796314 B TW I7963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eptide
cell
cancer
cells
peptid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2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1507A (zh
Inventor
海科 舒斯特
珍奈特 佩波
凱文 羅爾
飛利浦 華格納
漢斯喬治 羅曼希
Original Assignee
德商英麥提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商英麥提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商英麥提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1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1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6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631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0503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4/70539MHC-molecules, e.g. HLA-molecu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1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cell type used
    • A61K39/4611T-cells, e.g.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 [LAK] or regulatory T cells [Tre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4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antigen targeted or presented
    • A61K39/4643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4644Cancer antige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4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from vertebrates
    • C07K14/4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from vertebrates from mammals
    • C07K14/4701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from vertebrates from mammals not used
    • C07K14/4748Tumour specific antigens; Tumour rejection antigen precursors [TRAP], e.g. M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CD28 or CD15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3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MHC-molecules, e.g. HLA-molecu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68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nucleic acids
    • C12Q1/6876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 C12Q1/6883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for diseases caused by alterations of genetic material
    • C12Q1/6886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for diseases caused by alterations of genetic material for cancer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BBIO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GENETIC OR PROTEIN-RELATED DATA PROCESSING IN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BIOLOGY
    • G16B3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quence analysis involving nucleotides or amino ac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80Vaccine for a specifically defined cancer
    • A61K2039/892Reproductive system [uterus, ovaries, cervix, tes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02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36Cytokines
    • A61K39/001138Tumor necrosis factors [TNF] or CD7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48Regulators of develop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48Regulators of development
    • A61K39/001149Cell cycle regulated proteins, e.g. cyclin, CDC, CDK or INK-CC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52Transcription factors, e.g. SOX or c-MYC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54Enzym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54Enzymes
    • A61K39/001162Kinases, e.g. Raf or Src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54Enzymes
    • A61K39/001163Phosphat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66Adhesion molecules, e.g. NRCAM, EpCAM or cadher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69Tumor associated carbohydrates
    • A61K39/00117Mucins, e.g. MUC-1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4Identification of a linear epitope shorter than 20 amino acid residues or of a conformational epitope defined by amino acid residu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2600/00Oligonucleotid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use
    • C12Q2600/156Polymorphic or mutational mark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Myc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Onc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用於免疫治療方法的肽、蛋白質、核酸和細胞。特別是,本發明涉及癌症的免疫療法。本發明還涉及單獨使用或與其他腫瘤相關肽(刺激抗腫瘤免疫反應或體外刺激 T 細胞和轉入患者的疫苗複合物的活性藥物成分)聯合使用的腫瘤相關 T 細胞 (CTL) 肽表位。與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分子結合的肽或與此同類的肽也可能是抗體、可溶性 T 細胞受體和其他結合分子的靶標。

Description

用於卵巢癌和其他癌症免疫治療的新型肽和肽組合物
本發明涉及用於免疫治療方法的肽、蛋白質、核酸和細胞。特別是,本發明涉及癌症的免疫療法。本發明還涉及單獨使用或與其他腫瘤相關肽(刺激抗腫瘤免疫反應或體外刺激 T 細胞和轉入患者的疫苗複合物的活性藥物成分)聯合使用的腫瘤相關 T 細胞 (CTL) 肽表位。與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分子結合的肽或與此同類的肽也可能是抗體、可溶性 T 細胞受體和其他結合分子的靶標。
本發明涉及數種新型肽序列及其變體,它們源自人腫瘤細胞的 HLA-I 類和 II類分子,可用于引發抗腫瘤免疫反應的疫苗組合物中或作為開發藥物/免疫活性化合物和細胞的目標。
卵巢癌
卵巢癌2012 年的新發病例估計為 239 000 例,是女性第七大最常見的癌症,占女性所有癌症的 4%。相對於其他的女性生殖器官癌症,卵巢癌的死亡率往往較高,病死率在資源少的環境下更高。因此,卵巢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八大最常見的原因,有 152 000 人死亡。2012 年,所有新發病例中近 55% 發生在人類發展水準高或非常高的國家;37% 的新發病例和 39% 的死亡病例發生在歐洲和北美。北歐、東歐、北美和澳洲發病率最高,非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相對較低。發病率在人類發展水準很高的某些國家一直呈下降趨勢,特別是歐洲和北美。
最常見的卵巢癌症是卵巢癌,這也是致命性最強的婦科惡性腫瘤。基於組織病理學和分子遺傳學,卵巢癌被分成五個主要類型:高級別漿液性癌 (70%)、子宮內膜癌 (10%)、透明細胞癌 (10%)、黏液癌 (3%) 和低級別漿液性癌 (<5%),共占卵巢癌病例的 95% 以上。很少見的是惡性生殖細胞瘤(無性細胞瘤、卵黃囊瘤和未成熟畸胎瘤)(占卵巢癌的 3%)和潛在惡性性索間質腫瘤 (1-2%)(最常見的是顆粒細胞瘤)。
卵巢癌最通常影響未生育過的女性,在排卵受懷孕或口服避孕藥抑制的女性中發生頻率最低。這些腫瘤一般被認為起源於覆蓋卵巢表面或盆腔腹膜的細胞。這種間皮細胞的惡性轉化已被「不間斷排卵」理論解釋 (La, 2001)。
10% 的病例有卵巢癌家族史;當兩個或更多個一級親屬患有卵巢癌時,風險增加 3 倍。BRCA1 或 BRCA2 種系突變的女性在 70 歲前罹患卵巢癌(主要是高級別漿液性癌)的風險為 30-70% (Risch et al., 2006)。
手術切除是早期和晚期卵巢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最終目標是完全切除周圍健康組織中的腫瘤塊。手術切除之後使用鉑類似物進行全身化療,但無手術後化療適應症的非常低等級的卵巢癌(IA 期、1 級)除外。對於晚期卵巢癌,一線化學療法包括卡鉑與紫杉醇聯合使用,可使用貝伐單抗作為補充。對於鉑類耐藥的卵巢癌的標準治療方法包括使用以下其中一種化療藥物的單一治療:聚乙二醇化脂質體阿黴素、托泊替康、吉西他濱或紫杉醇 (S3-Leitlinie maligne Ovarialtumore, 2013)。
免疫療法似乎是改善卵巢癌患者治療的一種有前景的策略,因為存在促炎性腫瘤浸潤淋巴細胞,尤其是 CD8 陽性 T 細胞與良好的預後相關,腫瘤相關肽特異性 T 細胞可從癌組織中分離。
因此,大量的科學工作投入到卵巢癌不同免疫療法的研究中。已經進行了相當多的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進一步的研究目前正在進行中。對於細胞因子療法、接種疫苗、單克隆抗體治療、細胞過繼轉移和免疫調節,目前已有臨床資料。
使用白介素-2、干擾素-α、干擾素-γ或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細胞因子治療目的在於增強患者自身的抗腫瘤免疫反應,這些治療已經在小型研究組中顯示出有前景的結果。
使用來自幾種腫瘤相關蛋白(HER2/neu、NY-ESO-1、p53、Wilms 腫瘤-1)的單個或多個肽或來自自體腫瘤細胞的全腫瘤抗原的 I 期和 II 期疫苗接種研究顯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特性,但臨床效果僅為低至中等。
特異性識別腫瘤相關蛋白的單克隆抗體被視為可增強對腫瘤細胞的免疫細胞介導的殺傷力。抗 CA-125 抗體 oregovomab 和 abagovomab 以及抗 EpCAM 抗體 catumaxomab 在 II 期和 III 期研究中取得了有前景的結果。與此相反,抗 MUC1 抗體 HMFG1 在 III 期研究中未能明確地提高生存期。
另一種方法使用單克隆抗體來靶向和阻止腫瘤細胞上的生長因子和存活受體。雖然施用曲妥單抗(抗HER2/neu 抗體)和 MOv18 與 MORAb-003(抗葉酸受體α抗體)僅對卵巢癌具有有限的臨床益處,但是在標準化療中加入貝伐單抗(抗 VEGF 抗體)對晚期卵巢癌似乎是有利的。
免疫細胞的過繼轉移實現了臨床試驗中的異質結果。自體、體外擴增的腫瘤浸潤性 T 細胞的過繼轉移在中試試驗中被證明是一種有希望的方法。相反,轉移含有葉酸受體α 特異性嵌合抗原受體的 T 細胞在 I 期試驗中沒有誘導顯著的臨床反應。用腫瘤細胞裂解物或腫瘤相關蛋白體外刺激的樹突細胞顯示可在轉移後增強抗腫瘤 T 細胞反應,但 T 細胞活化的程度與臨床效果無關。在 II 期研究中,自然殺傷細胞的轉移造成明顯的毒性。
內在抗腫瘤免疫性以及免疫治療受免疫抑制腫瘤微環境影響。為了克服這個障礙,免疫調節藥物(如環磷醯胺、抗 CD25 抗體和聚乙二醇化脂質體阿黴素)與免疫療法組合進行了測試。增強 T 細胞活性的易普利姆瑪 (Ipilimumab)、抗 CTLA4 抗體目前有最可靠的資料。易普利姆瑪被證明可在卵巢癌患者中產生顯著的抗腫瘤效果 (Mantia-Smaldone et al., 2012)。
考慮到治療癌症相關的嚴重副作用和費用,通常有必要確定可用於治療癌症的因子,尤其是卵巢癌。通常也有必要確定代表癌症生物標誌物的因子,尤其是卵巢癌,從而更好地診斷癌症、評估預後和預測治療成功性。
癌症免疫治療代表了癌症細胞特異性靶向作用的一個選項,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副作用。癌症免疫療法利用存在的腫瘤相關抗原。
腫瘤相關抗原 (TAA) 的目前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幾組: a) 癌-睾丸抗原:T 細胞能夠識別的最先確認的 TAA屬於這一類抗原,由於其成員表達于組織學相異的人腫瘤中、正常組織中、僅在睾丸的精母細胞/精原細胞中、偶爾在胎盤中,因此,它最初被稱為癌-睾丸 (CT) 抗原。由於睾丸細胞不表達 HLA I 類和 II 類分子,所以,在正常組織中,這些抗原不能被 T 細胞識別,因此在免疫學上可考慮為具有腫瘤特異性。CT 抗原大家熟知的例子是 MAGE 家族成員和 NY-ESO-1。 b) 分化抗原:腫瘤和正常組織(腫瘤源自該組織)都含有 TAA。大多數已知的分化抗原發現於黑色素瘤和正常黑色素細胞中。許多此類黑色素細胞譜系相關蛋白參與黑色素的生物合成,因此這些蛋白不具有腫瘤特異性,但是仍然被廣泛用於癌症的免疫治療。例子包括,但不僅限於,黑色素瘤的酪氨酸酶和 Melan-A/MART-1 或攝護腺癌的 PSA。 c) 過量表達的 TAA:在組織學相異的腫瘤中以及許多正常組織中都檢測到了基因編碼被廣泛表達的 TAA,一般表達水準較低。有可能許多由正常組織加工和潛在提呈的表位低於 T 細胞識別的閾值水準,而它們在腫瘤細胞中的過量表達能夠透過打破先前確立的耐受性而引發抗癌反應。這類 TAA 的典型例子為 Her-2/neu、生存素、端粒酶或 WT1。 d) 腫瘤特異性抗原:這些獨特的 TAA 產生于正常基因(如β-catenin、CDK4 等)的突變。這些分子變化中有一些與致瘤性轉化和/或進展相關。腫瘤特異性抗原一般可在不對正常組織帶來自體免疫反應風險的情況下誘導很強的免疫反應。另一方面,這些 TAA 在多數情況下只與其上確認了有 TAA 的確切腫瘤相關,並且通常在許多個體腫瘤之間並不都共用 TAA。在含有腫瘤特定(相關)同種型蛋白的情況下,如果肽源自腫瘤(相關)外顯子也可能出現肽腫瘤特異性(或相關性)。 e) 由異常翻譯後修飾產生的 TAA:此類 TAA 可能由腫瘤中既不具有特異性也不過量表達的蛋白產生,但其仍然具有腫瘤相關性(該相關性由主要對腫瘤具有活性的翻譯後加工所致)。此類 TAA 產生於變糖基化模式的改變,導致腫瘤產生針對 MUC1 的新型表位或在降解過程中導致諸如蛋白拼接的事件,這可能具有也可能不具有腫瘤特異性。 f) 腫瘤病毒蛋白:這些 TTA 是病毒蛋白,可在致癌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並且由於它們是外源蛋白(非人源蛋白),所以能夠激發 T 細胞反應。這類蛋白的例子有人乳頭狀瘤 16 型病毒蛋白、E6 和 E7,它們在宮頸癌中表達。
基於 T 細胞的免疫治療靶向作用于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分子提呈的來源於腫瘤相關蛋白或腫瘤特異性蛋白的肽表位。腫瘤特異性 T 淋巴細胞所識別的抗原,即其表位,可以是源自所有蛋白類型的分子,如酶、受體、轉錄因子等,它們在相應腫瘤的細胞中被表達,並且與同源未變的細胞相比,其表達通常上調。
MHC 分子有兩類:MHC I 類和 MHC II 類。MHC I 類分子由一條α 重鏈和β-2-微球蛋白,MHC II 類分子由一條α 和一條β 鏈組成。其三位構造形成一個結合槽,用於與肽進行非共價相互作用。
大部分有核細胞上都可發現 MHC-I 類分子。他們提呈主要為內源性的蛋白、缺陷核糖體產物 (DRIP) 和較大肽裂解生成的肽。然而,源自內體結構或外源性來源的肽也經常在 MHC-I 類分子上發現。這種 I-類分子非經典提呈方式在文獻中被稱為交叉提呈 (Brossart and Bevan, 1997; Rock et al., 1990)。MHC II 類分子主要發現于專業抗原提呈細胞 (APC) 上,並且主要提呈,例如,在內吞作用過程中由 APC 佔據並且隨後被加工的外源性或跨膜蛋白的肽。
肽和 MHC I 類的複合體由負載相應 T 細胞受體 (TCR) 的 CD8 陽性 T 細胞進行識別,而肽和 MHC II 類分子的複合體由負載相應 TCR 的 CD4 陽性輔助 T 細胞進行識別。因此,TCR、肽和 MHC 按照 1:1:1 的化學計量呈現,這一點已是共識。
CD4 陽性輔助 T 細胞在誘導和維持 CD8 陽性細胞毒性 T 細胞的有效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腫瘤相關抗原 (TAA) 衍生的 CD4 陽性 T 細胞表位的識別對開發能引發抗腫瘤免疫反應的藥物產品可能非常重要 (Gnjatic et al., 2003)。在腫瘤部位,T 輔助細胞維持著對細胞毒性 T 細胞 (CTL) 友好的細胞因子環境 (Mortara et al., 2006)並吸引效應細胞,如 CTL、天然殺傷 (NK) 細胞、巨噬細胞和粒細胞 (Hwang et al., 2007)。
在沒有炎症的情況下,MHC II 類分子的表達主要局限於免疫系統細胞,尤其是專業抗原提呈細胞 (APC),例如,單核細胞、單核細胞源性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在癌症患者的腫瘤細胞中發現有 MHC II 類分子的表達 (Dengjel et al., 2006)。
本發明的拉長(較長)肽可作為 MHC-II 類活性表位。MHC-II 類表位活化的輔助 T 細胞在編排抗腫瘤免疫的 CTL 效應子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觸發 TH1 細胞反應的輔助 T 細胞表位支援 CD8 陽性殺傷 T 細胞的效應子功能,其中包括直接作用於腫瘤細胞的細胞毒性功能(該類腫瘤細胞表面顯示有腫瘤相關肽/MHC 複合體)。這樣,腫瘤相關 T 輔助細胞表位單獨使用或與其他腫瘤相關肽結合使用可作為刺激抗腫瘤免疫反應的疫苗化合物的活性藥物成分。
哺乳動物(如小鼠)模型顯示,即使沒有 CD8 陽性 T 淋巴細胞,CD4 陽性 T 細胞也能透過分泌干擾素-γ (IFNγ) 抑制血管生成而足以抑制腫瘤的表現 (Beatty and Paterson, 2001; Mumberg et al., 1999)。沒有 CD4 T細胞作為直接抗腫瘤效應因子的證據 (Braumuller et al., 2013; Tran et al., 2014)。
由於 HLA II 類分子的組成性表達通常僅限於免疫細胞,因此,直接從原發腫瘤中分離 II 類肽之前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然而,Dengjel 等人成功地在腫瘤中直接識別了多個 MHC II 類表位 (WO 2007/028574, EP 1 760 088 B1)。
由於 CD8 依賴型和 CD4 依賴型這兩種反應共同並協同地促進抗腫瘤作用,因此,確定和表徵由 CD8+ T 細胞(配體:MHC I 類分子 + 肽表位)或 CD4 陽性 T 輔助細胞(配體:MHC II 類分子)識別的腫瘤相關抗原對開發腫瘤疫苗非常重要。
對於MHC I 類肽觸發(引發)細胞免疫反應的肽,它也必須與 MHC 分子結合。這一過程依賴於 MHC 分子的等位基因以及肽氨基酸序列的特異性多態性。MHC-I 類-結合肽的長度通常為 8-12 個氨基酸殘基,並且在其與 MHC 分子相應結合溝槽相互作用的序列中通常包含兩個保守殘基(「錨」)。這樣,每個 MHC 的等位基因都有「結合基序」,從而確定哪些肽能與結合溝槽特異性結合。
在 MHC-I 類依賴性免疫反應中,肽不僅能與腫瘤細胞表達的某些 MHC-I 類分子結合,而且它們之後還必須能被 T 細胞負載的特異性 T 細胞受體 (TCR) 識別。
對於被 T 淋巴細胞識別為腫瘤特異性抗原或相關性抗原以及用於治療的蛋白質,必須具備特殊的條件。該抗原應主要由腫瘤細胞表達,而不由正常健康組織表達,或表達數量相對較少。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案中,與正常健康組織相比,所述肽應在腫瘤細胞中過度提呈。更為適宜的情況是,該相應抗原不僅出現於一種腫瘤中,而且濃度(即每個細胞的相應肽拷貝數目)高。腫瘤特異性抗原和腫瘤相關抗原往往是源自直接參與因細胞週期控制或凋亡抑制中的其功能而發生的正常細胞向腫瘤細胞轉化的蛋白。另外,這些直接導致轉化事件的蛋白的下游靶標可能會被上調,因此可能與腫瘤間接相關。這些間接腫瘤相關抗原也可能是預防接種方法的靶標 (Singh-Jasuja et al., 2004)。至關重要的是,表位存在於抗原氨基酸序列中,以確保這種來自腫瘤相關抗原的肽(「免疫原性肽」)可導致體外或體內 T 細胞反應。
基本上,任何能與 MHC 分子結合的肽都可能充當一個 T 細胞表位。誘導體外或體內 T 細胞反應的前提是存在具有相應 TCR 的 T 細胞並且不存在對該特定表位的免疫耐受性。
因此,TAA 是基於 T 細胞療法(包括但不限於腫瘤疫苗)研發的起點。識別和表徵 TAA 的方法通常基於對患者或健康受試者 T 細胞的使用情況,或基於腫瘤與正常組織肽之間差別轉錄特性或差別表達模式的產生。然而,對腫瘤組織或人腫瘤細胞株中過量表達或選擇性表達的基因的識別並不提供在免疫療法中使用這些基因所轉錄抗原的準確資訊。這是因為,有著相應 TCR 的 T 細胞必須要存在而且對這個特定表位的免疫耐受性必須不存在或為最低水準,因此,這些抗原的表位只有一部分適合這種應用。因此,在本發明的一非常優選的實施例中,只選擇那些針對可發現功能性和/或增殖性 T 細胞情況的過量提呈或選擇性提呈肽,這一點非常重要。這種功能性 T 細胞被定義為在以特異性抗原刺激後能夠克隆地擴展並能夠執行效應子功能(「效應子 T 細胞」)的 T 細胞。
在透過根據本發明的特定 TCR(例如可溶性 TCR)和抗體或其他結合分子(支架)靶向作用於肽-MHC 的情況下,潛在肽的免疫原性是次要的。在這些情況下,提呈是決定因素。
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本發明涉及一種肽,包含選自包括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的組的一個氨基酸序列、或該序列的與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具有至少 77%,優選至少 88% 同源(優選至少 77% 或至少 88% 相同)的一種變體序列(其中所述變體與 MHC 結合和/或誘導 T 細胞與所述肽發生交叉反應),或其藥用鹽(其中所述肽不是潛在全長多肽)。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一種肽,包含選自包括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的組的一個序列、或與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具有至少 77%、優選至少 88% 同源性(優選為至少 77% 或至少 88% 相同)的一種變體,其中所述肽或其變體的總長度為 8 至 100 個、優選為 8 至 30 個、最優選為 8 至 14 個氨基酸。
下表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肽、它們各自的 SEQ ID NO、以及這些肽的可能源(潛在)基因。在表 1 中,含有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9 的肽與 HLA-A*02 結合,含有 SEQ ID NO:10 至 SEQ ID NO:19 的肽與 HLA-A*24 結合,含有 SEQ ID NO: 20 至 SEQ ID NO:30 的肽與 HLA-A*03 結合,含有 SEQ ID NO:31 的肽與 HLA-A*01 結合,含有 SEQ ID NO:32 至 SEQ ID NO:41 的肽與 HLA-B*07 肽結合,含有 SEQ ID NO:42 至 SEQ ID NO:51 的肽與 HLA-B*08 結合,含有 SEQ ID NO:52 至 SEQ ID NO:59 的肽與 HLA-B*44 結合。在表 2 中,含有 SEQ ID NO:60 至 SEQ ID NO:75 的肽與 HLA-A*02 結合,含有 SEQ ID NO:76 至 SEQ ID NO:82 的肽與 HLA-A*24 結合,含有 SEQ ID NO: 83 至 SEQ ID NO:111 的肽與 HLA-A*03 結合,含有 SEQ ID NO:112 至 SEQ ID NO:116 的肽與 HLA-A*01 結合,含有 SEQ ID NO:117 至 SEQ ID NO:149 的肽與 HLA-B*07 肽結合,含有 SEQ ID NO:150 至 SEQ ID NO:172 的肽與 HLA-B*08 結合,含有 SEQ ID NO:173 至 SEQ ID NO:215 的肽與 HLA-B*44 結合。在表 3 中,含有 SEQ ID NO:216 至 SEQ ID NO:245 的肽與 HLA-A*02 結合,含有 SEQ ID NO:246 至 SEQ ID NO:255 的肽與 HLA-A*24 結合,含有 SEQ ID NO: 256 至 SEQ ID NO:287 的肽與 HLA-A*03 結合,含有 SEQ ID NO:288 至 SEQ ID NO:292 的肽與 HLA-A*01 結合,含有 SEQ ID NO:293 至 SEQ ID NO:392 的肽與 HLA-B*07 肽結合,含有 SEQ ID NO:393 至 SEQ ID NO:395 的肽與 HLA-B*08 結合,含有 SEQ ID NO:396 至 SEQ ID NO:438 的肽與 HLA-B*44 結合。在表 4 中,含有 SEQ ID NO:439 至 SEQ ID NO:551的肽與幾種 HLA I 類等位基因結合,含有 SEQ ID NO:773 的肽與 HLA-A*02 結合,含有 SEQ ID NO:774 的肽與 HLA-A*24 結合。在表 5 中,含有 SEQ ID NO:552 至 SEQ ID NO:772 的肽與幾種 HLA II 類等位基因結合。 表1:本發明中的肽。
Figure 107102867-A0304-0001
表 2:根據本發明的其他肽
Figure 107102867-A0304-0002
表 3:根據本發明的其他肽
Figure 107102867-A0304-0003
表 4:根據本發明的 HLA-I 類肽
Figure 107102867-A0304-0004
表 5:根據本發明的 HLA-II 類肽
Figure 107102867-A0304-0005
此外,本發明一般還涉及根據本發明的肽,其用於治療增殖性疾病,例如,肝細胞癌、結直腸癌、成膠質細胞瘤、胃癌、食管癌、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胰腺癌、腎細胞癌、攝護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膽囊癌和膽管癌、膀胱癌、子宮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間皮瘤。
特別優選的是根據本發明的肽(單獨或組合),其選自包括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 組成的組。更優選的是所述肽(單獨或組合)選自包括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215 組成的組(見表 1 和 2)並且其用於免疫治療卵巢癌、肝細胞癌、結直腸癌、成膠質細胞瘤、胃癌、食管癌、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胰腺癌、腎細胞癌、攝護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膽囊癌和膽管癌、膀胱癌、子宮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間皮瘤,優選為卵巢癌。
此外,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涉及根據本發明的肽的用途,其(優選為組合)用於治療增殖性疾病,該疾病選自卵巢癌、肝細胞癌、結直腸癌、成膠質細胞瘤、胃癌、食管癌、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胰腺癌、腎細胞癌、攝護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膽囊癌和膽管癌、膀胱癌、子宮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間皮瘤組成的組。
本發明還涉及本發明的肽,其具有與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I 或以拉長形式存在的例如長度變化的- MHC-II 類分子結合的能力。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中的肽,其中所述肽(每種肽)系由或基本系由根據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的一個氨基酸序列組成。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肽,其中所述肽被修飾和/或包含非肽鍵。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肽,其中所述肽為融合蛋白的一部分,特別是與HLA-DR 抗原相關不變鏈 (Ii) 的 N-端氨基酸融合,或與抗體(例如,樹突狀細胞特定抗體)或抗體的序列融合。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核酸,其編碼本發明的肽。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本發明的核酸,為 DNA、cDNA、PNA、RNA,也可能為其組合物。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能表達和/或表達本發明核酸的表達載體。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一種肽、本發明的一種核酸或本發明的一種治療疾病的藥用表達載體,特別是用於治療癌症。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中肽或本發明中所述肽複合體(含有 MHC)的特定抗體以及製造這些抗體的方法。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 T 細胞受體 (TCR),特別是可溶性TCR (sTCRs) 和加工為自體或異體 T 細胞及其功能片段的克隆 TCR,以及製造這些 TCR 的方法和載有所述 TCR 或所述 TCR 交叉反應的 NK 細胞的製造方法。
抗體和 TCR 是根據本發明的肽免疫治療用途的另外實施方案。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含本發明核酸或前述表達載體的一種宿主細胞。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宿主細胞,其為抗原提呈細胞,優選為樹突細胞。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配製本發明一種肽的一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培養本發明的宿主細胞和從所述宿主細胞或其培養基中分離肽。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中的所述方法,其中抗原透過與足夠量的含抗原提成細胞的抗原結合被載入表達於合適抗原提呈細胞或人工抗原呈遞細胞表面的 I 或 II 類 MHC 分子。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方法,其中抗原提呈細胞由能表達含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優選為含 SEQ ID No. 1 至 SEQ ID No.215所述肽的一個表達載體、或一個變體氨基酸序列組成。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以本發明方法製造的啟動 T 細胞,其中所述 T 細胞有選擇性地識別一種細胞,該細胞表達含一種本發明氨基酸序列的多肽。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殺傷患者靶細胞的方法,其中患者的靶細胞異常表達含本發明任何氨基酸序列的多肽,該方法包括給予患者按本發明方法製造的有效量 T 細胞。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任何所述肽、本發明的核酸、本發明的表達載體、本發明的細胞、本發明的作為藥劑或製造藥劑的啟動 T 淋巴細胞、T 細胞受體或抗體或其他肽-和/或肽-MHC 結合分子的用途。所述藥劑優選為具有抗癌活性。
優選情況為,所述藥劑為基於可溶性 TCR 或抗體的細胞治療藥物、疫苗或蛋白質。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根據本發明的肽的用途,其中所述癌細胞為卵巢癌、肝細胞癌、結直腸癌、成膠質細胞瘤、胃癌、食管癌、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胰腺癌、腎細胞癌、攝護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膽囊癌和膽管癌、膀胱癌、子宮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間皮瘤、優選為卵巢癌細胞。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基於本發明肽的生物標誌物,在此成為「靶標」,其可用於診斷癌症,優選為卵巢癌。所述標誌物可以肽本身過度提呈或相應基因過度表達。標誌物也可以用於預測治療成功的可能性,優選為免疫療法,最優選為靶向作用於該生物標誌物識別的相同靶標的免疫療法。例如,抗體或可溶性 TCR 可用於染色腫瘤切片以檢測是否存在相關肽與 MHC 複合。
或者,抗體具有進一步的效應子功能,如免疫刺激域或毒素。
本發明還涉及這些癌症治療中新靶點的用途。
針對其他癌性疾病的治療和診斷用途在本發明肽的基礎表達產物(多肽)的以下更詳細描述中進行披露。
ALPP 也稱為 ALP、PLAP 或 PALP,編碼一種鹼性磷酸酶,這是一種催化磷酸單酯水解的金屬酶 (RefSeq, 2002)。ALPP 被描述為在各種人類腫瘤及其細胞系中高表達,特別是在睾丸和卵巢癌中 (Millan and Fishman, 1995)。ALPP 被確定為骨肉瘤患者生存的獨立預後因素,也與肺轉移相關。此外,ALPP 被描述為胃腸道平滑肌腫瘤、生殖細胞腫瘤前體(如原位癌)和性腺母細胞瘤的免疫組織化學標誌物,以及一種有前景的卵巢癌生物標誌物 (Ravenni et al., 2014; Wong et al., 2014b; Faure et al., 2016; Han et al., 2012)。
ALPPL2 也稱為 GCAP,編碼膜結合的糖基化酶,定位於睾丸、胸腺和某些生殖細胞腫瘤,其與胎盤和腸道形式的鹼性磷酸酶密切相關 (RefSeq, 2002)。ALPPL2 已被證明在精原細胞瘤以及許多胰腺癌細胞系中在 mRNA 和蛋白質水準異位表達,並參與癌細胞生長和浸潤。此外,ALPPL2 被描述為胰腺導管腺癌的潛在診斷標誌物 (Hofmann and Millan, 1993; Dua et al., 2013; Fishman, 1995)。ALPPL2 的 RT-PCR 被描述為適用於收集的外周血和祖細胞中殘餘生殖細胞腫瘤細胞的敏感性檢測 (Hildebrandt et al., 1998)。
BCAM 編碼基底細胞黏附分子(Lutheran 血型),該分子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員和細胞外基質蛋白層黏連蛋白的受體 (RefSeq, 2002)。BCAM 是層黏連蛋白α5 (LAMA5) 的特異性受體,其是層黏連蛋白-511 (LM-511) 的亞基,是各種組織中基底膜的主要成分;BCAM/LAMA5 系統在 KRAS 突變型結直腸癌的轉移性擴散以及肝細胞癌的遷移中發揮功能作用 (Kikkawa et al., 2013; Kikkawa et al., 2014; Bartolini et al., 2016)。BCAM 血清水準被發現在乳腺癌患者中顯著增加,其過量表達被發現與皮膚癌、卵巢癌和胰腺癌以及子宮內膜樣癌、卵巢內膜癌和皮膚鱗狀細胞癌有關 (Kikkawa et al., 2008; Planaguma et al., 2011; Latini et al., 2013; Kim et al., 2015a; Li et al., 2017)。BCAM 能夠與 AKT2 形成融合蛋白,在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中被確定為 AKT2 激酶活化劑 (Kannan et al., 2015)。
CBX2 編碼染色盒 2,它是 polycomb 多蛋白複合體的一個組分,是整個發育過程中透過染色質重塑和組蛋白修飾維持許多基因轉錄抑制狀態所必需的組分。CBX2 參與細胞增殖和轉移 (Clermont et al., 2016)。CBX2 受 SMARCE1 調控,導致抑制 EGFR 轉錄。CBX2 參與調節 INK4A/ARF 基因座中編碼的三種腫瘤抑制基因 (Papadakis et al., 2015; Agherbi et al., 2009; Miyazaki et al., 2008)。CBX2 在癌症(包括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轉移性去勢抵抗和神經內分泌攝護腺癌和基底樣子宮內膜樣癌種過量表達 (Parris et al., 2010; Clermont et al., 2016; Clermont et al., 2014; Clermont et al., 2015; Jiang et al., 2015; Xu et al., 2016)。CBX2 與患者生存率較低和轉移進展相關。CBX2 與瘤周炎性浸潤、轉移擴散至頸部淋巴結和腫瘤大小有關 (Parris et al., 2014; Clermont et al., 2014; Xu et al., 2016)。CBX2 過量表達導致造血幹細胞分化和衰竭 (Klauke et al., 2013)。
CCNA1 編碼細胞週期蛋白 A1,其屬於參與 CDK 激酶調節的高度保守的細胞週期蛋白家族 (RefSeq, 2002)。在上皮性卵巢癌、淋巴母細胞白血病細胞系以及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中檢測到 CCNA1 水準升高。其他人觀察到 CCNA1 蛋白和 mRNA 在攝護腺癌和甲狀腺未分化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中過度表達 (Holm et al., 2006; Wegiel et al., 2008; Marlow et al., 2012; Arsenic et al., 2015)。最近的研究表明,CCNA1 在表達 ML1 白血病細胞的高度細胞週期蛋白 A1 中的沉寂減慢進入 S 期、降低增殖和抑制集落形成 (Ji et al., 2005)。
CD70 編碼 CD70 分子,其屬於腫瘤壞死因子 (TNF) 配體家族的細胞因子。它誘導共刺激的 T 細胞的增殖,增強細胞溶解性 T 細胞的產生,並有助於 T 細胞活化。根據報告,該細胞因子也在調節 B 細胞活化、天然殺傷細胞的細胞毒性功能和免疫球蛋白合成中發揮作用 (RefSeq, 2002)。CD70 的靶向作用可用於特異性靶向作用於和殺死癌細胞。它可能是口腔癌的潛在靶點 (Bundela et al., 2014; Jacobs et al., 2015b; Wang et al., 2016a)。CD70 在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中表達。它在淋巴瘤、腎細胞癌和膠質母細胞瘤中異位表達。在黑色素瘤進展期間 CD70 表達水準降低。CD70 在來自急性成人 T 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的 CD4+ CD25+ T 細胞上高表達 (Jacobs et al., 2015b; Curran et al., 2015; De et al., 2016; Jacobs et al., 2015a; Masamoto et al., 2016; Pich et al., 2016b; Ruf et al., 2015a)。CD70 參與免疫應答、癌症發生和癌症進展 (Petrau et al., 2014; Pich et al., 2016a)。透明細胞腎細胞癌中 CD70 上調與較差的生存相關 (Ruf et al., 2015b)。順鉑透過表達相對較高水準 CD70 的 APC 介導細胞毒性 (Beyranvand et al., 2016)。CD70 的表達幾乎不受電離輻射的影響。這與肺癌的放射敏感性有關。單劑量外束輻射上調 PC3 細胞中的 CD70 (Bernstein et al., 2014; Kumari and Garnett-Benson, 2016; Pu et al., 2014)。
CDH3(也稱為 P-鈣黏蛋白)編碼鈣黏蛋白 3,其是鈣黏蛋白超家族的經典鈣黏蛋白。該鈣依賴性細胞-細胞黏附蛋白由 5 個胞外鈣黏蛋白重複序列、一個跨膜區和一個高度保守的細胞質尾組成。該基因位於染色體 16 長臂上一個區域的基因簇中,該染色體參與乳腺癌和攝護腺癌雜合性缺失事件。此外,在宮頸腺癌中觀察到該蛋白的異常表達 (RefSeq, 2002)。CDH3 參與致癌信號傳導並啟動整合素、受體酪氨酸激酶、小分子 GTP 酶、EMT 轉錄因子和其他鈣黏蛋白家族成員。CDH3 信號傳導誘導侵襲和轉移 (Albergaria et al., 2011; Paredes et al., 2012; Bryan, 2015; Vieira and Paredes, 2015)。CDH3 的致癌活化參與胃癌發生 (Resende et al., 2011)。CDH3 過度表達促進乳腺癌、膀胱癌、卵巢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皮膚癌、胃癌、胰腺癌和結腸癌 (Albergaria et al., 2011; Paredes et al., 2007; Bryan and Tselepis, 2010; Reyes et al., 2013; Vieira and Paredes, 2015)。CDH3 是在基底樣乳腺癌中表達的基底上皮標誌物。BRCA1 癌的特徵在於基底標誌物如 CDH3 的表達,並顯示出高級別、高度增殖、ER 陰性和 HER3 陰性表型 (Honrado et al., 2006; Palacios et al., 2008; Rastelli et al., 2010; Dewar et al., 2011)。CDH3 是黑色素瘤和口腔鱗狀細胞癌中的腫瘤抑制因子 (Haass et al., 2005; Vieira and Paredes, 2015)。CDH3 可用作 EMT 標誌物。在腫瘤形成和進展過程中,E-鈣黏蛋白轉化為 N-鈣黏蛋白和 CDH3 表達 (Piura et al., 2005; Bonitsis et al., 2006; Bryan and Tselepis, 2010; Ribeiro and Paredes, 2014)。CDH3 和 β-連環蛋白之間的競爭性相互作用導致胃癌中細胞間相互作用和轉移受損 (Moskvina and Mal'kov, 2010)。CDH3 可能是結腸癌中癌症形成的早期標誌物 (Alrawi et al., 2006)。CDH3 的失調節是預後不良和惡化程度增加的標誌物 (Knudsen and Wheelock, 2005)。
CDKN2A(也稱為 p16 和 p16INK4a)編碼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性激酶抑制劑 2A,其產生第一外顯子不同的幾種轉錄物變體。已經報告了至少三個編碼不同蛋白質的可變剪接變體,其中兩個編碼已知作為 CDK4 激酶抑制劑的結構相關異構體。剩餘的轉錄物包括位於基因其餘部分 20Kb 上游的替代性第一外顯子;該轉錄物包含一個替代開放閱讀框 (ARF),其指定一個與其他變體產物的結構無關的蛋白質。該 ARF 產物作為腫瘤抑制蛋白 p53 的穩定劑,因為它可與負責 p53 降解的蛋白 E3 泛素-蛋白連接酶 MDM2 相互作用並隔離。CDKN2A 在胰腺導管腺癌、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外陰鱗狀細胞癌和膽道癌中突變。突變可能會遺傳,並增加發生胰腺癌的風險。CDKN2A 在惡性胸膜間皮瘤中被刪除。CDKN2A 在膀胱癌中下調 (Clancy et al., 2016; Fabbri et al., 2017; Gan et al., 2016; Kleeff et al., 2016; Nabeshima et al., 2016; Pacholczyk et al., 2016; Petersen, 2016; Sohal et al., 2016; Tatarian and Winter, 2016)。DKN2A 參與癌細胞增殖、腫瘤發生、轉移、Wnt 信號傳導、衰老、凋亡和 DNA 修復機制 (Gupta et al., 2016; Ko et al., 2016; Low et al., 2016; Sedgwick and D'Souza-Schorey, 2016; Zhao et al., 2016)。CDKN2A 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其在致癌蛋白 UHRF1 過量表達時下調。CDKN2A 與 p53 相互作用以抑制乳腺癌 (Alhosin et al., 2016; Fry et al., 2017)。CDKN2A 啟動子高甲基化與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和宮頸癌的風險增加以及吸煙習慣相關。CDKN2A 在肝細胞癌和食管鱗狀細胞癌發展過程中表觀遺傳性失調 (Han et al., 2017; Khan et al., 2017; Ma et al., 2016a)。CDKN2A 可用于宮頸癌和口咽鱗狀細胞癌的診斷 (Mahajan, 2016; Savone et al., 2016; Tjalma, 2017)。CDKN2A 表達是由 HPV 感染引起,HPV 是已知具有致癌可能性的病毒 (Hoff et al., 2017; Lorincz, 2016)。
CDKN2B(也稱為 p15)編碼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性激酶抑制劑 2B,其位於腫瘤抑制基因CDKN2A 的鄰近區域,該區域在多種腫瘤中頻繁突變和缺失。該基因編碼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性激酶抑制劑,其與 CDK4 或 CDK6 形成複合體,並阻止CDK 激酶的啟動,因此編碼的蛋白質起到控制細胞週期 G1 進程的細胞生長調節劑的作用。發現該基因的表達被 TGFβ 顯著誘導,這表明其在 TGFβ 誘導的生長抑制中起作用 (RefSeq, 2002)。CDKN2B 參與調節細胞週期進程和抑制細胞增殖 (Hu and Zuckerman, 2014; Roy and Banerjee, 2015)。CDKN2B 缺失與血吸蟲相關膀胱癌有關。CDKN2B 突變可能參與神經膠質瘤的遺傳易感性。CDKN2B 在腦膜瘤中發生改變,在非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中發生突變 (Mawrin and Perry, 2010; Melin, 2011; Pollard et al., 2010; Alentorn et al., 2013; Idbaih, 2011; Koonrungsesomboon et al., 2015)。CDKN2B 在急性髓性白血病和垂體腺瘤中高甲基化。CDKN2B 在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異常調節 (Bailey et al., 2010; Jiang et al., 2014; Popov and Gil, 2010; van den Hurk et al., 2012; Wolff and Bies, 2013; Zhou et al., 2014)。CDKN2B 與腫瘤抑制基因 RB 相互作用,受 Miz-1 和 TGF-β 調節 (Zhou et al., 2014; Geyer, 2010; Moroy et al., 2011)。CDKN2B 是受長非編碼 RNA 影響的腫瘤抑制基因。與 AS1 相關的 CDKN2B 本身是可能參與癌症發生的長非編碼 RNA (ANRIL) 的一部分 (Popov and Gil, 2010; Aguilo et al., 2016; Shi et al., 2013; Wanli and Ai, 2015)。
CLDN6 也被稱為 claudin 6,編碼 claudin 家族的一個成員,其是緊密連接鏈和完整膜蛋白的組分 (RefSeq, 2002)。CLDN6 表達被證明與非小細胞肺癌的淋巴結轉移和 TNM 分期有關 (Wang et al., 2015b)。此外,CLDN6 低表達被證明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顯著降低的存活率有關 (Wang et al., 2015b)。因此,CLDN6 低表達是一個獨立的預後生物標誌物,提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預後較差 (Wang et al., 2015b)。CLDN6 被證明在宮頸癌和胃癌中下調 (Zhang et al., 2015e; Lin et al., 2013b)。CLDN6 被證明在 BRCA1 相關乳腺癌和卵巢乳頭狀漿液性癌中上調 (Wang et al., 2013; Heerma van Voss et al., 2014)。CLDN6 被描述為乳腺癌的腫瘤抑制因子 (Zhang et al., 2015e)。宮頸癌細胞系 HeLa 和 C33A 中 CLDN6 表達增加被證明可在抑制細胞增殖、體外集落形成、體內腫瘤生長,這表明 CLDN6 可充當宮頸癌細胞中的腫瘤抑制因子 (Zhang et al., 2015e)。CLDN6 可能在卵巢癌的侵襲和轉移中起著積極作用 (Wang et al., 2013)。CLDN6 被證明在生殖細胞瘤中始終如一地表達,因此,是原始生殖細胞腫瘤的新型診斷標誌物 (Ushiku et al., 2012)。CLDN6 表達被證明在接受評估的一組非典型畸胎瘤/中樞神經系統橫紋肌樣瘤大部分腫瘤中呈陽性,且 CLDN6 呈強陽性,是疾病結局的潛在的獨立預後因子 (Dufour et al., 2012)。
CT45A1 也稱為 CT45,編碼癌症/睾丸抗原家族 45 成員 A1 蛋白,位於染色體區域 Xq26.3 上 (RefSeq, 2002)。CT45 基因被證明是上皮卵巢癌的潛在預後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標 (Zhang et al., 2015d)。通常僅在睾丸生殖細胞中表達的 CT45A1 蛋白被證明也在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中表達 (Chen et al., 2009)。CT45A1 也被證明與多發性骨髓瘤的較差預後和較差結果相關 (Andrade et al., 2009)。CT45A1 被描述為基因上調上皮-間質轉化 (EMT) 和轉移基因,促進 EMT 和腫瘤的擴散。此外,CT45A1 被描述為牽涉癌症幹細胞樣細胞的啟動和維持,促進腫瘤發生和惡性進展 (Yang et al., 2015b)。CT45A1 在乳腺癌模型中過度表達顯示可導致各種致癌和轉移基因的上調,組成性活化 ERK 和 CREB 信號通路並增加腫瘤發生、浸潤和轉移。CT45A1 的沉寂被證明可降低癌細胞的遷移和侵襲。因此,CT45A1 可作為一種新的原癌基因,並能是抗癌藥物開發和治療的靶標 (Shang et al., 2014)。
CT45A2 編碼幾個相似基因簇中的一個,它是癌症/睾丸家族抗原的成員,位於染色體Xq26.3 上 (RefSeq, 2002)。CT45A2 被證明是新雙表型急性白血病兒科患者的新型剪接 MLL 融合伴侶,因此可能與白血病的發生相關 (Cerveira et al., 2010)。癌/睾丸抗原家族 45 被證明在癌細胞系和肺癌標本中頻繁表達 (Chen et al., 2005)。CT45 基因被證明是上皮卵巢癌的潛在預後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標 (Zhang et al., 2015d)。
CT45A3 編碼癌症/睾丸抗原家族 45 成員 A3 蛋白,位於染色體區域 Xq26.3 上 (RefSeq, 2002)。癌/睾丸抗原家族 45 被證明在癌細胞系和肺癌標本中頻繁表達 (Chen et al., 2005)。CT45 基因被證明是上皮卵巢癌的潛在預後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標 (Zhang et al., 2015d)。
CT45A4 編碼癌症/睾丸抗原家族 45 成員 A4 蛋白,位於染色體區域 Xq26.3 上 (RefSeq, 2002)。癌/睾丸抗原家族 45 被證明在癌細胞系和肺癌標本中頻繁表達 (Chen et al., 2005)。CT45 基因被證明是上皮卵巢癌的潛在預後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標 (Zhang et al., 2015d)。
CT45A5 編碼癌症/睾丸抗原家族 45 成員 A5,位於染色體區域 Xq26.3 上 (RefSeq, 2002)。癌/睾丸抗原家族 45 被證明在癌細胞系和肺癌標本中頻繁表達 (Chen et al., 2005)。CT45 基因被證明是上皮卵巢癌的潛在預後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標 (Zhang et al., 2015d)。
CT45A6 編碼癌症/睾丸抗原家族 45 成員 A6 蛋白,位於染色體區域 Xq26.3 上 (RefSeq, 2002)。癌/睾丸抗原家族 45 被證明在癌細胞系和肺癌標本中頻繁表達 (Chen et al., 2005)。CT45 基因被證明是上皮卵巢癌的潛在預後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標 (Zhang et al., 2015d)。
CTAG2 編碼癌/睾丸抗原 2,其是屬於 ESO/LAGE 家族的癌-睾丸抗原的自身免疫原性腫瘤抗原。該蛋白在許多癌症中表達,包括黑色素瘤、乳腺癌、膀胱癌和攝護腺癌。該蛋白也在正常睾丸組織中表達 (RefSeq, 2002)。CTAG2 參與癌細胞遷移和侵襲 (Maine et al., 2016)。LSAMP 上調 CTAG2 表達,導致細胞增殖減少 (Baroy et al., 2014)。CTAG2 在脂肪肉瘤、肺癌、尿路上皮癌和結直腸癌中表達。CTAG2 在包括食管鱗狀細胞癌的集中實體中過量表達 (Kim et al., 2012; Dyrskjot et al., 2012; Hemminger et al., 2014; Forghanifard et al., 2011; McCormack et al., 2013; Shantha Kumara et al., 2012)。針對 CTAG2 的工程化 T 細胞可用於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針對 CTAG2 的自身抗體可用於癌症診斷。CTAG2 可能是免疫治療的靶點。CTAG2 表達與無進展生存期較短相關 (van et al., 2011; Dyrskjot et al., 2012; Hudolin et al., 2013; Pollack et al., 2012; Rapoport et al., 2015; Wang et al., 2015a)。
CYP2W1 編碼酶是細胞色素 P450 超家族的一員,這些酶是單加氧酶,催化涉及藥物代謝和膽固醇、類固醇和其他脂質合成的許多反應 (RefSeq, 2002)。CYP2W1 在多種人類癌症(包括肝細胞癌、結直腸癌和胃癌)中過度表達。CYP2W1 過度表達與腫瘤進展和生存差有關 (Aung et al., 2006; Gomez et al., 2010; Zhang et al., 2014a)。由於腫瘤特異性表達,CYP2W1 是癌症治療中的一個令人關注的藥物靶標或前體藥物酶啟動劑 (Karlgren and Ingelman-Sundberg, 2007; Nishida et al., 2010)。
DPPA2 編碼發育多能性相關 2,位於染色體區域 3q13.13 上 (RefSeq, 2002)。DPPA2 在胃癌、非小細胞肺癌、上皮性卵巢癌和結直腸癌中過量表達。DPPA2 是幾種實體中上調的致癌基因。DPPA2 在畸胎瘤中被相互抑制 (Tung et al., 2013; Ghodsi et al., 2015; John et al., 2008; Raeisossadati et al., 2014; Shabestarian et al., 2015; Tchabo et al., 2009; Western et al., 2011)。DPPA2 表達與腫瘤浸潤深度、分期、淋巴結轉移和侵襲性相關 (Ghodsi et al., 2015; Raeisossadati et al., 2014; Shabestarian et al., 2015)。DPPA2 參與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病機制 (Watabe, 2012)。DPPA2 在甲狀腺癌中差異性甲基化 (Rodriguez-Rodero et al., 2013)。
ENTPD4(UDP 酶)編碼三磷酸核苷二磷酸水解酶 4,是腺苷三磷酸雙磷酸酶蛋白質家族的一員,可能在從溶酶體拯救核苷酸中發揮作用 (RefSeq, 2002)。UDP 酶活性在卵巢癌或睾丸癌患者中增加,化療後下降 (Papadopoulou-Boutis et al., 1985)。
ESR1 編碼一種雌激素受體,是一種配體啟動的轉錄因子,對於激素結合、DNA 結合和轉錄活化非常重要,是對性發育和生殖功能必不可少的 (RefSeq, 2002)。ESR1 的突變和單核苷酸多態性與不同癌症類型的風險相關,包括肝癌、攝護腺癌、膽囊和乳腺癌。ESR1 表達的上調與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相關,但是,ESR1 陽性腫瘤患者由於使用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成功治療總體生存更好 (Sun et al., 2015; Hayashi et al., 2003; Bogush et al., 2009; Miyoshi et al., 2010; Xu et al., 2011; Yakimchuk et al., 2013; Fuqua et al., 2014)。ESR1 信令干擾負責細胞轉化、生長和存活的不同途徑,如 EGFR/IGFR、PI3K/Akt/ mTOR、p53、HER2、NFκB 和 TGF-  途徑 (Frasor et al., 2015; Band and Laiho, 2011; Berger et al., 2013; Skandalis et al., 2014; Mehta and Tripathy, 2014; Ciruelos Gil, 2014)。
ETV1 編碼 ETS 變體 1,它是 ETS (E 26) 家族轉錄因子的一員。ETS 蛋白調節許多靶基因,這些靶基因調節生物過程如:細胞生長、血管生成、遷移、增殖和分化 (RefSeq, 2002)。ETV1 涉及上皮-間質轉化、DNA 損傷應答、AR 和 PTEN 信號傳導、癌細胞侵襲和轉移。ETV1 與 JMJD2A 相互作用以促進攝護腺癌形成並增加影響 Hippo 信號傳導途徑的 YAP1 表達 (Mesquita et al., 2015; Baty et al., 2015; Heeg et al., 2016; Higgins et al., 2015; Kim et al., 2016; Lunardi et al., 2015)。ETV1 表達在攝護腺癌中降低。ETV1 在胰腺癌、胃腸道間質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和腎細胞癌中過量表達。ETV1 可能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癌基因(Heeg et al., 2016; Gleize et al., 2015; Ta et al., 2016; Al et al., 2015; Hashimoto et al., 2017; Jang et al., 2015)。攝護腺癌細胞系微泡中 ETV1 的 mRNA 水準升高與攝護腺癌進展相關 (Lazaro-Ibanez et al., 2017)。ETV1 是與尤文氏肉瘤中斷點蛋白 EWS 相互作用的癌基因。ETV1 與部分介導癌細胞轉移和結締組織增生性基質擴張的 Sparc 和 Has2 相互作用 (Heeg et al., 2016; Kedage et al., 2016)。ETV1 基因融合產物以及 ETV1 啟動子甲基化狀態在診斷上是有用的 (Angulo et al., 2016; 2015; Kumar-Sinha et al., 2015; Linn et al., 2015)。
ETV4(也稱為 E1AF 或 PEA3)編碼轉錄因子 Ets 致癌基因家族的一員,參與調節轉移基因表達和誘導胚胎幹細胞的分化相關基因 (Akagi et al., 2015; Coutte et al., 1999; Ishida et al., 2006)。ETV4 在包括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和胃癌在內的不同癌症實體中過量表達,並且與遷移、侵襲、轉移和不良預後有關 (Benz et al., 1997; Horiuchi et al., 2003; Yamamoto et al., 2004; Keld et al., 2011; Hiroumi et al., 2001)。ETV4 在誘導包括 MMP 和 IL-8 在內的幾個靶點後被 ERK/MAPK、HER2、PI3K 和 Ras 等不同的途徑上調 (Maruta et al., 2009; Keld et al., 2010; Chen et al., 2011b; Aytes et al., 2013)。
ETV5 編碼 ETS 變體 5 蛋白,位於染色體區域 3q28 上 (RefSeq, 2002)。包括 ETV5 在內的途徑被描述與子宮內膜癌的上皮-間充質過程密切相關 (Colas et al., 2012)。ETV5 被證明與 OV90 卵巢癌細胞系中的幾種信號傳導途徑(如:細胞週期進程和 TGF-β信號傳導途徑)相互作用,並且 ETV5 表達顯示與致癌轉錄因子 FOXM1 在卵巢癌中的表達相關 (Llaurado et al., 2012b)。此外,ETV5 被證明在卵巢癌中上調。在球體模型中,ETV5 的抑制和上調影響細胞增殖、細胞遷移、細胞對細胞外基質成分的黏附、細胞-細胞黏附和細胞存活。因此,ETV5 可能在卵巢癌進展、細胞擴散和轉移中發揮作用 (Llaurado et al., 2012a)。致癌 PEA3 亞家族其他成員中 ETV5的染色體重排被描述為在攝護腺腫瘤中發生,並被認為是攝護腺癌發生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此外,ETV5 也被描述為涉及黑色素瘤、乳腺癌和一些其他類型癌症的癌蛋白 (Oh et al., 2012)。研究表明 ETV5 在調節基質金屬蛋白酶 2 表達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人類軟骨肉瘤的吸收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可能是該癌症中轉移級聯的可成為靶點的上游效應子 (Power et al., 2013)。
EYA2 編碼 EYA 轉錄共啟動因子和磷酸酶 2,是參與眼睛發育的眼睛缺失 (EYA) 家族蛋白的一員 (RefSeq, 2002)。在幾種腫瘤類型中,如上皮性卵巢腫瘤、攝護腺癌、乳腺癌、泌尿道癌、膠質母細胞瘤、肺腺癌、宮頸癌、結腸癌和造血癌症中觀察到 EYA2 過度表達 (Bierkens et al., 2013; Zhang et al., 2005; Guo et al., 2009; Patrick et al., 2013; Kohrt et al., 2014)。研究表明,EYA2 影響 TGFβ 途徑成員的轉錄以及 TGFBR2 的磷酸化,這意味著 EYA2 在胰腺中具有雙重作用 (Vincent et al., 2014)。
FAM111B 編碼具有序列相似性 111 家族成員 B,是在 C-末端具有胰蛋白酶樣半胱氨酸/絲氨酸肽酶結構域的蛋白質,其在突變的情況下導致斑點色素沉著、毛細血管擴張、表皮萎縮、肌腱攣縮和進行性肺纖維化 (RefSeq, 2002)。FAM111B 被發現在二甲雙胍和阿司匹林誘導的胰腺癌發展抑制過程中下調 (Yue et al., 2015)。
FAM83H 編碼序列相似性 83 家族成員 H,在牙釉質結構發育和鈣化中起重要作用。該基因的缺陷是造成 3 型釉質發育不全 (AI3) 的原因 (RefSeq, 2002)。長的非編碼 RNA FAM83H-AS1 參與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並調節 MET/EGFR 信號傳導 (Zhang et al., 2017)。長的非編碼 RNA FAM83H-AS1 在肺癌和結直腸癌中過量表達。FAM83H 是在包括乳腺癌和結直腸癌在內的幾種實體中過量表達的癌基因 (Zhang et al., 2017; Kuga et al., 2013; Snijders et al., 2017; Yang et al., 2016c; Yang et al., 2016b)。長的非編碼 RNA FAM83H-AS1表達增加與總體存活期較短有關。FAM83H-AS1 與不良預後有關 (Yang et al., 2016c; Yang et al., 2016b)。FAM83H 可能參與雄激素非依賴性攝護腺癌 (Nalla et al., 2016)。FAM83H 與 CK1α 相互作用形成角蛋白絲和橋粒 (Kuga et al., 2016)。
FBN2 也稱為原纖維蛋白 2,編碼是結締組織中一種成分的一種蛋白質,可能參與彈性纖維組裝 (RefSeq, 2002)。FBN2 被描述為 TGF-β 信號傳導活性的細胞外基質調節蛋白 (Lilja-Maula et al., 2014)。FBN2 的超甲基化被描述為透明細胞腎細胞癌的表觀遺傳生物標誌物和用於早期檢測結直腸癌並且與結直腸癌患者的不良預後相關 (Ricketts et al., 2014; Rasmussen et al., 2016; Yi et al., 2012)。FBN2 被證明是富含成神經管細胞瘤的候選細胞表面靶標,其可用于開發腫瘤特異性探針用於引導切除髓母細胞瘤 (Haeberle et al., 2012)。
FOLR1 編碼葉酸受體 1,其與葉酸及其還原衍生物結合,並將 5-甲基四氫葉酸轉運入細胞;FOLR1 是一種分泌蛋白,透過糖基-磷脂醯肌醇鍵錨定到膜上,或以可溶形式存在 (RefSeq, 2002)。FOLR1 作為 FOLR1/cSrc/ERK1/2/NFκB/p53 途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葉酸攝取所必需的,其能夠調節乳腺癌、肺癌和結腸癌等癌細胞的增殖 (Kuo and Lee, 2016; Cheung et al., 2016)。FOLR1 被發現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廣泛表達,其表達隨腫瘤期別而增加並且可能代表潛在的治療靶標 (Leung et al., 2016; Ponte et al., 2016; Moore et al., 2016; Hou et al., 2017; Notaro et al., 2016; Bergamini et al., 2016)。結直腸癌治療期間降低 FOLR1 表達下降被證明可增加 5-氟尿嘧啶治療的有效性 (Tsukihara et al., 2016)。FOLR1 是三陰乳腺癌和結腸癌免疫治療的理想腫瘤相關標誌物 (Liang et al., 2016; Song et al., 2016)。
GPR64 編碼黏附 G 蛋白偶聯受體 G2 (G 蛋白偶聯受體家族的一員),該蛋白被描述為附睾特異性跨膜蛋白 (RefSeq, 2002)。在乳腺癌細胞系中,GPR64 敲減導致細胞黏附和細胞遷移大大降低 (Peeters et al., 2015)。
HOXA10 編碼同源異型盒 A10。該基因是染色體 7 上 A 簇的一部分,編碼可調節基因表達、形態發生和分化的 DNA 結合轉錄因子。更具體地說,它可能在生育力、胚胎生存力和造血譜系提交調節中起作用。該基因與下游同源異型盒 A9 (HOXA9) 基因之間存在讀出轉錄 (RefSeq, 2002)。HOXA10 是一種幹細胞因子,其表達與膠質瘤中的 CD133 表達相關,並可能參與癌症進展。HOXA10 參與癌細胞增殖、遷移、侵襲和轉移。HOXA10 透過誘導 P-gp 和 MRP1 的表達參與多藥耐藥性。HOXA10 促進上皮-間質轉化。HOXA10 可能是 miR-218/PTEN/AKT/PI3K 信號傳導的下游靶點。HOXA10 促進 AML 相關轉錄因子 Prdm16 的表達。HOXA10 可能以 p21 依賴性方式介導 G1 細胞週期阻滯。HOXA10 以 MMP-3 依賴性方式參與促進癌細胞侵襲的 TGF-β2/p38MAPK 信號傳導 (Carrera et al., 2015; Cui et al., 2014; Emmrich et al., 2014; Han et al., 2015; Li et al., 2014a; Li et al., 2016a; Sun et al., 2016; Xiao et al., 2014; Yang et al., 2016a; Yi et al., 2016; Yu et al., 2014; Zhang et al., 2014b; Zhang et al., 2015b)。HOXA10 在胃癌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上調。HOXA10 在口腔鱗狀細胞癌中差異表達。HOXA10 在非漿液性卵巢癌和成膠質細胞瘤中差異性甲基化 (Carrera et al., 2015; Han et al., 2015; Kurscheid et al., 2015; Niskakoski et al., 2014; Oue et al., 2015; Shima et al., 2014)。HOXA10 甲基化狀態可用於診斷乳腺癌。HOXA10 和 CD44 共表達與胃癌的腫瘤大小和患者存活相關。HOXA10 和 miR-196b 共表達與胃癌不良預後相關 (Han et al., 2015; Lim et al., 2013; Uehiro et al., 2016)。SGI-110 治療使 HOXA10 低甲基化,而使卵巢癌細胞對化療敏感 (Fang et al., 2014a)。
HOXA9 編碼同源異型盒蛋白 A9。該基因是染色體 7 上 A 簇的一部分,編碼可調節基因表達、形態發生和分化的 DNA 結合轉錄因子。引起該基因與 NUP98 基因融合的特定易位事件與髓細胞白血病發生有關 (RefSeq, 2002)。HOXA9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表達,高表達與不良預後相關。HOXA9 和 MEIS1 共表達誘導 AML。HOXA9 在宮頸癌中下調。HOXA9 在子宮內膜癌中經常被甲基化 (Alvarado-Ruiz et al., 2016; Chen et al., 2015; Li et al., 2016b; Li et al., 2016e; Sykes et al., 2016)。基因融合產物 NUP98-HOXA9 充當致癌基因 (Abe et al., 2016; Sontakke et al., 2016)。對順鉑化療的反應與 HOXA9 啟動子甲基化狀態有關。HOXA9、MEIS1 和 MN1 在白血病中的共表達使細胞對藥物抑制 DOT1L 敏感 (Li et al., 2016c; Riedel et al., 2016; Xylinas et al., 2016)。HOXA9 是一種腫瘤抑制因子,其表達可用於診斷癌症 (Ma et al., 2016b)。HOXA9 介導白血病幹細胞自我更新,HIF-2α 缺失加速這一過程 (Vukovic et al., 2015; Zhu et al., 2016)。
HOXB9 編碼同源異型盒B9,它是 Abd-B 同源盒家族的成員,並編碼具有同源異型盒 DNA 結合結構域的蛋白質。它包含在位於 17 號染色體上的同源異型盒 B 基因簇中。編碼的核蛋白充當一種序列特異性轉錄因子,參與細胞增殖和分化。該基因的表達增加與白血病、攝護腺癌和肺癌的一些病例有關 (RefSeq, 2002)。HOXB9 參與由 miR-192 調控的血管生成途徑。HOXB9 是由 N-乙醯半乳糖胺轉移酶誘導的 Wnt /β-連環蛋白信號傳導的下游靶標,可導致轉移。HOXB9 可能透過 TGF-β1 依賴性方式調控胃癌和結腸腺癌的間質-上皮轉化以及乳腺癌和肝細胞癌的上皮-間質轉化。HOXB9 參與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TGF-β1 以 Kindlin-2/PDAC依賴性方式下調 HOXB9 (Chang et al., 2015b; Darda et al., 2015; Hoshino et al., 2014; Huang et al., 2014; Kwon et al., 2015; Seki et al., 2012; Sha et al., 2015; Wu et al., 2016; Zhan et al., 2014; Zhan et al., 2015; Zhussupova et al., 2014)。HOXB9 在 PBRM1 突變的透明細胞腎細胞癌中差異表達。HOXB9 在鉑類耐藥的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乳腺癌、神經膠質瘤、結腸腺癌、肝細胞癌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中過量表達。HOXB9 在胃癌中的表達下降。HOXB9 在白血病中突變 (Menezes et al., 2014; Chang et al., 2015b; Darda et al., 2015; Zhan et al., 2014; Zhussupova et al., 2014; Fang et al., 2014b; Hayashida et al., 2010; Kelly et al., 2016; Sha et al., 2013; Shrestha et al., 2012; Wang et al., 2016b; Yuan et al., 2014)。HOXB9 的表達受 E2F1 和 FAT10 調節 (Zhussupova et al., 2014; Yuan et al., 2014)。HOXB9 的表達與口腔癌的腫瘤大小相關。HOXB9 的表達與膠質瘤的晚期臨床期別相關。HOXB9 下調與胃癌患者生存期下降相關 (Fang et al., 2014b; Sha et al., 2013; Oliveira-Costa et al., 2015; Tomioka et al., 2010)。HOXB9 調節膀胱癌進展 (Zhang et al., 2016b)。長的非編碼 RNA nc-HOXB9-205 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下調(Luo et al., 2014)。BCAS3-HOXB9 基因融合產物在乳腺癌中表達 (Schulte et al., 2012)。
HOXC10 編碼屬於同源盒基因家族的同源異型盒 C10。同源盒基因編碼高度保守的轉錄因子家族,在所有多細胞生物體的形態發生中起重要作用。該基因是多個同源盒 HOXC 基因中的一個,位於第 12 號染色體上的簇。蛋白質水準在細胞分化和增殖期間受到控制,這可能表明該蛋白質在起源活化中起作用 (RefSeq, 2002)。HOXC10 透過抑制細胞凋亡和上調 NF-κB 和 DNA 損傷修復而參與化學耐藥。HOXC10 誘導凋亡並抑制細胞生長。HOXC10 可能參與宮頸癌的發展和侵襲 (Pathiraja et al., 2014; Sadik et al., 2016; Zhai et al., 2007)。HOXC10 在甲狀腺癌、宮頸鱗狀細胞癌和乳腺癌中上調 (Abba et al., 2007; Zhai et al., 2007; Ansari et al., 2012; Feng et al., 2015)。HOXC10 表達與 ER 陰性乳腺癌的較短無復發生存期和總生存期相關。HOXC10 的表達與甲狀腺癌的較晚期別、病理分期差、預後差、細胞因子-細胞因子受體相互作用和趨化因子信號傳導通路有關 (Sadik et al., 2016; Feng et al., 2015)。HOXC10 在口腔鱗狀細胞癌和小 B 細胞淋巴瘤中差異甲基化 (Marcinkiewicz and Gudas, 2014a; Marcinkiewicz and Gudas, 2014b; Rahmatpanah et al., 2006)。
HOXC9 編碼屬於同源盒基因家族的同源異型盒 C9。同源盒基因編碼高度保守的轉錄因子家族,在所有多細胞生物體的形態發生中起重要作用。該基因是多個同源盒 HOXC 基因中的一個,位於第 12 號染色體上的簇 (RefSeq, 2002)。HOXC9 參與癌細胞的侵襲和增殖。HOXC9 敲減導致細胞活力、遷移、侵襲、致瘤性下降和自噬增加。HOXC9 以 miR-193a-3p 依賴性方式參與膀胱癌的化學耐藥。HOXC9 參與視黃酸信號轉導並參與細胞生長和分化 (Hur et al., 2016; Kocak et al., 2013; Lv et al., 2015a; Mao et al., 2011; Simeone et al., 1991; Stornaiuolo et al., 1990; Xuan et al., 2016; Zha et al., 2012)。HOXC9 在乳腺癌、肺癌和神經母細胞瘤中差異表達。HOXC9 在 I 期非小細胞肺癌中被甲基化。HOXC9 在星形細胞瘤中上調。HOXC9 在食管癌和宮頸癌中表達 (Hur et al., 2016; Xuan et al., 2016; Gu et al., 2007; Lin et al., 2009; Lopez et al., 2006; Okamoto et al., 2007)。HOXC9 可能被 Smad4 轉錄抑制 (Zhou et al., 2008)。HOXC9 的表達與乳腺癌的無病生存期和無遠處轉移生存期呈負相關。HOXC9 表達與膠質母細胞瘤不良預後有關 (Hur et al., 2016; Xuan et al., 2016)。HOXC9 抑制 DAPK1,導致由 Beclin-1 誘導的自噬 (Xuan et al., 2016)。
HOXD10 編碼同源異型盒 D10 蛋白,其功能是在肢芽發育中表達的並且參與分化和肢體發育的序列特異性轉錄因子 (RefSeq, 2002)。HOXD10 被確定為 miR-10b 的靶基因,其在胃癌 (GC) 中上調,可能在 GC 發病和發展中起關鍵作用 (Ma et al., 2015; Wang et al., 2015c)。發現 HOXD10 在頸部鱗狀細胞癌和尿路上皮癌中上調,促進細胞增殖和侵襲,並且可能代表浸潤性乳腺導管癌的一種新標誌物 (Sharpe et al., 2014; Vardhini et al., 2014; Heubach et al., 2015)。但是,HOXD10 還透過滅活 RHOC/AKT/MAPK 通路和誘導 G1 期細胞週期停滯來顯示在膽管細胞癌中的腫瘤抑制功能 (Yang et al., 2015a)。作為 miR-224/HOXD10/p-PAK4/MMP-9 信號通路的一部分,HOXD10 有助於細胞遷移和侵襲的調節,為肝細胞癌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生物靶點 (Li et al., 2014b)。
HOXD9 編碼屬於同源盒基因家族的同源異型盒 D9。同源盒基因編碼高度保守的轉錄因子家族,在所有多細胞生物體的形態發生中起重要作用。該基因是幾種同源異型盒 HOXD 基因之一,位於染色體區域2q31-2q37。去除整個 HOXD 基因簇或該簇的 5' 端的缺失與嚴重的肢體和生殖器異常相關。該基因的確切作用尚未確定 (RefSeq, 2002)。HOXD9 以 ZEB1 依賴性方式參與上皮-間質轉化、癌細胞遷移、侵襲和轉移。過量表達的 HOXD9 增加了錨定非依賴性生長並降低了接觸抑制。HOXD9 參與生長停滯和神經元分化。HOXD9 的耗竭導致細胞增殖減少、細胞週期停滯和誘導細胞凋亡 (Zha et al., 2012; Lawrenson et al., 2015b; Lv et al., 2015b; Tabuse et al., 2011)。HOXD9 在肺鱗癌和浸潤性肝細胞癌中上調。HOXD9 在食管癌、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中表達。HOXD9 在宮頸癌中差異表達 (Bao et al., 2016; Gu et al., 2007; Lv et al., 2015b; Tabuse et al., 2011; Li et al., 2002; Liu et al., 2005)。HOXD9 表達由視黃酸和 Wnt 信號傳導誘導 (Ishikawa and Ito, 2009)。HOXD9 可能參與宮頸癌變 (Lopez-Romero et al., 2015)。HOXD9 高甲基化與淋巴結轉移較差的無病生存和總生存相關 (Marzese et al., 2014)。HOXD9 在膽管癌和黑色素瘤腦轉移中被高甲基化 (Marzese et al., 2014; Sriraksa et al., 2013)。HOXD9 可能參與卵巢黏液癌的易感性 (Kelemen et al., 2015)。HOXD9 可能是一種癌基因 (Wu et al., 2013)。
HTR3A 編碼屬於配體-門控離子通道受體超家族的一種 5 羥色胺(血清素)受體,其導致神經元在啟動後快速去極化反應 (RefSeq, 2002)。HTR3A(也稱為 5-HT3)在幾種癌症類型中失調節,例如,在套細胞淋巴瘤中下調,在不同的 B 細胞腫瘤中差異表達,在乳腺癌細胞系中表達降低 (Pai et al., 2009; Rinaldi et al., 2010; Ek et al., 2002)。
IGF2BP1,也稱為 CRD-BP,編碼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2 mRNA 結合蛋白家族中的一員,其透過結合到某些基因的 mRNA 和調節它們的翻譯發揮作用 (RefSeq, 2002)。IGF2 mRNA 結合蛋白家族的兩個成員,包括 IGF2BP1 被描述為真正的癌胚蛋白,在各種人類癌症中重新合成,並且可能是腫瘤生長、耐藥性和轉移的強大的轉錄後癌基因 (Lederer et al., 2014)。據報告,IGF2BP1 的表達與各種人類癌症的總體預後差和轉移相關 (Lederer et al., 2014)。因此,IGF2BP1 被認為是一種有力的生物標誌物,是癌症治療的候選靶標 (Lederer et al., 2014)。IGF2BP 家族成員被描述為與癌症轉移和致癌因子(如 KRAS、MYC 和 MDR1)表達高度相關 (Bell et al., 2013)。IGF2BP1 被證明與 C-MYC 相互作用,並被發現在絕大多數結腸和乳腺腫瘤和肉瘤以及良性腫瘤(如乳房纖維腺瘤和腦膜瘤)中表達 (Ioannidis et al., 2003)。IGF2BP1 被證明在肝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中上調 (Noubissi et al., 2014; Zhang et al., 2015c)。IGF2BP1 和其他基因的上調被證明與肝細胞癌手術後預後差顯著相關 (Zhang et al., 2015c)。IGF2BP1 被證明分別是肝細胞癌和腎細胞癌中 miR-9 和 miR-372 腫瘤抑制因子的一個靶標 (Huang et al., 2015; Zhang et al., 2015c)。基質 IGF2BP1 的減少被證明可促進結腸中致瘤微環境,這表明 IGF2BP1 在結腸基質細胞中起著腫瘤抑制作用 (Hamilton et al., 2015)。IGF2BP1 被證明與 4 期腫瘤、患者生存期降低以及神經母細胞瘤 MYCN 基因擴增相關,因此可能是神經母細胞瘤的一種潛在致癌基因和一種獨立的負預後因子 (Bell et al., 2015)。IGF2BP1 被描述為 WNT/鈣-連環蛋白信號通路的直接靶標,其在基底細胞癌的發展中調節 GLI1 表達和活性 (Noubissi et al., 2014)。
IGF2BP3 編碼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II mRNA 結合蛋白 3,這是一種癌胚蛋白,其壓制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II 的翻譯 (RefSeq, 2002)。幾項研究表明,IGF2BP3 在細胞功能的各個重要方面發揮作用,例如細胞極化、遷移、形態、代謝、增殖和分化。體外研究表明,IGF2BP3 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黏附和侵襲。此外,IGF2BP3 已經顯示與侵襲性和晚期癌症相關 (Bell et al., 2013; Gong et al., 2014)。IGF2BP3 過度表達在許多腫瘤類型中進行了說明,並與預後較差、腫瘤期別高和轉移相關,例如在神經母細胞瘤、結直腸癌、肝內膽管癌、肝細胞癌、攝護腺癌和腎細胞癌中過度表達 (Bell et al., 2013; Findeis-Hosey and Xu, 2012; Hu et al., 2014; Szarvas et al., 2014; Jeng et al., 2009; Chen et al., 2011a; Chen et al., 2013; Hoffmann et al., 2008; Lin et al., 2013a; Yuan et al., 2009)。
IRF4 編碼干擾素調節因子 4,一種負調節淋巴細胞中 Toll 樣受體 (TLR) 信號傳導的轉錄因子,對於固有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的啟動起著核心作用 (RefSeq, 2002)。IRFA 被認為是淋巴樣、髓樣和樹突狀細胞分化和成熟中幾個步驟的關鍵調節因子,其特徵在於在造血系統內以譜系和階段特異性方式變化 (Shaffer et al., 2009; Gualco et al., 2010)。IRF4 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T 細胞淋巴瘤、HTLV-I 誘導的成人 T 細胞白血病和血管內大 B 細胞淋巴瘤的適應性免疫、細胞生長、分化和腫瘤發生中發揮關鍵作用 (Mamane et al., 2002; Orwat and Batalis, 2012; Bisig et al., 2012; Ponzoni et al., 2014; Manzella et al., 2016)。IRF4 是一種眾所周知的致癌基因,由多發性骨髓瘤中的 zeste 同源物 2 (EZH2) 增強子調節 (Alzrigat et al., 2016)。
KLK14 編碼激肽釋放酶相關肽酶 14,它是絲氨酸蛋白酶的激肽釋放酶亞家族的一員,絲氨酸蛋白酶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如調節血壓和脫皮。該基因的表達改變涉及不同的癌症(包括乳腺癌和攝護腺腫瘤)的進展。編碼的蛋白質是經蛋白水解加工以產生功能性酶的前體。該基因是位於 19 號染色體上的 15 個激肽釋放酶亞家族成員之一 (RefSeq, 2002)。KLK14 透過 ERK1/2/MAP 激酶磷酸化和腫瘤發生參與細胞增殖。KLK14 誘導 PAR-2 信號傳導。KLK14 可能參與腫瘤進展、生長、侵襲和血管生成 (Walker et al., 2014; Borgono et al., 2007; Chung et al., 2012a; Devetzi et al., 2013; Gratio et al., 2011; Sanchez et al., 2012; Zhang et al., 2012a)。KLK14 被 miR-378/422a 和雄激素受體信號傳導下調。雄激素受體信號傳導上調乳腺癌中的 KLK14 表達 (Paliouras and Diamandis, 2008b; Lose et al., 2012; Paliouras and Diamandis, 2007; Paliouras and Diamandis, 2008a; Samaan et al., 2014)。KLK14 在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非小細胞肺癌、唾液腺腫瘤和卵巢癌中過量表達。KLK14 在乳腺癌中差異表達 (Planque et al., 2008b; Fritzsche et al., 2006; Hashem et al., 2010; Kontos et al., 2016; Papachristopoulou et al., 2013; Planque et al., 2008a)。KLK14 表達與總生存呈負相關。KLK14 表達可用作一種生物標誌物並預測疾病復發的風險。KLK14 表達與臨床腫瘤分期和淋巴結陽性狀態相關 (Devetzi et al., 2013; Lose et al., 2012; Fritzsche et al., 2006; Kontos et al., 2016; Borgono et al., 2003; Obiezu and Diamandis, 2005; Rabien et al., 2008; Rajapakse and Takahashi, 2007; Talieri et al., 2009)。
KLK8 編碼激肽釋放酶相關肽酶 8,一種絲氨酸蛋白酶,可能參與皮膚中的蛋白水解級聯,並可作為卵巢癌的生物標誌物 (RefSeq, 2002)。KLK8 的表達被證明與乳腺癌、結直腸癌 (CRC)、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進展相關,並且可能是結直腸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潛在獨立預後指標 (Liu et al., 2017; Jin et al., 2006; Kountourakis et al., 2009; Darling et al., 2008; Michaelidou et al., 2015; Borgono et al., 2006)。KLK8 能夠進行選擇性剪接,產生缺少外顯子 4 的 mRNA 轉錄物;與 KLK8 相反,這種選擇性變體在癌細胞中顯著下調 (Angelopoulou and Karagiannis, 2010)。然而,單獨或聯合使用 KLK8-T4 選擇性剪接變異體可能是肺癌不良預後的一個新的獨立標誌物 (Planque et al., 2010)。KLK8 表達透過抑制腫瘤細胞侵襲性為非小細胞肺癌帶來有利的臨床結果 (Sher et al., 2006)。
LAMA1 編碼層黏連蛋白的α1 亞基,其為具有異源三聚體結構的細胞外基質糖蛋白,其構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 (RefSeq, 2002)。LAMA1 在不同的癌症類型中失調,包括在成膠質細胞瘤中上調、在結直腸癌中高甲基化、在乳腺癌中異常甲基化和在胃癌中移碼突變 (Scrideli et al., 2008; Choi et al., 2015; Simonova et al., 2015; Kim et al., 2011)。TGFβ 可以誘導 LAMA1 表達。LAMA1 反過來促進膠原酶 IV 的產生,導致良性腫瘤細胞的侵襲性表型,但不足以帶來轉移可能性 (Chakrabarty et al., 2001; Royce et al., 1992)。
LAMC2 屬於層黏連蛋白家族——細胞外基質糖蛋白家族。層黏連蛋白是基底膜的主要非膠原成分。它們牽涉多種生物學過程,包括細胞黏附、分化、遷移、信令、神經突向外生長和轉移。LAMC2 編碼在幾種胎兒組織中表達的一種蛋白,並且特定定位於皮膚、肺、腎的上皮細胞 (RefSeq, 2002)。LAMC2 在未分化甲狀腺癌中高度表達,並且透過調節 EGFR 的信號傳導與腫瘤進展、遷移和浸潤相關 (Garg et al., 2014)。LAMC2 表達預測 II 期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較差 (Kevans et al., 2011)。LAMC2 與其他三個生物標誌物一起的表達被發現與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顯著相關 (Zanaruddin et al., 2013)。
LILRB4(也稱為 ILT-3)編碼白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 B4,其是白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 (LIR) 家族的一員,其在染色體區域 19q13.4 的基因簇中發現。該受體在免疫細胞上表達,在免疫細胞上其與抗原呈遞細胞上的 MHC I 類分子結合並轉導抑制刺激免疫應答的負信號。受體還可以在抗原捕獲和提呈中起作用。它被認為可控制炎症反應和細胞毒性,以幫助集中於免疫反應和限制自主反應 (RefSeq, 2002)。LILRB4 過量表達可能參與癌症期間樹突狀細胞的耐受性。LILRB4 可能參與免疫抑制。LILRB4 參與癌症免疫逃逸 (Zhang et al., 2012b; Trojandt et al., 2016; Cortesini, 2007; de Goeje et al., 2015; Suciu-Foca et al., 2007)。LILRB4 表達由 TNF-α 誘導。LILRB4 過量表達抑制 NF-κB 活化、炎性細胞因子的轉錄和共刺激分子。LILRB4 由環孢菌素過量表達,導致天然殺傷細胞的腫瘤細胞毒性降低 (Si et al., 2012; Thorne et al., 2015; Vlad and Suciu-Foca, 2012)。LILRB4 在癌症的樹突細胞上過量表達。LILRB4 在單核細胞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中表達。LILRB4 在卵巢癌中過量表達 (Dobrowolska et al., 2013; Khan et al., 2012; Orsini et al., 2014)。LILRB4 表達與非小細胞肺癌較短的生存期相關。LILRB4 表達可用於預測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預後 (Colovai et al., 2007; de Goeje et al., 2015)。
LOXL2 編碼細胞外的銅依賴性胺氧化酶,稱為賴氨醯氧化酶 2。該酶對結締組織的生物發生至關重要,並催化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之間交聯形成的第一步 (RefSeq, 2002)。LOXL2 被證明參與細胞外和細胞內細胞信號傳導途徑的調節。在細胞外,LOXL2 重塑腫瘤微環境的細胞外基質。在細胞內,它調節上皮-間質轉化 (Cano et al., 2012; Moon et al., 2014)。一般來說,LOXL2 與腫瘤進展有關,包括促進癌細胞侵襲、轉移、血管生成以及各種腫瘤中實體瘤的惡性轉化。LOXL2 的高表達與預後不良有關 (Wu and Zhu, 2015)。LOXL2 顯示在結腸癌、食管鱗狀細胞癌、乳腺癌、透明細胞腎細胞癌、肝細胞癌、膽管癌、肺鱗狀細胞癌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中過量表達。在各種癌症類型中,LOXL2 的高表達與較高的復發、進展或轉移相關。在各種癌細胞系中,LOXL2 的高表達與細胞遷移和侵襲增加相關,其沉寂顯示出相反的效果 (Xu et al., 2014a; Kim et al., 2014; Wong et al., 2014a; Hase et al., 2014; Lv et al., 2014; Torres et al., 2015)。在胃癌中,成纖維細胞衍生 LOXL2 顯示可能刺激胃癌細胞的運動性。LOXL2 在基質細胞中的表達可作為預後標誌物 (Kasashima et al., 2014)。許多微 RNA 家族在癌症組織中顯著減少。LOXL2 被證明是這些腫瘤抑制性微 RNA 的直接調節因子 (Fukumoto et al., 2016; Mizuno et al., 2016)。
EGF 誘導 LRRK1 易位,因為它是 EGF 受體特異性相互作用伴侶 (Ishikawa et al., 2012; Hanafusa and Matsumoto, 2011; Reyniers et al., 2014)。LRRK1 是 Grb2/Gab2/Shc1 複合體的一個組分,與 Arap1 相互作用。它可能是應對細胞應激的 MAPK 信號傳導的一個組成部分 (Titz et al., 2010)。用於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三氧化二砷上調乳腺癌細胞中的 LRRK1 (Wang et al., 2011)。LRRK1 在家族性胰腺癌中顯示出極端等位元基因特異性表達 (Tan et al., 2008)。LRRK1 編碼富含亮氨酸的重複激酶 1,位於染色體區域 15q26.3 上。它屬於 ROCO 蛋白,Ras 樣 GTP 酶的一個新亞組 (RefSeq, 2002; Korr et al., 2006)。
LYPD1 編碼含 LY6/PLAUR 結構域 1,位於染色體區域 2q21.2 上 (RefSeq, 2002)。LYPD1 在來自乳腺癌的腦轉移癌中過量表達。LYPD1 在轉移癌中過量表達。LYPD1 在卵巢癌中差異表達。LYPD1 是一種腫瘤抑制因子,該因子在來自子宮癌肉瘤的 CD133+ 癌幹細胞樣細胞中下調 (Burnett et al., 2015; Choijamts et al., 2011; Dat et al., 2012; Ge et al., 2015b; Lawrenson et al., 2015a)。LYPD1 是細胞增殖的負調因子 (Salazar et al., 2011)。
MAGEA11 編碼 MAGE 家族成員 A11,它是 MAGEA 基因家族的成員。該家族的成員將具有 50 至 80% 序列同一性的蛋白質進行相互編碼。MAGEA 基因的啟動子和第一個外顯子顯示出相當大的變異性,表明該基因家族的存在能夠在不同的轉錄控制下表達相同的功能。MAGEA 基因聚簇於染色體位置 Xq28 (RefSeq, 2002)。MAGEA11 是癌胚系抗原,參與腫瘤進展並與預後不良和在電腦上類比存活相關。MAGEA11 參與 PR-B 信號傳導並作為雄激素受體的共同調節因子。MAGEA11 直接與 TIF2 相互作用。MAGEA11 參與缺氧信號轉導,敲減導致 HIF-1α表達下降 (Aprelikova et al., 2009; Askew et al., 2009; James et al., 2013; Liu et al., 2011; Su et al., 2012; Wilson, 2010; Wilson, 2011)。MAGEA11 在口腔鱗狀細胞癌、紫杉醇耐藥卵巢癌以及攝護腺癌進展期間上調 (Duan et al., 2003; Wilson, 2010; Ge et al., 2015a; Karpf et al., 2009)。MAGEA11 表達與攝護腺癌和上皮性卵巢癌的低甲基化相關 (James et al., 2013)。
MAGEA12 編碼 MAGE 家族成員 A12,並與 X 染色體上聚集的其他幾個基因密切相關 (RefSeq, 2002)。MAGEA12 在 20.5% 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中表達 (Andrade et al., 2008)。據報告,為了回應於特定的疫苗接種,單一黑色素瘤轉移暫時消退後,全身性免疫反應性從 MAGEA12 向隱蔽表位表面化 (Lally et al., 2001)。在惡性黑色素瘤的早期病變中,相對於其他 MAGE 抗原,MAGEA12 以最高的頻率表達 (Gibbs et al., 2000)。
MAGEA3 編碼黑素瘤相關抗原家族成員 A3。MAGEA3 被廣泛地稱為癌-睾丸抗原 (RefSeq, 2002; Pineda et al., 2015; De et al., 1994)。長期以來,MAGEA3 已知用於轉移性黑色素瘤癌的治療性疫苗接種試驗中。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 MAGEA3 和 4 個其他抗原目前執行的經皮肽免疫被證明與不完全應答者相比顯著有助於延長完全應答者的總生存期 (Coulie et al., 2002; Fujiyama et al., 2014)。在 NSCLC 中,MAGEA3 被證明頻繁表達。MAGEA3 的表達與 NSCLC 組織樣本中較高數目的腫瘤壞死相關,並顯示可抑制增殖和侵襲並促進肺癌細胞系的細胞凋亡。對於腺癌患者,MAGEA3 的表達與更好的生存期相關。目前,全細胞抗 MAGEA3 疫苗正在有前途的 III 期臨床試驗中進行研究,用於治療 NSCLC (Perez et al., 2011; Reck, 2012; Hall et al., 2013; Grah et al., 2014; Liu et al., 2015b)。MAGEA3 與其他 4 個基因被證明在 HCC 中頻繁表達。那些基因的表達與 HCC 患者的迴圈腫瘤細胞數量、高腫瘤分級和較晚期別相關。肝轉移的頻率被證明在表達 MAGE3 的腫瘤樣本的病例中顯著高於那些不表達該基因的病例 (Bahnassy et al., 2014; Hasegawa et al., 1998)。從膀胱癌細胞系以及肺癌、結腸癌或乳腺癌細胞系分離出來的癌幹細胞樣側群細胞顯示表達其他癌症-睾丸抗原中的 MAGEA3。總體來說,癌症幹細胞已知為對當前癌症治療產生抗性,並導致治療後癌症復發和進展。因此,MAGEA3 可作為免疫治療特別是膀胱癌治療的新靶點 (Yamada et al., 2013; Yin et al., 2014)。在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中,MAGEA3 的表達被證明與更好的無病生存期相關 (Zamuner et al., 2015)。此外,MAGEA3 可用作卵巢癌的預後標誌物 (Szajnik et al., 2013)。
MAGEA4,也被稱為 MAGE4,編碼 MAGEA 基因家族的一員,位於染色體 Xq28 上 (RefSeq, 2002)。MAGEA4 被描述為一種癌症睾丸抗原,發現於在一小部分典型精原細胞瘤中表達,但不在非精睾丸生殖細胞腫瘤中表達,在乳腺癌、霍奇金淋巴瘤 EB 病毒陰性病例、食管癌、肺癌、膀胱癌、頭頸部癌、結直腸癌、口腔鱗狀細胞癌和肝細胞癌中表達 (Ries et al., 2005; Bode et al., 2014; Li et al., 2005; Ottaviani et al., 2006; Hennard et al., 2006; Chen et al., 2003)。MAGEA4 被證明在頭頸部原發性黏膜黑色素瘤中頻繁表達,因此可能是基於癌症睾丸抗原的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 (Prasad et al., 2004)。MAGEA4 被證明在來自 LHK2 肺腺癌細胞的癌幹細胞樣細胞、SW480 結腸腺癌細胞和 MCF7 乳腺癌細胞中優先表達 (Yamada et al., 2013)。MAGEA4 在自發轉化的正常口腔角質中過度表達表明可透過阻止細胞週期阻滯和透過抑制 p53 轉錄靶標 BAX 和 CDKN1A 介導的細胞凋亡而促進生長 (Bhan et al., 2012)。MAGEA4 被證明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硬化和晚期肝細胞癌患者中比早期肝細胞癌患者中更頻繁表達,從而使 MAGEA4 轉錄物的檢測潛在有助於預測預後 (Hussein et al., 2012)。MAGEA4 被證明是幾種癌症/睾丸抗原之一,其在肺癌中表達並可作為肺癌患者的多價免疫治療的潛在候選抗原 (Kim et al., 2012)。MAGEA4 被描述為在食管癌和肝細胞癌中上調 (Zhao et al., 2002; Wu et al., 2011)。稱為 p286-1Y2L9L 的 MAGEA4 衍生原生肽類似物被描述為適用于開發針對食管癌肽疫苗的一個新候選表位 (Wu et al., 2011)。
MAGEA6 編碼黑素瘤相關抗原家族成員 A6。MAGEA3 被廣泛地稱為癌-睾丸抗原 (RefSeq, 2002; Pineda et al., 2015; De et al., 1994)。MAGEA6 被證明在黑色素瘤、晚期骨髓瘤、兒童橫紋肌肉瘤、肉瘤、肺癌、膀胱癌、攝護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頭頸部鱗狀上皮細胞癌、食道鱗狀細胞癌、口腔鱗狀細胞癌中頻繁表達 (Ries et al., 2005; Hasegawa et al., 1998; Gibbs et al., 2000; Dalerba et al., 2001; Otte et al., 2001; van der Bruggen et al., 2002; Lin et al., 2004; Tanaka et al., 1997)。MAGEA6 表達與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較短的無進展生存期有關。相比較而言,在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中,MAGEA6 的表達被證明與更好的無病生存期相關 (van et al., 2011; Zamuner et al., 2015)。MAGEA6 是在耐紫杉醇卵巢癌細胞系中過度表達的一組基因中的一員。此外,MAGEA6 轉染也增加了紫杉醇敏感性細胞的耐藥性 (Duan et al., 2003)。MAGEA6 可用作卵巢癌的預後標誌物 (Szajnik et al., 2013)。從肺、結腸或乳腺癌細胞系分離出來的癌幹細胞樣側群細胞顯示表達其他癌症-睾丸抗原中的 MAGEA6 (Yamada et al., 2013)。
MAGEB2 被歸類為癌症睾丸抗原,因為它在睾丸和胎盤、很大一部分各種組織學類型腫瘤以及其他多發性骨髓瘤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中表達 (Pattani et al., 2012; van et al., 2011)。
MELK 編碼母系胚胎亮氨酸拉鏈激酶,位於染色體區域 9p13.2 上 (RefSeq, 2002)。MELK 是絲氨酸-蘇氨酸激酶 SNF1/AMPK 家族的成員,是一種細胞週期依賴性蛋白激酶。它在增殖、細胞週期進程、有絲分裂和剪接體裝配等多個細胞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並且近來已經在多種癌症幹細胞中作為癌基因和生物標誌物出現 (Du et al., 2014)。MELK 在包括結腸癌、胃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攝護腺癌和腦癌在內的多種癌症中過量表達,並且過量表達與預後不良相關 (Pickard et al., 2009; Kuner et al., 2013; Gu et al., 2013; Liu et al., 2015a)。MELK 的抑制作用正在作為包括乳腺癌、肺癌和攝護腺癌在內的多種癌症的治療策略進行研究。MELK-T1 抑制催化活性和 MELK 蛋白穩定性,並可能透過降低 DNA 損傷閾值使腫瘤對 DNA 損傷劑或放射療法敏感。MELK 抑制劑 OTSSP167 正在進行 I 期臨床試驗 (Chung et al., 2012b; Ganguly et al., 2014; Beke et al., 2015)。
MEX3A 編碼 mex-3 RNA 結合家族的成員,其由募集至處理小體的進化保守的 RNA 結合蛋白組成,並且可能參與轉錄後調節機制 (Buchet-Poyau et al., 2007)。MEX3A 過度表達,並且改進因在於晚期復發相關的 Wilms 腫瘤中擴增 (Krepischi et al., 2016)。MEX3A 透過影響腸分化、極性和幹細胞特性的轉錄後機制調節 CDX2,這有助於腸內穩態和致癌作用 (Pereira et al., 2013)。
MMP-11,也稱為基質溶素-3,為屬於蛋白酶超家族基質溶素子亞組的一員,這已在癌症細胞、基質細胞和鄰近微環境中檢測到。不同的是,MMP-11 對腫瘤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MMP-11 透過抑制細胞凋亡以及增強癌細胞的遷移和侵襲促進癌症進展;另一方面,在動物模型中,MMP-11 透過抑制轉移而對癌症發展起著負作用。與正常對照組相比,MMP-11 在癌症患者的血清中發現呈過度表達,在多種腫瘤組織樣本(如胃癌、乳腺癌和胰腺癌)中也呈過度表達 (Zhang et al., 2016c)。MMP-11 被證明與相應的正常黏膜相比在CRC 組織中在 mRNA 水準和蛋白水準呈過度表達。此外,MMP-11 的表達與 CRC 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和 TNM 分期相關 (Tian et al., 2015)。MMP-11 過度表達與上尿路尿道上皮細胞癌 (UTUC) 和膀胱尿道上皮細胞癌 (UBUC) 的侵襲性腫瘤表現型和不良臨床結果相關,這表明它可作為一種新的預後和治療靶標 (Li et al., 2016d)。
MMP12(也稱為 MME)編碼基質金屬蛋白酶家族的成員,其在正常生理過程(如胚胎發育、生殖和組織重塑)以及疾病過程(如關節炎和轉移)中參與細胞外基質的破壞 (RefSeq, 2002)。在不同癌症實體中顯示 MMP12 失調。MMP12 在肺癌、皮膚癌、胰腺癌和胃癌中表達上調,並與腫瘤侵襲和轉移有關。相反,在胃癌和結直腸癌中發現 MMP12 mRNA 過量表達,並且與預後較好相關 (Zhang et al., 2007; Yang et al., 2001; Balaz et al., 2002; Zheng et al., 2013; Wen and Cai, 2014; Zhang et al., 2015f)。MMP12 透過 NF-κB/MAPK 和 JNK/AP-1 途徑被 TNF-α 或 EGF 上調 (Yu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2)。
MYO3B 編碼肌球蛋白 IIIB——肌球蛋白類的成員,其特徵在於有一個氨基端激酶結構域,並顯示出現在光感受器中 (RefSeq, 2002)。MYO3B 被鑒定為 HER2+ 細胞系中曲妥珠單抗治療的拮抗劑 (Lapin et al., 2014)。攝護腺癌放療後發現 MYOB3 基因中的核苷酸多態性與 AUA 症狀評分的變化有關 (Kerns et al., 2013)。
NFE2L3 編碼核因子紅細胞 2 樣 3——帽和領(cap 'n' colla)鹼性區域亮氨酸拉鏈轉錄因子家族成員 (RefSeq, 2002)。最近的研究表明, NFE2L3 損失容易使小鼠發生淋巴瘤。其他人觀察到在結腸癌細胞中有高水準的 NFE2L3,而 NFE2L3 的異常表達發現于霍奇金淋巴瘤中。此外,NFE2L3 在 ER 陽性腫瘤中顯示出超甲基化 (Kuppers et al., 2003; Chevillard et al., 2011; Palma et al., 2012; Rauscher et al., 2015)。
NLRP2(也稱為 NALP2)編碼 NLR 家族——含熱蛋白結構域(pyrin domain)2 蛋白,參與胱天蛋白酶-1 的活化,並且還可形成啟動促炎性胱天蛋白酶的蛋白質複合體。NLRP7 是 NLRP2 的旁系同源物 (RefSeq, 2002; Wu et al., 2010; Slim et al., 2012)。NLRP2 的 PYRIN 結構域抑制膠質母細胞瘤的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 (Wu et al., 2010)。ATM/NLRP2/MDC1 依賴性途徑可能會關閉應對染色體斷裂的核糖體基因轉錄 (Kruhlak et al., 2007)。NLRP2 突變可引起罕見的人類印跡障礙,如家族性葡萄胎、Beckwith-Wiedemann 徵候群和家族性短暫性新生兒糖尿病 (Aghajanova et al., 2015; Dias and Maher, 2013; Ulker et al., 2013)。NLRP2 抑制 NF-¦ΚB 活化 (Kinoshita et al., 2005; Kinoshita et al., 2006; Fontalba et al., 2007; Bruey et al., 2004)。
NLRP7 編碼包含 NLR 家族熱蛋白結構域(pyrin domain)蛋白 7——NACHT、富含亮氨酸重複和含有 PYD (NLRP) 蛋白質家族的成員,其可能充當胱天蛋白酶-1-依賴性白細胞介素 1-β分泌的回饋調節劑 (RefSeq, 2002)。NLRP7 的表達與子宮內膜癌的腫瘤浸潤深度和預後差異顯著相關,被確定為胚胎癌中高表達的基因之一 (Ohno et al., 2008; Skotheim et al., 2005)。NLRP7 可能在睾丸腫瘤發生的細胞增殖中起關鍵作用,並且代表睾丸生殖細胞腫瘤的有前景的治療靶標 (Okada et al., 2004)。
OVGP1 或輸卵管特異性糖蛋白編碼大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上皮糖蛋白,其由非纖毛輸卵管上皮細胞分泌並與排卵的卵母細胞、卵裂球和精子跨體區域相關聯 (RefSeq, 2002)。OVGP1 增加被證明與子宮內膜增生和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相關 (Woo et al., 2004)。OVGP1 被描述為子宮內膜腫瘤發生的分子標誌物和不同卵巢癌的基於分化的標誌物 (Maines-Bandiera et al., 2010; Wang et al., 2009)。
PAGE2 編碼 PAGE 蛋白家族的成員,其主要在睾丸中表達 (Brinkmann et al., 1998)。在結直腸癌細胞的自發分化過程中,癌-睾丸基因 PAGE2 透過去甲基化被上調,導致間質-上皮轉化 (MET)。因此,在 EMT 中顯示 PAGE2 下調 (Yilmaz-Ozcan et al., 2014)。全基因組篩查將 PAGE2 鑒定為人類細胞中端粒信號傳導的可能調節因子 (Lee et al., 2011)。
PNOC 編碼孤啡肽前體,它是一種經蛋白水解處理產生多種蛋白質產物的前蛋白原。這些產物包括痛敏肽、痛穩素和孤啡肽 FQ2 (OFQ2)。痛敏肽也稱為孤啡肽 FQ,是一種 17-氨基酸神經肽,與痛敏肽受體結合以誘導疼痛敏感性增加,並且還可以調節體溫、學習和記憶以及饑餓。編碼的前原蛋白的另一種產物痛穩素可抑制痛敏肽的作用 (RefSeq, 2002)。抑制癌症疼痛也可抑制腫瘤生長和肺轉移。PNOC 參與嗎啡耐受性的發展。PNOC 參與神經元生長。PNOC 參與細胞損傷、活力、炎症和免疫功能受損 (Caputi et al., 2013; Chan et al., 2012; Kirkova et al., 2009; Kuraishi, 2014; Stamer et al., 2011)。PNOC 在神經節膠質瘤中上調。PNOC 表達在末期癌症中下調。PNOC 在肝細胞癌患者的血漿中高表達 (Chan et al., 2012; Stamer et al., 2011; Horvath et al., 2004; Spadaro et al., 2006; Szalay et al., 2004)。Cebranopadol 是一種鎮痛 PNOC 肽,可用於骨癌治療,丁丙諾啡用於肺癌治療 (Davis, 2012; Linz et al., 2014)。PNOC 參與 c-Fos 表達 (Gottlieb et al., 2007; Kazi et al., 2007)。
PRAME 編碼在人黑色素瘤中優先表達的抗原,並且充當視黃酸受體的抑制因子,可能透過該功能賦予癌細胞生長優勢 (RefSeq, 2002)。PRAME 在多發性骨髓瘤、透明細胞腎細胞癌、乳腺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黑色素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和骨肉瘤細胞系中上調 (Dannenmann et al., 2013; Yao et al., 2014; Zou et al., 2012; Szczepanski and Whiteside, 2013; Zhang et al., 2013; Beard et al., 2013; Abdelmalak et al., 2014; Qin et al., 2014)。 PRAME 與黏液樣和圓形細胞脂肪肉瘤相關 (Hemminger et al., 2014)。PRAME 與接受 R-CHOP 治療的彌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的較短無進展生存期和化療反應、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不良預後的指標、尿路上皮癌的化療反應不佳以及骨肉瘤的不良預後和肺轉移相關 (Tan et al., 2012; Dyrskjot et al., 2012; Szczepanski et al., 2013; Mitsuhashi et al., 2014)。PRAME 與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較低復發、較低死亡率和總生存率相關 (Abdelmalak et al., 2014)。PRAME 可能是接受 R-CHOP 療法治療的彌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的預後標誌物 (Mitsuhashi et al., 2014)。
RAD54 編碼屬於DEAD 樣解旋酶家族的一種蛋白質。釀酒酵母 RAD54 和 RDH54 具有相似性,兩者均參與 DNA 同源重組和修復。該蛋白結合至雙鏈 DNA,並在存在 DNA 時顯示 ATP 酶活性。該基因在睾丸和脾臟中高度表達,這表明在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重組中具有活性作用 (RefSeq, 2002)。在原發性淋巴瘤和結腸癌中觀察到了 RAD54B 的純合突變 (Hiramoto et al., 1999)。RAD54B 抵消了人類腫瘤細胞中 RAD51 直接結合至 dsDNA 的基因組不穩定影響 (Mason et al., 2015)。
RNF17 編碼環指蛋白 17,其與編碼含有環指狀結構域的睾丸特異性蛋白的小鼠基因相似。另外,已發現了編碼不同異構體的剪接轉錄變體 (RefSeq, 2002)。RNF17 參與細胞因子的產生和凋亡。RNF17 增強 c-Myc 的功能(Jnawali et al., 2014; Lee et al., 2013; Yin et al., 1999; Yin et al., 2001)。RHOXF1 敲減後 RNF17 上調 (Seifi-Alan et al., 2014)。RNF17 在肝癌中表達 (Yoon et al., 2011)。RNF17 是一種癌症相關標誌物 (de Matos et al., 2015)。
SDK2 編碼附體細胞黏附分子 2,其是包含兩個免疫球蛋白結構域和代表 DNA、肝素和細胞表面結合位點的十三個纖連蛋白 III 型結構域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員 (RefSeq, 2002)。研究顯示,SDK2 將軸索末端引導至正在發育神經元中的特定突觸,並促進內網狀層中視網膜樹突的特異性靶向作用 (Kaufman et al., 2004; Yamagata and Sanes, 2012)。
SPDEF(也稱為 PDEF)編碼含有 ETS 轉錄因子的 SAM 指向結構域,ETS 轉錄因子是 E26 轉錄特異性 (ETS) 轉錄因子家族的成員。它在攝護腺上皮細胞中高度表達,其作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 啟動子的雄激素非依賴型反式啟動因子 (RefSeq, 2002)。SPDEF 表達在腫瘤進展後期往往丟失或下調,這意味著它在腫瘤細胞侵襲和轉移中起作用。在腫瘤進展的早期階段,SPDEF 有時被上調。針對包括乳腺癌、攝護腺癌和結直腸癌在內的多種癌症實體描述了 SPDEF 的失調 (Moussa et al., 2009; Schaefer et al., 2010; Steffan and Koul, 2011)。SPDEF 誘導 E-鈣黏蛋白的轉錄並抑制細胞侵襲和遷移 (Pal et al., 2013)。SPDEF 與β-連環蛋白相互作用並阻斷轉錄活性,導致癌基因細胞週期蛋白 D1 和 c-Myc 的蛋白水準較低 (Noah et al., 2013)。
SPON1 編碼 spondin 1,位於染色體區域 11p15.2 上 (RefSeq, 2002)。SPON1 參與癌細胞增殖、遷移、侵襲和轉移。SPON1 參與 Fak 和 Src 信號傳導。SPON1 透過 MEKK/p38 MAPK/NF-κB 信號途徑參與 IL-6 的維持,這可以支持鼠神經母細胞瘤的生存 (Chang et al., 2015a; Cheng et al., 2009; Dai et al., 2015)。SPON1 被 miR-506 下調 (Dai et al., 2015)。SPON1 在卵巢癌中過量表達(Davidson et al., 2011; Jiao et al., 2013; Pyle-Chenault et al., 2005)。SPON1 可能在癌症預後方面具有診斷潛力 (Pagnotta et al., 2013)。
STAG3 編碼基質抗原 3,其在細胞核中表達並且是在細胞分裂過程中調節姐妹染色單體內聚力的黏附素複合體的亞基 (RefSeq, 2002)。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常見的 STAG3 等位基因參與上皮性卵巢癌的發生。另一組確定了 STAG3 能夠有效區分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其他人在 p53 突變的淋巴瘤細胞中檢測到了 STAG3 基因表達 (Notaridou et al., 2011; Wielscher et al., 2015; Kalejs et al., 2006)。
TDRD5 編碼含 tudor 結構域蛋白 5,並位於染色體區域 1q25.2 上 (RefSeq, 2002)。TDRD5 可能在乳腺癌中過量表達 (Jiang et al., 2016)。三重陰性乳腺癌中,白藜蘆醇治療後 TDRD5 發生甲基化改變 (Medina-Aguilar et al., 2017)。TDRD5 是與甲狀腺癌相關的純合子的一部分 (Thomsen et al., 2016)。
TENM4 編碼在神經系統和間充質組織中表達的 teneurin 跨膜蛋白 4,並且是軟骨形成的調節因子 (Suzuki et al., 2014)。在四個最頻繁突變的基因中,TENM4在原發性 CNS 淋巴瘤中表現出蛋白改變性突變 (Vater et al., 2015)。MDA-MB-175 細胞系含有一個染色體易位,導致 TENM4 和 ErbB 家族受體融合。在神經母細胞瘤中也發現嵌合基因 (Wang et al., 1999; Boeva et al., 2013)。
TMPRSS3 編碼跨膜蛋白酶絲氨酸 3,其是屬於絲氨酸蛋白酶家族的蛋白質。編碼的蛋白質含有絲氨酸蛋白酶結構域、跨膜結構域、LDL 受體樣結構域和清道夫受體半胱氨酸富集結構域。已知絲氨酸蛋白酶參與各種生物學過程,其失常經常導致人類疾病和紊亂。該基因與先天性和兒童期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耳聾相關。該基因在胎兒耳蝸等多種組織中表達,被認為參與內耳的發育和維持或外淋巴和內淋巴的內容物形成。該基因也被鑒定為在卵巢腫瘤中過量表達的腫瘤相關基因 (RefSeq, 2002)。TMPRSS3 參與細胞增殖、侵襲和遷移。TMPRSS3 誘導 ERK1/2信號傳導 (Zhang et al., 2016a)。TMPRSS3 影響 E-鈣黏蛋白、波形蛋白和 Twist 表達。TMPRSS3 被六亞甲基雙乙醯胺下調 (Zhang et al., 2016a; Zhang et al., 2004)。TMPRSS3 在乳腺癌、胰腺癌和卵巢癌中上調。TMPRSS3 在胃癌和胰腺導管腺癌中失調 (Rui et al., 2015; Zhang et al., 2016a; Zhang et al., 2004; Amsterdam et al., 2014; Iacobuzio-Donahue et al., 2003; Luo et al., 2017; Underwood et al., 2000; Wallrapp et al., 2000)。TMPRSS3 與 TNM 分期、淋巴結轉移、遠處器官轉移、生存期較短、無病生存期較短和預後差有關。TMPRSS3 可用作癌症的生物標誌物。TMPRSS3 突變與癌症風險有關。TMPRSS3 可用於早期胰腺導管腺癌檢測 (Rui et al., 2015; Amsterdam et al., 2014; Luo et al., 2017; Dorn et al., 2014; Luostari et al., 2014; Pelkonen et al., 2015; Sawasaki et al., 2004)。TMPRSS3 在癌症中低甲基化 (Guerrero et al., 2012)。
VTCN1 也稱為 B7-H4,編碼存在於抗原提呈細胞表面的 B7 共刺激蛋白家族成員,並與結合於 T 細胞表面受體的配體相互作用 (RefSeq, 2002)。VTCN1 被證明在肺癌、結直腸癌、肝細胞癌、骨肉瘤、乳腺癌、宮頸癌、尿路上皮細胞癌、胃癌、子宮內膜癌、甲狀腺癌和喉癌中上調 (Klatka et al., 2013; Zhu et al., 2013; Vanderstraeten et al., 2014; Shi et al., 2014; Fan et al., 2014; Wang et al., 2014; Leong et al., 2015; Dong and Ma, 2015; Zhang et al., 2015a; Peng et al., 2015; Xu et al., 2015a)。VTCN1 與肝細胞癌的較差總體生存和較高復發可能性,骨肉瘤、尿路上皮細胞癌、胰腺癌、胃癌、宮頸癌、黑色素瘤和甲狀腺癌的較差總體生存相關 (Zhu et al., 2013; Seliger, 2014; Liu et al., 2014b; Chen et al., 2014; Fan et al., 2014; Dong and Ma, 2015; Zhang et al., 2015a)。VTCN1 與腎透明細胞癌相關 (Xu et al., 2014b)。VTCN1 表達水準被證明與卵巢癌的患者生存期呈負相關 (Smith et al., 2014)。VTCN1 可能是尿路上皮細胞癌和胃癌的一個潛在預後指標 (Shi et al., 2014; Fan et al., 2014)。
WNT7A 編碼 WNT 家族成員 7A,其是 WNT 基因家族的成員。這些蛋白質涉及腫瘤發生和幾個發育過程,包括胚胎發育過程中細胞命運和模式的調節。該基因參與女性生殖道前後軸的發育,並在子宮平滑肌成形和成人子宮功能維持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該基因突變與 Fuhrmann 和 Al-Awadi/Raas-Rothschild/Schinzelphocomelia 徵候群有關 (RefSeq, 2002)。WNT7A 由 STAT4 誘導,導致癌症相關成纖維細胞的活化。WNT7A 增強 TGF-β 受體信號傳導。WNT7A 參與細胞增殖和遷移。WNT7A 是衰老的上游誘導物。PG545 與 WNT7A 相互作用,導致細胞增殖抑制。WNT7A 抑制腫瘤生長。WNT7A 參閱 Wnt/β-連環蛋白信號傳導並調節 hsa-miR29b (Avasarala et al., 2013; Avgustinova et al., 2016; Bikkavilli et al., 2015; Borowicz et al., 2014; Jung et al., 2015; King et al., 2015; Ramos-Solano et al., 2015; Zhao et al., 2017)。WNT7A 受 miR-15b 調控並被 DNMT1 下調。硫丹干擾 WNT7A。WNT7A 是 miR-199a-5p 和 miR-195/497 的靶基因。WNT7A 透過長期乙醇暴露下調並且透過 PPAR-δ 激動劑治療獲救。Dkk-1 影響 WNT7A。銀杏內酯可增強 WNT7A 的表達 (Kim et al., 2015a; Chandra et al., 2014; Ingaramo et al., 2016; Itesako et al., 2014; Liu et al., 2014a; MacLean et al., 2016; Mercer et al., 2014; Mercer et al., 2015; Xu et al., 2015b)。WNT7A 在宮頸癌中下調和高甲基化。WNT7A 在肺癌中丟失。WNT7A 在子宮內膜癌中過量表達 (Ramos-Solano et al., 2015; Kim et al., 2015b; Liu et al., 2013)。WNT7A 表達與預後不良和患者結局不良相關。WNT7A 啟動子甲基化與晚期腫瘤分期、遠處轉移和 E-鈣黏蛋白丟失相關。WNT7A 表達降低與惡性胸膜間皮瘤總生存率降低相關,可用於預測化療敏感度 (Avgustinova et al., 2016; King et al., 2015; Kim et al., 2015b; Hirata et al., 2015)。WNT7A 可能是鼻咽癌的腫瘤抑制基因 (Nawaz et al., 2015)。
是否能刺激免疫反應取決於是否存在被宿主免疫系統視為異物的抗原。發現腫瘤相關抗原的存在增加了運用宿主免疫系統干預腫瘤生長的可能性。目前,針對癌症免疫治療,正在探索利用免疫系統的體液和細胞進行免疫的各種機制。
細胞免疫反應的特定元素能特異性地識別和破壞腫瘤細胞。從腫瘤浸潤細胞群或外周血中分離出的 T-細胞表明,這些細胞在癌症的天然免疫防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 CD8 陽性 T 細胞在這種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TCD8+ 能識別通常8至10個源自蛋白或位於細胞質的缺損核糖體產物 (DRIP)的氨基酸殘基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所載的肽中所含的I類分子。人 MHC 分子也稱為人白細胞-抗原 (HLA)。
術語「T 細胞反應」是指由一種肽在體外或體內誘導的效應子功能的特異性擴散和啟動。對於 MHC I 類限制性細胞毒性 T 細胞,效應子功能可能為溶解肽脈衝的、肽前體脈衝的或天然肽提呈的靶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優選為肽誘導的干擾素-γ,TNF-α 或 IL-2,分泌效應分子,優選為肽誘導的顆粒酶或穿孔素,或脫顆粒。
本文所用「肽」這一術語,系指一系列氨基酸殘基,通常透過相鄰氨基酸的α-氨基和羰基之間的肽鍵來連接。這些肽的長度優選為 9 個氨基酸,但至短可為 8 個氨基酸長度,至長可為 10、11、或 12 個氨基酸或更長,如果為 MHC-II 類肽時(本發明肽的拉長變體),至長可為 13、14、15、16、17、18 、19 或 20 個氨基酸長度或更長。
此外,「肽」這一術語應包括一系列氨基酸殘基的鹽,通常透過相鄰氨基酸的α-氨基和羰基之間的肽鍵來連接。優選的情況是,鹽為肽的藥用鹽,例如:氯化物或乙酸(三氟乙酸)鹽。必須注意的是,本發明肽的鹽與其體內狀態的肽基本上不同,因為該不是體內的鹽。
術語「肽」應也包括「寡肽」。本文使用的術語「寡肽」是指一系列氨基酸殘基,通常透過相鄰氨基酸的α-氨基和羰基之間的肽鍵來連接。寡肽的長度對於本發明來說並不十分關鍵,只要在寡肽中保持正確的表位即可。通常,寡肽長度約小於 30 個氨基酸殘基,約長於 15 個氨基酸。
「多肽」這一術語是指一系列氨基酸殘基,通常透過相鄰氨基酸的α-氨基和羰基之間的肽鍵來連接。多肽的長度對於本發明來說並不十分關鍵,只要保持正確的表位即可。與術語肽或寡肽相對,「多肽」這一術語是指包含多於約 30 個氨基酸殘基的分子。
一種肽、寡肽、蛋白質或編碼該分子的核苷酸如果能誘導免疫反應,則具有「免疫原性」(因此是本發明中的一種「免疫原」)。在本發明的情況下,免疫原性的更具體定義是誘導 T 細胞反應的能力。因此,「免疫原」是一種能夠誘導免疫反應的分子,並且在本發明的情況下,是一種能誘導 T 細胞反應的分子。在另一方面,所述免疫原可以是肽,肽與 MHC 的複合體、和/或用於提高特異性抗體或 TCR 抗性的蛋白。
I 類 T 細胞「表位」要求的是一種結合至 MHC I 類受體上的短肽,從而形成一種三元複合體(MHC I 類α鏈、β-2-微球蛋白和肽),其可以透過 T 細胞負載匹配 T 細胞受體與具有適當親和力的 MHC/肽複合物結合來識別。結合至 MHC I 類分子的肽的典型長度為 8-14 個氨基酸,最典型為 9 個氨基酸長度。
在人類中,有三種編碼 MHC I 類分子的不同基因位點(人 MHC分子也是指定的人白細胞抗原 (HLA)):HLA-A、HLA-B 和 HLA-C。HLA-A*01、HLA-A*02 和 HLA-B*07 是可從這些基因位點表達的不同 MHC I 類等位元基因的實例。 表 6:HLA-A*02、HLA-A*01、HLA-A*03、HLA-A*24、HLA-B*07、HLA-B*08 和 HLA-B*44 血清類型的表達頻率 F。單體型頻率 Gf 來源於一項研究,該研究使用了來自美國超過 650 萬名志願捐獻者登記的 HLA 分型資料 (Gragert et al., 2013)。該單體型頻率是個體染色體上獨特等位元基因的頻率。由於哺乳動物細胞內的二倍體染色體組,該等位元基因的基因型出現頻率較高,可以使用 Hardy-Weinberg 定律 (F = 1 – (1-Gf)2 ) 進行計算。
Figure 107102867-A0304-0006
本發明的肽,優選當如本文描述納入本發明的疫苗時與 A*02、A*01、A*03、A*24、B*07、B*08 或 B*44。疫苗還可能包括泛結合 MHC II 類肽。因此,本發明的疫苗可用於治療 A*02、A*01、A*03、A*24、B*07、B*08 或 B*44 陽性患者中的癌症,但不因為這些肽的廣泛結核性而必須選擇 II 類 MHC 同種異型。
如果本發明的 A*02 肽與結合至另一等位基因例如 A*24 的肽組合,與單獨的 MHC I 類等位基因相比,可治療更高比例的患者群體。雖然在大多數人群中,低於 50% 的患者可由單獨的等位基因來解決問題,但是本發明中一種含 HLA-A*24 和 HLA-A*02 表位的疫苗可以治療任何相關人群中至少 60% 的患者。具體來說,各區域中,以下比例的患者這些等位基因中的至少一個有肯定效果:美國 61%、西歐 62%、中國 75%、韓國 77%、日本 86%(根據www.allelefrequencies.net計算)。 表 7:歐洲白人人群中 HLA 等位元基因覆蓋(根據 (Gragert et al., 2013)中所述的方法計算)。
Figure 107102867-A0304-0007
在一項優選的實施方案中,術語「核苷酸序列」系指去氧核苷酸的雜聚物。
編碼特定肽、寡肽或多肽的核苷酸序列可為天然核苷酸序列,也可為合成核苷酸序列。一般來說,編碼肽、多肽以及本發明蛋白的 DNA 片段由 cDNA 片段和短寡核苷酸銜接物,或一系列寡核苷酸組成,以提供一種合成基因,該基因能夠在包含源自微生物或病毒操縱子的調節元素的重組轉錄單元中被表達。
如本文所用的術語「肽的核苷酸編碼」系指對肽進行核苷酸序列編碼,其中該肽包括與將由用於產生 TCR 的樹突細胞或另一細胞系統所表達該序列的生物系統相容的人工(人造)啟動和停止密碼子。
本文提到的核酸序列既包括單鏈核酸也包括雙鏈核酸。因此,除非本文另有所指,否則,例如對於 DNA,具體的序列是該序列的單鏈 DNA、該序列與其互補序列的雙工(雙鏈 DNA)以及該序列的互補序列。
「編碼區」這一術語是指在基因的天然基因組環境中天然或正常編碼該基因的表達產物的那部分基因,即,體內編碼該基因的天然表達產物的區域。
編碼區可來自非突變(「正常」)基因、突變基因或異常基因,甚至還可以來自 DNA 序列,完全可在實驗室中使用本領域熟知的 DNA 合成方法合成。
「表達產物」這一術語是指多肽或蛋白,它是基因和遺傳碼退化並因而編碼同樣的氨基酸所造成的任何核酸序列編碼同等物的翻譯產物。
「片斷」這一術語,當指的是一種編碼序列時,表示包含非完整編碼區的 DNA 的一部分,其表達產物與完整編碼區表達產物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生物學功能或活性。
「DNA 片段」這一術語是指一種 DNA 聚合物,以單獨的片段形式或一種較大 DNA 結構的組分形式存在,它們從至少分離過一次的 DNA 中以基本純淨的形式獲得,即不含污染性內源性材料,並且獲得的數量或濃度能夠使用標準生化方法,例如使用克隆載體,進行識別、操縱和回收該片段及其組分核苷酸序列。此類片段以開放閱讀框架(未被內部未翻譯序列打斷)或內含子(通常提呈于真核基因中)的形式存在。未翻譯 DNA 序列可能存在於開放閱讀框架的下游,在那裏其不會干預編碼區的操縱或表達。
「引物」這一術語表示一種短核酸序列,其可與一個 DNA 鏈配對,並在 DNA 聚合酶開始合成去氧核糖核酸鏈之處提供一個游離的 3'-OH 末端。
「啟動子」這一術語表示參與 RNA 聚合酶的結合從而啟動轉錄的 DNA 區域。
術語「分離」表示一種物質從其原來的環境(例如,如果是天然發生的則是天然環境)中被移走。例如,活體動物中的天然核苷酸或多肽不是分離的,但是,從天然系統中一些或所有共存物質中分離出來的核苷酸或多肽是分離的。此類多核苷酸可能是載體的一部分和/或此類多核苷酸和多肽可能是一種組合物的一部分,並且由於該載體或組合物不是其天然環境的一部分,因此它仍然是分離的。
本發明中披露的多核苷酸和重組或免疫原性多肽也可能以「純化」的形式存在。術語「純化」並非要求絕對的純度;它只是一個相對的定義,可以包括高度純化或部分純化的製劑,相關領域技術人員能理解這些術語。例如,各個從已用傳統方法純化為具有電泳同質性的 cDNA 庫中分離出的各種克隆物。明確考慮到將起始材料或天然物質純化至少一個數量級,優選為兩或三個數量級,更優選為四或五個數量級。此外,明確涵蓋所述多肽的純度優選為 99.999%,或至少為 99.99% 或 99.9%;甚而適宜為以重量計 99% 或更高。
根據本發明公開的核酸和多肽表達產物,以及包含此類核酸和/或多肽的表達載體可能以「濃縮的形式」存在。本文使用的術語「濃縮」是指材料的濃度至少是其自然濃度的大約 2、5、10、100 或 1000 倍,有優勢的是,按重量計為 0.01%,優選為至少 0.1%。也明確考慮到,按重量計約為 0.5%、1%、5%、10% 和 20% 的濃縮製劑。序列、構型、載體、克隆物以及包含本發明的其他材料可有優勢地以濃縮或分離的形式存在。「活性片段」這一術語是指產生免疫反應的片段(即具有免疫原性活性),通常是一種肽、多肽或核酸序列的片段,不論是單獨或可選地與合適的佐劑一起或在載體中給予一種動物,比如哺乳動物,例如兔子或小鼠,也包括人;這種免疫反應採用的形式是在接受動物(如:人)體內刺激 T 細胞反應。或者,「活性片段」也可用於誘導體外 T 細胞反應。
本文使用的「部分」(portion)、「節段」(segment)、「片段」(fragment) 這幾個術語,當與多肽相關地使用時是指殘基的連續序列,比如氨基酸殘基,其序列形成一個較大序列的子集。例如,如果一個多肽以任一種肽鏈內切肽酶(如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進行處理,則該處理獲得的寡肽會代表起始多肽的部分、節段或片段。當與多核苷酸相關地使用時,這些術語系指用任何核酸內切酶處理所述多核苷酸產生的產物。
根據本發明,術語「等同度百分比」或「等同百分比」,如果指的是序列,則表示在待對比序列(「被對比序列」)與所述序列或請求項的序列(「參考序列」)對準之後將被對比序列與所述序列或請求項的序列進行比較。然後根據下列公式計算等同度百分比: 等同度百分比= 100 [1 -(C/R)] 其中 C 是參考序列與被對比序列之間對準長度上參考序列與被對比序列之間的差異數量,其中 (i) 參考序列中每個堿基或氨基酸序列在被對比序列中沒有對應的對準堿基或氨基酸; (ii) 參考序列中每個空隙,以及 (iii) 參考序列中每個對準堿基或氨基酸與被比對比序列中對準堿基或氨基酸不同,即構成一個差異以及 (iiii) 必須在對準序列的第 1 位置開始對準; 並且 R 是參考序列與被對比序列對準長度上在參考序列中產生任何空隙也計算為一個堿基或氨基酸的參考序列中的堿基或氨基酸數目。
如果「被對比序列」和「參考序列」之間存在的一個對準按上述計算的等同度百分比大致等於或大於指定的最低等同度百分比,則被對比序列與參考序列具有指定的最低等同度百分比,雖然可能存在按本文上述計算的等同度百分比低於指定等同度百分比的對準。
因此,如上所述,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肽,其包括選自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群組的一個序列、或與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具有88% 同源性的其變體、或誘導與該肽發生T細胞交叉反應的一個變體。本發明所述的肽具有與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I 或所述肽拉長版本的 II 類分子結合的能力。
在本發明中,「同源性」一詞系指兩個氨基酸序列之間的同一度(參見上文的等同度百分比,如肽或多肽序列。前文所述的「同源」是透過將理想條件下調整的兩個序列與待比較序列進行比對後確定的。此類序列同源性可透過使用 ClustalW 等演算法創建一個排列而進行計算。也可用使用一般序列分析軟體,更具體地說,是 Vector NTI、GENETYX 或由公共資料庫提供的其他工具。
本領域技術人員能評估特定肽變體誘導的 T 細胞是否可與該肽本身發生交叉反應 (Appay et al., 2006; Colombetti et al., 2006; Fong et al., 2001; Zaremba et al., 1997)。
發明人用給定氨基酸序列的「變體」表示,一個或兩個氨基酸殘基等的側鏈透過被另一個天然氨基酸殘基的側鏈或其他側鏈取代而發生改變,這樣,這種肽仍然能夠以含有給定氨基酸序列(由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組成)的肽大致同樣的方式與 HLA 分子結合。例如,一種肽可能被修飾以便至少維持(如沒有提高)其能與 HLA-A*02 或 -DR 等合適 MHC 分子的結合槽相互作用和結合,以及至少維持(如沒有提高)其與啟動 T 細胞的 TCR 結合的能力。
隨後,這些 T 細胞可與細胞和殺傷細胞發生交叉反應,這些細胞表達多肽(其中包含本發明中定義的同源肽的天然氨基酸序列)。正如科學文獻和資料庫 (Rammensee et al., 1999; Godkin et al., 1997)中所述,HLA-A 結合肽的某些位點通常為錨定殘基,可形成一種與 HLA 結合槽的結合模序相稱的核心序列,其定義由構成結合槽的多肽鏈的極性、電物理、疏水性和空間特性確定。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透過保持已知的錨殘基來修飾 SEQ ID No: 1 至 SEQ ID NO:772 提出的氨基酸序列,並且能確定這些變體是否保持與 MHC I 或 II 類分子結合的能力。本發明的變體保持與啟動 T 細胞的 TCR 結合的能力,隨後,這些 T 細胞可與表達一種包含本發明定義的同源肽的天然氨基酸序列的多肽的細胞發生交叉反應並殺死該等細胞。
如果無另有說明,那麼本文公開的原始(未修飾)肽可以透過在肽鏈內的不同(可能為選擇性)位點上取代一個或多個殘基而被修飾。優選情況是,這些取代位於氨基酸鏈的末端。此取代可能是保守性的,例如,其中一個氨基酸被具有類似結構和特點的另一個氨基酸所取代,比如其中一個疏水性氨基酸被另一個疏水性氨基酸取代。更保守的取代是具有相同或類似的大小和化學性質的氨基酸間的取代,例如,亮氨酸被異亮氨酸取代。在天然同源蛋白質家族序列變異的研究中,某些氨基酸的取代往往比其他氨基酸更具有耐受性,這些氨基酸往往表現出與原氨基酸的大小、電荷、極性和疏水性之間的相似性相關,這是確定「保守取代」的基礎。
在本文中,保守取代定義為在以下五種基團之一的內部進行交換:基團 1 — 小脂肪族、非極性或略具極性的殘基 (Ala, Ser, Thr, Pro, Gly);基團 2 — 極性、帶負電荷的殘基及其醯胺 (Asp, Asn, Glu, Gln) ;基團 3 — 極性、帶正電荷的殘基 (His, Arg, Lys) ;基團 4 — 大脂肪族非極性殘基 (Met, Leu, Ile, Val, Cys) 以及基團 5 — 大芳香殘基 (Phe, Tyr, Trp)。
較不保守的取代可能涉及一個氨基酸被另一個具有類似特點但在大小上有所不同的氨基酸所取代,如:丙氨酸被異亮氨酸殘基取代。高度不保守的取代可能涉及一個酸性氨基酸被另一個具有極性或甚至具有鹼性性質的氨基酸所取代。然而,這種「激進」取代不能認為是無效的而不予考慮,因為化學作用是不完全可預測的,激進的取代可能會帶來其簡單化學原理中無法預見的偶然效果。
當然,這種取代可能涉及普通 L-氨基酸之外的其他結構。因此,D-氨基酸可能被本發明的抗原肽中常見的 L-氨基酸取代,也仍在本公開的範圍之內。此外,非標準氨基酸(即,除了常見的天然蛋白原氨基酸)也可以用於取代之目的,以生產根據本發明的免疫原和免疫原性多肽。
如果在一個以上位置上的取代發現導致肽的抗原活性基本上等於或大於以下定義值,則對這些取代的組合進行測試,以確定組合的取代是否產生對肽抗原性的疊加或協同效應。肽內被同時取代的位置最多不能超過 4 個。
基本上由本文所指氨基酸序列組成的一種肽可能有一個或兩個非錨定氨基酸(見下面錨基序相關內容)被交換,而不存在這種情況,即相比於未修飾的肽,與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I 或 II 類分子的能力基本上被改變或受到不利影響。在另一實施方案中,在基本上由本文所述氨基酸序列組成的肽中,一個或兩個氨基酸可與其保守交換夥伴交換(見下文),而不存在這種情況,即相比於未修飾的肽,與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I 或 II 類分子的能力基本上被改變或受到不利影響。
這些基本不與 T 細胞受體互動的氨基酸殘基可透過取代其他幾乎不影響 T 細胞反應並不妨礙與相關 MHC 結合的氨基酸而得到修飾。因此,除了特定限制性條件外,本發明的肽可能為任何包括給定氨基酸序列或部分或其變體的肽(發明人所用的這個術語包括寡肽或多肽)。 表8:根據 SEQ ID NO: 3、225、13、17、84、108、113、114、147、36、51、172、54 和 57的肽的變體和基序
Figure 107102867-A0304-0008
較長(拉長)的肽也可能適合。MHC I 類表位(通常長度為 8 至 11 個氨基酸)可能由肽從較長的肽或包含實際表位的蛋白中加工而產生。兩側有實際表位的殘基優選為在加工過程中幾乎不影響暴露實際表位所需蛋白裂解的殘基。
本發明的肽可被拉長多達四個氨基酸,即 1、2、3 或 4 個氨基酸,可按照 4:0 與 0:4之間的任何組合添加至任意一端。本發明的拉長組合可見表9。 表9:本發明肽的拉長組合
Figure 107102867-A0304-0009
拉伸/延長的氨基酸可以是所述蛋白或任何其他氨基酸的原序列肽。拉長可用于增強所述肽的穩定性或溶解性。
因此,本發明所述的表位可能與天然腫瘤相關表位或腫瘤特異性表位相同,也可能包括來自參考肽的不超過四個殘基的不同肽,只要它們有基本相同的抗原活性即可。
在一項替代實施方案中,肽的一邊或雙邊被拉長 4 個以上的氨基酸,優選最多 30 個氨基酸的總長度。這可形成 MHC-II 類結合肽。結合至 MHC II 類肽可透過本領域中已知的方法進行測試。
因此,本發明提出了 MHC I 類表位的肽和變體,其中所述肽或抗體的總長度為 8 至 100 個、優選為 8 至 30 個、最優選為 8 至 14 個氨基酸長度(即 8、9、10、11、12、13、14 個氨基酸,如果為拉長 II 類結合肽時,長度也可為 15、16、17、18 、19 、20、21、22、23、24 或 25 個氨基酸)。
當然,本發明的肽或變體能與人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I 或 II 類分子結合。肽或變體與 MHC 複合物的結合可用本領域內的已知方法進行測試。
優選情況是,當本發明的肽特異性 T 細胞相比於取代肽受到檢測時,如果取代肽在相對於背景肽溶解度增加達到最大值的一半,則該肽濃度不超過約 1 mM,優選為不超過約 1 µM,更優選為不超過約 1 nM,再優選為不超過約 100 pM,最優選為不超過約 10 pM。也優選為,取代肽被一個以上的 T 細胞識別,最少為 2 個,更優選為 3 個。
在本發明的一個特別優選實施方案中,肽系由或基本系由根據 SEQ ID NO: 1 至 SEQ ID NO: 772所選的氨基酸序列組成。
基本由「...組成」系指本發明的肽,除了根據 SEQ ID NO: 1 至 SEQ ID NO: 772中的任一序列或其變體組成外,還含有位於其他 N 和/或 C 端延伸處的氨基酸,而它們不一定能形成作為 MHC 分子表位的肽。
但這些延伸區域對有效將本發明中的肽引進細胞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肽為融合蛋白的一部分,含來自 NCBI、GenBank 登錄號 X00497 的 HLA-DR 抗原相關不變鏈(p33,以下稱為「Ii」)的 80 個 N-端氨基酸等。在其他的融合中,本發明的肽可以被融合到本文所述的抗體、或其功能性部分,特別是融合入抗體的序列,以便所述抗體進行特異性靶向作用,或者,例如進入本文所述的樹突狀細胞特異性抗體。
此外,該肽或變體可進一步修飾以提高穩定性和/或與 MHC 分子結合,從而引發更強的免疫反應。肽序列的該類優化方法是本領域內所熟知的,包括,例如,反式肽鍵和非肽鍵的引入。
在反式肽鍵氨基酸中,肽 (-CO-NH -) 並未連接其殘基,但是其肽鍵是反向的。這種逆向反向模擬肽 (retro-inverso peptidomimetics) 可透過本領域已知的方法製備,例如:Meziere 等人在 (Meziere et al., 1997)中所述的方法,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這種方法涉及製備包含骨架(而並非側鏈)改變的模擬肽。Meziere 等人 (Meziere et al., 1997)的研究顯示,這些類比肽有利於 MHC 的結合和輔助性 T 細胞的反應。以 NH-CO 鍵替代 CO-NH 肽鍵的逆向反向肽大大地提高了抗水解性能。
非肽鍵為-CH2 -NH、-CH2 S-、-CH2 CH2 -、-CH=CH-、-COCH2 -、-CH(OH)CH2 -和 -CH2 SO-等。美國 4897445 號專利提出了多肽鏈中非肽鍵 (-CH2 -NH) 的非固相合成法,該方法涉及按標準程序合成的多肽以及透過氨基醛和一種含 NaCNBH3 的氨基酸相互作用而合成的非肽鍵。
含上述序列的肽可與其氨基和/或羧基末端的其他化學基團進行合成,從而提高肽的穩定性、生物利用度、和/或親和力等。例如,苄氧羰基、丹醯基等疏水基團或叔丁氧羰基團可加入肽的氨基末端。同樣,乙醯基或 9-芴甲氧羰基可能位於肽的氨基末端。此外,疏水基團、叔丁氧羰基團或氨基團都可能被加入肽的羧基末端。
另外,本發明中的所有肽都可能經合成而改變其空間構型。例如,可能使用這些肽的一個或多個氨基酸殘基的右旋體,通常不是其左旋體。更進一步地,本發明中肽的至少一個氨基酸殘基可被熟知的一個非天然氨基酸殘基取代。諸如此類的改變可能有助於增加本發明肽的穩定性、生物利用度和/或結合作用。
同樣,本發明中的肽或變體可在合成肽之前或之後透過特異氨基酸的反應而進行化學修飾。此類修飾的實施例為本領域所熟知,例如,在 R. Lundblad 所著的《 Chemical Reagents for Protein Modification》 (3rd ed. CRC Press, 2004) (Lundblad, 2004)中有概述,以參考文獻的方式併入本文。雖然氨基酸的化學修飾方法無限制,但其包括(但不限於)透過以下方法修飾:醯基化、脒基化、賴氨酸吡哆基化、還原烷基化、以 2,4,6-三硝基苯磺酸 (TNBS) 三硝基苯基化氨基團、透過將半胱氨酸過甲酸氧化為磺基丙氨酸而對羧基團和巰基進行氨基修飾、形成易變衍生物、與其他巰基化合物形成混合二硫化合物、與馬來醯亞胺反應,與碘乙酸或碘乙醯胺羧甲基化、在鹼性 pH 值下與氰酸鹽甲氨醯化。在這方面,技術人員參考了《Current Protocols In Protein Science》 (Eds. Coligan et al. (John Wiley and Sons NY 1995-2000) ) (Coligan et al., 1995)中第 15 章所述的在蛋白質化學修飾相關的廣泛方法。
簡言之,修飾蛋白質的精氨醯殘基等往往基於於鄰二羰基化合物(如苯甲醯甲醛、2,3 –丁二酮以及 1,2-烯巳二酮)的反應而形成加合物。另一個實施例是丙酮醛與精氨酸殘基的反應。半胱氨酸可在賴氨酸和組氨酸等親核位點不作隨同修飾的情況下就得到修飾。因此,有大量試劑可進行半胱氨酸的修飾。Sigma-Aldrich (http://www.sigma-aldrich.com) 等公司的網站含有具體試劑的資訊。
蛋白質中二硫鍵的選擇性還原也很普遍。二硫鍵可在生物制藥熱處理中形成和氧化。伍德沃德氏試劑 K 可用於修飾特定的谷氨酸殘基。N-(3-二甲氨基丙基)-N´-乙基-碳二亞胺可用于形成賴氨酸殘基和谷氨酸殘基的分子內交聯。例如:焦碳酸二乙酯是修飾蛋白質組氨酸殘基的試劑。組氨酸也可使用 4-羥基-2-壬烯醛進行修飾。賴氨酸殘基與其他α-氨基團的反應,例如,有利於肽結合到蛋白/肽的表面或交聯處。賴氨酸聚是多(乙烯)乙二醇的附著點,也是蛋白質糖基化的主要修飾位點。蛋白質的蛋氨酸殘基可透過碘乙醯胺、溴乙胺、氯胺 T 等被修飾。
四硝基甲烷和 N-乙醯基咪唑可用於酪氨酸殘基的修飾。經二酪氨酸形成的交聯可透過過氧化氫/銅離子完成。
對色氨酸修飾的最近研究中使用了 N-溴代琥珀醯亞胺、2-羥基-5-硝基苄溴或 3-溴-3-甲基-2- (2 –硝苯巰基) -3H-吲哚 (BPNS-糞臭素)。
當蛋白與戊二醛、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和甲醛的交聯用於配製水凝膠時,治療性蛋白和含聚乙二醇的肽的成功修飾往往可延長迴圈半衰期。針對免疫治療的變態反應原化學修飾往往透過氰酸鉀的氨基甲醯化實現。
一種肽或變體,其中肽被修飾或含非肽鍵,優選為本發明的實施例。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案涉及一種非天然肽,其中所述肽系由或基本系由根據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 的一個氨基酸序列組成,幷經合成産生(即,合成)爲一種藥用鹽。合成産生肽的方法是本領域公知的。本發明肽的鹽與其體內狀態的肽基本上不同,因爲這些體內産生的肽不是鹽。該肽的非天然鹽形式介導肽的溶解度,特別是包含所述肽的藥物組合物的情况下,例如,本文所公開的肽疫苗。爲了向需治療的受試者有效地提供肽,需要肽具有充分、至少基本的溶解度。優選地,鹽爲肽的藥用鹽。本發明的這些鹽包括碱和碱土鹽類,諸如 Hofmeister 系列的鹽,包含陰離子 PO4 3- 、SO4 2- 、CH3 COO- 、Cl- 、Br- 、NO3 - 、ClO4 - 、I- 、SCN- 和陽離子 NH4 + 、Rb+ 、K+ 、Na+ 、Cs+ 、Li+ 、Zn2+ 、Mg2+ 、Ca2+ 、Mn2+ 、Cu2+ 和 Ba2+ 。特別地,鹽選自 (NH4 )3 PO4 、(NH4 )2 HPO4 、(NH4 )H2 PO4 、(NH4 )2 SO4 、NH4 CH3 COO、NH4 Cl、NH4 Br、NH4 NO3 、NH4 CIO4 、NH4 I、NH4 SCN、Rb3 PO4 、Rb2 HPO4 、RbH2 PO4 、Rb2 SO4 、Rb4 CH3 COO、Rb4 Cl、Rb4 Br、Rb4 NO3 、Rb4 CIO4 、Rb4 I、Rb4 SCN、K3 PO4 、K2 HPO4 、KH2 PO4 、K2 SO4 、KCH3 COO、KCl、KBr、KNO3 、KClO4 、KI、KSCN、Na3 PO4 、Na2 HPO4 、NaH2 PO4 、Na2 SO4 、NaCH3 COO、NaCl、NaBr、NaNO3、NaCIO4 、NaI、NaSCN、ZnCI2 Cs3 PO4 、Cs2 HPO4 、CsH2 PO4 、Cs2 SO4 、CsCH3 COO、CsCl、CsBr、CsNO3 、CsCIO4 、CsI、CsSCN、Li3 PO4 、Li2 HPO4 、LiH2 PO4 、Li2 SO4 、LiCH3 COO、LiCl、LiBr、LiNO3 、LiClO4 、LiI、LiSCN、Cu2 SO4 、Mg3 (PO4 )2 、Mg2 HPO4 、Mg(H2 PO4 )2 、Mg2 SO4 、Mg(CH3 COO)2 、MgCl2 、MgBr2 、Mg(NO3 )2 、Mg(ClO4 )2 、MgI2 、Mg(SCN)2 、MnCl2 、Ca3 (PO4 ),、Ca2 HPO4 、Ca(H2 PO4 )2 、CaSO4 、Ca(CH3 COO)2 、CaCl2 、CaBr2 、Ca(NO3 )2 、Ca(ClO4 )2 、CaI2 、Ca(SCN)2 、Ba3 (PO4 )2 、Ba2 HPO4 、Ba(H2 PO4 )2 、BaSO4 、Ba(CH3 COO)2 、BaCl2 、BaBr2 、Ba(NO3 )2 、Ba(ClO4 )2 、BaI2 和 Ba(SCN)2 。特別優選爲 NH 乙酸、MgCl2 、KH2 PO4 、Na2 SO4 、KCl、NaCl 和 CaCl2 ,例如:氯化物或乙酸鹽(三氟乙酸)鹽。
一般來說,肽和變體(至少含氨基酸殘基之間的肽聯接)可使用 Lukas 等人 (Lukas et al., 1981)以及此處引用的參考文獻所披露的固相肽合成 Fmoc-聚醯胺模式進行合成。芴甲氧羰基 (Fmoc) 團對N-氨基提供臨時保護。使用 N, N-二甲基甲醯胺中的 20% 二甲基呱啶中對這種堿高度敏感的保護基團進行重複分裂。由於它們的丁基醚 (在絲氨酸蘇氨酸和酪氨酸的情況下)、丁基酯 (在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的情況下)、叔丁氧羰基衍生物 (在賴氨酸和組氨酸的情況下)、三苯甲基衍生物 (在半胱氨酸的情況下) 及 4-甲氧基-2,3,6-三甲基苯磺醯基衍生物 (在精氨酸的情況下),側鏈功能可能會受到保護。只要穀氨醯胺和天冬醯胺為 C-末端殘基,側鏈氨基功能保護所使用的是由 4,4'-二甲氧基二苯基團。固相支撐基於聚二甲基丙烯醯胺聚合物,其由三個單體二甲基丙烯醯胺(骨架單體)、雙丙烯醯乙烯二胺(交聯劑)和N-丙烯醯肌胺酸甲酯(功能劑)構成。使用的肽-樹脂聯劑為酸敏感的 4 -羥甲基苯氧乙酸衍生物。所有的氨基酸衍生物均作為其預製對稱酸酐衍生物加入,但是天冬醯胺和穀氨醯胺除外,它們使用被逆轉的N, N-二環己基碳二亞胺/1-羥基苯並三唑介導的耦合程序而加入。所有的耦合和脫保護反應用茚三酮、硝基苯磺酸或 isotin 測試程序監測。合成完成後,用濃度為 95% 含 50% 清道夫混合物的三氟醋酸,從伴隨去除側鏈保護基團的樹脂支承物中裂解肽。常用的清道夫混合物包括乙二硫醇、苯酚、苯甲醚和水,準確的選擇依據合成肽的氨基酸組成。此外,固相和液相方法結合使用對肽進行合成是可能的(例如,請參閱 (Bruckdorfer et al., 2004)以及本文引用的參考文獻)
三氟乙酸用真空中蒸發、隨後用承載粗肽的二乙基乙醚滴定進行去除。用簡單萃取程序(水相凍乾後,該程序制得不含清道夫混合物的肽)清除任何存在的清道夫混合物。肽合成試劑一般可從 Calbiochem-Novabiochem(英國諾丁漢)獲得。
純化可透過以下技術的任何一種或組合方法進行,如:再結晶法、體積排阻色譜法、離子交換色譜法、疏水作用色譜法以及(通常)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如使用乙腈/水梯度分離)。
可以使用薄層色譜法、電泳特別是毛細管電泳、固相萃取(CSPE)、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酸解後的氨基酸分析、快原子轟擊(FAB)質譜分析以及MALDI和ESI-Q-TOF質譜分析進行肽分析。
對於透過質譜法對 HLA 配體的識別和相對定量,對來自衝擊冷凍組織樣本的 HLA 分子進行純化並對 HLA 相關肽進行分離。分離的肽分開,並透過線上納米-電噴霧-電離 (nanoESI) 液相色譜- 譜 (LC-MS) 實驗進行鑒定。由此產生的肽序列的驗證方法是,將卵巢癌樣本(N ≥ 80 份樣本)中記錄的自然腫瘤相關肽(TUMAP)的片段模式與相同序列相應合成參考肽的片段模式進行比較。由於這些肽被直接鑒定為原發腫瘤 HLA 分子的配體,因此這些結果為來自 ≥ 80 名卵巢癌患者的原發性癌組織上確定肽的自然加工和提呈提供了直接證據(請參閱實施例 1)。
發現管道 XPRESIDENT® v2.1(例如,參見 US 2013-0096016,並在此透過引用將其整體併入本文)考慮到識別和選擇相關過量提呈的候選肽疫苗,這基於與幾種不同的非癌組織和器官相比癌症或其他受感染組織的 HLA 限制肽水準直接相對定量結果。這透過以下方法實現:使用專有資料分析管道處理的 LC-MS 採集資料、結合序列識別演算法、譜聚類、計算離子、保留時間調整、充電狀態卷積以及正態化而開發無標記差異化定量方法。
對來自卵巢癌組織樣本的HLA 肽複合物進行純化,並且對 HLA 相關肽使用 LC-MS 進行分離和分析(見實施例 1)。本申請中包含的所有 TUMAP 使用原發性卵巢癌樣本的方法進行鑒定,確認其在原發性卵巢癌上的提呈。
除了過量提呈肽之外,也檢測了潛在基因的 mRNA 表達。mRNA 資料透過 RNA 測序分析正常組織和癌組織獲得(見實施例 2、圖 1)。獲得自蛋白的肽在癌組織中顯示高表達編碼 mRNA,但是在重要正常組織中非常低或不存在,這些肽優選肽納入本發明。
本發明提出了有利於治療癌腫/腫瘤,優選為治療過量提呈或只提呈本發明肽的卵巢癌。這些肽由質譜分析法直接顯示出,而由 HLA 分子自然提呈于原發性人卵巢癌樣本中。
與正常組織相比,癌症中高度過量表達肽來源的許多源基因/蛋白質(也指定為「全長蛋白」或「潛在蛋白」)- 本發明相關的「正常組織」是健康卵巢細胞或其他正常組織細胞,這表明腫瘤與這些源基因的高度關聯性(見實施例 2)。此外,這些肽本身也在腫瘤組織中提呈(本發明相關的「腫瘤組織」是指來自卵巢癌患者的樣本)。
HLA 結合肽能夠被免疫系統識別,特別是 T 淋巴細胞。T 細胞可破壞提呈被識別 HLA/肽複合體的細胞(如:提呈衍生肽的卵巢癌細胞)。
本發明的所有肽已被證明具有刺激 T 細胞反應的能力,並過量提呈,因而可用于製備本發明的抗體和/或 TCR,例如可溶性 TCR(參見實施例 3 和實施例 4)。此外,肽與相應的 MHC 組合時,也可用于製備本發明的抗體和/或 TCR,特別是 sTCR。各個方法均為技術人員所熟知,並在各個文獻中可找到(也參見下文)。因此,本發明的肽可用于在患者中產生免疫反應,從而能夠毀滅腫瘤細胞。患者的免疫反應能夠透過直接給予患者所述肽或前體物質(如,加長肽、蛋白或編碼這些肽的核酸),較理想是與加強免疫原性的製劑相結合,而進行誘導。源自該治療性疫苗的免疫反應預期能夠高度特異性地對抗腫瘤細胞,因為本發明的目標肽在正常組織上提呈的複製數目較少,防止患者發生對抗正常細胞的不良自體免疫反應的風險。
本說明書還涉及包含一個α鏈和一個β鏈 (「α/β TCR」) 的 T 細胞受體 (TCR)。還提供了由 MHC 分子提呈時可與 TCR 和抗體結合的本發明的肽。
本說明書還涉及由 HLA 分子提呈能夠與本發明的肽抗原結合的本發明的 TCR 片段。該術語特別涉及可溶性 TCR 片段,例如缺失跨膜部分和/或恒定區的 TCR、單鏈 TCR及其與例如 Ig 的融合物。
本說明書還涉及核酸、載體和用於表達 TCR 的宿主細胞和本說明書的肽;以及使用它們的方法。
術語「T細胞受體」(縮寫 TCR)是指一種異二聚體分子,其包含一個α 多肽鏈(α 鏈)和一個β 多肽鏈(β鏈),其中所述異二聚體受體能夠結合由 HLA 分子提呈的肽抗原。該術語還包括所謂的γ/δ TCR。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本說明書提供了如本文中所描述的產生 TCR 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在適於促進 TCR 表達的條件下培養能夠表達 TCR 的宿主細胞。
另一個方面,本說明書涉及一種根據本說明書的方法,其中所述抗原透過與足夠量的含抗原提成細胞的抗原結合被載入表達於合適抗原提呈細胞或人工抗原呈遞細胞表面的 I 或 II 類 MHC 分子,或該抗原透過四聚化被載入 I 或 II 類 MHC 四聚體/ I 或 II 類 MHC 複合單體。
α/β TCR 的α和β鏈和γ/δ TCR 的γ和δ鏈通常被視為各自有兩個「結構域」,即可變和恒定結構域。可變結構域由可變區 (V) 和連接區 (J) 的組合。可變結構域還可能包括一個前導區 (L)。β 和δ鏈還可能包括一個多樣區 (D)。α 和β 恒定結構域還可能包括錨定α 和β 鏈至細胞膜的 C 末端跨膜 (TM) 結構域。
相對於γ/δ的TCR,如本文所用的術語「TCR γ可變域」是指無前導區 (L) 的 TCR γ V (TRGV) 區與 TCR γ (TRGJ) 區的組合,術語 TCR γ恒定結構域是指細胞外TRGC區域,或 C-末端截短 TRGC 序列。同樣地,「TCR δ可變域」是指無前導區 (L) 的 TCR δ V (TRDV) 區與 TCR δ D/J (TRDD/TRDJ) 區的組合,術語「TCR δ恒定結構域」是指細胞外TRDC區域,或 C-末端截短 TRDC 序列。
本說明書的 TCR 優選結合至肽 HLA分子複合體,其具有約 100 µM或更小、約 50 µM或更小、約 25 µM或更小或約 10 µM或更小的結合親和力 (KD)。更為優選的情況是具有約 1 µM或更小、約 100 nM或更小、約 50 nM 或更小或約 25 nM或更小結合親和力的高親和力 TCR。本發明 TCR 優選結合親和力範圍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約 1 nM 至約 10 nM;約 10 nM 至約 20 nM;約 20 nM 至約 30 nM;約 30 nM 至約 40 nM;約 40 nM 至約 50 nM;約 50 nM 至約 60 nM;約 60 nM 至約 70 nM;約 70 nM 至約 80 nM;約 80 nM 至約 90 nM;以及約 90 nM 至約 100 nM。
與本說明書 TCR 相關,本文使用的「特異性結合」及其語法變體用於表示對 100μM 或更小的肽-HLA 分子複合體有結合親和力 (KD) 的 TCR。
本說明書的α/β異二聚體 TCR可能具有其恒定結構域之間的引入二硫鍵。這種類型的優選 TCR 包括那些具有一個 TRAC 恒定域序列和 TRBC1 或 TRBC2 恒定域序列的 TCR,除非 TRAC 的蘇氨酸 48 和 TRBC1 或 TRBC2 的絲氨酸 57被半胱氨酸殘基取代,所述半胱氨酸形成 TRAC 恒定域序列和 TCR 的 TRBC1 或 TRBC2 恒定區序列之間的二硫鍵。
不論具有或不具有上述的引入鏈間鍵,本說明書的α/β雜二聚體TCR 可能具有一個 TRAC 恒定域序列和一個 TRBC1 或 TRBC2 恒定結構域序列,並且 TRAC 恒定結構域序列和 TCR 的 TRBC1 或 TRBC2 恒定結構域序列可能透過 TRAC 外顯子 2 的 Cys4 和 TRBC1或TRBC2外顯子2 的 Cys4 之間的天然二硫鍵相連。
本說明書的 TCR 可能包括選自由放射性核素、螢光團和生物素組成組中的可檢測標記。本說明書的 TCR可能共軛至治療活性劑,如放射性核素、化學治療劑或毒素。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具有在α鏈中至少一個突變和/或具有在β鏈中至少一個突變的 TCR 與未突變的 TCR 相比,已經修改了糖基化。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TCR α鏈和/或TCR β鏈中包括至少一個突變的 TCR 對肽 HLA 分子複合體有結合親和力和/或結合半衰期,其是包含未突變 TCR α鏈和/或未突變 TCR β鏈的TCR 的結合親和力的至少兩倍。腫瘤特異性 TCR 親和力增強及其開發依賴於存在最佳 TCR 親和力的窗口。這樣窗口的存在是根據觀察結果:HLA-A2 限制性病原體特異性 TCR 與 HLA-A2 限制性腫瘤相關自身抗原特異性 TCR 相比, KD 值通常大約低 10 倍。現已知,儘管腫瘤抗原可能具有免疫原性,但是因為腫瘤來自個體自身的細胞,因此僅突變蛋白質或翻譯加工改變的蛋白將被免疫系統視為外來物質。上調或過度表達(所謂的自體抗原)的抗原不一定誘導針對腫瘤的功能免疫應答:表達對這些抗原具有高度反應性的 TCR 的 T 細胞會在一種稱為中樞耐受的程序中在胸腺內被不利選擇,也就是說只有對自身抗原具有低親和力 TCR 的細胞才仍然存在。因此,本說明書的 TCR 或變體對肽的親和力可透過本領域熟知的方法來增強。
本說明書還涉及一種識別和分離本發明 TCR 的一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例如,用 A2/肽單體從 HLA-A*02 陰性健康供體孵育 PBMC,用四聚體-藻紅蛋白 (PE) 孵育 PBMC 並透過螢光啟動細胞分選 (FACS) – Calibur方法分析分離高親和力 T 細胞。
本說明書還涉及一種識別和分離本發明 TCR 的一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獲得含整個人體 TCRαβ基因位點 (1.1 and 0.7 Mb) 的轉基因小鼠(其 T 細胞表達多樣化人類 TCR,用於補償小鼠 TCR 缺乏),用肽 對小鼠進行免疫處理,用四聚體 - 藻紅蛋白 (PE) 孵育從轉基因小鼠中獲得的PBMC,並透過螢光啟動細胞分選 (FACS) – Calibur方法分析分離高親和力 T 細胞。
一方面,為了獲得表達本說明書 TCR 的 T 細胞,編碼本說明書 TCR-α和/或TCR-β鏈的核酸被克隆入表達載體,諸如γ反轉錄病毒或慢病毒。重組病毒產生,然後測試功能,如抗原專一性和功能性親合力。然後,最終產品的等分試樣被用於轉導靶 T 細胞群體(一般純化自患者的 PBMC),在輸入患者前展開。
另一方面,為了獲得表達本說明書 TCR 的T細胞,TCR RNA 透過本領域中已知的技術(例如,體外轉錄系統)合成。然後,體外合成的TCR RNA透過電穿孔來重新表達腫瘤特異性 TCR-α 和/或 TCR-β 鏈被引入獲得自健康供體的初級CD8+ T 細胞。
為了增加表達,編碼本說明書 TCR 的核酸在操作上可連接到強啟動子,例如逆轉錄病毒長末端重複序列 (LTR)、巨細胞病毒 (CMV)、鼠幹細胞病毒 (MSCV) U3、磷酸甘油酸激酶 (PGK)、β肌動蛋白、泛素蛋白和猿猴病毒 40 (SV40)/CD43複合啟動子、延伸因子 (EF) -1a和脾臟病灶形成病毒 (SFFV) 啟動子。在一優選實施方案中,啟動子與被表達的核酸異源。
除了強啟動子外,本說明書的 TCR 表達盒可能含有附加的元素,可提高轉基因表達,包括中樞多聚嘌呤區 (CPPT),其促進了慢病毒構建體的核易位 (Follenzi et al., 2000),和土撥鼠肝炎病毒轉錄後調控元素 (WPRE),其透過提高 RNA 穩定性增加轉基因表達水準 (Zufferey et al., 1999)。
本發明 TCR 的α和β鏈可由位於分開的載體核酸進行編碼,或者可透過位於同一載體的多核苷酸編碼。
實現高水準的 TCR 表面表達需要引入 TCR 的 TCR-α和 TCR-β鏈高水準轉錄。為了實現它,本說明書的 TCR-α 和 TCR-β 鏈可在單一的載體中被克隆入雙順反子構建體,其已被證明能夠克服這一障礙。使用 TCR-α 和 TCR-β 鏈在之間的病毒核糖體間進入位元點 (IRES) 導致兩鏈的協同表達,因為 TCR-α 和 TCR-β 鏈均由在翻譯過程中分成兩個蛋白質的單一轉錄物產生,從而確保了產生 TCR-α 和 TCR-β 鏈的相等摩爾比。(Schmitt et al. 2009)。
編碼本說明書 TCR 的核酸可以是被優化以從宿主細胞增加表達的密碼子。遺傳密碼冗餘讓一些氨基酸被一個以上的密碼子編碼,但某些密碼子沒有其他密碼子「優化」,因為匹配 tRNA 以及其他因子的相對可用性 (Gustafsson et al., 2004)。修改 TCR-α 和 TCR-β 基因序列使得每個氨基酸被用於哺乳動物基因表達的最佳密碼子編碼,以及消除 mRNA 不穩定性基序或隱蔽剪接位元點,已顯示可顯著提高 TCR-α 和 TCR-β 基因表達 (Scholten et al., 2006)。
此外,引入的和內源性 TCR 鏈之間的錯配可能會導致獲得特異性,其構成自身免疫的顯著風險。例如,混合 TCR 二聚體的形成可能會減少可用以形成正確配對 TCR 複合體的 CD3 分子數目,因此,可以顯著降低表達所引入 TCR的細胞的功能性親合力 (Kuball et al., 2007)。
為了減少錯配,本說明書引入的 TCR 鏈的 C-末端結構域可以進行修改以促進鏈間親和力,同時降低引入鏈與內源 TCR 配對的能力。這些策略可能包括用鼠配對物取代人類 TCR-α 和 TCR-β C端結構域(鼠化 C 端結構域);透過引入第二個半胱氨酸殘基到引入 TCR 的 TCR-α 和 TCR-β 鏈產生 C 末端結構域的第二個鏈間二硫鍵(半胱氨酸修飾);交換 TCR-α 和 TCR-β 鏈 C 端結構域的相互作用殘基(「杵臼結構」);直接融合 TCR-α和 TCR-β 鏈可變結構域至 CD3ζ(CD3ζ 融合)(Schmitt et al. 2009)。
在一實施方案中,宿主細胞被改變結構以表達本說明書的 TCR。在一優選實施方案中,宿主細胞為人 T 細胞或 T 細胞祖細胞。在一些實施方案中,T 細胞或 T 細胞祖細胞從癌症患者中獲得。在另一些實施方案中,T 細胞或 T 細胞祖細胞從健康供體中獲得。本說明書的宿主細胞相對於待治療的患者可以為同種異體或自體的。在一實施方案中,宿主是被轉化以表達α/β TCR 的γ/δ T 細胞。
「藥物組合物」是指適合在醫療機構用於人體的組合物。優選地,藥物組合物為無菌狀態,並根據 GMP 指南生產。
藥物組合物包括游離形式或以一種藥用鹽形式存在的肽(也參見上文)。此處使用的「藥用鹽」系指所公開的肽的一種衍生物,其中該肽由制酸或藥劑的堿鹽進行改性。例如,用與適合的酸反應的游離堿(通常其中的中性藥物有一個中性–NH2 基團)製備酸式鹽。適合製備酸鹽的酸包括有機酸,如:乙酸、丙酸、羥基酸、丙酮酸、草酸、蘋果酸、丙二酸、丁二酸、馬來酸、富馬酸、酒石酸、檸檬酸、苯甲酸酸、肉桂酸、扁桃酸、甲磺酸、甲磺酸、苯磺酸、水楊酸等等、以及無機酸,如:鹽酸、氫溴酸、硫酸、硝酸和磷酸等。相反,可在一種肽上提呈的酸性基團的堿鹽製劑使用藥用堿基進行製備,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銨、氫氧化鈣、三甲胺等等。
在特別優選的實施方案中,藥物組合物包括乙酸(醋酸鹽),三氟乙酸鹽或鹽酸(氯化物)形式的肽。
本發明中所述的藥劑優選為一種免疫治療藥劑,例如,一種疫苗。該疫苗可直接給到患者的受影響器官,也可i.d.、i.m.、s.c.、i.p. 和 i.v. 注射方式全身給藥,或體外應用到來自患者或其細胞株的細胞(隨後再將這些細胞注入到患者中),或體外用於從來自患者的免疫細胞的一個細胞亞群(然後再將細胞重新給予患者)。如果核酸體外注入細胞,可能有益於細胞轉染,以共同表達免疫刺激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2)。肽可完全單獨給藥,也可與免疫刺激佐劑相結合(見下文)、或與免疫刺激細胞因子聯合使用、或以適當的輸送系統給藥(例如脂質體)。該肽也可共軛形成一種合適的載體(如鑰孔蟲戚血藍蛋白 (KLH) 或甘露)到合適的載體(參閱WO 95/18145 及 (Longenecker et al., 1993))。肽也可能被標記,可能是融合蛋白,或可能是雜交分子。在本發明中給出序列的肽預計能刺激 CD4 或 CD8 T 細胞。然而,在有 CD4 T-輔助細胞的幫助時,CD8 T 細胞刺激更加有效。因此,對於刺激 CD8 T 細胞的 MHC-I 類表位,一種雜合分子的融合夥伴或片段提供了刺激 CD4 陽性 T 細胞的適當表位。CD4- 和 CD8 刺激表位為本領域所熟知、並包括本發明中確定的表位。
一方面,疫苗包括至少含有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中提出的一種肽以及至少另外一種肽,優選為 2 至 50 個、更優選為 2 至 25 個、再優選為 2 至 20 個、最優選為 2、3、4、5、6、7、8、9、10、11、12 、13、14、15、16、17 或 18 個肽。肽可能從一個或多個特定 TAA 中衍生,並且可能與 MHC I 類分子結合。
另一方面,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編碼本發明中肽或肽變體的核酸(如多聚核苷酸)。多聚核苷酸可能為,例如,DNA、cDNA、PNA、RNA 或其組合物,它們可為單鏈和/或雙鏈、或多聚核苷酸的原生或穩定形式(如:具有硫代磷酸骨架的多聚核苷酸),並且只要它編碼肽,就可能包含也可能不包含內含子。當然,多聚核苷酸只能編碼加入天然肽鍵並含有天然氨基酸殘基的肽。另一個方面,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可根據本發明表達多肽的表達載體。
對於連接多核苷酸,已經開發出多種方法,尤其是針對 DNA,可透過向載體補充可連接性末端等方法進行連接。例如,可向 DNA 片段加入補充性均聚物軌道,之後 DNA 片段被插入到載體 DNA。然後,透過補充性均聚物尾巴的氫鍵結合,將載體和 DNA 片段結合,從而形成重組 DNA 分子。
含有一個或多個酶切位點的合成接頭為 DNA 片段與載體連接提供了另一種方法。含各種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合成接頭可透過多種管道購得,其中包括從國際生物技術公司(International Biotechnologies Inc, New Haven, CN, 美國)購得。
編碼本發明多肽的 DNA 理想修飾方法是使用Saiki 等人 (Saiki et al., 1988)所採用的聚合酶鏈反應方法。此方法可用於將 DNA 引入合適的載體(例如,透過設計合適的酶切位點),也可用於本領域已知的其他有用方法修飾 DNA。如果使用病毒載體,痘病毒載體或腺病毒載體為優選。
之後,DNA (或在逆轉錄病毒載體情況下,RNA)可能表達於合適的宿主,從而製成含本發明肽或變體的多肽。因此,可根據已知技術使用編碼本發明肽或變體的 DNA,用本文所述方法適當修飾後,構建表達載體,然後表達載體用於轉化合適宿主細胞,從而表達和產生本發明中的多肽。此類技術包括那些公開於,例如,美國專利 4,440,859、4,530,901、4,582,800、4,677,063、4,678,751、4,704,362、4,710,463、4,757,006、4,766,075 和 4,810,648。
編碼含本發明化合物多肽的 DNA (或在逆轉錄病毒載體情況下,RNA)可能被加入到其他多種 DNA 序列,從而引入到合適的宿主中。同伴 DNA 將取決於宿主的性質、DNA 引入宿主的方式、以及是否需要保持為游離體還是要相互結合。
一般來說,DNA 可以適當的方向和正確的表達閱讀框架附著到一種表達載體(如質粒)中。如有必要,該 DNA 可能與所需宿主所識別的相應轉錄和翻譯調節控制核苷酸序列連接,儘管表達載體中一般存在此類控制功能。然後,該載體透過標準方法被引入宿主。一般來說,並不是所有的宿主都會被載體轉化。因此,有必要選擇轉化過的宿主細胞。選擇方法包括用任何必要的控制元素向表達載體插入一個 DNA 序列,該序列對轉化細胞中的可選擇性屬性(如抗生素耐藥性)進行編碼。
另外,有這種選擇屬性的基因可在另外一個載體上,該載體用來協同轉化所需的宿主細胞。
然後,本發明中的重組 DNA 所轉化的宿主細胞在本文中所述本領域技術人員熟悉的合適條件下培養足夠長的時間,從而表達之後可回收的肽。
有許多已知的表達系統,包括細菌(如大腸桿菌和枯草芽孢桿菌)、酵母(如酵母菌)、絲狀真菌(如曲黴菌)、植物細胞、動物細胞及昆蟲細胞。該系統可優選為哺乳動物細胞,如來自 ATCC 細胞生物學庫 (Cell Biology Collection) 中的CHO 細胞。
典型的哺乳動物細胞組成型表達載體質粒包括 CMV 或含一個合適的多聚 A 尾巴的 SV40 啟動子以及抗性標誌物(如新黴素)。一個實例為從Pharmacia 公司(Piscataway,新澤西,美國)獲得的pSVL。一種可誘導型哺乳動物表達載體的例子是pMSG,也可以從Pharmacia 公司獲得。有用的酵母質粒載體是 pRS403-406 和 pRS413-416,一般可從Stratagene Cloning Systems 公司(La Jolla, CA 92037,美國)獲得。質粒 pRS403、pRS404、pRS405 和 pRS406 是酵母整合型質粒 (YIp),並插入了酵母可選擇性標記物 HIS3、TRP1、LEU2 和 URA3。pRS413-416 質粒為酵母著絲粒質粒 (Ycp)。基於 CMV 啟動子的載體(如,來自於 Sigma-Aldrich 公司)提供了暫態或穩定的表達、胞漿表達或分泌,以及 FLAG、3xFLAG、c-myc或 MATN 不同組合物中的 N-端或 C-端標記。這些融合蛋白可用於檢測、純化及分析重組蛋白。雙標融合為檢測提供了靈活性。
強勁的人巨細胞病毒 (CMV) 啟動子調控區使得 COS 細胞中的組成蛋白表達水準高達 1 mg/L。對於較弱的細胞株,蛋白水準一般低於 0.1 mg/L。SV40 複製原點的出現將導致 DNA 在 SV40 複製容納性 COS 細胞中高水準複製。例如,CMV 載體可包含細菌細胞中的 pMB1(pBR322 的衍生物)複製原點、細菌中進行氨苄青黴素抗性選育的鈣-內醯胺酶基因、hGH polyA 和 f1 的原點。含前胰島素原引導 (PPT) 序列的載體可使用抗 FLAG 抗體、樹脂和板引導 FLAG 融合蛋白分泌到進行純化的培養基中。其他與各種宿主細胞一起應用的載體和表達系統是本領域熟知眾所周知的。
在另一個實施方案中,對本發明的兩個或更多的肽或肽變體進行編碼,因此,以一個連續順序(類似於「一串珠子」的構建體)表達。在達到目標,所述肽或肽變體可能透過連接子氨基酸的延伸處(例如LLLLLL)連接或融合一起,也可能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附加的肽而被連接。這些構建體也可用於癌症治療,可誘導涉及 MHC I 和 MHC II 類分子的免疫應答。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宿主細胞,其以本發明的多核苷酸載體構建轉化而來。宿主細胞可為原核細胞,也可為真核細胞。在有些情況下,細菌細胞為優選原核宿主細胞,典型為大腸桿菌株,例如,大腸桿菌菌株 DH5(從Bethesda Research Laboratories 公司(Bethesda, MD, 美國)獲得)和RR1(從美國菌種保藏中心(ATCC, Rockville, MD, 美國),ATCC 編號31343 獲得)。首選的真核宿主細胞包括酵母、昆蟲和哺乳動物細胞,優選為脊椎動物細胞,如:小鼠、大鼠、猴子或人成纖維細胞和結腸癌細胞株中的細胞。酵母宿主細胞包括 YPH499、YPH500 和 YPH501,一般可從 Stratagene Cloning Systems 公司(La Jolla, CA 92037, 美國)獲得。首選哺乳動物宿主細胞包括中國倉鼠卵巢 (CHO) 細胞為 ATCC 中的 CCL61 細胞、NIH 瑞士小鼠胚胎細胞 NIH/3T3 為 ATCC 中的 CRL 1658 細胞、猴腎源性 COS-1 細胞為 ATCC 中的 CRL 1650 細胞以及人胚胎腎細胞的 293 號細胞。首選昆蟲細胞為 Sf9 細胞,可用杆狀病毒表達載體轉染。有關針對表達選擇合適宿主細胞的概要,可從教科書 (Paulina Balbás and Argelia Lorence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Recombinant Gene Expression, Reviews and Protocols》Part One, Second Edition, ISBN 978-1-58829-262-9) 和技術人員知道的其他文獻中查到。
含本發明 DNA 結構的適當宿主細胞的轉化可使用大家熟知的方法完成,通常取決於使用載體的類型。關於原核宿主細胞的轉化,請參見,例如,Cohen 等人的文獻 (Cohen et al., 1972)和 (Green and Sambrook, 2012)。酵母細胞的轉化在 Sherman 等人的文章 (Sherman et al., 1986)中進行了描述。Beggs (Beggs, 1978)中所述的方法也很有用。對於脊椎動物細胞,轉染這些細胞的試劑等,例如,磷酸鈣和 DEAE-葡聚糖或脂質體配方,可從Stratagene Cloning Systems 公司或 Life Technologies 公司(Gaithersburg, MD 20877,美國)獲得。電穿孔也可用於轉化和/或轉染細胞,是本領域用於轉化酵母細胞、細菌細胞、昆蟲細胞和脊椎動物細胞大家熟知的方法。
被成功轉化的細胞(即含本發明 DNA 結構的細胞)可用大家熟知的方法(如 PCR)進行識別。另外,上清液存在的蛋白可使用抗體進行檢測。
應瞭解,本發明中的某些宿主細胞用於製備本發明中的肽,例如細菌細胞、酵母細胞和昆蟲細胞。但是,其他宿主細胞可能對某些治療方法有用。例如,抗原提呈細胞(如樹突狀細胞)可用于表達本發明中的肽,使他們可以加載入相應的 MHC 分子中。因此,本發明提出了含本發明中核酸或表達載體的一種宿主細胞。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案中,宿主細胞為抗原提呈細胞,尤其是樹突狀細胞或抗原提呈細胞。2010 年 4 月 29 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批准載有含攝護腺酸性磷酸酶 (PAP) 的重組融合蛋白可用於治療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轉移性 HRPC (Rini et al., 2006; Small et al., 2006)。
另一方面,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配製一種肽及其變體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培養宿主細胞和從宿主細胞或其培養基中分離肽。
在另一個實施方案中,本發明中的肽、核酸或表達載體用於藥物中。例如,肽或其變體可製備為靜脈 (i.v.) 注射劑、皮下 (s.c.) 注射劑、皮內 (i.d.) 注射劑、腹膜內 (i.p.) 注射劑、肌肉 (i.m.) 注射劑。肽注射的優選方法包括 s.c.、i.d.、i.p.、i.m. 和 i.v. 注射。DNA 注射的優選方法為 i.d.、i.m.、s.c.、i.p. 和 i.v. 注射。例如,給予 50 µg 至 1.5 mg,優選為 125 µg 至 500 µg 的肽或 DNA,這取決於具體的肽或 DNA。上述劑量範圍在以前的試驗中成功使用 (Walter et al., 2012)。
用於主動免疫接種的多聚核苷酸可為基本純化形式,也可包被於載體或輸送系統。核酸可能為DNA、cDNA、PNA、RNA,也可能為其組合物。這種核酸的設計和引入方法為本領域所熟知。例如,文獻中有其概述 (Teufel et al., 2005)。多核苷酸疫苗很容易製備,但這些載體誘導免疫反應的作用模式尚未完全瞭解。合適的載體和輸送系統包括病毒 DNA 和/或 RNA,如基於腺病毒、牛痘病毒、逆轉錄病毒、皰疹病毒、腺相關病毒或含一種以上病毒元素的混合病毒的系統。非病毒輸送系統包括陽離子脂質體和陽離子聚合物,是 DNA 輸送所屬領域內熟知的系統。也可使用物理輸送系統,如透過「基因槍」。肽或核酸編碼的肽可以是一種融合蛋白,例如,含刺激 T 細胞進行上述 CDR 的表位。
本發明的藥劑也可能包括一種或多種佐劑。佐劑是那些非特異性地增強或加強免疫反應的物質(例如,透過 CD8-陽性 T 細胞和輔助 T(TH ) 細胞介導的對一種抗原的免疫應答,因此被視為對本發明的藥劑有用。適合的佐劑包括(但不僅限於)1018ISS、鋁鹽、AMPLIVAX® 、AS15、BCG、CP-870,893、CpG7909、CyaA、dSLIM、鞭毛蛋白或鞭毛蛋白衍生的 TLR5 配體、FLT3 配體、GM-CSF、IC30、IC31、咪喹莫特 (ALDARA® )、resiquimod、ImuFact IMP321、白細胞介素 IL-2、IL-13、IL-21、干擾素α或β,或其聚乙二醇衍生物、IS Patch、ISS、ISCOMATRIX、ISCOMs、JuvImmune® 、LipoVac、MALP2、MF59、單磷醯脂A、Montanide IMS 1312、Montanide ISA 206、Montanide ISA 50V、Montanide ISA-51、水包油和油包水乳狀液、OK-432、OM-174、OM-197-MP-EC、ONTAK、OspA、PepTel® 載體系統、基於聚丙交酯複合乙交酯 [PLG] 和右旋糖苷微粒、重組人乳鐵傳遞蛋白 SRL172、病毒顆粒和其他病毒樣顆粒、YF-17D、VEGF trap、R848、β-葡聚糖、Pam3Cys、源自皂角苷、分支桿菌提取物和細菌細胞壁合成模擬物的 Aquila 公司的 QS21 刺激子,以及其他專有佐劑,如:Ribi's Detox、Quil 或 Superfos。優選佐劑如:弗氏佐劑或 GM-CSF。前人對一些樹突狀細胞特異性免疫佐劑(如 MF59)及其製備方法進行了描述 (Allison and Krummel, 1995)。也可能使用細胞因子。一些細胞因子直接影響樹突狀細胞向淋巴組織遷移(如,TNF-),加速樹突狀細胞成熟為 T 淋巴細胞的有效抗原提呈細胞(如,GM-CSF、IL-1 和 IL-4)(美國 5849589號專利,特別以其完整引用形式併入本文),並充當免疫佐劑(如 IL-12、IL-15、IL-23、IL-7、IFN-α、IFN-β) (Gabrilovich et al., 1996)。
據報告,CpG 免疫刺激寡核苷酸可提高佐劑在疫苗中的作用。如果沒有理論的約束, CpG 寡核苷酸可透過 Toll 樣受體 (TLR) (主要為 TLR9)啟動先天(非適應性)免疫系統從而起作用。CpG 引發的 TLR9 活化作用提高了對各種抗原的抗原特異性體液和細胞反應,這些抗原包括肽或蛋白抗原、活病毒或被殺死的病毒、樹突狀細胞疫苗、自體細胞疫苗以及預防性和治療性疫苗中的多糖結合物。更重要的是,它會增強樹突狀細胞的成熟和分化,導致 TH1 細胞的活化增強以及細胞毒性 T 淋巴細胞 (CTL) 生成加強,甚至 CD4 T 細胞説明的缺失。甚至有疫苗佐劑的存在也能維持 TLR9 活化作用誘發的 TH1 偏移,這些佐劑如:正常促進 TH2 偏移的明礬或弗氏不完全佐劑 (IFA)。CpG 寡核苷酸與以下其他佐劑或配方一起製備或聯合給藥時,表現出更強的佐劑活性,如微粒、納米粒子、脂肪乳或類似製劑,當抗原相對較弱時,這些對誘發強反應尤為必要。他們還能加速免疫反應,使抗原劑量減少約兩個數量級,在有些實驗中,對不含CpG 的全劑量疫苗也能產生類似的抗體反應 (Krieg, 2006)。美國 7726705 B1 號專利對 CpG 寡核苷酸、非核酸佐劑和抗原結合使用促使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進行了描述。一種 CpG TLR9 拮抗劑為 Mologen 公司(德國柏林)的 dSLIM(雙幹環免疫調節劑),這是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優選成分。也可使用其他如 TLR 結合分子,如:RNA 結合 TLR7、TLR8 和/或 TLR9。
其他有用的佐劑例子包括(但不限於)化學修飾性 CpG (如 CpR、Idera)、dsRNA 模擬物,如,Poly(I:C) 及其衍生物(如:AmpliGen、Hiltonol、多聚-(ICLC)、多聚 (IC-R)、多聚 (I:C12U))、非 CpG 細菌性 DNA 或 RNA 以及免疫活性小分子和抗體,如:環磷醯胺、舒尼替單抗、貝伐單抗®、西樂葆、NCX-4016、西地那非、他達拉非、伐地那非、索拉非尼、替莫唑胺、temsirolimus、XL-999、CP-547632、帕唑帕尼、VEGF Trap、ZD2171、AZD2171、抗-CTLA4、免疫系統的其他抗體靶向性主要結構(如:抗-CD40、抗-TGFβ、抗-TNFα受體) 和 SC58175,這些藥物都可能有治療作用和/或充當佐劑。技術人員無需過度進行不當實驗就很容易確定本發明中有用的佐劑和添加劑的數量和濃度。
首選佐劑是抗-CD40、咪喹莫特、瑞喹莫德、GM-CSF、環磷醯胺、舒尼替尼、貝伐單抗、干擾素α、CpG 寡核苷酸及衍生物、多聚(I:C)及衍生物、RNA、西地那非和PLG或病毒顆粒的微粒製劑。
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一個優選實施方案中,佐劑從含集落刺激因子製劑中選擇,如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沙格司亭)、環磷醯胺、咪喹莫特、resiquimod 和干擾素-α。
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一個優選實施方案中,佐劑從含集落刺激因子製劑中選擇,如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沙格司亭)、環磷醯胺、咪喹莫特和 resimiquimod。在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一個優選實施方案中,佐劑為環磷醯胺、咪喹莫特或 resiquimod。更優選的佐劑是 Montanide IMS 1312、Montanide ISA 206、Montanide ISA 50V、Montanide ISA-51、聚-ICLC (Hiltonol®) 和抗CD40 mAB或其組合物。
此組合藥物為非腸道注射使用,如皮下、皮內、肌肉注射,也可口服。為此,肽和其他選擇性分子在藥用載體中分解或懸浮,優選為水載體。此外,組合物可包含輔料,如:緩衝劑、結合劑、衝擊劑、稀釋劑、香料、潤滑劑等。這些肽也可與免疫刺激物質合用,如:細胞因子。可用於此類組合物的更多輔料可在從 A. Kibbe 所著的 Handbook of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Kibbe, 2000)等書中獲知。此組合藥物可用於阻止、預防和/或治療腺瘤或癌性疾病。例如,EP2112253 中有示例製劑。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透過本發明的疫苗引發的免疫應答在不同的細胞階段和開發的不同階段攻擊癌症。而且不同的癌症相關信號通路被攻擊。這相對於其他疫苗的優勢,這些疫苗只針對一個或幾個靶標,這可能會導致腫瘤很容易適應於攻擊(腫瘤逃逸)。此外,並非所有的個體腫瘤都表達相同模式的抗原。因此,幾個腫瘤相關肽的組合確保了每個腫瘤都承擔至少一些靶標。該組合物以這樣的方式設計,預期每個腫瘤可表達幾種抗原並覆蓋腫瘤生長和維持所需要的幾種獨立的途徑。因此,疫苗可易於「現成的」用於較大患者群體。這意味著,預選擇接受疫苗治療的患者可限制為 HLA 分型,無需抗原表達的任何額外的生物標誌物評估,但仍然確保多個靶標同時被誘導的免疫應答攻擊,這對於療效很重要 (Banchereau et al., 2001; Walter et al., 2012)。
本文所用的「支架」一詞是指與(如抗原)決定因子特異性結合的分子。在一項實施方案中,支架是能夠引導其所連接的實體(例如,(第二)抗原結合部分)至目標靶點,例如,至特定類型的腫瘤細胞或承載抗原決定簇的腫瘤基質(如根據目前申請中肽和 MHC 的複合體)。在另一項實施例中,支架能夠透過其靶抗原(例如 T 細胞受體複合體抗原)啟動信號通路。支架包括但不限於抗體及其片段,抗體的抗原結合區,其包含抗體重鏈可變區和抗體輕鏈可變區,結合的蛋白包括至少一個錨蛋白重複序列基元和單域抗原結合 (SDAB) 分子、適體、(可溶)TCR 和(經修飾的)細胞,例如同種異體或自體 T 細胞。為了評估某個分子是否是結合至靶點的支架,可進行結合測定。
「特定」結合系指,與其他天然肽-MHC 複合體相比,該支架與感興趣的肽-MHC複合體更好地結合,結合程度為,擁有能夠殺死承載特定靶點細胞的活性分子的支架不能夠殺死無特定靶點但提呈一個或多個其他肽-MHC複合體的另一細胞。如果交叉反應性肽-MHC 的肽並不是天然的,即,並非來自人 HLA-多肽組,則結合至其他肽-MHC 複合體是無關緊要的。評估靶細胞殺傷的測試在本領域中是公知的。它們應該含有未改變的肽-MHC 提呈的靶細胞(原發細胞或細胞系)或載有肽的細胞進行,以便達到天然肽-MHC 的水準。
各支架可包括一個標記,其透過確定是否存在或不存在標籤所提供的信號可檢測到結合支架。例如,該支架可用螢光染料或任何其他適用的細胞標記分子進行標記。此類標記分子是本領域中公知的。例如,透過螢光染料進行的螢光標記可透過螢光或鐳射掃描顯微術或流式細胞術提供結合適體的視覺化。
各支架可與第二個活性分子(例如 IL-21、抗 CD3、抗 CD28)共軛。關於多肽支架的進一步資訊,可參閱,例如,在 WO 2014/071978A1 背景技術部分,並作為參考文獻引用。
本發明還涉及適體。適體(例如,參見 WO 2014/191359 及其中引用的文獻)是短的單鏈核酸分子,其可以折疊為所定義的三維結構並識別特定的靶標結構。它們似乎是開發靶向治療的合適替代方法。適體已顯示可選擇性與具有高親和力和特異性的複合體靶標相結合。
識別細胞表面分子的適體在過去十年內已經確定,並為開發診斷和治療方法提供了手段。由於適體已顯示幾乎無毒性和免疫原性,因此,它們是生物醫學應用中有前景的候選物質。事實上適體,例如攝護腺特異性膜抗原識別適體,已被成功地用於靶向治療並在體內模型的異種移植物中顯示出功能。此外,認識到特定腫瘤細胞系的適體也已確定。
可選擇 DNA 適體來揭示各種癌細胞的廣譜識別屬性,特別是那些來自於實體瘤的細胞,而非致瘤和主要健康細胞不被識別。如果所識別的適體不僅識別腫瘤特異性子類型,而且與一系列腫瘤相互作用,這使適體適用于作為所謂的廣譜診斷和治療手段。
此外,用流式細胞儀對細胞結合行為的研究顯示,適體在納摩爾範圍內顯示出很好的親和力。
適體用於診斷和治療目的。此外,也可能顯示,一些適體被腫瘤細胞吸取,因而可作為抗癌劑靶向遞送的分子賦形劑,例如 siRNA 進入腫瘤細胞。
可選擇適體針對複合體的靶標,如細胞和組織以及包含、優選包括根據任何 SEQ ID NO 1 至 SEQ ID NO 772的一個序列、根據當前發明的肽複合體與 MHC 分子,使用細胞 SELEX(透過指數富集的配體系統進化)技術。
本發明中的肽可用于生成和開發出針對 MHC/肽複合物的特定抗體。這些抗體可用於治療,將毒素或放射性物質靶向病變組織。這些抗體的另一用途是為了成像之目的(如 PET)將放射性核素靶向病變組織。這可有助於檢測小轉移灶或確定病變組織的大小和準確位置。
因此,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是提出產生特異性結合至與 HLA 限制性抗原絡合的 I 或 II 類人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的一種重組抗體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用可溶形式的與 HLA 限制性抗原(優選為根據本發明的肽)絡合的 (MHC) I 或 II 類分子對包含表達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說複合體 (MHC) I 或 II 類的基因工程非人哺乳動物進行免疫;將 mRNA 分子與產生所述非人哺乳動物細胞的抗體分離;產生一個噬菌體顯示庫,顯示由所述 mRNA 分子編碼的蛋白分子;以及將至少一個噬菌體與所述噬菌體顯示庫分離,所述的至少一個噬菌體顯示所述抗體特異性地結合至與 HLA 限制性抗原絡合的所述人主要組織相容性說複合體 (MHC) I 或 II 類。
因此,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種抗體,其特異性結合至與一種 HLA 限制性抗原絡合的 I 或 II 類人主要組織相容性說複合體 (MHC),其中該抗體優選為多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雙特異性抗體和/或嵌合抗體。
產生這種抗體和單鏈 I 類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的相應方法,以及產生這些抗體的其他工具在 WO 03/068201、WO 2004/084798、WO 01/72768、WO 03/070752 以及出版物 (Cohen et al., 2003a; Cohen et al., 2003b; Denkberg et al., 2003)中進行了披露,為了本發明之目的,所有參考文獻透過引用被完整地併入本文。
優選地,該抗體與複合體的結合親和力低於 20 納摩爾,優選為低於 10 納摩爾,這在本發明情況下也被視為具有「特異性」。
本發明涉及一種肽,包含選自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組成的組的一個序列或該序列的與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具有 88% 同源性(優選為相同)的一種變體,或誘導與所述變異肽發生 T 細胞交叉反應的一種變體,其中,所述肽不是基本的全長多肽。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肽,包含選自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組成的組的一個序列、或與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具有至少 88% 同源性(優選為相同)的一種變體,其中所述肽或變體的總長度為 8 至 100 個、優選為 8 至 30 個、最優選為 8 至 14 個氨基酸。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肽,其具有與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I 或 II 類分子結合的能力。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中的肽,其中肽系由或基本系由根據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的一個氨基酸序列組成。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肽,其中該肽(在化學上)被修飾和/或包含非肽鍵。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肽,其中該肽為融合蛋白的一部分,特別包括HLA-DR 抗原相關不變鏈 (Ii ) 的 N-端氨基酸,或其中該肽與一種抗體(例如,樹突狀細胞特定抗體)融合。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核酸,其編碼本發明所述肽,前提是該肽並非完整(完全)的人蛋白。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本發明的核酸,為 DNA、cDNA、PNA、RNA,也可能為其組合物。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能表達本發明核酸的表達載體。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一種肽、本發明的一種核酸或本發明的一種藥用表達載體,特別是用於治療卵巢癌。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含本發明核酸或本發明表達載體的一種宿主細胞。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宿主細胞,其為抗原提呈細胞,優選為樹突細胞。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配製本發明一種肽的一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培養本發明的宿主細胞和從所述宿主細胞或其培養基中分離肽。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中的方法,其中抗原透過與足夠量的含抗原提成細胞的抗原結合被載入表達於合適抗原提呈細胞表面的 I 或 II 類 MHC 分子。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本發明的方法,其中該抗原提呈細胞包括一個表達載體,該載體有能力表達含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的肽或所述變體氨基酸序列。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以本發明方法製造的啟動 T 細胞,其中所述 T 細胞有選擇性地識別一種細胞,該細胞異常表達含一種本發明氨基酸序列的多肽。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殺傷患者靶細胞的方法,其中患者的靶細胞異常表達含本發明任何氨基酸序列的多肽,該方法包括給予患者本發明的有效量 T 細胞。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任何所述肽、本發明的一種核酸、本發明的一種表達載體、本發明的一種細胞、本發明一種作為藥劑或製造藥劑的啟動細胞毒性 T 淋巴細胞的用途。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本發明的用途,其中藥劑可有效抗癌。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本發明的用途,其中該藥劑為一種疫苗。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本發明的用途,其中藥劑可有效抗癌。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根據本發明的肽的用途,其中所述癌細胞為卵巢癌細胞或其他實體或血液腫瘤細胞,例如:肝細胞癌、結直腸癌、成膠質細胞瘤、胃癌、食管癌、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胰腺癌、腎細胞癌、攝護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膽囊癌和膽管癌、膀胱癌、子宮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間皮瘤。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基於本發明肽的特定標誌物蛋白和生物標誌物,在此成為「靶標」,其可用於診斷和/或判斷卵巢癌的預後。本發明還涉及這些供癌症治療使用的新靶點。
本文中術語「抗體」為廣義上的定義,既包括多克隆也包括單克隆抗體。除了完整或「全部」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抗體」這一術語還包括這些免疫球蛋白分子和人源化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片段(如,CDR、Fv、Fab 和 Fc 片段)或聚合物,只要它們表現出本發明的任何期望屬性(例如,卵巢癌標誌物(多)肽的特異性結合、將毒素傳遞給癌症標誌物基因表達水準增加時的卵巢癌細胞和/或抑制卵巢癌標誌物多肽的活性)。
只要有可能,本發明的抗體可從商業來源購買。本發明的抗體也可能使用已知的方法制得。技術人員會瞭解全長卵巢癌標誌物多肽或其片段可用于製備本發明的抗體。用於產生本發明抗體的多肽可部分或全部地由天然源經純化而得,也可利用重組 DNA 技術生產。
例如,本發明的編碼肽的 cDNA,例如,該肽為根據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多肽的肽,或其中一個變體或片段,可在原核細胞中(如:細菌)或真核細胞(如:酵母、昆蟲或哺乳動物細胞)中表達,之後,可純化重組蛋白,並用於產生一種特異性結合用於產生本發明抗體的卵巢癌標誌物多肽的單克隆或多克隆抗體製劑。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會認識到,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集合的單克隆抗體或多克隆抗體能最大限度地增加獲得一種含預期用途所需的特異性和親和力(例如,ELISA 法、免疫組織化學、體內成像、免疫毒素療法)的抗體的可能性。根據抗體的用途,用已知的方法對其期望活性進行測試(例如,ELISA 法、免疫組織化學、免疫治療等;要獲取產生和測試抗體的進一步指導,請參閱,例如,Greenfield, 2014 (Greenfield, 2014))。例如,該抗體可用 ELISA 法或免疫印跡法、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福馬林固定的癌組織或冰凍的組織切片進行檢測。在初次體外表徵後,用於治療或體內診斷用途的抗體根據已知的臨床測試方法進行檢測。
此處使用的術語「單克隆抗體」系指從大量同質抗體中獲得的一種抗體,即,由相同的抗體組成的抗體群,但可能少量提呈的自然突變除外。此處所述的單克隆抗體具體包括「嵌合」抗體,其中一部分重鏈和/或輕鏈與從特定物種中獲得的抗體或屬於特定抗體類型和分類型抗體的相應序列相同(同質),同時,剩餘鏈與從其他物種中獲得的抗體或屬於特定抗體類型和子類型抗體的相應序列以及這些抗體的片段相同(同質),只要他們表現出預期的拮抗活性(美國 4816567 號專利,其在此以其整體併入)。
本發明的單克隆抗體可能使用雜交瘤方法制得。在雜交瘤方法中,老鼠或其他適當的宿主動物,通常用免疫製劑以引發產生或能產生將特異性結合至免疫製劑的抗體。或者,淋巴細胞可在體外進行免疫。
單克隆抗體也可由 DNA 重組方法制得,如:美國 4816567 號專利所述。編碼本發明單克隆抗體的 DNA 可很容易地使用傳統程序進行分離和測序(例如:透過使用能與編碼鼠抗體重鏈和輕鏈的基因特異性結合的寡核苷酸探針)。
體外方法也適用於製備單價抗體。抗體消化以產生抗體的片段,尤其是 Fab 片段,可以透過使用本領域已知的常規技術完成。例如,可以透過使用木瓜蛋白酶完成消化。木瓜蛋白酶消化的實施例在 WO 94/29348和美國 4342566 號專利中有描述。抗體的木瓜蛋白酶消化通常產生兩種相同的抗原結合性片段,稱為 Fab 片段(每個片段都有一個抗原結合點)和殘餘 Fc 片段。胃蛋白酶處理產生一個 F(ab')2 片段和一個 pFc' 片段。
抗體片段,不論其是否附著於其他序列,均可包括特定區域或特定氨基酸殘基的插入、刪除、替換、或其他選擇性修飾,但前提是,片段的活性與非修飾的抗體或抗體片段相比沒有顯著的改變或損害。這些修飾可提供一些額外的屬性,如:刪除/添加可與二硫鍵結合的氨基酸,以增加其生物壽命、改變其分泌特性等。在任何情況下,抗體片段必須擁有生物活性的特性,如:結合活性、調節結合域的結合力等。抗體的功能性或活性區域可透過蛋白特定區域的基因突變、隨後表達和測試所表達的多肽進行確定。這些方法為本行業技術人員所熟知,可包括編碼抗體片段的核酸的特定位點基因突變。
本發明的抗體可進一步包括人源化抗體或人抗體。非人(如:鼠)抗體的人源化形式為嵌合抗體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鏈或其片段(如:Fv、Fab、Fab' 或抗體的其他抗原結合序列),其中包含從非人免疫球蛋白中獲得的最小序列。人源化抗體包括人免疫球蛋白(受體抗體),其中來自受體互補決定區 (CDR) 的殘基被來自非人物種(供體抗體)(如具有與其特異性、親和力和能力的小鼠、大鼠或兔子)CDR 的殘基取代。在某些情況下,人類免疫球蛋白的 Fv 框架 (FR) 殘基被相應的非人殘基取代。人源化抗體可能還包括既非受體抗體、也非輸入 CDR 或框架序列中發現的殘基。一般來說,人源化抗體將包括幾乎所有的至少一個、通常為二個可變域,其中,全部或幾乎全部的 CDR 區域均對應於非人免疫球蛋白的區域並且全部或幾乎全部的 FR區域均為人免疫球蛋白相同序列的區域。理想情況是,人源化抗體還將包括至少免疫球蛋白恒定區 (Fc) 的一部分,通常是人免疫球蛋白的恒定區的一部分。
人源化非人抗體的方法為本行業所熟知。一般來說,人源化抗體具有一個或多個從非人源頭引入的氨基酸殘基。這些非人氨基酸殘基往往被稱為「輸入」殘基,通常從「輸入」可變域中獲得。人源化基本上可以透過將齧齒動物 CDR 或 CDR 序列取代為相應的人抗體序列而完成。因此,這種「人源化」抗體為嵌合抗體(美國 4816567 號專利),其中大大少於完整的人可變域被來自於非人物種的相應序列取代。在實踐中,人源化抗體通常為人抗體,其中有些 CDR 殘基以及可能的一些 FR 殘基被來自齧齒動物抗體中的類似位點的殘基取代。
可使用免疫後在內源性免疫球蛋白產生缺失時能產生完整人抗體的轉基因動物(如:小鼠)。例如,它被描述為,嵌合和種系突變小鼠中的抗體重鏈連接區域基因的純合性缺失導致內源性抗體生成的完全抑制。在此種系變種小鼠中人種系免疫球蛋白基因陣列的轉移在抗原挑戰後將導致人抗體的生成。人抗體也可在噬菌體展示庫中產生。
本發明的抗體優選為透過藥用載體的形式給予受試者。通常,在製劑中使用適量的藥用鹽,以使製劑等滲。藥用載體的例子包括生理鹽水、林格氏液和葡萄糖溶液。溶液的 pH 值優選為約 5 至8,更優選為約 7 至7.5。此外,載體還包括緩釋製劑,如:含有抗體的固體疏水性聚合物半透性基質,其中基質為有形物品形式,如:薄膜、脂質體或微粒。本行業的技術人員熟知,某些載體可能為更優選,取決於例如,抗體的給藥途徑和濃度。
該抗體可透過注射(如:靜脈內、腹腔內、皮下、肌肉內)或透過輸注等其他方法給予受試者、患者或細胞,確保其以有效的形式傳輸到血液中。這些抗體也可以透過瘤內或瘤周途徑給予,從而發揮局部和全身的治療作用。局部或靜脈注射為優選。
抗體給藥的有效劑量和時間表可根據經驗確定,並且作出此類決定屬本行業的技術範圍內。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會明白,必須給予的抗體劑量根據以下因素會有所不同,例如:接受抗體的受試者、給藥途徑、使用的抗體以及其他正在使用的藥物的特定類型。單獨使用的抗體的通常日劑量可能為約 1 µg/kg 至最多 100 mg/kg 體重或更多,這取決於上述因素。給予抗體,優選為治療卵巢癌後,治療抗體的療效可透過技術人員熟知的不同方法評估。例如:接受治療的受試者癌症的大小、數量和/或分佈可使用標準腫瘤成像技術進行監測。因治療而給予的抗體與不給予抗體時的病程相比,可阻止腫瘤生長、導致腫瘤縮小、和/或阻止新腫瘤的發展,這樣的抗體是一種有效治療癌症的抗體。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製備識別特異性肽-MHC複合物的可溶性 T 細胞受體 (sTCR) 的一種方法。這種可溶性 T 細胞受體可從特異性 T 細胞克隆中產生,並且它們的親和力可以透過互補決定區靶向誘變而增加。為了 T 細胞受體選擇之目的,可以使用噬菌體展示(美國2010/0113300, (Liddy et al., 2012))。為了在噬菌體展示期間以及實際使用為藥物時穩定 T 細胞受體之目的,可透過非天然二硫鍵、其他共價鍵(單鏈 T 細胞受體)或透過二聚化結構域連接 α 和 β 鏈 (Boulter et al., 2003; Card et al., 2004; Willcox et al., 1999)。T 細胞受體可以連接到毒素、藥物、細胞因子(參見US 2013/0115191)、域招募效應細胞,如抗 CD3 域等,以便對靶細胞執行特定的功能。此外,它可能表達於用於過繼轉移的 T 細胞。進一步的資訊可在 WO 2004/033685A1 和 WO 2004/074322A1 中找到。 sTCR 的組合在 WO 2012/056407A1 中進行了描述。WO 2013/057586A1 中公開了製備的進一步的方法。
此外,可用本發明的肽和/或 TCR 或抗體或其他結合分子在活檢樣本的基礎上驗證病理師對癌症的診斷。
該抗體或 TCR 也可用於體內診斷實驗。一般來說,抗體用放射性核素標記(如:111 In、99 Tc、14 C、131 I、3 H、32 P 或35 S),從而可免疫閃爍掃描法使腫瘤局限化。在一實施方案中,其中的抗體或片段與兩個或兩個以上選自包括上述蛋白的組的蛋白質靶標的細胞外域結合,並且親和力值 (Kd) 低於 1 x 10µM。
診斷用抗體可透過各種影像學方法使用適合檢測的探針進行標記。探針檢測方法包括但不限於,螢光、光、共聚焦和電鏡方法;磁共振成像和光譜學技術;透視、電腦斷層掃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合適的探針包括但不限於,螢光素、羅丹明、曙紅及其它螢光團、放射性同位素、黃金、釓和其他稀土、順磁鐵、氟-18 和其他正電子發射放射性核素。此外,探針可能是雙功能或多功能的,並且用一種以上的上述方法可進行檢測。這些抗體可用所述的探針直接或間接進行標記。抗體探針的連接,包括探針的共價連接、將探針融合入抗體、以及螯合化合物的共價連接從而結合探針、以及其他本行業熟知的方法。對於免疫組織化學方法,疾病組織樣本可能是新鮮或冷凍或可能包埋於石蠟中以及用福馬林等防腐劑固定。固定或包埋的切片包括與標記一抗和二抗接觸的樣本,其中該抗體用於檢測原位蛋白的表達。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包括一種體外製備啟動的 T 細胞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將 T 細胞與載有抗原的人 MHC 分子進行體外連接,這些分子在合適的抗原提呈細胞表面表達足夠的一段時間從而以抗原特異性方式啟動 T 細胞,其中所述抗原為根據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肽。優選情況是足夠量的抗原與抗原提呈細胞一同使用。
優選情況是,哺乳動物細胞的TAP 肽轉運載體缺乏或水準下降或功能降低。缺乏 TAP 肽轉運載體的適合細胞包括 T2、RMA-S 和果蠅細胞。TAP 是與抗原加工相關的轉運載體。
人體肽載入的缺陷細胞株 T2 從屬美國菌種保藏中心(ATCC, 12301 Parklawn Drive, Rockville, Maryland 20852,美國)目錄號 CRL1992;果蠅細胞株 Schneider 2 號株從屬 ATCC 目錄 CRL 19863;小鼠 RMA-S 細胞株 Ljunggren 等人描述過 (Ljunggren and Karre, 1985)。
優選情況是,宿主細胞在轉染前基本上不表達 MHC I 類分子。刺激因子細胞還優選為表達對 T 細胞共刺激信號起到重要作用的分子,如,B7.1、B7.2、ICAM-1 和 LFA 3 中的任一種分子。大量 MHC I 類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核酸序列可從 GenBank 和 EMBL 資料庫中公開獲得。
當 MHC I 類表位用作一種抗原時,T 細胞為 CD8 陽性 T 細胞。
如果抗原提呈細胞受到轉染而表達這種表位,則優選的細胞包括一個表達載體,該載體有能力表達含SEQ ID NO:1 至 SEQ ID NO:772的肽或變體氨基酸序列。
可使用其他一些方法來體外生成 T 細胞。例如,自體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可用于生成 CTL。Plebanski 等人在 (Plebanski et al., 1995)使用自體外周血淋巴細胞 (PLB) 制得 T 細胞。另外,也可能用肽或多肽脈衝處理樹突狀細胞或透過與重組病毒感染而製成自體 T 細胞。此外,B 細胞可用於製備自體 T 細胞。此外,用肽或多肽脈衝處理或用重組病毒感染的巨噬細胞可用於配製自體 T 細胞。S. Walter 等人在 (Walter et al., 2003)中描述了透過使用人工抗原提呈細胞 (aAPC) 體外啟動 T 細胞,這也是生成作用於所選肽的T 細胞的一種合適方法。在本發明中,根據生物素:鏈黴素生物化學方法透過將預製的MHC:肽複合物耦合到聚苯乙烯顆粒(微球)而生成 aAPC。該系統實現了對 aAPC 上的 MHC 密度進行精確調節,這使得可以在血液樣本中選擇地引發高或低親合力的高效抗原特異性 T 細胞反應。除了 MHC:肽複合物外,aAPC 還應攜運含共刺激活性的其他蛋白,如耦合至表面的抗-CD28 抗體。此外,此類基於 aAPC 的系統往往需要加入適當的可溶性因子,例如,諸如白細胞介素 12 的細胞因子。
也可用同種異體細胞制得 T 細胞,在WO 97/26328 中詳細描述了一種方法,以參考文獻方式併入本文。例如,除了果蠅細胞和 T2 細胞,也可用其他細胞來提呈肽,如 CHO 細胞、杆狀病毒感染的昆蟲細胞、細菌、酵母、牛痘感染的靶細胞。此外,也可使用植物病毒(例如,參閱 Porta 等人在 (Porta et al., 1994)中描述了將豇豆花葉病毒開發為一種提呈外來肽的高產系統。
被啟動的 T 細胞直接針對本發明中的肽,有助於治療。因此,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用本發明前述方法制得的啟動 T 細胞。
按上述方法製成的啟動 T 細胞將會有選擇性地識別異常表達含 SEQ ID NO:1 至 SEQ ID NO 772氨基酸序列的多肽。
優選情況是,T 細胞透過與其含 HLA/肽複合物的 TCR 相互作用(如,結合)而識別該細胞。T 細胞是殺傷患者靶細胞方法中有用的細胞,其靶細胞異常表達含本發明中氨基酸序列的多肽。此類患者給予有效量的啟動 T 細胞。給予患者的 T 細胞可能源自該患者,並按上述方法啟動(即,它們為自體 T 細胞)。或者,T 細胞不是源自該患者,而是來自另一個人。當然,優選情況是該供體為健康人。發明人使用「健康個人」系指一個人一般狀況良好,優選為免疫系統合格,更優選為無任何可很容易測試或檢測到的疾病。
根據本發明,CD8-陽性 T 細胞的體內靶細胞可為腫瘤細胞(有時表達 MHC-II 類抗原)和/或腫瘤周圍的基質細胞(腫瘤細胞)(有時也表達 MHC-II 類抗原; (Dengjel et al., 2006))。
本發明所述的 T 細胞可用作治療性組合物中的活性成分。因此,本發明也提出了一種殺傷患者靶細胞的方法,其中患者的靶細胞異常表達含本發明中氨基酸序列的多肽,該方法包括給予患者上述有效量的 T 細胞。
發明人所用的「異常表達」的意思還包括,與正常表達水準相比,多肽過量表達,或該基因在源自腫瘤的組織中不表達但在腫瘤中表達。「過量表達」系指多肽水準至少為正常組織中的 1.2 倍;優選為至少為正常組織中的 2 倍,更優選為至少 5 或 10 倍。
T 細胞可用本領域已知的方法制得(如,上述方法)。
T 細胞繼轉移方案為本領域所熟知的方案。綜述可發現於:Gattioni et al. 和 Morgan et al. (Gattinoni et al., 2006; Morgan et al., 2006)。
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包括使用與 MHC 複合的肽,以生成 T 細胞受體,其核酸被克隆並被引入至宿主細胞,優選為 T 細胞。然後,該透過基因工程改變的 T 細胞可轉給患者用於癌症治療。
本發明的任一分子(即肽、核酸、抗體、表達載體、細胞,啟動 T 細胞、T 細胞受體或編碼核酸)都有益於治療疾病,其特點在於細胞逃避免疫反應的打擊。因此,本發明的任一分子都可用作藥劑或用於製造藥劑。這種分子可單獨使用也可與本發明中的其他分子或已知分子聯合使用。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套件,其包括: (a) 一個容器,包含上述溶液或凍乾粉形式的藥物組合物; (b) 可選的第二個容器,其含有凍乾粉劑型的稀釋劑或重組溶液;和 (c) 可選的(i)溶液使用或(ii)重組和/或凍乾製劑使用的說明。
該套件還步包括一個或多個 (iii) 緩衝劑,(iv) 稀釋劑,(v) 過濾液,(vi) 針,或 (v) 注射器。容器最好是瓶子、小瓶、注射器或試管,可以為多用途容器。藥物組合物最好是凍乾的。
本發明中的套件優選包含一種置於合適容器中的凍乾製劑以及重組和/或使用說明。適當的容器包括,例如瓶子、西林瓶 (如雙室瓶)、注射器 (如雙室注射器) 和試管。該容器可能由多種材料製成,如玻璃或塑膠。試劑盒和/或容器最好有容器或關於容器的說明書,指明重組和/或使用的方向。例如,標籤可能表明凍乾劑型將重組為上述肽濃度。該標籤可進一步表明製劑用於皮下注射。
存放製劑的容器可使用多用途西林瓶,使得可重複給予(例如,2-6 次)重組劑型。該套件可進一步包括裝有合適稀釋劑(如碳酸氫鈉溶液)的第二個容器。
稀釋液和凍乾製劑混合後,重組製劑中的肽終濃度優選為至少 0.15 mg/mL/肽 (=75µg),不超過 3 mg/mL/肽 (=1500µg)。該套件還可包括商業和用戶角度來說可取的其他材料,包括其他緩衝劑、稀釋劑,過濾液、針頭、注射器和帶有使用說明書的包裝插頁。
本發明中的套件可能有一個單獨的容器,其中包含本發明所述的藥物組合物製劑,該製劑可有其他成分(例如,其他化合物或及其藥物組合物),也可無其他成分,或者每種成分都有其不同容器。
優選情況是,本發明的套件包括與本發明的一種製劑,包裝後與第二種化合物(如佐劑(例如 GM-CSF)、化療藥物、天然產品、激素或拮抗劑、抗血管生成劑或抑制劑、凋亡誘導劑或螯合劑)或其藥物組合物聯合使用。該套件的成分可進行預絡合或每種成分在給予患者之前可放置於單獨的不同容器。該套件的成分可以是一種或多種溶液,優選為水溶液,更優選為無菌水溶液。該套件的成分也可為固體形式,加入合適的溶劑後轉換為液體,最好放置於另一個不同的容器中。
治療套件的容器可能為西林瓶、試管、燒瓶、瓶子、注射器、或任何其他盛裝固體或液體的工具。通常,當成分不只一種時,套件將包含第二個西林瓶或其他容器,使之可以單獨定量。該套件還可能包含另一個裝載藥用液體的容器。優選情況是,治療套件將包含一個設備(如,一個或多個針頭、注射器、滴眼器、吸液管等),使得可注射本發明的藥物(本套件的組合物)。
本發明的藥物配方適合以任何可接受的途徑進行肽給藥,如口服(腸道)、鼻內、眼內、皮下、皮內、肌內,靜脈或經皮給藥。優選為皮下給藥,最優選為皮內給藥,也可透過輸液泵給藥。
由於本發明的肽從卵巢癌中分離而得,因此,本發明的藥劑優選用於治療卵巢癌。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為個體患者製備個體化藥物的一種方法,其中包括:製造含選自預篩選 TUMAP 存儲庫至少一種肽的藥物組合物,其中藥物組合物中所用的至少一種肽選擇為適合於個體患者。在一項實施方案中,藥物組合物為一種疫苗。該方法也可以改動以產生下游應用的 T 細胞克隆物,如:TCR 隔離物或可溶性抗體和其他治療選擇。
「個體化藥物」系指專門針對個體患者的治療,將僅用於該等個體患者,包括個體化活性癌症疫苗以及使用自體組織的過繼細胞療法。
如本文所述,「存儲庫」應指已經接受免疫原性預篩查和/或在特定腫瘤類型中過量提呈的一組或一系列肽。「存儲庫」一詞並不暗示,疫苗中包括的特定肽已預先製造並儲存於物理設備中,雖然預期有這種可能性。明確預期所述肽可以用於新製造每種個體化疫苗,也可能被預先製造和儲存。存儲庫(例如,資料庫形式)由腫瘤相關肽組成,其在各種 HLA-A HLA-B 和 HLA-C 等位元基因卵巢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中高度過度表達。其可能含有包括 MHC I 類和 MHC II 類肽或拉長的 MHC I 類肽。除了從幾種卵巢癌組織中採集的腫瘤相關肽外,存儲庫還可能包含 HLA-A*02、HLA-A*01、HLA-A*03、HLA-A*24、HLA-B*07、HLA-B*08 和 HLA-A*24B*44 標記肽。這些肽可對 TUMAP 誘導的 T 細胞免疫進行量化比較,從而可得出疫苗抗腫瘤反應能力的重要結論。其次,在沒有觀察到來自患者「自身」抗原 TUMAP 的任何疫苗誘導的 T 細胞反應時,它們可作為來自「非自身」抗原的重要陽性對照肽。第三,它還可對患者的免疫功能狀態得出結論。
存儲庫的 TUMAP 透過使用一種功能基因組學方法進行鑒定,該方法結合了基因表達分析、質譜法和 T 細胞免疫學 (XPresident ®)。該方法確保了只選擇真實存在于高百分比腫瘤但在正常組織中不表達或僅很少量表達的 TUMAP 用於進一步分析。對於初始肽的選擇,患者卵巢癌樣本和健康供體的血液以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分析: 1. 惡性材料的 HLA 配體用質譜法確定 2. 使用全基因組信使核糖核酸 (mRNA) 表達分析法用於確定惡性腫瘤組織(卵巢癌)與一系列正常器官和組織相比過度表達的基因。 3. 確定的 HLA 配體與基因表達資料進行比較。腫瘤組織上提呈的肽,優選為第 2 步中檢測到的選擇性表達或過量表達基因所編碼的考慮為多肽疫苗的合適候選 TUMAP。 4. 文獻檢索以確定更多證據以支持確認為 TUMP 的肽的相關性 5. 過度表達在 mRNA 水準的相關性由腫瘤組織第 3 步選定的 TUMAP 重新檢測而確定,並且在健康組織上缺乏(或不經常)檢測。 6. 為了評估透過選定的肽誘導體內 T 細胞反應是否可行,使用健康供體以及卵巢癌患者的人 T 細胞進行體外免疫原性測定。
一方面,在將所述肽加入存儲庫之前,對其進行篩查以瞭解免疫原性。舉例來說(但不限於此),納入存儲庫的肽的免疫原性的確定方法包括體外 T 細胞啟動,具體為:用裝載肽/MHC 複合物和抗 CD28 抗體的人工抗原提呈細胞反復刺激來自健康供體的 CD8+ T 細胞。
這種方法優選用於罕見癌症以及有罕見表達譜的患者。與含目前開發為固定組分的多肽雞尾酒相反的是,存儲庫可將腫瘤中抗原的實際表達於疫苗進行更高程度的匹配。在多目標方法中,每名患者將使用幾種「現成」肽的選定單一肽或組合。理論上來說,基於從 50 抗原肽庫中選擇例如 5 種不同抗原肽的一種方法可提供大約 170萬種可能的藥物產品 (DP) 組分。
在一方面,選擇所述肽用於疫苗,其基於個體患者的適合性,並使用本發明此處或後文所述的方法。
HLA 表型、轉錄和肽組學資料從患者的腫瘤材料和血液樣本中收集,以確定最合適每名患者且含有「存儲庫」和患者獨特(即突變)TUMAP 的肽。將選擇的那些肽選擇性地或過度表達于患者腫瘤中,並且可能的情況下,如果用患者個體 PBMC 進行檢測,則表現出很強的體外免疫原性。
優選的情況是,疫苗所包括的肽的一種確定方法包括:(a) 識別由來自個體患者腫瘤樣本提呈的腫瘤相關肽 (TUMAP);(b) 將 (a) 中鑒定的肽與上述肽的存儲庫(資料庫)進行比對;且 (c) 從與患者中確定的腫瘤相關肽相關的存儲庫(資料庫)中選擇至少一種肽。例如,腫瘤樣本提呈的 TUMAP 的鑒定方法有:(a1) 將來自腫瘤樣本的表達資料與所述腫瘤樣本組織類型相對應的正常組織樣本的表達資料相比對,以識別腫瘤組織中過量表達或異常表達的蛋白;以及 (a2) 將表達資料與結合到腫瘤樣本中 I 類 MHC 和/或 II 類分子的 MHC 配體序列想關聯,以確定來源於腫瘤過量表達或異常表達的蛋白質的 MHC 配體。優選情況是,MHC 配體的序列的確定方法是:洗脫來自腫瘤樣本分離的 MHC 分子結合肽,並測序洗脫配體。優選情況是,腫瘤樣本和正常組織從同一患者獲得。
除了使用存儲庫(資料庫)模型選擇肽以外,或作為一種替代方法,TUMAP 可能在新患者中進行鑒定,然後列入疫苗中。作為一種實施例,患者中的候選 TUMAP 可透過以下方法進行鑒定:(a1) 將來自腫瘤樣本的表達資料與所述腫瘤樣本組織類型相對應的正常組織樣本的表達資料相比對,以識別腫瘤組織中過量表達或異常表達的蛋白;以及 (a2) 將表達資料與結合到腫瘤樣本中 I 類 MHC 和/或 II 類分子的 MHC 配體序列想關聯,以確定來源於腫瘤過量表達或異常表達的蛋白質的 MHC 配體。作為另一實施例,蛋白的鑒定方法為可包含突變,其對於腫瘤樣本相對于個體患者的相應正常組織是獨特的,並且 TUMAP 可透過特異性靶向作用於變異來鑒定。例如,腫瘤以及相應正常組織的基因組可透過全基因組測序方法進行測序:為了發現基因蛋白質編碼區域的非同義突變,從腫瘤組織中萃取基因組 DNA 和 RNA,從外周血單核細胞 (PBMC) 中提取正常非突變基因組種系 DNA。運用的 NGS 方法只限于蛋白編碼區的重測序(外顯子組重測序)。為了這一目的,使用供應商提供的靶序列富集試劑盒來捕獲來自人樣本的外顯子 DNA,隨後使用 HiSeq2000(Illumina公司)進行測序。此外,對腫瘤的 mRNA 進行測序,以直接定量基因表達,並確認突變基因在患者腫瘤中表達。得到的數以百萬計的序列讀數透過軟體演算法處理。輸出列表中包含突變和基因表達。腫瘤特異性體突變透過與 PBMC 衍生的種系變化比較來確定,並進行優化。然後,為了存儲庫可能測試新確定的肽瞭解如上所述的免疫原性,並且選擇具有合適免疫原性的候選 TUMAP 用於疫苗。
在一個示範實施方案中,疫苗中所含肽透過以下方法確定:(a) 用上述方法識別由來自個體患者腫瘤樣本提呈的腫瘤相關肽 (TUMAP);(b) 將 (a) 中鑒定的肽與進行腫瘤(與相應的正常組織相比)免疫原性和過量提呈預篩查肽的存儲庫進行比對;(c) 從與患者中確定的腫瘤相關肽相關的存儲庫中選擇至少一種肽;及 (d) 可選地在 (a) 中選擇至少一種新確定的肽,確認其免疫原性。
在一個示範實施方案中,疫苗中所含肽透過以下方法確定:(a) 識別由來自個體患者腫瘤樣本提呈的腫瘤相關肽 (TUMAP);以及 (b) 在 (a) 中選擇至少一種新確定的肽,並確認其免疫原性。
一旦選定了用於個體化肽疫苗的肽時,則產生疫苗。該疫苗優選為一種液體製劑,包括溶解於 20-40% DMSO 之間,優選為約 30-35% DMSO,例如,約 33% DMSO 中的個體肽。
列入產品的每種肽都溶於 DMSO 中。單個肽溶液濃度的選擇取決於要列入產品中的肽的數量。單肽-DMSO 溶液均等混合,以實現一種溶液中包含所有的肽,且濃度為每肽~2.5 mg/ml。然後該混合溶液按照1:3比例用注射用水進行稀釋,以達到在 33% DMSO 中每肽0.826 mg/ml 的濃度。稀釋的溶液透過 0.22 μm 無菌篩檢程序進行過濾。從而獲得最終本體溶液。
最終本體溶液填充到小瓶中,在使用前儲存於-20℃下。一個小瓶包含 700 μL 溶液,其中每種肽含有 0.578 mg。其中的 500 μL(每種肽約 400 μg)將用於皮內注射。
本發明的肽除了用於治療癌症,也可用於診斷。由於肽由卵巢癌細胞產生,並且已確定這些肽在正常組織中不存在或水準較低,因此這些肽可用於診斷癌症是否存在。
血液樣本中組織活檢物含請求項的肽,可有助於病理師診斷癌症。用抗體、質譜或其他本領域內已知的方法檢測某些肽可使病理師判斷該組織樣本為惡性的還是炎症或一般病變,也可用作卵巢癌的生物標誌物。肽基團的提呈使得能對病變組織進行分類或進一步分成子類。
對病變標本中肽的檢測使得能對免疫系統治療方法的利益進行判斷,特別是如果 T- 淋巴細胞已知或預計與作用機制有關。MHC 表達的缺失是一種機制,充分說明了哪些受感染的惡性細胞逃避了免疫監視。因此,肽的提呈表明,分析過的細胞並沒有利用這種機制。
本發明的肽可用於分析淋巴細胞對肽的反應(如 T 細胞反應),或抗體對肽或 MHC 分子絡合的肽發生的反應。這些淋巴細胞反應可以作為預後指標,決定是否採取進一步的治療。這些反應也可以用作免疫療法中的替代反應指標,旨在以不同方式誘導淋巴細胞反應,如接種蛋白疫苗、核酸、自體材料、淋巴細胞過繼轉移。基因治療中,淋巴細胞對肽發生的反應可以在副作用的評估中考慮。淋巴細胞反應監測也可能成為移植療法隨訪檢查中的一種有價值的工具,如,用於檢測移植物抗宿主和宿主抗移植物疾病。
下列描述優選方案的實施例將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並參照隨附圖表(但是不僅限於此)。考慮到本發明的目的,文中引用的所有參考文獻透過引用的方式併入在本文中。實施例 1 細胞表面提呈的腫瘤相關肽的識別 組織樣本
患者的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從蒂賓根大學醫院(蒂賓根,德國)獲得。所有患者在手術或屍檢前都獲得了書面知情同意。切除後組織立即進行冷休克處理,在分離 TUMAP 前儲存於 -70°C 或以下。 從組織樣本中分離 HLA 肽
根據方案 (Falk et al., 1991; Seeger et al., 1999)略加修改,使用HLA-A*02特異性抗體BB7.2、HLA-A、HLA-B、HLA-¬C特異性抗體W6/32、HLA-DR 特異性抗體 L243 和泛HLA II 類特異性抗體 Tü39、CNBr活化的瓊脂糖凝膠、酸處理和超濾方法以免疫沉澱法從實體組織中獲得了冷凍組織樣本的HLA 肽庫。 質譜分析
獲得的 HLA 肽庫根據其疏水性用反相色譜 (Ultimate 3000 RSLC Nano UHPLC System, Dionex) 分離,洗脫肽用裝有電噴霧源的LTQ-Orbitrap 和融合Lumos 雜交質譜 (ThermoElectron) 進行了分析。在 2cm PepMap 100 C18 Nanotrap 柱 (Dionex) 上以 4μL/ min 的流速將肽樣本載入 3% 的溶劑 B(20% H2 O,80% 乙腈和 0.04% 甲酸)10 分鐘。分離在裝載到 50℃ 下運行的柱式烘箱中具有 2μm 粒度的25 cm 或 50cm PepMap C18 柱 (Dionex) 上進行。所施加的梯度在 300nl/min(對於 25cm柱)的流速下在 90min內或在 175nl/min(對於 50cm 柱)的流速下在 140min 內為 3% 至 32% 溶劑 B。(溶劑 A:99% H2 O、1% ACN 和 0.1% 甲酸;溶劑 B:20% H2 O、80% ACN 和 0.1% 甲酸)。
質譜分析採用前五種方法(即在每次調查掃描中選擇五種最豐富的前體離子用於破碎)以資料依賴性採集模式進行。或者,採用 TopSpeed 方法在 Fusion Lumos 儀器上進行分析。
在 Orbitrap 上以 60,000(對於 Orbitrap XL)或 120,000(對於 Orbitrap Fusion Lumos)的解析度記錄檢查掃描結果。透過碰撞誘導解離(CID,歸一化碰撞能量 35%、活化時間 30ms、分離寬度 1.3m/z)進行 MS/MS 分析,隨後在線性阱四極杆 (LTQ) 中進行分析。對於 HLA-I 類配體,品質範圍限於400-650 m/z,破碎選定的可能電荷狀態為 2+ 和 3+。對於 HLA-II 類配體,品質範圍設置為 300-1500 m/z,允許所有正電荷狀態 ≥2 的碎片化處理。
串聯質譜由 MASCOT 或 SEQUEST 以固定的錯誤發現率(q≤0.05)和額外的手動控制器進行解讀。在確定的肽序列不確定的情況下,透過比較生成的天然肽片段化模式與合成序列相同參考肽的片段化模式,進一步驗證所述肽序列。
表 19 顯示了選定肽在各種癌症實體上的提呈,因此顯示所提及的肽特別相關性用於診斷和/或治療所示的癌症(例如,用於結直腸癌、膽囊癌、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細胞肺癌和子宮和子宮內膜癌的肽 SEQ ID No.1,用於乳腺癌、膽管細胞癌、結直腸癌、膽囊癌、胃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細胞肺癌、食管癌、胰腺癌、攝護腺癌、腎細胞癌、小細胞肺癌、子宮和子宮內膜癌的肽 SEQ ID No.2)。 表 19:本發明選定腫瘤相關肽在各類腫瘤中提呈概述。 AML:急性髓性白血病;BRCA:乳腺癌;CCC:膽管細胞癌;CLL: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RC:結直腸癌;GBC:膽囊癌;GBM:膠質母細胞瘤;GC:胃癌;GEJC:胃食管交界癌;HCC:肝細胞癌;HNSCC:頭頸部鱗狀細胞癌;MEL:黑色素瘤;NHL:非霍奇金淋巴瘤;NSCLC:非小細胞肺癌;OC:卵巢癌;OSCAR:食管癌;PACA:胰腺癌;PRCA:攝護腺癌;RCC:腎細胞癌;SCLC:小細胞肺癌;UBC:膀胱癌;UEC:子宮和子宮內膜癌
Figure 107102867-A0304-0010
實施例 2 編碼本發明肽的基因的表達譜
與正常細胞相比在腫瘤細胞上一種肽過度提呈或特定提呈足夠其在免疫治療中有效使用,一些肽為腫瘤特異性的,儘管存在其源蛋白也存在于正常組織中。但是,mRNA 表達譜增加了免疫治療目標肽選擇中其他級別的安全性。特別是對於具有高安全性風險的治療選擇,諸如親和力成熟的 TCR,理想的目標肽將來源於對該腫瘤獨一無二且不出現于正常組織中的蛋白。 RNA 來源與製備
手術切除組織標本按如上所述(參見實施例 1)在獲得每名患者的書面知情同意後提供。手術後立即速凍腫瘤組織標本,之後在液態氮中用杵臼勻漿。使用TRI 試劑(Ambion 公司, Darmstadt,德國)之後用 RNeasy(QIAGEN公司,Hilden,德國)清理從這些樣本中製備總 RNA;這兩種方法都根據製造商的方案進行。
用於 RNASeq 實驗來自健康人體組織的總 RNA 獲得自:Asterand (Detroit, 密西根州,美國& Royston, 赫特福德,英國)、Bio-Options Inc. (Brea, 加州, 美國)、Geneticist Inc. (Glendale, 加州,美國)、ProteoGenex Inc. (Culver City, 加州, 美國)、Tissue Solutions Ltd (格拉斯哥, 英國)。
用於 RNASeq 實驗來自腫瘤組織的總 RNA 獲得自:Asterand (Detroit, 密西根州,美國& Royston, 赫特福德, 英國)、BioCat GmbH (海德堡, 德國)、BioServe (Beltsville, 馬里蘭州,美國)、Geneticist Inc. (Glendale, 加州, 美國)、Istituto Nazionale Tumori "Pascale" (那不勒斯,義大利)、ProteoGenex Inc. (Culver City, 加州, 美國)、海德堡大學醫院 (海德堡,德國)。
所有 RNA 樣本的品質和數量都在Agilent 2100 Bioanalyzer 分析儀(Agilent 公司, Waldbronn,德國)上使用RNA 6000 Pico LabChip Kit 試劑盒(Agilent 公司)進行評估。 RNAseq 實驗
透過新一代測序技術 (RNAseq) 由CeGaT (Tübingen, Germany)對腫瘤和正常組織的 RNA 樣本進行基因表達分析。簡言之,根據供應商的方案(Illumina Inc., San Diego, CA, USA),其中包括 RNA 碎片化、cDNA 轉化和測序適配器的加入,利用 Illumina HiSeq v4 試劑盒準備測序文庫。從多個樣本獲得的文庫根據製造商的說明等摩爾混合並在 Illumina HiSeq 2500 定序器上測序,產生 50bp 的單端讀數。處理的讀數使用 STAR 軟體映射至人類基因組 (GRCh38)。根據 ENSEMBL 序列資料庫的說明 (Ensembl77),表達資料在轉錄水準設置為 RPKM(每百萬映射讀數每千堿基讀數,由Cufflinks 軟體生成)並在外顯子水準上設置(總讀數,由 Bedtools 軟體生成)。外顯子讀數被歸為外顯子長度和校準尺寸,以獲得 RPKM 值。
本發明的代表性源基因在卵巢癌中高度過量表達的表達譜如圖 1所示。進一步代表性基因的表達分數見表10。 表10:表達分數。該表列出了與一系列正常組織相比在 OC 腫瘤上非常高度過量表達 (+++)、與一系列正常組織相比在 OC腫瘤上高度過量表達 (++) 或與一系列正常組織相比在 OC腫瘤上過量表達 (+) 的基因的肽。本基線得分根據以下相關正常組織的測量值計算:脂肪組織、腎上腺、膽管、血細胞、血管、骨髓、腦、軟骨、食管、眼、膽囊、心臟、頭頸、腎、大腸、肝、肺、淋巴結、神經、甲狀旁腺、胰腺、垂體、骨骼肌、皮膚、小腸、脾、胃、甲狀腺、氣管、膀胱。如果獲得同一組織類型幾個樣本的表達資料,則使用各樣本的算術平均值進行計算。
Figure 107102867-A0304-0011
實施例 3 MHC-I 類提呈肽的體外免疫原性
為了獲得關於本發明 TUMAP 的免疫原性資訊,發明人使用體外 T 細胞擴增分析方法進行了研究,其中該分析方法基於使用裝載肽/MHC 複合物和抗CD28 抗體的人工抗原提呈細胞 (aAPC) 進行反復刺激。用這種方法,發明人可顯示出本發明的 HLA-A*0201、HLA-A*24:02、HLA-A*01:01、HLA-A*03:01、HLA-B*07:02 和 HLA-B*44:02 限制 TUMAP 具有免疫原性,這表明這些肽為對抗人 CD8+ 前體 T 細胞的 T 細胞表位(表11)。 CD8+ T 細胞體外啟動
為了用載有肽-MHC複合物 (pMHC) 和抗 CD28 抗體的人工抗原提呈細胞進行體外刺激,發明人首先從 University clinics Mannheim, Germany 中獲取健康供體 CD8 微珠 (Miltenyi Biotec, Bergisch-Gladbach, Germany) 透過積極選擇白細胞清除術後新鮮HLA-A*02、HLA-A*24、HLA-A*01、HLA-A*03、HLA-B*07 或 HLA-B*44 產物而分離出 CD8+ T 細胞。
PBMC 和分離出的 CD8+ 淋巴細胞使用前在 T 細胞培養基 (TCM) 中培養,培養基包括 RPMI- Glutamax (Invitrogen公司,Karlsruhe,德國)並補充 10% 熱滅活人 AB 血清(PAN-Biotech 公司,Aidenbach,德國)、100U/ml 青黴素/ 100 µg/ml 鏈黴素(Cambrex公司,Cologne,德國),1mM丙酮酸鈉(CC Pro公司,Oberdorla,德國)和20 µg/ml 慶大黴素(Cambrex公司)。在此步驟,2.5 ng/ml 的 IL-7 (PromoCell公司,Heidelberg,德國)和 10 U / ml 的 IL- 2(Novartis Pharma 公司,Nürnberg,德國)也加入 TCM。
對於pMHC/抗-CD28 塗層珠的生成、T 細胞的刺激和讀出,使用每刺激條件四個不同 pMHC 分子以及每個讀出條件 8 個不同的 pMHC 分子在高度限定的體外系統中進行。
純化的共刺激小鼠 IgG2a 抗人 CD28 抗體 9.3 (Jung et al., 1987)使用製造商(Perbio公司,波恩,德國)推薦的 N-羥基琥珀醯亞胺生物素進行化學生物素化處理。所用珠為 5.6 µm的鏈黴抗生物素蛋白包裹的多聚苯乙烯顆粒(Bangs Labooratories,伊利諾州,美國)。
用於陽性和陰性對照刺激物的 pMHC 分別為A*0201/MLA-001(從 Melan-A/MART-1中修飾制得的肽ELAGIGILTV (SEQ ID NO.775))和A*0201/DDX5-001(從 DDX5 中獲得的YLLPAIVHI (SEQ ID NO.776))。
800.000 珠/200 µl 包裹於含有 4 x 12.5 ng 不同生物素-pMHC 的 96 孔板、進行洗滌,隨後加入體積為 200 µl 的 600 ng生物素抗-CD28。在37℃下,在含 5 ng/ml IL-12 (PromoCell) 的 200 µl TCM 中共培養 1x106 CD8+T 細胞與 2x105 的清洗塗層珠 3 天,從而啟動刺激。之後,一半培養基與補充 80 U/ml IL-2 的新鮮 TCM 進行交換,並且培養在37℃下持續 4 天。這種刺激性週期總共進行 3 次。對於使用每條件 8 種不同 pMHC 分子的 pMHC 多聚體讀出,二維組合編碼方法如前述使用 (Andersen et al., 2012),稍作修飾,涵蓋耦合至 5 種不同的螢光染料。最後,用 Live/dead near IR 染料(Invitrogen公司,Karlsruhe,德國)、CD8-FITC 抗體克隆 SK1(BD公司,Heidelberg,德國)和螢光 pMHC多聚體而執行多聚體分析。對於分析,使用了配有合適鐳射儀和篩檢程序的 BD LSRII SORP 細胞儀。肽特異性細胞以占總 CD8+ 細胞的百分比形式進行計算。多聚體分析結果使用 FlowJo 軟體 (Tree Star 公司,Oregon,美國) 進行評估。特定多聚體+ CD8+淋巴細胞的體外填裝用與陰性對照刺激組比較而進行檢測。如果健康供體中的至少一個可評價的體外刺激孔在體外刺激後發現含有特異性 CD8+ T 細胞株(即該孔包含至少 1% 特定多聚體+ CD8+ T 細胞,並且特定多聚體+的百分比至少為陰性對照刺激中位數的 10 倍),則檢測給定抗原的免疫原性。 卵巢癌肽體外免疫原性
對於受到測試的 HLA-I 類肽,可透過肽特異性 T 細胞株的生成證明其體外免疫原性。TUMAP 特異性多聚體對本發明的 14 種肽染色後流式細胞儀檢測的典型結果如圖 2 至 9 所示,同時也含有相應的陰性對照資訊。本發明118 種肽的結果匯總於表11a和 表 11b。 表 11a:本發明中 HLA I 類肽的體外免疫原性。申請人對本發明的肽所做的體外免疫原性實驗的示例性結果。<20 % = +; 20 % - 49 % = ++; 50 % - 69 %= +++;>= 70 % = ++++
Figure 107102867-A0304-0012
表11b:本發明中 HLA I 類肽的體外免疫原性。申請人對本發明的肽所做的體外免疫原性實驗的示例性結果。<20 % = +; 20 % - 49 % = ++; 50 % - 69 %= +++; >= 70 % = ++++
Figure 107102867-A0304-0013
實施例 4 肽的合成
所有的肽透過使用 Fmoc 策略以標準、廣為接受的固相肽合成法合成。每個肽的身份和純度已使用質譜和 RP-HPLC 分析法確定。用凍乾法(三氟乙酸鹽)獲得白色至類白色的肽,純度為>50%。所有的 TUMAP 優選作為三氟乙酸鹽或乙酸鹽進行給藥,其他藥用鹽形式也可以。實施例 5 MHC 結合測定
本發明基於 T 細胞療法的候選肽進一步測試其 MHC 結合能力(親和性)。單個肽-MHC 複合體透過 UV-配體交換產生,其中,紫外線敏感肽經紫外線照射後裂解,與分析的相關肽交換。只有能夠有效地結合並穩定肽接受 MHC 分子的候選肽才能阻止 MHC 複合物的解離。為了確定交換反應的產率,將基於穩定 MHC 複合物輕鏈 (β2m) 的檢測結果進行 ELISA 測定。檢測總體上按照 Rodenko 等人在 (Rodenko et al., 2006)中描述的方法進行。
96 孔 Maxisorp 板 (NUNC) 在室溫下在 PBS 中以 2ug/ml 鏈黴包被過夜,用 4 倍洗滌並在37°C下在含封閉緩衝液的 2% BSA 中封閉 1 小時。折疊的 HLA-A*02:01/MLA-001 單體作為標準品,涵蓋 15-500ng/ml 的範圍。紫外線交換反應的肽-MHC 單體在封閉緩衝液中稀釋100倍。樣本在37°C下孵育 1 小時,洗滌四次,在37°C下以 2ug/ml HRP 綴合抗-β2m溫育 1 小時,再次洗滌,並以 NH2 SO4 封堵的 TMB 溶液進行檢測。在 450nm 處測量吸收。在生成和產生抗體或其片段時和/或 T 細胞受體或其片段時,通常優選顯示為高交換產率(優選為高於50%,最優選為高於75%)的候選肽,這是因為它們對MHC分子表現出足夠的親合力,並能防止 MHC 複合物的解離。 表 12:MHC-I 類結合分數。HLA-I 類限制肽與 HLA-A*02:01 的結合根據肽交換產量分類:>10% = +; >20% = ++; >50 = +++; > 75% = ++++
Figure 107102867-A0304-0014
表 13:MHC-I 類結合分數。HLA-I 類限制肽與 HLA-A*24:02 的結合根據肽交換產量分類:>10% = +; >20% = ++; >50 = +++; > 75% = ++++
Figure 107102867-A0304-0015
表 14:MHC-I 類結合分數。HLA-I 類限制肽與 HLA-A*01:01 的結合根據肽交換產量分類:>10% = +; >20% = ++; >50 = +++; > 75% = ++++
Figure 107102867-A0304-0016
表 15:MHC-I 類結合分數。HLA-I 類限制肽與 HLA-A*03:01 的結合根據肽交換產量分類:>10% = +; >20% = ++; >50 = +++; > 75% = ++++
Figure 107102867-A0304-0017
表 16:MHC-I 類結合分數。HLA-I 類限制肽與 HLA-B*07:02 的結合根據肽交換產量分類:>10% = +; >20% = ++; >50 = +++; > 75% = ++++
Figure 107102867-A0304-0018
表 17:MHC-I 類結合分數。HLA-I 類限制肽與 HLA-B*44:02 的結合根據肽交換產量測量:>10% = +; >20% = ++; >50 = +++; > 75% = ++++
Figure 107102867-A0304-0019
實施例 6 肽-MHC I 類複合體的穩定性
HLA-B*08:01 肽進行了肽-MHC 穩定性測定。使用基於近似數、均一即時測定方法來獲得資料,以測量 HLA I 類分子的肽解離度。首先,在大腸桿菌中表達人重組 HLA-B*08:01 和 b2m,並在一系列基於液相色譜的步驟中純化 (Ferre et al., 2003; Ostergaard et al., 2001)。然後,透過在 37℃ 下測量與 MHC 重鏈相關的 b2m 隨時間的含量來確定肽-MHC 複合體(pMHC) 的穩定性 (Harndahl et al., 2012)。透過將資料擬合成單相解離方程來計算每個 pMHC 的穩定性,表示為與相應重鏈相關的 b2m 的半衰期。
在用所討論的肽的三個獨立實驗中測量 pMHC 穩定性,並且發現 HLA-B*08:01 跨越弱結合劑(+)至非常穩定結合劑(++++)的範圍。平均半衰期 (T1/2) 見表 18。 表 18:基於三次單獨測量的平均半衰期 (T1/2)。T1/2 > 2 h = +; T1/2 > 4 h = ++; T1/2 > 6 h = +++; T1/2 > 10 h = ++++
Figure 107102867-A0304-0020
實施例 7 針對 HLA II 類同種異型的選定肽的結合分數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II 類 (MHC-II) 分子主要在專職抗原提呈細胞表面上表達,其中它們將肽展示給 T 輔助細胞,其協調許多宿主免疫應答的發生及結果。因此瞭解哪些肽將由 MHC-II 分子提呈對於理解 T 輔助細胞的活化非常重要,並且可以用於鑒定 T 細胞表位。由 MHC II 類分子提呈的肽結合由 MHCα-和β-鏈的殘基形成的結合凹槽。肽-MHC 結合親和力主要由肽結合核心的氨基酸序列決定。HLA II 類結合預測演算法僅適用於最重要的 II 類等位基因,並且已經使用 SYFPEITHI 演算法進行了檢驗 (Rammensee et al., 1999)。該演算法已被成功地用於確定來自廣泛抗原,如,來自人類腫瘤相關抗原 TRP2(I 類) (Sun et al., 2000)和 SSX2(II 類) (Neumann et al., 2004)的 I 類和 II 類表位。表 20 顯示了可能結合所選肽的 HLA II 類同種異型。如果 SYFPEITHI 分數等於或高於 18,則認為該肽與 HLA 分子結合。 表 20:II 類肽與各種 HLA II 類同種異型結合。基於 SYFPEITHI 演算法的預測,選定肽可能結合至少 4 種具有已知結合基序的 HLA II 類同種異型。所列的為 SYFPEITHI 預測矩陣可用的所有 HLA II 類等位基因。
Figure 107102867-A0304-0021
參考文獻列表 The Molecular Taxonomy of Primary Prostate Cancer. Cell 163 (2015): 1011-1025 Abba, M. C. et al., Mol.Cancer Res 5 (2007): 881-890 Abdelmalak, C. A. et al., Clin Lab60 (2014): 55-61 Abe, A. et al., Genes Chromosomes.Cancer55 (2016): 242-250 Aghajanova, L. et al., Hum.Reprod.30 (2015): 232-238 Agherbi, H. et al., PLoS.One.4 (2009): e5622 Aguilo, F. et al., Curr.Top.Microbiol.Immunol.394 (2016): 29-39 Akagi, T. et al., J Biol Chem290 (2015): 22460-22473 Al, Zeyadi M. et al., Biotechnol.Biotechnol.Equip.29 (2015): 111-118 Albergaria, A. et al., Int.J Dev.Biol55 (2011): 811-822 Alentorn, A. et al., Presse Med42 (2013): 806-813 Alhosin, M. et al., J Exp.Clin Cancer Res35 (2016): 174 Allison, J. P. et al., Science270 (1995): 932-933 Alrawi, S. J. et al., Anticancer Res26 (2006): 107-119 Alvarado-Ruiz, L. et al., Asian Pac.J Cancer Prev.17 (2016): 1037-1047 Alzrigat, M. et al., Oncotarget. (2016) Amsterdam, A. et al., Acta Histochem.116 (2014): 781-787 Andersen, R. S. et al., Nat.Protoc.7 (2012): 891-902 Andrade, V. C. et al., Cancer Immun.8 (2008): 2 Andrade, V. C. et al., Exp.Hematol.37 (2009): 446-449 Angelopoulou, K. et al., Mamm.Genome21 (2010): 516-524 Angulo, J. C. et al., J Urol.195 (2016): 619-626 Ansari, K. I. et al., J Mol.Endocrinol.48 (2012): 61-75 Appay, V. et al., Eur.J Immunol.36 (2006): 1805-1814 Aprelikova, O. et al., Cancer Res69 (2009): 616-624 Arsenic, R. et al., BMC.Cancer15 (2015): 784 Askew, E. B. et al., J Biol Chem284 (2009): 34793-34808 Aung, P. P. et al., Oncogene25 (2006): 2546-2557 Avasarala, S. et al., Biol Open.2 (2013): 675-685 Avgustinova, A. et al., Nat Commun.7 (2016): 10305 Aytes, A. et al., Proc.Natl.Acad.Sci.U.S.A110 (2013): E3506-E3515 Bahnassy, A. A.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20 (2014): 18240-18248 Bailey, V. J. et al., Methods52 (2010): 237-241 Balaz, P. et al., Ann.Surg.235 (2002): 519-527 Banchereau, J. et al., Cell106 (2001): 271-274 Band, A. M. et al., J Mammary.Gland.Biol Neoplasia.16 (2011): 109-115 Bao, L. et al., Cell Biol Toxicol.32 (2016): 419-435 Baroy, T. et al., Mol.Cancer13 (2014): 93 Bartolini, A. et al., Clin Cancer Res22 (2016): 4923-4933 Baty, F. et al., J Biomed.Inform.58 (2015): 175-185 Beard, R. E. et al., Clin Cancer Res19 (2013): 4941-4950 Beatty, G. et al., J Immunol166 (2001): 2276-2282 Beggs, J. D., Nature275 (1978): 104-109 Beke, L. et al., Biosci.Rep.35 (2015) Bell, J. L. et al., J Clin Oncol33 (2015): 1285-1293 Bell, J. L. et al., Cell Mol Life Sci.70 (2013): 2657-2675 Benz, C. C. et al., Oncogene15 (1997): 1513-1525 Bergamini, A. et al., Expert.Opin.Investig.Drugs25 (2016): 1405-1412 Berger, C. et al., Curr.Mol.Med.13 (2013): 1229-1240 Bernstein, M. B. et al., Cancer Biother.Radiopharm.29 (2014): 153-161 Beyranvand, Nejad E. et al., Cancer Res76 (2016): 6017-6029 Bhan, S. et al., Oncol Rep.28 (2012): 1498-1502 Bierkens, M. et al., Genes Chromosomes.Cancer52 (2013): 56-68 Bikkavilli, R. K. et al., Oncogene34 (2015): 5317-5328 Bisig, B. et al., Best.Pract.Res Clin Haematol.25 (2012): 13-28 Bode, P. K. et al., Mod.Pathol.27 (2014): 899-905 Boeva, V. et al., PLoS.One.8 (2013): e72182 Bogush, T. A. et al., Antibiot.Khimioter.54 (2009): 41-49 Bonitsis, N. et al., Exp.Oncol28 (2006): 187-193 Borgono, C. A. et al., Cancer Res63 (2003): 9032-9041 Borgono, C. A. et al., Clin Cancer Res12 (2006): 1487-1493 Borgono, C. A. et al., J Biol Chem282 (2007): 2405-2422 Borowicz, S. et al., J Vis.Exp. (2014): e51998 Boulter, J. M. et al., Protein Eng16 (2003): 707-711 Braumuller, H. et al., Nature (2013) Brinkmann, U. et al., Proc.Natl.Acad.Sci.U.S.A95 (1998): 10757-10762 Brossart, P. et al., Blood90 (1997): 1594-1599 Bruckdorfer, T. et al., Curr.Pharm.Biotechnol.5 (2004): 29-43 Bruey, J. M. et al., J Biol Chem279 (2004): 51897-51907 Bryan, R. T., Philos.Trans.R Soc.Lond B Biol Sci.370 (2015): 20140042 Bryan, R. T. et al., J Urol.184 (2010): 423-431 Buchet-Poyau, K. et al., Nucleic Acids Res35 (2007): 1289-1300 Bundela, S. et al., PLoS.One.9 (2014): e102610 Burnett, R. M. et al., Oncotarget.6 (2015): 12682-12696 Cano, A. et al., Future.Oncol8 (2012): 1095-1108 Caputi, F. F. et al., J Mol.Neurosci.51 (2013): 532-538 Card, K. F. et al.,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53 (2004): 345-357 Carrera, M. et al., Int.J Clin Exp.Pathol.8 (2015): 3613-3623 Cerveira, N. et al., BMC.Cancer10 (2010): 518 Chakrabarty, S. et al., J Cell Physiol186 (2001): 47-52 Chan, M. H. et al., Pediatr.Blood Cancer59 (2012): 1173-1179 Chandra, V. et al., Cell Death.Dis.5 (2014): e1380 Chang, H. et al., Biochem.Biophys.Res Commun.464 (2015a): 45-50 Chang, Q. et al., Oncotarget.6 (2015b): 42838-42853 Chen, H. S. et al., Zhonghua Gan Zang.Bing.Za Zhi.11 (2003): 145-148 Chen, S. T. et al., Cancer Sci.102 (2011a): 2191-2198 Chen, Y. et al., Cancer Biol Ther.11 (2011b): 497-511 Chen, Y. et al., Onco.Targets.Ther.7 (2014): 1465-1472 Chen, Y. C. et al., Taiwan.J Obstet.Gynecol.54 (2015): 572-579 Chen, Y. L. et al., Int J Surg.11 (2013): 85-91 Chen, Y. T. et al., Int.J Cancer124 (2009): 2893-2898 Chen, Y. T. et al., Proc.Natl.Acad.Sci.U.S.A102 (2005): 7940-7945 Cheng, Y. C. et al., J Neurochem.110 (2009): 947-955 Cheung, A. et al., Oncotarget.7 (2016): 52553-52574 Chevillard, G. et al., Blood117 (2011): 2005-2008 Choi, M. R. et al., APMIS123 (2015): 65-71 Choijamts, B. et al., Stem Cells29 (2011): 1485-1495 Chung, H. et al., Biol Chem393 (2012a): 413-420 Chung, S. et al., Oncotarget.3 (2012b): 1629-1640 Ciruelos Gil, E. M., Cancer Treat.Rev40 (2014): 862-871 Clancy, A. A. et al., Ann.Oncol27 (2016): 1696-1705 Clermont, P. L. et al., Clin Epigenetics.8 (2016): 16 Clermont, P. L. et al., Clin Epigenetics.7 (2015): 40 Clermont, P. L. et al., Br.J Cancer111 (2014): 1663-1672 Cohen, C. J. et al., J Mol Recognit.16 (2003a): 324-332 Cohen, C. J. et al., J Immunol170 (2003b): 4349-4361 Cohen, S. N. et al., Proc.Natl.Acad.Sci.U.S.A69 (1972): 2110-2114 Colas, E. et al., Clin Transl.Oncol14 (2012): 715-720 Coligan, J. E. et al., Current Protocols in Protein Science (1995) Colombetti, S. et al., J Immunol.176 (2006): 2730-2738 Colovai, A. I. et al., Cytometry B Clin Cytom.72 (2007): 354-362 Cortesini, R., JOP.8 (2007): 697-703 Coulie, P. G. et al., Immunol.Rev188 (2002): 33-42 Coutte, L. et al., Gene240 (1999): 201-207 Cui, X. P. et al., Dig.Dis.Sci.59 (2014): 1442-1451 Curran, K. J. et al., Mol.Ther.23 (2015): 769-778 Dai, W. et al., Am.J Cancer Res5 (2015): 2697-2707 Dalerba, P. et al., Int.J Cancer93 (2001): 85-90 Dannenmann, S. R. et al., Cancer Immunol.Res.1 (2013): 288-295 Darda, L. et al., PLoS.One.10 (2015): e0122285 Darling, M. R. et al., Head Neck Pathol.2 (2008): 169-174 Dat, le T. et al., Int.J Oncol40 (2012): 1455-1469 Davidson, B. et al., J Cell Mol.Med.15 (2011): 535-544 Davis, M. P., Cleve.Clin J Med79 Electronic Suppl 1 (2012): eS51-eS55 de Goeje, P. L. et al., Oncoimmunology4 (2015): e1014242 de Matos, Simoes R. et al., BMC.Syst.Biol9 (2015): 21 De, Meulenaere A. et al., Pathobiology83 (2016): 327-333 De, Plaen E. et al., Immunogenetics40 (1994): 360-369 Dengjel, J. et al., Clin Cancer Res12 (2006): 4163-4170 Denkberg, G. et al., J Immunol171 (2003): 2197-2207 Devetzi, M. et al., Thromb.Haemost.109 (2013): 716-725 Dewar, R. et al., Arch.Pathol.Lab Med135 (2011): 422-429 Dias, R. P. et al., Epigenomics.5 (2013): 331-340 Dobrowolska, H. et al., Cytometry B Clin Cytom.84 (2013): 21-29 Dong, Q. et al., Biomed.Res Int.2015 (2015): 156432 Dorn, J. et al., Crit Rev Clin Lab Sci.51 (2014): 63-84 Du, T. et al., Mol.Cancer13 (2014): 100 Dua, P. et al., Cancer Res73 (2013): 1934-1945 Duan, Z. et al., Clin Cancer Res9 (2003): 2778-2785 Dufour, C. et al., Cancer118 (2012): 3812-3821 Dyrskjot, L. et al., Br.J Cancer107 (2012): 116-122 Ek, S. et al., Cancer Res62 (2002): 4398-4405 Emmrich, S. et al., Genes Dev.28 (2014): 858-874 Fabbri, C. et al., Dig.Endosc. (2017) Falk, K. et al., Nature351 (1991): 290-296 Fan, M. et al., Int.J Clin Exp.Pathol.7 (2014): 6768-6775 Fang, F. et al., Clin Cancer Res20 (2014a): 6504-6516 Fang, L. et al., Biochem.Biophys.Res Commun.446 (2014b): 272-279 Faure, A. et al., Nat Rev Urol.13 (2016): 141-150 Feng, X. et al., Mol.Biosyst.11 (2015): 2946-2954 Ferre, H. et al., Protein Sci.12 (2003): 551-559 Findeis-Hosey, J. J. et al., Biotech.Histochem.87 (2012): 24-29 Fishman, W. H., Tumour.Biol16 (1995): 394-402 Follenzi, A. et al., Nat Genet.25 (2000): 217-222 Fong, L. et al., Proc.Natl.Acad.Sci.U.S.A98 (2001): 8809-8814 Fontalba, A. et al., J Immunol.179 (2007): 8519-8524 Forghanifard, M. M. et al., Cancer Biol Ther.12 (2011): 191-197 Frasor, J. et al., Mol.Cell Endocrinol.418 Pt 3 (2015): 235-239 Fritzsche, F. et al., Br.J Cancer94 (2006): 540-547 Fry, E. A. et al., Int.J Cancer140 (2017): 495-503 Fujiyama, T. et al., J Dermatol.Sci.75 (2014): 43-48 Fukumoto, I. et al., J Hum.Genet.61 (2016): 109-118 Fuqua, S. A. et al., Breast Cancer Res Treat.144 (2014): 11-19 Gabrilovich, D. I. et al., Nat Med.2 (1996): 1096-1103 Gan, X. et al., Dis.Markers2016 (2016): 5259602 Ganguly, R. et al., Mol.Cancer Ther.13 (2014): 1393-1398 Garg, M. et al., J Clin Endocrinol.Metab99 (2014): E62-E72 Gattinoni, L. et al., Nat Rev.Immunol6 (2006): 383-393 Ge, L. et al., J Biomed.Res29 (2015a) Ge, L. et al., Eur.Rev Med Pharmacol.Sci.19 (2015b): 2703-2710 Geyer, C. R., Epigenetics.5 (2010): 696-703 Ghodsi, M. et al., Int.J Surg.13 (2015): 193-197 Gibbs, P. et al., Melanoma Res10 (2000): 259-264 Gleize, V. et al., Ann.Neurol.78 (2015): 355-374 Gnjatic, S. et al., Proc Natl.Acad.Sci.U.S.A100 (2003): 8862-8867 Godkin, A. et al., Int.Immunol9 (1997): 905-911 Gomez, A. et al., Mol.Pharmacol.78 (2010): 1004-1011 Gong, Y. et al., Adv.Anat.Pathol.21 (2014): 191-200 Gottlieb, H. B. et al., J Neuroendocrinol.19 (2007): 531-542 Gragert, L. et al., Hum.Immunol.74 (2013): 1313-1320 Grah, J. J. et al., Tumori100 (2014): 60-68 Gratio, V. et al., Am.J Pathol.179 (2011): 2625-2636 Green, M. R.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4th (2012) Greenfield, E. A., Antibodies: A Laboratory Manual2nd (2014) Gu, C. et al., Stem Cells31 (2013): 870-881 Gu, Z. D. et al., Zhonghua Wei Chang Wai Ke.Za Zhi.10 (2007): 365-367 Gualco, G. et al., Appl.Immunohistochem.Mol.Morphol.18 (2010): 301-310 Guerrero, K. et al., Gynecol.Oncol125 (2012): 720-726 Guo, J. T. et al., Zhonghua Zhong.Liu Za Zhi.31 (2009): 528-531 Gupta, A. K. et al., Med J Armed.Forces.India72 (2016): S37-S42 Gustafsson, C. et al., Trends Biotechnol.22 (2004): 346-353 Haass, N. K. et al., Pigment Cell Res18 (2005): 150-159 Haeberle, H. et al., Neoplasia.14 (2012): 666-669 Hall, R. D. et al., Cancer Control20 (2013): 22-31 Hamilton, K. E. et al., Mol.Cancer Res13 (2015): 1478-1486 Han, J. et al., World J Surg.Oncol10 (2012): 37 Han, Y. et al., Eur.J Cell Biol94 (2015): 642-652 Han, Y. D. et al., Oncotarget.8 (2017): 1871-1883 Hanafusa, H. et al., Seikagaku83 (2011): 1127-1131 Harndahl, M. et al., Eur.J Immunol.42 (2012): 1405-1416 Hase, H. et al., Mol.Cancer Res12 (2014): 1807-1817 Hasegawa, H. et al., Arch.Pathol.Lab Med.122 (1998): 551-554 Hashem, N. N. et al., Int.J Biol Markers25 (2010): 32-37 Hashimoto, Y. et al., Oncotarget. (2017) Hayashi, S. I. et al., Endocr.Relat Cancer10 (2003): 193-202 Hayashida, T. et al., Proc.Natl.Acad.Sci.U.S.A107 (2010): 1100-1105 Heeg, S. et al., Gastroenterology151 (2016): 540-553 Heerma van Voss, M. R. et al., Histopathology65 (2014): 814-827 Hemminger, J. A. et al., Mod.Pathol.27 (2014): 1238-1245 Hennard, C. et al., J Pathol.209 (2006): 430-435 Heubach, J. et al., Mol.Cancer14 (2015): 108 Higgins, J. et al., Horm.Cancer6 (2015): 67-86 Hildebrandt, M. O. et al., Bone Marrow Transplant.22 (1998): 771-775 Hiramoto, T. et al., Oncogene18 (1999): 3422-3426 Hirata, T. et al., Oncol Rep.33 (2015): 2052-2060 Hiroumi, H. et al., Int.J Cancer93 (2001): 786-791 Hoff, P. M. et al., Surg.Oncol Clin N.Am.26 (2017): 57-71 Hoffmann, N. E. et al., Cancer112 (2008): 1471-1479 Hofmann, M. C. et al., Eur.Urol.23 (1993): 38-44 Holm, C. et al., Leuk.Res30 (2006): 254-261 Honrado, E. et al., Crit Rev Oncol Hematol.59 (2006): 27-39 Horiuchi, S. et al., J Pathol.200 (2003): 568-576 Horvath, A.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10 (2004): 152-154 Hoshino, Y. et al., Mol.Cancer13 (2014): 102 Hou, Z. et al., Mol.Cancer Ther. (2017) Hu, S. et al., J Cancer Res Clin Oncol140 (2014): 883-893 Hu, X. T. et al., Cell Prolif.47 (2014): 200-210 Huang, K. et al., Chin J Cancer Res26 (2014): 72-80 Huang, X. et al., Cell Prolif.48 (2015): 593-599 Hudolin, T. et al., J Transl.Med11 (2013): 123 Hur, H. et al., J Cancer7 (2016): 768-773 Hussein, Y. M. et al., Med.Oncol29 (2012): 3055-3062 Hwang, M. L. et al., J Immunol.179 (2007): 5829-5838 Iacobuzio-Donahue, C. A. et al., Cancer Res63 (2003): 8614-8622 Idbaih, A., Rev Neurol.(Paris)167 (2011): 691-698 Ingaramo, P. I. et al., Mol.Cell Endocrinol.425 (2016): 37-47 Ioannidis, P. et al., Anticancer Res23 (2003): 2179-2183 Ishida, S. et al., Biochem.Biophys.Res Commun.339 (2006): 325-330 Ishikawa, K. et al., Mol.Biol Cell23 (2012): 1294-1306 Ishikawa, S. et al., Cell Tissue Res337 (2009): 381-391 Itesako, T. et al., PLoS.One.9 (2014): e84311 Jacobs, J. et al., Pharmacol.Ther.155 (2015a): 1-10 Jacobs, J. et al., Oncotarget.6 (2015b): 13462-13475 James, S. R. et al., Epigenetics.8 (2013): 849-863 Jang, B. G. et al., Virchows Arch.467 (2015): 393-403 Jeng, Y. M. et al., Br.J Surg.96 (2009): 66-73 Ji, P. et al., Oncogene24 (2005): 2739-2744 Jiang, D. et al., PLoS.One.9 (2014): e96822 Jiang, Y. et al., Mol.Oncol10 (2016): 292-302 Jiang, Y. et al., Oncotarget.6 (2015): 39865-39876 Jiao, T. T. et al., Int.J Clin Exp.Pathol.6 (2013): 3036-3041 Jin, H. et al., Tumour.Biol27 (2006): 274-282 Jnawali, H. N. et al., J Nat Prod.77 (2014): 258-263 John, T. et al., Clin Cancer Res14 (2008): 3291-3298 Jung, D. B. et al., Oncotarget.6 (2015): 4992-5004 Jung, G.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84 (1987): 4611-4615 Kalejs, M. et al., BMC.Cancer6 (2006): 6 Kannan, K. et al., Proc.Natl.Acad.Sci.U.S.A112 (2015): E1272-E1277 Karlgren, M. et al., Expert.Opin.Ther.Targets.11 (2007): 61-67 Karpf, A. R. et al., Mol.Cancer Res7 (2009): 523-535 Kasashima, H. et al., Cancer Lett.354 (2014): 438-446 Kaufman, L. et al., J Am.Soc.Nephrol.15 (2004): 1721-1730 Kazi, J. A. et al., Neuropeptides41 (2007): 227-231 Kedage, V. et al., Cell Rep.17 (2016): 1289-1301 Keld, R. et al., Br.J Cancer105 (2011): 124-130 Keld, R. et al., Mol.Cancer9 (2010): 313 Kelemen, L. E. et al., Nat Genet.47 (2015): 888-897 Kelly, Z. et al., Int.J Cancer139 (2016): 1608-1617 Kerns, S. L. et al., J Urol.190 (2013): 102-108 Kevans, D. et al., Int J Surg.Pathol.19 (2011): 751-760 Khan, F. S. et al., Hepatol.Int.11 (2017): 45-53 Khan, M. F. et al., Transl.Oncol5 (2012): 85-91 Kibbe, A. H., Handbook of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rd (2000) Kikkawa, Y. et al., Exp.Cell Res328 (2014): 197-206 Kikkawa, Y. et al., J Biol Chem288 (2013): 30990-31001 Kikkawa, Y. et al., Exp.Cell Res314 (2008): 2579-2590 Kim, B. K. et al., J Dermatol.Sci.79 (2015a): 137-147 Kim, B. R. et al., Cell Signal.26 (2014): 1765-1773 Kim, T. D. et al., J Clin Invest126 (2016): 706-720 Kim, T. H. et al., J Korean Med Sci.30 (2015b): 155-161 Kim, Y. D. et al., Int.J Mol.Med.29 (2012): 656-662 Kim, Y. H. et al., Ann.Surg.Oncol18 (2011): 2338-2347 King, M. L. et al., Oncogene34 (2015): 3452-3462 Kinoshita, T. et al., Int.Immunol.18 (2006): 1701-1706 Kinoshita, T. et al., J Biol Chem280 (2005): 21720-21725 Kirkova, M. et al., Pharmacol.Rep.61 (2009): 1163-1172 Klatka, J. et al., Eur.Arch.Otorhinolaryngol.270 (2013): 2683-2693 Klauke, K. et al., Nat Cell Biol15 (2013): 353-362 Kleeff, J. et al., Nat Rev Dis.Primers.2 (2016): 16022 Knudsen, K. A. et al., J Cell Biochem.95 (2005): 488-496 Ko, A. et al., BMB.Rep.49 (2016): 598-606 Kocak, H. et al., Cell Death.Dis.4 (2013): e586 Kohrt, D. et al., Cell Cycle13 (2014): 62-71 Kontos, C. K. et al., Clin Chem Lab Med54 (2016): 315-324 Koonrungsesomboon, N. et al., Cancer Epidemiol.39 (2015): 487-496 Korr, D. et al., Cell Signal.18 (2006): 910-920 Kountourakis, P. et al., Thromb.Haemost.101 (2009): 541-546 Krepischi, A. C. et al., Mol.Cytogenet.9 (2016): 20 Krieg, A. M., Nat Rev.Drug Discov.5 (2006): 471-484 Kruhlak, M. et al., Nature447 (2007): 730-734 Kuball, J. et al., Blood109 (2007): 2331-2338 Kuga, T. et al., J Cell Sci.126 (2013): 4721-4731 Kuga, T. et al., Sci.Rep.6 (2016): 26557 Kumar-Sinha, C. et al., Genome Med7 (2015): 129 Kumari, A. et al., BMC.Res Notes9 (2016): 92 Kuner, R. et al., J Mol.Med (Berl)91 (2013): 237-248 Kuo, C. T. et al., Cancer Lett.378 (2016): 104-110 Kuppers, R. et al., J Clin Invest111 (2003): 529-537 Kuraishi, Y., Yakugaku Zasshi134 (2014): 1125-1142 Kurscheid, S. et al., Genome Biol16 (2015): 16 Kwon, O. S. et al., Oncotarget.6 (2015): 41916-41928 La, Vecchia C., Eur.J Cancer Prev.10 (2001): 125-129 Lally, K. M. et al., Int.J Cancer93 (2001): 841-847 Lapin, V. et al., Oncogenesis.3 (2014): e133 Latini, F. R. et al., Blood Cells Mol.Dis.50 (2013): 161-165 Lawrenson, K. et al., Int.J Cancer136 (2015a): 1390-1401 Lawrenson, K. et al., Nat Commun.6 (2015b): 8234 Lazaro-Ibanez, E. et al., BMC.Cancer17 (2017): 92 Lederer, M. et al., Semin.Cancer Biol29 (2014): 3-12 Lee, E. et al., BMB.Rep.46 (2013): 594-599 Lee, O. H. et al., Mol.Cell Proteomics.10 (2011): M110 Leong, S. R. et al., Mol.Pharm.12 (2015): 1717-1729 Leung, F. et al., Cancer Epidemiol.Biomarkers Prev.25 (2016): 1333-1340 Li, B. et al., Cell Biochem.Biophys.70 (2014a): 1363-1368 Li, B. et al., Oncotarget. (2016a) Li, H. et al., Gynecol.Oncol84 (2002): 216-221 Li, L. et al., Cytokine89 (2017): 173-178 Li, L. et al., Zhongguo Shi Yan.Xue.Ye.Xue.Za Zhi.24 (2016b): 326-331 Li, M. et al., Oncotarget.7 (2016c): 51503-51514 Li, M. et al., Clin Cancer Res11 (2005): 1809-1814 Li, Q. et al., J Gastroenterol.Hepatol.29 (2014b): 835-842 Li, W. M. et al., J Surg.Oncol (2016d) Li, Z. et al., Cancer Res76 (2016e): 619-629 Liang, X. et al., Oncotarget.7 (2016): 52207-52217 Liddy, N. et al., Nat Med.18 (2012): 980-987 Lilja-Maula, L. et al., J Comp Pathol.150 (2014): 399-407 Lim, J. Y.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19 (2013): 7078-7088 Lin, J. et al., Clin Cancer Res10 (2004): 5708-5716 Lin, L. et al., Oncol Lett.6 (2013a): 740-744 Lin, Q. et al., J Cancer Res Clin Oncol135 (2009): 1675-1684 Lin, Z. et al., Diagn.Pathol.8 (2013b): 133 Linn, D. E. et al., PLoS.One.10 (2015): e0120628 Linz, K. et al., J Pharmacol.Exp.Ther.349 (2014): 535-548 Liu, D. B.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11 (2005): 1562-1566 Liu, M. et al., Cell Mol.Neurobiol.34 (2014a): 913-923 Liu, Q. et al., J Biol Chem286 (2011): 29951-29963 Liu, R. et al., Cancer Biol Ther.16 (2015a): 317-324 Liu, W. et al., Mol.Clin Oncol2 (2014b): 219-225 Liu, X. et al., Biomed.Pharmacother.88 (2017): 595-602 Liu, X. et al., Int.Immunopharmacol.25 (2015b): 416-424 Liu, Y. et al., Int.J Gynecol.Cancer23 (2013): 304-311 Ljunggren, H. G. et al., J Exp.Med.162 (1985): 1745-1759 Llaurado, M. et al., Int.J Cancer130 (2012a): 1532-1543 Llaurado, M. et al., Mol.Cancer Res10 (2012b): 914-924 Longenecker, B. M. et al., Ann N.Y.Acad.Sci.690 (1993): 276-291 Lopez, R. et al., Int.J Gynecol.Cancer16 (2006): 1289-1296 Lopez-Romero, R. et al., Rev Med Inst.Mex.Seguro.Soc.53 Suppl 2 (2015): S188-S193 Lorincz, A. T., Acta Cytol.60 (2016): 501-512 Lose, F. et al., Biol Chem393 (2012): 403-412 Low, G. M. et al., Oral Oncol61 (2016): 27-30 Lukas, T. J. et al., Proc.Natl.Acad.Sci.U.S.A78 (1981): 2791-2795 Lunardi, A. et al., Cancer Discov5 (2015): 550-563 Lundblad, R. L., Chemical Reagents for Protein Modification3rd (2004) Luo, H. et al., Int.J Clin Exp.Med7 (2014): 1244-1254 Luo, P. et al., Oncol Rep. (2017) Luostari, K. et al., PLoS.One.9 (2014): e102519 Lv, G. Q. et al., Biochem.Cell Biol92 (2014): 379-389 Lv, L. et al., Cancer Lett.357 (2015a): 105-113 Lv, X. et al., J Exp.Clin Cancer Res34 (2015b): 133 Ma, K. et al., Clin Epigenetics.8 (2016a): 43 Ma, Y. et al., Biosens.Bioelectron.85 (2016b): 641-648 Ma, Z. et al., Int.J Clin Exp.Pathol.8 (2015): 5071-5079 MacLean, J. A. et al., PLoS.One.11 (2016): e0156109 Mahajan, A., Hum.Pathol.51 (2016): 64-74 Maine, E. A. et al., Oncotarget.7 (2016): 14708-14726 Maines-Bandiera, S. et al., Int.J Gynecol.Cancer20 (2010): 16-22 Mamane, Y. et al., 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22 (2002): 135-143 Mantia-Smaldone, G. M. et al., Hum.Vaccin.Immunother.8 (2012): 1179-1191 Manzella, L. et al., Curr.Cancer Drug Targets.16 (2016): 594-605 Mao, L. et al., Cancer Res71 (2011): 4314-4324 Marcinkiewicz, K. M. et al., Exp.Cell Res320 (2014a): 128-143 Marcinkiewicz, K. M. et al., J Cell Physiol229 (2014b): 1405-1416 Marlow, L. A. et al., J Cell Sci.125 (2012): 4253-4263 Maruta, S. et al., APMIS117 (2009): 791-796 Marzese, D. M. et al., Hum.Mol.Genet.23 (2014): 226-238 Masamoto, I. et al., Leuk.Lymphoma57 (2016): 685-691 Mason, J. M. et al., Nucleic Acids Res.43 (2015): 3180-3196 Mawrin, C. et al., J Neurooncol.99 (2010): 379-391 McCormack, E. et al., Cancer Immunol.Immunother.62 (2013): 773-785 Medina-Aguilar, R. et al., Data Brief.11 (2017): 169-182 Mehta, A. et al., Breast23 (2014): 2-9 Melin, B., Curr.Opin.Oncol23 (2011): 643-647 Menezes, J. et al., Leukemia28 (2014): 823-829 Mercer, K. E. et al., Adv.Exp.Med Biol815 (2015): 185-195 Mercer, K. E. et al., Cancer Prev.Res (Phila)7 (2014): 675-685 Mesquita, D. et al., Oncotarget.6 (2015): 5217-5236 Meziere, C. et al., J Immunol159 (1997): 3230-3237 Michaelidou, K. et al., Breast Cancer Res Treat.152 (2015): 323-336 Millan, J. L. et al., Crit Rev Clin Lab Sci.32 (1995): 1-39 Mitsuhashi, K. et al., Int.J Hematol.100 (2014): 88-95 Miyazaki, M. et al., Immunity.28 (2008): 231-245 Miyoshi, Y. et al., Med.Mol.Morphol.43 (2010): 193-196 Mizuno, K. et al., Int.J Oncol48 (2016): 450-460 Moon, H. J. et al., Bioorg.Chem57 (2014): 231-241 Moore, K. N. et al., J Clin Oncol (2016): JCO2016699538 Morgan, R. A. et al., Science314 (2006): 126-129 Moroy, T. et al., Semin.Immunol.23 (2011): 379-387 Mortara, L. et al., Clin Cancer Res.12 (2006): 3435-3443 Moskvina, L. V. et al., Arkh.Patol.72 (2010): 58-61 Moussa, O. et al., J Cell Biochem.108 (2009): 1389-1398 Mumberg, D. et al., Proc.Natl.Acad.Sci.U.S.A96 (1999): 8633-8638 Nabeshima, K. et al., Diagn.Cytopathol.44 (2016): 774-780 Nalla, A. K. et al., Mol.Carcinog55 (2016): 1761-1771 Nawaz, I. et al., Oncotarget.6 (2015): 31493-31507 Nishida, C. R. et al., Mol.Pharmacol.78 (2010): 497-502 Niskakoski, A. et al., Epigenetics.9 (2014): 1577-1587 Noah, T. K. et al., Gastroenterology144 (2013): 1012-1023 Notaridou, M. et al., Int.J Cancer128 (2011): 2063-2074 Notaro, S. et al., BMC.Cancer16 (2016): 589 Noubissi, F. K. et al., J Invest Dermatol.134 (2014): 1718-1724 Obiezu, C. V. et al., Cancer Lett.224 (2005): 1-22 Oh, S. et al., Biochim.Biophys.Acta1826 (2012): 1-12 Ohno, S. et al., Anticancer Res28 (2008): 2493-2497 Okada, K. et al., Cancer Sci.95 (2004): 949-954 Okamoto, O. K. et al., Biochim.Biophys.Acta1769 (2007): 437-442 Oliveira-Costa, J. P. et al., Oncotarget.6 (2015): 20902-20920 Orsini, G. et al., Pathol.Oncol Res20 (2014): 267-276 Orwat, D. E. et al., Arch.Pathol.Lab Med136 (2012): 333-338 Ostergaard, Pedersen L. et al., Eur.J Immunol.31 (2001): 2986-2996 Ottaviani, S. et al., Cancer Immunol.Immunother.55 (2006): 867-872 Otte, M. et al., Cancer Res61 (2001): 6682-6687 Oue, N. et al., Cancer Sci.106 (2015): 951-958 Pacholczyk, M. et al., Med Pr67 (2016): 255-266 Pagnotta, S. M. et al., PLoS.One.8 (2013): e72638 Pai, V. P. et al., Breast Cancer Res11 (2009): R81 Pal, M. et al., J Biol Chem288 (2013): 12222-12231 Palacios, J. et al., Pathobiology75 (2008): 85-94 Paliouras, M. et al., Breast Cancer Res Treat.102 (2007): 7-18 Paliouras, M. et al., Mol.Oncol1 (2008a): 413-424 Paliouras, M. et al., Tumour.Biol29 (2008b): 63-75 Palma, M. et al., BMC.Clin Pathol.12 (2012): 2 Papachristopoulou, G. et al., Tumour.Biol34 (2013): 369-378 Papadakis, A. I. et al., Cell Res25 (2015): 445-458 Papadopoulou-Boutis, A. et al., Cancer Detect.Prev.8 (1985): 141-150 Paredes, J. et al., Breast Cancer Res9 (2007): 214 Paredes, J. et al., Biochim.Biophys.Acta1826 (2012): 297-311 Parris, T. Z. et al., BMC.Cancer14 (2014): 324 Parris, T. Z. et al., Clin Cancer Res16 (2010): 3860-3874 Pathiraja, T. N. et al., Sci.Transl.Med6 (2014): 229ra41 Patrick, A. N. et al., Nat Struct.Mol.Biol20 (2013): 447-453 Pattani, K. M. et al., PLoS.One.7 (2012): e45534 Peeters, M. C. et al., Cell Signal.27 (2015): 2579-2588 Pelkonen, M. et al., BMC.Cancer15 (2015): 431 Peng, H. X. et al., Biomed.Res Int.2015 (2015): 326981 Pereira, B. et al., Nucleic Acids Res41 (2013): 3986-3999 Perez, C. A. et al., Expert.Rev Anticancer Ther.11 (2011): 1599-1605 Petersen, G. M., Semin.Oncol43 (2016): 548-553 Petrau, C. et al., J Cancer5 (2014): 761-764 Pich, C. et al., Br.J Cancer114 (2016a): 63-70 Pich, C. et al., PLoS.One.11 (2016b): e0148095 Pickard, M. R. et al., Breast Cancer Res11 (2009): R60 Pineda, C. T. et al., Cell160 (2015): 715-728 Piura, B. et al., Harefuah144 (2005): 261-5, 303, 302 Planaguma, J. et al., Hum.Pathol.42 (2011): 57-67 Planque, C. et al., Biol Chem389 (2008a): 781-786 Planque, C. et al., Clin Chem56 (2010): 987-997 Planque, C. et al., Clin Cancer Res14 (2008b): 1355-1362 Plebanski, M. et al., Eur.J Immunol25 (1995): 1783-1787 Pollack, S. M. et al., PLoS.One.7 (2012): e32165 Pollard, C. et al., Expert.Rev Mol.Med12 (2010): e10 Ponte, J. F. et al., Neoplasia.18 (2016): 775-784 Ponzoni, M. et al., Ann.Oncol25 (2014): 316-322 Popov, N. et al., Epigenetics.5 (2010): 685-690 Porta, C. et al., Virology202 (1994): 949-955 Power, P. F. et al., J Orthop.Res31 (2013): 493-501 Prasad, M. L. et al., Head Neck26 (2004): 1053-1057 Pu, X. et al., Clin Pharmacol.Ther.96 (2014): 609-615 Pyle-Chenault, R. A. et al., Tumour.Biol26 (2005): 245-257 Qin, Y. et al., Chin Med.J (Engl.)127 (2014): 1666-1671 Rabien, A. et al., Tumour.Biol29 (2008): 1-8 Raeisossadati, R. et al., Tumour.Biol35 (2014): 5299-5305 Rahmatpanah, F. B. et al., Leukemia20 (2006): 1855-1862 Rajapakse, S. et al., Zoolog.Sci.24 (2007): 774-780 Rammensee, H. et al., Immunogenetics50 (1999): 213-219 Ramos-Solano, M. et al., Exp.Cell Res335 (2015): 39-50 Rapoport, A. P. et al., Nat Med21 (2015): 914-921 Rasmussen, S. L. et al., Colorectal Dis.18 (2016): 549-561 Rastelli, F. et al., Tumori96 (2010): 875-888 Rauscher, G. H. et al., BMC.Cancer15 (2015): 816 Ravenni, N. et al., MAbs.6 (2014): 86-94 Reck, M., Ann.Oncol23 Suppl 8 (2012): viii28-viii34 RefSeq, The NCBI handbook [Internet], Chapter 18, (2002), 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1091/ Resende, C. et al., Helicobacter.16 Suppl 1 (2011): 38-44 Reyes, C. et al., Appl.Immunohistochem.Mol.Morphol.21 (2013): 283-286 Reyniers, L. et al., J Neurochem.131 (2014): 239-250 Ribeiro, A. S. et al., Front Oncol4 (2014): 371 Ricketts, C. J. et al., PLoS.One.9 (2014): e85621 Riedel, S. S. et al., J Clin Invest126 (2016): 1438-1450 Ries, J. et al., Int.J Oncol26 (2005): 817-824 Rinaldi, A. et al., Pathobiology77 (2010): 129-135 Rini, B. I. et al., Cancer107 (2006): 67-74 Risch, H. A. et al., J Natl.Cancer Inst.98 (2006): 1694-1706 Rock, K. L. et al., Science249 (1990): 918-921 Rodenko, B. et al., Nat Protoc.1 (2006): 1120-1132 Rodriguez-Rodero, S. et al., J Clin Endocrinol.Metab98 (2013): 2811-2821 Roy, A. et al., J Cell Physiol230 (2015): 504-509 Royce, L. S. et al., Invasion Metastasis12 (1992): 149-155 Ruf, M. et al., Clin Cancer Res21 (2015a): 889-898 Ruf, M. et al., Oncoimmunology4 (2015b): e1049805 Rui, X. et al., Int.J Clin Exp.Pathol.8 (2015): 5435-5442 S3-Leitlinie maligne Ovarialtumore,032-035OL , (2013) Sadik, H. et al., Cancer Res76 (2016): 4443-4456 Saiki, R. K. et al., Science239 (1988): 487-491 Salazar, M. D. et al., Breast Cancer Res13 (2011): R18 Samaan, S. et al., Biol Chem395 (2014): 991-1001 Sanchez, W. Y. et al., Endocrinology153 (2012): 3179-3189 Savone, D. et al., Tumori102 (2016): 450-458 Sawasaki, T. et al., Tumour.Biol25 (2004): 141-148 Schaefer, J. S. et al., J Biol Chem285 (2010): 11258-11269 Schmitt, T. M. et al., Hum.Gene Ther.20 (2009): 1240-1248 Scholten, K. B. et al., Clin Immunol.119 (2006): 135-145 Schulte, I. et al., BMC.Genomics13 (2012): 719 Scrideli, C. A. et al., J Neurooncol.88 (2008): 281-291 Sedgwick, A. E. et al., Cancers (Basel)8 (2016) Seeger, F. H. et al., Immunogenetics49 (1999): 571-576 Seifi-Alan, M. et al., Asian Pac.J Cancer Prev.14 (2014): 6625-6629 Seki, H. et al., Ann.Surg.Oncol19 (2012): 1831-1840 Seliger, B., Methods Mol.Biol1102 (2014): 367-380 Sha, L. et al., Clin Exp.Med15 (2015): 55-64 Sha, S. et al., Dig.Liver Dis.45 (2013): 422-429 Shabestarian, H. et al., Asian Pac.J Cancer Prev.16 (2015): 8461-8465 Shaffer, A. L. et al., Clin Cancer Res15 (2009): 2954-2961 Shang, B. et al., Cell Death.Dis.5 (2014): e1285 Shantha Kumara, H. M. et al., Cancer Immun.12 (2012): 16 Sharpe, D. J. et al., Oncotarget.5 (2014): 8803-8815 Sher, Y. P. et al., Cancer Res66 (2006): 11763-11770 Sherman, F. et al., Laboratory Course Manual for Methods in Yeast Genetics (1986) Shi, H. et al., World J Surg.Oncol12 (2014): 188 Shi, X. et al., Cancer Lett.339 (2013): 159-166 Shima, H. et al., Int.J Hematol.99 (2014): 21-31 Shrestha, B. et al., FEBS J279 (2012): 3715-3726 Si, Y. Q. et al., Transplant.Proc.44 (2012): 1407-1411 Simeone, A. et al., Mech.Dev.33 (1991): 215-227 Simonova, O. A. et al., Mol.Biol (Mosk)49 (2015): 667-677 Singh-Jasuja, H. et al., Cancer Immunol.Immunother.53 (2004): 187-195 Skandalis, S. S. et al., Matrix Biol35 (2014): 182-193 Skotheim, R. I. et al., Cancer Res65 (2005): 5588-5598 Slim, R. et al., Mol.Hum.Reprod.18 (2012): 52-56 Small, E. J. et al., J Clin Oncol.24 (2006): 3089-3094 Smith, J. B. et al., Gynecol.Oncol134 (2014): 181-189 Snijders, A. M. et al., Mol.Oncol11 (2017): 167-179 Sohal, D. P. et al., Crit Rev Oncol Hematol.107 (2016): 111-118 Song, D. G. et al., J Hematol.Oncol9 (2016): 56 Sontakke, P. et al., PLoS.One.11 (2016): e0153226 Spadaro, A.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12 (2006): 4716-4720 Sriraksa, R. et al., Cancer Prev.Res (Phila)6 (2013): 1348-1355 Stamer, U. M. et al., Br.J Anaesth.106 (2011): 566-572 Steffan, J. J. et al., Cancer Lett.310 (2011): 109-117 Stornaiuolo, A. et al., Cell Differ.Dev.31 (1990): 119-127 Su, S. et al., J Biol Chem287 (2012): 34809-34824 Suciu-Foca, N. et al., J Immunol.178 (2007): 7432-7441 Sun, H. et al., J BUON.20 (2015): 296-308 Sun, S. et al., Dig.Dis.Sci.61 (2016): 2535-2544 Suzuki, N. et al., J Orthop.Res32 (2014): 915-922 Sykes, D. B. et al., Cell167 (2016): 171-186 Szajnik, M. et al., Gynecol.Obstet.(Sunnyvale.)Suppl 4 (2013): 3 Szalay, F.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10 (2004): 42-45 Szarvas, T. et al., Int J Cancer135 (2014): 1596-1604 Szczepanski, M. J. et al., Oral Oncol49 (2013): 144-151 Szczepanski, M. J. et al., Biomark.Med.7 (2013): 575-578 Ta, L. et al., Mol.Med Rep.14 (2016): 1371-1378 Tabuse, M. et al., Mol.Cancer10 (2011): 60 Talieri, M. et al., Br.J Cancer100 (2009): 1659-1665 Tan, A. C. et al., Cancer Biol Ther.7 (2008): 135-144 Tan, P. et al., Biochem.Biophys.Res Commun.419 (2012): 801-808 Tanaka, F. et al., Int.J Oncol10 (1997): 1113-1117 Tatarian, T. et al., Surg.Clin North Am.96 (2016): 1207-1221 Tchabo, N. E. et al., Cancer Immun.9 (2009): 6 Teufel, R. et al., Cell Mol Life Sci.62 (2005): 1755-1762 Thomsen, H. et al., BMC.Cancer16 (2016): 227 Thorne, A. et al., Cytotherapy.17 (2015): 633-646 Tian, X. et al., J Transl.Med.13 (2015): 337 Titz, B. et al., Oncogene29 (2010): 5895-5910 Tjalma, W. A., Eur.J Obstet.Gynecol.Reprod.Biol210 (2017): 275-280 Tomioka, N. et al., Cancer Genet.Cytogenet.201 (2010): 6-14 Torres, S. et al., Clin Cancer Res21 (2015): 4892-4902 Tran, E. et al., Science344 (2014): 641-645 Trojandt, S. et al., Hum.Immunol.77 (2016): 1223-1231 Tsukihara, H. et al., PLoS.One.11 (2016): e0163961 Tung, P. Y. et al., Stem Cells31 (2013): 2330-2342 Uehiro, N. et al., Breast Cancer Res18 (2016): 129 Ulker, V. et al., Eur.J Obstet.Gynecol.Reprod.Biol170 (2013): 188-192 Underwood, L. J. et al., Biochim.Biophys.Acta1502 (2000): 337-350 Ushiku, T. et al., Histopathology61 (2012): 1043-1056 van den Hurk, K. et al., Biochim.Biophys.Acta1826 (2012): 89-102 van der Bruggen, P. et al., Immunol.Rev188 (2002): 51-64 van, Duin M. et al., Haematologica96 (2011): 1662-1669 Vanderstraeten, A. et al., Cancer Immunol.Immunother.63 (2014): 545-557 Vardhini, N. V. et al., Tumour.Biol35 (2014): 10855-10860 Vater, I. et al., Leukemia29 (2015): 677-685 Vieira, A. F. et al., Mol.Cancer14 (2015): 178 Vincent, A. et al., Oncotarget.5 (2014): 2575-2587 Vlad, G. et al., Exp.Mol.Pathol.93 (2012): 294-301 Vukovic, M. et al., J Exp.Med212 (2015): 2223-2234 Walker, F. et al., Biol Chem395 (2014): 1075-1086 Wallrapp, C. et al., Cancer Res60 (2000): 2602-2606 Walter, S. et al., J Immunol171 (2003): 4974-4978 Walter, S. et al., Nat Med.18 (2012): 1254-1261 Wang, H. et al., Int.J Cancer124 (2009): 1349-1357 Wang, J. et al., Cancer Epidemiol.Biomarkers Prev.24 (2015a): 1332-1340 Wang, L. et al., Diagn.Pathol.8 (2013): 190 Wang, Q. et al., Onco.Targets.Ther.8 (2015b): 1971-1977 Wang, Q. J.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16a) Wang, X. et al., Med Oncol28 (2011): 1225-1254 Wang, X. et al., Hum.Immunol.75 (2014): 1203-1209 Wang, X. Z. et al., Oncogene18 (1999): 5718-5721 Wang, Y. et al., BMC.Genomics17 Suppl 7 (2016b): 515 Wang, Y. Y. et al., World J Surg.Oncol13 (2015c): 259 Wanli, H. et al., Yi.Chuan37 (2015): 1095-1104 Watabe, T., J Biochem.152 (2012): 1-3 Wegiel, B. et al., J Natl.Cancer Inst.100 (2008): 1022-1036 Wen, Y. et al., Zhongguo Fei.Ai.Za Zhi.17 (2014): 30-33 Western, P. S. et al., PLoS.One.6 (2011): e20736 Wielscher, M. et al., EBioMedicine2 (2015): 929-936 Willcox, B. E. et al., Protein Sci.8 (1999): 2418-2423 Wilson, E. M., Ther.Adv.Urol.2 (2010): 105-117 Wilson, E. M., Methods Mol.Biol776 (2011): 113-129 Wolff, L. et al., Blood Cells Mol.Dis.50 (2013): 227-231 Wong, C. C. et al., Hepatology60 (2014a): 1645-1658 Wong, N. A. et al., J Clin Pathol.67 (2014b): 105-111 Woo, M. M. et al., Clin Cancer Res10 (2004): 7958-7964 Wu, G. Q. et al., Plasmid64 (2010): 41-50 Wu, L. et al., Int.J Mol.Med.36 (2015): 1200-1204 Wu, P. et al., Nano.Lett.13 (2013): 4632-4641 Wu, S. Y. et al., Nat Commun.7 (2016): 11169 Wu, Z. Y. et al., Scand.J Immunol.74 (2011): 561-567 Xiao, Z. D. et al., Int.J Clin Exp.Pathol.7 (2014): 4039-4044 Xu, C. et al., Biomarkers20 (2015a): 271-274 Xu, C. Q. et al., Alcohol Clin Exp.Res39 (2015b): 969-979 Xu, D. et al., Mol.Biosyst.12 (2016): 3067-3087 Xu, J. et al., Dig.Liver Dis.46 (2014a): 750-757 Xu, L. et al., Zhongguo Fei.Ai.Za Zhi.14 (2011): 727-732 Xu, Y. et al., Oncol Lett.7 (2014b): 1474-1478 Xuan, F. et al., Neuro.Oncol18 (2016): 819-829 Xylinas, E. et al., Biomolecules.6 (2016) Yakimchuk, K. et al., Mol.Cell Endocrinol.375 (2013): 121-129 Yamada, R. et al., Tissue Antigens81 (2013): 428-434 Yamagata, M. et al., J Neurosci.32 (2012): 14402-14414 Yamamoto, H. et al., Carcinogenesis25 (2004): 325-332 Yang, B. et al., Asian Pac.J Trop.Med9 (2016a): 1105-1110 Yang, F. et al., Onco.Targets.Ther.9 (2016b): 7039-7045 Yang, H. et al., Oncol Rep.34 (2015a): 1681-1691 Yang, L. et al., Oncol Lett.12 (2016c): 4068-4074 Yang, P. et al., Curr.Pharm.Des21 (2015b): 1292-1300 Yang, W. et al., Cancer91 (2001): 1277-1283 Yang, X. S. et al., Asian Pac.J Cancer Prev.13 (2012): 1657-1662 Yao, J. et al., Cancer Immunol.Res.2 (2014): 371-379 Yi, J. M. et al., Tumour.Biol33 (2012): 363-372 Yi, Y. J. et al., Int.J Mol.Med37 (2016): 1405-1411 Yilmaz-Ozcan, S. et al., PLoS.One.9 (2014): e107905 Yin, B. et al., Int.J Clin Exp.Pathol.7 (2014): 2934-2941 Yin, X. Y. et al., Oncogene20 (2001): 2908-2917 Yin, X. Y. et al., Oncogene18 (1999): 6621-6634 Yoon, H. et al., Tohoku J Exp.Med224 (2011): 41-46 Yu, H. et al., Blood124 (2014): 1737-1747 Yu, Y. et al., J Pharmacol.Sci.112 (2010): 83-88 Yuan, R. et al., Cancer Res74 (2014): 5287-5300 Yuan, R. H. et al., Ann Surg.Oncol16 (2009): 1711-1719 Yue, W. et al., Sci.Rep.5 (2015): 13390 Zamuner, F. T. et al., Mol.Cancer Ther.14 (2015): 828-834 Zanaruddin, S. N. et al., Hum.Pathol.44 (2013): 417-426 Zaremba, S. et al., Cancer Res.57 (1997): 4570-4577 Zha, Y. et al., PLoS.One.7 (2012): e40728 Zhai, Y. et al., Cancer Res67 (2007): 10163-10172 Zhan, J. et al., Br.J Cancer111 (2014): 883-893 Zhan, J. et al., Cancer Lett.361 (2015): 75-85 Zhang, C. et al., J Surg.Res197 (2015a): 301-306 Zhang, D. et al., Oncol Rep.35 (2016a): 81-88 Zhang, G. et al., Int.J Biochem.Cell Biol36 (2004): 1613-1623 Zhang, H. et al., J Exp.Clin Cancer Res26 (2007): 361-366 Zhang, H. Y. et al., Oncol Rep.34 (2015b): 1193-1202 Zhang, J. et al., Oncotarget.6 (2015c): 42040-42052 Zhang, J. et al., Sci.Rep.7 (2017): 42819 Zhang, K. et al., Tumour.Biol35 (2014a): 7669-7673 Zhang, L. et al., Med Oncol31 (2014b): 52 Zhang, L. et al., Cancer Res65 (2005): 925-932 Zhang, M. et al., Onco.Targets.Ther.9 (2016b): 2717-2723 Zhang, R. et al., Mol.Med Rep.5 (2012a): 256-259 Zhang, W. et al., Epigenetics.10 (2015d): 736-748 Zhang, W. et al., Acta Haematol.130 (2013): 297-304 Zhang, X. et al., Int.J Oncol (2016c) Zhang, X. et al., Med.Oncol32 (2015e): 148 Zhang, Y. et al., Mol.Med.Rep.5 (2012b): 910-916 Zhang, Z. et al., Tumour.Biol (2015f) Zhao, H. et al., Zhonghua Gan Zang.Bing.Za Zhi.10 (2002): 100-102 Zhao, L. et al., Oncogene (2017) Zhao, R. et al., EBioMedicine8 (2016): 30-39 Zheng, J. et al., J Surg.Oncol107 (2013): 746-751 Zhou, B. et al., Biochim.Biophys.Acta1784 (2008): 747-752 Zhou, Y. et al., Mol.Cell Endocrinol.386 (2014): 16-33 Zhu, J. et al., Asian Pac.J Cancer Prev.14 (2013): 3011-3015 Zhu, N. et al., J Clin Invest126 (2016): 997-1011 Zhussupova, A. et al., PLoS.One.9 (2014): e105285 Zou, C. et al., Cancer118 (2012): 1845-1855 Zufferey, R. et al., J Virol.73 (1999): 2886-2892 Neumann, F. et al., Cancer Immunol.Immunother.53 (2004): 589-599 Rammensee, H. et al., Immunogenetics50 (1999): 213-219 Sun, Y. et al., Int.J.Cancer87 (2000): 399-404
圖 1A 至圖 1S 顯示了本發明的源基因的代表性表達特徵,其在不同癌症樣本中過量表達。腫瘤(黑點)和正常(灰色點)樣本按照器官起源分組,箱須圖代表了中位數、第 25 和第 75 百分位(箱)以及最小和最大(須)RPKM 值。正常器官根據風險類別排列順序。RPKM = 每百萬映射讀數每千堿基讀數。正常樣本:血細胞;血管;腦;心;肝;肺;脂肪:脂肪組織;adren.gl.:腎上腺;膽管;膀胱;BM:骨髓;軟骨;esoph:食管;眼睛;gallb:膽囊;頭頸部;腎;large_int:大腸;LN:淋巴結;神經;胰腺;parathyr:甲狀旁腺;pituit:垂體;skel.mus:骨骼肌;皮膚;small_int:小腸;脾;胃;甲狀腺;氣管;膀胱;乳房;卵巢;胎盤;攝護腺;睾丸;胸腺;子宮。腫瘤樣本:AML:急性髓性白血病;BRCA:乳腺癌;CLL: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RC:結直腸癌;GALB:膽囊癌;GB:膠質母細胞瘤;GC:胃癌;HCC:肝細胞癌;HNSCC:頭頸癌;MEL:黑色素瘤;NHL:非霍奇金淋巴瘤;NSCLC:非小細胞肺癌;OC:卵巢癌;OSC_GC:食管/胃癌;OSCAR:食管癌;PC:胰腺癌;PCA:攝護腺癌;RCC:腎細胞癌;SCLC:小細胞肺癌;UBC:膀胱癌;UEC:子宮和子宮內膜癌。圖 1A)基因符號:CT45A2,肽:KYEKIFEML (SEQ ID No.:12),圖 1B)基因符號:NLRP2,肽:VLYGPAGLGK (SEQ ID No.:27),圖 1C)基因符號:NLRP7,肽:LLDEGAMLLY (SEQ ID No.:31),圖 1D)基因符號:HTR3A,肽:GLLQELSSI (SEQ ID No.:66),圖 1E)基因符號:VTCN1,肽:KVVSVLYNV (SEQ ID NO:75),圖 1F) 基因符號:CYP2W1,肽:RYGPVFTV (SEQ ID No.:98),圖 1G)基因符號:MMP11,肽:LLQPPPLLAR (SEQ ID No.:98),圖 1H)基因符號:MMP12,肽:FVDNQYWRY (SEQ ID No.:115),圖 1I)基因符號:CTAG2,肽:APLPRPGAVL (SEQ ID No.:119),圖 1J)基因符號:FAM111B,肽:KPSESIYSAL (SEQ ID No.:123),圖 1K)基因符號:CCNA1,肽:HLLLKVLAF (SEQ ID No.:151),圖 1L)基因符號:FAM83H,肽:HVKEKFLL (SEQ ID No.:156),圖 1M)基因符號:MAGEA11,肽:KEVDPTSHSY (SEQ ID No.:194),圖 1N)基因符號:MMP11,肽:YTFRYPLSL (SEQ ID No.:227),圖 1O)基因符號:ZNF560,肽:VFVSFSSLF (SEQ ID No.:255),圖 1P)基因符號:IGF2BP1,肽:ISYSGQFLVK (SEQ ID No.:266),圖 1Q)基因符號:CLDN6,肽:LPMWKVTAF (SEQ ID No.:303),圖 1R)基因符號:IGF2BP3,肽:IEALSGKIEL (SEQ ID No.:413),圖 1S)基因符號:PRAME,肽:EEQYIAQF (SEQ ID No.:432)。
圖 1T 至 1V 顯示了本發明的源基因的代表性表達特徵,其在不同癌症樣本中過度表達。腫瘤(黑點)和正常(灰點)樣本根據器官起源進行分組。盒須圖代表中位 FPKM 值、第 25 和第 75 百分位數(盒)+須,延伸到最低數據點仍在下四分位數的 1.5 四分位數範圍 (IQR) 內,最高資料點仍在上四分位數的 1.5 IQR。正常器官根據風險類別排列順序。FPKM:每百萬映射讀數每千堿基片段。正常樣本:血細胞;bloodvess(血管);腦;心;肝;肺;脂肪(脂肪組織);adrenal gl(腎上腺);膽管;膀胱;骨髓;軟骨;esoph(食管);眼;gall bl(膽囊);頭頸部;intest. la(大腸);intest. sm(小腸);腎;淋巴結;nerve perith(外周神經);胰腺;parathyr(甲狀旁腺);perit(腹膜);pituit(垂體);胸膜;skel. mus skel(骨骼肌);皮膚;脾;胃;甲狀腺;氣管;輸尿管;乳房;卵巢;胎盤;攝護腺;睾丸;胸腺;子宮。腫瘤樣本:AML(急性髓性白血病);BRCA(乳腺癌);CCC(膽管細胞癌);CLL(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CRC(結直腸癌);GBC(膽囊癌);GBM(膠質母細胞瘤);GC(胃癌);HCC(肝細胞癌);HNSCC(頭頸部鱗狀細胞癌);MEL(黑色素瘤);NHL(非霍奇金淋巴瘤);NSCLCadeno(非小細胞肺癌腺癌);NSCLCother(NSCLC 樣本,不能明確分配為 NSCLCadeno 或 NSCLCsquam);NSCLCsquam(鱗狀細胞非小細胞肺癌);OC(卵巢癌);OSCAR(食管癌);PACA(胰腺癌);PRCA(攝護腺癌);RCC(腎細胞癌);SCLC(小細胞肺癌);UBC(膀胱癌);UEC(子宮和子宮內膜癌)。圖 1T),基因符號:MAGEA4,肽:SPDAESLFREALSNKVDEL (SEQ ID No.:597),圖 1U)基因符號:MAGEA4,肽:LSNKVDELAHFLLRK (SEQ ID No.:601),圖 1V)基因符號:MAGEB3,肽:KLITQDLVKLKYLEYRQ (SEQ ID No.:604)。
圖 2 顯示了健康 HLA-A*02+ 供體的肽特異性 CD8+ T 細胞體外反應的示例性結果。CD8+ T 細胞製備的方法為:使用抗 CD28 mAb 和 HLA-A*02 塗層的人工 APC 分別與 SeqID No 773 肽 (ALYGKLLKL, Seq ID NO:773)(A,左圖)。經過 3 個週期的刺激後,用 A*02/SeqID No 773 (A) 的 2D 多聚體染色法對肽反應性細胞進行檢測。右圖 (A) 顯示了用不相關A*02/肽複合體刺激的細胞對照染色。活單細胞透過 CD8+ 淋巴細胞門控。Boolean 門控幫助排除用不同肽特定的多聚體檢測的假陽性事件。提示了特異性多聚體+ 細胞和 CD8+ 淋巴細胞的頻率。
圖 3 顯示了健康 HLA-A*24+ 供體的肽特異性 CD8+ T 細胞體外反應的示例性結果。CD8+ T 細胞製備的方法為:使用抗 CD28 mAb 和 HLA-A*24 塗層的人工 APC 分別與 SeqID No 774 肽(A,左圖)。經過 3 個週期的刺激後,用 A*24/SeqID No 774 (VYVDDIYVI, Seq ID NO:774) (A) 的 2D 多聚體染色法對肽反應性細胞進行檢測。右圖 (A) 顯示了用不相關 A*24/肽複合體刺激的細胞對照染色。活單細胞透過 CD8+ 淋巴細胞門控。Boolean 門控幫助排除用不同肽特定的多聚體檢測的假陽性事件。提示了特異性多聚體+ 細胞和 CD8+ 淋巴細胞的頻率。
圖 4 顯示了健康 HLA-A*02+ 供體的肽特異性 CD8+ T 細胞體外反應的示例性結果。CD8+ T 細胞製備的方法為:使用抗 CD28 mAb 和 HLA-A*02 塗層的人工 APC 分別與 SeqID No 67 肽 SLLLPSIFL(A,左圖)或 SeqID No 75 肽 KVVSVLYNV(B,左圖)合成。經過 3 個週期的刺激後,用 A*02/SeqID No 67 (A) 或 A*02/SeqID No 75 (B) 的 2D 多聚體染色法對肽反應性細胞進行檢測。右圖(A 和 B)顯示用不相關 A*02/肽複合體刺激的細胞對照染色。活單細胞透過 CD8+ 淋巴細胞門控。Boolean 門控幫助排除用不同肽特定的多聚體檢測的假陽性事件。提示了特異性多聚體+ 細胞和 CD8+ 淋巴細胞的頻率。
圖 5 顯示了健康 HLA-A*24+ 供體的肽特異性 CD8+ T 細胞體外反應的示例性結果。CD8+ T 細胞製備的方法為:使用抗 CD28 mAb 和 HLA-A*24 塗層的人工 APC 分別與 SeqID No 11 肽SYSDLHYGF(A,左圖)或 SeqID No 79 肽 SYNEHWNYL(B,左圖)合成。經過 3 個週期的刺激後,用 A*24/SeqID No 11 (A) 或 A*24/SeqID No 79 (B) 的 2D 多聚體染色法對肽反應性細胞進行檢測。右圖(A 和 B)顯示用不相關A*24 /肽複合體刺激的細胞對照染色。活單細胞透過 CD8+ 淋巴細胞門控。Boolean 門控幫助排除用不同肽特定的多聚體檢測的假陽性事件。提示了特異性多聚體+ 細胞和 CD8+ 淋巴細胞的頻率。
圖 6 顯示了健康 HLA-B*07+ 供體的肽特異性 CD8+ T 細胞體外反應的示例性結果。CD8+ T 細胞製備的方法為:使用抗 CD28 mAb 和 HLA-B*07 塗層的人工 APC 分別與 SeqID No 33 肽 SPTFHLTL(A,左圖)或 SeqID No 40 肽 KPGTSYRVTL(B,左圖)合成。經過 3 個週期的刺激後,用B*07/SeqID No 33 (A) 或 B*07/SeqID No 40 (B) 的 2D 多聚體染色法對肽反應性細胞進行檢測。右圖(A 和 B)顯示用不相關 B*07/肽複合體刺激的細胞對照染色。活單細胞透過CD8+ 淋巴細胞門控。Boolean 門控幫助排除用不同肽特定的多聚體檢測的假陽性事件。提示了特異性多聚體+ 細胞和 CD8+ 淋巴細胞的頻率。
圖 7 顯示了健康HLA-A*01+ 供體的肽特異性 CD8+ T 細胞體外反應的示例性結果。CD8+ T 細胞製備的方法為:使用抗 CD28 mAb 和 HLA-A*01 塗層的人工 APC 分別與 SeqID No 113 肽 QLDSNRLTY(A,左圖)或 SeqID No 115 肽 FVDNQYWRY(B,左圖)合成。經過 3 個週期的刺激後,用 A*01/SeqID No 113 (A) 或 A*01/SeqID No 115 (B) 的 2D 多聚體染色法對肽反應性細胞進行檢測。右圖(A 和 B)顯示用不相關 A*01/肽複合體刺激的細胞對照染色。活單細胞透過CD8+ 淋巴細胞門控。Boolean 門控幫助排除用不同肽特定的多聚體檢測的假陽性事件。提示了特異性多聚體+ 細胞和 CD8+ 淋巴細胞的頻率。
圖 8 顯示了健康 HLA-A*03+ 供體的肽特異性 CD8+ T 細胞體外反應的示例性結果。CD8+ T 細胞製備的方法為:使用抗 CD28 mAb 和 HLA-A*03 塗層的人工 APC 分別與 SeqID No 23 肽 GMMKGGIRK(A,左圖)或 SeqID No 90 肽 KVAGERYVYK(B,左圖)合成。經過 3 個週期的刺激後,用 A*03/SeqID No 23 (A) 或 A*03/SeqID No 90 (B) 的 2D 多聚體染色法對肽反應性細胞進行檢測。右圖(A 和 B)顯示用不相關 A*03/肽複合體刺激的細胞對照染色。活單細胞透過 CD8+ 淋巴細胞門控。Boolean 門控幫助排除用不同肽特定的多聚體檢測的假陽性事件。提示了特異性多聚體+ 細胞和 CD8+ 淋巴細胞的頻率。
圖 9 顯示了健康 HLA-B*44+ 供體的肽特異性 CD8+ T 細胞體外反應的示例性結果。CD8+ T 細胞製備的方法為:使用抗 CD28 mAb 和 HLA-B*44 塗層的人工 APC 分別與 SeqID No 200 肽 AESIPTVSF(A,左圖)或 SeqID No 211 肽 EEKVFPSPLW(B,左圖)合成。經過 3 個週期的刺激後,用B*44/SeqID No 200 (A) 或 B*44/SeqID No 211 (B) 的 2D 多聚體染色法對肽反應性細胞進行檢測。右圖(A 和 B)顯示用不相關 B*44/肽複合體刺激的細胞對照染色。活單細胞透過 CD8+ 淋巴細胞門控。Boolean 門控幫助排除用不同肽特定的多聚體檢測的假陽性事件。提示了特異性多聚體+ 細胞和 CD8+ 淋巴細胞的頻率。
國內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110> 德商.英麥提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immatics biotechnologies GmbH)
<120> 用於卵巢癌和其他癌症免疫治療的新型肽和肽組合物
<130> I33008WO
<150> DE 102017101671.6
<151> 2017-01-27
<150> US 62/451,255
<151> 2017-01-27
<160> 776
<170> PatentIn版本3.5
<210> 1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
Figure 107102867-A0305-02-0270-1
<210> 2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
Figure 107102867-A0305-02-0270-2
<210> 3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
Figure 107102867-A0305-02-0270-3
<210> 4
<211> 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4
Figure 107102867-A0305-02-0270-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3
Figure 12_A0101_SEQ_000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5
Figure 12_A0101_SEQ_0006
Figure 12_A0101_SEQ_0007
Figure 12_A0101_SEQ_0008
Figure 12_A0101_SEQ_0009
Figure 12_A0101_SEQ_0010
Figure 12_A0101_SEQ_0011
Figure 12_A0101_SEQ_0012
Figure 12_A0101_SEQ_0013
Figure 12_A0101_SEQ_0014
Figure 12_A0101_SEQ_0015
Figure 12_A0101_SEQ_0016
Figure 12_A0101_SEQ_0017
Figure 12_A0101_SEQ_0018
Figure 12_A0101_SEQ_0019
Figure 12_A0101_SEQ_0020
Figure 12_A0101_SEQ_0021
Figure 12_A0101_SEQ_0022
Figure 12_A0101_SEQ_0023
Figure 12_A0101_SEQ_0024
Figure 12_A0101_SEQ_0025
Figure 12_A0101_SEQ_0026
Figure 12_A0101_SEQ_0027
Figure 12_A0101_SEQ_0028
Figure 12_A0101_SEQ_0029
Figure 12_A0101_SEQ_0030
Figure 12_A0101_SEQ_0031
Figure 12_A0101_SEQ_0032
Figure 12_A0101_SEQ_0033
Figure 12_A0101_SEQ_0034
Figure 12_A0101_SEQ_0035
Figure 12_A0101_SEQ_0036
Figure 12_A0101_SEQ_0037
Figure 12_A0101_SEQ_0038
Figure 12_A0101_SEQ_0039
Figure 12_A0101_SEQ_0040
Figure 12_A0101_SEQ_0041
Figure 12_A0101_SEQ_0042
Figure 12_A0101_SEQ_0043
Figure 12_A0101_SEQ_0044
Figure 12_A0101_SEQ_0045
Figure 12_A0101_SEQ_0046
Figure 12_A0101_SEQ_0047
Figure 12_A0101_SEQ_0048
Figure 12_A0101_SEQ_0049
Figure 12_A0101_SEQ_0050
Figure 12_A0101_SEQ_0051
Figure 12_A0101_SEQ_0052
Figure 12_A0101_SEQ_0053
Figure 12_A0101_SEQ_0054
Figure 12_A0101_SEQ_0055
Figure 12_A0101_SEQ_0056
Figure 12_A0101_SEQ_0057
Figure 12_A0101_SEQ_0058
Figure 12_A0101_SEQ_0059
Figure 12_A0101_SEQ_0060
Figure 12_A0101_SEQ_0061
Figure 12_A0101_SEQ_0062
Figure 12_A0101_SEQ_0063
Figure 12_A0101_SEQ_0064
Figure 12_A0101_SEQ_0065
Figure 12_A0101_SEQ_0066
Figure 12_A0101_SEQ_0067
Figure 12_A0101_SEQ_0068
Figure 12_A0101_SEQ_0069
Figure 12_A0101_SEQ_0070
Figure 12_A0101_SEQ_0071
Figure 12_A0101_SEQ_0072
Figure 12_A0101_SEQ_0073
Figure 12_A0101_SEQ_0074
Figure 12_A0101_SEQ_0075
Figure 12_A0101_SEQ_0076
Figure 12_A0101_SEQ_0077
Figure 12_A0101_SEQ_0078
Figure 12_A0101_SEQ_0079
Figure 12_A0101_SEQ_0080
Figure 12_A0101_SEQ_0081
Figure 12_A0101_SEQ_0082
Figure 12_A0101_SEQ_0083
Figure 12_A0101_SEQ_0084
Figure 12_A0101_SEQ_0085
Figure 12_A0101_SEQ_0086
Figure 12_A0101_SEQ_0087
Figure 12_A0101_SEQ_0088
Figure 12_A0101_SEQ_0089
Figure 12_A0101_SEQ_0090
Figure 12_A0101_SEQ_0091
Figure 12_A0101_SEQ_0092
Figure 12_A0101_SEQ_0093
Figure 12_A0101_SEQ_0094
Figure 12_A0101_SEQ_0095
Figure 12_A0101_SEQ_0096
Figure 12_A0101_SEQ_0097
Figure 12_A0101_SEQ_0098
Figure 12_A0101_SEQ_0099
Figure 12_A0101_SEQ_0100
Figure 12_A0101_SEQ_0101
Figure 12_A0101_SEQ_0102
Figure 12_A0101_SEQ_0103
Figure 12_A0101_SEQ_0104
Figure 12_A0101_SEQ_0105
Figure 12_A0101_SEQ_0106
Figure 12_A0101_SEQ_0107
Figure 12_A0101_SEQ_0108
Figure 12_A0101_SEQ_0109
Figure 12_A0101_SEQ_0110
Figure 12_A0101_SEQ_0111
Figure 12_A0101_SEQ_0112
Figure 12_A0101_SEQ_0113
Figure 12_A0101_SEQ_0114
Figure 12_A0101_SEQ_0115
Figure 12_A0101_SEQ_0116
Figure 12_A0101_SEQ_0117
Figure 12_A0101_SEQ_0118
Figure 12_A0101_SEQ_0119
Figure 12_A0101_SEQ_0120
Figure 12_A0101_SEQ_0121
Figure 12_A0101_SEQ_0122
Figure 12_A0101_SEQ_0123
Figure 12_A0101_SEQ_0124
Figure 12_A0101_SEQ_0125
Figure 12_A0101_SEQ_0126
Figure 12_A0101_SEQ_0127
Figure 12_A0101_SEQ_0128
Figure 12_A0101_SEQ_0129
Figure 12_A0101_SEQ_0130
Figure 12_A0101_SEQ_0131
Figure 12_A0101_SEQ_0132
Figure 12_A0101_SEQ_0133
Figure 12_A0101_SEQ_0134
Figure 12_A0101_SEQ_0135
Figure 12_A0101_SEQ_0136
Figure 12_A0101_SEQ_0137
Figure 12_A0101_SEQ_0138
Figure 12_A0101_SEQ_0139
Figure 12_A0101_SEQ_0140
Figure 12_A0101_SEQ_0141
Figure 12_A0101_SEQ_0142
Figure 12_A0101_SEQ_0143
Figure 12_A0101_SEQ_0144

Claims (19)

  1. 一種肽,其由SEQ ID No.119(APLPRPGAVL)之一氨基酸序列所組成,或其一藥用鹽。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肽,其中該肽有能力與一MHC-I或-II類分子結合,以及其中該肽與MHC結合時能夠被CD4和/或CD8 T細胞識別。
  3. 一種抗體,呈一單克隆抗體形式,或其片段,其特異性地識別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肽。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抗體,其中該肽與一MHC分子結合。
  5. 一種T細胞受體或其片段,其與一HLA配體反應,其中該配體為一肽-MHC複合體的部分,其中該配體是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肽。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T細胞受體,其中該肽與一MHC分子結合。
  7. 如請求項5或6所述的T細胞受體,其中該T細胞受體作為一可溶性分子提供並具有一進一步的效應子功能。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T細胞受體,其中該進一步的效應子功能為一免疫刺激結構域或毒素。
  9. 一種重組宿主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1或2 所述的肽,如請求項3或4所述的抗體或其片段,如請求項5至8任一項所述的T細胞受體或其片段,其中該重組宿主細胞選自一抗原提呈細胞。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重組宿主細胞,其中該抗原提呈細胞為一樹突細胞、一T細胞或一NK細胞。
  11. 一種體外製備活化的T淋巴細胞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將T細胞與載有抗原的人I或II類MHC分子進行體外連接,該等分子在一合適的抗原提呈細胞表面或一人工類比的抗原提呈細胞結構表面上表達足夠的一段時間從而以一抗原特異性方式活化該等T細胞,其中該抗原為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肽。
  12. 一種活化的T淋巴細胞,由如請求項11所述的方法製成,其有特異性地識別一細胞,該細胞提呈包含請求項1或2中給定的一氨基酸序列的一多肽。
  13. 一種藥物組合物,其包括至少一活性成分,該活性成分選自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肽、如請求項3或4所述的抗體或其片段、如請求項5至8任一項所述的T細胞受體或其片段、如請求項9或10所述的重組宿主細胞,或如請求項12所述的活化的T淋巴細胞,或一共軛或標記的活性成分以及一藥用載體和藥用賦形劑和/或穩定劑。
  14. 一種用於製備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肽、如請求項3或4所述的抗體或其片段,或如請求項5至8任一項所述的T細胞受體或其片段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培養如請求項9或10所述的重組宿主細胞以及從該重組宿主細胞和/或其培養基中分離出該肽、該抗體或其片段或該T細胞受體或其片段。
  15. 一種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肽、如請求項3或4所述的抗體或其片段、如請求項5至8任一項所述的T細胞受體或其片段、如請求項9或10所述的重組宿主細胞,或如請求項12所述的活化的T淋巴細胞於醫藥上的用途。
  16. 一種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肽、如請求項3或4所述的抗體或其片段、如請求項5至8任一項所述的T細胞受體或其片段、如請求項9或10所述的重組宿主細胞,或如請求項12所述的活化的T淋巴細胞於製造一抗癌藥物上的用途。
  17. 一種套組,包括:a)包含一藥物組合物的一容器,該藥物組合物包含呈溶液或凍乾形式之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肽、如請求項3或4所述的抗體或其片段、如請求項5至8任一項所述的T細胞受體或其片段、如請求項9或10所述的重組宿主細胞,或如請求項12所述的活化的T 淋巴細胞。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套組,進一步包括選自下列之至少一者:b)一第二容器,其含有凍乾粉劑型的一稀釋劑或重組溶液;c)選自由SEQ ID No.1至SEQ ID No.772所組成群組之至少另一肽;以及d)(i)使用溶液或(ii)重組和/或使用凍乾粉劑型的說明書。
  19. 如請求項17或18所述的套組,進一步包括(iii)一緩衝劑、(iv)一稀釋劑、(v)一過濾液、(vi)一針,或(v)一注射器之一或多者。
TW107102867A 2017-01-27 2018-01-26 用於卵巢癌和其他癌症免疫治療的新型肽和肽組合物 TWI7963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451255P 2017-01-27 2017-01-27
DE102017101671.6 2017-01-27
US62/451,255 2017-01-27
DE102017101671 2017-01-27
??102017101671.6 2017-01-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1507A TW201831507A (zh) 2018-09-01
TWI796314B true TWI796314B (zh) 2023-03-21

Family

ID=62978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2867A TWI796314B (zh) 2017-01-27 2018-01-26 用於卵巢癌和其他癌症免疫治療的新型肽和肽組合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MA (1) MA47367B1 (zh)
TW (1) TWI796314B (zh)
WO (1) WO20181382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19010459A (es) 2017-03-03 2020-01-09 Treos Bio Zrt Vacuna.
MX2021002449A (es) * 2018-09-04 2021-08-05 Treos Bio Ltd Vacunas peptidicas.
TW202039535A (zh) * 2018-12-18 2020-11-01 德商英麥提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B*08限制肽和肽組合物抗癌免疫治療和相關方法
MX2022000046A (es) * 2019-06-25 2022-02-24 Univ Montreal Novedosos antigenos especificos de tumores para cancer de ovario y usos de estos.
CN113967261B (zh) * 2020-07-24 2023-02-0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Folr1抑制剂的应用和治疗肝癌药物混合物
EP4326858A1 (en) * 2021-04-23 2024-02-28 VLP Therapeutics, Inc. Galectin-targeting immunotherapy
CN115350145A (zh) * 2022-09-06 2022-11-18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细菌介导负载二甲双胍的多肽水凝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56202A1 (en) * 2015-03-27 2016-10-06 Immatics Biotechnologies Gmbh Novel peptides and combination of peptides for use in immunotherapy against various tum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0859A (en) 1977-05-27 1984-04-03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thod for producing recombinant bacterial plasmids containing the coding sequences of higher organisms
US4704362A (en) 1977-11-08 1987-11-03 Genentech, Inc. Recombinant cloning vehicle microbial polypeptide expression
DK171727B1 (da) 1978-12-22 1997-04-14 Biogen Inc Rekombinante hepatitis B virus DNA-molekyler, værtsorganismer transformeret hermed, HBV-antigenspecifikke polypeptider, DNA-sekvenser kodende for HBV-antigenspecifikke polypeptider, metoder til påvisning af hepatitis B virus-antistoffer, metoder til fremstilling af nævnte DNA-molekyler, fremgangsmåder til fremstilling af nævnte polypeptider og midler til påvisning af HBV-infektion
US4530901A (en) 1980-01-08 1985-07-23 Biogen N.V. Recombinant DNA molecules and their use in producing human interferon-like polypeptides
US4342566A (en) 1980-02-22 1982-08-03 Scripps Clinic & Research Foundation Solid phase anti-C3 assay for detection of immune complexes
US4678751A (en) 1981-09-25 1987-07-07 Genentech, Inc. Hybrid human leukocyte interferons
US4766075A (en) 1982-07-14 1988-08-23 Genentech, Inc. Human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S4582800A (en) 1982-07-12 1986-04-15 Hoffmann-La Roche Inc. Novel vector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terferon expression
US4816567A (en) 1983-04-08 1989-03-28 Genentech, Inc. Recombinant immunoglobin preparations
US4757006A (en) 1983-10-28 1988-07-12 Genetics Institute, Inc. Human factor VIII:C gene and recombinant methods for production
US4677063A (en) 1985-05-02 1987-06-30 Cetus Corporation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US4810648A (en) 1986-01-08 1989-03-07 Rhone Poulenc Agrochimie Haloarylnitrile degrading gene, its use, and cells containing the gene
US4897445A (en) 1986-06-27 1990-01-30 The Administrators Of The Tulane Educational Fund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a peptide containing a non-peptide bond
CA2163032C (en) 1993-06-03 2001-02-06 John Landon Antibody fragments in therapy
AUPM322393A0 (en) 1993-12-24 1994-01-27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The Mucin carbohydrate compounds and their use in immunotherapy
ATE244300T1 (de) 1996-01-17 2003-07-15 Imp College Innovations Ltd Immunotherapie mit verwendung von zytotoxischen t lymphozyten (ctl)
US5849589A (en) 1996-03-11 1998-12-15 Duke University Culturing monocytes with IL-4, TNF-α and GM-CSF TO induce differentiation to dendric cells
US6406705B1 (en) 1997-03-10 2002-06-18 University Of Iowa Research Foundation Use of nucleic acids containing unmethylated CpG dinucleotide as an adjuvant
US20040191260A1 (en) 2003-03-26 2004-09-30 Techn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Ltd. Compositions capable of specifically binding particular human antigen presenting molecule/pathogen-derived antigen complexes and uses thereof
WO2001072768A2 (en) 2000-03-27 2001-10-04 Techn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Ltd. Single chain class 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es, constructs encoding same and methods of generating same
EP1289564B1 (en) 2000-06-05 2018-07-18 Altor BioScience Corporation T cell receptor fusions and conjugat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US7285631B2 (en) * 2001-08-10 2007-10-23 Serono Genetics Institute S.A. Human cDNAs and proteins and uses thereof
US6992176B2 (en) 2002-02-13 2006-01-31 Techn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Ltd. Antibody having a T-cell receptor-like specificity, yet higher affinity, and the use of same in the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viral infection and autoimmune disease
EP1485075A4 (en) 2002-02-20 2006-04-26 Dyax Corp MHC-PEPTIDE COMPLEX BINDING LIGANDS
US7569664B2 (en) 2002-10-09 2009-08-04 Immunocore Limited Single chain recombinant T cell receptors
CA2505558C (en) 2002-11-09 2013-07-02 Avidex Limited T cell receptor display
GB0304068D0 (en) 2003-02-22 2003-03-26 Avidex Ltd Substances
US20070166318A1 (en) * 2003-05-30 2007-07-19 Macina Roberto A Compositions, splice variants and methods relating to ovarian specific nucleic acids and proteins
DE602004019965D1 (de) * 2003-11-19 2009-04-23 Survac Aps Proteine der bcl-2-familie und fragmente davon, und ihre verwendung bei krebspatienten
ATE461214T1 (de) 2005-09-05 2010-04-15 Immatics Biotechnologies Gmbh Tumor-assoziierte peptide, welche an unterschiedliche menschliche leukozytenantigene der klasse ii binden
HUE026142T2 (en) * 2007-07-27 2016-05-30 Immatics Biotechnologies Gmbh New immunogenic epitope for immunotherapy
JP2011520783A (ja) * 2008-04-17 2011-07-21 エルレフ ホスピタル インドールアミン2,3−ジオキシゲナーゼに基づく免疫療法
US20090263574A1 (en) 2008-04-21 2009-10-22 Quinn Daniel E Method of restoring an article
PT2113253E (pt) * 2008-04-30 2010-06-15 Immatics Biotechnologies Gmbh Formulações novas de peptídeos associados a tumores que se ligam a moléculas de classe i ou ii do antígeno leucocitário humano (hla) para vacinas
WO2010037395A2 (en) * 2008-10-01 2010-04-08 Dako Denmark A/S Mhc multimers in cancer vaccines and immune monitoring
WO2010037397A1 (en) * 2008-10-01 2010-04-08 Dako Denmark A/S Mhc multimers in cmv immune monitoring
GB201006360D0 (en) * 2010-04-16 2010-06-02 Immatics Biotechnologies Gmbh Method for differentially quantifying naturally processed HLA-restricted peptides for cancer, autoimmu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immunotherapy development
BR112013010213A2 (pt) 2010-10-26 2019-09-24 Techn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Ltd anticorpos que unem ligantes solúveis de receptores de célula t
WO2013057586A1 (en) 2011-10-19 2013-04-25 Oslo Universitetssykehus Hf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soluble t - cell receptors
US20190292535A1 (en) 2012-11-08 2019-09-26 Roche Diagnostics Operations, Inc. Nucleic acids encoding chimeric polypeptides for library screening
EP2808392A1 (en) 2013-05-28 2014-12-03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 Aptamers and use of the aptamer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GB201319446D0 (en) * 2013-11-04 2013-12-18 Immatics Biotechnologies Gmbh Personalized immunotherapy against several neuronal and brain tumors
GB201512369D0 (en) * 2015-07-15 2015-08-19 Immatics Biotechnologies Gmbh Novel peptides and combination of peptides for use in immunotherapy against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nd other cancer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56202A1 (en) * 2015-03-27 2016-10-06 Immatics Biotechnologies Gmbh Novel peptides and combination of peptides for use in immunotherapy against various tumo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A47367B1 (fr) 2023-06-28
WO2018138257A1 (en) 2018-08-02
TW201831507A (zh) 2018-09-01
MA47367A (fr) 2019-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19940B2 (en) Peptides and combination of peptides for use in immunotherapy against ovarian cancer and other cancers
TWI796314B (zh) 用於卵巢癌和其他癌症免疫治療的新型肽和肽組合物
US11840562B2 (en) Peptides and combination of peptides for use in immunotherapy against ovarian cancer and other cancers
NZ796665A (en) Novel peptides and combination of peptides for use in immunotherapy against ovarian cancer and other cancers
NZ789493A (en) Novel peptides and combination of peptides for use in immunotherapy against ovarian cancer and other canc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