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5291B - 無線通訊系統中用於支持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方法和設備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訊系統中用於支持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方法和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5291B
TWI785291B TW108144396A TW108144396A TWI785291B TW I785291 B TWI785291 B TW I785291B TW 108144396 A TW108144396 A TW 108144396A TW 108144396 A TW108144396 A TW 108144396A TW I785291 B TWI785291 B TW I7852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link
signaling
qos
vehicle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43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5802A (zh
Inventor
潘立德
郭豊旗
曾立至
Original Assignee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5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5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5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529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30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從初始使用者設備的視角公開一種用於建立與目標使用者設備的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方法和設備。在一個實施例中,方法包含傳輸用於建立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第一PC5信令,其中第一PC5信令包含目標使用者設備的識別和車輛到一切服務的識別。

Description

無線通訊系統中用於支持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方法和設備
本公開大體上涉及無線通訊網路,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用於處理對於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UE的行動性的方法和設備。
隨著往來行動通訊裝置的大量數據的通訊需求的快速增長,傳統的行動語音通訊網路演進成與互聯網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數據封包通訊的網路。此類IP數據封包通訊可以為行動通訊裝置的使用者提供IP承載語音、多媒體、多播和按需通訊服務。
示例性網路結構是演進型通用陸地無線電存取網(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E-UTRAN系統可提供高數據處理量以便實現上述IP承載語音和多媒體服務。目前,3GPP標準組織正在討論新的下一代(例如,5G)無線電技術。因此,目前在提交和考慮對3GPP標準的當前主體的改變以使3GPP標準演進和完成。
從初始UE(使用者設備)的視角公開一種用於建立與目標UE的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方法和設備。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方法包含傳輸用於建立所述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第一PC5信令,其中所述第一PC5信令包含目標UE的識別和車輛到一切(Vehicle-to-Everything,V2X)服務的識別。
下文描述的示例性無線通訊系統和裝置採用支持廣播服務的無線通訊系統。無線通訊系統經廣泛部署以提供各種類型的通訊,例如語音、數據等。這些系統可以基於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時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正交頻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3GPP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 LTE)無線存取、3GPP長期演進高級(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 LTE-A或LTE-高級)、3GPP2 超行動寬帶(Ultra Mobile Broadband, UMB)、WiMax或一些其它調變技術。
確切地說,下文描述的示例性無線通訊系統裝置可被設計成支持例如名為“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在本文中被稱作3GPP)的聯盟提供的標準等一個或多個標準,包含:RAN2 #104主席紀要;3GPP TR 23.786 v1.0.0,“關於支持先進V2X服務的EPS和5G系統的架構增強的研究(Study on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EPS and 5G System to support advanced V2X services)”;以及TS 36.321 V15.3.0,“演進型通用陸地無線電存取(E-UTRA);媒體存取控制(MAC)協定規範(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Medium Access Control(MAC)protocol specification)”。上文所列標準和文獻特此明確地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
第1圖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多址無線通訊系統。存取網路100(AN)包含多個天線群組,其中一個天線群組包含104和106,另一天線群組包含108和110,並且又一天線群組包含112和114。在第1圖中,針對每個天線群組僅示出了兩個天線,但是每個天線群組可以使用更多或更少個天線。存取終端116(AT)與天線112和114通訊,其中天線112和114經由前向鏈路120向存取終端116傳輸訊息,並經由反向鏈路118從存取終端116接收訊息。存取終端(AT)122與天線106和108通訊,其中天線106和108經由前向鏈路126向存取終端(AT)122傳輸訊息,並經由反向鏈路124從存取終端(AT)122接收訊息。在FDD系統中,通訊鏈路118、120、124和126可使用不同頻率進行通訊。例如,前向鏈路120可使用與反向鏈路118所使用頻率不同的頻率。
每個天線群組和/或它們被設計成在其中通訊的區域常常被稱作存取網路的扇區。在實施例中,天線群組各自被設計成與存取網路100所覆蓋的區域的扇區中的存取終端通訊。
在通過前向鏈路120和126的通訊中,存取網路100的傳輸天線可以利用波束成形以便改進不同存取終端116和122的前向鏈路的訊噪比。並且,相比於通過單個天線傳輸到其所有存取終端的存取網路,使用波束成形以傳輸到在存取網路的整個覆蓋範圍中隨機分散的存取終端的存取網路對相鄰細胞中的存取終端產生更少的干擾。
存取網路(access network, AN)可以是用於與終端通訊的固定台或基站,並且也可以被稱作存取點、Node B、基站、增強型基站、演進型Node B(evolved Node B, eNB),或某一其它術語。存取終端(access terminal, AT)還可以被稱作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 UE)、無線通訊裝置、終端、存取終端或某一其它術語。
第2圖是MIMO 系統200中的發射器系統210(也被稱作存取網路)和接收器系統250(也被稱作存取終端(AT)或使用者設備(UE)的實施例的簡化方塊圖。在發射器系統210處,從數據源212將用於多個數據流的業務數據提供到傳輸(TX)數據處理器214。
在一個實施例中,通過相應的傳輸天線傳輸每個數據流。TX數據處理器214基於針對每一數據流而選擇的特定編碼方案來格式化、編碼及交錯數據流的業務數據以提供經編碼數據。
可使用OFDM技術將每個數據流的編碼數據與導頻數據多路複用。導頻數據通常為以已知方式進行處理的已知數據樣式,且可在接收器系統處使用以估計通道響應。隨後基於針對每個數據流選擇的特定調變方案(例如,BPSK、QPSK、M-PSK或M-QAM)來調變(即,符號映射)用於每個數據流的複用的導頻和編碼數據以提供調變符號。可以通過由處理器230執行的指令來決定用於每個數據流的數據速率、編碼和調變。
接著將所有數據流的調變符號提供給TX MIMO處理器220,處理器可進一步處理調變符號(例如,用於OFDM)。TX MIMO處理器220接著將NT 個調變符號流提供給NT 個發射器(TMTR)222a到222t。在某些實施例中,TX MIMO處理器220將波束成形權重應用於數據流的符號並應用於從其傳輸符號的天線。
每個發射器222接收並處理相應符號流以提供一個或多個類比訊號,並且進一步調節(例如,放大、濾波和上變頻轉換)類比訊號以提供適合於經由MIMO通道傳輸的調變訊號。接著分別從NT 個天線224a到224t傳輸來自發射器222a到222t的NT 個調變訊號。
在接收器系統250處,由NR 個天線252a到252r接收所傳輸的調變訊號,並且將從每個天線252接收到的訊號提供到相應的接收器(RCVR)254a到254r。每個接收器254調節(例如,濾波、放大和下變頻轉換)相應的接收訊號、將調節訊號數位化以提供樣本,並且進一步處理樣本以提供對應的“接收”符號流。
RX數據處理器260接著基於特定接收器處理技術從NR 個接收器254接收並處理NR 個接收符號流以提供NT 個“檢測”符號流。RX數據處理器260接著對每個檢測符號流進行解調、解交錯和解碼以恢復數據流的業務數據。由RX數據處理器260進行的處理與由發射器系統210處的TX MIMO處理器220和TX數據處理器214執行的處理互補。
處理器270週期性地決定要使用哪個預編碼矩陣(下文論述)。處理器270制定包括矩陣索引部分和秩值部分的反向鏈路訊息。
反向鏈路訊息可包括與通訊鏈路和/或接收數據流有關的各種類型的訊息。反向鏈路訊息接著由TX數據處理器238(其還接收來自數據源236的多個數據流的業務數據)處理,由調變器280調變,由發射器254a到254r調節,並且被傳輸回到發射器系統210。
在發射器系統210處,來自接收器系統250的調變訊號由天線224接收、由接收器222調節、由解調器240解調,並由RX數據處理器242處理,以提取由接收器系統250傳輸的反向鏈路訊息。接著,處理器230決定使用哪個預編碼矩陣來決定波束成形權重,然後處理所提取的訊息。
轉向第3圖,此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通訊裝置的替代簡化功能方塊圖。如第3圖所示,可以利用無線通訊系統中的通訊裝置300來實現第1圖中的UE(或AT)116和122或第1圖中的基站(或AN)100,並且無線通訊系統優選地是LTE系統。通訊裝置300可以包含輸入裝置302、輸出裝置304、控制電路306、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308、存儲器310、程式碼312以及收發器314。控制電路306通過CPU 308執行存儲器310中的程式碼312,由此控制通訊裝置300的操作。通訊裝置300可以接收由使用者通過輸入裝置302(例如,鍵盤或小鍵盤)輸入的訊號,且可通過輸出裝置304(例如,顯示器或揚聲器)輸出圖像和聲音。收發器314用於接收和傳輸無線訊號、將接收訊號傳遞到控制電路306、且無線地輸出由控制電路306生成的訊號。也可以利用無線通訊系統中的通訊裝置300來實現第1圖中的AN 100。
第4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在第3圖中所示的程式碼312的簡化方塊圖。在此實施例中,程式碼312包含應用層400、層3部分402以及層2部分404,且耦合到層1部分406。層3部分402一般上執行無線電資源控制。層2部分404一般執行鏈路控制。層1部分406一般執行實體連接。
如3GPP RAN2 #104主席紀要中所提到,3GPP RAN2 #104會議作出了關於NR(新RAT/無線電)eV2X(增強型車輛到一切)側鏈路通訊的以下協定: 協定 1:針對所有RRC_CONNECTED UE、RRC_IDLE UE和RRC_INACTIVE UE(如果支持)支持NR V2X側鏈路通訊。RRC_INACTIVE中的UE(如果支持)以與RRC_IDLE UE相同的方式,即使用包含在SIB中的細胞特定配置來執行V2X側鏈路通訊。 2:正如在LTE中,NR V2X需要V2X特定SIB。V2X特定SI是否應為支持NR中的V2X側鏈路通訊的細胞的按需SI,有待RAN2進一步研究。 3:對於用於NR V2X側鏈路通訊的RRC連接建立,用於LTE V2X側鏈路通訊的RRC連接建立條件(即,無Tx池的情況下包含在SIB中的相關頻率)被視為基線。NR中基於LTE基線是否需要用於V2X側鏈路通訊的新RRC連接建立條件/需要用於V2X側鏈路通訊的什麼新RRC連接建立條件,有待進一步研究。 4:RAN2將支援UE可被配置成同時執行模式-1和模式-2兩者的情況,假定RAN1對此不關注。其可適用的情境有待進一步研究。 5:對於交遞期間的NR V2X側鏈路通訊,LTE V2X側鏈路通訊中的交遞期間的Tx和Rx操作和配置(即,使用HO命令中配置的目標細胞的Rx池和異常Tx池)被視為基線。NR V2X側鏈路通訊基於LTE基線需要交遞期間的Tx/Rx操作和配置的增強。細節有待進一步研究。 6:對於NR V2X側鏈路通訊中的細胞(重新)選擇,LTE V2X側鏈路通訊中的細胞重選標準(即,給定載波間V2X SL配置的情況下優先化頻率)和配置(即,SL-AnchorCarrierFreqList-V2X)被視為基線。關於針對NR中的V2X側鏈路通訊的細胞(重新)選擇,基於LTE基線是否需要新標準/配置/需要什麼新標準/配置,有待進一步研究。如何最小化細胞(重新)選擇期間NR V2X側鏈路通訊的傳輸/接收中斷取決於UE實施方案。 7:對於NR V2X側鏈路通訊,需要側鏈路UE訊息的報告。LTE中的側鏈路UE訊息報告機制被視為基線。對於NR中的側鏈路UE訊息,需要包含什麼訊息有待進一步研究。 8:對於NR中的側鏈路相關測量和報告,需要CBR測量和報告以及位置報告。用於LTE V2X側鏈路通訊的CBR測量/報告機制和位置報告機制(NR傳信是否對其支持有待進一步研究)被視為基線。RAN2可取決於RAN1進程決定基於LTE基線在NR中的側鏈路相關測量和報告機制是否需要任何增強。 9:為了報告用於NR V2X側鏈路通訊的業務模式,需要UE輔助訊息報告(至少針對週期性業務模式)。用於LTE V2X側鏈路通訊的UE輔助報告機制被視為基線。RAN2基於QoS論述的結論進一步論述基於LTE基線用於NR V2X側鏈路通訊的UE輔助訊息中是否需要新訊息/需要什麼新訊息。 10:RAN2等待關於SL同步設計的RAN1結論,然後致力於NR PC5 RRC中的MIB-SL-V2X設計。 11:在NR中,PC5-C協定堆堆疊包含至少RRC、RLC、MAC和PHY子層。是否具有PDCP子層取決於是否引入除MIB-SL外的任何新PC5 RRC訊息(例如,[103bis#38]的結果)。 關於MAC的協定: 1:RAN2將捕獲有條件(即,如果L1控制訊息中未使用完全L1 id)的L2封包過濾功能。我們是否需要額外過濾功能用於單播和組播有待進一步研究。 2:NR MAC中至少針對NR側鏈路廣播支持側鏈路載波/資源(重新)選擇功能。RAN2應考慮到RAN1進程進一步研究LTE操作是否可再用於NR中的側鏈路載波/資源(重新)選擇功能。 3:至少針對NR側鏈路廣播支持側鏈路HARQ傳輸(無HARQ反饋)和側鏈路進程。RAN2應考慮到RAN1進程進一步論述對側鏈路HARQ操作的潛在增強。 4:至少針對NR MAC中的NR側鏈路廣播支持側鏈路特定LCP。RAN2應進一步研究側鏈路特定LCP將如何工作。 5:針對NR MAC中的NR側鏈路廣播、組播和單播支持側鏈路緩衝區狀態報告。 6:針對NR MAC中的NR側鏈路廣播、組播和單播支持UL/SL TX優先化。必要時(例如歸因於對QoS的潛在影響),研究對UL/SL TX優先化的潛在改進。 7:RAN2應額外研究是否以及如何增強NR MAC中的SR程序/配置、MAC PDU格式、HARQ/CSI反饋/程序(用於組播和單播)(如果存在任何層級2 RAN2問題),和所配置的SL准予傳輸。 關於RLC的協定: 8:在NR RLC中針對NR側鏈路廣播、組播和單播支持RLC SDU的分段與重組。 9:在NR RLC中針對NR側鏈路廣播、組播和單播支持RLC SDU丟棄功能。 10:如果SBCCH用於NR側鏈路(取决於關於同步方面的RAN1決策),則NR TM RLC實體被配置成提交/接收RLC PDU。 11:NR UM RLC實體被配置成針對SL廣播、組播和單播的使用者封包提交/接收RLC PDU。對於廣播並不支持RLC AM。 關於PDCP的協定: 12:在NR PDCP中針對NR側鏈路廣播、組播支持側鏈路封包複製。對於單播有待進一步研究。 13:在NR PDCP中針對NR側鏈路廣播、組播和單播支持基於計時器的SDU/PDU丟棄功能。 關於單播的協定 1:對於針對SL單播需要經由側鏈路在UE之間交換的AS層級訊息,RAN2可將以下視為基線,且將檢查AS層級訊息是否可商定以及RAN2、SA2和RAN1中的某一進程之後的細節: -UE ID、UE能力、無線電/載送配置、PHY訊息/配置(例如HARQ、CSI)、資源訊息/配置和QoS訊息 2:可針對RRC配置在gNB和UE之間交換用於SL單播的AS層級訊息。RAN2假設UE可向網路提供QoS相關訊息,且將檢查AS層級訊息是否可商定以及RAN2、SA2和RAN1中的某一進程之後的細節。 3:針對SL單播經由側鏈路在UE之間經由RRC信令(例如PC5-RRC)交換AS層級訊息。除STCH(SL業務通道)之外還將引入新邏輯通道(SCCH:SL控制通道)。SCCH攜載PC5-RRC訊息。 4:RAN2將考慮SI階段期間的兩個選項。需要關於每一選項的定義、程序和訊息的進一步論述。 -    選項1:還需要通過PC5-RRC進行AS層連接建立程序。 -    選項2:上部層連接建立程序已足夠。 5:RAN2將研究一種基於RRM或RLM的AS層級鏈路管理。RAN2將不考慮一種基於PC5-RRC層級保活(keep alive)訊息的管理。需要關於可能的詳細選項的進一步論述。 關於組播的協定 6:需要關於組播是否遵循與單播相同的機制的進一步論述,這在上文商定。 7:不研究用以決定群組管理器(即,頭端UE)的AS層級機制。關於群組管理器(頭端UE)對於AS和AS層級功能性的可見性的車輛成隊技術(platooning)有待進一步研究。 協定 1:RAN2假設具有SL的候選RAT應通過上部層與服務類型相關聯。 2:RAN2針對給定V2X服務類型假設,其可與:1)僅LTE RAT,2)僅NR RAT相關聯,關於3)LTE或NR RAT和4)LTE和NR RAT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們可以詢問關於3)和4)的SA2建議/指南。 3:RAN2假設基於Tx屬性的方法被視為SL的RAT選擇的基線。建議RAN2進一步論述V2X服務類型和RAT映射方法的RAN2影響。 4:RAN2假設RAT選擇僅應用於V2X廣播,且對於任何V2X單播和組播服務,其僅經由NR傳輸。我們將詢問SA2是否對其具有任何關注/反饋。 5:將向上部層告知Uu/PC5的可用性,且上部層執行Uu/PC5介面選擇。可用性暗示什麼、AS如何決定Uu/PC5的可用性以及我們是否需要對其進行指定,有待進一步研究。
3GPP  TR 23.786 v1.0.0介紹了用於eV2X通訊的以下解決方案:6.11 解決方案 #11 用於經由 PC5 參考點的 eV2X 通訊的針對單播或多播的解決方案 6.11.1 功能描述 此解決方案解決關於eV2X群組通訊的支持的關鍵問題#1、關於經由PC5的單播/多播通訊的支持的關鍵問題#9,以及關於針對eV2X的PC5 QoS框架增強的支持的關鍵問題#4,聚焦於以下方面: -    用於單播通訊的識別符,例如L2 ID; -    用以支持單播/多播通訊的信令協定; -    QoS支持和AS層配置; -    安全關聯; -    用於鏈路建立和維護的程序。6.11.2 解決方案描述 6.11.2.1 用於單播通訊 的識別符 6.11.2.1.1 與用於廣播的 L2 ID 地址空間分開的用於單播和多播的 L2 ID 地址空間 用於單播/多播通訊的必要識別符中的一個為L2 ID。截至TS 23.303[8]中的ProSe設計,用於一對一通訊和一對多通訊的目的地L2 ID地址空間與AS層機制(即,MAC層版本號)分開。這樣做是爲了避免可能引起對一對一通訊的損害的所使用地址的衝突。以類似方式,V2X單播還應使用與用於廣播和多播分開的L2 ID。 此分離適用於目的地L2 ID和源L2 ID兩者。對於具有廣播和單播/多播業務兩者的UE,不同L2 ID應與對應的格式一起使用。源L2 ID將由對等UE用作單播通訊中的目的地L2 ID。以下條款中描述用於單播/多播的相關L2 ID管理的細節。 UE可針對不同的單播一對一通訊鏈路使用相異的源L2 ID,例如當不同單播鏈路與不同上部層識別符相關聯時。6.11.2.1.2 決定將目的地 L2 ID 用於單播 / 多播通訊 6.11.2.1.2.1 選項 A 在TS 23.285[5]中,由UE基於PSID/ITS-AID到L2 ID之間的所配置映射來決定目的地L2 ID。此適於廣播業務,但不適用於單播或多播業務。在單播或多播中,將不基於PSID/ITS-AID決定目的地L2 ID。應允許V2X UE具有針對特定服務(PSID/ITS-AID)同時支持的多個單播連接或多播群組。因此,在此情況下,目的地L2 ID訊息應來自上部層。這意味著V2X層和上部層之間的介面需要增強以允許此類訊息連同數據封包一起傳遞下去。 預期實際V2X應用不理解L2 ID的概念,因為所述應用可針對跨技術或平臺構建。因此,UE內的某一中間件層必須將例如站點ID等應用層使用的識別符轉譯為V2X L2 ID。這意味著此中間件層需要維持應用層目的地識別符與L2 ID的映射。因為此中間件層在SA2的範圍外,所以在說明書中其可通常標注爲“上部層(Upper Layer)”,且應記載此“上部層”維持映射並提供用於單播或多播通訊的L2 ID的假設。6.11.2.1.2.2 選項 B 上述解決方案的替代方案是V2X層管理此單播鏈路/多播群組到L2 ID映射。在這種情况下,可在建立時向單播鏈路/多播群組分配流識別符。例如L2 ID、傳輸設定、QoS參數等對應的連接屬性訊息可與其相關聯。在此情況下,上部層僅需要使用流識別符來指示目的地且將其與數據封包一起傳遞下去。V2X層將應用包含L2 ID的相關聯屬性訊息用於傳輸。這將允許再使用例如類似於QoS流的Uu鏈路處理機制的Uu鏈路處理機制,且更可擴展。再次,例如站點ID等應用層識別符到此流識別符的轉譯必須由此中介層(即,“上部層”)進行。6.11.2.2 用以支持單播 / 多播通訊的信令協定 對於單播或多播通訊,需要所涉及UE之間交換的某一控制訊息以便建立鏈路或群組。因此,需要某一信令協定。 在TS 23.303[8]中定義的ProSe一對一通訊中,介紹了經由PDCP層運行的PC5信令協定(條款5.1.1.5.2)。儘管其是針對ProSe使用限定的,但所述訊息可擴展以便用於V2X通訊。詳細的協定設計需要基於實際單播操作程序來檢視。 另一替代方法是經由PC5運行RRC。因為無論如何經由PDCP使用PC5信令協定,所以RRC協定可用於對其進行替換。儘管PC5操作並非需要所有RRC特徵,但可擴展和使用那些選定的V2X相關RRC訊息,例如SidelinkUEInformation等。這樣做的優點是用於Uu和PC5的控制信令協定的潛在統一。 因此,在這種解決方案中,引入用於單播/多播通訊管理的經由PC5的信令協定。6.11.2.3 QoS 支持和 AS 層配置 合乎需要的是,也可經由單播和多播通訊支持QoS。 在TS 23.285[5]中,用於V2X通訊的QoS模型是基於每封包模型,例如PPPP和PPPR。在單播或多播通訊的情況下,應論述是否也應支持類似於Uu連接的面向連接的QoS模型的面向連接的QoS模型。 還如關鍵問題#4“用於eV2X的PC5 QoS框架增強的支持”中論述,預期需要不止現有PPPP和PPPR。 特定地針對單播或多播,歸因於所涉及的鏈路或群組,經由一對對等方之間的相同單播鏈路發送的大多數封包應具有相同QoS特性。這更接近Uu連接模型,而非正常基於廣播的業務。因此,此處可再使用QoS管理概念的Uu類型。此允許用於Uu和PC5的通用模型。 此外,可存在可爲任選或非後向兼容的不同AS層特徵。因此,當設置單播鏈路時,此配置還可連同QoS屬性或作為QoS屬性的一部分而協商和配置。 注意:使用解決方案#19(條款6.19)中描述的用於單播的QoS模型。6.11.2.4 安全關聯 單播或多播通訊可能在鏈路層處也需要保護。ProSe一對一通訊支持安全L2鏈路建立,如TS 33.303[11]中定義。 然而,在V2X通訊上下文內,每一UE具有用於安全保護的對應證書。因此,可能需要增強或調整現有L2安全鏈路建立協定以便支持此類安全關聯的使用。 確切的安全處理應由SA3分析和決定。SA2設計需要在可用時與那些決策對準。6.11.2.5 用於鏈路建立和維護的程序 TS 23.303[8]已經定義用於經由PC5建立和維護安全L2鏈路的程序,如條款5.4.5中。這些程序可爲了V2X使用而增強和調適,服從上文關於信令協定選擇、安全處理等的決策。 但需要用於鏈路/群組處理的V2X的一些額外考慮因素。對於V2X通訊,並非全部UE將支持或使用單播通訊。此外,並非全部服務可經由相同通道或RAT運行(例如LTE V2X相對於NR V2X)。在V2X的情況下,不存在類似於ProSe的發現通道(即,PC5-D)的發現通道,且不存在關於來自網路的比如公共安全使用的配置的配置的假設。因此,爲了支持鏈路建立,需要服務宣告以便告知對等方UE的存在和所述UE進行單播通訊的能力,例如操作的通道或所支持的服務等。 應使此服務宣告可由對使用服務感興趣的所有UE訪問。舉例來說,此宣告可被配置成經由專門的通道發送,類似於處理WAVE服務廣告(WSA)的方式,或在來自支持UE的定期訊息上捎帶。 注意1:服務宣告由上部層處理且在SA2的範圍外。 對於層2鏈路維護,需要保活功能性來檢測何時UE不在直接通訊範圍內,使得其可繼續進行隱式層2鏈路釋放。 注意2:由級3來決定如何支持保活功能性。6.11.3 程序 6.11.3.1 經由 PC5 的層 2 鏈路的建立 TS 23.303[8]條款5.4.5.2中定義的層2鏈路建立程序可以重新用於eV2X單播鏈路建立,進行以下修改: -    取決於RAN WG的決策,訊息可以被轉換為RRC信令訊息而不是PC5信令訊息。 -    “面向UE的層2鏈路建立”如下操作,且圖6.11.3.1-1展示程序: -     直接通訊請求訊息可由UE-1利用廣播機制發送,即,到與應用相關聯的廣播地址而非UE-2的L2 ID。UE-2的上部識別符包含在直接通訊請求訊息中,以允許UE-2決定是否響應於請求。此訊息的源L2 ID應是UE-1的單播L2 ID。 -     應使用UE-2可以理解的預設AS層設定(例如,廣播設定)來傳輸直接通訊請求訊息。 -     UE-2在向UE-1的後續信令中使用接收到的直接通訊請求訊息的源L2 ID作為目的地L2 ID,並使用其自身的單播L2 ID作為源L2 ID。UE-1獲得UE-2的L2 ID,以用於將來的通訊、信令和數據業務。[ 標題為 面向 UE 2 鏈路建立程序 3GPP TR 23.786 v1.0.0 的圖 6 .11.3.1-1 重製為第 5 ] -    “面向V2X服務的層2鏈路建立”與“面向UE的層2鏈路建立”相同地操作,具有以下差異,且圖6.11.3.1-2展示所述程序: -     關於請求L2鏈路建立的V2X服務的訊息,即關於宣告的V2X服務的訊息包含在直接通訊請求訊息中以允許其它UE決定是否響應於所述請求。 -     對使用由直接通訊請求訊息宣告的V2X服務感興趣的UE可響應於所述請求(圖6.11.3.1-2中的UE-2和UE-4)。 -     在如上文所描述與其它UE建立層2鏈路之後,新UE可進入UE-1的近程,即UE-1的直接通訊範圍。在此情況下,UE-1可初始面向V2X服務的層2鏈路建立程序,因為其從由UE發送的應用層訊息感知到新UE。或新UE可初始面向V2X服務的層2鏈路建立程序。因此,UE-1不必保持週期性地發送直接通訊請求訊息來宣告V2X服務其想要建立與其它UE的用於單播的L2鏈路。[ 標題為 面向 V2X 服務的 2 鏈路建立程序 3GPP TR 23.786 v1.0.0 的圖 6 .11.3.1-2 重製為第 6 ] 層2鏈路支持非IP業務。將不實行IP地址協商和分配程序。6.11.3.2 用於鏈路建立的信令訊息的內容 TS 24.334[13]中定義的直接通訊請求訊息中攜載的訊息需要至少以下更新: -    對於“面向UE的層2鏈路建立”, -     除初始UE的ID(UE-1的上部層ID)外,使用者訊息還需要包含目標UE的ID(UE-2的上部層ID)。 注意:級3可決定這些ID可攜載於相同IE還是單獨IE中,例如站點ID/車輛溫度ID僅需要為4個八位元組。 -    對於“面向V2X服務的層2鏈路建立”, -     宣告的V2X服務訊息需要包含關於請求L2鏈路建立的V2X服務的訊息,例如V2X應用的PSID或ITS-AID。傳感器共享等可以是針對V2X服務的情況。 -    對於ProSe指定爲强制性的IP地址配置應允許將不使用IP的指示,使得接收UE(例如UE-2)將不針對此特定鏈路開始任何IP配置步驟。 -    專用於安全的IE需要由SA3檢視,因為用於eV2X的安全機制可不同且需要不同的IE。 -    關於鏈路的額外配置訊息,例如當使用RRC訊息時,可存在AS層配置。6.11.3.3 用於單播通訊 的隱私保護的鏈路識別符更新程序 [ 標題為 2 鏈路識別符更新程序 3GPP TR 23.786 v1.0.0 的圖 6 .11.3.3-1 重製為第 7 ] 此程序用於向單播通訊中的對等方更新用於此鏈路的識別符的即將發生的改變。歸因於隱私要求,在eV2X使用中,UE應頻繁地改變其識別符以便避免可被第三方追蹤。當發生識別符改變時,所有層上(即,從應用層ID到L2 ID)的所有識別符都需要改變。識別符改變發生之前需要此信令,以防止服務中斷。 1. UE-1例如歸因於上部層識別符改變或計時器而決定識別符的改變,且包含新識別符(包含新上部層識別符、新IP地址/前綴(如果適用)、新L2 ID)以在鏈路識別符更新請求訊息中使用,且在其改變識別符之前發送到UE-2。將要使用的新識別符應加密以保護隱私。 注意1:計時器基於每源L2 ID運行。 2. UE-2以鏈路識別符更新響應訊息進行響應。在接收訊息後,UE-1和UE-2可開始使用所述新識別符用於數據業務。UE-1將基於其舊L2 ID接收業務直至其從UE-2接收到鏈路Id更新響應。 注意2:如果存在來自UE-1的使用相同上部層識別符或L2 ID的多個鏈路,則UE-1需要經由所述鏈路中的每一個執行更新程序,且每一鏈路需要保持針對所述特定鏈路基於其舊L2 ID接收業務直至其接收到鏈路Id更新響應。6.11.3.4 用於層 2 鏈路的安全方面 因為eV2X應用具有相關聯的安全證書,所以單播鏈路可再使用那些證書以導出安全關聯來保護單播鏈路的信令或數據。6.11.4 對現有實體和介面的影響 編者注:對現有節點或功能性的影響將增加。6.11.5 進一步研究的話題 無。6.11.6 結論 條款6.11.1到6.11.4中記載的解決方案解決了關鍵問題#9“用於經由PC5的傳感器共享的單播/多播的支持”的所有方面,且應轉向規範性階段。將基於來自其它工作團隊的反饋進一步更新以下方面: -    用於單播鏈路建立和管理的信令訊息定義,例如RRC信令是否以及如何用於單播鏈路; -    基於RAN決策針對廣播、組播和單播選擇每封包QoS模型或基於載送的QoS模型; -    當使用網路排程模式時關於所使用的服務的到基站的訊號; -    用於經由PC5的單播通訊的潛在安全相關程序更新。 注意:應用層可使針對不同應用(例如,隊列應用)使用單播或組播通訊機制。 […]6.19 解決方案 #19 用於經由 PC5 介面的 eV2X 通訊的 QoS 支持 6.19.1 功能描述 6.19.1.1 總體 描述 此解決方案解決關鍵問題#4(條款5.4)“用於eV2X的PC5 QoS框架增強的支持”。針對eV2X的QoS要求不同於EPS V2X的QoS要求,且認為TS 23.285[5]中先前定義的PPPP/PPPR不滿足需求。確切地說,對於eV2X服務存在更多將要考慮的QoS參數。此解决方案提出使用5QI用於經由PC5介面的eV2X通訊。這允許用於經由不同鏈路的eV2X服務的通用QoS模型。6.19.1.2 解決方案描述 TS 22.186[4]中捕獲新服務要求。以以下參數指定新性能KPI: -    有效負載(字節); -    傳輸速率(訊息/秒); -    最大端對端等待時間(ms); -    可靠性(%); -    數據速率(Mbps); -    最小所需通訊範圍(公尺)。 應注意,相同組的服務要求適用於基於PC5的V2X通訊和基於Uu的V2X通訊兩者。如解決方案#2(條款6.2)中所分析,這些QoS特性可用TS 23.501[7]中定義的5QI較好地表示。 因此可能具有用於PC5和Uu的通用QoS模型,即還使用5QIs用於經由PC5的V2X通訊,使得應用層可具有指示QoS要求的恒定的方式,而與所使用鏈路無關。這並不防止AS層實施經由PC5和Uu的不同機制以實現QoS要求。 考慮具有5GS V2X功能的UE,存在三個不同類型的業務:廣播、多播和單播。 UE-PC5-AMBR應用於所有類型的業務,且用於RAN用於覆蓋資源管理中的UE PC5傳輸。 對於單播類型的業務,顯然可利用與Uu的QoS模型相同的QoS模型,即單播鏈路中的每一個可視為載送,且QoS流可與其相關聯。5QI中定義的所有QoS特性和數據速率的額外參數可適用。此外,最小所需通訊範圍可視為特定針對PC5使用的額外參數。 對於廣播業務,不存在載送概念。因此,訊息中的每一個可根據應用要求具有不同特性。5QI應接著以與PPPP/PPPR的方式類似的方式使用,即,用封包中的每一個進行標記。5QI 能夠表示PC5廣播操作所需的所有特性,例如等待時間、優先級、可靠性等。可針對PC5使用定義V2X廣播特定5QI(即VQI)的群組。 注意1:用於PC5的5QI可不同於用於Uu的5QI,即使是針對相同V2X服務,例如用於PC5的PDB可比用於Uu的PDB長,因為其是直接鏈路。用於PC5的5QI稱為VQI以便於辨別。 注意2:例如PPPP和PPPR等EPS V2X QoS參數與例如類似於TS 23.501[7]中定義的非GBR 5QI的新VQI之間的映射將在規範性階段定義以用於廣播操作。 注意3:工作假設為,NR PC5設計支持V2X 5QI的使用。 注意4:AS層可通過考慮例如由VQI指示的所有其優先級來處理單播、組播和廣播業務。6.19.1.3 用於 PC5 廣播使用的 V2X 5QI VQI 用於V2X使用的一組新VQI將在規範性階段中定義,反映TS 22.186[4]中記載的服務要求。 注意1:工作假設為,此版本中不支持非標準化VQI。 注意2:使用每封包還是每QoS流QoS模型取決於RAN決策。6.19.2 程序 編者注: 此條款描述使用新QoS模型用於PC5通訊的程序。其還取決於RAN開發。6.19.2.1 針對經由 PC5 介面的單播通訊的 QoS 支持 6.19.2.1.0 總則 為了實現針對經由PC5介面的eV2X一對一通訊的QoS支持,需要支持以下程序。 編者注: 以下程序可取決於PC5 QoS模型上的進程而進一步更新。6.19.2.1.1     QoS 參數到 UE NG-RAN 提供 PC5 QoS參數和PC5 QoS規則使用針對關鍵問題#5定義的解決方案提供到UE作為服務授權參數的一部分。PC5 QoS規則用於將V2X服務(例如V2X應用的PSID或ITS-AID)映射到PC5 QoS流。 由PCF從UDR檢索的PC5 QoS參數經由AMF提供到NG-RAN。AMF存儲此訊息作為UE上下文的一部分。對於後續程序(例如,服務請求、交遞),經由N2提供PC5 QoS參數將遵循按照條款6.6.2的描述。 注意1:UE-PC5-AMBR由UDM提供,且細節將遵循按照解決方案#6的描述。 提供到UE和NG-RAN的PC5 QoS參數可由包含在UE提供的NAS訊息中的UE策略容器觸發。PCF在需要時向AMF發送用於NG-RAN的經更新PC5 QoS參數。 注意2:由NG-RAN使用的詳細PC5 QoS參數將在規範性工作階段期間識別。 注意3:NG-RAN用用於網路排程的資源分配模式的靜態參數配置以支持PC5 QoS。6.19.2.1.2 UE 之間的 QoS 參數協商 在一對一通訊程序建立時協商PC5 QoS參數,因此TS 23.303[8]中定義的一對一通訊建立程序得以增強以支持兩個UE之間的PC5 QoS參數協商。在PC5 QoS參數協商程序之後,相同QoS在兩個方向中使用。[ 標題為 經由 PC5 建立安全層 2 鏈路 3GPP TR 23.786 v1.0.0 的圖 6 .19.2.1.2-1 重製為第 8 ] 參與一對一通訊的UE在鏈路建立程序期間協商PC5 QoS參數。 1.   UE-1向UE-2發送直接通訊請求訊息,以觸發相互認證。此訊息包含所請求的PC5 QoS參數。 2.   UE-2初始相互認證的程序。UE-2包含響應訊息中接受的PC5 QoS參數。 注意:此程序與解決方案#11(條款6.11)對準。6.19.2.1.3 用於 eV2X 通訊的 QoS 處理 當PC5單播用於eV2X訊息的傳輸時,針對網路排程的操作模式和UE自主資源選擇模式兩者應用以下原理: -    條款6.19.1.2中定義的PC5 QoS參數適用於經由PC5的eV2X通訊。 -    在使用條款6.19.2.1.2中描述的程序建立的PC5 QoS流上發送eV2X訊息。 -    應用層eV2X訊息到PC5 QoS參數的映射是基於PC5 QoS規則。 當使用網路排程的操作模式時,以下額外原理適用: -    UE將PC5 QoS參數訊息提供到gNB以用於資源請求。 -    當gNB從UE接收針對PC5資源的請求時,gNB可基於從AMF接收的PC5 QoS參數授權所請求的PC5 QoS參數。 -    gNB可使用PC5 QoS參數訊息以用於PC5 QoS處理。 當使用自主資源選擇模式時,以下額外原理適用: -    UE可基於條款6.19.2.1.1中描述的所提供訊息使用PC5 QoS參數用於PC5 QoS處理。6.19.2.2 針對經由 PC5 介面的廣播通訊的 QoS 支持 當PC5廣播用於eV2X訊息的傳輸時,針對網路排程的操作模式和UE自主資源選擇模式兩者應用以下原理: -    條款6.19.1.2中定義的PC5 QoS參數(例如VQI)適用於經由PC5的eV2X通訊。 -    應用層在將每一eV2X訊息傳遞到V2X層以供傳輸時設定每一eV2X訊息的PC5 QoS參數。 當使用網路排程的操作模式時,以下額外原理適用: -    UE將反映PC5 QoS參數的PC5 QoS訊息提供到gNB以用於資源請求。 -    gNB可使用反映PC5 QoS參數的PC5 QoS訊息用於QoS處理。 當使用自主資源選擇模式時,以下額外原理適用: -    UE可使用PC5 QoS參數用於PC5 QoS處理。 注意:用於廣播的每封包QoS模型或基於載送的QoS模型的選擇是基於RAN決策。6.19.2.3 針對經由 PC5 介面的群組通訊的 QoS 支持 條款6.21.2(解決方案#21)中描述關於用於經由PC5介面的群組通訊的QoS支持的程序。6.19.3 對現有實體和介面的影響 以下是對UE和其它NF的影響: -    UE需要支持用於PC5通訊的新QoS模型。 -    AMF向NG-RAN提供在關聯用於不同程序的N2訊息時從PCF提取的用於PC5通訊的QoS參數。 -    NG-RAN從AMF接收用於PC5通訊的QoS參數,且針對網路排程模式強制執行QoS參數。 -    UDR存儲用於PC5通訊的QoS參數。 編者注:PPPP、PPPR到新VQI的映射對於廣播業務是否將是必需的,有待進一步研究。6.19.4 進一步研究的話題 編者注:此條款描述用於進一步研究的話題。6.19.5 結論 條款6.19.1到6.19.3中捕獲的解決方案應轉向規範性階段。
3GPP  TS 36.321 V15.3.0狀態:6.1.3.1a 側鏈路 BSR MAC 控制元素 側鏈路BSR和截斷側鏈路BSR MAC控制元素由每報告目標群組的一個目的地索引字段、一個LCG ID字段和一個對應緩衝區大小字段組成。 側鏈路BSR MAC控制元素由具有LCID的MAC PDU子標頭識別,如表6.2.1-2中指定。它們具有可變的大小。 對於每一包含的群組,字段定義如下(圖6.1.3.1a-1和6.1.3.1a-2): -    目的地索引:目的地索引字段識別ProSe目的地或V2X側鏈路通訊的目的地。此字段的長度是4個位元。所述值被設定為用於側鏈路通訊的destinationInfoList 中報告的目的地的索引,或被設定為關聯到用於V2X側鏈路通訊的v2x-DestinationInfoList 中報告的相同目的地的索引當中的一個索引。如果報告多個此類列表,則所述值跨所有列表以與[8]中指定的相同次序循序地編索引。 -    LCG ID:邏輯通道群組ID字段識別正報告緩衝區狀態的邏輯通道的群組。字段的長度是2個位元; -    緩衝區大小:緩衝區大小字段識別在用於TTI的所有MAC PDU已經建置之後跨越ProSe目的地的LCG的所有邏輯通道可用的總數據量。數據量是以字節的數目指示。其將包含可用於RLC層中和PDCP層中的傳輸的所有數據;何種數據將被視為可用於傳輸的定義分別在[3]和[4]中指定。RLC和MAC標頭的大小在緩衝區大小計算中不考慮。此字段的長度是6個位元。緩衝區大小字段採取的值在表6.1.3.1-1中展示; -    R:預留位元,設定成“0”。 以屬LCG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最高優先級的遞減次序包含LCG的緩衝區大小,而無關於目的地索引字段的值。[ 標題為 針對偶數 N 的側鏈路 BSR 截斷側鏈路 BSR MAC 控制元素 3GPP TS 36.321 V15.3.0 6 .1.3.1a-1 重製為 9 ] [ 標題為 針對奇數 N 的側鏈路 BSR 截斷側鏈路 BSR MAC 控制元素 3GPP TS 36.321 V15.3.0 的圖 6 .1.3.1a-2 重製為 10 ]
在3GPP RAN2 #104主席紀要中,介紹了用於經由PC5參考點的V2X通訊的單播(即一對一)或多播(即一對多)解決方案。基於此解決方案,UE-1(即,初始UE)在用於單播鏈路建立的層2鏈路建立期間將直接通訊請求訊息傳輸到UE-2(即,目標UE)。響應於接收到直接通訊請求訊息,UE-2向UE-1響應直接通訊接受。如第11圖中所示出和下文論述,介紹基於3GPP RAN2 #104主席紀要中的解决方案的用於V2X服務的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階段:
I. 前導碼 12 圖中示出
在此階段中,UE-1可處於RRC_CONNECTED狀態(或模式)。在UE-1對V2X服務感興趣的情況下,UE-1可請求核心網路(例如V2X控制功能)用於服務授權。有可能UE-1可被提供或配置有服務授權期間用於V2X服務的PC5 QoS(服務品質)訊息(例如PC5 5QI/QoS參數、PC5 QoS規則等)。在服務授權完成之後,UE-1可經由例如發現程序或一對多側鏈路通訊(即,由UE-2在UE-1的近程內傳輸的V2X訊息的接收)感知到UE-2的存在。應注意,5QI(5G QoS識別符)也可稱為VQI(V2X QoS識別符)。
II. 用於 PC5 信令的 SL LCH 配置 13 圖中示出
在一個實施例中,UE-1中的V2X應用可觸發到UE-2的一對一側鏈路通訊。在此情況下,其可將第一RRC(無線電資源控制)訊息(即SidelinkUEInformation)傳輸到基站(或gNB)以請求指派傳輸資源用於PC5控制信令。
在第一RRC訊息中,內容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UE-2的目的地識別,其可包含在目的地列表中; ■  V2X應用的識別(例如ITS-AID);和/或 ■  由V2X應用提供的服務的識別(例如PSID)。
響應於接收到第一RRC訊息,基站可將第二RRC訊息(例如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傳輸到UE-1以指派RRC配置。
在第二RRC訊息中,內容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用於PC5控制信令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識別,例如SCCH(側鏈路控制通道); ■  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優先級;和/或 ■  用於側鏈路邏輯通道的邏輯通道群組(LCG)的識別。
利用第二RRC訊息,UE-1可創建用於PC5控制信令的側鏈路邏輯通道。側鏈路邏輯通道可用於將直接通訊請求訊息傳輸到UE-2。直接通訊請求訊息可以是RRC訊息或NAS(非存取層)訊息。
III. 一對一側鏈路通訊鏈路建立 14 圖中示出
當直接通訊請求訊息可用於側鏈路傳輸時,UE-1可將側鏈路緩衝區狀態報告傳輸到基站,以用於分配側鏈路資源用於直接通訊請求訊息的側鏈路傳輸。在接收到用於直接通訊請求訊息的側鏈路傳輸的側鏈路資源之後,UE-1可基於側鏈路資源執行側鏈路傳輸。
在一個實施例中,直接通訊請求訊息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用於向UE-2指示激活哪一應用的V2X應用的識別; ■  由V2X應用提供的用於向UE-2指示激活哪一服務的服務的識別;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所請求)的PC5 5QI;和/或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所請求)的PC5 QoS參數/層級/屬性。
UE-1可從UE-2接收直接通訊接受訊息。有可能直接通訊接受訊息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所接受)的PC5 5QI;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所接受)的PC5 QoS參數/層級/屬性。
在交換直接通訊請求訊息和直接通訊接受訊息之後,UE-1和UE-2可執行IP地址配置程序以決定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五元組(5-tuple),(例如,來源IP地址、目的地IP地址、來源端口編號、目的地端口編號和協定ID)。還有可能以直接通訊請求訊息和直接通訊接受訊息進行IP地址配置程序(即,兩個程序組合成一個)。
IV.STCH 配置 15 A - 15 D 圖中示出
如圖15A中示出,在完成一對一側鏈路通訊鏈路建立之後,UE-1可將RRC訊息(例如UEAssistanceInformation)傳輸到基站以請求指派傳輸資源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
在RRC訊息中,內容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UE-2的識別; ■  V2X應用的識別; ■  由V2X應用提供的服務的識別;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的PC5 5QI;和/或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的PC5 QoS參數、層級或屬性。
對於RRC訊息,基站可利用核心網路(例如V2X控制功能)檢驗QoS流的PC5 5QI和/或QoS流的PC5 QoS參數、層級或屬性。基站可接著響應於接收到RRC訊息而將重新配置訊息(例如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RC訊息)傳輸到UE-1。
側鏈路邏輯通道(例如,STCH(側鏈路業務通道))的列表可包含在重新配置訊息中,且對於每一側鏈路邏輯通道,重新配置訊息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用於側鏈路業務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識別; ■  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優先級; ■  與側鏈路邏輯通道相關聯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群組(LCG)的識別;和/或 ■  映射到側鏈路邏輯通道的QoS流的識別。
基於上述重新配置訊息,UE-1可創建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至少一側鏈路邏輯通道(例如STCH)。此外,UE-1可使側鏈路邏輯通道與對應的側鏈路LCG相關聯。此外,UE-1可存儲QoS流到對應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映射。
如圖15B中示出,如果UE-1和UE-2由同一基站服務,則UE-1和UE-2可共享由UE-1使用的重新配置訊息的內容(因為QoS要求在V2X應用上對於UE-1和UE-2應相同)。UE-1可將用於控制信令的側鏈路邏輯通道(例如SCCH)上的PC5-RRC訊息傳輸到UE-2。可基於重新配置訊息的內容創建PC5-RRC訊息的內容。PC5-RRC訊息的內容可由UE-2應用以經由UE-1和UE-2之間的一對一側鏈路通訊傳輸V2X應用的使用者業務。
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列表可包含在PC5-RRC訊息中,且對於每一側鏈路邏輯通道,PC5-RRC訊息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用於使用者業務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識別; ■  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優先級; ■  與側鏈路邏輯通道相關聯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群組(LCG)的識別;和/或 ■  映射到側鏈路邏輯通道的QoS流的識別。
基於PC5-RRC訊息,UE-2可創建用於V2X應用的至少一側鏈路邏輯通道。此外,UE-2可使側鏈路邏輯通道與對應的側鏈路LCG相關聯。此外,UE-2可存儲QoS流到對應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映射。
第16圖是從第一UE執行與第二UE的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視角來看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流程圖1600。在步驟1605中,第一UE從第一網路節點接收專用信令,其中專用信令包含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第一側鏈路配置。在步驟1610中,第一UE將第二側鏈路配置傳輸到第二UE,其中第二側鏈路配置是基於第一側鏈路配置而產生且用於第二UE來配置一對一側鏈路通訊。
返回参考圖3和4,在第一UE執行與第二UE的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裝置300包含存儲於存儲器310中的程式碼312。CPU 308可執行程式碼312以使UE能夠:(i)從第一網路節點接收專用信令,其中專用信令包含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第一側鏈路配置,且(ii)將第二側鏈路配置傳輸到第二UE,其中所述第二側鏈路配置是基於第一側鏈路配置而產生且用於第二UE來配置一對一側鏈路通訊。此外,CPU 308可以執行程式碼312以執行所有上述動作和步驟或本文中描述的其它動作和步驟。
第17圖是從第二UE執行與第一UE的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視角來看根據一個實施例的流程圖1700,其中第一UE由第一網路節點服務。在步驟1705中,第二UE從第一UE接收第二側鏈路配置,其中第二側鏈路配置用於配置一對一側鏈路通訊。在步驟1710中,第二UE基於第二側鏈路配置在一對一側鏈路通訊上執行側鏈路傳輸和/或側鏈路接收。
返回参考圖3和4,在第二UE執行與第一UE的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其中第一UE由第一網路節點服務,裝置300包含存儲於存儲器310中的程式碼312。CPU 308可執行程式碼312以使UE能夠:(i)從第一UE接收第二側鏈路配置,其中所述第二側鏈路配置用於配置一對一側鏈路通訊,且(ii)基於第二側鏈路配置在一對一側鏈路通訊上執行側鏈路傳輸和/或側鏈路接收。此外,CPU 308可以執行程式碼312以執行所有上述動作和步驟或本文中描述的其它動作和步驟。
在第16圖和第17圖中示出以及上文描述的實施例的上下文中,第二側鏈路配置可基於由第一網路節點提供到第一UE的第一側鏈路配置來產生。此外,第一或第二側鏈路配置可包含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識別、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優先級和/或可靠性、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群組的識別,和/或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QoS流的識別。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側鏈路配置可通過PC5-RRC訊息傳輸。此外,第二UE由第一基站(例如gNB)或由第二基站(例如gNB)服務。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UE為初始UE,且第二UE為目標UE。
替代地,如第15C圖中示出,UE-1可將服務請求訊息(例如服務請求、NAS訊息)傳輸到核心網路(例如V2X控制功能)。在服務請求訊息中,內容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UE-2的識別; ■  V2X應用的識別; ■  由V2X應用提供的服務的識別;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的PC5 5QI;和/或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的PC5 QoS參數、層級或屬性。
對於服務請求訊息,核心網路可利用核心網路(例如V2X控制功能)檢驗QoS流的PC5 5QI和/或QoS流的PC5 QoS參數、層級或屬性。核心網路可指示基站向UE-1提供重新配置訊息。響應於接收到服務請求訊息,核心網路可將服務接受訊息(例如服務接受、NAS訊息)傳輸到UE-1。在一個實施例中,服務響應訊息可含有或包含在重新配置訊息中。或者,服務響應訊息可經由單獨RRC訊息傳輸到UE-1。
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列表可包含在重新配置訊息中,且對於每一側鏈路邏輯通道,重新配置訊息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與用於側鏈路業務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相關聯的側鏈路無線電承載的識別; ■  側鏈路邏輯通道的識別; ■  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優先級; ■  與側鏈路邏輯通道相關聯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群組(LCG)的識別;和/或 ■  映射到側鏈路邏輯通道的QoS流的識別。
在服務接受訊息中,內容可包含: ■  與側鏈路邏輯通道相關聯的側鏈路無線電承載的識別;和/或 ■  映射到側鏈路無線電承載的QoS流的識別。
基於上述重新配置訊息和服務接受訊息,UE-1可創建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至少一側鏈路邏輯通道。此外,UE-1可使側鏈路邏輯通道與對應的側鏈路LCG相關聯。此外,UE-1可存儲QoS流到對應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映射。
替代地,如第15D圖中所示,UE-1可將服務請求訊息(例如服務請求、NAS訊息)傳輸到核心網路(例如V2X控制功能)。在服務請求訊息中,內容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UE-2的識別; ■  V2X應用的識別; ■  由V2X應用提供的服務的識別;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的PC5 5QI;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的PC5 QoS參數/層級/屬性;和/或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的五元組(例如來源IP地址、目的地IP地址、來源端口編號、目的地端口編號和協定ID)。
對於服務請求訊息,核心網路可利用核心網路(例如V2X控制功能)檢驗QoS流的PC5 5QI和/或QoS流的PC5 QoS參數/層級/屬性。核心網路可指示基站向UE-1提供重新配置訊息。響應於接收到服務請求訊息,核心網路可將服務接受訊息(例如服務接受、NAS訊息)傳輸到UE-1。在一個實施例中,服務響應訊息可含有或包含在重新配置訊息中。或者,服務響應訊息可經由單獨RRC訊息傳輸到UE-1。
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列表可包含在重新配置訊息中,且對於每一側鏈路邏輯通道,重新配置訊息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與用於側鏈路業務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相關聯的側鏈路無線電承載的識別; ■  側鏈路邏輯通道的識別; ■  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優先級;和/或 ■  與側鏈路邏輯通道相關聯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群組(LCG)的識別。
在服務接受訊息中,內容可包含: ■  與側鏈路邏輯通道相關聯的側鏈路無線電承載的識別;和/或 ■  與側鏈路無線電承載相關聯的傳輸流模板(Traffic Flow Template ,TFT)。
基於上述重新配置訊息和服務接受訊息,UE-1可創建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至少一側鏈路邏輯通道。此外,UE-1可使側鏈路邏輯通道與對應的側鏈路LCG相關聯。此外,UE-1可存儲與側鏈路邏輯通道相關聯的TFT。
V.eV2X 訊息傳遞 在第 18 圖中示出
在UE-1中,來自V2X應用的側鏈路業務可以可用於傳輸到UE-2。在此情況下,UE-1可將側鏈路緩衝區狀態報告傳輸到基站以用於分配側鏈路資源用於側鏈路業務的傳輸。LTE SL BSR的格式(如3GPP TS 36.321中所論述)可再用於側鏈路緩衝區狀態報告。
在與UE-2的一對一SL通訊期間,UE-1可從來源gNB的覆蓋範圍移動到目標gNB的覆蓋範圍。在此情況下,來源gNB必須將UE-1交遞到目標gNB。為了確保目標gNB可繼續提供所需側鏈路資源以支持一對一SL通訊,來源gNB需要將關於一對一SL通訊的特定側鏈路訊息傳遞到目標gNB。
舉例來說,來源gNB可傳遞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UE-2的識別,其可包含在目的地列表中; ■  V2X應用的識別; ■  由V2X應用提供的服務的識別;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的PC5 5QI,其中存在至少一個QoS流;和/或 ■  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的PC5 QoS參數、層級或屬性,其中存在至少一個QoS流。
利用來自來源gNB的側鏈路訊息,目標gNB可決定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至少一個側鏈路配置,且將側鏈路配置提供到來源gNB以供包含在發送到UE-1的交遞命令(例如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訊息)中。側鏈路配置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UE-2的識別,其可包含在目的地列表中; ■  用於側鏈路業務傳輸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識別,其中存在至少一個側鏈路邏輯通道; ■  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優先級; ■  與側鏈路邏輯通道相關聯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群組(LCG)的識別;和/或 ■  映射到側鏈路邏輯通道的QoS流的識別,其中存在映射到一個所述側鏈路邏輯通道的至少一個QoS流。
或者,來源gNB可僅將針對UE-1存儲在來源gNB中的側鏈路配置發送到目標gNB以供在交遞程序完成之後使用。舉例來說,來源gNB可將訊息發送到目標gNB,其中所述訊息包含與UE-1和UE-2之間的一對一SL通訊相關聯的側鏈路配置,且所述側鏈路配置可含有以下中的至少一個: ■  UE-2的識別,其可包含在目的地列表中; ■  用於側鏈路業務傳輸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識別,其中存在至少一個側鏈路邏輯通道; ■  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優先級; ■  與側鏈路邏輯通道相關聯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群組(LCG)的識別;和/或 ■  映射到側鏈路邏輯通道的QoS流的識別,其中存在映射到一個所述側鏈路邏輯通道的至少一個QoS流。
所述訊息可以是從來源gNB發送到目標gNB的HandoverPreparation Information 。側鏈路訊息可由目標gNB在UE-1從來源gNB交遞到目標gNB之後使用。目標gNB可在必要時修改側鏈路邏輯通道配置,且在發送到UE-1的交遞命令中將經修改的側鏈路邏輯通道配置提供到UE-1。第19圖中示出gNB間交遞的實例,其中具有訊息要素“mobilityControlInfo”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訊息對應於交遞命令。
第20圖是從用於處理對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UE的移動性的來源gNB的視角來看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流程圖2000。在步驟2005中,來源gNB從UE接收側鏈路訊息。在步驟2010中,來源gNB將第一側鏈路配置發送到UE以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在步驟2015中,來源gNB將第一訊息發送到目標gNB以準備UE的交遞,其中訊息包含側鏈路訊息或第一側鏈路配置。
在一個實施例中,側鏈路訊息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第二UE的識別、V2X應用的識別、用於V2X應用的服務識別、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的PC5 5QI,以及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QoS流的PC5 QoS參數、層級或屬性。
此外,第一側鏈路配置可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個:第二UE的識別、用於側鏈路業務傳輸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的識別、側鏈路邏輯通道的優先級、與側鏈路邏輯通道相關聯的側鏈路邏輯通道群組(LCG)的識別,以及映射到側鏈路邏輯通道的QoS流的識別。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訊息可以是HandoverPreparationInformation 。此外,來源gNB可從目標gNB接收交遞命令。交遞命令可包含第二側鏈路配置,且第二側鏈路配置與第一側鏈路配置相同。交遞命令還可包含第二側鏈路配置,且第二側鏈路配置不同於第一側鏈路配置。
在一個實施例中,來源gNB將第二訊息發送到UE以將UE交遞到目標gNB。第二訊息可以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可根據交遞命令產生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可包含訊息要素“mobilityControlInfo”。
返回参考圖3和4,在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來源gNB用於處理對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UE的移動性,裝置300包含存儲於存儲器310中的程式碼312。CPU 308可執行程式碼312以使來源gNB能夠:(i)從UE接收側鏈路訊息,(ii)將第一側鏈路配置發送到UE以用於一對一側鏈路通訊,且(iii)將第一訊息發送到目標gNB以準備UE的交遞,其中所述訊息包含側鏈路訊息或第一側鏈路配置。此外,CPU 308可以執行程式碼312以執行所有上述動作和步驟或本文中描述的其它動作和步驟。
第21圖是從初始UE(使用者設備)建立與目標UE的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視角來看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流程圖2100。在步驟2105中,初始UE傳輸用於建立所述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第一PC5信令,其中第一PC5信令包含目標UE的識別和V2X(車輛到一切)服務的識別。
在一個實施例中,初始UE可經由發現程序或一對多側鏈路通訊感知到目標UE的存在。此外,初始UE可經由從目標UE接收到一個或多個V2X訊息而感知到目標UE的存在。第一PC5信令可包含提供V2X服務的V2X應用的識別、初始UE的識別,和/或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PC5 QoS流所請求的PC5 5QI、QoS(服務品質)參數或QoS屬性。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PC5信令可傳輸到與V2X服務或V2X應用相關聯的廣播地址。第一PC5信令可以是直接通訊請求訊息。
在一個實施例中,初始UE可從目標UE接收第二PC5信令,其中第二PC5信令用於完成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建立。第二PC5信令可包含用於V2X應用或V2X服務的PC5 QoS流所接受的PC5 5QI、QoS參數或QoS屬性。第二PC5信令可以是直接通訊接受訊息。
返回参考第3圖和第4圖,在初始UE建立與目標UE的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裝置300包含存儲於存儲器310中的程式碼312。CPU 308可執行程式碼312以使初始UE能夠傳輸用於建立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第一PC5信令,其中第一PC5信令包含目標UE的識別和V2X(車輛到一切)服務的識別。此外,CPU 308可以執行程式碼312以執行所有上述動作和步驟或本文中描述的其它動作和步驟。
上文已經描述了本發明的各種方面。應明白,本文中的教示可以通過廣泛多種形式實施,且本文中所公開的任何具體結構、功能或這兩者僅是代表性的。基於本文中的教示,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瞭解,本文公開的方面可以獨立於任何其它方面而實施,且可以各種方式組合這些方面中的兩個或多於兩個方面。例如,可以使用本文中闡述的任何數目個方面來實施設備或實踐方法。另外,通過使用除了本文所闡述的一個或多個方面之外或不同於本文所闡述的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其它結構、功能性或結構與功能性,可實施此設備或可實踐此方法。作為上述概念中的一些的實例,在一些方面中,可以基於脈衝重複頻率建立並行通道。在一些方面中,可以基於脈衝位置或偏移建立並行通道。在一些方面中,可以基於時間跳頻序列建立並行通道。在一些方面中,可以基於脈衝重複頻率、脈衝位置或偏移以及時間跳頻序列而建立並行通道。
所屬領域技術人員將理解,可使用多種不同技術及技藝中的任一者來表示訊息及訊號。例如,可通過電壓、電流、電磁波、磁場或磁粒子、光場或光粒子或其任何組合來表示在整個上文描述中可能參考的數據、指令、命令、訊息、訊號、位元、符號和碼片。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進一步瞭解,結合本文公開的方面而描述的各種說明性邏輯塊、模組、處理器、裝置、電路和算法步驟可以實施為電子硬體(例如,數位實施方案、類比實施方案,或兩者的組合,其可以使用源編碼或一些其它技術設計)、結合指令的各種形式的程序或設計代碼(為方便起見,這裡可以稱為“軟體”或“軟體模組”),或兩者的組合。為清晰地說明硬體與軟體的此可互換性,上文已大體就各種說明性組件、塊、模組、電路和步驟的功能性加以描述。此類功能性是實施為硬體還是軟體取決於特定應用及強加於整個系統的設計約束。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針對每一具體應用以不同方式來實施所描述的功能性,但這樣的實施決策不應被解釋為會引起脫離本發明的範圍。
另外,結合本文公開的方面描述的各種說明性邏輯塊、模組和電路可以實施於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存取終端或存取點內或者由集成電路、存取終端或存取點執行。IC可以包括通用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專用集成電路(ASIC)、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或其它可編程邏輯裝置、離散門或晶體管邏輯、離散硬體組件、電氣組件、光學組件、機械組件,或其經設計以執行本文中所描述的功能的任何組合,且可以執行駐存在IC內、在IC外或這兩種情況下的代碼或指令。通用處理器可以是微處理器,但在替代方案中,處理器可以是任何的常規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狀態機。處理器還可以實施為計算裝置的組合,例如DSP和微處理器的組合、多個微處理器、與DSP核心結合的一個或多個微處理器,或任何其它此類配置。
應理解,在任何所公開過程中的步驟的任何特定次序或層級都是示例方法的實例。應理解,基於設計偏好,過程中的步驟的特定次序或層級可以重新佈置,同時保持在本公開的範圍內。隨附的方法要求各種步驟的目前元件使用實例次序,且其並不意味著限於所呈現的特定次序或層級。
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方面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驟可以直接用硬體、用由處理器執行的軟體模組、或用這兩者的組合實施。軟體模組(例如,包含可執行指令和相關數據)和其它數據可以駐存在數據存儲器中,例如RAM存儲器、快閃存儲器、ROM存儲器、EPROM存儲器、EEPROM存儲器、暫存器、硬碟、可移除式磁碟、CD-ROM或所屬領域中已知的計算機可讀存儲媒體的任何其它形式。樣本存儲媒體可以耦合到例如計算機/處理器等機器(為方便起見,機器在本文中可以稱為“處理器”),使得處理器可以從存儲媒體讀取訊息(例如,代碼)且將訊息寫入到存儲媒體。或者,示例存儲媒體可以與處理器形成一體。處理器和存儲媒體可駐存在ASIC中。ASIC可以駐存在使用者設備中。在替代方案中,處理器和存儲媒體可作為離散組件而駐存在使用者設備中。此外,在一些方面中,任何合適的計算機程序產品可包括計算機可讀媒體,計算機可讀媒體包括與本發明的各方面中的一個或多個方面相關的代碼。在一些方面中,計算機程序產品可以包括封裝材料。
雖然已結合各種方面描述本發明,但應理解本發明能夠進行進一步修改。本申請意圖涵蓋對本發明的任何改變、使用或調適,這通常遵循本發明的原理且包含對本公開的此類偏離,偏離處於在本發明所屬的技術領域內的已知及慣常實踐的範圍內。
100:存取網路 104、106、108、110、112、114:天線 116:存取終端 118:反向鏈路 120:前向鏈路 122:存取終端 124:反向鏈路 126:前向鏈路 210:發射器系統 212:數據源 214:TX數據處理器 220:TX MIMO處理器 222a、222t:發射器 224a、224t:天線 230:處理器 232:記憶體 236:數據源 238:TX數據處理器 242:RX數據處理器 240:解調器 250:接收器系統 252a、252r:天線 254a、254r:接收器 260:RX數據處理器 270:處理器 272:記憶體 280:調變器 300:通訊裝置 302:輸入裝置 304:輸出裝置 306:控制電路 308:中央處理器 310:記憶體 312:程式碼 314:收發器 400:應用層 402:層3 404:層2 406:層1 1600、1700、2000、2100:流程圖 1605、1610、1705、1710、2005、2010、2015、2105:步驟
爲了更好地理解本案,說明書包括附圖並且附圖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附圖例舉說明瞭本案的實施例,結合說明書的描述用來解釋本案的原理。 第1圖展示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系統的圖。 第2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發射器系統(也被稱為存取網路)和接收器系統(也被稱為使用者設備或UE)的方塊圖。 第3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通訊系統的功能方塊圖。 第4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第3圖的程式碼的功能方塊圖。 第5圖是3GPP TR 23.786 V1.0.0的圖6.11.3.1-1的重製。 第6圖是3GPP TR 23.786 v1.0.0的圖6.11.3.1-2的重製。 第7圖是3GPP TR 23.786 v1.0.0的圖6.11.3.3-1的重製。 第8圖是3GPP TR 23.786 v1.0.0的圖6.19.2.1.2-1的重製。 第9圖是3GPP TS 36.321 V15.3.0的圖6.1.3.1a-1的重製。 第10圖是3GPP TS 36.321 V15.3.0的圖6.1.3.1a-2的重製。 第11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式。 第12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式。 第13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式。 第14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式。 第15A圖-第15D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式。 第16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流程圖。 第17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流程圖。 第18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式。 第19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式。 第20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流程圖。 第21圖是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流程圖。
2100:流程圖
2105:步驟

Claims (20)

  1. 一種用於一初始使用者設備建立與一目標使用者設備的一面向UE的層2鏈路的一方法,包括:傳輸用於建立該面向UE的層2鏈路的一第一PC5信令,其中該第一PC5信令包含該目標使用者設備的一識別和一車輛到一切服務的一識別。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該初始使用者設備經由一發現程序或一一對多側鏈路通訊感知到該目標使用者設備的存在。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該第一PC5信令包含提供該車輛到一切服務的一車輛到一切應用的一識別。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該第一PC5信令包含該初始使用者設備的一識別。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該第一PC5信令包含用於該車輛到一切應用或該車輛到一切服務的一PC5服務品質流所請求的PC55QI、服務品質參數或服務品質屬性。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該第一PC5信令傳輸到與該車輛到一切服務或該車輛到一切應用相關聯的一廣播地址。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該第一PC5信令為一直接通訊請求訊息。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進一步包括:從該目標使用者設備接收一第二PC5信令,其中該第二PC5信令用於完成該面向UE的層2鏈路的建立。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方法,該第二PC5信令包含用於該車輛到一切應用或該車輛到一切服務的一PC5服務品質流所接受的PC55QI、服務品質參數或服務品質屬性。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方法,該第二PC5信令為一直接通訊接受訊息。
  11. 一種初始通訊裝置,包括:一控制電路;一處理器,其安裝於該控制電路中;以及一存儲器,其安裝於該控制電路中且可操作地耦合到該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被配置成執行存儲於該存儲器中的一程式碼以進行以下操作:傳輸用於建立一面向UE的層2鏈路的一第一PC5信令,其中該第一PC5信令包含一目標通訊裝置的一識別和一車輛到一切服務的一識別。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初始通訊裝置,該初始通訊裝置經由一發現程序或一一對多側鏈路通訊感知到該目標通訊裝置的存在。
  13.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初始通訊裝置,該第一PC5信令包含提供該車輛到一切服務的一車輛到一切應用的一識別。
  14.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初始通訊裝置,該第一PC5信令包含該初始通訊裝置的一識別。
  15.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初始通訊裝置,該第一PC5信令包含用於該車輛到一切應用或該車輛到一切服務的一PC5服務品質流所請求的PC5 5QI、服務品質參數或服務品質屬性。
  16.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初始通訊裝置,該第一PC5信令傳輸到與該車輛到一切服務或該車輛到一切應用相關聯的一廣播地址。
  17.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初始通訊裝置,該第一PC5信令為一直接通訊請求訊息。
  18.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初始通訊裝置,進一步包括:從該目標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二PC5信令,其中該第二PC5信令用於完成該面向UE的層2鏈路的建立。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初始通訊裝置,該第二PC5信令包含用於該車輛到一切應用或該車輛到一切服務的一PC5服務品質流所接受的PC5 5QI和服務品質參數或服務品質屬性。
  20. 如請求項18所述的初始通訊裝置,該第二PC5信令為一直接通訊接受訊息。
TW108144396A 2018-12-24 2019-12-04 無線通訊系統中用於支持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方法和設備 TWI7852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84631P 2018-12-24 2018-12-24
US62/784,631 2018-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5802A TW202025802A (zh) 2020-07-01
TWI785291B true TWI785291B (zh) 2022-12-01

Family

ID=68771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4396A TWI785291B (zh) 2018-12-24 2019-12-04 無線通訊系統中用於支持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方法和設備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1357064B2 (zh)
EP (1) EP3675533B1 (zh)
JP (2) JP2020102842A (zh)
KR (2) KR20200079418A (zh)
CN (1) CN111356113B (zh)
ES (1) ES2870927T3 (zh)
TW (1) TWI7852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02842A (ja) * 2018-12-24 2020-07-02 華碩電腦股▲ふん▼有限公司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1対1のサイドリンク通信を支援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EP3905770A4 (en) * 2018-12-26 2022-03-09 Sony Group Corporatio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WO2020150268A1 (en) * 2019-01-14 2020-07-23 Apple Inc. Management of vehicle-to-everything pc5 capability in 5g systems
US11252777B2 (en) * 2019-01-27 2022-0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ordinating radio resource control signaling with upper layer direct link establishment procedures
KR20210126691A (ko) * 2019-02-13 2021-10-20 콘비다 와이어리스, 엘엘씨 5g에서의 접속 지향 차량-대-x(vtx) 통신을 위한 장치, 시스템,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 매체
KR20210122304A (ko) * 2019-02-14 2021-10-08 지티이 코포레이션 차량 관련 디바이스 대 디바이스 링크에 대한 링크 측정
KR102604361B1 (ko) 2019-02-15 2023-11-2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메시지 전송을 위한 통신 거리 측정 방법
CN111770468B (zh) * 2019-04-01 2021-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和信息处理装置
CN111615219B (zh) * 2019-04-30 2022-02-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pc5链路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0536262A (zh) * 2019-04-30 2019-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通链路通信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1988759B (zh) * 2019-05-22 2022-0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4080763A (zh) * 2019-07-10 2022-02-22 苹果公司 用于单播侧链路(sl)通信的无线电链路监测(rlm)
US11026246B2 (en) * 2019-07-23 2021-06-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prioritizing transmission of type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WI721923B (zh) * 2019-08-02 2021-03-1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通訊系統中用於釋放側鏈路無線電承載的方法和設備
US11582719B2 (en) * 2019-10-03 2023-02-14 Mediatek Inc. Enhancement of 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 for sidelink transmission
CN114902735A (zh) * 2020-01-06 2022-08-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GB202007435D0 (en) * 2020-05-19 2020-07-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provements in an relating to qos handling
US11622333B2 (en) * 2020-07-21 2023-04-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 group selection for direct link or sidelink packet transmission in broadcast
CN114257967B (zh) * 2020-09-22 2022-10-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广播的单播会话方法和装置
WO2022067708A1 (en) * 2020-09-30 2022-04-07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r equipment (ue) discovery
CN114697911A (zh) * 2020-12-26 2022-07-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过滤方法及装置
CN115250444A (zh) * 2021-04-12 2022-10-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WO2024015498A1 (en) * 2022-07-14 2024-01-18 Innopeak Technology, Inc. Security establishing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WO2024053587A1 (en) * 2022-09-05 2024-03-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User equipments and meth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2922360T3 (pl) * 2014-03-21 2019-06-28 Sun Patent Trust Procedura żądania planowania dla łączności D2D
KR102038821B1 (ko) * 2015-09-11 2019-10-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v2x 메시지 전송을 위한 mbms 기반의 자원을 할당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17051503A1 (ja) * 2015-09-24 2017-03-30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通信システム、リレー端末、リモート端末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EP3223575B1 (en) * 2015-11-19 2019-06-12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7099833A1 (en) 2015-12-11 2017-06-15 Intel IP Corporation Control plane enhancements over sidelink for low power devices
WO2017135740A1 (ko) * 2016-02-06 2017-08-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V2x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194459B2 (en) * 2016-02-18 2019-0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ssage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U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using method
EP3443775B1 (en) 2016-04-12 2021-04-21 Intel IP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continued data transmission during handover operations
WO2017195862A1 (ja) 2016-05-13 2017-11-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EP3273634A1 (en) * 2016-07-18 2018-01-2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mproved support of quality of service for v2x transmissions
US10856118B2 (en) * 2016-11-18 2020-12-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using V2X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924912B2 (en) * 2017-01-06 2021-02-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through rela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8633074B (zh) * 2017-03-23 2022-05-13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侧链路服务的辅助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11418243B (zh) * 2017-09-28 2023-0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直通链路通信中执行载波聚合的系统和方法
CN111279744B (zh) 2017-10-26 2023-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服务质量协商技术
US11457335B2 (en) * 2018-09-06 2022-09-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identity determination and signaling
JP2020102842A (ja) * 2018-12-24 2020-07-02 華碩電腦股▲ふん▼有限公司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1対1のサイドリンク通信を支援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網路文獻 3GPP, "Study on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the Evolved Packet System (EPS) and the 5G System (5GS) to support advanced V2X services", 3GPP, 2018/12/05, 網址:https://portal.3gpp.org/desktopmodules/Specifications/SpecificationDetails.aspx?specificationId=3244, https://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23_series/23.786/23786-100.zip.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75533A1 (en) 2020-07-01
EP3675533B1 (en) 2021-03-31
US11357064B2 (en) 2022-06-07
JP2022095930A (ja) 2022-06-28
KR102401670B1 (ko) 2022-05-25
KR20200079418A (ko) 2020-07-03
US20200205209A1 (en) 2020-06-25
JP2020102842A (ja) 2020-07-02
TW202025802A (zh) 2020-07-01
US20220264677A1 (en) 2022-08-18
CN111356113A (zh) 2020-06-30
ES2870927T3 (es) 2021-10-28
CN111356113B (zh) 2023-04-07
KR20210133910A (ko) 2021-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5291B (zh) 無線通訊系統中用於支持一對一側鏈路通訊的方法和設備
CN111698723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侧链路逻辑信道建立的方法和设备
US1090478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questing sidelink radio bearer (SLRB) configuration of unicast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10400448A1 (en) New radio vehicle sidelink discovery
EP3723442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handling sidelink identifier chang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2752299B (zh) 重新映射以进行侧链路通信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TW202107916A (zh) 無線通訊系統中用於釋放側鏈路無線電承載的方法和設備
US1107100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questing sidelink transmission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21895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by vehicle-to-everything user equipment, operation related to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switc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