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8523B -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8523B
TWI778523B TW110105761A TW110105761A TWI778523B TW I778523 B TWI778523 B TW I778523B TW 110105761 A TW110105761 A TW 110105761A TW 110105761 A TW110105761 A TW 110105761A TW I778523 B TWI778523 B TW I7785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illars
incident surface
guide plate
light incid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5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27888A (zh
Inventor
楊越峰
陳允超
秦海忠
陳俊偉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7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7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85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852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出一種導光板,具有相連接的入光面及出光面。入光面具有多個第一稜鏡柱,任兩相鄰的第一稜鏡柱之間具有間距。出光面具有多個第二稜鏡柱及多個第三稜鏡柱。這些第二稜鏡柱在垂直於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大於這些第三稜鏡柱在垂直於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任兩相鄰的這些第二稜鏡柱之間配置有這些第三稜鏡柱的至少其中之一。出光面鄰近入光面的一側具有間隔區域,間隔區域不具有這些第二稜鏡柱及這些第三稜鏡柱。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包含上述導光板的光源模組。本發明提出的導光板及光源模組具有減少干涉條紋的現象產生的功效。

Description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導光板以及使用此導光板的光源模組。
一般液晶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顯示面板與背光模組,背光模組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輝度以及高均勻度的照明光源。
背光模組可分為側入式背光模組與直下式背光模組。在目前的側入式背光模組中,是將多個發光二極體排列配置於導光板的入光面旁,因此所發出的光線經由入光面進入導光板後會產生對應多個發光二極體的多個亮區及在兩發光二極體之間的暗區,形成亮度不均勻的螢火蟲(Hot spot)現象。目前在入光面進行微結構加工的方式以減少螢火蟲現象,微結構大致上為不同形狀的稜鏡結構。
另一方面,為了改善背光模組出光時可能會產生的亮點現象,一般會在出光面上配置稜鏡結構來提升背光模組的亮度及遮蔽性。然而,在導光板的入光面及出光面同時採用稜鏡結構時,則背光模組的出光會產生干涉條紋,使得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畫面亮度不均勻,因此目前入光面及出光面的稜鏡結構並無法搭配使用。
本「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瞭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此外,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並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代表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導光板,能提升亮度均勻度,並減少干涉條紋的現象產生。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源模組,能提升亮度均勻度,並減少干涉條紋的現象產生。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導光板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入光面連接於出光面。入光面配置有多個第一稜鏡柱,任兩相鄰的第一稜鏡柱之間具有間距。出光面配置有多個第二稜鏡柱及多個第三稜鏡柱。這些第二稜鏡柱在垂直於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大於這些第三稜鏡柱在垂直於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任兩相鄰的這些第二稜鏡柱之間配置有這些第三稜鏡柱的至少其中之一。出光面鄰近入光面的一側具有間隔區域,間隔區域不具有這些第二稜鏡柱及這些第三稜鏡柱且為平坦表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第一稜鏡柱在垂直於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為大於0 μm且小於等於20 μm。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第一稜鏡柱在平行於入光面及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為大於0 μm且小於等於40 μm,任兩相鄰的多個第一稜鏡柱的頂點之間的距離為P,這些第一稜鏡柱在平行於入光面及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為W,且P/W > 3。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第二稜鏡柱的高度為大於5 μm且小於20 μm,多個第三稜鏡柱的高度為大於0 μm且小於等於5 μm。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入光面與出光面互相垂直,間隔區域在垂直於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為至少大於0.5 mm,且間隔區域在平行於入光面及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長度與出光面的長度相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第一稜鏡柱沿著平行於出光面的第一排列方向排列,並沿著垂直於出光面的第一延伸方向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第二稜鏡柱及多個第三稜鏡柱沿著平行於入光面的第二排列方向排列,並沿著垂直於入光面的第二延伸方向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任兩相鄰的每一第二稜鏡柱與每一第三稜鏡柱或任兩相鄰的多個第三稜鏡柱之間不具有間距。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第一稜鏡柱、多個第二稜鏡柱及多個第三稜鏡柱的形狀包括半圓柱狀或三角柱狀。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組包括多個發光元件及上述的導光板。多個發光元件配置於入光面旁,適於發出光線至入光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發光元件對應於複數個第一稜鏡柱。
本發明實施例的導光板中,入光面配置有多個第一稜鏡柱,能夠減少亮度不均勻的螢火蟲現象,而出光面配置有多個第二稜鏡柱及多個第三稜鏡柱,且這些第二稜鏡柱在垂直於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大於這些第三稜鏡柱在垂直於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使得本發明實施例的導光板能提升亮度均勻度,並相較於習知的導光板能提供更高的遮蔽性。此外,出光面鄰近入光面的一側具有間隔區域,間隔區域不具有多個第二稜鏡柱及多個第三稜鏡柱且為平坦表面,因此第一稜鏡柱及第二稜鏡柱與多個第三稜鏡柱之間不相鄰,能在提升亮度均勻度的同時減少干涉條紋的現象產生。由於本發明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使用上述的導光板,因此也能提升亮度均勻度,並減少干涉條紋的現象產生。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第一稜鏡柱的剖面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第二稜鏡柱及第三稜鏡柱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適於提供照明光源至液晶顯示面板(圖未示),但不限於此。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包括導光板10及多個發光元件20。導光板10具有入光面100及出光面200,入光面100連接於出光面200,具體而言,入光面100例如是與出光面200互相垂直,但不以此為限。多個發光元件20配置於入光面100旁,適於發出光線L至入光面100,光線L在導光板10中傳遞並由出光面200射出。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為側入式背光模組。入光面100配置有多個第一稜鏡柱110(即這些第一稜鏡柱110配置於入光面100上),這些第一稜鏡柱110例如凸出於入光面100。出光面200設置有多個第二稜鏡柱210及多個第三稜鏡柱220,這些第二稜鏡柱210及這些第三稜鏡柱220例如凸出於出光面200。這些第一稜鏡柱110、這些第二稜鏡柱210及這些第三稜鏡柱220的剖面形狀例如包括半圓柱狀或三角柱狀,但不以此為限。特別說明的是,所稱之「半圓柱」並非限定其截面的弧線形狀一定要為半圓形,其亦可為劣弧形或其他圓滑曲線。
請同時參考圖1及圖2,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一稜鏡柱110例如沿著平行於出光面200的第一排列方向A1排列,並沿著垂直於出光面200的第一延伸方向E1延伸,但不以此為限。任兩相鄰的第一稜鏡柱110之間例如具有間距G,且任兩相鄰的第一稜鏡柱110之間例如為平坦表面(意即入光面100上不設置任何光學結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間距G的範圍例如為大於210 μm且小於500μm,但不以此為限。具體而言,多個第一稜鏡柱110在垂直於入光面100的方向上的高度H1為大於0 μm且小於等於20 μm。由於第一稜鏡柱110是配置於入光面100上,因此垂直於入光面100的方向上的高度為凸出於入光面100的距離,而非凹陷於入光面100的距離。此外,所稱之「高度」實際上為第一稜鏡柱110在垂直於入光面100的方向上的最大高度,即第一稜鏡柱110的頂點A與入光面100之間的距離。
進一步來說,本實施例的第一稜鏡柱110還具有以下設計:任兩相鄰的第一稜鏡柱110的頂點A之間的距離為P,第一稜鏡柱110在平行於入光面100及出光面200的方向上的寬度為W,且P/W > 3。具體而言,多個第一稜鏡柱110在平行於入光面100及出光面200的方向上的寬度W為大於0 μm且小於等於40 μm,更佳為大於10μm且小於等於40 μm,此處所稱之「寬度」實際上為第一稜鏡柱110在平行於入光面100及出光面200的方向上的最大寬度。在另一實施例中,距離P的數值範圍可為大於250 μm且小於500μm。這些第一稜鏡柱110的尺寸(上述的高度H1及寬度W)例如為相同,但不以此為限。
圖1中的發光元件20的數量是以3個為例,但不以此為限。發光元件20可選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但本發明並不限制光源種類。每一發光元件20是對應於複數個第一稜鏡柱110,在符合對應配置關係的情況下,本發明並不特別限制第一稜鏡柱110及發光元件20的數量。
請再次參考圖1,出光面200鄰近入光面100的一側例如具有間隔區域230,相鄰於多個第一稜鏡柱110(或連接於入光面100)。間隔區域230不具有多個第二稜鏡柱210及多個第三稜鏡柱220,且為平坦表面。在本實施例中,平坦表面所指的是,出光面200的間隔區域230不具有微結構或凹凸起伏,或者,為了減少表面粗糙度的影響,間隔區域230也可以進行拋光的加工處理。依據不同設計需求,間隔區域230在垂直於入光面100的方向上的寬度W1為至少大於0.5 mm,且間隔區域230在平行於入光面100及出光面200的方向(例如為第一排列方向A1)上的長度L1例如與出光面200在平行於入光面100及出光面200的方向上的長度(圖未示標號)相同。
請同時參考圖1及圖3,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出光面200具有間隔區域230,且多個第二稜鏡柱210及多個第三稜鏡柱220並未延伸至間隔區域230,因此這些第二稜鏡柱210及這些第三稜鏡柱220並非配置於出光面200的整體表面。這些第二稜鏡柱210及這些第三稜鏡柱220例如沿著平行於入光面100的第二排列方向A2排列,並沿著垂直於入光面100的第二延伸方向E2延伸,但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排列方向A1例如是與第二排列方向A2相同,但不以此為限。多個第二稜鏡柱210在垂直於出光面200的方向上的高度H2大於多個第三稜鏡柱220在垂直於出光面200的方向上的高度H3。此處的高度的定義與第一稜鏡柱110所說明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再重述。具體而言,這些第二稜鏡柱210的高度H2為大於5 μm且小於20 μm,這些第三稜鏡柱220的高度H3為大於0 μm且小於等於5 μm,但本發明並不特別限制第二稜鏡柱210及第三稜鏡柱220的高度,只要符合第二稜鏡柱210的高度H2大於第三稜鏡柱220的高度H3的相對關係即可。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二稜鏡柱210的尺寸(上述的高度H2)例如為相同,但不以此為限;多個第三稜鏡柱220的尺寸(上述的高度H3)例如也為相同,但也不以此為限。
光源模組1例如還包括光學膜30,配置於出光面200旁。光學膜30例如包括稜鏡片、逆稜鏡片、擴散片或其組合等等,可以依據不同的設計需求或不同的光學效果需求來選用不同的光學膜30。這些第二稜鏡柱210適於抵靠於光學膜30,使得從這些第三稜鏡柱220出射的光線L在傳遞至光學膜30之前能具有更多混光空間,提供更高的遮蔽性(圖1中為了清楚呈現導光板10出光面200上的這些第二稜鏡柱210及這些第三稜鏡柱220,因此將光學膜30與這些第二稜鏡柱210及這些第三稜鏡柱220繪示為分離狀態)。
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0中,入光面100配置有多個第一稜鏡柱110,能夠減少亮度不均勻的螢火蟲現象,而出光面200配置有多個第二稜鏡柱210及多個第三稜鏡柱220,使得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0能提升亮度均勻度,且這些第二稜鏡柱210在垂直於出光面200的方向上的高度H2大於這些第三稜鏡柱220在垂直於出光面200的方向上的高度H3,當光學膜30配置於導光板10上時會抵靠於這些第二稜鏡柱210,使得從這些第三稜鏡柱220出射的光線L在傳遞至光學膜30之前能具有更多混光空間,相較於習知的導光板能提供更高的遮蔽性。此外,出光面200鄰近入光面100的一側具有間隔區域230,間隔區域230不具有這些第二稜鏡柱210及這些第三稜鏡柱220且為平坦表面,因此第一稜鏡柱110及第二稜鏡柱210與多個第三稜鏡柱220之間不相鄰,能在提升亮度均勻度的同時減少干涉條紋的現象產生。由於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使用導光板10,因此也能具有上述優點。在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0的設計架構下,光源模組1的亮度相較於習知的光源模組可以提升7%。
在本實施例中,任兩相鄰的這些第二稜鏡柱210之間例如配置有這些第三稜鏡柱220的至少其中之一。具體而言,這些第三稜鏡柱220的數量例如是大於等於這些第二稜鏡柱210,但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中是以任兩相鄰的這些第二稜鏡柱210之間均配置3個第三稜鏡柱220為例,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不同的任兩相鄰的第二稜鏡柱210之間所配置的第三稜鏡柱220的數量例如也可以不相同。
在本實施例中,不同於導光板10的入光面100所配置的多個第一稜鏡柱110,出光面200所配置的任兩相鄰的每一第二稜鏡柱210與每一第三稜鏡柱220之間或任兩相鄰的多個第三稜鏡柱220之間例如不具有間距,即稜鏡柱之間是彼此相連接,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中,任兩相鄰的每一第二稜鏡柱210與每一第三稜鏡柱220之間或任兩相鄰的多個第三稜鏡柱220之間也可以具有間距。
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0還具有與出光面200相對的底面300。底面300例如具有多個擴散微結構(圖未示)。在本實施例中,擴散微結構可以是網點或其他能讓光線擴散的微結構。此外,多個擴散微結構的分布密度也可依不同的設計需求或不同的光學效果需求而調整,本發明並不特別限制。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的導光板中,入光面配置有多個第一稜鏡柱,能夠減少亮度不均勻的螢火蟲現象,而出光面配置有多個第二稜鏡柱及多個第三稜鏡柱,使得本實施例的導光板能提升亮度均勻度,且這些第二稜鏡柱在垂直於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大於這些第三稜鏡柱在垂直於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當光學膜配置於導光板上時會抵靠於多個第二稜鏡柱,使得從多個第三稜鏡柱出射的光線在傳遞至光學膜之前能具有更多混光空間,相較於習知的導光板能提供更高的遮蔽性。此外,出光面鄰近入光面的一側具有間隔區域,間隔區域不具有多個第二稜鏡柱及多個第三稜鏡柱且為平坦表面,因此第一稜鏡柱及第二稜鏡柱與多個第三稜鏡柱之間不相鄰,能在提升亮度均勻度的同時減少干涉條紋的現象產生。由於本發明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使用上述的導光板,因此也能提升亮度均勻度,並減少干涉條紋的現象產生。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光源模組 10:導光板 20:發光元件 30:光學膜 100:入光面 110:第一稜鏡柱 200:出光面 210:第二稜鏡柱 220:第三稜鏡柱 230:間隔區域 300:底面 A:頂點 A1:第一排列方向 A2:第二排列方向 E1:第一延伸方向 E2:第二延伸方向 G:間距 H1、H2、H3:高度 L:光線 L1:長度 P:距離 W、W1:寬度。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第一稜鏡柱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第二稜鏡柱及第三稜鏡柱的剖面示意圖。
1:光源模組
10:導光板
20:發光元件
30:光學膜
100:入光面
110:第一稜鏡柱
200:出光面
210:第二稜鏡柱
220:第三稜鏡柱
230:間隔區域
300:底面
A1:第一排列方向
A2:第二排列方向
E1:第一延伸方向
E2:第二延伸方向
G:間距
L:光線
L1:長度
W1:寬度

Claims (10)

  1. 一種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連接於該出光面,該入光面配置有多個第一稜鏡柱,任兩相鄰的該些第一稜鏡柱之間為平坦表面且具有一間距,該出光面配置有多個第二稜鏡柱及多個第三稜鏡柱,該些第二稜鏡柱在垂直於該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大於該些第三稜鏡柱在垂直於該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且任兩相鄰的該些第二稜鏡柱之間配置有該些第三稜鏡柱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該出光面鄰近該入光面的一側具有一間隔區域,該間隔區域不具有該些第二稜鏡柱及該些第三稜鏡柱且為平坦表面,該間隔區域在垂直於該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大於0.5mm,但不包括3mm以上;其中該些第一稜鏡柱為三角柱狀,且該些第一稜鏡柱在平行於該入光面及該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為大於0μm且小於等於40μm,任兩相鄰的該些第一稜鏡柱的頂點之間的距離為P,該些第一稜鏡柱在平行於該入光面及該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為W,且P/W>3。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第一稜鏡柱在垂直於該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為大於0μm且小於等於20μm。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第二稜鏡柱的高度為大於5μm且小於20μm,該些第三稜鏡柱的高度為大於0μm且小於等於5μm。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互相垂直,且該間隔區域在平行於該入光面及該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長度與該出光面的長度相同。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第一稜鏡柱沿著平行於該出光面的一第一排列方向排列,並沿著垂直於該出光面的一第一延伸方向延伸。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第二稜鏡柱及該些第三稜鏡柱沿著平行於該入光面的一第二排列方向排列,並沿著垂直於該入光面的一第二延伸方向延伸。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任兩相鄰的每一該些第二稜鏡柱與每一該些第三稜鏡柱或任兩相鄰的該些第三稜鏡柱之間不具有間距。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第二稜鏡柱及該些第三稜鏡柱的形狀包括半圓柱狀或三角柱狀。
  9.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連接於該出光面,該入光面配置有多個第一稜鏡柱,每一該些第一稜鏡柱之間為平坦表面且具有一間距,該出光面配置有多個第二稜鏡柱及多個第三稜鏡柱,該些第二稜鏡柱在垂直於該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大於該些第三稜鏡柱在垂直於該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且任兩相鄰的該些第二稜鏡柱之間配置有該些第三稜鏡柱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該出光面鄰近該入光面的一側具有一間隔區域,該間隔區域不具有該些第二稜鏡柱及該些第三稜鏡柱且為平坦表面,該間隔區域在垂直於該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大於0.5mm,但不包括3mm以上;以及多個發光元件,配置於該入光面旁,適於發出一光線至該入光面;其中該些第一稜鏡柱為三角柱狀,且該些第一稜鏡柱在平行於該入光面及該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為大於0μm且小於等於40μm,任兩相鄰的該些第一稜鏡柱的頂點之間的距離為P,該些第一稜鏡柱在平行於該入光面及該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為W,且P/W>3。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些發光元件對應於複數個該些第一稜鏡柱。
TW110105761A 2021-01-12 2021-02-19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I7785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34952.5A CN112859435A (zh) 2021-01-12 2021-01-12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CN202110034952.5 2021-0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7888A TW202227888A (zh) 2022-07-16
TWI778523B true TWI778523B (zh) 2022-09-21

Family

ID=76002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5761A TWI778523B (zh) 2021-01-12 2021-02-19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59435A (zh)
TW (1) TWI7785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20145A (zh) * 2022-08-22 2022-10-21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导光板
TWI817775B (zh) * 2022-10-18 2023-10-01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6978C (zh) * 2003-08-14 2008-03-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TWI340259B (en) * 2006-12-29 2011-04-11 Ind Tech Res Inst Light guide plate
TWI349121B (en) * 2007-05-17 2011-09-21 Wintek Corp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TWM592982U (zh) * 2019-10-24 2020-04-01 大陸商蘇州璨宇光學有限公司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I718820B (zh) * 2019-12-11 2021-02-1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24276B (en) * 2006-03-31 2010-05-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101498810B (zh) * 2009-03-25 2011-12-2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TWI453507B (zh) * 2011-12-29 2014-09-21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光源模組
KR20160044145A (ko) * 2014-10-14 2016-04-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211123342U (zh) * 2019-11-29 2020-07-28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减少干涉纹的导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模块
CN211786210U (zh) * 2020-04-16 2020-10-27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CN111781670B (zh) * 2020-07-07 2022-09-09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6978C (zh) * 2003-08-14 2008-03-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TWI340259B (en) * 2006-12-29 2011-04-11 Ind Tech Res Inst Light guide plate
TWI349121B (en) * 2007-05-17 2011-09-21 Wintek Corp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TWM592982U (zh) * 2019-10-24 2020-04-01 大陸商蘇州璨宇光學有限公司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I718820B (zh) * 2019-12-11 2021-02-1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59435A (zh) 2021-05-28
TW202227888A (zh) 2022-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75441B2 (ja) 導光体、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448780B (zh) 顯示裝置
KR100792777B1 (ko) 백라이트 구조
US20150261042A1 (en) Surface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JP5261035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9429700B2 (en) Backlight module
WO2014017490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9046630B2 (en)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JP2009289701A (ja) 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778523B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JP2008123973A (ja)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3180024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TWM284913U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6351522A (ja)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040278A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2009176512A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7143048A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2007041015A (ja) 光透過フィルム、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M619355U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JP2010287556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TWM605983U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JP2011198479A (ja) 面光源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8282688A (ja) 平面発光装置
JP2009158468A (ja) バックライト
JP2012174599A (ja) 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