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6025B - 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6025B
TWI776025B TW108107097A TW108107097A TWI776025B TW I776025 B TWI776025 B TW I776025B TW 108107097 A TW108107097 A TW 108107097A TW 108107097 A TW108107097 A TW 108107097A TW I776025 B TWI776025 B TW I7760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light
optical axis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7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4986A (zh
Inventor
張永明
賴建勳
鄭義集
魏子軒
劉燿維
Original Assignee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4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49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60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602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7/00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 G03B37/04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with cameras or projectors providing touching or overlapping fields of vie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achieving an enlarged field of view, e.g. panoramic image cap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based on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s, e.g. microencapsulated liquid cryst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63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 G02F1/16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by electrophore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1/002D [Two 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on
    • G06T11/001Texturing; Colouring; Generation of texture or colou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3/00Geometric imag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plane of the image
    • G06T3/12Panospheric to cylindrical image transform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10Segmentation; Edge detection
    • G06T7/11Region-based segment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90Determination of colour characteristic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97Determining parameters from multiple pic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20/00Scenes; Scene-specific elements
    • G06V20/50Context or environment of the image
    • G06V20/56Context or environment of the image exterior to a vehicle by using sensors mounted on the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00/0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 B60R2300/8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 B60R2300/8066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for monitoring rearward traffic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092Interactive image processing based on input by user
    • G06T2207/20104Interactive definition of region of interest [ROI]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212Image combin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248Vehicle exterior or interior
    • G06T2207/30252Vehicle exterior; Vicinity of vehicle
    • G06T2207/30261Obstac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一種全景影像系統,其包括至少兩組攝影模組、至少兩個顯示元件以及影像處理器。各組攝影模組拍攝後視野及側視野以取得視野影像,各顯示元件顯露各視野影像,且各視野影像具有交疊區域;影像處理器接收各視野影像,並根據各交疊區域拼接各視野影像為全景影像,各顯示元件能依使用者的感興趣區而選擇部份顯示全景影像或顯示全部的全景影像。全景影像系統更能應用於車用監控系統,以輔助駕駛者觀看車後的交通狀況。

Description

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本發明關於一種利用攝影模組和影像處理器拼接出全景影像以利於駕駛者觀看車後的交通狀況的全景影像系統及駕駛輔助系統。
隨著交通公具的普及,在人口密集的都市中,例如機車、公車、汽車等交通工具往來於道路上,後照鏡常設於機車、公車、汽車等交通工具上,但因後照鏡的尺寸及擺設位置,使其具有視野死角的問題而肇生交通事故;再者,由於汽車、公車或更大型的車輛的車體結構較為寬大而遮擋駕駛人的視野,後照鏡的可見範圍也備受限制,而不利於駕駛者判斷其後方來車的距離、車速以及方位,從而造成駕駛者誤判,使其與後方來車碰撞或擦撞而產生交通意外。
目前市面上的車用監視系統多採用雷達或超音波的方式,來監控駕駛者的後方來車,且以提示聲或數碼波段顯示的方式提醒駕駛者注意後方來車,但駕駛者仍不知其與後方來車的距離而需時間思考,使駕駛者無法即時反應和處理。
綜觀前所述,本發明之發明者思索並設計一種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以期針對習知技術之缺失加以改善,進而增進產業上之實施利用。
有鑑於上述習知之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用以解決習知技術中所面臨之問題。
基於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全景影像系統,其包括至少二攝影模組、至少二顯示元件以及影像處理器。各攝影模組包括鏡頭以及光學影像感測器,光學影像感測器設置於鏡頭的光軸,並拍攝後視野及至少拍攝側視野或前視野以取得視野影像。各顯示元件分別電性連接各光學影像感測器,以顯露各視野影像,各視野影像具有交疊區域。影像處理器電性連接各光學影像感測器及各顯示元件,並接收各視野影像及根據各交疊區域拼接各視野影像為全景影像,以提供駕駛者更完整的後方視野影像,使駕駛者容易判斷目前的交通狀況。
較佳地,各顯示元件依據其所觀測的感興趣區,選擇部份顯示全景影像或顯示全部的全景影像。
較佳地,各顯示元件依據各攝影模組的拍攝亮度調整其顯示各視野影像的亮度。
較佳地,各鏡頭具有至少三片具有屈折力的鏡片。
較佳地,各該鏡頭更滿足下列條件:1.0<f/HEP≦10.0;0deg<HAF≦150deg;0mm<PhiD≦18mm;0<PhiA/PhiD≦0.99;及0.9<2(ARE/HEP)≦2.0
其中,f為鏡頭的焦距;HEP為鏡頭之入射瞳直徑;HAF為鏡頭之最大可視角度的一半;PhiD為透鏡的基座之外周緣且垂直於鏡頭之光軸的平面上的最小邊長的最大值;PhiA為鏡頭最接近成像面之透鏡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徑;ARE係以鏡頭中任一透鏡之任一透鏡表面與光軸的交點為起點,並以距離光軸1/2入射瞳直徑之垂直高度處的位置為終點,延著透鏡表面的輪廓所得之輪廓曲線長度。
較佳地,各攝影模組所拍攝的水平視野為介於45度和220之間。
較佳地,各顯示元件為調光顯示鏡並電性連接影像處理器,各調光顯示鏡包括顯示面板、半反射鏡、通光調變元件以及透明基板。半反射鏡設置於顯示面板上。通光調變元件設置於半反射鏡上,通光調變元件根據影像處理器的控制訊號改變其穿透率,以遮斷光線的行進或使光線穿透通光調變元件。透明基板設置於通光調變元件上。
較佳地,透明基板為光線於入射時第一接觸的元件,並呈現調光顯示鏡的周圍環境。
較佳地,各通光調變元件包括第一基板、第一透明導電層、輔助電極層、電解質層、電致變色層、第二透明導電層以及第二基板。第一透明導電層設置於第一基板上,輔助電極層設置於第一透明導電層上,電解質層設置於輔助電極層上,電致變色層設置於電解質層上,第二透明導電層設置於電致變色層上,第二基板設置於第二透明導電層上。
較佳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鄰近透明基板。
較佳地,通光調變元件更包括密封結構,密封結構設置於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並圍繞第一透明導電層、輔助電極層、電解質層、電致變色層以及第二透明導電層。
較佳地,電致變色層的材料包括過渡金屬氧化物、價間嵌入化合物以及有機化合物。
較佳地,各通光調變元件包括第一基板、第一透明導電層、遮光層、第二透明導電層以及第二基板。第一透明導電層設置於第一基板上,遮光層設置於第一透明導電層上,第二透明導電層設置於遮光層上,第二基板設置於第二透明導電層上。
較佳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鄰近透明基板。
較佳地,各通光調變元件更包括密封結構,密封結構設置於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並圍繞第一透明導電層、遮光層以及第二透明導電層。
較佳地,遮光層的材料包括懸浮粒子以及高分子分散型液晶。
較佳地,當影像處理器發出具有第一電壓的控制訊號至各通光調變元件,各通光調變元件遮斷光線的行進路徑;當影像處理器發出具有第二電壓的控制訊號至各通光調變元件,使光線穿越各通光調變元件。
較佳地,影像處理器依據各攝影模組的拍攝亮度調整第二電壓,以調整通光調變元件的穿透率。
較佳地,當攝影模組的拍攝亮度大於閾值時,影像處理器發出具有第一電壓的控制訊號至各通光調變元件,各通光調變元件遮斷光線的行進,顯示面板顯示影像處理器所拼接的全景影像。
一種駕駛輔助系統,其包括至少二攝影模組、至少二顯示元件以及影像處理器。各攝影模組包括鏡頭以及光學影像感測器,光學影像感測器設置於鏡頭的光軸,並拍攝後視野或側視野以取得視野影像。各顯示元件分別電性連接各光學影像感測器,以顯露各視野影像,各視野影像具有交疊區域。影像處理器電性連接各光學影像感測器及各顯示元件,並接收各視野影像及根據各交疊區域拼接各視野影像為全景影像;影像處理器根據全景影像,判斷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為靠近或遠離駕駛車輛,以使駕駛者能即時得知其與後方來車的相對位置,進而減少交通意外的肇生。
較佳地,影像處理器判斷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駕駛車輛的相對距離在臨界範圍內,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接近駕駛車輛。
較佳地,影像處理器判斷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駕駛車輛的相對距離在臨界範圍外,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遠離駕駛車輛。
較佳地,影像處理器判斷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駕駛車輛的相對速度大於零,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接近駕駛車輛。
較佳地,影像處理器判斷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駕駛車輛的一相對速度小於零,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遠離駕駛車輛。
前述實施例的優點,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透過全景影像的建立,提供駕駛者更完整的後方視野影像,使駕駛者容易判斷目前的交通狀況。
前述實施例的優點,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利用通光調變元件的設置及拍攝亮度的判斷,選擇在顯示面板顯示全景影像或利用透明基板顯露其周圍環境的影像,利於駕駛者觀看其後方影像或側方影像。
前述實施例的優點,為本發明之駕駛輔助系統透過全景影像的建立以及全景影像中的車輛或行人與駕駛車輛的相對位置及速度,使駕駛者能即時得知其與後方來車的相對位置,進而減少交通意外的肇生。
1:全景影像系統
10:攝影模組
11:第一透鏡
12:第二透鏡
13:第三透鏡
14:第四透鏡
15:第五透鏡
16:第六透鏡
20:顯示元件
21:顯示面板
22:半反射鏡
23:通光調變元件
24:透明基板
30:影像處理器
40:光圈
50:紅外線濾光片
111、121、131、141、151、161、171:物側面
112、122、132、142、152、162、172:像側面
231:第一基板
232:第一透明導電層
233:輔助電極層
234:電解質層
235:電致變色層
236:第二透明導電層
237:第二基板
238:遮光層
239:電極
240:導線
a: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投射於光學影像感測器的投影像高
b: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投射於光學影像感測器的投影像高的 變動
D:物距
DU1:第一物距
DU2:第二物距
f:鏡頭的焦距
L:鏡頭
S:光學影像感測器
H: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的本身高度
XU,YU,ZU:攝影模組的局部座標系統
XW,YW,ZW:世界座標系統
YL,ZL:光學影像感測器的座標系統
△D,△DU:車輛或行人直線移動距離
α:a與YU所形成之夾角
β:b與YU所形成之夾角
第1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方塊圖。
第2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顯示元件的結構圖。
第3A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通光調變元件的結構圖。
第3B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顯示元件的結構圖。
第4A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第二實施例之通光調變元件的結構圖。
第4B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顯示元件的結構圖。
第5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鏡頭之第一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
第6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一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7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鏡頭之第二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
第8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二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9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鏡頭之第三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
第10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三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11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鏡頭之第四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
第12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四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13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鏡頭之第五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
第14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五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15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鏡頭之第六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
第16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六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17圖為本發明之駕駛輔助系統的配置圖。
第18圖為本發明之駕駛輔助系統之距離估算原理說明圖。
第19圖和第20圖為本發明之駕駛輔助系統之判斷速度原理說明圖。
本發明之優點、特徵以及達到之技術方法將參照例示性實施例及所附圖式進行更詳細地描述而更容易理解,且本發明可以不同形式來實現,故不應被理解僅限於此處所陳述的實施例,相反地,對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所提供的實施例將使本揭露更加透徹與全面且完整地傳達本發明的範疇,且本發明將僅為所附加的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
請參閱第1圖,其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方塊圖。如第1圖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全景影像系統,其包括至少兩組攝影模組10、至少兩個顯示元件20以及影像處理器30。各攝影模組10所拍攝的水平視野為介於45度和220之間及包括鏡頭L以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光學影像感測器S設置於鏡頭L的光軸,並拍攝後視野及至少拍攝側視野或前視野以取得視野影像。各顯示元件10對各攝影模組10而設置並分別電性連接各光學影像感測器S,以顯露各視野影像,各視野影像具有交疊區域。影像處理器30電性連接各光學影像感測器S及各顯示元件20,並接收各視野影像及根據各交疊區域拼接各視野影像為全景影像,以提供駕駛者更完整的後方視野影像,使駕駛者容易判斷目前的交通狀況。
側視野、前視野以及後視野為以駕駛者的位置為基準而定義。具體而言,側視野為駕駛者的位置的左側或右側,前視野為駕駛者的位置的前方,後視野為駕駛者的位置的後方,因此視野影像可為駕駛者的後方的後視野影像或左側或右側之側視影像或為駕駛者前方的前視影像。於此僅為說明用途,而非加以限制本發明所陳述的範圍。
其中,各顯示元件20依據使用者所觀測的感興趣區,選擇部份顯示全景影像或顯示全部的全景影像,讓駕駛者所觀看的影像更為全面;各顯示 元件20依據各攝影模組10的拍攝亮度調整其顯示各視野影像的亮度,讓駕駛者觀看視野影像或全景影像更為舒適,而未感到刺眼和暈眩;再者,攝影模組10和顯示元件20的數量乃根據使用者需求及工程師設計需求而改變,於此不加以限定攝影模組10和顯示元件20的數量。
於此,詳細說明全景影像的建立如下:(1)根據各攝影模組10的拍攝點,選定各視野影像中不變的人或物。(2)根據各視野影像中不變的人或物,匹配各視野影像的交疊區域,選出具有共同交疊區域的視野影像。(3)利用隨機抽樣一致演算法(random sample consensus algorithm),將具有共同交疊區域的視野影像之對應的特徵向量算出,以取得對應的單應矩陣(homography matrix)。(4)根據各單應矩陣,拼接各視野影像為全景影像。
請參閱第2圖,其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顯示元件的結構圖。如第2圖所示,各顯示元件20為調光顯示鏡並電性連接影像處理器30,各調光顯示鏡包括顯示面板21、半反射鏡22、通光調變元件23以及透明基板24。半反射鏡22設置於顯示面板21上。通光調變元件23設置於半反射鏡22上,通光調變元件23根據影像處理器30的控制訊號改變其穿透率,以遮斷光線的行進或使光線穿透通光調變元件23。透明基板24設置於通光調變元件23上且為玻璃基板,透明基板24為光線於入射時第一接觸的元件,並呈現調光顯示鏡的周圍環境。需說明的是,各顯示元件20可為調光顯示鏡或一般顯示器,因此,在顯示元件20的配置上,至少兩個顯示元件20可部分為調光顯示鏡部分為一般顯示器、全部為調光顯示鏡或全部為一般顯示器,當然也能根據實際需求做其他較佳的設定,而並未侷限於本發明所列舉的範圍。
請參閱第3A圖,其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通光調變元件的結構圖。第3A圖(a)部分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通光調變元件的層狀結構圖。如第3A圖(a)部分所示,本發明之單個通光調變元件23包括第一基板231、第一透明導電層232、輔助電極層233、電解質層234、電致變色層235、第二透明導電層236、第二基板237以及密封結構。第一透明導電層232設置於第一基板231上,輔助電極層233設置於第一透明導電層232上,電解質層234設置於輔助電極層233上,電致變色層235設置於電解質層234上,第二透明導電層236設置於電致變色層235上,第二基板237設置於第二透明導電層236上;密封結構設置於第一基板231和第二基板237之間,並圍繞輔助電極層233、電解質層234以及電致變色層235,以避免電解質層234的溶液流出。第3A圖(b)部分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通光調變元件的橫截面圖。如第3A圖(b)部分所示,通光調變元件23上可另外設置有U字型的電極239。電極239可利用金屬薄片分別包覆第一基板31與第一透明導電層232及第二基板237與第二透明導電層36的端部形成。影像處理器30可經由導線240與電極239電性連接,從而提供電壓至通光調變組件23。在一實施例中,電極239可形成在密封結構之外而不與輔助電極層233、電解質層234、電致變色層235重疊。在另一實施例中,電極239重疊於輔助電極層233、電解質層234、電致變色層235。
請參閱第3B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顯示元件的結構圖。在一實施例中,如第3A圖及第3B圖所示,本發明之顯示元件20中的通光調變元件23的第一基板231或第二基板237鄰近透明基板24,亦即,通光調變元件23的堆疊順序可根據實際所需調整。在另一實施例中,通光調變 元件23的第一基板231或第二基板237可作為透明基板24,省去原先設置於顯示元件20的透明基板24,從而減少顯示元件20的厚度。
其中,本發明之通光調變元件23設定如下:第一基板231和第二基板237可選自玻璃基板、石英基板、藍寶石基板、碳化矽(SiC)基板之其中一種;第一透明導電層232及第二透明導電層236的材料包括氧化銦錫(ITO)、氧化鋅(ZnO)、氧化鋁鎵銦錫(AlGaInSnO)、氧化鋁鋅(AZO)、氧化錫(SnO2)、氧化銦(In2O3)、氧化鋅錫(SnZnO)或石墨烯(Graphene);輔助電極層233的材料包括鎳氧化物(NiOx)、氫氧化鎳(Ni(OH)2)或氫氧化鈷(Co(OH)2);電解質層234的材料包括二氧化鋯(ZrO2)、二氧化鉿(HfO2)、五氧化二鉭(Ta2O5)、二氧化矽(SiO2)之氧化物和二氟化鈣(CaF2)、二氟化鎂(MgF2)、三氟化鈰(CeF3)之鹽類所組成的電解質,其也可為CPE(cross-linked polyether)、PEO(poly(ethylene oxide))、PVA(poly (vinyl alcohol))、PVP(poly(vinyl piperidine))之有機高分子和過氯酸鋰(LiClO4)或磷酸(H3PO4)之酸類所組成的電解質;電致變色層235的材料包括選自由過渡金屬氧化物、價間嵌入化合物以及有機化合物所組成之群組中之至少其一,過渡金屬氧化物包括三氧化鎢(WO3)、五氧化二釩(V2O5)、鎳氧化物(NiOx)、三氧化鉬(MoO3)、五氧化二鈮(Nb2O5)、二氧化鈦(TiO2)或三氧化二銠(Rh2O3),價間嵌入化合物包括Fe4[Fe(CN)6]3、Fe4[Ru(CN)6]3、CoFe(CN)6、KVFe(CN)6或InFe(CN)6,有機化合物包括pyrazoline、Poly(aniline)或Tetrathiafulvalene。
需說明的是,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通光調變組件23為利用施加電壓於電致變色層235使其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所需的離子則由電解質層234提供,具體而言,當電致變色層235發生還原反應時,電致變色層235開始變為例如藍色、綠色或黃色之顏色,電致變色層235的顏色則根據所需在前 述列舉的材料挑選而有各種顏色,從而達成阻擋光線之目的;當電致變色層235發生氧化反應時,電致變色層235開始變為透明無色,透明為使可見光波段穿透電致變色層235。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電致變色層235可根據需求為不同的顏色,而可將具有電致變色層235的通光調變元件23應用於濾波器,舉例來說,通光調變組件23的電致變色層235於施加正電壓時變為綠色,其僅讓綠光波段(500nm-550nm)的光線通過,阻擋其他顏色的光通過通光調變組件23。
請參閱第4圖,其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第二實施例之通光調變元件的結構圖。第4A圖(a)部分為本發明之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第二實施例之通光調變元件的層狀結構圖。如第4A圖(a)部分所示,各通光調變元件23包括第一基板231、第一透明導電層232、遮光層238、第二透明導電層236、第二基板237以及密封結構。第一透明導電層232設置於第一基板231上,遮光層238設置於第一透明導電層232上,第二透明導電層236設置於遮光層238上,第二基板237設置於第二透明導電層236上;密封結構設置於第一基板231和第二基板237之間,並圍繞遮光層238以避免遮光層238的溶液流出。第4A圖(b)部分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第二實施例之通光調變元件的橫截面圖。如第4A圖(b)部分所示,通光調變組件23上可另外設置有電極239。電極239可以接觸點的形式分別形成在第一透明導電層232及第二透明導電層236上。影像處理器30可經由導線240與電極239電性連接,從而提供電壓至通光調變元件23。電極239可利用銀、導電膠或其他高導電材料,使用光微影圖案化方法來在第一透明導電層232及第二透明導電層236上形成,在一實施例中,電極239可形成在密封結構之外而不與遮光層238重疊。在另一實施例中,遮光層238與電極239重疊。
請參閱第4B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第二實施例之顯示元件的結構圖。在一實施例中,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本發明之顯示元件20中的通光調變元件23的第一基板231或第二基板237鄰近透明基板24,亦即,通光調變元件23的堆疊順序可根據實際所需調整。在另一實施例中,通光調變元件23的第一基板231或第二基板237可作為透明基板24,省去原先設置於顯示元件20的透明基板24,從而減少顯示元件20的厚度。
其中,遮光層238的材料包括懸浮粒子以及高分子分散型液晶材料,由於此種材料在施加以時其分子的排列方向會產生旋轉,因而達成阻擋光線之目的,而並不需要輔助電極層233和電解質層234的輔助,且由於遮光層238的分子排列方向會因電壓而旋轉,此光線產生極化,因此可在顯示元件20設置偏振片,讓光線的偏振角度能更為多元。
於此,搭配第1圖至第4圖詳細說明通光調變元件23的作動機制如下:(1)當攝影模組10的影像的拍攝亮度大於閾值時,亦即環境光線的光強度過高而不適合利用透明基板24將影像顯示於駕駛者,影像處理器30發出具有第一電壓的控制訊號至各通光調變元件23,而第一電壓為正電壓,各通光調變元件23遮斷光線的行進路徑,顯示面板21顯示影像處理器30所拼接的全景影像。(2)當攝影模組10的影像的拍攝亮度小於閾值時,亦即適合利用透明基板24將影像顯示於駕駛者,影像處理器30發出具有第二電壓的控制訊號至各通光調變元件23,而第二電壓為負電壓,各通光調變組件23從而升高其穿透率,使光線穿透各通光調變組件23,而閾值的設定根據攝影模組10的規格和人眼所能接受的光強度而變動,於此並不需加以限制閾值的範圍;此外,影像處理器30依據各攝 影模組10的拍攝亮度調整第二電壓的數值,以調整通光調變元件23的穿透率,使駕駛者從透明基板24所觀看的影像更為清晰。
在部分實施例中,鏡頭L包含三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且鏡頭L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三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距離。
在部分實施例中,鏡頭L包含四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且鏡頭L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四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距離。
在部分實施例中,鏡頭L包含五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且鏡頭L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五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距離。
另外,除上述之各結構實施例外,以下茲就鏡頭L可行之光學實施例進行說明。於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可使用三個工作波長進行設計,分別為486.1nm、587.5nm、656.2nm,其中587.5nm為主要參考波長為主要提取技術特徵之參考波長。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亦可使用五個工作波長進行設計,分別為470nm、510nm、555nm、610nm、650nm,其中555nm為主要參考波長為主要提取技術特徵之參考波長。
鏡頭L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p之比值PPR,鏡頭L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n之比值NPR,所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PPR總和為ΣPPR,所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NPR總和為ΣNPR,當滿足下列條件時有助於控制鏡頭L的總屈折力以及總長度:0.5≦ΣPPR/|ΣNPR|≦15,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ΣPPR/|ΣNPR|≦3.0。
另外,光學影像感測器S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即為可調變進光量光學成像系統之成像高度或稱最大像高)為HOI,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HOS,其滿足下列條件:HOS/HOI≦50;以及0.5≦HOS/f≦150。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HOS/HOI≦40;以及1≦HOS/f≦140。藉此,可維持全景影像系統的小型化,以搭載於輕薄可攜式的電子產品上。
另外,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的鏡頭L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圈,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昇影像品質。
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鏡頭L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鏡頭L的出瞳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而容置更多光學元件,並可增加光學影像感測器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可有助於擴大系統的視場角,使鏡頭L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前述光圈至成像面間的距離為InS,其滿足下列條件:0.1≦InS/HOS≦1.1。藉此,可同時兼顧維持鏡頭L的小型化以及具備廣角的特性。
本發明的鏡頭L中,第一透鏡物側面至第六透鏡像側面間的距離為InTL,於光軸上所有具屈折力之透鏡的厚度總和為ΣTP,其滿足下列條件: 0.1≦ΣTP/InTL≦0.9。藉此,當可同時兼顧系統成像的對比度以及透鏡製造的良率並提供適當的後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R1/R2|≦25。藉此,第一透鏡的具備適當正屈折力強度,避免球差增加過速。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01≦|R1/R2|<12。
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7<(R11-R12)/(R11+R12)<50。藉此,有利於修正光學成像模組10所產生的像散。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12,其滿足下列條件:IN12/f≦60。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56,其滿足下列條件:IN56/f≦3.0。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1以及TP2,其滿足下列條件:0.1≦(TP1+IN12)/TP2≦10。藉此,有助於控制鏡頭L製造的敏感度並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5以及TP6,前述兩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56,其滿足下列條件:0.1≦(TP6+IN56)/TP5≦15藉此,有助於控制鏡頭L製造的敏感度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第五透鏡咧)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2、TP3、TP4以及TP5,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23,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34,第四透鏡 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45,第一透鏡物側面至第六透鏡像側面間的距離為InTL,其滿足下列條件:0.1≦TP4/(IN34+TP4+IN45)<1。藉此,有助層層微幅修正入射光行進過程所產生的像差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本發明的鏡頭L中,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臨界點C61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61,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的臨界點C62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62,第六透鏡的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臨界點C61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SGC61,第六透鏡的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臨界點C62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SGC62,可滿足下列條件:0mm≦HVT61≦3mm;0mm<HVT62≦6mm;0≦HVT61/HVT62;0mm≦|SGC61|≦0.5mm;0mm<|SGC62|≦2mm;以及0<|SGC62|/(|SGC62|+TP6)≦0.9。藉此,可有效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本發明的鏡頭L其滿足下列條件:0.2≦HVT62/HOI≦0.9。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3≦HVT62/HOI≦0.8。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模組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發明的鏡頭L其滿足下列條件:0≦HVT62/HOS≦0.5。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2≦HVT62/HOS≦0.45。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模組10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發明的鏡頭L中,第六透鏡的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的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鏡的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的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SGI611 /(SGI611+TP6)≦0.9;0<SGI621/(SGI621+TP6)≦0.9。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SGI611/(SGI611+TP6)≦0.6;0.1≦SGI621/(SGI621+TP6)≦0.6。
第六透鏡的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鏡的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SGI612/(SGI612+TP6)≦0.9;0<SGI622/(SGI622+TP6)≦0.9。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SGI612/(SGI612+TP6)≦0.6;0.1≦SGI622/(SGI622+TP6)≦0.6。
第六透鏡的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鏡的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的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mm≦|HIF611|≦5mm;0.001mm≦|HIF621|≦5mm。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mm≦|HIF611|≦3.5mm;1.5mm≦|HIF621|≦3.5mm。
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鏡的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mm≦|HIF612|≦5mm;0.001mm≦|HIF622|≦5mm。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mm≦|HIF622|≦3.5mm;0.1mm≦|HIF612|≦3.5mm。
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鏡的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3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mm ≦|HIF613|≦5mm;0.001mm≦|HIF623|≦5mm。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mm≦|HIF623|≦3.5mm;0.1mm≦|HIF613|≦3.5mm。
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鏡的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4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mm≦|HIF614|≦5mm;0.001mm≦|HIF624|≦5mm。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mm≦|HIF624|≦3.5mm;0.1mm≦|HIF614|≦3.5mm。
本發明的鏡頭L中,(TH1+TH2)/HOI滿足下列條件:0<(TH1+TH2)/HOI≦0.95;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TH1+TH2)/HOI≦0.5;(TH1+TH2)/HOS;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TH1+TH2)/HOS≦0.95;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TH1+TH2)/HOS≦0.5;2倍(TH1+TH2)/PhiA滿足下列條件:0<2倍(TH1+TH2)/PhiA≦0.95;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2倍(TH1+TH2)/PhiA≦0.5。
本發明的鏡頭L之一種實施方式,可藉由具有高色散係數與低色散係數之透鏡交錯排列,而助於光學成像模組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之方程式為: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A18h18+A20h20+... (1)其中,z為沿光軸方向在高度為h的位置以表面頂點作參考的位置值,k為錐面係數,c為曲率半徑的倒數,且A4、A6、A8、A10、A12、A14、A16、A18以及A20為高階非球面係數。
本發明提供的鏡頭L中,透鏡的材質可為塑膠或玻璃。當透鏡材質為塑膠,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與重量。另當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控制熱效應並且增加光學成像模組屈折力配置的設計空間。此外,鏡頭L中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可為非球面,其可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除用以消減像差外,相較於傳統玻璃透鏡的使用甚至可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發明鏡頭L的總高度。
再者,本發明提供的鏡頭L中,若透鏡表面為凸面,原則上表示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為凹面,原則上表示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
本發明的鏡頭L更可視需求令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中至少一透鏡為波長小於500nm之光線濾除元件,其可藉由該特定具濾除功能之透鏡的至少一表面上鍍膜或該透鏡本身即由具可濾除短波長之材質所製作而達成。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模組之成像面更可視需求選擇為一平面或一曲面。當成像面為一曲面(例如具有一曲率半徑的球面),有助於降低聚焦光線於成像面所需之入射角,除有助於達成微縮光學成像模組之長度(TTL)外,對於提升相對照度同時有所助益。
第一光學實施例
如第5圖所示,鏡頭L包含六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鏡頭L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以及第六透鏡16。
請參照第5圖及第6圖,第5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鏡頭之第一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第6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一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由第5圖可知,攝影模組1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光圈40、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第六透鏡16、紅外線濾光片50、成像面以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
第一透鏡1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11為凹面,其像側面1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11具有二反曲點。第一透鏡11的物側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鏡11的像側面112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12表示。第一透鏡11的物側面111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鏡11的像側面112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12表示。第一透鏡11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1。
第一透鏡11的物側面11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11的物側面11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鏡11的像側面11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11的像側面11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111=-0.0031mm;|SGI111|/(|SGI111|+TP1)=0.0016。
第一透鏡11的物側面11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11的物側面11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12表示,第一透鏡11的像側面11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11的像側面11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112=1.3178mm;|SGI112|/(|SGI112|+TP1)=0.4052。
第一透鏡11的物側面11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11表示,第一透鏡11的像側面11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11的像側面11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111=0.5557mm;HIF111/HOI=0.1111。
第一透鏡11的物側面111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12表示,第一透鏡11的像側面11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11的像側面11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112=5.3732mm;HIF112/HOI=1.0746。
第二透鏡1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21為凸面,其像側面1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21具有一反曲點。第二透鏡12的物側面121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鏡12的像側面122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22表示。第二透鏡12的物側面121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鏡12的像側面122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22表示。第二透鏡12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2。
第二透鏡12的物側面12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12的物側面12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鏡12的像側面12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12的像側面12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2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211=0.1069mm;|SGI211|/(|SGI211|+TP2)=0.0412;SGI221=0mm;|SGI221|/(|SGI221|+TP2)=0。
第二透鏡12的物側面12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211表示,第二透鏡12的像側面12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12的像側面12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2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211=1.1264mm;HIF211/HOI=0.2253;HIF221=0mm;HIF221/HOI=0。
第三透鏡1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31為凹面,其像側面1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31以及像側面132均具有一反曲點。第三透鏡13的物側面131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31表示,第三透鏡13的像側面132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32表示。第三透鏡13的物側面131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31表示,第三透鏡13的像側面132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32表示。第三透鏡13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3。
第三透鏡13的物側面13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13的物側面13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鏡13的像側面13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13的像側面13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3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311=-0.3041mm;|SGI311|/(|SGI311|+TP3)=0.4445;SGI321=-0.1172mm;|SGI321|/(|SGI321|+TP3)=0.2357。
第三透鏡13的物側面13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311表示,第三透鏡13的像側面13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13的像側面13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3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311=1.5907mm;HIF311/HOI=0.3181;HIF321=1.3380mm;HIF321/HOI=0.2676。
第四透鏡1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41為凸面,其像側面1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41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142具有一反曲點。第四透鏡14的物側面141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41表示,第四透鏡14的像側面142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42表示。第四透鏡14的物側面141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41表示,第四透鏡14的像側面142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42表示。第四透鏡14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4。
第四透鏡14的物側面14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14的物側面14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鏡14的像側面14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14的像側面14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411=0.0070mm;|SGI411|/(|SGI411|+TP4)=0.0056;SGI421=0.0006mm;|SGI421|/(|SGI421|+TP4)=0.0005。
第四透鏡14的物側面14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14的物側面141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鏡14的像側面14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14的像側面14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412=-0.2078mm;|SGI412|/(|SGI412|+TP4)=0.1439。
第四透鏡14的物側面14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11表示,第四透鏡14的像側面14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14的像側面14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21表示,其滿足下列 條件:HIF411=0.4706mm;HIF411/HOI=0.0941;HIF421=0.1721mm;HIF421/HOI=0.0344。
第四透鏡14的物側面141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鏡14的像側面14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14的像側面14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412=2.0421mm;HIF412/HOI=0.4084。
第五透鏡1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51為凸面,其像側面1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51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152具有一反曲點。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的151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51表示,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52表示。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2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51表示,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4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52表示。第五透鏡15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5。
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511=0.00364mm;|SGI511|/(|SGI511|+TP5)=0.00338;SGI521=-0.63365mm;|SGI521|/(|SGI521|+TP5)=0.37154。
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第二接近 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512=-0.32032mm;|SGI512|/(|SGI512|+TP5)=0.23009。
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3表示,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3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513=0mm;|SGI513|/(|SGI513|+TP5)=0;SGI523=0mm;|SGI523|/(|SGI523|+TP5)=0。
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4表示,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4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514=0mm;|SGI514|/(|SGI514|+TP5)=0;SGI524=0mm;|SGI524|/(|SGI524|+TP5)=0。
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1表示,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511=0.28212mm;HIF511/HOI=0.05642;HIF521=2.13850mm;HIF521/HOI=0.42770。
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512=2.51384mm;HIF512/HOI=0.50277。
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3表示,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3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513=0mm;HIF513/HOI=0;HIF523=0mm;HIF523/HOI=0。
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4表示,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4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514=0mm;HIF514/HOI=0;HIF524=0mm;HIF524/HOI=0。
第六透鏡1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61為凹面,其像側面162為凹面,且其物側面161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162具有一反曲點。藉此,可有效調整各視場入射於第六透鏡16的角度而改善像差。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61表示,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62表示。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61表示,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62表示。第六透鏡16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6。
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611=-0.38558mm;|SGI611|/(|SGI611|+TP6)=0.27212;SGI621=0.12386mm;|SGI621|/(|SGI621|+TP6)=0.10722。
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612=-0.47400mm;|SGI612|/(|SGI612|+TP6)=0.31488;SGI622=0mm;|SGI622|/(|SGI622|+TP6)=0。
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611=2.24283mm;HIF611/HOI=0.44857;HIF621=1.07376mm;HIF621/HOI=0.21475。
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612=2.48895mm;HIF612/HOI=0.49779。
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3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613=0mm;HIF613/HOI=0;HIF623=0mm;HIF623/HOI=0。
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4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614=0mm;HIF614/HOI=0;HIF624=0mm;HIF624/HOI=0。
紅外線濾光片5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16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之間且不影響鏡頭L的焦距。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模組中,鏡頭L的焦距為f,鏡頭L的入射瞳直徑為HEP,鏡頭L之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AF,其數值如下:f=4.075mm;f/HEP=1.4;以及HAF=50.001度與tan(HAF)=1.1918。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一透鏡11的焦距為f1,第六透鏡16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7.828mm;|f/f1|=0.52060;f6=-4.886;以及|f1|>|f6|。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二透鏡12至第五透鏡15的焦距分別為f2、f3、f4、f5,其滿足下列條件:|f2|+|f3|+|f4|+|f5|=95.50815mm;|f1|+|f6|=12.71352mm以及|f2|+|f3|+|f4|+|f5|>|f1|+|f6|。
鏡頭L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p之比值PPR,鏡頭L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n之比值NPR,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所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PPR總和為ΣPPR=f/f2+f/f4+f/f5=1.63290,所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NPR總和為ΣNPR=|f/f1|+|f/f3|+|f/f6|=1.51305,ΣPPR/|ΣNPR|=1.07921。同時亦滿足下列條件:|f/f2|=0.69101;|f/f3|=0.15834;|f/f4|=0.06883;|f/f5|=0.87305;|f/f6|=0.83412。
本實施例的全景影像系統中,第一透鏡11的物側面111至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間的距離為InTL,第一透鏡11的物側面111至成像面間的距離為HOS,光圈40至成像面間的距離為InS,光學影像感測器S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HOI,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至成像面間的距離為BFL, 其滿足下列條件:InTL+BFL=HOS;HOS=19.54120mm;HOI=5.0mm;HOS/HOI=3.90824;HOS/f=4.7952;InS=11.685mm;以及InS/HOS=0.59794。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於光軸上所有具屈折力之透鏡的厚度總和為ΣTP,其滿足下列條件:ΣTP=8.13899mm;以及ΣTP/InTL=0.52477;InTL/HOS=0.917102。藉此,當可同時兼顧系統成像的對比度以及透鏡製造的良率並提供適當的後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一透鏡11的物側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11的像側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8.99987。藉此,第一透鏡11的具備適當正屈折力強度,避免球差增加過速。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R11-R12)/(R11+R12)=1.27780。藉此,有利於修正光學成像模組所產生的像散。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鏡之焦距總和為ΣPP,其滿足下列條件:ΣPP=f2+f4+f5=69.770mm;以及f5/(f2+f4+f5)=0.067。藉此,有助於適當分配單一透鏡之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鏡,以抑制入射光線行進過程顯著像差的產生。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所有具負屈折力的透鏡之焦距總和為ΣNP,其滿足下列條件:ΣNP=f1+f3+f6=-38.451mm;以及f6/(f1+f3+f6)=0.127。藉此,有助於適當分配第六透鏡16之負屈折力至其他負透鏡,以抑制入射光線行進過程顯著像差的產生。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一透鏡11與第二透鏡12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12,其滿足下列條件:IN12=6.418mm;IN12/f=1.57491。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五透鏡15與第六透鏡16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56,其滿足下列條件:IN56=0.025mm;IN56/f=0.00613。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一透鏡11與第二透鏡12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1以及TP2,其滿足下列條件:TP1=1.934mm;TP2=2.486mm;以及(TP1+IN12)/TP2=3.36005。藉此,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模組製造的敏感度並提升其性能。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五透鏡15與第六透鏡16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5以及TP6,前述兩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56,其滿足下列條件:TP5=1.072mm;TP6=1.031mm;以及(TP6+IN56)/TP5=0.98555。藉此,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模組製造的敏感度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三透鏡13與第四透鏡14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34,第四透鏡14與第五透鏡15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45,其滿足下列條件:IN34=0.401mm;IN45=0.025mm;以及TP4/(IN34+TP4+IN45)=0.74376。藉此,有助於層層微幅修正入射光線行進過程所產生的像差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51,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 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52,第五透鏡15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P5,其滿足下列條件:InRS51=-0.34789mm;InRS52=-0.88185mm;|InRS51|/TP5=0.32458以及|InRS52|/TP5=0.82276。藉此,有利於鏡片的製作與成型,並有效維持其小型化。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五透鏡15的物側面151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1,第五透鏡15的像側面152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2,其滿足下列條件:HVT51=0.515349mm;HVT52=0mm。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61,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62,第六透鏡16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P6,其滿足下列條件:InRS61=-0.58390mm;InRS62=0.41976mm;|InRS61|/TP6=0.56616以及|InRS62|/TP6=0.40700。藉此,有利於鏡片的製作與成型,並有效維持其小型化。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六透鏡16的物側面161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61,第六透鏡16的像側面162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62,其滿足下列條件:HVT61=0mm;HVT62=0mm。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其滿足下列條件:HVT51/HOI=0.1031。藉此,有助於可調變進光量光學成像系統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其滿足下列條件:HVT51/HOS=0.02634。藉此,有助於可調變進光量光學成像系統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以及第六透鏡16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12的色散係數為NA2,第三透鏡13的色散係數為NA3,第六透鏡16的色散係數為NA6,其滿足下列條件:NA6/NA2≦1。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模組色差的修正。
本實施例的可調變進光量光學成像系統中,可調變進光量光學成像系統於結像時之TV畸變為TDT,結像時之光學畸變為ODT,其滿足下列條件:TDT=2.124%;ODT=5.076%。
本實施例的鏡頭L中,LS為12mm,PhiA為2倍EHD62=6.726mm(EHD62:第六透鏡16像側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徑),PhiC=PhiA+2倍TH2=7.026mm,PhiD=PhiC+2倍(TH1+TH2)=7.426mm,TH1為0.2mm,TH2為0.15mm,PhiA/PhiD為0.9057,TH1+TH2為0.35mm,(TH1+TH2)/HOI為0.035,(TH1+TH2)/HOS為0.0179,2倍(TH1+TH2)/PhiA為0.1041,(TH1+TH2)/LS為0.0292。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35-1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36-2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36-42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37-4
依據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37-5
表一為第一光學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距離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光學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1-A20則表示各表面第1-20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光學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光學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光學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再者,以下各光學實施例之機構元件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光學實施例相同。
第二光學實施例
如第7圖所示,鏡頭L包含七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鏡頭L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第六透鏡16以及第七透鏡17。
請參照第7圖及第8圖,第7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鏡頭之第二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第8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二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由第7圖可知,攝影模組1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光圈40、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第六透鏡16以及第七透鏡17、紅外線濾光片50、成像面以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
第一透鏡1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111為凸面,其像側面112為凹面。
第二透鏡12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121為凹面,其像側面122為凸面。
第三透鏡1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131為凸面,其像側面132為凸面。
第四透鏡1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141為凸面,其像側面142為凸面,。
第五透鏡1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151為凸面,其像側面152為凸面,。
第六透鏡1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161為凹面,其像側面162為凹面。藉此,可有效調整各視場入射於第六透鏡16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鏡17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171為凸面,其像側面172為凸面。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光線入射的角度,進一步可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紅外線濾光片5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17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之間且不影響鏡頭L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39-6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39-43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0-8
第二光學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學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光學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0-9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1-10
依據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依據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1-11
依據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1-12
第三光學實施例
如第9圖所示,鏡頭L包含六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鏡頭L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以及第六透鏡16。
請參照第9圖及第10圖,第9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鏡頭之第三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第10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三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由第9圖可知,攝影模組1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光圈40、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第六透鏡16、紅外線濾光片50、成像面以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
第一透鏡1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111為凸面,其像側面11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12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121為凹面,其像側面12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1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31為凸面,其像側面1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面132具有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14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41為凹面,其像側面1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面142具有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1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51為凸面,其像側面1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1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61為凸面,其像側面16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61以及像側面162均具有一反曲點。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光線入射的角度,進一步可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紅外線濾光片5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16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間且不影響鏡頭L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3-13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3-44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4-15
第三光學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學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光學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4-16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5-17
依據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5-18
依據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5-19
第四光學實施例
如第11圖所示,在一實施例中,鏡頭L包含五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鏡頭L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以及第五透鏡15。
請參照第11圖及第12圖,第11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鏡頭之第四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第12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四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由第11圖可知,攝影模組1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光圈40、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紅外線濾光片50、成像面以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
第一透鏡1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111為凸面,其像側面11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12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21為凹面,其像側面1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21具有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1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31為凸面,其像側面1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31具有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1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41為凸面,其像側面14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41具有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15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51為凹面,其像側面1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51具有二反曲點。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
紅外線濾光片5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15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間且不影響鏡頭L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7-20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7-45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8-23
第四光學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學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光學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8-24
依據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8-25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9-26
依據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49-27
第五光學實施例
如第13圖所示,在一實施例中,鏡頭L包含四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鏡頭L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以及第四透鏡14。
請參照第13圖及第14圖,第13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鏡頭之第五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第14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五光學 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由第13圖可知,攝影模組1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40、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紅外線濾光片50、成像面以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
第一透鏡11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11為凸面,其像側面11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11具有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12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21為凸面,其像側面1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21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122具有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1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31為凹面,其像側面1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31具有三反曲點以及像側面132具有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14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41為凹面,其像側面1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41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142具有一反曲點。
紅外線濾光片5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四透鏡14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之間且不影響鏡頭L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0-28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1-29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1-46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2-31
第五光學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學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光學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2-32
依據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3-33
依據表九及表十可得到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3-34
第六光學實施例
請參照第15圖及第16圖,第15圖為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之鏡頭之第六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第16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六光學 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由第15圖可知,攝影模組1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光圈40、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紅外線濾光片50、成像面以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
第一透鏡11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11為凸面,其像側面1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12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21為凹面,其像側面1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其像側面122具有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1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31為凸面,其像側面1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31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132具有一反曲點。
紅外線濾光片5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三透鏡13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間且不影響鏡頭L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4-35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5-47
第六光學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學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光學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5-38
依據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6-39
依據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值: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6-40
請參閱第17圖,其為本發明之駕駛輔助系統的配置圖。如第17圖所示,至少二攝影模組10、至少二顯示元件20以及影像處理器30。各攝影模組10分別設置於駕駛車輛的左側、右側、前側及後側,各攝影模組10包括鏡頭L以及光學影像感測器S,光學影像感測器S設置於鏡頭L的光軸,並拍攝後視野或側視野以取得視野影像。各顯示元件20為前述的調光顯示鏡且分別電性連接各光學影像感測器S,以顯露各視野影像,各視野影像具有交疊區域。影像處理器電性30連接各光學影像感測器S及各顯示元件20,並接收各視野影像及根據各交疊區域拼接各視野影像為全景影像;影像處理器30根據全景影像,判斷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為靠近或遠離駕駛車輛,以使駕駛者能即時得知其與後方來車的相對位置,進而減少交通意外的肇生。
請參閱第18圖,本發明之駕駛輔助系統之距離估算原理說明圖。於此,搭配第18圖說明駕駛車輛和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的距離如下:利用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投射於光學影像感測器S而具有投影像高a,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的本身高度為H,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可得知物距D,經過時間△t,鏡頭的焦距為f,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直線移動距離△D,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投射於光學影像感測器S的投影像高則變動為b,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可得知距離公式如下:
Figure 108107097-A0305-02-0057-41
影像處理器30則具有臨界範圍並根據前述的距離公式判斷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駕駛車輛的相對距離是否在臨界範圍。具體而言,影像處理器30判斷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駕駛車輛的相對距離在臨界範圍外,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遠離駕駛車輛;影像處理器30判斷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該駕駛車輛的相對距離在臨界範圍內,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接近駕駛車輛。
請參閱第19圖及第20圖,本發明之駕駛輔助系統之判斷速度原理說明圖。攝影模組10的局部座標系統(XU,YU,ZU),攝影模組10的光軸與YLi重合,局部座標系統原點(0U,0U,0U)係位於攝影模組10的光學入瞳位置,其中一感興趣的車輛或行人被識別後,以一個可以最小內切的四方框與以標示,四方框的幾何中心用於計算物距DU,四方框的高度假設為參考值1.7M,依據前述的距離估算說明,取用連續3禎畫面於2個連續的時間間格△T,計算得物距DU,因此可以更進一步依據物件投影於光學影像感測器S上的像高變化計算得△DU1及△DU2,進而得知速度VU1及VU2
續言之,前述的速度VU1及VU2為根據攝影模組10的局部座標系統作判斷,全景影像中的相對速度則需將攝影模組10的局部座標系統轉換至全景影像的世界座標系統,世界座標系統(Xw,Yw,Zw)的座標原點(0W,0W,0W)位於駕駛車輛行進方向的中心線與左右兩個攝影模組10的連線(該連線係垂直於車體行進方向)的交叉點,且其依據垂直高度方向投影於地面之位置,因此速度轉換為VW1及VW2,若VW1及VW2均>0則判定感興趣的車輛或行人為接近狀態,又或者VW1及VW2均<0則判定感興趣的車輛或行人為遠離狀態。
影像處理器30則具有臨界範圍並根據前述的速度判斷機制判斷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駕駛車輛的相對是否大於或小於零。具體而言,影像處理器30判斷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駕駛車輛的相對速度小於零,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遠離駕駛車輛;影像處理器30判斷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駕駛車輛的相對速度大於零,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接近駕駛車輛。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透過全景影像的建立,使駕駛者得知更完整的後方視野影像,駕駛者容易判斷目前的交通狀況,並搭配距離估算和相對速度的判斷,使駕駛者能即時得知其與後方來車的相對位置,進而減少交通意外的肇生。總括而言,本發明之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具有如上述的優點,降低交通意外的發生。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全景影像系統
10:攝影模組
20:顯示元件
30:影像處理器
L:鏡頭
S:光學影像感測器

Claims (22)

  1. 一種全景影像系統,其包括:至少二攝影模組,各該攝影模組包括:一鏡頭;一光學影像感測器,設置於該鏡頭的光軸,並拍攝後視野及至少拍攝側視野或前視野以取得一視野影像;至少二顯示元件,分別電性連接各該光學影像感測器,以顯露各該視野影像,各該視野影像具有一交疊區域;以及一影像處理器,電性連接各該光學影像感測器及各該顯示元件,並接收各該視野影像及根據各該交疊區域拼接各該視野影像為一全景影像;其中,各該鏡頭具有至少三片具有屈折力的鏡片,各該鏡頭最靠近該光學影像感測器的鏡片的像側面為凹面;其中,各該鏡頭更滿足下列條件:1.0≦f/HEP≦10.0;0deg≦HAF≦150deg;0mm≦PhiD≦18mm;0≦PhiA/PhiD≦0.99;及0.9≦2(ARE/HEP)≦2.0;其中,f為該鏡頭的焦距;HEP為該鏡頭之入射瞳直徑;HAF為該鏡頭之最大可視角度的一半;PhiD為該透鏡的基座之外周緣且垂直於該鏡頭之光軸的平面上的最小邊長的 最大值;PhiA為該鏡頭最接近該成像面之透鏡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徑;ARE係以該鏡頭中任一透鏡之任一透鏡表面與光軸的交點為起點,並以距離光軸1/2入射瞳直徑之垂直高度處的位置為終點,延著該透鏡表面的輪廓所得之輪廓曲線長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各該顯示元件依據其所觀測的一感興趣區,選擇部份顯示該全景影像或顯示全部的該全景影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各該顯示元件依據各該攝影模組的拍攝亮度調整其顯示各該視野影像的亮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各該攝影模組所拍攝的水平視野為介於45度和220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各該顯示元件為一調光顯示鏡並電性連接該影像處理器,各該調光顯示鏡包括:一顯示面板;一半反射鏡,設置於該顯示面板上;一通光調變元件,設置於該半反射鏡上,該通光調變元件根據該影像處理器的一控制訊號改變其穿透率,以遮斷一光線的行進或使該光線穿透該通光調變元件;以及一透明基板,設置於該通光調變元件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該透明基板為該光線於入射時第一接觸的元件,並呈現該調光顯示鏡的周圍環境。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各該通光調變元件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一透明導電層、一輔助電極層、一電解質層、一電致變色層、一第二透明導電層以及一第二基板,該第一透明導電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該輔助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上,該電解質層設置於該輔助電極層上,該電致變色層設置於該電解質層上,該第二透明導電層設置於該電致變色層上,該第二基板設置於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該第一基板或該第二基板鄰近該透明基板。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該通光調變元件更包括一密封結構,該密封結構設置於該第一基板和該第二基板之間,並圍繞該第一透明導電層、該輔助電極層、該電解質層、該電致變色層以及該第二透明導電層。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該電致變色層的材料包括過渡金屬氧化物、價間嵌入化合物以及有機化合物。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各該通光調變元件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一透明導電層、一遮光層、一第二透明導電層以及一第二基板,該第一透明導電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該遮光層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上,該第二 透明導電層設置於該遮光層上,該第二基板設置於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該第一基板或該第二基板鄰近該透明基板。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各該通光調變元件更包括一密封結構,該密封結構設置於該第一基板和該第二基板之間,並圍繞該第一透明導電層、該遮光層以及該第二透明導電層。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該遮光層的材料包括懸浮粒子(suspended particle)以及高分子分散型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當影像處理器發出具有一第一電壓的控制訊號至各該通光調變元件,各該通光調變元件遮斷該光線的行進路徑;當該影像處理器發出具有一第二電壓的控制訊號至各該通光調變元件,使該光線穿越各該通光調變元件。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該影像處理器依據各該攝影模組的拍攝亮度調整該第二電壓,以調整該通光調變元件的穿透率。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其中,當該攝影模組的拍攝亮度大於一閾值時,該影像處理器發出具有一第一電壓的控制訊號至各該通光調變元件,各該通光調變元件遮斷該光線的行進,該顯示面板顯示該影像處理器所拼接的該全景影像。
  18. 一種駕駛輔助系統,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全景影像系統,該影像處理器根據該全景影像,判斷該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為靠近或遠離一駕駛車輛。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駕駛輔助系統,其中,該影像處理器判斷該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該駕駛車輛的一相對距離在一臨界範圍內,該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接近該駕駛車輛。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駕駛輔助系統,其中,該影像處理器判斷該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該駕駛車輛的一相對距離在一臨界範圍外,該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遠離該駕駛車輛。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駕駛輔助系統,其中,該影像處理器判斷該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該駕駛車輛的一相對速度大於零,該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接近該駕駛車輛。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駕駛輔助系統,其中,該影像處理器判斷該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與該駕駛車輛的一相對速度小於零,該全景影像的車輛或行人遠離該駕駛車輛。
TW108107097A 2018-10-09 2019-03-04 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TWI7760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43155P 2018-10-09 2018-10-09
US62/743,155 2018-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4986A TW202014986A (zh) 2020-04-16
TWI776025B true TWI776025B (zh) 2022-09-01

Family

ID=680512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2590U TWM580687U (zh) 2018-10-09 2019-03-04 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TW108107097A TWI776025B (zh) 2018-10-09 2019-03-04 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2590U TWM580687U (zh) 2018-10-09 2019-03-04 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9215B2 (zh)
CN (2) CN111103753B (zh)
TW (2) TWM58068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80687U (zh) * 2018-10-09 2019-07-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TW202027031A (zh) * 2019-01-07 2020-07-16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
TWI790738B (zh) * 2020-11-20 2023-01-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用於防止動暈之圖像顯示系統及圖像顯示方法
US12015835B2 (en) * 2022-01-25 2024-06-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sensor imaging color correction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20170A1 (en) * 2008-07-24 2010-01-28 Higgins-Luthman Michael J Vehicle Imaging System
TW201117132A (en) * 2009-11-09 2011-05-16 Tele Atlas Bv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oving foreground objects in an orthorectified photographic image
CN106918963A (zh) * 2015-12-28 2017-07-04 日立乐金光科技株式会社 调光器和使用该调光器的影像显示装置
CN107529045A (zh) * 2017-10-19 2017-12-29 南京中高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360度全景影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7991821A (zh) * 2018-01-19 2018-05-04 姜卫东 一种可独立控制分区变色的电致变色器件
TWM562242U (zh) * 2018-04-10 2018-06-21 Rich View International Co Ltd 具有360度環景監控功能之電子後視鏡
TWM562412U (zh) * 2018-03-29 2018-06-21 Chimei Motor Electronics Co Ltd 車輛之環景偵測系統
US10151904B2 (en) * 2016-05-09 2018-12-11 Young Optics Inc. Optical imaging device
TWM580687U (zh) * 2018-10-09 2019-07-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25883B2 (en) * 2014-06-13 2020-01-07 Magna Electronics Inc. Vehicle vision system with panoramic view
JP6662017B2 (ja) * 2015-12-16 2020-03-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装置、及び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調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20170A1 (en) * 2008-07-24 2010-01-28 Higgins-Luthman Michael J Vehicle Imaging System
TW201117132A (en) * 2009-11-09 2011-05-16 Tele Atlas Bv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oving foreground objects in an orthorectified photographic image
CN106918963A (zh) * 2015-12-28 2017-07-04 日立乐金光科技株式会社 调光器和使用该调光器的影像显示装置
US10151904B2 (en) * 2016-05-09 2018-12-11 Young Optics Inc. Optical imaging device
CN107529045A (zh) * 2017-10-19 2017-12-29 南京中高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360度全景影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7991821A (zh) * 2018-01-19 2018-05-04 姜卫东 一种可独立控制分区变色的电致变色器件
TWM562412U (zh) * 2018-03-29 2018-06-21 Chimei Motor Electronics Co Ltd 車輛之環景偵測系統
TWM562242U (zh) * 2018-04-10 2018-06-21 Rich View International Co Ltd 具有360度環景監控功能之電子後視鏡
TWM580687U (zh) * 2018-10-09 2019-07-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3753B (zh) 2021-11-30
US20200112678A1 (en) 2020-04-09
US11089215B2 (en) 2021-08-10
CN210090909U (zh) 2020-02-18
CN111103753A (zh) 2020-05-05
TWM580687U (zh) 2019-07-11
TW202014986A (zh)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6025B (zh) 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US10960829B2 (en) Movable carrier auxiliary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WI718467B (zh)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
JP2009069369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11003042B2 (en) Switchable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I794486B (zh)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及其處理方法
CN113433675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US11845426B2 (en) Movable carrier auxiliary system and parking auxiliary method thereof
US11789454B2 (en) Movable carrier auxiliary system and parking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US10878769B2 (en) Anti-glare display system
TWI718466B (zh)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及車輛輔助系統
TWI740085B (zh)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
US11138454B2 (en) Movable carrier auxiliary system
TWM580051U (zh)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及車輛輔助系統
TWM585220U (zh)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
CN211627917U (zh) 摄像模组、电子装置及汽车
WO2021184213A1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装置及汽车
TWM579728U (zh)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及車用電子後視鏡
CN113253419A (zh) 摄像模组、电子装置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