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0700B - 具有上下釘合接點之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上下釘合接點之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0700B
TWI770700B TW109142234A TW109142234A TWI770700B TW I770700 B TWI770700 B TW I770700B TW 109142234 A TW109142234 A TW 109142234A TW 109142234 A TW109142234 A TW 109142234A TW I770700 B TWI770700 B TW I77070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row
keying structure
key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22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3548A (zh
Inventor
藍道 E 穆塞
喬納森 E 布克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山姆科技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山姆科技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山姆科技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35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35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0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070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4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Abstract

為了幫助維持及改善信號完整性,一種電連接器包括一連接器殼體;及至少三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緊鄰線性電接點陣列。

Description

具有上下釘合接點之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電連接器。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以下美國專利申請案中之每一者的全部內容特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2018年7月6日提交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2/694,832號;2018年11月5日提交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2/704,031號;2018年12月17日提交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2/704,038號;2019年12月6日提交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2/704,069號;2019年12月6日提交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29/716,201號;及2019年12月6日提交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29/716,202號。
連接器用於將電氣裝置彼此連通。連接器包括將信號傳輸至電氣裝置或另一連接器之接點以及用以支撐接點之殼體。連接器之接點可各自包括隆起部分,以幫助將接點固定且定位於殼體內。此外,焊料可附接至接點。焊料用以在接點與印刷電路板(PCB)上之襯墊之間形成電氣及機械連接。
圖1為已知接點20的端視圖,且圖2為已知接點20的側視圖。圖1展示無可熔構件40之接點20,且圖2展示具有可熔構件40之接點20。接點20包括頭部21及尾部22,該尾部位於與頭部21相對之端處。頭部21包括接點樑23。接點20之中間部分包括翼形部24、楔形件25、引入件26及凸塊27。翼形部24嚙合連接 器殼體之芯的底部,以維持接點20之尾部部分22與殼體之間的一致距離。楔形件25嚙合芯之側壁,以便固定接點20之位置並將接點20保持在殼體之芯中。楔形件25沿殼體之寬度方向將接點20固定在芯中,以防止沿殼體之長度方向施加應力,從而防止可能導致不可靠連接的共面性問題。引入件26由鑄造邊緣形成,該些鑄造邊緣有助於將接點或端子20插入至殼體之芯中。凸塊27相對於殼體將接點20定位並穩定在所要位置及定向中。
如圖3中所展示,已知連接器可具有成列配置之接點30的陣列。圖3中所展示之接點30不同於圖1及圖2中所展示的接點20。如圖3中所展示,接點30包括頭部31及尾部32,該尾部位於與頭部31相對之端處。頭部31包括接點樑33。接點30之中間部分包括楔形件35及引入件36,且尾部32包括可熔構件40。然而,圖3中所展示之接點30不包括如圖1及圖2中所展示之接點20中所包括的翼形部24或凸塊27。圖1及圖2中所展示之接點20亦可能可用於圖3中所展示之連接器中。因為楔形件25及引入件26之定向(且使用圖1及圖2中所展示之接點20之翼形部24),接點20經設計以自殼體之底部釘合或插入。接點20通常為包括在線軸上之接點帶的一部分。接點20自底部釘合或裝載,一次一列。在單列中,可順序地或同時地裝載接點20。
在小型連接器中,具有較寬樑之接點可提供較佳電氣效能。然而,較寬樑限制接點之間距。當接點之樑加寬時,接點可嚙合之殼體的材料更少,使得較小間距更加困難。
為了克服上文所描述的問題,本發明之具體實例提供連接器及製造連接器的方法,該些具體實例各自實現經改善阻抗及回波損耗,較小的間距以及具有較寬樑之接點。
在本發明之一個具體實例中,一種電連接器包括連接器殼體及至少三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緊鄰線性電接點陣列。
縱向中心線及中間中心線可將電連接器分為四個象限,且四個象限中之每一者可界定與其他象限中之每一者不同的結構。在縱向中心線之兩側上可存在相等數目個電接點,且在中間中心線之任一側可存在相等數目個電接點。電連接器可進一步包括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使得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可經定位於連接器殼體之同一側上,可彼此間隔開,可各自具有相同的形狀,且可各自經定位為另一者之鏡像。電連接器可進一步包括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使得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可經定位於連接器殼體之同一側上,可彼此間隔開,可各自具有相同的形狀,且可各自經定位為另一者之鏡像,且使得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可在縱向中心線或中間中心線之相對側上。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中之每一者可界定一支柱;連接器殼體可包括肋狀物;且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中之每一者可位於兩個鄰近肋狀物之間。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中之每一者可界定凹部;連接器殼體可包括肋狀物;且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中之每一者可位於肋狀物中之一者之一端處。
在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例中,電連接器包括插座殼體,該插座殼體具有縱向中心線,且包括彼此平行地定向且彼此間隔開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內部肋狀物;第一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第二內部肋狀物之第二端;第二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第一內部肋狀物之第一端;及一第三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第三內部肋狀物之第一端。
在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例中,電連接器包括插座殼體,該插座殼體具有縱向中心線,且包括彼此平行地定向且彼此間隔開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及第七內部肋狀物;第一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第二內部肋狀物之第二端;第二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第六內部肋狀物之第二端;第 三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第一內部肋狀物之第一端;及第四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第七內部肋狀物之第一端。
在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例中,電連接器包括插頭殼體,該插頭殼體具有縱向中心線,且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插頭肋狀物,該些插頭肋狀物各自彼此平行地定向且彼此間隔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連接器殼體之第二端且介於第二插頭肋狀物與第三插頭肋狀物之間;第二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連接器殼體之第一端且介於第一插頭肋狀物與第二插頭肋狀物之間;及第三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連接器殼體之第一端且介於第三插頭肋狀物與第四插頭肋狀物之間。
在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例中,電連接器包括插頭殼體,該插頭殼體具有縱向中心線,且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及第八插頭肋狀物,該些插頭肋狀物各自經定向彼此平行且彼此間隔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連接器殼體之第二端且介於第二插頭肋狀物與第三插頭肋狀物之間;第二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連接器殼體之第二端且介於第六插頭肋狀物與第七插頭肋狀物之間;第三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連接器殼體之第一端且介於第一插頭肋狀物與第二插頭肋狀物之間,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連接器殼體之第一端且介於第七插頭肋狀物與第八插頭肋狀物之間。
第一鍵控結構可包括傾斜側壁,該傾斜側壁鄰接插座殼體之縱向中心線。第一鍵控結構可包括第二側壁及第五側壁,且插座殼體之縱向中心線可穿過第二側壁及第五側壁。第一鍵控結構可包括第二側壁及傾斜壁,且插座殼體之縱向中心線可穿過第二側壁與傾斜壁的相交部。第二鍵控結構及第三鍵控結構可各自經定位於插座殼體之縱向中心線之相對側上。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鍵控結構可全部與插座殼體之縱向中心線及中間中心線間隔開。
電連接器可進一步包括定位於縱向中心線上之第一對準栓釘。電連接器可進一步包括與縱向中心線間隔開之第二對準栓釘。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可包括第二插頭側壁及第五插頭側壁,且縱向中心線可穿過第二插頭側壁及第五插頭側壁兩者。第二插頭鍵控結構及第三插頭鍵控結構可皆經定位於插頭殼體之縱向中心線之相對側上。第一與第二插頭鍵控結構以及第三與第四插頭鍵控結構可經定位於縱向中心線之相對側上。該電連接器可為開放式插腳片電連接器,且所有電接點的所有配合端皆具有相同形狀。電連接器可為夾層式連接器。
電連接器可進一步包括:第一列電接點,其經定位緊鄰於第二列電接點,及第三列電接點,其經定位緊鄰於第二列電接點,其中第一列及第二列可分開大約2.2mm之第一列間距,且第二及第三列可分開大約2.4mm之第二列間距。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鍵控結構可界定梯形的四個點,且梯形可關於插座殼體之中間中心線對稱。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可界定梯形的四個點,且梯形可關於插座殼體之中間中心線對稱。
參考附圖,自以下對本發明之具體實例的詳細描述,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特徵、元件、特徵、步驟及優點將變得更顯而易見。
20:接點
21:頭部
22:尾部
23:接點樑
24:翼形部
25:楔形件
26:引入件
27:凸塊
30:接點
31:頭部
32:尾部
33:接點樑
35:楔形件
36:引入件
40:可熔構件
54:翼形部
56:保持部分
56A:保持部分
58:安裝端
60:中間部分
75:楔形件
78:部分
100:插座連接器
102:殼體
104:凹部
104A:凹部
106:肋狀物
108:配合側
108A:配合側
110:電接點
110A:電接點
112:安裝側
114:翼形部
116:配合端
116A:配合端
116B:配合端
116C:配合端
118:芯
118A:芯
118B:芯
120:電接點
120A:電接點
125:楔形件
130:可熔元件
140:可熔元件
200:插座連接器
200A:插座連接器
200B:插座連接器
201:墊高部
202:插座殼體
202A:插座殼體
202B:插座殼體
204:第一插座列
204A:第一插座列
204B:插座列
206:第四插座列
206A:第四插座列
206B:插座列
208A:插座配合側
208B:插座配合側
210:第二插座列
210A:第二插座列
210B:插座列
212:安裝側
212A:安裝側
214:配合側
220:第三插座列
220A:第三插座列
220B:插座列
230:易熔構件
240:易熔構件
250:內部肋狀物
250A:內部肋狀物
260A:第一縱向壁
260C:第一縱向壁
260B:第二縱向壁
260D:第二縱向壁
262A:第一端壁
262C:第一端壁
262B:第二端壁
262D:第二端壁
270A:第一鍵控結構
270C:第一鍵控結構
270B:第二鍵控結構
270D:第二鍵控結構
272A:第一凹部
272C:第一凹部
272B:第二凹部
272D:第二凹部
274:第一側壁
274A:第一側壁
276:第二側壁
276A:第二側壁
278:傾斜側壁
278A:傾斜側壁
280A:第一對準栓釘
280B:第二對準栓釘
282:第四側壁
284:第五側壁
300:插頭連接器
300A:插頭連接器
300B:插頭連接器
301:插頭墊高部
302:插頭殼體
302A:插頭殼體
304:第一插頭列
304A:第一插頭列
306:第四插頭列
306A:第四插頭列
308:電插頭接點
308A:電插頭接點
308B:第一電插頭接點
308C:第二電插頭接點
310:第二插頭列
310A:第二插頭列
310B:第二插頭列
312:安裝側
314:配合界面
320:第三插頭列
320A:第三插頭列
320B:第三插頭列
330:可熔元件
340:可熔元件
350:插頭肋狀物
350A:插頭肋狀物
360A:第一縱向插頭壁
360B:第二縱向插頭壁
362A:第一插頭端壁
362B:第二插頭端壁
370A:第一插頭鍵控結構
370C:第一插頭鍵控結構
370B:第二插頭鍵控結構
370D:第二插頭鍵控結構
374:第一插頭側壁
376:第二插頭側壁
378:傾斜插頭側壁
380:第四插頭側壁
382:第五插頭側壁
384A:第一插頭對準栓釘
384B:第二插頭對準栓釘
386:安裝側
388:插頭固定結構
390:插頭固定結構
392:凹陷
394:凹陷
400:基板
401:第一對準栓釘
402:第二對準栓釘
405:插座連接器
406:插座殼體
407A:第一縱向壁
407B:第二縱向壁
408A:第一凹部
408B:第二凹部
409A:第一端壁
409B:第二端壁
410A:第一鍵控結構
410B:第二鍵控結構
412A:第一側壁
412B:第四側壁
414A:第五側壁
414B:第二側壁
416:傾斜側壁
420:第一插座列
422:第二插座列
424:第三插座列
426:第四插座列
428:內部肋狀物
430:安裝界面
500:插頭連接器
505:插頭殼體
507A:第一縱向插頭壁
507B:第二縱向插頭壁
508A:第一突出部
508B:第二突出部
509A:第一插頭端壁
509B:第二插頭端壁
510A:第一插頭鍵控結構
510B:第二插頭鍵控結構
512A:第一插頭側壁
512B:第四插頭側壁
514A:第五插頭側壁
514B:第二插頭側壁
516:傾斜插頭側壁
518:配合界面
520:第一插頭列
522:第二插頭列
524:第三插頭列
526:第四插頭列
528:插頭肋狀物
530:插頭墊高部
532:第一插頭對準栓釘
534:第二插頭對準栓釘
600:插座連接器
601:第一對準栓釘
602:第二對準栓釘
604:配合界面
605:插座殼體
607A:第一縱向壁
607B:第二縱向壁
608A:第一凹部
608B:第二凹部
609A:第一端壁
609B:第二端壁
610A:第一插座鍵控結構
610B:第二插座鍵控結構
612A:第一側壁
612B:第四側壁
614A:第五側壁
614B:第二側壁
616:傾斜側壁
620:安裝側
700:插頭連接器
701:第一插頭對準栓釘
702:第二插頭對準栓釘
704:配合界面
705:插頭殼體
707A:第一縱向插頭壁
707B:第二縱向插頭壁
708A:第一突出部
708B:第二突出部
709A:第一插頭端壁
709B:第二插頭端壁
710A:第一插頭鍵控結構
710B:第二插頭鍵控結構
712A:第一插頭側壁
712B:第四插頭側壁
714A:第五插頭側壁
714B:第二插頭側壁
716:傾斜側壁
720:安裝側
730:第一插頭列
740:第二插頭列
750:第三插頭列
760:第四插頭列
800:基板
800C:基板
800D:基板
802:襯墊
802A:襯墊
802C:襯墊
802D:襯墊
804:第一襯墊列
804A:第一襯墊列
804B:第一襯墊列
804C:第一襯墊列
804D:第一襯墊列
806:第二襯墊列
806A:第二襯墊列
806B:第二襯墊列
806C:第二襯墊列
806D:第二襯墊列
808:第三襯墊列
808A:第三襯墊列
808B:第三襯墊列
808C:第三襯墊列
808D:第三襯墊列
810:第四襯墊列
810A:第四襯墊列
810B:第四襯墊列
810C:第四襯墊列
810D:第四襯墊列
812:第一對準孔
812A:第一對準孔
812B:第一對準孔
812C:第一對準孔
812D:第一對準孔
814:第二對準孔
814A:第二對準孔
814B:第二對準孔
814C:第二對準孔
814D:第二對準孔
816:第一襯墊
816A:第一襯墊
818:最後襯墊
818C:最後襯墊
1001:第一對準栓釘
1002:第二對準栓釘
1005:插座連接器
1006:插座殼體
1007A:第一縱向壁
1007B:第二縱向壁
1008A:第一凹部
1008B:第二凹部
1008C:第三凹部
1009A:第一端壁
1009B:第二端壁
1010A:第一鍵控結構
1010B:第二鍵控結構
1010C:第三鍵控結構
1012A:第一側壁、線或表面
1012B:第四側壁、線或表面
1014A:第五側壁、線或表面
1014B:第二側壁、線或表面
1016:傾斜側壁、線或表面
1020:第一插座列
1021:第二插座列
1022:第三插座列
1023:第四插座列
1024:第五插座列
1025:第六插座列
1026:第七插座列
1027:第八插座列
1030:第一內部肋狀物
1031:第二內部肋狀物
1032:第三內部肋狀物
1040:安裝界面
1101:第一對準栓釘
1102:第二對準栓釘
1105:插座連接器
1106:插座殼體
1107A:第一縱向壁
1107B:第二縱向壁
1108A:第一凹部
1108B:第二凹部
1108C:第三凹部
1108D:第四凹部
1109A:第一端壁
1109B:第二端壁
1110A:第一鍵控結構
1110B:第二鍵控結構
1110C:第三鍵控結構
1110D:第四鍵控結構
1112A:第一側壁、線或表面
1112B:第四側壁、線或表面
1114A:第五側壁、線或表面
1114B:第二側壁、線或表面
1116:傾斜側壁、線或表面
1120:第一插座列
1121:第二插座列
1122:第三插座列
1123:第四插座列
1124:第五插座列
1125:第六插座列
1126:第七插座列
1127:第八插座列
1130:第一內部肋狀物
1131:第二內部肋狀物
1132:第三內部肋狀物
1133:第四內部肋狀物
1134:第五內部肋狀物
1135:第六內部肋狀物
1136:第七內部肋狀物
1140:第九插座列
1141:第十插座列
1142:第十一插座列
1143:第十二插座列
1144:第十三插座列
1145:第十四插座列
1146:第十五插座列
1147:第十六插座列
1200:插頭連接器
1201:第一插頭對準栓釘
1202:第二插頭對準栓釘
1205:插頭殼體
1207A:第一縱向插頭壁
1207B:第二縱向插頭壁
1208A:第一突出部
1208B:第二突出部
1208C:第三突出部
1209A:第一插頭端壁
1209B:第二插頭端壁
1210A:第一插頭鍵控結構
1210B:第二插頭鍵控結構
1210C:第三鍵控結構
1212A:第一插頭側壁、線或表面
1212B: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
1214A:第五插頭側壁
1214B:第二插頭側壁、線或表面
1216:傾斜插頭側壁、線或表面
1218:配合界面
1220:第一插頭列
1221:第二插頭列
1222:第三插頭列
1223:第四插頭列
1224:第五插頭列
1225:第六插頭列
1226:第七插頭列
1227:第八插頭列
1230:第一插頭肋狀物
1231:第二插頭肋狀物
1232:第三插頭肋狀物
1233:第四插頭肋狀物
1240:安裝界面
1400:插頭連接器
1401:第一插頭對準栓釘
1402:第二插頭對準栓釘
1405:插頭殼體
1406:配合界面
1407A:第一縱向插頭壁
1407B:第二縱向插頭壁
1408A:第一突出部
1408B:第二突出部
1408C:第三突出部
1408D:第四突出部
1409A:第一插頭端壁
1409B:第二插頭端壁
1410A:第一插頭鍵控結構
1410B:第二插頭鍵控結構
1410C:第三插頭鍵控結構
1410D:第四插頭鍵控結構
1412A:第一插頭側壁、線或表面
1412B: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
1414A:第五插頭側壁
1414B:第二插頭側壁、線或表面
1416:傾斜插頭側壁、線或表面
1418:配合界面
1420:第一插頭列
1421:第二插頭列
1422:第三插頭列
1423:第四插頭列
1424:第五插頭列
1425:第六插頭列
1426:第七插頭列
1427:第八插頭列
1430:第一插頭肋狀物
1431:第二插頭肋狀物
1432:第三插頭肋狀物
1433:第四插頭肋狀物
1434:第五插頭肋狀物
1435:第六插頭肋狀物
1436:第七插頭肋狀物
1437:第八插頭肋狀物
1440:第九插頭列
1441:第十插頭列
1442:第十一插頭列
1443:第十二插頭列
1444:第十三插頭列
1445:第十四插頭列
1446:第十五插頭列
1447:第十六插頭列
CD:接點區域距離
CL:縱向中心線
CL2:中心線
CL3:縱向中心線
CL4:縱向中心線
CL5:縱向中心線
CL6:縱向中心線
CP:中心點
CP2:中心點
CP3:中心點
CP4:中心點
DW:深度
I:相交部
L1:縱向長度
MF:安裝接點場
MFL:接點場長度
ML:中間中心線
ML3:中間中心線
ML5:中間中心線
ML6:中間中心線
MT:材料厚度
P1:接點間距
PH:插頭高度
PRP1:第一襯墊列間距
PRP2:第二襯墊列間距
PRP3:第三襯墊列間距
PW:部分寬度
RP1:第一列間距
RP2:第二列間距
RP3:第三列間距
RP4:第四列間距
RP5:第五列間距
RP6:第六列間距
RP7:第七列間距
RP8:第八列間距
RP9:第九列間距
RP10:第十列間距
RP11:第十一列間距
RP12:第十二列間距
RP13:第十三列間距
RP14:第十四列間距
RP15:第十五列間距
RH:插座高度
SD:墊高部距離
[圖1]及[圖2]展示可自一個方向釘合至連接器殼體中之已知電接點。
[圖3]為具有自一個方向釘合之電接點之已知連接器殼體的近視剖面圖。
[圖4]為具有自兩個不同方向釘合之電接點之連接器殼體的近視剖面圖。
[圖5]及[圖6]展示可自連接器殼體之頂部釘合之電接點。
[圖7]及[圖8]展示可自連接器殼體之底部釘合之另一電接點。
[圖9]為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配合的一對夾層式連接器的透視圖。
[圖10]及[圖11]為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插座連接器的透視圖。
[圖12]為圖10及圖11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的局部剖面圖。
[圖13]為圖10至圖12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14]為圖10至圖13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的仰視圖。
[圖15]為圖10至圖14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的側視圖。
[圖16]為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插頭連接器的透視圖。
[圖17]為圖16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的仰視透視圖。
[圖18]為圖16及圖17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19]為圖16至圖18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的剖面圖。
[圖20]為圖16至圖19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的側視圖。
[圖21]為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插座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22]為圖21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的仰視圖。
[圖23]為圖21至圖22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的俯視透視圖。
[圖24]為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插頭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25]為圖24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的仰視圖。
[圖26]為圖24至圖25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的仰視透視圖。
[圖27]展示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插座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28]展示圖27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的仰視圖。
[圖29]展示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插頭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30]展示圖29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的仰視圖。
[圖31至圖35]展示根據本發明之各種具體實例之各種基板覆蓋區圖案。
[圖36]為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插座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37]為圖36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的仰視圖。
[圖38]為圖36至圖37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的俯視透視圖。
[圖39]為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插座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40]為圖39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的仰視圖。
[圖41]為圖39至圖40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的俯視透視圖。
[圖42]為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插頭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43]為圖42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的仰視圖。
[圖44]為圖42至圖43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的俯視透視圖。
[圖45]為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插頭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46]為圖45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的仰視圖。
[圖47]為圖45至圖46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的俯視透視圖。
本發明之具體實例可包括但不限於:替代地,沿著連接器殼體中之共同芯列依序地交替釘合電接點,以增加電接點密度,而不會將信號完整性降低至商業上無用位準;優化電連接器與對應基板覆蓋區之間的列間間距,以減少串擾,以准許例如印刷電路板之基板中之更多接地通孔,以維持電導體密度,以輔助交替釘合電接點,以及使印刷電路板中之差分信號路由更容易;肋狀物中之空隙置放有助改善單端或差分阻抗,並藉由以大約32千兆位元/秒或超過大約32千兆位元/秒減少鄰近電接點列之間的耦合,來減少鄰近電接點列之間的近端串 擾(near-end crosstalk,NEXT)。本文中所描述的列間間隔亦准許鄰近列中之電接點在30℃的上升時間承載更多的功率或電流或電壓。
首先論述交替釘合之電接點110、120。圖4展示插座連接器100之殼體102中之單個接點列的一部分。如所展示,插座連接器100可包括由肋狀物106界定的凹部104。肋狀物106各自延伸超過電接點110、120之接點配合端116。肋狀物106可經定位於沿著一列之兩個緊鄰電接點110、120之間。電接點110各自可自殼體102的頂部或配合側108沿第一方向朝向殼體102之底部或安裝側112釘合至殼體102中。電接點120可自殼體102之底部或安裝側112沿第二方向朝向殼體102之頂部或配合側108釘合。每列電接點110、120可包括任何數目個電接點110、120,包括三個或多於三個電接點。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彼此相對。
電接點110、120可各自包括固定結構。固定結構可包括與殼體102中之芯118嚙合的結構,以防止電接點110、120自芯118移除及/或將電接點110、120定位於芯118內,並且該固定結構可包括例如翼形部、楔形件、突出部、引入件及凸塊。電接點110、120可藉由干涉接合固持在殼體102中。
電接點110可包括固定結構,該些固定結構經定向成允許電接點110自配合側108插入至殼體102之芯118中。如圖4中所展示,電接點110可包括與殼體102嚙合之翼形部114,以將電接點110固定在殼體102中。電接點120可包括固定結構,該些固定結構經定向成允許電接點110自安裝側112插入至殼體102之芯118中。亦如圖4中所展示,電接點120可包括楔形件125,其與殼體102嚙合以將電接點120固定在殼體102中。
在圖5及圖6中展示實例性電接點110。圖5及圖6展示包括配合端116及翼形部54的電接點110。圖5展示電接點110之保持部分56可界定第一寬度W1、第二寬度W2、第三寬度W3及第四寬度W4。第一寬度W1之長度可大於第二寬度W2、第三寬度W3或第四寬度W4中之任何一者。第二寬度W2之長度可大 於第三寬度W3或第四寬度中之任何一者。第三寬度W3之長度可大於第四寬度W4。電接點110的安裝端58可具有第五寬度W5,其長度短於第一寬度W1、第二寬度W2、第三寬度W3或第四寬度W4中之任何一者。替代地,第二寬度W2及第三寬度W3可為相同長度或大約相同長度。
在圖7及圖8中展示實例性電接點120。圖7及圖8展示電接點120,其包括配合端116及一或多個楔形件75,每一楔形件75自電接點120之材料厚度MT沿相同方向突出。楔形件75可各自包括部分78,該部分具有長度短於電接點120之材料厚度MT的部分寬度PW。
電接點110、120可包括其他固定結構。例如,儘管在圖4中未展示,但電接點110、120可包括將接點定位於殼體102之芯118內的凸塊。在圖4中,電接點110、120包括不同固定結構,亦即,翼形部114及楔形件125,但電接點110、120可能包括相同的固定結構,例如,兩者皆具有翼形部114或兩者皆具有楔形件125。如在圖4中所展示,殼體102中之芯118可經塑形為接納電接點110、120。因此,接納電接點110之芯118可經塑形為不同於接納電接點120之芯118。無論電接點110、120之經不同塑形之保持部分56、56A的形狀或寬度如何(如在圖5至圖8中所展示),兩個緊鄰電接點110、120之中間部分60可為相同第六寬度W6。上述情形可適用於兩個或多於兩個、或可適用於三個或多於三個緊鄰凹部104,凹部可各自界定大約相等之第七寬度W7。電接點110、120可界定不同形狀之保持部分56、56A,但相同形狀之中間部分60及相同形狀之配合端116。
可熔構件130、140可以任何合適的方式附接至電接點110、120之安裝端58。可熔構件130、140可包括焊料或任何其他合適的材料,其可用於與諸如基板(例如PCB、柔性電路板或電纜)之另一裝置形成電連接及機械連接。
藉由自殼體102之配合側108及安裝側112釘合電接點110、120,電接點110、120可較之現有技術允許的定位更靠近在一起,從而減小電接點110、 120之間距,即使電接點110、120具有寬於僅沿一個方向釘合之電接點的中間部分60或配合端116。第六寬度W6對接點間距比率可為接點間距之50%至75%。如圖4中所展示,頂部及底部釘合允許電接點110、120包括固定結構或保持部分56、56A,其在芯118中之不同高度處嚙合,使得鄰近電接點110、120之保持部分56、56A不會相互干擾。在圖4中,翼形部114嚙合芯118之頂部,且楔形件125嚙合芯118之中間,此允許芯118更靠近地置放在一起,減小插座連接器100之間距而不犧牲在達或超過32千兆位元/秒之資料傳送速率下的信號完整性。
對於固定間距,具有較寬寬度W6的電接點110、120,中間部分60及配合端116提供經改善電效能,包括經改善阻抗/經改善回波損耗。例如,若經由電接點110、120輸送(亦即,傳輸及/或接收)差分信號,則時域阻抗可在17ps(10%至90%)介於約85Ω與約100Ω之間,或在17ps(10%至90%)介於約86Ω與約99Ω之間。模擬插入損耗在自1GHz直至且包括17GHz的頻率下介於0dB與-1.5dB之間(大約34千兆位元/秒或頻率的2倍),且直至23GHz介於0dB與-3dB之間(大約46千兆位元/秒)。在自1GHz直至且包括23GHz的頻率下,模擬差分回波損耗介於-10dB與-60dB之間。模擬差分向量和串擾在自1GHz直至且包括19GHz(具有偏移)之頻率下介於-40dB與-100dB之間,在自1GHz直至且包括34GHz之頻率下介於-30dB與-100dB之間,且在自1GHz直至且包括50GHz之頻率下介於-20dB與-100dB之間。每通道的資料速率大約為32千兆位元/秒,彙總資料速率可為大約4096千兆位元/秒,且在上文所列舉之具有至少32千兆位元/秒能力的阻抗、插入損耗、差分回波損耗、向量和串擾值中之任一者下,資料速率密度可為大約每平方吋2088千兆位元/秒。因為電連接器可無金屬、金屬串擾屏蔽、電源接點及有損串擾屏蔽,所以電連接器可具有開放式插腳片(pin field)。電接點110、120可以信號-接地-信號(S-G-S)、S-S-G-S-S、S-S-G-G-S-S之型樣電氣配置,或可電氣承載或經指派為電力、參考或接地電接點110、120。
在單一列中,可使用不同的釘合程序。例如,電接點110或120可全部經釘合,且然後剩餘的電接點120或110可全部經釘合。替代地,電接點110、120可依序地交替釘合:可釘合單一電接點110或120,然後可釘合單一電接點120或110等,直至整列經釘合。
在電接點110、120已經釘合至插座連接器100中之後,可熔構件130、140可附接至電接點110、120。
插座連接器100可為任何合適的連接器,包括例如夾層式連接器,其可用以在製造公差內將兩個基板(例如,印刷電路板)並列或實質上並列地連接在一起。插座連接器100可為陰陽連接器,其與具有僅自一個方向釘合之接點的連接器連接。
圖9展示此夾層式連接器的實例,其中插座連接器200具有自兩個方向釘合的電接點,且插頭連接器300具有僅自一側釘合的電接點。視情況,連接器可為直角連接器。插頭連接器300可具有釘合電接點,且插座連接器200可具有僅自一側(諸如插座殼體202之安裝側212)釘合之電接點。
圖9展示安裝在各別基板400上之插座連接器200及插頭連接器300。如所展示,圖9之底部部分中之插座連接器200可包括電接點110、120之四個平行的間隔開的插座列204、210、220、206。電接點110、120之第一插座列204及電接點110、120之第四插座列206沿著插座殼體202之外側的內側延伸。電接點110、120之第二插座列210及電接點110、120之第三插座列206為背對背的,且沿著內部肋狀物250延伸,內部肋狀物250沿著縱向中心線CL(未展示)自插座連接器200之中間向下端對端地延伸。儘管圖9中之插座連接器200經展示為具有四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無屏蔽列,但可使用任何數目個列之電接點110、120。插座連接器200之電接點110、120可自兩個方向釘合,如關於圖4至圖8所描述。插座連接器200可無串擾屏蔽及磁性吸收有損耗材料中之任何者,或可包括任何數目 個串擾屏蔽或導電或非導電磁性吸收有損耗材料。可熔構件230、240(諸如焊球)可附接至電接點110、120中之各別者。
圖9之頂部部分中之插頭連接器300可包括插頭殼體302,四個平行的,間隔開的插頭列304、310、320、306之電插頭接點308。電插頭接點308之第一插頭列304及電插頭接點308之第二插頭列310各自沿著各別插頭肋狀物350延伸,插頭肋狀物自插頭連接器300端對端地延伸。電插頭接點308之第三插頭列320及電插頭接點308之第四插頭列306各自沿著各別插頭肋狀物350延伸,該插頭肋狀物沿著插頭連接器300端對端地延伸。
儘管圖9中之插頭連接器300經展示為具有四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無屏蔽列之電插頭接點308,但可使用任何數目個列。插頭連接器300之電接點308可自兩個方向釘合,如關於圖4至圖8所描述。插頭連接器300可無串擾屏蔽及磁性吸收有損耗材料中之任何者,或可包括任何數目個串擾屏蔽或導電或非導電磁性吸收有損耗材料。可熔元件330、340(諸如焊球)可附接至電插頭接點308中之每一各別者。通常,插頭連接器300及插座連接器200中之列數及電插頭接點308為相同的。
如圖9中所展示,可熔構件230、240、330、340用於將電插頭接點308附接至基板400。由插頭連接器300承載之電插頭接點308可自一側釘合或僅自插頭殼體302之安裝側312釘合。
圖10及圖11展示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插座連接器200A,其包括諸如電接點110、120之釘合電接點之第一插座列204A、第二插座列210A、第三插座列220A及第四插座列206A。如圖11中所展示,第一插座列204A及第二插座列210A可由第一列間距RP1間隔開。第二插座列210A及第三插座列220A可經間隔開第二列間距RP2,該第二列間距在數值上大於第一列間距RP1。第三插座列220A可與第四插座列206A間隔開第三列間距RP3,該第三列間距等於或大約等 於第一列間距RP1。第一列間距可為2.2±0.05mm、2.2±0.1mm,或大約等於2.2mm的某些其他值,諸如2.2±0.05mm或2.2±0.005mm。第二列間距可為2.4±0.005mm、2.4±0.05mm、2.4±0.1mm,或大約等於2.4mm的某一其他值。第三列間距可與第一列間距相同,諸如2.2±0.005mm、2.2±0.05mm、2.2±0.1mm,或一些大約等於2.2mm之其他值。使電連接器及對應基板覆蓋區中之列間距彼此不相等有助於減少電連接器及覆蓋區中之串擾,准許諸如印刷電路板之基板中之更多接地通孔,維持電導體密度,且便於印刷電路板中之差分信號路由,使得在可接受的阻抗、插入損耗、差分回波損耗或串擾位準下維持至少32千兆位元/秒之資料速率。
圖10之頂部透視圖展示插座連接器200A包括第一插座列204A及第四插座列206A,每一插座列沿著插座殼體202A之外側的內側延伸。電接點110、120之第二插座列及電接點110、120之第三插座列經定位沿著內部肋狀物250A背對背地延伸,內部肋狀物250A沿著縱向中心線CL自插頭連接器200A之中間向下端對端地延伸。
在圖10及圖11中,插座連接器200A或插座殼體202A包括四列電接點110、120,但可使用任何數目個列。在圖10及圖11中,每列電接點110、120可包括至少一百個均勻間隔之接點,該些接點經定位於0.63±0.1mm或0.065±0.05接點間距P1上,但每列可使用任何數目個電接點。
如圖10中所展示,三個緊鄰電接點110、120之配合端116A可在相同的間距上,但三個電接點中之兩者(諸如電接點110)可自插座殼體202A之配合側108A沿第一方向插入至插座殼體202A中,且三個電接點中之第三者(例如電接點120)可自與第一方向相反之第二方向插入至插座殼體202A中。
插座殼體202A可由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縱向壁(諸如第一縱向壁260A及第二縱向壁260B)以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端壁(諸如第一端壁262A 及第二端壁262B)界定。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262A及第二端壁262B之長度短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260A及第二縱向壁260B的長度。中心線CL延伸穿過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端壁262A、262B,平行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260A及第二縱向壁260B。插座殼體202A之插座配合側208A可包括第一鍵控結構270A及第二鍵控結構270B。第一鍵控結構270A置放於中心線CL之一側上,且可鄰接中心線CL或與中心線CL相交,使得中心線CL穿過第一鍵控結構270A之至少一部分但不平分總有界區域。與第一鍵控結構270A相比,第二鍵控結構270B可經定位於插座殼體202A之插座配合側208A處,位於中心線之相對側上,且可鄰接中心線CL或可與中心線CL相交,使得中心線CL穿過第二鍵控結構270B之至少一部分,但不平分總有界區域。
第一鍵控結構270A及第二鍵控結構270B中之每一者可為各別第一凹部272A及第二凹部272B,其中至少三個側面或表面由插座殼體202A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262A及第二端壁262B之各別部分界定。至少三邊之第一凹部272A及第二凹部272B中之每一者可由第一側壁、線或表面274,(可與第一側壁274垂直相交之)第二側壁、線或表面276,及(與第二側壁276相交之)傾斜側壁、線或表面278界定,或者是包括第一側壁、線或表面274,(可與第一側壁274垂直相交的)第二側壁、線或表面276及(與第二側壁276相交的)傾斜側壁、線或表面278。第一鍵控結構270A及第二鍵控結構270B中之每一者(其可為凹部)經組態以接納配合插頭連接器之對應第一鍵控結構或第二鍵控結構,該第一鍵控結構或第二鍵控結構可為支柱。第一鍵控結構270A及第二鍵控結構270B可經定位關於縱向中心線CL及中間中心線ML不對稱。偏移的一個好處為將存在於第一鍵控結構270A及第二鍵控結構270B以及其配合對應物中之塑膠及空氣定位於有助於信號完整性之位置中。
在插座殼體202A之一側上,鄰近於第一端壁262A,傾斜側壁278 可鄰接中心線CL,與中心線CL間隔開,或穿過中心線CL。在插座殼體202A之相對側上,鄰近於第二端壁262B,第一側壁274可鄰接中心線CL,與中心線CL重合,與中心線CL平行,或經定位鄰近於中心線CL但與其間隔開。第一鍵控結構270A及第二鍵控結構270B可為完全相同形狀的,可為關於垂直於中心線CL且跨越插座列204、210、220、206之中心線的鏡像,或可為偏移鏡像。
圖11為圖10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200A的仰視透視圖。可熔構件230、240可以任何合適的方式附接至電接點110、120。插座連接器200A可包括一或多個墊高部201。如圖11中所展示,墊高部201可位於插座殼體202A之四個拐角中之一或多者處。可使用任何數目及任何位置之墊高部201。當可熔構件230、240回焊以將插座連接器200A連接至基板時,墊高部201確保插座連接器200A距基板固定距離。插座連接器200A可包括對準栓釘280A、280B,其可插入至基板中之對應對準孔中,以使插座殼體202A在基板上自對準,且使可熔構件230、240相對於基板上之焊墊大致對準。圖11展示第一對準栓釘280A及第二對準栓釘280B,但可使用任何數目的對準栓釘。第一對準栓釘280A及第二對準栓釘280B可具有任何合適的形狀,包括例如圓形、橢圓形、方形等。第一對準栓釘280A及第二對準栓釘280B的形狀可為相同的或不同的。第一對準栓釘280A或第二對準栓釘280B中之一或多者之部分可與中心線CL相交,或第一對準栓釘280A及第二對準栓釘280B兩者可與中心線CL間隔開。展示電接點110、120之四個插座列204A、210A、220A、206A,但可使用一或多個插座列。
圖12展示由插座連接器200A之插座殼體202A承載之四個電接點110A、120A。插座殼體202可包括芯118A,電接點110A、120A可釘合至芯118A中。電接點110A可包括配合端116A,且可自插座殼體202A之配合側108A釘合,且電接點120A可自插座殼體202之安裝側212A釘合,如上文所描述。
圖13至圖15展示插座連接器200B,該插座連接器包括電接點 110、110A、120、120A之四個插座列204B、210B、220B、206B。如圖13中所展示,任何插座列中之鄰近電接點110、110A、120、120A之間的接點間距P1可介於大約0.62±0.1mm之間,諸如0.635mm。承載四個含一百個電接點110、110A、120、120A之插座列的插座殼體202B之縱向長度L1可介於大約67.6±2mm之間。配合界面處之插座空腔長度可介於大約64.7±2mm之間。配合界面之插座空腔深度可介於大約7.0±2mm之間。兩個相對的配合端116B之間的接點區域距離CD為大約1.7±0.1mm。插座殼體202B之深度或寬度DW為大約8.5±0.5mm。插座連接器200B可無屏蔽、無電源接點,可具有金屬串擾屏蔽,可具有導電材料或非導電磁性吸收材料,或可無磁性吸收材料。
插座連接器200B可包括插座殼體202,其可界定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縱向壁(諸如第一縱向壁260C及第二縱向壁260D),以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端壁(例如第一端壁262C及第二端壁262D)。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262C及第二端壁262D的寬度可各自短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260C及第二縱向壁260D。中心線CL延伸穿過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262C及第二端壁262D,平行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260C及第二縱向壁260D。中間中心線ML將插座連接器200B之縱向長度切成兩半,以90度角與中心線CL相交,且延伸橫越第一插座列204、第二插座列210,第三插座列220及第四插座列206。插座連接器200B之配合界面可包括第一鍵控結構270C及第二鍵控結構270D。第一鍵控結構270C可位於中心線CL之一側上。第一鍵控結構270C可鄰接中心線CL,或與中心線CL相交,使得中心線CL穿過第一鍵控結構270C之至少一部分,但不平分第一鍵控結構270C之總有界區域。與第一鍵控結構270C相比,第二鍵控結構270D可經定位於插座連接器200B之配合界面或配合側214處在中心線之相對側上。第二鍵控結構270D可鄰接中心線CL或與中心線CL相交,使得中心線CL穿過第二鍵控結構270D的至少一部分,但不平分總有界區域。
插座殼體202(亦被稱為連接器殼體)界定第一端壁262A、相對第二端壁262C,沿著縱向中心線CL延伸,且具有垂直於縱向中心線CL之中間中心線ML。電接點之各別第一間隔開的平行插座列204、第二間隔開的平行插座列210、第三間隔開的平行插座列220及第四間隔開的平行插座列206可由插座殼體202承載。電接點110、120之第一插座列204、第二插座列210,第三插座列220及第四插座206中之每一者各自平行於縱向中心線CL延伸。電接點110、120之第一插座列204或第一列與電接點110、120之第二插座列210或第二列間隔開第一列間距RP1。電接點110、120之第三插座列220或第三列與電接點110、120之第二插座列210經間隔開第二列間距RP2,第二列間距在數值上大於第一列間距RP1。電接點110、120之第四插座列206或第四列與電接點110、120之第三插座列220間隔開第三列間距RP3,該第三列間距RP3等於或具有第一列間距RP1之製造公差。第一鍵控結構270A經定位鄰近於插座殼體202之第一端壁262A,鄰近於插座殼體202之配合側214。第二鍵控結構270B經定位鄰近於插座殼體202之第二端壁262B,鄰近於插座殼體202之配合側214。第一鍵控結構270A及第二鍵控結構270B可經定位關於縱向中心線CL及中間中心線ML不對稱。第一鍵控結構270A及第二鍵控結構270B可沿著中間中心線ML相對於彼此偏移。
第一鍵控結構270C及第二鍵控結構270D中之每一者可為各別第一凹部272C及第二凹部272D,其中至少三個側面或表面由插座連接器200B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262A及第二端壁262B之各別部分界定。至少三邊的第一凹部272C及第二凹部272D中之每一者可由第一側壁、線或表面274A,(可與第一側壁274A垂直相交之)第二側壁、線或表面276A及(與第二側壁276A相交之傾斜的)側壁、線或表面278A界定,或包括第一側壁、線或表面274A,(可與第一側壁274A垂直相交之)第二側壁、線或表面276A及(與第二側壁276A相交之傾斜的)傾斜側壁、線或表面278A。第四側壁、線或表面282可與傾斜側壁、 線或表面278A相交。第五側壁、線或表面284可與第一側壁、線或表面274A及第四側壁、線或表面282相交。第一鍵控結構270C及第二鍵控結構270D中之每一者(其可為凹部)可經組態以接納配合插頭連接器之對應第一鍵控結構或第二鍵控結構(其可為支柱)。
在插座殼體202B之一側上,鄰近於第二端壁262D,傾斜側壁278A可鄰接中心線CL,與中心線CL間隔開,或穿過中心線CL。在插座殼體202B之相對側上,鄰近於第一端壁262C,第一側壁274A可鄰接中心線CL,與中心線CL重合,與中心線CL平行,或經定位鄰近於中心線CL但與其間隔開。第一鍵控結構270C及第二鍵控結構270D可為完全相同形狀的,可為關於垂直於中心線CL且跨越插座列204B、210B、220B、206B之中心線的鏡像,或可為偏移鏡像。
如圖14中所展示,安裝接點場MF可具有大約6.8±1mm之寬度,且可具有大約62.8±1mm之接點場長度MFL,獲得介於大約427.04mm2與大約440.22mm2之間的近似總接點面積,包括這些面積及其之間的任何面積。四百個單獨的電接點可接合在此等面積內。插座連接器200B之第一列間距RP1、第二列間距RP2及第三列間距RP3可分別為大約2.1至2.3mm,大約2.3至2.5mm及約2.1至2.3mm。例如,第一列間距RP1、第二列間距RP2及第三列間距RP3可分別為2.2±0.05mm、2.4±0.05mm及2.2±0.05mm。第一列間距RP1為第一插座列204A與第二插座列210A之中心線之間的距離。第二列間距RP2為第二插座列210A與第三插座列220A之中心線之間的距離。第三列間距RP3為第三插座列220A與第四插座列206A之間的距離。第一對準栓釘280A及第二對準栓釘280B之各別中心與沿著插座連接器200B之長度的中心線CL之間的距離可為大約1.2±0.1mm。圓形對準栓釘之直徑及橢圓形對準栓釘之較大直徑可為大約0.6±0.1mm至0.8±0.1mm。橢圓形第二對準栓釘280B之較小直徑可為大約0.5±0.1mm至0.7±0.1mm。
如圖15中所展示,自插座殼體202B之插座配合側208B至諸如焊 球之可熔構件230之底表面,量測的插座連接器200B之插座高度RH可介於大約3.7±0.1mm之間。連接器墊高部之底部與鄰近對準栓釘之底部之間的墊高部距離SD可為大約0.74±0.05mm。
圖16及圖17說明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例示性插頭連接器300A。如圖16中所展示,插頭連接器300A可具有插頭殼體302A(或被稱為連接器殼體),其界定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縱向壁(諸如第一縱向插頭壁360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360B)以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端壁(諸如第一插頭端壁362A及第二插頭端壁362B)。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插頭端壁362A及第二插頭端壁362B之長度短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插頭壁360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360B。中心線CL延伸穿過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插頭端壁362A、362B,平行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縱向插頭壁360A、360B。插頭連接器300A可包括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一插頭列304A、第二插頭列310A、第三插頭列320A及第四插頭列306A,該些電插頭接點經組態以與圖13至圖15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200B配合。圖16的俯視透視圖展示插頭連接器300A可包括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一插頭列304A及第二插頭列310A,該些背對背電插頭接點由鄰近於插頭殼體302A之配合界面的插頭肋狀物350A承載。插頭連接器300A可進一步包括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三插頭列320A及第四插頭列306A,該些背對背電插頭接點由鄰近於插頭殼體302A之配合界面的插頭肋狀物350A承載。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一插頭列304A可經定位緊鄰於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二插頭列310A。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三插頭列320A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二插頭列310A。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四插頭列306A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三插頭列320A。
插頭肋狀物350A可經間隔開,彼此平行地定位,且沿第一方向自第一插頭端壁362A延伸至第二插頭端壁362B。圖16亦展示插頭肋狀物350A及配合端116C突出超過插頭殼體302A,因此其延伸至由圖13至圖15中所展示之插座 連接器200B界定之凹部中並與其配合。
插頭連接器300A配合界面314可包括至少兩個鍵控結構,諸如第一插頭鍵控結構37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370B。第一插頭鍵控結構370A可位於中心線CL之一側上,可鄰接中心線CL,或可與中心線CL相交,使得中心線CL穿過第一插頭鍵控結構370A之至少一部分但不平分總有界區域。與第一插頭鍵控結構370A相比,第二插頭鍵控結構370B可經定位於插頭連接器300A之配合界面處,位於中心線CL之相對側上,且可鄰接中心線CL或可與中心線CL相交,使得中心線CL穿過第二插頭鍵控結構370B之至少一部分,但不平分總有界區域。第一插頭鍵控結構37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370B中之一個可部分地與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三插頭列320A沿著同一線放置,但不沿著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一插頭列304A、第二插頭列310A及第三插頭列320A之線置放。其餘第一插頭鍵控結構37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370B中之一個可部分地與電接點之第二插頭列310A沿著同一線放置,但不沿著電接點之第一插頭列304A、第三插頭列320A及第四插頭列306A之線置放。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37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370B中之每一者可為由插頭殼體302A界定之各別突出部或經定位鄰近於插頭殼體302A。第一插頭鍵控結構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中之每一者可界定三個或多於三個側面且可包括第一插頭側壁、線或表面374,(可與第一插頭側壁374垂直相交之)第二插頭側壁、線或表面376,(與第二插頭側壁376相交之)傾斜插頭側壁、線或表面378,以及(可與傾斜插頭側壁、線或表面378及第一插頭側壁、線或表面374相交之)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380。第一插頭鍵控結構37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370B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以接納對應第一鍵控結構270A、270C或第二鍵控結構270B、270D(其可為配合插座連接器200、200A、200B之凹部或空腔)。第五插頭側壁、線或表面382可經定位於傾斜插頭側壁、線或表面378與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 380之間。
在插頭連接器300A之一側上,鄰近於第一插頭端壁362A,傾斜插頭側壁378可鄰接中心線CL,與中心線CL間隔開,或穿過中心線CL。在插頭連接器300A之相對側上,鄰近於第二插頭端壁362B,第一插頭側壁374可鄰接中心線CL,可與中心線CL重合,可與中心線CL平行,或可經定位鄰近於中心線CL但與其間隔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37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370B可各自為完全相同形狀的,可經定位為關於垂直於中心線CL且跨越第一插頭列304A、第二插頭列310A、第三插頭列320A及第二插頭列306A之中心線的鏡像,或可經定位為偏移鏡像,如所展示。
圖17為插頭連接器300A的仰視透視圖。可熔構件(圖17中未展示)可以任何合適的方式附接至電插頭接點308A。插頭連接器300A可包括插頭墊高部301。插頭墊高部301可位於插頭殼體302A的四個拐角處。可使用任何數目及任何位置之插頭墊高部301。當可熔構件(未展示)回焊以將插頭連接器300A連接至基板時,插頭墊高部301有助於確保插頭連接器300A與基板之安裝表面間隔開固定距離。插頭連接器300A可包括第一插頭對準栓釘384A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384B,該些插頭對準栓釘經組態以容納在預先鑽孔之對準孔中,以使插頭連接器300A之可熔元件與基板之安裝表面上之對應焊墊大致對準。圖17展示兩個插頭對準栓釘,但可使用任何數目的插頭對準栓釘384A、384B。第一插頭對準栓釘384A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384B可具有任何合適的形狀,包括例如圓形、橢圓形、方形等。第一插頭對準栓釘384A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384B的形狀可為相同的或不同的。所有第一插頭對準栓釘384A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384B可經定位於中心線CL之同一側上,使得所有第一插頭對準栓釘384A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384B以及第一插頭鍵控結構37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370B中之一者皆經定位於中心線CL之同一側上。至少兩個對準栓釘可與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二插頭 列310A及電插頭接點308A之第三插頭列320A中之一者位於同一線上。插座連接器200、200A、200B及插頭連接器300、300A之配合高度可為大約10±1mm。插頭連接器300、300A及插座連接器200、200A、200B兩者皆可包括開放式插腳片接點。
圖18展示本發明之具體實例之例示性插頭連接器300B。圖19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300B類似於圖16及圖17中所展示之插頭連接器300A。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圖19中所展示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370C與第三插頭列320B位於同一線上,且圖16中所展示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370A與第三插頭列320A沿著同一線置放。另一不同之處在於圖19中所展示之第二插頭鍵控結構370D與第三插頭列320B位於於同一直線上,而圖16中所展示之第二插頭鍵控結構370B與第二插頭列310A沿著同一線置放。
圖19展示兩個第一電插頭接點308B及兩個第二電插頭接點308C,以及任何插頭連接器300、300A、300B。插頭殼體302、302A包括芯118C及凹部104A,第一電插頭接點308B及第二電插頭接點308C可自插頭殼體302、302A之安裝側386釘合至該些凹部中。插頭固定結構388、390可在不同高度處嚙合插頭殼體302、302A。另外,第一電插頭接點308B可包括凹陷392、394,其與鄰近第一或第二電插頭接點308B、308C之插頭固定結構388、390相對。可熔元件330、340可附接至第一電插頭接點308B或第二電插頭接點308C之安裝端。
如圖20中所展示,插頭連接器300、300A、300B之插頭高度PH,自插頭連接器300、300A、300B之頂表面至諸如焊球之可熔元件330之底表面量測,可介於大約8.4±0.5mm之間。
如圖21中所展示,插座連接器405可具有插座殼體406,該插座殼體界定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縱向壁(諸如第一縱向壁407A及第二縱向壁407B)以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端壁(諸如第一端壁409A及第二端壁409B)。兩個平行 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409A及第二端壁409B之長度短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407A及第二縱向壁407B。中心線CL延伸穿過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409A及第二端壁409B,平行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407A及第二縱向壁407B。插座連接器405或插座殼體406之配合界面可包括第一鍵控結構410A及第二鍵控結構410B。第一鍵控結構410A位於中心線CL之一側上,且可鄰接中心線CL或與中心線CL相交,使得中心線CL穿過第一鍵控結構410A之至少一部分但不平分總有界區域或周長。與第一鍵控結構410A相比,第二鍵控結構410B可經定位於插座殼體406之配合界面處,位於中心線CL之相對側上,且可鄰接中心線CL或可與中心線CL相交,使得中心線CL穿過第二鍵控結構410B之至少一部分,但不平分總有界區域或周長。
第一鍵控結構410A及第二鍵控結構410B中之每一者可為各別第一凹部408A及第二凹部408B,其中至少三個壁側或表面及總計四個或五個側面或表面由插座殼體406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409A及第二端壁409B之各別部分界定。第一凹部408A及第二凹部408B中之每一者可具有由第一側壁、線或表面412A,第二側壁、線或表面414B,傾斜側壁、線或表面416,第四側壁、線或表面412B,以及第五側壁、線或表面414A界定之有界區域或周長。應理解,關於第一鍵控結構410A及第二鍵控結構410B,「壁」亦可包括線、表面或部分壁。第一側壁412A及第四側壁412B可彼此平行。第二側壁414B及第五側壁414A可彼此平行。第一側壁412A及第二側壁414B可相交以形成直角。傾斜側壁416可與第二側壁414B相交。第四側壁412B可平行於第一側壁412A且可與傾斜側壁416相交。第五側壁414A可平行於第二側壁414B且可與第一側壁412A及第四側壁412B相交。第二側壁414B之長度可短於第一側壁412A及第五側壁414A。第四側壁412B之長度可為最短側壁。可為凹部之第一鍵控結構410A及第二鍵控結構410B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以接納圖24中所展示之對應的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或第二 插頭鍵控結構510B,其可為由插頭殼體505界定或經定位鄰近於插頭殼體505的支柱或第一突出部508A或第二突出部508B。例如,插座連接器405之第一鍵控結構410A可接納插頭殼體505之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且插座殼體406之第二鍵控結構410B接納插頭殼體505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
插座連接器405或插座殼體406可包括電接點110、110A、120之四個平行的經間隔開插座列420、422、424、426。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一插座列420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四插座列426沿著插座殼體406之各別第一縱向壁407A及第二縱向壁407B的內側延伸。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二插座列422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三插座列424沿著內部肋狀物428背對背地延伸,內部肋狀物428自插座連接器405或插座殼體406之中間向下端對端地延伸。儘管插座連接器405經展示為具有四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無屏蔽列,但可使用電接點110、110A、120之任何數目個列。插座連接器405之電接點110、110A、120可自兩個方向釘合,如關於圖4至圖8所描述。插座連接器405可無串擾屏蔽及磁性吸收有損耗材料中之任何者,或可包括任何數目個串擾屏蔽或導電或非導電磁性吸收有損耗材料。諸如焊球之可熔元件可附接至電接點110、110A、120中之各別電接點。電接點110、110A、120亦可以壓入配合插腳、針眼、J形引線或其他組態端接。
在插座連接器405或插座殼體406之鄰近於第一端壁409A之一側上,第四側壁412B可鄰接中心線CL,與中心線CL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中心線CL,但與中心線CL間隔開。第一側壁412A可經定位平行於中心線CL並與其間隔開。在插座連接器405或插座殼體406之鄰近於第二端壁409B之相對側上,第一側壁412A可鄰接中心線CL,與中心線CL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中心線CL,但與中心線CL間隔開。第四側壁412B可經定位平行於中心線CL並與其間隔開。第一鍵控結構410A及第二鍵控結構410B可為完全相同形狀的。第二鍵控結構410B可為 第一鍵控結構410A相對於垂直於中心線CL之中間中心線ML的鏡像。
如圖22中所展示,插座連接器405之安裝界面可包括第一對準栓釘401及第二對準栓釘402。中心線CL可穿過第一對準栓釘401,且第一對準栓釘401可具有中心線CL穿過之中心點CP。第二對準栓釘402可經定位於中心線CL之任一側上,使得中心線CL不與第二對準栓釘402相交。在一個具體實例中,第二對準栓釘402可完全或部分地經定位於第一鍵控結構410A下方。第一對準栓釘401可完全或部分地經定位於第二鍵控結構410B下方。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二對準栓釘402及第二插座列422皆可沿著與中心線CL平行且間隔開之中心線CL2置放,使得中心線CL2穿過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二插座列422及第二對準栓釘402。第一對準栓釘401可具有直徑大約為0.8±0.05mm之圓形,且第二對準栓釘402可具有直徑大約為0.8±0.05mm及0.6±0.05mm的橢圓形。第一對準栓釘401可經定位鄰近於插座殼體406(或被稱為連接器殼體)之第一端壁409A且鄰近於插座殼體406之安裝界面430。第二對準栓釘402可經定位鄰近於插座殼體406之第二端壁409B且鄰近於插座殼體406之安裝界面430。第一對準栓釘401及第二對準栓釘402皆可經定位關於縱向中心線CL及中間中心線ML不對稱。第一插座列420與第二插座列422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一列間距RP1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二插座列422及第三插座列424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二列間距RP2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三插座列424及第四插座列426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三列間距RP3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
圖23為圖21及圖22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405的俯視透視圖。緊鄰電接點110、110A、120可在0.65±0.05中心線上間隔開。插座連接器405可承載四列一百個電接點中之400個電接點110、110A、120。
圖24至圖26展示例示性插頭連接器500。如圖24中所展示,插頭 殼體505(或被稱為連接器殼體)可由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縱向壁(諸如第一縱向插頭壁5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507B)以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端壁(諸如第一插頭端壁509A及第二插頭端壁509B)界定。第一插頭端壁509A及第二插頭端壁509B之長度短於兩個第一縱向插頭壁5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507B。縱向中心線CL3延伸穿過第一插頭端壁509A及第二插頭端壁509B,平行於第一縱向插頭壁5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507B。插頭連接器500或插頭殼體505之配合界面可包括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可位於縱向中心線CL3之一側上,且可與縱向中心線CL3間隔開,可鄰接縱向中心線CL3,或可與縱向中心線CL3相交,使得縱向中心線CL3穿過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之至少一部分但不平分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之總有界區域或周長。與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相比,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可經定位於插頭連接器500或插頭殼體505之配合界面處,在縱向中心線CL3之相對側上,且可與縱向中心線CL3間隔開,鄰接縱向中心線CL3或與縱向中心線CL3相交,使得縱向中心線CL3穿過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之至少一部分,而不平分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之總有界區域或周長。
插頭連接器500可包括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一插頭列520,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二插頭列522,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524及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四插頭列526。插頭連接器500可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505之配合界面之插頭肋狀物528承載之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一插頭列520及第二插頭列522。插頭連接器500可進一步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505之配合界面之插頭肋狀物528承載之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524及第四插頭列526。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一插頭列520可經定位緊鄰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二插頭列522。 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524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二插頭列522。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四插頭列526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524。
插頭肋狀物528可經間隔開,可彼此平行地定位,且可沿自第一插頭端壁509A至第二插頭端壁509B之方向延伸。如圖26中所展示,配合界面518處之插頭肋狀物528及配合端116C可突出超過由插頭殼體505界定之階部,因此插頭肋狀物528及配合端116C延伸至由配合插座連接器界定之凹部中並在其內配合。
再次參考圖24,插頭連接器500之配合界面518可包括至少兩個鍵控結構,諸如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可置放於縱向中心線CL3之一側上,可鄰接縱向中心線CL3,或可與縱向中心線CL3相交,使得縱向中心線CL3穿過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之至少一部分但不平分總有界區域。與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相比,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可經定位於插頭連接器500之配合界面518處,位於縱向中心線CL3之相對側上,且可鄰接縱向中心線CL3或與縱向中心線CL3相交,使得縱向中心線CL3穿過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之至少一部分,但不平分總有界區域。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可部分地與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524沿著同一線置放,但不沿著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一插頭列520、第二插頭列522及第四插頭列526之線置放。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可部分地與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二插頭列522沿著同一線置放,但不沿著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一插頭列520、第三插頭列524及第四插頭列526之線置放。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中之每一者可 為由插頭殼體505界定或經定位鄰近於插頭殼體505之各別的第一突出部508A或第二突出部508B。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中之每一者可界定三側或多於三側,且可包括第一插頭側壁、線或表面512A,(可與第一插頭側壁512A垂直相交之)第二插頭側壁、線或表面514B,(與第二插頭側壁514B相交之)傾斜插頭側壁、線或表面516,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512B及第五插頭側壁514A。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512B可與傾斜插頭側壁、線或表面516及第五插頭側壁、線或表面514A相交。第五插頭側壁、線或表面514A可與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512B及第一插頭側壁、線或表面512A相交。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以接納配合插座連接器200、200A、200B之對應的第一鍵控結構270A、270C或第二鍵控結構270B、270D。
在插頭連接器500或插頭殼體505之一側上,鄰近於第一插頭端壁509A,第一插頭側壁512A可鄰接縱向中心線CL3,可與縱向中心線CL3間隔開,或可穿過縱向中心線CL3。在插頭連接器500或插頭殼體505之鄰近於第二插頭端壁509B之相對側上,第四插頭側壁512B可鄰接縱向中心線CL3,可與縱向中心線CL3重合,可平行於縱向中心線CL3或可經定位鄰近於縱向中心線CL3,但與縱向中心線CL3間隔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可各自為完全相同形狀的,可經定位為關於垂直於縱向中心線CL3且跨越第一插頭列520,第二插頭列522,第三插頭列524及第四插頭列526之中心線ML的鏡像,或可經定位為關於中心線ML的偏移鏡像,如所展示。
圖25為插頭連接器500A的仰視圖。未展示的可熔構件可以任何合適的方式附接至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替代地,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可以J形引線、壓入配合插腳、針眼或其他合適的終端端接。插頭連接器500可包括插頭墊高部530。插頭墊高部301可位於插頭殼體505之四 個拐角處。可使用任何數目及任何位置之插頭墊高部530。當可熔構件(未展示)回焊以將插頭連接器500A連接至基板時,插頭墊高部530有助於確保插頭連接器500A與基板之安裝表面間隔開固定距離。插頭連接器500可包括第一插頭對準栓釘532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534,該些插頭對準栓釘經組態以容納在預先鑽孔之對準孔中,以使插頭連接器500之可熔元件與基板之安裝表面上之對應焊墊大致對準。
圖25展示第一插頭對準栓釘532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534,但可使用任何數目的插頭對準栓釘。第一插頭對準栓釘532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534可具有任何合適的形狀,包括例如圓形、橢圓形、方形等。第一插頭對準栓釘532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534的形狀可為相同的或不同的。所有第一插頭對準栓釘532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534可經定位於縱向中心線CL3之同一側上,使得所有第一插頭對準栓釘532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534、以及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中之一者皆經定位於縱向中心線CL3之同一側上。可經定位鄰近於第一插頭端壁509A之第一對準栓釘532可與電插頭接點308、308A至C之第三插頭列524位於同一線上。
縱向中心線CL3可穿過第二插頭對準栓釘534,且第二插頭對準栓釘534可具有縱向中心線CL3穿過之中心點CP2。第一插頭對準栓釘532可經定位於縱向中心線CL3之任一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3不與第一插頭對準栓釘532相交。在一個具體實例中,第一插頭對準栓釘532可完全或部分地經定位於第一插頭鍵控結構510A之周長下方。第二插頭對準栓釘534可完全或部分地經定位於第二插頭鍵控結構510B之周長下方。第一插頭對準栓釘532及電插頭接點之第三插頭列皆可沿著中心線CL4放置,該中心線CL4平行於縱向中心線CL3且與縱向中心線CL3間隔開。
第二插頭對準栓釘534可與插頭連接器500之縱向中心線CL3對 準,而第一插頭對準栓釘532可距插頭連接器500之縱向中心線CL3介於大約1.2±0.05mm至大約1.3±0.05mm之間的距離。第一插頭對準栓釘532可具有直徑大約0.8±0.05mm之圓形形狀,且第二插頭對準栓釘534可具有直徑大約0.8±0.05mm及0.6±0.05mm之橢圓形狀。第一插頭列520及第二插頭列522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一列間距RP1可為大約2.2±0.1mm、2.2±0.05或2.2±0.005mm。第二插頭列522及第三插頭列524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二列間距RP2可為大約2.4±0.1mm、2.4±0.05mm或2.4±0.005mm。第三插頭列524及第四插頭列526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三列間距RP3可為大約2.2±0.1mm、2.2±0.05mm或2.2±0.005mm。
參考圖27,插座連接器600可包括插座殼體605,插座殼體605可由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607A及第二縱向壁607B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609A及第二端壁609B界定。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609A及第二端壁609B之長度可短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607A及第二縱向壁607B。縱向中心線CL5延伸穿過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609A及第二端壁609B,平行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607A及第二縱向壁607B。插座殼體605之配合界面604可包括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及第二插座鍵控結構610B。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位於縱向中心線CL5上,使得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關於中心線CL5不對稱。與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相比,第二鍵控結構610B可定位於插座殼體605之配合界面604處,在縱向中心線CL5之相對側上,且可位於縱向中心線CL5上,使得第二縱向鍵控結構610B關於縱向中心線CL5不對稱且關於中間中心線ML5不對稱。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及第二插座鍵控結構610B可相對於彼此及中間中心線CL5偏移。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及第二插座鍵控結構610B可為彼此之偏移鏡像。
每一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及第二插座鍵控結構610B可為各別 第一凹部608A及第二凹部608B,每一凹部具有由插座殼體605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609A及第二端壁609B之各別部分界定之四個或五個側面或表面。每一五邊第一凹部608A及第二凹部608B可具有由第一側壁、線或表面612A,第二側壁、線或表面614B,傾斜側壁、線或表面616,第四側壁、線或表面612B,以及第五側壁、線或表面614A界定之周長。應理解,關於第一鍵控結構610A及第二鍵控結構610B,術語壁亦可包括線或表面。第五側壁614A及第二側壁614B可與第一側壁612A形成各別直角。第四側壁612B可與第五側壁614A形成直角。第四側壁612B之長度短於其他側壁612A、614B、616、614A中之任何者。可為凹部的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及第二插座鍵控結構610B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以接納如圖29中所展示之對應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或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其為插頭殼體705之支柱或突出部)。
在插座殼體605之鄰近於第一端壁609A之一側上,第一側壁612A及第四側壁612B可與縱向中心線CL5均勻地間隔開。在插座殼體605之鄰近於第二端壁609B之相對末端上,縱向中心線CL5可與第二側壁614B與傾斜側壁616之相交部I相交。第一側壁612A及第四側壁612B可為不均勻間隔開或可與縱向中心線CL5不均勻地間隔開。第一鍵控結構610A及第二鍵控結構610B可為完全相同形狀的或具有相同的周長形狀。第一鍵控結構610B可相對於縱向中心線CL、相對於中間中心線ML5或縱向中心線CL及中間中心線ML5兩者自第二鍵控結構610A偏移。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可為第二鍵控結構610B相對於垂直於縱向中心線CL5之中間中心線ML5的鏡像。
如圖28中所展示,插座殼體605之安裝側或界面620可包括第一對準栓釘601及第二對準栓釘602。縱向中心線CL5可穿過第一對準栓釘601,且第一對準栓釘601可具有縱向中心線CL5穿過之中心點CP3。第二對準栓釘602可經定位於縱向中心線CL5之任一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5不與第二對準栓釘602 相交。在一個具體實例中,第二對準栓釘602可完全或部分地定位於由圖27中所展示之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界定之周長下方。第一對準栓釘601可完全或至少部分地定位於由圖27之第二鍵控結構610B界定之周長下方。第二對準栓釘602亦可經定位使得第二對準栓釘602甚至不部分地定位於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下方。第一對準栓釘601可具有直徑大約0.8±0.05mm之圓形形狀,且第二對準栓釘602可具有尺寸為大約0.8±0.05mm及0.6±0.05mm之橢圓形狀。
如圖29中所展示,具有插頭殼體705之插頭連接器700可由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相對的第一縱向插頭壁7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707B以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插頭端壁709A即第二插頭端壁709B界定。兩個平行的、相對的間隔開的第一插頭端壁709A及第二插頭端壁709B之長度可短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插頭壁7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707B。縱向中心線CL6延伸穿過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插頭端壁709A及第二插頭端壁709B,平行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插頭壁7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707B。插頭殼體705之配合界面704可包括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可位於縱向中心線CL6上,使得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關於縱向中心線CL6不對稱。與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相比,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可定位於插頭殼體705之配合界面704處,在縱向中心線CL6之相對側上,且可位於縱向中心線CL6上,使得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關於縱向中心線CL6不對稱。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可關於縱向中心線CL6相對於彼此偏移。每一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可各自界定各別四邊或五邊第一突出部708A及第二突出部708B,每一突出部沿垂直於縱向中心線CL6並垂直於第一插頭列730、第二插頭列740、第三插頭列750及第四插頭列760之方向延伸。電接點308、308A、308B之第一插頭列可與第二插頭列隔開第一列間距RP1。電接點308、308A、308B之第二插頭列可與電接點308、308A、308B 之第三插頭列隔開第二列間距RP2。電接點308、308A、308B之第三插頭列可與電接點308、308A、308B之第四插頭列隔開第三列間距RP3。如上文所論述,第一列間距RP1及第三列間距RP3可實質上相同。第二列間距RP2大於第一列間距RP1或第三列間距RP3。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以接納在圖27及圖28中展示之插座連接器600之對應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或第二插座鍵控結構610B。插頭殼體705之第一突出部708A及第二突出部708B經組態以接合至插座連接器600之各別第一凹部608A及第二凹部608B中。例如,插座殼體605之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可接收插頭連接器700之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插座殼體605或插座連接器600之第二插座鍵控結構610B可接納插頭連接器700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中之每一者可具有四邊或五邊周長或其他幾何形狀的周長,其包括第一插頭側壁、線或表面712A,第二插頭側壁、線或表面714B,傾斜插頭側壁、線或表面716,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712B,以及第五插頭側壁、線或表面714A。第五插頭側壁714A及第二插頭側壁714B可與第一插頭側壁712A形成直角。第四插頭側壁712B可與第五插頭側壁714A形成直角。第四插頭側壁712B之寬度或厚度可短於其他插頭側壁712A、714A、714B、716中之任何者。插座殼體605之第一插座鍵控結構610A及第二插座鍵控結構610B中之每一者,如較早所論述,該些插座鍵控結構可為第一凹部608A及第二凹部608B,經組態以接納對應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或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可皆為支柱,或由插頭殼體705界定或經定位鄰近於該插頭殼體之第一突出部708A及第二突出部708B。
在插頭殼體705之鄰近於第一插頭端壁709A之一側上,縱向中心 線CL6可在第二插頭側壁714B與傾斜插頭側壁716之相交部I處與第一突出部708A相交。第一插頭側壁712A及第四插頭側壁712B可經不均勻地間隔開,或可與縱向中心線CL6不均勻地間隔開。在插頭殼體705之鄰近於插頭端壁709B之相對末端上,第一插頭側壁712A及第四插頭側壁712B可與縱向中心線CL6均勻地間隔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可為完全相同形狀的。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B可為相對於中間中心線ML6之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之鏡像,該中間中心線ML6垂直於縱向中心線CL6且垂直於第一插頭列730及第二插頭列740。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可關於中心線CL6相對於彼此偏移,可相對於中心線ML6相對於彼此偏移,或可為兩者。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可為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相對於垂直於縱向中心線CL6之中間中心線ML6的鏡像。
如圖30所示,插頭連接器700或插頭殼體705之安裝側720界面可包括第一插頭對準栓釘701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702。縱向中心線CL6可穿過第一插頭對準栓釘701,且第一插頭對準栓釘701可具有縱向中心線CL6穿過之中心點CP4。第二插頭對準栓釘702可定位於縱向中心線CL6之任一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6不與第二插頭對準栓釘702相交。在一個具體實例中,第一插頭對準栓釘701可完全定位或部分地定位於由圖29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或第二插頭鍵控結構710B界定之周長下方。第二插頭對準栓釘702可至少部分地或根本不定位於由圖29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710A界定之周長下方。第一插頭對準栓釘701可界定直徑為大約0.8±0.05mm及0.6±0.05mm之橢圓形狀。第二插頭對準栓釘702可具有直徑大約0.8±0.05mm之圓形形狀。第一插頭對準栓釘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可顛倒,使得第一插頭對準栓釘701界定橢圓形狀且第二插頭對準栓釘702界定圓形形狀。第一插頭對準栓釘701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702可經定位關於縱向中心線CL6不對稱,關於中間中心線ML6不對稱,或關於縱向中心線CL6及中間中 心線ML6不對稱。
圖31展示諸如印刷電路板、子卡或背板之基板800之佈局的實例,包括可用以與本文中所描述的插座連接器或插頭連接器之可熔元件電連接的襯墊802。在第一襯墊列804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二襯墊列806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一襯墊列間距PRP1可為2.2±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在第二襯墊列806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三襯墊列808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二襯墊列間距PRP2可為2.4±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在第三襯墊列808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四襯墊列810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三襯墊列間距PRP3可為2.2±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
第一襯墊列804可含有至少一百個襯墊802。第二襯墊列806可含有至少一百個襯墊802。第三襯墊列808可含有至少一百個襯墊802。第四襯墊列810可含有至少一百個襯墊。襯墊802可為大於六十、至少一百、至少一百五十之任何數目,每襯墊列大於六十且小於一百五十個襯墊之任何整數個襯墊。第一對準孔812可為0.8±0.05mm×0.6±0.05mm,且可與襯墊802之第二襯墊列806沿著同一線放置,或可與襯墊802之第二襯墊列806重合。第二對準孔814直徑可為0.8±0.05mm,可定位於中心線CL上,該中心線CL經等距定位於第二襯墊列806與第三襯墊列808之間且平行於第二襯墊列806與第三襯墊列808,且可經定位鄰近於第二襯墊列中之第一襯墊816。
圖32展示諸如印刷電路板、子卡或背板之基板800之覆蓋區佈局的實例,包括可用以與本文中所描述的插座連接器或插頭連接器之可熔元件電連接的襯墊802。在第一襯墊列804A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二襯墊列806A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一襯墊列間距PRP1可為2.2±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在第二襯墊列806A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 與第三襯墊列808A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二襯墊列間距PRP2可為2.4±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在第三襯墊列808A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四襯墊列810A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三襯墊列間距PRP3可為2.2±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
第一對準孔812A可與襯墊802A之第三襯墊列808A位於同一線上。第二對準孔814A可定位於第二襯墊列806A與第三襯墊列808A之間,鄰近於第二襯墊列806A及第三襯墊列808A中之第一襯墊816A。
第一襯墊列804A可含有至少一百個襯墊802A。第二襯墊列806A可含有至少一百個襯墊802A。第三襯墊列808A可含有至少一百個襯墊802A。第四襯墊列810A可含有至少一百個襯墊。第一對準孔812A之直徑可為0.8±0.05mm,且可與襯墊802A之第三襯墊列808A沿著同一線放置或與襯墊802A之第三襯墊列808A重合。第二對準孔814A可為0.8±0.05mm×0.6±0.05mm,可經定位於中心線CL上,中心線CL經定位等距介於與第二襯墊列806A與第三襯墊列808A之間且平行於第二襯墊列806A及第三襯墊列808A,且可經定位鄰近於第二襯墊列806A中之第一襯墊816A。
圖33展示諸如印刷電路板、子卡或背板之基板800之佈局的實例,包括可用以與本文中所描述的插座連接器或插頭連接器之可熔元件電連接的襯墊802。在第一襯墊列804B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二襯墊列806B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一襯墊列間距PRP1可為2.2±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在第二襯墊列806B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三襯墊列808B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二襯墊列間距PRP2可為2.4±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在第三襯墊列808B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四襯墊列810B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三襯墊列間距PRP3可為2.2±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
第一對準孔812B可經定位於第二襯墊列806B與第三襯墊列808B之間,鄰近於第二襯墊列806B及第三襯墊列808B中之最後襯墊818。第二對準孔814B可與襯墊802A之第二襯墊列806B位於同一線上。
圖34展示諸如印刷電路板、子卡或背板之基板800C之佈局的實例,包括可用以與本文中所描述的插座連接器或插頭連接器之可熔元件電連接的襯墊802C。在第一襯墊列804C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二襯墊列806C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一襯墊列間距PRP1可為2.2±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在第二襯墊列806C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三襯墊列808C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二襯墊列間距PRP2可為2.4±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在第三襯墊列808C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四襯墊列810C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三襯墊列間距PRP3可為2.2±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
第一對準孔812C可經定位於第二襯墊列806C與第三襯墊列808C之間,鄰近於第二襯墊列806C及第三襯墊列808C中之最後襯墊818C。第二對準孔814C可與襯墊802C之第三襯墊列808C位於同一線上。
圖35展示諸如印刷電路板、子卡或背板之基板800D之佈局的實例,包括可用以與本文中所描述的插座連接器或插頭連接器之可熔元件電連接的襯墊802D。在第一襯墊列804D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二襯墊列806D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一襯墊列間距PRP1可為2.2±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在第二襯墊列806D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三襯墊列808D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二襯墊列間距PRP2可為2.4±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在第三襯墊列808D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與第四襯墊列810D中之襯墊之各別中心之間量測的第三襯墊列間距PRP3可為2.2±0.2mm,或對應於安裝插座列或插頭列之任何其他間距。
第一對準孔812D可與第二襯墊列806D定位於同一線上。第二對準孔814D可與襯墊802D之第三襯墊列808D及第一對準孔812D定位於同一線上。
如圖36中所展示,插座連接器1005可具有插座殼體1006,該插座殼體界定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縱向壁(諸如第一縱向壁1007A及第二縱向壁1007B)以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端壁(諸如第一端壁1009A及第二端壁1009B)。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1009A及第二端壁1009B之長度短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1007A及第二縱向壁1007B。第一端壁1009A及第二端壁1009B亦可以分別稱為插座殼體1006(或被稱為連接器殼體)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中心線CL延伸穿過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1009A及第二端壁1009B,平行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1007A及第二縱向壁1007B。插座連接器1005或插座殼體1006之配合界面可包括第一鍵控結構1010A、第二鍵控結構1010B及第三鍵控結構1010C。第一鍵控結構1010A可位於縱向中心線CL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平分第一鍵控結構1010A的總邊界區域或周長,穿過第一鍵控結構1010A的兩側或表面,或穿過第一鍵控結構1010A之兩側或表面之間的一側或表面及一相交部。第二鍵控結構1010B及第三鍵控結構1010C可定位於中心線CL之相對側上,使得中心線CL不與第二鍵控結構1010B或第三鍵控結構1010C中之任一者相交。
第一鍵控結構1010A、第二鍵控結構1010B及第三鍵控結構1010C中之每一者可為各別第一凹部1008A、第二凹部1008B及第三凹部1008C,每一凹部具有由插座殼體1006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1009A及第二端壁1009B之各別部分界定的三個或多於三個壁側或表面及總計四個或五個側面或表面。第一凹部1008A、第二凹部1008B及第三凹部1008C中之每一者可具有由第一側壁、線或表面1012A,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014B,傾斜側壁、線或表面1016,第四側壁、線或表面1012B,以及第五側壁、線或表面1014A界定之有界區域或周長。應理解,關於第一鍵控結構1010A、第二鍵控結構1010B及第三鍵控結構 1010C,「壁」亦可包括線、表面或部分壁。第一側壁1012A及第四側壁1012B可彼此平行。第二側壁1014B及第五側壁1014A可彼此平行。第一側壁1012A及第二側壁1014B可相交以形成直角。傾斜側壁1016可與第二側壁1014B相交。第四側壁1012B可平行於第一側壁1012A且可與傾斜側壁1016相交。第五側壁1014A可平行於第二側壁1014B且可與第一側壁1012A及第四側壁1012B相交。第二側壁1014B之長度可短於第一側壁1012A及第五側壁1014A。第四側壁1012B之長度可為最短側壁。第二鍵控結構1010B及第三鍵控結構1010C可為相對於中心線CL的彼此的鏡像。可為凹部之第一鍵控結構1010A、第二鍵控結構1010B及第三鍵控結構1010C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以接納圖42中所展示之對應的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或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210C,其可為由插頭殼體1205界定或經定位鄰近於插頭殼體1205的支柱或第一突出部1208A、第二突出部1208B或第三突出部1208C。例如,插座連接器1005之第一鍵控結構1010A可接納插頭殼體1205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插座殼體1006之第二鍵控結構1010B可接納插頭殼體1205之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且插座殼體1006之第三鍵控結構1010C可接納插頭殼體1205之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210C。
插座連接器1005或插座殼體1006可包括電接點110、110A、120之八個平行的經間隔開插座列1020、1021、1022、1023、1024、1025、1026、1027。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一插座列1020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八插座列1027沿著插座殼體1006之各別第一縱向壁1007A及第二縱向壁1007B的內側延伸。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二插座列1021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三插座列1022經背對背定位且沿著第一內部肋狀物1030延伸,該第一內部肋狀物沿插座連接器1005或插座殼體1006之端對端方向延伸。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四插座列1023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五插座列1024經背對背定位且沿著第二內部肋狀物1031延伸,該第二內部肋狀物沿著插座連接器1005或插座殼 體1006之中間沿端對端方向延伸。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六插座列1025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七插座列1026經背對背地定位且沿著第三內部肋狀物1032延伸,該第三內部肋狀物沿插座連接器1005或插座殼體1006之端對端方向延伸。第一內部肋狀物1030及第二內部肋狀物1031可彼此平行地定向。第二內部肋狀物1031及第三內部肋狀物1032可彼此平行地定向。第一鍵控結構1010A、第二鍵控結構1010B及第三鍵控結構1010C中之每一者都可位於肋狀物1030、1031、1032之端處。儘管插座連接器1005經展示為具有八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無屏蔽列,但可使用電接點110、110A、120之任何數目個列。插座連接器1005之電接點110、110A、120可自兩個方向釘合,如關於圖4至圖8所描述。插座連接器1005可無串擾屏蔽及磁性吸收有損耗材料中之任何者,或可包括任何數目個串擾屏蔽或導電或非導電磁性吸收有損耗材料。諸如焊球之可熔元件可附接至電接點110、110A、120中之各別電接點。電接點110、110A、120亦可以壓入配合插腳、針眼、J形引線或其他組態端接。
第一鍵控結構1010A可位於縱向中心線CL上,鄰近於第二內部肋狀物1031之第二端,鄰近於第二端壁1009B,使得縱向中心線CL平分第一鍵控結構1010A之總有界區域或周長,或僅與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014B及第五壁、線或表面1014A相交,或僅與第五壁、線或表面1014A及傾斜壁、線或表面1016相交,或僅與第五壁、線或表面1014A及傾斜壁1016與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014B的相交部相交。第二鍵控結構1010B可位於第一內部肋狀物1030之第二中心線上,鄰近於第一內部肋狀物1030之第一端且鄰近於第一端壁1009A,使得第二中心線平分第二鍵控結構1010B之總有界區域或周長,或僅與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014B及第五壁、線或表面1014A相交,或僅與第五壁、線或表面1014A及傾斜壁、線或表面1016相交,或僅與第五壁、線或表面1014A及傾斜壁、線或表面1016與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014B的相交部相交。第三鍵控結構1010C可位於第三內 部肋狀物1032之第三中心線上,鄰近於第一內部肋狀物1030之第一端且鄰近於第一端壁1009A,使得第三中心線平分第三鍵控結構1010C之總有界區域或周長,或僅與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014B及第五壁、線或表面1014A相交,或僅與第五壁、線或表面1014A及傾斜壁、線或表面1016相交,或僅與第五壁、線或表面1014A及傾斜壁1016與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014B的相交部相交。第一鍵控結構1010A,第二鍵控結構1010B及第三鍵控結構1010C可各自為完全相同形狀的及/或可各自具有完全不對稱周長的不對稱形狀。第二鍵控結構1010B或第三鍵控結構1010C可各自為第一鍵控結構1010A相對於垂直於縱向中心線CL之中間中心線ML的鏡像。縱向中心線CL及中間中心線ML將插座連接器1005劃分成四個象限,其中每一象限具有與其他象限中之每一者不同的結構,使得沒有象限可替代其他象限。在縱向中心線之兩側上可存在相等數目個電接點110、110A、120,且在中間中心線ML之任一側可存在相等數目個電接點110、110A、120。
如圖37中所展示,插座連接器1005之安裝界面可包括第一對準栓釘1001及第二對準栓釘1002。縱向中心線CL可穿過第一對準栓釘1001,且第一對準栓釘1001可具有縱向中心線CL穿過之中心點CP。第二對準栓釘1002可經定位於縱向中心線CL之任一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不與第二對準栓釘1002之任何部分相交。在一個具體實例中,第二對準栓釘1002可全部或部分地經定位於第一鍵控結構1010A下方,或可經定位不位於第一鍵控結構1010A下方。第一對準栓釘1001可完全或部分地經定位於第二鍵控結構1010B或第三鍵控結構1010C下方,或可經定位不位於第二鍵控結構1010B或第三鍵控結構1010C下方。第二對準栓釘1002可沿著介於第三插座列1022與第四插座列1023之間的第四中心線放置,該第四中心線平行於縱向中心線CL並與縱向中心線CL間隔開。第一對準栓釘1001可具有直徑大約為0.8±0.05mm之圓形外部或剖面形狀,且第二對準栓釘1002可具有直徑大約為0.8±0.05mm及0.6±0.05mm的橢圓形。第一對準栓釘1001 可經定位鄰近於插座殼體1006之第一端壁1009A且鄰近於插座殼體1006之安裝界面1040。第二對準栓釘1002可經定位鄰近於插座殼體1006之第二端壁1009B且鄰近於插座殼體1006之安裝界面1040。第一對準栓釘1001及第二對準栓釘1002皆可經定位關於縱向中心線CL及中間中心線ML不對稱。在電接點的一些鄰近列之間的以長度量測的列間距距離可彼此不同。第一插座列1020與第二插座列1021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一列間距RP1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二插座列1021與第三插座列1022的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二列間距RP2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三插座列1022與第四插座列1023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三列間距RP3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四插座列1023與第五插座列1024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四列間距RP4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五插座列1024與第六插座列1025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五列間距RP5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六插座列1025與第七插座列1026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六列間距RP6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七插座列1026與第八插座列1027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七列間距RP7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
圖38為圖36及圖37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1005的俯視透視圖。緊鄰電接點110、110A、120可在0.65±0.05mm中心線上間隔開。插座連接器1005可承載電接點110、110A,120,使得可將800個電接點配置成八列,每一列含一百個電接點。
如圖39中所展示,插座連接器1105可具有插座殼體1106,該插座殼體界定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縱向壁(諸如第一縱向壁1107A及第二縱向壁1107B)以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端壁(諸如第一端壁1109A及第二端壁1109B)。 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1109A及第二端壁1109B之長度可與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1107A及第二縱向壁1107B相同。縱向中心線CL延伸穿過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1109A及第二端壁1109B,平行於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縱向壁1107A及第二縱向壁1107B。插座連接器1105或插座殼體1106的配合界面可包括第一鍵控結構1110A、第二鍵控結構1110B、第三鍵控結構11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110D。第一鍵控結構1110A、第二鍵控結構1110B、第三鍵控結構11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110D可形成梯形的四個點,該梯形關於插座殼體1106之中間中心線ML對稱。
第一鍵控結構1110A及第二鍵控結構1110B可定位在縱向中心線CL之相對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不與第一鍵控結構1110A或第二鍵控結構1110B中之任一者相交。第三鍵控結構11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110D可定位於縱向中心線CL之相對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不與第三鍵控結構1110C或第四鍵控結構1110D中之任一者相交。與第一鍵控結構1110A及第二鍵控結構1110B相比,第三鍵控結構11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110D可分開較大距離(按長度量測)。
第一鍵控結構1110A、第二鍵控結構1110B、第三鍵控結構11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110D中之每一者可為各別第一凹部1108A、第二凹部1108B、第三凹部1108C及第四凹部1108D,每一凹部包括由插座殼體1106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第一端壁1109A及第二端壁1109B之各別部分界定的三個或多於三個壁側、線或表面及總計四個或五個側面、線或表面。第一凹部1108A、第二凹部1108B、第三凹部1108C及第四凹部1108D中之每一者可具有由第一側壁、線或表面1112A,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114B,傾斜側壁、線或表面1116,第四側壁、線或表面1112B,以及第五側壁、線或表面1114A界定之有界區域或周長。應理解,關於第一鍵控結構1110A、第二鍵控結構1110B、第三鍵控結構11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110D,「壁」亦可包括線、表面或部分壁。第一側壁1112A及第四側壁1112B 可彼此平行。第二側壁1114B及第五側壁1114A可彼此平行。第一側壁1112A及第二側壁1114B可相交以形成直角。傾斜側壁1116可與第二側壁1114B相交。第四側壁1112B可平行於第一側壁1112A且可與傾斜側壁1116相交。第五側壁1114A可平行於第二側壁1114B且可與第一側壁1112A及第四側壁1112B相交。第二側壁1114B之長度可短於第一側壁1112A及第五側壁1114A。第四側壁1112B之長度可為最短側壁。第一鍵控結構1110A及第二鍵控結構1110B可相對於縱向中心線CL為彼此鏡像,且第三鍵控結構11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110D可相對於縱向中心線CL為彼此鏡像。可為凹部之第一鍵控結構1110A、第二鍵控結構1110B、第三鍵控結構11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110D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以接納圖45中所展示之對應的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或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或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可為由插頭殼體1405界定或經定位鄰近於插頭殼體1405的支柱或第一突出部1408A、第二突出部1408B、第三突出部1408C或第四突出部1408D。例如,插座連接器1105之第一鍵控結構1110A可接納插頭殼體1405之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插座殼體1106之第二鍵控結構1110B可接納插頭殼體1405之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插座殼體1106之第三鍵控結構1110C可接納插頭殼體1405之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且插座殼體1106之第四鍵控結構1110D可接納插頭殼體1405之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
插座連接器1105或插座殼體1106可包括接點110、110A,120之十六個平行的經間隔開插座列1120、1121、1122、1123、1124、1125、1126、1127、1140、1141、1142、1143、1144、1145、1146、1147。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一插座列1120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十六插座列1147沿著插座殼體1106之各別第一縱向壁1107A及第二縱向壁1107B的內側延伸。電接點110、110A、120 之第二插座列1121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三插座列1122經背對背定位且沿著第一內部肋狀物1130延伸,該第一內部肋狀物沿插座連接器1105或插座殼體1106之端對端方向延伸。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四插座列1123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五插座列1124經背對背定位且沿著第二內部肋狀物1131延伸,該第二內部肋狀物沿插座連接器1105或插座殼體1106之端對端方向延伸。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六插座列1125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七插座列1126經背對背地定位且沿著第三內部肋狀物1132延伸,該第三內部肋狀物沿插座連接器1105或插座殼體1106之端對端方向延伸。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八插座列1127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九插座列1140經背對背定位且沿著第四內部肋狀物1133延伸,該第二內部肋狀物沿著插座連接器1105或插座殼體1106之中間向下沿端對端方向延伸。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十插座列1141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十一插座列1142經背對背定位且沿著第五內部肋狀物1134延伸,該第五內部肋狀物沿插座連接器1105或插座殼體1106之端對端方向延伸。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十二插座列1143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十三插座列1144經背對背地定位且沿著第六內部肋狀物1135延伸,該第六內部肋狀物沿插座連接器1105或插座殼體1106之端對端方向延伸。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十四插座列1145及電接點110、110A、120之第十五插座列1146經背對背地定位且沿著第七內部肋狀物1136延伸,該第七內部肋狀物沿插座連接器1105或插座殼體1106之端對端方向延伸。第一內部肋狀物1130及第二內部肋狀物1131可彼此平行地定向。第二內部肋狀物1131及第三內部肋狀物1132可彼此平行地定向。第三內部肋狀物1032及第四內部肋狀物1133可彼此平行地定向。第四內部肋狀物1133及第五內部肋狀物1134可彼此平行地定向。第五內部肋狀物1134及第六內部肋狀物1135可彼此平行地定向。第六內部肋狀物1135及第七內部肋狀物1136可各自彼此平行地定向。第一鍵控結構1110A、第二鍵控結構1110B、第三鍵控結構 11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110D中之每一者可位於肋狀物1130、1131、1132、1133、1134、1135、1136中之各別者之一端處。儘管插座連接器1105經展示為具有十六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無屏蔽列,但可使用電接點110、110A、120之任何數目個列。插座連接器1105之電接點110、110A、120可自兩個方向釘合,如關於圖4至圖8所描述。插座連接器1105可無串擾屏蔽及磁性吸收有損耗材料中之任何者,或可包括任何數目個串擾屏蔽或導電或非導電磁性吸收有損耗材料。諸如焊球之可熔元件可附接至電接點110、110A、120中之各別電接點。電接點110、110A、120亦可以壓入配合插腳或針眼、J形引線或其他組態端接。
第一鍵控結構1110A可位於第二內部肋狀物1131之第二中心線上,鄰近於第二內部肋狀物1131之第二端且鄰近於第二端壁1109B,使得第二中心線平分第一鍵控結構1110A之總有界區域或周長,或僅與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114B及第五壁、線或表面1114A相交,或僅與第五壁、線或表面1114A及傾斜壁、線或表面1116相交,或僅與第五壁、線或表面1114A及傾斜壁1116與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114B的相交部相交。第二鍵控結構1110B可位於第六內部肋狀物1135之第六中心線上,鄰近於第六內部肋狀物1135之第二端且鄰近於第二端壁1109B,使得第六中心線平分第二鍵控結構1110B之總有界區域或周長,或僅使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114B與第五壁、線或表面1114A相交,或僅使第五壁、線或表面1114A與傾斜壁、線或表面1116相交,或僅使第五壁、線或表面1114A與傾斜壁、線或表面1116和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114B的相交部相交。第三鍵控結構1110C可位於第一內部肋狀物1130之第一中心線上,鄰近於第一內部肋狀物1130之第一端且鄰近於第一端壁1109A,使得中心線平分第三鍵控結構1110C之總有界區域或周長,或僅使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114B與第五壁、線或表面1114A相交,或僅使第五壁、線或表面1114A與傾斜壁、線或表面1116相交,或僅使第五壁、線或表面1114A與傾斜壁1116和第二側壁、線或表面1114B的相交部相交。 第四鍵控結構1110D可位於第七內部肋狀物1136之第七中心線上,鄰近於第七內部肋狀物1136之第一端且鄰近於第一端壁1109A,使得第七中心線平分第四鍵控結構1110D之總有界區域或周長。第一鍵控結構1110A,第二鍵控結構1110B,第三鍵控結構11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110D可各自為完全相同形狀的且/或可各自具有不對稱的形狀或完全不對稱的周長。第一鍵控結構1110A可為第三鍵控結構1110C相對於垂直於縱向中心線CL之中間中心線ML的鏡像。第二鍵控結構1110B可為第四鍵控結構1110D相對於中間中心線ML的鏡像。第一鍵控結構1110A、第二鍵控結構1110B、第三鍵控結構11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110D可關於縱向中心線CL對稱地配置,且關於中間中心線ML不對稱地配置,或反之亦然。
縱向中心線CL及中間中心線ML將插座連接器1105劃分成四個象限,其中每一象限具有與其他象限中之每一者不同的結構,使得沒有象限可替代其他象限。在縱向中心線CL之一側上可存在相等數目個電接點,且在中間中心線ML之一側可存在相等數目個電接點。
如圖40中所展示,插座連接器1105之安裝界面可包括第一對準栓釘1101及第二對準栓釘1102。縱向中心線CL可穿過第一對準栓釘1101,且第一對準栓釘1101可具有縱向中心線CL穿過之中心點CP。第二對準栓釘1102可經定位於縱向中心線CL之任一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不與第二對準栓釘1102相交。在一個具體實例中,第二對準栓釘1102可完全或部分地定位於第一鍵控結構1110A或第二鍵控結構1110B下方,或可經定位不位於第一鍵控結構1110A或第二鍵控結構1110B下方。第一對準栓釘1101可完全或部分地經定位於第三鍵控結構1110C或第四鍵控結構1110D下方,或可經定位不位於第三鍵控結構1110C或第四鍵控結構1110D下方。第二對準栓釘1102可沿著介於第七插座列1126與第八插座列1127之間的中心線放置,該中心線平行於縱向中心線CL並與縱向中心線CL間隔開。第一對準栓釘1101可具有直徑大約為0.8±0.05mm之圓形,且第二對準栓 釘1102可具有直徑大約為0.8±0.05mm及0.6±0.05mm的橢圓形。第一對準栓釘1101可經定位鄰近於插座殼體1106之第二端壁1109B且鄰近於插座殼體1106之安裝界面。第二對準栓釘1102可經定位鄰近於插座殼體1106之第一端壁1109A且鄰近於插座殼體1106之安裝界面。第一對準栓釘1101及第二對準栓釘1102皆可經定位關於縱向中心線CL及中間中心線ML不對稱。第一插座列1120與第二插座列1121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一列間距RP1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二插座列1121與第三插座列1122的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二列間距RP2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三插座列1122與第四插座列1123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三列間距RP3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四插座列1123與第五插座列1124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四列間距RP4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五插座列1124與第六插座列1125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五列間距RP5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六插座列1125與第七插座列1126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六列間距RP6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七插座列1126與第八插座列1127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七列間距RP7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八插座列1127與第九插座列1140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八列間距RP8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九插座列1140與第十插座列1141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九列間距RP9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十插座列1141與第十一插座列1142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十列間距RP10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十一插座列1142與第十二插座列1143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十一列間距RP11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十二插座列1143與第十三插座列1144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十二列間距RP12可為大約 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十三插座列1144與第十四插座列1145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十三列間距RP13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十四插座列1145與第十五插座列1146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十四列間距RP14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十五插座列1146與第十六插座列1147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十五列間距RP15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
圖41為圖39及圖40中所展示之插座連接器1105的俯視透視圖。緊鄰電接點110、110A、120可在0.65±0.05mm中心線上間隔開。插座連接器1105可承載電接點110、110A,120,使得可將800個電接點配置成十六列,每一列含五十個電接點。
圖42至圖44說明例示性插頭連接器1200。如圖42中所展示,插頭殼體1205(或被稱為連接器殼體)可由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縱向壁(諸如第一縱向插頭壁12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1207B)以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端壁(諸如第一插頭端壁1209A及第二插頭端壁1209B)界定。第一插頭端壁1209A及第二插頭端壁1209B之長度可短於兩個第一縱向插頭壁12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1207B。縱向中心線CL3延伸穿過第一插頭端壁1209A及第二插頭端壁1209B,平行於第一縱向插頭壁12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1207B。插頭連接器1200或插頭殼體1205之配合界面可包括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及第三鍵控結構1210C。第一鍵控結構1210A可位於中心線CL3上,使得中心線平分第一鍵控結構1210A之總有界區域或周長。第二鍵控結構1210B及第三鍵控結構1210C可經定位於中心線CL3之相對側上,使得中心線CL3不與第二鍵控結構1210B或第三鍵控結構1210C中之任一者相交。
插頭連接器1200可包括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一插頭列1220;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二插頭列1221;電插頭 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1222;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四插頭列1223;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五插頭列1224;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六插頭列1225;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七插頭列1226,及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八插頭列1227。插頭連接器1200可包括由經定位鄰近於插頭殼體1205之配合界面之第一插頭肋狀物1230承載的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一插頭列1220及第二插頭列1221。插頭連接器1200可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1205之配合界面之第二插頭肋狀物1231承載的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1222及第四插頭列1223。插頭連接器1200可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1205之配合界面之第三插頭肋狀物1232承載的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五插頭列1224及第六插頭列1225。插頭連接器1200可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1205之配合界面之第四插頭肋狀物1233承載的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七插頭列1226及第八插頭列1227。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一插頭列1220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二插頭列1221。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1222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二插頭列1221。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四插頭列1223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1222。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五插頭列1224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四插頭列1223。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六插頭列1225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五插頭列1224。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七插頭列1226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六插頭列1225。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八插頭列1227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七插頭 列1226。
第一插頭肋狀物1230、第二插頭肋狀物1231、第三插頭肋狀物1232、第四插頭肋狀物1233可經間隔開,可彼此平行地定位,且可沿自第一插頭端壁1209A至第二插頭端壁1209B的方向延伸。如圖44中所展示,插頭肋狀物1200之第一插頭肋狀物1230、第二插頭肋狀物1231、第三插頭肋狀物1232、第四插頭肋狀物1233及配合界面1218處之配合端116C可突出超過由插頭殼體1205界定之階部,因此插頭肋狀物1230、1231、1232、1233及配合端116C延伸至由配合插座連接器界定之凹部內並與其配合。
再次參考圖42,插頭連接器1200之配合界面1218可包括至少三個鍵控結構,諸如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及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210C。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可位於一個縱向中心線CL3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3平分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之總有界區域。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及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210C可經定位於插頭連接器1200之配合界面1218處在縱向中心線CL3之相對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3不與第二鍵控結構1210B或第三鍵控結構1210C中之任一者相交。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可沿著縱向中心線CL3放置,鄰近於第二插頭肋狀物1231及第三插頭肋狀物1232之第二端,鄰近於第二插頭端壁1209B,介於第四插頭列1223與第五插頭列1224之間,且介於第二插頭肋狀物1231與第三插頭肋狀物1232之間,使得穿過整個第四插頭列1223之第一線鄰接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之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且使得穿過整個第五插頭列1224之第二線鄰接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之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可沿著介於第二插頭列1221與第三插頭列1222之間的中心線放置,鄰近於第一插頭肋狀物1230及第二插頭肋狀物1231之第一端,鄰近於第一插頭端壁1209A,且介於第一插頭肋狀物1230與第二插頭肋狀物1231之間,使得穿過整個 第二插頭列1221之第三線鄰接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的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且使得穿過整個第三插頭列1222之第四線鄰接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的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210C可沿著介於第六插頭列1225與第七插頭列1226之間的中心線放置,鄰近於第三插頭肋狀物1232及第四插頭肋狀物1233之第一端,鄰近於第一插頭端壁1209A,且介於第三插頭肋狀物1232與第四插頭肋狀物1233之間,使得穿過整個第六插頭列1225之第五線鄰接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210C的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且使得穿過整個第七插頭列1225之第六線鄰接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210C的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及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210C中之每一者可位於鄰近插頭肋狀物1230、1231、1232、1233中之兩者之間。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及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210C中之每一者可為由插頭殼體1205界定或經定位鄰近於插頭殼體1205之各別的第一突出部1208A、第二突出部1208B或第三突出部1208C。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及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210C中之每一者可界定三個或多於三個壁、線或側面,四個或多於四個壁、線或側面,至少四個或多於四個壁、線或側面,或至少五個或多於五個壁、線或側面,且可包括第一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212A,(可與第一插頭側壁1212A垂直相交之)第二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214B,(與第二插頭側壁1214B相交之)傾斜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216,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212B及第五插頭側壁1214A。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212B可與傾斜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216及第五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214A相交。第五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214A可與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212B及第一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212A相交。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及第三插頭 鍵控結構1210C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以嚙合配合插座連接器之對應第一、第二及第三鍵控結構。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及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210C可各自為完全相同形狀的及/或可各自具有不對稱形狀或不對稱外周長。第二鍵控結構1210B及/或第三鍵控結構1210C可為第一鍵控結構1210A相對於垂直於縱向中心線CL3之中間中心線ML3的鏡像。縱向中心線CL3及中間中心線ML3將插頭連接器1205劃分成四個象限,其中每一象限具有與其他象限中之每一者不同的結構,使得沒有象限可替代其他象限。在縱向中心線CL3之一側上可存在相等數目個電接點,且在中間中心線ML3之一側可存在相等數目個電接點。
圖43為插頭連接器1200的安裝界面1240的仰視圖。未展示的可熔構件可以任何合適的方式附接至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替代地,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可以J形引線、壓入配合插腳或針眼或其他合適的終端端接。插頭連接器1200以及本文中所描述之任何連接器具體實例可包括插頭墊高部。插頭墊高部可位於插頭殼體1205之四個拐角處。可使用任何數目及任何位置之插頭墊高部。當可熔構件)回焊以將插頭連接器1200連接至基板時,插頭墊高部有助於確保插頭連接器1200與基板之安裝表面間隔開固定距離。插頭連接器1200可包括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201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202,該些插頭對準栓釘經組態以容納在預先鑽孔之對準孔中,以使插頭連接器1200之可熔元件與基板之安裝表面上之對應焊墊大致對準。
展示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201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202,但可使用任何數目的插頭對準栓釘。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201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202可具有任何合適的形狀,包括例如圓形、橢圓形、方形等。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201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202的形狀可為相同的或不同的。縱向中心線CL3可穿過第 一對準栓釘1201,且第一對準栓釘1201可具有縱向中心線CL3穿過之中心點CP。第二對準栓釘1202可經定位於縱向中心線CL3之任一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3不與第二對準栓釘1202相交。在一個具體實例中,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201可完全或部分地經定位於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210A之周長下方。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202可完全或部分地經定位於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210B或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210C之周長下方。
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201可與插頭連接器1200之縱向中心線CL3對準,而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202可距插頭連接器1200之縱向中心線CL3介於大約1.2±0.05mm至大約1.3±0.05mm之間的距離。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201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202可關於中間中心線ML3不對稱地定位。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201可具有直徑大約0.8±0.05mm之圓形形狀,且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202可具有直徑為大約0.8±0.05mm及0.6±0.05mm之橢圓形狀。第一插頭列1220與第二插頭列1221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一列間距RP1可為大約2.2±0.1mm、2.2±0.05或2.2±0.005mm。第二插頭列1221與第三插頭列1223的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二列間距RP2可為大約2.4±0.1mm、2.4±0.05mm或2.4±0.005mm。第三插頭列1222及第四插頭列1223的各個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三列間距RP3可以為大約2.2±0.1mm,2.2±0.05mm或2.2±0.005mm。第四插座列1223與第五插座列1224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四列間距RP4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五插座列1224與第六插座列1225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五列間距RP5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六插座列1225與第七插座列1226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六列間距RP6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七插座列1226與第八插座列1227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七列間距RP7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
圖45至圖47說明例示性插頭連接器1400。如圖45中所展示,插頭殼體1405(或被稱為連接器殼體)可由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縱向壁(諸如第一縱向插頭壁14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1407B)以及兩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端壁(諸如第一插頭端壁1409A及第二插頭端壁1409B)界定。第一插頭端壁1409A及第二插頭端壁1409B之長度短於兩個第一縱向插頭壁14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1407B,或可為與第一縱向插頭壁14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1407B的長度相同。縱向中心線CL3延伸穿過第一插頭端壁1409A及第二插頭端壁1409B,平行於第一縱向插頭壁1407A及第二縱向插頭壁1407B。插頭連接器1400或插頭殼體1405的配合界面1406可包括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可形成梯形的四個點,該梯形關於插頭殼體1405之中間中心線ML3對稱。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可定位在中心線CL3之相對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3不與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或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中之任一者相交。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可定位於縱向中心線CL3之相對側上,使得中心線CL3不與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或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中之任一者相交。與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相比,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可分開較大距離(按長度量測)。
插頭連接器1400可包括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一插頭列1420,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二插頭列1421,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1422,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四插頭列1423,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五插頭列1424,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六插頭列1425,電插頭接點308、308A、 308B、308C之第七插頭列1426,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八插頭列1427,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九插頭列1440,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插頭列1441,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一插頭列1442,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二插頭列1443,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三插頭列1444,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四插頭列1445,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五插頭列1446,以及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六插頭列1447。插頭連接器1400可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1405之配合界面之第一插頭肋狀物1430承載之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一插頭列1420及第二插頭列1421。插頭連接器1400可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1405之配合界面之第二插頭肋狀物1431承載之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1422及第四插頭列1423。插頭連接器1400可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1405之配合界面之第三插頭肋狀物1432承載之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五插頭列1424及第六插頭列1425。插頭連接器1400可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1405之配合界面之第四插頭肋狀物1433承載之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七插頭列1426及第八插頭列1427。插頭連接器1400可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1405之配合界面之第五插頭肋狀物1434承載之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九插頭列1440及第十插頭列1441。插頭連接器1400可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1405之配合界面之第六插頭肋狀物1435承載之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一插頭列1443及第十二插頭列1444。插頭連接器1400可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1405之配合界面之第七插頭肋狀物1436承載之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三插頭列1444及第十四插頭列1445。插頭連接器1400可包括由鄰近於插頭殼體1405之配合界面之第八插頭肋狀物1437承載之背對背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五 插頭列1446及第十六插頭列1447。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一插頭列1420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二插頭列1421。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1422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二插頭列1421。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四插頭列1423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三插頭列1422。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五插頭列1424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四插頭列1423。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六插頭列1425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五插頭列1424。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七插頭列1426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六插頭列1425。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八插頭列1427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七插頭列1426。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九插頭列1440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八插頭列1427。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插頭列1441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九插頭列1440。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一插頭列1442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插頭列1441。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二插頭列1443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一插頭列1442。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三插頭列1444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二插頭列1443。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四插頭列1445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三插頭列1444。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五插頭列1446可經定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四插頭列1445。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六插頭列1447可經定 位鄰近於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之第十五插頭列1446。
插頭肋狀物1430、1431、1432、1433、1434、1435、1436、1437可經間隔開,可彼此平行地定位,且可沿自第一插頭端壁1409A至第二插頭端壁1409B的方向延伸。如圖47中所展示,插頭連接器1400之配合界面1418處之插頭肋狀物1430、1431、1432、1433、1434、1435、1436、1437及配合端116C可突出超過由插頭殼體1405界定之階部,因此插頭肋狀物1430、1431、1432、1433、1434、1435、1436、1437及配合端116C延伸至由配合插座連接器界定之凹部中且在其內配合。
再次參考圖45,插頭連接器1400之配合界面1418可包括至少四個鍵控結構,諸如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第三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410D。第一鍵控結構1410A及第二鍵控結構1410B可定位在中心線CL3之相對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3不與第一鍵控結構1410A或第二鍵控結構1410B中之任一者相交。第三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410D可定位於縱向中心線CL3之相對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3不與第三鍵控結構1410C或第四鍵控結構1410D中之任一者相交。與第一鍵控結構1410A及第二鍵控結構1410B相比,第三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鍵控結構1410D可分開較大距離(按長度)。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可沿著經定位平行於第四插頭列1423及第五插頭列1424且介於第四插頭列1423與第五插頭列1424之間的中心線放置,鄰近於第二插頭肋狀物1431及第三插頭肋狀物1432之第二端,鄰近於第二插頭端壁1409B,且介於第二插頭肋狀物1431與第三插頭肋狀物1432之間,使得穿過整個第四插頭列1423之第一線鄰接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的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且使得穿過整個第五插頭列1424之第二線鄰接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的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可沿著經定位平行於第十二插頭列1443及第十三插頭 列1444且介於第十二插頭列1443與第十三插頭列1444之間的中心線放置,鄰近於第六插頭肋狀物1435及第六插頭肋狀物1436之第二端,鄰近於第二插頭端壁1409B,且介於第六插頭肋狀物1435與第七插頭肋狀物1436之間,使得穿過整個第十二插頭列1443之第三線鄰接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的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且使得穿過整個第十三插頭列1444之第四線鄰接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的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鄰近於該部分。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可沿著經定位平行於第二插頭列1421與第三插頭列1422且介於第二插頭列1421與第三插頭列1422之間的中心線放置,鄰近於第一插頭肋狀物1430及第二插頭肋狀物1431之第一端,鄰近於第一插頭端壁1409A,且介於第一插頭肋狀物1430與第二插頭肋狀物1431之間,使得穿過整個第二插頭列1421之第五線鄰接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的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且使得穿過整個第三插頭列1422之第六線鄰接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的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可沿著經定位平行於第十四插頭列1445及第十五插頭列1446且介於第十四插頭列1445及第十五插頭列1446之間的中心線放置,鄰近於第七插頭肋狀物1436及第八插頭肋狀物1437之第一端,鄰近於第一插頭端壁1409A,且介於第七插頭肋狀物1436與第八插頭肋狀物1437之間,使得穿過整個第十四插頭列1445之第七線鄰接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的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且使得穿過整個第十五插頭列1446之第八線鄰接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的一部分,或與該部分重合,或經定位鄰近於該部分。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中之每一者可位於鄰近插頭肋狀物1430、1431、1432、1433、1434、1435、1436、1437中之兩者之間。本文中定義的任何插頭鍵控結構或其他鍵控結構可完全位於任何相應的插頭肋狀物或內部肋狀物的對應端寬度內。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中之每一者可為由插頭殼體1405界定或經定位鄰近於插頭殼體1405之各別的第一突出部1408A、第二突出部1408B、第三突出部1408C或第四突出部1408D。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中之每一者可界定三個或多於三個側面,四個或多於四個側面,五個或多於五個側面,至少四個側面,僅五個側面或至少五個側面,且可包括第一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412A,(可與第一插頭側壁1412A垂直相交之)第二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414B,(與第二插頭側壁1414B相交之)傾斜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416,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412B,及第五插頭側壁1414A。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412B可與傾斜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416及第五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414A相交。第五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414A可與第四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412B及第一插頭側壁、線或表面1412A相交。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以嚙合配合插座連接器之對應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鍵控結構。
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可各自為完全相同形狀的且/或可各自具有不對稱形狀,完全不對稱周長或完全不對稱剖面。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可為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相對於垂直於縱向中心線CL3之中間中心線ML3的鏡像。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可為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相對於中間中心線ML3的鏡像。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可為關於縱向中心線CL3的鏡像。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關於縱向中心線CL3。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第三 插頭鍵控結構1410C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可關於中心線CL3不對稱地配置且關於中心線ML3不對稱地配置。縱向中心線CL3及中間中心線ML3將插頭連接器1405劃分成四個象限,其中每一象限具有與其他象限中之每一者不同的結構,使得沒有象限可替代其他象限。在縱向中心線CL3之一側上可存在相等數目個電接點,且在中間中心線ML3之一側可存在相等數目個電接點。
圖46為插頭連接器1400的仰視圖。可熔構件可以任何合適的方式附接至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替代地,電插頭接點308、308A、308B、308C可以J形引線、壓入配合插腳或針眼或其他合適的終端端接。插頭連接器1400可包括插頭墊高部。插頭墊高部可位於插頭殼體1405之四個拐角處。可使用任何數目及任何位置之插頭墊高部。當可熔構件)回焊以將插頭連接器1400連接至基板時,插頭墊高部有助於確保插頭連接器1400與基板之安裝表面間隔開固定距離。插頭連接器1400可包括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401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402,該些插頭對準栓釘經組態以容納在預先鑽孔之對準孔中,以使插頭連接器1400之可熔元件與基板之安裝表面上之對應焊墊大致對準。
展示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401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402,但可使用任何數目的插頭對準栓釘。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401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402可具有任何合適的剖面或外部形狀,包括例如圓形、橢圓形、方形等。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401及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402的形狀可為相同的或不同的。縱向中心線CL3可穿過第一對準栓釘1401,且第一對準栓釘1401可具有縱向中心線CL3穿過之中心點CP。第二對準栓釘1402可經定位於縱向中心線CL3之任一側上,使得縱向中心線CL3不與第二對準栓釘1402相交。在一個具體實例中,第二對準栓釘1402可完全或部分地定位在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或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下方,或可不定位在第三插頭鍵控結構1410C或第四插頭鍵控結構1410D下方。第一對準栓釘1401可完全或部分地定位於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或第二插頭 鍵控結構1410B下方,或可經定位不位於第一插頭鍵控結構1410A或第二插頭鍵控結構1410B下方。
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401可與插頭連接器1400之縱向中心線CL3對準,而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402可與插頭連接器1400之縱向中心線CL3間隔介於大約1.2±0.05mm至大約1.3±0.05mm之間的距離。第二插頭對準栓釘1402可具有直徑大約0.8±0.05mm之圓形剖面形狀,且第一插頭對準栓釘1401可具有直徑為大約0.8±0.05mm及0.6±0.05mm之橢圓剖面形狀。第一插頭列1420與第二插頭列1421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一列間距RP1可為大約2.2±0.1mm、2.2±0.05或2.2±0.005mm。第二插頭列1421及第三插頭列1423的各個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二列間距RP2可以為大約2.4±0.1mm,2.4±0.05mm或2.4±0.005mm。第三插頭列1422及第四插頭列1423的各個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三列間距RP3可以為大約2.2±0.1mm,2.2±0.05mm或2.2±0.005mm。第四插頭列1423與第五插頭列1424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四列間距RP4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五插頭列1424與第六插頭列1425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五列間距RP5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六插頭列1425與第七插頭列1426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六列間距RP6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七插頭列1426與第八插頭列1427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七列間距RP7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八插頭列1427與第九插頭列1440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八列間距RP8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九插頭列1440與第十插頭列1441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九列間距RP9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十插頭列1441與第十一插頭列1442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十列間距RP10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十一插頭列1442與第十二插頭列1443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十一列間距 RP11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十二插頭列1443與第十三插頭列1444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十二列間距RP12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十三插頭列1444與第十四插頭列1445之各別電接觸中心之間的第十三列間距RP13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第十四插頭列1445與第十五插頭列1446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十四列間距RP14可為大約2.4±0.005mm、2.4±0.1mm或2.4±0.05mm。第十五插頭列1446與第十六插頭列1447之各別電接點中心之間的第十五列間距RP15可為大約2.2±0.005mm、2.2±0.1mm或2.2±0.05mm。
應理解,前述描述僅為對本發明之描述。在不脫離本發明之情況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設計出各種替換及修改。因此,本發明旨在涵蓋屬於所附申請專利範圍內之所有此等替代、修改及變化。任何一個具體實例之任何描述可與本文中所揭示之任何其他具體實例之描述組合。
110:電接點
110A:電接點
120:電接點
1005:插座連接器

Claims (28)

  1.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含:一連接器殼體,其包括複數個插頭肋狀物或複數個內部肋狀物以及複數個鍵控結構;及被釘合至該連接器殼體中之至少三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緊鄰線性電接點陣列,其中:一縱向中心線及一中間中心線將該電連接器的一配合界面分為四個象限;該四個象限中之每一者界定與該些其他象限中之每一者不同的一結構,使得沒有象限可替代其他象限;及該複數個鍵控結構中之每一者被定位於鄰近於一相應的插頭肋狀物或內部肋狀物。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鍵控結構是被位於該複數個插頭肋狀物或該複數個內部肋狀物之端處的插座所界定,或者該複數個鍵控結構是被位於該複數個插頭肋狀物或該複數個內部肋狀物之間的插頭所界定。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縱向中心線及該中間中心線只相交於該複數個鍵控結構中之一單一者。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至少三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緊鄰線性電接點陣列包括至少八列之平行的、間隔開的緊鄰線性電接點陣列。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至少八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緊鄰線性電接點陣列包括至少十六列之平行的、間隔開的緊鄰線性電接點陣列。
  6.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鍵控結構中之每一者具有五側。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鍵控結構包含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鍵控結構;該些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分開一第一距離,並定位於該電連接器的一第一端處;該些第三及第四鍵控結構分開一第二距離,並定位於該電連接器的一第二端處;及該第一距離是不同於該第二距離。
  8.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含:一連接器殼體;至少三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緊鄰線性電接點陣列;及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其中一縱向中心線及一中間中心線將該電連接器分為四個象限;該四個象限中之每一者界定與該些其他象限中之每一者不同的一結構,使得沒有象限可替代其他象限;及該些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經定位於該連接器殼體的同一側上,彼此間隔開,各自具有一相同形狀,且各自經定位為關於該縱向中心線或該中間中心線的另一者之一鏡像;該些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在該縱向中心線或該中間中心線之相對側上;該些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中之每一者界定一支柱;該連接器殼體包括肋狀物;該些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中之每一者位於兩個鄰近肋狀物之間;及該至少三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緊鄰線性電接點陣列中之至少一者之電接點是被釘合至該連接器殼體中。
  9.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含: 一連接器殼體;至少三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緊鄰線性電接點陣列;及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其中一縱向中心線及一中間中心線將該電連接器分為四個象限;該四個象限中之每一者界定與該些其他象限中之每一者不同的一結構,使得沒有象限可替代其他象限;及該些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經定位於該連接器殼體的同一側上,彼此間隔開,各自具有一相同形狀,且各自經定位為關於該縱向中心線或該中間中心線的另一者之一鏡像;該些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在該縱向中心線或該中間中心線之相對側上;該些第一及第二鍵控結構中之每一者界定一凹部;該連接器殼體包括複數個內部肋狀物;該第一鍵控結構及該第二鍵控結構中之每一者位於該複數個內部肋狀物中之一者的一端處;且該至少三個平行的、間隔開的緊鄰線性電接點陣列中之至少一者之電接點是被釘合至該連接器殼體中。
  10.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含:一插座殼體,該插座殼體具有一縱向中心線,且包括彼此平行地定向且彼此間隔開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內部肋狀物,一第一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第二內部肋狀物之一第二端,一第二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第一內部肋狀物之一第一端,及一第三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第三內部肋狀物之一第一端,其中該第一鍵控結構、該第二鍵控結構和該第三鍵控結構是完全相同形狀的。
  11.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含: 一插座殼體,該插座殼體具有一縱向中心線,且包括彼此平行地定向且彼此間隔開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及第七內部肋狀物,一第一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第二內部肋狀物之一第二端,一第二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第六內部肋狀物之一第二端,一第三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第一內部肋狀物之一第一端,及一第四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第七內部肋狀物之一第一端。
  12.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含:一插頭殼體,其具有一縱向中心線且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插頭肋狀物,該些插頭肋狀物各自彼此平行地定向且彼此間隔開,一第一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插頭殼體之一第二端且介於該第二插頭肋狀物與該第三插頭肋狀物之間,一第二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插頭殼體之一第一端且介於該第一插頭肋狀物與該第二插頭肋狀物之間,及一第三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插頭殼體之該第一端且介於該第三插頭肋狀物與該第四插頭肋狀物之間,其中該第一插頭鍵控結構、該第二插頭鍵控結構和該第三插頭鍵控結構是完全相同形狀的。
  13.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含:一插頭殼體,其具有一縱向中心線,且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及第八插頭肋狀物,該些插頭肋狀物各自彼此平行地定向且彼此間隔開,一第一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插頭殼體之一第二端且介於該第二插頭肋狀物與該第三插頭肋狀物之間,一第二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插頭殼體之第二端且介於該第六 插頭肋狀物與該第七插頭肋狀物之間,一第三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插頭殼體之一第一端且介於該第一插頭肋狀物與該第二插頭肋狀物之間,及一第四插頭鍵控結構,其經定位鄰近於該插頭殼體之該第一端且介於該第七插頭肋狀物與該第八插頭肋狀物之間。
  14. 如請求項10或1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鍵控結構包括鄰接該插座殼體之該縱向中心線之一傾斜側壁。
  15. 如請求項10或1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鍵控結構包括一第二側壁及一第五側壁,且該插座殼體之該縱向中心線穿過該第二側壁及該第五側壁。
  16. 如請求項10或1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鍵控結構包括一第二側壁及一傾斜壁,且該插座殼體之該縱向中心線穿過該第二側壁與該傾斜壁的一相交部。
  17.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二鍵控結構及該第三鍵控結構各自經定位於該插座殼體之該縱向中心線之相對側上。
  18.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些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鍵控結構皆與該插座殼體之該縱向中心線及一中間中心線間隔開。
  19. 如請求項10至13及17至18中任一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進一步包含經定位於該縱向中心線上之一第一對準栓釘。
  20. 如請求項10至13及17至18中任一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進一步包含與該縱向中心線間隔開的一第二對準栓釘。
  21.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插頭鍵控結構包括一第二插頭側壁及一第五插頭側壁,且該縱向中心線穿過該第二插頭側壁及該第五插頭側壁兩者。
  22. 如請求項12或2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二插頭鍵控結構及該第三插頭鍵控結構皆經定位於該插頭殼體之該縱向中心線之相對側上。
  23.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些第一及第二插頭鍵控結構以及該些第三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經定位於該縱向中心線之相對側上。
  24. 如請求項10至13、17至18、21及23中任一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電連接器為一開放式插腳片電連接器,且所有電接點之所有配合端皆具有一相同形狀。
  25. 如請求項10至13、17至18、21及23中任一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電連接器為一夾層式連接器。
  26. 如請求項10至13、17至18、21及23中任一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進一步包含:第一列電接點,其經定位緊鄰於第二列電接點,及第三列電接點,其經定位緊鄰於該第二列電接點,其中該第一列及該第二列分開大約2.2mm之一第一列間距,且該第二列及該第三列分開大約2.4mm之一第二列間距。
  27.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些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鍵控結構界定一梯形的四個點,該梯形的平行側具有不同長度,且該梯形關於該插座殼體之一中間中心線對稱。
  28.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些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插頭鍵控結構界定一梯形的四個點,該梯形的平行側具有不同長度,且該梯形關於該插座殼體之一中間中心線對稱。
TW109142234A 2019-12-06 2020-12-01 具有上下釘合接點之連接器 TWI7707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704069P 2019-12-06 2019-12-06
US62/704,069 2019-1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3548A TW202123548A (zh) 2021-06-16
TWI770700B true TWI770700B (zh) 2022-07-11

Family

ID=761627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2234A TWI770700B (zh) 2019-12-06 2020-12-01 具有上下釘合接點之連接器
TW109215893U TWM614957U (zh) 2019-12-06 2020-12-01 電連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15893U TWM614957U (zh) 2019-12-06 2020-12-01 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2928514A (zh)
TW (2) TWI7707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31586B1 (ko) 2018-07-06 2024-02-02 샘텍, 인코포레이티드 상부 및 저부 스티칭된 콘택트를 갖는 커넥터
USD949798S1 (en) 2019-12-06 2022-04-26 Samtec, Inc. Connector
TWI770700B (zh) * 2019-12-06 2022-07-11 美商山姆科技公司 具有上下釘合接點之連接器
USD958092S1 (en) 2020-11-20 2022-07-19 Samtec, Inc. Contac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18191A (en) * 1994-11-11 1997-04-08 Kel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58026B (zh) * 2010-02-12 2016-11-11 太谷電子公司 相鄰訊號接點間具有接地屏蔽件之插座連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4581A (en) * 1996-07-17 1999-05-18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system and device
US6702590B2 (en) * 2001-06-13 2004-03-09 Molex Incorporated High-speed mezzanine connector with conductive housing
JP6635583B2 (ja) * 2015-10-30 2020-01-2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TWI770700B (zh) * 2019-12-06 2022-07-11 美商山姆科技公司 具有上下釘合接點之連接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18191A (en) * 1994-11-11 1997-04-08 Kel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58026B (zh) * 2010-02-12 2016-11-11 太谷電子公司 相鄰訊號接點間具有接地屏蔽件之插座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3548A (zh) 2021-06-16
TWM614957U (zh) 2021-08-01
CN215299559U (zh) 2021-12-24
CN112928514A (zh) 2021-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1429B (zh) 具有頂部與底部編結接點的連接器
TWI770700B (zh) 具有上下釘合接點之連接器
US4708660A (en) Connector for orthogonally mounting circuit boards
US20090149041A1 (en) Orthogonal Backplane Connector
US7534142B2 (en) Differential signal connector with wafer-style construction
TWI505569B (zh) 高密度連接器組件
TWI420750B (zh) 具有可程式引線框架之電氣連接器
US742244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tepped housing
EP0959535B1 (en) High-speed edge connector
EP209909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rising a housing having a mating face and a mounting face
US20130005160A1 (en) Connection Footprin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rinted Wiring Board
US20010012730A1 (en) Connector apparatus
TW201924152A (zh) 用於直角連接器的直角電連接器和電接點
WO2010030622A1 (en) Connector with impedance tuned terminal arrangement
CA2339650A1 (en) Connector apparatus
US873418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 plates
WO2021113148A1 (en) Connector with top-and bottom-stitched contacts
US5557075A (en) Parallel flexible transmission cable
US11381017B2 (en) High connector count mating compli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