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6202B - 設定用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 Google Patents

設定用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6202B
TWI766202B TW108140088A TW108140088A TWI766202B TW I766202 B TWI766202 B TW I766202B TW 108140088 A TW108140088 A TW 108140088A TW 108140088 A TW108140088 A TW 108140088A TW I766202 B TWI766202 B TW I7662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setting
terminal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0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7093A (zh
Inventor
松山哲大
椙山剛
福原真熙
大槻顕
岸田麻祐
新屋敷泰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70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70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62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620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2Standardisation; Integration
    • H04L41/022Multivendor or multi-standard integ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之設定用通信裝置20包含:第1通信部21,其與資訊終端10以第1通信方式通信;第2通信部22,其與包含於設備系統5之機器終端30a以與第1通信方式不同之第2通信方式通信;及第3通信部23,其與機器終端30a以與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皆不同之第3通信方式通信。

Description

設定用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進行機器終端之通信設定等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包含該設定用通信裝置之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先前來,已知有一種用以進行照明系統之控制設定之設定用通信裝置。作為此種設定用通信裝置之一例,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進行照明系統所包含之機器終端(照明機器終端)之控制設定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外部設定器)。該照明系統中,使用上述設定用通信裝置進行機器終端之控制資料之變更。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1-10218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隨著機器終端之多種多樣化之進展,期望使用相同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對各種機器終端進行控制設定等。然而,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設定用通信裝置中,僅可藉設定用通信裝置進行預先確定之設定,而有難以進行對應於各機器終端之設定的問題。
因此,本揭示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簡易地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之設定的設定用通信裝置及通信系統。又,本揭示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使用設定用通信裝置簡易地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之設定之資訊終端的控制方法及程式。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揭示之設定用通信裝置之一態樣包含:第1通信部,其與資訊終端以第1通信方式通信;第2通信部,其與包含於設備系統之機器終端以與上述第1通信方式不同之第2通信方式通信;及第3通信部,其與上述機器終端以與上述第1通信方式及上述第2通信方式皆不同之第3通信方式通信。
本揭示之通信系統之一態樣包含上述設定用通信裝置、上述機器終端及上述資訊終端。
本揭示之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之一態樣係與上述設定用通信裝置通信之資訊終端的控制方法,且包含:取得步驟,其取得上述機器終端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及記憶步驟,其記憶由上述取得步驟取得之上述設定資訊。
本揭示之程式之一態樣係用以使電腦執行上述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之程式。 [發明之效果]
本揭示之設定用通信裝置等可簡易地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之設定。
如上所示,於先前之設定用通信裝置中,僅可藉設定用通信裝置進行預先確定之設定,難以進行對應於各機器終端之設定。為解決此,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具有以下形態:以智慧型手機等資訊終端進行對應於各機器終端之設定之編輯,將經資訊終端編輯之設定資訊使用適於各機器終端之通信方式之設定用通信裝置發送至各機器終端。該通信系統可採取多個實施例,但本實施形態中,以多個實施例中之以下所示之第1實施例、第2實施例及第3實施例為例進行說明。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具體地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皆為顯示本揭示之一具體例者。以下之實施形態中顯示之數值、形狀、材料、構成要素、構成要素之配置位置及連接形態、步驟、步驟之順序等皆為一例,並非旨在限定本揭示。又,關於以下之實施形態之構成要素中之未於顯示本揭示之一形態之實施形態之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予以記載之構成要素,作為任意之構成要素進行說明。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並非限定於現行之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者,亦可由其他之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來表現。
另,各圖係模式圖,並非嚴格圖示者。又,各圖中,有對實質上同一之構成標註同一符號,省略或簡化重複之說明之情形。
(實施形態) [1.第1實施例之通信系統之概略構成] 首先,對實施形態之第1實施例之通信系統之概略構成,一面參照圖1及圖2一面進行說明。
圖1係顯示第1實施例之通信系統1包含之機器終端30a、30b、30c、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資訊終端10的概略圖。圖2係顯示通信系統1包含之機器終端30a~30c、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資訊終端10的方塊構成圖。
如圖1及圖2所示,第1實施例之通信系統1包含:資訊終端10、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設備系統5。設備系統5包含複數個機器終端30a、30b、30c與管理裝置40。
機器終端30a~30c為可與其他機器通信之電氣機器,例如照明機器、照明控制器、空調機器、空調控制器、人體感測器或調光感測器。第1實施例中,對機器終端30a及30b為照明機器,機器終端30c為照明控制器之例進行說明。另,圖1中,將3台機器終端30a~30c設置於建築物之營造材(天花板等)50,但實際上有時設置有100台以上之機器終端。
管理裝置40為用以進行機器終端30a~30c之作動控制之管理伺服器。管理裝置40與各機器終端30a~30c藉由有線連接。另,管理裝置40可根據機器終端之台數於建築物內設置複數個。於機器終端30c為照明控制器之情形時,機器終端30c可以無線連接於各機器終端30a、30b。
資訊終端10為例如平板終端或智慧型手機。資訊終端10為編輯機器終端30a~30c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的行動終端。
通信設定為例如為進行通信而設定必要之識別資訊之位址設定、進行機器終端30a與其他之機器終端30c之關聯之配對設定;將藉由位址設定而設定之位址與建築物內之機器終端30a~30c之佈局資訊建立關聯之匹配設定。控制設定為例如機器終端30a之調光、調色、點亮、熄滅之控制、排程控制及群控制(組控制)相關的設定。
資訊終端10中儲存有用以編輯設定資訊之應用軟體。使用資訊終端10之使用者可藉由使用應用軟體編輯設定資訊而簡易地進行對應於各種機器終端之設定資訊的編輯。
設定用通信裝置20為使用對應於各機器終端30a~30c之通信方式,將經資訊終端10編輯之設定資訊發送至各機器終端30a~30c的設定器(機器設定裝置)。
例如,設定用通信裝置20以第1通信方式之通信c1之一例即使用2.4 GHz頻帶或5 GHz頻帶之頻率之無線通信,自資訊終端10接收經資訊終端10編輯之設定資訊。又,設定用通信裝置20以第2通信方式之通信c2之一例即紅外線通信將上述設定資訊發送至各機器終端30a~30c。
具體而言,使用者以使資訊終端10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距離為50 cm以內之方式用一隻手拿住資訊終端10,用另一隻手拿住設定用通信裝置20。接著,使用者一面觀察資訊終端10及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兩者一面用手指操作設定用通信裝置20,將自資訊終端10擷取之上述設定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a~30c之各者。根據該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可簡易地進行機器終端30a~30c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
[2.第1實施例之機器終端、設定用通信裝置、資訊終端之各構成] 接著,對第1實施例之機器終端30a~30c、設定用通信裝置20、資訊終端10之各構成詳細地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例如,機器終端30a、30b為照明機器,機器終端30c為照明控制器。另,此處,列舉機器終端30a~30c中之機器終端30a為例進行說明。
機器終端30a包含光源即輸出部38、機器控制部35及機器通信部31。輸出部38及機器通信部31之各者連接於機器控制部35。
機器通信部31具有紅外線模組及無線模組。機器通信部31可藉使用紅外線之通信c2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通信。又,機器通信部31可藉第3通信方式之通信c3之一例即920 MHz頻帶之特定小電力無線地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通信。機器通信部31接收自設定用通信裝置20發送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的設定資訊。
機器控制部35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記憶體及儲存於記憶體之程式等構成。於機器控制部35之記憶體,保持有自身之通信位址。通信位址可為例如機器終端30a之MAC位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媒體存取控制位址)。
機器控制部35於進行機器終端30a之各種設定時,取得以機器通信部31接收到之設定資訊。例如,對機器終端30a進行位址設定時,機器終端30a取得自設定用通信裝置20發送之管理位址。管理位址係為管理機器終端30a~30c而分配之位址,且以例如簡易之數字或字母構成。機器控制部35基於上述設定資訊控制輸出部38。
輸出部38具有例如發出白色光、紅色光、綠色光或藍色光之複數個發光二極體。輸出部38藉由機器控制部35進行調光控制及調色控制。
圖3係顯示資訊終端10之概略圖。
資訊終端10編輯機器終端30a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等之設定資訊。資訊終端10包含通信部11、控制部15、顯示輸入部17。通信部11及顯示輸入部17之各者連接於控制部15。
通信部11具有無線模組。通信部11可藉第1通信方式之通信c1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通信。第1通信方式係例如使用IEEE802.15.1中規格化之2.4 GHz頻帶或5 GHz頻帶之頻率之通信方式。另,通信部11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以無線通信,但不以無線與機器終端30a~30c通信。
顯示輸入部17為例如觸控面板。顯示輸入部17為顯示及輸入機器終端30a之佈局資訊、機器終端30a之管理位址相關之資訊及機器終端30a之動作資訊等之使用者介面。使用者可使用顯示輸入部17編輯各機器終端30a之管理位址等之設定資訊。例如,使用者可如圖3(a)所示,對機器終端30a分配「0001」之管理位址,對機器終端30b分配「0002」之管理位址。經資訊終端10編輯之設定資訊被記憶於控制部15之記憶體。
控制部15由CPU、記憶體及儲存於記憶體之程式等構成。於控制部15之記憶體,儲存有用以編輯設定資訊之應用軟體。該應用軟體由應用軟體之提供者適當地進行版本更新。使用者可藉由使用該應用軟體而簡易地進行對應於多種多樣之機器終端之設定資訊的編輯。
控制部15進行機器終端30a之各種設定時,經由通信部11及設定用通信裝置20將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a。例如,對機器終端30a進行位址設定時,資訊終端10發送藉由顯示輸入部17編輯且記憶於記憶體之管理位址。
於顯示輸入部17,如圖3(b)所示,設置有用以開始資訊終端10及設定用通信裝置20間之通信c1之通信開始鍵17a。資訊終端10經由顯示輸入部17受理用以開始通信之操作,藉此,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確立通信。
控制部15於通信確立之狀態下,監視設定用通信裝置20是否自使用者受理到特定之操作。於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受理到特定操作之情形時,將表示受理到操作輸入之受理信號發送至資訊終端10。資訊終端10接收到受理信號後,即,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受理到特定操作後,將記憶於記憶體之設定資訊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具體而言,控制部15將管理位址作為通信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
設定用通信裝置20使用對應於機器終端30a之通信方式將經資訊終端10編輯之設定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a。另,設定用通信裝置20亦包含作為將上述設定資訊傳送至機器終端30a之中繼器之功能。
圖4係顯示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外觀之圖。
設定用通信裝置20包含第1通信部21、第2通信部22、第3通信部23、裝置控制部25、記憶部26及操作輸入部27。第1通信部21、第2通信部22、第3通信部23、記憶部26及操作輸入部27之各者連接於裝置控制部25。
第1通信部21具有無線模組。第1通信部21可與資訊終端10以第1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1。
第2通信部22具有紅外線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之發射器。第2通信部22可與機器終端30a以第2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2。具體而言,第2通信部22與機器終端30a進行機器終端30a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資訊通信。由於第2通信方式之通信c2為具有指向性之紅外線通信,故使用者於將第2通信部22朝向機器終端30a之狀態下通信,藉此可將必要之資訊僅傳遞至機器終端30a。
第3通信部23具有無線模組。第3通信部23可與各機器終端30a以第3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3。另,第3通信方式之通信c3於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機器終端30a相互保有對方之通信位址之情形時確立通信。
操作輸入部27設置於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框體之表面。操作輸入部27例如由1個操作鍵構成。
記憶部26記憶經由第1通信部21自資訊終端10取得之資訊。該資訊包含經資訊終端10編輯之上述設定資訊。又,記憶部26中保存有設定用通信裝置20自身之通信位址。該通信位址可為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MAC位址。
裝置控制部25由例如CPU、記憶體及儲存於記憶體之程式等構成。
裝置控制部25於進行機器終端30a之各種設定時,接收自資訊終端10發送之設定資訊,並瞬時將接收到之設定資訊傳送至機器終端30a。例如,對機器終端30a進行位址設定時,裝置控制部25將自資訊終端10接收到之管理位址發送至機器終端30a。
具體而言,裝置控制部25於操作輸入部27自使用者受理到特定操作後,將上述之受理信號經由第1通信部21發送至資訊終端10。資訊終端10接收到受理信號後,將記憶於記憶體之設定資訊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接著,裝置控制部25將經由第1通信部21接收到之設定資訊經由第2通信部22發送至機器終端30a。
另,上述已顯示由裝置控制部25將上述受理信號發送至資訊終端10之例,但不限定於此。例如,可由資訊終端10對設定用通信裝置20使用第1通信方式定期進行核對,以確認設定用通信裝置20是否受理到特定操作。
即,第2通信部22於操作輸入部27受理到特定操作後,且第1通信部21接收到自資訊終端10發送之特定資訊之情形時,與機器終端30a通信。特定資訊為機器終端30a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第1通信部21將操作輸入部27受理到特定操作之情況通知至資訊終端10,藉此,該特定資訊自資訊終端10被發送至第1通信部21。
又,裝置控制部25於自設定用通信裝置20發送管理位址時,同時發送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通信位址。對此,機器終端30a將自身之通信位址回覆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藉此,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機器終端30a成為相互保有對方之通信位址之狀態,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機器終端30a以第3通信方式之通信c3確立通信。
如此,第1實施例之設定用通信裝置20包含:第1通信部21,其與資訊終端10以第1通信方式通信;第2通信部22,其與包含於設備系統5之機器終端30a以與第1通信方式不同之第2通信方式通信;及第3通信部23,其與機器終端30a以與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皆不同之第3通信方式通信。
據此,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可將自資訊終端10以第1通信方式接收到之資訊以第2通信方式發送至機器終端30a。又,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可以第3通信方式與機器終端30a進行資訊通信。例如,根據該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可以第1通信方式接收經資訊終端10編輯之通信設定及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並以第2通信方式發送至機器終端30a。又,隨後,可以第3通信方式簡易地變更上述設定資訊。藉此,可簡易地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30a之設定。
又,由設定用通信裝置20收發之通信資訊具有以下所示之特徵。
圖5係顯示由設定用通信裝置20收發之通信資訊之構造之概念圖。
圖5中顯示以第1通信方式收發之通信資訊ic1、以第2通信方式收發之通信資訊ic2、以第3通信方式收發之通信資訊ic3。如該圖所示,各通信資訊ic1、ic2、ic3所含之機器終端30a之控制指令具有共通性。具體而言,基於第1通信方式之通信協議作成之機器終端30a之控制指令包含與基於第2通信方式或第3通信方式各者之通信協議作成之機器終端30a之控制指令相同的指令。如此,藉由使各通信資訊ic1、ic2、ic3所含之機器終端30a之控制指令共通化,可省略於不同之通信方式間進行之指令之轉換過程。
[3.第1實施例之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 接著,一面參照圖6一面說明對機器終端30a進行通信設定等時之資訊終端10之控制方法。
圖6係顯示第1實施例之資訊終端10之控制方法之流程圖。
首先,資訊終端10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確立通信(步驟S10)。具體而言,資訊終端10藉由受理通信開始鍵17a(參照圖3(b))之操作而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確立通信。資訊終端10於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確立通信之狀態下,監視設定用通信裝置20是否受理到特定之操作。
另一方面,資訊終端10取得應對機器終端30a設定之設定資訊(步驟S20)。該設定資訊為機器終端30a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該等設定資訊使用顯示輸入部17輸入。對資訊終端10,如圖3(a)所示,輸入機器終端30a之管理位址作為例如通信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
接著,資訊終端10記憶所取得之設定資訊(步驟S30)。具體而言,資訊終端10將步驟S20中取得之設定資訊記憶於控制部15之記憶體。
接著,資訊終端10於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確立通信之狀態下,判斷設定用通信裝置20是否受理到特定之操作(步驟S40)。具體而言,資訊終端10根據是否接收到上述之受理信號而判斷是否受理到特定操作。於設定用通信裝置20未受理到特定操作之情形時(S40為否(No)),返回至步驟S40。
於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受理到特定操作之情形時(S40為是(Yes)),將記憶於資訊終端10之設定資訊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步驟S50)。具體而言,資訊終端10將管理位址作為位址設定相關之資訊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隨後重複步驟S10~S50,藉此,進行針對複數個機器終端之通信設定等。
[4.第1實施例之通信系統之動作] 上述中,已對通信系統1具備之資訊終端10之控制方法進行說明,於以下,對通信系統1之全體動作進行說明。
圖7係顯示第1實施例之通信系統1之動作之序列圖。圖8係顯示資訊終端10所顯示之圖像之圖。
通信系統1包含資訊終端10、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複數個機器終端30a、30b。資訊終端10為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確立通信,並監視設定用通信裝置20是否受理到特定之操作之狀態。
首先,於資訊終端10之顯示輸入部17,如圖8(a)所示,顯示催促針對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操作輸入之畫面。實際上,作為催促使用者之畫面,將設定用通信裝置20朝向通信設定等之設定對象即機器終端,隨後,顯示催促按下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操作輸入部27之畫面。觀看到該畫面之使用者如圖1(a)所示,將資訊終端10及設定用通信裝置20移動至設定對象即機器終端30a之下方。
接著,按下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操作輸入部27後,將表示操作輸入部27被操作之受理信號發送至資訊終端10(通信c1)。資訊終端10受理到受理信號後,將機器終端30a相關之設定資訊(例如機器終端30a之管理位址及佈局資訊)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通信c1)。
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受理到該設定資訊後,如圖8(b)所示,將設定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a(通信c2)。接著,機器終端30a將受理到之設定資訊記憶於機器控制部35之記憶體。又,機器終端30a於受理到設定資訊之情形時,進行閃爍等動作,藉此向外部報知受理到設定資訊。藉此,對機器終端30a之管理位址之設定結束。
接著,使用者如圖1(b)所示,將資訊終端10及設定用通信裝置20移動至下一個設定對象即機器終端30b之下方。使用者藉由重複該等操作,可對複數個機器終端30a、30b進行通信設定等。
另,設定用通信裝置20亦可於將上述設定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a時,發送自身之通信位址。例如,設定用通信裝置20將自身之通信用位址發送至機器終端30a(通信c2),又,機器終端30a將機器終端30a之通信位址回覆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通信c3),隨後,設定用通信裝置20與機器終端30a可以第3通信方式之通信c3相互通信。
又,設定用通信裝置20自機器終端30a接收表示接收到設定資訊之接收資訊(通信c3),並可將該接收資訊發送至資訊終端10(通信c1)。資訊終端10可藉由將接收資訊顯示於顯示輸入部17而報知已完成將設定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a。
又,儲存於資訊終端10之應用軟體可具有發送設定資訊後自動增加管理位址之功能,例如,將下一個通信設定之管理位址自「0001」自動變更為「0002」之功能。藉此,可使管理位址之編輯輸入省力化。
又,資訊終端10可具有將設定資訊設定於與設定對象不同之機器終端之情形時,用以將其取消之功能。於圖9顯示用以取消錯誤設定之一例。
圖9係顯示第1實施例之資訊終端10所顯示之圖像之另一例的圖。使用者如圖9(a)所示按下「重新設定」鍵後,如圖9(b)所示,按下「取消」鍵,藉此,可取消已進行之設定。
[5.效果] 本實施形態之設定用通信裝置20包含:第1通信部21,其與資訊終端10以第1通信方式通信;第2通信部22,其與包含於設備系統5之機器終端30a以與第1通信方式不同之第2通信方式通信;及第3通信部23,其與機器終端30a以與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皆不同之第3通信方式通信。
據此,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可將自資訊終端10以第1通信方式接收到之資訊以第2通信方式發送至機器終端30a。又,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可以第3通信方式與機器終端30a進行資訊通信。例如,根據該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可以第1通信方式接收經資訊終端10編輯之通信設定及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並以第2通信方式發送至機器終端30a。又,隨後,可以第3通信方式簡易地變更上述設定資訊。藉此,可簡易地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30a之設定。
又,第1通信部21可以使用無線之第1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1。
據此,使資訊終端10及設定用通信裝置20通信時之便利性提高。藉此,可簡易地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30a之設定。
又,第1通信部21可以使用2.4 GHz頻帶或5 GHz頻帶之頻率之第1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1,第2通信部22可以使用紅外線之第2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2,第3通信部23可以使用920 MHz頻帶之特定小電力無線之第3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3。
例如,藉由以第1通信部21進行使用2.4 GHz頻帶或5 GHz頻帶之頻率之通信c1,可提高於資訊終端10及設定用通信裝置20間交換資訊時之便利性。又,藉由以第2通信部22進行使用紅外線之通信c2,可確實地將應發送之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a。又,藉由以第3通信部23使用920 MHz頻帶之特定小電力無線,可削減電力消耗。
又,第2通信部22可使用第2通信方式,與機器終端30a進行機器終端30a之通信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之通信。
如此,藉由使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第2通信部22進行第2通信方式之通信c2,可簡易地進行機器終端30a之通信設定。
又,第3通信部23可使用第3通信方式與機器終端30a進行機器終端30a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的通信。
如此,藉由使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第3通信部23進行第3通信方式之通信c3,可簡易地進行機器終端30a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
又,機器終端30a可為照明機器、照明控制器、空調機器、空調控制器及人體感測器之至少一者。
據此,可使用設定用通信裝置20,簡易地進行對應於照明機器、照明控制器、空調機器、空調控制器及人體感測器之各機器終端之設定。
又,設定用通信裝置20進而包含受理特定操作之操作輸入部27,第2通信部22及第3通信部23之至少一者可於操作輸入部27受理到特定操作後與機器終端30a通信。
據此,可藉由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特定操作,簡易地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30a之設定。
又,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可進而包含受理特定操作之操作輸入部27,第2通信部22及第3通信部23之至少一者於操作輸入部27受理到特定操作後,第1通信部21接收到自資訊終端10發送之特定資訊之情形時,與機器終端30a通信。
據此,可使用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資訊終端10簡易地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30a之設定。
又,上述特定資訊可藉由第1通信部21將操作輸入部27受理到特定操作通知至資訊終端10,而自資訊終端10發送至第1通信部21。
據此,可使用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資訊終端10確實地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30a之設定。
又,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可進而包含記憶部26,其記憶經由第1通信部21自資訊終端10取得之資訊。
據此,可簡易地寫入或讀出對機器終端30a設定之設定資訊。
又,經由第1通信部21取得之資訊可包含機器終端30a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
據此,可簡易地寫入或讀出機器終端30a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
又,以第1通信方式、第2通信方式及第3通信方式收發之各個通信資訊ic1、ic2、ic3所含之機器終端之控制指令可具有共通性。
據此,可省略不同之通信方式間進行之指令之轉換過程,可簡易地進行機器終端30a之控制設定。
又,基於第1通信方式之通信協議作成之機器終端30a之控制指令可包含與基於第2通信方式或第3通信方式各者之通信協議作成之機器終端30a之控制指令相同的指令。
據此,可省略不同之通信方式間進行之指令之轉換過程,可簡易地進行機器終端30a之控制設定。
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包含上述設定用通信裝置20、機器終端30a及資訊終端10。
據此,可提供能簡易地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30a之設定的通信系統1。
又,本實施形態之資訊終端10之控制方法係與上述設定用通信裝置20通信之資訊終端10之控制方法,且包含取得機器終端30a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的取得步驟、及記憶由取得步驟取得之設定資訊的記憶步驟。
如此,藉由將上述設定資訊記憶於資訊終端10,可自機器終端30a讀出並編輯上述設定資訊。
又,資訊終端10之控制方法可進而包含將由記憶步驟記憶之設定資訊使用第1通信方式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的步驟。
如此,藉由將設定資訊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可使用設定用通信裝置20簡易地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30a之設定。
又,本實施形態之程式包含用以使電腦執行上述資訊終端10之控制方法之程式。
藉由使用該程式執行資訊終端10之控制方法,可使用設定用通信裝置20簡易地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30a之設定。
[6.第2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之構成] 接著,一面參照圖10及圖11一面對實施形態之第2實施例之通信系統之構成進行說明。第2實施例中,就對人體感測器即機器終端30c進行通信設定等之例進行說明。
圖10係顯示第2實施例之通信系統1包含之機器終端30a、30b、30c、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資訊終端10的概略圖。圖11係顯示通信系統1包含之機器終端30a~30c、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資訊終端10的方塊構成圖。
如圖10及圖11所示,第2實施例之通信系統1包含資訊終端10、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設備系統5。設備系統5包含複數個機器終端30a~30c與管理裝置40。
管理裝置40與各機器終端30a~30c藉由有線連接。機器終端30c可以無線通信c4連接於各機器終端30a、30b。
機器終端30c具有檢測人,對照明機器即機器終端30a、30b進行調光控制之功能。機器終端30c包含檢測人之輸入部37、機器控制部35及機器通信部31。輸入部37及機器通信部31之各者連接於機器控制部35。
機器終端30c之機器通信部31接收自設定用通信裝置20發送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的設定資訊。
輸入部37為用以檢測人之檢測部。輸入部37為例如圖像感測器、紅外線感測器或熱感測器。
機器終端30c之機器控制部35基於輸入至輸入部37之資訊,控制機器終端30a、30b。又,上述機器控制部35基於機器通信部31中接收到之設定資訊,進行機器終端30c之通信設定等。具體而言,上述機器控制部35於例如進行機器終端30c與機器終端30a、30b之配對設定時,取得自設定用通信裝置20發送之配對指示信號。藉此,上述機器控制部35開始機器終端30c與機器終端30a~30c之配對設定。
資訊終端10為編輯機器終端30a~30c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之行動終端。資訊終端10之控制部15於進行機器終端30c之各種設定時,經由通信部11及設定用通信裝置20將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c。例如,進行配對設定時,資訊終端10將配對指示信號發送至機器終端30c。
設定用通信裝置20為將經資訊終端10編輯之設定資訊使用對應於機器終端30c之通信方式發送至機器終端30c的設定器。
第1通信部21可與資訊終端10以第1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1。第2通信部22可與機器終端30c以第2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2。第3通信部23可與機器終端30c以第3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3。
裝置控制部25於進行機器終端30c之各種設定時,接收自資訊終端10發送之設定資訊,且瞬時將接收到之設定資訊傳送至機器終端30c。例如,對機器終端30c進行配對設定時,裝置控制部25將自資訊終端10接收到之配對指示信號發送至機器終端30c。
具體而言,裝置控制部25於操作輸入部27自使用者受理到特定操作後,將上述之受理信號經由第1通信部21發送至資訊終端10。資訊終端10接收到受理信號後,將記憶於記憶體之設定資訊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接著,裝置控制部25將經由第1通信部21接收到之設定資訊經由第2通信部22發送至機器終端30c。
接著,對第2實施例之通信系統1之動作進行說明。
圖12係顯示第2實施例之通信系統1之動作之序列圖。圖13係顯示資訊終端10所顯示之圖像之圖。
通信系統1包含資訊終端10、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複數個機器終端30a~30c。資訊終端10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確立通信,成為監視設定用通信裝置20是否受理到特定操作之狀態。
首先,於資訊終端10之顯示輸入部17如圖13(a)所示,顯示催促針對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操作輸入的畫面。具體而言,作為催促使用者之畫面,將設定用通信裝置20朝向通信設定等之設定對象即機器終端,隨後,顯示催促按下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操作輸入部27之畫面。觀看到該畫面之使用者如圖12所示,使資訊終端10及設定用通信裝置20移動至設定對象即機器終端30c之下方。
接著,按下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操作輸入部27後,將表示操作輸入部27被操作之受理信號發送至資訊終端10(通信c1)。資訊終端10受理到受理信號後,將機器終端30c相關之設定資訊(例如配對準備資訊)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通信c1)。
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受理到該設定資訊後,將設定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c(通信c2)。接著,機器終端30c如圖13(b)所示,基於受理到之設定資訊自機器終端30a、30b收集通信位址(無線通信c4)。機器終端30a、30b受理到收集通信位址之指示後,將各自之通信位址回覆至機器終端30c。機器終端30c將回覆之通信位址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通信c3)。再者,設定用通信裝置20將接收到之機器終端30a、30b之通信位址傳送至資訊終端10(通信c1)。藉此,如圖13(c)所示,於資訊終端10之畫面顯示可與機器終端30c通信之機器終端。
該畫面中,使用者選擇應與機器終端30c配對之機器終端。選擇機器終端後,於資訊終端10之顯示輸入部17,再次顯示催促針對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操作輸入之畫面。此處,設定用通信裝置20之操作輸入部27被按下後,將表示操作輸入部27被操作之受理信號發送至資訊終端10(通信c1)。資訊終端10受理到受理信號後,將機器終端30c相關之設定資訊(例如配對指示資訊)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通信c1)。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受理到該設定資訊後,將設定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c(通信c2)。
接著,機器終端30c如圖13(e)所示,基於受理到之設定資訊執行與機器終端30a、30b之配對(無線通信c4)。配對結束後,機器終端30c將通知配對已結束之結束信號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通信c3),設定用通信裝置20將接收到之結束信號傳送至資訊終端10(通信c1)。藉此,如圖13(f)所示,於資訊終端10顯示配對設定已結束。
如此,實施例2之設定用通信裝置20包含:第1通信部21,其與資訊終端10以第1通信方式通信;第2通信部22,其與包含於設備系統5之機器終端30c以與第1通信方式不同之第2通信方式通信;及第3通信部23,其與機器終端30c以與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皆不同之第3通信方式通信。
例如,根據該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可以第1通信方式接收經資訊終端10編輯之通信設定及控制設定相關的設定資訊,並以第2通信方式發送至機器終端30c。又,隨後,可以第3通信方式簡易地變更上述設定資訊。藉此,可簡易的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30c之設定。
[7.第3實施例之通信系統之構成] 接著,一面參照圖14及圖15一面對實施形態之第3實施例之通信系統之概略構成進行說明。第3實施例中,就取代第2實施例中顯示之機器終端30c而對機器終端30d進行控制設定等之例進行說明。機器終端30d為例如牆壁開關。
圖14係顯示第3實施例之通信系統1包含之機器終端30a、30b、30d、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資訊終端10的概略圖。圖15係顯示通信系統1包含之機器終端30a、30b、30d、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資訊終端10的方塊構成圖
如圖14及圖15所示,第3實施例之通信系統1包含資訊終端10、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及設備系統5。設備系統5包含複數個機器終端30a、30b、30d與管理裝置40。
管理裝置40與各機器終端30a、30b、30d藉由有線連接。機器終端30d與各機器終端30a、30b以有線連接。又,機器終端30d與設定用通信裝置20以雙線式之有線連接。
機器終端30d為接通斷開機器終端30a、30b之電源之開關。機器終端30d包含切換電源之接通斷開之輸入部37、機器控制部35及機器通信部31。輸入部37及機器通信部31之各者連接於機器控制部35。
機器終端30d之機器通信部31接收自設定用通信裝置20發送之控制設定等相關之設定資訊。輸入部37為例如速動開關或切換按鈕。機器終端30d之機器控制部35基於輸入至輸入部37之資訊控制機器終端30a、30b。又,上述機器控制部35基於機器通信部31中接收到之設定資訊進行機器終端30d之控制設定等。
資訊終端10為編輯機器終端30a、30b、30d之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的行動終端。資訊終端10之控制部15於進行機器終端30d之各種設定時,經由通信部11及設定用通信裝置20將控制設定等相關之設定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d。
設定用通信裝置20為將經資訊終端10編輯之設定資訊使用對應於機器終端30d之通信方式發送至機器終端30d的設定器。
第1通信部21可與資訊終端10以第1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1。第2通信部22具有紅外線發送部22a及紅外線接收部22b,可與機器終端30d以第2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2。第3通信部23具有無線通信部23a及有線通信部23b,可與機器終端30c以第3通信方式進行通信c3。第3實施例之第3通信部23具有無線及有線之兩個模組。
裝置控制部25於進行機器終端30d之各種設定時,接收自資訊終端10發送之設定資訊,瞬時將接收到之設定資訊轉送至機器終端30d。例如,對機器終端30d進行控制設定時,裝置控制部25將自資訊終端10接收到之控制設定信號發送至機器終端30d。
具體而言,裝置控制部25於操作輸入部27自使用者受理到特定操作後,將上述之受理信號經由第1通信部21發送至資訊終端10。資訊終端10接收到受理信號後,將記憶於記憶體之設定資訊發送至設定用通信裝置20。接著,裝置控制部25將經由第1通信部21接收到之設定資訊經由第2通信部22發送至機器終端30d。
如此,實施例3之設定用通信裝置20包含:第1通信部21,其與資訊終端10以第1通信方式通信;第2通信部22,其與包含於設備系統5之機器終端30d以與第1通信方式不同之第2通信方式通信;及第3通信部23,其與機器終端30d以與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皆不同之第3通信方式通信。
例如,根據該設定用通信裝置20,可以第1通信方式接收經資訊終端10編輯之通信設定及控制設定相關的設定資訊,並以第2通信方式發送至機器終端30c。又,隨後,可以第3通信方式(有線)簡易地變更上述設定資訊。藉此,可簡易的進行對應於機器終端30d之設定。
又,第1通信部21可以使用2.4 GHz頻帶或5 GHz頻帶之頻率之第1通信方式進行通信,第2通信部22可以使用紅外線之第2通信方式進行通信,第3通信部23可以使用有線之第3通信方式進行通信。
例如,藉由以第1通信部21進行使用2.4 GHz頻帶或5 GHz頻帶之頻率之通信c1,可提高於資訊終端10及設定用通信裝置20間交換資訊時之便利性。又,藉由以第2通信部22進行使用紅外線之通信c2,可確實地將應發送之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d。又,藉由以第3通信部23進行有線通信,不易受雜訊之影響,可確實地將應發送之資訊發送至機器終端30d。 (資訊終端所顯示之圖像之例) 接著,一面使用圖16~圖24一面對資訊終端10所顯示之圖像例進行說明。另,圖16~圖24中,將設定用通信裝置20記載為設定器,將資訊終端10記載為智慧型手機,將機器終端30c記載為調光感測器,將機器終端30a、30b記載為照明器具。 首先,對進行資訊終端(智慧型手機)10與設定用通信裝置(設定器)20之通信確立之場景進行說明。 圖16係顯示資訊終端10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之圖。圖16係於顯示圖8之圖像前顯示於資訊終端10之圖像。另,圖16(c)所示之主頁畫面亦可於圖8之圖像後顯示。 當智慧型手機之應用軟體啟動後,確認通信I/F(介面)即設定器之電源,於電源未接入之情形時顯示催促使用者接入電源之圖像。於設定器之電源接入之狀態,智慧型手機中受理到選擇「開始連接設定」之輸入後,顯示讓使用者確認智慧型手機之通信c1(例如Bluetooth(藍牙):註冊商標)是否接通之圖像。於智慧型手機之通信c1接通之狀態下,受理到特定操作後,如圖16(a)所示,顯示設定器之編號(或位址、名稱)。接著,自顯示於智慧型手機之設定器之編號中選擇應與智慧型手機連接之設定器。藉此, 藉由第1通信方式將智慧型手機與設定器確立通信。 智慧型手機與設定器之通信確立後,如圖16(b)所示,於智慧型手機顯示「資料保存、管理」之圖像。此處,若受理到選擇「新作成資料」之輸入,則顯示圖16(c)所示之主頁畫面。又,若圖16(b)中受理到選擇「使用之前的資料」之輸入,則適用之前使用之設定資料後,顯示圖16(c)所示之主頁畫面。又,若圖16(b)中受理到選擇「自智慧型手機本體」或「自設定器」之輸入,則顯示讓其選擇保存於智慧型手機本體或設定器之設定資料之畫面,適用所選擇之設定資料後,顯示圖16(c)所示之主頁畫面。另,於保存之設定資料僅一個之情形時,可省略選擇設定資料之畫面。 接著,對自主頁畫面顯示設定用通信裝置(設定器)20相關之資訊之場景進行說明。 圖17係顯示資訊終端10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之圖。圖18係顯示圖17之資訊終端10之畫面所顯示之標記的圖。圖17及圖18係於顯示圖8之圖像前顯示於資訊終端10之圖像。另,圖17及圖18所示之主頁畫面亦可於圖8之圖像後顯示。 於智慧型手機與設定器確立通信之情形時,如圖17(a)所示,若受理到選擇「與設定器之連接狀態:已連接」之輸入,則於智慧型手機之畫面顯示設定器之電池剩餘量及應用軟體之軟體版本相關之資訊。藉此,使用者可瞭解設定器之電池剩餘量及軟體版本相關之資訊。又,智慧型手機與設定器為連接中時,如圖18所示,由於在「與設定器之連接狀態:已連接」之文字附近顯示有表示電池剩餘量之標記,故使用者根據該標記亦可瞭解設定器之電池剩餘量相關之資訊。另,使用者不知道設定器之放置場所之情形時,例如,若於設定器之畫面受理到選擇「搜索設定器」之輸入,則自設定器鳴動複數次「嗶嗶」之電子音。藉此,使用者可知道設定器之放置場所。 智慧型手機與設定器未確立通信之情形時,如圖17(b)所示,若受理到選擇「與設定器之連接狀態:未連接」之輸入,則於智慧型手機之畫面顯示「連接」圖標。按下畫面上之「連接」圖標後,再次嘗試智慧型手機與設定器之連接。 接著,對自主頁畫面進行資料保存及機器終端之維護之場景進行說明。 圖19及圖20係顯示資訊終端10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之圖。圖19及圖20係顯示圖8之圖像前顯示於資訊終端10之圖像。另,圖19(a)所示之主頁畫面亦可於圖8之圖像後顯示。 若智慧型手機中受理到選擇圖19(a)所示之「資料保存、管理」之輸入,則如圖19(b)所示,移行至「資料保存、管理」之畫面。若該畫面中受理到選擇「自設定器」之輸入,則向自設定器讀出資料之選單移行,若受理到選擇「對設定器」之輸入,則向對設定器保存資料之選單移行。 另一方面,若智慧型手機中受理到選擇圖19(a)所示之「維護」之輸入,則於智慧型手機之畫面,如圖19(c)所示,顯示用以進行照明器具等之維護之畫面。例如,於該畫面上,若受理到選擇「器具動作確認」之輸入,則顯示可改變照明器具之亮度之滑桿。使用者可使用滑桿進行照明器具之動作確認。 又,圖19(c)中,若受理到選擇「器具初始化」之輸入,則顯示用以將照明器具之設定復原為出廠時之畫面。若受理到選擇「無線輸出停止」之輸入,則顯示用以暫時停止調光感測器之無線輸出之畫面。若受理到選擇「調光感測器資料復舊」之輸入,則顯示用以將調光感測器之設定資料復舊為保存狀態之畫面。若受理到選擇「設定模式解除」之輸入,則顯示用以解除調光感測器之設定模式之畫面。若受理到選擇「無線配對強制刪除」之輸入,則顯示用以強制刪除無線配對之畫面。 又,圖19(c)及圖20(a)所示之畫面中,若受理到選擇「機器編號核對」之輸入,則如圖20(b)所示,顯示用以確認調光感測器編號及調光電路編號之狀態的畫面。圖20(b)中,若受理到選擇「閒置核對」之輸入,則如圖20(c)所示,針對調光感測器編號及調光電路編號之各者顯示未使用之編號之數量及未使用編號。圖20(b)中,若受理到選擇「重複核對」之輸入,則如圖20(d)所示,顯示重複之調光電路之數量、重複之調光電路之編號及該調光電路所含之調光感測器編號。 接著,對進行機器終端30c(調光感測器)之通信設定之場景進行說明。 圖21及圖22係顯示資訊終端10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之圖。另,圖21係於顯示圖8之圖像前顯示於資訊終端10之圖像。另,圖21(a)所示之主頁畫面亦可於圖8之圖像後顯示。 智慧型手機中,若受理到選擇圖21(a)所示之「調光感測器設定」之輸入,則智慧型手機中如圖21(b)所示,顯示催促操作輸入設定器之「通信」按鈕(操作輸入部)圖像。按下「通信」按鈕後,設定器藉由使用紅外線之通信c2與調光感測器通信。「通信」按鈕為例如操作輸入部27。 智慧型手機之畫面中如圖21(c)所示,顯示調光感測器與照明器具之通信c4所用之頻率。若智慧型手機中受理到選擇「OK」之輸入,則顯示圖21(d)所示之畫面。若圖21(d)之畫面中受理到選擇「無線配對設定」之輸入,則進入圖21(e)所示之調光電路ID之選擇。若該畫面中受理到例如選擇「調光電路ID 1」之輸入,則如圖21(f)所示,顯示變更對應於「調光電路ID 1」之照明器具之設定的圖像。 此處,如圖22(a)所示,若受理到選擇「調光電路ID變更」之輸入,則如圖22(b)所示,顯示矩陣狀排列複數個照明器具之識別編號之圖像。於該畫面上,選擇對應於「調光電路ID 1」之照明器具,且若受理到選擇「登錄」之輸入,則登錄與「調光電路ID 1」對應之照明器具。 另一方面,若受理到選擇圖22(a)所示之「追加」之輸入,則進入至圖22(c)所示之配對之設定畫面。該設定畫面中,若受理到選擇「確實設定(有紅外線)」之輸入,則智慧型手機中,如圖22(d)所示,顯示催促操作輸入設定器之「通信」按鈕之圖像。按下「通信」按鈕後,設定器藉由使用紅外線之通信c2與照明器具通信。 對應配對之複數個照明器具依序進行該等操作,操作全部結束後,顯示圖22(d)所示之「結束」圖標,若受理到選擇「結束」圖標之輸入,則如圖22(e)所示,顯示對應於「調光電路ID 1」之照明器具之識別編號。接著,智慧型手機中,若受理到選擇「執行配對」之輸入,則執行調光感測器與照明器具之配對。 接著,就用以對照明器具進行調光控制之控制位址設定之場景進行說明。例如,以有線通信之系統進行照明器具之調光控制之情形時,必須進行調光感測器及照明器具之配對設定,且進行有線通信之控制位址設定。另,有線通信可使用例如多重傳送方式之照明器具等之負載控制之形態,使用2條信號線一面進行位址之收發一面控制負載之形態等。 圖23係顯示資訊終端10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之圖。 如圖23(a)所示,智慧型手機中,若受理到選擇「控制位址設定」之輸入,則如圖23(b)所示,顯示用以進行控制位址之設定之畫面。將應進行控制位址之設定之系統1之「調光控制」之滑桿切換為接通後,如圖23(c)所示,顯示系統1之控制位址之寫入畫面。此處,如圖23(d)所示,寫入「00-2」之控制位址,若受理到選擇「設定」之輸入,則系統1之控制位址之設定輸入結束。另,此時,必須寫入不與其他之調光電路或終端機單元重複之控制位址。接著,若受理到選擇圖23(e)所示之「發送設定內容」之輸入,則將智慧型手機中設定輸入之控制位址設定於照明器具及管理裝置40。 接著,對進行機器終端(照明器具)30a之照明控制設定之場景進行說明。 圖24係顯示資訊終端10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之圖。 首先,如圖24(a)所示,若受理到選擇「照明控制設定」之輸入,則智慧型手機如圖24(b)所示,取得與調光感測器配對之照明器具之資訊。接著,如圖24(c)所示,若受理到選擇「點亮開始」之輸入,則將與調光感測器配對之照明器具點亮。圖24(d)中顯示以多少勒克斯將照明器具點亮。接著,若受理到選擇「OK」之輸入,則如圖24(e)所示,顯示用以調整照度之畫面。於該畫面上,可調整輸入成為目標之照度及上限下限之調光率。如圖24(e)所示,若受理到選擇「發送設定內容」之輸入,則將智慧型手機中設定輸入之該等照度控制設定設定於照明器具及管理裝置40。
(其他之形態) 以上,已基於實施形態對設定用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程式進行說明,但本揭示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例如,實施熟知本技藝者對上述實施形態可想到之各種變化而獲得之形態、或藉由於不脫離本揭示之主旨之範圍內任意組合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及功能而實現之形態亦包含於本揭示。
本實施形態之第2通信方式不限定於紅外線通信,亦可為雷射光或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信)等能一一對應之通信方式。
又,設定用通信裝置可具有圖25及圖26所示之外觀。
又,上述實施形態之流程圖中說明之處理順序為一例。複數個處理順序可變更,複數個處理亦可並行執行。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控制部等之構成要素可藉由執行適於各構成要素之軟體程式而實現。各構成要素可藉由由CPU或處理器等程式執行部讀出並執行記錄於硬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記錄媒體之軟體程式而實現。
又,控制部等之構成要素可藉由硬體實現。例如,控制部等之構成要素可為電路(或積體電路)。該等電路可作為整體構成一個電路,亦可分別為獨立之電路。又,該等電路可分別為通用之電路,亦可為專用之電路。
又,本揭示之全體或具體之態樣可以系統、裝置、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或電腦可讀取之CD-ROM等記錄媒體實現。又,亦可以系統、裝置、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及記錄媒體之任意組合實現。
例如,本揭示可作為用以使電腦執行由上述實施形態之資訊終端進行之處理之程式實現。此種程式中包含有安裝於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行動終端之應用程式。又,本揭示可作為記錄有此種程式之電腦可讀取之非暫時性記錄媒體實現。
1:通信系統 5:設備系統 10:資訊終端 11:通信部 15:控制部 17:顯示輸入部 17a:通信開始鍵 20:設定用通信裝置 21:第1通信部 22:第2通信部 22a:紅外線發送部 22b:紅外線接收部 23:第3通信部 23a:無線通信部 23b:有線通信部 25:裝置控制部 26:記憶部 27:操作輸入部 30a~30d:機器終端 31:機器通信部 35:機器控制部 37:輸入部 38:輸出部 40:管理裝置 50:營造材 c1:第1通信方式之通信 c2:第2通信方式之通信 c3:第3通信方式之通信 c4:無線通信 ic1:通信資訊 ic2:通信資訊 ic3:通信資訊 S10:步驟 S20:步驟 S30:步驟 S40:步驟 S50:步驟
圖1(a)、(b)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1實施例之通信系統包含之機器終端、設定用通信裝置及資訊終端的概略圖。 圖2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1實施例之通信系統包含之機器終端、設定用通信裝置及資訊終端的方塊構成圖。 圖3(a)、(b)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資訊終端之概略圖。 圖4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設定用通信裝置之外觀之圖。 圖5(a)~(c)係顯示由實施形態之設定用通信裝置收發之通信資訊之構造的概念圖。 圖6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1實施例之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圖7(a)、(b)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1實施例之通信系統之動作的序列圖。 圖8(a)、(b)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1實施例之資訊終端所顯示之圖像的圖。 圖9(a)、(b)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1實施例之資訊終端所顯示之圖像之另一例的圖。 圖10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2實施例之通信系統包含之機器終端、設定用通信裝置及資訊終端的概略圖。 圖11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2實施例之通信系統包含之機器終端、設定用通信裝置及資訊終端的方塊構成圖。 圖12(a)~(f)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2實施例之通信系統之動作之序列圖。 圖13(a)~(f)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2實施例之資訊終端所顯示之圖像的圖。 圖14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3實施例之通信系統包含之機器終端、設定用通信裝置及資訊終端的概略圖。 圖15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3實施例之通信系統包含之機器終端、設定用通信裝置及資訊終端的方塊構成圖。 圖16(a)~(c)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資訊終端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的圖。 圖17(a)、(b)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資訊終端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的圖。 圖18係顯示圖17之資訊終端之畫面所顯示之標記之圖。 圖19(a)~(c)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資訊終端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的圖。 圖20(a)~(d)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資訊終端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的圖。 圖21(a)~(f)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資訊終端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的圖。 圖22(a)~(e)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資訊終端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的圖。 圖23(a)~(e)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資訊終端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的圖。 圖24(a)~(e)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資訊終端所顯示之圖像之一例的圖。 圖25(a)、(b)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設定用通信裝置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6(a)~(f)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設定用通信裝置之六面圖。
1:通信系統
5:設備系統
10:資訊終端
11:通信部
15:控制部
17:顯示輸入部
20:設定用通信裝置
27:操作輸入部
30a~30c:機器終端
40:管理裝置
50:營造材
c1:第1通信方式之通信
c2:第2通信方式之通信
c3:第3通信方式之通信

Claims (16)

  1. 一種設定用通信裝置,其包含:第1通信部,其與資訊終端以第1通信方式通信;第2通信部,其與包含於設備系統之機器終端以與上述第1通信方式不同之第2通信方式通信;第3通信部,其與上述機器終端以與上述第1通信方式及上述第2通信方式皆不同之第3通信方式通信;及操作輸入部,其受理特定之操作;且上述第1通信部於將表示上述操作輸入部已受理上述特定操作之受理信號發送至上述資訊終端之後,自上述資訊終端接收特定之資訊;於接收到上述特定之資訊之情形時,對於相同之上述機器終端,上述第2通信部以上述第2通信方式進行通信,或者上述第3通信部以上述第3通信方式進行通信。
  2. 如請求項1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其中上述第1通信部以使用無線之上述第1通信方式進行通信。
  3. 如請求項1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其中上述第1通信部以使用2.4GHz頻帶或5GHz頻帶之頻率之上述第1通信方式進行通信,上述第2通信部以使用紅外線之上述第2通信方式進行通信;上述第3通信部以使用920MHz頻帶之特定小電力無線之上述第3通 信方式進行通信。
  4. 如請求項1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其中上述第1通信部以使用2.4GHz頻帶或5GHz頻帶之頻率之上述第1通信方式進行通信,上述第2通信部以使用紅外線之上述第2通信方式進行通信;上述第3通信部以使用有線之上述第3通信方式進行通信。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其中上述第2通信部使用上述第2通信方式與上述機器終端進行上述機器終端之通信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的通信。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其中上述第3通信部使用上述第3通信方式與上述機器終端進行上述機器終端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的通信。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其中上述機器終端為照明機器、照明控制器、空調機器、空調控制器及人體感測器之至少一者。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其中上述設定用通信裝置於與上述資訊終端確立通信之狀態下,藉由上述資訊終端監視是否受理到上述特定之操作,於受理到上述特定之操作之 情形時,將上述受理信號發送至上述資訊終端。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其進而包含:記憶部,其記憶經由上述第1通信部自上述資訊終端取得之資訊。
  10. 如請求項9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其中經由上述第1通信部取得之資訊包含上述機器終端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的設定資訊。
  11.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其中以上述第1通信方式、上述第2通信方式及上述第3通信方式收發之各個通信資訊所含之上述機器終端之控制指令具有共通性。
  12.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設定用通信裝置,其中基於上述第1通信方式之通信協議作成之上述機器終端之控制指令包含與基於上述第2通信方式或上述第3通信方式各者之通信協議作成之上述機器終端之控制指令相同的指令。
  13. 一種通信系統,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設定用通信裝置;上述機器終端;及上述資訊終端。
  14. 一種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其係與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設定用通信裝置通信之資訊終端的控制方法,且包含:取得步驟,其取得上述機器終端之通信設定或控制設定相關之設定資訊;及記憶步驟,其記憶由上述取得步驟取得之上述設定資訊。
  15. 如請求項14之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其進而包含:將由上述記憶步驟記憶之上述設定資訊使用上述第1通信方式發送至上述設定用通信裝置的步驟。
  16. 一種程式,其用以使電腦執行如請求項14之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
TW108140088A 2018-11-08 2019-11-05 設定用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TWI7662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0596 2018-11-08
JP2018210596 2018-11-08
JP2019-188923 2019-10-15
JP2019188923A JP7308453B2 (ja) 2018-11-08 2019-10-15 設定用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情報端末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7093A TW202037093A (zh) 2020-10-01
TWI766202B true TWI766202B (zh) 2022-06-01

Family

ID=70724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0088A TWI766202B (zh) 2018-11-08 2019-11-05 設定用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08453B2 (zh)
KR (1) KR102352926B1 (zh)
TW (1) TWI766202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226486U (zh) * 2016-08-02 2017-06-06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电及智能家电系统
CN108198399A (zh) * 2018-01-19 2018-06-22 荣如 一种家电通用集成化遥控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2183A (ja) 1999-09-30 2001-04-13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照明制御システム
JP2014195227A (ja) * 2013-03-29 2014-10-09 Enegate Co Ltd 電気機器の遠隔操作システム
KR20150145369A (ko) * 2014-06-18 2015-12-30 라임아이 주식회사 원격 관리 가능한 사물지능 무선통신장치 및 그 방법
US20150370272A1 (en) * 2014-06-23 2015-12-24 Google Inc. Intelligent configuration of a smart environment based on arrival time
JP6376015B2 (ja) * 2015-03-24 2018-08-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1732249B1 (ko) * 2015-04-16 2017-05-11 금오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네트워크 기반 통합 리모콘을 이용한 원격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18028249A (ja) * 2016-08-19 2018-02-22 文化シヤッター株式会社 開閉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開閉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226486U (zh) * 2016-08-02 2017-06-06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电及智能家电系统
CN108198399A (zh) * 2018-01-19 2018-06-22 荣如 一种家电通用集成化遥控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52926B1 (ko) 2022-01-18
KR20200053417A (ko) 2020-05-18
JP7308453B2 (ja) 2023-07-14
JP2020077624A (ja) 2020-05-21
TW202037093A (zh)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33682B2 (ja) 照明システム
CN107926103A (zh) 调试和控制负载控制设备
CN106969302A (zh) 照明设备以及照明系统
JP7425240B2 (ja) 情報設定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CN104122999A (zh) 智能设备交互方法及系统
JP2017143418A (ja) 電気機器管理システム
JP6691523B2 (ja) 照明システム
US11985574B2 (en) Environment control system for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a building
TWI766202B (zh) 設定用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US11435107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18147043A1 (ja) 照明器具又は照明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端末装置
JP2023155287A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制御システム、負荷制御システム、データ送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060096A (ja) 操作器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KR102213312B1 (ko) 조명 기구, 단말기, 조명 시스템, 정보 단말, 조명 기구의 페어링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KR101792142B1 (ko) 사물인터넷과 연동되는 무선제어장치와 그를 제어하는 스마트기기의 디바이스 셋업방법
KR102034094B1 (ko) 조명제어장치의 디스플레이부에 조명장치를 등록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09597335B (zh) 智能控制系统以及智能控制器
JP2019192538A (ja) 端末器、照明器具、情報端末、ペアリング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192654A (ja) 照明機器および照明システム
JP2007287680A (ja) 照明制御装置
JP7407392B2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情報端末、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22201707A1 (ja) 照明システム、端末装置および照明システムのマッピング設定方法
TWM536782U (zh) 學習配對系統
JP2017097446A (ja) テーブル席情報入力端末装置
JP2021072516A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負荷制御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