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5203B - 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5203B
TWI765203B TW108148452A TW108148452A TWI765203B TW I765203 B TWI765203 B TW I765203B TW 108148452 A TW108148452 A TW 108148452A TW 108148452 A TW108148452 A TW 108148452A TW I765203 B TWI765203 B TW I7652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force
machine
mold
injection
injection mol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8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4123A (zh
Inventor
陳建羽
粘世智
黃明賢
楊凱傑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Priority to TW1081484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6520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24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41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5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5203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種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包含:(A)設置至少一個應變感測器於任一機台大柱上;(B)由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向下等量遞減選擇出複數個測試點,依序射出並擷取各個測試點的鎖模力增量值;(C)以所述鎖模力增量值為基礎,建立二階擬合曲線方程式P(x);(D)取兩相鄰測試點之鎖模力增量值的平均值作一水平線L(x);及(E)該曲線方程式P(x)與該水平線L(x)之交點的最小值,即為鎖模力設定值。本發明成功發展一套智慧化適當鎖模力設定搜尋方法並透過實驗驗證其可行性,此方法相較以往可依據不同模具更加快速及便利地搜尋到適當鎖模力設定範圍以確保機台及模具在適當鎖模力設定條件下進行運行,並確保產品品質。

Description

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搜尋方法,特別是指一種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
傳統射出成型流程中,當模具關模並進入高壓鎖模狀態,高分子原料粒透過料管加熱與螺桿間的剪切行為,致使其相變化成為熔融塑料並儲存於料管前端,再利用螺桿擠壓料管前端塑料射出進入模穴,進而完成大部分模穴體積充填,此時射出成型機運動以固定螺桿射出速度作動,並以使用者設定之最大射出壓力作為限制,因此,熔膠在充填階段是維持定體積流率進行模穴熔膠充填;再來,於充填階段切換進入保壓階段的轉換過程,稱之為射出切換保壓過程(簡稱:射切保過程),在射切保過程後,射出成型機之控制法則變更為一設定固定保壓壓力及速度限制進行熔膠充填。當熔膠在模穴充填過程在接近滿模過程,驅動熔膠流動之充填壓力亦增加,在熔膠完成模穴充填後,受到螺桿射出致使產生之適當壓縮行為,使成品品質質地更為緻密與增加成品密度,並維持一定的壓力直到澆口固化為止,其目的是補償熔膠因冷卻收縮的部分,維持成品幾何尺寸,故又稱二次充填;最後,在澆口固化後,待熔膠冷卻、固化後即可開模取出成品。
熔膠充填及保壓過程是於高溫高壓狀態下進行,換言之,此階段的模穴將承受自熔膠相當大的作用力,而射出成型機鎖模力設定目的便是抵抗熔膠在充填與保壓過程對模穴所施加之應力,以確保模具不會因為模內壓力過大產生撐模而使成品產生毛邊。
然而,射出成型品質之優劣往往著重於成型參數優化,卻忽略鎖模力對成品的重要性,成型過程中模穴壓力(Cavity Pressure)對模具撐模之影響,而鎖模力參數設定能控制模具關模後的合模力進而抑制撐模量之大小。
傳統鎖模力設定有三種方法:(1)設定機台最大規格鎖模力;(2)模穴壓力與模穴投影面積之乘積設定;(3)試誤法。然而,設定過大的鎖模力容易造成模具排氣不良而成品短射以及變形且浪費機台能耗;使用模穴投影面積與壓力乘積設定卻忽略不不均勻撐模之可能性,而不均勻撐模會造成單支大柱承受過度拉伸而有斷裂風險;若以試誤法則是耗時、耗材且無依據與驗證。若當鎖模力設定不足時,模穴壓力過大會致使過度撐模使得熔膠溢出分模面,熔膠溢出後使投影面積變大而使大柱延伸量增加並造成更大的鎖模力而傷害大柱。
為了能夠在保護機台與模具壽命並又能兼顧好的成品品質,如何在生產之初快速搜尋適當鎖模力設定範圍並監控是射出成型技術上至關重要的。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
本發明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用於一射出機上,該射出機包括複數間隔設置的機台大柱、一固設於所述機台大柱一端的固定模板、一能沿所述機台大柱滑移而相對於該固定模板接合與分離的移動模板,及複數間隔設置於該固定模板上的進澆處,該適當鎖模力搜尋方法包含:(A)設置至少一個應變感測器於任一機台大柱上;(B)由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向下等量遞減選擇出複數個測試點,依序射出並擷取各個測認點的鎖模力增量值;(C)以所述鎖模力增量值為基礎,建立二階擬合曲線方程式P(x);(D)取兩相鄰測試點之鎖模力增量值的平均值作一水平線L(x);及(E)該曲線方程式P(x)與該水平線L(x)之交點的最小值,即為鎖模力設定值。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手段,是在於該步驟(A)中,該應變感測器所設置的機台大柱是靠近該進澆處的機台大柱。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手段,是在於該步驟(B)中,所述複數個測試點分別是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90%、80%、70%、60%、50%,總共進行六個模次的測試。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手段,是在於該步驟(D)中,該兩相鄰測試點為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與90%。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手段,是在於該步驟(C)中,該曲線方程式P(x)=ax2 +bx+c。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手段,是在於該步驟(D)中,該水平線L(x)  (cfi(100%)+cfi(90%))/2,cfi為鎖模力增量,即該水平線為通過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與90%鎖模力下所測得之鎖模力增量平均的一水平線。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發展一套智慧化適當鎖模力搜尋方法並透過實驗驗證其可行性,此方法相較以往可依據不同模具更加快速及便利地搜尋到適當鎖模力設定範圍以確保機台及模具在適當鎖模力設定條件下進行運行,並確保產品品質。
有關本發明之相關申請專利特色與技術內容,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在進行詳細說明前應注意的是,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作表示。
首先說明射出機在射出成型過程可大致區分四個階段,分別為:充填、壓縮、保壓、冷卻,其中熔膠在模穴充填流動過程會對模穴產生甚大壓力,為確保模具在熔膠充填及保壓過程可適度閉合並避免過度撐模效應,適當鎖模力設定甚為重要。
充填階段之熔膠黏度受到外在環境之溫度、壓力及剪切應力影響,熔膠在模穴充填過程壓力會不斷地變化,最後於滿模過程因熔膠壓縮行為致使模穴壓力瞬間增加,特別是薄件成型所需高射壓及高射速對模具撐模現象更為明顯。
先前的研究中發現,在肘節式射出機鎖模力搜尋研究中提到不同鎖模力設定之撐模狀態與潛在生產缺陷如圖 1 所示,在 S1 狀態下,鎖模力設定過大,使模具過度壓縮,在此情況模具在熔膠充填過程並未產生分離,且可能因排氣不良使成品產生短射或充填末端黃化/焦痕之風險;在 S2 狀態下,在適當鎖模力設定條件下與適度射出壓力影響後,模具僅呈現適度撐模但不至於產生毛邊;在 S3 狀態下,因模穴壓力過大或鎖模力設定過小而造成模具過度撐模,熔膠溢出分模面並產生毛邊。
另外,先前另有研究發現,在射出機安裝位移感測器與大柱應變感測器,分析模具撐模量與大柱應變在不同的鎖模力設定與充填進澆形式對成品厚度影響,並發現鎖模力在射出/保壓階段會產生一鎖模力增量特徵,此增量與成品厚度有強相關性,而在不同鎖模力設定所對應的鎖模力增量可區分為三種狀態,如圖2所示,原本認為適當的鎖模力設定範圍應介於 S1 與 S2 交點附近,此時模具在高壓鎖模情況下因熔膠充填過程可適度撐模並避免過度壓縮導致排氣不良缺陷或鎖模力不足所致毛邊。然而,對於材料黏度較低的材料來說,當模具有些許撐模則會立即溢出分模面,使產品產生毛邊,因此先前的研究中適當鎖模力的設定範圍無法完全符合需求。
由於射出成型機就鎖模機構而言可大致區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曲肘式(肘節式)鎖模機構,另一種則為直壓式鎖模機構,目前許多研究是針對臥式曲肘機構之射出機進行探討,而本發明主要是以立式直壓射出機為基礎,並於射出成型過程量測大柱應變行為以解析曲線特徵與成品品質間之關聯性進行探討,進而提出一種在立式直壓射出成型機的適當鎖模力搜尋方法,以快速尋找適當鎖模力值並進行監控。
參閱圖3及圖4,本發明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之較佳實施例中,該射出機包括複數間隔設置的機台大柱11、一固設於所述機台大柱11一端的固定模板12、一能沿所述機台大柱11滑移而相對於該固定模板12接合與分離的移動模板13,及複數間隔設置於該固定模板12上的進澆處A1、A2、B1、B2,並且於其中一機台大柱11上對稱安裝有兩個應變感測器14。要特別說明的是,在不同型態的射出機中,所述進澆處也可以是設置於該移動模板上,不以本實施例所揭露者為限。另外要說明的是,本較佳實施例是透過收集射出機射膠螺桿位置、射缸壓力與模缸壓力以及利用外部感測器整合大柱應變與模具溫度監測,並透過 DAQ 擷取卡收集至機邊電腦以萃取曲線特徵並分析其和成型品質間關係。該射出機是採用百塑企業所提供型號 V4-S-35H-G5 之立式直壓射出機,其機台規格如表1 所示,相關實驗所需感測擷取設備與型號規格如表 2 所示。
Figure 02_image001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是以一模二穴四點進澆模具進行,如圖 4 所示,靠近操作側的模穴定義為 A 穴,並於A 穴的兩邊進澆處定義為 A1、A2;而遠離操作側的模穴定義為 B 穴,並於B 穴的兩邊進澆處定義為 B1、B2,於以下所進行的測試中,該大柱應變感測器是安裝於靠近 B1 進澆處之大柱上。
為了模擬業界工廠生產之模具情形,本較佳實施例設計了七種充填形式,如圖 5 所示,若假設模板與模具為剛體且熔膠充填壓力均勻分布,Case 1 ~ Case 3 為對稱充填,對於熔膠成型過程熔膠對模具撐模現象是對稱且四支大柱受力是呈現均勻;Case 4 ~ Case 7 為非對稱熔膠成型,對於充填過程熔膠對模具撐模現象是非對稱且四支大柱受力是呈現非均勻現象。
Figure 02_image003
本較佳實施例透過大柱應變感測器安裝於射出機大柱上以擷取射出成型歷程大柱應變量,並依應力(𝜎)等於軸向力(F)除以缸徑面積(A)之關係,如公式(1),以及應力(𝜎)等於材料楊氏係數(E)乘以應變(𝜀)之關係,如公式(2),獲得換算單支大柱承受之鎖模力,如公式(3),故需再乘以大柱數量換算實際之鎖模力,如公式(4)所示。
Figure 02_image005
(1)
Figure 02_image007
(2)
Figure 02_image009
(3)
Figure 02_image011
(4)
其中,A 為大柱截面積(mm2 ),𝜀為大柱感測器所量到應變量,E 為大柱楊氏係數(210 kN/mm2 ),F 為大柱鎖模力(kN)。
本較佳實施例透過機台模缸薄膜式壓力感測器擷取模缸壓力,並依模缸直徑(D)換算出模缸面積(A)再乘以薄膜壓力感測器感測之壓力(P)換算油缸鎖模力(F),如下公式(5)(6)所示:
Figure 02_image013
(5)
Figure 02_image015
(6)
其中,D 為模缸直徑(mm),A 為模缸面積(mm2 ),P 為油壓壓力(kg/cm2 ),F 為模缸鎖模力(kN)。
就機台結構而言,曲肘式射出成型機因鎖模曲肘機構有上死點,當調模完畢之後一連串成型過程模具溫度上升產生熱膨脹致使曲肘機鎖模力升高,如圖6。為此研究在實驗初期為確保模溫是否對直壓式射出成型機鎖模產生影響,透過連續實驗過程以調整模溫 40℃、60℃、80℃以探討模溫對直壓式射出機鎖模力影響。實驗結果如圖7所示,因直壓式射出機相較於曲肘機並無肘節機構上高壓鎖模後的上死點,僅以模具關模至設定位置後透過油壓缸對模板施加壓力以進行高壓鎖模並持壓,故直壓式射出機高壓鎖模後不受模具溫度上升而增加。
本較佳實施例首先使用 ABS 材料進行七種充填形式實驗,每個模缸壓力參數設定下成型 5 模次再將所獲得之鎖模力增量與成品品質(重量、厚度)平均並解析鎖模力增量與成品重量與厚度關係。另外,為保護模具與機台情況下,當成品毛邊至一定程度即結束該組實驗。圖 8 為對稱進澆 Case 1 A1B1A2B2 充填形式,圖中鎖模力增量與成品重量與厚度隨模缸壓力越小而增加,代表鎖模力越小模具所能抵抗模穴壓力的力量就越小故撐模量越大,當熔膠進入模穴的體積越多相對重量與厚度增加;另外,鎖模力增量趨勢中可發現高的模缸壓力設定下,鎖模力增量趨勢趨於平緩;低的模缸壓力設定下,鎖模力增量趨勢越陡升,而在這兩者現象之間會有一轉折趨勢。再者圖9 與圖 10 對稱進澆 Case 2 A1B2 與 Case 2 A2B1充填形式中,此兩種充填形式趨勢與 Case 1 A1B1A2B2 相同,由此可證明對稱的模穴進澆設計可使模具均勻撐模且四支大柱所受拉力是均勻。
圖 11與圖12屬於不對稱進澆 Case 4 A1B1 與 Case 5 A2B2 充填形式,此兩種充填形式之成品重量趨勢相同,而成品厚度則是進澆處較大且趨勢也相同,然而鎖模力增量趨勢就有些許差異,差異在於靠近大柱應變感測器位置的充填形式 Case 4 A1B1 獲取的鎖模力增量趨勢大於遠離大柱應變感測器位置的充填形式 Case 5 A2B2,由此現象可發現大柱應變感測器越靠近進澆位置越能反應模具撐模現象。接續再觀察最後兩組不對稱進澆 Case 6 A2 與 Case 7 B1 充填形式,如圖13與圖14更能觀察此兩組充填形式成品品質趨勢一致,但鎖模力增量趨勢差異就非常明顯 Case 7 大於 Case 6,如此現象更驗證大柱應變感測器越靠近進澆位置越能反應模具撐模現象。
七種充填形式實驗將每個案例所有鎖模力增量與成品品質(重量與厚度)進行相關性分析,由下表 結果可觀察出對稱進澆三組案例中的相關性均在 0.90 以上且無明顯差異,而非對稱進澆中可發現在有 B1 進澆案例中的相關性都是相對高,如此更能證明在成型對稱進澆之模具,大柱應變感測器可安裝於立式射出機任何一支大柱上,而成型非對稱進澆之模具,大柱應變感測器需安裝於靠近進澆位置之大柱才能最有效的監測模具撐模。
Figure 02_image017
依據 ABS 材料於七種充填形式實驗中驗證了進澆位置需靠進大柱應變感測器,所以 TPU材料實驗針對 Case 1 A1A2B1B2、Case 3 A2B1、Case 4 A1B1 與 Case 7 B1 四種有 B1 進澆之組別進行實驗驗證。如圖 15~圖 18 所示,鎖模力增量趨勢與成品品質(重量與厚度)趨勢與ABS 材料實驗結果趨勢一致,唯有發生毛邊的時機點不同,就黏度而言 ABS 材料相較 TPU材料來的高,在成品厚度稍微大於 1.2 mm 還不至於產生毛邊,但 TPU 材料黏度較低分子團較小且對於剪切效應較為敏感,當厚度達 1.2 mm 就容易有毛邊之產生,原因是當模具些許撐模時 ABS 材料黏度較高還不至於溢出模面,但 TPU 材料情形截然不同,當模具些許撐模則立即溢出分模面發生毛邊。
由 ABS 材料與 TPU 材料實驗結果重新定義適當鎖模力設定範圍,如圖19所示中過去所認為理想鎖模力設定區間是在狀態一與狀態二間的鎖模力增量曲線轉折變化處(R1),但此設定忽略熔膠黏度與分子團大小的因素,若使用低黏度材料而鎖模力設定在此區間(R1)很有可能會產生毛邊,故實際設定適當鎖模力應該是大於理想鎖模力設定區間(R2)。
由圖 19所示之適當鎖模力設定範圍示意圖可以發現,三種狀態的差異與斜率有關,雖然適當鎖模力區間均可生產出穩定厚度成品,但可能因環境因素而使鎖模力有所差異,依不同充填實驗結果的鎖模力增量趨勢並非所有轉折點處都能夠明顯辨識,因此,本發明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的較佳實施例中,應用於直壓式的射出機,如圖3及圖4所示,該射出機包括複數間隔設置的機台大柱11、一固設於所述機台大柱11一端的固定模板12、一能沿所述機台大柱11滑移而相對於該固定模板12接合與分離的移動模板13,及複數間隔設置於該固定模板12上的進澆處A1、A2、B1、B2,參閱圖20及圖21,該適當鎖模力搜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21:設置至少一個應變感測器14於任一機台大柱11上,於本較佳實施例中是於其中一機台大柱11上對稱設置兩個應變感測器14,並且如同說明書第10頁之表格所整理之測試結果所載,該應變感測器14所設置的機台大柱11是靠近該進澆處的機台大柱11,以獲得較佳之準確性。
步驟22:由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向下等量遞減選擇出複數個測試點,依序射出並擷取各個測認點的鎖模力增量值,於本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複數個測試點分別是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90%、80%、70%、60%、50%,總共進行六個模次的測試。要特別說明是,前述六個測試點的選擇,可以因應射出機之機型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不以此為限。
步驟23:以所述鎖模力增量值為基礎,建立二階擬合曲線方程式P(x)。其中,
步驟24:取兩相鄰測試點之鎖模力增量值的平均值作一水平線L(x),於本較佳實施例中,該兩相鄰測試點為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與90%。因此,該水平線L(x)= (cfi(100%)+cfi(90%))/2。其中,cfi為鎖模力增量(clamping force increment),而該(cfi(100%)+cfi(90%))/2所代表的意思為「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與90%鎖模力下所測得之鎖模力增量平均」,也就是說,該水平線L(x)為一通過 (cfi(100%)+cfi(90%))/2之計算值且斜率為零的一水平線。
步驟25:該曲線方程式P(x)與該水平線L(x)之交點的最小值,即為鎖模力設定值。
更詳細地說,如圖21所示,先依所需成型參數進行射出獲得機台 50%~100%鎖模力之鎖模力增量(目前設計為 6 模次,但依使用這需求可更多模次),並以門檻值(λ)進行比較,若機台 50%鎖模力之鎖模力增量小於門檻值就代表使用較大機台成型較小的成品,故將適當鎖模力設定於機台鎖模力最大規格的 50%;若機台 90%鎖模力之鎖模力增量大於門檻值就代表使用較小規格機台成型較大的成品,可能有鎖模力不足之風險,故將鎖模力設定於機台鎖模力最大規格值。當排除過小或過大之成品後就需搜尋適當成型成品的適當鎖模力,首先將 50%~100%鎖模力之鎖模力增量(6 模次)擬合出二次項曲線,該曲線方程式P(x)=ax2 +bx+c,再取機台鎖模力 100%與 90%鎖模力增量之平均值作一條水平線(λ′) ,該水平線L(x)= (cfi(100%)+cfi(90%))/2;最後依聯立方程式算出二次項曲線與水平線之最小交點,此交點對應之鎖模力設定(x 軸)上之值為適當鎖模力設定。其中,cfi為鎖模力增量(clamping force increment),而該(cfi(100%)+cfi(90%))/2所代表的意思為「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與90%鎖模力下所測得之鎖模力增量平均」,也就是說,該水平線L(x)為一通過 (cfi(100%)+cfi(90%))/2之計算值且斜率為零的一水平線。
接下來則進行驗證,本較佳實施例之驗證依前述方法使用 ABS 與 TPU 兩種材料與四種充填形式(Case 1、Case 3、Case 4、Case 7)並導入 RC 濾波以嘗試降低雜訊進行驗證,圖 22 ~圖 25 為 ABS 材料在不同模缸壓力設定下之趨勢,由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觀察可發現鎖模力增量轉折處(虛線位置)以上之模缸壓力設定所量測之成品品質均是呈現穩定,而利用所開發的適當鎖模力搜尋方法進行 3 模次搜索,對於所有組別搜尋出的範圍(圖中方框)均大於人工判定之鎖模力。
圖 26~圖 29為 TPU 材料在不同模缸壓力設定下之趨勢,由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觀察結果與 ABS 材料相同,可證明導入 RC 濾波不影響鎖模力增量趨勢變化。
另外,本發明建立於適當鎖模力搜尋方法上,當製程條件異常時程式可自動修正鎖模力設定,然而就影響撐模量大小之因素,除了模穴充填形式會影響鎖模力大小還有成型參數之設定,因此本實驗驗證除了驗證智慧鎖模力監控技術之合理性也驗證智慧鎖模力方法之可行性。
本驗證以 TPU 材料於 Case 1 充填形式下,以適當鎖模力搜尋程式進行一組基準參數之鎖模力搜尋,再分別調整螺桿 V/P 位置、料管溫度與射出速度三種不同成型參數進行適當鎖模力搜尋並比較不同成型參數下的鎖模力變化趨勢合理性,而基準參數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程式算出適當模缸壓力的平均值為 117.881 kg/cm2
Figure 02_image019
其中,調整螺桿 V/P 位置驗證因螺桿 V/P 位置較晚切換導致熔膠充填壓縮量稍多使鎖模力增量增加,最後將 V/P 位置調整為 7.5 mm 時所搜尋的適當鎖模力接近基準值,此也驗證適當鎖模力搜尋方法會隨 V/P 參數的調整有所變化,如下表所示。
Figure 02_image021
本次驗證亦調整料管溫度改變熔膠黏度進行驗證,如表 7 所示,當料管溫度降低使熔膠黏度提高,因此熔膠充填過程中壓降較大,故程式所搜尋之適當鎖模力較基準值來的小;然而將料管溫度提升使熔膠黏度降低,因此壓力易於傳遞而壓降較小,故適當鎖模力搜尋方法所搜尋出的適當鎖模力較大,此也驗證適當鎖模力搜尋方法會隨料管溫度調整有所變化,如下表所示。
Figure 02_image023
本次驗證亦調整射出速度改變熔膠品質及螺桿對熔膠的慣性進行驗證,如下表 所示,調整 50%與 60%之射出速度所計算出適當鎖模力值幾乎一致,代表充填過程已受到機台上力上限限制,但由基準值 40%射出速度所搜尋之適當鎖模力121.95 kg/cm2 與 50%射出速度所搜尋之適當鎖模力 130.13 kg/cm2 相比可發現射出速越快螺桿慣性較大使熔膠壓縮的壓力也相對較大,故需較大之鎖模力。
Figure 02_image025
另外,由於熔膠於射出階段尚未滿模所以撐模效應並不明顯,而進入保壓階段時熔膠已充填滿模穴,此時撐模效應就會明顯反應於大柱鎖模力增量。如下表所示,基準參數保壓壓力 30%下所搜尋出的適當鎖模力為 117.881 kg/cm2 ,當保壓壓力提高至 35%之後的適當鎖模力平均值 128.973 kg/cm2 ,再將保壓壓力提高至 40%的適當鎖模力平均值 132.754 kg/cm2 ,最後再將保壓壓力調整回 30%所搜尋到的適當鎖模力平均值為 112.771 kg/cm2 與基準參數所搜尋的適當鎖模力差不多重現性於 5%以內約為本實驗機台 1 噸差異。
Figure 02_image027
綜上所述,本發明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經由前述測試可獲得以下結論:
一、塑件厚度在高鎖模力下呈現穩定趨勢,當鎖模力設定越小而進入狀態二時,成品厚度會趨於增加並變厚,最後在進入狀態三而產生毛邊缺陷,此時因熔膠外溢出分模面,對模具會造成變形且大柱會過度拉伸或有斷裂之潛在風險,此立式直壓機鎖模力增量現象與臥式曲肘機在均勻充填時候的現象相同。
二、改變模溫實驗中,模具溫度變化對立式直壓射出機並未造成鎖模力不一致,其原因是立式直壓射出機是靠油壓缸到達高壓鎖模位置才進行高壓鎖模,所以到達所設定的鎖模力便進行持壓,相對於肘節式射出機因有調模機構與肘節機構,在進行高壓鎖模時調模機構位置不變而肘節機構上高壓鎖模後會進入上死點,所以鎖模力會因為模具的熱脹冷縮而有所變動。
三、本發明所提出之適當鎖模力搜尋方法,以重複實驗成功驗證可於 6 模次內找到適當鎖模力設定值,且相較過去技術可大幅縮短鎖模力設定搜尋時間,將來需結合於機台控制器中相較過去方法相對容易更能達至智慧化與自動化適當鎖模力搜尋之目標,故深具產業應用價值與發展潛力,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1:機台大柱 12:固定模板 13:移動模板 14:應變感測器 21~25:步驟 A、B:模穴 A1、A2:進澆處 B1、B2:進澆處
圖1是一示意圖,為本發明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之較佳實施例中,說明模具分離的三個狀態; 圖2是一曲線圖,說明鎖模力設定對於鎖模力增量與撐模現象; 圖3是一示意圖,說明本較佳實施例所使用之直立式射出機的結構; 圖4是一示意圖,說明本較佳實施例中,模穴與大柱應變感測器的配置示意; 圖5是一示意圖,說明本較佳實施例中的七種充填形式,Case 1~Case3 為對稱充填,Case 4~Case 7 為非對稱充填; 圖6是一曲線圖,說明不同模具溫度對肘節式射出機之鎖模力影響; 圖7是一曲線圖,說明不同模具溫度對直壓式射出機之鎖模力影響; 圖8是一曲線圖,說明ABS 材料 Case 1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9是一曲線圖,說明ABS 材料 Case 2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10是一曲線圖,說明ABS 材料 Case 3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11是一曲線圖,說明ABS 材料 Case 4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12是一曲線圖,說明ABS 材料 Case 5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13是一曲線圖,說明ABS 材料 Case 6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A1 與 A2 厚度趨勢; 圖14是一曲線圖,說明ABS 材料 Case 7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15是一曲線圖,說明TPU 材料 Case 1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16是一曲線圖,說明TPU 材料 Case 3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17是一曲線圖,說明TPU 材料 Case 4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18是一曲線圖,說明TPU 材料 Case 7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19是一示意圖,說明適當鎖模力設定範圍; 圖20是一流程圖,說明本發明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之較佳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各個步驟; 圖21是一流程圖,輔助說明圖20; 圖22是一曲線圖,說明ABS 材料 Case 1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23是一曲線圖,說明ABS 材料 Case 3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24是一曲線圖,說明ABS 材料 Case 4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25是一曲線圖,說明ABS 材料 Case 7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26是一曲線圖,說明TPU 材料 Case 1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27是一曲線圖,說明TPU 材料 Case 3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28是一曲線圖,說明TPU 材料 Case 4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圖29是一曲線圖,說明TPU 材料 Case 7 充填形式,(a)不同模缸壓力對鎖模力增量與重量趨勢,(b) 不同模缸壓力 對鎖模力增量與成品 B1 與 B2 厚度趨勢。
21~25:步驟

Claims (6)

  1. 一種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用於一射出機上,該射出機包括複數間隔設置的機台大柱、一固設於所述機台大柱一端的固定模板、一能沿所述機台大柱滑移而相對於該固定模板接合與分離的移動模板,及複數間隔設置於該固定模板上的進澆處,該適當鎖模力搜尋方法包含:(A)設置至少一個應變感測器於任一機台大柱上;(B)鎖模力在射出/保壓階段會產生一鎖模力增量特徵,由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向下等量遞減選擇出複數個測試點,依序射出並擷取各個測試點的鎖模力增量值;(C)以所述鎖模力增量值為基礎,建立二次擬合曲線方程式P(x);(D)取兩相鄰測試點之鎖模力增量值的平均值作一水平線L(x);及(E)該曲線方程式P(x)與該水平線L(x)之交點的最小值,即為鎖模力設定值。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其中,於該步驟(A)中,該應變感測器所設置的機台大柱是靠近該進澆處的機台大柱。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其中,於該步驟(B)中,所述複數個測試點分別是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 100%、90%、80%、70%、60%、50%,總共進行六個模次的測試。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其中,於該步驟(D)中,該兩相鄰測試點為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與90%。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其中,於該步驟(C)中,該曲線方程式P(x)=ax2+bx+c。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其中,於該步驟(D)中,該水平線L(x)=(cfi(100%)+cfi(90%))/2,cfi為鎖模力增量,即該水平線為通過射出機最大鎖模力規格之100%與90%鎖模力下所測得之鎖模力增量平均的一水平線。
TW108148452A 2019-12-30 2019-12-30 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 TWI7652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8452A TWI765203B (zh) 2019-12-30 2019-12-30 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8452A TWI765203B (zh) 2019-12-30 2019-12-30 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4123A TW202124123A (zh) 2021-07-01
TWI765203B true TWI765203B (zh) 2022-05-21

Family

ID=77908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8452A TWI765203B (zh) 2019-12-30 2019-12-30 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6520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1107A (zh) * 2011-12-26 2013-06-26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注射成型机
TWI663043B (zh) * 2018-09-19 2019-06-21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射出成型機之成品品質線上即時監測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1107A (zh) * 2011-12-26 2013-06-26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注射成型机
TWI663043B (zh) * 2018-09-19 2019-06-21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射出成型機之成品品質線上即時監測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4123A (zh)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47073B2 (ja) 射出成形機のpid制御を自動チューニング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Huang Cavity pressure based grey prediction of the filling-to-packing switchover point for injection molding
EP1439046B1 (en) Automated molding technology for thermoplastic injection molding
Huang et al. A novel clamping force searching method based on sensing tie-bar elongation for injection molding
JP7205225B2 (ja) 成形条件決定支援装置および射出成形機
US11072102B2 (en) In-mold non-time dependent determination of injection molded part ejection readiness
Chen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based on cavity pressure characteristics to enhance quality uniformity in injection molding
KR102538009B1 (ko) 사출-성형 프로세스에서 사출-성형가능한 화합물의 실제 체적을 판정하기 위한 방법
CN104772877A (zh) 注射成型机的合模力设定装置和合模力设定方法
Chen et al. Optimization of clamping force for low-viscosity polymer injection molding
TWI765203B (zh) 射出成型鎖模力監控方法
Huang et al. Quality monitoring of micro-shrinkage defects in thick-walled injection molded components
JP2020108947A (ja) 品質予測システム及び成形機
US20080152886A1 (en) High-pressure injection moulding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optical components
Wang et al. Strategies for adjusting process parameters in CAE simulation to meet real injection molding condition of screw positions and cavity pressure curves
JP7266478B2 (ja) 射出成形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949078B2 (ja) 発泡成形方法及び射出成形機
US20200206998A1 (en) Quality prediction system and molding machine
TWI711525B (zh) 射出成型機之成品品質線上即時監測與調控方法
CN103192508A (zh) 基于熔体温度和保压位置的注塑重复精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TWI667121B (zh) 適當保壓時間判斷方法及其多段保壓條件設定步驟
TWI663043B (zh) 射出成型機之成品品質線上即時監測方法
Hioe et al. A simplified approach to predict part temperature and minimum “safe” cycle time
SHIMOKUSUZONO et al. Molten State of Thermoplastic Resin in an Injection Moulding Barrel
JP2021535852A (ja) 射出成形機を制御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プロー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