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1726B - 用於潛熱抽取之方法及設備 - Google Patents

用於潛熱抽取之方法及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1726B
TWI761726B TW108141325A TW108141325A TWI761726B TW I761726 B TWI761726 B TW I761726B TW 108141325 A TW108141325 A TW 108141325A TW 108141325 A TW108141325 A TW 108141325A TW I761726 B TWI761726 B TW I7617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it
cooling
cooling water
coil
working flu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1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5922A (zh
Inventor
肯尼斯 L 艾爾曼
Original Assignee
肯尼斯 L 艾爾曼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6/190,87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156373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肯尼斯 L 艾爾曼 filed Critical 肯尼斯 L 艾爾曼
Publication of TW202035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59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1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1726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用於一氣流之潛熱抽取之方法及設備消除對於再循環泵之需要且使用至主要冷卻水冷卻螺管之冷卻水供應中之壓力以激發水通過一運行循環系統之預冷卻螺管及再加熱螺管。能量轉移降低進入主要螺管之空氣溫度,使得該主要螺管可提供自該氣流之更大量之潛熱抽取。當不需要預冷卻時,該等預冷卻螺管及主要螺管兩者可共用主要冷卻功能達峰值冷卻需求之時段,藉此減小所需主要冷卻螺管大小。增強將一預冷卻螺管、一主要冷卻螺管及一再加熱螺管之功能組合成一單一整合式外殼中之預冷卻、冷卻及再加熱螺管部分,該單一整合式外殼包括共用該外殼之該等螺管部分。

Description

用於潛熱抽取之方法及設備
例示性實施例係關於空氣調節技術,包含加熱、冷卻、除濕、空氣品質調節及類似者,且更特定言之,該等空氣調節技術係關於用於一氣流之經改良潛熱抽取之方法及設備,其使用一另外標準冷卻水供應(雙管道系統)中或另外標準冷激及熱水供應(四管道系統)中之現有壓力,以透過一運行循環螺管系統之一主要冷卻、一預冷卻螺管及/或一再加熱螺管之一或多者激發水工作流體。
習知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使用冷卻水作為一工作介質以在氣流在一鰭狀管熱交換器(通常稱為一冷卻水冷卻螺管且在本文中稱為主要冷卻螺管)中與冷卻水進行緊密接觸時透過熱轉移之動作冷卻一氣流。在氣流與主要冷卻螺管之鰭進行緊密接觸時藉由氣流中之溫度之一降低而完成冷卻。冷卻水進行通過螺管之管且自氣流抽取熱。溫度之此降低通常被稱為等濕冷卻。氣流之水分含量之一對應同時降低通常亦發生至某一程度且被稱為潛在冷卻,或更一般言之除濕或水分移除。通常冷卻自身係藉由在經佔用空間中或在對應於乾球空氣溫度之改變之回流氣流中之一恆溫器或其他類型之設備予以控制。當以此方式控制時,室內空氣之除濕僅在如由恆溫器指示般存在對於經降低溫度之一需求時發生。
現有標準運行循環螺管系統通常使用一專用流體泵以在一主要冷卻水冷卻螺管之回流氣流與供應氣流之間交換能量。能量轉移降低進入主要螺管之空氣溫度,使得主要螺管可提供自氣流之更大量之潛熱抽取。雖然已發現諸如此等方案之方案在某種程度上有效,但專用流體泵增加系統成本及複雜性。又,專用流體泵需要維護且可係一系統失效源。
在圖1中展示一標準之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圖中展示之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包含一外殼110,該外殼110經構形以接收一暖回流氣流120至外殼中且將暖回流氣流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130自外殼排出。例如,可將經冷卻供應氣流遞送至一房子或商業建築物中之一經佔用空間。一冷卻螺管140安置於外殼中且經構形以允許一工作流體150流動通過其。行進通過冷卻螺管140的工作流體吸收來自暖回流氣流120之行進通過冷卻螺管140之鰭或其他結構之熱能,藉此使經冷卻供應氣流130自外殼110離開。
冷卻螺管140與複數個熱交換鰭(未展示)機械且熱耦合,且與一冷卻水源導管162及一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冷卻螺管140在其之一輸入142處經由冷卻水源導管162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接收工作流體150。為了完成流體廻路,冷卻螺管140在其之一輸出144處經由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將工作流體150逐出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
總體言之,標準之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包含一冷卻螺管140,其中流動通過冷卻螺管140之一工作流體150吸收來自一回流氣流120之熱能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130。一冷卻水源導管162將工作流體150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遞送至冷卻螺管140,且一冷卻水回流導 管166將工作流體150自冷卻螺管14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
在圖2中展示一標準四管道空氣調節系統。四管道系統包括如上文描述之一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及一熱水加熱系統200,如圖中展示,熱水加熱系統200包含一外殼210,該外殼210經構形以接收一暖回流氣流220至外殼210中且將暖回流氣流220作為一經冷卻及/或經加熱供應氣流230自外殼210排出。例如,可將經冷卻及/或經加熱供應氣流230遞送至一房子或商業建築物中之一經佔用空間。一冷卻螺管240安置於外殼210中且經構形以允許一冷工作流體250流動通過其。行進通過冷卻螺管240的冷工作流體250吸收來自暖回流氣流220之行進通過冷卻螺管240之鰭或其他結構之熱能,藉此使經冷卻供應氣流230自外殼210離開。
冷卻螺管240與複數個熱交換鰭(未展示)機械且熱耦合,且與一冷卻水源導管162及一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冷卻螺管240在其之一輸入242處經由冷卻水源導管162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接收冷工作流體250。為了完成冷卻流體廻路,冷卻螺管240在其之一輸出244處經由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將冷工作流體250逐出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
當恆溫器不指示需要冷卻時,為了完成除濕,通常新增一恆濕器或濕度感測器組合一控制器以控制冷卻水流,以自經冷卻氣流移除水分作為冷卻之一「副產物」功能。在此操作模式中,必須將熱選擇性地新增至經冷卻氣流以防止經佔用空間在乾球設定點溫度或恆溫器之下過冷。將熱添加至經冷卻氣流通常被稱為再加熱。
許多熱源已用於再加熱目的,諸如使用各種燃料源之水循 環熱水、水循環熱回收源、氣熱、熱冷激劑氣熱、熱液體冷激劑熱及電熱。通常使用電熱,此係因為其通常安裝最便宜。然而,使用電熱通常操作最昂貴且在一些例項中被當地法律禁止使用。
標準四管道空氣調節系統將一加熱熱水系統200新增至上文描述之一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如圖2中展示,加熱熱水系統200包含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及安置於外殼210中以如上文描述般在系統處於除濕模式中時及在恆溫器不指示需要冷卻時提供熱以完成再加熱功能之一再加熱螺管270。再加熱螺管270經構形以允許一暖工作流體252流動通過其。如繪示,供應氣流230包含進入再加熱螺管270中之一上游供應氣流282及自再加熱螺管270離開之一下游供應氣流230。行進通過再加熱螺管270之暖工作流體252將熱能添加至進入再加熱螺管270中且行進通過再加熱螺管270之鰭或其他結構的上游供應氣流228中,藉此提供自再加熱螺管270離開且被遞送至(例如)工作空間中之一更暖經再加熱下游供應氣流230。
再加熱螺管270與複數個熱交換鰭(未展示)機械且熱耦合,且與一暖水源導管282及一暖水回流導管28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再加熱螺管270在其之一輸入272處經由暖水源導管282自一相關聯暖水源280接收暖工作流體252。為了完成再加熱流體廻路,再加熱螺管270在其之一輸出274處經由暖水回流導管286將暖工作流體252逐出至一相關聯暖水回流284。
總體言之,標準四管道空氣調節系統包含:一冷卻螺管240,其中流動通過冷卻螺管240之一冷工作流體250吸收來自一回流氣流220之熱能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230;及一再加熱螺管270,其中流動通 過再加熱螺管270之一暖工作流體252將熱能添加至經冷卻供應氣流228作為一經再加熱供應氣流230。一冷卻水源導管162將冷工作流體250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遞送至冷卻螺管240,且一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將冷工作流體250自冷卻螺管24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類似地,一暖水源導管282將暖工作流體252自一相關聯暖水源280遞送至再加熱螺管270,且一暖水回流導管286將暖工作流體252自再加熱螺管270回流至一相關聯暖水回流284。
為了節省能量,已建議可使用經回收熱作為一再加熱源。因此,改良主要冷卻水螺管之水分移除能力同時提供再加熱之一個方法係提供兩個螺管,各螺管在進入或離開主要冷卻水螺管之氣流之一者中,同時使一工作流體(通常水)在兩個螺管之間循環。此配置通常被稱為一運行循環環路。
此等運行循環系統之成功係不可否認的。在經放置於主要螺管之供應氣流中之第一螺管(稱為再加熱螺管)中冷卻運行循環系統工作流體。接著繼而引起經冷卻工作流體循環通過經放置於主要螺管之回流氣流中之一第二螺管(稱為一預冷卻螺管)。運行循環系統工作流體之循環由定位於連接兩個螺管之管線中之一流體泵提供。此簡單封閉環路廻路包括迄今可用之典型運行循環系統。
圖3係已經提出用於搭配圖1之標準之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之單一冷卻水源160及冷卻水回流164使用的一獨有空氣調節系統300之一示意圖。空氣調節系統300包含:一冷卻螺管340,其中流動通過冷卻螺管340之一冷工作流體350吸收來自一回流氣流320之熱能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330;及一再加熱螺管370,其中冷工作流體350之一部分 可循環。將冷卻螺管340劃分為一主要冷卻部分340’及一預冷卻部分340”。冷工作流體350在冷卻螺管340之一輸入埠342處進入主要冷卻螺管340’中且在兩(2)個出口埠處離開冷卻螺管340,該兩個出口埠包含與冷卻螺管340之主要冷卻螺管340’部分流體連通的一第一出口埠344’及與冷卻螺管3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340”流體連通的一第二出口埠344”。自第一埠344’離開冷卻螺管340的冷工作流體之部分經由一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回流至冷卻水回流164。自第二埠344”離開冷卻螺管340的冷工作流體之部分被部分遞送至再加熱螺管370之一輸入372且部分至一控制閥系統390。在所繪示之空氣調節系統300中,控制閥系統控制離開冷卻螺管3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340”的冷激工作流體中被遞送至再加熱螺管370之量對回流至冷卻水回流164之量的比例,藉此實現對再加熱廻路之控制。
一般言之,在標的相關技術中,主要螺管所需之冷卻能力等於冷卻並除濕經調節空間所需之總冷卻減去由預冷卻螺管提供之冷卻之量。由於預冷卻依據所使用之再加熱之量而變化,故若不存在對於再加熱之需求(如在空間中之一峰值等濕冷卻需求),則將無可用預冷卻來抵消所需之主要冷卻能力。因此,主要螺管之能力係基於總峰值冷卻負荷。預冷卻螺管之能力依據由再加熱螺管所需之熱所需之熱量而變化。
預冷卻螺管及主要冷卻螺管之熱交換表面係針對其等各自峰值職責經選擇,峰值職責通常係:主要螺管之峰值房間等濕冷卻及經組合主要與預冷卻螺管之峰值除濕。因而,由於此兩個職責非同時,故兩個螺管之總表面積大於針對個別職責之各者選擇之一最佳化螺管。
因此,認為可期望提供將容許兩個螺管共用滿足表示自峰值等濕冷卻至除濕之冷卻要求之各種操作條件所需之各自預冷卻及主要冷 卻之一系統,且將使該系統緊密以節省空間且該系統將消除封閉環路運行循環系統之泵。
亦認為可期望提供一單一螺管,其經特殊廻路化使得再加熱及加熱功能可與預冷卻及主要功能一起整合至一單一螺管中,該單一螺管將滿足表示自峰值冷卻等濕冷卻至除濕之冷卻要求且表示自再加熱至加熱之加熱要求之各種操作條件,且該系統將被製成緊密的以節省空間。
亦認為可期望提供改良圖1至圖3中展示之先前系統之效率及能力之系統及方法。
例示性實施例之概述
本申請案係關於空氣調節方法及設備之技術。更特定言之,本申請案係關於用於有效控制如藉由流動通過一冷卻螺管或類似者而已經歷一冷卻程序的一氣流之水分含量之方法及設備。本文中展示且描述之例示性實施例具體適用於待遞送至商業或住宅結構之經佔用空間中的一供應氣流之加熱、冷卻及除濕。使用與主要冷卻水冷卻螺管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預冷卻螺管預冷卻進入空氣調節螺管之回流氣流。使用與來自一冷卻水冷卻廠之供應冷卻水流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主要冷卻螺管冷卻離開預冷卻螺管之氣流。藉由經抽取回流氣流熱能,可使用其中可藉由一專用流體泵將離開預冷卻螺管之暖水遞送至再加熱螺管之一再加熱螺管設備,使供應空氣選擇性地變暖。經佔用空間之加熱可使用經組合再加熱及冷卻螺管組合一替代熱源(諸如氣體、油、太陽、電或類似者)實現且將特定參考其描述。
本文中之例示性實施例可搭配相關聯雙管道及/或四管道空 氣調節系統操作。本文中之例示性實施例藉由代替性地使用已經存在於雙管道及/或四管道系統之待供應至冷卻水螺管及/或再加熱螺管用於循環運行循環系統中之水所需之壓力之(若干)工作流體(通常言之,水)中之壓力而消除對於上文描述之單獨專用流體泵之需要。
除了消除對於單獨流體泵之需要,例示性實施例之另一益處係當需要預冷卻但不需要再加熱時,預冷卻螺管及主要螺管兩者可共用主要冷卻功能達峰值冷卻需求之時段。此經共用冷卻能力將實現主要冷卻螺管之大小之一減小。
此方法之另一增強將預冷卻螺管及主要冷卻螺管之功能組合成經特殊廻路化之一單一螺管。經特殊廻路化之單一螺管可接著安裝於一標準冷卻水螺管之空間中且消除對於較大裝備單元及設備室之需要。
然而,將瞭解,實施例具有其他及更廣應用,諸如循環加熱應用,其中一供應氣流在用於加熱應用時在再加熱螺管及/或預冷卻螺管處被加熱,而無關於冷卻水廠冷卻之同時操作模式。
本文中之實施例透過新增一運行循環系統而改良一習知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之冷卻及除濕,該運行循環系統將主要冷卻水螺管與運行循環系統預冷卻螺管及再加熱螺管整合,使得主要螺管及預冷卻螺管兩者之冷卻職責在相同冷卻水流上一起且依序操作。已由在主要螺管及預冷卻螺管兩者中抽取之熱變暖之離開預冷卻螺管之冷卻水流可視再加熱職責之需要轉向至再加熱螺管以完整濕度控制。如此經構形之一系統能夠在一廣泛範圍之條件內連續操作以獨立於空間冷卻之等濕冷卻要求而提供室內空間除濕。此外,根據較佳實施例,可使用整體系統以透過一加熱熱水源之方便使用而加熱空間。
在一項實施例中,兩個冷卻螺管係以串聯氣流及串聯反向冷卻水流予以配置用於冷卻及除濕職責,且在主要冷卻螺管之下游提供一加熱螺管用於再加熱職責。使用控制閥以透過本發明之各種流動廻路使水流轉向。在另一實施中,預冷卻螺管及主要冷卻螺管兩者之功能被組合於經特殊廻路化以整合預冷卻及主要冷卻功能兩者之一單一螺管中。
自組合隨附圖式進行之以下描述及隨附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將變得明白本文中之實施例之額外優點及特徵。
20:氣流
40:單一經組合螺管
40’:主要冷卻區段
40”:預冷卻區段
40''':管
40'''':管
42:集管導管
42:饋進管
42'''':管
44’:中間出口集管
44”:出口集管導管
44''':饋進管
44'''':饋進管
46:回彎管
46’:回彎管
50:工作流體
54:第一部分
56:加熱流體/工作流體
64:饋進管
70:加熱螺管部分
72:集管導管
72’:饋進管
72”:管
74:出口集管導管
74’:饋進管
100: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
110:外殼
120:暖回流氣流
130:經冷卻供應氣流
140:冷卻螺管
142:輸入
144:輸出
150:工作流體
160:冷卻水源
162:冷卻水源導管
164:冷卻水回流
166:冷卻水回流導管
166’:連接/輸入/入口/輸出埠
166”:連接/第一連接
166''':連接/第二連接
166'''':廢料連接
200:熱水加熱系統
210:外殼
220:暖回流氣流
228:上游供應氣流/經冷卻供應氣流
230:經冷卻及/或經加熱供應氣流/下游供應氣流/經再加熱供應 氣流
240:冷卻螺管
242:輸入
244:輸出
250:冷工作流體
252:暖工作流體
270:再加熱螺管
272:輸入
274:輸出
280:暖水供應/暖水源
282:暖水源導管
284:熱源熱水回流/暖水回流
286:暖水回流導管
300:空氣調節系統
320:回流氣流
330:經冷卻供應氣流
340:冷卻螺管
340’:主要冷卻部分
340”:預冷卻部分
342:輸入埠
344’:第一出口埠
344”:第二出口埠
350:冷工作流體
370:再加熱螺管
372:輸入
390:控制閥系統
400:空氣調節系統/導管系統/水分控制系統
410:螺管組
420:氣流/回流氣流/外部氣流
426:經預冷卻氣流
428:經冷卻氣流
430:氣流/供應氣流
440:主要冷卻螺管
442:主要冷卻螺管入口
444:螺管出口
450:總冷卻水流/工作流體
454:第一部分
456:第二部分
464:回繞系統/回繞流體導管
466:回繞系統/回繞流體導管
466’:回繞環路回流導管/冷卻水回流導管
470:再加熱螺管
472:入口
474:輸出;出口連接
480:調節器廻路
482:調節器廻路
486:平衡閥系統/第一手動平衡閥
488:平衡閥系統/第二手動平衡閥
490:預冷卻螺管
492:入口
494:出口
500:水分控制系統
520:回流氣流
528:氣流/經冷卻供應氣流
530:氣流/經再加熱供應氣流
534:第三平衡閥
540:冷卻螺管
550:冷工作流體
552:熱水流/暖工作流體
554:第一工作流體流
556:工作流體流
566:管路/回繞流體導管
566’:冷卻水回流導管/回繞流體橋導管
570:再加熱螺管
572:加熱螺管入口
574:出口
580:調節器廻路/平衡閥系統
582:調節器廻路
586:第一平衡閥
588:平衡閥系統/第二平衡閥
590:預冷卻螺管
592:輸入
594:輸出
598:自動節流閥
600:水分控制系統/系統管路
620:回流氣流
628:氣流
630:供應氣流
640:冷卻螺管
644:輸出
650:冷卻水流/工作流體/所要值
654:第一部分
656:第二部分
664:回繞流體導管
666:回繞流體導管
666’:冷卻水回流導管
672:輸入
674:輸出
680:調節器廻路
682:調節器廻路
684:工作流體
686:平衡閥系統/第一手動平衡閥
688:第二手動平衡閥
690:預冷卻螺管
692:輸入
694:輸出
696:自動控制閥/自動節流閥
700:水分控制系統
720:回流氣流
728:經冷卻供應氣流
730:供應氣流
734:第三平衡閥
740:冷卻螺管
750:冷工作流體
752:暖工作流體
754:第一部分
756:第二部分
764:回繞流體導管
766:回繞流體導管
766”:橋導管部分
770:再加熱螺管
772:輸入
774:輸出
780:調節器廻路
782:調節器廻路/平衡閥系統
783:摻合調節器
786:第一平衡閥
788:第二平衡閥系統
790:預冷卻螺管
792:輸入
794:輸出
798:自動節流閥
800:水分控制系統/管路系統
810:外殼
820:回流氣流
828:氣流
830:供應氣流
840’:冷卻螺管部分
840”:預冷卻螺管部分
840''':再加熱部分
842:輸入
842’:輸入
844’:輸出
844”:輸出
850:工作流體
854:第一部分
856:第二部分
864:旁通流體導管
866:回繞流體導管
866’:冷卻水回流導管
870:再加熱螺管部分
872:輸入
874:輸出
880:調節器廻路
882:調節器廻路
884:流量體積
886:第一平衡閥/第一手動平衡閥
888:第二平衡閥/第二手動平衡閥
896:自動節流閥
900:水分控制系統
910:外殼
920:回流氣流
928:經冷卻供應氣流
930:供應氣流
934:第二平衡閥
940:經組合冷卻螺管
940’:主要冷卻螺管部分
940”:預冷卻螺管部分
940''':再加熱螺管部分
942:螺管入口集管
942’:螺管入口集管
944’:輸入
944”:輸出
950:冷卻水/冷工作流體
952:暖工作流體
954:第一部分
956:第二部分
956’:經摻合暖工作流體
964:旁通流體導管
966:回繞流體導管
966’:橋導管部分/冷卻水回流導管
966”:回流導管
970:再加熱螺管部分
972:輸入
974:輸出
980:平衡閥/調節器廻路
982:調節器廻路
983:摻合調節器
986:第三平衡閥
988:第一平衡閥
998:自動節流閥
1000:水分控制系統
1010:外殼
1020:回流氣流
1028:經冷卻供應氣流
1030:供應氣流
1040:空氣處理螺管/經組合螺管
1040’:冷卻螺管部分
1040”:預冷卻螺管部分
1040''':再加熱螺管部分
1042:輸入
1042’:輸入
1044’:輸出
1044”:輸出
1050:工作流體
1052:第二自動節流閥
1054:第一部分
1056:第二部分
1056’:第二部分
1058:廢料流
1064:旁通流體導管
1066:回繞流體導管
1066’:回繞流體導管
1066”:冷卻水回流導管
1068:廢料導管
1070:再加熱螺管部分
1072:輸入
1074:輸出
1076:第三手動平衡閥
1080:調節器廻路
1082:調節器廻路
1084:流量體積
1086:第一平衡閥
1088:第二平衡閥
1096:自動節流閥
1100:水分控制系統
1120:回流氣流/外部氣流
1128:經冷卻供應氣流
1130:氣流/供應空氣
1134:第三平衡閥
1140:經組合冷卻螺管
1140’:冷卻螺管部分
1140”:預冷卻螺管區段
1142:輸入
1142’:輸入
1144”:輸出
1146:第二自動節流閥
1150:冷工作流體
1152:暖工作流體
1154:第一部分
1156:第二部分
1156’:暖轉移環路流體
1164:旁通流體導管
1166:回繞流體導管
1166’:橋導管部分
1166”:回繞流體橋導管
1168:冷卻水回流導管
1168’:廢料連接
1170:再加熱螺管部分
1172:輸入
1174:輸出
1175:第三平衡閥
1176:廢料部分
1180:調節器廻路
1182:調節器廻路
1183:摻合調節器
1186:第一平衡閥
1188:第二平衡閥系統
1196:第二自動節流閥
1198:自動節流閥
BV-1:平衡閥
BV-2:平衡閥
CV-1:冷卻水閥
CV-2:控制閥/加熱熱水閥
CV-3:控制閥
CV-4:節流閥
本文中之實施例可在某些部分及部分之配置中採取實體形式,其等將在本說明書中詳細描述且在形成本說明書之一部分之附圖中繪示且其中:圖1係如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一標準雙管道空氣調節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2係如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一標準四管道空氣調節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3係如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具有再加熱且可搭配圖1之標準雙管道空氣調節系統之單一冷卻水供應使用的一空氣調節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4繪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可搭配圖1之標準之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之單一冷卻水源160及冷卻水回流164操作用於潛熱抽取之一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5繪示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可搭配圖2之冷卻水系統之冷卻水源160及回流164以及熱水系統200之暖水供應280及回流284操作用於 潛熱抽取之一標準四管道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6繪示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具有一附加控制閥之圖4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7繪示根據一第四實施例之具有一附加控制閥之圖5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8繪示根據一第五實施例之具有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經組合預冷卻及主要冷卻螺管且可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系統操作用於潛熱抽取之一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8A繪示具有與圖8之複合冷卻螺管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加熱螺管之圖8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9繪示根據一第六實施例之具有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經組合預冷卻及主要冷卻螺管且可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及熱水系統200操作用於潛熱抽取之一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9A繪示具有與圖9之複合冷卻螺管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加熱螺管之圖9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10繪示根據一第七實施例之具有一附加控制閥之圖8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10A繪示具有與圖10之複合冷卻螺管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加熱螺管之圖10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11繪示根據一第八實施例之具有一附加控制閥之圖9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11A繪示具有與圖11之複合冷卻螺管整合成一單一複合 螺管之加熱螺管之圖10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12A及圖12B繪示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一經組合預冷卻螺管及主要冷卻螺管之詳細視圖。
圖12C及圖12D分別繪示具有與圖12A及圖12B之複合冷卻螺管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加熱螺管之圖12A及圖12B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13繪示用於描述使用再加熱以進行濕度控制之益處之一濕度查算圖。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係2017年6月12日申請之申請案第15/620,585號之部份接續申請案。
本申請案與以下專利相關:標題為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tent Heat Extraction With Cooling Coil Freeze Protection And Complete Recovery Of Heat Of Rejection In Dx Systems之美國專利第5,802,862號;標題為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tent Heat Extraction之美國專利第5,493,871號;標題為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tent Heat Extraction之美國專利第5,337,577號;標題為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tent Heat Extraction之美國專利第5,228,302號;及標題為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tent Heat Extraction之美國專利第5,181,552號,該等案之各者之內容以引用的方式完全併入本文中。
現參考圖式,其中展示僅係為了繪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之目的且並非為了限制其之目的,各個圖展示用於調節一經佔用空間中之 空氣之一水分控制設備10。
圖4繪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可搭配一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圖1)之一單一冷卻水源160及一冷卻水回流164操作用於潛熱抽取之一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首先參考圖4,繪示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之提供一氣流420之經改良潛熱抽取之一空氣調節系統400。一般言之,系統400包括一螺管組410及一導管系統400,該導管系統400經構形以:將一冷卻水供應(CHWS)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未展示)遞送至螺管組410;將冷卻水在螺管組410之各種組件之間選擇性地循環,如下文將詳細描述;且將循環水作為一冷卻水回流(CHWR)回流至相關聯冷卻水源(未展示)。總而言之,系統400管理對於自氣流之一回流及/或外部氣流420提取之潛熱之精確控制,以將一供應氣流430遞送至一經佔用空間(諸如一建築物或類似者)。
在例示性實施例中,螺管組410包括相對於氣流420串聯配置之三(3)個螺管。特定言之,螺管組410包括一預冷卻螺管490、一主要冷卻螺管440及一再加熱螺管470。在圖4之例示性實施例中,預冷卻螺管490、主要冷卻螺管440及再加熱螺管470之各者經分開形成。預冷卻螺管490、主要冷卻螺管440及再加熱螺管470藉由以下步驟而共同將氣流420之回流氣流420轉換為具有經改良潛熱性質之供應氣流430:首先,使用預冷卻螺管490將回流氣流420轉換為一經預冷卻氣流426;接著,使用主要冷卻螺管440將經預冷卻氣流426轉換為一經冷卻氣流428;且最後,將經冷卻氣流428轉換為氣流430以遞送至經佔用空間。
下文稱為冷卻水的工作流體在CHWS處進入系統之管路且繼續至其中冷卻水進入螺管之管的主要冷卻螺管入口442且在螺管出口 444處離開螺管。隨著冷卻水行進通過主要冷卻螺管440之管,由在螺管之鰭上通過之空氣使水變暖。離開冷卻水螺管之冷卻水將藉由經預設平衡閥BV-1及BV-2之動作以總冷卻水流之一部分流動至預冷卻螺管490之入口492或透過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自系統被抽取。在入口492處流動至預冷卻螺管490之冷卻水之部分用於再加熱。冷卻水在入口492處進入預冷卻螺管490且在出口494處離開預冷卻螺管。隨著氣流420被冷卻至426處之條件,由通過螺管之鰭及管之熱轉移使行進通過螺管之冷卻水變暖。由於通過預冷卻螺管490之冷卻水流係總冷卻水流450之一部分,故水流將以比完整冷卻水流450經轉移通過預冷卻螺管之情況更大之一速率增加溫度。冷卻水流之較大溫度對於再加熱螺管470之再加熱功能有益。
由預冷卻功能變暖之冷卻水流藉由一系列導管(被稱為回繞系統464/466,其等在連接166’處連接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自預冷卻螺管490之出口494轉移至再加熱螺管470之入口472。變暖之冷卻水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之管。隨著熱被轉移通過螺管470之管及鰭,水冷卻,此係因為氣流在其自428流動至430時變暖。由再加熱程序之熱轉移動作再冷卻的變暖之冷卻水流透過導管468被轉移至其中其與來自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冷卻水流重組之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連接166”。經重組總流透過導管166之一延續部分被轉移至其中其將回流至中央冷卻水廠(未展示)之冷卻水回流CHWR 164。
圖4繪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可搭配圖1之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之單一冷卻水源160及冷卻水回流164操作用於潛熱抽取之一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
圖4之實施例在其中可期望提供一暖且經除濕的供應氣流 430之應用中尤其適合且找到特定用途。
實施例係有益的,此係因為其使用來自預冷卻螺管490之預冷卻程序的經回收熱以為再加熱螺管470中之再加熱程序提供熱。
包含提供再加熱之手段具有優於諸如圖1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優點。
包含使用經回收熱用於再加熱及降低回流工作流體456’之溫度、藉此降低回流工作流體164之溫度以降低中央冷卻水系統之冷卻要求具有優於諸如圖2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進一步優點。
圖4展示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之用於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使用的一水分控制系統400,該水分控制系統400包含:一相關聯冷卻螺管440,其中流動通過冷卻螺管440之一工作流體450吸收來自一回流氣流420之熱能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430;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其將工作流體450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遞送至冷卻螺管440;及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其將工作流體450自冷卻螺管44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在所展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圖解中,水分控制設備400包含在回流氣流420中之一預冷卻螺管490、在供應氣流430中之一再加熱螺管470、一回繞流體導管464、466及一調節器廻路480。預冷卻螺管490接收工作流體450之一第一部分454且在回流氣流420與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490的工作流體450之第一部分454之間交換熱能。再加熱螺管470接收工作流體450之一第二部分456且在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470的工作流體450之第二部分456與供應氣流430之間交換熱能。回繞流體導管464、4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預冷卻螺管490及再加熱螺管470可操作地流體連通。回繞流體導管464、466將工作流體 450之第一部分454及第二部分456含有地引導通過回繞流體導管464、466之一輸入166’、預冷卻螺管490、再加熱螺管470及相關聯回繞環路回流導管466’之一串聯配置至其在連接166’處至回流冷卻水導管166之連接。調節器廻路480與回繞流體導管464、466之輸入166’且與相關聯回繞環路回流導管可操作地耦合。調節器廻路480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工作流體450之第一部分454,以將工作流體450之第一部分454連通至回繞流體導管464、466之輸入166’。
應瞭解,在例示性實施例中,例示性水分控制系統400之預冷卻螺管490包含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入492,且再加熱螺管470類似地包含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4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出474。較佳地,回繞流體導管466將工作流體450之第一部分454之全部自預冷卻螺管490之一輸出494含有地引導至再加熱螺管470之一輸入472作為工作流體450之第二部分456。回繞流體導管466進一步較佳將工作流體450之第二部分456之全部自再加熱螺管470之輸出474含有地引導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以將工作流體450之第二部分456回流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
在一實施例中,水分控制系統400之調節器廻路482包含一平衡閥系統488。較佳地,平衡閥系統488安置於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一第一連接166”與回繞流體導管464、466之輸入166’之間的一流體連接處。以此方式,平衡閥488可經設定以使用工作流體之壓力建立工作流體450之第一流動454以實現第一部分在至回繞導管464之入口166’處流動至回繞導管464中。
在一特定例示性實施例中,本例示性水分控制系統400之 調節器廻路480之平衡閥系統486包含第一手動平衡閥486。第一手動平衡閥486安置於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466’之一第一連接166”與相關聯再加熱螺管470之出口連接474之間。在其較佳形式中,第一手動平衡閥486可調整以控制進入回繞流體導管464、466之輸入166’作為工作流體450之第一部分的工作流體450之一流量體積。又在其較佳形式中,第二手動平衡閥488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直通地安置在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連接166”與主要螺管440之出口連接444之間。第二手動平衡閥488可調整以控制在連接166”處進入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工作流體450之一流量體積。
操作上,本例示性水分控制系統400之調節器廻路480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工作流體450之第一部分454,以將工作流體450之第一部分454連通至預冷卻螺管490之輸入492。又,操作上,本例示性系統400之廻路482之調節器計量不進入回繞環路的工作流體450之部分。重要的係應注意,廻路482之平衡閥488之操作導致在入口處至回繞環路166’的工作流體450中足以將工作流體之第一部分轉向至並通過回繞環路464/466之一壓力。
根據一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400包含上文組合冷卻螺管440、將工作流體450自相關聯冷卻水源160遞送至冷卻螺管440之冷卻水源導管162及將工作流體450自冷卻螺管440回流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之冷卻水回流導管166描述之組件。
圖5繪示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可搭配圖2之包括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及加熱熱水系統200之標準四管道空氣調節系統之冷卻水源160及回流164以及暖水供應280及回流284操作用於潛熱抽取之一 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參考圖5,將一熱源新增至管路系統。熱源係來自一中央加熱廠(未展示)或一局部熱水器(亦未展示)之一熱水供應HWS。熱水供應受控於控制閥CV-2。在管道中在至再加熱/加熱螺管之入口處(在572處)將熱水流引入至系統。通過再加熱螺管570的工作流體流將係第一工作流體流554及熱水流552之一混合物。此將提供工作流體流556與552處之流體成比例之一增加。經增加溫度及經增加流量將提供被轉移至氣流530之熱之一增加,如先前描述。當需要滿足在再加熱程序中所需之熱時,此熱將增補在預冷卻程序中提供之熱。熱源熱水回流284(HWR)透過在螺管連接572處連接至管路566之一管道與HWS成比例地回流至熱水系統(未展示)。當在經調節房間或程序中不需要冷卻或除濕時,HWS亦可用於加熱目的。關閉冷卻水閥CV-1,從而防止水在加熱操作模式期間轉移至冷卻水系統。加熱熱水閥CV-2打開以容許熱水在加熱螺管入口572處進入加熱螺管且在如先前描述般將熱轉移至氣流(528至530)之後在出口574處離開。來自574之熱水回流(HWR)回流至加熱熱水系統284(未展示)。
圖5之實施例在其中期望高於可由來自預冷卻程序的熱提供之溫度之供應氣流之一可變溫度之應用中尤其適合且找到特定用途。
實施例係有益的,此係因為可將自一熱源280可用之熱添加至來自預冷卻程序的熱以提供供應氣流之溫度之一增加。
包含用於一再加熱程序的一熱水源以升高供應氣流530之溫度且降低供應氣流530之相對濕度具有優於諸如圖1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優點。
包含使用自預冷卻程序中之空氣轉移之熱具有優於諸如圖 2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進一步優點,該熱變為用於再加熱螺管中之再加熱程序的第一熱且預冷卻程序中之該熱轉移引起冷卻水工作流體中之熱之一減少,藉此減少冷卻水中央廠(未展示)中之冷卻之需要。
圖5展示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之用於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及熱水加熱系統200使用的一水分控制系統500,該水分控制系統500包含:一相關聯冷卻螺管540,其中流動通過相關聯冷卻螺管540之一冷工作流體550吸收來自一回流氣流520之熱能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528;一相關聯再加熱螺管570,其中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570之一暖工作流體552將熱能添加至經冷卻供應氣流528作為一經再加熱供應氣流530;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其將冷工作流體550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遞送至冷卻螺管540;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其將冷工作流體550自冷卻螺管54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一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其將來自一相關聯熱水源280之暖工作流體552遞送至再加熱螺管570;一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其將暖工作流體552自再加熱螺管570回流至一相關聯熱水回流284。在所展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圖解中,水分控制設備500包含在回流氣流520中之一預冷卻螺管590、一回繞流體導管564及一調節器廻路580。預冷卻螺管590接收冷工作流體550之一第一部分554且在回流氣流520與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590的冷工作流體550之第一部分554之間交換熱能。
例示性實施例之回繞流體導管564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預冷卻螺管590、相關聯再加熱螺管570及熱水回流導管28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回繞流體導管564含有地引導冷工作流體550之第一部分554通過回繞流體導管564之一輸入166’、預冷卻螺管590及相關聯再加熱 螺管570之一串聯配置。
例示性實施例之調節器廻路580與回繞流體導管564之輸入166’且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566’可操作地耦合。功能上,調節器廻路580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冷工作流體550之第一部分554,以將冷工作流體550之第一部分554連通至回繞流體導管564之輸入166’。
特定言之且如展示,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水分控制系統500之預冷卻螺管590包含經由回繞流體導管564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入592。此外,回繞流體導管564經構形以將冷工作流體550之第一部分554之全部自預冷卻螺管590之一輸出594含有地引導至相關聯再加熱螺管570之一輸入572。又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回繞流體導管564包含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與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流體地耦合的一橋導管部分566”。
在其較佳形式中,根據所繪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500之調節器廻路582包含一平衡閥系統588。較佳地,平衡閥系統588安置於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一第一連接166”與回繞流體導管564、566之輸入166’之間的一流體連接處。以此方式,平衡閥588可經設定以使用工作流體之壓力建立工作流體550之第一流554以實現第一部分在至回繞導管564之入口166’處流動至回繞導管564中。
在例示性實施例之一個形式中,水分控制系統500之調節器廻路580之平衡閥系統580包含一第一平衡閥586及一摻合調節器廻路583。如展示,第二平衡閥588在回繞流體導管166之輸入166’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第一連接166”之間直通地安置。進一步如展示,摻 合調節器583安置於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再加熱螺管570之輸出574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566’之第一連接166”之間的連接處。
較佳的係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500之第一平衡閥586可調整以控制進入回繞流體導管564之輸入166’作為冷工作流體550之第一部分554的冷工作流體550之一流量體積。以此方式,平衡閥586可經設定以使用工作流體之壓力建立工作流體550之第一流554以實現第一部分在至回繞導管564/566之入口166’處流動至回繞導管564中。
又進一步如展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500之摻合調節器583包含一第三平衡閥534。摻合調節器583之第三平衡閥534在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566’之一第二連接166'''與熱水回流284之間安置於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中。第三平衡閥534可調整以控制被回流至相關聯熱水回流284之暖及冷工作流體的一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類似地,摻合調節器580之第一平衡閥586安置於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566’之第一連接166”與第二連接166'''之間,第三平衡閥586可調整以控制被回流至相關聯冷水回流164之暖及冷工作流體的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
例示性實施例之各種組件較佳係垂直的,如展示。更特定言之,再加熱螺管570之輸出574經由第三平衡閥534與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流體連通。某種程度上類似地,再加熱螺管570之輸出574經由第一平衡閥58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流體連通。
於根據所繪示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500之熱水供應導管282中進一步提供一自動節流閥598。如展示,自動節流閥598安置於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與回繞流體導管566之間。功能上,自動節流閥598回應 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經由回繞流體橋導管566’進入相關聯再加熱螺管570中之暖工作流體552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圖6繪示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具有一附加控制閥之圖4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參考圖6,將控制閥CV-3新增至圖4中繪示之系統。使用此閥以調節被容許轉移至預冷卻螺管690或被容許繼續直接在連接166”處至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水之量。當CV-3打開時,至預冷卻螺管690及至再加熱螺管670之冷卻水流將與由平衡閥BV-1及BV-2之位置手動地設定般成比例。當CV-3關閉時,100%之冷卻水流將轉移至預冷卻螺管。當存在完整冷卻水流650通過預冷卻螺管時,藉由預冷卻功能之動作之水溫增加將不增加至足以提供一有用再加熱能力。關閉閥CV-3將憑藉增加至預冷卻螺管690之冷卻水流650而提供氣流之經增加冷卻。因此,使用閥CV-3之調節將提供等濕冷卻之一增加或減少及潛在冷卻之一增加或減少,如下文之樣本計算中繪示。
圖6之實施例在其中需要調節流654/656之應用中尤其適合且找到特定用途。
實施例係有益的,此係因為可期望供應氣流630之一可變溫度及/或相對濕度以控制一程序或維持房間條件。
包含其具有將熱添加至氣流628以將氣溫升高至在流630中所需之氣溫之一手段具有優於諸如圖1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優點。
包含用於升高氣流628之溫度之熱係來自預冷卻程序的經回收熱具有優於諸如圖2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進一步優點。
圖6展示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之用於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 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使用的一水分控制系統600,該水分控制系統600包含:一相關聯冷卻螺管640,其中流動通過冷卻螺管640之一工作流體650吸收來自一回流氣流620之熱能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628;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其將工作流體650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遞送至冷卻螺管640;及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其將工作流體650自冷卻螺管64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在所展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圖解中,水分控制設備600包含在回流氣流620中之一預冷卻螺管690、在供應氣流630中之一再加熱螺管670、一回繞流體導管664、666及一調節器廻路680。預冷卻螺管690接收工作流體650之一第一部分654且在回流氣流620與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690的工作流體650之第一部分654之間交換熱能。再加熱螺管670接收工作流體650之一第二部分656且在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670的工作流體650之第二部分656與供應氣流630之間交換熱能。回繞流體導管664、6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預冷卻螺管690及再加熱螺管670可操作地流體連通。回繞流體導管664、666將工作流體650之第一部分654及第二部分656含有地引導通過回繞流體導管664、666之一輸入166’、預冷卻螺管690、再加熱螺管670及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666’之一串聯配置。調節器廻路680與回繞流體導管664、666之輸入166’且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調節器廻路680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工作流體650之第一部分654以在回繞流體導管664、666之輸入166’處連通工作流體650之第一部分654。
應瞭解,在例示性實施例中,例示性水分控制系統600之預冷卻螺管690包含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入692,且再加熱螺管670類似地包含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 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出674。較佳地,回繞流體導管664、666將工作流體650之第一部分654之全部自預冷卻螺管690之一輸出694含有地引導至再加熱螺管670之一輸入672作為工作流體650之第二部分656。回繞流體導管666’進一步較佳將工作流體650之第二部分656之全部自再加熱螺管670之輸出674含有地引導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以將工作流體650之第二部分656回流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
在一實施例中,水分控制系統600之調節器廻路680包含一平衡閥系統686。較佳地,平衡閥系統686安置於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與回繞流體導管664、666之輸入166’之間的一流體連接處。以此方式,可藉由關閉自動控制閥696,接著調整平衡閥686至所要值650而使至回流164之最大工作流體流650平衡至所要值。
在一特定例示性實施例中,本例示性水分控制系統600之調節器廻路680之平衡閥系統686包含第一手動平衡閥686。第一手動平衡閥686安置於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一第一連接166”與回繞流體導管664、666之輸入166’之間。在其較佳形式中,第一手動平衡閥686可調整以控制進入回繞流體導管664、666之輸入166’作為工作流體650之第一部分的工作流體650之一流量體積。又在其較佳形式中,第二手動平衡閥688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直通地安置在至回繞流體導管664之第一連接166’與至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及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之連接166”之間。第二手動平衡閥688可調整以控制在第一連接166’處的工作流體650之一壓力。
操作上,本例示性水分控制系統600之調節器廻路680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工作流體650之第一部分654,以將工作 流體650之第一部分654連通至預冷卻螺管690之輸入692。
根據一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600包含上文組合冷卻螺管640、將工作流體650自相關聯冷卻水源160遞送至冷卻螺管640之冷卻水源導管162及將工作流體650自冷卻螺管640回流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之冷卻水回流導管166描述之組件。
又進一步,根據例示性實施例,水分控制系統600之調節器廻路682包含一自動節流閥696,自動節流閥696與第二手動平衡閥688串聯配置在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第一連接1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之間。自動節流閥696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選擇性地對自相關聯冷卻螺管640之輸出644行進且未經引導至預冷卻螺管690作為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690的工作流體650之第一部分654的工作流體684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圖7繪示根據一第四實施例之具有一附加控制閥之圖5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參考圖7,將一熱源新增至圖6之管路系統。系統之益處及操作如針對圖7中繪示之系統所描述。
圖7之實施例在其中期望高於可由來自預冷卻程序的熱提供之溫度之供應氣流之一可變溫度之應用中尤其適合且找到特定用途。
實施例係有益的,此係因為可將自一熱源280可用之熱添加至來自預冷卻程序的熱以提供供應氣流之溫度之一增加。
包含用於一再加熱程序的一熱水源以升高供應氣流730之溫度且降低供應氣流730之相對濕度具有優於諸如圖1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優點。
圖7展示根據一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用於搭配由雙管道 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及一加熱熱水系統200組成之一相關聯四管道空氣調節系統700使用的一水分控制系統700,該水分控制系統700包含:一相關聯冷卻螺管740,其中流動通過相關聯冷卻螺管740之一冷工作流體750吸收來自一回流氣流720之熱能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728;一相關聯再加熱螺管770,其中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770之一暖工作流體752將熱能添加至經冷卻供應氣流728作為一經再加熱供應氣流730;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其將冷工作流體750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遞送至冷卻螺管740;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其將冷工作流體750自冷卻螺管74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一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其將來自一相關聯熱水源280之暖工作流體752遞送至再加熱螺管770;一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其將暖工作流體752自再加熱螺管770回流至一相關聯熱水回流284。
在所展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圖解中,水分控制設備700包含在回流氣流720中之一預冷卻螺管790、一回繞流體導管764、766及一調節器廻路780。預冷卻螺管790接收冷工作流體750之一第一部分754且在回流氣流720與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790的冷工作流體750之第一部分754之間交換熱能。
例示性實施例之回繞流體導管764、7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預冷卻螺管790、相關聯再加熱螺管770及熱水回流導管28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回繞流體導管764含有地引導冷工作流體750之第一部分754通過回繞流體導管764之一輸入166’、預冷卻螺管790及相關聯再加熱螺管770之一串聯配置。
例示性實施例之含有一第一平衡閥786之調節器廻路780與 回繞流體導管764之輸入166’且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功能上,調節器廻路780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冷工作流體750之第一部分754,以將冷工作流體750之第一部分754連通至回繞流體導管764之輸入166’。
特定言之且如展示,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水分控制系統700之預冷卻螺管790包含經由回繞流體導管764、7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入792。此外,回繞流體導管764經構形以將冷工作流體750之第一部分754之全部自預冷卻螺管790之一輸出794含有地引導至相關聯再加熱螺管770之一輸入772。又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回繞流體導管764包含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與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流體地耦合的一橋導管部分766”。
在其較佳形式中,根據所繪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700之調節器廻路782包含一第二平衡閥系統788。較佳地,平衡閥系統782安置於以下兩者之間的一流體連接處:回繞流體導管764之輸入166’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一第一連接166”。
在例示性實施例之一個形式中,調節廻路780包含在回繞流體導管764之輸入166’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第一連接166”之間直通地安置之第一平衡閥系統786。進一步如展示,摻合調節器783安置於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中在至回流導管766”之連接166'''與再加熱回流284之間的連接處。
較佳的係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700之第一平衡閥786可調整以控制進入回繞流體導管764之輸入166’作為冷工作流體750之第一部分754的冷工作流體750之一流量體積。以此方式,工作流體 750之最小第一部分經引導至回繞導管、預冷卻螺管740及再加熱螺管770。
又進一步如展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700之摻合調節器783包含一第三平衡閥734。摻合調節器783之第三平衡閥734安置於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中且在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766”中之一第二連接166'''與熱水回流284之間。第三平衡閥734可調整以控制被回流至相關聯熱水回流284之暖及冷工作流體的一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類似地,摻合調節器780之第一平衡閥786安置於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766’中之第一連接166”與第二連接166'''之間,第一平衡閥786可調整以控制被回流至相關聯冷水回流164之暖及冷工作流體的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
例示性實施例之各種組件較佳係垂直的,如展示。更特定言之,再加熱螺管770之輸出774經由第三平衡閥734與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流體連通。某種程度上類似地,再加熱螺管770之輸出774經由第一平衡閥78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流體連通。
於根據所繪示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700之熱水供應導管282中進一步提供一自動節流閥798。如展示,自動節流閥798安置於相關聯熱水源280與回繞流體導管766之間。功能上,自動節流閥798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經由回繞流體橋導管766’進入相關聯再加熱螺管770中的暖工作流體752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特定言之且繼續參考圖7中展示之實施例,水分控制系統700之調節器廻路782進一步包含與第二平衡閥788串聯安置之一第二自動節流閥796。第二自動節流閥796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 信號以對被回流至相關聯冷水回流164的冷工作流體(750)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圖8繪示根據一第五實施例之具有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經組合預冷卻及主要冷卻螺管且可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系統操作用於潛熱抽取之一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參考圖8,將圖4及圖6之預冷卻及主要冷卻螺管組合成一單一螺管。圖8繪示圖6之系統管路600。現被稱為管路系統800之系統管路600可如圖4中展示或如圖6中展示。系統之操作應如上文針對圖4及圖6描述。使用一經組合螺管將節約空氣處置單元之螺管隔室中之空間且藉此,視需要節約設備室中之空間。兩個螺管之組合亦將節約製造成本,此係因為將僅製造一個螺管,雖然該一個螺管更大,但其製造將少於兩個個別較小螺管之製造。
圖8之實施例在其中需要調節流854/856之應用中尤其適合且找到特定用途。
實施例係有益的,此係因為可期望供應氣流830之一可變溫度及/或相對濕度以控制一程序或維持房間條件。
包含其具有將熱添加至氣流828以將氣溫升高至在流830中所需之氣溫之一手段具有優於諸如圖1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優點。
包含用於升高氣流828之溫度之熱係來自預冷卻程序的經回收熱具有優於諸如圖2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進一步優點。
提供圖8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800,其用於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使用,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經由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遞送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流動之 一工作流體850且經由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使工作流體85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實施例之水分控制設備800包含一空氣處理螺管840、在供應氣流830中之一再加熱螺管部分870、一回繞流體導管866及與經組合螺管8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840”之旁通流體導管864之一輸入166’及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的一調節器廻路880。在例示性實施例中,空氣處理螺管840包含:一外殼810,其經構形以接收一回流氣流820至外殼810中且將回流氣流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830自外殼排出;複數個熱交換鰭,其等安置於外殼中;一冷卻螺管部分840’,其與複數個熱交換鰭機械地且熱耦合;及一預冷卻螺管部分840”,其在回流氣流820中且與複數個熱交換鰭機械地且熱耦合。冷卻螺管部分840’與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可操作地流體連通,且因而,經由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自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接收工作流體850且使工作流體流動通過其,藉此自回流氣流820吸收熱能作為經冷卻供應氣流830。
預冷卻螺管部分840”接收工作流體850之一第一部分854且在回流氣流820與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840”的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之間交換熱能,其中預冷卻螺管部分840”之一輸入842’與冷卻螺管部分840’之一輸出埠166’流體連通。取決於存在於經組合螺管8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840”及主要螺管部分840’之建構中之廻路之數目,輸出埠166’可係多個埠。
例示性實施例之再加熱螺管部分870接收工作流體850之一第二部分856且在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部分870的工作流體850之第二部分856與供應氣流830之間交換熱能。
例示性實施例之回繞流體導管8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 管166、預冷卻螺管部分840”及再加熱螺管部分870可操作地流體連通。回繞流體導管866將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及第二部分856含有地引導通過旁通流體導管864之一輸入166’、預冷卻螺管840”、再加熱螺管部分870及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866’之一串聯配置。
例示性實施例之調節器廻路880可操作以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以將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連通至回繞流體導管866之輸入844’。若存在一個單一廻路用於經組合螺管8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840”之流體流,則通過單一廻路之流體流將等於在166’處進入回繞環路之第一部分854。若將預冷卻螺管部分840”劃分為兩個廻路,則各廻路中之流體流將係流體流854之½且將存在至冷卻水回流166之兩個連接166’且若存在3個廻路,則各廻路中之流體流將係流體流854之1/3且將存在至冷卻水回流166之3個連接166’且針對預冷卻螺管部分840”之額外廻路依此類推。此將在螺管圖圖12A、圖12B、圖12C及圖12D中進一步描述。
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80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840”包含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或多個輸入166’。再加熱螺管部分870包括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8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出874。此外且如展示,回繞流體導管866將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之全部自預冷卻螺管部分840”之一輸入166’含有地引導至再加熱螺管部分870之一輸入872作為工作流體850之第二部分856。回繞流體導管866進一步將工作流體850之第二部分856之全部自再加熱螺管部分870之輸出874含有地引導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866’,以將工作流體850之第二部分856在連接166”處回流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
較佳地且如展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800之調節器廻路880包含在預冷卻螺管部分輸入1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之間安置於導管866’中之一第一平衡閥886。第一平衡閥886可手動地調整(故第一平衡閥886又稱第一手動平衡閥)以控制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840”的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之一流量體積及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部分870的工作流體850之第二部分856之一流量體積。類似地,第二平衡閥888係安置於主要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中在旁通流體導管864之輸入166’與連接166”處之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串聯配置之一手動平衡閥(故第二平衡閥888又稱第二手動平衡閥)。第二手動平衡閥888可調整以控制係工作流體850之用於工作流體850在旁通流體導管864之輸入連接166’處之壓力之一部分之一流量體積884。
如展示,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800之調節器廻路882包含一自動節流閥896,自動節流閥896安置於導管166中且與第二手動平衡閥888串聯在連接166’處之回繞流體導管854與連接166”處之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例示性實施例之自動節流閥896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自空氣處理螺管840之冷卻螺管部分840’之輸出166’行進且未經引導至空氣處理螺管8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840”作為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840”的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的工作流體850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圖8A繪示根據一第六實施例之具有整合成如圖8中指示之一單一複合螺管之經組合預冷卻及主要冷卻螺管與被組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加熱螺管之額外整合且可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系統操作用於潛熱抽取之一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參考圖8A,將圖4及圖6之預冷 卻、主要冷卻螺管及再加熱螺管組合成一單一螺管。圖8A繪示圖6之系統管路600。現被稱為管路系統800之系統管路600可如圖4中展示或如圖6中展示。系統之操作應如上文針對圖4及圖6描述。使用一經組合螺管將節約空氣處置單元之螺管隔室中之空間且藉此,視需要節約設備室中之空間。三個螺管之組合亦將節約製造成本,此係因為將僅製造一個螺管,雖然該一個螺管更大,但其製造將少於三個個別較小螺管之製造。
圖8A之實施例在其中需要調節流854/856之應用中尤其適合且找到特定用途。
實施例係有益的,此係因為可期望供應氣流830之一可變溫度及/或相對濕度以控制一程序或維持房間條件。
包含其具有將熱添加至氣流830以將氣溫升高至在流830中所需之氣溫之一手段具有優於諸如圖1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優點。
包含用於升高氣流828之溫度之熱係來自預冷卻程序的經回收熱具有優於諸如圖2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進一步優點。
提供圖8A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800,其用於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使用,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經由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遞送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流動之一工作流體850且經由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使工作流體85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實施例之水分控制設備800包含在供應氣流830中之一空氣處理螺管840、一旁通流體導管864、回繞流體導管866及與經組合螺管8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840”之旁通流體導管864之一輸入166’及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的一調節器廻路880。在例示性實施例 中,空氣處理螺管840包含:一外殼810,其經構形以接收一回流氣流820至外殼810中且將回流氣流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830自外殼排出;複數個熱交換鰭,其等安置於外殼中;一冷卻螺管部分840’,其與複數個熱交換鰭機械地且熱耦合;冷卻螺管部分840’,其與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可操作地流體連通且因而,經由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自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接收工作流體850且使工作流體流動通過其,藉此自回流氣流820吸收熱能作為經冷卻供應氣流828。一預冷卻螺管部分840”在回流氣流820中且與複數個熱交換鰭機械地且熱耦合。
預冷卻螺管部分840”接收工作流體850之一第一部分854且在回流氣流820與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840”的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之間交換熱能,其中預冷卻螺管部分840”之一輸入842’與冷卻螺管部分840’之一輸出埠166’流體連通。取決於存在於經組合螺管8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840”及主要螺管部分840’之建構中之廻路之數目,輸出埠166’可係多個埠。
例示性實施例之螺管840之再加熱部分840'''接收工作流體850之一第二部分856且在流動通過再加熱部分840'''的工作流體850之第二部分856與供應氣流830之間交換熱能。
例示性實施例之回繞流體導管8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預冷卻螺管部分840”及再加熱螺管部分840'''可操作地流體連通。回繞流體導管866將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及第二部分856含有地引導通過旁通流體導管864之一輸入166’、預冷卻螺管840”、再加熱螺管部分840'''及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866’之一串聯配置。
例示性實施例之調節器廻路880可操作以計量來自相關聯 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以將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連通至旁通流體導管864之輸入166’。若存在一個單一廻路用於經組合螺管8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840”之流體流,則通過單一廻路之流體流將等於在166’處進入回繞環路之第一部分854。若將預冷卻螺管部分840”劃分為兩個廻路,則各廻路中之流體流將係流體流854之½且將存在至冷卻水回流166之兩個連接166’且若存在3個廻路,則各廻路中之流體流將係流體流854之1/3且將存在至冷卻水回流166之3個連接且針對預冷卻螺管部分840”之額外廻路依此類推。此將在螺管圖圖12A、圖12B、圖12C及圖12D中進一步描述。
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80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840”包含一輸入166’或當螺管具有多個廻路時,將存在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多個輸入166’。再加熱螺管部分840'''包括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8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出874。此外且如展示,回繞流體導管866將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之全部自預冷卻螺管部分840”之一輸入166’含有地引導至再加熱螺管部分840'''之一輸入872作為工作流體850之第二部分856。回繞流體導管866進一步將工作流體850之第二部分856之全部自再加熱螺管部分840'''之輸出874含有地引導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866’,以將工作流體850之第二部分856在連接166”處回流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
較佳地且如展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800之調節器廻路880包含在預冷卻螺管部分輸入166’與連接166”處之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6之間安置於導管866’中之一第一平衡閥886。第一平衡閥886可手動地調整以控制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840”的工作流體850之 第一部分854之一流量體積及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部分840'''的工作流體850之第二部分856之一流量體積。類似地,第二平衡閥888係安置於主要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中在旁通流體導管864之輸入166’與連接166”處之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串聯配置之一手動平衡閥。第二手動平衡閥888可調整以控制係工作流體850之用於工作流體850在旁通流體導管864之輸入連接166’處之壓力之一部分之一流量體積884。
如展示,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800之調節器廻路882包含一自動節流閥896,自動節流閥896與第二手動平衡閥888串聯安置於導管166中且在連接166’處之回繞流體導管854與連接166”處之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例示性實施例之自動節流閥896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自空氣處理螺管840之冷卻螺管部分840’之輸出166’行進且未經引導至空氣處理螺管8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840”作為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840”的工作流體850之第一部分854的工作流體850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圖9繪示根據一第七實施例之具有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經組合預冷卻及主要冷卻螺管且可搭配一相關聯四管道冷卻水系統及加熱熱水系統操作用於潛熱抽取之一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參考圖9,將一熱源新增至圖8之管路系統。水分控制系統之益處及操作如針對圖5及圖7中繪示之系統所描述。
一般言之,主要冷卻螺管部分940’包括經組合冷卻螺管940之離開空氣列。冷卻水950自冷卻水源160流動至主要螺管部分940’之螺管入口集管942。在冷卻螺管中可存在多個廻路。主要冷卻螺管部分940’中之廻路之數目由製造實務建立以最佳化經組合冷卻螺管940之主要 冷卻螺管部分940’之效能。
主要螺管部分940’之螺管廻路使冷卻水之一部分流動至回流水出口集管944且亦使工作流體950之一第一部分流動至預冷卻螺管部分940”之入口166’。恰如同主要螺管區段940’,在預冷卻螺管區段中可存在多個廻路。
預冷卻冷卻螺管部分中之個別廻路之數目由製造實務建立以最佳化經組合冷卻螺管9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940”之效能。預冷卻部分940’之廻路之數目不一定需要匹配預冷卻部分廻路940”之數量。
一平衡閥980設定通過入口166’至旁通流體導管964及回繞流體導管966之最小第一部分流。
冷卻水流954之第一部分自個別入口166’流動至經組合冷卻螺管940之預冷卻螺管區段940”之個別預冷卻螺管廻路。個別廻路之各者之經組合流將等於至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流。
圖9之實施例在其中需要930處之供應氣流之一可變供應空氣溫度之應用中尤其適合且找到特定用途。
圖9展示根據一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用於搭配由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及一加熱熱水系統200組成之一相關聯四管道空氣調節系統900使用的一水分控制系統900,該水分控制系統900包含:一相關聯冷卻螺管部分940’,其中流動通過相關聯冷卻螺管部分940’之一冷工作流體950吸收來自一回流氣流920之熱能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928;一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70,其中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部分970之一暖工作流體952將熱能添加至經冷卻供應氣流928作為一經再加熱供應氣流930;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其將冷工作流體950自一相關聯冷卻水 源160遞送至冷卻螺管部分940’;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其將冷工作流體950自冷卻螺管部分94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一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其在需要增補加熱時將來自一相關聯熱水源280之暖工作流體952遞送至再加熱螺管部分970;一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其將暖工作流體952自再加熱螺管部分970回流至一相關聯熱水回流284。
在所展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圖解中,水分控制設備900包含在回流氣流920中之一預冷卻螺管部分940”、一旁通流體導管964、一回繞流體導管966及一調節器廻路980。預冷卻螺管部分940”接收冷工作流體950之一第一部分954且在回流氣流920與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940”的冷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954之間交換熱能。
例示性實施例之旁通流體導管964及回繞流體導管9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預冷卻螺管部分940”、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70及熱水回流導管28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旁通流體導管964及回繞流體導管966含有地引導冷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954通過回繞流體導管964/966之一輸入166’、預冷卻螺管部分940”及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70之一串聯配置。
例示性實施例之含有一第三平衡閥986之調節器廻路980與旁通流體導管964之輸入166’且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功能上,調節器廻路980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冷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954,以將冷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954連通至旁通流體導管964之輸入166’。
特定言之且如展示,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水分控制系統90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940”包含經由旁通流體導管964及回繞流體導管 9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入944’。此外,回繞流體導管966經構形以將冷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954之全部自預冷卻螺管部分940”之一輸出944”含有地引導至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70之一輸入972。又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回繞流體導管966包含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與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流體地耦合的一橋導管部分966’。
在其較佳形式中,根據所繪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900之調節器廻路982包含一第一平衡閥988。較佳地,平衡閥系統982安置於以下兩者之間的一流體連接處:旁通流體導管964之輸入166’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一第一連接166”。
在例示性實施例之一個形式中,調節廻路980包含在旁通流體導管964之輸入166’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第一連接166”之間直通地安置之第三平衡閥986。進一步如展示,摻合調節器983在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966’之第二連接166'''與熱水回流284之間安置於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中。
較佳的係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900之第三平衡閥986可調整以控制進入旁通流體導管964之輸入166’作為冷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954的冷工作流體950之一流量體積。以此方式,工作流體950之最小第一部分經引導至回繞導管、預冷卻螺管部分940”及再加熱螺管部分970。
又進一步如展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900之摻合調節器983包含一第二平衡閥934。摻合調節器983之第二平衡閥934在一第二連接166'''與相關聯熱水回流284之間安置於相關聯熱水回流 導管286中。第二平衡閥934可調整以控制被回流至相關聯熱水回流284之暖及冷工作流體的一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類似地,摻合調節器980之第三平衡閥986安置於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966’之第一連接166”與第二連接166'''之間,第三平衡閥986可調整以控制被回流至相關聯冷水回流164之暖及冷工作流體的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
例示性實施例之各種組件較佳係垂直的,如展示。更特定言之,再加熱螺管部分970之輸出974經由第二平衡閥934與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流體連通。某種程度上類似地,再加熱螺管部分970之輸出974經由第三平衡閥98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流體連通。
於根據所繪示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900之調節器廻路983中進一步提供一自動節流閥998。如展示,自動節流閥998在回繞流體導管966與熱水源280之間安置於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中。功能上,自動節流閥998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經由回繞流體橋導管966’進入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70中的暖工作流體952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特定言之且繼續參考圖9中展示之實施例,水分控制系統900之調節器廻路982進一步包含與第一平衡閥988串聯安置之一第二自動節流閥996。第二自動節流閥996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被回流至相關聯冷水回流164的冷工作流體(950)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圖9A繪示根據一第八實施例之具有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經組合預冷卻、主要冷卻及再加熱/加熱螺管且可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及加熱熱水系統200操作用於潛熱抽取之一水分 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參考圖9A,將一熱源新增至圖8A之管路系統。水分控制系統之益處及操作如針對圖8A中繪示之系統所描述。
一般言之,再加熱螺管部分940'''係經組合螺管940之離開空氣端。冷卻水950自主要螺管部分940’之螺管入口集管942’(亦稱作輸入)流動。在冷卻螺管中可存在多個廻路。主要冷卻螺管部分940’中之廻路之數目由製造實務建立以最佳化經組合冷卻螺管940之主要冷卻螺管部分940’之效能。
主要螺管部分940’之螺管廻路使冷卻水之一部分流動至回流水出口944且亦使工作流體950之一第一部分流動至預冷卻螺管部分940”之入口166’,其繼續通過旁通流體導管964、回繞流體導管966及橋接導管966’至再加熱螺管部分940'''。恰如同主要螺管部分940’,在預冷卻螺管部分940”及再加熱螺管部分940'''中可存在多個廻路。
預冷卻冷卻螺管部分及再加熱螺管部分中之個別廻路之數目由製造實務建立以最佳化經組合冷卻螺管9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940”之效能。預冷卻部分940”及再加熱螺管部分之廻路之數目不一定需要匹配主要冷卻部分廻路940’之數量。
平衡閥980設定通過入口166’至旁通流體導管964及回繞流體導管966之最小第一部分流。
冷卻水流954之第一部分自個別入口166’流動至經組合螺管940之預冷卻螺管區段940”之個別預冷卻螺管廻路。個別廻路之各者之經組合流將等於至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流。
圖9A之實施例在其中需要930處之供應氣流之一可變供應空氣溫度之應用中尤其適合且找到特定用途。
圖9A展示根據一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用於搭配由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及一加熱熱水系統200組成之一相關聯四管道空氣調節系統900使用的一水分控制系統900,該水分控制系統900包含:一相關聯冷卻螺管部分940’,其中流動通過相關聯冷卻螺管部分940’之一冷工作流體950吸收來自一回流氣流920之熱能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928;一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70,其中由流動通過橋導管966’至再加熱螺管部分970之冷卻水流之第二部分956及暖水952的一摻合物組成之一暖工作流體將熱能添加至經冷卻供應氣流928作為一經再加熱供應氣流930;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其將冷工作流體950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遞送至冷卻螺管部分940’;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其將冷工作流體950自冷卻螺管部分94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一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其將來自一相關聯熱水源280之暖工作流體952遞送至橋導管966’接著至再加熱螺管部分970;一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其將經摻合暖工作流體956’自再加熱螺管部分940”回流至一相關聯熱水回流284。
在所展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圖解中,水分控制設備900包含在回流氣流920中之一預冷卻螺管部分940”、一旁通流體導管964及一調節器廻路980。預冷卻螺管部分940”接收冷工作流體950之一第一部分954且在回流氣流920與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940”的冷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954之間交換熱能。
例示性實施例之旁通流體導管964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預冷卻螺管部分940”、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40'''及熱水回流導管28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旁通流體導管964含有地引導冷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954通過回繞流體導管964之一輸入166’、預冷卻螺管940”及 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40'''之一串聯配置。
例示性實施例之含有一第三平衡閥986之調節器廻路980與旁通流體導管964之輸入166’且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功能上,調節器廻路980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冷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954,以將冷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954連通至旁通流體導管964之輸入166’。
特定言之且如展示,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水分控制系統90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940”包含經由旁通流體導管964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入992。此外,旁通流體導管964經構形以將冷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956之全部自預冷卻螺管部分940”之一輸出994含有地引導至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40'''之一輸入972。又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旁通流體導管964包含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與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流體地耦合的一橋導管部分956’。
在其較佳形式中,根據所繪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900之調節器廻路982包含一第一平衡閥988。較佳地,平衡閥系統982安置於以下兩者之間的一流體連接處:旁通流體導管964之輸入166’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一第一連接166”。
在例示性實施例之一個形式中,調節廻路980包含在旁通流體導管964之輸入166’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第一連接166”之間直通地安置之第三平衡閥986。進一步如展示,摻合調節器983在相關聯熱水回流284與至回流導管966’之第二連接166”之間安置於回流導管286中。
較佳的係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900之第三平 衡閥986可調整以控制進入旁通流體導管964之輸入166’作為冷工作流體950之第一部分954的冷工作流體950之一流量體積。以此方式,工作流體950之最小第一部分經引導至回繞導管、預冷卻螺管部分940”及再加熱螺管940'''。
又進一步如展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900之摻合調節器983包含一第二平衡閥934。摻合調節器983之第二平衡閥934在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966’之一第二連接166'''與暖水回流284之間安置於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中。第二平衡閥934可調整以控制被回流至相關聯熱水回流284之暖及冷工作流體的一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類似地,摻合調節器980之第三平衡閥986安置於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966’之第一連接166”與第二連接166'''之間,第三平衡閥986可調整以控制被回流至相關聯冷水回流164之暖及冷工作流體的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
例示性實施例之各種組件較佳係垂直的,如展示。更特定言之,再加熱螺管部分940'''之輸出974經由第二平衡閥934與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流體連通。某種程度上類似地,再加熱螺管部分940'''之輸出974經由第三平衡閥98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流體連通。
於根據所繪示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900之調節器廻路983中進一步提供一自動節流閥998。如展示,自動節流閥998安置於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與回繞流體導管966之間。功能上,自動節流閥998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經由回繞流體橋導管966’進入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40'''中的暖工作流體952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特定言之且繼續參考圖9A中展示之實施例,水分控制系統900之調節器廻路982進一步包含與第一平衡閥988串聯安置之一第二自動 節流閥996。第二自動節流閥996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被回流至相關聯冷水回流164的冷工作流體(950)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圖10繪示根據一第九實施例之具有一附加控制閥之圖8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參考圖10,將一節流閥CV-4新增至空氣調節系統1000之管路系統。此閥之目的係在無對於來自空氣調節系統1000之再加熱之需求時繞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旁通暖水。當存在對於再加熱之需求時,閥CV-4經定位以使流量體積1056在連接1072處進入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藉由預設平衡閥BV-1而手動地平衡該流。當不存在對於再加熱之需求時,閥CV-4經定位以使該流流動至BV-3,其針對在螺管出口1094處來自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所要流經平衡,該所要流可更大以相較於閥經定位以使該流通過再加熱螺管時增加冷卻。此操作對於改變空氣調節系統顯熱因子(SHF)(其在所包含實例中進一步解釋)係有用的。
圖10之實施例在其中需要調節流1054/1056且期望將供應空氣溫度及相對濕度自動控制至一規定值之應用中尤其適合且找到特定用途。
實施例係有益的,此係因為可期望供應氣流1030之一可變溫度及/或相對濕度以控制一程序或維持房間條件。
包含其具有將熱添加至氣流1028以將氣溫升高至在流1030中所需之氣溫之一手段具有優於諸如圖1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優點。
包含用於升高氣流1028之溫度之熱係來自預冷卻程序的經回收熱具有優於諸如圖2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進一步優點。
提供圖10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000,其用於搭配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使用,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經由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遞送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流動之一工作流體1050且經由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使工作流體105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實施例之水分控制設備1000包含一空氣處理螺管1040、在供應氣流1030中之一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一旁通流體導管1064、一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及與經組合螺管10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旁通流體導管1064之一輸入166’及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的一調節器廻路1080。在例示性實施例中,空氣處理螺管1040包含:一外殼1010,其經構形以接收一回流氣流1020至外殼1010中且將回流氣流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1030自外殼排出;複數個熱交換鰭,其等安置於外殼中;一冷卻螺管部分1040’,其與複數個熱交換鰭機械地且熱耦合;及一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其在回流氣流1020中且與複數個熱交換鰭機械地且熱耦合。冷卻螺管部分1040’與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可操作地流體連通,且因而,經由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自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接收工作流體1050且使工作流體流動通過其,藉此自回流氣流1020吸收熱能作為經冷卻供應氣流1028。
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接收工作流體1050之一第一部分1054且在回流氣流1020與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之間交換熱能,其中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一輸入1042’與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一輸出埠166’流體連通。取決於存在於經組合螺管10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及主要螺管部分1040’之建構中之廻路之數目,輸出埠166’可係多個埠。
例示性實施例之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接收工作流體1050之一第二部分1056及1056’且在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二部分1056’與供應氣流1030之間交換熱能。
例示性實施例之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及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可操作地流體連通。旁通流體導管1064及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將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及第二部分1056含有地引導通過旁通流體導管1064之一輸入166’、預冷卻螺管1040”、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及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066’之一串聯配置。
例示性實施例之調節器廻路1080可操作以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以將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連通至回繞流體導管1066之輸入1044”。若存在一個單一廻路用於經組合螺管10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流體流,則通過單一廻路之流體流將等於在166’處進入回繞環路之第一部分1054。若將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劃分為兩個廻路,則各廻路中之流體流將係流體流1054之½且將存在至冷卻水回流166之兩個連接166’且若存在3個廻路,則各廻路中之流體流將係流體流1054之1/3且將存在至冷卻水回流166之3個連接且針對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額外廻路依此類推。此將在螺管圖圖12A、圖12B、圖12C及圖12D中進一步描述。
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00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包含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或多個輸入166’。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包括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0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出1074。此外且如展示,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將 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之全部自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一輸入166’含有地引導至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之一輸入1072作為工作流體1050之第二部分1056。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進一步將工作流體1050之第二部分1056之全部自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之輸出1074含有地引導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066”,以將工作流體1050之第二部分1056’在連接166”處回流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
較佳地且如展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000之調節器廻路1080包含在預冷卻螺管部分輸入1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之間安置於導管1066’中之一第一平衡閥系統1086。第一平衡閥1086可手動地調整以控制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之一流量體積及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二部分1056之一流量體積。類似地,第二平衡閥1088係安置於主要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中在旁通流體導管1064之輸入166’與連接166”處之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串聯配置之一手動平衡閥。第二手動平衡閥1088可調整以控制係工作流體1050之用於工作流體1050在旁通流體導管1064之輸入連接166’處之壓力之一部分之一流量體積1084。
如展示,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000之調節器廻路1082包含一自動節流閥1096,自動節流閥1096與第二手動平衡閥1088串聯安置於導管166中且在連接166’處之旁通流體導管1064與連接166”處之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例示性實施例之自動節流閥1096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自空氣處理螺管1040之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輸出166’行進且未經引導至空氣處理螺管10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作為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 部分1054的工作流體1050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在例示性實施例中,特定言之且如展示,水分控制系統1000之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包含一廢料導管1068,該廢料導管1068在一廢料連接166''''處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與介於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輸出1094與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之輸入1072之間的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之一部分流體耦合。
進一步特定言之且如展示,調節器廻路1074包含在廢料連接166''''處與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且與廢料導管1068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第三手動平衡閥1076及一第二自動節流閥1052。第二自動節流閥1052可操作地回應於一廢料信號以經由廢料導管1068將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之回繞流1058之一廢料部分自預冷卻螺管1040”之輸出1094與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之輸入1072之間的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轉向至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以此方式,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可有益地自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經自動轉向以控制供應氣流1030之溫度及相對濕度。
此外,在例示性實施例中,特定言之且如展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000之調節器廻路1074包含一第三平衡閥1076,第三平衡閥1076與第二自動節流閥1052串聯配置在至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廢料連接166''''與第二自動節流閥1052之間。在所繪示之形式中,第三平衡閥1076係一手動平衡閥且可調整以控制經由廢料導管1068自預冷卻螺管1040”之輸出1044”與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之輸入1072之間的回繞流體導管1066之部分經轉向至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的廢料部分1058之一流量體積。以此方式,廢 料流1058可有益地經調整至所要最大廢料體積1058。
圖10A繪示根據一第十實施例之具有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經組合預冷卻、主要冷卻及再加熱/加熱螺管且可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系統操作用於潛熱抽取之一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參考圖10A,將一閥CV-4新增至管路系統1000。此閥之目的係在無對於來自空氣調節系統之再加熱之需求時繞再加熱螺管旁通暖水。當存在對於再加熱之需求時,閥經定位以使該流在連點1072處至經組合螺管1040之再加熱部分之入口。藉由預設平衡閥BV-1而手動地平衡該流。當不存在對於再加熱之需求時,閥CV-4經定位以使該流至BV-3,其針對在點1044”處來自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所要流經平衡,該所要流可更大以相較於閥經定位以使該流通過再加熱螺管時增加冷卻。此操作對於改變空氣調節系統顯熱因子(SHF)(在所包含實例中進一步解釋)係有用的。
提供圖10A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000,其用於搭配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使用,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經由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遞送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流動之一工作流體1050且經由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使工作流體105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實施例之水分控制設備1000包含一空氣處理螺管1040、在供應氣流1030中之一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一回繞流體導管1066及與經組合螺管10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旁通流體導管1064之一輸入166’及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的一調節器廻路1080。在例示性實施例中,空氣處理螺管1040包含:一外殼1010,其經構形以接收一回流氣流1020至外殼1010中且將回流氣流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1030自外殼排出;複數個熱交換鰭,其等安置於外殼中;一冷卻螺管部 分1040’,其與複數個熱交換鰭機械地且熱耦合;及一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其在回流氣流1020中且與複數個熱交換鰭機械地且熱耦合。冷卻螺管部分1040’與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且因而,經由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自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接收工作流體1050且使工作流體流動通過其,藉此自回流氣流1020吸收熱能作為經冷卻供應氣流1030。
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接收工作流體1050之一第一部分1054且在回流氣流1020與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之間交換熱能,其中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一輸入1042’與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一輸出埠166’流體連通。取決於存在於經組合螺管10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及主要螺管部分1040’之建構中之廻路之數目,輸出埠166’可係多個埠。
例示性實施例之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接收工作流體1050之一第二部分1056且在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二部分1056與供應氣流1030之間交換熱能。
例示性實施例之回繞流體導管10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及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可操作地流體連通。回繞流體導管1066將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及第二部分1056含有地引導通過旁通流體導管1064之一輸入166’、預冷卻螺管1040”、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及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066’之一串聯配置。
例示性實施例之調節器廻路1080可操作以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以將工作流體1050 之第一部分1054連通至回繞流體導管1066之輸入1044”。若存在一個單一廻路用於經組合螺管10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流體流,則通過單一廻路之流體流將等於在166’處進入回繞環路之第一部分1054。若將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劃分為兩個廻路,則各廻路中之流體流將係流體流1054之½且將存在至冷卻水回流166之兩個連接166’且若存在3個廻路,則各廻路中之流體流將係流體流1054之1/3且將存在至冷卻水回流166之3個連接且針對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額外廻路依此類推。此將在螺管圖圖12A、圖12B、圖12C及圖12D中進一步描述。
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00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包含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或多個輸入166’。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包括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0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出1074。此外且如展示,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將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之全部自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一輸入166’含有地引導至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之一輸入1072作為工作流體1050之第二部分1056。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進一步將工作流體1050之第二部分1056之全部自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之輸出1074含有地引導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066”,以將工作流體1050之第二部分1056在連接166”處回流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
較佳地且如展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000之調節器廻路1080包含在預冷卻螺管部分輸入16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之間安置於導管1066”中之一第一平衡閥系統1086。第一平衡閥1086可手動地調整以控制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之一流量體積及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的工作流體 1050之第二部分1056之一流量體積。類似地,第二平衡閥1088係安置於主要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中在旁通流體導管1064之輸入166’與連接166”處之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串聯配置之一手動平衡閥。第二手動平衡閥1088可調整以控制係工作流體1050之用於工作流體1050在旁通流體導管1064之輸入連接166’處之壓力之一部分之一流量體積1084。
如展示,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000之調節器廻路1082包含一自動節流閥1096,自動節流閥1096與第二手動平衡閥1088串聯安置於導管166中且在連接166’處之旁通流體導管1064與連接166”處之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例示性實施例之自動節流閥1096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自空氣處理螺管1040之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輸出166’行進且未經引導至空氣處理螺管10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作為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的工作流體1050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在例示性實施例中,特定言之且如展示,水分控制系統1000之回繞流體導管1066包含一廢料導管1068,該廢料導管1068在一廢料連接166''''處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與介於預冷卻螺管部分1040”之輸出1094與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之輸入1072之間的回繞流體導管1066之一部分流體耦合。
進一步特定言之且如展示,調節器廻路1074包含在廢料連接166''''處與回繞流體導管1066且與廢料導管1068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第三手動平衡閥1076及一第四自動節流閥CV-4。第二自動節流閥1052可操作地回應於一廢料信號以經由廢料導管1068將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之回繞流1056、1058之一廢料部分自預冷卻螺管1040”之輸出 1094與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之輸入1072之間的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轉向至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以此方式,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可有益地自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經自動轉向以控制供應氣流1030之溫度及相對濕度。
此外,在例示性實施例中,特定言之且如展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000之調節器廻路1074包含一第三平衡閥1076,第三平衡閥1076與第二自動節流閥1052串聯配置在至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廢料連接166''''與第二自動節流閥1052之間。在所繪示之形式中,第三平衡閥1076係一手動平衡閥且可調整以控制經由廢料導管1068自預冷卻螺管1040”之輸出1044”與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040'''之輸入1072之間的回繞流體導管1066、1066’之部分經轉向至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工作流體1050之第一部分1054的廢料部分1058之一流量體積。以此方式,廢料流1058可有益地經調整至所要最大廢料體積1058。
圖11繪示根據一第十一實施例之具有一附加控制閥之圖9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參考圖11,將一熱源新增至圖10之管路系統。水分控制系統之益處及操作如針對圖5及圖7中繪示之系統所描述。
圖11之實施例在其中期望經由來自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中之水流之熱轉移將熱引入至氣流1128以維持氣流1130中之一溫度以增補自經組合冷卻螺管1140之預冷卻螺管區段1140”可用之熱或提供熱以維持供應空氣1130之溫度(諸如用於冬季空間加熱目的)之應用中尤其適合且找到特定用途。
實施例係有益的,此係因為可針對回流或外部氣流1120之全部合理預期溫度條件自動維持供應氣流1130之溫度。
包含轉移來自回流或外部空氣1120及/或一加熱源280之熱之一精確手段以有益地應用經由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將氣流1128加熱至氣流1130中之所要溫度具有優於諸如圖1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優點。
包含由於用於維持氣流1130之溫度之第一熱轉移源係來自預冷卻螺管區段1140”之預冷卻程序的經回收熱、藉此藉由減少來自熱源280之流而節省熱且藉由降低164處的工作流體溫度而節省冷卻具有優於諸如圖2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進一步優點。
圖11展示根據一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用於搭配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及一加熱熱水系統200組成之一相關聯四管道空氣調節系統1100使用的一水分控制系統1100,該水分控制系統1100包含:一相關聯冷卻螺管部分1140’,其中流動通過相關聯冷卻螺管部分1140’之一冷工作流體1150吸收來自一回流氣流1120之熱能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1128;一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其中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之一暖工作流體1152將熱能添加至經冷卻供應氣流1128作為一經再加熱供應氣流1130;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其將冷工作流體1150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遞送至冷卻螺管部分1140’;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其將冷工作流體1150自冷卻螺管部分114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一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其將來自一相關聯熱水源280之暖工作流體1152遞送至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一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其將暖工作流體1152自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回流至一相關聯熱水回流284。
在所展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圖解中,水分控制設備1100包 含在回流氣流1120中之一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一旁通流體導管1164及一調節器廻路1180。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接收冷工作流體1150之一第一部分1154且在回流氣流1120與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的冷工作流體1150之第一部分1154之間交換熱能,其中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之一輸入1142’與冷卻螺管部分1140’之一輸出埠166’流體連通。
例示性實施例之旁通流體導管1164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及熱水回流導管28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旁通流體導管1164含有地引導冷工作流體1150之第一部分1154通過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一輸入166’、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及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之一串聯配置。
例示性實施例之含有一第一平衡閥1186之調節器廻路1180與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輸入166’且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功能上,調節器廻路1180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冷工作流體1150之第一部分1154,以將冷工作流體1150之第一部分1154連通至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輸入166’。
特定言之且如展示,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水分控制系統110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包含經由旁通流體導管1164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入1192。此外,旁通流體導管1164經構形以將冷工作流體1150之第一部分1154之全部自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之一輸出1194含有地引導至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之一輸入1172。又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旁通流體導管1164包含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與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流體地耦合的一橋導管部分1166’。
在其較佳形式中,根據所繪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100之調節器廻路1182包含一第二平衡閥系統1188。較佳地,平衡閥系統1182安置於以下兩者之間的一流體連接處: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輸入166’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一第一連接166”。
在例示性實施例之一個形式中,調節廻路1180包含在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輸入166’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第一連接166”之間直通地安置之第一平衡閥系統1186。進一步如展示,摻合調節器1183安置於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之輸出1174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166’之第一連接166”之間的連接處。
較佳的係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100之第一平衡閥1186可調整以控制進入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輸入166’作為冷工作流體1150之第一部分1154的冷工作流體1150之一流量體積。以此方式,工作流體1150之最小第一部分經引導至回繞導管、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及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
又進一步如展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100之摻合調節器1183包含一第三平衡閥1134。摻合調節器1183之第三平衡閥1134在至相關聯廢料導管1168之一第二連接166'''與熱水回流284之間安置於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中。第三平衡閥1134可調整以控制被回流至相關聯熱水回流284之暖及冷工作流體的一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類似地,摻合調節器1180之第一平衡閥1186安置於至相關聯廢料導管1168之第一連接166”與第二連接166'''之間,第一平衡閥1186可調整以控制被回流至相關聯冷水回流164之暖及冷工作流體的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
例示性實施例之各種組件較佳係垂直的,如展示。更特定 言之,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之輸出1174經由第三平衡閥1134與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流體連通。某種程度上類似地,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之輸出1174經由第一平衡閥118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流體連通。
於根據所繪示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100之調節器廻路1183中進一步提供一自動節流閥1198。如展示,自動節流閥1198安置於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與回繞流體導管1166、1166’之間。功能上,自動節流閥1198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經由回繞流體橋導管1166”進入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中的暖工作流體1152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特定言之且繼續參考圖11A中展示之實施例,水分控制系統1100之調節器廻路1182進一步包含與第二平衡閥1188串聯安置之一第二自動節流閥1196。第二自動節流閥1196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被回流至相關聯冷水回流164的冷工作流體(1150)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圖11A繪示根據一第十二實施例之具有一附加控制閥之圖9A之水分控制系統之一示意圖。參考圖11A,將一熱源新增至圖10A之管路系統。水分控制系統之益處及操作如針對圖7及圖9中繪示之系統所描述。
圖11A之實施例在其中期望經由來自經組合螺管1140之再加熱螺管部分1140'''中之水流之熱轉移將熱引入至氣流1128以維持氣流1130中之一溫度以增補自經組合冷卻螺管114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可用之熱或提供熱以維持供應空氣1130之溫度(諸如用於冬季空間加熱目的)之應用中尤其適合且找到特定用途。
實施例係有益的,此係因為可針對回流或外部氣流1120之全部合理預期溫度條件自動維持供應氣流1130之溫度。
包含轉移來自回流或外部空氣1120及/或一加熱源280之熱之一精確手段以有益地應用經由再加熱螺管部分1140'''將氣流1128加熱至氣流1130中之所要溫度具有優於諸如圖1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優點。
包含由於用於維持氣流1130之溫度之第一熱轉移源係來自預冷卻螺管區段1140”之預冷卻程序的經回收熱、藉此藉由減少來自熱源280之流而節省熱且藉由降低164處的工作流體溫度而節省冷卻具有優於諸如圖2中展示之早期系統的早期系統的進一步優點。
圖11A展示根據一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用於搭配由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及一加熱熱水系統200組成之一相關聯四管道空氣調節系統1100使用的一水分控制系統1100,該水分控制系統1100包含:一相關聯冷卻螺管部分1140’,其中流動通過相關聯冷卻螺管部分1140’之一冷工作流體1150吸收來自一回流氣流1120之熱能作為一經冷卻氣流1128;一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140''',其中與流動通過再加熱螺管部分1140'''之一暖轉移環路流體1156’摻合之一暖工作流體1152將熱能添加至經冷卻氣流1128作為一經再加熱供應氣流1130;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其將冷工作流體1150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遞送至冷卻螺管部分1140’;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其將冷工作流體1150自冷卻螺管部分114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一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其將來自一相關聯熱水源280之暖工作流體1152遞送至再加熱螺管部分1140''';一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其將暖工作流體1152自再加熱 螺管部分1140'''回流至一相關聯熱水回流284。
在所展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圖解中,水分控制設備1100包含在回流氣流1120中之一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一旁通流體導管1164及一調節器廻路1180。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接收冷工作流體1150之一第一部分1154且在回流氣流1120與流動通過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的冷工作流體1150之第一部分1154之間交換熱能。
例示性實施例之旁通流體導管1164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140'''及熱水回流導管28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旁通流體導管1164含有地引導冷工作流體1150之第一部分1154通過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一輸入166’、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及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140'''之一串聯配置。
例示性實施例之含有一第一平衡閥1186之調節器廻路1180與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輸入166’且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功能上,調節器廻路1180計量來自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冷工作流體1150之第一部分1154,以將冷工作流體1150之第一部分1154連通至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輸入166’。
特定言之且如展示,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水分控制系統1100之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包含經由旁通流體導管1164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入1192。此外,旁通流體導管1164經構形以將冷工作流體1150之第一部分1154之全部自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之一輸出1194含有地引導至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140'''之一輸入1172。又進一步,例示性實施例之旁通流體導管1164包含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與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流體地耦合的一橋導管部分 1166”。
在其較佳形式中,根據所繪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100之調節器廻路1182包含一第二平衡閥系統1188。較佳地,平衡閥系統1182安置於以下兩者之間的一流體連接處: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輸入166’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一第一連接166”。
在例示性實施例之一個形式中,調節廻路1180包含在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輸入166’與至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第一連接166”之間直通地安置於回流導管166中之第一平衡閥系統1186。進一步如展示,摻合調節器1183在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連接166'''與熱水回流284之間安置於熱水回流導管286中。
較佳的係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100之第一平衡閥1186可調整以控制進入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輸入166’作為冷工作流體1150之第一部分1154的冷工作流體1150之一流量體積。以此方式,工作流體1150之最小第一部分經引導至回繞導管、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及再加熱螺管部分1140'''。
又進一步如展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100之摻合調節器1183包含一第三平衡閥1134。摻合調節器1183之第三平衡閥1134在至冷卻水回流之一第二連接166'''與熱水回流284之間安置於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中。第三平衡閥1134可調整以控制被回流至相關聯熱水回流284之暖及冷工作流體的一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類似地,摻合調節器1180之第一平衡閥1186安置於至相關聯廢料導管1168之第一連接166”與第二連接166'''之間,第一平衡閥1186可調整以控制被回流至相關聯冷水回流164之暖及冷工作流體的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
例示性實施例之各種組件較佳係垂直的,如展示。更特定言之,再加熱螺管部分1140'''之輸出1174經由第三平衡閥1134與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流體連通。某種程度上類似地,再加熱螺管部分1140'''之輸出1174經由第一平衡閥1186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流體連通。
於根據所繪示實施例之水分控制系統1100之調節器廻路1183中進一步提供一自動節流閥1198。如展示,自動節流閥1198安置於相關聯熱水源280與回繞流體導管1166、1166’之間。功能上,自動節流閥1198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經由回繞流體橋導管1166”進入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140'''中的暖工作流體1152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特定言之且繼續參考圖11A中展示之實施例,水分控制系統1100之調節器廻路1182進一步包含與第二平衡閥1188串聯安置之一第二自動節流閥1196。第二自動節流閥1196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被回流至相關聯冷水回流164的冷工作流體(1150)之一流量進行節流。一第三平衡閥1175與第二自動節流閥1196串聯安置在廢料連接1168’與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
圖12A繪示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之一經組合預冷卻螺管及主要冷卻螺管之一詳細視圖。現特定參考圖12A,將兩個螺管之預冷卻及主要冷卻功能組合至一單一經組合螺管40中,該單一經組合螺管40包含用於預冷卻區段40”之管40''''之列及用於主要冷卻區段40’之管40'''之列。用於單一螺管之鰭通過整個螺管係連續的且經熱連接至螺管40之主要冷卻區段40’及預冷卻區段40”之管。
進一步詳細描述經組合螺管40。螺管之各列之管經堆疊且 在圖12B中進一步繪示。一集管導管42垂直於螺管40之最後列(在此實例中,為第六列)定位。集管導管具有經附接以使工作流體50能夠被轉移至最後列之特定管40'''的饋進管42’。饋進管之數目及饋進管之定位由螺管製造判定以最佳化自氣流20至工作流體50之熱轉移。工作流體50在數個饋進管42’之間成比例地劃分。各饋進管連接至最後列中的管之堆疊中的一管40'''。存在於管之末端處以促進工作流體50流動至管之相同列中或下一列中之鄰近管之稱為回彎管46、46’的經特殊形成之管。管及回彎管經連接以提供稱為廻路之連續路徑以使工作流體50之按比例劃分之流無阻礙地行進通過螺管40之管40'''及40''''。在中間列(在此實例中為第三列)處,各廻路之一出口具備將預冷卻螺管部分40”廻路連接至中間出口集管44’之饋進管44'''的一饋進管54。饋進管44'''具備係至預冷卻區段40”之螺管廻路之延續部分的連接166’。饋進管64將饋進管44'''之連接166’橋接至預冷卻螺管部分40”的螺管40之部分40”的管40''''之連接92。工作流體50之一第一部分54成比例地進入預冷卻區段的饋進管64。工作流體50之未進入經組合螺管之預冷卻區段40”之剩餘部分透過連接至中間集管44’之饋進管44'''離開經組合螺管40之主要部分40’。工作流體50之第一部分54經由預冷卻區段40”之饋進管64、連接點92以及回彎管46及46’行進通過管40''''。在螺管之第一列處,工作流體50之第一部分54透過連接至出口集管導管44”之饋進管44''''離開螺管。
在中間列處抽取工作流體50之第一部分54將僅容許減少量的工作流體(第一部分)繼續通過管之剩餘列。經減少流將導致連續第一部分流之比整個工作流體流繼續通過剩餘列之情況將達成之溫度升高更大之一溫度升高。更暖水對於再加熱更有用,此係因為在工作流體之第一部分 與離開再加熱螺管之氣流30之間將存在比使用完整工作流體流可達成之溫度差更大之一溫度差。
圖12B繪示螺管區段之一側視圖。螺管40之管40'''及40''''按各列中之管之數目配置成管之列之一陣列。螺管之管40'''及40''''垂直於在圖12A中展示之螺管集管管道42、44’及44”。入口集管導管42(未展示)連接至饋進管42’。在此實例中,存在管之三個廻路,因此,存在三個饋進管42’。饋進管流體地連接至圖12A上展示之冷卻螺管40之主要冷卻螺管部分之管40'''。在螺管之遠側上之回彎管46’及在螺管之近側上之回彎管46連接管之後續列。
中間出口集管導管44(未展示)連接至中間列之多個饋進管44'''。工作流體50之一第一部分54透過饋進管連接166’離開螺管且繼續通過導管64至一連接40''''至預冷卻螺管部分40”的螺管管道。
圖12C繪示整合成一單一複合螺管且與加熱螺管進一步整合之一經組合預冷卻螺管及主要冷卻螺管之一詳細視圖。可將加熱螺管製成為與經組合預冷卻螺管及主要冷卻螺管成一體,此將使螺管為一經組合預冷卻、主要冷卻及再加熱/加熱螺管。此之益處係空氣處置單元中之空間節約及螺管之第一成本之降低。節約空間係因為在冷卻螺管與加熱螺管之間不需要一空間,此係因為螺管鰭通過整個螺管係連續的,無空間留下供碎屑集合。清潔活動將與任何多列螺管相同。成本之降低將係因為將僅存在一個螺管需製造,從而導致僅需處置及裝運一個螺管。又,空氣處置單元中用於螺管安裝之空間將減少,從而使單元更小且藉此更便宜。由於空氣處理單元更小,故可使設備室更小,從而降低建築物之成本。
現特定參考圖12C,將三個螺管之預冷卻、主要冷卻及加 熱功能組合至一單一經組合螺管40中,該單一經組合螺管40包含用於預冷卻部分40”的管40''''之列、用於主要冷卻區段40’之管40'''之列及用於加熱螺管部分70的管72”之列。用於單一螺管之鰭通過整個螺管係連續的且經熱連接至螺管40之主要冷卻部分40’、預冷卻部分40”及加熱螺管部分70之管。
進一步詳細描述經組合螺管40。螺管之各列之管經堆疊且在圖12D中進一步繪示。一集管導管72垂直於螺管40之最後列(在此實例中,為第八列)定位。集管導管具有經附接以使加熱流體56能夠在經組合螺管40之加熱部分70之列中被轉移之饋進管72’。饋進管之數目及饋進管之定位由螺管製造判定以最佳化氣流20至工作流體56之熱轉移。工作流體56在數個饋進管72’之間成比例地劃分。各饋進管連接至最後列中之管之堆疊中之一管。存在於管之末端處以促進工作流體56流動至管之相同列中或下一列中之鄰近管之稱為回彎管46、46’的經特殊形成之管。管及回彎管經連接以提供稱為廻路之連續路徑以使工作流體56之按比例劃分之流無阻礙地行進通過螺管40之管72”。在螺管40之下一列(第七列)處,加熱流體56透過連接至出口集管導管74之饋進管74’離開螺管。
係主要螺管部分40’及預冷卻螺管部分40”的接下來6列與在圖12A及圖12B中繪示且如上文針對圖12A及圖12B描述般相同。
圖12D繪示圖12C之經組合螺管40之一側視圖。螺管40之管按各列中之管之數目配置成管之列之一陣列。螺管40之管垂直於在圖12C中展示之螺管集管管道72、74、42、44’及44”。入口集管導管72(未展示)連接至饋進管72’。在此實例中,存在管之三個廻路,因此,存在三個饋進管72’。饋進管流體地連接至圖12C上展示之冷卻螺管40之加熱螺 管部分之管72”。在螺管之遠側上之回彎管46’及在螺管之近側上之回彎管46連接管之後續列。
加熱熱水出口集管74(未展示)連接至第七列(其係加熱螺管部分70之第一列)之多個饋進管74’。加熱工作流體56透過連接至加熱螺管部分40'''之管72’之集管連接饋進管74’離開加熱螺管部分。
係主要螺管部分40’及預冷卻螺管部分40”的接下來6列與在圖12A及圖12B中繪示且如上文針對圖12A及圖12B描述般相同。
圖13繪示用於描述使用再加熱以進行濕度控制之益處之一濕度查算圖。現參考該圖,下文呈現一些例示性計算。
鑑於待空氣調節以維持75℉之一房間溫度及50%之RH之一空間具有230,700btu/hr之一峰值房間顯熱增益(RSHG1)及35,700btu/hr之峰值房間潛熱增益(RLHG1)。房間之一代表性部分負荷RSHG2係92,300btu/hr且部分負荷RLHG2係35,700but/hr。應注意,針對此實例,峰值RLHG1等於部分負荷RLHG2。由於一房間中之潛熱增益主要來自房間之居住者,故潛熱增益在房間等濕冷卻要求之一廣泛範圍內通常係恆定的。針對此實例為80℉及0.0112 lbs水/lb乾燥空氣濕度比(HR)之一混合回流空氣/外部空氣條件。針對此實例,為了簡化起見忽略來自供應空氣及回流空氣扇之熱增益。
針對此實例選擇之空氣調節方法併入用於房間空氣溫度控制之一可變風量(VAV)溫度控制系統,其經選擇以提供一室內房間之空氣調節。一VAV系統係其中經遞送至房間之供應風量回應於房間等濕冷卻負荷之改變(使用房間乾球溫度作為房間等濕冷卻負荷之改變之指示)而經調變之系統。隨著房間乾球溫度增加(指示房間等濕冷卻負荷之一增加), 風量藉由一溫度控制系統之動作而增加且相反地,隨著房間乾球溫度下降,控制系統減少經遞送至房間之氣流。減少供應風量以滿足房間等濕冷卻負荷之減少之一非預期結果係滿足房間潛在冷卻負荷之可能性亦與等濕冷卻減少之量成比例地降低。由於房間潛在冷卻負荷在房間等濕冷卻負荷之一廣泛範圍內相對恆定,故當風量減少時,將存在房間相對濕度之一增加,除非改變供應空氣條件以補償部分負荷冷卻負荷。藉由在一濕度查算圖上繪製完整及部分負荷條件之房間顯熱因子而指示部分負荷供應空氣溫度所需之改變。
針對此實例,房間溫度應維持為75℉乾球(DB)且房間濕度應維持為50%之相對濕度(RH)。針對75℉ DB在50%之RH下之濕度比係0.00927 lb水分/lb乾燥空氣。峰值房間等濕冷卻負荷係230,700btu/hr且一代表性部分負荷房間等濕冷卻負荷係92,300btu/hr。房間潛在冷卻負荷係一恆定35,700btu/hr。如下計算針對峰值及部分負荷條件之房間顯熱因子(RSHF):RSHF=RSHG/(RSHG+RLHG)
峰值負荷:RSHF1=230,300/(230,300+35,700)=0.87
部分負荷:RSHF2=92,300/(92,300+35,700)=0.72
如圖13上展示,在一濕度查算圖上繪製RSHF1及RSHF2指示可用於計算在峰值冷卻條件及代表性部分負荷條件兩者下滿足房間冷卻負荷所需之供應風量之可能供應空氣溫度之範圍。
針對峰值房間冷卻之供應空氣溫度經選擇為54度(SAT1)。可接著如下計算峰值供應風量(CFM1)。
CFM1=230,300/(1.1 x(75-54))=10,000
選擇7000cfm作為最小供應風量(CFM2),可如下計算最小空間冷卻負荷之供應空氣溫度。
SAT2=75-(92,700/(1.1 x 7000))=63℉ DB
將由供應空氣針對峰值負荷房間潛熱增益(RLHG1)及部分負荷房間潛熱增益(RLHG2)條件兩者提供之房間潛在冷卻可由計算驗證。房間條件(HRroom=0.00927 lb水分/lb乾燥空氣)與峰值負荷(HRroom=0.00854)及部分負荷(HR2=0.00823)之供應空氣條件之濕度比可藉由檢測濕度查算圖而獲得。可如下計算可用之潛在冷卻。
RLHG=4840 x CFM x(HRroom-HR 1or2)
峰值負荷:RLHG1=4840 x 10,000cfm x(0.00927-0.00854)=35,300btu/hr
部分負荷:RLHG2=4840 x 7,000cfm x(0.00927-0.00823)=35,300btu/hr
峰值冷卻負荷不需要再加熱,此係因為54℉ DB供應空氣溫度及0.00854供應空氣濕度比之選擇確保當在此條件下將10,000cfm遞送至房間時,將維持房間條件。由供應空氣扇產生之熱提供在圖13之濕度查算圖上指示之某一再加熱(SAT1)。部分負荷條件需要再加熱,此係因為部分負荷顯熱因子線RSHF2不與飽和線相交,參考圖13。針對部分負荷冷卻,空氣在LCT2下離開冷卻螺管且由再加熱螺管再加熱且藉由由供應空氣扇產生之熱進一步再加熱至SAT2。再加熱螺管將經選擇以針對如下計算之部分負荷操作提供再加熱: 再加熱=7,000cfm x 1.1 x(61-52)=69,300btu/hr
進入再加熱螺管之水溫及流速需要足以提供離開再加熱熱螺管之所要供應空氣溫度。水溫及流速亦需要與將係離開冷卻螺管之預冷卻區段之一可用條件之水溫及流速一致。針對此實例,選擇68.4℉及13.5gpm作為進入再加熱螺管條件。可如下計算此實例之水流中之溫度下降。
離開再加熱螺管水溫=進入螺管溫度-螺管熱轉移/轉換因數/螺管流速=68.4-69,300btu/hr/500/13.5=58.1℉
接著選擇冷卻螺管以提供峰值冷卻及部分負荷冷卻兩者。另外,選擇冷卻螺管以便提供熱源用於再加熱要求。此需要冷卻螺管之離開預冷卻區段需要在68.4℉之一最小值下係13.5gpm之一最小值,如再加熱螺管選擇指示。冷卻螺管所需之峰值冷卻係在10,000cfm之供應風量下將空氣自進入冷卻螺管條件冷卻至離開冷卻螺管條件所需之等濕冷卻及潛在冷卻之總和。進入冷卻螺管空氣調節係在濕度比0.0112 lb水/lb乾燥空氣下之80℉ DB溫度,其係用於繪示經混合回流空氣及外部空氣條件之一典型條件。如下計算冷卻螺管所需之峰值冷卻。
峰值冷卻=RSHG1+RSHG1=10,000CFM1 X(1.1 X(80-53)+4840 X(0.0112-0.00854))=10,000CFM1 X(29.7+12.9)=426,000btu/hr
進入經組合螺管之冷卻水之溫度係45度。針對一16度之冷卻水溫度升高選擇螺管。選擇一第七列螺管且如下計算所需冷卻水流速: GPM1=426,000/(500 x 16)=53.3GPM
可如下計算由冷卻螺管提供之選定部分負荷冷卻。
部分負荷冷卻=RSHG2+RLHG2=7,000 x CFM2 x(1.1 X(80-52)+4840 X(0.0112-0.00823))=7,000 x CFM2 x(30.8+14.4)=316,400btu/hr
接著針對部分負荷冷卻職責評估針對峰值冷卻選擇之冷卻螺管以判定在螺管之何處劃分用於預冷卻及主要冷卻區段。使用螺管選擇程序的評估產生以下效能:1)預冷卻區段將由自螺管之空氣進入端之前3列組成且將提供93,500btu/hr之冷卻,此係因為其使用13.5gpm之水在54.6度之一進入水溫度及68.4度之一離開水溫度下將空氣自80/0.0112之進入螺管條件冷卻至67.9Db/0.0112之一中間條件;及2)主要區段將由螺管之後4列組成且將提供222,900btu/hr之冷卻,此係因為其使用46gpm之冷卻水在45度之一進入溫度及54.6度之一離開水溫下將空氣自中間條件冷卻至離開螺管條件。
在中間位置處自螺管抽取之冷卻水接合離開再加熱螺管之水。經混合之經抽取水及回流水經混合且將經混合水回流至冷激器廠。使用一混合方程式計算經混合水溫:混合溫度=(T1 x流1+T2 x流2)/(流1+流2)=(54.6 x 32.5+58.2 x 13.5)/(32.5+13.5)=55.7℉。
100: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
160:冷卻水源
162:冷卻水源導管
164:冷卻水回流
166:冷卻水回流導管
166’:連接/輸入/入口/輸出埠
166”:連接/第一連接
800:水分控制系統/管路系統
810:外殼
820:回流氣流
828:氣流
830:供應氣流
840’:冷卻螺管部分
840”:預冷卻螺管部分
842:輸入
842’:輸入
844’:輸出
844”:輸出
850:工作流體
854:第一部分
856:第二部分
864:旁通流體導管
866:回繞流體導管
866’:冷卻水回流導管
870:再加熱螺管部分
872:輸入
874:輸出
880:調節器廻路
882:調節器廻路
884:流量體積
888:第二平衡閥
896:自動節流閥
BV-1:平衡閥
BV-2:平衡閥
CV-1:冷卻水閥
CV-3:冷卻水閥

Claims (20)

  1. 一種水分控制系統(800、1000),其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使用,該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經由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遞送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流動之一工作流體(850、1050)且經由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使該工作流體(850、105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該水分控制設備(800、1000)包括:一整合式空氣處理螺管(840、1040),其包括:一外殼(810、1010),其經構形以接收一回流氣流(820、1020)至該外殼中且將該回流氣流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830、1030)自該外殼排出;複數個鰭,其等安置於該外殼中;一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其與該外殼中之該複數個鰭機械且熱耦合,該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與該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可操作地流體連通,該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經由該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自該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接收該工作流體(850、1050)且使該工作流體流動通過其,藉此自該回流氣流(820、1020)吸收熱能作為該經冷卻供應氣流(830、1030);一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其在該回流氣流(820、1020)中且與該外殼中之該複數個鰭機械且熱耦合,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接收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一第一部分(854、1054)且在該回流氣流(820、1020)與流動通過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一部分(854、 1054)之間交換熱能,其中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一輸入(842’、1042’)與該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一輸出埠(844’、1044’)流體連通;及一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其在該供應氣流(830、1030)中且與該外殼中之該複數個鰭機械且熱耦合,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接收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一第二部分(856、1056)且在流動通過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之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二部分(856、1056)與該供應氣流(830、1030)之間交換熱能;一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其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及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可操作地流體連通,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將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等第一及第二部分(854、1054、856、1056)含有地引導通過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之一輸入(166’)、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及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一串聯配置;及一調節器廻路(880、1080),其與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之該輸入(166’)且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該調節器廻路(880、1080)計量來自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一部分(854、1054)以使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一部分(854、1054)連通至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之該輸入(166’)。
  2. 如請求項1之水分控制系統(800、1000),其中: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該輸入(166’)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包括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出(874、1074);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包括可操作地耦合於該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一輸出(844’、1044’)與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該輸入(166’)之間的一旁通流體導管(864、1064);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將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一部分(854、1054)之全部自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一輸出(844”、1044”)含有地引導至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之一輸入(872,1072)作為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二部分(856、1056);且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將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二部分(856、1056)之全部自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之該輸出(874、1074)含有地引導至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以將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二部分(856、1056)回流至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
  3. 如請求項1之水分控制系統(800、1000),其中該調節器廻路(880、1080)包括:一平衡閥系統,其安置於該旁通流體導管(864、1064)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
  4. 如請求項3之水分控制系統(800、1000),其中該調節器廻路(880、1080)之該平衡閥系統包括:一第一手動平衡閥(886、1086),其安置於該旁通流體導管(864、1064)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該第一手動平衡閥(886、1086)可調整以控制流動通過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及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的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一部分(854、1054)的一流量體積;及一第二手動平衡閥(888、1088),其安置於該旁通流體導管(864、1064)之該輸入(166’)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的串聯配置中,該第二手動平衡閥(888、1088)可調整以控制該工作流體(850、1050)在該旁通流體導管(864、1064)處之一壓力。
  5. 如請求項4之水分控制系統(800、1000),其中該調節器廻路(882、1082)包括:一自動節流閥(896、1096),其與該第二手動平衡閥(888、1088)串聯安置在該旁通流體導管(864、1064)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該自動節流閥(896、1096)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898、1098)之一控制信號以對自該空氣處理螺管(840、1040)之該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該輸出(844’、1044’)行進且未經引導至該空氣處理螺管(840、1040)之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作為流動通過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的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一部分(854、1054)的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6. 如請求項5之水分控制系統(1000),更包括:一廢料導管(1068),其在一廢料連接(166'''')處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與介於該預冷卻螺管(1040”)之該輸出(1044”)與該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之該輸入(1072)之間的該回繞流體導管(1066)之一部分流體耦合;且其中該調節器廻路(1080)包括:一第二自動節流閥(1052),其與該回繞流體導管(1066)且與該廢料導管(1068)可操作地流體連通,該第二自動節流閥(1052)可操作地回應於一廢料信號以經由該廢料導管(1068)將該工作流體(1050)之該第一部分(1054)之一廢料部分(1058)自介於該預冷卻螺管(1040”)之該輸出(1044”)與該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之該輸入(1072)之間的該回繞流體導管(1066)之該部分轉向至該冷卻水回流導管(166)。
  7. 如請求項6之水分控制系統(1000),其中:該調節器廻路(1074)包括:一第三手動平衡閥(1076),其與該第二自動節流閥(1052)串聯安置,該第三手動閥(1076)可調整以控制經由該廢料導管(1068)自介於該預冷卻螺管(1040”)之該輸出(1044”)與該再加熱螺管部分(1070)之該輸入(1072)之間的該回繞流體導管(1066)之該部分經轉向至該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該工作流體(1050)之該第一部分(1054)的該廢料部分(1058)之一流量體積。
  8. 一種水分控制系統(900、1100),其搭配包含以下項之一相關聯四管 道空氣調節系統(200)使用: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其遞送來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之一冷工作流體(950、1150);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其將該冷工作流體(950、115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一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其將暖工作流體(952、1152)自一相關聯熱水源(260)遞送至再加熱螺管部分(970、1170);一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其將該暖工作流體(952、1152)自該再加熱螺管部分(970、1170)回流至一相關聯熱水回流(284),該水分控制設備(900、1100)包括:一整合式空氣處理螺管(940、1140),其包括:一外殼(910、1110),其經構形以接收一回流氣流(920、1120)至該外殼中且將該回流氣流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930、1130)自該外殼排出;複數個鰭,其等安置於該外殼中;一冷卻螺管部分(940’、1140’),其與該外殼中之該複數個鰭機械且熱耦合,該冷卻螺管部分(940’、1140’)與該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可操作地流體連通,該冷卻螺管部分(940’、1140’)經由該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自該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接收該工作流體(950、1150)且使該工作流體流動通過其,藉此自該回流氣流(920、1120)吸收熱能作為經冷卻供應氣流(928、1128);一預冷卻螺管部分(940”、1140”),其在該回流氣流(920、1120)中且與該外殼中之該複數個鰭機械且熱耦合,該預冷卻螺管部分(940”、1140”)接收該工作流體(950、1150)之一第一部分(954、1154)且在該回流氣流(920、1120)與流動通過該預冷卻螺管部分 (940”、1140”)之該工作流體(950、1150)之該第一部分(954、1154)之間交換熱能,其中該預冷卻螺管部分(940”、1140”)之一輸入(942’、1142’)與該冷卻螺管部分(940’、1140’)之一輸出埠(166’)流體連通;及一再加熱螺管部分(970、1170),其與該外殼中之該複數個鰭機械且熱耦合,其中流動通過該再加熱螺管部分(970、1170)之一暖工作流體(952、1152)將熱能添加至該經冷卻供應氣流(928、1128)作為一經再加熱供應氣流(930、1130),一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其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該預冷卻螺管部分(940”、1140”)、該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70、1170)及該熱水回流導管(28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該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將該冷工作流體(950、1150)之該第一部分(954、1154)含有地引導通過該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之一輸入(166’)、該預冷卻螺管部分(940”、1140”)及該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70、1170)之一串聯配置;及一調節器廻路(982、1182),其與該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之該輸入(166’)且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該調節器廻路(980、1180)計量來自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該冷工作流體(950、1150)之該第一部分(954、1154)以使該冷工作流體(950、1150)之該第一部分(954、1154)連通至該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之該輸入(161’)。
  9. 如請求項8之水分控制系統(900、1100),其中:該預冷卻螺管部分(940”、1140”)包括經由該旁通流體導管(964、 1164)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入(992、1192);該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將該工作流體(950、1150)之該第一部分(954、1154)之全部自該預冷卻螺管部分(940”、1140”)之一輸出(944”、1144”)含有地引導至該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70、1170)之一輸入(972,1172);且該回繞流體導管(966、1166)包括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與該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流體地耦合的一橋導管部分(966’、1166’)。
  10. 如請求項8之水分控制系統(900、1100),其中該調節器廻路(982、1182)包括:一平衡閥系統,其安置於以下項之間的一流體連接處:該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之該輸入(166’);至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一第一連接(166”);該再加熱螺管部分(970、1170)之一輸出(974、1174);及該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
  11. 如請求項10之水分控制系統(900、1100),其中該調節器廻路(980、1180)之該平衡閥系統包括:一第一平衡閥(988、1188),其在該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之該輸入(166’)與至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該第一連接(166”)之間直通地安置;及一摻合調節器(983、1183),其在該相關聯熱水回流(284)與至該相關 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第二連接(166''')之間安置於該回流導管286中。
  12. 如請求項11之水分控制系統(900、1100),其中:該第一平衡閥(988、1188)可調整以控制進入該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之該輸入(166’)作為該冷工作流體(950、1150)之該第一部分(954、1154)的該冷工作流體(950、1150)之一流量體積。
  13. 如請求項12之水分控制系統(900、1100),其中:該摻合調節器(983、1183)包括:一第二平衡閥(934、1134),其在該相關聯熱水回流(284)與至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一第二連接(166''')之間安置於該回流導管286中,該第二平衡閥(934、1134)可調整以控制經回流至該相關聯熱水回流(284)之該等暖及冷工作流體的一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及一第三平衡閥(986、1188),其安置於至該回繞環路之該輸入(166’)與至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第二連接(166、166”)之間,該第三平衡閥(986、1188)可調整以控制經回流至該相關聯冷水回流(284)之該等暖及冷工作流體的該摻合物之一流量體積。
  14. 如請求項13之水分控制系統(900、1100),其中該再加熱螺管部分(970、1170)之該輸出(974、1174)經由該第二平衡閥(934、1134)與該相關聯熱水回流導管(286)流體連通;且 該再加熱螺管部分(970、1170)之該輸出(974、1174)經由該第三平衡閥(986、1188)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6)流體連通。
  15. 如請求項14之水分控制系統(900、1100),其中該調節器廻路(980、1180)包括:一自動節流閥(998、1198),其安置於該相關聯熱水源導管(282)與該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之間,該自動節流閥(998、1198)回應於來自一相關聯控制裝置之一控制信號以對經由該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進入該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970、1170)中的該暖工作流體(952、1152)之一流量進行節流。
  16. 如請求項15之水分控制系統(1100),其中:該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包括:一廢料導管(1168),其在一廢料連接(166'''')處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與介於該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之該輸出(1144”)與該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之該輸入(1172)之間的該回繞流體導管(1166)之一部分流體耦合;且該調節器廻路(1180)包括:一第二自動節流閥(1196),其在該廢料連接(166'''')處與該回繞流體導管(1166)且與該廢料導管(1168)可操作地流體連通,該第二自動節流閥(1196)可操作地回應於一廢料信號以經由該廢料導管(1168)將該工作流體(1150)之該第一部分(1154)之一廢料部分(1154’)自介於該預冷卻螺管(1140”)之該輸出(1144”)與該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 分(1170)之該輸入(1172)之間的該旁通流體導管(964、1164)之該部分轉向至該冷卻水回流導管(166)。
  17. 如請求項16之水分控制系統(1100),其中:該調節器廻路(1180)包括:一第三平衡閥(1175),其與該第二自動節流閥(1196)串聯安置在廢料連接(1168’)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間,該第三平衡閥(1175)可調整以控制經由該廢料導管(1068)自在該預冷卻螺管部分(1140”)之該輸出(1144”)與該相關聯再加熱螺管部分(1170)之該輸入(1172)之間的該旁通流體導管(1164)之該部分經轉向至該冷卻水回流導管(166)的該工作流體(1150)之該第一部分(1154)的廢料部分(1176)之一流量體積。
  18. 一種整合式空氣處理螺管(840、1040),其搭配一相關聯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使用,該雙管道冷卻水空氣調節系統(100)經由一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遞送自一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流動之一工作流體(850、1050)且經由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使該工作流體(850、1050)回流至一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該整合式空氣處理螺管(840、1040)包括:一外殼(810、1010),其經構形以接收一回流氣流(820、1020)至該外殼中且將該回流氣流作為一經冷卻供應氣流(830、1030)自該外殼排出;複數個鰭,其等安置於該外殼中; 一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其與該外殼中之該複數個鰭機械且熱耦合,該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與該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可操作地流體連通,該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經由該相關聯冷卻水源導管(162)自該相關聯冷卻水源(160)接收該工作流體(850、1050)且使該工作流體流動通過其,藉此自該回流氣流(820、1020)吸收熱能作為該經冷卻供應氣流(830、1030);一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其在該回流氣流(820、1020)中且與該外殼中之該複數個鰭機械且熱耦合,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接收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一第一部分(854、1054)且在該回流氣流(820、1020)與流動通過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一部分(854、1054)之間交換熱能,其中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一輸入(842’、1042’)與該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一輸出埠(844’、1044’)流體連通;及一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其在該供應氣流(830、1030)中且與該外殼中之該複數個鰭機械且熱耦合,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接收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一第二部分(854、1054)且在流動通過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之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二部分(856、1056)與該供應氣流(830、1030)之間交換熱能。
  19. 如請求項18之整合式空氣處理螺管(840、1040),其與以下項組合:一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其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及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可操作地流體連通,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將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 該等第一及第二部分(854、1054、856、1056)含有地引導通過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之一輸入(166’)、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及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一串聯配置;及一調節器廻路(880、1080),其與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之該輸入(166’)且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耦合,該調節器廻路(880、1080)計量來自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之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一部分(854、1054)以使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一部分(854、1054)連通至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之該輸入(166’)。
  20. 如請求項19之整合式空氣處理螺管(840、1040),其中: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包括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入(166’);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包括與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可操作地流體連通的一輸出(874、1074);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包括可操作地耦合於該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一輸出(844’、1044’)與該預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該輸入(166’)之間的一旁通流體導管(864、1064);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將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一部分(854、1054)之全部自該冷卻螺管部分(840”、1040”)之一輸出(844”、1044”)含有地引導至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之一輸入(872,1072)作為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二部分(856、1056); 該回繞流體導管(866、1066)將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二部分(856、1056)之全部自該再加熱螺管部分(870、1070)之該輸出(874、1074)含有地引導至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導管(166),以將該工作流體(850、1050)之該第二部分(856、1056)回流至該相關聯冷卻水回流(164)。
TW108141325A 2018-11-14 2019-11-14 用於潛熱抽取之方法及設備 TWI7617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190,872 US11156373B2 (en) 2017-06-12 2018-11-14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latent heat extraction
US16/190,872 2018-11-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5922A TW202035922A (zh) 2020-10-01
TWI761726B true TWI761726B (zh) 2022-04-21

Family

ID=74091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1325A TWI761726B (zh) 2018-11-14 2019-11-14 用於潛熱抽取之方法及設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MX (1) MX2019013554A (zh)
TW (1) TWI76172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9725A (en) * 1993-07-06 1994-05-10 Cayce James L System and method for high-efficiency air cooling and dehumidification
TW200508553A (en) * 2003-08-22 2005-03-01 Zlan Chu Improved method for freezing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the functions of heat pump, cold/warm air conditioner, iced/hot water generator,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egulator, heat reuse and multiple energy conversion
US20110289956A1 (en) * 2009-03-15 2011-12-01 Surendra Himatlal Shah Frost Free Sub Zero Air Conditioner
CN207122999U (zh) * 2017-08-30 2018-03-20 北京致绿室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新风显热自交换实现高效除湿的多功能新风处理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9725A (en) * 1993-07-06 1994-05-10 Cayce James L System and method for high-efficiency air cooling and dehumidification
TW200508553A (en) * 2003-08-22 2005-03-01 Zlan Chu Improved method for freezing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the functions of heat pump, cold/warm air conditioner, iced/hot water generator,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egulator, heat reuse and multiple energy conversion
US20110289956A1 (en) * 2009-03-15 2011-12-01 Surendra Himatlal Shah Frost Free Sub Zero Air Conditioner
CN207122999U (zh) * 2017-08-30 2018-03-20 北京致绿室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新风显热自交换实现高效除湿的多功能新风处理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5922A (zh) 2020-10-01
MX2019013554A (es) 2020-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76747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latent heat extraction
KR100221257B1 (ko) 습윤기후용 공기조화방법 및 장치
US6213200B1 (en) Low profile heat exchange system and method with reduced water consumption
JP4207166B2 (ja) 除湿空調機
US6142219A (en) Closed circuit heat exchange system and method with reduced water consumption
EP2867588B1 (en) Direct evaporative air handler
US3378062A (en) Four pipe heat pump apparatus
CN101484757B (zh) 改善的空气调节系统
US11976843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latent heat extraction
US6385983B1 (en) Multipurpos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4445530B2 (ja) 地中熱利用ヒートポンプ式ドライ空調システム
JP2010127559A (ja) 空調設備用の熱源制御システム
US10935283B2 (en) Air conditioner with a four-way reheat valve
US4124998A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for buildings
TWI761726B (zh) 用於潛熱抽取之方法及設備
GB2428470A (en) A re-hea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3422020B2 (ja) オールシーズン対応形空調機
JP2006084084A (ja) 空調設備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AU1887392A (en) Air conditioning for humid climates
EP2486333A1 (en) Independent system for dehumidifying air
JPH0359347B2 (zh)
JPS63213757A (ja) 空気熱源ヒ−トポン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