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8149B - 處理通訊裝置能力的裝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處理通訊裝置能力的裝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8149B
TWI748149B TW108100371A TW108100371A TWI748149B TW I748149 B TWI748149 B TW I748149B TW 108100371 A TW108100371 A TW 108100371A TW 108100371 A TW108100371 A TW 108100371A TW I748149 B TWI748149 B TW I7481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
base station
combination
band combination
request mess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0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3822A (zh
Inventor
吳志祥
Original Assignee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3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3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8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814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15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user or device properties, e.g. MTC-capabl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04L5/0098Signalling of the activation or deactivation of component carriers, subcarriers or frequency ba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04W36/00692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using simultaneous multiple data streams, e.g. cooperative multipoint [CoMP], carrier aggregation [CA] 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基地台,用來處理通訊裝置能力,包含有至少一儲存裝置,用來儲存以下指令:從一通訊裝置、一第二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接收一第一頻帶組合及一第二頻帶組合;在一被允許的頻帶組合資訊元件中,指示該第一頻帶組合為一被允許的頻帶組合;傳送一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到一第三基地台,其中該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包含有該第一頻帶組合及該第二頻帶組合,以及包含有該被允許的頻帶組合資訊元件;以及從該第三基地台接收用於回應該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的一次要節點增加請求確認訊息。

Description

處理通訊裝置能力的裝置及方法
本發明相關於一種用於無線通訊系統的通訊裝置及方法,尤指一種處理通訊裝置能力的裝置及方法。
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近期發展新無線(new radio,NR)系統。新無線系統被視為新無線介面及無線網路架構,提供高傳送速率、低延遲時間、封包最佳化以及改善系統容量和覆蓋範圍。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方法及其通訊裝置,用來處理通訊裝置能力(capability),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揭露一種基地台(base station,BS),用來處理通訊裝置能力,包含有至少一儲存裝置;以及至少一處理電路,耦接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該至少一儲存裝置用來儲存,以及該至少一處理電路被配置來執行儲存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中的以下指令:從一通訊裝置、一第二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接收一 第一頻帶組合及一第二頻帶組合;在一被允許的頻帶組合資訊元件中,指示該第一頻帶組合為一被允許的頻帶組合;傳送一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到一第三基地台,其中該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包含有該第一頻帶組合及該第二頻帶組合,以及包含有該被允許的頻帶組合資訊元件;以及從該第三基地台接收用於回應該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的一次要節點增加請求確認訊息。
10:無線通訊系統
20:通訊裝置
200:至少一處理電路
210:至少一儲存裝置
214:程式代碼
220:至少一通訊介面裝置
30、40、50:流程
300、302、304、306、400、402、404、406、500、502、504、506、508、510:步驟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的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的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10的示意圖。無線通訊系統10可簡略地由網路端和複數個通訊裝置所組成。透過屬於一或多個基地台(base stations,BSs)的一或多個細胞(cells)(例如一或多個載波),網路端及通訊裝置可同時相互進行通訊。
在第1圖中,網路端及通訊裝置係用來說明無線通訊系統10的架構。網路端包含有至少一無線存取網路(radio access network,RAN),其中至少一無線存取網路包含有至少一基地台。至少一無線存取網路包含有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下一代無線存取網路(next generation RAN,NG-RAN)、新無線(new radio,NR)無線存取網路及第六代無線存取網路(sixth generation RAN,6G-RAN)中至少一者。網路端可包含有至少一核心網路(core network,CN)。至少一核心網路包含有演進式封包核心(evolved packet core,EPC)、第五代核心(fifth generation core,5GC)及/或第六代核心(sixth generation core,6GC)。在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中,基地台是連接到演進式封包核心或第五代核心的演進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eNB)。在下一代無線存取網路/新無線無線存取網路中,基地台是第五代基地台(fifth generation Node-B,gNB)。在第六代無線存取網路中,基地台是第六代基地台或演進式第五代基地台(evolved gNB)。演進式封包核心可包含有行動管理實體(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及伺服閘道器(serving gateway,S-GW)中至少一者。第五代核心可包含有存取及行動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連線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及用戶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中至少一者。第六代核心可包含有第六代存取及行動管理功能、第六代連線管理功能及第六代用戶面功能中至少一者。
通訊裝置可為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可攜式電腦系統、車輛、船及飛機等裝置。此外,根據傳輸方向,可將網路端及通訊裝置分別視為傳送端或接收端。舉例來說,對於一上鏈路(uplink,UL)而言,通訊裝置為傳送端而網路端為接收端;對於一下鏈路(downlink,DL)而言,網路端為傳送端而通訊裝置為接收端。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20的示意圖。通訊裝置20可為第1圖中的通訊裝置或網路端,但不限於此。通訊裝置20可包括至少一處理電路 200、至少一儲存裝置210以及至少一通訊介面裝置220。至少一處理電路200可為一微處理器或一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至少一儲存裝置210可為任一資料儲存裝置,用來儲存一程式代碼214,至少一處理電路200可通過至少一儲存裝置210讀取及執行程式代碼214。舉例來說,至少一儲存裝置210可為用戶識別模組(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唯讀式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Access Memory,RAM)、硬碟(hard disk)、光學資料儲存裝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非揮發性儲存裝置(non-volatile storage device)、非暫態電腦可讀取介質(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例如具體介質(tangible media))等,而不限於此。至少一通訊介面裝置220可包含有至少一無線收發器,其是根據至少一處理電路200的處理結果,用來傳送及接收訊號(例如資料、訊息及/或封包)。
在以下的實施例中,為了簡化實施例的說明,用戶端被用來表示第1圖中的通訊裝置。
一基頻能力組合(baseband capability combination)包含有一用戶端能夠具備的至少一基頻能力,以在用戶端的基頻晶片(chip)中處理傳送及接收。基頻能力組合包含有下鏈路頻寬等級(bandwidth class)、上鏈路頻寬等級、多輸入多輸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階層(layer)、調變順序(modulation order)及一子載波間隔(subcarrier spacing)。舉例來說,下鏈路或上鏈路頻寬等級可被a、b、c、d、e、f、g、h及i等的一字符(character)指示,多輸入多輸出階層可為2、4、8或16,調變順序可為一相位偏移調變(Phase Shift Keying,PSK)或一正交振幅調變(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 以及子載波間隔可為15kHz、30kHz、60kHz、120kHz、240kHz或480kHz。用戶端可傳送基頻能力組合到一基地台。藉由使用被用戶端支援的基頻能力組合,用戶端及基地台相互進行通訊。在一些情況下,用戶端可不支援用於用戶端支援的所有頻帶的相同基帶能力。在一第一頻帶中,根據基頻能力組合,用戶端及基地台相互進行通訊。然而,因為用戶端不支援在一第二頻帶的基帶能力組合中的一或多個基帶能力,在用戶端及網路端間的第二頻帶的通訊可能會失敗。以下實施例可解決此問題。
第3圖中的一流程30,用於一用戶端中。流程30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300:開始。
步驟302:該用戶端包含有一第一編號(number)在一第一基頻能力組合(baseband capability combination)中,以指示該第一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一第一頻帶(frequency band)。
步驟304:該用戶端傳送該第一基頻能力組合到一第一基地台。
步驟306:結束。
根據流程30,用戶端可指示在第一基頻能力組合中的基頻能力關聯第一頻帶。根據用於第一頻帶中的通訊的第一基頻能力組合,第一基地台設定(例如使用或應用)一多輸入多輸出階層、一調變順序及一子載波間隔中其中一者到(或用於)用戶端。因此,根據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調變順序及子載波間隔中其中一者,在第一頻帶中,第一基地台可執行到用戶端的傳送及接收。
在一實施例中,用戶端包含有一第二編號在一第二基頻能力組合中,以指示第二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一第二頻帶。用戶端傳送第二基頻能力組 合到第一基地台。根據第二基頻能力組合,第一基地台設定(例如使用或應用)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調變順序及子載波間隔中其中一者到(或用於)用戶端。根據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調變順序及子載波間隔中其中一者,在第二頻帶中,第一基地台執行到用戶端的傳送及接收。第一編號及第二編號不相同,以及第一頻帶及第二頻帶不相同。舉例來說,第一編號是辨識第一頻帶的一第一頻帶編號,以及第二編號是辨識第二頻帶的一第二頻帶編號。
在一實施例中,用戶端包含有第一編號在一第三基頻能力組合中,以指示第三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第一頻帶。第三基頻能力組合不同於第一基頻能力組合。
在一實施例中,用戶端包含有第二編號在一第四基頻能力組合中,以指示第四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被辨識第二頻帶編號的第二頻帶。第四基頻能力組合不同於第二基頻能力組合。
在一實施例中,當接收第一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三基頻能力組合中的其中一者時,根據第一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三基頻能力組合中的其中一者,第一基地台設定用戶端在第一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的其中一者。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基頻能力組合包含有用戶端能夠具備(例如運作)的一第一下鏈路頻寬等級、一第一上鏈路頻寬等級、一第一多輸入多輸出階層、一第一調變順序(例如64 QAM、256 QAM或1024 QAM)、服務細胞(serving cells)(或載波)的一第一數量(例如1、2、3…)及一第一子載波間隔中至少一者。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基頻能力組合包含有用戶端能夠具備(例如運作)的一第二下鏈路頻寬等級、一第二上鏈路頻寬等級、一第二多輸入多輸出階層、一第二調變順序、服務細胞(或載波)的一第二數量(例如1、2、3…)及一第二子載波間隔中至少一者。
在一實施例中,第三基頻能力組合包含有用戶端能夠具備(例如運作)的一第三下鏈路頻寬等級、一第三上鏈路頻寬等級、一第三多輸入多輸出階層、一第三調變順序、服務細胞(或載波)的一第三數量(例如1、2、3…)及一第三子載波間隔中至少一者。第三基頻能力組合中的一項目(例如第三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與第一基頻能力組合中的一對應項目(例如第一多輸入多輸出階層)不相同。
在一實施例中,第四基頻能力組合包含有用戶端能夠具備(例如運作)的一第四下鏈路頻寬等級、一第四上鏈路頻寬等級、一第四多輸入多輸出階層、一第四調變順序、服務細胞(或載波)的一第四數量(例如1、2、3…)及一第四子載波間隔中至少一者。第四基頻能力組合中的一項目(例如第四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與第二基頻能力組合中的一對應項目(例如第二多輸入多輸出階層)不相同。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被設定到用戶端的第一下鏈路頻寬等級或第三下鏈路頻寬等級及/或根據服務細胞的第一數量或服務細胞的第三數量,第一基地台設定(例如使用或應用)一多輸入多輸出階層、一調變順序及/或一子載波間隔到(或用於)用戶端。因此,用戶端使用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調變順 序及/或子載波間隔,以在第一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的其中一者。
在一實施例中,當設定(例如使用或應用)第一下鏈路頻寬等級及/或服務細胞的第一數量到(或用於)用戶端時,對於用戶端的第一頻帶的一下鏈路,第一基地台設定(例如使用或應用)不大於第一多輸入多輸出階層的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調變順序及/或第一子載波間隔。因此,用戶端遵從(follow)被第一基地台設定的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調變順序及/或第一子載波間隔,以與第一基地台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的其中一者。
在一實施例中,當設定(例如使用或應用)第三下鏈路頻寬等級及/或服務細胞的第三數量到(或用於)用戶端時,對於用戶端的第一頻帶的一下鏈路,第一基地台設定(例如使用或應用)不大於第三多輸入多輸出階層的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調變順序及/或第三子載波間隔。因此,用戶端遵從被第一基地台設定的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調變順序及/或第三子載波間隔,以與第一基地台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的其中一者。
在一實施例中,用戶端傳送一第一頻帶組合(baseband combination,BC)到第一基地台。第一頻帶組合包含有(或指示)第一頻帶編號及第一上鏈路頻寬等級及第一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以及包含有(或指示)第二頻帶編號及第二上鏈路頻寬等級及第二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根據第一頻帶組合,第一基地台可設定一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或一雙連結(dual connectivity,DC)到用戶端。也就是說,第一基地台設定用戶端在第一頻帶及/或第二頻帶中執行至少一接收以及在第一頻帶及/或第二頻帶中執行至少一傳送。雙連結可為一單一無線存取技術(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 雙連結或一多無線存取技術雙連結(multi-RAT DC,MR-DC)。在一實施例中,因為第一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一頻帶組合共享(share)相同的頻帶編號(即第一頻帶編號)及相同的上鏈路或下鏈路頻寬等級(若被包含在第一基頻能力組合中),第一基地台知道第一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第一頻帶組合。在一實施例中,因為第二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一頻帶組合共享相同的頻帶編號(即第二頻帶編號)及相同的上鏈路或下鏈路頻寬等級(若被包含在第二基頻能力組合中),第一基地台知道第二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第一頻帶組合。因此,在載波聚合或雙連結中,第一基地台設定用戶端根據第一基頻能力組合,在第一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以及設定用戶端根據第二基頻能力組合,在第二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
在一實施例中,用戶端傳送一第二頻帶組合到第一基地台。第二頻帶組合包含有(或指示)第一頻帶編號及第三上鏈路頻寬等級及第三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以及包含有(或指示)第二頻帶編號及第二上鏈路頻寬等級及第二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根據第二頻帶組合,第一基地台可設定一載波聚合或一雙連結到用戶端。也就是說,第一基地台設定用戶端在第一頻帶及/或第二頻帶中執行至少一接收以及在第一頻帶及/或第二頻帶中執行至少一傳送。雙連結可為一單一無線存取技術雙連結或一多無線存取技術雙連結。在一實施例中,因為第三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二頻帶組合共享相同的頻帶編號(即第一頻帶編號)及相同的上鏈路或下鏈路頻寬等級(若被包含在第三基頻能力組合中),第一基地台知道第三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第二頻帶組合。在一實施例中,因為第二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二頻帶組合共享相同的頻帶編號(即第二頻帶編號)及相同的上鏈路或下鏈路頻寬等級(若被包含在第二基頻能力組合中),第一基地台知道第二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第二頻帶組合。因此,在 載波聚合或雙連結中,第一基地台設定用戶端根據第三基頻能力組合,在第一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以及設定用戶端根據第二基頻能力組合,在第二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
在一實施例中,用戶端傳送一第三頻帶組合到第一基地台。第三頻帶組合包含有(或指示)第一頻帶編號及第三上鏈路頻寬等級及第三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以及包含有(或指示)第二頻帶編號及第四上鏈路頻寬等級及第四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根據第三頻帶組合,第一基地台可設定一載波聚合或一雙連結到用戶端。也就是說,第一基地台設定用戶端在第一頻帶及/或第二頻帶中執行至少一接收以及在第一頻帶及/或第二頻帶中執行至少一傳送。雙連結可為一單一無線存取技術雙連結或一多無線存取技術雙連結。在一實施例中,因為第三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三頻帶組合共享相同的頻帶編號(即第一頻帶編號)及相同的上鏈路或下鏈路頻寬等級(若被包含在第三基頻能力組合中),第一基地台知道第三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第三頻帶組合。在一實施例中,因為第四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三頻帶組合共享相同的頻帶編號(即第二頻帶編號)及相同的上鏈路或下鏈路頻寬等級(若被包含在第二基頻能力組合中),第一基地台知道第四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第三頻帶組合。因此,在載波聚合或雙連結中,第一基地台設定用戶端根據第三基頻能力組合,在第一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以及設定用戶端根據第四基頻能力組合,在第二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
在一實施例中,用戶端傳送至少一用戶端能力資訊息到第一基地台。至少一用戶端能力資訊訊息包含有第一基頻能力組合、第二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一頻帶組合。第一基地台可傳送第一基頻能力組合、第二基頻能力組合及 第一頻帶組合到一核心網路,以及核心網路儲存第一基頻能力組合、第二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一頻帶組合。例如當用戶端連接到一第二基地台時,核心網路可傳送第一基頻能力組合、第二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一頻帶組合到第二基地台。更進一步地,至少一用戶端能力資訊訊息包含有第三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二頻帶組合,及/或包含有第四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三頻帶組合。第一基地台可傳送第三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二頻帶組合到核心網路,以及核心網路儲存第三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二頻帶組合。例如當用戶端連接到第二基地台時,核心網路可傳送第三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二頻帶組合到第二基地台。第一基地台可傳送第四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三頻帶組合到核心網路,以及核心網路儲存第四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三頻帶組合。例如當用戶端連接到第二基地台時,核心網路可傳送第四基頻能力組合及第三頻帶組合到第二基地台。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基地台傳送一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訊息(例如無線資源控制連結重設訊息或無線資源控制重設訊息)、(例如在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L control channel,PDCCH)上的)一下鏈路控制資訊(DL control information,DCI)或(例如在介質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協定資料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中的)一介質存取控制控制元件(control element,CE)到用戶端,已設定用戶端。第一基地台可為一主要節點(master node,MN)或一次要節點(secondary node,SN)。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頻帶編碼是一新無線頻帶編碼,以及第二頻帶編碼是一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頻帶編碼。因此,第一頻帶是一新無線頻帶,以及第二頻帶是一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長期演進) 頻帶。在一實施例中,在第一頻帶中的傳送及接收中至少一者是一新無線傳送及/或一新無線接收。在第二頻帶中的傳送及接收中至少一者是一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傳送及/或一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接收。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頻帶編碼及第二頻帶編碼是新無線頻帶編碼。因此,第一頻帶是一新無線頻帶,以及第二頻帶是一新無線頻帶。在一實施例中,在第一頻帶中的傳送及接收中至少一者是一新無線傳送及/或一新無線接收。在第二頻帶中的傳送及接收中至少一者是一新無線傳送及/或一新無線接收。
第4圖中的一流程40,用於一第一基地台中。流程40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400:開始。
步驟402:該第一基地台從一用戶端、一第二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接收該用戶端的一第一基頻能力組合,其中該第一基頻能力組合包含有一第一編號,以指示該第一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一第一頻帶,以及包含有該用戶端能夠具備的一第一多輸入多輸出階層的一第一數量、一第一調變順序及一第一子載波間隔中至少一者。
步驟404:當設定該用戶端在該第一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時,根據該第一基頻能力組合,該第一基地台設定該第一多輸入多輸出層、該第一調變順序或該第一子載波間隔到該用戶端。
步驟406:結束。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基地台從一用戶端、一第二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接收該用戶端的一第二基頻能力組合,其中該第二基頻能力組合包含有一第二編號,以指示該第二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一第二頻帶,以及包含有該用戶端能夠具備的一第二多輸入多輸出階層的一第二數量、一第二調變順序及一第二 子載波間隔中至少一者。當設定用戶端在第二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時,根據第二基頻能力組合,第一基地台設定第二多輸入多輸出層、第二調變順序或第二子載波間隔到用戶端。
流程30的實施例可應用於流程40,於此不贅述。
第5圖中的一流程50,用於一第一基地台中。流程50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500:開始。
步驟502:該第一基地台從一用戶端、一第二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接收一第一頻帶組合及一第二頻帶組合。
步驟504:在一被允許的(allowed)頻帶組合資訊元件(information element,IE)中,該第一基地台指示該第一頻帶組合為一被允許的頻帶組合。
步驟506:該第一基地台傳送一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SN Addition Request message)到一第三基地台,其中該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包含有該第一頻帶組合及該第二頻帶組合,以及包含有該被允許的頻帶組合資訊元件。
步驟508:該第一基地台從該第三基地台接收用於回應該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的一次要節點增加請求確認(acknowledge)訊息。
步驟510:結束。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基地台是一主要節點,以及第三基地台是一次要節點。在一實施例中,主要節點是一主要演進式基地台(master eNB),以及次要節點是一次要第五代基地台(secondary gNB,SgNB)。在一實施例中,主要節點是一主要第五代基地台,以及次要節點是一次要演進式基地台。在一實施例中,主要節點是一主要第五代基地台,以及次要節點是一次要第五代基地 台。
在一實施例中,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是一次要第五代基地台增加請求訊息,以及次要節點增加請求確認訊息是一次要第五代基地台增加請求確認訊息。在另一實施例中,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是一次要節點(S-Node)增加請求訊息,以及次要節點增加請求確認訊息是一次要節點(S-Node)增加請求確認訊息。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基地台從用戶端、第二基地台或核心網路接收包含有第一頻帶組合及第二頻帶組合的一用戶端能力資訊元件。用戶端能力資訊元件包含有一UE-MR-Capability資訊元件或一UE-NR-Capability資訊元件。用戶端能力資訊元件指示被用戶端支援的能力。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基地台選擇(或決定)第一頻帶組合為被允許的頻帶組合。也就是說,第一基地台決定第二頻帶組合為不被允許的(non-allowed)頻帶組合。在一實施例中,被允許的頻帶組合資訊元件包含有第一頻帶組合或在用戶端能力資料元件中指示第一頻帶組合的一指標(index)(或指示符(indicator)),以及不包含有第一頻帶組合及指示第二頻帶組合的一指標(或指示符)。
在一實施例中,當接收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時,根據被允許的頻帶組合,第三基地台產生一次要細胞群組(secondary cell group,SCG)組態(例如一次要細胞群組細胞群組組態或一RRCReconfiguration訊息)。在一實施例中,根據被允許的頻帶組合,第三基地台設定用戶端在一第二頻帶(例如流程 30的第二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頻帶組合包含有(或指示)一第一頻帶編碼及一第一上鏈路頻寬等級及一第一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以及包含有(或指示)一第二頻帶編號及一第二上鏈路頻寬等級及一第二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第一頻帶組合的敘述可參考前述,於此不贅述。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頻帶組合包含有(或指示)第一頻帶編碼及一第三上鏈路頻寬等級及一第三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以及包含有(或指示)第二頻帶編號及第二上鏈路頻寬等級及第二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第二頻帶組合的敘述可參考前述,於此不贅述。
在一實施例中,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包含有一第三頻帶組合。第三頻帶組合包含有(或指示)第一頻帶編碼及第三上鏈路頻寬等級及第三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以及包含有(或指示)第二頻帶編號及一第四上鏈路頻寬等級及一第四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第三頻帶組合的敘述可參考前述,於此不贅述。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基地台從用戶端、第二基地台或核心網路接收一第一基頻能力組合、一第二基頻能力組合、一第三基頻能力組合及/或一第四基頻能力組合。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基頻能力組合的敘述可參考前述,於此不贅述。
因為被允許的頻帶組合是第一頻帶組合以及第二基頻能力組合關聯 於第一頻帶組合,跟據第二基頻能力組合,第三基地台設定用戶端在第二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也就是說,根據第二基頻能力組合而不是第四基頻能力組合,第三基地台設定相關於在第二基頻能力組合中的至少一項目的至少一組態。如第二基頻能力組合中所指示的,第三基地台不應該(或不被允許)設定用戶端能夠具備的(或不與用戶端對齊的(aligned))至少一組態。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第二基頻能力組合而不是第四基頻能力組合,第三基地台設定一多輸入多輸出階層、一調變順序及/或一子載波間隔(例如在次要細胞群組(細胞群組)組態中、在一無線資源控制訊息中或在一介質存取控制元件中)。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第一頻帶組合(即被允許的頻帶組合),第一基地台設定用戶端在一第一頻帶(例如流程30的第一頻帶)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如第一基頻能力組合中所指示的,第一基地台不應該(或不被允許)設定用戶端能夠具備的(或不與用戶端對齊的)至少一組態。
流程30的實施例可應用於流程50,於此不贅述。
以下實施例可應用於流程30~50。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基頻能力組合包含有一上鏈路多輸入多輸出階層及一下鏈路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而不是一多輸入多輸出階層。上述的基地台根據上鏈路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設定用戶端執行一傳送,以及根據下鏈路多輸入多輸出階層設定用戶端執行一接收。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基頻能力組合包含有一上鏈路子載波間隔及一下鏈路子載波間隔。上述的基地台根據上鏈路子載波間隔設定用戶端執行一傳送,以及根據下鏈路子載波間隔設定用戶端執行一接收。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頻帶組合指示在多無線存取技術雙連結中的用戶端能夠具備(例如運作)在第一頻帶中的第一無限存取技術(例如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的M個(例如M=2個)載波及在第二頻帶中的第二無限存取技術(例如新無線)的N個(例如N=2個)載波。第二頻帶組合指示在多無線存取技術雙連結中的用戶端能夠具備(例如運作)在第一頻帶中的第一無限存取技術的X個(例如X=1個)載波及在第二頻帶中的第二無限存取技術的Y個(例如Y=2個)載波。根據流程50,第三頻帶組合不被允許設定用戶端在第二頻帶中的多於N個載波上執行接收。
在一實施例中,在基頻能力組合中的至少一頻帶能力(例如多輸入多輸出階層、子載波間隔或調變順序)可不相同。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一基頻能力組合具有唯一地(uniquely)辨識基頻能力組合的一指標(或一基頻能力組合編碼)。在部分實作(implementations)中,基頻能力組合包含有指標。在另部分實作中,基頻能力組合被包含在一容器(container)中。藉由容器中的一位置(position),基頻能力組合暗式地(implicitly)分配指標。上述的頻帶組合包含有指標(或基頻能力組合編碼),以指示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頻帶組合。在一實施例中,如果指標存在,在基頻能力組合中可能需要或可能不需要一頻帶編碼。
需注意的是,雖然上述實施例被出示以說明對應過程的相關運作,根據系統要求及/或設計考慮,實施例可任意地被組合及/或被修改。上述的訊息名稱及資訊元件名稱是實施例,可不限縮本發明。
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本發明的精神加以結合、修飾及/或變化以上所述的實施例,而不限於此。舉例來說,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可根據用戶端的實施例輕易地獲得網路端的新實施例,以及可根據網路端的實施例獲得用戶端的新實施例。前述的陳述、步驟及/或流程(包含建議步驟)可透過裝置實現,裝置可為硬體、軟體、韌體(為硬體裝置與電腦指令與資料的結合,且電腦指令與資料屬於硬體裝置上的唯讀軟體)、電子系統、或上述裝置的組合,其中裝置可為通訊裝置20。上述流程中任一者可被編譯成程式代碼214。
根據以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裝置及方法,用來處理用戶端能力。一基頻能力組合包含有辨識基頻能力組合的一指標(或一基頻能力組合編碼),以及一頻帶組合包含有一指標(或一基頻能力組合編碼)以指示基頻能力組合關聯於基頻組合。因此,處理用戶端能力的問題可獲得解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50:流程
500、502、504、506、508、510:步驟

Claims (8)

  1. 一種用來處理通訊裝置能力(capability)的第一基地台(base station,BS),包含有:至少一儲存裝置;以及至少一處理電路,耦接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儲存裝置用來儲存,以及該至少一處理電路被配置來執行儲存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中的以下指令:從一通訊裝置、一第二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core network,CN)接收一第一頻帶組合(band combination,BC)及一第二頻帶組合;在一被允許的(allowed)頻帶組合資訊元件(information element,IE)中,指示該第一頻帶組合為一被允許的頻帶組合;傳送一次要節點(Secondary Node,SN)增加請求訊息(SN Addition Request message)到一第三基地台,其中該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包含有該第一頻帶組合及該第二頻帶組合,以及包含有該被允許的頻帶組合資訊元件;以及從該第三基地台接收用於回應該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的一次要節點增加請求確認(acknowledge)訊息。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第一基地台,其中該被允許的頻帶組合資訊元件包含有該第一頻帶組合或在一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能力資料元件中指示該第一頻帶組合的一指標(index)。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第一基地台,其中該第一頻帶組合包含有一第一頻帶編號(band number)及一第一上鏈路(uplink,UL)頻寬等級(bandwidth class)及一第一下鏈路(downlink,DL)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以及包含有一第二頻帶編號及一第二上鏈路頻寬等級及一第二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以及該第二頻帶組合包含有該第一頻帶編號及一第三上鏈路頻寬等級及一第三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以及包含有該第二頻帶編號及該第二上鏈路頻寬等級及該第二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第一基地台,其中根據該第一頻帶組合,該第一基地台設定該通訊裝置在一頻帶(frequency band)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
  5. 一種處理通訊裝置能力(capability)的方法,用於一第一基地台,包含有:從一通訊裝置、一第二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core network,CN)接收一第一頻帶組合(band combination,BC)及一第二頻帶組合;在一被允許的(allowed)頻帶組合資訊元件(information element,IE)中,指示該第一頻帶組合為一被允許的頻帶組合;傳送一次要節點(Secondary Node,SN)增加請求訊息(SN Addition Request message)到一第三基地台,其中該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包含有該第一頻帶組合及該第二頻帶組合,以及包含有該被允許的頻帶組合資訊元件;以及從該第三基地台接收用於回應該次要節點增加請求訊息的一次要節點增加請求確認(acknowledge)訊息。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被允許的頻帶組合資訊元件包含有 該第一頻帶組合或在一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能力資料元件中指示該第一頻帶組合的一指標(index)。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頻帶組合包含有一第一頻帶編號(band number)及一第一上鏈路(uplink,UL)頻寬等級(bandwidth class)及一第一下鏈路(downlink,DL)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以及包含有一第二頻帶編號及一第二上鏈路頻寬等級及一第二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以及該第二頻帶組合包含有該第一頻帶編號及一第三上鏈路頻寬等級及一第三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以及包含有該第二頻帶編號及該第二上鏈路頻寬等級及該第二下鏈路頻寬等級中至少一者。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據該第一頻帶組合,該第一基地台設定該通訊裝置在一頻帶(frequency band)中執行一傳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者。
TW108100371A 2018-01-07 2019-01-04 處理通訊裝置能力的裝置及方法 TWI7481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614485P 2018-01-07 2018-01-07
US62/614,485 2018-01-07
US16/238,531 US11259203B2 (en) 2018-01-07 2019-01-03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communication device capabilities
US16/238,531 2019-01-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3822A TW201933822A (zh) 2019-08-16
TWI748149B true TWI748149B (zh) 2021-12-01

Family

ID=6502370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4010A TWI732449B (zh) 2018-01-07 2019-01-04 處理通訊裝置能力的裝置及方法
TW108100371A TWI748149B (zh) 2018-01-07 2019-01-04 處理通訊裝置能力的裝置及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4010A TWI732449B (zh) 2018-01-07 2019-01-04 處理通訊裝置能力的裝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9203B2 (zh)
EP (2) EP3961965B1 (zh)
CN (2) CN113965922A (zh)
TW (2) TWI7324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65574B2 (en) * 2019-05-02 2023-09-19 Apple Inc. Advertising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US10979892B2 (en) * 2019-07-30 2021-04-1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Efficient device capabilities enquiry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s wireless network
EP3958598A1 (en) * 2020-08-21 2022-02-23 HTC Corporation Management method for multip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host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53399B2 (en) * 2005-02-28 2011-05-31 Nokia Corporation Network-initiated service change from speech to multimedia
JP4983208B2 (ja) * 2006-11-07 2012-07-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局、無線通信方法
CN101729521B (zh) * 2008-10-30 2013-04-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组合服务的部署方法和装置
JP4740365B2 (ja) * 2009-10-26 2011-08-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プロセッサ
EP2360866A1 (en) * 2010-02-12 2011-08-24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mponent carrier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using resource assignments
CN102223638B (zh) * 2010-04-19 2016-01-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终端支持双频段多载波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US8750807B2 (en) 2011-01-10 2014-06-10 Mediatek Inc. Measurement gap configu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EP2810520B1 (en) * 2012-01-31 2016-04-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nection setup with an access selection of a terminal
CN103313377B (zh) * 2012-03-15 2018-1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信号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KR102117024B1 (ko) * 2012-11-28 2020-06-0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EP3493631B1 (en) * 2012-11-28 2022-11-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237440B2 (en) * 2013-01-18 2016-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solving ambiguous user equipment (UE) capability signaling
CN104144447B (zh) * 2013-05-08 2018-06-2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设备
US10136423B2 (en) 2013-08-09 2018-11-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effectively provid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about small cell that has small cell service region
CN110784919B (zh) 2014-01-29 2022-10-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多载波的数据发射方法和设备
CN106134240B (zh) 2014-03-21 2019-12-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支持多个载波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WO2016021873A1 (ko) * 2014-08-04 2016-02-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10117287B2 (en) * 2014-08-26 2018-10-30 Nokia Of Americ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dual connectivity
CN105517043A (zh) 2014-09-26 2016-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能力的上报、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14599119A (zh) * 2014-10-31 2022-06-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及通信终端
CA2966840A1 (en) * 2014-11-05 2016-05-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ser equipment management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5813202B (zh) * 2014-12-30 2019-10-1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信道带宽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2969226A (zh) 2015-03-06 2021-06-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执行和报告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EP3907953B1 (en) * 2015-03-06 2022-08-31 LG Electronics Inc.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539243A (en) * 2015-06-11 2016-12-14 Fujitsu Ltd A method in a terminal, a method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a terminal and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16199855A1 (ja) * 2015-06-11 2016-12-1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情報受信方法
US9973321B2 (en) 2015-08-12 2018-05-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Signalling for using operating band combination
US20170367073A1 (en) * 2016-06-15 2017-1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e capability exchange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KR102380769B1 (ko) * 2016-07-18 2022-03-3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네트워크 상호 연결의 개선 및 네트워크 상호 연결과 관련된 개선
US10595250B2 (en) * 2017-06-13 2020-03-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Quality of service initiated handover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Qualcomm Incorporated,"LTE/NR UE capability dependency and coordination",3GPP Draft; R2-1707835, 20170820 (網址:https://www.3gpp.org/DynaReport/TDocExMtg--R2-99--17074.htm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2449B (zh) 2021-07-01
EP3509242A2 (en) 2019-07-10
CN110022554B (zh) 2021-12-28
CN113965922A (zh) 2022-01-21
CN110022554A (zh) 2019-07-16
EP3509242B1 (en) 2021-12-01
TW201933822A (zh) 2019-08-16
US20190215714A1 (en) 2019-07-11
EP3961965A1 (en) 2022-03-02
EP3509242A3 (en) 2019-09-25
EP3961965B1 (en) 2023-09-13
TW202019118A (zh) 2020-05-16
US11259203B2 (en) 2022-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75349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new radio connection in inter-system mobility
WO2020232566A1 (zh) Bwp切换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TW201831002A (zh) 處理新無線能力的裝置及方法
US1031389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service through differ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20281527A1 (en) Re-Establishment of Component Carrier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540998B (zh) 处理用户端配置的装置及方法
TWI748149B (zh) 處理通訊裝置能力的裝置及方法
CN117098236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EP3925138A1 (en) Technique for handling control channels on component carriers
US1139938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heduling for redundant layer 2 control messages
CN107466116B (zh) 处理连结转换的装置及方法
CN11274081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0764785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network slice information
US10660142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nection
AU2022204526B2 (en) Device of handling pusch transmissions
US10952108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system redirection procedure
WO2016063599A1 (ja) 端末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KR20240000453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논리 채널 처리
AU2023201831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multi-cell scheduling
KR2023012518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링크 품질 측정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20240017351A (ko) 이중-접속 아키텍처 및 셋업 절차들
CA3211654A1 (en) Multiple default beams for multiple pdsch/pusch and multi-slot pdcch monitoring
CN117461381A (zh) 用于初始接入的频谱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