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6208B - 自動升降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動升降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6208B
TWI746208B TW109135576A TW109135576A TWI746208B TW I746208 B TWI746208 B TW I746208B TW 109135576 A TW109135576 A TW 109135576A TW 109135576 A TW109135576 A TW 109135576A TW I746208 B TWI746208 B TW I7462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hole
chamber
oil chamber
actuating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5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4473A (zh
Inventor
林育安
Original Assignee
久鼎金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久鼎金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久鼎金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355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620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62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620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4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4473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自動升降裝置,其包含有一個外管、一個中管、一個內管、一個升降管及一個控制開關。中管設於外管內且與外管界定出一個外氣室與一個位於外氣室下方之外油室,內管設於中管內且與中管界定出一個內油室,升降管設於內管且與內管界定出一個內氣室,當控制開關關閉時,外油室與內油室互不相通,使升降管無法升降,當控制開關於第一段開啟時,外油室與內油室相互連通,使升降管自動上升,此外,當控制開關於第二段開啟時,外油室與內油室相互連通,並利用一個供氣源將高壓氣體灌注於內氣室,使升降管達到自動下降的效果。

Description

自動升降裝置
本發明與升降裝置有關,特別是指一種自動升降裝置。
DE102018219057B所揭露的方案主要是藉由止逆閥、開關閥和二條單向油路的設計,然後搭配加壓幫浦的使用,使流體可從第一室流入第二室或是從第二室流入第一室,進而控制座管自動上升或自動下降。在前述專利文獻當中,除了往復循環式的油路設計會增加結構複雜度之外,一旦加壓幫浦發生故障,便會造成自動升降的功能失效。
CH714204A2所揭露的方案主要是利用加壓幫浦將壓縮空氣輸送到氣壓缸,並利用控制閥切換不同的輸送管路,進而選擇將壓縮空氣輸送至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當壓縮空氣被輸送至第一腔室時,座管呈現上升狀態,當壓縮空氣被輸送至第二腔室時,座管呈現下降狀態。在前述專利文獻當中,利用加壓幫浦對雙腔室分別加壓打氣的設計亦會增加結構複雜度,一旦加壓幫浦發生故障,同樣也會造成自動升降的功能失效。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動升降裝置,其結構簡單且方便操作。
為了達成上述主要目的,本發明之自動升降裝置包含有一個外管、一個中管、一個內管、一個升降管、一個供氣源,以及一個控制開關。該中管設於該外管內且與該外管之間界定出一個外氣室與一個位於該外氣室下方之外油室;該內管設於該中管內且與該中管之間界定出一個內油室;該升降管以可上下位移的方式設於該內管且與該內管之間界定出一個內氣室;該供氣源用以對該內氣室灌注高壓氣體;該控制開關用來控制該升降管的上下位移,當該控制開關位於關閉位置時,該外油室與該內油室互不相通,使該升降管無法升降,當該控制開關位於第一開啟位置時,該外油室與該內油室相互連通,此時該外油室內的液壓油會受到該外氣室內的高壓氣體的推動而進入該內油室,使得該升降管會被該內油室的液壓油往上推頂而自動上升,當該控制開關位於第二開啟位置時,該外油室與該內油室相互連通,此時該供氣源所提供之高壓氣體進入該內氣室,使得該升降管會被該內氣室的高壓氣體往下推頂而自動下降,同時該內油室內的液壓油會被該升降管所擠壓而進入該外油室。
由上述可知,本發明之自動升降裝置利用該內管的增設並搭配該供氣源所提供的高壓氣體,使該升降管可以克服壓力而達到自動下降的效果。
較佳地,該控制閥具有一個閥座與一個作動桿。該閥座固設於該外管之底端且具有一個連接該供氣源之進氣孔與一個排氣孔,該 作動桿設於該閥座且具有一個連通該內管之導氣孔,當該作動桿關閉時,該作動桿之導氣孔連通該閥座之排氣孔,如此可以慢慢排出該內氣室內的氣體,當該作動桿開啟時,該作動桿之導氣孔連通該閥座之進氣孔,使該供氣源所提供的高壓氣體能經由該作動桿之導氣孔進入該內管。藉由上述技術特徵,本創作之自動升降裝置可以實現從下方打氣的效果。
較佳地,該內管具有一個貫穿頂底二端之軸孔,該軸孔之底端連通該作動桿之導氣孔,該內管之頂端穿設於該升降管內且具有一個頂孔,該頂孔徑向連通該軸孔與該內氣室。藉由上述技術特徵,當該作動桿開啟時,該供氣源所提供的高壓氣體會從該作動桿之導氣孔流到該內管之軸孔內,然後再從該內管之軸孔經由該內管之頂孔到達該內氣室。
較佳地,該內管之頂端套設一個端部元件,該升降管具有一個升降管身與一個下端塞,該升降管身之內周面抵接於該端部元件之外周面,該下端塞固接於該升降管身之底端,使得該升降管身、該下端塞、該端部元件及該內管之頂端共同界定出該內氣室。藉由上述技術特徵,當該供氣源對該內氣室灌注高壓氣體時,該下端塞會受到往下的推力,進而連帶該升降管自動下降。
較佳地,該中管之底端具有一個下承座,該下承座固設於該外管之底端且承接該內管之底端,該下承座具有一個閥孔、一個斜向連通該閥孔與該內油室之斜孔及一個徑向連通該閥孔與該外油室之底孔,該控制閥之作動桿可上下位移地穿設於該閥孔內,當該作動桿關閉 時,該斜孔與該底孔被該作動桿所阻擋而互不連通,當該作動桿開啟時,該斜孔與該底孔不被該作動桿所阻擋而相互連通,使液壓油能從該外油室經由該底孔流到該閥孔,然後從該閥孔經由該斜孔流到該內油室內。
較佳地,該閥孔具有一個連通該斜孔之小孔部與一個連通該底孔之大孔部,該作動桿之外周面具有一個凸緣,該凸緣之外徑等於該小孔部之孔徑但小於該大孔部之孔徑,當該作動桿關閉時,該作動桿之凸緣位於該小孔部內,使該斜孔與該底孔互不連通,當該作動桿開啟時,該作動桿之凸緣位於該大孔部內,使該斜孔與該底孔相互連通。
較佳地,該中管之頂端與該升降管之底端共同界定出一個中氣室,該中管之頂端具有一個穿孔,該穿孔連通該外氣室與該中氣室。藉由上述技術特徵,當該升降管下降時,該外氣室內的高壓氣體會經由該穿孔流到該中氣室,以避免該外氣室的壓力過大。
較佳地,該內管具有一個貫穿頂底二端之軸孔,該內管之頂端穿設於該升降管內且具有一個頂孔,該頂孔徑向連通該軸孔與該內氣室。該控制閥具有一個閥座與一個作動桿,該閥座固設於該外管之底端,該作動桿穿設於該內管之軸孔,該作動桿之底端設於該閥座,該作動桿之頂端設置一個塞件,當該作動桿關閉時,該塞件阻擋該供氣源所提供之高壓氣體自該內管之頂端經由該內管之頂孔進入該內氣室,當該作動桿開啟時,該供氣源所提供之高壓氣體自該內管之頂端經由該內管之頂孔進入該內氣室。藉由上述技術特徵,本創作之自動升降裝置可以實現從上方打氣的效果。
較佳地,該內管之頂端設置一個端部元件,該端部元件位於該塞件上方且具有一個穿孔,當該作動桿關閉時,該端部元件之穿孔與該內管之頂孔被該塞件所阻擋而互不相通,使該供氣源所提供之高壓氣體無法進入該內氣室,當該作動桿開啟時,該端部元件之穿孔與該內管之頂孔不被該塞件所阻隔而相互連通,使該供氣源所提供之高壓氣體能進入該內氣室。
較佳地,該閥座具有一個排氣孔,該作動桿具有一個導氣孔與一個徑向連通該導氣孔之連通孔,當該作動桿關閉時,該作動桿之導氣孔連通該閥座之排氣孔,且該作動桿之連通孔連通該內氣室,使該內氣室內的高壓氣體可以慢慢地經由該作動桿之導氣孔流到該閥座之排氣孔,再從該閥座之排氣孔排出至外界。
有關本發明所提供對於自動升降裝置的詳細構造、特點、組裝或使用方式,將於後續的實施方式詳細說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發明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瞭解,該等詳細說明以及實施本發明所列舉的特定實施例,僅係用於說明本發明,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
10:自動升降裝置
12:外氣室
13:外油室
14:內油室
16:內氣室
18:中氣室
20:外管
21:外管身
22:上端蓋
23:下端蓋
30:中管
31:中管身
32:上承座
33:下承座
34:穿孔
35:閥孔
352:小孔部
354:大孔部
36:斜孔
37:底孔
38:浮動活塞
40:內管
42:軸孔
44:端部元件
46:頂孔
50:升降管
51:升降管身
52:下端塞
60:控制閥
61:閥座
62:進氣孔
63:排氣孔
64:作動桿
65:凸緣
66:導氣孔
67:拉索
68:控制開關
P1:關閉位置
P2:第一開啟位置
P3:第二開啟位置
70:供氣源
72:管路
74:座管
75:座管本體
76:座桿
78:座墊
79:接頭
80:自動升降裝置
81:作動桿
82:導氣孔
83:連通孔
84:塞件
85:端部元件
86:穿孔
88:閥座
89:進氣孔
90:上承座
91:導氣孔
圖1為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自動升降裝置的立體圖,主要顯示升降管未上升的狀態。
圖2為圖1的剖視圖。
圖3為圖2的局部放大圖,主要顯示控制開關位於關閉位置。
圖4類同於圖3,主要顯示控制開關位於第一開啟位置。
圖5類同於圖2,主要顯示升降管上升後的狀態。
圖6類同於圖1,主要顯示升降管上升後的狀態。
圖7類同於圖4,主要顯示控制開關位於第二開啟位置且供氣源從下方進行灌氣的狀態。
圖8為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自動升降裝置的局部放大剖視圖,主要顯示高壓氣體進入內氣室的狀態。
圖9為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自動升降裝置的剖視圖,主要顯示升降管下降時的狀態。
圖10為應用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自動升降裝置之座管的立體圖。
圖11為應用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自動升降裝置之座管的剖視圖。
圖12為應用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自動升降裝置之座管的立體圖。
圖13為圖12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14為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自動升降裝置的剖視圖,主要顯示控制開關位於關閉位置。
圖15類同於圖14,主要顯示控制開關位於第二開啟位置且供氣源從上方進行灌氣的狀態。
圖16為本發明第3實施例之自動升降裝置的剖視圖,主要顯示供氣源的另一種灌氣方式。
申請人首先在此說明,於整篇說明書中,包括以下介紹的實施例以及申請專利範圍的請求項中,有關方向性的名詞皆以圖式中的方向為基準。其次,在以下將要介紹之實施例以及圖式中,相同之元件標號,代表相同或近似之元件或其結構特徵。
請先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自動升降裝置10包含有一個外管20、一個中管30、一個內管40、一個升降管50、一個控制開關68,以及一個供氣源70。
外管20具有一個外管身21,外管身21之頂端塞設一個上端蓋22,外管身21之底端塞設一個下端蓋23。
中管30設於外管20內且具有一個中管身31、一個上承座32及一個下承座33。上承座32設於中管身31之頂端且固接於上端蓋22之底端,下承座33設於中管身31之底端且固接於下端蓋23之頂端,使得中管30與外管20之間共同界定出一個用來儲存高壓氣體之外氣室12與一個用來儲存液壓油的外油室13,外氣室12位於外油室13的上方,兩者被一個浮動活塞38所隔開。此外,上承座32具有至少一個連通外氣室12之穿孔34(在此為四個,但不以此為限,如圖9所示),下承座33具有一個閥孔35、至少一個斜孔36(在此為四個,但不以此為限),以及至少一個徑向連通外油室13之底孔37(在此為四個,但不以此為限),如圖3所示,其中的閥孔35具有一個連通該等斜孔36之小孔部352與一個連通該等底孔37之大孔部354。
內管40設於中管30內且具有一個貫穿頂底二端之軸孔42,內管40之頂端穿經中管30之上承座32且插設於外管20之上端蓋22 內,內管40之頂端具有一個徑向連通軸孔42之頂孔46及套設一個位於頂孔46上方之端部元件44(如圖8所示),內管40之底端插設於中管30之下承座33,如圖2及圖3所示,使得內管40與中管30之間界定出一個連通該等斜孔36之內油室14。
升降管50具有一個升降管身51與一個下端塞52。升降管身51之底端穿經外管20之上端蓋22及中管30之上承座32並套設於內管40之端部元件44(如圖8所示),下端塞52固接於升降管身51之底端且位於中管30與內管40之間,使得升降管身51、下端塞52、端部元件44及內管40共同界定出一個用來儲存高壓氣體之內氣室16,內氣室16連通內管40之頂孔46,此外,如圖9所示,下端塞52、中管身31及上承座32之間共同界定出一個用來儲存高壓氣體之中氣室18,中氣室18連通上承座32之穿孔34。
控制開關68用來控制升降管50的上下位移。控制開關68具有一個控制閥60,控制閥60具有一個閥座61與一個作動桿64,如圖3所示,閥座61固設於外管20之底端且具有一個進氣孔62與一個位於進氣孔62上方之排氣孔63;作動桿64穿設於外管20之下端蓋23與中管30之下承座33,作動桿64之頂端位於下承座33之閥孔35內,作動桿64之底端穿設於閥座61內且可受一條拉索67的驅動而上下線性位移。此外,作動桿64之外周面具有一個凸緣65,凸緣65之外徑等於閥孔35之小孔部352的孔徑但小於閥孔35之大孔部354的孔徑,當控制開關68位於如圖3所示之關閉位置P1時,作動桿64之凸緣65位於閥孔35之小孔部352內而將該等斜孔36與該等底孔37隔開,使外油室13與內油室14互不相通,當 控制開關68位於如圖4所示之第一開啟位置P2時,作動桿64之凸緣65位於閥孔35之大孔部354內,使外油室13與內油室14經由該等斜孔36與該等底孔37而相互連通。此外,作動桿64具有一個導氣孔66,導氣孔66之頂端連通內管40之軸孔42,導氣孔66之底端在控制開關68位於如圖3所示之關閉位置P1時連通閥座61之排氣孔63,至於在控制開關68位於如圖7所示之第二開啟位置P3時則是連通閥座61之進氣孔62。
供氣源70(例如高壓氣瓶,但不以此為限)利用一條管路72連接閥座61之進氣孔62,當控制開關68位於如圖7所示之第二開啟位置P3時,作動桿64之凸緣65位於閥孔35之大孔部354內,使外油室13與內油室14經由該等斜孔36與該等底孔37而相互連通,此時供氣源70所提供之高壓氣體從閥座61之進氣孔62經過作動桿64之導氣孔66及內管40之軸孔42,然後經由內管40之頂孔46進入內氣室16。
在實際操作時,首先將控制開關68從如圖3所示之關閉位置P1下拉至如圖4所示之第一開啟位置P2,使外油室13與內油室14相互連通,此時外油室13內的液壓油會受外氣室12內的高壓氣體的推擠而從該等底孔37進入閥孔35內,然後從閥孔35經由該等斜孔36進入內油室14內,接著在內油室14內的液壓油會對下端塞52施加往上的推力,使升降管50自動上升,如圖5及圖6所示,直到升降管50上升到期望高度後釋放施加於作動桿64的拉力,使作動桿64關閉而控制外油室12與內油室14互不相通,此時的升降管50即可保持定位。
若要調降升降管50的高度時,先將作動桿64下拉至讓控制開關68位於如圖7所示之第二開啟位置P3,使外油室13與內油室14相互 連通,然後控制供氣源70將高壓氣體從閥座61之進氣孔62經過作動桿64之導氣孔66、內管40之軸孔42及內管40之頂孔46灌注於內氣室16內,使內氣室16的高壓氣體對升降管50之底端施以往下的推力,如圖8所示,進而使升降管50自動下降,直到升降管50下降到期望高度後釋放施加於作動桿64的拉力,使作動桿64關閉而控制外油室13與內油室14互不相通,此時的升降管50即可保持定位。在升降管50自動下降的過程中,如圖9所示,升降管50會推擠內油室14內的液壓油,然後內油室14內的液壓油會進一步推擠外油室13的液壓油,接著外氣室12內的高壓氣體會被外油室13的液壓油所推擠而經由該等穿孔34流到中氣室18,如此可以避免因外氣室12的氣體壓力過大而造成難以下降的狀態。至於在關閉控制閥60後,內氣室16內的氣體可以經由內管40之頂孔46、內管40之軸孔42及作動桿64之導氣孔66而從閥座61之排氣孔63排出至外界,使後續再次開啟控制閥60時會因為內氣室16已無氣體壓力而讓升降管50能立即上升。
由上述可知,本發明之自動升降裝置10利用內管40的增設並搭配供氣源70所提供的高壓氣體,然後透過控制閥60來控制外油室13與內油室14的相通或不相通及內氣室16的高壓氣體充入或排出,使得升降管50可以克服外氣室12內的氣體壓力、外油室13內的流體壓力與內油室14內的流體壓力而達到自動下降的效果,如此的設計相當適合應用於座管、前叉或其他需要自動升降的零組件。若應用在座管74的情況下,如圖10及圖11所示,升降管50之頂端利用螺絲之類的固定元件固定於座桿76之頂端,其他元件(例如外管20、中管30、內管40及控制閥60)安裝 於座管本體75內,至於供氣源70則是固定於車架且位於座管74的下方,藉由升降管50的作動即可讓座桿76達到自動升降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上述第1實施例中,供氣源70是從座管74下方進行灌氣,然而在本發明第2實施例中,供氣源70則是從座管74上方進行灌氣,以便配合用無線方式控制升降的座管74使用,此時的供氣源70位於座管74後方且安裝於座墊78下方(如圖12所示)。
請繼續參閱圖14,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自動升降裝置80在結構方面與上述實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差異在於作動桿81的長度與端部元件85的結構不同。在上述第1實施例中,作動桿64並未穿設於內管40之軸孔42內,但是在第2實施例中,作動桿81的長度變長並穿設於內管40之軸孔42內,作動桿81具有一個貫穿頂底二端之導氣孔82並在其頂端設置一個塞件84,作動桿81之頂端具有至少一個連通導氣孔82之連通孔83(在此為四個,但不以此為限)。此外,設於內管40頂端之端部元件85具有一個穿孔86,當控制開關68位於如圖14所示之關閉位置P1時,端部元件85之穿孔86與內管40之頂孔46被塞件84所阻擋而互不相通,當控制開關68位於如圖15所示之第二開啟位置P3時,端部元件85之穿孔86與內管40之頂孔46不被塞件84所阻隔而相互連通。
由上述可知,若要調降升降管50的高度時,先將作動桿81下拉至讓控制開關68位於如圖15所示之第二開啟位置P3,一方面使外油室13與內油室14相互連通,另一方面使端部元件85之導氣孔82與作動桿81之連通孔83相互連通,然後控制供氣源70將高壓氣體從座桿76之頂端經由一個接頭79灌注於升降管50之頂端(如圖13所示),前述高壓氣 體會經過端部元件85之穿孔86進入內管40之軸孔42,接著經過內管40之頂孔46進入內氣室16內,使內氣室16的氣體壓力對下端塞52施以往下的推力,進而使升降管50自動下降,直到升降管50下降到期望高度後釋放施加於作動桿81的拉力,以控制外油室13與內油室14互不相通,此時的升降管50即可保持定位。至於在關閉控制閥60後,內氣室16內的氣體可以經由內管40之頂孔46及作動桿81之導氣孔82而從閥座61之排氣孔63排出至外界,使後續再次開啟控制閥60時會因為內氣室16已無氣體壓力而讓升降管50能立即上升,如此的結構配置即能實現從座管74上方進行打氣的效果。
除了上述兩種方式之外,本發明再提供另外一種灌氣方式,如圖16所示,在本發明第3實施例中,閥座88具有一個直接連通外氣室12之進氣孔89,中管30之頂端與內管40之頂端共同接設一個上承座90,上承座90具有至少一個連通外氣室12與內氣室16之導氣孔91,升降管身51穿過上端蓋22,升降管身51之底端位於內管40內且接設下端塞52,下端塞52抵接於內管40之內周面,使得上端蓋22、升降管身51之底端、下端塞52及內管40之頂端共同界定出內氣室16。藉此,若要調降升降管50的高度時,控制供氣源70將高壓氣體從閥座88之進氣孔89灌注於外氣室12內,前述高壓氣體會經由上承座90之導氣孔91進入內氣室16內,使內氣室16的氣體壓力對下端塞52施以往下的推力,進而使升降管50達到自動下降的效果。
10:自動升降裝置
21:外管身
22:上端蓋
51:升降管身
61:閥座
70:供氣源
72:管路

Claims (15)

  1. 一種自動升降裝置,包含有:一外管;一中管,設於該外管內且與該外管之間界定出一外氣室與一位於該外氣室下方之外油室;一內管,設於該中管內且與該中管之間界定出一內油室;一升降管,可上下位移地設於該內管且與該內管之間界定出一內氣室;一供氣源,用以對該內氣室提供高壓氣體;以及一控制開關,用於控制該升降管的上下位移,當該控制開關於一關閉位置時,該外油室與該內油室互不相通,使該升降管無法升降,當該控制開關位於一第一開啟位置時,該外油室與該內油室相互連通,使該外氣室內的氣體推動該外油室內的油體進入該內油室,使該升降管受到該內油室內的油體推動而自動上升,當該控制開關位於一第二開啟位置時,該外油室與該內油室相互連通,且該供氣源所提供之高壓氣體進入該內氣室,使該升降管受到該內氣室內的氣體推動而自動下降,並推動該內油室的油體進入該外油室。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控制開關具有一設於該中管底端的控制閥,該控制閥的開啟或關閉用以控制該外油室與該內油室的相通或不相通及該內氣室的高壓氣體充入或排出。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控制閥的開啟或關閉以一線性作動的作動桿控制。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控制閥更具有一閥座,該閥座固設於該外管之底端且具有一連接該供氣源之進氣孔與一排氣孔,該作動桿設於該閥座且具有一連通該內管之導氣孔,當該控制開關位於該關閉位制時,該作動桿之導氣孔連通該閥座之排氣孔,當該控制開關位於該第二開啟位置時,該作動桿之導氣孔連通該閥座之進氣孔。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內管具有一貫穿頂底二端之軸孔,該軸孔之底端連通該作動桿之導氣孔,該內管之頂端穿設於該升降管內且具有一頂孔,該頂孔徑向連通該軸孔與該內氣室。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內管之頂端設置一端部元件,該升降管具有一升降管身與一下端塞,該升降管身之內周面抵接於該端部元件之外周面,該下端塞固接於該升降管身之底端,使得該升降管身、該下端塞、該端部元件及該內管之頂端共同界定出該內氣室。
  7. 如請求項3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內管具有一貫穿頂底二端之軸孔,該內管之頂端穿設於該升降管內且具有一頂孔,該頂孔徑向連通該軸孔與該內氣室,該控制閥更具有一閥座,該閥座固設於該外管之底端,該作動桿穿設於該內管之軸孔,該作動桿之底端設於該閥座,該作動桿之頂端設置一塞件,當該控制開關位於該關閉位置時,該塞件阻擋該供氣源所提供之高壓氣體自該內管之頂端經由該內管 之頂孔進入該內氣室,當該控制開關位於該第二開啟位置時,該供氣源所提供之高壓氣體自該內管之頂端經由該內管之頂孔進入該內氣室。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內管之頂端設置一端部元件,該端部元件位於該塞件上方且具有一穿孔,當該作動桿位於該關閉位置時,該端部元件之穿孔與該內管之頂孔被該塞件所阻擋而互不相通,當該作動桿位於該開啟位置時,該端部元件之穿孔與該內管之頂孔不被該塞件所阻隔而相互連通。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升降管具有一升降管身與一下端塞,該升降管身之內周面抵接於該端部元件之外周面,該下端塞固接於該升降管身之底端,使得該升降管身、該下端塞、該端部元件及該內管之頂端共同界定出該內氣室。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閥座具有一排氣孔,該作動桿具有一導氣孔與一徑向連通該導氣孔之連通孔,當該控制開關位於該關閉位置時,該作動桿之導氣孔連通該閥座之排氣孔,且該作動桿之連通孔連通該內氣室。
  11. 如請求項2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中管之底端具有一下承座,該下承座固設於該外管之底端且承接該內管之底端,該下承座具有一閥孔、一斜向連通該閥孔與該內油室之斜孔及一徑向連通該閥孔與該外油室之底孔,該控制閥具有一作動桿,該作動桿可上下位移地穿設於該閥孔內,當該控制開關位於該關閉位置時,該斜孔與該底孔被該作動桿所阻擋而互不連通,當該控制開關位於該第一開啟位置及該第二開啟位置時,該斜孔與該底孔不被該作動桿所阻擋而相互連通。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中管之頂端與該升降管之底端共同界定出一中氣室,該中管之頂端具有一穿孔,該穿孔連通該外氣室與該中氣室。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外氣室與該外油室被一浮動活塞所隔開。
  1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控制閥更具有一供該作動桿設置之閥座,該閥座固設於該外管之底端且具有一進氣孔,該進氣孔連接該供氣源且連通該外氣室,該中管之頂端與該內管之頂端共同接設一上承座,該上承座封住該內油室之頂端且具有一連通該外氣室與該內氣室之導氣孔。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自動升降裝置,其中,該外管之頂端具有一上端蓋,該上端蓋封住該外氣室之頂端,該升降管具有一升降管身與一下端塞,該升降管身穿過該上端蓋,該下端塞設於該升降管身之底端且抵接於該內管之內周面,使得該上端蓋、該升降管身之底端、該下端塞及該內管之頂端共同界定出該內氣室。
TW109135576A 2020-10-14 2020-10-14 自動升降裝置 TWI7462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5576A TWI746208B (zh) 2020-10-14 2020-10-14 自動升降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5576A TWI746208B (zh) 2020-10-14 2020-10-14 自動升降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6208B true TWI746208B (zh) 2021-11-11
TW202214473A TW202214473A (zh) 2022-04-16

Family

ID=79907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5576A TWI746208B (zh) 2020-10-14 2020-10-14 自動升降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4620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53292U (zh) * 2013-12-25 2014-08-06 久鼎金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的座管总成
WO2016113673A1 (en) * 2015-01-13 2016-07-21 Crank Brothers, Inc. Adjustable height seat post
TW201813868A (zh) * 2016-10-05 2018-04-16 台灣穗高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前叉之避震裝置
US10710662B2 (en) * 2014-12-18 2020-07-14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Saddle adjustment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53292U (zh) * 2013-12-25 2014-08-06 久鼎金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的座管总成
US10710662B2 (en) * 2014-12-18 2020-07-14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Saddle adjustment system
WO2016113673A1 (en) * 2015-01-13 2016-07-21 Crank Brothers, Inc. Adjustable height seat post
TW201813868A (zh) * 2016-10-05 2018-04-16 台灣穗高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前叉之避震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4473A (zh) 2022-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81783B2 (en) Well-drilling sucker-rod pump
TWM562805U (zh) 自行車的座管升降裝置
CN108057262A (zh) 一种气囊式油气分离装置及其方法
TWM513153U (zh) 自行車之可調式座管總成
TWI746208B (zh) 自動升降裝置
EP1138872A1 (en) Well tool actuators and method
RU2533394C1 (ru) Клапан-отсекатель
CN208021596U (zh) 自行车的座管升降装置
CN116534454B (zh) 一种用于石油开采的储存油罐
CN108423101B (zh) 自行车的座管升降装置
CN215059094U (zh) 气油压式控制装置
CN114477000B (zh) 自动升降装置
TWM517710U (zh) 自行車之氣油壓式座管總成
TWM616948U (zh) 氣油壓式自動升降裝置
TWI638740B (zh) Bicycle seat tube lifting device
CN215043290U (zh) 气油压式自动升降装置
US1861843A (en) Gas lift pump
JP3587504B2 (ja) チャックの定着装置
US3502037A (en) Bore pump assemblies
US2849963A (en) Gas or pneumatically actuated deep well pump
WO2017124979A1 (zh) 用于喷封压的装置以及包含其的管柱
CN220118716U (zh) 一种气胀式救生用具用速放阀体
US1574498A (en) Method of pumping wells
SU892022A1 (ru) Пневмоприводной скважинный бесштанговый насос
US2132081A (en) Means for the flowing of w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