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0861B - 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 Google Patents

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0861B
TWI720861B TW109111043A TW109111043A TWI720861B TW I720861 B TWI720861 B TW I720861B TW 109111043 A TW109111043 A TW 109111043A TW 109111043 A TW109111043 A TW 109111043A TW I720861 B TWI720861 B TW I7208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endotracheal tube
assembling
piece
pati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1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8018A (zh
Inventor
柯炫竹
Original Assignee
柯炫竹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柯炫竹 filed Critical 柯炫竹
Priority to TW1091110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2086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08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0861B/zh
Priority to CN202120643046.0U priority patent/CN215690770U/zh
Publication of TW202138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8018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係包括有一帶體及一組接體及一固定器,其中該帶體設置有一第一貼附部及一第二貼附部,而該組接體係設置於所述第一貼附部與第二貼附部間且內側形成有一操作空間,另該固定器係組設於所述組接體上,而醫護人員可先將氣管內管與固定器相互組設,便可將該氣管內管進行插管作業,而其氣管內管上之固定器不會干擾醫護人員操作或阻擋醫護人員視線而影響插管作業的進行,而後其固定器便可跟與組接體相互組設,以使該氣管內管可固定於患者之口腔內且患者口鼻與組接體間形成有操作空間,進而達到可避免患者面部產生壓瘡且可單人單手操作與可避免遮蔽醫護人員觀看視線之功效者。

Description

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氣管內管支架,尤指一種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現今醫護人員針對患者固定氣管內管的方式主要是將氣管內管由患者口腔伸入,而氣管內管伸入患者口腔至氣管後,則需要對其氣管內管做固定,而習知固定方法有利用棉繩或紗條搭配透氣膠帶來貼附患者面部而達到固定之目的,但是棉繩或紗條與透氣膠帶長時間包覆患者面部會有壓瘡的產生,也會導致患者面部肌膚紅腫、疼痛甚至有破損或潰爛之情況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則需要定時做更換之動作,但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即便有定時更換,醫療裝置管路引發皮膚破損率仍達30.5%,其中又以固定氣管內管而引發破損之機率最高,更且利用棉繩或紗條搭配透氣膠帶來貼附患者面部而達到固定之過程中,也會因為操作者操作手法或流程的不同而需要換手操作或需要兩人以上協助來固定氣管內管,進而才能將氣管內管固定於患者口腔內。
為改善上述問題,遂有相關業者研發固定氣管內管如美國公開第20160361509號專利以及美國公開第20160271349號專利所述之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上述專利中之氣管內管支架主要包含內管固定器、具有橫向滑軌或滑槽之貼面件以及連接於貼面件上的繫帶,其中內管固定器係需要 先連接於橫向滑軌或滑槽中,醫護人員便可依需求調整內管固定器與橫向滑軌的相對位置,再將固定於內管固定器之氣管內管進行插管作業,但因其內管固定器係固定於貼面件上,而使得醫護人員將氣管內管固定於內管固定件而欲進行插管作業時,貼面件過大之體積便會干擾醫護人員操作或阻擋醫護人員視線,進而影響插管作業的進行,導致插管作業無法被快速且有效地執行,而作業時間過長便有可能造成患者生命的危害。
除此之外,更有傳統之內管固定器大多利用如美國公開第20160361509號專利以及美國公開第20160271349號專利所述之夾扣或束帶固定氣管內管,當需要醫護人員協助患者更換氣管內管時,這類傳統的內管固定器容易拉扯到氣管內管,而造成氣管內管位移或氣管內管滑脫的風險。
另外,習知之氣管內管伸人患者口腔至氣管且由內管固定器固定後,其內管固定器會大面積的遮蔽且貼附患者的面部,以致於患者若需要執行侵入性處置或檢查,進行如胸腔、消化道內視鏡換藥等治療時,則需要先將氣管內管固定裝置移除,才能進行其他的執行侵入性處置或檢查,但氣管內管固定裝置移除的動作極容易造成氣管內管位移或滑脫以致於造成患者生命危害,且於執行侵入性處置或檢查結束後,還需要再進行將氣管內管固定裝置固定於患者臉部之步驟,而該等步驟也極容易造成氣管內管位移或氣管內管滑脫的風險。。
基於上述理由,傳統氣管內管支架的內管固定器存在諸多亟需改善的問題,仍然有改善的空間。
爰此,為有效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可單人單手操作與可避免遮蔽醫護人員觀看視線之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可避免患者面部產生壓瘡之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固定器可依需求調整位移於組接體上,且組接體跟患者口鼻間具有可進行醫療動作操作空間之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經由簡易的操作便可解扣以更換或調整氣管內管,與解扣操作上可避免拉扯之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可避免因誤觸或患者自行解扣而使氣管內管脫離之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根據本發明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係包括有一帶體及一組接體及一固定器,其中該帶體一端設置有一第一貼附部,而另一端設置有一第二貼附部,而該組接體係設置於所述第一貼附部與第二貼附部間且內側形成有一操作空間,並該組接體上側形成有一前導軌與一後導軌,並該組接體前側形成有複數卡溝,另該固定器係組設於所述組接體上,並該固定器上側延伸形成有一前展側與一後展側,該前展側係組設於該前導軌上,且該前展側外側與內側分別設置有一按壓部及一卡合凸部,該卡合凸部係卡合於所數卡溝內,而該後展側係組設於該後導軌上,另該固定器下方形成有相互鄰近設置之第一展片與一第二展片,該第一展片底部設置有一夾合組件及一組接部,該夾合組件係以一第一夾合件與一第二夾合件與一組接展部所組成,另該第二展片側邊設置有一限位件 與一推鈕,另該組接展部係通過組接部且與限位件相互組接並使該第一夾合件與該第二夾合件相互接合,藉此,醫護人員可先將氣管內管設置於所述第一夾合件與該第二夾合件間,便可將該氣管內管進行插管作業,而其氣管內管上之固定器不會干擾醫護人員操作或阻擋醫護人員視線而影響插管作業的進行,如此便可快速且有效地執行插管作業,而後其固定器便可跟與患者口鼻間具有操作空間之組接體相互組設,以使該氣管內管可固定於患者之口腔內且患者口鼻與組接體間形成有操作空間,進而達到可避免患者面部產生壓瘡且可單人單手操作與可避免遮蔽醫護人員觀看視線之功效者,另外,按壓所述按壓部以帶動卡合凸部脫離卡溝,該固定器便可位移所述於該組接體上,進而達到該固定器可依需求調整位移於組接體上,且組接體跟患者口鼻間具有可進行醫療動作之操作空間,以便於醫護人員可對患者之口鼻進行其他醫療動作之功效者,此外,按壓所述推鈕以帶動限位件脫離組接展部,而組接展部便可脫離所述組接部,進而達到經由簡易的操作便可解扣以更換或調整氣管內管,與解扣操作上可避免拉扯之功效者,更且該固定器的推鈕係設置於所述固定器的側面,可有效避免因誤觸或患者自行解扣而使氣管內管脫離。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氣管內管支架使用方法,該氣管內管支架係包括有一帶體及一組接體及一固定器,該帶體兩端分別設置有一第一貼附部及一第二貼附部,而該組接體設置於所述第一貼附部與第二貼附部間且形成有一操作空間,且該組接體上形成有一前導軌與一後導軌與複數卡溝,另該固定器具有一前展側與一後展側,該前展側上設置有一按壓部及一卡合凸部,且該固定器下方形成有一第一展片與一第二展片,該第一展 片上設置有一夾合組件及一組接部,該夾合組件係包括有一第一夾合件及一第二夾合件及一組接展部,而該第二展片上設置有一限位件與一推鈕,其步驟包含:準備一氣管內管設置於第一夾合件上且將第二夾合件蓋合所述氣管內管與第一夾合件;再將組接展部通過組接部且與限位件相互組接,使該第一夾合件與該第二夾合件相互接合且固定該氣管內管;以一手操作將氣管內管一端伸入患者口腔且確定其氣管內管與口腔之相對位置;另一手將架設於臉頰上的組接體與固定器相互組設,使前展側與後展側分別卡合於前導軌與後導軌上,並使該卡合凸部係卡合於所述卡溝內;以令該氣管內管固定於患者之口腔內且患者口鼻與組接體間形成有所述操作空間,藉此,其氣管內管上之固定器不會干擾醫護人員操作或阻擋醫護人員視線而影響插管作業的進行,如此便可快速且有效地執行插管作業,而後其固定器便可跟與患者口鼻間具有操作空間之組接體相互組設,以使該氣管內管可固定於患者之口腔內且患者口鼻與組接體間形成有操作空間,進而達到可避免患者面部產生壓瘡且可單人單手操作與可避免遮蔽醫護人員觀看視線之功效者,另外,按壓所述按壓部以帶動卡合凸部脫離卡溝,該固定器便可位移所述於該組接體上,進而達到該固定器可依需求調整位移於組接體上,且組接體跟患者口鼻間具有可進行醫療動作之操作空間,以便於醫護人員可對患者之口鼻進行其他醫療動作之功效者,此外,按壓所述推鈕以帶動限位件脫離組接展部,而組接展部便可脫離所述組接部,進而達到經由簡易的操作便可解扣以更換或調整氣管內管,與解扣操作上可避免拉扯之功效者,更且該固定器的推鈕係設置於所述固定器的側面,可有效避免因誤觸或患者自行解扣而使氣管內管脫離。
1: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2:帶體
21:第一貼附部
211:第一敷料件
212:第一側孔
213:第一內折板部
22:第二貼附部
221:第二敷料件
222:第二側孔
223:第二內折板部
3:組接體
31:操作空間
32:前導軌
33:後導軌
34:卡溝
35:側導部
4:固定器
41:前展側
411:按壓部
412:卡合凸部
413:前勾部
414:前導邊
42:後展側
421:後勾部
422:後導邊
43:夾持空間
44:第一展片
45:第二展片
451:限位件
452:推鈕
46:夾合組件
461:第一夾合件
4611:第一凸肋
462:第二夾合件
4621:第二凸肋
463:組接展部
4631:卡肋
464:延伸展部
47:組接部
471:通孔
48:位移空間
5:氣管內管
第1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之立體組合示意圖。
第2A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2B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之固定器之局部立體示意圖。
第3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之另一角度局部分解示意圖。
第4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組裝氣管內管之實施示意圖。
第5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使用於患者之實施示意圖一。
第6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使用於患者之實施示意圖二。
第7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使用於患者之實施示意圖三。
第8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之固定器移動之實施示意圖一。
第9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之固定器移動之實施示意圖二。
第10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拆卸氣管內管之實施示意圖一。
第11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拆卸氣管內管之實施示意圖二。
第12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另一帶體之實施示意圖一。
第13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另一帶體之實施示意圖二。
第14圖係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使用方法流程圖。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請參閱第1圖及第2A圖及第2B圖及第3圖所示,係為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之立體組合示意圖及立體分解示意圖及固定器之局部示 意圖及另一角度局部分解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其中所述氣管內管支架結構1係包括一帶體2及一組接體3及一固定器4。
其中所述帶體2一端設置有一第一貼附部21,相對第一貼附部21之另一端設置有一第二貼附部22,該第一貼附部21與該第二貼附部22內側分別設置有一第一敷料件211及一第二敷料件221,且該第一貼附部21側邊設置有一第一側孔212供所述帶體2一端組設,而該第二貼附部22側邊設置有一第二側孔222供所述帶體2另一端組設,又該第一貼附部21與第二貼附部22相對應之內側邊分別形成有一第一內折板部213與一第二內折板部223。
而該組接體3係設置於所述第一貼附部21與第二貼附部22之間,且該組接體3係呈現弧狀組設於該第一貼附部21與第二貼附部22上,且該組接體3內側與第一貼附部21及第二貼附部22間形成有一操作空間31,並該組接體3頂部前側形成有一前導軌32,該前導軌32是以外弧的態樣呈現,且該前導軌32一端係連接所述第一貼附部21,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貼附部22,又該組接體3頂部後側形成有一後導軌33,該後導軌33也是以外弧的態樣呈現,且該前導軌32一端係連接所述第一貼附部21,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貼附部22,另該組接體3前側形成有複數卡溝34,與該組接體3底部形成有一側導部35,該側導部35係為圓弧角且以外弧的態樣呈現。
而該固定器4係組設於所述組接體3上,並該固定器4前側向上延伸有一前展側41,該前展側41向外側延伸有一按壓部411,與向內延伸有一卡合凸部412,該按壓部411係連接所述卡合凸部412,又該前展側41頂部形成有一前勾部413,該前勾部413內側形成有一內弧形之前導邊414,該 前導邊414之形體相當於前導軌32之形體,另該固定器4後側向上延伸有一後展側42,該後展側42頂部形成有一後勾部421,該後勾部421內側形成有一內弧形之後導邊422,該後導邊422之形體相當於後導軌33之形體,且該固定器4頂部於前展側41與後展側42間形成有一夾持空間43。
另該固定器4下方形成有一第一展片44與一第二展片45,該第一展片44底部設置有一夾合組件46及一組接部47,該夾合組件46係由一第一夾合件461及一第二夾合件462與一組接展部463所組成,且該第一夾合件461與第二夾合件462間形成有一延伸展部464,並該第一夾合件461內側形成有複數第一凸肋4611,而該第二夾合件462內側形成有複數第二凸肋4621,另該組接展部463相對形成於第二夾合件462側邊且形成有複數卡肋4631,而該組接部47相對形成於該第一夾合件461側邊且形成有一通孔471,另該第二展片45設置有一限位件451與一推鈕452,該限位件451相對形成於該第二展片45側邊且形成於該組接部47上側,而該推鈕452形成於該限位件451後側,又該第一展片44與第二展片45間形成有一位移空間48。
另請同時參閱前述附圖及第4圖及第5圖所示,係為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組裝氣管內管之實施示意圖及使用於患者之實施示意圖一,其中所述氣管內管支架結構1使用時,係可先將固定器4與一氣管內管5做組設,量測好氣管內管5欲放入病患口腔內之長度後,將氣管內管5擺設於第一夾合件461上,而後將第二夾合件462透過延伸展部464往第一夾合件461方向蓋合,使該第一夾合件461與第二夾合件462間形成有組設通道,而該氣管內管5則設置於所述組設通道內,便可將該組接展部463往組接部47方向彎折組設,使該組接展部463通過所述通孔471,而其組接展部463的卡 肋4631則相對與該限位件451相互組設,以使該氣管內管5先設置於所述第一夾合件461與第二夾合件462之間,且該氣管內管5又可透過第一凸肋4611與第二凸肋4621來增加其氣管內管5與第一夾合件461與第二夾合件462之夾持力,而醫護人員便可將該氣管內管5進行插管作業,將該氣管內管5確定於口腔內之位置後,再將組接展部463的卡肋4631與該限位件451相互定位而固定其第一夾合件461與第二夾合件462夾合所述氣管內管5,而其氣管內管5上之固定器4不會干擾醫護人員操作或阻擋醫護人員視線而影響插管作業的進行,如此便可快速且有效地執行插管作業。
再請參閱前述附圖及第6圖及第7圖所示,係為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組裝氣管內管使用於患者之實施示意圖二及三,其中所述氣管內管5固定設置於所述第一夾合件461與第二夾合件462之間且伸入患者口腔至氣管後,且其中該組接體3與該帶體2係可固定於患者頭部,而該組接體3與患者口鼻之間具有所述操作空間31,而該第一貼附部21與第二貼附部22相對第一側孔212與第二側孔222之端緣處形成遠離皮膚表面之形體,以使該帶體2與組接於該第一側孔212與第二側孔222時,該帶體2不會直接披覆於皮膚表面上,進而避免患者面部產生壓瘡之狀況發生,更其中,該第一貼附部21與第二貼附部22係以圓弧狀之形體設置,而於該氣管內管支架結構1裝置於患者面部時,可由其第一貼附部21與第二貼附部22之上半圓弧來避開受壓骨頭凸起處,而該氣管內管支架結構1則透過其第一內折板部213與第二內折板部223來貼附上顎皮膚平坦處,並同時配合其第一貼附部21與第二貼附部22下半圓弧貼附於臉頰的皮膚平坦處來做與臉部間之支撐,以使其支撐接觸點都位於皮膚之平坦處,進而避免其氣管內管支架結 構1直接受壓於骨頭凸起處而有壓瘡之狀況發生。
而該組設有氣管內管5之固定器4便可與患者口鼻上之組接體3相互組設,且於相互組設時,係可單手握持其固定器4,另一手握持所述組接體3,使該固定器4與該組接體3相互組設,將該前展側41通過組接體3前側,與該後展側42通過組接體3後側,而該前展側41通過組接體3前側與後展側42通過組接體3後側之同時,該前勾部413與後勾部421係先通過所述側導部35與卡溝34,使該前勾部413組設於前導軌32上,而後勾部421組設於後導軌33上,並使該卡合凸部412係卡合於所述卡溝34內,而組接體3相對容置於夾持空間43內,另該氣管內管5則經由固定器4與組接體3固定於患者口腔上,進而達到可單人單手操作與可避免遮蔽醫護人員觀看視線之功效者,更可避免因誤觸或患者自行解扣而使氣管內管5脫離之問題發生。
再請參閱前述附圖及第8圖及第9圖所示,係為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固定器移動之實施示意圖一及二,其中醫護人員若欲調整其固定器4之位置或欲對患者之口鼻進行其他醫療動作時,係可按壓所述按壓部411以帶動卡合凸部412脫離卡溝34,而後便可推動所述固定器4於組接體3上,又且其前導邊414之形體相當於前導軌32之形體,另該後導邊422之形體相當於後導軌33之形體,以經由其前導邊414與後導邊422依附著所述前導軌32與後導軌33移動,俾使該固定器4仍可定位於所述組接體3上且便於該固定器4左右移動於所述組接體3上,進而達到便於醫護人員可對患者之口鼻進行其他醫療動作之功效者。
再請參閱前述附圖及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係為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拆卸氣管內管之實施示意圖一及二,其中醫護人員若欲將其 氣管內管5更換或移除時,可透過按壓所述推鈕452來將第二展片45往位移空間48方向移動,而其第二展片45往位移空間48方向移動之同時,會帶動其限位件451也往位移空間48方向移動且使該限位件451脫離所述卡肋4631,而該組接展部463便可由所述組接部47之通孔471穿出,並分離所述第一夾合件461與第二夾合件462,而該氣管內管5便可直接取下,進而達到可經由簡易的操作便可解扣以更換或調整氣管內管5,與解扣操作上可避免拉扯之功效者,更且其推鈕452之設置於所述固定器4之內側,更可避免因誤觸或患者自行解扣而使氣管內管5脫離之問題發生。
再請參閱前述附圖及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係為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結構另一帶體之實施示意圖一及實施示意圖一,其中該帶體2除了可以直接繞設於所述第一貼附部21與第二貼附部22之第一側孔212與第二側孔222外,其帶體2也可以具有魔鬼氈之材質來組成,以將其帶體2之端緣穿設於第一側孔212與第二側孔222後反折黏附回其帶體2,進而達到醫護人員可快速的穿戴該帶體2於患者之頭部。
再請同時前述附圖及第14圖所示,係為本發明氣管內管支架使用方法流程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該使用方法係包括有:步驟S11:準備一氣管內管設置於第一夾合件上且將第二夾合件蓋合所述氣管內管與第一夾合件;步驟S12:再將組接展部通過組接部且與限位件相互組接,使該第一夾合件與該第二夾合件相互接合且固定該氣管內管;步驟S13:以一手操作將氣管內管一端伸入患者口腔且確定其氣管內管與口腔之相對位置; 步驟S14:另一手將架設於臉頰上的組接體與固定器相互組設,使前展側與後展側分別卡合於前導軌與後導軌上,並使該卡合凸部係卡合於所述卡溝內;步驟S15:以令該氣管內管固定於患者之口腔內且患者口鼻與組接體間形成有所述操作空間。
其中先將氣管內管5擺設於第一夾合件461上,而後將第二夾合件462透過延伸展部464往第一夾合件461方向蓋合,使該氣管內管5設置於所述第一夾合件461與第二夾合件462間,便可將該組接展部463往組接部47方向彎折組設,使該組接展部463通過所述通孔471,而其組接展部463的卡肋4631則相對與該限位件451相互組設,以使該氣管內管5先設置於所述第一夾合件461與第二夾合件462之間,而醫護人員便可將該氣管內管5進行插管作業,將該氣管內管5確定於口腔內之位置後,再將組接展部463的卡肋4631與該限位件451相互定位而固定其第一夾合件461與第二夾合件462夾合所述氣管內管5。
其中,其氣管內管5上之固定器4不會干擾醫護人員操作或阻擋醫護人員視線而影響插管作業的進行,如此便可快速且有效地執行插管作業,而後其固定器4便可跟與患者口鼻間具有操作空間31之組接體3相互組設,以使該氣管內管5可固定於患者之口腔內且患者口鼻與組接體3間形成有操作空間31,進而達到可單人單手操作與可避免遮蔽醫護人員觀看視線之功效者。
又其中,而該第一貼附部21與第二貼附部22相對第一側孔212與第二側孔222之端緣處形成遠離皮膚表面之形體,以使該帶體2與組接 於該第一側孔212與第二側孔222時,該帶體2不會直接披覆於皮膚表面上,進而避免患者面部產生壓瘡之狀況發生,更其中,該第一貼附部21與第二貼附部22係以圓弧狀之形體設置,而於該氣管內管支架結構1裝置於患者面部時,可由其第一貼附部21與第二貼附部22之上半圓弧來避開受壓骨頭凸起處,而該氣管內管支架結構1則透過其第一內折板部213與第二內折板部223來貼附上顎皮膚平坦處,並同時配合其第一貼附部21與第二貼附部22下半圓弧貼附於臉頰的皮膚平坦處來做與臉部間之支撐,以使其支撐接觸點都位於皮膚之平坦處,進而避免其氣管內管支架結構1直接受壓於骨頭凸起處而有壓瘡之狀況發生。
另外,醫護人員也可按壓所述按壓部411以帶動卡合凸部412脫離卡溝34,該固定器4便可位移所述於該組接體3上,進而達到該固定器4可依需求調整位移於組接體3上,且組接體3跟患者口鼻間具有可進行醫療動作之操作空間31,以便於醫護人員可對患者之口鼻進行其他醫療動作之功效者。
此外,按壓所述推鈕452與第二展片45往位移空間48方向移動,以帶動限位件451脫離組接展部463之卡肋4631,而組接展部463便可脫離所述組接部47由通孔471穿出,便可分離所述第一夾合件461與第二夾合件462而取出氣管內管5,進而達到經由簡易的操作便可解扣以更換或調整氣管內管5,與解扣操作上可避免拉扯之功效者,更且該固定器4的推鈕452係設置於所述固定器4的側面,可有效避免因誤觸或患者自行解扣而使氣管內管5脫離。
以上已將本發明做一詳細說明,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 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發明申請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等,皆應仍屬本發明之專利涵蓋範圍。
1: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2:帶體
21:第一貼附部
211:第一敷料件
212:第一側孔
213:第一內折板部
22:第二貼附部
221:第二敷料件
222:第二側孔
223:第二內折板部
3:組接體
31:操作空間
32:前導軌
33:後導軌
34:卡溝
4:固定器
413:前勾部
421:後勾部
451:限位件
452:推鈕
46:夾合組件
47:組接部

Claims (6)

  1. 一種氣管內管支架,係包括:一帶體,該帶體兩端分別設置有一第一貼附部及一第二貼附部;一組接體,該組接體設置於所述第一貼附部與第二貼附部間且形成有一操作空間,且該組接體上形成有一前導軌與一後導軌與複數卡溝;以及一固定器,該固定器具有一前展側與一後展側分別組設於前導軌與後導軌上,該前展側上設置有一按壓部及一卡合凸部,該卡合凸部係卡合於所述卡溝內,另該固定器下方形成有一第一展片與一第二展片,該第一展片上設置有一夾合組件。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管內管支架,其中所述第一展片上更設置有一組接部,而該夾合組件係包括有一第一夾合件及一第二夾合件及一組接展部,而該第二展片上設置有一限位件與一推鈕,另該組接展部係通過組接部且與限位件相互組接並使該第一夾合件與該第二夾合件相互接合。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管內管支架,其中所述組接體下方形成有一側導部,而前展側與後展側間形成有一夾持空間,且該前展側與後展側頂部分別形成有一前勾部與後勾部,並該前勾部與後勾部係通過所述側導部與卡溝而分別組設於前導軌與後導軌上,且使該組接體容置於夾持空間內,而該卡合凸部係卡合於所述卡溝內,且該前勾部端緣與後勾部端緣另分別形成有一內弧形之前導邊及一外弧形之後導邊,該前導邊之形體相當於前導軌之形體,另該後導邊之形體相當於後導軌之形體。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管內管支架,其中所述第一貼附部與該第二貼附 部內側分別設置有一第一敷料件及一第二敷料件,又該第一貼附部與第二貼附部相對應之內側邊分別形成有一第一內折板部與一第二內折板部。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氣管內管支架,其中所述第一夾合件與第二夾合件間係以一延伸展部相互延伸連接,並該第一夾合件內側形成有複數第一凸肋,與該第二夾合件內側形成有複數第二凸肋,另該組接展部相對形成於第二夾合件側邊且形成有複數卡肋,以於該組接展部通過組接部之一通孔且由卡肋與限位件相互組接,進而定位該組接展部於組接部上,且該第一夾合件與該第二夾合件定位接合。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氣管內管支架,其中所述第一展片與第二展片間形成有一位移空間,而該推鈕係可帶動所述第二展片位移於該位移空間內,且使該限位件脫離所述卡肋,而使組接展部可由所述組接部之通孔穿出,並分離所述第一夾合件與第二夾合件。
TW109111043A 2020-03-31 2020-03-31 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TWI7208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1043A TWI720861B (zh) 2020-03-31 2020-03-31 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CN202120643046.0U CN215690770U (zh) 2020-03-31 2021-03-30 气管内管支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1043A TWI720861B (zh) 2020-03-31 2020-03-31 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0861B true TWI720861B (zh) 2021-03-01
TW202138018A TW202138018A (zh) 2021-10-16

Family

ID=76035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1043A TWI720861B (zh) 2020-03-31 2020-03-31 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90770U (zh)
TW (1) TWI72086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40034A1 (en) * 2008-09-16 2011-10-06 Venetec International ,Inc. Securement system for an endoctracheal tube
US9308340B2 (en) * 2010-11-08 2016-04-12 Dale Medical Products, Inc. Endotracheal tube holder
WO2018071804A2 (en) * 2016-10-13 2018-04-19 Hollister Incorporated Endotracheal tube holding device
WO2019224217A1 (en) * 2018-05-22 2019-11-28 Novo Klinik Service Gmbh Endotracheal tube fixation
US20200009342A1 (en) * 2018-03-16 2020-01-09 Teleflex Medical Incorporated Endotracheal tube holder device
TWM600135U (zh) * 2020-03-31 2020-08-21 柯炫竹 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40034A1 (en) * 2008-09-16 2011-10-06 Venetec International ,Inc. Securement system for an endoctracheal tube
US9308340B2 (en) * 2010-11-08 2016-04-12 Dale Medical Products, Inc. Endotracheal tube holder
WO2018071804A2 (en) * 2016-10-13 2018-04-19 Hollister Incorporated Endotracheal tube holding device
US20200009342A1 (en) * 2018-03-16 2020-01-09 Teleflex Medical Incorporated Endotracheal tube holder device
WO2019224217A1 (en) * 2018-05-22 2019-11-28 Novo Klinik Service Gmbh Endotracheal tube fixation
TWM600135U (zh) * 2020-03-31 2020-08-21 柯炫竹 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90770U (zh) 2022-02-01
TW202138018A (zh) 2021-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087810B1 (en) Assembly for fixing a tube for medical purposes to a patient's mouth
EP2756795A1 (en) Intubation device
US20140243600A1 (en) Oxygen mask adaptable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ugi) endoscopy procedures providing enhanced oxygen concentration to maintain patient oxygenation
Santillanes et al. Pediatric airway management
JP2017527374A (ja) 麻酔用エアウェイデバイスのための封止機構
KR101788566B1 (ko) 기관내 튜브 고정장치
KR101789125B1 (ko) 의료용 접착식 마우스피스
TWI720861B (zh) 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TWM600135U (zh) 氣管內管支架結構
US10492941B2 (en) Airway system with immobilization
TWI716307B (zh) 氣管內管支架之內管固定器結構
US9084572B2 (en) Collapsible laryngoscope
KR101864515B1 (ko) 진정하 내시경 시술을 위한 후두마스크 기도확보기
JP6230128B2 (ja) カニューレ保持バンド
US20170319806A1 (en) Mouth Leak Prevention Device and Leak Prevention Method
TWM600150U (zh) 氣管內管支架之內管固定器結構
CN216603717U (zh) 一种呼吸机管道固定器
CN216456427U (zh) 手术呼吸麻醉面罩用的固定装置
CN219090675U (zh) 一种便于经口手术的气管导管固定的装置
CN217408782U (zh) 一种硬质支气管镜用防漏气保护装置
CN214209106U (zh) 一种重症监护用呼吸机面罩
CN219814937U (zh) 一种气管插管固定装置
CN213046967U (zh) 一种呼吸内科专用听诊器及防护配件
CN217526029U (zh) 一种气管插管固定器
CN217987531U (zh) 一种内镜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