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3036B - 共模製法 - Google Patents

共模製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3036B
TWI703036B TW107102195A TW107102195A TWI703036B TW I703036 B TWI703036 B TW I703036B TW 107102195 A TW107102195 A TW 107102195A TW 107102195 A TW107102195 A TW 107102195A TW I703036 B TWI703036 B TW I70303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outsole
polymer layer
molding method
ed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2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1546A (zh
Inventor
二世 坎柏斯費登希歐
J 蒙菲爾斯班傑明
D 佩登李
Original Assignee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641,88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987814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641,78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750307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filed Critical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1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15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30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303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5/00Producing footwear
    • B29D35/12Producing parts thereof, e.g. soles, heels, uppers, by a moulding technique
    • B29D35/14Multilayered parts
    • B29D35/148Moulds or apparatu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02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3/12Soles with several laye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 A43B13/122Soles with several laye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sole or external lay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02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3/12Soles with several laye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 A43B13/125Soles with several laye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idsole or middle lay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14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13/18Resilient soles
    • A43B13/20Pneumatic soles filled with a compressible fluid, e.g. air, g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5/00Producing footwear
    • B29D35/12Producing parts thereof, e.g. soles, heels, uppers, by a moulding technique
    • B29D35/14Multilayered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5/00Producing footwear
    • B29D35/12Producing parts thereof, e.g. soles, heels, uppers, by a moulding technique
    • B29D35/14Multilayered parts
    • B29D35/142S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 Catalysts (AREA)
  • Luminescent Compositions (AREA)
  • Hydrogen, Water And Hydrids (AREA)
  • Powder Metallurg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共模製法。一第一元件具有一頂表面、一邊緣及具有自該頂表面向下延伸之一基底的一突起。一第二元件具有一邊緣、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
模具包括界定一共模製上表面之一第一模具部分及界定一共模製模穴之一第二模具部分。將該第一元件放置至該第二模具部分中,使該突起基底與該第二模具部分接觸。將該第二元件放置於該第一元件之頂部上。閉合該模具,藉此將該第二元件產生為一室。
在壓力下引入至該室中之流體迫使該第二元件符合該模具之形狀,藉此將該第一元件貼附至該第二元件。施加能量至該模具以將該等元件共模製在一起。

Description

共模製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共模製法、諸如用於根據該方法模製之一鞋類物件之一鞋底結構之物件及一種包括該鞋底結構的鞋類物件。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一種共模製法。特定言之,本發明係關於共模製一第一元件及一第二元件以產生一物件。本發明亦係關於所產生之該物件及一種包括該物件的鞋類物件。
將兩個或更多個物體予以共模製造,可為用於產生一聯合物件(unified article)之一方便方法。兩個或更多個分離物體可彼此黏著、膠合、熔融或以其他方式相關聯以產生一聯合物件。可在一模具中實行該關聯,此確保適當定位個別物體使其等彼此有關係。
在共模製中,物體可在被放置於模具中之前完全成型,或可在模具中之適當位置中產生該等物體。物體可膠合在一起、熔融在一起或以其他方式黏著以產生一聯合物件。例如,可在模具中之適當位置中產生一第二元件之前將黏著劑放置於第一元件上。在一鞋類物件中,第一元件可為一大底且第二元件可為可例如在中底中提供緩衝之一流體填充室。
在產生物件之後,必須自模具移除物件。通常,移除物件可隨模具之複雜性的增加而更困難。例如,其中經插入第一元件緊密接觸模具壁之區域增加移除物件之難度。在必須確保一物體上之一特徵部與另一物體上之一特徵部配準且因此必須緊緊固持該等物體以最小化移動之情況下可存在此等區域。
自模具移除一物體所需之力亦可因物體之複雜性而增加。例如,包含突起的一物體可更難以自一模具移除。例如,此等突起可為一鞋大底上之抓地凸塊(ground-engaging lug)。類似地,若(如可能發生)一模具無法移動以適應一區域切口之移除,則模具中之小切口可增加移除物件之難度。
因此,此項技術中需要一種改良的共模製法。
100:鞋類物件
120:鞋面
122:鞋帶
123:鞋舌
125:鞋墊
130:鞋底結構
131:經模製物件/鞋底結構
135:突起
140:流體填充室
141:流體填充室上表面
143:流體填充室之邊緣
146:凸緣
147:網狀區域
160:大底
200:槽型物件
210:與槽相關聯之頂部
220:槽
230:盒式框架
235:突起
300:模具
310:第一模具部分
320:第二模具部分
330:捏縮表面
350:第一模具部分表面
360:捏縮邊緣
370:第二縫形成表面
410:第一聚合物層
420:第二聚合物層
506:物件之頂層
510:第一聚合物層
520:第二聚合物層
535:突起
546:凸緣
560:第一元件
570:物件
600:模具
610:第一模具部分
620:第二模具部分/模具之第二部分
625:狹槽
650:模具表面/第一模具部分之表面
700:模具
710:第一模具部分
720:第二模具部分
735:突起
737:基底/突起之末端
741:共模製物件之頂表面/第二元件之上表面/第二元件之頂表面/流體填充室之上表面
743:第二元件之邊緣/流體填充室之邊緣
750:第一模具部分之形狀
760:第一元件/大底
761:第一元件之頂表面/大底之頂表面
762:第一元件之邊緣表面/大底之邊緣
764:第二元件之下表面/底部
765:第二元件/流體填充室
780:第二模具部分之表面/第二模具部分之底表面
794:第一元件之底表面/大底之底表面
810:第一聚合物層
820:第二聚合物層
862:第二模具部分之邊緣
1010:第一聚合物層
1020:第二聚合物層
1035:突起
1037:基底/突起之末端
1041:共模製物件之頂表面/第二元件之上表面/第二元件之頂表面/流體填充室之上表面
1043:邊緣
1047:網狀區域
1060:大底/第一元件
1061:大底之頂表面
1062:大底之邊緣表面/邊緣
1063:凸緣
1064:下表面/底部
1065:第二元件
1094:大底之底表面
1100:模具
1110:第一模具部分
1120:第二模具部分
1150:第一模具部分之形狀
1162:第二模具部分之邊緣
1180:第二模具部分之表面/第二模具部分之底表面
1206:盒頂
1208:第二聚合物層
1212:盒表面
1235:突起/腳
1237:腳之底部/突起之基底
1243:第二聚合物層之邊緣
1246:凸緣
1260:第一元件/盒式框架/容器/物體/大底
1262:物體邊緣/盒式框架之邊緣/大底之邊緣
1264:盒式框架之頂表面/第一元件底表面
1265:盒
1280:第二模具部分之底表面/第二模具部分之表面
1294:盒式框架之底表面
1300:模具
1310:第一模具部分
1350:表面
1362:模具邊緣/第二模具部分之邊緣
參考以下圖式及描述可更佳理解本發明。圖中之組件不一定按比例,而是將重點置於繪示本發明之原理。此外,在圖中,在不同視圖之各處,相似元件符號指代對應部分。
圖1係包括一共模製物件的一鞋類物件之一橫截面視圖;圖2係一共模製物件之一橫截面視圖;圖3係繪示用於產生一物件之部分的一關係之一敞模之一橫截面視圖;圖4係繪示用於產生圖3之物件之部分的一關係之一閉模之一橫截面視圖;圖5係繪示用於產生一物件之部分的一關係之一敞膜之一橫截面 視圖;圖6係繪示用於產生圖5之物件之部分的一關係之一閉模之一橫截面視圖;圖7係繪示用於產生本發明之一物件之部分的一關係之一敞模之一橫截面視圖;圖8係繪示用於產生圖7之物件之部分的一關係之一敞模之一部分之一橫截面視圖;圖9係繪示用於產生圖7之物件之部分的一關係之一閉模之一橫截面視圖;圖10係繪示用於產生本發明之另一物件之部分的一關係之一敞模之一橫截面視圖;圖11係繪示用於產生圖10之物件之部分的一關係之一閉模之一橫截面視圖;圖12係繪示用於產生本發明之另一物件之部分的一關係之一敞模之一橫截面視圖;圖13係繪示用於產生圖12之物件之部分的一關係之一閉模之一橫截面視圖。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係與本案在同一天申請(代理人檔案號51-3672)、標題為「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Sole Structure Including A Fluid-Filled Chamber And An Outsole,The Sole Structure,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之Campos II等人之美國同在申請中之申請案序號 14/641,789之一部分接續申請案,該案之揭示內容特此以引用的方式併入,且本申請案係於2014年8月21日發表且標題為「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Chamber System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Chamber System」之Campos II等人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2014/0230276之一部分接續申請案,該案揭示內容之全文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共模製一第一元件及一第二元件以產生一共模製物件之方法。該第一元件具有一頂表面、一邊緣及具有自該頂表面向下延伸之一基底的一突起。該第二元件具有一邊緣、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
一個兩件式模具包括一第一模具部分及一第二模具部分。該第一模具部分界定一共模製上表面,且該第二模具部分界定將該第一元件及該第二元件接納於其中之一共模製模穴。
根據該方法,將該第一元件放置至該第二模具部分中,使該突起基底與該第二模具部分接觸。將該第二元件放置至該第二模具部分中,使其在該第一元件之頂部上。閉合該第一模具部分及第二模具部分使其等成鄰接關係,藉此將該第二元件產生為一室。
在壓力下將一流體引入至該第二元件室中以迫使該第二元件上表面符合該共模製上表面之形狀,且使該第二元件下表面符合該第一元件頂表面之形狀,藉此將該第一元件貼附至該第二元件。
施加能量至該模具以將該第一元件及該第二元件共模製在一起。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具有一上表面、一底表面及一邊緣 的共模製物件。該底表面係由具有具自頂表面向下延伸之一基底的一突起的一第一元件產生。該共模製物件之該上表面及邊緣係藉由在該第一元件在一模具中之情況下將該等頂部及邊緣塑形至該模具以產生一共模製物件而產生。在該模具中將該第一元件貼附至第二元件以產生該共模製物件。
將該第一元件放置至第二模具部分中,使該突起之該基底與該第二模具部分接觸。該第二模具部分經塑形以不接觸除該基底之外的該突起之一大部分。將用於一第二元件之一前驅物放置於該模具中且閉合該模具。該前驅物可包括一種以上組分。將該第二元件放置至該模具中使其在第一元件之頂部上且閉合該模具。在壓力下將流體引入至形成之第二元件室中,以迫使該第二元件之上表面符合第一模具部分之形狀、使該第二元件之下表面符合該第一元件之該頂表面之形狀、使該第二元件前驅物之邊緣符合該第一元件之邊緣表面或該第二模具部分之邊緣。施加能量至該模具以共模製該第一元件及該第二元件,其等在模具中經塑形以形成該共模製物件。將該第一元件貼附至該第二元件。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包含具有一上表面、一底表面及一邊緣的一共模製物件的鞋類物件。該底表面(其可為一大底)係由具有具自頂表面向下延伸之一基底的一突起的一第一元件產生。該共模製物件之該上表面及該邊緣係藉由在該第一元件在一模具中之情況下將該等頂部及邊緣塑形至該模具中以產生一共模製物件而產生。在該模具中將該第一元件貼附至該第二元件以產生該共模製物件。
將該第一元件放置至第二模具部分中,使該突起之該基底與該 第二模具部分接觸。第二模具部分經塑形以不接觸除該基底之外的該突起之一大部分。將用於一第二元件之一前驅物放置於該模具中且閉合該模具。該前驅物可包括一種以上組分。將該第二元件放置至該模具中使其在該第一元件之頂部上且閉合該模具。在壓力下將流體引入至形成之第二元件室中,以迫使該第二元件之上表面符合第一模具部分之形狀、使該第二元件之下表面符合該第一元件之該頂表面之形狀、使該第二元件前驅物之邊緣符合該第一元件之邊緣表面或該第二模具部分之邊緣。施加能量至該模具以共模製該第一元件及該第二元件,其等在該模具中經塑形以形成該共模製物件。將該第一元件貼附至該第二元件。將該共模製物件附接至用於一鞋類物件之一鞋面以形成一鞋類物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模具部分經構形以避免與除基底之外的突起之一大部分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元件係基本上保持其形狀之一預成型物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元件係在被放置於第二模具部分中之後基本上保持其形狀之一預成型物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元件係一室。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元件係在模具中由一第一聚合物層及一第二聚合物層形成之一室。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元件黏著至第一元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將流體引入至第二元件中且該流體係選自由空氣、液體、凝膠或其等之一摻合物組成之群組。
在一些實施例中,流體係一氣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元件藉由施加至模具之能量而軟化。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將共模製物件脫模之後調整第二元件之室中之一壓力。
在一些實施例中,其中第一聚合物層及第二聚合物層包含相同成分之物質。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聚合物層因施加至模具之能量而黏著至第一元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共模製物件係用於一鞋類物件之一鞋底結構。
該方法之一些實施例包括:將共模製物件附接至一鞋類物件之一鞋面以形成一鞋類物件。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藉由此等方法製備之共模製物件,該共模製物件包含具有一頂表面、一邊緣及具有自該頂表面向下延伸之一基底之一突起的一第一元件,及具有一邊緣、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的一第二元件。
一般技術者在檢驗以下圖及[實施方式]之後將明白或將變得明白本發明之其他系統、方法、特徵及優點。預期全部此等額外系統、方法、特徵及優點包括在本描述及本概述內、在本發明之範疇內且受以 下申請專利範圍保護。
在一實施例中,經塑形物件可為一鞋類物件之一緩衝層及一大底。圖1繪示此一實施例。圖1係包括一模製物件的一鞋類物件之一橫截面視圖。一鞋類物件100包括一鞋面120及一鞋底結構130。鞋面120 為一穿著者之一腳提供一舒適的且牢固的覆蓋。因而,可將腳可定位於鞋面120內以將腳有效地固定於鞋類物件100內,或以其他方式聯合腳與鞋類物件100。鞋底結構130固定至鞋面120之一下部區域且在腳與地面之間延伸以例如減弱地面反作用力(即,緩衝腳)、提供牽引力、增強穩定性且影響腳之運動。實際上,鞋底結構130定位於腳下方且支撐腳。
將鞋面120描繪為具有一實質上習知構形。鞋面120之絕大部分併有縫合或黏著性結合在一起以產生用於牢固地且舒適地接納一腳之一內部空隙之各種材料元件(例如,織物、發泡體、皮革及合成皮革)。可選擇材料元件且將材料元件定位於鞋面120中以選擇性地賦予例如耐久性、透氣性、耐磨性、可撓性及舒適度之性質。鞋面120中之空隙經塑形以容納腳。因此,當腳定位於該空隙內時,鞋面120沿腳之一外側、沿腳之一內側、在腳上方、圍繞腳跟且在腳下方延伸。一鞋帶122在一鞋舌123上方延伸。可以一習知方式利用鞋帶122及由鞋舌123提供之可調整性以修改內部空隙之尺寸,藉此將腳固定於內部空隙內且有利於腳伸入內部空隙及自內部空隙抽出。鞋墊125可提高鞋類物件100之舒適度。
鞋面120之進一步構形亦可包括以下之一或多者:(a)定位於前足區中且由一耐磨材料形成之一護趾板(toe guard);(b)定位於腳跟區中以增強穩定性之一腳跟穩定器(heel counter);及(c)標誌、商標及具有保養指示及材料資訊之標牌。在本論述之各種態樣主要係關於鞋底結構130之情況下,鞋面120可展現上文論述之大體構形或實際上任何其他習知或非習知鞋面之大體構形。因此,鞋面120之結構可顯著變 化。
鞋底結構130包括附接至流體填充室140之大底160。大底160具有與其相關聯之抓地突起135。
圖2繪示具有與槽220相關聯之頂部210的一槽型物件200之一替代實施例。槽220至少部分由具有自其延伸之突起235的盒式框架(case)230包圍。圖2、圖5、圖6、圖12及圖13以及隨附描述說明此替代實施例。
圖3及圖4繪示產生諸如但不限於圖1之鞋底結構130之一鞋底結構之一方式。圖3及圖4描繪用於共模製流體填充室140與其上具有突起135的大底160之一模具之一橫截面。大底160可藉由組裝於模具中之若干預成型物體或元件產生。在一些實施例中,大底160包覆流體填充室140上之邊緣143之至少一部分。經模製物件131係具有包覆流體填充室140之邊緣之一大部分之大底160的一物件之一實施例。因為組件係由熱塑性材料產生,所以其等可經軟化以幫助產生模具中之形狀。
圖3及圖4係用於物件131之模具300之橫截面描繪。如圖3及圖4中展示,流體填充室140係與模具中存在之大底160共模製。黏著劑亦可存在於適當表面上。
一般而言,可在具有一上模具部分及一下模具部分之一個兩件式模具中藉由將大底元件放置至下模具部分中,接著將待形成流體填充室140之層放置於大底元件之頂部上而產生共模製物件。接著閉合模具使得上及下部模具部分彼此鄰接。模具經塑形使得閉合模具導致形成室。接著,在壓力下將流體引入該室中,使得室之膨脹迫使室之 上表面與上模具部分之底面成符合關係,且亦迫使室之下部分與下面之外部元件成符合關係。可施加如熱量、射頻或類似者之能量至模具以運用膨脹之室將第一及第二元件共模製在一起,且將物件推抵於模具表面及大底元件。可在模具中提供諸如聚合物層之第二元件部分而作為用於成品之一前驅物。可在模具中形成此前驅物而作為共模製程序之部分(如本文中所描述),或可將此前驅物提供為準備好膨脹之完全預成型室。
可利用多種製造程序來產生鞋底結構131。在一些實施例中,將製造程序中可利用之模具300描繪為包括一第一模具部分310及一第二模具部分320。利用模具300以由一第一聚合物層410及一第二聚合物層420產生流體填充室140,該等聚合物層410及420係分別產生流體填充室上表面141及流體填充室下表面142之聚合物層。更特定言之,模具300藉由以下步驟而有利於製造程序:(a)在對應於流體填充室140之邊緣143、凸緣146及室之間之導管之區域中塑形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及(b)在對應於凸緣146及網狀區域147之區域中連結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
現將定義模具300之各個表面或其他區域以於製造程序之論述中使用。第一模具部分310包括塑形共模製物件之頂表面之一第一模具部分表面350。圖3中繪示一第一元件(諸如大底160)及一第二元件(諸如一流體填充室140)之各個部分。第二模具部分320經塑形以接納與第二模具部分320中之狹槽325緊密接合之突起135。接著,將大底160放置於模具中。大底160裝配於切口335內。接著,在模製物件時,將第二元件前驅物或第一聚合物層410放置於適當位置中以成為物件之 頂表面,且第二元件前驅物或第二聚合物層420產生第二元件(在本文中,流體填充室)之底部142。
在第一模具部分310及第二模具部分320移動朝向彼此時,可利用各種技術來將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拉抵於第一模具部分310及第二模具部分320之表面,藉此開始塑形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之程序。例如,可自(a)第一模具部分310與第一聚合物層410之間及(b)第二模具部分320與第二聚合物層420之間的區域部分抽空空氣。更特定言之,可透過第一模具部分310及第二模具部分320中之各種真空端口抽出空氣。藉由移除空氣,牽拉第一聚合物層410使其與第一模具部分310之表面接觸,且牽拉第二聚合物層420使其與第二模具部分320之表面接觸。作為另一實例,可將流體注入至第一聚合物層410與第二聚合物層420之間的區域中,藉此提高第一聚合物層410與第二聚合物層420之間的壓力。在此程序之一準備階段期間,可將一注入針定位於第一聚合物層410與第二聚合物層420之間,且接著可自注入針噴射一流體(舉例而言,諸如一氣體、一液體或一凝膠或其等之一摻合物)使得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接合模具300之表面。此等技術之各者可一起使用或獨立使用。
在第一模具部分310及第二模具部分320繼續移動朝向彼此時,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被捏縮於第一模具部分310與第二模具部分320之間。更特定言之,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被壓縮於捏縮表面330與捏縮邊緣360之間。除開始使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之過量部分與形成流體填充室140之部分分離之程序之外,捏縮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亦開始在凸 緣146之區域中結合或連結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之程序。
在捏縮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之後,第一模具部分310及第二模具部分320繼續移動朝向彼此且成一閉合構形,如圖4中所描繪。在模具閉合時,捏縮表面330接觸第二縫形成表面370之一部分且抵靠其滑動。捏縮表面330與第二縫形成表面370之間的接觸有效地切斷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之過量部分與形成流體填充室140之部分。形成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之材料壓緊或以其他方式聚集以形成凸緣146。除形成凸緣146之外,第一聚合物層410及第二聚合物層420亦(a)經塑形以產生流體填充室140及(b)經壓縮且經連結以產生網狀區域147。
當流體填充室140之產生完成時,敞開模具300。接著可將流體注入至前足組件中以對前足組件流體填充室140加壓,藉此完成結構131之製造。作為程序中之一最後步驟,可將結構131併入至一鞋類物件100之一鞋底結構中。
共模製物件可具有許多用途。圖5繪示一槽或另一容器。圖5描繪模製一槽或另一容器。模具600包括具有模具表面650的第一模具部分610。第二模具部分620包括狹槽625以牢固地接合第一元件560上之突起535。第二聚合物層520及第一聚合物層510在敞膜中之適當位置中。在將第一元件560插入至模具中之後,第二聚合物層520將形成與第一元件560接觸之槽之層。第一聚合物層510將形成槽之上表面。
圖6繪示經閉合以在模具內形成槽或物件570之模具600。第一模具部分610之表面650塑形該物件之頂層506之上表面572。可藉由在凸 緣546處熔合或黏著聚合物層而產生一密封槽,該凸緣546可圍繞該槽之周邊延伸。第一元件560上之突起535緊密裝配於模具之第二部分620中之狹槽625中。
雖然先前描述之方法及模具令人滿意地塑形部分,但熟練專業人員認識到,可難以從模具提取共模製物件。只要共模製物件具足夠可撓性及彈性,物件就可略微變形以將其自切口模具移除。然而,形成於狹槽中之一共模製物件之外表面上之突起及使物件延伸至模具中之其他特徵部可使得極其難以將物件自模具移除。
因此,本發明係關於在一模具中共模製物件,該模具最小化物件上之突起與模具之表面之間的接觸。共模製物件可包括一預成型物件。在一些實施例中,預成型物件能夠基本上保持其形狀。在此等實施例中,一第一元件可為放置於一模具中之一預成型元件,其中內表面基本上未由狹槽及其中可形成突起之其他特徵部中斷。而是,在此等實施例中,將第一元件放置於模具中而在突起與模具之間具有最小干擾或接觸。元件在被放置於模具中時基本上保持其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突起之一基底或端表面可接觸模具之表面,但突起之側基本上未與模具接觸。以此方式,共模製物件可容易自模具移除。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根據用於共模製一第一元件及一第二元件以產生一共模製物件之一方法製作用於一鞋類物件之一鞋底結構。圖7、圖8及圖9描繪用於共模製一鞋類物件之一鞋底結構之此方法之階段。模具700可具有一第一模具部分710及一第二模具部分720。第一模具部分710上之形狀750可形成共模製物件之頂表面741。
第一元件760可具有頂表面761、邊緣表面762及具有與頂表面 761相對之基底737的突起735。邊緣表面762可延伸遠離頂表面761任何距離。第一元件760亦可具有底表面794。第二元件765可具有邊緣743、上表面741及下表面764。
可使用任何適合聚合材料來產生第一元件,其將為如圖7中描繪之一大底。儘管在圖中將各特徵部繪示為一單層,然各此特徵可包含一單一材料層或多個層且可經熱成型或以其他方式塑形。此一鞋底結構可利用之聚合材料之實例包括以下之任一者:聚胺基甲酸酯、胺基甲酸酯、聚酯、聚酯聚胺基甲酸酯、聚醚、聚醚聚胺基甲酸酯、乳膠、聚己內酯、聚氧丙烯、聚碳酸酯巨乙二醇及其等之摻合物。此等及其他聚合材料、一例示性實施例及用於製造其等之一方法可在2013年2月21日由Campos II等人申請且標題為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CHAMBER SYSTEM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CHAMBER SYSTEM之同在申請中之申請案序號13/773,360中發現,該案之全文特此以引用的方式併入。
一大底通常可由任何耐久性材料產生。通常,大底材料係堅韌的、耐用的、耐磨蝕且耐磨損的、可撓的及防滑的。在一些實施例中,聚胺基甲酸酯材料對於地面接觸足夠耐用。適合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彈性體材料包括可購自Bayer之Bayer Texin®285。可購自BASF之Elastollan® SP9339、Elastollan® SP9324及Elastollan® C70S亦係適合的。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對於直接地面接觸可能並不足夠耐用之聚胺基甲酸酯及其他聚合物產生一大底之部分。在此等實施例中,可將一橡膠大底黏著或膠合至大底上。在實施例中,大底材料係透明的或半透明的。在實施例中,抓地凸塊可一體地產生為一大底之部分, 或可分開產生且黏著至大底。大底可具有一經紋理化抓地表面以改良牽引力。
如圖7、圖8及圖9中所描繪,第一元件760可為一大底。對於此一實施例,根據該方法,將大底760定位於第二模具部分720中,使突起735之基底737與第二模具部分720之表面780接觸。第二模具部分720之表面780經塑形以不接觸除基底737之外的突起735之一大部分。 突起735可被視為一抓地部分,其中其之末端737係接合地面之一基底。尤其如圖7及圖8中所描繪,大底760可具有引起邊緣762不接觸第二模具部分720之邊緣862之一輕微弧形或彎曲。在與一第二元件模製之前,並非全部基底737可同時碰觸表面780。
將用於一第二元件(一流體填充室)之前驅物放置於模具中且閉合模具。第一聚合物層810可形成第二元件765之頂表面741。第二聚合物層820可形成第二元件765之邊緣743及第二元件或流體填充室765之下表面或底部764。
第一聚合物層810及第二聚合物層820之各者最初定位於第一模具部分710與第二模具部分720之間,其等呈一隔開或敞開構形,如圖7中所描繪。在此位置中,第一聚合物層810定位成鄰近於或較靠近第一模具部分710,且第二聚合物層820定位成鄰近於或較靠近第二模具部分720。可利用一梭架或其他裝置來適當定位第一聚合物層810及第二聚合物層820。作為製造程序之部分,將第一聚合物層810及第二聚合物層820之一者或兩者加熱至有利於塑形及結合之一溫度。作為一實例,可在將第一聚合物層810及第二聚合物層820定位於第一模具部分710與第二模具部分720之間之前利用各種輻射加熱器或其他裝置來 加熱該第一聚合物層810及該第二聚合物層820。作為另一實例,可加熱模具700使得模具700與第一聚合物層810及第二聚合物層820之間的接觸在製造程序之一稍後部分將溫度提升至有利於塑形及結合之一位準。
第一聚合物層810及第二聚合物層820一經適當定位,第一模具部分710及第二模具部分720便平移或以其他方式移動朝向彼此且開始圍攏(close on)第一聚合物層810及第二聚合物層820。可在壓力下將流體引入至流體填充室765中以使流體填充室765之上表面741符合第一模具部分710之形狀750、使流體填充室或第二元件765之下表面764符合第一元件760之頂表面761之形狀、且使流體填充室765之邊緣743符合第一元件760之邊緣表面762或第二模具部分720之邊緣862。
在將流體注入至流體填充室765之後,第二聚合物層820可經推進朝向大底760之頂表面761、大底760之邊緣762及第二模具部分720之邊緣862。在流體填充室765中之壓力增加時,大底頂表面761上之壓力可推進突起735上之基底737朝向第二模具部分720之表面780。類似地,流體填充室765中之壓力可推進流體填充室765之邊緣743朝向大底760之邊緣762,且可推進該等邊緣743及邊緣762兩者朝向第二模具部分之邊緣862。亦可推進邊緣743使其與第二模具部分720之邊緣862接觸,其中大底760之邊緣762並不妨礙與其接觸。
如尤其在圖8及圖9中可見,即使在流體填充室經完全模製之後,大底760之底表面794通常仍可未接觸第二模具部分720之底表面780。儘管將大底760固持於適當位置中,然與從施力於此等突起之一模具脫模(諸如在圖3及圖4中)相比,運用較小力實行脫模。可在將鞋 底結構脫模之後調整流體填充室765中之流體壓力。
圖10及圖11繪示在產生用於可根據用於共模製一第一元件及一第二元件以產生一共模製物件之一方法製作之一鞋類物件之一鞋底結構時之一共模製物件之另一實施例。模具1100可具有一第一模具部分1110及一第二模具部分1120。第一模具部分1110上之形狀1150可產生共模製物件之頂表面1041。
大底1060可具有頂表面1061、邊緣表面1062及具有與頂表面1061相對之基底1037的突起1035。第二元件1065可具有邊緣(未示於圖)、上表面1041及下表面(未示於圖)。可使用任何適合聚合材料來產生鞋底結構,如關於圖7、圖8及圖9所描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諸如在圖10及圖11中描繪之實施例中,第一元件1060可為一大底。對於此一實施例,根據該方法,將大底1060定位於第二模具部分1120中,使突起1035之基底1037與第二模具部分1120之表面1180接觸。第二模具部分1120之表面1180經塑形以不接觸除基底1037之外的突起1035之一大部分。突起1035可被視為一抓地部分,其中其之末端1037係接合地面之一基底。尤其如圖10中所描繪,大底1060可具有引起邊緣1062不接觸第二模具部分1120之邊緣1162之一輕微弧形或彎曲。大底1060可包括凸緣1063,其可提供對鞋底結構之一網狀區域1047額外支撐。
將用於一第二元件(一流體填充室)之前驅物放置於模具中且閉合模具。第一聚合物層1010可產生第二元件1065之頂表面1041。第二聚合物層1020可形成第二元件或流體填充室1065之邊緣1043及下表面或底部1064。
第一聚合物層1010及第二聚合物層1020之各者最初定位於第一模具部分1010與第二模具部分1020之間,其等呈一隔開或敞開構形,如圖10及圖11中所描繪。放置且加熱聚合物層,如關於圖7、圖8及圖9所描述。
可在流體填充室1065形成時在壓力下將流體引入至流體填充室1065中,以使流體填充室1065之上表面1041符合第一模具部分之形狀1150、使流體填充室或第二元件1065之下表面1064符合第一元件或大底1060之頂表面1061之形狀、且使流體填充室1065之邊緣1043符合大底1060之邊緣表面1062或第二模具部分1120之邊緣1162。如圖11所示,第一聚合物層1010結合於第二聚合物層1020,以類似前述關於圖4的網狀區域147的方式在室1065之間形成一網狀區域。
在將流體注入至流體填充室1065之後,第二聚合物層1020可經推進朝向大底1060之頂表面1061、大底1060之邊緣1062及第二模具部分1120之邊緣1162。在流體填充室1065中之壓力增加時,大底頂表面1061上之壓力可推進突起1035上之基底1037朝向第二模具部分1120之表面1180。類似地,流體填充室1065中之壓力可推進流體填充室1065之邊緣1043朝向大底1060之邊緣1062,且可推進該等邊緣1043及邊緣1062兩者朝向第二模具部分之邊緣1162。亦可推進邊緣1043使其與第二模具部分1120之邊緣1162接觸,其中大底1060之邊緣1062並不妨礙與其之接觸。
如尤其在圖11中可見,即使在流體填充室經完全模製之後,大底1060之底表面1094通常可仍未接觸第二模具部分1120之底表面1180。 儘管在模製期間將大底1060固持於適當位置中,然與從施力於此等突起之一模具脫模相比,運用較小力實行脫模。可在將鞋底結構脫模之後調整流體填充室1065中之流體壓力。
本發明之實施例可由任何可模製薄片材料(諸如熱塑性聚合物)模製。實施例亦可具有任何功能且可具有可模製之任何形狀。在將物體之底層插入至模具中之後,實施例適應對模具之加壓使得壓力將推進層以接觸固定物體、固定物體或模具之邊緣且推進固定物體朝向模具。
在一些實施例中,共模製物件之形狀可產生一容器。圖12及圖13描繪具有腳的一容器。容器可為可特性化為盒式框架1260之第一元件1260。如圖12中所描繪,第一元件或盒式框架1260已放置於第二模具部分1320中。盒式框架1260可具有一腳或突起1235,其中腳具有一底部1237。第二模具部分1320可包括底表面1280。在一些實施例中,底表面1280可未接觸腳1235之各底部1237。盒式框架1260可具有包括一輕微弧形之一形狀。因此,腳1235之各底部1237是否碰觸底表面1280取決於腳1235之配置及盒式框架1260在被放置於第二模具部分1320中時是否可具有一弧形。在此等實施例中,一弧形可展現為在物體邊緣1262中。如圖12中所描繪,物體邊緣1262繪示此一弧形,此係因為物體邊緣1262未與模具邊緣1362接觸。
在閉合模具1300之前,基本上以與關於圖7、圖8及圖9描述之方法相同之方式來實行將第一及第二聚合物網狀物放置於該模具中之第一模具部分1310與第二模具部分1320之間,如圖13中所描繪。
在一些實施例中,由一第一聚合物層產生之盒頂1206可黏著或以其他方式貼附至在凸緣1246處形成該盒之其餘部分之一第二聚合物層1208。盒頂1206之頂表面係由表面1350塑形以形成盒表面1212。
可將流體注入至由第二聚合物層1208及盒頂1206形成之體積 中。流體可為一氣體、一液體或一凝膠。將流體注入至盒1265中可推進第二聚合物層1208朝向盒式框架1260之頂表面1264、盒式框架1260之邊緣1262及第二模具部分1320之邊緣1362。在盒1265中之壓力增加時,第一元件底表面1264上之壓力可推進突起1235上之基底1237朝向第二模具部分1320之表面1280。類似地,容器1260中之壓力可推進第二聚合物層之邊緣1243朝向物體1260之邊緣1262,且可推進該等邊緣1243及邊緣1262兩者朝向第二模具部分1320之邊緣1362。亦可推進邊緣1243使其與第二模具部分1320之邊緣1362接觸,其中大底1260之邊緣1262並不妨礙與其之接觸。
如尤其在圖13中可見,即使在盒式框架經完全模製之後,盒式框架1260之底表面1294通常仍可未接觸第二模具部分1320之底表面1280。儘管將盒式框架1260固持於適當位置中,然與從施力於此等突起1235之一模具脫模相比,運用較小力實行脫模。可在將共模製物件脫模之後調整盒1265中之流體壓力。
實施例包括根據本文中揭示之方法製作之物件。此等物件之實施例可為用於一鞋類物件之鞋底結構,如本文中所描述。此一鞋底結構可附接至用於一鞋類物件之一鞋面以產生一鞋類物件。用於一鞋類物件之鞋面可為材料元件之任何適合組合物。此等材料元件可包括例如織物、發泡體、皮革及合成皮革。一鞋面中可存在一種以上材料。 鞋底結構可藉由黏著、縫製或縫合或藉由熟練專業人員所知之任何方法貼附至鞋面。
雖然已描述本發明之各項實施例,但本描述意欲為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且一般技術者將明白,在本發明之範疇內之更多實施例 及實施方案係可行的。因此,本發明不受限制,惟根據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除外。又,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可進行各種修改及改變。
735:突起
737:基底/突起之末端
760:第一元件/大底
761:第一元件之頂表面/大底之頂表面
762:第一元件之邊緣表面/大底之邊緣
780:第二模具部分之表面/第二模具部分之底表面
794:第一元件之底表面/大底之底表面
862:第二模具部分之邊緣

Claims (15)

  1. 一種共模製法,包含:將一第一聚合物層插入一模具中;將一第二聚合物層插入該模具中;將一大底插入該模具中,鄰近該第二聚合物層;閉合該模具以形成一周邊密封及一網狀區域,在該周邊密封及網狀區域處,該第一聚合物層及該第二聚合物層連結在一起,該周邊密封及網狀區域界定位於該第一聚合物層及該第二聚合物層之間之至少一室;在壓力下將一流體引入至該至少一室中,以迫使該第二聚合物層接觸該大底,而使該大底連結該該第二聚合物層;及將該大底之一部分附接至該網狀區域,以形成一鞋底結構。
  2. 如請求項1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將該大底附接至該網狀區域之步驟包含將該大底附接至位於該至少一室之相鄰的室之間的該網狀區域。
  3. 如請求項2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將該大底附接至相鄰的室之間的該網狀區域之步驟包含將該大底附接至沿著該大底之一內側設置之一第一室、及沿著該大底之一外側設置之一第二室之間的該網狀區域。
  4.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大底是一預成型元 件,該預成型元件基本上包含在附接至該第二聚合物層之前及之後的相同形狀。
  5. 如請求項1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將一大底插入該模具中之步驟包含:插入一具有若干突起的大底。
  6. 如請求項5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將一大底插入該模具中之步驟包含:將該等突起置入而接觸該模具之一模具表面。
  7. 如請求項6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將該等突起置入而接觸該模具之一模具表面的步驟包含:將該大底之一地面接觸表面與該模具表面之間保持一間距達一第一距離。
  8. 如請求項7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將該大底之一地面接觸表面與該模具表面之間保持一間距達一第一距離之步驟包含:將該大底之地面接觸表面與該模具表面之間保持一間距達一大致等於該等突起之一高度的距離。
  9. 如請求項1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在壓力下將一流體引入至該等室中之步驟包含:引入空氣、液體、凝膠或其等之一摻合物至該等室中。
  10. 如請求項1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在壓力下將一流體引入至該等室 中之步驟包含:引入一氣體。
  11. 如請求項1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將一第一聚合物層及一第二聚合物層插入模具中之步驟包含:插入具有相同成分之物質的該等該聚合物層。
  12. 如請求項1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將該大底之一部分附接至該網狀區域之步驟包含:將該大底之一第一部分附接至該網狀區域、並將該大底之一第二部分附接至該網狀區域,該第一部分橫越該大底之一寬度與該第二部分相對。
  13. 如請求項12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將該大底之一第一部分附接至該網狀區域、並將該大底之一第二部分附接至該網狀區域之步驟包含:將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間隔分開。
  14. 如請求項1之共模製法,其中該在壓力下將一流體引入至該至少一室中之步驟會對該至少一室加壓。
  15. 如請求項1之共模製法,其進一步包括:將該鞋底結構附件至一鞋類物件。
TW107102195A 2015-03-09 2016-03-09 共模製法 TWI7030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641,881 US9987814B2 (en) 2013-02-21 2015-03-09 Method of co-molding
US14/641,881 2015-03-09
US14/641,789 US9750307B2 (en) 2013-02-21 2015-03-09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sole structure including a fluid-filled chamber and an outsole, the sole structure,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US14/641,789 2015-03-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1546A TW201811546A (zh) 2018-04-01
TWI703036B true TWI703036B (zh) 2020-09-01

Family

ID=55543091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7254A TWI617433B (zh) 2015-03-09 2016-03-09 共模製法及以該製法製備之共模製物件
TW109126202A TWI736382B (zh) 2015-03-09 2016-03-09 鞋底結構及具有該鞋底結構的鞋類物件
TW107102195A TWI703036B (zh) 2015-03-09 2016-03-09 共模製法
TW110124765A TWI778700B (zh) 2015-03-09 2016-03-09 鞋底結構及具有該鞋底結構的鞋類物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7254A TWI617433B (zh) 2015-03-09 2016-03-09 共模製法及以該製法製備之共模製物件
TW109126202A TWI736382B (zh) 2015-03-09 2016-03-09 鞋底結構及具有該鞋底結構的鞋類物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4765A TWI778700B (zh) 2015-03-09 2016-03-09 鞋底結構及具有該鞋底結構的鞋類物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2) EP3721739A1 (zh)
KR (2) KR102113672B1 (zh)
CN (1) CN107529850B (zh)
MX (2) MX2017011400A (zh)
TW (4) TWI617433B (zh)
WO (1) WO20161446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83245B1 (ko) * 2016-03-15 2021-07-29 나이키 이노베이트 씨.브이. 제1 및 제2 겉창 구성요소를 갖는 신발류 물품 및 신발류 물품의 제조 방법
CN110406079A (zh) * 2018-04-28 2019-11-05 赵全明 一种三维保护垫加工方法
WO2023220183A1 (en) * 2022-05-11 2023-11-16 Nike Innovate C.V. Footwwear with fiber-reinforced fluid-filled bladde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51049U (en) * 2002-11-29 2003-09-01 Wen-Mao Lai EVA heelpiece pair skidproof piece configuration amendment
US20140230276A1 (en) * 2013-02-21 2014-08-21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Chamber System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Chamber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45406A (en) * 1979-05-03 1981-01-20 Brookfield Athletic Shoe Company, Inc. Athletic shoe
JPH07312818A (ja) * 1994-05-17 1995-11-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ブロー成形品のクリップ取付方法およびクリップ
US5685451A (en) * 1996-01-17 1997-11-11 Delta Consolidated Industries Carrying case with inserted nameplate
US7556846B2 (en) * 2003-12-23 2009-07-07 Nike, Inc. Fluid-filled bladder with a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7752772B2 (en) * 2006-01-24 2010-07-13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fluid-filled chamber with flexion zones
US8991072B2 (en) * 2010-02-22 2015-03-31 Nike, Inc. Fluid-filled chamber incorporating a flexible plate
US8782924B2 (en) * 2010-05-11 2014-07-22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sole structure with a framework-chamber arrangement
US10806214B2 (en) * 2013-03-08 2020-10-20 Nike, Inc. Footwear fluid-filled chamber having central tensile feature
TWM488891U (en) * 2014-05-06 2014-11-01 Jun-Ting Bao Shoe sole cushion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51049U (en) * 2002-11-29 2003-09-01 Wen-Mao Lai EVA heelpiece pair skidproof piece configuration amendment
US20140230276A1 (en) * 2013-02-21 2014-08-21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Chamber System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Chamber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44648A8 (en) 2016-11-10
MX2017011400A (es) 2018-04-26
TW201811546A (zh) 2018-04-01
TWI778700B (zh) 2022-09-21
EP3267828B1 (en) 2020-06-03
EP3721739A1 (en) 2020-10-14
WO2016144648A1 (en) 2016-09-15
CN107529850B (zh) 2021-01-15
TWI736382B (zh) 2021-08-11
TW202100337A (zh) 2021-01-01
KR20190075146A (ko) 2019-06-28
TW202138171A (zh) 2021-10-16
TWI617433B (zh) 2018-03-11
KR20170125956A (ko) 2017-11-15
TW201641268A (zh) 2016-12-01
KR102113672B1 (ko) 2020-05-22
EP3267828A1 (en) 2018-01-17
KR101992557B1 (ko) 2019-06-24
MX2021003194A (es) 2021-05-27
CN107529850A (zh) 2018-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87814B2 (en) Method of co-molding
US11247425B2 (en)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first and second outsole component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article of footwear
US11470915B2 (en)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sole structure including a fluid-filled chamber and an outsole, the sole structure,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US10897957B2 (en) Sole plat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JP3221315U (ja) 第1及び第2のアウトソール構成要素を有する履物
WO2016144649A1 (en) A sole structure for an article of footwear, including a fluid-filled chamber and an outsole,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WI703036B (zh) 共模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