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6203B - 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6203B
TWI696203B TW108138667A TW108138667A TWI696203B TW I696203 B TWI696203 B TW I696203B TW 108138667 A TW108138667 A TW 108138667A TW 108138667 A TW108138667 A TW 108138667A TW I696203 B TWI696203 B TW I6962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layer
conductive
switch unit
switch
conductiv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8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7775A (zh
Inventor
蔡磊龍
張勝帆
Original Assignee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86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6203B/zh
Priority to US16/696,089 priority patent/US10777371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6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620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7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777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03Stacked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0Bases; Stationary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8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acts or the contact sites
    • H01H13/807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acts or the contact si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the contact sites, e.g. superimposed 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5/00Movable contacts
    • H01H2205/016Separate bridge contact
    • H01H2205/022Conductive rub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4Elastic part on actuator or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5/00Switch site location
    • H01H2225/004Switch site location in different planes to increase dens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5/00Switch site location
    • H01H2225/018Consecutive op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01H3/125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using a scissor mechanism as stabiliser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包括:鍵帽、支撐板、支撐元件、電路板及彈性體。電路板設置於支撐板上,並具有一開關,且開關的第一開關單元設置於電路板的第一薄膜層的上表面;開關的第二開關單元設置於電路板的第二薄膜層的上表面。當外力按壓鍵帽時,彈性體產生形變並導通第一開關單元及第二開關單元以產生第一按鍵訊號及第二按鍵訊號。

Description

按鍵結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輸入裝置,尤指一種按鍵結構。
現今社會中,電子產品的使用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舉凡食、衣、住、行、育、樂,每樣都與電子產品有關。為了讓電子產品更方便攜帶或使用,電子產品的設計也越趨輕薄。
通常來說,電子產品都配備有按鍵,但單一按鍵大多僅能產生單一的按鍵訊號。而由於電子產品的體積日趨輕薄化,按鍵的數量也隨之減少,若單一按鍵僅能產生單一的按鍵訊號,實難以滿足現今社會對於電子產品多元化的需求。
是以,如何提供一種可讓單一按鍵產生二個按鍵訊號的按鍵結構,並讓按鍵於按壓時產生對應於二個按鍵訊號的按壓行程,為本發明欲解決的技術課題。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產生二個按鍵訊號的按鍵結構,並同時讓按鍵結構於按壓時,產生對應於二個按鍵訊號的二個按壓行程。
為達前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包括:
鍵帽;
支撐板;
支撐元件,連接鍵帽與支撐板,並可導引鍵帽相對於支撐板進行上下移動;
電路板,設置於支撐板上並具有開關,包括:
第一薄膜層,包括:
穿孔,貫穿第一薄膜層;
開關的第一開關單元,形成於第一薄膜層的上表面並位於穿孔的周圍;
第二薄膜層,位於第一薄膜層下方,開關的第二開關單元形成於第二薄膜層的上表面;以及
間隔層,設置於第一薄膜層與第二薄膜層之間,並具有貫穿的通孔,通孔的兩端分別對應於穿孔及第二開關單元;以及彈性體,設置於鍵帽與電路板之間且對應於開關,彈性體具有導電觸壓部,導電觸壓部具有一端面及位於端面上的凸部;其中,當外力按壓鍵帽時,彈性體產生形變使導電觸壓部向下位移,端面接觸第一開關單元以產生第一按鍵訊號,當觸壓部繼續向下位移時,凸部穿過穿孔並接觸第二開關單元以產生第二按鍵訊號。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彈性體包括彈性支撐部及與導電觸壓部相對設置的抵接部,抵接部用以抵接鍵帽,彈性支撐部固定於第一薄膜層之上,並用以提供彈性回復力予鍵帽。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一開關單元包括第一導電部及第二導電部,第一導電部及第二導電部配置於穿孔相對的兩側。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一導電部及第二導電部均呈半圓弧狀,並圍繞穿孔。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二開關單元包括相鄰設置的第三導電部及第四導電部。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三導電部及第四導電部均呈半圓弧狀並相互交錯。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進一步包括彈性元件,彈性元件設置於彈性體與鍵帽之間,用以產生額外的按壓行程。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支撐元件包括第一支 架及第二支架。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彈性體為一體成型的導電橡膠。
本發明另一較佳作法,係關於一種按鍵結構,包括:
鍵帽;
支撐板;
支撐元件,連接鍵帽與支撐板,並可導引鍵帽相對於支撐板進行上下移動;
電路板,設置於支撐板上並具有開關,包括:
第一薄膜層,開關的導電層形成於第一薄膜層的下表面;
第二薄膜層,位於第一薄膜層下方,包括:
穿孔,貫穿第二薄膜層;
開關的第一開關單元,形成於第二薄膜層的上表面並位於穿孔的周圍;
第三薄膜層,位於第二薄膜層下方,開關的第二開關單元形成於第三薄膜層的上表面;
第一間隔層,設置於第一薄膜層與第二薄膜層之間,並具有貫穿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兩端分別對應於導電層及第一開關單元;以及
第二間隔層,設置於第二薄膜層與第三薄膜層之間,並具有貫穿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兩端分別對應於穿孔及第二開關單元;以及
彈性體,設置於鍵帽與電路板之間且對應於開關,彈性體具有觸壓部;其中,當外力按壓鍵帽時,彈性體產生形變使觸壓部向下位移並抵壓第一薄膜層,使導電層接觸第一開關單元以產生第一按鍵訊號,當觸壓部繼續向下位移時,導電層部分地穿過穿孔並接觸第二開關單以產生第二按鍵訊號。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彈性體包括彈性支撐 部及與觸壓部相對設置的抵接部,抵接部用以抵接鍵帽,彈性支撐部固定於第一薄膜層之上,並用以提供彈性回復力予鍵帽。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一開關單元包括第一導電部及第二導電部,第一導電部及第二導電部配置於穿孔相對的兩側。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一導電部及第二導電部均呈半圓弧狀,並圍繞穿孔。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二開關單元包括相鄰設置的第三導電部及第四導電部。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三導電部及第四導電部均呈半圓弧狀並相互交錯。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進一步包括彈性元件,彈性元件設置於彈性體與鍵帽之間,用以產生額外的按壓行程。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支撐元件包括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可藉由單一按鍵產生二個按鍵訊號,並可同時讓按鍵結構於按壓時,產生對應於二個按鍵訊號的二個按壓行程
F‧‧‧外力
O‧‧‧讓位開口
S1‧‧‧第一按鍵訊號
S2‧‧‧第二按鍵訊號
1‧‧‧按鍵結構
10‧‧‧鍵帽
101‧‧‧第一結合部
102‧‧‧第二結合部
20‧‧‧支撐元件
21‧‧‧第一支架
211、221‧‧‧第一端
212、222‧‧‧第二端
22‧‧‧第二支架
30、30’‧‧‧彈性體
31、31’‧‧‧彈性支撐部
311‧‧‧固定端
32、32’‧‧‧抵接部
33‧‧‧導電觸壓部
331、331’‧‧‧端面
34‧‧‧凸部
40、40’‧‧‧電路板
41、41’‧‧‧第一薄膜層
411、431’‧‧‧穿孔
42‧‧‧間隔層
42’‧‧‧第一間隔層
421‧‧‧通孔
421’‧‧‧第一通孔
43、43’‧‧‧第二薄膜層
44’‧‧‧第二間隔層
441’‧‧‧第二通孔
45’‧‧‧第三薄膜層
50、50’‧‧‧開關
51、52’‧‧‧第一開關單元
51’‧‧‧導電層
511、521’‧‧‧第一導電部
512、522’‧‧‧第二導電部
52、53’‧‧‧第二開關單元
521、531’‧‧‧第三導電部
522、532’‧‧‧第四導電部
60‧‧‧支撐板
601‧‧‧第三結合部
602‧‧‧第四結合部
70‧‧‧彈性元件
圖1A: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立體示意圖;
圖1B: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2:係為本發明電路板及彈性體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3: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的作動示意圖;
圖4: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5:係為本發明電路板及彈性體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6: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第二實施例的作動示意圖;
圖7: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以 及
圖8: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第三實施例的作動示意圖。
本發明的優點及特徵以及達到其方法將參照例示性實施例及附圖進行更詳細的描述而更容易理解。然而,本發明可以不同形式來實現且不應被理解僅限於此處所陳述的實施例。相反地,對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所提供的此些實施例將使本揭露更加透徹與全面且完整地傳達本發明的範疇。
首先,請參閱圖1A及圖1B所示,圖1A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立體示意圖;圖1B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所述按鍵結構1包括:鍵帽10、支撐元件20、彈性體30、電路板40、開關50及支撐板60。其中,所述開關50設置於電路板40中,而電路板40則位於支撐板60上。所述彈性體30設置於鍵帽10與電路板40之間並對應於開關50,而支撐元件20則圍繞彈性體30並用於連接鍵帽10及支撐板60。
請繼續參閱圖1B,所述鍵帽10的下表面凸設有第一結合部101及第二結合部102;支撐元件20包括:第一支架21及第二支架22,其中,第一支架21具有第一端211及第二端212,第二支架22亦具有第一端221及第二端222;支撐板60具有第三結合部601及第四結合部602,且第三結合部601及第四結合部602可穿設或者暴露於電路板40的讓位開口O中。
於按鍵1組裝時,支撐元件20的第一支架21及第二支架22可透過一樞轉軸(未示於圖中)相互樞接,而第一支架21的第一端211樞接於鍵帽10的第一結合部101,第一支架21的第二端212則樞接於支撐板60的第四結合部602;第二支架22的第一端221樞接於鍵帽10的第二結合部102,第二支架22的第二端222則樞接於支撐板60的第三結合部601。如此,第一支架21及第二支架22即可轉動地連接於鍵帽10及支撐板60,以藉此帶動並導引鍵帽10相對於支撐板60進行下降與上昇的動作。本發明 雖僅提出支撐元件20為剪刀腳結構的實施方式,但於實際應用時,亦可替換成其他具有類似功能的支撐元件,例如V型、A型或兩平行的連桿結構,並不以本發明所提出之實施方式為限。
請參閱圖2,圖2係為本發明電路板及彈性體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於圖2中,所述彈性體30包括:彈性支撐部31、抵接部32及導電觸壓部33。所述導電觸壓部33設置於呈圓頂狀的彈性支撐部31之內部空間的頂端,且對應於開關50的位置;抵接部32則設置在相對於導電觸壓部33的另一端,並用以抵接鍵帽10的下表面(如圖1B所示)。所述彈性體30可由一體成型的導電橡膠所製成,且導電觸壓部33於遠離抵接部32的一端具有一端面331及位於端面331上的凸部34。此外,所述彈性支撐部31的底部則具有固定端311。
所述電路板40由上至下依序包括:第一薄膜層41、間隔層42及第二薄膜層43。其中,所述第一薄膜層41具有貫穿第一薄膜層41上、下表面的穿孔411,而開關50的第一開關單元51形成於第一薄膜層41的上表面,並位於穿孔411的周圍;所述第二薄膜層43位於第一薄膜層41的下方,且開關50的第二開關單元52形成於第二薄膜層41的上表面;所述間隔層42設置於第一薄膜層41與第二薄膜層43之間,並具有貫穿的通孔421,而通孔421的兩端則分別對應於穿孔411及第二開關單元52。
所述第一開關單元51包括第一導電部511及第二導電部512;所述第二開關單元52包括相鄰設置的第三導電部521及第四導電部522。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部511及第二導電部512配置於穿孔411相對的兩側,且均呈半圓弧狀而可圍繞穿孔411;第三導電部521及第四導電部522亦均呈半圓弧狀,並以相互交錯的方式設置。
請參閱圖3,圖3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的作動示意圖。於圖3之(i)中,所述彈性支撐部31的固定端311可以黏合的方式結合於第一薄膜層41的上表面,以將彈性體30 固定於電路板40之上。所述抵接部32用以抵接鍵帽10的下表面,並可藉由彈性支撐部31提供彈性回復力予鍵帽10。所述導電觸壓部33的凸部34係對應於穿孔411及第二開關單元52;而凸部34周圍的端面331則對應於第一開關單元51。
請繼續參閱圖3,當外力F按壓鍵帽10時,鍵帽10擠壓彈性體30,使彈性體30發生形變,此時導電觸壓部33向下位移。當端面331接觸第一開關單元51的第一導電部511及第二導電部512時(如圖3之(ii)所示),導電觸壓部33導通第一導電部511及第二導電部512而產生第一按鍵訊號S1。當外力F持續按壓鍵帽10,此時導電觸壓部33繼續向下位移,當凸部34穿過穿孔411並接觸第二開關單元52的第三導電部521及第四導電部522時(如圖3之(iii)所示),導電觸壓部33導通第三導電部521及第四導電部522而產生第二按鍵訊號S2。本實施例雖僅提出彈性體30是由一體成型的導電橡膠所製成,而讓彈性體30整體均具有導電特性的實施方式,但於實際應用時,彈性體30的彈性支撐部31和抵接部32可由不具導電特性的彈性材質製成;僅導電觸壓部33是由具有導電特性的彈性或非彈性的材質製成,而不以本實施例所提出的實施方式為限。
請參閱圖4及圖5,圖4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5係為本發明電路板及彈性體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於圖4中,按鍵結構1包括:鍵帽10、支撐元件20、彈性體30’、電路板40’、開關50’及支撐板60。其中,鍵帽10、支撐元件20及支撐板60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就不再進行贅述。
於圖5中,所述彈性體30’由不具導電特性的彈性材質,例如:橡膠或矽膠所製成,其包括:彈性支撐部31’、抵接部32’及觸壓部33’。所述觸壓部33’設置於圓頂狀的彈性支撐部31’之內部空間的頂端,且對應於開關50’的位置;抵接部32’則設置在相對於觸壓部33’的另一端,並用以抵接鍵帽10(如 圖4所示)的下表面。所述觸壓部33’於遠離抵接部32’的一端具有端面331’,而彈性支撐部31’的底部亦具有固定端311’。另一方面,所述電路板40’由上至下依序包括:第一薄膜層41’、第一間隔層42’、第二薄膜層43’、第二間隔層44’及第三薄膜層45’。
所述開關50’的導電層51’形成於第一薄膜層41’的下表面。所述第二薄膜層43’具有貫穿第二薄膜層43’上、下表面的穿孔431’,而開關50’的第一開關單元52’形成於第二薄膜層43’的上表面,並位於穿孔431’的周圍;所述第三薄膜層45’位於第二薄膜層44’的下方,且開關50’的第二開關單元53’形成於第三薄膜層45’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間隔層42’設置於第一薄膜層41’與第二薄膜層43’之間,並具有貫穿的第一通孔421’,通孔421’的兩端分別對應於導電層51’及第一開關單元52’;所述第二間隔層44’設置於第二薄膜層43’與第三薄膜層45’之間,並具有貫穿的第二通孔441’,且第二通孔441’的兩端分別對應於穿孔431’及第二開關單元53’。
所述第一開關單元52’包括第一導電部521’及第二導電部522’;所述第二開關單元53’包括相鄰設置的第三導電部531’及第四導電部532’。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部521’及第二導電部522’亦配置於穿孔431’相對的兩側,且均呈半圓弧狀而可圍繞穿孔431’;第三導電部531’及第四導電部532’亦均呈半圓弧狀,且以相互交錯的方式設置。
請參閱圖6,圖6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第二實施例的作動示意圖。於圖6之(i)中,所述彈性支撐部31’的固定端311’可以黏合的方式結合於第一薄膜層41’的上表面,以將彈性體30’固定於電路板40’之上。所述抵接部32’用以抵接鍵帽10的下表面,並可藉由彈性支撐部31’提供彈性回復力予鍵帽10。所述觸壓部33’的端面331’則對應於開關50’的導電層51’。
請繼續參閱圖6,當外力F按壓鍵帽10時,鍵帽10擠壓彈性體30’,使彈性體30’發生形變。當觸壓部33’向下位移,並以端面331’抵壓第一薄膜層41’的上表面,使設置於第一薄膜層41’下表面的導電層51’接觸第一開關單元52’的第一導電部521’及第二導電部522’時(如圖6之(ii)所示),導電層51’導通第一導電部521’及第二導電部522’而產生第一按鍵訊號S1。當外力F持續按壓鍵帽10,使觸壓部33’繼續向下位移,而讓導電層51’部分地穿過穿孔431’並接觸第二開關單元53’的第三導電部531’及第四導電部532’時(如圖3之(iii)所示),導電層51’導通第三導電部531’及第四導電部532’而產生第二按鍵訊號S2。
請參閱圖7及圖8,圖7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8係為本發明按鍵結構之第三實施例的作動示意圖。於圖7中,按鍵結構1的鍵帽10、支撐元件20、彈性體30’、電路板40’、開關50’及支撐板60與第二實施例相同,在此就不再進行贅述。唯,差異之處在於,按鍵結構1進一步包括一彈性元件70。所述彈性元件70係設置於彈性體30’與鍵帽10之間。於本實施例中,彈性元件70可為呈圓頂形狀的金屬彈片。
於圖8之(i)中,所述彈性元件70的一側與彈性體30’的抵接部32’相結合,相對的另一側則抵接於鍵帽10的下表面。當外力F按壓鍵帽10時,彈性體30’發生形變,而產生一按壓行程(如圖8之(ii)所示),並產生第一按鍵訊號S1(如圖6之(ii)所示)。當外力F持續按壓鍵帽10時,彈性元件70發生形變而產生額外的按壓行程(如圖8之(iii)所示),並產生第二按鍵訊號S2(如圖6之(iii)所示)。本實施例雖僅提出將彈性元件70固設於彈性體30’之上的實施方式,但於實際應用時,亦可將彈性體30’固設於鍵帽10的下表面,並不以本實施例所提出的實施方式為限。此外,亦可將彈性元件70應用於第一實施例中的按鍵結構1,使其 產生額外的按壓行程。
相較於現有的技術,本發明所提供的按鍵結構可藉由多層薄膜層分別具有開關單元的設置,使單一按鍵可產生二個按鍵訊號。另一方面,亦藉由彈性體及彈性元件的設置,使按鍵結構於按壓時,產生相應於二個按鍵訊號的按壓行程;故,本發明實為一極具產業價值之創作。
本發明得由熟悉本技藝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
F‧‧‧外力
S1‧‧‧第一按鍵訊號
S2‧‧‧第二按鍵訊號
10‧‧‧鍵帽
30‧‧‧彈性體
31‧‧‧彈性支撐部
311‧‧‧固定端
32‧‧‧抵接部
33‧‧‧導電觸壓部
331‧‧‧端面
34‧‧‧凸部
40‧‧‧電路板
41‧‧‧第一薄膜層
411‧‧‧穿孔
42‧‧‧間隔層
421‧‧‧通孔
43‧‧‧第二薄膜層
50‧‧‧開關
51‧‧‧第一開關單元
511‧‧‧第一導電部
512‧‧‧第二導電部
52‧‧‧第二開關單元
521‧‧‧第三導電部
522‧‧‧第四導電部

Claims (15)

  1. 一種按鍵結構,包括:一鍵帽;一支撐板;一支撐元件,連接該鍵帽與該支撐板,並可導引該鍵帽相對於該支撐板進行上下移動;一電路板,設置於該支撐板上並具有一開關,包括:一第一薄膜層,包括:一穿孔,貫穿該第一薄膜層;該開關的一第一開關單元,形成於該第一薄膜層的上表面並位於該穿孔的周圍;一第二薄膜層,位於該第一薄膜層的下方,該開關的一第二開關單元形成於該第二薄膜層的上表面;以及一間隔層,設置於該第一薄膜層與該第二薄膜層之間,並具有貫穿的一通孔,該通孔的兩端分別對應於該穿孔及該第二開關單元;以及一彈性體,設置於該鍵帽與該電路板之間且對應於該開關,該彈性體具有一導電觸壓部,該導電觸壓部具有一端面及位於該端面上的一凸部;其中,當外力按壓該鍵帽時,該彈性體產生形變使該導電觸壓部向下位移,該端面接觸該第一開關單元以產生第一按鍵訊號,當該導電觸壓部繼續向下位移時,該凸部穿過該穿孔並接觸該第二開關單元以產生第二按鍵訊號;其中該按鍵結構更包括一彈性元件,該彈性元件設置於該彈性體與該鍵帽之間,用以產生額外的按壓行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彈性體包括一彈性支撐部及與該導電觸壓部相對設置的一抵接部,該抵接部用以抵接該鍵帽,該彈性支撐部固定於該第一薄膜層之上,並用以提供彈性回復力予該鍵帽。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開關單元 包括一第一導電部及一第二導電部,該第一導電部及該第二導電部配置於該穿孔相對的兩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導電部及該第二導電部均呈半圓弧狀,並圍繞該穿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開關單元包括相鄰設置的一第三導電部及一第四導電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三導電部及該第四導電部均呈半圓弧狀並相互交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支撐元件包括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彈性體為一體成型的導電橡膠。
  9. 一種按鍵結構,包括:一鍵帽;一支撐板;一支撐元件,連接該鍵帽與該支撐板,並可導引該鍵帽相對於該支撐板進行上下移動;一電路板,設置於該支撐板上並具有一開關,包括:一第一薄膜層,該開關的一導電層形成於該第一薄膜層的下表面;一第二薄膜層,位於該第一薄膜層下方,包括:一穿孔,貫穿該第二薄膜層;該開關的一第一開關單元,形成於該第二薄膜層的上表面並位於該穿孔的周圍;一第三薄膜層,位於該第二薄膜層下方,該開關的一第二開關單元形成於該第三薄膜層的上表面;一第一間隔層,設置於該第一薄膜層與該第二薄膜層之間,並具有貫穿的一第一通孔,該第一通孔的兩端分別對應於該導電層及該第一開關單元;以及一第二間隔層,設置於該第二薄膜層與該第三薄膜層之 間,並具有貫穿的一第二通孔,該第二通孔的兩端分別對應於該穿孔及該第二開關單元;以及一彈性體,設置於該鍵帽與該電路板之間且對應於該開關,該彈性體具有一觸壓部;其中,當外力按壓該鍵帽時,該彈性體產生形變使該觸壓部向下位移並抵壓該第一薄膜層,使該導電層接觸該第一開關單元以產生第一按鍵訊號,當該觸壓部繼續向下位移時,該導電層部分地穿過該穿孔並接觸該第二開關單以產生第二按鍵訊號;其中該按鍵結構更包括一彈性元件,該彈性元件設置於該彈性體與該鍵帽之間,用以產生額外的按壓行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彈性體包括一彈性支撐部及與該觸壓部相對設置的一抵接部,該抵接部用以抵接該鍵帽,該彈性支撐部固定於該第一薄膜層之上,並用以提供彈性回復力予該鍵帽。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開關單元包括一第一導電部及一第二導電部,該第一導電部及該第二導電部配置於該穿孔相對的兩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導電部及該第二導電部均呈半圓弧狀,並圍繞該穿孔。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開關單元包括相鄰設置的一第三導電部及一第四導電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三導電部及該第四導電部均呈半圓弧狀並相互交錯。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支撐元件包括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
TW108138667A 2019-10-25 2019-10-25 按鍵結構 TWI6962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8667A TWI696203B (zh) 2019-10-25 2019-10-25 按鍵結構
US16/696,089 US10777371B1 (en) 2019-10-25 2019-11-26 Key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8667A TWI696203B (zh) 2019-10-25 2019-10-25 按鍵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6203B true TWI696203B (zh) 2020-06-11
TW202117775A TW202117775A (zh) 2021-05-01

Family

ID=72176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8667A TWI696203B (zh) 2019-10-25 2019-10-25 按鍵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777371B1 (zh)
TW (1) TWI6962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9129B2 (en) * 2019-09-26 2021-10-05 Apple Inc. Membrane sealed keyboard
TWI772060B (zh) * 2021-06-11 2022-07-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TWI789828B (zh) * 2021-07-14 2023-01-1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2066B2 (ja) * 2007-04-16 2011-09-2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イッチ装置
JP5125449B2 (ja) * 2007-11-28 2013-01-23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キースイッチ構造
JP5018674B2 (ja) * 2008-07-14 2012-09-05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キースイッチ構造
TWI459424B (zh) * 2011-11-25 2014-11-0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發光鍵盤
TW201916075A (zh) * 2017-09-28 2019-04-16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7775A (zh) 2021-05-01
US10777371B1 (en) 2020-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6203B (zh) 按鍵結構
JP6293128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及び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TWI663622B (zh) 鍵盤結構
JP2010534899A (ja) 指先触覚入力装置
US20130140164A1 (en) Thin film switch and press key/keyboard using the same
TWI665701B (zh) 按鍵
TWI729509B (zh) 鍵盤裝置
TW202213050A (zh) 觸控板模組
TWM356170U (en) Illumination keyboard
TW201836216A (zh) 按鍵結構
TWI723281B (zh) 鍵盤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202009959A (zh) 鍵盤
TWI615872B (zh) 按鍵結構
US8319671B2 (en) Keypad structure
TWM565824U (zh) 按鍵結構
TWI601173B (zh) 按鍵結構
TW201931407A (zh) 鍵盤裝置
US20180197697A1 (en) Slim-type key structure
TWI632575B (zh) 按鍵
CN108666163A (zh) 按键结构
TWI743902B (zh) 低高度按鍵結構
CN110085471A (zh) 键盘结构
TW201916075A (zh) 鍵盤結構
TWI673743B (zh) 機械式鍵盤結構改良
TWI632574B (zh) 按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