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3926B - 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以及聽力測試系統 - Google Patents

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以及聽力測試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3926B
TWI693926B TW108110789A TW108110789A TWI693926B TW I693926 B TWI693926 B TW I693926B TW 108110789 A TW108110789 A TW 108110789A TW 108110789 A TW108110789 A TW 108110789A TW I693926 B TWI693926 B TW I6939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hearing
sound
noise ratio
sig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0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4848A (zh
Inventor
張弘岳
羅敦信
江永郁
Original Assignee
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107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3926B/zh
Priority to CN201910679525.5A priority patent/CN110367997B/zh
Priority to US16/596,747 priority patent/US11357424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3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392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4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484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2Audiometering
    • A61B5/121Audiometering evaluating hearing capacity
    • A61B5/123Audiometering evaluating hearing capacity subjective meth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72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ysiological signals or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7203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ysiological signals or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for noise prevention, reduction or remov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opera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Accessories for medical measuring apparatus
    • A61B2560/02Operational features
    • A61B2560/0242Operational features adapted to measure environmental factors, e.g. temperature, pollu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2/00Details of sensor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sensor housings or probes; Accessories for sensors
    • A61B2562/02Details of sens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vivo measurements
    • A61B2562/0204Acoustic sen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87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mounted on external non-worn devices, e.g. non-medical devices
    • A61B5/6898Portable consumer electronic devices, e.g. music players, telephones, tablet compu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74Details of notification to user or communication with user or patient ; user input means
    • A61B5/7475User input or interface means, e.g. keyboard, pointing device, joysti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25/00Details of deaf aids covered by H04R25/00,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25/41Detection or adaptation of hearing aid parameters or programs to listening situation, e.g. pub, forest

Abstract

聽力測試方法包含:在第一背景音量下取得受測者屬於第一頻率的第一測試聽力閾值;計算該第一測試聽力閾值與該第一背景音量之間的第一測試訊噪比;基於該第一測試訊噪比取得第一調整聽力閾值;以及基於第一調整聽力閾值修正第一頻率的聽力測試結果。

Description

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以及聽力測 試系統
本案係關於一種聽力測試方法,特別係關於一種可應用聽力測試方法之聽力測試系統。
所謂的輔聽耳機是透過一麥克風接收外界的聲音,再透過一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來過濾噪音或調整週遭環境的聲音,最後再由一揚聲器將過濾後的聲音傳達至使用者的耳膜。藉此,使不同程度的聽力受損者都能輕鬆地參與團體生活,以提升生活品質及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然而就聽力受損者來說,即使配戴著輔聽耳機,聽力仍然有可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退化,但是在傳統輔聽耳機的設計中缺乏聽力檢查的功能,一旦使用者未能將輔聽耳機作對應的設定調整,輔聽耳機將無法配合使用者的聽力狀況而對所接收的外界聲音進行最適當的處理,將會影響輔聽耳機所應有的輔聽效果,對使用者來說將造成困擾。
再者,以往輔聽耳機在針對聽力受損者做好聽力曲線設定之後,即只能提供購買該輔聽耳機之聽損者使用,即輔聽耳機無法再提供給不同聽力狀況的他人使用,因此輔聽耳機的使用範圍被限縮,廣泛性亦顯不足。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一種聽力測試方法包含:在第一背景音量下取得受測者屬於第一頻率的第一測試聽力閾值;計算第一測試聽力閾值與第一背景音量之間的第一測試訊噪比;基於第一測試訊噪比取得第一調整聽力閾值;以及基於第一調整聽力閾值修正第一頻率的聽力測試結果。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第一調整聽力閾值小於第一測試聽力閾值。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在第一背景音量下取得受測者屬於第一頻率的第一測試聽力閾值的步驟,包含:在第一背景音量下針對受測者播放屬於第一頻率之一第一測試音;以及藉由第一測試音決定受測者在第一背景音量下的第一測試聽力閾值。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基於第一測試訊噪比取得第一調整聽力閾值的步驟係,利用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係,線性回歸關係式,自第一頻率 下根據不同之複數筆訊噪比相對在噪音環境下之聽力閾值所獲得的。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聽力測試方法更包含:偵測測試環境中的環境噪音;當環境噪音的強度落於可接受範圍內時,計算環境噪音於第一頻率下的第一噪音;以及藉由第一噪音計算出第一背景音量。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第一背景音量係由第一頻率下的噪音穿過電子裝置而喪失部分能量所形成的。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第一測試音的音量位於約15dB與約70dB之間。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藉由第一測試音決定受測者在第一背景音量下的第一測試聽力閾值的步驟,包含:基於第一測試音接收受測者的回饋;若回饋為有答覆時,則在第一頻率下播放小於或等於第一測試音之強度的第二測試音;以及若回饋為無答覆時,則在第一頻率下播放大於或等於第一測試音之強度的第三測試音。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包含上訊噪比邊界及下訊噪比邊界,且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中的任一資料點與下訊噪比邊界的差值係大於其與上訊噪比邊界的差值。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聽力測試方法更包含:在第二背景音量下取得受測者屬於第二頻率的 第二測試聽力閾值;計算第二測試聽力閾值與第二背景音量之間的第二測試訊噪比;基於第二測試訊噪比取得不同於第一調整聽力閾值之第二調整聽力閾值;以及基於第二調整聽力閾值修正第二頻率的聽力測試結果。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第二調整聽力閾值小於第二測試聽力閾值。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基於第一測試訊噪比及第二測試訊噪比取得第一調整聽力閾值及第二調整聽力閾值的步驟係,分別利用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及第二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包含第一下訊噪比邊界,第二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包含第二下訊噪比邊界,且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中的任一資料點與第一下訊噪比邊界的差值係,不同於第二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中的任一資料點與第二下訊噪比邊界的差值。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在第二頻率大於第一頻率的情況下,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中的任一資料點與第一下訊噪比邊界的差值係,小於第二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中的任一資料點與第二下訊噪比邊界的差值。
依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聽力測試系統,包含:聲音偵測單元、聲音產生單元、使用者介面以及控制單元。聲音偵測單元,配置以偵測受測者所處之測試環 境中於頻率之下的噪音。聲音產生單元,配置以在噪音下針對受測者播放屬於該頻率之測試音。使用者介面,配置以基於該測試音接收受測者的回饋。控制單元,配置以藉由該回饋決定該頻率下之測試聽力閾值,配置以計算該測試聽力閾值與該噪音之間的測試訊噪比以計算出該頻率下之調整聽力閾值,並進一步利用調整聽力閾值修正頻率的聽力測試結果。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調整聽力閾值小於測試聽力閾值。
於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前述之控制單元配置以儲存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且配置以利用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計算出頻率下之調整聽力閾值。
綜上所述,本揭露之應用於聽力測試系統的聽力測試方法可在噪音環境下得到測試之聽力閾值,並進一步透過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而取得經過調整之聽力閾值。因此,使用者可在噪音環境下利用聽力測試系統進行測試,以調整聽力輔助裝置的參數,因而提高聽力輔助裝置於使用上的便利性。
1:聽力測試系統
3:電子裝置
2A、2B:聽力輔助裝置
20:聲音偵測單元
22、32:聲音產生單元
28、38:無線傳輸單元
30:儲存單元
34:使用者介面
26、36:控制單元
1000、3000、4000:方法
a11、a21、a31、a41、b11、b21、b31、b41、c11、c21、c31、c41、c51、c61、d11、d21、d31、d41、d51、e11、e21、e31、e41、f11、f21、f31、f41、g11、g21、g31、g41、g51、g61、h11、h21、h31、h41、h51、i11、i21、i31、i41、j11、j21、j31、j41、j51、j61、j71、j81、k11、k21、k31、k41、l11、l21、m11、m21、m31、m51、n11、n21、o11、o21:測試音
a12、a22、a32、a42、b12、b22、b32、b42、c12、c22、c32、c42、c52、c62、d12、d22、d32、d42、d52、e12、e22、e32、e42、f12、f22、f32、f42、g12、g22、g32、g42、g52、g62、h12、h22、h32、h42、h52、i12、i22、i32、i42、j12、j22、j32、j42、j52、j62、j72、j82、k12、k22、k32、k42、l12、l22、 l32、m12、m22、m32、m42、m52、n12、n22、n32、o12、o22、o32:回饋
131、m41、n31、o31:空白刺激音
A、B、C、D、E、F、G、H、J、P、Q、R:受測者
A1、A2、A3、A4、A5:音量強度
CP:中垂面
D1、D2、D3:距離
F1、F2、F3、F4:測試頻率
G1、G2、G3:角度
TH:測試上限值
LB1、LB2、LB3、LB4:下訊噪比邊界
N:中心點
P1、P2、P3:位置
R1、R2、R3、R4: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
S1100~S4100:步驟
T:轉動中心軸
TL:測試下限值
UB1、UB2、UB3、UB4:上訊噪比邊界
為讓本揭露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聽力測試系統的示意圖。
第2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聽力測試方法的流程圖。
第3A圖至第3H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實質上於同一頻率下不同測試者對於一些音量之回饋狀況的圖表。
第4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判斷聽力測試可信度之方法的流程圖。
第5A圖至第5C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於不同頻率下同一測試者對於一些音量之回饋狀況的圖表。
第6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聽力測試方法的流程圖。
第7A圖至第7D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於不同頻率下同一測試者對於一些音量及空白刺激音之回饋狀況的圖表。
第8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在噪音環境下之聽力測試方法的流程圖。
第9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取得調整聽力閾值之方法的流程圖。
第10A圖至第10D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在噪音環境中於不同頻率下,訊噪比相對聽力閾值之實驗結果的關係圖。
第11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聽力測試方法的流程圖。
第12A圖及第12B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多個聽力輔助裝置、電子裝置及使用者於一聽力測試方法中不同中間階段的示意圖。
第13A圖及第13B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多個聽力輔助裝置、電子裝置及使用者於一聽力測試方法中不同中間階段的示意圖。
第14A圖及第14B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多個聽力輔助裝置、電子裝置及使用者於一聽力測試方法中不同中間階段的示意圖。
第15A圖及第15B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多個聽力輔助裝置、電子裝置及使用者於一聽力測試方法中不同中間階段的示意圖。
第16A圖及第16B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多個聽力輔助裝置、電子裝置及使用者於一聽力測試方法中不同中間階段的示意圖。
以下的說明將提供許多不同的實施方式或實施例來實施本揭露的主題。元件或排列的具體範例將在以下討論以簡化本揭露。當然,這些描述僅為部分範例且本揭露並不以此為限。例如,將第一特徵形成在第二特徵上或上方,此一敘述不但包含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直接接觸 的實施方式,也包含其他特徵形成在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且在此情形下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不會直接接觸的實施方式。此外,本揭露可能會在不同的範例中重複標號或文字。重複的目的是為了簡化及明確敘述,而非界定所討論之不同實施方式及配置間的關係。
此外,空間相對用語如「下面」、「下方」、「低於」、「上面」、「上方」及其他類似的用語,在此是為了方便描述圖中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個元件或特徵的關係。空間相對用語除了涵蓋圖中所描繪的方位外,用語更涵蓋裝置在使用或操作時的其他方位。也就是說,當裝置的方位與圖式不同(旋轉90度或在其他方位)時,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用語同樣可相應地進行解釋。
請參照第1圖。第1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聽力測試系統1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聽力測試系統1包含聽力輔助裝置2A、聽力輔助裝置2B(見第12A圖)以及電子裝置3。於本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3可為攜帶式行動電話,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以下將詳細說明聽力測試系統1所包含之各元件的結構、功能以及各元件之間的連接關係。
於第1圖中,聽力輔助裝置2A包含聲音偵測單元20、聲音產生單元22、控制單元26以及無線傳輸單元28。於本實施方式中,如第12A圖所示之聽力輔助裝置2B的結構、功能以及各元件之間的連接關係皆與第1圖所示之聽力輔助裝置2A大致相同,因此可參照前述相關說明,在 此不再贅述。於本實施方式中,聽力輔助裝置2A以及聽力輔助裝置2B配置以分別配戴在受測者的兩隻耳朵上。
於本實施方式中,聲音偵測單元20與控制單元26電性連接,且配置以偵測電子裝置3所播放聲音之音量強度或環境噪音之音量強度。聲音產生單元22與控制單元26電性連接,且配置以產生音量。舉例而言,聲音產生單元22包含喇叭及音訊放大器等元件。於本實施方式中,音量強度的用語也可以是音量、強度,且均可以用分貝、聲壓或其他適合的單位來表示。
於本實施方式中,聲音產生單元22配置以透過控制單元26以及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而針對受測者播放屬於至少一測試頻率(例如:500Hz、1kHz、2kHz及/或4kHz)的多個測試音。於一些實施方式中,聲音產生單元22配置以於各個測試頻率下所發出之測試音的強度介於約測試下限值TL(見第3A圖)與約測試上限值TH(見第3A圖)之間。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下限值TL為約15dB,而測試上限值TH為約70dB,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於一些實施方式中,聲音產生單元22於各個測試頻率下可設計發出五個不同的音量,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前述五個不同的音量測試音的強度自測試下限值TL至測試上限值TH依序可設計為約音量強度A1、A2、A3、A4及A5(見第3A圖)。舉例而言,音量強度A1、A2、A3、A4及A5可分別設計為約25dB HL、40dB HL、50dB HL、60dB HL及70dB HL,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 施方式中,聲音產生單元22於各個測試頻率下可發出測試音的強度以及數量可依據實際需求而被設計。
於本實施方式中,無線傳輸單元28與控制單元26電性連接,且配置以與電子裝置3中的無線傳輸單元38相互傳輸信號。於本實施方式中,無線傳輸單元28為藍牙通信單元,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於第1圖中,電子裝置3包含儲存單元30、聲音產生單元32、使用者介面34、控制單元36以及無線傳輸單元38。於本實施方式中,儲存單元30係與控制單元36電性連接,並用以儲存數據資料。聲音產生單元32與控制單元36電性連接,且配置以產生音量。舉例而言,聲音產生單元32包含喇叭及音訊放大器等元件。
於本實施方式中,使用者介面34配置以基於測試音接收受測者的回饋。舉例而言,使用者介面34可為觸控顯示元件,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控制單元36配置以判斷受測者的回饋為有答覆或無答覆,並進一步配置以藉由前述回饋來決定前述測試頻率下之測試聽力閾值。無線傳輸單元38與控制單元36電性連接,且配置以與聽力輔助裝置2A、2B中的無線傳輸單元相互傳輸信號。於本實施方式中,無線傳輸單元38為藍牙通信單元,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需注意的是,上述各個模組除可配置為硬體裝置、軟體程式、韌體或其組合外,亦可藉電路迴路或其他適當型式配置;並且,各個模組除可以單獨之型式配置外, 亦可以結合之型式配置。此外,本實施方式僅例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為避免贅述,並未詳加記載所有可能的變化組合。然而,本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可理解,上述各模組或元件未必皆為必要。且為實施本發明,亦可能包含其他較細節之習知模組或元件。各模組或元件皆可能視需求加以省略或修改,且任兩模組間未必不存在其他模組或元件。
請參照第2圖。第2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聽力測試方法1000的流程圖。儘管本文將所揭示之方法1000繪示及描述為一系列步驟或事件,但應瞭解到,並不以限制性意義解讀此類步驟或事件之所繪示次序。舉例而言,除本文繪示及/或描述之次序外,一些步驟可以不同次序發生及/或與其他步驟或事件同時發生。另外,實施本文描述之一或多個態樣或實施方式可並不需要全部繪示操作。進一步地,可在一或多個獨立步驟及/或階段中實施本文所描繪之步驟中的一或更多者。
具體來說,聽力測試方法1000包含步驟S1300至步驟S2400。於本實施方式中,聽力測試方法1000係以應用如第1圖中所示之聽力測試系統1為例來執行。
聽力測試方法1000起始於步驟S1300。於步驟S1300中並配合參照第3A圖至第3H圖,在測試頻率F1下針對受測者的一耳朵進行自我聽力測試,以取得受測者於測試頻率F1下的測試聽力閾值。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頻率F1為約500Hz,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具體而言,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的前述耳朵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1的第一測試音。接著,受測者依據其前述耳朵能聽到第一測試音與否,而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或無答覆的回饋。舉例而言,若受測者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則表示受測者可聽到第一測試音。相對地,若受測者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則表示受測者無法聽到第一測試音。
接著,若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使用者介面34所接受的第一回饋為有答覆時,則在測試頻率F1下進一步基於測試下限值TL,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選擇性播放小於或等於第一測試音之強度的第二測試音,進而決定受測者在測試頻率F1下的第一測試聽力閾值。
相對地,若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第一回饋為無答覆時,則在測試頻率F1下進一步基於測試上限值TH,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選擇性地播放大於或等於第一測試音之強度的第三測試音,進而決定受測者在測試頻率F1下的第一測試聽力閾值。
舉例而言,請參照第3A圖至第3H圖。第3A圖至第3H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實質上於同一測試頻率下(例如:500Hz)不同測試者A、B、C、D、E、F、 G、H對於一些測試音之回饋狀況的圖表。
於第3A圖中,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A的前述耳朵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1的測試音a11。舉例而言,測試音a11的強度約為音量強度A3,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接著,受測者A的前述耳朵可聽到測試音a11,因而受測者A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a12。
接著,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a12為有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a11之強度不等於測試下限值TL,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A播放小於測試音a11之強度的測試音a21。舉例而言,測試音a21的強度約為音量強度A2,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接著,受測者A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a21,因而受測者A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a2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a22為無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a21之強度不等於測試上限值TH,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A播放大於測試音a21之強度的測試音a31。舉例而言,測試音a31的強度約為音量強度A3,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接著,受測者A的耳朵可聽到測試音a31,因而受測者A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a3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 受的回饋a32有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a31之強度不等於測試下限值TL,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A播放小於測試音a31之強度的測試音a41。舉例而言,測試音a41的強度約為音量強度A2,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接著,受測者A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a41,因而受測者A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a42。
此時,當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判斷出聲音產生單元22所撥放的測試音次數至少為四次,且基於最後播放之四個測試音的回饋a12、a22、a32、a42依序為有、無、有、無答覆時,則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停止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在測試頻率F1下進行聲音的播放。因此,前述耳朵結束在測試頻率F1下的自我聽力測試,並取得受測者A在測試頻率F1下的測試聽力閾值為音量強度A3。
於第3B圖中,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B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1的測試音b11。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音b11、b21及回饋b1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分別與第3A圖所示之測試音a11、a21及回饋a1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大致相同,因此可參照前述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在此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與第3A圖所示之實施方式的差異之處,在於本實施方式中,受測者B的耳朵可聽到測試音b21,因而受測者B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 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b2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b22為有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b21之強度不等於測試下限值TL,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B播放小於測試音b21之強度的測試音b31。舉例而言,測試音b31的強度約為音量強度A1,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接著,受測者B的耳朵可聽到測試音b31,因而受測者B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b3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b32有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b31之強度實質上等於測試下限值TL,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B播放實質上等於測試音b31之強度的測試音b41。接著,受測者B的耳朵可聽到測試音b41,因而受測者B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b42。
此時,當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判斷出聲音產生單元22所撥放之測試音的音量實質上為測試下限值TL的次數達到至少兩次,且前述兩次測試音的回饋b32、b42均為有答覆時,則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停止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在測試頻率F1下進行聲音的播放。因此,前述耳朵結束在測試頻率F1下的自我聽力測試,並取得受測者B在測試頻率F1下的測試聽力閾值為音量強度A1。
於第3C圖中,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 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C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1的測試音c11。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音c11、c21、c31、c41及回饋c12、c22、c3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分別與第3B圖所示之測試音b11、b21、b31、b41及回饋b12、b22、b3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大致相同,因此可參照前述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在此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與第3B圖所示之實施方式的差異之處,在於本實施方式中,受測者C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b41,因而受測者C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c4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c42為無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c41之強度實質上等於測試下限值TL,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C播放大於測試音c41之強度的測試音c51。舉例而言,測試音c51的強度約為音量強度A2,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接著,受測者C的耳朵可聽到測試音c51,因而受測者C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c5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c52有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c51之強度不等於測試下限值TL,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C播放小於測試音c51之強度的測試音c61。接著,受測者C的耳朵可聽到測試音c61,因而受測者C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c62。
此時,當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判斷出聲音產生單元22所撥放之測試音的音量實質上為測試下限值TL的次數達到至少兩次,且前述兩次測試音的回饋c32、c62均為有答覆時,則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停止聲音產生單元22在測試頻率F1下進行聲音的播放。因此,前述耳朵結束在測試頻率F1下的自我聽力測試,並取得受測者C在測試頻率F1下的測試聽力閾值為音量強度A1。
於第3D圖中,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D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1的測試音d11。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音d11、d21、d31及回饋d12、d2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分別與第3B圖所示之測試音b11、b21、b31及回饋b12、b2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大致相同,因此可參照前述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在此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與第3B圖所示之實施方式的差異之處,在於本實施方式中,受測者D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d31,因而受測者D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d3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d32無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d31之強度實質上等於測試下限值TL,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D播放大於測試音d31之強度的測試音d41。舉例而言,測試音d41的強度約為音量強度A2,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接著,受測者D的耳朵可聽到測試音d41,因而受測者D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d4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d42有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d41之強度不等於測試下限值TL,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D播放小於測試音d41之強度的測試音d51。接著,受測者D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d51,因而受測者D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d52。
此時,當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判斷出聲音產生單元22所撥放之測試音的音量實質上為測試下限值TL的次數達到至少兩次,而前述兩次測試音的回饋d32、d52均為無答覆,且於音量強度為A2的兩次測試音的回饋d22、d42均為有答覆,則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停止聲音產生單元22在測試頻率F1下進行聲音的播放。因此,前述耳朵結束在測試頻率F1下的自我聽力測試,並取得受測者D在測試頻率F1下的測試聽力閾值為音量強度A2。
於第3E圖中,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E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1的測試音e11。舉例而言,測試音e11的強度為約50dB,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接著,受測者E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e11,因而受測者E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e12。
接著,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e12為無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e11之強度不等於測試上限值TH,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E播放大於測試音e11之強度的測試音e21。舉例而言,測試音e21的強度約為音量強度A4,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接著,受測者E的耳朵可聽到測試音e21,因而受測者E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e2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e22為有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e21之強度不等於測試下限值TL,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E播放小於測試音e21之強度的測試音e31。舉例而言,測試音e31的強度約為音量強度A3,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接著,受測者E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e31,因而受測者E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e3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e32無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e31之強度不等於測試上限值TH,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E播放大於測試音e31之強度的測試音e41。舉例而言,測試音e41的強度約為音量強度A4,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接著,受測者E的耳朵可聽到測試音e41,因而受測者E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e42。
此時,當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判斷出聲音產生單元22所撥放的測試音次數至少為四次,且基於最後播放之四個測試音的回饋e12、e22、e32、e42依序為無、有、無、有答覆時,則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停止聲音產生單元22在測試頻率F1下進行聲音的播放。因此,前述耳朵結束在測試頻率F1下的自我聽力測試,並取得受測者E在測試頻率F1下的測試聽力閾值為音量強度A4。
於第3F圖中,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F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1的測試音f11。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音f11、f21及回饋f1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分別與第3E圖所示之測試音e11、e21及回饋e1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大致相同,因此可參照前述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在此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與第3E圖所示之實施方式的差異之處,在於本實施方式中,受測者F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f21,因而受測者F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f2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f22為無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f21之強度不等於測試上限值TH,進而驅動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F播放大於測試音f21之強度的測試音f31。舉例而言,測試音f31的強度約為音量強度A5,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接著,受測者F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f31,因 而受測者F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f3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f32無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f31之強度實質上等於測試上限值TH,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F播放實質上等於測試音f31之強度的測試音f41。接著,受測者F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f41,因而受測者F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f42。
此時,當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判斷出聲音產生單元22所撥放之測試音的音量實質上為測試上限值TH的次數達到至少兩次,且前述兩次測試音的回饋f32、f42均為無答覆時,則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停止聲音產生單元22在測試頻率F1下進行聲音的播放。因此,前述耳朵結束在測試頻率F1下的自我聽力測試,並取得受測者F在測試頻率F1下的測試聽力閾值至少大於音量強度A5。
於第3G圖中,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G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1的測試音g11。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音g11、g21、g31、g41及回饋g12、g22、g3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分別與第3F圖所示之測試音f11、f21、f31、f41及回饋f12、f22、f3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大致相同,因此可參照前述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在此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與第3F圖所示之 實施方式的差異之處,在於本實施方式中,受測者G的耳朵可聽到測試音g41,因而受測者G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g4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g42為有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g41之強度實質上等於測試上限值TH,進而驅動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G播放小於測試音g41之強度的測試音g51。舉例而言,測試音g51的強度約為音量強度A4,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接著,受測者G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g51,因而受測者G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g5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g52無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g51之強度不等於測試上限值TH,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G播放大於測試音g51之強度的測試音g61。接著,受測者G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g61,因而受測者G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g62。
此時,當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判斷出聲音產生單元22所撥放之測試音的音量實質上為測試上限值TH的次數達到至少兩次,且前述兩次測試音的回饋g32、g62均為無答覆時,則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停止聲音產生單元22在測試頻率F1下進行聲音的播放。因此,前述耳朵結束在測試頻率F1下的自我聽力測試,並取得受測者G在測試頻率F1下的測試聽力閾值至少大於音 量強度A5。
於第3H圖中,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H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1的測試音h11。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音h11、h21、h31及回饋h12、h2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分別與第3F圖所示之測試音f11、f21、f31及回饋f12、f2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大致相同,因此可參照前述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在此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與第3F圖所示之實施方式的差異之處,在於本實施方式中,受測者H的耳朵可以聽到測試音h31,因而受測者H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h3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h32有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h31之強度實質上等於測試上限值TH,進而驅動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H播放小於測試音h31之強度的測試音h41。舉例而言,測試音h41的約為音量強度A4,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接著,受測者H的耳朵無法聽到測試音h41,因而受測者H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h4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h42無答覆,並進一步判斷出測試音h41之強度不等於測試上限值TH,進而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H播放大於測試音h41之強度的測試音h51。接著,受測者H的耳朵可聽到測試音h51,因而 受測者H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h52。
此時,當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判斷出聲音產生單元22所撥放之測試音的音量實質上為測試上限值TH的次數達到至少兩次,且前述兩次測試音h31、h51的回饋h32、h52均為有答覆時,則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停止聲音產生單元22在測試頻率F1下進行聲音的播放。因此,前述耳朵結束在測試頻率F1下的自我聽力測試,並取得受測者H在測試頻率F1下的測試聽力閾值為音量強度A5。
請參照回第2圖。聽力測試方法1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1600。於步驟S1600中,電子裝置3之儲存單元30記錄在前述測試頻率下是否有使用到80%以上的測試音強度。詳細而言,請參照第4圖。第4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判斷聽力測試可信度之方法的流程圖。
儘管本文將所揭示之步驟S1600繪示及描述為一系列步驟或事件,但應瞭解到,並不以限制性意義解讀此類步驟或事件之所繪示次序。舉例而言,除本文繪示及/或描述之次序外,一些步驟可以不同次序發生及/或與其他步驟或事件同時發生。另外,實施本文描述之一或多個態樣或實施方式可並不需要全部繪示操作。進一步地,可在一或多個獨立步驟及/或階段中實施本文所描繪之步驟中的一或更多者。具體來說,步驟S1600進一步包含步驟S1620至步驟S1660。
於步驟S1620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計算測試頻率所包含的總設計音量強度數量,計算測試後前述測試頻率所使用到的音量強度數量,並進一步比較使用到的測試音強度的數量與設計的總測試音強度的數量。當使用到的測試音強度的數量小於設計的總測試音強度的數量的80%時,則進行步驟S1640,並將前述測試頻率歸納為可接受信度頻率。當使用到的測試音強度的數量大於或等於設計的總測試音強度的數量的80%時,則進行步驟S1660,並將前述測試頻率歸納為信度不佳頻率。於步驟S1640中,電子裝置3之儲存單元30記錄前述測試頻率屬於可接受信度頻率。於步驟S1660中,電子裝置3之儲存單元30記錄前述測試頻率屬於信度不佳頻率。
舉例而言,於第3A圖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計算出於測試頻率F1下設計的總音量強度數量為五個,而使用到的音量強度數量為兩個。使用到的音量強度數量為設計的總音量強度數量的40%,小於設計的總音量強度數量的80%,因而會進行步驟S1640,並將測試頻率F1歸納為可接受信度頻率。於步驟S1640中,電子裝置3之儲存單元30記錄測試頻率F1屬於可接受信度頻率。
請參照回第2圖。聽力測試方法1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1700。於步驟S1700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判斷前述耳朵是否完成所有測試頻率各自的聽力測試。當完成前述耳朵所有測試頻率各自的聽力測試時,則進行步驟S1800。當未完成前述耳朵所有測試頻率各自的聽力測 試時,則針對其他未測試的測試頻率分別重新進行步驟S1300及步驟S1600。
於本實施方式中,聽力測試方法1000還設計在不同的測試頻率F2、F3及F4下針對受測者A的前述耳朵進行自我聽力測試。舉例而言,測試頻率F2、F3及F4分別為約1kHz、約2kHz及約4kHz,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方式中,測試頻率的數值以及數量可依據實際需求而被設計。請參照第5A圖至第5C圖。第5A圖至第5C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於測試頻率F2、F3及F4下同一測試者A對於一些音量之回饋狀況的圖表。
於第5A圖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計算出於測試頻率F2下設計的總音量強度數量為五個,而使用到的音量強度數量為三個。使用到的音量強度數量為設計的總音量強度數量的60%,小於設計的總音量強度數量的80%,因而會進行步驟S1640,並將測試頻率F2歸納為可接受信度頻率。於步驟S1640中,電子裝置3之儲存單元30記錄測試頻率F2屬於可接受信度頻率。
於第5B圖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計算出於測試頻率F3下設計的總音量強度數量為五個,而使用到的音量強度數量為五個。使用到的音量強度數量為設計的總音量強度數量100%,大於設計的總音量強度數量的80%,因而會進行步驟S1660,並將測試頻率F3歸納為信度不佳頻率。於步驟S1660中,電子裝置3之儲存單元30記錄測試頻率F3屬於信度不佳頻率。
於第5C圖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計算出於測試頻率F4下設計的總音量強度數量為五個,而使用到的音量強度數量為兩個。使用到的音量強度數量為設計的總音量強度數量的40%,小於設計的總音量強度數量的80%時,因而會進行步驟S1640,並將測試頻率F4歸納為可接受信度頻率。於步驟S1640中,電子裝置3之儲存單元30記錄測試頻率F4屬於可接受信度頻率。具體而言,表一為受測者A之一耳朵在不同的測試頻率下進行自我聽力測試的結果,如下所示。
Figure 108110789-A0305-02-0029-1
請參照回第2圖。聽力測試方法1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1800。於步驟S1800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判斷50%以上的測試頻率,其是否均使用到80%以上的測 試音,以進一步決定聽力測試的可信度。當50%以上的測試頻率,其均使用到80%以上的測試音時,則表示前述聽力測試方法1000屬於信度不佳,並進行步驟S2400。亦即,當信度不佳頻率的數量/測試頻率數量≧50%時,則表示前述聽力測試方法1000屬於信度不佳,並進行步驟S2400。
相對地,當50%以上的測試頻率,其未使用到80%以上的測試音時,則表示聽力測試方法1000屬於可接受信度,並進行步驟S1900。亦即,當信度不佳頻率的數量/測試頻率數量<50%時,則表示聽力測試方法1000屬於可接受信度,並進行步驟S1900。
舉例而言,如第5A圖至第5C圖以及表一所示,信度不佳頻率的數量為一個,而測試頻率數量為四個。信度不佳頻率的數量/測試頻率數量為25%,小於50%,因而將聽力測試方法1000歸納為可接受信度,並進行步驟S1900。具體而言,表二為受測者A之一耳朵進行自我聽力測試的信度的結果,如下所示。
Figure 108110789-A0305-02-0030-2
請參照回第2圖。聽力測試方法1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1900。於步驟S1900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判斷全部空白刺激音的回饋中有答覆的次數是否大於無答覆的次數。於本實施方式中,空白刺激音,係在一測試頻率下的一測試中完全不播放音量。換句話說,空白刺激音的音量強度實質上為零。
於本實施方式中,聽力測試系統1可能會因為受測者不當地操作,因而影響聽力測試方法1000的可信度。因此,聽力測試方法1000的步驟1300中插入空白刺激音以檢驗聽力測試方法1000之資料的可信度,進而可避免受測者利用信度不佳的測試結果來調整聽力輔助裝置2A的輔聽功能,進而可提高聽力輔助裝置2A於使用上的準確性。具體而言,若受測者基於空白刺激音而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則表示受測者可能不當地操作聽力測試系統1。相對地,若受測者基於空白刺激音而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則表示受測者可能正確地操作聽力測試系統1。詳細而言,請參照第6圖。第6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包含空白刺激音之步驟1300的流程圖。
儘管本文將所揭示之聽力測試方法1000的步驟1300繪示及描述為一系列步驟或事件,但應瞭解到,並不以限制性意義解讀此類步驟或事件之所繪示次序。舉例而言,除本文繪示及/或描述之次序外,一些步驟可以不同次序發生及/或與其他步驟或事件同時發生。另外,實施本 文描述之一或多個態樣或實施方式可並不需要全部繪示操作。進一步地,可在一或多個獨立步驟及/或階段中實施本文所描繪之步驟中的一或更多者。具體來說,聽力測試方法1000的步驟1300進一步包含如第6圖所示之步驟1301至步驟1308。
於步驟S1301中,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於一測試頻率下播放一測試音。請參照第7A圖。第7A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於測試頻率F1下測試者J對於一些音量及空白刺激音之回饋狀況的圖表。如第7A圖所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J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1的測試音l11、l21。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音l11、l21及回饋l12、l2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分別與第3B圖所示之測試音b11、b21及回饋b12、b2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大致相同,因此可參照前述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於步驟S1302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判斷受測者對測試音的回饋是否為有答覆。當受測者對測試音的回饋為有答覆,則進行步驟S1303。相對地,當受測者對測試音的回饋不為有答覆,則進行步驟S1307,亦即,選擇性地提高下次測試之測試音的音量並重新進行步驟S1301。舉例而言,於第7A圖中,受測者J對測試音l21的回饋l22為有答覆,則進行步驟S1303。
於步驟S1303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判斷受測者連續兩次對測試音的回饋是否為有答覆。當受測 者連續兩次對測試音的回饋為有答覆,則進行步驟S1304。相對地,當受測者未連續兩次對測試音的回饋為有答覆,則重新進行步驟S1301。舉例而言,於第7A圖中,受測者J連續兩次對測試音l11、l21的回饋l12、l22均為有答覆,則進行步驟S1304。
於步驟S1304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驅動聽力輔助裝置2A選擇性地對受測者進行一空白刺激音,用以在完成受測者之前述耳朵所有測試頻率的聽力測試之後判斷聽力測試的可信度(見第2圖的步驟S1700、S1900)。舉例而言,於第7A圖中,在相鄰之兩個測試音l11、l21之後接續進行空白刺激音131。於本實施方式中,空白刺激音不直接接續在相應之回饋為無答覆的測試音之後。
於步驟S1305中,電子裝置3之儲存單元30記錄受測者對前述空白刺激音是否有反應。舉例而言,於第7A圖中,受測者J基於空白刺激音131而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l3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l32為無答覆。電子裝置3之儲存單元30記錄於測試頻率F1下受測者J基於空白刺激音之回饋l32為有答覆的次數,即零次。
於步驟S1306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判斷前述測試頻率的聽力測試是否完成。當前述測試頻率的聽力測試未完成,則進行步驟S1308,亦即,選擇性地降低下次測試之測試音的音量並重新進行步驟S1301。相對 地,當前述測試頻率的聽力測試已完成,則依序進行如第2圖所示之聽力測試方法1000的步驟S1600、S1700及/或S1800。於本實施方式中,當聽力測試方法1000進行至步驟S1800時,受測者J的前述耳朵完成所有測試頻率的聽力測試。請參照第7B圖至第7D圖。第7B圖至第7D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於測試頻率F2、F3、F4下測試者J對於一些音量及空白刺激音之回饋狀況的圖表。
於第7B圖中,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J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2的測試音m11、m21、m31。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音m11、m21、m31及回饋m12、m22、m3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分別與第3B圖所示之測試音b11、b21、b31及回饋b12、b22、b3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大致相同,因此可參照前述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接著,在相鄰之兩個對應之回饋為有答覆的測試音m21、m31之後接續進行空白刺激音m41。受測者J基於空白刺激音m41而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有答覆的回饋m4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m42為有答覆,並記錄於測試頻率F2下受測者J基於空白刺激音m41之回饋m42為有答覆的次數,即一次。於本實施方式中,空白刺激音m41可插入於測試音m31與測試音m51之間。
於第7C圖中,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J播 放屬於測試頻率F3的測試音n11、n21。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音n11、n21及回饋n12、n2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分別與第7A圖所示之測試音l11、l21及回饋l12、l2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大致相同,因此可參照前述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接著,在相鄰之兩個測試音n11、n21之後接續進行空白刺激音n31。受測者J基於空白刺激音n31而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n3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n32為無答覆,並記錄於測試頻率F3下受測者J基於空白刺激音之回饋n32為有答覆的次數,即零次。
於第7D圖中,依據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的指示,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產生單元22針對受測者J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4的測試音o11、o21。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音o11、o21及回饋o12、o2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分別與第7A圖所示之測試音l11、l21及回饋l12、l22對應測試次數的關係大致相同,因此可參照前述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接著,在相鄰之兩個測試音o11、o21之後接續進行空白刺激音o31。受測者J基於空白刺激音o31而在電子裝置3的使用者介面34上選擇無答覆的回饋o32。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出使用者介面34所收受的回饋o32為無答覆,並記錄於測試頻率F4下受測者J基於空白刺激音之回饋o32為有答覆的次數,即零次。
請參照回第2圖。聽力測試方法1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1900。於步驟S1900中,當受測者對全部空白刺激 音的回饋中有答覆的次數大於無答覆的次數,則表示前述聽力測試方法1000屬於信度不佳,並進行步驟S2400。相對地,當受測者全部空白刺激音的回饋中有答覆的次數不大於無答覆的次數,則表示前述聽力測試方法1000屬於可接受信度,並進行步驟S2100。
舉例而言,如第7A圖至第7D圖所示,受測者J的前述耳朵完成所有測試頻率的聽力測試之後,全部空白刺激音的回饋中有答覆的次數為一次,而無答覆的次數為三次。全部空白刺激音的回饋中有答覆的次數,係小於無答覆的次數,因而將聽力測試方法1000歸納為可接受信度,並進行步驟S2100。具體而言,表三為受測者J之一耳朵進行自我聽力測試的信度的結果,如下所示。
Figure 108110789-A0305-02-0036-3
請參照回第8圖。第8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在噪音環境下之聽力測試方法3000的流程圖。
儘管本文將所揭示之方法3000繪示及描述為一系列步驟或事件,但應瞭解到,並不以限制性意義解讀此類步驟或事件之所繪示次序。舉例而言,除本文繪示及/或描述之次序外,一些步驟可以不同次序發生及/或與其他步驟或事件同時發生。另外,實施本文描述之一或多個態樣或實施方式可並不需要全部繪示操作。進一步地,可在一或多個獨立步驟及/或階段中實施本文所描繪之步驟中的一或更多者。具體來說,聽力測試方法3000包含步驟1300至步驟3600。
於第8圖中,聽力測試方法3000與第2圖所示之聽力測試方法1000大致相同,因此可參照前述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在此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與第2圖所示之實施方式的差異之處,在於本實施方式中,聽力測試方法3000係應用於噪音環境,更包含了步驟S3100、S3200、S3400、S3500、S3300及S3600,且省略步驟S1900。
於本實施方式中,聽力測試方法3000起始於步驟S3100。於步驟S3100中,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偵測單元20偵測受測者所處之測試環境中於一測試頻率之下環境噪音的強度。舉例而言,聽力輔助裝置2A的聲音偵測單元20偵測受測者Q所處之測試環境中於測試頻率F2之下環境噪音的強度。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頻率F2下的環境噪音可稱之為第二噪音。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頻率F2為約1kHz,而第二噪音的強度為約70dB的聲壓級(sound pressure level,SPL),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回第8圖。聽力測試方法3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3200。於步驟S3200中,聽力輔助裝置2A將所偵測到之環境噪音的強度藉由無線傳輸單元28傳輸至電子裝置3,接著,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判斷環境噪音於各個測試頻率下的強度是否符合一預設範圍。當環境噪音於各個測試頻率下的強度落於可接受範圍(見表四)外時,則依序進行步驟S3600及步驟S2100,其中步驟S3600係將環境噪音之強度超標的警語輸出至電子裝置3之使用者介面34以警告受測者,而步驟S2100係進行受測者之另一耳朵的自我聽力測試或結束自我聽力測試。
相對地,當環境噪音於各個測試頻率下的強度落於可接受範圍(見表四)內時,則進行步驟S1300。舉例而言,當環境噪音於測試頻率F2下的強度被偵測為約70dB SPL而落於可接受範圍(見表四)內時,則進行步驟S1300。具體而言,表四為可被聽力測試方法所接受之環境噪音之強度範圍,如下所示。
Figure 108110789-A0305-02-0038-4
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環境噪音於各個測試頻率下的強度可藉由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而自聲壓級轉換 為聽力級(hearing level,HL)。舉例而言,於測試頻率F2下,約70dB之聲壓級的環境噪音可轉換為約62.5之聽力級的環境噪音。
再者,聽力測試系統1的聽力輔助裝置2A於測試頻率F2下具有約20dB HL的噪音衰減值,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當環境噪音穿過聽力輔助裝置2A而喪失部分能量時,會在聽力輔助裝置2A靠近受測者的一側形成相較於環境噪音強度降低之一背景音量。舉例而言,於測試頻率F2下,約62.5dB HL的環境噪音穿過聽力輔助裝置2A後會形成約42.5dB HL的背景音量。因此,當聽力輔助裝置2A播放屬於測試頻率F2之測試音時,受測者Q會同時接收到由環境噪音所形成的背景音量以及測試音的音量。
請參照回第8圖。聽力測試方法3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1300。於步驟S1300中,在前述噪音環境所形成之背景音量下,針對受測者的一耳朵進行自我聽力測試,以取得受測者屬於前述測試頻率下的測試聽力閾值,其中取得測試聽力閾值的方法可參照第2圖所示之聽力測試方法1000的步驟S1300。
請參照回第8圖。聽力測試方法3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3400。於步驟S3400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判斷環境噪音的強度符合一修正範圍。當環境噪音的強度符合一修正範圍時,則進行步驟S3500。當環境噪音的強度不符合前述修正範圍時,則依序進行步驟S3300及步驟S1600,其中步驟S3300係將自我聽力測試的結果輸出至電 子裝置3,而步驟S1600係記錄在已測試之測試頻率下是否有使用到80%以上的測試音強度。
請參照回第8圖。聽力測試方法3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3500。於步驟S3500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基於計算出之測試訊噪比並透過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以取得調整聽力閾值。請參照第9圖。第9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取得調整聽力閾值之步驟S3500的流程圖。
儘管本文將所揭示之步驟3500繪示及描述為一系列步驟或事件,但應瞭解到,並不以限制性意義解讀此類步驟或事件之所繪示次序。舉例而言,除本文繪示及/或描述之次序外,一些步驟可以不同次序發生及/或與其他步驟或事件同時發生。另外,實施本文描述之一或多個態樣或實施方式可並不需要全部繪示操作。進一步地,可在一或多個獨立步驟及/或階段中實施本文所描繪之步驟中的一或更多者。具體來說,步驟3500進一步包含步驟3502至步驟3508。
於步驟S3502中,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計算環境噪音於測試頻率下的第二噪音。舉例而言,環境噪音於測試頻率F2下之第二噪音的強度為可為約62.5dB HL,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於步驟S3504中,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藉由第二噪音計算出第二背景音量。舉例而言,於測試頻率F2下,約62.5dB HL的環境噪音穿過聽力輔助裝置 2A後會形成約42.5dB HL的背景音量。
於步驟S3506中,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計算於測試頻率F2測試聽力閾值與背景音量之間的測試訊噪比。舉例而言,於測試頻率F2下,受測者Q的測試聽力閾值為約40dB HL,而第二背景音量為約42.5dB HL。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藉由測試聽力閾值與第二背景音量以計算出受測者Q於測試頻率F2下的測試訊噪比(sound noise ratio,SNR)SNR2為約-2.5。
於步驟S3508中,電子裝置3的儲存單元30配置以儲存一測試頻率下的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基於測試訊噪比且透過前述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以取得調整聽力閾值。請參照第10B圖。第10B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在噪音環境中於測試頻率F2下,利用醫院的量測儀器所測試得到的訊噪比相對聽力閾值之實驗結果的關係圖。
舉例而言,當受測者Q於測試頻率F2下的測試訊噪比SNR2為約-2.5時,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藉由第10B圖所示之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R2,而自測試訊噪比SNR2計算出對應之調整聽力閾值S2為約35dB HL。換句話說,第一測試頻率的聽力測試結果可藉由第一調整聽力閾值而得到修正。於本實施方式中,調整聽力閾值S2係小於測試聽力閾值。具體而言,表五為受測者Q於測試頻率F2下所取得之調整聽力閾值的結果,如下所示。
Figure 108110789-A0305-02-0042-5
舉例而言,當受測者R於測試頻率F2下的測試訊噪比SNR2為約-7.5時,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配置以藉由第10B圖所示之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R2,而自測試訊噪比SNR2計算出對應之調整聽力閾值S2為約30dB HL。換句話說,第一測試頻率的聽力測試結果可藉由第一調整聽力閾值而得到修正。具體而言,表六為受測者R於測試頻率F2下所取得之調整聽力閾值的結果,如下所示。
Figure 108110789-A0305-02-0042-6
Figure 108110789-A0305-02-0043-7
具體而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R2,係線性回歸(linear regression)關係式,自測試頻率F2下根據多名中度聽力障礙患者所做之多筆訊噪比相對在噪音環境下之聽力閾值的樣本所獲得的。於本實施方式中,測試頻率F2下訊噪比相對在噪音環境下之聽力閾值的樣本數量為約50筆,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於第10B圖中,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R2包含上訊噪比邊界UB2及下訊噪比邊界LB2。上訊噪比邊界UB2,係自測試頻率F2下根據多名中度聽力障礙患者所做之多筆訊噪比相對在噪音環境下之聽力閾值的樣本所形成的上邊界。下訊噪比邊界LB2,係線性回歸(linear regression)關係式,自測試頻率F2下根據多名無聽力障礙者所做之多筆訊噪比相對在噪音環境下之聽力閾值的樣本所獲得的。於本實施方式中,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R2中的任一資料點與下訊噪比邊界LB2的差值係大於其與上 訊噪比邊界UB2的差值。
請參照回第8圖。聽力測試方法3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1600。於步驟S1600中,在噪音環境下,電子裝置3之儲存單元30記錄於前述測試頻率下是否有使用到80%以上的測試音強度,以進一步藉由控制單元36決定聽力測試的可信度,其中比較於一測試頻率下使用到的測試音強度的數量與設計的總測試音強度的數量的方法可參照第2圖所示之聽力測試方法1000的步驟S1600。
請參照回第8圖。聽力測試方法3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1700。於步驟S1700中,在噪音環境下,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判斷前述耳朵是否完成所有測試頻率各自的聽力測試,其中前述判斷方法可參照第2圖所示之聽力測試方法1000的步驟S1700。
於本實施方式中,在前述噪音環境所形成之背景音量下,聽力測試方法3000還設計在不同的測試頻率F1、F3及F4下針對受測者Q的前述耳朵進行自我聽力測試,以取得受測者Q於測試頻率F1、F3及F4下的測試聽力閾值。電子裝置3的儲存單元30配置以儲存測試頻率F1、F3及F4下的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R1、R3及R4(見第10A圖、第10C圖及第10D圖),並基於測試頻率F1、F3及F4下的測試訊噪比SNR1、SNR3及SNR4且透過前述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R1、R3及R4以取得調整聽力閾值S1、S3及S4。
舉例而言,在第一背景音量下取得受測者Q屬 於測試頻率F1的測試聽力閾值。接著,計算測試頻率F1下的測試聽力閾值與第一背景音量之間的測試訊噪比SNR1。接著,基於測試訊噪比SNR1並利用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R1取得不同於第二調整聽力閾值S2之第一調整聽力閾值S1。接著,基於第一調整聽力閾值S1修正第一測試頻率的聽力測試結果。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調整聽力閾值S1小於第一測試聽力閾值。
請參照第10A圖、第10C圖及第10D圖。第10A圖、第10C圖及第10D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在噪音環境中於測試頻率F1、F3及F4下,利用醫院的量測儀器所測試得到的訊噪比相對聽力閾值之實驗結果的關係圖。
於第10A圖中,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R1包含上訊噪比邊界UB1及下訊噪比邊界LB1。於第10C圖中,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R3包含上訊噪比邊界UB3及下訊噪比邊界LB3。於第10D圖中,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R4包含上訊噪比邊界UB4及下訊噪比邊界LB4。
於一些實施方式中,在不同之測試頻率下,不同之兩個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中之一者的任一資料點與其下訊噪比邊界的差值,係不同於另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中的任一資料點與其下訊噪比邊界的差值。舉例而言,在測試頻率F2大於測試頻率F1的情況下,第10A圖所示之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R1中的任一資料點與其下訊噪比邊界LB1的差值,係小於第10B圖所示之訊噪比-聽力 閾值關係式R2中的任一資料點與其下訊噪比邊界LB2的差值。
請參照回第8圖。聽力測試方法3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1800。於步驟S1800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判斷50%以上的測試頻率,其是否均使用到80%以上的測試音強度,其中判斷的方法可參照第2圖所示之聽力測試方法1000的步驟S1800。
請參照回第8圖。聽力測試方法3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2100。於步驟S2100中,進行另一耳朵的自我聽力測試或結束自我聽力測試,其中該方法可參照第2圖所示之聽力測試方法1000的步驟S2100。
請參照回第8圖。聽力測試方法3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2400。於步驟S2400中,測試者決定對前述耳朵重新進行自我聽力測試或決定進行下一步驟,其中該方法可參照第2圖所示之聽力測試方法1000的步驟S2400。
於本實施方式中,在受測者完成如第2圖、第8圖所示之自我聽力測試方法1000、3000之後,根據自我聽力測試方法1000、3000所獲得之測試聽力閾值或調整聽力閾值,受測者藉由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調整已儲存於電子裝置3中的一測試音訊。接著,電子裝置3的聲音產生單元32對受測者播放經調整之測試音訊。配戴於受測者耳朵上的聽力輔助裝置2A、2B接收經調整之測試音訊之後會回傳予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進行分析,以進一步調整電子裝置3與聽力輔助裝置2A、2B之間的位置關係。
接著,在電子裝置3與聽力輔助裝置2A、2B之間的位置關係經調整完成之後,電子裝置3的聲音產生單元32對受測者P播放經調整之測試音訊,讓受測者P判斷經調整之測試音訊其是否能夠被其耳朵所直接接受。接著,受測者P決定重新進行聽力測試方法1000、3000以取得新的測試聽力閾值或調整聽力閾值來重新調整測試音訊,或決定直接使用測試聽力閾值或調整聽力閾值來調整聽力輔助裝置2A、2B中的音量轉換參數並使用經調整之聽力輔助裝置2A、2B。
詳細而言,請參照第11圖。第11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聽力測試方法4000的流程圖。儘管本文將所揭示之方法4000繪示及描述為一系列步驟或事件,但應瞭解到,並不以限制性意義解讀此類步驟或事件之所繪示次序。舉例而言,除本文繪示及/或描述之次序外,一些步驟可以不同次序發生及/或與其他步驟或事件同時發生。另外,實施本文描述之一或多個態樣或實施方式可並不需要全部繪示操作。進一步地,可在一或多個獨立步驟及/或階段中實施本文所描繪之步驟中的一或更多者。
具體來說,聽力測試方法4000包含步驟S4010至步驟S4100。於本實施方式中,聽力測試方法4000係以應用如第1圖中所示之聽力測試系統1為例來執行。
聽力測試方法4000起始於步驟S4010。於步驟S4010中,透過電子裝置3之聲音產生單元32播放純音及經調整之測試音訊。具體而言,配置以由聲音產生單元32所 產生的信號包含純音(pure tone)音訊,且包含具有多個測試頻率的經調整之測試音訊。
於本實施方式中,根據如第2圖、第8圖所示之自我聽力測試方法1000、3000所獲得之測試聽力閾值或調整聽力閾值,受測者藉由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調整已儲存於電子裝置3中的一測試音訊,進而得到經調整之測試音訊。
於本實施方式中,經調整之測試音訊在多個測試頻率下的音量均小於純音音訊的音量。舉例而言,經調整之測試音訊在多個測試頻率下的音量係分別至少低於純音音訊的音量約3dB,使得受測者P可分辨出純音音訊與經調整之測試音訊。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純音音訊的頻率介於約250Hz與約8000Hz之間,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方式中,純音音訊與經調整之測試音訊係同時被電子裝置3之聲音產生單元32所播放,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3之聲音產生單元32可先播放純音音訊,並藉由純音音訊調整電子裝置3與聽力輔助裝置2A、2B之間的位置關係。接著,聲音產生單元32可再播放經調整之測試音訊,並藉由經調整之測試音訊進一步調整電子裝置3與聽力輔助裝置2A、2B之間的位置關係。其中前述的調整方式係說明於後續聽力測試方法4000的步驟S4060以及步驟S4090。
請參照回第11圖。聽力測試方法4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4020。於步驟S4020中,利用至少一聽力輔助裝置 接收純音音訊及經調整之測試音訊之後,透過電子裝置3對至少一聽力輔助裝置所接收之純音音訊及經調整之測試音訊進行分析。具體而言,聽力輔助裝置2A偵測由電子裝置3所發出之信號的第一強度。聽力輔助裝置2B偵測由電子裝置3所發出之信號的第二強度。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分別配戴於使用者P的耳朵上,因而實質上保持固定距離D1(見第12A圖)。
接著,聽力輔助裝置2A以及聽力輔助裝置2B分別將所接收之純音音訊及經調整之測試音訊的強度藉由無線傳輸單元28傳輸至電子裝置3的無線傳輸單元38,並進一步傳輸至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控制單元36會對聽力輔助裝置2A以及聽力輔助裝置2B所接收之純音音訊及經調整之測試音訊的強度進行分析。
請參照回第11圖。聽力測試方法4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4030。於步驟S4030中,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比較多個聽力輔助裝置所接收的純音音訊的音量強度是否實質上相同。當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所接收的純音音訊的音量強度實質上相同,則進行步驟S4040。當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所接收的純音音訊的音量強度不同,則進行步驟S4060。
請參照回第11圖。聽力測試方法4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4040。於步驟S4040中,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聽力輔助裝置中的任一者所接收之經調整的測試音訊之音量強度是否位於一強度範圍。當聽力輔助裝置2A及/ 或聽力輔助裝置2B所接收之經調整的測試音訊之音量強度位於強度範圍內,則進行步驟S4050。當聽力輔助裝置2A及/或聽力輔助裝置2B所接收之經調整的測試音訊之音量強度位於強度範圍外,則進行步驟S4070。於本實施方式中,強度範圍介於約50dB與約80dB之間,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回第11圖。聽力測試方法4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4050。於步驟S4050中,電子裝置3的控制單元36判斷經調整之測試音訊是否可被受測者P接受。當經調整之測試音訊可被受測者P接受,則結束聽力測試方法4000。於本實施方式中,受測者P可直接使用自我聽力測試方法1000、3000所獲得之測試聽力閾值或調整聽力閾值來調整聽力輔助裝置2A、2B中的音量轉換參數,進而可直接使用經調整之聽力輔助裝置2A、2B來輔助聽力。
相對地,當經調整之測試音訊不被受測者P接受,則進行步驟S4100。於步驟S4100中,對經調整之測試音訊進一步進行調整。亦即,受測者P重新進行聽力測試方法1000、3000,以取得新的測試聽力閾值或調整聽力閾值,進而重新對測試音訊進行調整。
請參照回第11圖。聽力測試方法4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4060。於步驟S4060中,選擇性地調整聽力輔助裝置與電子裝置之間的距離(或角度)。於本實施方式中,為了讓配戴於受測者P耳朵上的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基於純音音訊而得到實質上相同的聲音強度,因此受 測者P可選擇相對聽力輔助裝置移動電子裝置3(參照第12A圖及第12B圖),或可選擇基於一轉軸(例如:受測者P)將聽力輔助裝置自轉(參照第13A圖至第15B圖)。藉此,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可實質上相同,進而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可自電子裝置3的聲音產生單元32得到實質上相同的聲音強度。
請參照第12A圖及第12B圖。第12A圖及第12B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聽力輔助裝置2A、聽力輔助裝置2B、電子裝置3及使用者P於一聽力測試方法4000中不同中間階段的示意圖。其中,使用者P係經過聽力測試方法1000、3000而取得測試聽力閾值或調整聽力閾值的受測者。
由於電子裝置3不位於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之連線的中垂面CP上,因此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不同,進而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得到不同之純音音訊的音量強度。
接著,電子裝置3朝向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之連線的中垂面CP移動,以調整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舉例而言,電子裝置3可朝向位於中垂面CP上的位置P1、位置P2或位置P3移動。當電子裝置3位於中垂面CP上時,聽力輔助裝置2A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可實質上相同於聽力輔 助裝置2B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進而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可自電子裝置3的聲音產生單元32得到實質上相同的聲音強度。
請參第13A圖及第13B圖。第13A圖及第13B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聽力輔助裝置2A、聽力輔助裝置2B、電子裝置3及使用者P於一聽力測試方法4000中不同中間階段的示意圖。當聽力輔助裝置2A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小於聽力輔助裝置2B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則第一聽力輔助裝置2A基於轉動中心軸T而朝電子裝置3轉動一角度,以調整第一、第二距離。如第13A圖及第13B圖所示,轉動中心軸T位於第一聽力輔助裝置2A與第二聽力輔助裝置2B之間。
於本實施方式中,當聽力輔助裝置2A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與聽力輔助裝置2B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之間的差值介於約5dB與約9dB之間時,則電子裝置3會透過使用者介面34及/或聲音產生單元32指示受測者將聽力輔助裝置2A以及聽力輔助裝置2B基於轉動中心軸T自轉約角度G1。舉例而言,角度G1可為約30度,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藉此,聽力輔助裝置2A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可實質上相同於聽力輔助裝置2B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進而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可自電子裝置3的聲音產生單元32得到實質上相同的聲音強度。
請參照第14A圖及第14B圖。第14A圖及第14B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聽力輔助裝置2A、聽 力輔助裝置2B、電子裝置3及使用者P於一聽力測試方法4000中不同中間階段的示意圖。
於本實施方式中,當聽力輔助裝置2A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與聽力輔助裝置2B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之間的差值介於約10dB與約15dB之間時,則電子裝置3會透過使用者介面34及/或聲音產生單元32指示受測者將聽力輔助裝置2A以及聽力輔助裝置2B基於轉動中心軸T自轉約角度G2。舉例而言,角度G2可為約60度,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藉此,聽力輔助裝置2A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可實質上相同於聽力輔助裝置2B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進而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可自電子裝置3的聲音產生單元32得到實質上相同的聲音強度。
請參照第15A圖及第15B圖。第15A圖及第15B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聽力輔助裝置2A、聽力輔助裝置2B、電子裝置3及使用者P於一聽力測試方法4000中不同中間階段的示意圖。
於本實施方式中,當聽力輔助裝置2A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與聽力輔助裝置2B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之間的差值大於約16dB時,則電子裝置3會透過使用者介面34及/或聲音產生單元32指示受測者將聽力輔助裝置2A以及聽力輔助裝置2B基於轉動中心軸T自轉約角度G3。舉例而言,角度G3可為約90度,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藉此,聽力輔助裝置2A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可實質上相同於聽力輔助裝置2B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進而聽力 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可自電子裝置3得到實質上相同的聲音強度。
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當聽力輔助裝置2A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與聽力輔助裝置2B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之間的差值小於一下限值時,則電子裝置3會透過使用者介面34及/或聲音產生單元32指示受測者可不轉動聽力輔助裝置2A以及聽力輔助裝置2B,進而維持聽力輔助裝置2A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或角度),且維持聽力輔助裝置2B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或角度)。舉例而言,前述之下限值可為約4dB,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於一些實施方式中,聽力輔助裝置2A以及聽力輔助裝置2B基於轉動中心軸T自轉之後,聽力輔助裝置2A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與聽力輔助裝置2B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之間的差值依然大於下限值。因此,依據聽力輔助裝置2A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與聽力輔助裝置2B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之間的差值,電子裝置3會透過使用者介面34及/或聲音產生單元32指示受測者將聽力輔助裝置2A以及聽力輔助裝置2B可進一步基於轉動中心軸T自轉,以使得聽力輔助裝置2A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與聽力輔助裝置2B所偵測到之純音音訊的強度之間的差值可小於下限值。
請參照回第11圖。聽力測試方法4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4070。於步驟S4070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配置以調整電子裝置3之聲音產生單元32的輸出音量,使得 聽力輔助裝置2A、2B所偵測到之測試音訊的強度均位於強度範圍內。具體而言,若測試音訊之音量強度低於強度範圍,則提高測試音訊之音量強度至落於強度範圍內。相對地,若測試音訊之音量強度高於強度範圍,則降低測試音訊之音量強度至落於強度範圍內。
請參照回第11圖。聽力測試方法4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4080。於步驟S4080中,電子裝置3之控制單元36判斷電子裝置3所播放之測試音訊的音量是否達到電子裝置3的音量輸出上限或下限。當電子裝置3所播放之測試音訊的音量未達到電子裝置之音量輸出的上限或下限,並重新進行步驟S4010。相對地,當電子裝置3所播放之音量已達到電子裝置3之音量輸出的上限或下限,則進行步驟S4090。
請參照回第11圖。聽力測試方法4000接著進行至步驟S4090。於步驟S4090中,電子裝置3會透過使用者介面34及/或聲音產生單元32指示受測者增加或減少電子裝置3與聽力輔助裝置2A、2B之間的距離,使得聽力輔助裝置2A以及聽力輔助裝置2B所偵測到之測試音訊的強度均位於強度範圍內,並重新進行步驟S4010。
舉例而言,請參照第16A圖及第16B圖。第16A圖及第16B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聽力輔助裝置2A、聽力輔助裝置2B、電子裝置3及使用者P於一聽力測試方法4000中不同中間階段的示意圖。於本實施方式中,聽力輔助裝置2A與聽力輔助裝置2B之間具有位置中心點N。 位置中心點N與電子裝置3相距距離D2。由於聽力輔助裝置2A、2B中至少一者所偵測到之測試音訊的強度低於強度範圍,因此電子裝置3會透過使用者介面34及/或聲音產生單元32指示受測者將位置中心點N與電子裝置3之間的距離相距減少至距離D3,使得聽力輔助裝置2A、2B所偵測到之測試音訊的強度均位於強度範圍內。
由以上對於本揭露之具體實施方式之詳述,可以明顯地看出,本案之應用於聽力測試系統的聽力測試方法可在噪音環境下得到測試之聽力閾值,並進一步透過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而取得經過調整之聽力閾值。因此,使用者可在噪音環境下利用聽力測試系統進行測試,以調整聽力輔助裝置的參數,因而提高聽力輔助裝置於使用上的便利性。
前述多個實施方式的特徵可使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更佳地理解本揭露之各個態樣。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瞭解,為了達到相同之目的及/或本揭露之實施方式之相同優點,其可利用本揭露為基礎,進一步設計或修飾其他製程及結構。在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應瞭解,這樣的均等結構並未背離本揭露之精神及範圍,而在不背離本揭露之精神及範圍下,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在此進行各種改變、替換及修正。
3000:方法
S1300~3600:步驟

Claims (16)

  1. 一種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包含:在一第一背景音量下透過該聽力測試系統取得一受測者屬於一第一頻率的一第一測試聽力閾值;計算該第一測試聽力閾值與該第一背景音量之間的一第一測試訊噪比;基於該第一測試訊噪比並透過一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以取得一第一調整聽力閾值;以及基於該第一調整聽力閾值修正該聽力測試系統於該第一頻率下的聽力測試結果。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其中該第一調整聽力閾值小於該第一測試聽力閾值。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其中在該第一背景音量下取得該受測者屬於該第一頻率的該第一測試聽力閾值的步驟,包含:在該第一背景音量下針對該受測者播放屬於該第一頻率之一第一測試音;以及藉由該第一測試音決定該受測者在該第一背景音量下的該第一測試聽力閾值。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其中該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係,一線性回歸關係式,自該第一頻率下根據不同之複數筆訊噪比相對在噪 音環境下之聽力閾值所獲得的。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更包含:偵測測試環境中的一環境噪音;當該環境噪音的強度落於一可接受範圍內時,計算該環境噪音於該第一頻率下的一第一噪音;以及藉由該第一噪音計算出該第一背景音量。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其中該第一背景音量係由該第一頻率下的一噪音穿過一電子裝置而喪失部分能量所形成的。
  7. 如請求項3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其中該第一測試音之音量位於約15dB與約70dB之間。
  8. 如請求項3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其中藉由該第一測試音決定該受測者在該第一背景音量下的該第一測試聽力閾值的步驟,包含:基於該第一測試音接收該受測者的一回饋;若該回饋為有答覆時,則在該第一頻率下播放小於或等於該第一測試音之強度的一第二測試音;以及若該回饋為無答覆時,則在該第一頻率下播放大於或等於該第一測試音之強度的一第三測試音。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其中該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包含一上訊噪比邊界及一下訊噪比邊界,且該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中的任一資料點與該下訊噪比邊界的差值係大於其與該上訊噪比邊界的差值。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更包含:在一第二背景音量下取得該受測者屬於一第二頻率的一第二測試聽力閾值;計算該第二測試聽力閾值與該第二背景音量之間的一第二測試訊噪比;基於該第二測試訊噪比取得不同於該第一調整聽力閾值之一第二調整聽力閾值;以及基於該第二調整聽力閾值修正該第二頻率的聽力測試結果。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其中該第二調整聽力閾值小於該第二測試聽力閾值。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其中基於該第一測試訊噪比及該第二測試訊噪比取得該第一調整聽力閾值及該第二調整聽力閾值的步驟 係,分別利用該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及一第二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其中該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包含一第一下訊噪比邊界,該第二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包含一第二下訊噪比邊界,且該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中的任一資料點與該第一下訊噪比邊界的差值係,不同於該第二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中的任一資料點與該第二下訊噪比邊界的差值。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其中在該第二頻率大於該第一頻率的情況下,該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中的任一資料點與該第一下訊噪比邊界的差值係,小於該第二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中的任一資料點與該第二下訊噪比邊界的差值。
  15. 一種聽力測試系統,包含:一聲音偵測單元,配置以偵測一受測者所處之測試環境中於一頻率之下的一噪音;一聲音產生單元,配置以在該噪音下針對該受測者播放屬於該頻率之一測試音;一使用者介面,配置以基於該測試音接收該受測者的一回饋;以及一控制單元,配置以藉由該回饋決定該頻率下之一測 試聽力閾值,配置以儲存一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配置以計算該測試聽力閾值與該噪音之間的一測試訊噪比以透過該第一訊噪比-聽力閾值關係式而計算出該頻率下之一調整聽力閾值,並進一步利用該調整聽力閾值修正該頻率的聽力測試結果。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聽力測試系統,其中該調整聽力閾值小於該測試聽力閾值。
TW108110789A 2019-03-27 2019-03-27 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以及聽力測試系統 TWI6939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0789A TWI693926B (zh) 2019-03-27 2019-03-27 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以及聽力測試系統
CN201910679525.5A CN110367997B (zh) 2019-03-27 2019-07-25 听力测试方法以及听力测试系统
US16/596,747 US11357424B2 (en) 2019-03-27 2019-10-08 Method for hearing test and hearing test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0789A TWI693926B (zh) 2019-03-27 2019-03-27 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以及聽力測試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3926B true TWI693926B (zh) 2020-05-21
TW202034848A TW202034848A (zh) 2020-10-01

Family

ID=68256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0789A TWI693926B (zh) 2019-03-27 2019-03-27 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以及聽力測試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57424B2 (zh)
CN (1) CN110367997B (zh)
TW (1) TWI69392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409B (zh) * 2020-07-07 2021-09-01 鉭騏實業有限公司 指向助聽裝置及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0947A (zh) * 2021-03-26 2021-07-09 北京京东拓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线上测听方法和系统
CN113486648B (zh) * 2021-06-21 2023-09-19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种基于闭集中文短句测试的去信息掩蔽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5460526B (zh) * 2022-11-11 2023-03-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听力模型的确定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9463C (zh) * 1999-09-28 2006-10-11 声音识别公司 在有终端和服务器的网络上进行听力测试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1128877A (zh) * 2004-12-23 2008-02-20 权大埙 基于听力图的均衡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08290A (en) * 2005-08-30 2007-03-01 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The method of computer aided pure tone eudiometry reading
US7522738B2 (en) * 2005-11-30 2009-04-21 Otologics, Llc Dual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for implantable hearing instrument
KR100839109B1 (ko) * 2006-09-20 2008-06-19 [주]이어로직코리아 타각적 자동청력검사 방법 및 그 장치
DE102006051071B4 (de) * 2006-10-30 2010-12-16 Siemens Audiologische Technik Gmbh Pegelabhängige Geräuschreduktion
US8165687B2 (en) * 2008-02-26 2012-04-24 Universidad Autonoma Metropolitana, Unidad Iztapalap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and using an electrical cochlear response (“ECR”) in analyzing operation of a cochlear stimulation system
US8442248B2 (en) * 2008-09-03 2013-05-14 Starkey Laborator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s for hearing assistance devices
DK2200347T3 (da) * 2008-12-22 2013-04-15 Oticon As Fremgangsmåde til drift af et høreinstrument baseret på en estimering af den aktuelle kognitive belastning af en bruger og et høreapparatsystem og tilsvarende anordning
US8515109B2 (en) * 2009-11-19 2013-08-20 Gn Resound A/S Hearing aid with beamforming capability
DE102010010764A1 (de) * 2010-03-09 2011-09-15 Siemens Medical Instruments Pte. Ltd. Hörtestverfahren
CN202179545U (zh) * 2011-07-22 2012-04-04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过采样多频多幅联合估计听觉诱发电位的测听装置
KR101252991B1 (ko) * 2011-07-26 2013-04-15 사회복지법인 삼성생명공익재단 음원의 크기 조절을 통한 청력검사방법
CN102523547A (zh) * 2011-12-30 2012-06-27 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具有听力检查功能的辅听耳机
US9339216B2 (en) * 2012-04-13 2016-05-17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screening and monitoring of inner ear function
US20140254842A1 (en) * 2013-03-07 2014-09-11 Surefire, Llc Situational Hearing Enhancement and Protection
CN104078050A (zh) * 2013-03-26 2014-10-01 杜比实验室特许公司 用于音频分类和音频处理的设备和方法
CN103239235B (zh) * 2013-04-25 2014-09-10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多功能综合耳声发射检测仪
DE102014108663A1 (de) * 2014-06-20 2015-12-24 Ernst Dalhoff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Untersuchung des Hörvermögens
US10130287B2 (en) * 2014-11-18 2018-11-20 Audicus, Inc. Hearing test system
US9497530B1 (en) * 2015-08-31 2016-11-15 Nura Holdings Pty Ltd Personalization of auditory stimulus
TW201737861A (zh) * 2016-04-28 2017-11-01 塞席爾商元鼎音訊股份有限公司 純音聽力的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
GB2554634B (en) * 2016-07-07 2020-08-05 Goshawk Communications Ltd Enhancement of audio signals
IT201600083180A1 (it) * 2016-08-05 2018-02-05 Amplifon Spa Metodo per selezionare e regolare in modo personalizzato un apparecchio acustico
US10564925B2 (en) * 2017-02-07 2020-02-18 Avnera Corporation User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methods, devices, assemblies, and components
CN107049333A (zh) * 2017-06-15 2017-08-18 佛山博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听觉识别敏感度测试方法
EP3664711A4 (en) * 2017-08-10 2021-01-13 Otohub S.R.L. AUDITION EVALUATION SYSTEM
CN107767859B (zh) * 2017-11-10 2020-10-20 吉林大学 噪声环境下人工耳蜗信号的说话人可懂性检测方法
CN108135006A (zh) * 2017-12-22 2018-06-0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Minstrel算法的速率和载波侦听阈值联合调整方法
CN108209934B (zh) * 2018-01-11 2020-10-09 清华大学 基于刺激频率耳声发射的听觉灵敏度检测系统
US10617334B2 (en) * 2018-03-06 2020-04-14 Soundwave Hearing, Llc Optimization tool for auditory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9463C (zh) * 1999-09-28 2006-10-11 声音识别公司 在有终端和服务器的网络上进行听力测试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1128877A (zh) * 2004-12-23 2008-02-20 权大埙 基于听力图的均衡装置和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409B (zh) * 2020-07-07 2021-09-01 鉭騏實業有限公司 指向助聽裝置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67997B (zh) 2022-09-09
TW202034848A (zh) 2020-10-01
US11357424B2 (en) 2022-06-14
US20200305769A1 (en) 2020-10-01
CN110367997A (zh) 2019-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3926B (zh) 聽力測試系統的設定方法以及聽力測試系統
US8085952B2 (en) Combination equalizer and calibrator circuit assembly for audio system
US7564979B2 (en) Listener specific audio reproduction system
US11006225B2 (en) Auditory device assembly
US944575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itting hearing aids, for training individuals in hearing with hearing aids and/or for diagnostic hearing tests of individuals wearing hearing aids
TWI683651B (zh) 聽力測試系統以及判斷聽力測試可信度的方法
JP2007508751A (ja) 電子音声機器用の聴覚調整装置
WO2016166743A1 (en)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ducting a self-administered hearing test
JP2003510113A (ja) 個人用聴力評価器
US20230190141A1 (en) Method to estimate hearing impairment compensation function
TWI716842B (zh) 聽力測試系統以及聽力測試方法
US10659897B2 (en) Computer-implemented method for reducing crosstalk in a computer-based audiometer
JP2005080303A (ja) オーディオトランスデューサ用音声マッチングシステム
ES2812799T3 (es) Método y dispositivo para configurar un sistema auditivo específico para un usuario
TWM550952U (zh) 音訊播放系統
KR20090065749A (ko) 보청기 및 그 청력 측정 방법
CN115460526B (zh) 一种听力模型的确定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JPH06335474A (ja) 聴力測定装置および補聴システム
TWM550500U (zh) 音訊播放系統
US20230328461A1 (en) Hearing aid comprising an adaptive notification unit
TWI399101B (zh) 預先調校型音響等化裝置
US20110230786A1 (en) Hearing testing device
JP2001156568A (ja) 音質調整装置
GB2465828A (en) Combined equalizer and calibrator for audio system
JPH08251697A (ja) 補聴器の周波数特性設定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