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3856B - 處理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的裝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處理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的裝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3856B
TWI693856B TW107139463A TW107139463A TWI693856B TW I693856 B TWI693856 B TW I693856B TW 107139463 A TW107139463 A TW 107139463A TW 107139463 A TW107139463 A TW 107139463A TW I693856 B TWI693856 B TW I6938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earer
identification
network
long
term evolu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9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9435A (zh
Inventor
吳志祥
Original Assignee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9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9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3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385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4Reselecting a cell layer in multi-layered ce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2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6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control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radio link in the target network

Abstract

一種處理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的方法,包含有傳送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到長期演進網路端;從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設定第一資料無線承載;與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資料;連結到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保留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設定第二資料無線承載;連結到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保留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以及設定第三資料無線承載關聯於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

Description

處理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的裝置及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在無線通訊系統的裝置及方法,尤其涉及一種處理演進封包系統(evolved packet system,EPS)承載文本(EPS bearer context)的裝置及方法。
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最近已發展第五代(fifth generation,5G)系統(或被稱為次世代(next generation)系統)。為了提供用於在演進封包系統及第五代系統之間移動的通訊裝置無縫的服務連續性(seamless service continuity),兩系統間的系統間移動(inter-system mobility)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通訊裝置及方法,用來處理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揭露一種通訊裝置,用來處理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包含有至少一儲存裝置,用來儲存指令,以及至少一處理電路,耦接在該至少一儲 存裝置。該至少一處理電路被設定以執行儲存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中指令。該指令包含有傳送一第一協定資料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會談識別(identity,ID)(PDU Session ID)到一長期演進(long-term evolution,LTE)網路端;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辨識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EPS bearer)的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EPS bearer ID),其中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關聯於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關聯於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一資料無線承載(data radio bearer,DRB);透過該第一資料無線承載,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資料;連結到一新無線(new radio,NR)網路端,以及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當連結到該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時,保留(keep)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與該新無線網路端,設定關聯於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第二資料無線承載;連結到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該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當連結到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該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時,保留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以及當連結到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該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時,設定關聯於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三資料無線承載。
10:無線通訊系統
20:通訊裝置
200:至少一處理電路
210:至少一儲存裝置
214:程式代碼
220:至少一通訊介面裝置
30、40、50、60:流程
300、302、304、306、308、310、312、314、316、318、320、322 400、402、404、406、408、410、412、414、416、418、420 500、502、504、506、508、510、512、514、516 600、602、604、606、608、610、612、614、616、618、620:步驟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的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的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在第1圖中,無線通訊系統10由一網路端及複數個通訊裝置所組成。網路端包含一長期演進(long-term evolution,LTE)網路端、一演進式長期演進(evolved LTE)網路端、一新無線(new radio,NR)網路端或一第六代(sixth generation,6G)網路端中至少一者。第六代無線通訊技術利用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或非正交分頻多工(non-OFDM)、一較寬的頻寬(例如1GHz、2GHz或5GHz)以及用於通訊裝置及第六代基地台(base station,BS)之間通訊的傳輸時間間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該傳輸時間間隔短於1毫秒(例如1、2、3或4個正交分頻多工符元(OFDM symbol)、100或200微秒)。
通訊裝置可為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可攜式電腦系統、車輛或飛機。此外,根據傳輸方向,可將網路端及通訊裝置分別視為傳送端或接收端。舉例來說,對於一上鏈路(uplink,UL)而言,通訊裝置為傳送端而網路端為接收端;對於一下鏈路(downlink,DL)而言,網路端為傳送端而通訊裝置為接收端。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20的示意圖。通訊裝置20可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網路端或通訊裝置,但不限於此。通訊裝置20包括至少一處理電路200、至少一儲存裝置210以及至少一通訊介面裝置220。至少一處理電路200的 每個處理電路可為一微處理器或一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至少一儲存裝置210可為任一資料儲存裝置,用來儲存程式代碼214,至少一處理電路200可通過至少一儲存裝置210讀取及執行程式代碼214。舉例來說,至少一儲存裝置210可為用戶識別模組(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唯讀式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Access Memory,RAM)、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DVD-ROM/BD-ROM)、磁帶(magnetic tape)、硬碟(hard disk)、光學資料儲存裝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非揮發性儲存裝置(non-volatile storage device)、非暫態電腦可讀取介質(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例如具體媒體(tangible media))等,而不限於此。至少一通訊介面裝置220包含有一無線收發器,其是根據至少一處理電路200的處理結果,用來傳送及接收訊號(例如資料、訊號、訊息及/或封包)。
在以下實施例中,用戶端被用來代表第1圖中的通訊裝置,以簡化實施例的說明。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30的流程圖,用於一用戶端中,用來處理一演進封包系統(evolved packet system,EPS)承載文本(EPS bearer context)。流程30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300:開始。
步驟302:傳送一第一協定資料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會談識別(identity,ID)(PDU Session ID)到一長期演進網路端。
步驟304: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辨識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EPS bearer)的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EPS bearer ID),其中該第一演 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關聯於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步驟306: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關聯於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一資料無線承載(data radio bearer,DRB)。
步驟308:透過該第一資料無線承載,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資料。
步驟310:連結到一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
步驟312:當連結到該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時,保留(keep)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步驟314:與該新無線網路端,設定關聯於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第二資料無線承載。
步驟316:連結到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該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
步驟318:當連結到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該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時,保留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步驟320:當連結到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該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時,設定關聯於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三資料無線承載。
步驟322:結束。
根據流程30,當連結到新無線網路端及連結回長期演進網路端時,用戶端保留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也就是說,當在長期演進網路端及新無線網路端之間來回移動時,用戶端保留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當連結到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時,若用戶端不保留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 識別,由於用戶端無法認得在第三資料無線承載的組態中的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用戶端無法應用從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的第三資料無線承載的組態。因此,用戶端無法根據第三資料無線承載的組態設定(或建立)第三資料無線承載,用戶端無法與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例如傳送或接收)資料。
流程30的實施方式不限於以上所述。以下實施例可應用於流程30。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第一資料無線承載組態,從長期演進網路端,用戶端接收一第一資料無線承載組態,以及設定第一資料無線承載。在一實施例中,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被用戶端關聯於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在一實施例中,用戶端連結到在長期演進網路端中的一第一基地台的一第一細胞。透過第一資料無線承載(或在第一資料無線承載上),用戶端與第一基地台通訊(例如傳送或接收)資料。接著,用戶端連結到在新無線網路端中的一第二基地台的一第二細胞,以及從長期演進網路端中的第一基地台的第一細胞中斷連結,以回應(或由於)一切換(handover)、一細胞選擇(cell selection)或重選擇(reselection)、或一重新導向(redirection)。在切換的情形下,從第一基地台,用戶端接收一切換指令(handover command)(例如一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連結重新設定(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或一無線資源控制重新設定(RRC Reconfiguration))。切換指令設定用戶端切換到第二基地台的第二細胞,以及設定第二資料無線承載。根據切換指令,用戶端連結到第二基地台的第二細胞,以及設定第二資料無線承載。透過第二基地台的第二細胞,用戶端傳送一切換完成訊息(handover complete message)(例如一無線資源控制連結重新設定完成(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或一無線資源控制重新設定完成(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以及透過第二資料無線承載,與新無線網路端中的第二基地台通訊資料。當根據切換指令連結到新無線網路端時,用戶端保留(或維持(maintain))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在細胞選擇或重選擇的情形下,用戶端選擇新無線網路端的第二細胞以離開第一細胞。在重新導向的情形下,透過第一細胞,從第一基地台,用戶端接收一重新導向指令(redirection command)。重新導向指令指示第二細胞、新無線網路端的一頻率(frequency)或者選擇到新無線網路端。根據重新導向指令,用戶端進入閒置模式(idlemode),以及選擇到第二細胞。透過第二細胞,當在新無線網路端中從閒置狀態進入連結狀態(connected state)連結到第二基地台時,從第二基地台,用戶端接收一第二資料無線承載組態,以及設定第二資料無線承載。
在一實施例中,用戶端連結回長期演進網路端中的一第三基地台的一第三細胞,以及從新無線網路端中的第二基地台的第二細胞中斷連結,以回應切換、細胞選擇或重選擇、或重新導向。在切換的情形下,從第二細胞,用戶端接收一切換指令(例如一無線資源控制連結重新設定或一無線資源控制重新設定)。切換指令設定用戶端切換到第三細胞,以及設定第三資料無線承載。根據切換指令,透過第三細胞,用戶端連結到第三基地台,以及設定第三資料無線承載。透過第三資料無線承載,用戶端與第三基地台通訊資料。當根據切換指令連結到長期演進網路端時,用戶端保留(或維持)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在細胞選擇或重新選擇的情形下,用戶端選擇第三細胞,以離開第二細胞。在重新導向的情形下,透過第二細胞,從第二基地台,用戶端接收一重新導向指令。重新導向指令指示長期演進網路端的第三細胞、長期演進網路端的一頻率或者選擇到長期演進網路端。根據重新 導向指令,用戶端進入閒置模式,以及連結到第三細胞。透過第三細胞,當在新無線網路端中從閒置狀態進入連結狀態(connected state)連結到第三基地台時,從第三基地台,用戶端接收一第三資料無線承載組態,以及設定第三資料無線承載。第一基地台與第三基地台為同一個基地台,或為不同的基地台。第一細胞及第三細胞為同一個細胞,或為不同的細胞。
在一實施例中,當保留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時,用戶端認為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為有效的。用戶端使用被保留的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以與新無線網路端通訊,以及使用被保留的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以與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
在一實施例中,由於用戶端保留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當直接從新無線網路端或透過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資料無線承載組態(例如在一無線資源控制重新設定訊息中)時,用戶端認為包含有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資料無線承載組態及關聯於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資料無線承載為有效的。在一實施例中,資料無線承載組態指示資料無線承載為一預設的(default)資料無線承載。舉例來說,資料無線承載組態包含有一欄位(field)或指示資料無線承載為預設的資料無線承載的一資訊元件(information element,IE)。
在一實施例中,由於用戶端保留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當直接從長期演進網路端或透過新無線網路端接收資料無線承載組態(例如在一無線資源控制重新設定訊息中)時,用戶端認為包含有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 資料無線承載組態及關聯於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資料無線承載為有效的。
在一實施例中,由於用戶端保留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當用戶端連結到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時,或用戶端連結到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之後,用戶端傳送包含有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第一非存取層(non-access stratum,NAS)訊息到新無線網路端。舉例來說,第一非存取層訊息為行動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MM)訊息(例如一註冊請求(Registration Request)、一註冊完成(Registration Complete)或一服務請求(Service Request))或一會談管理(Session Management,SM)訊息(例如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釋放請求(PDU Session Release Request)或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修正請求(PDU Session Modification Request))。
在一實施例中,由於用戶端保留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當用戶端連結到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時,或用戶端連結到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之後,從新無線網路端,用戶端接收包含有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第二非存取層訊息。舉例來說,第二非存取層訊息為一行動管理訊息(例如一註冊接受(Registration Accept)、一服務接受(Service Accept)或一用戶端組態更新請求(UE Configuration Update Command))或一會談管理訊息(例如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釋放接受(PDU Session Release Accept)或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修正接受(PDU Session Modification Accept))。第二非存取層訊息包含有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或不包含有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
在一實施例中,由於用戶端保留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當用 戶端連結到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時,或用戶端連結到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之後,用戶端傳送包含有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三非存取層訊息到長期演進網路端。舉例來說,第三非存取層訊息為一行動管理訊息(例如一追蹤區域更新請求(Tracking Area Update Request)或一追蹤區域更新完成(Tracking Area Update Complete))或一會談管理訊息(例如一封包資料網路端(packet data network,PDN)中斷連結請求(PDN Disconnect Request)、一承載資源配置請求(Bearer Resource Allocation Request)、一承載資源修正請求(Bearer Resource Modification Request)、一啟動專屬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接受(Activate Dedicated EPS bearer Context Accept)、一啟動專屬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拒絕(Activate Dedicated EPS bearer Context Reject)、一修正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接受(Modify EPS bearer Context Accept)、一修正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拒絕(Modify EPS bearer Context Reject)、或一專屬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接受(Dedicated EPS bearer Context Accept))。
在一實施例中,由於用戶端保留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當用戶端連結到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時,或用戶端連結到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之後,從新無線網路端,用戶端接收包含有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四非存取層訊息。舉例來說,第四非存取層訊息為一行動管理訊息(例如一追蹤區域更新接受(Tracking Area Update Accept))或一會談管理訊息(例如一關閉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請求(Deactivate EPS bearer Context Request)、一封包資料網路端中斷連結拒絕(PDN Disconnect Reject)、一啟動專屬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請求(Activate Dedicated EPS Bearer Context Request)、一修正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請求、(Modify EPS Bearer Context Request)、一承載資源配置拒絕(Bearer Resource Allocation Reject)、或一承載資源修正拒絕(Bearer Resource Modification Reject))。第四非存取層訊息包含有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或不包含有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在一實施例中,在一會談管理訊息(例如一封包資料網路端連結請求(PDN Connectivity Request)訊息)中,用戶端傳送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到長期演進網路端。在一會談管理訊息(例如一啟動預設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請求(Activate Default EPS Bearer Context Request)訊息)中,從長期演進網路端,用戶端接收第一演進封包系統識別。
在一實施例中,若第二非存取層訊息為不包含有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註冊接受訊息,用戶端釋放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及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若第二非存取層訊息為不包含有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註冊接受訊息,用戶端判斷文本被長期演進網路端建立以及關聯於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已被新無線網路端釋放。若第二非存取層為不包含有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註冊接受訊息,用戶端判斷關聯於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被釋放、或未被建立、或不存在於新無線網路端中。也就是說,新無線網路端不重新建立關聯於用於用戶端的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的協定資料單元會談。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40的流程圖,用於一用戶端中,用來處理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流程40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400:開始。
步驟402:傳送一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及一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到一長期演進網路端。
步驟404: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辨識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的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其中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關聯於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步驟406: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關聯於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一資料無線承載。
步驟408:透過該第一資料無線承載,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資料。
步驟410: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辨識一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的一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其中該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關聯於該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步驟412: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關聯於該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第二資料無線承載。
步驟414:透過該第二資料無線承載,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資料。
步驟416:連結到一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
步驟418:當連結到該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時,保留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以及釋放該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步驟420:結束。
如上所述,用戶端連結到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以回應細胞選擇或重選擇、切換或重新導向。在一實施例中,根據切換指令,用戶端保留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以及釋放該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切換指令設定關聯於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第三資料無線承載,但不設定關聯於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資料無線承載。舉例來說,切換指令包含有設定第三資料無線承載的一第二資料無線承載組態,以及包含有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但不包含有設定一資料無線承載的一資料無線承載組態,以及不包含有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從新無線網路端接收的一非存取層訊息(例如上述的第二非存取層訊息),用戶端保留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以及釋放該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舉例來說,非存取層訊息為一註冊接受,以及包含有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但不包含有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在一實施例中,在不同的會談管理訊息中(例如封包資料網路端連結請求訊息),用戶端傳送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及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到長期演進網路端。在不同的會談管理訊息中(例如啟動預設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請求訊息),用戶端接收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
流程30的實施例可應用於流程40,在此不贅述。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50的流程圖,用於一用戶端中,用來處理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流程50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500:開始。
步驟502:傳送一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到一長期演進網路端。
步驟504: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辨識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的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其中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關聯於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步驟506: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關聯於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一資料無線承載。
步驟508:透過該第一資料無線承載,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資料。
步驟510: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一切換指令,其中該切換指令指示該通訊裝置切換到一新無線網路端。
步驟512:當該切換指令包含有關聯於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資料無線承載組態時,保留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步驟514:當該切換指令不包含有該資料無線承載組態時,釋放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
步驟516:結束。
根據流程50,若被接收的切換指令包含有關聯於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資料無線承載組態,用戶端保留關聯於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以及若被接收的切換指令不包含有關聯於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資料無線承載組態,用戶端釋放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也就是說,當從長期演進網路端切換到新無線網路端時,用戶端判斷被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辨識的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被保留。當從長期演進網路端切換到新無線網路端時,用戶端判斷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被釋放。
流程50的實施方式不限於以上所述。以下實施例可應用於流程50。
在一實施例中,當第一切換指令不包含有第一資料無線承載組態時,用戶端釋放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也就是說,用戶端判斷沒有被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辨識的協定資料單元會談在用戶端及新無線網路端之間已被產生。
在一實施例中,用戶端傳送一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到長期演進網路端。從長期演進網路端,用戶端接收辨識一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的一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其中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關聯於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用戶端與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關聯於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二資料無線承載。透過第二資料無線承載,用戶端與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資料。從長期演進網路端,用戶端接收一第二切換指令,其中第二切換指令指示用戶端切換到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包含有設定關聯於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第二資料無線承載的一第二資料無線承載組態,但不包含有關聯於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第三資料無線承載組態。根據第二切換指令,用戶端保留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以及釋放該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第一切換指令與第二切換指令為同一個切換指令,或為不同的切換指令。
流程30及40的實施例可應用於流程50,在此不贅述。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60的流程圖,用於一用戶端中,用來處理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流程60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600:開始。
步驟602:傳送一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及一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到一長期演進網路端。
步驟604: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辨識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的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其中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關聯於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步驟606: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關聯於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一資料無線承載。
步驟608:透過該第一資料無線承載,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資料。
步驟610: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辨識一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的一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其中該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關聯於該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步驟612: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關聯於該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第二資料無線承載。
步驟614:透過該第二資料無線承載,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資料。
步驟616: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一切換指令,其中該切換指令指示用戶端切換到一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包含有設定關聯於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第三資料無線承載的一第三資料無線承載組態,但不包含有設定關聯於該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第四資料無線承載的一資料無線承載組態。
步驟618:根據該切換指令,保留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以及釋放該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步驟620:結束。
流程30~50的實施例可應用於流程60,在此不贅述。
以下實施例可應用於流程30~60的任一流程。
在一實施例中,用戶端與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一第一訊令無線承載(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透過第一訊令無線承載,用戶端接收一切換指令。也就是說,用戶端使第一訊令無線承載被設定以與長期演進網路端的一基地台通訊(例如傳送或接收)。當連結到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時,用戶端與新無線網路端設定一第二訊令無線承載。在第二訊令無線承載上,用戶端傳送一切換完成訊息(例如無線資源控制重新設定完成)到新無線網路端,以回應切換指令。
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本發明的精神加以結合、修飾及/或變化以上所述的實施例。舉例來說,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地基於用戶端的實施例創造網路端新的實施例,或基於網路端的實施例創造用戶端新的實施例。前述的陳述、步驟及/或流程(包含建議步驟)可透過裝置實現,裝置可為硬體、軟體、韌體(為硬體裝置與電腦指令與資料的結合,且電腦指令與資料屬於硬體裝置上的唯讀軟體)、電子系統、或上述裝置的組合。舉例來說,裝置可為通訊裝置20。任一前述流程可被編譯成程式代碼214。
綜合以上所述,本發明提供裝置及方法,用來處理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當改變駐紮的網路端時,用戶端保留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使用戶端可應用從原本的網路端接收的組態。因此,本領域的問題可被解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30:流程
300、302、304、306、308、310、312、314、316、318、320、322:步驟

Claims (9)

  1. 一種通訊裝置,用來處理一演進封包系統(evolved packet system,EPS)承載文本(EPS bearer context),包含有:至少一儲存裝置;以及至少一處理電路,耦接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儲存裝置儲存,以及該至少一處理電路被設定以執行以下指令:傳送一第一協定資料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會談識別(identity,ID)(PDU Session ID)到一長期演進(long-term evolution,LTE)網路端;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辨識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EPS bearer)的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EPS bearer ID),其中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關聯於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關聯於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一資料無線承載(data radio bearer,DRB);透過該第一資料無線承載,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資料;連結到一新無線(new radio,NR)網路端,以及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當連結到該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時,保留(keep)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與該新無線網路端,設定關聯於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第二資料無線承載;連結到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該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當連結到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該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時,保留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以及當連結到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該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時,設定關聯於 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三資料無線承載。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指令另包含有:連結到該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以回應一切換(handover)、一細胞選擇(cell selection)或重選擇(reselection)、或一重新導向(redirection);以及連結到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以及從該新無線網路端中斷連結,以回應該切換、該細胞選擇或重選擇、或該重新導向。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指令另包含有:從一第一基地台(base station,BS),接收用於該切換的一切換指令(handover command),其中該切換指令設定該通訊裝置切換到一第二基地台的一第一細胞,以及設定該第二資料無線承載;根據該切換指令,連結到該第二基地台的該第一細胞,以及設定該第二資料無線承載;透過該第一細胞,傳送一切換完成訊息(handover complete message)到該第二基地台;在該新無線網路端中,透過該第二資料無線承載,與該第二基地台通訊資料;以及當根據該切換指令連結到該新無線網路端時,保留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指令另包含有:從一第一基地台,接收用於該重新導向的一重新導向指令(redirection command),其中該重新導向指令指示該新無線網路端的一細胞、該新無線網路端的一頻率(frequency)、或重新選擇該新無線網路端;根據該重新導向指令,進入一閒置模式(idle mode),以及連結到該新無線網路端的該細胞;在該新無線網路端中,從一第二基地台,接收一資料無線承載組態(DRB configuration);以及根據該資料無線承載組態,設定該第二資料無線承載。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指令另包含有:傳送一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到該長期演進網路端;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辨識一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的一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其中該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關聯於該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一第四資料無線承載關聯於該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透過該第四資料無線承載,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資料;連結到該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以及當連結到該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時,保留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以及釋放該第二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二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
  6. 一種通訊裝置,用來處理一演進封包系統(evolved packet system,EPS)承載文本(EPS bearer context),包含有:至少一儲存裝置;以及 至少一處理電路,耦接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儲存裝置儲存,以及該至少一處理電路被設定以執行以下指令:傳送一第一協定資料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會談識別(identity,ID)(PDU Session ID)到一長期演進(long-term evolution,LTE)網路端;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辨識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EPS bearer)的一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EPS bearer ID),其中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關聯於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關聯於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的一第一資料無線承載(data radio bearer,DRB);透過該第一資料無線承載,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通訊資料;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一切換指令(handover command),其中該切換指令指示該通訊裝置切換到一新無線(new radio,NR)網路端;當該切換指令包含有關聯於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的一資料無線承載組態(DRB configuration)時,保留(keep)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及該第一協定資料單元會談識別;以及當該切換指令不包含有該資料無線承載組態時,釋放該第一演進封包系統承載識別。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指令另包含有:透過一細胞,傳送一切換完成訊息(handover complete message)到一基地台(base station,BS)。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指令另包含有:與該長期演進網路端,設定一第一訊令無線承載(signaling radio bearer, SRB);以及透過該第一訊令無線承載,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接收該第一切換指令。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指令另包含有:當連結到該新無線網路端以及從該長期演進網路端中斷連結時,與該新無線網路端,設定一第二訊令無線承載;以及透過該第二訊令無線承載,傳送一切換完成訊息到該新無線網路端,以回應該切換指令。
TW107139463A 2017-11-08 2018-11-07 處理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的裝置及方法 TWI6938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82962P 2017-11-08 2017-11-08
US62/582,962 2017-11-08
US16/181,186 2018-11-05
US16/181,186 US10292078B1 (en) 2017-11-08 2018-11-05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n evolved packet system bearer contex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9435A TW201919435A (zh) 2019-05-16
TWI693856B true TWI693856B (zh) 2020-05-11

Family

ID=64267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9463A TWI693856B (zh) 2017-11-08 2018-11-07 處理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的裝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92078B1 (zh)
EP (2) EP3672325A1 (zh)
CN (1) CN109756941B (zh)
TW (1) TWI6938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9022554A2 (pt) * 2017-05-09 2020-05-1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étodos realizados por um primeiro e segundo nós, primeiro e segundo nós, e,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JP7262941B2 (ja) * 2018-08-06 2023-04-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JP7296236B2 (ja) * 2019-03-29 2023-06-22 Hapsモバイル株式会社 Haps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マルチフィーダリンク構成及びその制御
CN114125952A (zh) * 2020-08-26 2022-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承载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709682B (zh) * 2021-08-10 2023-04-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呼叫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60675A (zh) * 2021-09-03 2021-11-16 中盈优创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5g专线承载网段自动开通方法及装置
US11902366B2 (en) 2022-05-25 2024-02-13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dynamic multi-factor soft lock on user identifier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42362A1 (ko) * 2016-02-17 2017-08-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위치 등록 관련 메시지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55612B2 (en) * 2008-02-11 2015-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Quality of service continuity
KR101598261B1 (ko) * 2010-09-20 2016-02-26 블랙베리 리미티드 회선 교환 폴백 동작 중에 패킷 교환 서비스 연속성을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9743319B2 (en) * 2014-11-12 2017-08-22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network configurations
CN105992290B (zh) * 2016-04-28 2019-11-0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及其网络切换方法
CN106899582B (zh) * 2017-02-13 2020-05-12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LTE-Advanced Pro系统实现LWA功能的协议配置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42362A1 (ko) * 2016-02-17 2017-08-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위치 등록 관련 메시지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3GPP TS 23.502 V1.2.0,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Procedures for the 5G System; Stage 2(Release 15)",2017-09
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3GPP TS 23.502 V1.2.0,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Procedures for the 5G System; Stage 2(Release 15)",2017-09 ZTE, "TS 23.501 P-CR to Discussion and proposal on the UE and network behaviour for SR only mode UE.", SA WG2 Meeting #S2-121, S2-173472, 15-19 May 2017 *
ZTE, "TS 23.501 P-CR to Discussion and proposal on the UE and network behaviour for SR only mode UE.", SA WG2 Meeting #S2-121, S2-173472, 15-19 May 20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41591A1 (en) 2019-05-09
CN109756941A (zh) 2019-05-14
CN109756941B (zh) 2021-11-23
EP3484205A1 (en) 2019-05-15
TW201919435A (zh) 2019-05-16
EP3672325A1 (en) 2020-06-24
US10292078B1 (en) 2019-05-14
EP3484205B1 (en) 2024-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3856B (zh) 處理演進封包系統承載文本的裝置及方法
US20230354454A1 (en) Re-Establishment of Component Carrier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152089B (zh) 处理在长期演进网络端及网络端间的移动性的通信装置及网络端
US10575349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new radio connection in inter-system mobility
CN108289314B (zh) 处理移动性中的协议数据单元连线的装置及方法
US20200187298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by using relay terminal
CN109862617B (zh) 处理完全配置的装置及方法
TWI657679B (zh) 處理系統間行動中的封包資料流的裝置及方法
US11218929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464060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eestablishment
CN108990100B (zh) 处理双连接中的测量配置的装置及方法
US10736161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 and signaling radio bearer
CN107466116B (zh) 处理连结转换的装置及方法
TWI686095B (zh) 處理新無線能力的裝置及方法
EP2809109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radio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660142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nection
KR101921323B1 (ko) 셀룰러 이동통신시스템 기반의 디바이스 투 디바이스 통신 단말간의 동기 설정 방법
CN114902730A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GB2621559A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