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3852B - 設備、方法、及程式 - Google Patents

設備、方法、及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3852B
TWI693852B TW105112446A TW105112446A TWI693852B TW I693852 B TWI693852 B TW I693852B TW 105112446 A TW105112446 A TW 105112446A TW 105112446 A TW105112446 A TW 105112446A TW I693852 B TWI693852 B TW I6938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frequency
control system
frequency usage
co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2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42688A (zh
Inventor
古市匠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42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26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3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385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6Interfacing a lo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STB or one or more peripheral devices inside the home
    • H04N21/4363Adapting the video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Bluetooth® network
    • H04N21/43637Adapting the video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Bluetooth® network involving a wireless protocol, e.g. Bluetooth, RF or wireless LAN [IEEE 802.11]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04W64/006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g. for direction or speed determ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3Control signaling related to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client,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e.g. transmitting basic layer and enhancement layers over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s, setting up a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via Internet between remote STB'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ddressing
    • H04N21/643Communication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提供有一種設備,其獲得指示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的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以及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第一通訊節點有關。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係包含在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Description

設備、方法、及程式 〔相關申請案之對照〕
此申請案主張2015年5月8日所申請之日本優先權專利申請案JP 2015-095816的權益,該申請案的全部內容將結合於本文以供參考。
本發明有關設備、方法、及程式。
為減緩頻率資源之未來短缺的措施之一在於頻率的二次使用,其已被有力地研究。頻率的二次使用意指的是,以較高優先序分配至一系統的所有或一部分頻道被另一系統在第二位地使用。一般而言,其頻道係以較高優先序分配的系統被稱作第一系統,而在第二位地使用該等頻道的另一系統則被稱作第二系統。
TV空白頻譜係預期將被二次使用之頻道的實例。TV空白頻譜意指被分配至用作第一系統的TV廣播系統,但並未由該TV廣播系統所局部性地使用之頻道。 藉由允許第二系統使用TV空白頻譜,可獲得頻率資源之有效率的利用。用於允許TV空白頻譜的二次使用之實體層(PHY)及MAC層中的無線存取方案,具有諸如IEEE 802.22、IEEE 802.11af、歐洲電腦製造商協會(ECMA)-392(CogNea)、及其類似者之複數個標準。
IEEE 802.19工作組群已聚焦在使用不同無線存取方案之複數個第二系統的順利共存上。例如,在IEEE 802.19工作組群中,用於第二系統之共存的功能被劃分成為三個功能實體,亦即,共存管理器(CM)、共存致能器(CE)、以及共存發現及資訊伺服器(CDIS)。CM主要係用於共存決策的功能實體。CE係用作介面之功能實體,用以中介命令的傳輸或CM與第二使用節點間的資訊交換。CDIS係用作伺服器之功能實體,用於以集中方式管理複數個第二系統的資訊。CDIS亦具有鄰近發現功能,用以發現可能互相干擾之鄰近的第二系統。
對於該等功能實體,下文所敘述的PTL1揭示避免在CDIS上之負載集中的技術,該CDIS上之負載集中係由於相互合作的複數個功能實體執行鄰近發現而發生。
〔引例表〕 〔專利文件〕 〔PTL 1〕
WO 2012/132804
在PTL 1中所提出之用於第二系統之共存的技術最近已被相當發展,惟,對於在各種情況中達成順利共存而言,卻完全不符合要求。例如,針對第二系統的共存之目的,並沒有符合要求的技術被提出用以在複數個第二系統之間交換資訊。
考慮到上述情況,本發明提出能在複數個第二系統間順利交換資訊之新穎及改善的設備、方法、及程式。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有一種設備,其獲得指示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通訊節點係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以及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第一通訊節點有關。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係包含在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有一種方法,其包含:獲得指示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通訊節點 係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以及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第一通訊節點有關,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係包含在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有一種程式指令,用以致使電腦:獲得指示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通訊節點係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以及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第一通訊節點有關,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係包含在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如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資訊可在複數個無線系統之間順利地交換。應注意的是,上述功效無需一定要受限制,且需在本說明書中被引進的任何功效,以及可由本說明書所預期的其他功效,可伴隨或取代該等功效而被顯示。
1‧‧‧通訊系統
10‧‧‧通訊控制設備
110‧‧‧第一通訊單元
120‧‧‧第二通訊單元
130‧‧‧處理單元
132‧‧‧發現單元
134‧‧‧資訊共享單元
20‧‧‧地理位置的資料庫
30‧‧‧第二使用節點
40‧‧‧服務區域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通訊系統之綜覽的解說圖式;第2圖係解說圖式,用以描繪為協助共存之三個功能實體間的連接;第3圖係依據比較實例之架構的說明圖式;第4圖係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的說明圖式;第5圖係方塊圖,用以描繪依據此實施例之通訊控制設備的組態實例;第6圖係描繪CoE之介面的參考模型實例之圖式;第7圖係描繪CoE之介面的參考模型實例之圖式;第8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鄰近發現請求程序;第9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CoE發現程序;第10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CoE發現程序;第11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共享資料請求程序;第12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CoE間之資料交換請求程序;第13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CoE間之資料指示程序;第14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頻譜使用資訊請求程序;第15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頻譜使用資訊指示程序;第16圖係順序圖,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程序的一般流程之實例; 第17圖係順序圖,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發現處理的流程;第18圖係順序圖,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資訊交換處理的流程之實例;第19圖係順序圖,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資訊交換處理的流程之實例;第20圖係用以說明用於共享頻帶的各子頻道之共存的圖式;第21圖係用以說明用於共享頻帶的各子頻道之共存的圖式;第22圖係用以說明用於共享頻帶的各子頻道之共存的圖式;第23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CoE間之以優先序為基礎的資訊請求程序;第24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CoE間之以優先序為基礎的資訊指示程序;第25圖係依據第一變化例之架構的說明圖式;第26圖係依據第二變化例之架構的說明圖式;第27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變化例之用於外部實體的程序;第28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變化例之用於外部實體的程序;第29圖係依據第三變化例之架構的說明圖式;第30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 的使用情況;第31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的使用情況;第32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的使用情況;第33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的使用情況;第34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的使用情況;以及第35圖係方塊圖,用以描繪伺服器之概要組態的實例。
在下文中,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將參照附圖而被詳細敘述。應注意的是,在此說明書及附圖中,具有實質相同功能和結構之結構性元件係以相同的參考符號表示,且該等結構性元件的重複解說將被省略。
應注意的是,在此說明書及附圖中,具有實質相同功能和結構的元件係有時使用相同符號之後的不同字母而予以相互區分。例如,若有必要時,具有實質相同功能和結構的元件(例如,通訊控制設備10A及10B)係彼此互相區分。惟,當並不特別需要區分具有實質相同功能和結構的元件時,則單獨地附加相同的參考符號。例如,當並不特別需要彼此互相區分通訊控制設備10A及 10B時,則單純地稱呼各設備為通訊控制設備10。
請注意的是,說明將以以下順序提供。
1. 綜覽
1.1. 系統之一般組態
1.2. 許可之說明
1.3. 功能實體之說明
1.4. 技術問題
2. 第一實施例
2.1. 架構
2.2. CoE之組態的實例
2.3. CoE的技術特徵
2.4. 程序
3. 變化例
4. 使用情況
5. 應用
6. 結論
〈〈1. 綜覽〉〉 〈1.1. 系統之一般組態〉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通訊系統之綜覽的解說圖式。
請參閱第1圖,所顯示的是包含在第二系統A中之複數個第二使用節點30A,及包含在第二系統B中之複數個第二使用節點30B。如第1圖中所示,大致地, 該等第二使用節點30係諸如基地台、存取點、或其類似者之發射器台。其係發射器台之第二使用節點30A提供第二系統A的服務至接收器台,該接收器台係位在服務區域40A中。同樣地,其係發射器台之第二使用節點30B提供第二系統B的服務至接收器台,該接收器台係位在服務區域40B中。在以下的說明中,發射器台及接收器台可被統稱為第二使用節點。
第二使用節點30A及30B係分別連接至通訊控制設備10A及10B。通訊控制設備10係為了要控制複數個第二系統之共存而被引進的設備,該複數個第二系統使用所分配至第一系統的頻道。通訊控制設備10A及10B係連接至地理位置的資料庫(GLDB)20。該GLDB 20具有通知各第二系統可用頻率之列表及/或傳輸功率的功能,且通常保護該第一系統(現任保護)。例如,通訊控制設備10自GLDB 20獲得所分配至第一系統及可用於第二使用的頻帶,且致使由通訊控制設備10所管理及/或控制(在下文中亦簡稱做“旗下管理”)的第二系統使用該頻帶。
應注意的是,第一系統的實例包含TV廣播系統、節目製作及特別活動(PMSE)、雷達(軍用雷達,艦載雷達,氣象雷達,等等)、固定衛星服務(FSS)、地球探測衛星服務(EESS)、及其類似者。
在此,複數個第二系統的服務區域40(亦即,40A及40B)可在地理上重疊,此外,其中所使用的 頻帶可重疊。特別地,例如,其中長期演進技術(LTE)服務係由操作者所提供之區域,與其中Wi-Fi服務係由另一操作者所提供之區域可重疊。
在此實施例中,假定的是,在該情勢中,所分配至第一系統之所有的或一部分的頻帶係由彼此互相合作的一或多個第二系統在第二位地使用。為達成此,理想的是,資訊可在複數個第二系統之間順利地交換。
〈1.2. 許可之說明〉
一般而言,對使用頻率之許可係由各個國家中的頻率管理權力機構所授與。許可的實例形式係顯示於第1表中。
Figure 105112446-A0202-12-0010-1
第1表係描繪於CEPT,“ECC報告132:”非獨 佔性許可,免許可,及公共用“,Moscow,2009年6月,<URL:http://www.erodocdb.dk/docs/doc98/official/Pdf/ECCRep132.pdf>中。“個別許可”係一般稱作“授權”之體制,其中需要許可的授與。例如,許可係依據此體制而被授與第一系統。例如,此體制係施加至行動通訊操作者、廣播操作者、及其類似者。另一方面,“免許可”係一般稱作“無許可證”之體制,其中不需要許可的授與。例如,典型的無線局部區域網路(WLAN)裝置、藍牙(註冊商標)裝置、及其類似裝置係使用於此體制中。“非獨佔性許可”係其中通常授與非獨佔性許可證之體制。
此實施例係關於在“一般授權”下操作的無線系統。應注意的是,在“一般授權”下操作的無線系統可包含例如,在“47 C.F.R.第15條”中所指明的裝置。該等裝置的實例包含在子部分C中所指明的意圖輻射器(900MHz,2.4GHz,及5.8GHz頻帶)、在子部分E中所指明的免許可國家資訊基礎結構裝置(5GHz頻帶)、及在子部分H中所指明的電視頻帶裝置。此外,在“一般授權”下操作的無線系統可包含例如,在“47 C.F.R.第96條”中所指明的裝置。做為該等裝置,例如,市民寬帶無線電服務裝置(CBSD)正在被指明。該“47 C.F.R.第96條”係FCC法規(3.5GHz SAS),其正在被建立且可參考<URL:http://apps.fcc.gov/ecfs/comment/view?id=60001029680>。而且,在“一般授權”下操作的無線系統可包含例如,將在不久的未來被添加或界定於上述法 規中的裝置。換言之,依據此實施例的技術係針對由“一般授權”體制所涵蓋之所有可能的裝置。
應注意的是,頻率的二次使用係設置在“非獨佔性許可”體制中。在此,將敘述在“一般授權”下操作,且在“非獨佔性許可”體制中執行頻率的二次使用之無線系統的複數個第二系統之共存。當然,依據此實施例之技術亦可應用至“一般授權”下且在“免許可”體制中操作的無線系統。
〈1.3. 功能實體之說明〉
第2圖係解說圖式,用以描繪為協助共存之三個功能實體間的連接。如第2圖中所示,在IEEE 802.19.1中,為協助第二系統之共存的功能係劃分成為三個功能實體,亦即,CM、CE、及CDIS。
(1)共存管理器(CM)
CM係對於共存做成決定的功能實體。CM獲得關於第一系統之資訊、關於可用頻道之資訊、及關於第二系統之資訊。CM自CDIS、另一CM、第二使用節點(透過CE而存取)、或其類似者,獲得該等項目之資訊。該CM根據該等項目之資訊,而決定什麼頻道將由第二使用節點在自身管理下所使用以操作第二系統。該CM可對於各第二使用節點進一步決定額外的控制參數,諸如最大傳輸功率、建議無線存取方案、位置資料更新周期、及其類似 者。之後,該CM致使各第二使用節點依據該等決定之參數,而操作或重新組構第二系統。
(2)共存致能器(CE)
CE係用作介面的功能實體,用以中介CM與第二使用節點間之命令的傳輸或資訊的交換。例如,CE轉換由第二使用節點所具有之資訊成為允許CM使用該資訊的形式,以及傳輸該轉換之資訊至CM。CE亦轉換來自CM之用於第二系統之共存的指令成為允許第二使用節點執行該指令的形式,以及傳輸該轉換之指令至該第二使用節點。
(3)共存發現及資訊伺服器(CDIS)
CDIS係用作伺服器之功能實體,用以管理關於複數個第二系統的資訊。例如,CDIS透過CE及CM而從各第二使用節點收集關於第二系統的資訊。該CDIS亦從GLDB 20收集關於第一系統的資訊及關於可用頻道的資訊。之後,該CDIS累積所收集之資訊於資料庫中。由CDIS所累積之資訊係在由CM所執行之用於共存的決策期間使用。CDIS可自複數個CM選擇主CM(以集中方式控制複數個CM並執行決策的CM)。CDIS亦具有鄰近發現功能,用以偵測可能相互干擾之鄰近的第二系統。
上述三個功能實體的至少一者係設置在第1圖之通訊控制設備10的各者中。應注意的是,該等功能實體的一部分可被設置在各第二使用節點30中。選擇性 地,該等功能實體的一部分可被設置在包含GLDB20之相同設備中。
應注意的是,上述三個功能實體可被統稱為共存系統。該共存系統在其管理下協助第二系統的共存。
(4)空白頻譜物件(WSO)
WSO係第二使用節點。在IEEE Std 802.19.1-2014中,WSO表示電視空白頻譜(TVWS)裝置或TVWS裝置的網路。在此實施例中,WSO並未受限於TVWS裝置或TVWS裝置的網路,且被假定為意指第二系統之任何第二使用節點或任何網路。為了要接收共存服務,亦即,用於第二系統之共存的服務,WSO係透過CE而被連接至CM。應注意的是,WSO係通訊節點之類型。
(5)註冊地點保全伺服器(RLSS)
RLSS係本地伺服器,用以防止終端之間的干擾。WSO係透過RLSS而被連接至GLDB 20。RLSS係指明於IEEE Std 802.11af中,其係提供用於TVWS之無線存取方案的標準。在IEEE Std 802.19.1-2014中,RLSS係儲存依據地理位置而被組織之資訊的實體,且存取及管理資料庫,該資料庫儲存用於一或多個基本服務集的操作參數和位置。
在上文中,已敘述各功能實體的細節。該等功能實體可使用介面而彼此互相交換資訊。如第2圖中所 示,CE及WSO/RLSS可透過介面A而交換資訊。CM及CE可透過介面B1而交換資訊。CM及CDIS可透過介面B2而交換資訊。CM可透過介面B3而交換資訊。CM及空白頻譜資料庫可透過介面C而交換資訊。
〈1.4. 技術問題〉
為了要允許複數個第二系統間之資訊的順利交換,控制及管理第二系統的共存系統可交換資訊。該架構之似真實的實例係顯示於第3圖中。
第3圖係用以描繪依據比較實例之架構的圖式。在第3圖中所示的比較實例中,包含在管理不同之第二系統的共存系統中之CM具有介面於其間。惟,此架構具有以下之潛在的缺點。
(1)不同的輪廓
在IEEE Std 802.19.1-2014中,所提供的係具有不同程序及/或信息之三個輪廓。因此,不同的共存系統可使用不同的輪廓。而且,連接包含在第3圖中所示的兩個共存系統中之CM的介面可與介面B3相似。雖然可在具有不同輪廓的CM之間連接介面,但該標準並不允許用於共存之資訊的交換。因此,不容易藉由在複數個共存系統之間交換資訊,特別地,藉由在具有不同輪廓的CM之間交換及交涉資訊,而達成複數個第二系統的共存。
(2)資訊安全性
用於共存系統的管理器(典型地,操作者)需安全地管理由該管理器本身所儲存之資訊。CDIS具有資料庫功能,且因此,應假定的是,用於共存系統的管理器具有且管理它們自己的CDIS。應注意的是,CM並不具有用以執行安全通訊之功能。因此,當包含在由不同管理器所管理之不同的共存系統中之CM係藉由介面B3而被直接連接在一起時,則應被安全管理的資訊存在有洩漏的風險。
因此,依據本發明實施例之架構已考慮到上述情況而被做成。在IEEE Std 802.19.1-2014中,僅假設其中只提供一CDIS,複數個CM被連接至單一CDIS,及介面係設置在各CM之間的情況。然而,對其中複數個CM被連接至不同的CDIS之情況,則具有前述的風險。為了要解決此,在此實施例中,於其中複數個CM係連接至不同CDIS之情況中,適當的介面被設置在各CM之間。結果,例如,共存系統可適應輪廓之間的差異,並交換資訊,且同時,獲得資訊安全性。
〈〈2. 第一實施例〉〉 〈2.1. 架構〉
第4圖係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的說明圖式。如第4圖中所示,在依據此實施例的架構中,其係額外之功能實體的協調致能器(CoE)被引進到共存系統內。此外,亦引進用以連接CoE及CM之介面B4,以及用以連接CoE及 CoE之介面D。CoE可被設置在第1圖中所示的通訊控制設備10、第二使用節點30、包含GLDB 20的相同設備、或任何其他設備中。雖然並未顯示於第3圖中,但介面可如第2圖中一樣地被設置在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中的GLDB與CM之間。
應注意的是,在此實施例中,頻率使用控制系統對應諸如,共存系統或其類似者之無線系統。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對應第一共存系統(共存系統1)。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對應第二共存系統(共存系統2)。通訊節點對應WSO或類似者,其係通訊節點。通訊控制決定單元對應CM。通訊控制單元對應CE。資料庫對應CDIS。設備對應CoE。第一CM、第一CE、第一CDIS、及第一CoE意指包含在第一共存系統中之CM、CE、CDIS、及CoE。同樣地,第二CM、第二CE、第二CDIS、及第二CoE意指包含在第二共存系統中之CM、CE、CDIS、及CoE。應注意的是,在該等用語之間的對應關係僅係根據IEEE Std 802.19.1-2014之實例。現將描述包含在第一共存系統中之CoE。
〈2.2. CoE的組態實例〉
現將參照第5至7圖而敘述CoE的組態實例。
第5圖係方塊圖,用以描繪依據此實施例之通訊控制設備10的組態實例。在第5圖中所示的通訊控制設備10包含CoE。雖然在第5圖中係顯示與CoE有關 聯之元件,但通訊控制設備10可包含與CM、CE、及/或CDIS有關聯之元件。如第5圖中所示,通訊控制設備10包含第一通訊單元110、第二通訊單元120、及處理單元130。
第一通訊單元110係通訊介面,用以中介通訊控制設備10與第二使用節點30或其類似物之間的通訊。該第一通訊單元110支援任何無線或有線的通訊協定,且在一或多個第二使用節點30之間建立通訊連接。
第二通訊單元120係通訊介面,用以中介與另一通訊控制設備10的通訊。該第二通訊單元120支援任何無線或有線的通訊協定,且與對應包含在相同的共存系統中之CM、CE、或CDIS的另一通訊控制設備10建立通訊連接。該第二通訊單元120亦與對應包含在不同的共存系統中之CoE的另一通訊控制設備10建立通訊連接。
處理單元130提供通訊控制設備10的各種功能。處理單元130包含發現單元132及資訊共享單元134。應注意的是,除了該等元件之外,處理單元130可進一步包含其他元件。換言之,除了該等元件的操作外,處理單元130可執行其他操作。處理單元130的功能將在下文詳細敘述。
第6圖係描繪CoE之介面的參考模型實例之圖式。如第6圖中所示,CoE可包含服務存取點(SAP)的其中一者,該服務存取點(SAP)包含CoE-SAP及Com-SAP。應注意的是,CoE-SAP係相對於介面功能的 SAP,以及Com-SAP係相對於通訊功能的SAP。
第7圖係描繪CoE之介面的參考模型實例之圖式。如第7圖中所示,CoE可具有兩個SAP。選擇性地,CoE可具有三個或更多個SAP。
〈2.3. CoE的技術特徵〉 (1)發現功能
發現單元132具有獲得指示通訊節點(例如,第二使用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之功能,該通訊節點係由與第一共存系統有關聯的第二共存系統所管理。換言之,發現單元132提供相對於其中共存將被達成之另一第二系統的發現功能。如在此所使用的,與第一共存系統有關聯的第二共存系統意指與該第一共存系統不同的另一共存系統,其中在該等共存系統之管理下的第二系統正彼此互相干擾或可能彼此互相干擾,或該等共存系統的服務區域重疊,或其類似者。此功能可藉由例如,下文所敘述的CoE發現程序而被實施。
特別地,發現單元132根據來自第一CM的請求信號而通知第二CM發現信號。之後,發現單元132通知第一CM指示由第一共存系統所管理之第二使用節點周圍的鄰近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偵測係由已被通知發現信號之第二CM所執行。此功能可藉由例如,下文所敘述的鄰近發現請求程序及CoE發現程序而予以實施。在此,來自該第一CM的請求信號係根據由該第一共存系 統所管理之第二使用節點所執行的量度結果,或由用以控制該第二使用節點之該第一CM所執行的計算結果,而被傳送。因此,CM可在必要時使用共存的發現功能。
(2)資訊共享功能
資訊共享單元134具有通知包含在第二共享系統中之第二CM第一可共享資訊的功能,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第一共存系統所管理之通訊節點有關,且其係由包含在該第一共享系統中之第一CDIS或第一CM所保持。此功能可藉由例如,下文所敘述的共享資料請求程序、CoE間之資料指示程序、及頻譜使用資訊指示程序,而予以實施。應注意的是,其係與由第一共存系統所管理的第二使用節點之頻率的第二使用有關之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亦被稱做第一頻率第二使用資訊。資訊共享單元134可從該第一頻率第二使用資訊產生該第一可共享資訊。
選擇性地,資訊共享單元134可通知第一CM第二可共享資訊,該第二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二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二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發現單元132所獲得之資訊所指示的通訊節點有關,且其係由包含在第二共享系統中之第二CDIS或第二CM所保持。此功能可藉由例如,下文所敘述的頻譜使用資訊請求程序、CoE間之資料交換請求程序、及共享資料請求程序,而予以實施。應注意的是,其係與由第二共存系統所管理的第二使用節點 之頻率的第二使用有關之第二頻率使用資訊,亦被稱做第二頻率第二使用資訊。該第二可共享資訊可由該第二頻率第二使用資訊所產生。
應注意的是,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共存系統分享至第二共存系統的資訊。第二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二共存系統分享至第一共存系統的資訊。當第一可共享資訊並非與第二可共享資訊特別不同時,則該等項之資訊係在下文中簡稱為可共享資訊。第一頻率第二使用資訊係第二使用節點在第一共存系統之管理下的資訊,以及第二頻率第二使用資訊係第二使用節點在第二共存系統之管理下的資訊。當第一頻率第二使用資訊並非與第二頻率第二使用資訊特別不同時,則該等項之資訊係在下文中簡稱為頻率第二使用資訊。此同樣適用於該頻率使用資訊。
該頻率第二使用資訊通常意指由CDIS或CM所管理的資訊。指示第二系統(或第二使用節點)之至少地理位置、可用頻率(操作頻率,帶寬,可用頻率列表)、傳輸功率(最大EIRP,天線增益)、及無線存取方案的頻率第二使用資訊係所希望共享的。此外,指示第二系統(或第二使用節點)之總數及覆蓋範圍的頻率第二使用資訊亦係所希望共享的。應注意的是,頻率使用資訊一般係由CDIS或CM所管理,且除了頻率第二使用資訊之外,還包含諸如除了第二使用節點之外的通訊節點之地理位置、可用頻率、或其類似者的資訊。
當報告可共享資訊時,資訊共享單元134可 報告指示該可共享資訊與先前報告之資訊間的差異。因而,降低了通訊量。應注意的是,此差異係由CM所提取,其係頻率第二使用資訊的來源。換言之,CoE可不包含儲存單元。
應注意的是,資訊共享單元134可根據第一頻率第二使用資訊而產生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藉由自第一頻率第二使用資訊選擇第一可共享資訊,或轉換第一頻率第二使用資訊成為第一可共享資訊,而被產生。選擇性地,該第一可共享資訊可由例如,第一CM所產生。該可共享資訊可藉由例如,下文所敘述之共享資料請求程序而被產生。
該可共享資訊可係對應於被通知該資訊的共存系統中所使用之輪廓的資訊。例如,當CoE本身所屬之共存系統及報告可共享資訊之共存系統使用不同的輪廓時,資訊共享單元134選擇該等不同輪廓共用的資訊,做為可共享資訊。選擇性地,資訊共享單元134可藉由轉換使用於CoE本身所屬之共存系統的輪廓中之資訊,成為可被使用於報告可共享資訊之共存系統中所使用的輪廓中之形式,而產生可共享資訊。因而,適應輪廓間之差異的資訊被共享,且因此,用於共存之資訊可在使用不同輪廓的共存系統之間被交換。
選擇性地,該可共享資訊可係所允許之將被發布至被通知該資訊的共存系統之資訊。例如,資訊共享單元134可選擇所允許之將被發布至其他共存系統的資 訊,做為可共享資訊。選擇性地,資訊共享單元134可轉換(例如,掩蓋、改變、等等)所有或一部分的資訊,以致使該資訊被允許將被發布至其他的共存系統。因而,僅係建立資訊安全性的資訊被共享,且因此,用於共存之資訊可在由不同管理器所管理的共存系統之間被安全地交換。
選擇性地,該可共享資訊可係來自其中無法識別諸如例如,無線系統或其類似物之擁有者的個人私密性之資訊。例如,關於位置資訊,由個人所私密使用之存取點的位置資訊並非可共享資訊,因為個人私密性可由該位置資訊所識別。另一方面,商用之存取點(例如,載波Wi-Fi的存取點、基地台、等等)的位置資訊係可共享資訊,因為個人私密性無法從該位置資訊識別。因而,資訊是否可共享係根據個人私密性是否可被識別而決定,且因此,資訊可予以共享,同時,私密性被保護。
當所給定至由第一共存系統所管理之第二使用節點所使用的頻帶之至少一部分的許可或優先序已改變時,資訊共享單元134可通知使用該頻帶之另一共存系統中之CM關於該許可或優先序的資訊。例如,當由共存系統或其管理器所管理的第二系統已由國家監管機構授與用於共享頻帶之一部分的許可時,CoE可通知使用該頻帶之另一共存系統中的CoE該情況。例如,當在某一地理區域中的共享頻帶之一部分的獨家使用許可已由NRA所授與時,則此通知請求另一共存系統停止使用相同的地理區 域和相同的頻帶,以及使用不同的地理區域或不同的頻帶。該通知允許共存根據所授與之許可。此同樣適用於優先序。此功能可藉由例如,下文所敘述的CoE間之以優先序為基礎的資訊指示程序及CoE間之以優先序為基礎的資訊請求程序,而被實施。
(3)通訊功能
如第4圖中所示,CoE可包含在各共存系統中。在此情況中,發現單元132及資訊共享單元134透過另一CoE而與包含在另一共存系統中之CM通訊,該另一CoE係包含在該共存系統中。因而,CoE可作用成為相對於共存系統的外面之介面。
選擇性地,如下文所描述之第25圖中所示,CoE可不包含在任何共存系統中,且可獨立於共存系統之外而被設置。在此情況中,發現單元132及資訊共享單元134透過另一CoE而與包含在各共存系統中之CM通訊。因而,CoE可作用成為連接共存系統的外部介面。
選擇性地,如下文所描述之第26圖中所示,外部實體可被設置在共存系統的外面。在此情況中,資訊共享單元134可通知外部實體可共享資訊。更特別地,資訊共享單元134可根據來自外部實體的請求,而有規律地或不規律地通知該外部實體可共享資訊。
〈2.4. 程序〉
其次,將敘述伴隨著CoE的引入而被引進之程序的實例。應注意的是,下文所使用的程序和所通訊之信息的名稱僅係用於描繪之目的,且任何其他的名稱均可予以使用。
(1)鄰近發現請求程序
此程序係用以允許CM透過介面D而請求CoE發現另一CoE。此程序係在同一共存系統中使用。
第8圖係用以說明鄰近發現請求程序的解說圖式。如第8圖中所示,CM傳送鄰近發現請求至CoE(步驟S10)。其次,CoE傳送鄰近發現回應至CM(步驟S12)。
該鄰近發現請求可包含CM的識別資訊(ID)、IP位址、埠號碼、管理器ID(操作者ID)、指示發現被執行之區域的目標區域資訊、及其類似者。
該鄰近發現回應可包含CoE的ID、IP位址、埠號碼、資訊可共享性旗標(真/假)、管理器ID(操作者ID)、及其類似者。該資訊可共享性旗標係指示在共存系統管理之下,有關通訊節點的資訊是否可與另一共存系統共享之資訊。該資訊是否將被共享(例如,是否請求另一CoE共享該資訊)係根據該資訊可共享性旗標,而予以決定。CoE可傳送資訊可共享性旗標至CM,該資訊可共享性旗標係使用下文所敘述之CoE發現程序而自另一CoE獲得,該資訊可共享性旗標係包含在鄰近發現回 應中。選擇性地,CoE可獨自決定資訊可共享性旗標,並傳送該資訊可共享性旗標至CM。
此程序可在各種情況中使用。例如,CM可在決定有強烈干擾來自鄰近通訊節點時,根據該CM的管理下之通訊節點的量度結果而使用此程序。此外,CM可當決定必須在WSG之控制中所涉及的計算期間,從管理WSO之不同的共存系統獲得有關已被決定為具有強烈干擾之鄰近WSO的資訊時,使用此程序。
(2)CoE發現程序
此程序係用以允許CoE發現另一CoE。此程序係由諸如例如,第一CoE及第二CoE、或其類似者之不同的共存系統所使用。
第9圖係用以說明CoE發現程序的解說圖式。在第9圖中之各功能實體的最後數字指示共存系統的索引。例如,“CoE 1”係包含在第一共存系統之中的第一CoE,以及“CoE 2”係包含在第二共存系統之中的第二CoE。此同樣適用於下文之圖式。如第9圖中所示,第一CoE傳送CoE發現至第二CoE(步驟S20)。接著,第二CoE傳送CoE發現回應至第一CoE(步驟S28)。
該CoE發現係發現信號。該CoE發現可包含CoE的ID、IP位址、埠號碼、管理器ID(操作者ID)、指示發現被執行之區域的目標區域資訊、及其類似者。當已指明另一CoE做為目標時,則CoE可傳送CoE發現至 該CoE做為目標。當並未指明另一CoE做為目標時,則CoE可廣播該CoE發現。
該CoE發現回應係對發現信號的回應。該CoE發現回應可包含CoE的ID、IP位址、埠號碼、資訊可共享性旗標、管理器ID(操作者ID)、及其類似者。
第二CoE可獨自決定資訊可共享性旗標。選擇性地,該第二CoE可自CM獲得資訊可共享性旗標,如第10圖中所示。
第10圖係用以說明CoE發現程序的解說圖式。第10圖顯示直至已在第9圖中接收CoE發現的第二CoE送回CoE發現回應為止的流程。如第10圖中所示,已接收CoE發現的第二CoE傳送發現請求至同一共存系統(第二共存系統)之中所包含的CM(步驟S22)。之後,在該CM中,用於鄰近發現的決定被做成(用於鄰近發現之決策),用以決定資訊可共享性旗標(步驟S24)。接著,該CM送回包含所決定之該資訊可共享性旗標的發現回應至第二CoE(步驟S26)。
應注意的是,當CoE發現包含目標區域資訊時,資訊可共享性旗標可根據在管理下之WSO是否包含在該目標區域中而被決定。例如,當在管理下之WSO不包含在目標區域之中時,資訊可共享性旗標被決定為不可共享(假),以及當在管理下之WSO係包含在目標區域之中時,成為可共享(真)。而且,當包含在管理下之具有優先序的WSO時,資訊可共享性旗標可被決定為不可 共享。此係因為所分配至具有優先序之WSO的頻率通常不被第二位地使用。
(3)共享資料請求程序
此程序係用以獲得由CoE所共享之資訊(在下文中亦稱作共享資訊)。此程序係在同一共存系統之中使用。
第11圖係用以說明共享資料請求程序的解說圖式。如第11圖中所示,最初,CoE傳送共享資料請求至CM(步驟S30)。其次,該CM產生共享資訊(共享資料產生)(步驟S32)。接著,該CM傳送共享資料回應至該CoE(步驟S34)。之後,若必要時,CoE轉換該資訊(若必要時的資訊轉換)(步驟S36)。
例如,因為若必要時的資訊轉換,所以CoE產生適應於輪廓間之差異及用於所建立之資訊安全性的共享資訊。該可共享資訊產生可藉由CM而在資訊產生處理中,藉由CoE而在轉換處理中,予以執行。
當產生共享資訊時,CM可自CDIS或另一CM獲得資訊。例如,當具有主CM及從屬CM時,該從屬CM並不連接至CoE,以及CoE要求與由該從屬CM所管理之第二使用節點有關的頻率第二使用資訊,主CM從該從屬CM獲得頻率第二使用資訊。該程序亦被稱作例如,代理資訊共享程序。
(4)CoE間之資料交換請求程序
此程序係用以允許CoE自另一CoE接收頻率第二使用資訊。此程序係由諸如例如,第一CoE及第二CoE、或其類似者之不同的共存系統所使用。
第12圖係用以說明CoE間之資料交換請求程序的解說圖式。如第12圖中所示,第一CoE傳送Cx資訊(Cx info)請求至第二CoE(步驟S40)。接著,該第二CoE傳送Cx資訊(Cx info)回應至該第一CoE(步驟S42)。
該Cx資訊(Cx info)請求包含CoE的ID、指示在共存系統(第一共存系統)中所使用之輪廓的輪廓資訊、及目標區域資訊。
該Cx資訊(Cx info)回應包含頻率第二使用資訊。在此,包含於Cx資訊(Cx info)回應之中的頻率第二使用資訊係可共享資訊,其係由第二CoE之側的CM或在“(3)共享資料請求程序”中的第二CoE所產生或轉換。該可共享資訊可藉由例如,僅選擇有關在第一CoE側之WSO周圍鄰居之WSO的資訊,或為資訊安全性之目的而去除不應被共享的資訊,以予以產生或轉換。而且,當第一共存系統及第二共存系統使用不同的輪廓時,僅資訊可被共同使用而不管輪廓,或重新計算或其類似者可被執行以便適應輪廓間之差異。
(5)CoE間之資料指示程序
此程序係用以允許CoE提供頻率第二使用資訊至另 一CoE。此程序係由諸如例如,第一CoE及第二CoE、或其類似者之不同的共存系統所使用。
第13圖係用以說明CoE間之資料指示程序的解說圖式。如第13圖中所示,最初,第一CoE傳送Cx資訊(Cx info)指示至第二CoE(步驟S50)。接著,該第二CoE傳送Cx資訊(Cx info)確認至該第一CoE(步驟S52)。
該Cx資訊(Cx info)指示包含CoE的ID、頻率第二使用資訊、輪廓資訊、及其類似者。在此,包含於Cx資訊(Cx info)指示之中的頻率第二使用資訊係可由第一CoE之側的CM或該第一CoE所產生或轉換。在此,該產生或轉換係與已在“(4)CoE間之資料交換請求程序”中所描述之該者相似。
(6)頻譜使用資訊請求程序
此程序係用以允許CM通知CoE對於頻率第二使用資訊的請求。
第14圖係用以說明頻譜使用資訊請求程序的解說圖式。如第14圖中所示,最初,CM傳送頻譜使用資訊請求至CoE(步驟S60)。接著,該CoE傳送頻譜使用資訊回應至該CM(步驟S62)。
該頻譜使用資訊請求可係僅用以請求任何可共享資訊之信息。而且,該頻譜使用資訊請求可包含指明所請求之資訊的資訊。
該頻譜使用資訊回應包含從另一CoE所獲得之頻率第二使用資訊。當在先前所報告的資訊上具有更新時,可僅包含差異。
(7)頻譜使用資訊指示程序
此程序係用以允許CoE通知CM從另一CoE所獲得之頻率第二使用資訊。
第15圖係用以說明頻譜使用資訊指示程序的解說圖式。如第15圖中所示,最初,CoE傳送頻譜使用資訊指示至CM(步驟S70)。接著,該CM傳送頻譜使用資訊確認至該CoE(步驟S72)。
該頻譜使用資訊指示包含從另一CoE所獲得之頻率第二使用資訊。當在先前所報告的資訊上具有更新時,可僅包含差異。
(8)一般流程
第16圖係順序圖,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程序的一般流程之實例。如第16圖中所示,第一CM、第一CoE、第二CoE、及第二CM係以此順序包含。如第16圖中所示,最初,執行發現處理(步驟S80)。接著,執行資訊交換處理(步驟S82)。現將參照第17圖而敘述該發現處理的詳細流程。
第17圖係順序圖,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發現處理的流程。如第17圖中所示,第一CM、第一 CoE、第二CoE、及第二CM係以此順序包含。最初,第一CM傳送鄰近發現請求至第一CoE(步驟S90),以及該第一CoE傳送CoE發現至第二CoE(步驟S91)。接著,第二CoE傳送發現請求至第二CM(步驟S92),以及該第二CM做成用於鄰近發現的決定(用於鄰近發現之決策)(步驟S93),且傳送發現回應至第二CoE(步驟S94)。之後,第二CoE傳送CoE發現回應至第一CoE(步驟S95),以及該第一CoE傳送鄰近發現回應至第一CM(步驟S96)。
其次,將參照第18及19圖而敘述該資訊交換處理的詳細流程。應注意的是,第18圖顯示請求基礎處理,以及第19圖顯示指示基礎處理。該等處理可被結合使用,或僅使用該等處理的其中一者。
第18圖係順序圖,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資訊交換處理的流程之實例。如第18圖中所示,第一CM、第一CoE、第二CoE、及第二CM係以此順序包含。最初,第一CM傳送頻譜使用資訊請求至第一CoE(步驟S100),以及該第一CoE傳送Cx資訊請求至第二CoE(步驟S101)。接著,該第二CoE傳送共享資料請求至第二CM(步驟S102),以及該第二CM產生共享資訊(共享資料產生)(步驟S103)。其次,該第二CM傳送共享資料請求至第二CoE(步驟S104),以及該第二CoE視需要地轉換資訊(若必要時,轉換資訊)(步驟S105)。接著,該第二CoE傳送Cx資訊回應至第一 CoE(步驟S106),以及該第一CoE傳送頻譜使用資訊回應至第一CM(步驟S107)。
第19圖係順序圖,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資訊交換處理的流程之實例。如第19圖中所示,第一CM、第一CoE、第二CoE、及第二CM係以此順序包含。最初,第一CoE傳送共享資料請求至第一CM(步驟S110),以及該第一CM產生共享資訊(共享資料產生)(步驟S111)。接著,第一CM傳送共享資料回應至第一CoE(步驟S112),以及該第一CoE視需要地轉換資訊(若必要時,轉換資訊)(步驟S113)。其次,第一CoE傳送Cx資訊指示至第二CoE(步驟S114),以及該第二CoE傳送頻譜使用資訊指示至第二CM(步驟S115)。接著,第二CM傳送頻譜使用資訊確認至第二CoE(步驟S116),以及該第二CoE傳送Cx資訊確認至第一CoE(步驟S117)。
應注意的是,上述之各種程序可在適當的情況下予以結合。例如,第18圖之步驟S104的共享資料回應可伴隨著第17圖之步驟S94的發現回應而被傳送。而且,第19圖之步驟S110的共享資料請求可伴隨著第17圖之步驟S96的鄰近發現回應而被傳送。
在上文中,已敘述依據此實施例之程序的一般流程之實例。接著,將敘述被引進以便達成用於共享頻帶的各子頻道之共存的程序。以下之程序可當第二使用節點的不同許可或不同優先序被提供用於共享頻帶的不同子 頻道時,被使用。
第20至22圖係用以說明用於共享頻帶的各子頻道之共存的圖式。如第20圖中所示,假定共享頻帶200被劃分成為任何N個子頻道。各子頻道係最小的分配頻道單元。
第21圖顯示其中不同許可係允許將被設定用於不同子頻道的實例。在第21圖中,優先序存取許可(PAL)意指允許頻率之獨家使用的許可。一般授權存取(GAA)意指本質地需要保護在允許頻率之獨家使用的許可下操作的第二使用節點。應注意的是,在GAA中,干擾可在GAA使用者之間發生。在設定不同許可的該情況中,若有關所授與至第二使用節點之許可的資訊係在共存系統(例如,操作者)之間共享時,則可獲得高位準的共存。例如,考慮到來自第二使用節點的干擾(例如,在操作者內之干擾、在操作者間之干擾、等等),共存系統可保護在允許頻率之獨家使用的許可下操作的第二使用節點,且同時,可達成在另一許可下操作之第二使用節點的共存(例如,在操作者之內、在操作者之間、等等)。
第22圖顯示其中允許設定不同優先序以供不同子頻道之用的實例。例如,子頻道#0可僅由具有高優先序之第二使用節點所使用,子頻道#1可由具有高優先序之第二使用節點及具有低優先序之第二使用節點所使用,以及子頻道#4可僅由具有低優先序之第二使用節點所使用。當不同的優先序係如此設置時,則若包含第二使 用節點之優先序資訊的頻率第二使用資訊係由共存系統(例如,操作者)所共享時,可獲得較高位準的共存。應注意的是,優先序係由例如,QoS保證或其類似者所設定。共同的索引可由共存系統(例如,操作者)所使用。
(9)CoE間之以優先序為基礎的資訊請求程序
此程序係用以請求包含有關共享頻帶中之許可或優先序之資訊的頻率第二使用資訊。當在共享頻帶中之許可或優先序中具有改變時,各共存系統可使用此程序以執行計算,用以控制其管理下之第二使用節點的頻率第二使用。此程序係由諸如例如,第一CoE及第二CoE、或其類似者之不同的共存系統所使用。
第23圖係用以說明CoE間之以優先序為基礎之資訊請求程序的解說圖式。如第23圖中所示,第一CoE傳送優先序資訊請求至第二CoE(步驟S120)。接著,該第二CoE傳送優先序資訊回應至該第一CoE(步驟S122)。
該優先序資訊回應可包含地理位置(指示其中許可係有效的位置或區域、高優先序節點的位置、等等之資訊)、關於頻帶的資訊(指示中心頻率、上限頻率、下限頻率、頻帶寬度、有效周期、許可類型、優先序類型、等等之資訊)、及其類似者。
(10)CoE間之以優先序為基礎的資訊指示程序
此程序係用以提供包含有關共享頻帶中之許可或優先序之資訊的頻率第二使用資訊。
第24圖係用以說明CoE間之以優先序為基礎之資訊指示程序的解說圖式。如第24圖中所示,第一CoE傳送優先序資訊指示至第二CoE(步驟S130)。接著,該第二CoE傳送優先序資訊確認至該第一CoE(步驟S132)。
該優先序資訊指示可包含地理位置(指示其中許可係有效的位置或區域、高優先序節點的位置、等等之資訊)、關於頻帶的資訊(指示中心頻率、上限頻率、下限頻率、頻帶寬度、有效周期、許可類型、優先序類型、等等之資訊)、及其類似者。
〈〈3. 變化例〉〉
現將敘述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架構的變化例。
(1)第一變化例
第25圖係依據第一變化例之架構的說明圖式。如第25圖中所示,除了共存系統之外,CoE係依據此變化例而被引進至該架構內。在此變化例中,CoE與各共存系統係藉由介面B4而被連接在一起。
在依據此變化例的架構中,介面D係自第4圖中所示之架構去除。因此,在依據此變化例的架構中,由不同共存系統所使用的程序(具有包含“CoE間”之名 稱的程序)可予以去除。
(2)第二變化例
第26圖係依據第二變化例之架構的說明圖式。如第26圖中所示,在依據此變化例的架構中,外部實體及用以連接該外部實體與CoE之介面E被引進至第4圖中所示的架構內。該外部實體可係例如,用以監測頻率之使用狀態的監測實體,或用以執行各種類型之感測的感測實體。
介面E係設置在外部實體與CoE之間。例如,當該外部實體係監測實體時,則監管可觀察頻率的使用狀態,且允許由該監管所管理之系統使用該監管已決定為可用的頻率。選擇性地,例如,當該外部實體係感測實體時,則高位準的共存控制可使用感測的結果而予以達成。
在此變化例中,如第27及28圖中所示,外部實體可藉由使用Cx資訊請求及Cx資訊回應、或Cx資訊指示及Cx資訊確認,而獲得頻率的使用狀態。
第27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變化例之用於外部實體的程序。如第27圖中所示,最初,外部實體傳送Cx資訊請求至CoE(步驟S140)。接著,該CoE傳送Cx資訊回應至該外部實體(步驟S142)。
第28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變化例之用於外部實體的程序。如第28圖中所示,最初,CoE 傳送Cx資訊指示至外部實體(步驟S150)。接著,該外部實體傳送Cx資訊確認至該CoE(步驟S152)。
(3)第三變化例
第29圖係依據第三變化例之架構的說明圖式。如第29圖中所示,在依據此變化例的架構中,除了共存系統之外,外部實體及CoE被引進。在此架構中,包含在各共存系統中的CoE及包含在外部實體中的CoE係藉由介面D而被連接在一起。
〈〈4. 使用情況〉〉
現將敘述上文所描述的該等架構之各者被實施的使用情況。
(1)第一使用情況
第30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的的使用情況。此使用情況係其中第4圖中所示之架構被實施的實例。在第30圖中之各功能實體的最後數字係共存系統之索引,及在同一共存系統中之相同功能實體之索引。例如,“CDIS 1”係包含在第一共存系統之中的CDIS,以及“CM 1-1”係包含在該第一共存系統之中的第一CM。實線指示網內線,雙線指示網際線,以及具有相同顏色之功能實體指示該等功能實體係由相同的管理器所管理。此同樣適用於下文之圖式。該實施係提供用於例 如,由不同的行動網路操作者(MNO)所提供之無線LAN系統(例如,操作者管理之Wi-Fi)的共存。
近年來,為了要減載漸增的話務,越來越多的無線LAN系統已由MNO所安裝。然而,與蜂巢式不同的是,無線LAN系統使用載波感測多重存取/碰撞避免(CSMA/CA)做為多重存取方案,且不執行中心干擾控制或其類似者。因此,無線LAN的可用性可能在諸如,市中心、車站、公寓建物、商業設施、活動現場、及其類似處之通訊擁擠的區域中減退。亦可設想的是,MNO不僅將引進無線LAN,而且將引進正在3GPP中研究之使用LTE的授權輔助存取(LTE-LAA)至5GHz頻帶(免除許可頻帶)內。此外,僅在免除許可頻帶之中操作的LTE方案可在不久的將來被發展出。
因此,所企望的是,用以防止在可用性中減退之適當的共存方案不僅應在由同一MNO所管理的網路中,而且應在由不同MNO所管理的網路之間,以及不僅應在同一無線電存取技術(RAT)中,而且應在不同的RAT之間被提供。
惟,當IEEE 802.19.1的架構係直接轉移至另一頻帶時,則即使各MNO可管理CDIS以控制該MNO的網路中之頻率的使用,共存並未在由不同MNO所管理的網路之間達成。
關於此點,依據此實施例中所提供之技術,即使在由不同MNO所管理的網路之間,以及不僅在同一 無線電存取技術(RAT)中,而且在不同的RAT之間,仍可易於達成共存。此係因為在依據此實施例的架構中,作用為不同MNO所管理的網路間之介面的CoE被引進,以致使頻率第二使用資訊可在由不同MNO所管理的網路之間被適當地交換。
(2)第二使用情況
第31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的的使用情況。此使用情況係其中第25圖中所示之架構被實施的實例。CoE可由MNO所共享(紅外線共享的形式)。CoE的個別操作者可存在。
(3)第三使用情況
第32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的的使用情況。此使用情況係其中第4圖中所示的架構被實施在用於車輛之電子道路收費(ETC)系統的實例。在第32圖中,雙虛線指示無線通訊頻道。如第32圖中所示,ETC系統係在第一CDIS(例如,通訊節點1-3)的控制下管理。而且,MNO的網路係在第二CDIS(例如,通訊節點2-2)的控制下設置在高速公路附近。在該使用情況中,共存可易於藉由依據此實施例的架構而被達成。
(4)第四使用情況
第33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 的的使用情況。在第33圖中所示的使用情況中,小的訊包eNB及Wi-Fi存取點(AP)各具有CE,以及核心網路及企業級伺服器各具有CM、CDIS、及CoE。
在LTE-LAA中,使用授權頻譜及免除許可頻譜之載波聚合的引進正被研究中。關於此點,若使用同一頻帶的Wi-Fi係由操作者所管理及控制,以及超越管理的另一Wi-Fi網路係由CoE所偵測時,則可達成不同RAT的聚合,且此外,可進一步增進通訊品質。
(5)第五使用情況
第34圖係解說圖式,用以說明依據此實施例之架構的的使用情況。在第34圖中所示的使用情況中,由購物中心所管理的網路及由購物中心之承租者的企業所管理的網路同時存在於購物中心的同一樓層上。因此,在辦公室建物或其類似物中,往往係一或多個企業占有該辦公室建物,且使用Wi-Fi以建構它們自己的網路。在該情況中,各企業具有其自己的伺服器,而以集中方式管理網路。在該情況中,如第34圖中所示,若各伺服器具有除了CM及CDIS之外的CoE時,則不僅在自己的網路內之共存,而且與外部LTE-LAA或其類似者之共存,均可易於達成。
〈〈5. 應用實例〉〉
本發明之實施例的技術可應用至各種產品。例如,通 訊控制設備10可被實現為諸如,塔式伺服器、機架式伺服器、刀片式伺服器之任何類型的伺服器。該通訊控制設備10之至少一部分的元件可以以安裝在伺服器上之控制模組(諸如,包含單一晶粒之積體電路模組,及被插入至刀片伺服器之槽內的卡或刀片)實現。
第35圖係方塊圖,用以描繪可應用本發明實施例之技術的伺服器700之示意組態的實例。該伺服器700包含處理器701、記憶體702、儲存703、網路介面704、及匯流排706。
處理器701可係例如,中央處理單元(CPU)或數位信號處理器(DSP),並可控制伺服器700的功能。記憶體702包含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及唯讀記憶體(ROM),且儲存由處理器701所執行的程式及資料。儲存703可包含諸如,半導體記憶體及硬碟的儲存媒體。
網路介面704係有線通訊介面,用以連接伺服器700至有線通訊網路705。該有線通訊網路705可係諸如演進封包核心(EPC)之核心網路,或諸如網際網路之封包資料網路(PDN)。
匯流排706彼此互相連接處理器701、記憶體702、儲存703、及網路介面704在一起。該匯流排706可包含各具有不同速度的兩個或多個匯流排(諸如,高速度匯流排及低速度匯流排)。
在第35圖中所描繪的伺服器700中,藉由使 用第5圖所描繪的間隔控制單元142、分配控制單元144、及處理單元130可藉由處理器701而予以實施。舉例而言,用以致使處理器作用為間隔控制單元142、分配控制單元144、及處理單元130的程式(換言之,用以致使處理器執行間隔控制單元142、分配控制單元144、及處理單元130之操作的程式)可被安裝在伺服器700中,且處理器701可執行該程式。舉另一實例,包含處理器701及記憶體702的模組可被安裝在伺服器700上,且間隔控制單元142、分配控制單元144、及處理單元130可由該模組所實施。在此情況中,上述模組可儲存用以致使處理器作用為間隔控制單元142、分配控制單元144、及處理單元130的程式於記憶體702中,且藉由處理器701而執行該程式。如上所述,伺服器700或上述模組可被設置為包含間隔控制單元142、分配控制單元144、及處理單元130的設備,或用以致使處理器作用為間隔控制單元142、分配控制單元144、及處理單元130的上述程式可被設置。選擇性地,可設置具有上述程式被記錄於其上之可讀取記錄媒體。
〈〈6. 結論〉〉
在上文中,本發明之實施例已參照第1至35圖而予以詳細描述。如上所述,依據此實施例之CoE可獲得指示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的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係與第一頻率使用控制 系統相關聯。因而,對於頻率的第二使用,共存系統的CM可當:在它管理下之第二系統彼此互相干擾或可能彼此互相干擾;其服務區域重疊;或類似者時,相對於另一共存系統而使用發現功能。而且,依據此實施例之CoE將通知包含在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之第二通訊控制決定單元可共享資訊,該可共享資訊係由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通訊節點有關。因而,用於共存之資訊係由共存系統所共享。所以,資訊可在複數個第二系統之間順利地交換。
在此,該可共享資訊可係對應於被通知該資訊的共存系統中所使用之輪廓的資訊。因而,適應輪廓間之差異的資訊被共享,且因此,用於共存之資訊甚至可在使用不同輪廓的共存系統之間被交換。
選擇性地,該可共享資訊可係所允許之將被發布至被通知該資訊的共存系統之資訊。因而,僅係建立資訊安全性的資訊被共享,且因此,用於共存之資訊可在由不同管理器所管理的共存系統之間被安全地交換。
選擇性地,該可共享資訊可係用於其中無法識別諸如例如,無線系統或其類似物之擁有者的個人私密性之資訊。因而,資訊可予以共享,同時,私密性被保護。
熟習本項技藝之該等人士應瞭解的是,各種修正、結合、子結合、及改變可根據設計需求及其他因素而發生,只要它們係在附錄申請專利範圍或其等效範圍的 範疇之內。
此外,可創造用以致使包含在本文所敘述的設備(例如,基地台、基地台設備或用於基地台設備的模組、或終端機設備或用於終端機設備的模組)中之處理器(例如,CPU、DSP、等等)作用為該設備之元件(例如,處理單元130、等等)的電腦程式(換言之,用以致使上述處理器執行上述設備中的元件之操作的電腦程式)。而且,可提供包含儲存電腦程式之記憶體,及可執行該電腦程式之一或多個處理器的設備((例如,基地台、基地台設備或用於基地台設備的模組、或終端機設備或用於終端機設備的模組)。同時,包含上述設備的元件(例如,處理單元130、等等)之操作的方法係包含在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之中。
應注意的是,無需一定要參照將以流程圖中所示之順序而被執行的流程圖,以供此說明書中所敘述的處理之用。某些處理步驟可被並聯地執行。進一步地,某些額外的步驟可被採用,或某些處理步驟可被省略。
此外,在本說明書中所敘述的功效僅係描繪性和說明性,且並非限制性。換言之,依據本發明實施例之技術可顯示伴隨根據本說明書之功效,或取代根據本說明書之功效的其他功效,其係呈明顯於熟習本項技藝之該等人士。
此外,本發明之技術亦可被組構如下。
(1) 一種設備,包含:發現單元,其係組構用以獲得指示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的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係與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相關聯;以及資訊共享單元,其係組構用以通知包含在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之第二通訊控制決定單元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通訊節點有關,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或第一通訊控制決定單元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及該第一通訊控制決定單元係各自包含在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2)如(1)之設備,其中該資訊共享單元通知該第一通訊控制決定單元第二可共享資訊,該第二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二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二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該發現單元所獲得的資訊所指示之通訊節點有關,該第二頻率使用資訊係由包含在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之第二資料庫,或該第二通訊控制決定單元所保持。
(3)如(1)或(2)之設備,其中該設備係包含在各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且其中該發現單元及該資訊共享單元透過包含在其他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的其他設備,而與包含在另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 中的通訊控制決定單元通訊。
(4)如(1)或(2)之設備,其中該設備不包含在任何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且其中該發現單元及該資訊共享單元與包含在各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的通訊控制決定單元並不經過另一設備而通訊。
(5)如(1)至(4)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可共享資訊對應被通知該可共享資訊之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所使用的輪廓。
(6)如(1)至(5)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可共享資訊係允許將被發布至被通知該可共享資訊的頻率使用控制系統。
(7)如(1)至(6)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資訊共享單元根據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而產生該第一可共享資訊。
(8)如(1)至(6)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該第一通訊控制決定單元所產生。
(9)如(7)或(8)之設備 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藉由自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選擇該第一可共享資訊,或藉由轉換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成為該第一可共享資訊,而被產生。
(10)如(1)至(9)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可共享資訊包含指示通訊節點之地理位置的資訊、指示頻率的資訊、指示傳輸功率的資訊、或指示無線方案的資訊之至少一者。
(11)如(10)之設備其中該可共享資訊包含指示通訊節點之總數的資訊或指示覆蓋範圍的資訊之至少一者。
(12)如(1)至(11)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資訊共享單元報告指示與先前所報告之資訊差異的資訊。
(13)如(1)至(12)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發現單元根據來自該第一通訊控制決定單元的請求信號而通知該第二通訊控制決定單元發現信號,以及通知該第一通訊控制決定單元指示由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通訊節點周圍的鄰近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鄰近節點係由被通知發現信號的該第二通訊控制決定單元所偵測出。
(14)如(13)之設備其中該請求信號係根據由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通訊節點所執行的量度結果,或由用以控制該通訊節點之該第一通訊控制決定單元所執行的計算結果,而被傳送。
(15)如(1)至(14)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當在各給定至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的通訊節點所使用之至少一部分頻帶的許可或優先序中具有改變時,該資訊共享單元通知使用該頻帶的另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之通訊控制決定單元關於該許可或優先序的資訊。
(16)如(1)至(15)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資訊共享單元通知監測頻率之使用狀態的外部實體該第一可共享資訊。
(17)如(16)之設備其中該資訊共享單元根據來自該外部實體之請求而有規則地或不規則地報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
(18)一種由處理器所執行之方法,該方法包含:獲得指示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的通訊節點 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係與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相關聯;以及通知包含在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之第二通訊控制決定單元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通訊節點有關,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或第一通訊控制決定單元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及該第一通訊控制決定單元係各自包含在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19)一種程式,用以致使電腦作用為:發現單元,其係組構用以獲得指示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的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係與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相關聯;以及資訊共享單元,其係組構用以通知包含在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之第二通訊控制決定單元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通訊節點有關,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或第一通訊控制決定單元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及該第一通訊控制決定單元係各自包含在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20)一種設備,包含:電路,其係組構用以 獲得指示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通訊節點係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以及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第一通訊節點有關,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係包含在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21)如(20)之設備,其中該電路係組構用以通知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第二可共享資訊,該第二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二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二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第二通訊節點有關。
(22)如(21)之設備,其中該第二頻率使用資訊係由第二資料庫所保持,該第二資料庫係包含在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23)如(20)至(22)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設備係包含在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以及該電路係組構用以經由包含在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之介面,而與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通訊。
(24) 如(20)至(22)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設備不包含在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或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以及該電路係組構用於與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及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直接通訊。
(25)如(20)至(24)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對應於被通知該可共享資訊之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所使用的輪廓。
(26)如(20)至(25)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允許將被發布至被通知該第一可共享資訊的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
(27)如(20)至(26)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電路係組構用以根據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而產生該第一可共享資訊。
(28)如(20)至(27)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產生。
(29)如(27)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藉由自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選擇 該第一可共享資訊,或轉換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成為該第一可共享資訊,而予以產生。
(30)如(20)至(29)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包含指示通訊節點之地理位置的資訊、指示頻率的資訊、指示傳輸功率的資訊、或指示無線方案的資訊之至少一者。
(31)如(11)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包含指示通訊節點之總數的資訊或指示覆蓋範圍的資訊之至少一者。
(32)如(20)至(31)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電路係組構用以報告指示與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之差異的資訊。
(33)如(20)至(32)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電路係組構用以:根據來自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的請求信號而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發現信號;以及通知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指示由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通訊節點周圍的鄰近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其係由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偵測出。
(34) 如(32)之設備,其中該請求信號係根據由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通訊節點所執行的量度結果,或由用以控制該通訊節點之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執行的計算結果,而被傳送。
(35)如(20)至(34)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電路係組構用以通知另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指示許可或優先序中之改變的資訊,該另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使用與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相關聯的頻帶,該許可或優先序對應由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通訊節點所使用的頻帶之至少一部分。
(36)如(20)至(35)中任一項之設備,其中該電路係組構用以通知監測頻率之使用狀態的外部實體該第一可共享資訊。
(37)如(36)之設備,其中該電路係組構用於以根據來自該外部實體之請求的間隔而報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
(38)一種方法,包含:獲得指示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通訊節點係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以及 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第一通訊節點有關,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係包含在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39)一或多種非暫態之電腦可讀取媒體,包含電腦程式指令,當由電路所執行時,其致使該電路:獲得指示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通訊節點係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以及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第一通訊節點有關,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係包含在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1‧‧‧通訊系統
10‧‧‧通訊控制設備
20‧‧‧地理位置的資料庫
30‧‧‧第二使用節點
40‧‧‧服務區域

Claims (19)

  1. 一種用於無線通訊之設備,包含:電路,其係組構用以獲得指示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通訊節點係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第一通訊節點有關;根據來自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的請求信號而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發現信號;以及通知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指示該第一通訊節點周圍的鄰近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其係由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偵測出,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係包含在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設備,其中該電路係組構用以通知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第二可共享資訊,該第二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二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二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第二通訊節點有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二頻率使用資訊係由第二資料庫所保持,該第二資料庫係包含在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設備,其中該設備係包含在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以及該電路係組構用以經由包含在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之介面,而與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通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設備,其中該設備不包含在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或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以及該電路係組構用於與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及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直接通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對應於被通知該可共享資訊之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所使用的輪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允許將被發布至被通知該第一可共享資訊的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設備,其中該電路係組構用以根據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而產生該第一可共享資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產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藉由自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選擇該第一可共享資訊,或轉換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成為該第 一可共享資訊,而予以產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包含指示通訊節點之地理位置的資訊、指示頻率的資訊、指示傳輸功率的資訊、或指示無線方案的資訊之至少一者。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包含指示通訊節點之總數的資訊或指示覆蓋範圍的資訊之至少一者。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設備,其中該電路係組構用以報告指示與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之差異的資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設備,其中該請求信號係根據該第一通訊節點所執行的量度結果,或由用於控制該第一通訊節點之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執行的計算結果,而被傳送。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設備,其中該電路係組構用以通知另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指示許可或優先序中之改變的資訊,該另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使用與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相關聯的頻帶,該許可或優先序對應該第一通訊節點所使用的頻帶之至少一部分。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設備,其中該電路係組構用以通知監測頻率之使用狀態的外部實體該第一可共享資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設備,其中 該電路係組構用以根據來自該外部實體之請求的間隔而報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
  18. 一種用於無線通訊之方法,包含:獲得指示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通訊節點係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第一通訊節點有關;根據來自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的請求信號而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發現信號;以及通知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指示該第一通訊節點周圍的鄰近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其係由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偵測出,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係包含在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19. 一或多種用於無線通訊之非暫態之電腦可讀取媒體,包含電腦程式指令,當由電路所執行時,其致使該電路:獲得指示通訊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該通訊節點係由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第一可共享資訊,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頻率使用資訊所產生,該第一頻率使用資訊係與由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管理之第一通訊 節點有關;根據來自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的請求信號而通知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發現信號;以及通知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指示該第一通訊節點周圍的鄰近節點之偵測結果的資訊,其係由該第二頻率使用控制系統所偵測出,其中該第一可共享資訊係由第一資料庫所保持,該第一資料庫係包含在該第一頻率使用控制系統中。
TW105112446A 2015-05-08 2016-04-21 設備、方法、及程式 TWI693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5816A JP6458627B2 (ja) 2015-05-08 2015-05-08 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095816 2015-05-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2688A TW201642688A (zh) 2016-12-01
TWI693852B true TWI693852B (zh) 2020-05-11

Family

ID=55910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2446A TWI693852B (zh) 2015-05-08 2016-04-21 設備、方法、及程式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3) US10172012B2 (zh)
EP (1) EP3295697B1 (zh)
JP (1) JP6458627B2 (zh)
CN (1) CN107534867B (zh)
MX (1) MX2017014030A (zh)
RU (1) RU2713929C2 (zh)
SG (1) SG11201708685YA (zh)
TW (1) TWI693852B (zh)
WO (1) WO2016181601A1 (zh)
ZA (1) ZA2017061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8627B2 (ja) * 2015-05-08 2019-01-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517021B2 (en) 2016-06-30 2019-12-24 Evolve Cellular Inc. Long term evolution-primary WiFi (LTE-PW)
US10743202B2 (en) * 2017-02-17 2020-08-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enhancements for shared spectrum
US11510049B2 (en) * 2017-06-26 2022-11-22 Sony Corporation Control device,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11492687B (zh) * 2018-01-17 2023-03-17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用户装备(ue)测量的共存报告
JP7207400B2 (ja) * 2018-03-26 2023-01-18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EP3905747A4 (en) 2018-12-27 2022-02-16 Sony Group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RMINAL
CN110536480B (zh) * 2019-09-24 2021-06-22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频谱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JP2023057555A (ja) * 2020-03-27 2023-04-24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0992338B1 (en) * 2020-06-19 2021-04-2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ecure wireless IOT platform
US11582055B2 (en) 2020-08-18 2023-02-14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device attachment in a managed network architecture
US11563593B2 (en) 2020-08-19 2023-01-24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on between wireline backhaul and wireless systems
US11844057B2 (en) 2020-09-09 2023-12-12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data traffic management in wireline backhaul system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57533A1 (en) * 2010-09-03 2012-03-08 Nokia Corporation Resource sharing between secondary networks
WO2012030169A2 (en) * 2010-09-03 2012-03-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coexistence protocol message
US20120108179A1 (en) * 2010-10-29 2012-05-03 Nokia Corporation Coexistence of heterogeneous secondary networks
US20130295948A1 (en) * 2012-05-04 2013-11-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oexistence management service for spectrum sharing
US20140038657A1 (en) * 2011-04-01 2014-02-06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Yonsei University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existence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07562B2 (en) * 2007-06-20 2011-03-15 Microsoft Corporation Managing dense wireless access point infrastructure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US9025536B2 (en) * 2009-03-26 2015-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whitespace communication
US8185120B2 (en) * 2010-03-26 2012-05-22 Microsoft Corporation Cellular service with improved service availability
US8412247B2 (en) 2010-09-03 2013-04-02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coexistence value to define fair resource share between secondary networks
JP5618242B2 (ja) 2011-01-31 2014-11-05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通信管理装置、通信管理方法
JP5796325B2 (ja) 2011-03-31 2015-10-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制御システム
US8929831B2 (en) * 2011-07-18 2015-01-06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wireless network discovery based on geographical location
US9622156B2 (en) * 2012-10-19 2017-04-1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access network query protocol (ANQP) discovery of multiple access points (APs)
US10237738B2 (en) * 2014-11-10 2019-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Fi privacy in an access point using 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 randomization
JP6458627B2 (ja) * 2015-05-08 2019-01-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57533A1 (en) * 2010-09-03 2012-03-08 Nokia Corporation Resource sharing between secondary networks
WO2012030169A2 (en) * 2010-09-03 2012-03-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coexistence protocol message
US20120108179A1 (en) * 2010-10-29 2012-05-03 Nokia Corporation Coexistence of heterogeneous secondary networks
US20140038657A1 (en) * 2011-04-01 2014-02-06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Yonsei University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existence system
US20130295948A1 (en) * 2012-05-04 2013-11-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oexistence management service for spectrum shar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95697B1 (en) 2021-09-22
EP3295697A1 (en) 2018-03-21
RU2017138094A3 (zh) 2019-09-05
US20190082327A1 (en) 2019-03-14
JP2016213672A (ja) 2016-12-15
US20180054740A1 (en) 2018-02-22
US10924936B2 (en) 2021-02-16
CN107534867B (zh) 2021-11-23
MX2017014030A (es) 2018-03-08
CN107534867A (zh) 2018-01-02
RU2713929C2 (ru) 2020-02-11
ZA201706185B (en) 2018-05-30
RU2017138094A (ru) 2019-05-06
SG11201708685YA (en) 2017-11-29
WO2016181601A1 (en) 2016-11-17
US11516678B2 (en) 2022-11-29
JP6458627B2 (ja) 2019-01-30
US10172012B2 (en) 2019-01-01
TW201642688A (zh) 2016-12-01
US20210136592A1 (en) 2021-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3852B (zh) 設備、方法、及程式
US11412389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WI748981B (zh) 頻譜管理裝置和方法、電子裝置和方法以及無線通信系統
US9203532B2 (en) Station ope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TV whitespace
KR101739438B1 (ko) Tv 유휴 대역에서의 디바이스들에 의한 액세스, 인에이블먼트, 및 제어를 위한 방법들 및 장치
WO2012005092A1 (ja)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KR2014009547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주변 네트워크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20130054723A1 (en) Representative device selection method in coexistence scheme
KR101900074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관리 시스템 및 방법
JP6662444B2 (ja) 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i et al. Spectrum sharing for 5G
EP3349496B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storage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termination device, and server device for controlling coexistence of a plurality of wireless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