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8152B - 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 - Google Patents

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8152B
TWI688152B TW107135860A TW107135860A TWI688152B TW I688152 B TWI688152 B TW I688152B TW 107135860 A TW107135860 A TW 107135860A TW 107135860 A TW107135860 A TW 107135860A TW I688152 B TWI688152 B TW I6881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chemical system
energy supply
supply structure
electric energ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5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8634A (zh
Inventor
楊思枬
Original Assignee
輝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英屬開曼群島商輝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輝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英屬開曼群島商輝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輝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1919062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608997A1/en
Priority to CN201910731163.XA priority patent/CN110828759B/zh
Priority to MX2019009506A priority patent/MX2019009506A/es
Priority to RU2019125166A priority patent/RU2740482C1/ru
Priority to US16/535,193 priority patent/US11557803B2/en
Priority to BR102019016485-9A priority patent/BR102019016485A2/pt
Priority to JP2019146655A priority patent/JP6836631B2/ja
Priority to KR1020190096954A priority patent/KR102257133B1/ko
Publication of TW202008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8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8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815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主要包含有一第一絕緣層;一第二絕緣層;二個分別位於第一絕緣層與第二絕緣層上的圖案化導體層;以及數個位於該第一絕緣層與該第二絕緣層間的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其係透過該圖案化導體層形成串聯與/或並聯。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是由至少一電化學系統單元構成,每個電化學系統單元之側壁具有一封裝層,使其電解質系統相互不流通,因此相互連接時所產生之高電壓不會影響單一的電化學系統單元而造成其電解質系統裂解,能於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內同時完成串聯與/或並聯。

Description

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電能供應結構,特別是一種藉由電化學系統單元予以串聯,並於電能供應結構內部同時完成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之並聯與/或串聯的高電壓、高容量、3D立體化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
近年來,隨著石化燃料能源的耗竭與環保意識的抬頭,迫使人們對生活中以石化燃料為動力來源且排放出大量溫室氣體的物品重新思考如何兼具生活便利性與環境保護,而汽車,這重要的運輸工具成為最即刻被檢視的物件之一。因此在全球節能省碳的趨勢下,世界各國都將汽車電能化設定為二氧化碳減量的重要目標。然而,電動車在實際使用上面臨了許多的問題,舉例來說電能供應結構之容量局限了續航的能力,因此需要藉由更多電能供應結構的串聯/並聯,以增大容量,延長行駛里程。
但是在為了降低汽車自身的重量,以提高行駛里程數的情況下,具有高能量密度與輕量化二次電池成為電動車電池型態的最佳選擇,例如鋰離子二次電池,但如何將數個鋰離子二次電池單體組裝在一起形成一種安全、穩定的動力源成為人們迫切關注的問題。
首先請參閱第1A、1B圖,為目前最常見之作法,利用多組電池單元71相互並聯後,再以殼體72予以封裝構成電池芯73,然後再 藉由此電池芯73延伸出殼體72的導電柄74來加以外部進行串聯連接以達到足夠之電壓,組成車用的電池模組75。另外一種方法則為採用單一殼體72包覆多組電池單元71,請參閱第2A、2B圖,換句話說,其係以內部串聯的方式來提高電池芯76的電壓,然後在於外部並聯數個電池芯76以達到足夠的容量以組成車用的電池模組77。但是因現有的電解液大多只能承受5V左右的電壓,再加上內部因結構問題不易產生電解液的封閉系統,一旦電壓超過電解液所成承受範圍,就會使得電解液裂解連帶使得電池模組77失效,更嚴重者可能導致電池爆炸,因此目前市面上並未見到有此類的產品。
前案譬如美國專利公開第2004/0091771號申請案,其提出一種相鄰電池模組採用共用集電層的作法,藉此方式來克服前述電解液可能裂解的問題,但是因為採用此共用集電層的串聯方式,其設計上就缺乏了彈性,因此僅能適用於內部串聯,當要組成電池模組時,仍舊得要藉由複數個電池芯來進行外部的並聯。
更者,如台灣專利申請號106136071號之專利申請案教導了一種複合式電池芯,其係可直接於電池芯內部完成串聯與並聯,提供高電壓且大單位容量之電池芯,而可免除習知因為需要外部再進行連接所導致效能降低、單位容量密度下降等缺失。但依此技術所教導內容,高數量垂直堆疊之電能供應單元進行串聯與/或並聯來達到所需求的高電容與高電壓。
然而,在面對金屬物穿刺的時候,穿刺所產生的高壓降幅對於電池內部化學系統,無論是全固態、準固態(固/液)或者液體電解質 系統皆是無可避免的高危險,特別是內部由高數量垂直堆疊的電能供應單元所架構而成之電池芯來說更是危險。
有鑑於上述之缺失,本發明係提出一種嶄新的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以有效避免金屬物件穿刺電池單元所產生的安全疑慮。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採用水平方向串聯與/或並聯來電性連接數個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以減少垂直堆疊之電化學系統單元數量,避免受金屬物件穿刺時所產生的安全問題。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最上方與最下方設置有第一絕緣層與第二絕緣層,並於第一絕緣層與第二絕緣層間設置數個水平延展串聯與/或並聯的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藉由第一絕緣層與第二絕緣層的設置,以效抵擋外部金屬物件插入電池單體所可能引起的破壞。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電化學系統單元之間僅進行電荷轉移,而沒有進行電化學反應,因而可不受限於電解液之容許最高電壓來加以相互串聯與/或並聯,提高單位容量密度與電壓。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相鄰電化學系統單元組間形成有數個通道,以做為熱散逸的途徑。
本發明之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相鄰的電化學系統單元之間係採用集電層共用的連接方式,其接觸面積遠大於習知採用鎳片焊接等連接方式,因此可大幅降低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的內部阻值,因而使得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之效能幾乎不會損耗;同時因為阻值的降低,也可使充電/放電的速度大幅提高,且發熱的問題顯著下降,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之 冷卻系統得以簡化,管控上易較為簡便,進而使得整體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的可靠度與安全性提升。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係提出一種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包含有一第一絕緣層;一與第一絕緣層相對設置的第二絕緣層;二個分別位於第一絕緣層與第二絕緣層相對應面之圖案化導體層;以及數個夾設於第一絕緣層與第二絕緣層之間的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該些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經由圖案導體層形成串聯與/或並聯。每一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由至少一電化學系統單元所組成,任一電化學系統單元之周圍設置有一封裝層,以使該電化學系統單元間之電解質系統互不流通,相鄰的電化學系統單元之間僅進行電荷轉移,而沒有進行電化學反應,因而可不受到電解質系統容許最高電壓的限制來予以同時進行串聯與/或並聯。每一電化學系統單元係包含有隔離層、兩活性材料層與電解質系統,兩活性材料層分別設置於隔離層之兩側,然後電解質系統設置於此些活性材料層中,每一該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最外側兩端之電化學系統單元直接以該圖案化導體層作為集電層。
底下藉由具體實施例詳加說明,當更容易了解本發明之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所達成之功效。
10: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
12:第一絕緣層
12s:第一表面
14:第二絕緣層
14s:第二表面
16、16a、16b、16c:圖案化導體層
18、18a、18b:圖案化導體層
19:共用集電層
20: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
22:電化學系統單元
23:封裝層
23a、23b:改質矽膠層
23c:矽膠層
225:第一活性材料層
226:隔離層
227:第二活性材料層
24:第一導電端子
26:第二導電端子
28:新組別
30:間隙
32:定位件
34:針狀物
71:電池單元
72:殼體
73:電能供應結構
74:導電柄
75:電池模組
76:電能供應結構
77:電池模組
78:導線
79:極耳
第1A、1B圖為習知電池芯與電池模組之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2A、2B圖為習知電池芯與電池模組之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4A圖係為本發明所使用之電化學系統單元與封裝層的一結構示意圖。
第4B圖係為本發明所使用之電化學系統單元與封裝層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第5A圖係為第3圖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之電化學系統單元組為多個電化學系統單元串聯的實施例示意圖。
第5B圖係為第5A圖的局部A放大示意圖。
第6圖係為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內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進行並聯的實施例示意圖。
第7圖係為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8A圖係為數個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進行外部串聯的實施例示意圖。
第8B圖係為數個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進行外部並聯的實施例示意圖。
第9圖係為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10圖係為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11圖係為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的又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12圖至第14圖為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之一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內之數個電化學系統單元的串聯與/或並聯電性連接態樣示意圖。
第15圖為本發明之電化學系統單元之共用集電層形成有一極耳的實施例示意圖。
本發明係針對高電壓與高容量電能需求下,多個電化學系統單 元垂直堆疊串聯後在金屬針狀物穿刺時所引起的安全性問題,提出一個新形態的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以有效解決上述的穿刺問題。
本發明主要揭露之一種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包含有複數個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係包含至少一或二個以上相互串聯與/或並聯之電化學系統單元,數個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透過圖案化導體層予以相互並聯與/或串聯後,再與第一導電端子與第二導電端子連接構成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換句話說,於電能供應結構內部可同時完成了串聯與並聯,其中,構成本發明之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的電化學系統單元彼此間並不共用電解質系統,此部份配合圖式來予以說明。上述之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可以是任何具有能量儲存並且能施予外部裝置之供應單元,例如電池之電池或者是電容。
首先,請參閱第3圖,其係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10主要包含有一第一絕緣層12;一與第一絕緣層12於水平方向相對設置的第二絕緣層14;一圖案化導體層16(16a、16b、16c),其係位於第一絕緣層12內側水平延伸面的第一表面12s上;另一圖案化導體層18(18a、18b),其係位於第二絕緣層14內側水平延伸面的第二表面14s上,圖案化導體層16與圖案化導體層18相對應;以及數個夾設於第一絕緣層12與第二絕緣層14之間的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並且該些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經由圖案化導體層16、18形成相異的極性電性連接,形成串聯。為便於說明與解釋本發明之技術範疇,在下面的實施例主要是以電池為範例來進行說明,熟悉該項技藝者當知當無法以此做為本發明之技術領域限制。
上述的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是由至少一電化學系統單元22所構成。舉例來說,在第3圖中,此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10是由4個電化學系統 單元群組20所串聯組成,任一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是由一電化學系統單元22所構成。上述的電化學系統單元22的結構如第4A圖所示,任一電化學系統單元22包含有一第一活性材料層225、一隔離層226、一第二活性材料層227與一設置於第一活性材料層與第二活性材料層的電解質系統,第一活性材料層225與圖案化導體層16連接,第二活性材料層227與另一圖案化導體層18連接。隔離層226位於第一活性材料層225與第二活性材料層227之間。任一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周圍設置有一封裝層23,以使該電化學系統單元22間之電解質系統互不流通,相鄰的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間僅進行電荷轉移,而沒有進行電化學反應,因而可不受到電解質系統容許最高電壓的限制來予以同時進行串聯與/或並聯。
隔離層226的材料係可選自於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或玻璃纖維材料,其上具有微孔洞可供離子通過,微孔洞可為貫通孔或是蟻孔(非直線貫通的態樣)的型態,甚至是直接採用多孔性材料來達成,同時更可以有多孔陶瓷絕緣材料分佈於基板上的微孔洞內,其中陶瓷絕緣材料可為微米級與奈米二氧化鈦(TiO2)、三氧化二鋁(Al2O3)、二氧化矽(SiO2)等材質或是烷基化的陶瓷顆粒所形成;亦更可以包含高分子黏著劑,例如聚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聚偏二氟乙烯-共-三氯乙烯(PVDF-HFP)、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ene;PTFE)、壓克力酸膠(Acrylic Acid Glue)、環氧樹脂(Epoxy)、聚氧化乙烯(PEO)、聚丙烯腈(PAN)或聚亞醯胺(PI)等。
電解質系統設置於這些活性材料層225、227中,其可為液態、準固態、膠態、固態電解質、或是上述之種類任意組合之混合電解質,活性材料層225、227之活性材料可將化學能轉成電能使用(供電)或將電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於系統之中(充電),而能同時達成離子的導通與遷移,而所產生的電子則可 直接由與其鄰接之集電導體層向外導出。
封裝層23之材質可為環氧樹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熱塑性聚亞胺、矽氧樹脂、壓克力樹脂或紫外線硬化膠,其係設置於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周圍,並且兩端黏著於此電化學系統單元22兩端的集電導體層,在本實施例中就是黏著於圖案化導體層16、18,以將電解質系統封裝於圖案化導體層16、18與封裝層23之間而不會外漏而與其他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電解質系統相互流通,因此,使電化學系統單元22成為獨立且完整供電的模組。
為了使封裝層23之封裝效果更佳,可設計封裝層23具有三層之結構,請參閱第4B圖,上下兩層為改質矽膠層23a、23b而中間為矽膠層23c,兩側的改質矽膠層23a、23b為矽膠藉由調整加成型矽膠與縮合型矽膠之組成比例來予以改質,使其適合黏接異質性的材料,藉此設計則可使其介面間的接著力提高,同時,使得整體外觀的完整性更高,生產良率亦提高。再者,亦較能阻絕水氣的滲入,對內則可因矽膠層23c為主體來予以阻擋極性溶劑與塑性劑的侵害,使整體封裝結構更加完備。
此外,為使圖示易於說明與識別技術特點,在主要用以說明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架構的圖示中電化學系統單元22係以簡單的正負符號繪製方式來區分正負極端,以進行電性說明,並未如第4A、4B圖所示將電化學系統單元的細部構件描繪出來。熟知該項技術領域者當知正極端與負極端所具有的涵義,於此將不再進行贅述。
如第5A圖與5B圖所示,單一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是由數個垂直堆疊的電化學系統單元22異極性串聯而成,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之最外側兩端的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外側端是直接使用圖案化導體層16、18作為集電層,而 兩堆疊的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間是共用一共用集電層19,進行隔離與電子收集,因此相鄰的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第二活性材料層227與第一活性材料層225透過共用集電層構成串聯之電性連接,舉例來說,如圖中所繪示,第一活性材料層225為正極層、第二活性材料層227為負極層,則最上層之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第二活性材料層227與共用集電層19接觸,相鄰(下方)之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第一活性材料層225與共用集電層19接觸,如此依序堆疊,則可構成串聯之型態的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因為每一個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電解質系統並不互相連通,因此,相鄰之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間僅會進行電荷轉移,而不會有電化學反應(換句話說,離子不會進行轉移或導通),因此,即便串聯數個電化學系統單元22而造成高電壓的情況,並不會影響個別單一之電化學系統單元22內部之電解質系統,其內部電壓仍舊維持單個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電壓,因此,而可不受限於電解質系統之最高電壓(一般為5V左右)串聯堆疊成高電壓之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再者,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間係採用集電層共用的連接方式,其接觸面積遠大於習知採用鎳片銲接等連接方式,因此可大幅降低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的內部阻值,因而使得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之效能幾乎不會損耗;同時因為阻值的降低,也可使充電/放電的速度大幅提高,且發熱的問題顯著下降,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之冷卻系統得以簡化,管控上易較為簡便,進而使得整體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的可靠度與安全性提升。
上述之圖案化導體層16、18與/或該共用集電層19之材質因為需同時接觸正極與負極(活性材料層225、227),因此需要可以耐受高電壓與低電壓並且不進行氧化反應的材料,舉例來說如不鏽鋼(SUS)或石墨。更者,也可以是選自鋁、銅、鈦、鎳、不鏽鋼及其合金之金屬粉末混入黏合劑後經噴塗或延壓所 製得。
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10更包含有一第一導電端子24與一第二導電端子26,在第3圖中,第一導電端子24與第二導電端子26部同時與圖案化導體層16電性連接。當然,也可以是與相異的圖案化導體層連接,例如第一導電端子24與圖案化導體層16電性連接,第二導電端子26與圖案化導體層18電性連接,此部分請參後續第6圖。
更者,第一導電端子24與第二導電端子26可以是與其所電性連接之圖案化導體層16、18一體成形,如第7圖所示,部分圖案化導體層16a延伸至第一絕緣層12的外部,以作為第一導電端子24,部分圖案化導體層16c延伸至第一絕緣層12的外部,以作為第二導電端子26。也就是說圖案化的過程中就已經預設留下第一導電端子24與第二導電端子26的圖形。
當第一導電端子24與第二導電端子26是採非一體成形方式製得時,第一導電端子24與第二導電端子26的材料可以異於圖案化導體層16、18,並且是利用有焊料或無焊料方式接合或熔接方式接合,或者是使用導電銀膠或導電布。
在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架構下,欲增加電能供應模組總容量時,只需利用第一導電端子24與第二導電端子26進行數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10的外部串/並聯,即可達到增加電能供應模組總容量或總電壓的需求。舉例來說,藉由外部串聯數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10來增加總電壓,如第8A圖。藉由外部並聯數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10來增加單位容量,如第8B圖。
當為了增加單一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的電壓時,直接增添 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就可以達成,舉例來說可如第9圖所示,相較於第3圖,加二個經由圖案化導體16、18進行串聯的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
請參閱第6圖,此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10中是利用兩個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透過圖案化導體層16、18同極性相接並聯後作為一新組別28,再以此新組別28為單位透過圖案化導體層16、18進行異極性連接,形成串聯。再者,雖然新組別28可以整合為一個電化學系統單元,但分開為兩個的情況下可以增加間隙30的數量。
請再參閱第10圖,相連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間的間隙30可以做為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10的散熱通道。第一絕緣層12與/或第二絕緣層14朝向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的表面更形成有數個定位件32,該定位件32顯露於該圖案化導體層16、18外,以限定該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的位置。舉例來說定位件32的存在能夠輔助圖案化導體層16、18定位於正確位置。更者,間隙30內可通入有至少一流體,例如氣體、液體,以增加熱傳效果。
進一步對本發明之效益進行說明。舉例來說,若台灣專利申請號106136071號之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使用24個電化學系統單元進行垂直串接的情況下,以達到24*4.2V之電壓值,將此電壓值與電化學系統單元數量改為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架構可以採24個單一電化學系統單元水平設置透過圖案化導體層進行異極性相接,如第9圖,或者12個倆倆堆疊之電化學系統單元水平設置透過圖案化導體層進行異極性相接,如第11圖所示,或者其他數量堆疊的電化學系統單元。在此架構下,當金屬針狀物34由外部對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產生穿刺時,刺穿點將不會是24個垂直堆疊的電化學系統單元,而是較少量的堆疊,因此可有效降低高數量串聯堆疊之電化學系統單元在穿刺時所引起的 危險。
接續,係針對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為二個以上之電化學系統單元22所組構而成時,此些電化學系統單元22的串聯與/或並聯態樣進行說明。
請參閱第5A圖,在此圖中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內之數個電化學系統單元22是採異極性電性連接的串聯方式。請參閱第12圖,其係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內之數個電化學系統單元22是採同極性電性連接的並聯方式。請參閱第13圖,其係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內之數個電化學系統單元22是採先並聯後串聯的混合方式。請參閱第14圖,其係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20內之數個電化學系統單元22是採先串聯後並聯的混合方式。上述的電化學系統單元22採串並聯混合時可透過適當導線78將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正/負極端(集電層)連接至相對應的圖案化導體層。再者,為便於導線與電化學系統單元22之集電層或者共用集電層19連接,集電層或者共用集電層19可凸設有極耳79,如第15圖所示,以利用突出的極耳79進行電性連接。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嶄新的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具有數個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此些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在內部透過圖案化導體層以水平延伸方式進行串與/或並聯,以達到一定電壓與電容,並可直接透過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的第一導電端子與第二導電端子進行外部數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串聯與/或並聯。再者,本發明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最上方與最下方各設置有第一絕緣層與第二絕緣層,其能有效抵擋金屬物件穿刺電能供應結構所可能引起的破壞。
此外,本發明之第一絕緣層12與第二絕緣層14除了可有效阻擋穿刺外,更可以在數個電能供應結構10進行外部串聯與/或並聯時作為電能供應結 構間之圖案化導體層16、18的電性接觸阻擋層。
唯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故即凡依本發明申請範圍所述之特徵及精神所為之均等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於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 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 12 第一絕緣層 12s 第一表面 14 第二絕緣層 14s 第二表面 16、18 圖案化導體層 20 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 22 電化學系統單元 24 第一導電端子 26 第二導電端子

Claims (19)

  1. 一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包含有:一第一絕緣層;一第二絕緣層,其與該第一絕緣層相對設置;二圖案化導體層,其分別設置於該第一絕緣層與該第二絕緣層的相對應表面;以及數個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其夾設於該第一絕緣層與該第二絕緣層之間,該些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經由該圖案化導體層於該電能供應結構內部形成串聯與/或並聯,每一該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是由至少一電化學系統單元所組成,且該電化學系統單元之側壁具有一封裝層,使該些電化學系統單元之電解質系統相互不流通,且相鄰的該電化學系統單元僅有電荷轉移無進行電化學反應,每一該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最外側兩端之該電化學系統單元直接以該圖案化導體層作為集電層。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當該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由二個以上的該電化學系統單元所構成時,該些電化學系統單元垂直堆疊,並且相鄰之該電化學系統單元係共用一共用集電層。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電化學系統單元包含有:一第一活性材料層,其係與相鄰的該圖案化導體層或該共用集電層接觸;一第二活性材料層,其係與相鄰的另一該圖案導體層或另一該共用集電層接觸;一隔離層,其係夾設於該第一活性材料層與該第二活性材料層之間;以及該電解質系統設置於該第一活性材料層與該第二活性材料層。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更包含有一第一導電端子與一第二導電端子,其中該第一導電端子與該第二導電端子連接至相同的該圖案化導體層,或者相異的該圖案化導體層。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第一導電端子與該第二導電端子是與其所連接之該圖案化導體層一體成形。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當有數個該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時,該些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利用該第一導電端子部與該第二導電端子部進行外部串/並聯。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更包含有數個散熱通道,該些散熱通道係位於相鄰該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間。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第一絕緣層與/或該第二絕緣層朝向該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的表面更形成有數個定位件,該定位件顯露於該圖案化導體層外,以限定該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的位置。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電解質系統係為膠態、液態、準固態、固態電解質或其組合。
  10.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些電化學系統單元係以不同極性之該第一與第二活性材料層與該共用集電層相互接觸構成串聯。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封裝層係包含有一矽膠層以及該矽膠層兩側之二改質矽膠層。
  12. 如請求項7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散熱通道內通入有一流體。
  1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圖案化導體層與/或該共用集電層之材質為不鏽鋼或石墨。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流體為 氣體或液體。
  1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第一、該第二導電端子與該圖案化導電層是相異材質時,彼此間是利用物理性或化學性接合。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第一、該第二導電端子與該圖案化金屬層是採焊接接合、熔接接合、導電膠接合或者是導電布接合。
  17.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圖案化導體層與/或該共用集電層是由至少一選自鋁、銅、鈦、鎳、不鏽鋼及其合金之金屬粉末混入至少一黏合劑後經噴塗或延壓所製得。
  18.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圖案化導體層與/或該共用集電層是由耐受高電壓與低電壓並且不進行氧化反應的材料。
  19. 如請求項3所述之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其中該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是由數個電化學系統單元所組成時,任一該電化學系統單元群組內之該些電化學系統單元是採並聯與/或串聯電性連接。
TW107135860A 2018-08-08 2018-10-11 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 TWI6881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9190625.4A EP3608997A1 (en) 2018-08-08 2019-08-07 Horizontal composite electricity supply structure
CN201910731163.XA CN110828759B (zh) 2018-08-08 2019-08-08 水平复合式电能供应结构
MX2019009506A MX2019009506A (es) 2018-08-08 2019-08-08 Estructura compuesta horizontal para suministro de electricidad.
RU2019125166A RU2740482C1 (ru) 2018-08-08 2019-08-08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ая составн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электропитания
US16/535,193 US11557803B2 (en) 2018-08-08 2019-08-08 Horizontal composite electricity supply structure
BR102019016485-9A BR102019016485A2 (pt) 2018-08-08 2019-08-08 Estrutura horizontal para fornecimento de eletricidade por compósitos
JP2019146655A JP6836631B2 (ja) 2018-08-08 2019-08-08 水平複合給電構造体
KR1020190096954A KR102257133B1 (ko) 2018-08-08 2019-08-08 수평 복합 전기 공급 구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7703 2018-08-08
TW107127703 2018-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8634A TW202008634A (zh) 2020-02-16
TWI688152B true TWI688152B (zh) 2020-03-11

Family

ID=70412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5860A TWI688152B (zh) 2018-08-08 2018-10-11 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MX (1) MX2019009506A (zh)
RU (1) RU2740482C1 (zh)
TW (1) TWI68815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22977A (ja) * 2005-10-26 2007-05-17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組電池
TWI472831B (zh) * 2011-12-16 2015-02-11 Prologium Technology Co Ltd 電子模組之側封裝結構
CN104934656A (zh) * 2014-03-18 2015-09-2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牵引电池热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35473B2 (ja) * 2002-11-07 2008-08-2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イポーラ電池
CN100414653C (zh) * 2004-04-23 2008-08-27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高能防电化学腐蚀的超级电容器
RU133976U1 (ru) * 2013-07-17 2013-10-27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Ё-Инжиниринг" Электрохим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варианты)
JP2015097467A (ja) * 2013-10-10 2015-05-21 Jm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22977A (ja) * 2005-10-26 2007-05-17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組電池
TWI472831B (zh) * 2011-12-16 2015-02-11 Prologium Technology Co Ltd 電子模組之側封裝結構
CN104934656A (zh) * 2014-03-18 2015-09-2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牵引电池热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8634A (zh) 2020-02-16
RU2740482C1 (ru) 2021-01-14
MX2019009506A (es) 2020-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98372B (zh) 复合式电池芯
CN110828759B (zh) 水平复合式电能供应结构
CN110828760B (zh) 水平复合式电能供应单元群组
TW201143190A (en) Lithium ion battery assembly
TWI688152B (zh) 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結構
JP3232116U (ja) 多軸電気供給システム
TWI688145B (zh) 水平複合式電能供應單元群組
CN212161991U (zh) 多轴向电能供应系统
CN115117522B (zh) 软包式电池模块及其电能供应器
BR102019016452B1 (pt) Grupo de elementos de fornecimento de eletricidade composto horizontal
TWM615113U (zh) 具獨立監控之金屬殼式電池裝置
CN103187582A (zh) 电能供应系统及其电能供应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