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4711B - 動壓軸承逃氣結構 - Google Patents

動壓軸承逃氣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4711B
TWI684711B TW107127084A TW107127084A TWI684711B TW I684711 B TWI684711 B TW I684711B TW 107127084 A TW107127084 A TW 107127084A TW 107127084 A TW107127084 A TW 107127084A TW I684711 B TWI684711 B TW I6847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body
rotating shaft
accommodating space
side wall
dynamic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7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7866A (zh
Inventor
陳友約
游晴暉
Original Assignee
東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270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471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4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471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7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7866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一種動壓軸承逃氣結構,其中包括:一外殼、一軸承本體、一轉軸;其中外殼內部形成一圓筒狀的第一容置空間,軸承本體容置於第一容置空間內,轉軸貫穿設置於軸承本體的一轉軸孔中;軸承本體底面和第一容置空間底側壁間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軸承本體的一側面設置一切面部,切面部從軸承本體的上端延伸到下端,並且切面部和轉軸孔中心軸線的間距小於底部容置槽的半徑,而使得底部容置槽和切面部相鄰處形成一逃氣缺口。

Description

動壓軸承逃氣結構
本發明涉及一種動壓軸承逃氣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高轉速動壓軸承的動壓軸承逃氣結構。
現有技術中,散熱風扇為散熱模組中主要的組件之一。而近年來為了配合筆記型電腦與平板電腦等資訊產品不斷朝向小型化、薄形化且處理器操作功率不斷提升的趨勢,使得散熱模組也必須隨著朝向小型化、薄形化且同時要兼顧提升散熱效率的方向發展。為了因應風扇微型化、薄型化且高轉速的需求,目前相當多的散熱風扇已經改採動壓軸承的設計取代傳統的軸承。
因動壓軸承運轉時,因軸心與耐磨片接觸轉動時產生熱氣,熱氣若無排出,將導致軸心無法穩定轉動,故動壓軸承上必須設置逃氣結構,以供排放熱氣。現有的動壓軸承採用的逃氣結構,大致上為在軸承本體的外側表面設置多個軸向的逃氣溝槽,透過所述逃氣溝槽使得熱氣能夠排出。
然而,現有動壓軸承的逃氣溝槽是位於軸承本體側面,但逃氣溝槽的空間有限,使得排氣效果不佳,且逃氣溝槽無法連通到軸承本體底部的空間,而使得軸承本體底側空間的氣體不易排出。此外,部分動壓軸承在轉軸的底側設置有扣片或止推板的環形結構,這些類型的板體結構會阻礙軸承本體底部空間的熱氣排出,造成軸承本體底側空間的氣體壓力增加,因此使得現有的動壓軸承底部空間的逃氣流量不足的問題更為嚴重。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解決現有的動壓軸承底部空間的逃氣流量不足,導致動壓軸承運轉不穩定且溫度容易升高的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動壓軸承逃氣結構,其中包括:一外殼、一軸承本體、一轉軸;其中所述外殼內部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所述第一容置空間具有一內側壁,所述軸承本體能夠設置於所述第一容置空間內;所述軸承本體的中心具有一轉軸孔,所述轉軸孔從所述軸承本體的上端貫穿到所述軸承本體的下端,所述轉軸孔內側壁設有多數導油溝槽,所述轉軸貫穿設置於所述轉軸孔內;所述軸承本體的一側設置一切面部,所述切面部沿著和所述轉軸孔的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從所述軸承本體的上端延伸到下端,當所述軸承本體設置於所述第一容置空間內時,所述切面部和所述第一容置空間的所述內側壁之間形成一逃氣通道;所述軸承本體的底面還設置一底部容置槽,所述底部容置槽具有一以所述轉軸孔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環形側壁,所述環形側壁的半徑大於所述切面部和所述中心軸線的間距,而使得所述底部容置槽的所述環形側壁被所述切面部切斷,而使得所述底部容置槽和所述切面部相鄰接處形成所述逃氣缺口,而使得所述底部容置槽經由所述逃氣缺口和所述逃氣通道相互連通。
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其中所述外殼的內部位於第一容置空間的下側位置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所述第二容置空間內側壁的直徑小於所述第一容置空間內側壁的直徑,所述轉軸具有一下端部份,所述下端部份延伸進入到所述第二容置空間中。
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其中還包括一止擋片,所述止擋片容置於所述軸承本體下方和所述第二容置空間之間的位置,所述轉軸的所述下端部份穿過所述止擋片。
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其中所述逃氣缺口的寬度大於所述環 形側壁的直徑的0.1倍以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能夠增進動壓軸承底部空間的排氣效率,而提高動壓軸承的散熱能力及運轉的穩定性。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1‧‧‧動壓軸承
10‧‧‧外殼
11‧‧‧第一容置空間
111‧‧‧內側壁
112‧‧‧底側壁
113‧‧‧止擋部
114‧‧‧耐磨片
12‧‧‧止擋環
13‧‧‧第二容置空間
14‧‧‧逃氣通道
20‧‧‧軸承本體
21‧‧‧轉軸孔
22‧‧‧導油溝槽
23‧‧‧切面部
24‧‧‧底部容置槽
241‧‧‧逃氣缺口
242‧‧‧環形側壁
243‧‧‧頂面部
30‧‧‧轉軸
31‧‧‧下端部份
32‧‧‧接觸端部
40‧‧‧止擋片
41‧‧‧穿孔
50‧‧‧止擋片
51‧‧‧導油溝槽
100‧‧‧風扇模組
101‧‧‧基座
102‧‧‧軸承固定部
103‧‧‧風扇葉片
104‧‧‧定子
105‧‧‧轉子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D3‧‧‧第三間距
D4‧‧‧第四間距
C‧‧‧中心軸線
W‧‧‧缺口寬度
圖1為一使用本發明動壓軸承的風扇模組的組合剖面圖。
圖2為本發明動壓軸承逃氣結構一具體實施例的組合剖面圖。
圖3為本發明採用的軸承本體的剖面圖。
圖4為本發明採用的軸承本體的立體圖。
圖5為本發明採用的軸承本體的仰視圖。
圖6為本發明採用的軸承本體一變化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採用的軸承本體另一變化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8為本發明動壓軸承逃氣結構一具體實施例的組合剖面圖。
如圖1所示,為一採用本發明的動壓軸承逃氣結構的風扇模組100的具體實施例。其中所述風扇模組100包括:一基座101,基座101設置有一軸承固定部102,用以將一動壓軸承1固定於基座101上,以及一風扇葉片103,所述風扇葉片103連接於動壓軸承的轉軸上,以及一定子104,所述定子104設置於基座101上,以及一轉子105,所述轉子105設置於所述風扇葉片103上,透過轉子105和定子104的磁場互斥,能夠驅動風扇葉片103產生旋轉。
如圖2所示,為採用本發明技術製成的一動壓軸承1的組合剖面圖。所述動壓軸承1包括:一外殼10、一軸承本體20、一轉軸30、及一止擋片40。其中外殼10具有概略呈圓筒狀的斷面形狀,外殼10的內部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11,第一容置空間11的 上端形成一開口端,而使得軸承本體20能夠從第一容置空間11的開口端置入到第一容置空間11中。第一容置空間11具有一圓筒形的內側壁111,內側壁111的直徑和軸承本體20的外側壁的直徑相配合,而使得軸承本體20能夠容置於第一容置空間11中。第一容置空間11的開口端的內側還設置有一止擋環12。如圖2所示,所述止擋環12的內徑小於軸承本體20的外徑,當軸承本體20組裝於第一容置空間11內時,止擋環12的底面抵壓於軸承本體20的上端,藉以將軸承本體定位於第一容置空間11中。
如圖2所示,外殼10內部在位於第一容置空間11下方的位置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13,第二容置空間13的內側壁的直徑小於第一容置空間11的內側壁111的直徑,因此使得第二容置空間13和第一容置空間11相交界處形成一位於第二容置空間13外圍的止擋部113。第二容置空間13的底面具有一底側壁112,底側壁112上設置一耐磨片114。當軸承本體20設置於第一容置空間11內時,軸承本體20的底面和第二容置空間13的底側壁112之間保持一間距。
如圖2及圖3至圖5所示,本發明採用的軸承本體20概略D形斷面的非完整圓形柱體,軸承本體20具有相對的上端及下端,軸承本體20的中心具有一從軸承本體20的上端貫穿到軸承本體20的下端的轉軸孔21,轉軸孔21的內徑和轉軸30的外徑相互配合,以使得轉軸30能夠穿設於轉軸孔21的內部。轉軸孔21和轉軸30之間的間隙以及軸承本體20下方的第一容置空間11和第二容置空間13內充滿潤滑油脂,且轉軸孔21的內側壁設置多數人字形的導油溝槽22,當轉軸30在轉軸孔21內高速旋轉時,能夠透過導油溝槽22引導潤滑油脂流動而產生壓力,因此在轉軸孔21和轉軸30之間建立油膜,藉以減少轉軸30承受的摩擦力。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轉軸30貫穿設置於軸承本體20的轉軸孔21中,並且轉軸30的上端穿出於軸承本體20的上端,並 且連接風扇葉片103。且轉軸30的下端部份31穿出軸承本體20的底面,並且下端部份31的末端形成一接觸端部32,所述接觸端部32具有一弧形的端面。轉軸30的下端部份31延伸進入到第二容置空間13中,並且透過末端的弧形端面接觸第二容置空間13底側壁112上的耐磨片114。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軸承本體20的底面和止擋部113之間保持一間距,且所述間距的高度大於所述止擋片40的厚度。所述止擋片40的形狀概略呈圓形,止擋片40的直徑略小於第一容置空間11的內側壁111的直徑,且大於第二容置空間13的直徑,因此止擋片40能夠被置入到第一容置空間11中,且被第二容置空間13周圍的止擋部113止擋,因此使得止擋片40被定位在第一容置空間11和第二容置空間13的交界處。本發明的動壓軸承1組裝時,是先將止擋片40置入到外殼10的第一容置空間11內,接著再將軸承本體20置入到第一容置空間11,當軸承本體20置入到第一容置空間11內以後,軸承本體20的底面能夠抵壓於止擋片40朝向軸承本體20的一側面,且迫使止擋片40相對於軸承本體20的一側面抵接於止擋部113的頂面,因此使得止擋片40被夾持於軸承本體20的底面和止擋部113的頂面之間的空間中。
止擋片40的中心位置設置一穿孔41,本實施例中,轉軸30的下端部份31的直徑小於穿孔41的直徑,接觸端部32的直徑大於穿孔41的直徑,且當動壓軸承1組裝完成後,轉軸30的接觸端部32能夠從止擋片40面向軸承本體20的一側邊穿過穿孔41而移動到位於止擋片40相對於軸承本體20的一側邊的位置,因此形成了止擋片40套合在轉軸30的下端部份31的外側,而接觸端部32能夠卡合於止擋片40相對於軸承本體20的一側面的狀態。由於下端部份31的直徑小於穿孔41的直徑,且接觸端部32的直徑大於穿孔41的直徑,因此當轉軸30的下端部份31穿過穿 孔41以後,下端部份31和止擋片40的穿孔41之間保持一間隙,並且接觸端部32和穿孔41的孔緣會產生干涉。特別說明,本實施例中,止擋片40採用具有彈性的板片材料(例如:塑膠片、金屬片)製成,並且接觸端部32的直徑設計成略大於穿孔41的直徑,因此當轉軸30的下端部份31穿入到穿孔41的過程中,接觸端部32能夠擠壓穿孔41的孔緣,而使得穿孔41的直徑擴大,並且使得接觸端部32能夠穿過穿孔41。
如圖2所示,當轉軸30的下端部份31和接觸端部32穿過止擋片40的穿孔41後,因轉軸30底端的接觸端部32和止擋片40的穿孔41產生干涉,因此能夠限制轉軸30而使得轉軸30無法向上位移,因此達到避免轉軸30脫離轉軸孔21。此外,轉軸30的下端部份31和止擋片40的穿孔41之間保持有間隙,因此使得轉軸30旋轉時不會和止擋片40產生干涉,且使得第一容置空間11和第二容置空間13內的油脂及氣體能夠經由下端部份31和穿孔41之間的間隙相互流通。
如圖4所示,軸承本體20的一側設置一切面部23,切面部23是以沿著和轉軸孔21的中心軸線C平行的方向,從軸承本體20的上端延伸到下端。如圖2所示,當軸承本體20設置於外殼10的第一容置空間11內時,軸承本體20的切面部23和第一容置空間11的內側壁111之間能夠形成一逃氣通道14。所述逃氣通道14能夠連通軸承本體20下方的第二容置空間13和第一容置空間11上方的開口,而使得動壓軸承1運轉時產生的熱氣能夠經由逃氣通道14排出到外殼10的外側。
如圖2、及圖3至圖5所示,本發明的軸承本體20的底面還進一步設置一底部容置槽24,所述底部容置槽24是從軸承本體20的底面朝向軸承本體20上端的方向凹入,底部容置槽24具有一頂面部243,以及環繞於頂面部243外側的環形側壁242。所述環形側壁242是以轉軸孔21的中心軸線C為中心。
如圖2所示,為便於說明起見,本說明書中將軸承本體20的外側壁或第一容置空間11的內側壁111和轉軸孔21的中心軸線C的間距定義為第一間距D1;將切面部23和轉軸孔21的中心軸線C的間距定義為第二間距D2;將止擋環12的內側壁和轉軸孔21的中心軸線C的間距定義為第三間距D3,且將底部容置槽24的環形側壁242和中心軸線C的間距定義為第四間距D4。
其中,第四間距D4大於第二間距D2,亦即底部容置槽24的半徑大於切面部23和轉軸孔21的中心軸線C的間距,因此底部容置槽24的環形側壁242朝向切面部23的一側會被切面部23切斷,而使得環形側壁242和切面部23相鄰接處形成一逃氣缺口241,而使得底部容置槽24能夠經由逃氣缺口241和逃氣通道14相互連通。
如圖2所示,本發明的動壓軸承1的逃氣結構是由位於軸承本體20側面的逃氣通道14和軸承本體20的底部容置槽24和逃氣缺口241所組成。當動壓軸承1運轉時,第二容置空間13內的熱氣能夠經由底部容置槽24和逃氣缺口241流通到逃氣通道14中,再由逃氣通道14排放到外部的空氣中。而且本實施例中,第二容置空間13和第一容置空間11交界處雖然設置有止擋片40,而使得第二容置空間13和第一容置空間11被止擋片40區隔開來。然而因為止擋片40的穿孔41和轉軸30的下端部份31之間保有間隙,因此使得第二容置空間13內的油脂和氣體仍能夠經由穿孔41和下端部份31之間的間隙進入到軸承本體20的底部容置槽24中,再經由逃氣缺口241流通到逃氣通道14,而使得第二容置空間13內的熱氣能夠經由逃氣通道14排放到動壓軸承1的外側。
特別說明,為使得本發明的動壓軸承1具有良好的散熱效果,本發明所述第一間距D1、第二間距D2、第三間距D3及第四間距D4存在下列關係。其中第一間距D1大於第二間距D2,而第三間 距D3小於第一間距D1且大於第二間距D2。其中所述第一間距D1和第二間距D2的差值代表軸承本體20套合於外殼10的第一容置空間11內時,切面部23和第一容置空間11的內側壁111之間所形成的逃氣通道14的高度。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間距D1減去第二間距D2的差值較佳者為介於0.1倍至0.4倍的第一間距D1之間的範圍,以使得逃氣通道14具有足夠的深度及面積,以達到順利排氣的目的。因此,若以直徑5mm的軸承本體為例,所述第一間距D1減去第二間距D2的差值則能夠介於0.5mm至1.5mm的範圍內。
此外,所述第三間距D3則設計為大於第二間距D2,且小於第一間距D1,因此如圖2所示,軸承本體20組裝於外殼10的內部以後,止擋環12的內側壁的位置能夠介於第一容置空間11的內側壁與軸承本體20的切面部23之間的位置,且使得切面部23和止擋環12的內側壁之間保持一間隙,用以供逃氣通道14內的氣體能夠經由止擋環12內側壁和切面部23之間的間隙排出。所述介於止擋環12的內側壁與切面部23之間的間隙目的為用以供逃氣通道14內的氣體排出,然而其設計時需注意除了要能夠維持排氣順暢外,還必須注意間隙不能過大,以避免進入到逃氣通道14內的潤滑油脂洩漏,因此所述介於止擋環12的內側壁與切面部23之間的間隙的寬度(即第三間距D3減去第二間距D2的差值)較佳者需控制在0.001mm以上,而較佳的實施例,所述間隙的寬度則能夠介於0.0015mm至0.01mm之間的範圍。
此外,如圖4所示,本發明將逃氣缺口241的寬度W安排為大於環形側壁242直徑的0.1倍以上的尺寸,用以使得逃氣缺口241具有足夠的排氣流量,以達到使得底部容置槽24內氣體能夠順利排放的目的。
如圖6及圖7所示,為本發明的軸承本體10的變化實施例。如圖6所示的變化實施例中,底部容置槽24的環形側壁242可以 為一多層階級狀的環形側壁。又例如圖7所示實施例中,環形側壁242可以為一傾斜面的側壁。從圖6及圖7所揭露實施例,揭示了本發明的底部容置槽24的形狀可以依據實際需求加以變化,並不限於本說明書圖式所揭露者。
此外,如圖8所示,為本發明動壓軸承1的另一具體實施例,本實施例中揭露的動壓軸承1的構造具有一外殼10、一軸承本體20、一轉軸30。本實施例的外殼10、一軸承本體20、一轉軸30結構和圖2所示實施例大致相同,因此不再重複介紹。本實施例的轉軸30的下端部份設置有一止擋片50,止擋片50呈圓形,且固定套接在轉軸30的下端部份,而使得止擋片50能夠隨著轉軸30一起旋轉。
本實施例中,止擋片50容置在外殼10的第一容置空間11和第二容置空間13的交界處,並且止擋片50的直徑小於底部容置槽24的環形側壁242的直徑,因此使得止擋片50能夠置入到底部容置槽24內。透過上述設計,使得止擋片50的一部份高度能夠被容納在底部容置槽24內,因此使得動壓軸承1的整體高度能夠降低。
本實施例中,底部容置槽24的頂面部243為一平面,當止擋片50容置在底部容置槽24內時,止擋片50靠近底部容置槽24的一側面能夠貼近頂面部243。止擋片50至少於靠近底部容置槽24的一側面還設置有導油溝槽51,並且止擋片50靠近底部容置槽24的一側面和頂面部243之間保持適當間隙,而使得止擋片50轉動時,能夠透過導油溝槽51引導潤滑油脂,使得潤滑油脂產生壓力而形成油膜。因此透過油膜壓力作用於止擋片50的表面,能夠產生軸向的壓力,而使得轉軸30的運轉更為穩定且減少震動。
特別說明,本實施例中,所述止擋片50表面設置有導油溝槽51,因此形成一能夠產生軸向推力的止推板。然而,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止擋片50也可以為單純用以定位轉軸30的圓形板 體,當止擋片50為扣片或扣環時,止擋片50的表面能夠為單純的平面,而不需設置導油溝槽51。
如圖8所示,當轉軸30轉動時,止擋片50也會隨著轉軸30一起旋轉,而使得止擋片50和底部容置槽24產生相對的旋轉,並且使得底部容置槽24內部的潤滑油脂的溫度升高。此時,底部容置槽24內部的潤滑油脂產生的熱氣便能夠經由逃氣缺口241流通到逃氣通道14內,因此避免了熱氣蓄積在底部容置槽24內無法排放,而造成溫度上升,以及止擋片50承受壓力不平均導致轉動不穩定的情形產生。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能夠透過軸承本體20底面的底部容置槽24和逃氣缺口241提供外殼10內部位於軸承本體20下方空間內熱氣的逃氣通道,而能夠有效增進動壓軸承1的排氣效果。而且縱使動壓軸承1在軸承本體20的下方設置止擋片40或止推板等類型的板片結構時,也能夠透過底部容置槽24和逃氣缺口241維持軸承本體20底部的空間的排氣通道。因此使得本發明的技術能夠提高動壓軸承的散熱能力及運轉的穩定性。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動壓軸承
10‧‧‧外殼
11‧‧‧第一容置空間
111‧‧‧內側壁
112‧‧‧底側壁
113‧‧‧止擋部
114‧‧‧耐磨片
12‧‧‧止擋環
13‧‧‧第二容置空間
14‧‧‧逃氣通道
20‧‧‧軸承本體
21‧‧‧轉軸孔
22‧‧‧導油溝槽
23‧‧‧切面部
24‧‧‧底部容置槽
241‧‧‧逃氣缺口
242‧‧‧環形側壁
243‧‧‧頂面部
30‧‧‧轉軸
31‧‧‧下端部份
32‧‧‧接觸端部
40‧‧‧止擋片
41‧‧‧穿孔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D3‧‧‧第三間距
D4‧‧‧第四間距
C‧‧‧中心軸線

Claims (10)

  1. 一種動壓軸承逃氣結構,其中包括:一外殼、一軸承本體、一轉軸;其中所述外殼內部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所述第一容置空間具有一內側壁,所述軸承本體能夠設置於所述第一容置空間內;所述軸承本體的中心具有一轉軸孔,所述轉軸孔從所述軸承本體的上端貫穿到所述軸承本體的下端,所述轉軸孔內側壁設有多數導油溝槽,所述轉軸貫穿設置於所述轉軸孔內;所述軸承本體的一側設置一切面部,所述切面部沿著和所述轉軸孔的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從所述軸承本體的上端延伸到下端,當所述軸承本體設置於所述第一容置空間內時,所述切面部和所述第一容置空間的所述內側壁之間形成一逃氣通道;所述軸承本體的底面還設置一底部容置槽,所述底部容置槽具有一以所述轉軸孔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環形側壁,所述環形側壁的半徑大於所述切面部和所述中心軸線的間距,而使得所述底部容置槽的所述環形側壁被所述切面部切斷,而使得所述底部容置槽和所述切面部相鄰接處形成一逃氣缺口,而使得所述底部容置槽經由所述逃氣缺口和所述逃氣通道相互連通。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動壓軸承逃氣結構,其中所述外殼的內部位於第一容置空間的下側位置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所述第二容置空間內側壁的直徑小於所述第一容置空間內側壁的直徑。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動壓軸承逃氣結構,其中所述第二容置空間具有一底側壁,所述轉軸具有一下端部份,所述下端部份延伸進入到所述第二容置空間中。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動壓軸承逃氣結構,其中還包括一止擋片,所述止擋片容置於所述軸承本體下方和所述第二容置空間之間的位置,所述轉軸的所述下端部份穿過所述止擋片。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動壓軸承逃氣結構,其中所述止擋片的中央設置一穿孔,所述轉軸的所述下端部份的末端形成一接觸端部,所述下端部份的直徑小於所述穿孔的直徑,且所述接觸端部的直徑大於所述穿孔的直徑;所述末端部分穿設於所述穿孔,且和所述穿孔之間保持一間隙,所述接觸端部穿過所述穿孔,且卡合於所述止擋片相對於所述所述軸承本體的一側。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動壓軸承逃氣結構,其中所述止擋片套接於所述轉軸的所述下端部份的外側,所述止擋片外徑小於所述環形側壁的直徑,且所述止擋片朝向所述軸承本體的一側容置於所述底部容置槽內。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動壓軸承逃氣結構,其中所述止擋片為一止推板,所述止擋片至少於朝向所述軸承本體的一側面設置有導油溝槽。
  8. 如請求項2所述的動壓軸承逃氣結構,其中所述外殼相對於所述底側壁的一端形成一開口端,所述開口端內設置一環形的止擋環,所述止擋環的內徑小於所述軸承本體的外徑,且所述止擋環接觸於所述軸承本體的上端,用以將所述軸承本體定位於所述第一容置空間中。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動壓軸承逃氣結構,其中所述軸承本體的外側壁和所述轉軸孔的中心軸線的間距定義為第一間距;所述切面部和所述轉軸孔的中心軸線的間距定義為第二間距;所述止擋環的內側壁和所述轉軸孔的中心軸線的間距定義為第三間距,所述第三間距大於所述第二間距且小於所述第一間距,且所述第一間距減所述第二間距的差值介於0.1倍至0.4倍的所述第一間距的範圍之間。
  10. 如請求項2所述的動壓軸承逃氣結構,其中所述逃氣缺口的寬度大於所述環形側壁的直徑的0.1倍以上。
TW107127084A 2018-08-03 2018-08-03 動壓軸承逃氣結構 TWI6847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7084A TWI684711B (zh) 2018-08-03 2018-08-03 動壓軸承逃氣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7084A TWI684711B (zh) 2018-08-03 2018-08-03 動壓軸承逃氣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4711B true TWI684711B (zh) 2020-02-11
TW202007866A TW202007866A (zh) 2020-02-16

Family

ID=70412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7084A TWI684711B (zh) 2018-08-03 2018-08-03 動壓軸承逃氣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8471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33704A1 (en) * 2004-12-08 2006-06-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Hydrodynamic bearing device and spindle motor
JP2008014400A (ja) * 2006-07-05 2008-01-24 Sony Corp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モータ
US20130004351A1 (en) * 2011-06-30 2013-01-03 Nidec Corporation Fan
CN104641131A (zh) * 2012-09-18 2015-05-20 Ntn株式会社 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以及具备该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电动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33704A1 (en) * 2004-12-08 2006-06-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Hydrodynamic bearing device and spindle motor
JP2008014400A (ja) * 2006-07-05 2008-01-24 Sony Corp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この軸受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モータ
CN101126412A (zh) * 2006-07-05 2008-02-20 索尼株式会社 轴承单元和使用轴承单元的电机
US20130004351A1 (en) * 2011-06-30 2013-01-03 Nidec Corporation Fan
CN104641131A (zh) * 2012-09-18 2015-05-20 Ntn株式会社 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以及具备该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电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7866A (zh) 2020-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9161B (zh) 用於承載散熱風扇的動壓軸承結構及其組裝方法
US7241050B2 (en) Hydrodynamic bearing device
US20050244086A1 (en) Fluid Dynamic Pressure Bearing and Recording Disk Drive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JP2009063015A (ja) ティルティングパッド型ジャーナル軸受
JP2008248916A (ja) 流体軸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US20160123391A1 (en) Tilting-pad bearing and turbo compressor
JP2007078181A (ja) 流体軸受ユニット
TWI684711B (zh) 動壓軸承逃氣結構
TW201813255A (zh) 馬達及其動壓板
TWI608169B (zh) 動壓軸承及使用動壓軸承的風扇結構及其組裝方法
JP2008039124A (ja) 軸受け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CN104976149A (zh) 动压轴承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CN110836222B (zh) 动压轴承逃气结构
KR20200122496A (ko) 축하중 지지 장치
CN203822684U (zh) 动压轴承结构
CN208749810U (zh) 动压轴承逃气结构
WO2018029835A1 (ja) 軸受装置および回転機械
TWM484244U (zh) 用於承載散熱風扇的動壓軸承結構
US10738822B2 (en) Journal device and rotary machine
TWM571429U (zh) Dynamic bearing escape structure
CN109209984B (zh) 动压轴承结构
JP2016145588A (ja) 軸受装置および回転機械
US11143242B2 (en) Journal Device and rotary machine
WO2022032799A1 (zh) 一种气体压缩机、电机及箔片径向气体动压轴承
TWI683964B (zh) 防止風扇漏油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