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0380B - 終端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終端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0380B
TWI680380B TW104124447A TW104124447A TWI680380B TW I680380 B TWI680380 B TW I680380B TW 104124447 A TW104124447 A TW 104124447A TW 104124447 A TW104124447 A TW 104124447A TW I680380 B TWI680380 B TW I68038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formation
state
movement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4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6566A (zh
Inventor
崔鍾豪
Jong-Ho Choi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65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65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03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0380B/zh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一種經組態以與第二終端一起操作的第一終端,所述第一終端包括:感測器,所述感測器經組態以獲得對應於所述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通信器,所述通信器經組態以自所述第二終端接收對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經組態以回應於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來控制所述通信器基於對應於所述第一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以及對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將通知訊息傳輸至所述第二終端。

Description

終端及其控制方法 【對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14年7月31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14-0098646號、2014年11月4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14-0152084號以及2015年4月14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15-0052463號的權益,所述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的態樣是關於終端及控制終端的方法,且更特定而言,是關於終端基於兩個或大於兩個終端之間的狀態操作的方法。
由於終端的類型及大小已發生變化,因此使用多個裝置的使用者的數目已增加。若使用多個裝置,則可基於多個裝置之間的通信來提供各種使用者體驗。舉例而言,一裝置可將訊息傳輸至另一裝置。
各種感測器可配置於終端中。終端可使用各種感測器來偵測終端的狀態及終端周圍環境的狀態。
因此,需要將更有用的功能及各種使用者體驗提供給使用多個終端的使用者。
本文提供控制終端的多個方法,以基於兩個終端的狀態執行更多適當的操作。
額外態樣將在以下的描述中的部分加以說明,且自所述的描述中的部分顯然可得知,或可藉由實踐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而得知。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一個態樣,提供一種經組態以與第二終端一起操作的第一終端,所述第一終端包括:感測器,所述感測器經組態以獲得對應於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通信器,所述通信器經組態以自第二終端接收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經組態以回應於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來控制所述通信器基於對應於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將一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
所述控制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回應於指出第一終端正在移動的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指出第二終端未移動的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控制所述通信器將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
所述通信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執行與第二終端的短距離 無線通信,且所述控制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基於由第一終端偵測的用於短距離無線通信的一信號的強度來決定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
所述通信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自第二終端接收對應於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的資訊,且所述控制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藉由基於經偵測的信號的強度校正對應於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的所接收的資訊,決定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
所述控制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回應於指出第一終端未移動的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指出第二終端正在移動的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將第一終端的操作模式切換為待用模式。
所述控制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回應於所述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且第一終端接收一指定輸入(designated input),控制所述通信器將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
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態樣,提供一種經組態以與第二終端一起操作的第一終端,所述第一終端包括:感測器,所述感測器經組態以獲得對應於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通信器,所述通信器經組態以自第二終端接收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經組態以回應於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來控制所述顯示器基於對應於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顯示一通知訊息。
所述控制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回應於指出第二終端正在 移動的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指出第一終端未移動的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控制所述顯示器顯示通知訊息。
所述控制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基於比較由對應於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所指出的第一終端的移動方向與由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所指出的第二終端的移動方向的結果,控制所述顯示器顯示通知訊息。
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態樣,提供一種經組態以與第一終端一起操作的第二終端,所述第二終端包括:感測器,所述感測器經組態以獲得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通信器,所述通信器經組態以將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傳輸至第一終端及自第一終端接收對應於一操作的資訊,所述操作是基於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來決定的;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經組態以執行基於所接收的資訊而決定的操作。
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態樣,提供一種控制能夠與第二終端一起操作的第一終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獲得對應於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自第二終端接收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回應於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基於對應於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將一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
所述輸出可包括回應於指出第一終端正在移動的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指出第二終端未移動的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顯示所述通知訊息。
所述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執行與第二終端的短距離無線 通信;以及基於由第一終端所偵測到用於短距離無線通信的信號的強度來決定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
所述傳輸可包括回應於經決定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而將所述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
所述方法可進一步包括自第二終端接收對應於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的資訊。
所述決定距離可包括基於經偵測的信號的強度來校正對應於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的所接收的資訊。
所述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回應於指出第一終端未移動的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指出第二終端正在移動的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將第一終端的操作模式切換為待用模式。
所述傳輸可包括回應於所述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且第一終端接收一指定輸入,將所述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
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態樣,提供一種控制能夠與第二終端一起操作的第一終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獲得對應於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自第二終端接收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回應於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基於對應於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輸出一通知訊息。
所述輸出可包括回應於指出第二終端正在移動的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指出第一終端未移動的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顯示所述通知訊息。
所述輸出可包括基於比較由對應於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 訊所指出的第一終端的移動方向與由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所指出的第二終端的移動方向的結果來顯示通知訊息。
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態樣,提供一種控制能夠與第一終端一起操作的第二終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獲得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將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傳輸至第一終端;自第一終端接收對應於一操作的資訊,所述操作是基於對應於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來決定的;以及基於所接收的資訊來執行所述操作。
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態樣,提供一種終端,所述終端包括:感測器,所述感測器經組態以獲得對應於終端的第一狀態的資訊;通信器;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經組態以:控制所述通信器建立與另一終端的連接,控制所述通信器自另一終端接收對應於另一終端的第二狀態的資訊,以及基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執行一操作。
所述終端可進一步包括輸入/輸出介面。
所述控制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控制輸入/輸出介面輸出音訊信號。
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可指出所述終端與另一終端之間的距離的變化,且所述操作可包括回應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指出所述距離正在增大而增加輸出音訊信號的量,以及回應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指出所述距離正在減小而減少輸出音訊信號的量。
所述控制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回應於所述終端與另一終端之間的距離大於臨界值來基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執行所述操 作。
所述控制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基於由所述終端偵測的環境資訊或由另一終端偵測的環境資訊中之至少一者來決定臨界值。
所述終端可進一步包括亮度感測器。
所述控制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基於由亮度感測器感測的環境光的量來決定臨界值。
所述控制器可經進一步組態以回應於所述終端與另一終端之間的距離大於一臨界值達到一預定時段,基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來執行所述操作。
所述操作可包括控制通信器終止連接。
100‧‧‧第一終端
110‧‧‧感測器
120‧‧‧通信器
121‧‧‧行動通信器
122‧‧‧子通信器
122-1‧‧‧無線LAN模組
122-2‧‧‧短距離無線通信器
123‧‧‧多媒體模組
123-1‧‧‧廣播通信器
123-2‧‧‧音訊回放模組
123-3‧‧‧行動圖片回放模組
130‧‧‧控制器
131‧‧‧中央處理單元
132‧‧‧唯讀記憶體
133‧‧‧隨機存取記憶體
140‧‧‧GPS裝置
150‧‧‧攝影機
160‧‧‧輸入/輸出介面
161‧‧‧按鈕
162‧‧‧麥克風
163‧‧‧揚聲器
164‧‧‧振動馬達
165‧‧‧連接器
166‧‧‧小鍵盤
170‧‧‧儲存器
180‧‧‧電力供應器
190‧‧‧顯示器
300‧‧‧第二終端
300-1‧‧‧終端
300-2‧‧‧終端
300-3‧‧‧終端
310‧‧‧感測器
320‧‧‧通信器
321‧‧‧行動通信器
322‧‧‧子通信器
322-1‧‧‧無線LAN模組
322-2‧‧‧短距離無線通信器
323‧‧‧多媒體模組
323-1‧‧‧廣播通信器
323-2‧‧‧音訊回放模組
323-3‧‧‧移動圖片回放模組
330‧‧‧控制器
331‧‧‧中央處理單元
332‧‧‧唯讀記憶體
333‧‧‧隨機存取記憶體
340‧‧‧GPS裝置
350‧‧‧攝影機
360‧‧‧輸入/輸出介面
361‧‧‧按鈕
362‧‧‧麥克風
363‧‧‧揚聲器
364‧‧‧振動馬達
365‧‧‧連接器
366‧‧‧小鍵盤
370‧‧‧儲存器
380‧‧‧電力供應器
800‧‧‧雲端伺服器
1100‧‧‧雲端伺服器
1200‧‧‧距離
1300‧‧‧初始位置
1400‧‧‧初始位置
1410‧‧‧防盜警報訊息
2000‧‧‧顯示器
2010‧‧‧攝影機
2020‧‧‧觸控式感測器
2200‧‧‧使用者
2400‧‧‧距離
2410‧‧‧使用者
2420‧‧‧他人
2500‧‧‧觸控模式
2510‧‧‧訊息
2610‧‧‧訊息
2810‧‧‧使用者
3010‧‧‧第一使用者
3020‧‧‧距離
3025‧‧‧臨界值
3030‧‧‧第二使用者
3100‧‧‧先前位置
3102‧‧‧方向
3210‧‧‧初始位置
3212‧‧‧方向
3220‧‧‧先前位置
3222‧‧‧方向
3310‧‧‧初始位置
3312‧‧‧方向
3320‧‧‧初始位置
3322‧‧‧方向
3500‧‧‧先前位置
3510‧‧‧第一使用者
3520‧‧‧距離
3525‧‧‧臨界值
3530‧‧‧第二使用者
3602‧‧‧方向
3710‧‧‧初始位置
3712‧‧‧方向
3720‧‧‧先前位置
3722‧‧‧方向
3810‧‧‧初始位置
3812‧‧‧方向
3822‧‧‧方向
4010‧‧‧使用者
4020‧‧‧距離
S510‧‧‧操作
S520‧‧‧操作
S600‧‧‧操作
S610‧‧‧操作
S615‧‧‧操作
S620‧‧‧操作
S630‧‧‧操作
S640‧‧‧操作
S650‧‧‧操作
S660‧‧‧操作
S700‧‧‧操作
S710‧‧‧操作
S715‧‧‧操作
S720‧‧‧操作
S725‧‧‧操作
S730‧‧‧操作
S740‧‧‧操作
S750‧‧‧操作
S810‧‧‧操作
S815‧‧‧操作
S820‧‧‧操作
S830‧‧‧操作
S840‧‧‧操作
S850‧‧‧操作
S860‧‧‧操作
S870‧‧‧操作
S880‧‧‧操作
S1610‧‧‧操作
S1620‧‧‧操作
S1630‧‧‧操作
S1640‧‧‧操作
S1650‧‧‧操作
S1655‧‧‧操作
S1660‧‧‧操作
S1665‧‧‧操作
S1670‧‧‧操作
S1680‧‧‧操作
S1710‧‧‧操作
S1720‧‧‧操作
S1730‧‧‧操作
S1750‧‧‧操作
S1810‧‧‧操作
S1820‧‧‧操作
S1910‧‧‧操作
S1920‧‧‧操作
S1930‧‧‧操作
S1940‧‧‧操作
S1950‧‧‧操作
S2110‧‧‧操作
S2120‧‧‧操作
S2130‧‧‧操作
S2140‧‧‧操作
S2150‧‧‧操作
S2160‧‧‧操作
S2310‧‧‧操作
S2320‧‧‧操作
S2330‧‧‧操作
S2340‧‧‧操作
S2350‧‧‧操作
S2710‧‧‧操作
S2720‧‧‧操作
S2910‧‧‧操作
S2920‧‧‧操作
S2930‧‧‧操作
S2940‧‧‧操作
S2950‧‧‧操作
S2955‧‧‧操作
S2960‧‧‧操作
S3410‧‧‧操作
S3420‧‧‧操作
S3430‧‧‧操作
S3440‧‧‧操作
S3450‧‧‧操作
53460‧‧‧操作
S3470‧‧‧操作
S3475‧‧‧操作
S3480‧‧‧操作
S3910‧‧‧操作
S3920‧‧‧操作
S3930‧‧‧操作
S3940‧‧‧操作
S3950‧‧‧操作
S3960‧‧‧操作
S3970‧‧‧操作
此等及/或其他態樣自結合附圖進行的某些例示性實施例的以下描述將變得顯而易見且更易於理解,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第一終端的方塊圖。
圖2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第一終端的方塊圖。
圖3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第二終端的方塊圖。
圖4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第二終端的方塊圖。
圖5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顯示控制第一終端的流程的流程圖。
圖6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顯示第一終端及第二終端的操作的時序圖。
圖7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顯示第一終端及第二終端的操作的時序圖。
圖8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顯示第一終端及第二終端的操作的時序圖。
圖9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用於描述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彼此通信的方法的圖表。
圖10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用於描述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彼此通信的方法的圖表。
圖11是根據另一實施例,用於描述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彼此通信的方法的圖表。
圖12至圖14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用於描述第一終端及第二終端的操作的圖表。
圖15A及圖15B是用於描述基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決定的操作的圖表。
圖16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用於描述第一終端基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執行操作的流程的流程圖。
圖17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用於描述第一終端執行操作的流程的流程圖。
圖18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用於描述執行基於關於由第一終端執行的操作的回饋資訊決定的操作流程的流程圖。
圖19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顯示第一終端執行進階同步(Advanced Synchronization)流程的流程圖。
圖20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顯示執行進階同步的第一終端的 示意圖。
圖21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顯示執行進階同步的流程的流程圖。
圖22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用於描述進階同步的執行的圖表。
圖23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顯示在第二終端上顯示通知訊息的流程的流程圖。
圖24至圖26是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用於描述在第二終端上顯示通知訊息的實例的圖表。
圖27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顯示第一終端將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的流程的流程圖。
圖28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用於描述第一終端傳輸通知訊息的實例的圖表。
圖29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第一終端操作的流程圖。
圖30至圖33是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顯示使用第一終端及第二終端用於預防孩子丟失(lost child prevention)的方法的圖表。
圖34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第一終端操作的流程圖。
圖35至圖38是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顯示使用第一終端及第二終端用於預防孩子丟失的方法的圖表。
圖39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顯示在第二終端上顯示通知訊息的流程圖。
圖40及圖41是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用於描述第二終端 顯示通知訊息的實例的圖表。
在下文中,將參看附圖更完整地描述某些例示性實施例。然而,例示性實施例可以許多不同形式實現,且不應被解釋為限於本文所闡述的某些例示性實施例。實際上,提供某些例示性實施例是為了使得本揭露內容將是透徹並且完整的,並且某些例示性實施例將把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的範疇完整地傳達給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圖式中,為了清晰起見省略某些元件,且相同參考編號將適用通篇說明書用以指示相同元件。當在元件清單之前時,諸如「其中的至少一者」的表達方式是為了修飾多個元件的清單,且並不修飾清單的個別元件。
整篇說明書中,當一部分被稱作「連接至」另一部分時,應理解為可「直接連接至」另一部分或經由另一元件「電性連接至」另一部分。此外,本文中使用的術語「包括(includes)」、「包括(including)」、「包括(comprises)」及/或「包括(comprising)」指定所陳述特徵或組件的存在,應進一步理解為並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或組件的存在或增加。
在下文中,將參看附圖詳細地描述某些例示性實施例。
圖1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第一終端100的方塊圖。
如圖1所示,第一終端100可包括感測器110(例如,感測器單元)、通信器120(例如,通信器單元)以及控制器130(例如,控制單元)。然而,所述僅為一個例子,且第一終端100可使 用更多替代、添加或較圖1中所示的組件更少的組件來實現。第一終端100可包括行動電話、智慧型電話、平板電腦(PC)、膝上型電腦(PC)、電子書終端(e-book terminal)、數位多媒體廣播(DMB)終端、個人數位助理(PDA)、可攜式多媒體播放機(PMP)、導航裝置、電視(TV)或個人電腦(PC)的多個裝置中的一者。
感測器110可獲得第一感測器資訊。第一感測器資訊指關於第一終端100的狀態或第一終端100周圍環境的狀態的資訊,所述資訊由第一終端100偵測。舉例而言,若感測器110包括加速度感測器,則第一感測器資訊可包括偵測第一終端100的實體運動時產生的加速度值。感測器110的組態及第一感測器資訊可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而變化。
通信器120可執行與圖3的第二終端300的通信。舉例而言,若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彼此靠近,則通信器120可藉由使用短距離無線通信方法將資料傳輸至第二終端300或自第二終端300接收資料。通信器120可自第二終端300接收第二感測器資訊及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中的至少一者。第二感測器資訊可指關於第二終端300的狀態的資訊或關於第二終端300周圍環境的狀態的資訊,所述資訊由第二終端300偵測。舉例而言,第二感測器資訊可包括藉由使用加速度感測偵測第二終端300的實體運動獲得的加速度值。第二狀態可指出第二終端300的狀態。舉例而言,第二狀態可指出第二終端300是否正在移動或使用者是否正在使用第二終端300。
控制器130可控制第一終端100的各別組件及處理用於 第一終端100的處理操作的資訊。控制器130可基於第一感測器資訊決定一第一狀態。第一狀態可指出第一終端100的狀態。舉例而言,第一狀態可指出第一終端100是否正在移動或使用者是否正在使用第一終端100。此外,控制器130可決定一第二狀態。第二狀態可為第二終端300的狀態。當由通信器120接收第二感測器資訊時,控制器130可基於所接收的第二感測器資訊決定第二狀態。替代地,若由通信器120接收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則控制器130可基於所接收的資訊決定第二狀態。
此外,控制器13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根據例示性實施例,可基於由通信器120接收的無線頻率信號的接收信號強度指示符(RSSI)來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舉例而言,若RSSI為約-100分貝毫瓦(decibel-milliwatts,dBm)至約-80dBm,則控制器13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為約2公尺(m)。此外,由於RSSI變得更強,控制器13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減小。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通信器120可自第二終端300接收關於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的資訊。自第二終端300接收的關於距離的資訊可包括關於由第二終端300偵測的RSSI或由第二終端300決定的距離的資訊。控制器130可藉由進一步反射自第二終端300接收的關於距離的資訊來決定更精確的距離。舉例而言,控制器130可基於平均RSSI、由第一終端100偵測的距離及RSSI或由第二終端300偵測的距離來決定第一終端 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
此外,控制器130可基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兩者以及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來決定待執行的一操作。替代地,控制器130可基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中的一者及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來決定待執行的操作。
控制器130可藉由控制第一終端100的組件來執行經決定的操作。經決定的操作可參照到第一終端100提供的功能。舉例而言,經決定的操作可為顯示訊息、將資訊傳輸至另一裝置或切換第一終端100的操作模式。
圖2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第一終端100的方塊圖。然而,所述僅為實例,且第一終端100可使用替代、添加或較圖2中所示更少的組件來實現。
參看圖2,第一終端100可包括感測器110、通信器120、控制器130、GPS裝置140(例如,GPS模組或GPS)、攝影機150(例如,攝影機模組)、輸入/輸出介面160(例如,輸入/輸出模組或使用者介面)、儲存器170(例如,儲存單元)以及電力供應器180(例如,電力供應器單元)。通信器120可包括行動通信器121(例如,行動通信模組)、子通信器122(例如,子通信模組)以及多媒體模組123中的至少一者。子通信器122可包括無線LAN模組122-1及短距離無線通信器122-2(例如,短距離無線通信模組)中的至少一者。多媒體模組123可包括廣播通信器123-1(例如,廣播通信模組)、音訊回放(Audio Playback)模組123-2以及移動圖片回放(Moving Picture Playback)模組123-3中的至少一者。
感測器110可包括至少一個感測器。舉例而言,感測器模組可包括加速度感測器、地磁感測器(geomagnetic sensor)、陀螺儀感測器(gyro sensor)、心率感測器、近接感測器(proximity sensor)、亮度感測器(luminance sensor)、觸控式感測器、指紋感測器、虹膜感測器(iris sensor)、血壓感測器、溫度感測器、肌肉感測器(muscle sensor)、大氣壓力感測器、血糖感測器(blood sugar sensor)、腦波感測器(brain wave sensor)以及濕度感測器中的至少一者。加速度感測器指能夠偵測施加至第一終端100的加速度的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可偵測在第一終端100的位置處偵測的地磁場的方向。陀螺儀感測器可偵測第一終端100的旋轉運動。心率感測器可偵測使用者的心率。近接感測器可偵測物件與近接感測器相隔的距離。亮度感測器可偵測第一終端100周圍的環境光的強度。觸控式感測器可偵測觸控材料的接觸點(例如,手指),以及所偵測的接觸點的位置。指紋感測器可偵測關於使用者的指紋的資訊。虹膜感測器可偵測關於使用者的虹膜的資訊。血壓感測器可偵測使用者的血壓。溫度感測器可偵測第一終端100內部或外部的溫度。肌肉感測器可偵測肌肉的移動。大氣壓力感測器可偵測第一終端100周圍的大氣壓力。血糖感測器可偵測血液(例如,血液樣本)中包括的血糖的量。腦波感測器可藉由使用(例如)電極或類似者偵測使用者的腦波。濕度感測器可偵測第一終端100周圍的濕度。
通信器120可藉由使用行動通信器121、子通信器122以及多媒體模組123中的至少一者連接至第二終端300或外部裝置(諸如外部伺服器)。
行動通信器121可由控制器130控制以經由行動通信使用至少一或多個天線將第一終端100連接至外部裝置。行動通信器121可將用於語音通話、視訊通話、短訊息服務(操作SMS)或多媒體訊息服務(MMS)的無線信號傳輸至行動電話、智慧型電話、平板電腦(PC)或對應於輸入至第一終端100的電話號碼的各種其他裝置中的任一者/自行動電話、智慧型電話、平板電腦(PC)或對應於輸入至第一終端100的電話號碼的各種其他裝置中的任一者接收用於語音通話、視訊通話、短訊息服務(操作SMS)或多媒體訊息服務(MMS)的無線信號。
子通信器122可包括無線LAN模組122-1及短距離無線通信器122-2中的至少一者。子通信器122可包括僅無線LAN模組122-1、僅短距離無線通信器122-2或無線LAN模組122-1及短距離無線通信器122-2兩者。
無線LAN模組122-1可在控制器130的控制下連接至諸如網際網路或安裝存取點(AP)的位置處的另一裝置。無線LAN模組122-1可支援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的無線LAN標準(IEEE802.11x)。短距離無線通信器122-2可在控制器130的控制下執行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短距離無線通信。無線短距離無線通信方法可包括藍牙(BluetoothTM)、紅外資料協會(IrDA)通信、近場通信(NFC)或紫峰(ZigBee)等技術。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控制器130可基於由短距離無線通信器122-2接收的無線頻率信號的RSSI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 終端300之間的距離。舉例而言,第二終端300可產生用於預設強度(例如,21dB)的無線短距離無線通信的無線頻率信號,且第一終端100可量測所接收的無線頻率信號的強度。第一終端100的控制器130可根據以下方程式1基於無線頻率信號的所量測的強度來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d。
Figure TWI680380B_D0001
在方程式1中,c表示傳播速率,f表示頻率,且L表示信號強度的損失。空氣中無線信號的傳播速率具有常數值。所述頻率為用於執行短距離無線通信指定的頻率。此外,可基於由第二終端300產生的無線頻率信號的強度與所接收的無線頻率信號的強度之間的差異來獲得信號強度的損失。因此,控制器130可根據以上方程式1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d。
基於第一終端100的效能,第一終端100可包括行動通信器121、子通信器122以及短距離無線通信器122-2中的至少一者。
多媒體模組123可包括廣播通信器123-1、音訊回放模組123-2以及行動圖片回放模組123-3中的至少一者。廣播通信器123-1可在控制器130的控制下接收由廣播電台經由廣播通信天線傳輸的廣播信號(例如,TV廣播信號、無線電廣播信號或資料廣播信號)及額外廣播資訊(例如,電子節目指南(EPG)或電子服務指南(ESG))。音訊回放模組123-2可在控制器130的控制下回放所儲存或接收的數位音訊文件。移動圖片回放模組123-3可 回放數位移動圖片文件(例如,視訊文件)。
多媒體模組123可不包括廣播通信器123-1,但可僅包括音訊回放模組123-2及移動圖片回放模組123-3。此外,音訊回放模組123-2或移動圖片回放模組123-3可包括在控制器130中。
控制器130可包括中央處理單元(CPU)131、其中儲存用於控制第一終端100的控制程式的唯讀記憶體(ROM)132,以及儲存自第一終端100外部輸出的信號或資料或用作為第一終端100中的記憶體空間以執行任務的隨機存取記憶體(RAM)133。CPU 131可包括單個核心或多個核心,可為單核心處理器、雙核心(兩個核心)處理器、三核心(三個核心)處理器以及四核心(四個核心)處理器。CPU 131、ROM 132以及RAM 133可經由內部匯流排彼此連接。
控制器130可控制通信器120、攝影機150、GPS裝置140、輸入/輸出介面160、感測器110、儲存器170、電力供應器180以及顯示器190(例如,顯示單元)。
GPS裝置140可自地球軌道上的多個GPS衛星接收無線電波信號,且基於信號自GPS衛星到達第一終端100的時間計算第一終端100的位置。
輸入/輸出介面160可包括按鈕161、麥克風162、揚聲器163、振動馬達164、連接器165以及小鍵盤166中的至少一者。
按鈕161可形成於第一終端100的殼體的前表面、側表面或後表面上,且可包括電源/鎖定按鈕、音量按鈕、選單按鈕、首頁按鈕、後退按鈕以及搜索按鈕中的至少一者。
麥克風162可在控制器130的控制下接收語音或聲音且產生電信號。
揚聲器163可輸出對應於自行動通信器121、子通信器122、多媒體模組123或攝影機150接收的各種信號的聲音。
振動馬達164可在控制器130的控制下將電信號轉換成機械振動。舉例而言,當設定為振動模式的第一終端100自另一裝置接收語音通話時,可操作振動馬達164。若顯示器190包括觸控式螢幕,則可回應於觸控式螢幕上的使用者觸控或觸控式螢幕上的觸控輸入的連續運動來操作振動馬達164。
連接器165可用作為將第一終端100及外部裝置或電源互連的介面。在控制器130的控制下,儲存於第一終端100的儲存器170中的資料可傳輸至外部裝置或可經由連接至連接器165的電纜自外部裝置接收資料。可自電源輸入電力,或可經由連接至連接器165的電纜對電池進行充電。
小鍵盤166可自使用者接收用於控制第一終端100的鍵輸入。小鍵盤166可包括形成於第一終端100處的實體小鍵盤或顯示於顯示器190處的虛擬小鍵盤。根據第一終端100的效能或結構可忽略形成於第一終端100處的實體小鍵盤。
儲存器170可在控制器130的控制下相應於行動通信器121、子通信器122、多媒體模組123、攝影機150、GPS裝置140、輸入/輸出介面160、感測器110以及顯示器190的操作儲存信號或資料輸入/輸出。儲存器170可儲存用於控制第一終端100或控制器130的控制程式及應用程式。
術語「儲存器」可包括控制器130中的儲存器170、ROM 132以及RAM 133,或附接至第一終端100的記憶卡。儲存器170可包括非揮發性記憶體、揮發性記憶體、硬碟驅動機(HDD)或固態磁碟機(操作SSD)。
電力供應器180可在控制器130的控制下將電力供應至配置於第一終端100的殼體中的至少一個電池。此外,電力供應器180可將經由連接至連接器165的電纜自外部電源輸入的電力供應至第一終端100的各別組件。
顯示器190可將使用者介面及對應於各種服務的資訊輸出至使用者。顯示器190可包括能夠顯示影像的液晶顯示器(LCD)、電漿顯示板(PDP)、透明顯示器或彈性顯示器。此外,顯示器190可包括觸控式螢幕。觸控式螢幕可產生對應於至少一個觸控輸入的類比信號至使用者介面。觸控式螢幕可經由使用者的身體部位(例如,手指)或觸控輸入單元(例如,觸控筆)接收至少一個觸控輸入。觸控式螢幕可接收至少一個觸控輸入的連續運動。
觸控輸入不限於基於觸控式螢幕與使用者的身體部位或觸控輸入單元之間的接觸的輸入,且可包括非接觸輸入(例如,基於觸控式螢幕與身體部位之間的距離小於或等於1毫米(mm)的輸入)。觸控式螢幕偵測的距離可根據第一終端100的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而變化。觸控式螢幕可以採用電阻式、電容式、紅外線式或超音波式來實現。
顯示器190可將由觸控式螢幕產生的類比信號轉換成數 位信號(例如,X座標及Y座標),且將數位信號傳輸至控制器130。控制器130可接收自顯示器190接收的數位信號作為使用者輸入。
圖3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第二終端300的方塊圖。
如圖3所示,第二終端300可包括感測器310、通信器320以及控制器330。然而,根據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第二終端裝置300可包括替代或額外組件,或可不包括圖3中所示的所有組件。作為非限制實例,第二終端300可為可佩戴裝置(諸如智慧型手錶及智慧型眼鏡)、行動電話、智慧型電話、平板電腦(PC)、膝上型電腦(PC)、電子書終端、數位多媒體廣播(DMB)終端、個人數位助理(PDA)、便攜式多媒體播放機(PMP)、導航裝置、TV或PC。
感測器310可獲得第二感測器資訊。第二感測器資訊指由第二終端300偵測到關於第二終端300的狀態或第二終端300周圍環境的狀態的資訊。舉例而言,若感測器310包括加速度感測器,則第二感測器資訊可包括偵測第二終端300的實體運動時產生的加速度值。感測器310的組態及第二感測器資訊可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而變化。
通信器320可執行與圖1的第一終端100的通信。舉例而言,若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彼此靠近,則通信器320可藉由使用短距離無線通信方法將資料傳輸至第一終端100或自第一終端100接收資料。通信器320可將第二感測器資訊及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中的至少一者傳輸至第一終端100。第二感測器資訊 可指關於第二終端300的狀態的資訊或關於第二終端300周圍環境的狀態的資訊,所述資訊由第二終端300偵測。舉例而言,第二感測器資訊可包括藉由使用加速度感測偵測第二終端300的實體運動獲得的加速度值。第二狀態可指出第二終端300的狀態。舉例而言,第二狀態可指出第二終端300是否正在移動或使用者是否正在使用第二終端300。
控制器130可控制第二終端300的各別組件及處理用於第二終端300處理操作的資訊。根據例示性實施例,控制器330可基於第二感測器資訊決定第二狀態。第二狀態可指出第二終端300的狀態。舉例而言,第二狀態可指出第二終端300是否正在移動或使用者是否正在使用第二終端300。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第二終端300可經由通信器320將經由感測器310獲得的第二感測器資訊傳輸至第一終端100或外部伺服器作為原始資料,且接收第二感測器資訊的第一終端100或外部伺服器可決定第二狀態。
此外,控制器330可決定第一終端3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根據例示性實施例,可基於由通信器320接收的無線頻率信號的接收信號強度指示符(RSSI)來決定第一終端3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舉例而言,若RSSI為約-100dBm至約-80dBm,則控制器330可決定第一終端3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為約2公尺。此外,若RSSI變得更強,則控制器330可決定第一終端3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減小。通信器320可將關於由控制器330決定的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的資訊傳輸至第一終端100。
此外,通信器320可自第一終端100接收關於一操作的資訊,所述操作是基於傳輸至第二終端300的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來決定。由於接收到關於基於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決定的操作的資訊,控制器330可執行對應於所接收的資訊的操作。舉例而言,若自第一終端100接收一警報訊息,則第二終端300可輸入所接收的警報訊息。
圖4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第二終端300的方塊圖。第二終端300可添加、替代或較圖4中所示的組件更少的組件來實現。
參看圖4,第二終端300可包括感測器310、通信器320、控制器330、GPS裝置340、攝影機350、輸入/輸出介面360、儲存器370以及電力供應器380。通信器320可包括行動通信器321、子通信器322以及多媒體模組323中的至少一者。子通信器322可包括無線LAN模組322-1及短距離無線通信器322-2中的至少一者。多媒體模組323可包括廣播通信器323-1、音訊回放模組323-2以及移動圖片回放模組323-3中的至少一者。輸入/輸出介面360可包括按鈕361、麥克風362、揚聲器363、振動馬達364、連接器365以及小鍵盤366中的至少一者。
感測器310可包括至少一個感測器。舉例而言,感測器模組可包括加速度感測器、地磁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心率感測器、近接感測器、亮度感測器、觸控式感測器、指紋感測器、虹膜感測器、血壓感測器、溫度感測器、肌肉感測器、大氣壓力感測器、血糖感測器、腦波感測器以及濕度感測器中的至少一者。
多媒體模組323可包括廣播通信器323-1、音訊回放模組323-2以及移動圖片回放模組323-3中的至少一者。
控制器330可包括CPU 331、其中儲存有用於控制第二終端300的控制程式的ROM 332,以及儲存自第二終端300外部輸出的信號或資料或用作第二終端300中的記憶體空間以執行任務的RAM 333。
第二終端300的各種組件可具有參考圖2描述的第一終端裝置100的對應組件類似的結構及功能。
圖5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展示控制第一終端100的流程的流程圖。
首先,第一終端100可建立與第二終端300的通信(例如,連接)。舉例而言,第一終端100可與第二終端300成對以執行與第二終端300的藍牙(Bluetooth)通信。「成對狀態」可指兩個裝置彼此識別用於執行通信的狀態。
第一狀態100可決定用來指出第一終端100的狀態的第一狀態(操作S510)。在操作S510中,第一終端100可藉由使用感測器獲得第一感測器資訊且決定對應於第一感測器資訊的一第一狀態。舉例而言,若第一感測器資訊包括加速度值,則第一終端100的控制器130可基於加速度值決定第一終端100是否正在移動。控制器130可不僅基於對應於決定第一狀態的時間點的加速度值,而且也可基於設定時段內累積的加速度值來決定第一狀態。舉例而言,若10秒內的平均加速度值大於或等於臨界值,則控制器13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正在移動。
此外,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用來指出第二終端300的狀態的一第二狀態(操作S520)。在操作S520中,第一終端100可自第二終端300接收第二感測器資訊或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若自第二終端300接收第二感測器資訊,則第一終端100可以類似於操作S510的方式決定此第二狀態。替代地,若接收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則第一終端100可在不執行決定第二狀態的單獨流程的情況下決定第二狀態。第一終端100可在產生第二感測器資訊時接收第二感測器資訊或可產生關於在恆定週期產生的第二狀態的資訊。第一終端100可連續地、半連續地(quasi-continuously)、有規律地(regularly)、定期地(periodically)或偶發地(sporadically)自第二終端300接收第二感測器資訊。
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可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分別用來指出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的各種狀態。舉例而言,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可指出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是否由移動使用者持有或佩戴。在另一實例中,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亦可指出持有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的人是否為駕駛員抑或乘客。舉例而言,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的GPS座標的移動速度可包括在指出使用者在汽車中的範圍中。舉例而言,若第二終端300為戴在手腕上的智慧型手錶,則使用者是否為駕駛員抑或乘客可基於由第二終端300經由感測器310偵測的運動是否為操作方向盤的運動來決定。
接下來,第一終端100的控制器130可執行基於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所決定的第一狀態以及所決 定的第二狀態中的至少一者所決定的操作(操作S530)。第一終端100可藉由使用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的各種方法來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舉例而言,第一終端100可基於用於與第二終端300的短距離無線通信的無線頻率信號的RSSI來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第一終端100可藉由進一步反射自第二終端300接收的距離資訊來改良所決定的距離的精確度。在另一實例中,第一終端100可藉由使用由GPS裝置140獲得的第一終端100的GPS座標及由GPS裝置340獲得的第二終端300的GPS座標來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
需要由第一終端100執行的操作可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而變化。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操作S530中執行的操作來提供用於防止終端丟失的功能。若第一終端100為智慧型電話且第二終端300為可佩戴裝置,則可在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變為大於或等於臨界值時將丟失/盜取通知訊息提供至使用者。舉例而言,若第一狀態指出第一終端100未移動且第二狀態指出使用者正佩戴第二終端300且第二終端300正在移動,則第一終端100可決定使用者正在移動且第一終端100被留下。因此,由於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變為大於臨界值,第一終端100可設定為待用模式以減少藉由第一終端100的功率消耗。
此外,若第一狀態指出第一終端100正在移動且第二狀態指出使用者正佩戴第二終端300,則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 300之間的距離變為大於臨界值時,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被偷。舉例而言,第二狀態可指出為可佩戴裝置的第二終端300由使用者佩戴且在一方向上移動,而第一狀態可指出第一終端100在另一方向上移動。在這種情況下,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變為大於或等於臨界值(例如,3公尺),則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被偷。在另一實例中,第一狀態可為分析第一終端100的運動的結果,而第二狀態可為分析第二終端300的運動的結果。若第二狀態指出為可佩戴裝置的第二終端300未移動且第一狀態指出第一終端100的使用者正在行走,則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被偷。然而,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
若決定第一終端100被盜,則第一終端100可將盜取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300且可執行用於保護儲存於第一終端100中的資料的資料保護模式。
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亦可指出使用者是否正在行走抑或停止。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終端100可藉由使用(例如)關於加速度值的模式來決定使用者是否正在行走。舉例而言,第一終端100可基於重複加速度值的大小、方向以及週期來決定使用者是否正在行走。具體來說,若第一感測器資訊或第二感測器資訊包括加速度值的類似變化在任意部分中定期重複的模式且關於全部任意部分的分析結果指出終端的位置已發生變化,則第一終端100可決定持有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的人正在行走。此外,若重複模式的大小及終端的位置發生變化的速度大於對應於持有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的人正在行走的情況的大小及速度,則 第一終端100可決定持有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的人正在跑動。然而,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
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第一終端100可基於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的速度來決定待執行的操作且執行所決定的操作。舉例而言,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以大於或等於臨界值的速度增加,則第一終端100可執行用於儲存備份資料的操作或用於準備衝擊至第一終端100的其他操作。換言之,若使用者丟掉第一終端100,則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增加極快。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終端100可執行對應於使用者丟掉第一終端100的狀態的操作。在另一實例中,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可快速增加,且基於經由加速度感測器獲得的第一感測器資訊決定的第一狀態可指出大量衝擊施加至第一終端100。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終端100可決定使用者丟掉第一終端100且將通知使用者丟掉第一終端100的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300。使用者可基於第二終端300上顯示的通知訊息識別他或她丟掉第一終端100。因此,可防止使用者丟失第一終端100。然而,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
臨界值不限於特定值,且特定範圍亦可被稱作臨界值。舉例而言,臨界值可為2公尺,或1.5公尺至2.5公尺的範圍可為臨界值。
此外,兩個終端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的情況可包括各種情況。舉例而言,兩個終端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 的情況可包括兩個終端之間的信號強度小於或等於臨界值的情況。此外,兩個終端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的情況,可包括基於由第二終端300產生的無線頻率信號的強度與所接收的無線頻率信號的強度之間的差異,所獲得的信號強度的損失大於或等於臨界值的情況。換言之,即使兩個終端之間的距離並非基於計算直接獲得,若基於用於計算兩個終端之間的距離的變量(例如,方程式1的L)決定兩個終端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則基於變量的決定可為用於決定兩個終端之間的距離是否大於或等於臨界值的一者。
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第一終端100可基於在操作S530中所執行的操作,來提供用於防止孩子丟失的功能。若第二終端300為可佩戴裝置,則使用者可將第二終端300附接至孩子,且使用者(孩子父母)可持有第一終端100。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大於臨界值且第二狀態指出第二終端300未移動,則第一終端100可不執行任何操作。然而,若第一狀態指出第一終端100未移動且第二狀態指出第二終端300正在移動,則第一終端100可輸出報警。此外,若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指出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正在向不同方向移動,則第一終端100可輸出警報。
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操作S530中執行的操作執行進階同步。術語「進階同步」可指第一終端100連續或定期更新第二終端300的狀態的操作。舉例而言,若第一狀態指出第一終端100未移動,第二狀態指出第二終端300正在 移動,且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減小至小於臨界值的距離,則第一終端100可起始進階同步。換言之,當持有第二終端300的使用者接近靜止的第一終端100時,第一終端100可啟動進階同步。替代地,若第一狀態指出持有第二終端300的使用者保持第一終端100用於第一終端100的顯示器面向使用者,則第一終端100可啟動進階同步。使用者是否持有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是否由第一終端100的觸控式感測器接收觸控輸入來決定。此外,使用者是否持有第一終端100以使得第一終端100的顯示器以面向使用者可基於關於經由陀螺儀感測器偵測的第一終端100的旋轉的資訊是否包括在第一感測器資訊中來決定。替代地,使用者是否持有第一終端100以使得第一終端100的顯示器面向使用者,可基於經由用於識別面向第一終端100的顯示器的使用者的運動的一運動辨識(motion recognition)所獲得的資訊是否包括在第一感測器資訊中來決定。
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操作S530中所執行的操作來維持或終止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建立的通信。舉例而言,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大於臨界值而維持一設定的時段後,則可基於此第二狀態來維持或終止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通信。若第二狀態指出使用者持有或佩戴第二終端300,則第一終端100可維持與第二終端300的通信。然而,若第二狀態指出使用者未持有或佩戴第二終端300,則第一終端100可終止與第二終端300的通信。
用來指出使用者是否持有或佩戴第二終端300的第二狀 態可藉由使用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的各種方法來決定。舉例而言,若關於使用者的生物特徵資訊(biometric information)經由用於獲得使用者的生物特徵資訊的感測器(諸如包括於第二終端300中的心率感測器、指紋感測器、虹膜感測器、腦波感測器以及溫度感測器)獲得,則第二終端300可決定使用者具有第二終端300或正佩戴第二終端300。換言之,若使用者的心率資訊、指紋資訊、虹膜資訊、腦波資訊或體溫資訊經由感測器310獲得,則第二終端300可決定使用者具有第二終端300或正佩戴第二終端300。在另一實例中,若使用者的接觸在使用者持有第二終端300時經由第二終端300中包括的觸控式感測器偵測,則第二終端300可決定使用者具有第二終端300或正佩戴第二終端300。然而,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
在另一實例中,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操作S530中的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來控制自揚聲器163輸出的音量或由振動馬達164產生的振動的強度。舉例而言,自揚聲器163輸出的音量可隨著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增加而增加。具體來說,第二終端300可為可佩戴裝置(諸如智慧型手錶),而第一終端100可為能夠顯示回放音訊內容的裝置(諸如TV)。若使用者在第一終端100回放音訊內容時佩戴第二終端300且離開靜止的第一終端100,則第一終端100可在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增加時增加音訊內容的音量。在另一實例中,第一終端100可為攜帶型裝置(諸如智慧型電話),而第二終端300可為可佩戴裝置(諸如智慧型手錶)。關於由使用者 佩戴的第二終端300的第二狀態指出第二終端300未移動且關於第一終端100的第一狀態指出第一終端100正在移動,第二終端300可藉由使用振動馬達364產生振動以通知使用者第一終端100可能丟失。第二終端300可在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增加時增加振動的強度。然而,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
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在操作S530中,第一終端100可執行基於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及第一狀態決定的一操作。舉例而言,當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且第一狀態指出一衝擊(shock)施加至第一終端100時,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掉在地面上。具體來說,第一終端100的狀態可經由偵測第一終端100的感測器(諸如加速度感測器、壓力感測器以及壓電感測器)的衝擊來決定。由於施加衝擊的用於決定第一終端100的狀態的方法對於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為顯而易見的,因此將忽略其詳細描述。
當決定第一狀態100掉在地面上時,第一終端100可將通知使用者第一終端100掉在地面上的一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300。
圖6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展示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的操作的時序圖。
首先,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可建立其間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操作S600)。短距離無線通信指在指定距離內傳輸或接收資料的通信方法。舉例而言,短距離無線通信可包括藍牙 (BluetoothTM)、紅外資料協會(IrDA)通信、近場通信(NFC)或紫峰(ZigBee)等技術。
第一終端100可藉由使用感測器110獲得第一感測器資訊(操作S610)。第二終端300可藉由使用感測器310來獲得第二感測器資訊(操作S615)。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所獲得的第一感測器資訊來決定第一狀態(操作S620)。
第二終端300可將在操作S615中獲得的第二感測器資訊傳輸至第一終端100(操作S630)。第二終端300可在操作S615中即時獲得第二感測器資訊時,將所獲得的第二感測器資訊傳輸至第一終端100。替代地,第二終端300可壓縮累積的第二感測器資訊且將經壓縮的第二感測器資訊循環地傳輸至第一終端100。
第一終端100可基於自第二終端300接收的第二感測器資訊決定第二狀態(操作S640)。
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操作S650)。
接下來,第一終端100可執行基於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關於第一狀態的資訊以及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中的至少一者決定的一操作(操作S660)。
圖7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中顯示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的操作的時序圖。
首先,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可建立其間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操作S700)。
第一終端100可藉由使用感測器110來獲得第一感測器 資訊(操作S710)。第二終端300可藉由使用感測器310來獲得第二感測器資訊(操作S715)。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所獲得的第一感測器資訊來決定第一狀態(操作S720)。第二終端300可基於所獲得的第二感測器資訊來決定第二狀態(操作S725)。
接下來,第二終端300可將關於在操作S725中所決定的第二狀態的資訊傳輸至第一終端100(操作S730)。第二終端300可定期決定第二狀態且定期將關於所決定的第二狀態的資訊傳輸至第一終端100。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在操作S730中,第二終端300可將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及第二感測器資訊一起傳輸至第一終端100。第一終端100可基於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及自第二終端300接收的第二感測器資訊來更新第二狀態。
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操作S740)。第一終端100可藉由使用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的各種方法來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舉例而言,第一終端100可基於用於與第二終端300的短距離無線通信的無線頻率信號的RSSI來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然而,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接下來,第一終端100可執行基於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關於第一狀態的資訊以及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中的至少一者決定的操作(操作S750)。
圖8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中顯示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的操作的時序圖。
第一終端100可藉由使用感測器110來獲得第一感測器 資訊(操作S810)。類似地,第二終端300可藉由使用感測器310來獲得第二感測器資訊(操作S815)。
第一終端100可將所獲得的第一感測器資訊傳輸至雲端伺服器800(S820),且第二終端300可將所獲得的第二感測器資訊傳輸至雲端伺服器800(S830)。雲端伺服器800可基於自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接收的感測器資訊來決定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操作S840)。
此外,當在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建立短距離無線通信(操作S850)時,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操作S860)。此外,第一終端100可自雲端伺服器800接收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操作S870)。
接下來,第一終端100可執行基於在操作S860中決定的距離以及在操作S870中接收的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中的至少一者所決定的一操作(操作S880)。
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可使用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的各種方法來建立通信。舉例而言,如圖9所示,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可在沒有存取點(AP)的情況下經由直接通信彼此傳輸及接收資料。舉例而言,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可經由包括來自Wi-Fi通信方法、藍牙(BluetoothTM)或紫蜂(ZigBee)當中的特用(Ad-hoc)方法的通信方法彼此傳輸及接收資料。
此外,如圖10所示,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可經由閘道器1000彼此傳輸及接收資料。舉例而言,第一終端100及 第二終端300可經由來自Wi-Fi通信方法、藉由使用閘道器形成的本籍網路或區域網路(LAN)當中的基礎架構方法傳輸及接收資料。閘道器1000可充當AP。
此外,如圖11所示,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可經由有線或無線連接與雲端伺服器1100通信。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可將感測器資訊傳輸至雲端伺服器1100,且接收關於基於來自雲端伺服器1100的感測器資訊決定的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的資訊。
圖12至圖14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用於描述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的操作的圖表。
如圖12所示,第一終端100可為由使用者攜載的智慧型電話,且第二終端300可為由使用者佩戴的可佩戴裝置。如圖12所示,在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1200的臨界值為2公尺時,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可在當距離1200為2公尺時基於第一狀態、第二狀態以及距離1200決定是否執行操作。
當在智慧型電話與可佩戴裝置之間建立短距離無線通信時,若使用者在未攜載智慧型電話的情況下移動,則智慧型電話與可佩戴裝置之間的距離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者很可能未使用智慧型電話。因此,如圖13所示,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大於臨界值(例如,2公尺),智慧型電話(其為第一終端100)未移動,且可佩戴裝置(其為第二終端300)自初始位置1300移動,則第一終端100可切換為待用模式(Standby mode)以減少功率消耗。在這種情況下,指出第一終端100的狀態的第 一狀態可指出未偵測到運動。此外,指出第二終端300的狀態的第二狀態可指出偵測到運動。待用模式可指不啟動顯示器、感測器以及通信器的模式。
此外,由於可佩戴裝置佩戴在使用者的身體部位上,因此可佩戴裝置未移動的狀態可指使用者未移動的狀態。因此,智慧型電話移動而可佩戴裝置未移動的狀態可指智慧型電話由除使用者之外的人員移動的狀態。
若第一狀態指出偵測到運動且第二狀態指出未偵測到運動,則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可指出第一終端100自初始位置1400移動,如圖14所示。因此,當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大於臨界值(例如,2公尺)時,若第一狀態指出偵測到運動且第二狀態指出未偵測到運動,則可將防盜警報訊息1410輸出至第二終端300。防盜警報訊息1410可為由第一終端100傳輸的訊息或由第二終端300產生的訊息。
與圖12至圖14中所示的例示性實施例相關,圖15A是用於描述基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決定的操作的圖表。當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大於臨界值時,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可如圖15A所示操作。
第一狀態可指出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而第一狀態可指出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警報訊息可顯示在兩個終端(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中的至少一個處。此外,若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的狀態等同於圖13中所示的狀態,則第一狀態可指出未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且 第二狀態可指出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終端100可將第一終端100的操作模式切換為待用模式。此外,若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的狀態等同於圖14中所示的狀態,則第一狀態可指出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且第二狀態可指出未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警報訊息可顯示於第二終端300處。若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兩者均指出未偵測到運動,則無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的運動的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的變化可指出第一狀態、第二狀態以及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中的至少一者為錯誤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可再次決定第一狀態、第二狀態以及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中的至少一者。
圖15B是用於描述基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決定的一操作的圖表。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大於臨界值時,則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可進行如圖15B所示操作。
若第一終端100被他人盜取,則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可大於臨界值,可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且可未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終端100可經組態以將丟失/盜取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300。接收到丟失/盜取通知訊息的第二終端300可顯示所接收的丟失/盜取通知訊息。此外,第一終端100可執行用於保護儲存於其中的資料的資料保護模式。
當使用者移動且第一終端100被留下時,第一終端100 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可大於臨界值,可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且可未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終端100可經組態以將用以指出第一終端100處於待用模式的一待用模式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300。接收到待用模式通知訊息的第二終端300可顯示所接收的待用模式通知訊息。此外,第一終端100可設置用於減少功率消耗的待用模式。
此外,若第一終端100被盜取,則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可大於臨界值,可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且亦可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終端100可經組態以將丟失/盜取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300。接收到丟失/盜取通知訊息的第二終端300可顯示所接收的丟失/盜取通知訊息。此外,第一終端100可執行用於保護儲存於其中的資料的資料保護模式。
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大於臨界值,未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且未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則第一狀態、第二狀態以及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中的至少一者為錯誤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可再次決定第一狀態、第二狀態以及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中的至少一者。
圖16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中用於描述第一終端100基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執行操作的流程的流程圖。
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用來指出第一終端100的狀態的第一狀態(操作S1610)且決定用來指出第二終端300的狀態的第二 狀態(操作S1620)。第一狀態可包括關於第一終端100的運動的資訊。此外,第二狀態可包括關於第二終端300的運動的資訊。關於終端的運動的資訊可包括關於終端的運動方向、速度以及模式的資訊。
接下來,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是否大於或等於臨界值(操作S1630)。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小於臨界值,則第一終端100可再次更新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操作S1610及S1620)。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小於臨界值,則可定期更新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
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操作S1630),則第一終端100可基於第一狀態決定第一終端100是否正在移動(操作S1640)。
在正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的一狀態中,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此第二狀態來決定第二終端300是否正在移動(操作S1650)。若第二狀態指出剛好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則第一終端100可顯示警報訊息(操作S1660)。此外,第一終端100可將警報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300(操作S1665)。然而,若此第二狀態指出未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則第一終端100可僅將警報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300(操作S1670)。
在正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的狀態中,第一終端100可基於第二狀態決定第二終端300是否正在移動(操作S1655)。若第二狀態指出正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則第一終端100 可將第一終端100的操作模式切換為待用模式(操作S1680)。然而,若第二狀態指出未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則第一終端100可執行自操作S1610的流程。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在操作S1640、S1650以及S1655中的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的運動的偵測可意謂偵測到持有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的使用者的指定運動。舉例而言,若第一狀態(基於第一感測器資訊決定)中包括的關於第一終端100的運動方向、速度以及模式的資訊類似於對應於持有第一終端100的使用者正在行走的情況的方向、速度以及模式,則在操作S1640中第一終端100可決定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同樣,在操作S1650及S1655中,若第二狀態中包括的資訊指出持有第二終端300的使用者的指定運動,則第一終端100可決定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
圖17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用於描述第一終端100基於第二終端300的佩戴狀態執行操作的流程的流程圖。
首先,第一終端100可建立與第二終端300的通信(操作S1710)。接下來,第一終端100可基於第二感測器資訊或關於自第二終端300接收的第二狀態的資訊決定第二狀態(操作S1720)。
接下來,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是否大於或等於臨界值(操作S1730)。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第一終端100可決定大於臨界值的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是否維持一設定的時段。若第一終端100 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小於臨界值,則第一終端100可藉由再執行操作S1720來更新第二狀態。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既不等於也不大於臨界值,則第一終端100可在一指定時段過去之後藉由再執行操作S1720來更新第二狀態。
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則第一終端100可基於第二狀態決定第二狀態是否指出使用者正佩戴第二終端300。若第二狀態指出使用者正佩戴第二終端300,則第一終端100可藉由再執行操作S1720來更新第二狀態。第一終端100可在指定時段已過去之後藉由再執行操作S1720來定期更新第二狀態。替代地,若第二狀態指出使用者未佩戴第二終端300,則第一終端100可終止與第二終端300的通信(操作S1750)。
圖18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中,用於描述執行基於關於由第一終端100執行的操作的回饋資訊決定的操作的流程的流程圖。
第一終端100可接收關於圖5的操作S530中由第一終端100執行的操作的回饋資訊(操作S1810)。第一終端100可以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的各種方式接收回饋資訊。第一終端100可藉由使用包括接收來自使用者的直接回應、接收來自使用者的間接回應以及識別周圍環境的至少一種方法來接收回饋資訊。
接收來自使用者的直接回應的方法可包括自使用者接收用於選擇使用者介面中包括的多個選單中的至少一者的輸入的方法。替代地,第一終端100可經由麥克風162接收使用者的語音命令。此外,第一終端100可經由加速度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或 攝影機150接收作為回饋輸入的使用者的手勢命令。
接收來自使用者的間接回應的方法可包括基於生物特徵信號藉由使用第一終端100中包括的感測器來獲得回饋資訊。舉例而言,在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輸出警報訊息之後,包括心率、血壓、肌肉移動以及腦波中的至少一者的生物特徵信號可藉由使用心率感測器、血壓感測器、肌肉感測器以及腦波感測器中的至少一者來獲得。
在識別周圍環境的方法中,作為非限制實例,環境雜訊可藉由使用麥克風162來識別,環境亮度可藉由使用感測器110的亮度感測器來識別,或關於第一終端100的位置的資訊可藉由使用GPS裝置140來獲得。
接下來,第一終端100可執行基於所獲得的回饋資訊決定的操作(操作S1820)。若在操作S530中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輸出警報訊息,則根據例示性實施例基於回饋資訊決定的操作可為用於將額外警報訊息輸出至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的操作。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操作S1810中獲得的回饋資訊輸出額外警報訊息。
舉例而言,若操作S1810中獲得的生物特徵信號發生變化,則第一終端100可決定使用者緊張且可減少用於輸出額外警報訊息的振動強度或音量。在另一實例中,若將警報訊息輸出至第二終端300,則可基於選擇操作S1810中接收的使用者的輸入或語音的選單將額外警報訊息輸出至除第二終端300以外的終端。換言之,若將警報訊息輸出至可佩戴裝置,則可使用車輛中設置的 揚聲器或顯示器輸出警報訊息。舉例而言,即使第二終端300在使用者丟失第一終端100時輸出關於第一終端100丟失的警報訊息,使用者也可能未查看警報訊息。接下來,若使用者進入車輛,則可在第二終端300與車輛之間建立短距離無線通信,且可經由車輛的揚聲器額外地輸出關於丟失的警報訊息。然而,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
此外,第一終端100可基於回饋資訊改變用於輸出額外警報訊息的時段。此外,第一終端100可改變額外警報訊息的形式或內容。舉例而言,若警報訊息為盜取通知訊息,則額外警報訊息可為指出關於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的位置的資訊的訊息。在另一實例中,回饋資訊可包括關於環境雜訊的資訊。若環境雜訊的位準高,則可增加警報訊息的音量(在將警報訊息作為聲音輸出的情況下),可增加振動強度(在將警報訊息作為振動輸出的情況下),或可在短暫間隔多次輸出警報訊息。然而,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
圖19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展示第一終端100執行進階同步的流程的流程圖。
首先,第一終端100可決定使用者是否正持有第一終端100(操作S1910)。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可使用各種方法來決定使用者是否正持有第一終端100。圖20是根據圖19中所示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顯示執行進階同步的第一終端100的示意圖。參看圖20,第一終端100可包括設置於與顯示器2000相同的表面上的攝影機2010。若使用者持有第一終端100以使得顯示器2000面向 使用者的正面,則第一終端100可藉由使用攝影機2010來拍攝使用者的正面。若由攝影機2010捕獲的影像包括使用者的正面,則第一終端100可決定使用者是否正持有第一終端100。第一終端100可執行關於所捕獲影像的影像識別。替代地,第一終端100可包括觸控式感測器2020。若使用者藉由持有第一終端100來接觸觸控式感測器2020,則第一終端100可經由觸控式感測器2020接收觸控輸入。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所接收的觸控輸入決定使用者是否正持有第一終端100。
若決定使用者正持有第一終端100(操作S1920-Y),則第一終端100可更新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操作S1930)。第一終端100可如圖6所示自第二終端300接收第二感測器資訊,如圖7所示自第二終端300接收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或如圖8所示自雲端伺服器800接收關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的資訊。然而,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
使用者可在決定使用者正持有第一終端100時繼續更新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S1930-S1950)。
圖21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展示執行進階同步的流程的流程圖。
首先,第一終端100可建立與第二終端300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操作S2110)。接下來,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經由短距離無線通信彼此連接的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操作S2120)。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可藉由使用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的各種方法來決定。接下來,若所決定的距 離大於臨界值(操作S2130-N),則第一終端100可藉由定期執行操作S2120來監測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
若操作S2120中決定的距離小於或等於臨界值(操作S2130-Y),則第一終端100可更新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操作S2140)。舉例而言,參看圖22,若正佩戴第二終端300(其為可佩戴裝置)的使用者2200接近第一終端100且持有第一終端100,則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彼此靠近。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終端100可更新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用於進階同步。在操作S2140中,第一終端100可經由圖6至圖8中所示的流程中的至少一者更新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換言之,第一終端100可獲得關於第一狀態的資訊及關於第二狀態的資訊,且基於所獲得的資訊決定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在操作S2140後的指定時段過去之後,第一終端100可再次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若所決定的距離小於或等於臨界值(操作S2150-Y),則第一終端100可執行操作S2140,藉此在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彼此靠近時定期更新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然而,若所決定的距離大於臨界值(操作S2150-N),則第一終端100可終止與第二終端300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操作S2160)。
為了防止在使用者臨時放下第一終端100時終止短距離無線通信,操作S2130的臨界值可不同於操作S2150的臨界值。換言之,操作S2150的臨界值可大於操作S2130的臨界值。舉例而言,在操作S2130中,臨界值可為約50公分以識別使用者持有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兩者的狀態。此外,在操作S2150 中,當佩戴第二終端300的使用者靠近第一終端100時,臨界值可為約10公尺以維持短距離無線通信。
圖23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用以顯示在第二終端300上顯示通知訊息的流程的流程圖。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若第一終端100由他人盜取,則通知訊息可顯示於第二終端300處以防止使用者的重要資訊自第一終端100暴露於他人。此外,圖24至圖26是根據圖23中所示的例示性實施例的用於描述在第二終端處顯示通知訊息的實例的圖表。
參看圖23,在操作S2310中,第一終端100可建立與第二終端300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接下來,基於在操作S2310中建立的短距離無線通信,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狀態、第二狀態以及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操作S2320)。
接下來,在操作S2330中,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是否大於或等於臨界值。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操作S2330中的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決定第一終端100是否被盜。舉例而言,由於給出圖14中所示的條件,第二狀態可指出使用者未移動,而第一狀態可指出使用者正在行走。在這種情況下,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則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被盜。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小於或等於臨界值,則第一終端100可再次執行操作S2320。
圖24展示第一終端100為行動電話且第二終端300為可佩戴在使用者2410的手腕上的可佩戴裝置的情況下的例示性實施 例。若第一終端100被他人2420盜取,則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2400增加。此外,若他人2420在持有第一終端100時移動,則可經由第一終端100獲得的運動可展示在個人持有第一終端100移動時偵測到的運動模式。若距離2400大於或等於預設臨界值且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指出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在不同方向上移動或第一終端100正在移動而第二終端300未移動,則第一終端100可能被他人2420盜取。
在操作S2330中,若距離2400大於或等於臨界值(或決定第一終端100被盜),則第一終端100可決定是否接收到指定為對應於主要功能的輸入的一輸入(操作S2340)。若接收到此指定輸入(S2340-Y),則第一終端100可將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300(S2350)。通知訊息可包括關於由第一終端100接收的輸入的資訊。舉例而言,若所接收的輸入為用於擷取圖片資料的輸入,則第一終端100可將訊息「存在在第一終端處擷取圖片的嘗試」傳輸至第二終端300。使用者可基於在第二終端300處顯示的訊息識別存在擷取個人資訊的嘗試。
關於操作S2340的上述指定輸入可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而變化。舉例而言,參看圖25,他人2420可將觸控模式2500輸入至被他人2420盜取的第一終端100以將鎖定螢幕解鎖。若基於第一狀態、第二狀態以及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決定第一終端100被盜,則第一終端100可將訊息2510(例如,「錯誤模式輸入至行動電話」)傳輸至第二終端300。使用者2410可基於第二終端300處顯示的訊息2510識別他人2420嘗試 解鎖第一終端100的鎖定螢幕。
第一終端100將訊息2510傳輸至第二終端300的方法可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而變化。舉例而言,若短距離無線通信在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為可用的,則第一終端100可經由短距離無線通信將訊息2510傳輸至第二終端300。替代地,第一終端100可經由單獨網路(諸如行動通信網路或網際網路)將訊息2510傳輸至第二終端300。然而,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
此外,參看圖26,此指定輸入可為用於經由第一終端100存取關於使用者2410的個人資訊的輸入。關於使用者2410的個人資訊可包括儲存於終端中的影像、訊息、財務資訊以及識別資訊。然而,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如圖26所示,若他人2420選擇用於執行財務相關的應用的應用執行圖標(Icon)(在決定第一終端100被盜的情況下),則第一終端100可將訊息2610(例如,「存在存取個人資訊的嘗試」)傳輸至第二終端300。第一終端100將訊息2610傳輸至第二終端300的方法可根據各種例示性實施例而變化。
圖27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中用以顯示第一終端100將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300的流程的流程圖。若基於第一狀態、第二狀態以及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決定的操作為用於傳輸通知訊息的操作,則第一終端100可將通知訊息傳輸至使用者當前正使用的終端。
若在操作S530(圖5)中基於第一狀態、第二狀態以及 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決定的一操作為用於傳輸通知訊息的操作,則在操作S2710中第一終端100可搜尋並選擇使用者當前正使用的第二終端。參看圖28,第一終端100可自終端300-1、300-2以及300-3當中選擇(亦即,搜尋)使用者2810當前正使用的終端。終端300-1、300-2以及300-3包括第一終端100可與之直接或間接通信的終端。舉例而言,終端300-1、300-2以及300-3可包括經由短距離無線通信連接至第一終端100的終端或連接至與第一終端100相連接的網路的終端。然而,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此外,終端300-1、300-2以及300-3可包括第二終端300。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在操作S2710中,第一終端100可將指出正搜尋使用者2810當前正使用的裝置的資訊的搜尋信號傳輸至終端300-1、300-2以及300-3。當接收到搜尋信號時,使用者2810當前正使用的終端300-1可將指出使用者2810當前正使用終端300-1的回應信號傳輸至第一終端100。替代地,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在操作S2710中,第一終端100可在不傳輸搜尋信號的情況下存取終端300-1、300-2以及300-3。第一終端100可分析終端300-1、300-2以及300-3且自終端300-1、300-2以及300-3當中搜尋使用者2810正使用的終端300-1。舉例而言,若通用即插即用(UPnP)服務可由UPnP協定指定,且寄存至UPnP服務的終端可被認為是使用者當前正使用的終端。若未找到使用者當前正使用的終端,則第一終端100可搜尋第一終端100可存取的共用網路且藉由使用共用網路來搜尋使用者當前正使用的終端。替 代地,第一終端100可藉由掃描第一終端100中包括的終端清單資料庫中包括的終端來搜尋使用者當前正使用的終端。
接下來,第一終端100可將通知訊息傳輸至操作S2710中選擇的終端(操作S2720)。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若在傳輸通知訊息後在指定時段內未自終端(通知訊息傳輸至所述終端)接收到回應訊息,則第一終端100可選擇另一終端且將通知訊息重新傳輸至最新選擇的終端。
圖29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第一終端100操作的流程圖。此外,圖30至圖33是基於圖29中所示的例示性實施例的展示使用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用於預防孩子丟失的方法的圖表。然而,圖30至圖33中所示的例示性實施例僅為非限制實例。
在操作S2910中,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用來指出第一終端100的狀態的第一狀態。舉例而言,此第一狀態可包括第一終端100的運動、第一終端100正移動的方向或第一終端100的運動模式。第一狀態可對應於第一感測器資訊。舉例而言,第一終端100可藉由使用第一終端100的GPS裝置140或感測器110的地磁感測器來決定第一終端100移動的方向。在使用GPS裝置140的情況下,第一終端100可定期獲得第一終端100的位置。替代地,當事件發生時,第一終端100可獲得第一終端100的位置。事件可指關於第一終端100發生的操作或事件。舉例而言,若藉由使用加速度感測器偵測第一終端100的運動,則第一終端100可獲得第一終端100的位置。接下來,基於第一終端100的位置 的變化,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移動的方向。替代地,在使用地磁感測器的情況下,第一終端100可定期獲得第一終端100的方位角。替代地,當事件發生時,第一終端100可獲得第一終端100的方位角。方位角可為地球磁場的N極的基線與第一終端100的朝向之間的角。接下來,基於第一終端100的方位角的變化,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移動的方向。
此外,在操作S2920中,第二終端300可決定指出第二終端300的狀態的第二狀態。舉例而言,第二狀態可包括第二終端300的運動、第二終端300移動的方向或第二終端300的運動模式。第二狀態可對應於第二感測器資訊。
舉例而言,第二終端300可藉由使用第二終端300的GPS裝置340或感測器310的地磁感測器來決定第二終端300移動的方向。第二終端300藉由使用GPS裝置340或地磁感測器來決定移動方向的方法類似於參看第一終端100的上述方法。
在操作S2930中,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是否大於或等於臨界值。圖30至圖33是展示對應於第一使用者3010持有第一終端100(其為行動電話)且第二使用者3030正佩戴第二終端300(其為可佩戴裝置)的情況的例示性實施例的圖表。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3020。第一終端100可決定距離3020是否小於臨界值3025(例如,5公尺)。亦可基於輸入至第一終端100的使用者輸入值來設定臨界值3025。若距離3020小於臨界值3025(S2930-N),則第一終端100可不執行任何特定操作且可在任意時 段已過去之後再次執行操作S2910。換言之,若第二使用者3030距第一使用者3010在臨界距離內,則第一終端100可不執行除用於定期監測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的操作之外的任何額外操作。
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3020大於或等於臨界值3025(S2930-Y),則在操作S2940中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二狀態是否指出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若未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則第二使用者3030未移動(S2940-N),且因此第一終端100可不執行任何特定操作且可在任意時段已過去之後再次執行操作S2910。然而,若第二狀態指出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S2940-Y),則在操作S2950中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狀態是否指出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終端的運動的偵測可意謂第一感測器資訊或第二感測器資訊可包括關於終端移動的模式的資訊。
若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且未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S2950-N),則第一終端100可顯示通知訊息(操作S2960)。通知訊息可為指出第一使用者3010查看孩子3030的位置的訊息。參看圖31,當第一使用者3010未移動且第二使用者3030在方向3102上自先前位置3100移動時,兩個終端之間的距離可大於或等於臨界值3025。在這種情況下,第二使用者3030可在第一使用者3010未意識到的情況下離開第一使用者3010,第一終端100可輸出通知訊息用於防止孩子丟失。
若在操作S2950中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則在操作S2955中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是 否在相同方向上移動。表述「在相同方向上移動」包括表述「在類似方向上移動」。若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在相同方向上移動(S2955-Y),則第一終端100可不執行任何特定操作且可在任意時段已過去之後再次執行操作S2910。參看圖32,由於第二使用者3030自先前位置3220在方向3222上移動,因此第一使用者3010至第二使用者3030的距離大於臨界值3025。然而,若第一使用者3010自初始位置3210的方向3212等同於第二使用者3030移動的方向3222,則第一使用者3010及第二使用者3030在相同方向上移動,且因此,第一終端100可不顯示防止孩子丟失訊息。
若在操作S2955中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未在相同方向上移動,則第一終端100可顯示通知訊息(操作S2960)。參看圖33,由於第二使用者3030自初始位置3320在方向3322上移動,因此第一使用者3010至第二使用者3030的距離大於臨界值3025。由於第一使用者3010自初始位置3310移動的方向3312不同於第二使用者3030自初始位置3320移動的方向3322,因此第一終端100應向第一使用者3010顯示通知訊息用於防止孩子丟失。
圖34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中用以顯示第一終端100操作的流程圖,且圖35至圖38是根據圖34中所示的例示性實施例的展示基於周圍環境亮度使用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用於預防孩子丟失的方法的圖表。當周圍環境較亮時,即使持有第二終端300的孩子遠離持有第一終端100的父母,父母仍可容易定位孩子。因此,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的臨界 值在相對高亮度期間(諸如白天)可相對較大。然而,當周圍環境較暗時,即使持有第一終端100的父母與持有第二終端300的孩子之間的距離相對較小,父母定位孩子仍可能有困難。因此,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的臨界值在相對低亮度期間(諸如夜晚)可相對較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孩子離父母僅相對較小的距離,仍可將通知訊息輸出至父母。
在操作S3410中,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用來指出第一終端100的狀態的第一狀態。在操作S3420中,第二終端300可決定用來指出第二終端300的狀態的第二狀態。
在操作S3430中,第一終端100可藉由使用感測器110的亮度感測器來決定第一終端100周圍的亮度。替代地或另外,第二終端300可藉由使用感測器310的亮度感測器來決定第二終端300周圍的亮度。
在操作S3440中,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所決定的亮度來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的臨界值。舉例而言,若由第一終端100決定的亮度大於10勒克司(lux),則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的臨界值可為約5公尺。替代地,若由第一終端100決定的亮度在1勒克司與10勒克司之間,則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的臨界值可為約4公尺。替代地,若由第一終端100決定的亮度小於或等於1勒克司,則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的臨界值可為約3公尺。
第一終端100可基於第一終端100周圍的亮度及第二終 端300周圍的亮度中的至少一者來決定臨界值。舉例而言,第一終端100可基於第一終端100周圍的亮度的平均值(average)或中位值(median value)與第二終端300周圍的亮度的平均值或中位值之間的較小值來決定臨界值。在另一實例中,第二終端300可選擇第一終端100周圍的亮度的平均值或中位值與第二終端300周圍的亮度的平均值或中位值之間的較小值且將所選擇的值提供至第一終端100。
在操作S3450中,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是否小於或等於所決定的臨界值。圖35是展示對應於所決定的臨界值為3公尺、第一使用者3510持有第一終端100(其為行動電話)且第二使用者3530正佩戴第二終端300(其為可佩戴裝置)的情況的例示性實施例的圖表。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3520。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3520是否小於或等於臨界值3525(例如,3公尺)。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3520小於臨界值3525(S3450-N),則第一終端100可不執行任何特定操作且可在任意時段已過去之後再次執行操作S3410。
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3520大於或等於臨界值3525(S3450-Y),則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二狀態是否指出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若未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S3460-N),則第二使用者3530未移動,且因此第一終端100可不執行任何特定操作。此外,第一終端100可在任意時段已過 去之後再次執行操作S3410。然而,若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S3460-Y),則在操作S3470中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狀態是否指出第一終端100的運動。
若偵測到第二終端300的運動且未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S3470-N),則第一終端100可顯示通知訊息(操作S3480)。通知訊息可為指出第一使用者3510查看孩子的位置的訊息。參看圖36,當第一使用者3510未移動且第二使用者3530在方向3602上自先前位置3500移動時,兩個終端之間的距離可大於或等於臨界值3525。在這種情況下,第二使用者3530可在第一使用者3510未意識到的情況下離開第一使用者3510,且第一終端100可輸出通知訊息用於防止孩子丟失。
若在操作S3470中偵測到第一終端100的運動,則在操作S3475中第一終端1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是否在相同或類似方向上移動。若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在相同或類似方向上移動(S3475-Y),則第一終端100可不執行任何特定操作且可在任意時段已過去之後再次執行操作S3410。參看圖37,圖37展示由於第二使用者3530在方向3722上自先前位置3720移動,因此第一使用者3510至第二使用者3530的距離大於臨界值3525。然而,若第一使用者3510來自初始位置3710的方向3712等同於或類似於第二使用者3530移動的方向3722,則第一使用者3510及第二使用者3530在相同方向上移動,且因此,第一終端100可不顯示防止孩子丟失訊息。
若在操作S3475中第一終端100及第二終端300未在相 同方向上移動,則第一終端100可顯示通知訊息(操作S3480)。參看圖38,圖38展示由於第二使用者3530在方向3822上自初始位置3870移動,因此第一使用者3510至第二使用者3530的距離大於臨界值3525。由於第一使用者3510自初始位置3810移動的方向3812不同於第二使用者3530移動的方向3822,因此第一終端100應向第一使用者3510顯示通知訊息用於防止孩子丟失。
圖39是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在第二終端300上顯示通知訊息的流程圖。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若使用者丟掉第一終端100,則通知訊息可顯示在由使用者持有或佩戴的第二終端300處。替代地,在使用者丟掉第一終端100之前,可執行用於準備將衝擊施加至第一終端100的情況的操作(例如,用於儲存第一終端100的備份資料的操作)。圖40及圖41是根據圖39中所示的例示性實施例的用於描述第二終端300顯示通知訊息的實例的圖表。
參看圖39,在操作S3910中,第一終端100可建立與第二終端300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接下來,在操作S3920中,第一終端100可基於所建立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
接下來,在操作S3930中,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是否大於或等於第一臨界值。
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第一臨界值(S3930-Y),則在操作S3940中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可決定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是否以 大於或等於第二臨界值的速度增加。
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以大於或等於第二臨界值的速度增加(S3940-Y),則在操作S3950中第一終端100可備份第一終端100的資料。舉例而言,第一終端100可將在第一終端100上執行的資料(內容資料或應用程式資料)及由使用者輸入至第一終端100的資料儲存至第一終端100的儲存器170。替代地,第一終端100可將上述資料提供至第二終端300或外部裝置(例如,雲端裝置)。
圖40顯示對應於第一終端100為行動電話且第二終端300為可佩戴在使用者4010的手腕上的可佩戴裝置的情況的例示性實施例。在圖40中,若使用者4010丟掉第一終端100,則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4020可快速增加。若第一終端100與第二終端300之間的距離4020以大於或等於第二臨界值的速度增加,則第一終端100可備份第一終端100的資料以防止資料丟失。
在操作S3960中,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可決定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中的至少一者。接下來,在操作S3970中,第一終端100或第二終端300可基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中的至少一者決定第一終端100是否掉在地面上。若決定第一終端100被丟掉(S3970-Y),則在操作S3970中第二終端300可顯示用來指出第一終端100被丟掉的通知訊息。舉例而言,如圖41所示,使用者4010將第一終端100丟在地面上,第一狀態用來指出第一終端100被丟在地面上且特定衝擊量施加至第一終端100,且第二 狀態用來指出持有第二終端300的使用者4010是否正在移動。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終端100可決定使用者4010丟掉第一終端100,且將指出使用者4010丟掉第一終端100的通知訊息傳輸至第二終端300。替代地,第二終端300可決定使用者4010丟掉第一終端100,且顯示指出第一終端100被丟掉的通知訊息。
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可由電腦可讀記錄媒體(諸如由電腦執行的程式模組)來實施。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可為非暫時性電腦可讀記錄媒體。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可為可由電腦存取的任意可用媒體,且其實例包括所有揮發性媒體(例如,RAM)及非揮發性媒體(例如,ROM)以及可分離及不可分離媒體。此外,電腦可讀記錄媒體的實例可包括電腦儲存媒體及通信媒體。電腦儲存媒體的實例包括所有揮發性及非揮發性媒體以及可分離及不可分離媒體,其已由任意方法或技術實施用於儲存諸如電腦可讀命令、資料結構、程式模組及其他資料的資訊。通信媒體通常包括電腦可讀命令、資料結構、程式模組、經調變資料信號的其他資料或另一傳輸機制,且其實例包括任意資訊傳輸媒體。舉例而言,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可為ROM、RAM、快閃記憶體、CD、DVD、磁碟或磁帶。
雖然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已經特定展示及描述,但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可在不背離由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定義的本發明概念的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在其中在形式上及細節上作出各種變化。因此,將理解,上述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本發明概念的範疇。舉例而言,描述為單個單元的每一組件可以分佈方式執行,且描述為分佈式的組件可以一體化形式執行。
本發明概念的範疇由將在以下描述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而非某些例示性實施例的實施方式來指出,且應理解,申請專利範圍及自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的概念獲取的所有修改或修改形式包括在本發明概念的範疇中。

Claims (13)

  1. 一第一終端,經組態以與一第二終端一起操作,所述第一終端包括:一感測器,所述感測器經組態以獲得對應於所述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一通信器,經組態以與所述第二終端通信;以及一控制器,經組態以:透過所述通信器自所述第二終端接收對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基於藉由所述通信器傳輸至所述第二終端的信號的信號強度或是藉由所述通信器接收自所述第二終端的信號的信號強度來決定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一距離大於或等於一臨界值;以及回應於所述決定來控制所述通信器基於對應於所述第一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以及對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將一通知訊息傳輸至所述第二終端。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第一終端,其中所述控制器經進一步組態,以回應於用以指出所述第一終端正在移動的所述第一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以及用以指出所述第二終端未移動的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控制所述通信器將所述通知訊息傳輸至所述第二終端。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第一終端,其中所述通信器經進一步組態以執行與所述第二終端的一短距離無線通信,且所述控制器經進一步組態以基於由所述第一終端偵測的用於所述短距離無線通信的一信號的強度來決定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所述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第一終端,其中所述通信器經進一步組態以自所述第二終端接收對應於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所述距離的資訊,且所述控制器經進一步組態以基於經偵測的所述信號的所述強度藉由校正對應於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所述距離的所述所接收的資訊來決定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所述距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第一終端,其中所述控制器經進一步組態,以回應於用以指出所述第一終端未移動的所述第一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以及用以指出所述第二終端正在移動的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將所述第一終端的一操作模式切換為一待用模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第一終端,其中所述控制器經進一步組態以回應於所述距離大於或等於所述臨界值且所述第一終端接收到一指定輸入,控制所述通信器將所述通知訊息傳輸至所述第二終端。
  7. 一第一終端,經組態以與一第二終端一起操作,所述第一終端包括:一感測器,經組態以獲得對應於所述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一通信器,經組態以與所述第二終端通信;一顯示器,經組態以顯示一螢幕影像;以及一控制器,經組態以:透過所述通信器自所述第二終端接收對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基於藉由所述通信器傳輸至所述第二終端的信號的信號強度或是藉由所述通信器接收自所述第二終端的信號的信號強度來決定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臨界值;以及回應於所述決定來控制所述顯示器基於對應於所述第一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以及對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顯示一通知訊息。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第一終端,其中所述控制器經進一步組態以回應於用以指出所述第二終端正在移動的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以及用以指出所述第一終端未移動的所述第一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控制所述顯示器顯示所述通知訊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第一終端,其中所述控制器經進一步組態以基於比較由對應於所述第一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所指出的所述第一終端的一移動方向與由對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所指出的所述第二終端的一移動方向的結果,控制所述顯示器顯示所述通知訊息。
  10. 一種控制方法,用以控制能夠與一第二終端一起操作的一第一終端,所述方法包括:獲得對應於所述第一終端的運動的資訊;自所述第二終端接收對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運動的資訊;以及基於藉由所述通信器傳輸至所述第二終端的信號的信號強度或是藉由所述通信器接收自所述第二終端的信號的信號強度來決定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一距離大於或等於一臨界值,以及回應於所述決定,基於對應於所述第一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以及對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將一通知訊息傳輸至所述第二終端。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傳輸包括回應於用以指出所述第一終端正在移動的所述第一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以及用以指出所述第二終端未移動的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將所述通知訊息傳輸至所述第二終端。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更包括:回應於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所述距離大於或等於一臨界值,基於對應於所述第一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以及對應於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輸出所述通知訊息。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輸出包括回應於用以指出所述第二終端正在移動的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以及用以指出所述第一終端未移動的所述第一終端的所述運動的所述資訊,顯示所述通知訊息。
TW104124447A 2014-07-31 2015-07-29 終端及其控制方法 TWI6803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40098646 2014-07-31
KR10-2014-0098646 2014-07-31
KR10-2014-0152084 2014-11-04
KR20140152084 2014-11-04
KR10-2015-0052463 2015-04-14
KR1020150052463A KR20160016555A (ko) 2014-07-31 2015-04-14 단말기를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그 단말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6566A TW201606566A (zh) 2016-02-16
TWI680380B true TWI680380B (zh) 2019-12-21

Family

ID=55357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4447A TWI680380B (zh) 2014-07-31 2015-07-29 終端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160016555A (zh)
TW (1) TWI68038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575B (zh) * 2020-04-27 2022-05-21 大陸商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功能配置方法、終端設備、伺服器及存儲介質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45733B2 (en) * 2015-09-02 2018-1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calibrating light sensor data of a mobile device
KR101995006B1 (ko) * 2016-06-29 2019-07-01 (주)매직에코 단말기의 센서 데이터를 공유하기 위한 어플리케이션 수행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KR101882004B1 (ko) * 2016-11-23 2018-07-25 오진석 분실 스마트폰 위치 알림 시스템
WO2023085848A1 (ko) * 2021-11-12 2023-05-1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웨어러블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03253A (en) * 2006-04-14 2008-01-01 Qualcomm Inc Distance-based association
CN102289626A (zh) * 2011-08-18 2011-12-21 韦春 一种主动安全保护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系统
TW201235686A (en) * 2011-02-23 2012-09-01 Acer Inc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location method thereof
US20140045463A1 (en) * 2012-08-10 2014-02-13 Silverplus, Inc. Wear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03253A (en) * 2006-04-14 2008-01-01 Qualcomm Inc Distance-based association
TW201235686A (en) * 2011-02-23 2012-09-01 Acer Inc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loc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2289626A (zh) * 2011-08-18 2011-12-21 韦春 一种主动安全保护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系统
US20140045463A1 (en) * 2012-08-10 2014-02-13 Silverplus, Inc. Wear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575B (zh) * 2020-04-27 2022-05-21 大陸商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功能配置方法、終端設備、伺服器及存儲介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6566A (zh) 2016-02-16
KR20160016555A (ko) 2016-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3709B (zh) 终端和控制终端的方法
TWI680380B (zh) 終端及其控制方法
US10136248B2 (en) Portabl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portable apparatus
KR102224481B1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US1120002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playing audio data
KR102223732B1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8093307B (zh) 获取播放文件的方法和系统
EP3629198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arching for audio
CN109116983B (zh) 移动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EP3247170B1 (en) Mobile terminal
US974945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nding messages using the same
CN111193702B (zh) 数据加密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9089137B (zh) 卡顿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1192072A (zh) 用户分群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1881423B (zh) 限制功能使用授权方法、装置、系统
US1037289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security environment
CN110933454B (zh) 处理直播萌脸礼物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14205B (zh) 即时通信匹配的方法、装置、系统、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158780B (zh) 存储应用数据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US2015010649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 method for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CN111135571B (zh) 游戏识别方法、装置、终端、服务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52408B (zh) 一种社区聚合的方法及装置
CN113207022B (zh) 视频播放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764808B (zh) 客户端升级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20160097914A (ko) 스마트 밴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모니터링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