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7747B - 投影機結構 - Google Patents

投影機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7747B
TWI677747B TW106142039A TW106142039A TWI677747B TW I677747 B TWI677747 B TW I677747B TW 106142039 A TW106142039 A TW 106142039A TW 106142039 A TW106142039 A TW 106142039A TW I677747 B TWI677747 B TW I67774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diode
condenser lens
plastic
fil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2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5901A (zh
Inventor
邱延誠
Yen Cheng Chiu
Original Assignee
香港商香港彩億科技有限公司
Polarlight Technology Co., Limite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香港商香港彩億科技有限公司, Polarlight Technology Co., Limited filed Critical 香港商香港彩億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420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774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5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5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77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7747B/zh

Link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一種投影機結構,其包含有:光源模組,至少包含第一發光二極體、第一塑料聚光透鏡、第二發光二極體、第二塑料聚光透鏡以及合光稜鏡,其中第一發光二極體發出一第一光線通過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而進入該合光稜鏡,該第二發光二極體發出之第二光線通過第二塑料聚光透鏡而進入合光稜鏡;第一濾光裝置,設於該第一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之間,用以過濾該第一光線中之紫外光成份後才進入合光稜鏡。

Description

投影機結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投影機結構;特別關於一種抗亮度衰減的投影機結構。
由筆記本電腦發展到智慧型手機,可攜式資訊處理裝置的體積日益縮小,連帶著顯示器的尺寸也隨之縮小。但是,過小的顯示器不適合進行簡報,於是,利用投影機來顯示簡報畫面便是這類場合常用的解決方案。不過,現有的投影機體積過大、重量過重而不易攜帶。於是有設計人員將投影機縮小化、輕量化而形成一微型投影機,甚至整合到智慧型手機或是其他便攜設備上。
而微型投影機中最為關鍵的元件為光學引擎核心以及照明光源。至於光學引擎核心則主要分成兩種技術,一種技術是數位光源處理(Digital Light Process,以下簡稱DLP),另一種技術是矽基液晶(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以下簡稱LCoS)。目前兩種微型投影技術均採用發光二極體(LED)作為照明光源。其中,若是以單晶片所完成的DLP技術,其成像的色彩表現上還無法和LCoS的投影技術相抗衡。而若是以三晶片所完成的DLP技術,雖然可以避免單晶片產品上色彩表現力不足的缺陷,但其成本高昂且體積較不易縮小,因此不易完成於 微型投影機中。而且,由於微電子機械結構的限制,使得DLP技術的開口率以及解析度提升困難,更是DLP投影技術的很大弱點.
因此,採用LCoS投影技術來完成微型投影機已逐漸成為主流,但是,利用液晶與偏極光特性來改變光線輸出比例的LCoS投影技術,必然有一部份的光線將耗損在處理的過程中,造成LCoS投影技術的發光效率不彰,這在重視耗能的可攜式裝置上,將是一個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此外,綠色與藍色的發光二極體(LED)所發出光的頻譜中通常具有紫外光(UV)的成份,會傷害系統內的塑料元件,造成光路的透光率會隨時間遞減,影響產品的使用壽命。
因此,使用三原色發光二極體為光源之微型投影機,有上述現象而產生隨使用時間而亮度衰減的問題。故如何發展出省電、成本低但使用壽命長之微型投影機,即為發展本案之主要目的。
本發明為一種投影機結構,其包含有:一光源模組,至少包含一第一發光二極體、一第一塑料聚光透鏡、一第二發光二極體、一第二塑料聚光透鏡以及一合光稜鏡,其中該第一發光二極體發出之一第一光線通過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而進入該合光稜鏡,該第二發光二極體發出之一第二光線通過該第二塑料聚光透鏡而進入該合光稜鏡;一第一濾光裝置,設於該第一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之間,用以過濾該第一光線中之紫外光成份後才進入該合光稜鏡;一光導引模組,用以接收該光源模組送出光線並送出一第一偏振類型光;一矽基液晶模組,接收該光導引模組送出的該第一偏振類型光並進行調變且經反射轉成載有影像的該第二偏振類型光後再穿透該光導引模組;以 及一成像透鏡組,接收穿透該光導引模組的該第二偏振類型光而聚焦成像。
根據上述之投影機結構,其中更包含一第二濾光裝置,設於該第二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二塑料聚光透鏡之間,用以過濾該第二光線中之紫外光成份後才進入該合光稜鏡。
根據上述之投影機結構,其中該光源模組包含一第一插槽與一第二插槽,分別用以活動式置放該第一濾光裝置與該第二濾光裝置,該第一濾光裝置與該第二濾光裝置係分別由一玻璃濾光片所完成。
根據上述之投影機結構,其中該玻璃濾光片的入光面鍍上阻絕紫外光的一濾光膜層,而其出光面則是鍍上一抗反射層。
根據上述之投影機結構,其中更包含一第一玻璃聚光透鏡,位於該第一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之間,而該第一濾光裝置設置於該第一玻璃聚光透鏡之表面,用以過濾該第一光線中之紫外光成份後才進入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
根據上述之投影機結構,其中該第一濾光裝置為覆蓋於該第一發光二極體之出光表面的具有濾除紫外光(UV)能力的一玻璃保護蓋。
根據上述之投影機結構,其中該光源模組中更包含以塑料完成之一陣列透鏡,用以使該合光稜鏡送出的光線均勻化後再送出至該光導引模組。
根據上述之投影機結構,其中更包含一第一插槽與一第二插槽,分別位於該第一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之間以及該第二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二塑料聚光透鏡之間,用以提供該第一濾光裝置擇一放置。
本發明能在微幅變動硬體設置的條件下,有效延長投影機的使用壽命之效果。
10‧‧‧光源模組
11‧‧‧陣列透鏡
12‧‧‧偏振光轉換器
13‧‧‧聚光透鏡
14‧‧‧偏光分離稜鏡
140‧‧‧入射面
149‧‧‧偏振片
150‧‧‧相位延遲片
15‧‧‧矽基液晶模組
16‧‧‧成像透鏡組
20‧‧‧偏振片模組
200‧‧‧偏振片膜片
201‧‧‧第一透明硬基板
202‧‧‧第二透明硬基板
122‧‧‧偏振分光鏡
123‧‧‧相位延遲片
124‧‧‧透光區
110‧‧‧鍍膜
31‧‧‧第一發光二極體
32‧‧‧第一玻璃聚光透鏡
33‧‧‧第一塑料聚光透鏡
34‧‧‧合光稜鏡
35、36、37‧‧‧陣列透鏡
39‧‧‧玻璃濾光片
320‧‧‧表面
40‧‧‧玻璃濾光片
50‧‧‧濾光片
310‧‧‧出光表面
60‧‧‧濾光片
601‧‧‧濾光膜層
602‧‧‧抗反射層
71‧‧‧第一插槽
72‧‧‧第二插槽
圖1,其為本發明所提出來的微投影機光路結構示意圖。
圖2,其係上述反射式的偏振片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示意圖。
圖3,其係本案光源模組的細部構造示意圖。
圖4,其係本案光源模組的另一細部構造示意圖。
圖5,其係本案光源模組的再一細部構造示意圖。
圖6A,其係本案發展出來關於濾光片的構造示意圖。
圖6B,其係本案關於濾光片的規格特性示意圖。
圖7,其係本案光源模組中關於濾光片設置結構的又一細部構造示意圖。
可以實現本發明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續的說明中詳細敍述。應理解的是本發明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附圖在本質上是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請參見圖1,其為本發明所提出來的微投影機光路結構示意圖,其中光源模組10係為可發出混合有紅綠藍三原色(本例由三色發光二極體(LED)光源所產生)之非單一偏振光,意即為常見可發出混合有”P偏振光”和”S偏振光”兩種偏振類型光的光源。”P偏振光”和”S 偏振光”透過陣列透鏡11的處理,使光線及能量得以均勻化後,便送到偏振光轉換器(Polarization Conversion System,簡稱PCS)12來進行轉換,用以將原本混合有P偏振光和S偏振光的光線,盡量轉換成單一偏振光(本案皆以轉換成S偏振光為例進行說明)後於一傳遞路徑上傳送出去。而偏振光轉換器12輸出之光線經過聚光透鏡(Condenser lens)13聚光後,再送入偏光分離稜鏡(Polarization Beam.Splitting Prism,PBS)14進行處理。
但為求光線偏振的單一化,本案係於該偏光分離稜鏡14之入射面140之前設有偏振片149,此偏振片149係以反射式偏振片來完成,用以讓該第一偏振類型光沿一第一路徑前進,而讓該第二偏振類型光朝向反射的第二路徑前進,而偏振光轉換器12、偏振片149與偏光分離稜鏡14一起組成一光導引模組。而在本例中,第一偏振類型光與該第二偏振類型光便是上述之S偏振光和P偏振光。由於反射式的偏振片149可以把未能穿透的光線反射至該第二路徑(本例為反方向)而不是吸收,因此可以透過回收的機制再把未能穿透的光線再次導向正確的路徑上。如此一來,本案將可以有效改善發光效率。
另外,反射式的偏振片149因為材質通常不耐高溫,所以本案特別將此一裝置設置於遠離會產生高熱的光源(本例為三色發光二極體(LED)光源)的位置,本圖的實例是將其貼附於偏光分離稜鏡14之入射面140上,不但可以提供反射式的偏振片149所需要的支撐強度,還可以避免高溫所導致的材料變質或是產生翹曲。
至於偏光分離稜鏡14用以接收沿該第一路徑(透射過偏振片149)上的該第一偏振類型光(本例為S偏振光)並導向一第三路徑(圖中是被反射至右邊),包含有相位延遲片(retarder)150的矽基液晶模組15 則是接收沿該第三路徑上的該第一偏振類型光(本例是S偏振光)並進行調變且經反射轉成載有影像的該第二偏振類型光(本例是P偏振光)後穿透該偏光分離稜鏡14後送至成像透鏡組16,成像透鏡組16接收穿透該偏光分離稜鏡的該第二偏振類型光(本例是P偏振光)而聚焦成像。
再請參見圖2,其係上述反射式的偏振片149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示意圖,其主要是引入一偏振片模組20來取代圖1中反射式的偏振片149。偏振片模組20中包含有一偏振片膜片200與一第一透明硬基板201與一第二透明硬基板202,該偏振片膜片200被該第一透明硬基板201與該第二透明硬基板202固定於其間,該偏振片模組20設於該偏振光轉換器12送出該第一偏振類型光與該第二偏振類型光的傳遞路徑上,用以讓該第一偏振類型光沿第一路徑前進,而讓該第二偏振類型光向第二路徑前進。而在本例中,第一偏振類型光與該第二偏振類型光便是上述之S偏振光和P偏振光。由於反射式的偏振片模組20可以把未能穿透的光線反射至該第二路徑(本例為圖中的向左方向)而不是吸收,因此本例的回收機制可以將沿第二路徑返回到偏振光轉換器12的P偏振光,透過偏振光轉換器12與陣列透鏡11的光路設計而將反射回收的P偏振光再轉換成把未能穿透的光線再次導向正確的路徑上。同樣地,該偏振片模組20也可緊貼於該偏振光轉換器12的表面,用以縮短該第二偏振類型光的返回路徑而增加光回收率。
詳言之,如圖所示,由於偏振光轉換器12主要包含有數條帶狀的偏振分光鏡(PBS Array)122、相位延遲片(retarder)123以及相位延遲片123之間的透光區124,透光區124與偏振分光鏡122可以讓反射回去的P偏振光通過而到達後方的陣列透鏡11,再由陣列透鏡11與其它可能的反射面來將其反射而能再通過偏振光轉換器12一次,進而再將其 轉換成S偏振光。如此一來,反射回來的P偏振光將可以有效回收利用而轉變成S偏振光,進而增加光源的利用率。而該鍍膜110可以是一抗反射層,陣列透鏡11的材質可以利用玻璃來完成。鍍膜110的位置可以是在兩面都有鍍膜,用以增加穿透率,提高光效率。
但是,由於光源模組10係由紅綠藍三原色的發光二極體(LED)光源所組成,而綠色與藍色的發光二極體(LED)所發出光的頻譜中通常具有紫外光(UV)的成份,會傷害系統內的塑料元件,造成光路的透光率會隨時間遞減,影響產品的使用壽命,為能改善這個問題,本案係發展出以下的解決方案。
再請參見圖3,其係本案光源模組10的細部構造示意圖,其中包含有第一發光二極體31,用以發出包含有紫外光(UV)成份的光線,透過以玻璃(Glass)完成的第一玻璃聚光透鏡32(通常是球面鏡)、以塑料(Plastic)完成的第一塑料聚光透鏡33(通常是非球面鏡)、以玻璃膠合(Glass+Glue)的合光稜鏡(trichroic prism assembly)34、以塑料(Plastic)完成的陣列透鏡35、36、37,由圖可以看出,許多構件都是以塑料(Plastic)完成,而包含有紫外光(UV)成份的光線將會造成這些塑料的劣化而降低透光率。因此,為能阻隔發光二極體31所產生之紫外光傷害系統內的塑料元件。本實施例便在第一發光二極體31與第一玻璃聚光透鏡32之間(需在第一塑料聚光透鏡33與以塑料完成的陣列透鏡35、36、37之前)設有第一濾光裝置,本例係為一玻璃濾光片39,玻璃濾光片39具有濾除紫外光(UV)的能力,如此一來,通過後續的光線中將不再有紫外光(UV)成份,如此將不會讓以塑料(Plastic)完成的構件或是膠合材料劣化,進而改善習知技術。
再請參見圖4,其係本案光源模組10的另一細部構造示意圖,其中包含有第一發光二極體31,用以發出包含有紫外光(UV)成份的光線,透過以玻璃(Glass)完成的第一玻璃聚光透鏡32、以塑料(Plastic)完成的第一塑料聚光透鏡33、以玻璃膠合(Glass+Glue)的合光稜鏡34、以塑料(Plastic)完成的陣列透鏡35、36、37。由圖可以看出,本實施例在以玻璃(Glass)完成的第一玻璃聚光透鏡32的表面320上再貼合一玻璃濾光片40(當然也可以是以鍍膜的方式來完成於表面320上),玻璃濾光片40具有濾除紫外光(UV)的能力,如此一來,通過後續的光線中將不再有紫外光(UV)成份,如此將不會讓以塑料(Plastic)完成的構件或是膠合材料劣化,進而改善習知技術。
再請參見圖5,其係本案光源模組10的再一細部構造示意圖,本實施例是在第一發光二極體31的玻璃保護蓋(cover lens)上改使用具有濾除紫外光(UV)能力的濾光片50(當然也可以是以鍍膜的方式來完成於第一發光二極體31的出光表面310上),如此一來,通過後續的光線中將不再有紫外光(UV)成份,如此將不會讓以塑料(Plastic)完成的構件或是膠合材料劣化,進而改善習知技術。
至於圖6A、6B則表示出上述具有濾除紫外光(UV)能力的濾光片60的細節與濾光規格特性,圖6A主要表示出濾光片60的入光面是鍍上阻絕紫外光(UV)的濾光膜層601,而濾光片60的出光面則是鍍上抗反射層602。圖6B的濾光規格特性則是表示出不同波長的紫外光穿透率,在圖中第4點處,為波長424奈米的穿透率降到百分之十,而在第5點處,為波長小於436奈米的穿透率則更降到百分之零點五,如此將可以有效地阻隔大部份的紫外光。
由於本案是以三原色發光二極體來混出白光,而經過對各廠牌出產的發光二極體來進行實測,發現綠光與藍光的發光二極體都有可能會產生紫外光(UV),但依生產商不同,有些是兩者都有紫外光(UV),有些則是只有綠光發光二極體或是藍光發光二極體才有,所以上述濾光片39、40、50或60只需視需求來設置於綠光或藍光發光二極體的光路中,當然也可以除了在第一發光二極體31與第一塑料聚光透鏡33間設置上述之第一濾光裝置外,也可於該第二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二塑料聚光透鏡之間設置第二濾光裝置,用以過濾第二發光二極體發出之第二光線中之紫外光成份。
再請參見圖7,其係本案為保留彈性所設計出來的光源模組構造示意圖,其中主要是增設有第一插槽71與第二插槽72,可以用來在綠光發光二極體(第一發光二極體)或是藍光發光二極體(第二發光二極體)的光路中置放濾光片,並且可以視實際需求來選擇在何處置放,增加設置的彈性並省去不必要的濾光片成本。第一插槽71與第二插槽72可以對原本光源模組中的殼體重新塑形而一併完成,不需要另外增設硬體。
如此一來,本案將可以改善亮度隨時間衰退的缺失,而且本發明實施例的硬體架構可運用於各式投影機系統中,並可以有效提高系統的妥善率,進而達到改善現有技術缺失的效果。但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 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Claims (8)

  1. 一種投影機結構,其包含有:一光源模組,至少包含一第一發光二極體、一第一塑料聚光透鏡、一第二發光二極體、一第二塑料聚光透鏡以及一合光稜鏡,其中該第一發光二極體發出之一第一光線通過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而進入該合光稜鏡,該第二發光二極體發出之一第二光線通過該第二塑料聚光透鏡而進入該合光稜鏡;一第一濾光裝置,設於該第一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之間,用以過濾該第一光線中之紫外光成份後才進入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一第一插槽,位於該第一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之間,用以提供該第一濾光裝置放置;一光導引模組,用以接收該光源模組送出光線並送出一第一偏振類型光;一矽基液晶模組,接收該光導引模組送出的該第一偏振類型光並進行調變且經反射轉成載有影像的該第二偏振類型光後再穿透該光導引模組;以及一成像透鏡組,接收穿透該光導引模組的該第二偏振類型光而聚焦成像。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投影機結構,其中更包含一第二濾光裝置,設於該第二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二塑料聚光透鏡之間,用以過濾該第二光線中之紫外光成份後才進入該合光稜鏡。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投影機結構,其中該光源模組包含一第二插槽,用以活動式置放該第二濾光裝置,該第一濾光裝置與該第二濾光裝置係分別由一玻璃濾光片所完成。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投影機結構,其中該玻璃濾光片的入光面鍍上阻絕紫外光的一濾光膜層,而其出光面則是鍍上一抗反射層。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投影機結構,其中更包含一第一玻璃聚光透鏡,位於該第一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之間,而該第一濾光裝置設置於該第一玻璃聚光透鏡之表面,用以過濾該第一光線中之紫外光成份後才進入該第一塑料聚光透鏡。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投影機結構,其中該第一濾光裝置為覆蓋於該第一發光二極體之出光表面的具有濾除紫外光(UV)能力的一玻璃保護蓋。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投影機結構,其中該光源模組中更包含以塑料完成之一陣列透鏡,用以使該合光稜鏡送出的光線均勻化後再送出至該光導引模組。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投影機結構,其中更包含一第二插槽,位於該第二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二塑料聚光透鏡之間,用以提供該第一濾光裝置從該第一插槽與該第二插槽中擇一放置。
TW106142039A 2017-11-30 2017-11-30 投影機結構 TWI6777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2039A TWI677747B (zh) 2017-11-30 2017-11-30 投影機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2039A TWI677747B (zh) 2017-11-30 2017-11-30 投影機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5901A TW201925901A (zh) 2019-07-01
TWI677747B true TWI677747B (zh) 2019-11-21

Family

ID=68048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2039A TWI677747B (zh) 2017-11-30 2017-11-30 投影機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7774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76054A1 (en) * 1999-12-30 2002-11-28 Mihalakis George M. Reflective liquid-crystal-on-silicon projection engine architecture
TW200944925A (en) * 2008-04-17 2009-11-01 Himax Display Inc Optical system
TW201229653A (en) * 2010-12-31 2012-07-16 Bascule Dev Ag Llc Transmitting color image projector and the method thereof
TW201245841A (en) * 2011-05-04 2012-11-16 Kuo-Ching Chiang Multi-direction transmitting color image projector and the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76054A1 (en) * 1999-12-30 2002-11-28 Mihalakis George M. Reflective liquid-crystal-on-silicon projection engine architecture
TW200944925A (en) * 2008-04-17 2009-11-01 Himax Display Inc Optical system
TW201229653A (en) * 2010-12-31 2012-07-16 Bascule Dev Ag Llc Transmitting color image projector and the method thereof
TW201245841A (en) * 2011-05-04 2012-11-16 Kuo-Ching Chiang Multi-direction transmitting color image projector and the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5901A (zh) 201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86563B2 (en) Illuminator for a wearable display
US9645480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9341883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light guide device
US7529024B1 (en) Polarization conversion system and illumination module
JP5047735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8690351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or
US20130033682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or having same
JP3174811U (ja) 反射式光学エンジン
JP2010204333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3009759A (zh) 一种微型投影显示装置及ar显示系统
CN104251464A (zh) 显示模块与光导引装置
US8035758B2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with light path separation to return a polarized light component
TWI731073B (zh) 照明系統
US10620520B2 (en)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 wavelength conversion system,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WO2011103807A1 (zh) 图像投影系统及其光路合成器
Krijn et al. LED-based mini-projectors
US8827457B2 (en) Projector
TWI418918B (zh) 照明模組及投影裝置
TWI677747B (zh) 投影機結構
JP5150469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510580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投射方法
TWI698697B (zh) 投影機結構
TWI556025B (zh) 顯示模組和導光裝置
US20180373135A1 (e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CN219016782U (zh) 一种微型投影显示装置及ar显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