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6375B - 通訊裝置、通訊程式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通訊程式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6375B
TWI676375B TW104103568A TW104103568A TWI676375B TW I676375 B TWI676375 B TW I676375B TW 104103568 A TW104103568 A TW 104103568A TW 104103568 A TW104103568 A TW 104103568A TW I676375 B TWI676375 B TW I67637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am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information
data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3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0020A (zh
Inventor
木村亮太
Ryota Kimura
澤井亮
Ryo Sawai
內山博允
Hiromasa Uchiyama
古市匠
Sho FURUICHI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Sony Corpor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Sony Corporation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0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00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6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637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3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supporting lawful interception, monitoring or retaining of communications or communication relate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5/00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time-control or time indication ; Metering, charging or billing arrangements for voice wireline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g. VoIP
    • H04M15/43Billing software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5/00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time-control or time indication ; Metering, charging or billing arrangements for voice wireline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g. VoIP
    • H04M15/82Criteria or parameters used for performing billing operations
    • H04M15/8214Data or packet bas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22Arrangements for supervision, monitoring or testing
    • H04M3/2281Call monitoring, e.g. for law enforcement purposes; Call tracing; Detection or prevention of malicious ca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24Accounting or b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echnology Law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可進行不透過基地台之無線通訊的相關管理。
提供一種裝置,具備:生成部,係生成不透過基地台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相關資訊;和控制部,係控制上記資訊往未參與上記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的送訊。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通訊程式及通訊方法
本揭露係有關於裝置、程式及方法。
隨著近年的智慧型手機之增加,移動體通訊網路中的流量也顯著增加。因此,裝置間(Device-To-Device:D2D)通訊等所致之資料的卸載,正被研討。例如,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標準化會議中,作為LTE(Long Term Evolution)所必須的重要技術領域之1者,D2D通訊也正受到矚目。
例如,專利文獻1中係揭露,終端把送訊封包分割成第1封包和第2封包,將第1封包直接發送給另一終端,將第2封包透過基地台而發送至該當另一終端的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10035號公報
可是,在包含上記專利文獻1所揭露之技術的先前技術中,像是D2D通訊這類不透過基地台而收送資料的情況下,網路側之節點係無法掌握資料是否有被收送訊,以及哪種資料正被收送訊等。因此,此種資料之收送訊的相關管理,會很困難。
於是,提供能夠進行不透過基地台之無線通訊之相關管理的機制,係被需求。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裝置,具備:生成部,係生成不透過基地台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相關資訊;和控制部,係控制上記資訊往未參與上記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的送訊。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程式,用來令處理器執行:生成不透過基地台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相關資訊之步驟;和控制上記資訊往未參與上記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的送訊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方法,係含有:生成不透過基地台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相關資訊之步驟;和藉由處理器,控制上記資訊往未參與上記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的送訊之步驟。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則可進行不透過基地台之無線通訊的相關管理。此外,上記效果並非一定要限定解釋,亦可和上記效果一併、或取代上記效果,而達成本說明書所欲揭露之任一效果、或可根據本說明書來掌握的其他效果。
1‧‧‧通訊系統
10‧‧‧基地台
20‧‧‧管理節點
30‧‧‧核心網路
41‧‧‧終端裝置
43‧‧‧終端裝置
45‧‧‧終端裝置
51‧‧‧中繼節點
53‧‧‧終端裝置
55‧‧‧終端裝置
57‧‧‧終端裝置
60‧‧‧外部網路
100‧‧‧通訊裝置
110‧‧‧天線部
120‧‧‧無線通訊部
130‧‧‧記憶部
140‧‧‧處理部
141‧‧‧資訊生成部
143‧‧‧送訊控制部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2‧‧‧無線通訊介面
913‧‧‧BB處理器
914‧‧‧RF電路
915‧‧‧天線開關
916‧‧‧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BB處理器
935‧‧‧RF電路
936‧‧‧天線開關
937‧‧‧天線
938‧‧‧電池
940‧‧‧車載系統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圖1]本揭露之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1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2]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之第1具體例的說明圖。
[圖3]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之第2具體例的說明圖。
[圖4]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之第3具體例的說明圖。
[圖5]用來說明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之第4具體例的說明圖。
[圖6]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7]用來說明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路徑之第1例的說明圖。
[圖8]用來說明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路徑之第2例的說明圖。
[圖9]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全體之處理之概略流程之第1例的程序圖。
[圖10]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全體之處理之概略流程之第2例的程序圖。
[圖11]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管理處理之第1例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2]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管理處理之第2例的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3]用來說明頻帶之例子的說明圖。
[圖14]用來說明第1無線資源及第2無線資源之例子的說明圖。
[圖15]智慧型手機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16]行車導航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通訊系統之構成
1.1.通訊系統的概略構成
1.2.通訊裝置的具體例
2.通訊裝置之構成
3.處理的流程
4.變形例
5.應用例
6.總結
<<1.通訊系統之構成>>
首先,參照圖1~圖5,說明本揭露之實施形態中所述之通訊系統的構成。
<1.1.通訊系統的概略構成>
參照圖1,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1的概略構成。圖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1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參照圖1,通訊系統1係含有基地台10、管理節點20及通訊裝置100。
基地台10,係和位於基地台10之通訊區域(亦即蜂巢網)內的裝置,進行無線通訊。例如,基地台10,係在通訊裝置100位於上記通訊區域內時,與通訊裝置100進行無線通訊。
管理節點20,係進行無線通訊的相關管理。例如,管理節點20係為,包含基地台10的移動體通訊網路之節點。更具體而言,例如,管理節點20係為,位於核心網路30內的核心網路節點。
通訊裝置100,係進行無線通訊。例如,通訊裝置100,係在位於基地台10之通訊區域(亦即蜂巢網)內時,與基地台10進行無線通訊。又,例如,通訊裝置100係進行,不透過基地台10的無線通訊。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通訊裝置100係生成不透過基地台10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相關資訊(以下稱為「資料關連資訊」),向未參與上記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發送上記資料關連資訊。此外,上記節點係為管理節點20。又,通訊裝置100,係參與上記資料之收送訊。
<1.2.通訊裝置之具體例>
接著,參照圖2~圖4,說明通訊裝置100的具體例。
(第1例)
作為第1例,通訊裝置100係進行D2D通訊,不透過基地台10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的上記資料係為,藉由D2D通訊而被收送訊的資料。以下,參照圖2而更具體說明此例子。
圖2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之第1具體例的說明圖。參照圖2,圖示了基地台10及管理節點20外,還有屬於終端裝置的通訊裝置100及終端裝置41。在此例中,通訊裝置100,係與終端裝置 41進行D2D通訊。然後,通訊裝置100,係生成關於藉由D2D通訊而被收送訊之資料的資料關連資訊,將該當資料關連資訊發送至管理節點20。此外,通訊裝置100,係可為D2D通訊中的資料之送訊源,或可為D2D通訊中的資料之目的地。
藉此,例如,就可進行D2D通訊的相關管理。
(第2例)
作為第2例,通訊裝置100係進行局部網路(Localized Network:LN)內的無線通訊,不透過基地台10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的上記資料係為,在LN內所被收送訊的資料。以下,參照圖3而更具體說明此例子。
圖3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之第2具體例的說明圖。參照圖3,圖示了基地台10及管理節點20外,還有屬於終端裝置的通訊裝置100、終端裝置43及終端裝置45。在此例中,通訊裝置100、終端裝置43及終端裝置45,係形成LN,在LN內進行無線通訊。然後,通訊裝置100,係生成關於在LN內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資料關連資訊,將該當資料關連資訊發送至管理節點20。例如,通訊裝置100係為,進行LN內之無線通訊之控制(例如關於LN內之無線通訊之排程等)的主(Master)節點。此情況下,終端裝置43及終端裝置45係為,聽從主節點之控制而進行無線通訊的副 (Slave)節點。此外,2個副節點(終端裝置43及終端裝置45)收送資料時,通訊裝置100,係從該當2個副節點之其中任一者,取得關於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相關資訊。
藉此,例如,就可進行LN內之無線通訊的相關管理。
此外,雖然說明通訊裝置100是主節點的例子,但本實施形態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通訊裝置100,係亦可不是主節點,而是副節點。此情況下,通訊裝置100,係可為資料之送訊源的副節點,或可為資料之目的地的副節點。
(第3例)
作為第3例,通訊裝置100係透過中繼節點而與其他裝置進行通訊,不透過基地台10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的上記資料係為,透過中繼節點而被收送訊的資料。以下,參照圖4而更具體說明此例子。
圖4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之第3具體例的說明圖。參照圖4,圖示了基地台10及管理節點20外,還有屬於終端裝置的通訊裝置100、中繼節點51及終端裝置53。在此例中,通訊裝置100,係透過中繼節點51而與終端裝置53通訊。然後,通訊裝置100,係生成關於透過中繼節點51而被收送訊之資料的資料關連資訊,將該當資料關連資訊發送至管理節點 20。此外,通訊裝置100,係可為資料之送訊源,或可為D2D通訊中的資料之目的地。
藉此,例如,就可進行透過中繼節點之無線通訊的相關管理。
(第4例)
作為第4例,通訊裝置100係為中繼節點,不透過基地台10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的上記資料係為,透過中繼節點(亦即通訊裝置100)而被收送訊的資料。以下,參照圖5而更具體說明此例子。
圖5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之第4具體例的說明圖。參照圖5,圖示了基地台10及管理節點20外,還有屬於中繼節點的通訊裝置100、終端裝置55及終端裝置57。在此例中,通訊裝置100,係在終端裝置55與終端裝置57之間,進行中繼。然後,通訊裝置100,係生成關於透過中繼節點也就是通訊裝置100而被收送訊之資料的資料關連資訊,將該當資料關連資訊發送至管理節點20。
藉此,例如,就可進行透過中繼節點之無線通訊的相關管理。
以上,參照圖2~圖5,說明了通訊裝置100之具體例。此外,例如,不透過基地台10而藉由無線所被收送訊的上記資料,係依照與基地台10所使用之無線通訊方式同一無線通訊方式而被收送訊。作為一例,上記 無線通訊方式係為多元連接(Multiple Access)方式,例如: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或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作為其他例子,上記無線通訊方式係亦可為多工化(Multiplexing)方式,例如: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或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又,亦可不是1個通訊裝置100,而是由2個通訊裝置100(或3個以上之通訊裝置100),生成資料關連資訊,將該當資料關連資訊發送至管理節點20。例如,資料之送訊源的1個通訊裝置100、和該當資料之目的地的另一之1個通訊裝置100,係亦可各自生成關連於上記資料的資料關連資訊,將該當資料關連資訊發送至管理節點20。藉此,例如,可提升資料關連資訊之信賴性。作為一例,即使由一方之通訊裝置100所發送的資料關連資訊尚未抵達管理節點20的情況下,由另一方之通訊裝置100所發送的資料關連資訊可以抵達管理節點20。作為另一例,即使由一方之通訊裝置100所發送的資料關連資訊係為不當生成的資訊,該當資料關連資訊,係仍可使用由另一方之通訊裝置100所發送的資料關連資訊而被驗證。
<<2.通訊裝置之構成>>
接下來,參照圖6~圖8,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的構成之一例。圖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裝置100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6,通訊裝置100係具備:天線部110、無線通訊部120、記憶部130、及處理部140。
(天線部110)
天線部110,係將無線通訊部120所輸出之訊號,以電波方式在空間中輻射。又,天線部110,係將空間之電波轉換成訊號,將該當訊號輸出至無線通訊部120。
(無線通訊部120)
無線通訊部120係進行無線通訊。例如,無線通訊部120,係發送訊號,或接收訊號。
例如,無線通訊部120係與基地台10進行無線通訊。更具體而言,例如,無線通訊部120,係在位於基地台10之通訊區域(亦即蜂巢網)內時,將基地台10所發送之下鏈訊號予以接收,向基地台10發送上鏈訊號。
又,例如,無線通訊部120係與基地台10以外的其他裝置,進行無線通訊。更具體而言,例如,無線通訊部120,係將該當其他裝置所發送之訊號予以接收, 向該當其他裝置發送訊號。
(記憶部130)
記憶部130,係將通訊裝置100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及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
(處理部140)
處理部140,係提供通訊裝置100的各種機能。處理部140係含有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
(資訊生成部141)
資訊生成部141係生成,不透過基地台10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相關資訊(亦即資料關連資訊)。
-課金所需之資訊
作為第1例,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為,對上記資料之收送訊的課金所需之資訊。
--送訊目標及目的地
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含有,表示上記資料之送訊源(source)及目的地(destination)之其中至少一方的資訊。更具體而言,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為,上記資料之送訊源及目的地之位址(例如IP(Internet Protocol)位址或是MAC(Media Access Control)位址 等)、或上記資料之送訊源及目的地的其他之識別資訊。藉由此種資訊,例如,就能特定出課金對象的裝置或使用者。
--無線資源的量/資料的量
---無線資源的量
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含有,表示為了上記資料之收送訊而被使用之無線資源的量的資訊。更具體而言,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為,作為表示上記無線資源的量的資訊而含有:資源區塊數、時槽數或子訊框數等。藉由此種資訊,例如,就能根據所被使用的無線資源的量來進行課金。
---資料的量
此外,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亦可取代表示上記無線資源的量的上記資訊,或與該當資訊一起,含有表示上記資料的量的資訊。更具體而言,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為,作為表示上記資料的量的資訊而亦可含有:表示資料大小或封包量等的資訊。藉由此種資訊,例如,就能根據所被收送訊的資料的量來進行課金。
---發生通訊錯誤的案例
於資料之收送訊中可能會發生通訊錯誤(例如實體鏈結上的錯誤)。因此,作為算出無線資源的量或資料的量 的手法,係可有數種算出手法存在。
例如,在第1算出手法中,無論是否發生通訊錯誤,為了資料之收送訊而被使用的所有無線資源的量(或所被收送訊的所有資料的量),會被算出。然後,含有表示上記所有無線資源的量(或上記所有資料的量)之資訊的資料關連資訊,會被生成。
例如,在第2算出手法中,未發生通訊錯誤時所被使用的無線資源的量(或未發生通訊錯誤時所被收送訊的資料的量),會被算出。然後,含有表示該當無線資源的量(或該當資料的量)之資訊的資料關連資訊會被生成。若依據此種第2算出手法,則例如,可以避免起因於發生通訊錯誤而導致課金額大到超出使用者預期。
在採用上記第2算出手法的情況下,例如,為了算出上記無線資源的量或上記資料的量,可以活用重送控制(例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或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的機制。
例如,通訊裝置100係為資料之送訊源時,則基於HARQ之ACK/NACK而算出無線資源的量。亦即,通訊裝置100,係在接收ACK時,將該當ACK所對應之資料之送訊中所被使用的無線資源的量,加算至所被算出的無線資源的量。另一方面,通訊裝置100,係在接收NACK時,不將NACK所對應之資料之送訊中所被使用的無線資源的量,加算至所被算出的無線資源的量。 又,通訊裝置100,係ACK及NACK均未收到時,不將所對應之資料之送訊中所被使用的無線資源的量,加算至所被算出的無線資源的量。此外,雖然說明了無線資源的量之例子,但資料的量也可同樣地被算出。
例如,通訊裝置100係為資料之目的地時,則基於CRC之錯誤偵測結果而算出無線資源的量。亦即,通訊裝置100,係在未偵測到CRC錯誤(亦即CRC成功)時,將該當CRC所對應之資料之送訊中所被使用的無線資源的量,加算至所被算出的無線資源的量。另一方面,通訊裝置100,係在偵測到CRC錯誤時,不將該當CRC所對應之資料之送訊中所被使用的無線資源的量,加算至所被算出的無線資源的量。
此外,資料關連資訊,係亦可每次判明沒有發生通訊錯誤時就被生成,如後述般地被發送。例如,亦可為,若通訊裝置100是資料之送訊源,則每次接收ACK之際,為了該當ACK所對應之資料之送訊而被使用的無線資源的量(或該當資料的量)會被算出,含有表示該當量之資訊的資料關連資訊會被生成,而被送訊。或者,亦可為,若通訊裝置100是資料之目的地,則每次CRC成功之際,為了該當CRC所對應之資料之送訊而被使用的無線資源的量(或該當資料的量)會被算出,含有表示該當量之資訊的資料關連資訊會被生成,而被送訊。
--其他
此外,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亦可含有其他資訊。作為一例,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亦可含有關於上記資料所對應之應用程式的資訊(例如表示應用程式之種類的資訊、或表示應用程式的資訊等)。作為另一例,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亦可含有表示通訊形態(例如D2D通訊、LN內之通訊、或中繼等)的資訊。
如以上所述,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為,對上記資料之收送訊的課金所需之資訊。藉由如此的資料關連資訊,例如,就可以不透過基地台10的無線通訊為對象進行課金管理。
-合法截取(Lawful Interception:LI)所需之資訊
作為第2例,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為,合法截取(LI)所需之資訊。
--送訊目標及目的地
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含有,表示上記資料之送訊源及目的地之其中至少一方的資訊。更具體而言,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為,上記資料之送訊源及目的地之位址(例如IP位址或是MAC位址等)、或上記資料之送訊源及目的地的其他之識別資訊。藉由此種資訊,例如,就能特定出進行資料送訊或收訊的裝置或使用者。
--資料
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含有上記資料(亦即不透過基地台10而被收送訊的資料)。藉由此種資訊,例如,就能確認所被收送訊的資料本身。
--其他
此外,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亦可含有其他資訊。作為一例,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亦可含有,關於上記資料所對應之應用程式的資訊。作為另一例,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亦可含有表示通訊形態的資訊。
如以上所述,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為LI所需之資訊。藉由如此的資料關連資訊,例如,就可以不透過基地台10的無線通訊為對象進行合法截取(LI)。此外,例如,2個裝置在收送資料時,若該當2個裝置之至少一方是LI之對象之裝置,則LI所需之資訊(資料關連資訊)會被生成、發送。
-資料關連資訊的生成單位
資訊生成部141,係可以用各種單位來生成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例如,資訊生成部141,係可生成封包單位的資料關連資訊,也可針對所定時間內所被收送訊的資料生成資料關連資訊,或亦可針對會談(或連接)開始至結束為止之期間內所被收送訊的資料生成資料關連資訊。
(送訊控制部143)
送訊控制部143係控制,上記資料關連資訊往未參與上記資料(亦即不透過基地台10而被收送訊的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的送訊。
-未參與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
未參與上記資料之收送訊的上記節點(亦即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之目的地之節點),係為管理節點20。
如上述,作為第1例,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為,對上記資料之收送訊的課金所需之資訊。此情況下,管理節點20,係為進行課金管理的節點。更具體而言,例如,管理節點20,係為PCRF(Policy and Charging Rule Function)。
又,如上述,作為第2例,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為,合法截取(LI)所需之資訊。此情況下,管理節點20,係為進行LI所需之處理的節點。該當處理係含有,例如:將LI所需之資訊,保存在記憶裝置中。該當記憶裝置,係可為管理節點20中所具備的記憶裝置,或可為其他節點中所具備的記憶裝置。作為一例,管理節點20,係為P-GW(Packet Data Network(PDN)Gateway)。
-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所需之路徑
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透過基地台10而被發送至管理節點20。以下針對這點,參照圖7來說明具體例。
圖7係用來說明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路徑之第1例的說明圖。參照圖7,圖示了基地台10、管理節點20及通訊裝置100。在此例中,管理節點20係位於核心網路30內,通訊裝置100係透過基地台10及核心網路30,而將上記資料關連資訊發送至管理節點20。
此外,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的送訊路徑所述之例子。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亦可取代透過基地台10而被發送至管理節點20,改為不透過基地台10而被發送至管理節點20。以下針對這點,參照圖8來說明具體例。
圖8係用來說明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路徑之第2例的說明圖。參照圖7,圖示了基地台10、管理節點20及通訊裝置100。在此例中,管理節點20係位於核心網路30內,通訊裝置100係透過外部網路(external network)60及核心網路30,而將上記資料關連資訊發送至管理節點20。外部網路60係包含例如網際網路。作為一例,通訊裝置100,係連接至有線LAN或無線LAN,透過網際網路而將上記資料關連資訊發送至管理節點20。
-控制之具體例
作為一例,送訊控制部143,作為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的控制,係生成:分別含有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之部分或全部的1個以上之封包、且為送往管理節點20的上 記1個以上之封包。然後,送訊控制部143,係令無線通訊部120進行上記1個以上之封包之送訊。
作為另一例,送訊控制部143,係生成:移動體通訊網路用之控制資訊、且為含有上記資料關連資訊的上記控制資訊,令無線通訊部120進行該當控制資訊之送訊。
作為再另一例,送訊控制部143,係亦可觸發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具體而言,送訊控制部143,係將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對通訊裝置100之其他構成要素(例如處理部140中所含之其他構成要素),進行指示。
如以上所述,上記資料關連資訊會被生成、發送。藉此,例如,就可進行不透過基地台10的無線通訊的相關管理。
<<3.處理的流程>>
接著參照圖9~圖12,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處理的例子。
(全體的處理流程) -第1例
圖9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全體之處理之概略流程之第1例的程序圖。該當處理,係在不透過基地台10的資料之收送訊之後,會被執行。
首先,通訊裝置100係生成,不透過基地台10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相關資訊(亦即資料關連資訊)(S310)。
然後,通訊裝置100係將上記資料關連資訊發送至管理節點20,管理節點20係接收上記資料關連資訊(S320)。
其後,管理節點20,係使用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來執行管理處理(S400)。
-第2例
圖10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全體之處理之概略流程之第2例的程序圖。該當處理,係在不透過基地台10的資料之收送訊之後,會被執行。
首先,通訊裝置100A及通訊裝置100B之每一者係生成,不透過基地台10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相關資訊(亦即資料關連資訊)(S330、S340)。
然後,通訊裝置100A及通訊裝置100B之每一者係將上記資料關連資訊發送至管理節點20,管理節點20係接收上記資料關連資訊(S350、S360)。
其後,管理節點20,係使用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來執行管理處理(S400)。
(管理處理之例子) -第1例:課金
圖1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管理處理之第1例之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管理處理之該當第1例,係為課金管理所需之處理。
首先,管理節點20,係取得通訊裝置100所發送的資料關連資訊(S401)。然後,管理節點20係檢查:不透過基地台10而被收送訊的資料之送訊源及目的地、該當資料所對應之應用程式、及為了上記資料之收送訊而被使用的無線資源的量(S403、S405、S407)。
其後,管理節點20,係在判定要更新課金資訊時(S409:YES),決定更新課金資訊的節點(S411),更新該當節點之課金資訊(S413)。
又,管理節點20,係在判定為要更新有關課金之原則資訊時(S415:YES),決定更新原則資訊的節點(S417),更新該當節點的原則資訊(S419)。然後,結束處理。
-第2例:合法截取(LI)
圖1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管理處理之第2例之概略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管理處理之該當第2例,係為LI所需之處理。
首先,管理節點20,係取得通訊裝置100所發送的資料關連資訊(S431)。
然後,管理節點20,係檢查不透過基地台10而被收送訊之資料的送訊源(S433)。其後,管理節點20,係在判定上記送訊源是LI之對象時(S435:YES),則針對LI之對象執行所被請求的處理(S437)。該當處理係含有:將LI所需之資訊(例如上記資料及該當資料之送訊源及目的地等)保存在記憶裝置中。
又,管理節點20,係檢查上記資料之目的地(S439)。其後,管理節點20,係在判定上記目的地是LI之對象時(S441:YES),則針對LI之對象執行所被請求的處理(S443)。該當處理係含有:將LI所需之資訊,保存在記憶裝置中。然後,結束處理。
<<4.變形例>>
接著,參照圖13及圖14,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變形例。
-資料及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時所被使用的頻帶
不透過基地台而被進行的無線通訊(例如D2D通訊或LN中之通訊等)所使用的頻帶、和與基地台之無線通訊所使用的頻帶,係可以是同一頻帶,也可以是不同頻帶。該當頻帶係為例如,蜂巢式網路所需之分量載波,或無線LAN所需之頻道等。
在本實施形態所述之變形例中,不透過基地台10而被進行的無線通訊(例如D2D通訊或LN中之通訊等)所使用的頻帶(以下稱為「第2頻帶」),係為不 同於與基地台10之無線通訊所使用之頻帶(以下稱為「第1頻帶」)的頻帶。再者,上記第1頻帶,係為比上記第2頻帶還要低頻之頻帶。以下針對這點,參照圖13來說明具體例。
圖13係用來說明頻帶之例子的說明圖。參照圖13,圖示了頻帶F1及頻帶F2。例如,頻帶F1,係為與基地台10之無線通訊所使用的頻帶,頻帶F2,係為不透過基地台10而被進行之無線通訊所使用的頻帶。然後,頻帶F1,係為比頻帶F2還要低頻之頻帶。
又,例如,使用上記第2頻帶(較高頻之頻帶),將資料不透過基地台10而以無線進行收送訊,使用上記第1頻帶(較低頻之頻帶),將關於上記資料的資訊(亦即資料關連資訊)發送至基地台10。
藉此,就可較有效地使用無線資源。更具體而言,例如,想定資料關連資訊係被發送給位於比較遠的基地台。因此,藉由使用衰減較小的較低頻之頻帶(亦即第1頻帶),就可降低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時發生通訊錯誤的可能性。亦即,可較有效地使用無線資源。又,例如,想定資料是在位於比較近位置的裝置間被收送訊。因此,例如,即使使用衰減較大的高頻之頻帶(亦即第2頻帶),也能夠發送。又,在高頻之頻帶中,可以確保較大頻寬的無線資源。亦即,可較有效地使用無線資源。
-資料及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所需之無線資源的分配
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所需之無線資源(以下稱為「第1無線資源」)及資料之送訊所需之無線資源(以下稱為「第2無線資源」),係被(例如基地台10)分配。
例如,上記第1無線資源及上記第2無線資源,係以無線資源組的方式而被分配。藉此,例如,上記第1無線資源之分配和上記第2無線資源之分配就可不必被個別地要求。例如,即使沒有獨立要求第1無線資源(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所需之無線資源)之分配,只要要求第2無線資源(資料之送訊所需之無線資源)之分配,就可進行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此外,此情況下,資料關連資訊係被生成,直到無線資源之分配之要求為止。
甚至,亦可使得上記第1無線資源與上記第2無線資源之間在時間方向上會存在有所定偏置的方式,來分配上記第1無線資源及上記第2無線資源。以下針對這點,參照圖14來說明具體例。
圖14係用來說明第1無線資源及第2無線資源之例子的說明圖。參照圖14,圖示了頻帶F1之無線資源、和頻帶F2之無線資源。例如,作為資料之送訊所需之無線(亦即第2無線資源),係分配了頻帶F2之時間T1的無線資源。又,作為對應之資料關連資訊之送訊所需之無線資源(亦即第1無線資源),係分配了頻帶F1之時間T2的無線資源。此處,時間T2係為,比時間T1晚了所定偏置之後的時間。例如這樣,第1無線資源和第2無線資源之間,在時間方向上就會存在有所定之偏置 (T2-T1)。
此外,上記所定之偏置,在蜂巢網網路中,係可以用子訊框或時槽等之單位來表現。又,上記所定之偏置,在無線LAN中,係可以用IF(Inter-Frame)等之單位來表現。或者,上記所定之偏置係亦可以用秒等之單位來表現。又,上記所定之偏置之長度係例如,於通訊系統中預先設定成為固定值,或可於通訊系統中隨時設定,亦可在任一時序上(例如定期地)被通知給通訊裝置100(或其他裝置)。該通知係可為廣播、多點傳播及單點傳播之其中任一者。
<<5.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通訊裝置1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攜帶型/鑰匙型的行動路由器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通訊裝置1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又,通訊裝置1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構成中繼節點或中繼節點的裝置。甚至,通訊裝置100的至少一部分之構成要素,係亦可以被搭載於這些終端或裝置的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的方式而被實現。
(第1應用例)
圖15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15、1個以上之天線916、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 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2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等。BB處理器913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1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16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為,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如圖15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913及複數RF電路914。此外,圖15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12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913及複數RF電路91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13或單一RF電路914。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12,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
天線開關915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 912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6的連接目標。
天線916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12之無線訊號。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如圖15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天線916,此外,圖15中雖然圖示了智慧型手機900具有複數天線916的例子,但智慧型手機9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16。
甚至,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16。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5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15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於圖15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參照圖6所說明的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係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中。作為一例,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搭載含有處理器901、輔 助控制器919、及/或無線通訊介面912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13)或全部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之動作所需的程式)予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智慧型手機900,由處理器901、輔助控制器919、及/或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BB處理器913)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智慧型手機90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憶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憶媒體。
(第2應用例)
圖16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36、1個以上之天線937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等。BB處理器934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35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 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37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為,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如圖16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934及複數RF電路935。此外,圖16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33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934及複數RF電路935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34或單一RF電路935。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
天線開關936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7的連接目標。
天線937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如圖16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天線937。此外,圖16中雖然圖示了行車導航裝置920具有複數天線937的例子,但行車導航裝置92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37。
甚至,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37。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6係 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16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於圖16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參照圖6所說明的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係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作為一例,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搭載含有處理器921及/或無線通訊介面933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34)或全部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之動作所需的程式)予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行車導航裝置920,由處理器921及/或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BB處理器934)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行車導航裝置9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憶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憶媒體。
又,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 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亦即,亦可以具備資訊生成部141及送訊控制部143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速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6.總結>>
目前為止是參照圖1~圖16,說明了本揭露所述之通訊裝置及各處理。若依據本揭露所述之實施形態,則通訊裝置100係具備:資訊生成部141,係生成有關於不透過基地台10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資料關連資訊;和控制部,係控制上記資料關連資訊往未參與上記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的送訊。藉此,例如,就可進行不透過基地台的無線通訊的相關管理。
-資料
--D2D
例如,上記資料係為,藉由D2D通訊而被收送訊的資料。藉此,例如,就可進行D2D通訊的相關管理。
--局部網路(LN)
例如,上記資料係為,在LN內被收送訊的資料。藉此,例如,就可進行LN內之無線通訊的相關管理。
--中繼
例如,上記資料係為,透過中繼節點而被收送訊的資料。藉此,例如,就可進行透過中繼節點之無線通訊的相關管理。
-資料關連資訊
--課金
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為,對上記資料之收送訊的課金所需之資訊。藉此,例如,就可以不透過基地台10的無線通訊為對象進行課金管理。
--合法截取(LI)
例如,上記資料關連資訊係為,合法截取(LI)所需之資訊。藉此,例如,就可以不透過基地台10的無線通訊為對象進行合法截取(LI)。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當然不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當業者,在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範疇內,自然可以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這點必須了解。
例如,雖然說明了,不透過基地台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的資料,是依照與該當基地台所使用之無線通訊方式相同的無線通訊方式而被收送訊的例子,但本揭露 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上記資料,係亦可依照與該當基地台所使用之無線通訊方式不同的無線通訊方式而被收送訊。
又,雖然說明了,例如,管理節點是核心網路節點的例子,但本揭露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管理節點,係亦可為移動體通訊網路之節點,或可為不位於核心網路內的節點(例如基地台)。又,管理節點,係亦可不是移動體通訊網路之節點,而是移動體通訊網路外之節點。
又,例如,雖然說明了,資料關連資訊係為對上記資料之收送訊的課金所需之資訊的例子、和資料關連資訊係為合法截取(LI)所需之資訊的例子,但本揭露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資料關連資訊係亦可為其他管理所需的資訊。
又,本說明書的處理中的步驟,係並不一定要依照流程圖或程序圖中所記載之順序而時間序列性地執行。例如,處理中的步驟,係亦可用與流程圖或程序圖方式記載之順序不同的順序而被執行,亦可被平行地執行。
又,亦可作成用來令本說明書之通訊裝置中所具備之處理器(例如,CPU、DSP等)成為上記通訊裝置之構成要素(例如:資訊生成部及送訊控制部等)而運作所需的電腦程式(換言之,令上記處理器執行上記通訊裝置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電腦程式。又,亦可提供記憶著該當電腦程式的記憶媒體。又,亦可提供具備記憶上 記電腦程式的記憶體、和可執行上記電腦程式的1個以上之處理器的裝置(例如:通訊裝置、或通訊裝置所需之模組(處理電路或晶片等))。
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效果,係僅為說明性或例示性,並非限定解釋。亦即,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除了上記效果外,或亦可取代上記效果,達成當業者可根據本說明書之記載而自明之其他效果。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一種裝置,係具備:生成部,係生成不透過基地台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相關資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資訊往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的送訊。
(2)如前記(1)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裝置係為,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的通訊裝置、或該當通訊裝置所需的模組。
(3)如前記(1)或(2)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資料係為,藉由裝置間通訊而被收送訊的資料。
(4)如前記(1)或(2)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資料係為,在局部網路內所被收送訊的資料。
(5)如前記(1)或(2)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資料係為,透過中繼節點而被收送訊的資料。
(6)如前記(1)~(5)之任1項所記載之裝置, 其中,前記資料係為,依照與前記基地台所使用之無線通訊方式同一無線通訊方式而被收送訊的資料。
(7)如前記(1)~(6)之任1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的前記節點係為,進行無線通訊之相關管理的節點。
(8)如前記(7)所記載之裝置,其中,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的前記節點係為,包含前記基地台的移動體通訊網路之節點。
(9)如前記(1)~(8)之任1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資訊係為,對前記資料之收送訊的課金所需之資訊。
(10)如前記(9)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資訊係含有,表示為了前記資料之收送訊而被使用之無線資源的量的資訊。
(11)如前記(9)或(10)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資訊係含有,表示前記資料的量的資訊。
(12)如前記(9)~(11)之任1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的前記節點係為,進行課金管理的節點。
(13)如前記(1)~(8)之任1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資訊係為,合法截取(Lawful Interception)所需之資訊。
(14)如前記(13)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資訊係含有前記資料。
(15)如前記(13)或(14)所記載之裝置,其中,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的前記節點係為,進行合法截取所需之處理的節點。
(16)如前記(1)~(15)之任1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資訊係含有,表示前記資料的送訊源及目的端之其中至少一方的資訊。
(17)如前記(1)~(16)之任1項所記載之裝置,其中,前記裝置係具備:記憶程式的記憶體;和可執行前記程式的1個以上之處理器;前記程式係為,用來使處理器成為前記生成部及前記控制部而發揮機能所需之程式。
(18)一種程式,用來令處理器執行:生成不透過基地台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相關資訊之步驟;和控制前記資訊往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的送訊之步驟。
(19)一種方法,係含有:生成不透過基地台而以無線所被收送訊之資料的相關資訊之步驟;和藉由處理器,控制前記資訊往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的送訊之步驟。

Claims (21)

  1.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生成部,係生成有關於在服務前記通訊裝置及第2通訊裝置之基地台的無線通訊中所被使用之分量載波的頻帶上,不透過前記基地台而以無線來和前記第2通訊裝置進行收送訊之資料的資訊,其中,前記資訊是有關於,針對以無線來收送訊前記資料的前記第2通訊裝置之課金;和通訊部,係將前記資訊予以發送;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通訊部,以使得前記資訊不透過前記基地台而是透過與前記第2通訊裝置的直接裝置間通訊而被發送至前記第2通訊裝置,以使其從前記第2通訊裝置被轉送至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資料係為,在局部網路內所被收送訊的資料。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資料係為,透過中繼節點而被收送訊的資料。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資料係為,依照與前記基地台所使用之無線通訊方式同一無線通訊方式而被收送訊的資料。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的前記節點係為,進行無線通訊之相關管理的節點。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的前記節點係為,包含前記基地台的移動體通訊網路之節點。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資訊係含有,表示為了前記資料之收送訊而被使用之無線資源的量的資訊。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資訊係含有,表示前記資料的量的資訊。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節點係將從前記通訊節點所被發送之前記資訊,予以接收;基於已被接收之前記資訊中所表示的前記資料的量,來更新課金資訊。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的前記節點係為,進行課金管理的節點。
  11.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資訊係為,合法截取(Lawful Interception)所需之資訊。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資訊係含有前記資料。
  13.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的前記節點係為,進行合法截取所需之處理的節點。
  1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資訊係含有,表示前記資料的送訊源及目的端之其中至少一方的資訊。
  1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裝置係具備:記憶程式的記憶體;和可執行前記程式的1個以上之處理器;前記程式係為,用來使處理器成為前記生成部、前記通訊部及前記控制部而發揮機能所需之程式。
  1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節點係將從前記通訊節點所被發送之前記資訊,予以接收;基於已被接收之前記資訊,來更新課金資訊;基於前記課金資訊,來判定是否更新有關課金之原則資訊。
  1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資訊是在比前記頻帶還要高頻之第2頻帶上被發送。
  1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資訊是在與前記頻帶相同頻帶上被發送。
  19. 如請求項18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資訊是在前記頻帶的第1無線資源中被發送;前記資料是在前記頻帶的第2無線資源中被發送;前記第1無線資源與前記第2無線資源之間在時間方向上存在有所定偏置。
  20. 一種通訊程式,用來令通訊裝置的處理器執行:生成有關於在服務前記通訊裝置及第2通訊裝置之基地台的無線通訊中所被使用之分量載波的頻帶上,不透過前記基地台而以無線來和前記第2通訊裝置進行收送訊之資料的資訊之步驟,其中,前記資訊是有關於,針對以無線來收送訊前記資料的前記第2通訊裝置之課金;和將前記資訊予以發送之步驟;和控制使得前記資訊不透過前記基地台而是透過與前記第2通訊裝置的直接裝置間通訊而被發送至前記第2通訊裝置,以使其從前記第2通訊裝置被轉送至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之步驟。
  21. 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藉由通訊裝置,生成有關於在服務前記通訊裝置及第2通訊裝置之基地台的無線通訊中所被使用之分量載波的頻帶上,不透過前記基地台而以無線來和前記第2通訊裝置進行收送訊之資料的資訊之步驟,其中,前記資訊是有關於,針對以無線來收送訊前記資料的前記第2通訊裝置之課金;和將前記資訊予以發送之步驟;和控制使得前記資訊不透過前記基地台而是透過與前記第2通訊裝置的直接裝置間通訊而被發送至前記第2通訊裝置,以使其從前記第2通訊裝置被轉送至未參與前記資料之收送訊之節點之步驟。
TW104103568A 2014-02-14 2015-02-03 通訊裝置、通訊程式及通訊方法 TWI676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6313A JP2015154243A (ja) 2014-02-14 2014-02-14 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方法
JP2014-026313 2014-0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0020A TW201540020A (zh) 2015-10-16
TWI676375B true TWI676375B (zh) 2019-11-01

Family

ID=53799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3568A TWI676375B (zh) 2014-02-14 2015-02-03 通訊裝置、通訊程式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4) US9992666B2 (zh)
EP (1) EP3107320B1 (zh)
JP (1) JP2015154243A (zh)
CN (2) CN111314892B (zh)
ES (1) ES2889873T3 (zh)
MX (1) MX365681B (zh)
RU (1) RU2680256C1 (zh)
SG (1) SG11201606416TA (zh)
TW (1) TWI676375B (zh)
WO (1) WO2015122225A1 (zh)
ZA (1) ZA2016032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60030B1 (ko) 2015-11-06 2019-12-27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무선 자원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및 서비스 서버
GB2562220A (en) * 2017-05-05 2018-11-14 Tcl Communication Ltd Methods and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direct communications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CN113396104A (zh) * 2019-02-13 2021-09-14 索尼集团公司 移动体、通信方法和程序
JP6679130B2 (ja) * 2019-04-04 2020-04-15 ホアウェイ・テクノロジーズ・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WO2020239912A1 (en) * 2019-05-28 2020-12-03 Ipcom Gmbh & Co. Kg Vehicle mounted communication node metering and accounting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3582A1 (en) * 2002-10-21 2004-10-14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intercept in an ad-hoc wireless network
WO2006016332A1 (en) * 2004-08-10 2006-02-1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Bil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ffline p2p communication
WO2007143900A1 (en) * 2006-06-12 2007-12-21 Roxbeam Media Network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quality-of-service-based billing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US20100190469A1 (en) * 2009-01-29 2010-07-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rtified device-based accounting
US20110151887A1 (en) * 2009-12-21 2011-06-23 Nokia Corporation Secondary System Usage In Multicarrier Networks
US20130203380A1 (en) * 2012-02-05 2013-08-08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Network device, core network, 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lawful interception method thereof
WO2013161670A1 (ja) * 2012-04-25 2013-10-3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課金システム、課金装置及び課金方法
TW201345298A (zh) * 2012-04-26 2013-11-01 Ind Tech Res Inst 用於裝置到裝置通訊的無線電資源管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01526B2 (ja) * 2002-04-30 2006-07-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受信装置
CN1622676A (zh) * 2003-11-28 2005-06-0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在支持p2p模式的通信体系中用于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和装置
JP5045029B2 (ja) * 2006-08-21 2012-10-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
US8289924B2 (en) 2006-08-24 2012-10-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radio terminal, radio relay device, and control device
US20090300207A1 (en) * 2008-06-02 2009-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cc enhancements for ciphering support
US20110176531A1 (en) * 2008-10-01 2011-07-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Handling of Local Breakout Traffic in a Home Base Station
US8620270B2 (en) * 2009-10-06 2013-12-31 Mosaid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providing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cellular and other wireless systems
US8570168B2 (en) * 2009-10-08 2013-10-29 Bringrr Systems, Llc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to interrogate for the presence of objects
US20110103319A1 (en) 2009-10-29 2011-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s point scheduled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GB2523528B (en) * 2011-03-14 2017-12-20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Lp Continuous ink supply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GB2491114A (en) * 2011-05-19 2012-11-28 Renesas Mobile Corp Direct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20294163A1 (en) * 2011-05-19 2012-11-22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rect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491857B (en) * 2011-06-14 2015-07-29 Sca Ipla Holdings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KR101815326B1 (ko) * 2012-01-31 2018-01-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바이스 간 직접 통신을 기반으로 한 타겟 서비스 장치 및 방법
GB2500720A (en) * 2012-03-30 2013-10-02 Nec Corp Providing security information to establish secure communications over a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link
KR102036778B1 (ko) * 2012-04-20 2019-10-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d2d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9240881B2 (en) 2012-04-30 2016-01-19 Alcatel Lucent Secure communications for computing devices utilizing proximity services
TWI532352B (zh) * 2012-05-04 2016-05-0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無演進封包核心直接通訊系統及其通訊連接方法
TWI620459B (zh) * 2012-05-31 2018-04-0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在蜂巢式通訊系統中賦能直鏈通訊排程及控制方法
CN103517245B (zh) * 2012-06-21 2018-02-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d2d通信的计费方法和系统
KR102113060B1 (ko) * 2012-09-28 2020-05-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와이파이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 와이파이 다이렉트 연결을 설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US9532224B2 (en) * 2012-11-05 2016-12-2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and apparatus thereof
EP2947792B1 (en) * 2013-01-16 2022-12-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rminal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9526001B2 (en) * 2013-01-17 2016-12-20 Intel IP Corporation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with direct radio signals
JP2014171093A (ja) * 2013-03-04 2014-09-18 Ntt Docomo Inc 移動局
WO2015010258A1 (en) * 2013-07-23 2015-01-29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secure charging for device-to-device service
US10172115B2 (en) * 2013-08-09 2019-01-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duct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129893B2 (en) * 2013-10-23 2018-11-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cellular and D2D communicat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9572171B2 (en) * 2013-10-31 2017-02-14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fficient device-to-device channel contention
US9603127B2 (en) * 2013-11-08 2017-03-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perform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585181B2 (en) * 2014-05-09 2017-02-28 Mediatek Inc. Method for finding wireless device by Wi-Fi direct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3582A1 (en) * 2002-10-21 2004-10-14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intercept in an ad-hoc wireless network
WO2006016332A1 (en) * 2004-08-10 2006-02-1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Bil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ffline p2p communication
WO2007143900A1 (en) * 2006-06-12 2007-12-21 Roxbeam Media Network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quality-of-service-based billing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US20100190469A1 (en) * 2009-01-29 2010-07-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rtified device-based accounting
US20110151887A1 (en) * 2009-12-21 2011-06-23 Nokia Corporation Secondary System Usage In Multicarrier Networks
US20130203380A1 (en) * 2012-02-05 2013-08-08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Network device, core network, 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lawful interception method thereof
WO2013161670A1 (ja) * 2012-04-25 2013-10-3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課金システム、課金装置及び課金方法
TW201345298A (zh) * 2012-04-26 2013-11-01 Ind Tech Res Inst 用於裝置到裝置通訊的無線電資源管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55453A1 (en) 2018-09-06
EP3107320A1 (en) 2016-12-21
US10911497B2 (en) 2021-02-02
US9992666B2 (en) 2018-06-05
JP2015154243A (ja) 2015-08-24
EP3107320B1 (en) 2021-09-01
WO2015122225A1 (ja) 2015-08-20
MX2016010205A (es) 2016-10-13
US10382949B2 (en) 2019-08-13
CN111314892B (zh) 2023-08-22
CN105960810B (zh) 2020-03-10
US20160262012A1 (en) 2016-09-08
EP3107320A4 (en) 2017-10-18
SG11201606416TA (en) 2016-09-29
TW201540020A (zh) 2015-10-16
ZA201603217B (en) 2017-04-26
US20210120046A1 (en) 2021-04-22
RU2680256C1 (ru) 2019-02-19
CN111314892A (zh) 2020-06-19
CN105960810A (zh) 2016-09-21
US20190313243A1 (en) 2019-10-10
ES2889873T3 (es) 2022-01-14
MX365681B (es) 2019-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28733B2 (en) Support of advanced user equipment (UE) minimum processing times in new radio (NR) systems
US11265853B2 (en) Multiplexing of multiple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ypes on an uplink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 in new radio
WO2020221148A1 (zh) Ue信息的报告方法、车联网资源配置方法及装置
US20190159277A1 (en) Enhancing f1 application protocol (f1-ap) interfaces in a multi-hop relay network with centralized unit (cu) and distributed unit (du)
US20190053226A1 (en)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for grant-free uplink transmission
US20220182977A1 (en) Soft resource signaling in relay networks
TWI676375B (zh) 通訊裝置、通訊程式及通訊方法
US20210337432A1 (en) Autonomous handover for wireless networks
JP7124821B2 (ja) 電子機器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169400B2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CN116250314A (zh) 用户设备及其在非授权频谱中进行侧链通信的方法
US20190166597A1 (en) Reserved resource element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bits
US11101959B2 (en) Expiration handling of two-stage grant validity duration
WO2020092415A1 (en) Transmission, retransmission, an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for preconfigured uplink resource (pur) in idle mode
EP4322567A1 (en) Physical sidelink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US11742993B2 (en) Collision indication for sidelink groupcast with HARQ option 2
CN115004620A (zh) 无线传输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23512323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式の指示及び決定方法、装置、記憶媒体
US20240187138A1 (en) Physical sidelink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1204108A1 (zh)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