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7850B - Electrical connector (1) - Google Patents

Electrical connector (1)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7850B
TWI667850B TW106118272A TW106118272A TWI667850B TW I667850 B TWI667850 B TW I667850B TW 106118272 A TW106118272 A TW 106118272A TW 106118272 A TW106118272 A TW 106118272A TW I667850 B TWI667850 B TW I66785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n
group
holding
signal transmission
cont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8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4148A (zh
Inventor
林宜修
Original Assignee
岱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岱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岱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182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6785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04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41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78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7850B/zh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有關一種電連接器(一),其包括有複數依序排列設置之引腳部組,而各引腳部組分別往一側依序排列延伸形成一固持部組,且各固持部組分別往背離各引腳部組之側處依序排列延伸,並共同構成複數接觸部組,其中各固持部組分別為於兩水平高度以呈並排態樣,且各接觸部組分別為於兩水平高度以呈並排態樣,透過各引腳部組、各固持部組、及各接觸部組相配合抑制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及射頻干擾(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等干擾,令本發明達到抗干擾且特性優良之實用進步性。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一)
本發明為提供一種電連接器,特別是指一種抗干擾且特性優良的電連接器(一)。
按,電子產業的興盛,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都有連接器的使用需求,而市面上使用率最高的習用通用序列匯流排,即為協會所制定的連接器標準介面規格,此規範係為日前市面上最被普遍使用者。
雖習用通用序列匯流排有各種不同的規格款式,不過都包含有複數等距排列之傳輸導體,且各傳輸導體具有不同的電氣特性,但於使用時會因複數傳輸導體同時通電傳輸,各別產生電磁效應或電磁場等,故各傳輸導體間會相互產生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及射頻干擾(Radio Frequency Int erference,RFI)等干擾,特別是電氣特性為(GND)及(VBUS)之各傳輸導體,因相鄰設置而干擾特別嚴重,導致習用通用序列匯流排的傳輸效益及特性不良, 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發明之發明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故,本發明之發明人有鑑於上述缺失,乃蒐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估及考量,並以從事於此行業累積之多年經驗,經由不斷試作及修改,始設計出此種抗干擾且特性優良的電連接器(一)的發明專利者。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減少干擾且增進特性。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包括有一第一引腳部組、一第二引腳部組、一第三引腳部組、一第四引腳部組、一第五引腳部組、及一第六引腳部組,其中第一引腳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亦或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且第一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一固持部組,第一固持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一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第一固持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固持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一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亦或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一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第一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一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
第二引腳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及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亦或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及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並第二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二固持部組,第二固持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二固持第二接地傳輸部、第二固持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固持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固持第二電源傳輸部、及第二固持引腳偵測傳輸部,亦或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二固持第二接地傳輸部、第二固持第二電源傳輸部、及第二固持引腳偵測傳輸部。
第三引腳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及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且第三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三固持部組,第三固持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三固持第一訊號傳輸部、及第三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
第四引腳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及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並第四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四固持部組,第四固持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四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第四固持第一訊號傳輸部。
第五引腳部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亦或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而第五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五固持部組,第五固持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五固持偵測傳輸部、第五固持第二電源傳輸部、第五固持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五固持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五固持第二接地傳輸部,亦或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五固持 偵測傳輸部、第五固持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五固持第二接地傳輸部;且第一引腳部組、第三引腳部組、及第五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並第一固持部組、第三固持部組、及第五固持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
第六引腳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亦或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而第六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六固持部組,第六固持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六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第六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第六固持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第六固持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六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亦或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且第二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並第二固持部組、該第四固持部組、及該第六固持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
呈上所述,第一固持部組、第三固持部組、及第五固持部組往一側處延伸所共同構成一第一接觸部組,且第一接觸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並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之第一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第一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偵測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一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亦或界定有依序排列並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之第一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第一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偵測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及第一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
而第二固持部組、第四固持部組、及第六固持部組往一側處延伸所共同構成一第二接觸部組,且第二接觸部組界定有依序排列並皆於同一平面高度之第二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第二接觸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第二接觸偵測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亦或界定有依序排列並皆於同一平面高度之第二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第二接觸偵測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使第二接觸部組與該第一接觸部組呈現並排態樣。
透過本發明特殊的結構設計及配合,讓本發明於使用時能夠減少干擾且增進特性,藉由上述技術,可針對習用通用序列匯流排所存在之產生干擾且傳輸效益及特性不良的問題點加以突破,達到抗干擾且特性優良之實用進步性。
11、11b、11c、11d、11e、11g、11h、11i‧‧‧第一引腳部組
1101、1101e‧‧‧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
1102‧‧‧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
1103‧‧‧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
1104、1104e‧‧‧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
1105、1105e‧‧‧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
12、12e‧‧‧第一固持部組
1201、1201e‧‧‧第一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
1202‧‧‧第一固持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
1203‧‧‧第一固持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
1204、1204e‧‧‧第一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
1205、1205e‧‧‧第一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
13、13b、13c、13d、13e、13g、13h、13i‧‧‧第三引腳部組
1306、1306e‧‧‧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
1307、1307e‧‧‧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
14、14e‧‧‧第三固持部組
1406、1406e‧‧‧第三固持第一訊號傳輸部
1407、1407e‧‧‧第三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
15、15b、15c、15d、15e、15g、15h、15i‧‧‧第五引腳部組
1508、1508e‧‧‧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
1509、1509e‧‧‧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
1510‧‧‧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
1511‧‧‧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
1512、1512e‧‧‧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
16、16e‧‧‧第五固持部組
1608、1608e‧‧‧第五固持偵測傳輸部
1609、1609e‧‧‧第五固持第二電源傳輸部
1610‧‧‧第五固持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
1611‧‧‧第五固持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
1612、1612e‧‧‧第五固持第二接地傳輸部
17、17e‧‧‧第一接觸部組
1701、1701e‧‧‧第一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
1702‧‧‧第一接觸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
1703‧‧‧第一接觸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
1704、1704e‧‧‧第一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
1705、1705e‧‧‧第一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
1706、1706e‧‧‧第一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
1707、1707e‧‧‧第一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
1708、1708e‧‧‧第一接觸偵測傳輸部
1709、1709e‧‧‧第一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
1710‧‧‧第一接觸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
1711‧‧‧第一接觸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
1712、1712e‧‧‧第一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
21、21b、21c、21d、21e、21g、21h、21i‧‧‧第二引腳部組
2112、2112e‧‧‧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
2111‧‧‧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
2110‧‧‧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
2109、2109e‧‧‧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
2108、2108e‧‧‧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
22、22e‧‧‧第二固持部組
2212、2212e‧‧‧第二固持第二接地傳輸部
2211‧‧‧第二固持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
2210‧‧‧第二固持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
2209、2209e‧‧‧第二固持第二電源傳輸部
2208、2208e‧‧‧第二固持引腳偵測傳輸部
23、23b、23c、23d、23e、23g、23h、23i‧‧‧第四引腳部組
2307、2307e‧‧‧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
2306、2306e‧‧‧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
24、24e‧‧‧第四固持部組
2407、2407e‧‧‧第四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
2406、2406e‧‧‧第四固持第一訊號傳輸部
25、25b、25c、25d、25e、25g、25h、25i‧‧‧第六引腳部組
2505、2505e‧‧‧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
2504、2504e‧‧‧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
2503‧‧‧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
2502‧‧‧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
2501、2501e‧‧‧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
26、26e‧‧‧第六固持部組
2605、2605e‧‧‧第六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
2604、2604e‧‧‧第六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
2603‧‧‧第六固持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
2602、2601e‧‧‧第六固持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
2601‧‧‧第六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
27、27e‧‧‧第二接觸部組
2712、2712e‧‧‧第二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
2711‧‧‧第二接觸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
2710‧‧‧第二接觸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
2709、2709e‧‧‧第二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
2708、2708e‧‧‧第二接觸偵測傳輸部
2707、2707e‧‧‧第二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
2706、2706e‧‧‧第二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
2705、2705e‧‧‧第二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
2704、2704e‧‧‧第二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
2703‧‧‧第二接觸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
2702‧‧‧第二接觸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
2701、2701e‧‧‧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
3、3a、3e、3f‧‧‧隔離板體
41、41e‧‧‧插口套管
42‧‧‧套管腰帶
第一圖 係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
第二圖 係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透視示意圖。
第三圖 係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平面示意圖(一)。
第四圖 係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平面示意圖(二)。
第五圖 係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透視示意圖。
第六圖 係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平面示意圖。
第七圖 係為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
第八圖 係為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立體示意圖。
第九圖 係為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立體示意圖。
第十圖 係為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
第十一圖 係為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之透視示意圖。
第十二圖 係為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平面示意圖(一)。
第十三圖 係為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平面示意圖(二)。
第十四圖 係為本發明第七較佳實施例之透視示意圖。
第十五圖 係為本發明第八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平面示意圖。
第十六圖 係為本發明第九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
第十七圖 係為本發明第九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立體示意圖。
第十八圖 係為本發明第十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立體示意圖。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發明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構造,茲繪圖就本發明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徵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四圖所示,係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透視示意圖、局部平面示意圖(一)、及局部平面示意圖(二),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明主要包括有一第一引腳部組11、一第二引腳部組21、一第三引腳部組13、一第四引腳部組23、一第五引腳部組15、一第六引腳部組25、一第一固持部組12、一第二固持部組22、一第三固持部組14、一第四固持部組24、一第五固持部組16、一第六固持部組26、一第一接觸部組17、及一第二接觸部組27,於本實施例中以符合USB3.0規格作為實施。
第一引腳部組11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1102、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1103、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1104、及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1105,且第一固持部組12由第一引腳部組11往一側延伸形成,第一固持部組12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一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1201、第一固持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1202、第一固持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1203、第一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1204、及第一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1205。
第二引腳部組21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2111、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2110、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2109、及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2108,且第二固持部組22由第二引腳部組21往一側延伸形成,第二固持部組22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二固持第二接地傳輸部2212、第二固持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2211、第二固持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2210、第二固持第二電源傳輸部2209、及第二固持引腳偵測傳輸部2208。
第三引腳部組13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1306、及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1307,且第三固持部組14由第三引腳部組13往一側延伸形成,第三固持部組14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三固持第一訊號傳輸部1406、及第三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1407。
第四引腳部組23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2307、及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2306,且第四固持部組24由第四引腳部組23往一側延伸形成,第四固持部組24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四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2407、第四固持第一訊號傳輸部2406。
第五引腳部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1508、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1509、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1510、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1511、及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而第五固持部組16由第五引腳部組15往一側延伸形成,第五固持部組16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五固持偵測傳輸部1608、第五固持第二電源傳輸部1609、第五固持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1610、第五固持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1611、及第五固持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1612,且第一引腳部組11、該第三引腳部組13、及第五引腳部組15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並第一固持部組12、第三固持部組14、及第五固持部組16位於同一平面高度。
第六引腳部組25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2505、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2504、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2503、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2502、及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2501,而第六固持部組26由第六引腳部組25往一側延伸形成,第六固持部組26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六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2605、第六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2604、第六固持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2603、第六固持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2602、及第六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2601,且第二引腳部組21、第四引腳部組23、及第六引腳部組25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並第二固持部組22、第四固持部組24、及第六固持部組26位於同一平面高度。
第一接觸部組17由第一固持部組12、第三固持部組14、及第五固持 部組16往一側處延伸所共同構成,且第一接觸部組17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並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之第一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1701、第一接觸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1702、第一接觸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1703、第一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1704、第一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1705、第一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1706、第一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1707、第一接觸偵測傳輸部1708、第一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1709、第一接觸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1710、第一接觸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1711、及第一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1712。
第二接觸部組27由第二固持部組22、第四固持部組24、及第六固持部組26往一側處延伸所共同構成,且第二接觸部組27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並皆於同一平面高度之第二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2712、第二接觸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2711、第二接觸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2710、第二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2709、第二接觸偵測傳輸部2708、第二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2707、第二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2706、第二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2705、第二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2704、第二接觸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2703、第二接觸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2702、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2701,使第二接觸部組27與第一接觸部組17呈現並排態樣。
於本實施例中以上述各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第一引腳部組11、第二引腳部組21、第三引腳部組13、第四引腳部組23、第五引腳部組15、及該第六引腳部組25作為實施。
而第一接觸部組17、第一固持部組12、第三固持部組14、和第五固持部組16,與第二接觸部組27、第二固持部組22、第四固持部組24、和第六固持部組26之間,設有一隔離板體3。
於本實施例中以隔離板體3側處對應設置有一套管腰帶42以提升結構強度,且隔離板體3側處對應設置有一插口套管41以提升插拔強度作為實施。
而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1104、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1509、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2109、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2504、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2701的端子寬度 ,大於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1102、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1103、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1105、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1306、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1307、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1508、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1510、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1511、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2111、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2110、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2108、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2307、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2306、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2505、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2503、及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2502的端子寬度,藉此加強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1104、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1509、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2109、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2504、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2701的傳輸效益及特性強度。
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1102與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1103之邊距、及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2503與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2502之邊距,小於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與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1102之邊距、及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2502與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2501之邊距,亦小於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1103與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之邊距、及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2503與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2501之邊距,且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1510與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1511、及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2111與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2110之邊距,小於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1511與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之邊距、及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與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2111之邊距,亦小於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1510與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之邊距、及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2110與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之邊距,並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1306與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1307之邊距、及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2307與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2306之邊距,小於第一 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1105與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1306之邊距、及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2306與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2505之邊距,亦小於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1307與第五固持偵測傳輸部1608之邊距、及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2108與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2307之邊距,藉此以減少干擾。
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1102與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1103之邊距、及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2503與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2502之邊距,等於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1510與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1511之邊距、及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2111與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2110之邊距,亦等於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1306與第三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1407之邊距、及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2307與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2306之邊距,藉此使特性更為穩定。
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與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1102之邊距、及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2502與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2501之邊距,等於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與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1103之邊距、及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2503與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2501之邊距,且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1511與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之邊距、及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與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2111之邊距,等於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1510與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之邊距、及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與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2110之邊距,並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1105與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1306之邊距、及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2306與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2505之邊距,等於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1307與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1508之邊距、及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2108與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2307之邊距,藉此使特性更為穩定,另,上述僅為本發明其中之一實施態樣,其態樣不設限於此。
透過本發明特殊的排列結構設計,相互配合抑制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及射頻干擾(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等干擾,且使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1104、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1509、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2109、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2504、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2701相間隔設置,並加寬其體積,令本發明達到抗干擾且特性優良之實用進步性。
請參閱第五圖所示,係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透視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大致相同,差異處在於本實施例中以隔離板體3a側處未設有套管腰帶及插口套管,以說明本發明之自由多變。
請參閱第六圖所示,係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平面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大致相同,差異處在於上述各引腳部組的排列順序有所改變,於本實施例中以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第二引腳部組21b、第一引腳部組11b、第四引腳部組23b、第三引腳部組13b、第六引腳部組25b、第五引腳部組15b作為實施,以說明本發明之自由多變。
此外,排列順序亦可為第一引腳部組11b、第三引腳部組13b、第二引腳部組21b、第四引腳部組23b、第五引腳部組15b、及第六引腳部組25b;或第一引腳部組11b、第二引腳部組21b、第三引腳部組13b、第五引腳部組15b、第四引腳部組23b、及第六引腳部組25b;或第二引腳部組21b、第四引腳部組23b、第一引腳部組11b、第三引腳部組13b、第六引腳部組25b、及第五引腳部組15b;第一引腳部組11b、第二引腳部組21b、第三引腳部組13b、第五引腳部組15b、第四引腳部組23b、及第六引腳部組25b;或第二引腳部組21b、第一引腳部組11b、第四引腳部組23b、第六引腳部組25b、第三引腳部組13、及第五引腳部組15b其中之一者。
請參閱第七圖及第八圖所示,係為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及局部立體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大致相同,差異處在於本實施例中以上述各引腳部組呈現並排態樣作為實施,其中第一引腳部組11c、第三引腳部組13c、及第五引腳部組15c皆位於一平面高度,第 二引腳部組21c、第四引腳部組23c、及第六引腳部組25c則皆位於另一平面高度,使第一引腳部組11c、第三引腳部組13c、及第五引腳部組15c,與第二引腳部組21c、第四引腳部組23c、及第六引腳部組25c呈現並排態樣,且雖呈現並排態樣但上述各引腳部組的排列順序為第一引腳部組11c、第二引腳部組21c、第三引腳部組13c、第四引腳部組23c、第五引腳部組15c、第六引腳部組25c。
請參閱第九圖所示,係為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立體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大致相同,差異處在於上述各引腳部組的排列順序有所改變,本實施例各引腳部組雖呈現並排態樣,但上述各引腳部組的排列順序為第二引腳部組21d、第一引腳部組11d、第四引腳部組23d、第三引腳部組13d、第六引腳部組25d、第五引腳部組15d作為實施,以說明本發明之自由多變。
請參閱第十圖至第十三圖所示,係為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透視示意圖、局部平面示意圖(一)、及局部平面示意圖(二),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明主要包括一第一引腳部組11e、一第二引腳部組21e、一第三引腳部組13e、一第四引腳部組23e、一第五引腳部組15e、一第六引腳部組25e、一第一固持部組12e、一第二固持部組22e、一第三固持部組14e、一第四固持部組24e、少一第五固持部組16e、一第六固持部組26e、一第一接觸部組17e、及一第二接觸部組27e,差異處在於以下實施例以符合USB2.0規格作為實施。
第一引腳部組11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e、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1104e、及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1105e,且第一固持部組12e由第一引腳部組11e往一側延伸形成,第一固持部組12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一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1201e、第一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1204e、及第一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1205e。
第二引腳部組21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e、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2109e、及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2108e,且第二固持部組22e由第二引腳部組21e往一側延伸形成,第二固持部組22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二固持第二接地傳輸部2212e、第二固持第二電源傳輸部2209e、及第二固持引腳偵測傳輸部2208e。
第三引腳部組13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1306e、及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1307e,且第三固持部組14e由第三引腳部組13e往一側延伸形成,第三固持部組14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三固持第一訊號傳輸部1406e、及第三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1407e。
第四引腳部組23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2307e、及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2306e,且第四固持部組24e由第四引腳部組23e往一側延伸形成,第四固持部組24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四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2407e、及第四固持第一訊號傳輸部2406e。
第五引腳部組15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1508e、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1509e、及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e,而第五固持部組16e由第五引腳部組15e往一側延伸形成,第五固持部組16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五固持偵測傳輸部1608e、第五固持第二電源傳輸部1609e、及第五固持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1612e,且第一引腳部組11e、第三引腳部組13e、及第五引腳部組15e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並第一固持部組12e、第三固持部組14e、及第五固持部組16e位於同一平面高度。
第六引腳部組25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2505e、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2504e、及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2501e,且第六固持部組26e由第六引腳部組25e往一側延伸形成,第六固持部組26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六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2605e、第六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2604e、及第六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2601e,且第二引腳部組21e、第四引腳部組23e、及第六引腳部組25e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並第二固持部組22e、第四固持部組24e、及第六固持部組26e位於同一平面高度。
第一接觸部組17e由第一固持部組12e、第三固持部組14e、及第五固持部組16e往一側處延伸所共同構成,且第一接觸部組17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並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之第一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1701e、第一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1704e、第一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1705e、第一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1706e、第一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1707e、第一接觸偵測傳輸部1708e、第一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1709e、及第一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1712e。
第二接觸部組27e由第二固持部組22e、第四固持部組24e、及第六固持部組26e往一側處延伸所共同構成,且第二接觸部組27e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並皆於同一平面高度之第二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2712e、第二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2709e、第二接觸偵測傳輸部2708e、第二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2707e、第二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2706e、第二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2705e、第二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2704e、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2701e,使第二接觸部組27e與第一接觸部組17e呈現並排態樣。
於本實施例中以上述各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第一引腳部組11e、第二引腳部組21e、第三引腳部組13e、第四引腳部組23e、第五引腳部組15e、及該第六引腳部組25e作為實施。
而第一接觸部組17e、第一固持部組12e、第三固持部組14e、和第五固持部組16e,與第二接觸部組27e、第二固持部組22e、第四固持部組24e、和第六固持部組26e之間,設有一隔離板體3e。
於本實施例中以隔離板體3e側處配合設置有一插口套管41e以提升插拔強度作為實施。
而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e、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1104e、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1509e、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e、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e、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2109e、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2504e、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2701e的端子寬度,大於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1105e、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1306e、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1307e、第五引腳偵測 傳輸部1508e、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2108e、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2307e、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2306e、及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2505e的端子寬度,藉此加強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e、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1104e、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1509e、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e、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e、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2109e、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2504e、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2701e的傳輸效益及特性強度。
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1306e與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1307e之邊距、及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2307e與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2306e之邊距,小於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1105e與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1306e之邊距、及該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2306e與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2505e之邊距,亦小於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1307e與第五固持偵測傳輸部1608e之邊距、及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2108e與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2307e之邊距,藉此以減少干擾。
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1105e與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1306e之邊距、及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2306e與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2505e之邊距,等於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1307e與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1508e之邊距、及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2108e與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2307e之邊距,藉此使特性更為穩定,另,上述僅為本發明其中之一實施態樣,其態樣不設限於此。
透過本發明特殊的排列結構設計,相互配合抑制電磁干擾(Electromaenetic Interference,EMI)及射頻干擾(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等干擾,且使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e、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1104e、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1509e、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e、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e、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2109e、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2504e、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2701e相間隔設置,並加寬其體積,令本發明達到抗干擾且特性優良之實用進步性。
請參閱第十四圖所示,係為本發明第七較佳實施例之透視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大致相同,差異處在於本實施例中以隔離板 體3f側處未設有插口套管,以說明本發明之自由多變。
請參閱第十五圖所示,係為本發明第八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平面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大致相同,差異處在於上述各引腳部組的排列順序有所改變,於本實施例中以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第二引腳部組21g、第一引腳部組11g、第四引腳部組23g、第三引腳部組13g、第六引腳部組25g、第五引腳部組15g作為實施,以說明本發明之自由多變。
此外,排列順序亦可為第一引腳部組11g、第三引腳部組13g、第二引腳部組21g、第四引腳部組23g、第五引腳部組15g、及第六引腳部組25g;或第一引腳部組11g、第二引腳部組21g、第三引腳部組13g、第五引腳部組15g、第四引腳部組23g、及第六引腳部組25g;或第二引腳部組21g、第四引腳部組23g、第一引腳部組11g、第三引腳部組13g、第六引腳部組25g、及第五引腳部組15g;第一引腳部組11g、第二引腳部組21g、第三引腳部組13g、第五引腳部組15g、第四引腳部組23g、及第六引腳部組25g;或第二引腳部組21g、第一引腳部組11g、第四引腳部組23g、第六引腳部組25g、第三引腳部組13g、及第五引腳部組15g其中之一者。
請參閱第十六圖及第十七圖所示,係為本發明第九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及局部立體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大致相同,在於本實施例中以上述各引腳部組呈現並排態樣作為實施,其中第一引腳部組11h、第三引腳部組13h、及第五引腳部組15h皆位於一平面高度,第二引腳部組21h、第四引腳部組23h、及第六引腳部組25h則皆位於另一平面高度,使第一引腳部組11h、第三引腳部組13h、及第五引腳部組15h,與第二引腳部組21h、第四引腳部組23h、及第六引腳部組25h呈現並排態樣,且雖呈現並排態樣但上述各引腳部組的排列順序為第一引腳部組11、第二引腳部組21h、第三引腳部組13h、第四引腳部組23h、第五引腳部組15h、及第六引腳部組25h。
請參閱第十八圖所示,係為本發明第十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立體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大致相同,差異處在於上述各引腳部組 的排列順序有所改變,本實施例各引腳部組雖呈現並排態樣,但上述各引腳部組的排列順序為第二引腳部組21i、第一引腳部組11i、第四引腳部組23i、第三引腳部組13i、第六引腳部組25i、第五引腳部組15i作為實施,以說明本發明之自由多變。
是以,本發明之電連接器(一)為可改善習用之技術關鍵在於:
一、藉由第一引腳部組11、第二引腳部組21、第三引腳部組13、第四引腳部組23、第五引腳部組15、第六引腳部組25、第一固持部組12、第二固持部組22、第三固持部組14、第四固持部組24、第五固持部組16、第六固持部組26、第一接觸部組17、及第二接觸部組27相配合,令本發明達到抗干擾且特性優良之實用進步性。
二、藉由增加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1101、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1104、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1509、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1512、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2112、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2109、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2504、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2701的端子寬度,令本發明達到加強傳輸效益及特性強度之實用進步性。
三、藉由控制邊距令本發明達到減少干擾及使特性更為穩定之實用進步性。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侷限本發明之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於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電連接器(一)於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發明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發明,為符合發明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發明,以保障發明人之辛苦發明,倘若 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發明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公便。

Claims (25)

  1.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一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一引腳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且該第一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一固持部組,該第一固持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一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第一固持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固持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一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一第二引腳部組,該第二引腳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及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且該第二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二固持部組,該第二固持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二固持第二接地傳輸部、第二固持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固持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固持第二電源傳輸部、及第二固持引腳偵測傳輸部;一第三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及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且該第三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三固持部組,該第三固持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三固持第一訊號傳輸部、及第三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一第四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及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且該第四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四固持部組,該第四固持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四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及第四固持第一訊號傳輸部;一第五引腳部組,該第五引腳部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而該第五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五固持部組,該第五固持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五固持偵測傳輸部、第五固持第二電源傳輸部、第五固持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五固持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五固持第二接地傳輸部,且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及該第五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並該第一固持部組、該第三固持部組、及該第五固持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一第六引腳部組,該第六引腳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而該第六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六固持部組,該第六固持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六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第六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第六固持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第六固持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六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且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並該第二固持部組、該第四固持部組、及該第六固持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一第一接觸部組,該第一接觸部組由該第一固持部組、該第三固持部組、及該第五固持部組往一側處延伸所共同構成,且該第一接觸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並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之第一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第一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偵測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一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及一第二接觸部組,該第二接觸部組由該第二固持部組、該第四固持部組、及該第六固持部組往一側處延伸所共同構成,且該第二接觸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並皆於同一平面高度之第二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第二接觸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第二接觸偵測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使該第二接觸部組與該第一接觸部組呈現並排態樣 。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該第五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該第五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該第五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該第六引腳部組、及該第五引腳部組。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該第五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該第六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及該第五引腳部組。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及該第五引腳部組皆位於一平面高度,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則皆位於另一平面高度,使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及該第五引腳部組與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呈現並排態樣。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接觸部組、該第一固持部組、該第三固持部組、和該第五固持部組,與該第二接觸部組、該第二固持部組、該第四固持部組、和該第六固持部組之間,設有一隔離板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 、該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該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該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該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該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該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及該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的端子寬度,大於該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該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該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該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該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該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該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該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該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該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該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該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該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該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該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及該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的端子寬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小於該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與該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之邊距,亦小於該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之邊距,且該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及該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小於該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與該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亦小於該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之邊距,並該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與該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小於該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與該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與該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之邊距,亦小於該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五固持偵測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 與該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之邊距。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等於該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亦等於該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三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與該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之邊距。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與該第一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六引腳第一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之邊距,小於該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與該第一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六引腳第二差分訊號傳輸部與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之邊距,且該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與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與第二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小於該第五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與該第二引腳第三差分訊號傳輸部之邊距,並該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與該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與該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之邊距,大於該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二引腳引腳偵測傳輸部與該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之邊距。
  14.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一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一引腳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且該第一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一固持部組,該第一固持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一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第一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一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一第二引腳部組,該第二引腳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及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 且該第二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二固持部組,該第二固持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二固持第二接地傳輸部、第二固持第二電源傳輸部、及第二固持引腳偵測傳輸部;一第三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及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且該第三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三固持部組,該第三固持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三固持第一訊號傳輸部、及第三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一第四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及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且該第四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四固持部組,該第四固持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四固持第二訊號傳輸部、第四固持第一訊號傳輸部;一第五引腳部組,該第五引腳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第五引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而該第五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五固持部組,該第五固持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五固持偵測傳輸部、第五固持第四差分訊號傳輸部、及第五固持第二接地傳輸部,且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及該第五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並該第一固持部組、該第三固持部組、及該第五固持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一第六引腳部組,該第六引腳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六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且該第六引腳部組往一側延伸形成一第六固持部組,該第六固持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之第六固持配置通道傳輸部、第六固持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六固持第一接地傳輸部,且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並該第二固持部組、該第四固持部組、及該第六固持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一第一接觸部組,該第一接觸部組由該第一固持部組、該第三固持部組、及該第五固持部組往一側處延伸所共同構成,且該第一接觸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並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之第一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第一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一訊號傳 輸部、第一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第一接觸偵測傳輸部、第一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及第一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及一第二接觸部組,該第二接觸部組由該第二固持部組、該第四固持部組、及該第六固持部組往一側處延伸所共同構成,且該第二接觸部組依其電氣特性界定有依序排列並皆於同一平面高度之第二接觸第二接地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二電源傳輸部、第二接觸偵測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二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一訊號傳輸部、第二接觸配置通道傳輸部、第二接觸第一電源傳輸部、及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使該第二接觸部組與該第一接觸部組呈現並排態樣。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該第五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該第五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該第五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該第六引腳部組、及該第五引腳部組。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該第五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各該引腳部組位於同一平面高度,且其排列順序依序為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該第六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及該第五引腳部組。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及該第五引腳部組皆位於一平面高度,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 四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則皆位於另一平面高度,使該第一引腳部組、該第三引腳部組、及該第五引腳部組與該第二引腳部組、該第四引腳部組、及該第六引腳部組呈現並排態樣。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接觸部組、該第一固持部組、該第三固持部組、和該第五固持部組,與該第二接觸部組、該第二固持部組、該第四固持部組、和該第六固持部組之間,設有一隔離板體。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引腳第一接地傳輸部、該第一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該第五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該第五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該第二引腳第二接地傳輸部、該第二引腳第二電源傳輸部、該第六引腳第一電源傳輸部、及該第二接觸第一接地傳輸部的端子寬度,大於該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該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該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該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該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該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該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及該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的端子寬度。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與該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小於該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與該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與該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之邊距,亦小於該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五固持偵測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與該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之邊距。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與該第三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四引腳第一訊號傳輸部與該第六引腳配置通道傳輸部之邊距,等於該第三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與該第五引腳偵測傳輸部之邊距、及該第二引腳偵測傳輸部與該第四引腳第二訊號傳輸部之邊距。
TW106118272A 2017-06-02 2017-06-02 Electrical connector (1) TWI6678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8272A TWI667850B (zh) 2017-06-02 2017-06-02 Electrical connector (1)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8272A TWI667850B (zh) 2017-06-02 2017-06-02 Electrical connector (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4148A TW201904148A (zh) 2019-01-16
TWI667850B true TWI667850B (zh) 2019-08-01

Family

ID=65803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8272A TWI667850B (zh) 2017-06-02 2017-06-02 Electrical connector (1)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6785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77073U (en) * 2013-09-09 2014-04-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1519535A (zh) * 2014-08-07 2015-05-16 Kuang Ying Comp Equipment Co 電連接器
CN105356097A (zh) * 2014-12-09 2016-02-24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表面焊接式usb插座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77073U (en) * 2013-09-09 2014-04-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1519535A (zh) * 2014-08-07 2015-05-16 Kuang Ying Comp Equipment Co 電連接器
CN105356097A (zh) * 2014-12-09 2016-02-24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表面焊接式usb插座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4148A (zh) 2019-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6049B (zh) 屏蔽接地之插頭電連接器
CN104377490B (zh) 插座电连接器之补强结构
TWM521289U (zh) 電連接器之轉接裝置
TWM556417U (zh) 電連接器
TWM456012U (zh) 連接器結構
TWI667850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1)
TWI523352B (zh) USB to convert mini USB to electrical connectors
TWI673922B (zh) 電連接器(三)
TWM465693U (zh) 連接器插頭結構
TW201724672A (zh) 連接器轉接之結構
TWI545856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1)
CN203883240U (zh) 电源连接器结构
CN203883239U (zh) 电源连接器
JP3188355U (ja) Usbソケット
TWI634706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9149217A (zh) 利用弯折部使端子与接地片相接触的信号连接器
TWM553504U (zh) 磁吸式彈簧針連接器對接結構改良
TWI449278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521283U (zh) 具快速插接之磁性連接器
TWI460940B (zh) USB male connector with independent power supply
TWM567965U (zh) Plug connector structure improvement
TWM440558U (en)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with different electrical connector socket
TW201907632A (zh) USB轉換Type-C之電連接器
TWM350117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1349687A (zh) 配件連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