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5932B - 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 - Google Patents

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5932B
TWI665932B TW106127311A TW106127311A TWI665932B TW I665932 B TWI665932 B TW I665932B TW 106127311 A TW106127311 A TW 106127311A TW 106127311 A TW106127311 A TW 106127311A TW I665932 B TWI665932 B TW I66593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device
capability value
gateway
signal receiving
u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7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1956A (zh
Inventor
蔡易行
黃傳原
陳映全
許峯鐘
Original Assignee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273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65932B/zh
Priority to US15/725,318 priority patent/US10491669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9119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19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59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593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1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network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networks having differing types of switching systems, e.g. gatew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04L43/0864Round trip 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08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parameters of servers, e.g. available memory or work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04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0Routing based on monitoring resul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34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involving the movement of software or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一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裝置對裝置網路包括一使用者裝置以及一閘道裝置,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包括下列步驟:計算由閘道裝置至使用者裝置的一傳輸路徑所對應的一訊號接收能力值;計算閘道裝置之一第一運算能力值;計算使用者裝置之一第二運算能力值;以及根據閘道裝置之訊號接收能力值及第一運算能力值以及使用者裝置之第二運算能力值,選擇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使用者裝置或是閘道裝置的其中之一為一群組主機。

Description

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 平台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網路中的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特別是涉及一種用於一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
在現有的第一代物聯網中,閘道裝置被設定來收集物聯網中的資訊,但不具分析與運算功能,資訊分析與運算是由物聯網中的資料中心處理。
然而,隨著物聯網中的資訊量越來越大,形成巨量資料(Big Data)的趨勢,研發在收集資訊的同時能即時進行分析與運算的邊緣微雲服務的物聯網系統是很重要的。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一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裝置對裝置網路包括一使用者裝置以及一閘道裝置,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包括下列步驟:計算由閘道裝置至使用者裝置的一傳輸路徑所對應的一訊號接收能力值;計算閘道裝置之一第一運算能力值;計算使用者裝置之一第二運算能力值;以及根據閘道裝置之訊號接收能力值及第一運算能力值以及使用者裝置之第二運算能力值,選擇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使用者裝置或是閘道裝置的其中之一為一群組主機。
在一實施例中,傳輸路徑包括複數個節點,在計算訊號接收 能力值的步驟中,計算傳輸路徑中每兩個相鄰節點的一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
在一實施例中,閘道裝置及使用者裝置各包括一處理器以及一儲存單元,第一運算能力值係根據閘道裝置之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以及閘道裝置之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而決定,第二運算能力值係根據使用者裝置之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以及使用者裝置之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而決定。
在一實施例中,群組主機選擇方法還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計算閘道裝置的一第一回覆能力值;以及計算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二回覆能力值。第一及第二回覆能力值是根據下列公式進行計算: i等於1~2,D i 為第一及第二回覆能力值,T i 為閘道裝置中的一第一通訊電路的一第一延遲時間與使用者裝置中的一第二通訊電路的一第二延遲時間,T max 為第一延遲時間及第二延遲時間中之較高者。
本發明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用於一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裝置對裝置網路包括一第一使用者裝置、一第二使用者裝置以及一閘道裝置,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依據閘道裝置至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一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一參數以及閘道裝置至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二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二參數,以計算出閘道裝置的一第一訊號接收能力值;依據第一使用者裝置至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三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三參數,以計算出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二訊號接收能力值;以及依據第二使用者裝置至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四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四參數,以計算出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第一使用者裝置、 第二使用者裝置與閘道裝置三者的其中之一被選擇成為一群組主機係根據第一至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
本發明所採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用於決定一裝置對裝置網路的一群組主機,裝置對裝置網路包括一第一使用者裝置、一第二使用者裝置以及一第一閘道裝置,控制平台包括:一處理器;以及一儲存電路。儲存電路用以儲存一決定模組,決定模組用來指示該處理器依據閘道裝置至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一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一參數以及閘道裝置至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二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二參數所計算出的一第一訊號接收能力值、依據第一使用者裝置至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三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三參數所計算出的一第二訊號接收能力值、以及依據第二使用者裝置至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四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四參數所計算出的一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以選擇第一使用者裝置、第二使用者裝置與閘道裝置三者的其中之一做為該群組主機。
本發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其能通過所選出的群組主機,以實現在收集網路資訊的同時即時進行分析與運算。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4‧‧‧控制平台
40‧‧‧處理電路
41‧‧‧儲存電路
410‧‧‧決定模組
411‧‧‧服務提供模組
S100~S105、S200~S204、S300~S304‧‧‧步驟
n1~nN‧‧‧使用者裝置
m1~mM‧‧‧閘道裝置
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示意圖。
圖1B為圖1A中群組主機選擇方法的一部份流程圖。
圖2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示意圖。
圖2B為用於圖2A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 方法流程圖。
圖2C為用於圖2A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之另一群組主機選擇方法流程圖。
圖3A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示意圖。
圖3B為用於圖3A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流程圖。
圖3C為用於圖3A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之另一群組主機選擇方法流程圖。
圖4為用於圖3A~3C實施例的用於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示意圖。
在下文將參看隨附圖式更充分地描述各種例示性實施例,在隨附圖式中展示一些例示性實施例。然而,本發明概念可能以許多不同形式來體現,且不應解釋為限於本文中所闡述之例示性實施例。確切而言,提供此等例示性實施例使得本發明將為詳盡且完整,且將向熟習此項技術者充分傳達本發明概念的範疇。在諸圖式中,可為了清楚而誇示層及區之大小及相對大小。類似數字始終指示類似元件。
應理解,雖然本文中可能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來描述各種元件,但此等元件不應受此等術語限制。此等術語乃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因此,下文論述之第一元件可稱為第二元件而不偏離本發明概念之教示。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及/或」包括相關聯之列出項目中之任一者及一或多者之所有組合。
以下將以至少一種實施例配合圖式來說明所述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其控制平台,然而,下述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揭露內容。
請參照圖1A,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示意圖,包括以下步驟:步驟S100是將裝置對裝置網路群組中的所有使用者裝置(UE)間的路由路徑傳送給裝置對裝置網路群組中所有直連中繼閘道器(D2D relay gateway,D2D relay GW);步驟S101中會使用裝置對裝置網路群組中的每一直連中繼閘道器與使用者裝置來依據相鄰直連中繼閘道器與使用者裝置的接收訊號強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算出每一條路由路徑的一訊號接收能力值;步驟S102是通過一控制平台,依據裝置對裝置網路群組中的所有直連中繼閘道器與使用者裝置的參數,像是計算單元(CPU)使用率及記憶體使用率算出每一條路由路徑的一運算能力值;步驟S103是控制平台依據裝置對裝置網路群組中的所有直連中繼閘道器與使用者裝置的一回應時間算出每一路由路徑的回覆能力值;步驟S104是控制平台根據每一條路由路徑的訊號接收能力值、運算能力值及回覆能力值從所有直連中繼閘道器與使用者裝置中選出一個當作一群組主機;接著在步驟S105中控制平台將一應用服務程式安裝至群組主機。請參照圖1B,圖1B為圖1A中群組主機選擇方法的一部份流程圖。在步驟S104後,會進行步驟S105,送出群組主機的位址給所有使用者。
請參照圖2A、圖2B與圖2C,以及圖3A、圖3B與圖3C。圖2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示意圖,圖2B為用於圖2A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流程圖,圖2C為用於圖2A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之另一群組主機選擇方法流程圖。圖3A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示意圖,圖3B為用於圖3A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流程圖,圖3C為用於圖3A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之另一群組主機選擇方法流程圖。如圖2A所示,裝置對裝置網路包括了一使用者裝置n1以及一閘道裝置m1,而圖2B中所示的群組主機選擇方法流程圖包括下列步驟:步驟S200是計算由閘道裝置m1至使 用者裝置n1的一傳輸路徑R所對應的一訊號接收能力值S;步驟S201是計算閘道裝置m1之一第一運算能力值P1與使用者裝置n1之一第二運算能力值P2,而閘道裝置m1與第一使用者裝置n1中的每一個的一運算能力值根據下列公式1進行計算:P i =a C i +b U i ,i {m 1~m M ,n 1~n N },a+b=1,ab>0 (公式1);在此實施例中,i等於1~2,P i 為運算能力值,a為第一係數,b為第二係數,C i 為閘道裝置與使用者裝置個別的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U i 為閘道裝置與使用者裝置個別的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一裝置的C i 愈大,代表該裝置該裝置具有較高的運算能力,一裝置的U i 愈大,代表該裝置具有較高的運算能力。舉例來說,以下表1所示的例子是一裝置對裝置網路中使用者裝置與閘道裝置的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與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的表格。
表格中顯示了上述的閘道裝置m1與使用者裝置n1的C i U i 值。接著,步驟S202根據閘道裝置m1之訊號接收能力值S及第一運算能力值P1以及使用者裝置n1之第二運算能力值P2,選擇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使用者裝置n1或是閘道裝置m1的其中之一為一群組主機。
在此實施例中,傳輸路徑R包括兩個節點,閘道裝置m1與使用者裝置n1各代表一節點,在計算訊號接收能力值S的步驟中,計算傳輸路徑R中每兩個相鄰節點的一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此處的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只有使用者裝置n1至閘道 裝置m1的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A n1,m1 ,訊號接收能力值S的計算方式詳述於以下公式2、3)。
較佳地,閘道裝置m1及使用者裝置n1各包括一處理器(無圖示)以及一儲存單元(無圖示),第一運算能力值P1係根據閘道裝置m1之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以及閘道裝置m1之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而決定,第二運算能力值P2係根據使用者裝置n1之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以及使用者裝置n1之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而決定。
而在圖3A中,裝置對裝置網路包括了一第一使用者裝置n1、一第二使用者裝置n2以及一閘道裝置m1。不同於圖2B,圖3B中所示的群組主機選擇方法流程圖包括下列步驟:步驟S300是依據閘道裝置m1至第一使用者裝置n1的一第一傳輸路徑R1所對應之一第一參數r n1,m1 以及閘道裝置m1至第二使用者裝置n2的一第二傳輸路徑R2所對應之一第二參數r m1,n2 ,以計算出閘道裝置的一第一訊號接收能力值S1、依據第一使用者裝置n1至第二使用者裝置n2的一第三傳輸路徑R3所對應之一第三參數r n1,n2 ,以計算出第一使用者裝置n1的一第二訊號接收能力值S2、以及依據第二使用者裝置n2至第一使用者裝置n1的一第四傳輸路徑R4所對應之一第四參數r n2,n1 ,以計算出第二使用者裝置n2的一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S3;而步驟S301中,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第一使用者裝置n1、第二使用者裝置n2與閘道裝置m1三者的其中之一被選擇成為一群組主機係根據第一至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S1~S3。
不同於圖2A、2B的實施例,在此進一步要考慮的是,第一至第四傳輸路徑R1~R4分別包括複數個節點,閘道裝置m1、第一使用者裝置n1與第二使用者裝置n2各代表一節點,在計算第一訊號接收能力值S1、第二訊號接收能力值S2及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S3的步驟中,第一至第四傳輸路徑R1~R4中的每兩個相鄰節點的一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是被分別計算且依據第一傳輸 路徑R1及第二傳輸路徑R2之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以得到第一訊號接收能力值S1,依據第三傳輸路徑R3之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以得到第二訊號接收能力值S2,依據第四傳輸路徑R4之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以得到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S3。
較佳地,此處第一至第四傳輸路徑R1~R4的第一至第三訊號接受能力值S1~S3,根據下列公式2以及公式3進行計算: 在此實施例中,S i 是訊號接收能力值,i為起始節點,j為目的節點且目的節點為UE,m 1~m M 代表閘道裝置,M代表閘道裝置的數量,此處M為1,而n 1~n N 代表使用者裝置,N代表使用者裝置的數量,此處N為2,A i , j 為通訊封包從節點i到節點j的傳輸路徑中,兩個相鄰節點s以及節點t之間的一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10 r(s,t)/100為節點s到節點t的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Ω i,j 是表示是任由該使用者裝置與該閘道裝置中任兩個來當節點s與節點t。上述圖2A中的實施例,較佳地,也可用此處公式得到,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目的節點為UE,在圖2A的實施例中,僅有一個使用者裝置,因此使用者裝置n1的訊號接收能力值為0,而閘道裝置m1的訊號接收能力值大於0,若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僅依據訊號接收能力值,群組主機必然是閘道裝置m1。
除了訊號接收能力值,群組主機的選擇方法仍可依據裝置的其他能力值,例如是運算能力值或是如圖2C所示,群組主機選擇方法還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步驟S203是計算閘道裝置m1的一第一回覆能力值與使用者裝置n1的一第二回覆能力值。第一及第 二回覆能力值是根據下列公式4進行計算: 在此實施例中,i等於1~2,D i 為第一及第二回覆能力值,T i 為閘道裝置中的一第一通訊電路的一第一延遲時間與使用者裝置中的一第二通訊電路的一第二延遲時間,此T max 為第一延遲時間及第二延遲時間中之較高者。最後,步驟S204是根據閘道裝置m1之訊號接收能力值S及第一運算能力值P1以及使用者裝置n1之第二運算能力值P2,以及第一回覆能力值D1與第二回覆能力值D2,選擇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使用者裝置n1或是閘道裝置m1的其中之一為一群組主機。
同樣地,圖3C實施例中的群組主機選擇方法還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步驟S302是計算閘道裝置m1的一第一回覆能力值、計算第一使用者裝置n1的一第二回覆能力值、以及計算第二使用者裝置n2的一第三回覆能力值。第一回覆能力值、第二回覆能力值與第三回覆能力值同樣是根據上述公式4進行計算。
在此實施例中,i等於1~3,D i 為第一至第三回覆能力值,T i 分別為閘道裝置m1的一第一通訊電路的一第一延遲時間、第一使用者裝置n1的一第二通訊電路的一第二延遲時間與第二使用者裝置n2的一第三通訊電路的一第三延遲時間,T max 為第一延遲時間、第二延遲時間及第三延遲時間中之較高者,上述的延遲時間是來自於閘道裝置或使用者裝置中程式對硬體發出指令時,硬體回應所需要的時間;步驟S303是計算閘道裝置m1的一第一運算能力值、計算第一使用者裝置n1的一第二運算能力值、以及計算第二使用者裝置n2的一第三運算能力值;閘道裝置m1、第一使用者裝置n1以及第二使用者裝置n2各包括一處理器以及一儲存單元(無圖示),同圖2A,圖3A中的閘道裝置m1、第一使用者裝置n1 與第二使用者裝置n2中的第一至第三運算能力值P1~P3同樣是根據上述的公式1進行計算(這時i等於1~3)。最後,步驟S304是根據第一至第四傳輸路徑R1~R4的第一至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S1~S3、第一至第三運算能力值P1~P3、以及第一至第三回覆能力值D1~D3以選擇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第一使用者裝置、第二使用者裝置與閘道裝置三者的其中之一為一群組主機。 請參照圖5,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裝置對裝置網路示意圖,圖5的起始節點至目的節點(第一使用者裝置n1或第二使用者裝置n2)所對應的參數有r m1,n1 r m2,n1 r m1,n2 r m2,n2 r n1,n2 r n2,n1 ,並依據上述公式3中的,算出對應的參數A m1,n1 A m2,n1 A m1,n2 A m2,n2 A n1,n2 A n2,n1 A m1,n1 =10-0.5=0.316
A m1,n2 =10-0.45.10-0.6=10-1.05=0.089
A m2,n1 =10-0.45.10-0.5=10-0.95=0.112
A m2,n2 =10-0.6=0.251
A n1,n2 =10-0.5.10-0.45.10-0.6=10-1.55=0.028
A n2,n1 =10-0.6.10-0.45.10-0.5=10-1.55=0.028
接下來,依據上述公式1~4得到表2的數據表格,如以下表2所示,用於決定出一群組主機的參數是由以下公式5所算出:W i =S i +P i +D i (公式5);
i 等於n1、n2、m1、m2,分別對應至第一與第二使用者裝置以及第一與第二閘道裝置。最後,選出W n1 W n2 W m1 W m2 中的最大值所對應的裝置當作群組主機,如排序欄位所示,大小依序為W m2 >W m1 >W n2 >W n1 ,群組主機為閘道裝置m2。須說明的是,公式5僅為一範例,設計者可針對不同能力值給予不同的權重。同樣地,圖2A實施例的數據表格如以下表3所示。(算式於此)。
這時的群組主機為圖2A中的閘道裝置。以此類推,裝置對裝置網路可延伸為圖6中具有M個閘道裝置與N個使用者裝置的實施例。
請參照圖4,圖4為用於圖3A~3C實施例的用於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示意圖。圖4中的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4,用於圖3A~3C的實施例,控制平台4包括:一處理器40;以及一儲存電路41,儲存電路41中儲存一決定模組410與一服務提供模組411,且控制平台4可以位於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任一裝置上,在此實施例中,控制平台4為閘道裝置m2,此時,控制平台4的處理電路40即為閘道裝置m2的處理器。服務提供模組411用於提 供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群組主機一對應於一第一服務的一第一服務程序,群組主機根據第一服務程序執行第一服務。群組主機係根據對應裝置對裝置網路中依據閘道裝置m1至第一使用者裝置n1的一第一傳輸路徑R1所對應之一第一參數r m1,n1 以及閘道裝置m1至第二使用者裝置n2的一第二傳輸路徑R2所對應之一第二參數r m1,n2 計算出的閘道裝置的一第一訊號接收能力值S1、依據第一使用者裝置n1至第二使用者裝置n2的一第三傳輸路徑R3所對應之一第三參數r n1,n2 計算出的第一使用者裝置n1的一第二訊號接收能力值S2、以及依據第二使用者裝置n2至第一使用者裝置n1的一第四傳輸路徑R4所對應之一第四參數r n2,n1 計算出的第二使用者裝置n2的一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S3而選擇第一使用者裝置、第二使用者裝置與閘道裝置三者的其中之一做為群組主機,群組主機根據第一服務程序執行第一服務。
決定模組410可以透過軟體或硬體形式呈現,例如程式碼或邏輯電路,可被設置在該裝置對裝置網路的所述第一使用者裝置n1、所述第二使用者裝置n2與所述第一閘道裝置m1之中的每一個裝置的一儲存單元中。由於圖4中的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4用於圖3A~3C的實施例,其中的詳細實施方式與上述圖3A~3C中的步驟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透過所選出的群組主機,以實現在收集網路資訊的同時即時進行分析與運算,且群組主機的選擇方法可由能被安裝於裝置對裝置網路中任一裝置上的一程式來執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其並非用以侷限本發明之專利範圍。

Claims (17)

  1. 一種用於一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其中,該裝置對裝置網路包括一使用者裝置以及一閘道裝置,該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包括下列步驟:計算由該閘道裝置至該使用者裝置的一傳輸路徑所對應的一訊號接收能力值;計算該閘道裝置之一第一運算能力值;計算該使用者裝置之一第二運算能力值;以及根據該閘道裝置之該訊號接收能力值及該第一運算能力值以及該使用者裝置之該第二運算能力值,選擇該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該使用者裝置或是該閘道裝置的其中之一為一群組主機,其中,該傳輸路徑包括複數個節點,依據每兩個相鄰節點的一接收信號強度,計算該訊號接收能力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其中,在計算該訊號接收能力值的步驟中,計算該傳輸路徑中每兩個相鄰節點的一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其中,該閘道裝置及該使用者裝置各包括一處理器以及一儲存單元,該第一運算能力值係根據該閘道裝置之該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以及該閘道裝置之該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而決定,該第二運算能力值係根據該使用者裝置之該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以及該使用者裝置之該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而決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還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計算該閘道裝置的一第一回覆能力值;以及計算該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二回覆能力值;其中,該第一及第二回覆能力值是根據下列公式進行計算:其中,i等於1~2,D i 為該第一及第二回覆能力值,T i 為該閘道裝置中的一第一通訊電路的一第一延遲時間與該使用者裝置中的一第二通訊電路的一第二延遲時間,T max 為該第一延遲時間及該第二延遲時間中之較高者。
  5. 一種用於一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其中,該裝置對裝置網路包括一第一使用者裝置、一第二使用者裝置以及一閘道裝置,該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依據該閘道裝置至該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一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一參數以及該閘道裝置至該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二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二參數,以計算出該閘道裝置的一第一訊號接收能力值;依據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至該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三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三參數,以計算出該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二訊號接收能力值;以及依據該第二使用者裝置至該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四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四參數,以計算出該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其中,該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該第二使用者裝置與該閘道裝置三者的其中之一被選擇成為一群組主機係根據該第一至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其中,該第一至第四傳輸路徑分別包括複數個節點,在計算該第一訊號接收能力值、該第二訊號接收能力值及該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的步驟中,該第一至第四傳輸路徑中的每兩個相鄰節點的一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是被分別計算且依據該第一傳輸路徑及該第二傳輸路徑之該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以得到該第一訊號接收能力值,依據該第三傳輸路徑之該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以得到該第二訊號接收能力值,依據該第四傳輸路徑之該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以得到該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其中,該閘道裝置、該第一使用者裝置以及該第二使用者裝置各包括一處理器以及一儲存單元,該閘道裝置的一第一運算能力值係根據該閘道裝置之該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及該閘道裝置之該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而決定,該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二運算能力值係根據該第一使用者裝置之該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以及該第一使用者裝置之該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而決定,該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三運算能力值係根據該第二使用者裝置之該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以及該第二使用者裝置之該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而決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還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根據該第一至第四傳輸路徑的該第一至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以及該第一至第三運算能力值,以選擇該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該第二使用者裝置與該閘道裝置三者的其中之一為一群組主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還進一步包括:計算該閘道裝置的一第一回覆能力值;計算該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二回覆能力值;以及計算該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三回覆能力值;其中,該第一回覆能力值、該第二回覆能力值與該第三回覆能力值是根據下列公式進行計算:其中,i等於1~3,D i 為該第一至第三回覆能力值,T i 分別為該閘道裝置的一第一通訊電路的一第一延遲時間、該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二通訊電路的一第二延遲時間與該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三通訊電路的一第三延遲時間,T max 為該第一延遲時間、該第二延遲時間及該第三延遲時間中之較高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其中,該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該第二使用者裝置與該閘道裝置三者的其中之一被選擇成為該裝置對裝置網路的該群組主機係根據該第一至第四傳輸路徑的該第一至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以及該裝置對裝置網路中該第一至第三回覆能力值。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其中,該第一至第四傳輸路徑的該第一至第三訊號接受能力值,根據下列公式進行計算:,(i {m 1~m M ,n 1~n N });以及其中,S i 是該訊號接收能力值,i為起始節點,j為目的節點,m 1~m M 代表閘道裝置,M代表閘道裝置的數量,而n 1~n N 代表使用者裝置,N代表使用者裝置的數量,A i,j 為通訊封包從節點i到節點j的傳輸路徑中,兩個相鄰節點s以及節點t之間的一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10 r(s,t)/100為節點s到節點t的該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Ω i,j 是表示是任由該使用者裝置與該閘道裝置中任兩個來當節點s與節點t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其中,該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該閘道裝置、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與該第二使用者裝置中的每一個包括至少一處理器以及一儲存單元,該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該閘道裝置、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與該第二使用者裝置中的該第一至第三運算能力值根據下列公式進行計算:P i =a C i +b U i ,i {m 1~m M ,n 1~n N },a+b=1,ab>0,其中,i等於1~3,P i 為該運算能力值,a為第一係數,b為第二係數,C i 為該閘道裝置、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與該第二使用者裝置中的每一個的該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U i 為該閘道裝置、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與該第二使用者裝置中的每一個的該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
  13. 一種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用於決定一裝置對裝置網路的一群組主機,其中,該裝置對裝置網路包括一第一使用者裝置、一第二使用者裝置以及一第一閘道裝置,該控制平台包括:一處理電路;以及一儲存電路,用以儲存一決定模組;其中,該決定模組用來指示該處理器依據該閘道裝置至該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一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一參數以及該閘道裝置至該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二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二參數所計算出的一第一訊號接收能力值、依據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至該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三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三參數所計算出的一第二訊號接收能力值、以及依據該第二使用者裝置至該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四傳輸路徑所對應之一第四參數所計算出的一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以選擇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該第二使用者裝置與該閘道裝置三者的其中之一做為該群組主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控制平台,其中,該控制平台的該處理電路係用於根據該第一至第四傳輸路徑的該第一至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選擇該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該第二使用者裝置與該閘道裝置三者的其中之一為一群組主機。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控制平台,其中,每一該第一至第四傳輸路徑包括複數個節點,在計算該第一訊號接收能力值、該第二訊號接收能力值及該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的步驟中,分別計算該第一至第四傳輸路徑中每兩個相鄰節點的一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且依據該第一傳輸路徑及該第二傳路徑之該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以得到該第一訊號接收能力值,依據該第三傳輸路徑之該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以得到該第二訊號接收能力值,依據該第四傳輸路徑之該接收信號強度衰減率的集合以得到該第三訊號接收能力值。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控制平台,其中,該控制平台的該處理電路分別計算該裝置對裝置網路中該閘道裝置、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與該第二使用者裝置分別對應的一第一至第三運算能力值,其中,該閘道裝置、該第一使用者裝置以及該第二使用者裝置各包括一處理器以及一儲存單元,該閘道裝置的該第一運算能力值係根據該閘道裝置之該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及該閘道裝置之該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而決定,該第一使用者裝置的該第二運算能力值係根據該第一使用者裝置之該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以及該第一使用者裝置之該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而決定,該第二使用者裝置的該第三運算能力值係根據該第二使用者裝置之該處理器的剩餘負載率以及該第二使用者裝置之該儲存單元的剩餘使用率而決定。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控制平台,其中,該控制平台的該處理電路分別計算該第一使用者裝置、該第二使用者裝置以及該閘道裝置的一第一至第三回覆能力值,其中,該第一至第三回覆能力值是根據下列公式進行計算:其中,i等於1~3,D i 為該第一至第三回覆能力值,T i 分別為該閘道裝置的一第一通訊電路的一第一延遲時間、該第一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二通訊電路的一第二延遲時間與該第二使用者裝置的一第三通訊電路的一第三延遲時間,T max 為該第一延遲時間、該第二延遲時間及該第三延遲時間中之較高者。
TW106127311A 2017-08-11 2017-08-11 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 TWI6659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7311A TWI665932B (zh) 2017-08-11 2017-08-11 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
US15/725,318 US10491669B2 (en) 2017-08-11 2017-10-05 Group host selection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network and control platform for selecting group hos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7311A TWI665932B (zh) 2017-08-11 2017-08-11 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1956A TW201911956A (zh) 2019-03-16
TWI665932B true TWI665932B (zh) 2019-07-11

Family

ID=65275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7311A TWI665932B (zh) 2017-08-11 2017-08-11 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1669B2 (zh)
TW (1) TWI6659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36582A1 (zh) * 2018-01-09 2019-07-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22481B2 (en) * 2005-09-20 2013-04-16 Maxtech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td. Real time peer to peer network
US9100103B2 (en) * 2012-03-09 2015-08-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lave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98975B (en) * 2001-02-01 2005-02-23 Fujitsu Lt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8761099B2 (en) 2009-01-16 2014-06-24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schedul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S8499087B2 (en) 2009-11-30 2013-07-30 At&T Mobility Ii Llc Service-based routing for mobile core network
US9055076B1 (en) * 2011-06-23 2015-06-0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load balancing with load balancer clients for hosts
WO2014054125A1 (ja) * 2012-10-02 2014-04-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22481B2 (en) * 2005-09-20 2013-04-16 Maxtech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td. Real time peer to peer network
US9100103B2 (en) * 2012-03-09 2015-08-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lave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52703A1 (en) 2019-02-14
US10491669B2 (en) 2019-11-26
TW201911956A (zh) 2019-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62698B (zh) 一种负载分担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889547A (zh) 一种异常网络设备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WO2014208661A1 (ja) 仮想マシン配置設計装置及び方法とシステム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6301864B (zh) 一种服务器系统扩容方法、装置及扩容处理设备
CN109451002A (zh) 一种cdn节点的选择方法及设备
CN110474960B (zh) 一种虚拟化网络中业务部署的方法和装置
JP2005322107A (ja) 負荷分散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0539580C (zh) 数据网络中的负载平衡方法和装置
KR101194140B1 (ko) 라우트 메트릭을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8259195A (zh) 异常事件的影响范围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5119778B (zh) 测量时延的方法和设备
TWI665932B (zh) 裝置對裝置網路之群組主機選擇方法與選擇群組主機的控制平台
Perepelkin et al. Improved adaptive routing algorithm in distributed data centers
JP6131203B2 (ja) 装置選択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装置選択サーバ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8156247B (zh)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系统、终端和可读存储介质
US9692685B2 (en) Heterogeneous network system, network apparatus, and rendezvous path selection method thereof
US20170346698A1 (en) Determining bandwidth requirements for network services
CN113472591B (zh) 一种业务性能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5763456A (zh) 一种路径选择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1542052B (zh) 一种物联网中基于群体信任度的数据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5187423B (zh) 网络资源的隔离方法、网络资源的隔离系统和移动终端
Nguyen et al. Adaptive multipath routing for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
TW201904349A (zh) 行動邊緣計算的控制方法、網路系統及控制平台
CN109347763B (zh) 一种基于数据队列长度的数据调度方法、装置及系统
Wu et al.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on-chip interconnects in multimedia embedded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