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4442B - 光學透鏡組 - Google Patents

光學透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4442B
TWI664442B TW106139425A TW106139425A TWI664442B TW I664442 B TWI664442 B TW I664442B TW 106139425 A TW106139425 A TW 106139425A TW 106139425 A TW106139425 A TW 106139425A TW I664442 B TWI664442 B TW I6644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optical axis
lens group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9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23798A (zh
Inventor
公金輝
蔡粉沙
李雪
Original Assignee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3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37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4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444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02B9/36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arranged + --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24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contours or curvatures
    • G01B11/25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contours or curvatures by projecting a pattern, e.g. one or more lines, moiré fringes on the objec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4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6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use in conjunction with image converters or intensifiers, or for use with projectors, e.g. objectives for projection TV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projection, e.g. combination of mirror and condenser and objective
    • G02B27/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projection, e.g. combination of mirror and condenser and objective for imaging minute objects, e.g. light-poin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spherical lense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透鏡組,用於由一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所發出之多個近紅外光經該光學透鏡組產生多個光束。朝向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的方向為一入光側,且相對的另一側為一出光側。光學透鏡組從出光側至入光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透鏡。第一透鏡是從入光側至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四個透鏡。第二透鏡是從入光側至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三個透鏡。第三透鏡是從入光側至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二個透鏡。第四透鏡是從入光側至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一個透鏡。

Description

光學透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透鏡組。
可攜式電子產品的規格日新月異,其關鍵零組件-光學透鏡組也更加多樣化發展,不僅用於攝像與錄影,隨著科技的進步也用於三維(three-dimensional, 3D)感測技術。
現有3D感測技術為多組近紅外光發射單元分別經由多組準直透鏡產生多個光束而投射於前方的環境,並藉由相機拍攝近紅外光投射於前方的環境所呈現的影像而建立出周遭的立體空間。更具體來說,一組近紅外光發射單元所發出的一近紅外光經由對應的一組準直透鏡產生一光束。現有3D感測技術藉由多組準直透鏡的設計用以偵測範圍較大的環境。然而,此種多組準直透鏡搭配多組近紅外光發射單元之製程費用高昂,且良率不佳。舉例而言,由於每個近紅外光發射單元相當小,因此對應的準直透鏡是採用晶圓級光學透鏡(wafer level optical lens)的製程所形成,此製程良率不高,且製造成本較高。
因此,如何設計出可配合多組近紅外光發射單元以產生多個具有不同角度的光束,並且同時滿足體積小、生產良率高、熱穩定等規格的鏡頭,一直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努力的方向。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透鏡組,使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透過此光學透鏡組產生多個具有不同角度之光束,可大幅降低3D感測技術發射端的鏡頭成本,且降低製造瓶頸。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學透鏡組,用於由一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所發出之多個近紅外光經光學透鏡組產生多個光束。朝向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的方向為一入光側,且相對的另一側的方向為一出光側。光學透鏡組從出光側至入光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出光側的一出光面及朝向入光側的一入光面。第一透鏡是從入光側至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四個透鏡。第二透鏡是從入光側至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三個透鏡。第三透鏡是從入光側至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二個透鏡。第四透鏡是從入光側至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一個透鏡。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有益效果在於:藉由在入光側以及出光側之間的四個具有屈光度的透鏡的排列方式,來對應多個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而可大幅降低3D感測技術發射端的鏡頭成本,且降低製造瓶頸。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圖1A,三維(Three-dimensional, 3D)感測發射端鏡頭20的光線方向為多個近紅外光由多光源之結構光(Structured Light)產生單元15所發出,經由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產生多個光束a、b、c,用以偵測鏡頭前方的環境,其中光束a、b、c不限於是何種形式的光束,在此以虛線的形式描述光束行進的方向,且光束a、b、c的數量也不限於3個,其數量可以是不等於3及1的其他數量,而圖1A中以繪示光束a、b、c來作代表。請參照圖1B,在一實施例中,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包括多個以陣列方式排列的近紅外光光源15a。於其他的實施態樣中,這些近紅外光光源15a的排列方式也可以是環形排列或者是其他排列方式,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制。近紅外光光源15a可為紅外雷射光源。這些近紅外光光源15a的發光面形成了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
在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光學規格的判斷準則是假設光線方向逆追跡(Reversely Tracking)為一平行成像光線由出光側經過光學透鏡組10到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聚焦成像。
本篇說明書所言之「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或負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鏡以高斯光學理論計算出來之光軸上的屈光率為正(或為負)。該入光面、出光面定義為成像光線通過的範圍,其中成像光線包括了主光線(Chief Ray)Lc及邊緣光線(Marginal Ray)Lm,如圖2所示,I為光軸且此一透鏡是以該光軸I為對稱軸徑向地相互對稱,光線通過光軸上的區域為光軸附近區域A,邊緣光線通過的區域為圓周附近區域C,此外,該透鏡還包含一延伸部E(即圓周附近區域C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用以供該透鏡組裝於一光學成像鏡頭內,理想的成像光線並不會通過該延伸部E,但該延伸部E之結構與形狀並不限於此,以下之實施例為求圖式簡潔均省略了部分的延伸部。更詳細的說,判定面形或光軸附近區域、圓周附近區域、或多個區域的範圍的方法如下:
1.請參照圖2,其係一透鏡徑向上的剖視圖。以該剖視圖觀之,在判斷前述區域的範圍時,定義一中心點為該透鏡表面上與光軸的一交點,而一轉換點是位於該透鏡表面上的一點,且通過該點的一切線與光軸垂直。如果徑向上向外有多數個轉換點,則依序為第一轉換點,第二轉換點,而有效半效徑上距光軸徑向上最遠的轉換點為第N轉換點。中心點和第一轉換點之間的範圍為光軸附近區域,第N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為圓周附近區域,中間可依各轉換點區分不同的區域。此外,有效半徑為邊緣光線Lm與透鏡表面交點到光軸I上的垂直距離。
2. 如圖3所示,該區域的形狀凹凸係以平行通過該區域的光線(或光線延伸線)與光軸的交點在入光側或出光側來決定(光線焦點判定方式)。舉例言之,當光線通過該區域後,光線會朝入光側聚焦,與光軸的焦點會位在入光側,例如圖3中R點,則該區域為凸面部。反之,若光線通過該某區域後,光線會發散,其延伸線與光軸的焦點在出光側,例如圖3中M點,則該區域為凹面部,所以中心點到第一轉換點間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為凹面部;由圖3可知,該轉換點即是凸面部轉凹面部的分界點,因此可定義該區域與徑向上相鄰該區域的內側的區域,係以該轉換點為分界具有不同的面形。另外,若是光軸附近區域的面形判斷可依該領域中通常知識者的判斷方式,以R值(指近軸的曲率半徑,通常指光學軟體中的透鏡資料庫(lens data)上的R值)正負判斷凹凸。以出光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凸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凹面部;以入光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凹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凸面部,此方法判定出的凹凸和光線焦點判定方式相同。
3.若該透鏡表面上無轉換點,該光軸附近區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0~50%,圓周附近區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50~100%。
圖4範例一的透鏡入光面在有效半徑上僅具有第一轉換點,則第一區為光軸附近區域,第二區為圓周附近區域。此透鏡入光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域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域的面形和徑向上緊鄰該區域的內側區域不同。即,圓周附近區域和光軸附近區域的面形不同;該圓周附近區域係具有一凸面部。
圖5範例二的透鏡出光面在有效半徑上具有第一及第二轉換點,則第一區為光軸附近區域,第三區為圓周附近區域。此透鏡出光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域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與第二轉換點間的區域(第二區)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域(第三區)具有一凸面部。
圖6範例三的透鏡出光面在有效半徑上無轉換點,此時以有效半徑0%~50%為光軸附近區域,50%~100%為圓周附近區域。由於光軸附近區域的R值為正,故此出光面在光軸附近區域具有一凸面部;而圓周附近區域與光軸附近區域間無轉換點,故圓周附近區域具有一凸面部。
圖7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8A至圖8D為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7,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從出光側到入光側沿光學透鏡組10的一光軸I依序包括一光圈2、一第一透鏡3、一第二透鏡4、一第三透鏡5及一第四透鏡6。當多個近紅外光由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發出而進入光學透鏡組10,並依序經由第四透鏡6、第三透鏡5、第二透鏡4、第一透鏡3以及光圈2後產生多個光束,並射出光學透鏡組10。補充說明的是,入光側是朝向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一側,而相對的另一側則為出光側。
此外,為了滿足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在發熱環境中維持一定的光學品質,將離光圈2最近具有屈光率之第一透鏡3的材料設為折射率大於1.8的玻璃,有助於降低溫度對於輸出光束的影響。第二透鏡4至第四透鏡6都是塑膠材質所製成,但第一透鏡3至第四透鏡7的材質仍不以此為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透鏡組10的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及第四透鏡6都各自具有一朝向出光側且使多個近紅外光通過之出光面31、41、51、61及一朝向入光側且使多個近紅外光通過之入光面32、42、52、62。
第一透鏡3是從入光側至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四個透鏡。第一透鏡3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13。第一透鏡3的入光面3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322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324。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以及入光面32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4是從入光側至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三個透鏡。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二透鏡4的出光面4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3。第二透鏡4的入光面4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22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24。第二透鏡4的出光面41以及入光面42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5是從入光側至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二個透鏡。第三透鏡5具有負屈光率。第三透鏡5的出光面5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12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14。第三透鏡5的入光面5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22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24。第三透鏡5的出光面51以及入光面52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6是從入光側至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一個透鏡。第四透鏡6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鏡6的出光面6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12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14。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23。第四透鏡6的出光面61以及入光面62皆為非球面。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一實施例的其他詳細光學數據如圖9所示,且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EFL)為3.562毫米(Millimiter,mm),半視場角(Half Field of View,HFOV)為9.905°,光圈值(F-number,Fno)為2.273,其系統長度為2.738毫米,發光圓半徑(Light Circle Radius)為0.603毫米,其中系統長度是指由第一透鏡3的入光面31到發光面100a在光軸I上的距離。本說明書中的「光圈值」是根據光的可逆性原理,將光圈2視為入射光瞳所計算而得的光圈值。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以及第四透鏡6的出光面31、41、51、61及入光面32、42、52、62共計八個面均是非球面,其中出光面31、41、51、61與入光面32、42、52、62為一般的偶次非球面(even asphere surface)。而這些非球面是依下列公式定義:
其中: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I的距離;Z: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I為Y的點,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I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R:透鏡表面近光軸I處的曲率半徑;K: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i:第i階非球面係數;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10所示。其中,圖10中欄位編號31表示其為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的非球面係數,其它欄位依此類推。
另外,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5、圖76所示,在圖75中各參數的單位為毫米(mm)。
其中,T1為第一透鏡3在光軸I上的厚度;T2為第二透鏡4在光軸I上的厚度;T3為第三透鏡5在光軸I上的厚度;T4為第四透鏡6在光軸I上的厚度;G12為第一透鏡3到第二透鏡4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G23為第二透鏡4到第三透鏡5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G34為第三透鏡5到第四透鏡6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AAG為光學透鏡組10的所有具有屈光率透鏡間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總和; ALT為光學透鏡組10的所有具有屈光率透鏡在光軸I上的厚度總和; TL為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光軸I上的距離; TTL為由出光側數來第一片透鏡的出光面至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在光軸I上的距離; BFL為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到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在光軸I上的距離; HFOV為半視場角(標記為ω,如圖1A所繪示),為光學透鏡組10最大半出光角度; Fno為光圈值,根據光的可逆性原理為光學透鏡組10發出光束的有效孔徑計算而得的光圈值,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也就是將光圈2視為入射光瞳所計算而得的光圈值; LCR(Light circle radius)為發光圓半徑(標記為LCR,如圖1B所繪示),為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之最小外接圓之半徑;及 EFL為光學透鏡組10的系統焦距。 另外,再定義: f1為第一透鏡3的焦距; f2為第二透鏡4的焦距; f3為第三透鏡5的焦距; f4為第四透鏡6的焦距; n1為第一透鏡3的折射率; n2為第二透鏡4的折射率; n3為第三透鏡5的折射率; n4為第四透鏡6的折射率; V1為第一透鏡3的阿貝係數; V2為第二透鏡4的阿貝係數; V3為第三透鏡5的阿貝係數;及 V4為第四透鏡6的阿貝係數。
再配合參閱圖8A至圖8D,圖8A的圖式說明第一實施例當其光瞳半徑(Pupil Radius)為0.7836毫米時,且當其波長為930 nm、940 nm及950 nm時在發光面100a的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圖8B與圖8C的圖式則分別說明第一實施例當其波長為930 nm、940 nm及950 nm時在發光面100a上有關弧矢(Sagittal)方向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像差及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場曲像差,圖8D的圖式則說明第一實施例當其波長為930 nm、940 nm及950 nm時在發光面100a上的畸變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本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8A中,每一種波長所成的曲線皆很靠近並向中間靠近,說明每一種波長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波長的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10微米的範圍內,故本第一實施例確實明顯改善相同波長的球差,此外,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也相當接近,代表不同波長光線的成像位置已相當集中,因而使色像差也獲得明顯改善。
在圖8B與圖8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10微米內,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能有效消除像差。而圖8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3.5%的範圍內,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已符合光學透鏡組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2.738毫米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故本第一實施例能在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之條件下,能夠縮短光學透鏡組的長度。
圖11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12A至圖12D為第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11,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二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及6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一透鏡3的入光面3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21。第二透鏡4的出光面4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12。第二透鏡4的入光面4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23。第三透鏡5的出光面5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3。此外,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所發出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小於5°。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11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13所示,且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785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906°,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2.845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471毫米。
如圖14所示,則為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5、圖76所示。
本第二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6128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12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2.8微米的範圍內。在圖12B與圖12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4.5微米內。而圖12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二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3.5%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二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的半視場角。第二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第二實施例的場曲小於第一實施例的場曲。
圖15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16A至圖16D為第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15,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三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及6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三透鏡5的入光面5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1。此外,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所發出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15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17所示,且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738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900°,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2.796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496毫米。
如圖18所示,則為第三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5、圖76所示。
本第三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6023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16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3.0微米的範圍內。在圖16B與圖16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4.5微米內。而圖16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三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3.9%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三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像差。第三實施例的場曲小於第一實施例的場曲。
圖19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20A至圖20D為第四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19,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四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及6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三透鏡5的入光面5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3。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19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21所示,且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544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900°,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2.857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467毫米。
如圖22所示,則為第四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四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5、圖76所示。
本第四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5596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20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3.0微米的範圍內。在圖20B與圖20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3.5微米內。而圖20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四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5%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四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像差。第四實施例的場曲小於第一實施例的場曲。
圖23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24A至圖24D為第五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五,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五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及6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三透鏡5的入光面5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1。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23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五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25所示,且第五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616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893°,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2.940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476毫米。
如圖26所示,則為第五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五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5、圖76所示。
本第五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5756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24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3.3微米的範圍內。在圖24B與圖24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4.0微米內。而圖24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五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4.5%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五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像差。第五實施例的場曲小於第一實施例的場曲。
圖27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28A至圖28D為第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27,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六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及6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二透鏡4的出光面4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12。第三透鏡5入光面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1。第四透鏡6的出光面61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13。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27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六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29所示,且第六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3.022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895°,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2.861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587毫米。
如圖30所示,則為第六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5、圖76所示。
本第六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6648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28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5.5微米的範圍內。在圖28B與圖28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25微米內。而圖28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六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2%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六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像差。
圖31為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32A至圖32D為第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31,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七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及6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二透鏡4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鏡3的入光面32為球面。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31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七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3所示,且第七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696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10.490°,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2.697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500毫米。
如圖34所示,則為第七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7、圖78所示,在圖77中各參數的單位為毫米(mm)。
本第七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5932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32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6.0微米的範圍內。在圖32B與圖32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18微米內。而圖32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七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045%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七實施例的系統長度比第一實施例的系統長度短。第七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的半視場角。第七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像差。
圖35為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36A至圖36D為第八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35,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八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及6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三透鏡5的入光面52為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1。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35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八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7所示,且第八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883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898°,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3.039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525毫米。
如圖38所示,則為第八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八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7、圖78所示。
本第八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6343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36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3微米的範圍內。在圖36B與圖36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4.0微米內。而圖36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八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4.5%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八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像差。第八實施例的場曲小於第一實施例的場曲。
圖39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40A至圖40D為第九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42,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九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從出光側至入光側沿光學透鏡組10的光軸I依序包括光圈2、一第五透鏡7、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及第四透鏡6。當多個近紅外光由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光而進入光學透鏡組10,多個近紅外光並依序第四透鏡6、第三透鏡5、第二透鏡4、第一透鏡3、第五透鏡7以及光圈2後產生多個光束,並出光於光學透鏡組10。
第五透鏡7、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及第四透鏡6都各自具有一朝向出光側且使多個近紅外光通過之出光面71、31、41、51、61及一朝向入光側且使多個近紅外光通過之入光面72、32、42、52、62。
第五透鏡7設置於第一透鏡3前。第五透鏡7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鏡7的出光面7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7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713。第五透鏡7的入光面7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722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724。第五透鏡7的出光面71以及入光面72皆為非球面。第五透鏡7為塑膠材質所製成。
第一透鏡3的入光面32為球面。
第四透鏡6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22。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39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九實施例的其他詳細光學數據如圖41所示,且第九實施例的整體系統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 EFL)為3.930 mm,半視場角(half field of view, HFOV)為7.694∘,光圈值(F-number, Fno)為2.273,其系統長度為2.948 mm,發光圓半徑為0.500 mm。其中,系統長度是指由第五透鏡7的出光面71到發光面100在光軸I上的距離。
此外,在第九實施例中,第五透鏡7、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及第四透鏡6的出光面71、31、41、51、61及入光面72、42、52、62共計九個面均是非球面,而這些非球面是依公式(1)定義,於此不再贅述。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到第五透鏡7的入光面7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42所示。其中,圖42中欄位編號表示其為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的非球面係數,其它欄位依此類推。
另外,第九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7以及圖78所示。 本第九實施例中提到的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以及第四透鏡6中的參數定義大致類似於本發明說明書段落0029段所提到的參數定義,其差異在於: T5為第五透鏡7在光軸I上的厚度; G51為第五透鏡7到第一透鏡3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 f5為第五透鏡7的焦距; n5為第五透鏡7的折射率;及 υ5為第五透鏡7的阿貝係數。
再配合參閱圖40A至圖40D,圖40A的圖式說明第一實施例當其光瞳半徑(Pupil Radius)為0.7836毫米時,且當其波長為930 nm、940 nm及950 nm時在發光面100a的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圖40B與圖40C的圖式則分別說明第一實施例當其波長為930 nm、940 nm及950 nm時在發光面100a上有關弧矢(Sagittal)方向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像差及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場曲像差,圖40D的圖式則說明第一實施例當其波長為930 nm、940 nm及950 nm時在發光面100a上的畸變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本第九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40A中,每一種波長所成的曲線皆很靠近並向中間靠近,說明每一種波長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波長的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58微米的範圍內,故本第九實施例確實明顯改善相同波長的球差,此外,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也相當接近,代表不同波長光線的成像位置已相當集中,因而使色像差也獲得明顯改善。
在圖40B與圖40C的二個場曲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60微米內,說明本第九實施例的光學系統能有效消除場曲像差。而圖40D的畸變圖式則顯示本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8.0%的範圍內,說明本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已符合光學透鏡組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第九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透鏡組,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2.948 mm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故本第九實施例能在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之條件下,能夠縮短光學透鏡組的長度。
圖43為本發明的第十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44A至圖44D為第十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43,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十實施例,其與第九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及7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二透鏡4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鏡5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鏡5的入光面5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1。第四透鏡6的出光面61為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13。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24。此外,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所發出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43中省略部分與第九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十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45所示,且第十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825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863°,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3.881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500毫米。
如圖46所示,則為第十實施例的第五透鏡7的出光面7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十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7、圖78所示。
本第十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6215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44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3.0微米的範圍內。在圖44B與圖44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12微米內。而圖44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十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4%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十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九實施例的半視場角。第十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縱向像差。第十實施例的場曲小於第九實施例的場曲。第十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圖47為本發明的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48A至圖48D為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47,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十一實施例,其與第九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及7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四透鏡6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鏡5的入光面5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3。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21。此外,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所發出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47中省略部分與第九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49所示,且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672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942°,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2.814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500毫米。
如圖50所示,則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第五透鏡7的出光面7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7、圖78所示。
本第十一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5879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48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1.6微米的範圍內。在圖48B與圖48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3.0微米內。而圖48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十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6.0%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十一實施例的系統長度比第九實施例的系統長度短。第十一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九實施例的半視場角。第十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縱向像差。第十一實施例的場曲小於第九實施例的場曲。第十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圖51為本發明的第十二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52A至圖52D為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51,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十二實施例,其與第九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及7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21。此外,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所發出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51中省略部分與第九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十二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53所示,且第十二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899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943°,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3.113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500毫米。
如圖54所示,則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第五透鏡7的出光面7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7、圖78所示。
本第十二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6377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52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25微米的範圍內。在圖52B與圖52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30.0微米內。而圖52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十二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4%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十二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九實施例的半視場角。第十二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縱向像差。第十二實施例的場曲小於第九實施例的場曲。第十二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圖55為本發明的第十三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56A至圖56D為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55,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十三實施例,其與第九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及7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五透鏡7具有負屈光率。第二透鏡4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鏡6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21。此外,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所發出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55中省略部分與第九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十三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57所示,且第十三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797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939°,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2.748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500毫米。
如圖58所示,則為第十三實施例的第五透鏡7的出光面7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9、圖80所示,在圖79中各參數的單位為毫米(mm)。
本第十三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6154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56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2.5微米的範圍內。在圖56B與圖56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5.0微米內。而圖56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十三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0%的範圍內。
圖59為本發明的第十四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60A至圖60D為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59,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十四實施例,其與第九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及7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二透鏡4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21。此外,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所發出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59中省略部分與第九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十四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61所示,且第十四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765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941°,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3.157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500毫米。
如圖62所示,則為第十四實施例的第五透鏡7的出光面7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9、圖80所示。
本第十四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6083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60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1.5微米的範圍內。在圖60B與圖60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3.0微米內。而圖60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十四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5%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十四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九實施例的半視場角。第十四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縱向像差。第十四實施例的場曲小於第九實施例的場曲。第十四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圖63為本發明的第十五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64A至圖64D為第十五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63,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十五實施例,其與第九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及7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四透鏡6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4的入光面42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23。第三透鏡5的入光面5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3。第四透鏡6的出光面6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13。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24。此外,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所發出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63中省略部分與第九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十五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65所示,且第十五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754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941°,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3.433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500毫米。
如圖66所示,則為第十五實施例的第五透鏡7的出光面7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十五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9、圖80所示。
本第十五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6058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64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4.5微米的範圍內。在圖64B與圖64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5.0微米內。而圖64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十五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3.0%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十五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九實施例的半視場角。第十五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縱向像差。第十五實施例的場曲小於第九實施例的場曲。第十五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圖67為本發明的第十六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68A至圖68D為第十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67,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十六實施例,其與第九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及7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四透鏡6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鏡3的入光面3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2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23。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21。第一透鏡3為塑膠材質所製成。第五透鏡7的材料為折射率大於1.8的玻璃。此外,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所發出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67中省略部分與第九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十六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69所示,且第十六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700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10.491°,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3.110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500毫米。
如圖70所示,則為第十六實施例的第五透鏡7的出光面7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十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9、圖80所示。
本第十六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5939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68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4.5微米的範圍內。在圖68B與圖68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25微米內。而圖68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十六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03%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十六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九實施例的半視場角。第十六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縱向像差。第十六實施例的場曲小於第九實施例的場曲。第十六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圖71為本發明的第十七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而圖72A至圖72D為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71,本發明光學透鏡組10的一第十七實施例,其與第九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及7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另外,第二透鏡4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鏡5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鏡5的入光面5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3。第四透鏡6的出光面6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1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13。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24。此外,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所發出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71中省略部分與第九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的發光面100a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的出射方向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
第十七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73所示,且第十七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的整體系統焦距為2.742毫米,半視場角(HFOV)為9.937°,光圈值(Fno)為2.273,系統長度為3.978毫米,發光圓半徑則為0.500毫米。
如圖74所示,則為第十七實施例的第五透鏡7的出光面71到第四透鏡6的入光面6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79、圖80所示。
本第十七實施例在其光瞳半徑為0.6032毫米時的縱向球差圖示圖72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2.0微米的範圍內。在圖72B與圖72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4.5微米內。而圖72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十七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3.5%的範圍內。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十七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九實施例的半視場角。第十七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縱向像差。第十七實施例的場曲小於第九實施例的場曲。第十七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小於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對於符合EFL/ALT≦2.500條件式,至少其中之一的目的是為使系統焦距與光學各參數維持一適當值,避免任一參數過大而不利於該光學透鏡組10整體之像差的修正,或是避免任一參數過小而影響組裝或是提高製造上之困難度,較佳的限制為1.200≦EFL/ALT≦2.500。
對於符合(G23+G34+T4)/(T2+T3)≦3.800、 (T1+G23+G34+T4)/(T2+T3)≦4.000、(LCR+T1)/(T3+T4)≦1.900、 (AAG+BFL)/(T2+T4)≦1.800、LCR/T2≦2.500、TTL/(T2+T3)≦7.400、TTL/(T2+T3)≦7.400、TL/ALT≦1.900、 (T1+G23)/(G12+G34)≦3.500、(T1+G23)/T2≦3.000、 (T1+G34)/(G12+T2)≦2.500、(T1+G34)/T2≦3.500、 (T1+T4)/(G12+T3)≦3.500、(T1+T4)/T2≦3.600、(T1+T4)/T3≦4.500、(G34+T4)/(T1+G12)≦2.500、(G34+T4)/T2≦3.500條件式,其較佳地限制為1.200≦(G23+G34+T4)/(T2+T3)≦3.800、1.800≦(T1+G23+G34+T4)/(T2+T3)≦4.000、0.600≦(LCR+T1)/(T3+T4)≦1.900、0.700≦(AAG+BFL)/(T2+T4)≦1.800、0.900≦LCR/T2≦2.500、3.000≦TTL/(T2+T3)≦7.400、3.000≦TTL/(T2+T3)≦7.400、1.100≦TL/ALT≦1.900、0.700≦(T1+G23)/(G12+G34)≦3.500、1.700≦(T1+G23)/T2≦3.000、0.700≦(T1+G34)/(G12+T2)≦2.500、1.300≦(T1+G34)/T2≦3.500、1.300≦(T1+T4)/(G12+T3)≦3.500、1.700≦(T1+T4)/T2≦3.600、1.700≦(T1+T4)/T3≦4.500、0.900≦(G34+T4)/(T1+G12)≦2.500、1.200≦(G34+T4)/T2≦3.500,至少其中之一的目的為使各透鏡的厚度與間隔維持一適當值,避免任一參數過大而不利於該光學透鏡組10整體之薄型化,或是避免任一參數過小而影響組裝或是提高製造上之困難度。
此外另可選擇實施例參數之任意組合關係增加鏡頭限制,以利於本發明相同架構的光學透鏡組的設計。
有鑑於光學系統設計的不可預測性,在本發明的架構之下,符合上述條件式能較佳地使本發明光學透鏡組長度縮短、可用光圈增大、光學品質提升,或組裝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術的缺點。
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關係式,亦可任意選擇性地合併不等數量施用於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並不限於此。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前述關係式之外,亦可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細部結構,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或解析度的控制,舉例來說,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上可選擇性地額外形成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11。須注意的是,此些細節需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10可至少獲致下述的功效及優點:
一、本發明各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像散像差、畸變皆符合使用規範。另外,930 nm、940 nm、950 nm三種代表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皆獲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變抑制能力。進一步參閱成像品質數據,930 nm、940 nm、950 nm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亦相當接近,顯示本發明在各種狀態下對不同波長光線的集中性佳而具有優良的色散抑制能力。
二、第一透鏡3具有正屈光率,並且搭配第一透鏡3的出光面31的圓周附近區域為凸面部313與入光面32的圓周附近區域為凹面部324、第二透鏡4的出光面41的圓周附近區域為凸面部413有利於降低光束散開的程度。
三、搭配第四透鏡4的入光面41的圓周附近區域為凸面部413有利於藉著四片透鏡在降低球差與畸變的前提下縮短系統長度(TTL)。
四、當在TTL≦6mm限制下,有利於提高良率,應用較大型的可攜式電子產品。較佳的限制為小於4mm以下,有利於應用較小型的可攜式電子產品。
五、HFOV≦20°有利於將畸變降到更低。若滿足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所發出之近紅外光之主光線CF與發光面100a的法線方向D的夾角小於5°的條件可降低光束散開的程度,以提升3D感測效果。
六、當滿足V1+V2+V3+V4≦141.0或2.550≦(n1+n2+n3+n4)-4條件式配合面形限制有利於採用高折射率的材料使得輸出光束不容易隨著距離而散開或者使得散開的程度達到最小並且減少系統長度,較佳的限制為60.0≦V1+V2+V3+V4≦120.0或2.550≦(n1+n2+n3+n4)-4≦3.500。
七、在本發明中的光學透鏡組10中的其中一片透鏡材料為折射率大於1.8的玻璃有利於在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15發熱環境中維持一定的光學品質,降低溫度對於光學品質的影響,較佳的玻璃材料配置為離光圈2較近具有屈光率的第一透鏡3或第五透鏡7。
本發明的各個實施例所揭露之光學參數的組合比例關係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內的數值範圍皆可據以實施。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光學透鏡組
15‧‧‧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
15a‧‧‧近紅外光光源
100a‧‧‧出光面
2‧‧‧光圈
3‧‧‧第一透鏡
4‧‧‧第二透鏡
5‧‧‧第三透鏡
6‧‧‧第四透鏡
7‧‧‧第五透鏡
31、41、51、61、71‧‧‧出光面
311、313、321、323、411、413、421、423、511、513、521、523、611、613、621、623、711、713‧‧‧凸面部
322、324、412、422、424、512、514、522、524、612、614、622、624、722、724‧‧‧凹面部
32、42、52、62、72‧‧‧入光面
I‧‧‧光軸
A‧‧‧光軸附近區域
C‧‧‧圓周附近區域
CF‧‧‧近紅外光的主光線
D‧‧‧法線方向
E‧‧‧延伸部
Lc‧‧‧主光線
Lm‧‧‧邊緣光線
M、R‧‧‧點
圖1A是一示意圖,說明本發明的光學透鏡組應用於3D感測發射端鏡頭的示意圖。 圖1B是圖1A中的多光源結構光產生單元的一實施例的前視圖。 圖2是一示意圖,說明一透鏡的面型結構。 圖3是一示意圖,說明一透鏡的面型凹凸結構及光線焦點。 圖4是一示意圖,說明一範例一的透鏡的面型結構。 圖5是一示意圖,說明一範例二的透鏡的面型結構。 圖6是一示意圖,說明一範例三的透鏡的面型結構。 圖7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8A至圖8D為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9示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10示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11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12A至圖12D為第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13示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14示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15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16A至圖16D為第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17示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18示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19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20A至圖20D為第四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21示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22示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23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24A至圖24D為第五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25示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26示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27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28A至圖28D為第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29示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30示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31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32A至圖32D為第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33示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34示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35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36A至圖36D為第八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37示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38示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39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40A至圖40D為第九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41示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42示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43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44A至圖44D為第十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45示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46示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47為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48A至圖48D為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49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50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51為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52A至圖52D為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53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54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55為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56A至圖56D為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57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58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59為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60A至圖60D為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61示出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62示出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63為本發明之第十五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64A至圖64D為第十五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65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五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66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五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67為本發明之第十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68A至圖68D為第十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69示出本發明之第十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70示出本發明之第十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71為本發明之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示意圖。 圖72A至圖72D為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73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74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非球面參數。 圖75以及圖76示出本發明之第一至第六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各重要參數及其關係式的數值。 圖77以及圖78示出本發明之第七至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各重要參數及其關係式的數值。 圖79以及圖80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三至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組的各重要參數及其關係式的數值。

Claims (20)

  1. 一種光學透鏡組,用於由一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所發出之多個近紅外光經該光學透鏡組產生多個光束,朝向該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的方向為一入光側,且相對的另一側為一出光側,該光學透鏡組從該出光側至該入光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及該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該出光側的一出光面及朝向該入光側的一入光面;其中,該第一透鏡是從該入光側至該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四個透鏡;該第二透鏡是從該入光側至該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三個透鏡;該第三透鏡是從該入光側至該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二個透鏡;該第四透鏡是從該入光側至該出光側算起具有屈光率的第一個透鏡,該光學透鏡組符合:TTL≦6毫米,其中,TTL為由該出光側數來第一片透鏡的該出光面至該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在該光軸上的距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HFOV≦20°;以及從該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的一發光面出射的近紅外光之主光線的出射方向與該發光面的法線方向的夾角小於5°,其中,HFOV為該光學透鏡組的半視場角。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V1+V2+V3+V4≦141以及2.550≦(n1+n2+n3+n4)-4≦3.500,其中,V1為該第一透鏡的阿貝係數,V2為該第二透鏡的阿貝係數,V3為該第三透鏡的阿貝係數,V4為該第四透鏡的阿貝係數,n1為該第一透鏡的折射率,n2為該第二透鏡的折射率,n3為該第三透鏡的折射率,且n4為該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EFL/ALT≦2.500,其中,EFL為該光學透鏡組的系統焦距,且ALT為該光學透鏡組的所有具有屈光率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總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G23+G34+T4)/(T2+T3)≦3.800,其中,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23為該第二透鏡到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T1+G23+G34+T4)/(T2+T3)≦4.00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23為該第二透鏡到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LCR+T1)/(T3+T4)≦1.90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LCR為該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的發光面之最小外接圓之半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AAG+BFL)/(T2+T4)≦1.800,其中,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AAG為該光學透鏡組的所有具有屈光率透鏡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總和,且BFL為該第四透鏡的該入光面到該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在該光軸上的距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LCR/T2≦2.500,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LCR為該多光源之結構光產生單元的發光面之最小外接圓之半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TTL/(T2+T3)≦7.400,其中,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TL/ALT≦1.900,TL為該第一透鏡的該出光面到該第四透鏡的該入光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且ALT為該光學透鏡組的所有具有屈光率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總和。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T1+G23)/(G12+G34)≦3.50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12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23為該第二透鏡到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T1+G23)/T2≦3.000,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G23為該第二透鏡到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T1+G34)/(G12+T2)≦2.500,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12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T1+G34)/T2≦3.50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T1+T4)/(G12+T3)≦3.50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G12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T1+T4)/T2≦3.60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T1+T4)/T3≦4.50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G34+T4)/(T1+G12)≦2.50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12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更符合:(G34+T4)/T2≦3.500,其中,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TW106139425A 2017-11-03 2017-11-15 光學透鏡組 TWI6644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201711071718.X 2017-11-03
CN201711071718.XA CN108107549B (zh) 2017-11-03 2017-11-03 光学透镜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3798A TW201823798A (zh) 2018-07-01
TWI664442B true TWI664442B (zh) 2019-07-01

Family

ID=62206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9425A TWI664442B (zh) 2017-11-03 2017-11-15 光學透鏡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976518B2 (zh)
CN (2) CN108107549B (zh)
TW (1) TWI6644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68791B1 (en) * 2014-05-23 2022-03-08 Vista Outdoor Operations Llc Handgun cartridge with shear groove bullet
CN113189746B (zh) 2017-12-08 2022-09-0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US11137573B2 (en) * 2017-12-13 2021-10-05 Zhejiang Sunny Optical Co., Ltd. Projection lens assembly
TWI725283B (zh) * 2018-01-22 2021-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TWI652520B (zh) 2018-03-02 2019-03-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US10459194B2 (en) * 2018-03-26 2019-10-29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Four-piece infrared single wavelength projection lens system
EP3564734A1 (en) * 2018-05-02 2019-11-06 Cern An optical system for producing a structured beam
TWI674434B (zh) 2018-06-15 2019-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光學鏡片組及電子裝置
TWI706182B (zh) 2018-07-12 2020-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74449B (zh) 2018-09-26 2019-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9856900B (zh) * 2018-11-27 2021-05-1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组
CN109324392B (zh) * 2018-12-11 2021-07-16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中短波宽波段红外光学系统及遥感光学设备
TWI674430B (zh) * 2019-01-29 2019-10-11 中國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三)
CN113311563B (zh) * 2020-02-27 2024-02-06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TWI710794B (zh) 2020-03-30 2020-1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7172B (zh) 2020-07-29 2020-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242472A (zh) * 2021-04-26 2022-11-0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CN116009220B (zh) * 2023-03-24 2023-07-25 联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2923A (zh) * 2011-04-19 2014-01-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投影镜头和使用该投影镜头的投影型显示设备
WO2015008437A1 (ja) * 2013-07-19 2015-01-22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US20150370039A1 (en) * 2014-06-23 2015-12-24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Near-infrared lens for cameras in mobile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68021B1 (en) * 2006-06-15 2008-09-17 Fujinon Corporation Compact imaging lens having four single lenses
JP4947423B2 (ja) * 2007-08-29 2012-06-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472825B (zh) * 2013-11-13 2015-02-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US10310275B2 (en) * 2015-09-07 2019-06-04 Everready Precision Ind. Corp. Optical apparatus
CN105607233B (zh) * 2016-03-23 2018-09-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远镜头
CN106997603B (zh) * 2017-05-19 2020-04-17 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vcsel阵列光源的深度相机
TWI634360B (zh) * 2017-09-29 2018-09-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2923A (zh) * 2011-04-19 2014-01-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投影镜头和使用该投影镜头的投影型显示设备
WO2015008437A1 (ja) * 2013-07-19 2015-01-22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US20150370039A1 (en) * 2014-06-23 2015-12-24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Near-infrared lens for cameras in mobile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3798A (zh) 2018-07-01
US20190137734A1 (en) 2019-05-09
CN115793192A (zh) 2023-03-14
CN108107549A (zh) 2018-06-01
CN108107549B (zh) 2022-12-13
US11768351B2 (en) 2023-09-26
US20210247591A1 (en) 2021-08-12
US10976518B2 (en) 2021-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4442B (zh) 光學透鏡組
TWI664437B (zh) 光學透鏡組
TWI647506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55088B (zh) 光學透鏡組
TWI718448B (zh) 光學透鏡組
TWI788712B (zh) 光學透鏡組
TWI763075B (zh) 光學透鏡組
TWI759897B (zh) 光學透鏡組
TW202436941A (zh) 光學透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