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6160B - 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6160B
TWI646160B TW107110330A TW107110330A TWI646160B TW I646160 B TWI646160 B TW I646160B TW 107110330 A TW107110330 A TW 107110330A TW 107110330 A TW107110330 A TW 107110330A TW I646160 B TWI646160 B TW I6461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parts
template
mixed liquid
anticorrosive co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0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0605A (zh
Inventor
陳志勇
康元騰
王振乾
義銘 鄭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成功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成功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成功大學
Priority to TW1071103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4616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6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616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40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0605A/zh

Links

Landscapes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Abstract

一種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包含步驟:混合1.5至4重量份的苯胺單體、0.5至2重量份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0.5至20重量份的酸液及159至197重量份的液態水,以形成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0至30℃下加入0.5至15重量份的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葉片狀、樹枝狀或花狀的多個微結構模板;混合0.005至0.015重量份的該微結構模板、0.5至2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1.5至12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85.2至197.5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第二混合液體;以及加入0.5至0.8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二混合液體中,以製得一防蝕塗料。

Description

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塗料的製造方法,特別是關於一種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
防蝕塗料應用於塗布在各種產品的表面上,以避免產品本身受到外界環境的侵蝕,而導致產品本身的損害。對一般的防蝕塗料而言,主要是加入環氧樹脂作為防蝕層。然而,這種防蝕層的防蝕效果仍有待加強。另一方面,環氧樹脂除了作為防蝕層之外,不具其他額外效果。
故,有必要提供一種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以解決習用技術所存在的問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係利用不具導電性(或低導電性)的苯胺寡聚物作為具有特定形狀的微結構模板,並使具導電性的聚苯胺形成於材質為苯胺寡聚物的微結構模板上,以使聚苯胺形成於相同材質(皆為苯胺)的微結構模板,進而使防蝕塗料具有較佳的防蝕效果。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係利用具有特定形狀的微結構模板以提升防蝕塗料的阻氣性或防蝕效果。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包含步驟:提供多個微結構模板,包含步驟:混合1.5至4重量份的苯胺單體、0.5至2重量份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0.5至20重量份的酸液及159至197重量份的液態水, 以形成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攝氏0至30度下加入0.5至15重量份的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微結構模板係呈葉片狀、樹枝狀或花狀;混合0.005至0.015重量份的該微結構模板、0.5至2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1.5至12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85.2至197.5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第二混合液體;以及加入0.5至0.8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二混合液體中,以製得一防蝕塗料。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起始劑包含過硫酸銨及過氧化氫中的至少一種。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酸液包含鹽酸、硫酸及硝酸中的至少一種。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在提供該微結構模板的步驟中,包含步驟:混合1.5至4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0.5至1重量份的該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0.5至2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92至197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該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攝氏0至20度下加入0.5至1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呈葉片狀的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起始劑係過硫酸銨。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在提供該微結構模板的步驟中,包含步驟:混合1.5至2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0.5至1重量份的該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10至20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62至185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該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攝氏20至30度下加入3至15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呈樹枝狀的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起始劑係過氧化氫。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在提供該微結構模板的步驟中,包含步驟:混合3.5至4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1至2重量份的該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0.5至3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90至194.5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該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 攝氏0度下加入0.5至1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呈花狀的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起始劑係過硫酸銨。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在形成該微結構模板後,更包含一分離步驟以分離出該微結構模板。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在形成該防蝕塗料後,更包含一分離步驟以分離出該防蝕塗料。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更包含加入環氧樹脂於該防蝕塗料中。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形成該微結構模板的步驟中更包含加入該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達20至28小時,以形成該微結構模板。
10‧‧‧方法
11~13‧‧‧步驟
51‧‧‧微結構模板
52‧‧‧聚苯胺
第1圖: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之流程示意圖。
第2A至2C圖:實施例1的各樣態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第2D至2F圖:實施例2的各樣態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第2G圖:實施例3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第3A至3C圖:實施例4的各樣態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第3D圖:實施例5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第3E圖:實施例6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第4A至4C圖:實施例7的各樣態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第5A至5D圖:實施例8的各樣態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第5E至5G圖:實施例9的各樣態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第5H至5J圖:實施例10的各樣態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第6圖:實施例11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第7圖:實施例12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為了讓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能更 明顯易懂,下文將特舉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再者,本發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頂、底、前、後、左、右、內、外、側面、周圍、中央、水平、橫向、垂直、縱向、軸向、徑向、最上層或最下層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以說明及理解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請參照第1圖所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10主要包含下列步驟11至13:提供多個微結構模板,包含步驟:混合1.5至4重量份的苯胺單體、0.5至2重量份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0.5至20重量份的酸液及159至197重量份的液態水,以形成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攝氏0至30度下加入0.5至15重量份的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微結構模板係呈葉片狀、樹枝狀或花狀(步驟11);混合0.005至0.015重量份的該微結構模板、0.5至2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1.5至12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85.2至197.5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第二混合液體(步驟12);以及加入0.5至0.8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二混合液體中,以製得一防蝕塗料。本發明將於下文詳細說明實施例之上述各步驟的實施細節及其原理。
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10首先係步驟11:提供多個微結構模板,包含步驟:混合1.5至4重量份的苯胺單體、0.5至2重量份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的嵌段共聚物(polyoxyethylene-polyoxypropylene-polyoxyethylene triblock copolymer)、0.5至20重量份的酸液及159至197重量份的液態水,以形成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攝氏0至30度下加入0.5至15重量份的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微結構模板係呈葉片狀、樹枝狀或花狀。在本步驟11中,該微結構模板主要是由不導電(或低導電性)的苯胺寡聚物所構成。根據不同的製作參數可製得呈不同形狀的微結構模板。具體而言,本發 明所製得的微結構模板可包含呈不同形狀的多個微結構(尺寸約在1至50微米之間),這些微結構由於是寡聚物,所以不具導電性(或是低導電性)。一般而言,此微結構模板由於導電性欠佳,故微結構模板本身不具防蝕效果。
在一實施例中,該起始劑可包含過硫酸銨(APS)及過氧化氫(H2O2)中的至少一種。該起始劑主要作為苯胺單體的氧化劑,以形成苯胺寡聚物。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酸液可包含鹽酸、硫酸及硝酸中的至少一種。在又一實施例中,在形成該微結構模板後,更包含一分離步驟以分離出該微結構模板,例如透過一市售的離心機以分離出固態的微結構模板。在另一實施例中,形成該微結構模板的步驟中更包含加入該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達20至28小時,以形成該微結構模板。在一具體範例中,例如可以是21小時、22小時、23小時、24小時、25小時、26小時或27小時。
在一實施例中,在提供該微結構模板的步驟中,包含步驟:混合1.5至4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0.5至1重量份的該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0.5至2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92至197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該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攝氏0至20度下加入0.5至1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呈葉片狀的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起始劑係過硫酸銨。
在一實施例中,在提供該微結構模板的步驟中,包含步驟:混合1.5至2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0.5至1重量份的該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10至20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62至185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該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攝氏20至30度下加入3至15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呈樹枝狀的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起始劑係過氧化氫。
在一實施例中,在提供該微結構模板的步驟中,包含步驟:混合3.5至4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1至2重量份的該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0.5至3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90至 194.5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該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攝氏0度下加入0.5至1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呈花狀的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起始劑係過硫酸銨。
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10接著係步驟12:混合0.005至0.015重量份的該微結構模板、0.5至2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1.5至12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85.2至197.5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第二混合液體。在本步驟12中,主要是將步驟11的微結構模板與其他反應物進行混合。
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10最後係步驟13:加入0.5至0.8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二混合液體中,以製得一防蝕塗料。在本步驟13中,主要是透過加入該起始劑以使苯胺單體聚合為具導電性的聚苯胺,並形成(或覆蓋)於該微結構模板上,以形成防蝕塗料。在一實施例中,可加入環氧樹脂於該防蝕塗料中,以強化防蝕效果。在另一實施例中,在形成該微結構模板後,更包含一分離步驟以分離出該防蝕塗料,例如透過一市售的離心機以分離出該防蝕塗料。
以下將提出數個實施例及分析結果,以證明本發明實施例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確實可提高防蝕效果以及阻氣性。
實施例1
葉片狀的微結構模板的製作方法可參考下述,將不同的酸液(0.84毫升的37wt%鹽酸、0.61毫升的68wt%硝酸或0.54毫升的37wt%硫酸)混合於3.73克的苯胺單體、0.8克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luronic®-F127)中,並加液態水至200毫升,之後在攝氏0至20度下加入0.68克的過硫酸銨反應達約24小時,即可獲得微結構模板。將該微結構模板取出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可獲得如第2A至2C圖的照片,其中第2A圖係使用鹽酸、第2B圖係使用硝酸以及第2C圖係使用硫酸。
實施例2
另一種葉片狀的微結構模板的製作方法可使用不同 濃度的酸液,請參考下述。將不同濃度的鹽酸(0.5毫升、1.18毫升或1.51毫升的37wt%鹽酸)混合於3.73克的苯胺單體、0.8克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luronic®-F127),並加液態水至200毫升,之後在攝氏0至20度下加入0.68克的過硫酸銨反應達約24小時,即可獲得微結構模板。將該微結構模板取出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可獲得如第2D至2F圖的照片,其中第2D圖使用0.5毫升的37wt%鹽酸、第2E圖使用1.11毫升的37wt%鹽酸及第2F圖使用1.51毫升的37wt%鹽酸。
實施例3
另一種葉片狀的微結構模板的製作方法可使用較低濃度(或較低重量份)的苯胺,請參考下述。將0.84毫升的37wt%鹽酸混合於1.86克的苯胺單體、0.8克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luronic®-F127)中,並加液態水至200毫升,之後在攝氏0至20度下加入0.68克的過硫酸銨反應達約24小時,即可獲得微結構模板。將該微結構模板取出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可獲得如第2G圖的照片。
實施例4
一種樹枝狀的微結構模板的製作方法可使用不同濃度(不同重量)的過氫化氧,請參考下述。將不同重量的過氫化氧(4.1克、6.8克或13.6克的50wt%過氫化氧)混合於1.86克的苯胺單體、0.8克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luronic®-F127)以及16.8毫升的37wt%鹽酸,並加液態水至200毫升,之後在攝氏20至30度下加入0.68克的過硫酸銨反應達約24小時,即可獲得微結構模板。將該微結構模板取出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可獲得如第3A至3C圖的照片,其中第3A圖係使用4.1克的過氫化氧、第3B圖係使用6.8克的過氫化氧以及第3C圖係使用13.6克的過氫化氧。
實施例5
另一種樹枝狀的微結構模板的製作方法可使用較高濃度(或較高重量)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請參考下述。 將6.8克的50wt%過氫化氧混合於1.86克的苯胺單體、1.6克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luronic®-F127)以及16.8毫升的37wt%鹽酸,並加液態水至200毫升,之後在攝氏20至30度下加入0.68克的過硫酸銨反應達約24小時,即可獲得微結構模板。將該微結構模板取出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可獲得如第3D圖的照片。
實施例6
較佳形成樹枝狀的一種樹枝狀的微結構模板的製作方法是,請參考下述。將13.6克的50wt%過氫化氧混合於1.86克的苯胺單體、1.6克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luronic®-F127)以及16.8毫升的37wt%鹽酸,並加液態水至200毫升,之後在攝氏20度下加入0.68克的過硫酸銨反應達約24小時,即可獲得微結構模板。將該微結構模板取出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可獲得如第3E圖的照片。
實施例7
一種花狀的微結構模板的製作方法可使用不同濃度的酸液,請參考下述。將不同濃度的鹽酸(0.84毫升、1.68毫升或2.52毫升的37wt%鹽酸)混合於3.73克的苯胺單體、1.6克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luronic®-F127),並加液態水至200毫升,之後在攝氏0度下加入0.68克的過硫酸銨反應達約24小時,即可獲得微結構模板。將該微結構模板取出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可獲得如第4A至4C圖的照片,其中第4A圖使用0.84毫升的37wt%鹽酸、第4B圖使用1.68毫升的37wt%鹽酸及第4C圖使用2.52毫升的37wt%鹽酸。
實施例8
分別將不同重量(不同濃度)的苯胺單體(0.56克、0.93克、1.3克或1.86克)混合於5.04毫升的37wt%鹽酸、以及實施例1中使用0.84毫升的37wt%鹽酸所製得的微結構模板(使用10.8毫克),並添加液態水至200毫升。之後,在攝氏0度下加入0.68克 的過硫酸銨以形成防蝕塗料。將該防蝕塗料取出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可獲得如第5A至5D圖的照片,其中第5A圖使用0.56克的苯胺單體、第5B圖使用0.93克的苯胺單體、第5C圖使用1.3克的苯胺單體及第5D圖使用1.86克的苯胺單體。
實施例9
分別將不同重量(不同濃度)的實施例1中使用0.84毫升的37wt%鹽酸所製得的葉片狀微結構模板(2.7毫克、5.4毫克及21.6毫克)混合於5.04毫升的37wt%鹽酸以及1.3克的苯胺單體,並添加液態水至200毫升。之後,在攝氏0度下加入0.68克的過硫酸銨以形成防蝕塗料。將該防蝕塗料取出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可獲得如第5E至5G圖的照片,其中第5E圖使用2.7毫克的微結構模板、第5F圖使用5.4毫克的微結構模板及第5G圖使用21.6毫克的微結構模板。
實施例10
分別將不同重量(不同濃度)的鹽酸(1.68毫升、8.4毫升或11.76毫升的37wt%鹽酸)混合於1.3克的苯胺單體、以及實施例1中使用0.84毫升的37wt%鹽酸所製得的微結構模板(使用10.8毫克),並添加液態水至200毫升。之後,在攝氏0度下加入0.68克的過硫酸銨以形成防蝕塗料。將該防蝕塗料取出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可獲得如第5H至5J圖的照片,其中第5H圖使用1.68毫升的37wt%鹽酸、第5I圖使用8.4毫升的37wt%鹽酸及第5J圖使用11.76毫升的37wt%鹽酸。
實施例11
將實施例6所製得的樹枝狀微結構模板(2.7毫克、5.4毫克及21.6毫克)混合於5.04毫升的37wt%鹽酸以及1.3克的苯胺單體,並添加液態水至200毫升。之後,在攝氏0度下加入0.68克的過硫酸銨以形成防蝕塗料。加入0.68克的過硫酸銨以形成防蝕塗料。將該防蝕塗料取出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可獲得如第6圖的照片。
實施例12
將實施例7使用1.68毫升的37wt%鹽酸所製得的花狀微結構模板(10.8毫克)混合於5.04毫升的37wt%鹽酸以及1.3克的苯胺單體,並添加液態水至200毫升。之後,在攝氏0度下加入0.68克的過硫酸銨以形成防蝕塗料。將該防蝕塗料取出並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可獲得如第7圖的照片。
由實施例1至7可知,確實可通過本發明所揭示的方式,以不同參數製得呈葉片狀、樹枝狀或花狀的微結構。由實施例8至11可知,苯胺單體經過反應後形成聚苯胺,並且形成於微結構模板上。更具體而言,例如可參考第5C圖,可看出葉片狀微結構模板51的兩側形成有聚苯胺52。
以下將進行進一步分析,將實施例8至12所製得的防蝕塗料進行導電度與防蝕效果的測試。對於導電度而言,實施例8至10的防蝕塗料(具有葉片狀微結構模板)的導電度平均約2.75S/cm、實施例11的防蝕塗料(具有樹枝狀微結構模板)的導電度平均約3.21S/cm以及實施例12的防蝕塗料(具有花狀微結構模板)的導電度平均約1.27S/cm。對於防蝕效率而言,將環氧樹脂加入實施例8至12中,測試得到實施例8至10的防蝕塗料(具有葉片狀微結構模板)的腐蝕速率為0.105619毫米/年(mm/year),實施例11的防蝕塗料(具有樹枝狀微結構模板)的腐蝕速率約為0.050046毫米/年及實施例12的防蝕塗料(具有花狀微結構模板)的腐蝕速率約為0.115236毫米/年。相對於未添加任何其他物質的環氧樹脂(腐蝕速率約為0.308967毫米/年)而言,實施例8至12確實提升了抗蝕效果。
另一方面,將實施例8至10所製得的防蝕塗料進行阻氣性測試。以純度大於99.9999%的氧氣作為測試氣體並在室溫下進行測試。首先,未塗布任何塗層的市售PET膜的氣體穿透性經測定約為12.415立方公分/平方米.日(cm3/m2.Day),而塗布有100微米與300微米厚度的環氧樹脂的市售PET膜的氣體穿透 性經測定分別約為8.534立方公分/平方米.日與6.573立方公分/平方米.日。然而,若是在上述的100微米與300微米厚度的環氧樹脂中加入1wt%的實施例8至10所製得的防蝕塗料,則氣體穿透性可分別下降至7.644立方公分/平方米.日與4.79立方公分/平方米.日。由上可知,實施例8至10所製得的防蝕塗料確實可增加阻氣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其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更動與修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10)

  1. 一種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包含步驟:提供多個微結構模板,包含步驟:混合1.5至4重量份的苯胺單體、0.5至2重量份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0.5至20重量份的酸液及159至197重量份的液態水,以形成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攝氏0至30度下加入0.5至15重量份的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微結構模板係呈葉片狀、樹枝狀或花狀;混合0.005至0.015重量份的該微結構模板、0.5至2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1.5至12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85.2至197.5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第二混合液體;以及加入0.5至0.8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二混合液體中,以製得一防蝕塗料。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中該起始劑包含過硫酸銨及過氧化氫中的至少一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中該酸液包含鹽酸、硫酸及硝酸中的至少一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中在提供該微結構模板的步驟中,包含步驟:混合1.5至4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0.5至1重量份的該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0.5至2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92至197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該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攝氏0至20度下加入0.5至1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 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呈葉片狀的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起始劑係過硫酸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中在提供該微結構模板的步驟中,包含步驟:混合1.5至2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0.5至1重量份的該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10至20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62至185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該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攝氏20至30度下加入3至15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呈樹枝狀的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起始劑係過氧化氫。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中在提供該微結構模板的步驟中,包含步驟:混合3.5至4重量份的該苯胺單體、1至2重量份的該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0.5至3重量份的該酸液及190至194.5重量份的該液態水,以形成該第一混合液體;以及在攝氏0度下加入0.5至1重量份的該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以形成呈花狀的該微結構模板,其中該起始劑係過硫酸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該微結構模板後,更包含一分離步驟以分離出該微結構模板。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該防蝕塗料後,更包含一分離步驟以分離出該防蝕塗料。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更包含加入環氧樹脂於該防蝕塗料中。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其中形成該微結構模板的步驟中更包含加入該起始劑至該第一混合液體中達20至28小時,以形成該微結構模板。
TW107110330A 2018-03-26 2018-03-26 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 TWI6461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0330A TWI646160B (zh) 2018-03-26 2018-03-26 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0330A TWI646160B (zh) 2018-03-26 2018-03-26 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46160B true TWI646160B (zh) 2019-01-01
TW201940605A TW201940605A (zh) 2019-10-16

Family

ID=65803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0330A TWI646160B (zh) 2018-03-26 2018-03-26 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4616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24000A (en) * 2010-10-26 2012-06-16 Mitsubishi Rayon Co Conductive aniline-type polym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reof,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nductive film
WO2012129805A1 (zh) * 2011-03-31 2012-10-04 南京大学 导电聚合物及其合成方法、表面覆盖有所述导电聚合物的电活性电极
CN104371537A (zh) * 2014-10-20 2015-02-25 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 防腐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TW201706332A (zh) * 2015-08-10 2017-02-16 南臺科技大學 導電性與酸共摻雜聚苯胺溶液的製備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24000A (en) * 2010-10-26 2012-06-16 Mitsubishi Rayon Co Conductive aniline-type polym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reof,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nductive film
WO2012129805A1 (zh) * 2011-03-31 2012-10-04 南京大学 导电聚合物及其合成方法、表面覆盖有所述导电聚合物的电活性电极
CN104371537A (zh) * 2014-10-20 2015-02-25 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 防腐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TW201706332A (zh) * 2015-08-10 2017-02-16 南臺科技大學 導電性與酸共摻雜聚苯胺溶液的製備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 Xin et al.,"Synthesis of nitrogen-doped mesoporous carbon from polyaniline with an F127 template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vol. 422, 8 June 2017,page 654-660. *
Yen Wei et al., "Anticorrosion Organic Coatings Prepared from Aniline Oligomers and Their Epoxy-Cured Derivatives", Organic Coatings for Corrosion Control, chapter 31, 30 March 1998, page 382-39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0605A (zh) 2019-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ee et al. Stimuli‐responsive, shape‐transforming nanostructured particles
CN103012689B (zh) 有机硅丙烯酸改性水性环氧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Mezan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olystyrene/SiO2 nanocomposite via sol-gel process
JP6215372B2 (ja) 複合材料
US9346748B2 (en) Functional-group-modified carbon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TW200938568A (en) Polyimide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Saito et al. Synthesis of poly (dihydroxystyrene-block-styrene)(PDHSt-b-PSt) by the RAFT process and preparation of organic-solvent-dispersive Ag NPs by automatic reduction of metal ions in the presence of PDHSt-b-PSt
CN106810675A (zh) 一种石墨烯复合导电材料及制备方法
TW201208871A (en) Metal foil coated with filled resin lay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metal foil coated with filled resin layer
CN107880776A (zh) 一种由树枝状大分子搭载分散制备石墨烯防腐涂料的方法
CN105576173A (zh) 一种陶瓷涂层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hen et al.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d polystyrene–silver core–shell partic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fabrication of stretchable large-scale 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s
Ma et al. Cage and linear structured polysiloxane/epoxy hybrids for coatings: Surface property and film permeability
Khoee et al. Size and core content optimization of epoxy nanocapsule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for use in self-healing coatings
TWI646160B (zh) 防蝕塗料的製造方法
Van et al. Synthesis of silica/polypyrrole nanocomposites and application in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carbon steel
Uner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star‐shaped polymeric surfactants with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core
CN103146146B (zh) 一种基于poss的具有可控相结构的环氧纳米复合材料
CN111647159A (zh)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Wang et al. Demulsification-induced fast solidification: A novel strategy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mer films
Cho et al. Swelling-induced pore generation in fluorinated polynorbornene block copolymer films
CN110358344B (zh) 防蚀涂料的制造方法
An et al. Colloidal crystals of monodisperse fluoro-nanoparticles by aqueous polymeriz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
Sadrabadi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urable micro/nanocapsules for use in self-healing anticorrosive coatings
Sun et al. Cooperative self-assembly and crystallization into fractal patterns by PNIPAM-based nonlinear multihydrophilic block copolymers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