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2318B -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2318B
TWI642318B TW103113542A TW103113542A TWI642318B TW I642318 B TWI642318 B TW I642318B TW 103113542 A TW103113542 A TW 103113542A TW 103113542 A TW103113542 A TW 103113542A TW I642318 B TWI642318 B TW I6423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amble
band
component carrier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3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7522A (zh
Inventor
水澤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07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7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2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231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9Allocation based on distance or geographical 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將頻帶填補中的擴充頻帶做有效率地活用。
提供一種通訊控制裝置,係具備:通訊 控制部,係控制在具有基本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上被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所進行之無線通訊;前記通訊控制部,係在前記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對稱地設定被附加至前記分量載波的擴充頻帶。

Description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本揭露是有關於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於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中已被標準化之蜂巢網通訊方式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中,為了無線通訊而被使用之頻帶寬度,係定義了1.4MHz、3MHz、5MHz、10MHz、15MHz及20MHz這6種選項(例如,參照下記非專利文獻1)。在LTE所發展成的LTE-A(LTE-Advanced)中,還導入了一種,可將分別具有上述之任一頻帶寬度的複數分量載波加以整合使用的稱作載波聚合之技術。例如,若同時使用分別具有20MHz之頻帶寬度的2個分量載波,則可形成總計40MHz的無線頻道。
可是,各國分配給通訊事業者的頻帶,並不一定適合於LTE(以下LTE之用語係包含LTE-A)中所定義的頻帶寬度。因此,通訊事業者在運用LTE系統 時,有可能剩餘之頻帶是被閒置而未被使用。於是,下記非專利文獻2係提出了,為了改善頻率資源之利用效率而在分量載波所相鄰之剩餘之頻帶中設定擴充頻帶,將擴充頻帶也拿來給無線通訊使用的一種稱作頻帶填補(Band-Filling)之概念。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3GPP, “3GPP TS 36.104 V11.4.0”, March 22, 2013
[非專利文獻2]AT&T, “NCT and Band Filling”, R1-130665,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28, January 28 - February 1, 2013
然而,若讓通訊事業者可自由在剩餘之頻帶中設定擴充頻帶,則可能會導致實作的複雜化、負擔的增加、通訊品質的劣化及向下相容性之喪失等各種問題。
因此,藉由將關連於頻帶填補而被想定之問題的至少1者予以解決或減輕,而能有效活用擴充頻帶之機制之提供,係被人們所期望。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控制裝 置,係具備:通訊控制部,係控制在具有基本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上被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所進行之無線通訊;前記通訊控制部,係在前記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對稱地設定被附加至前記分量載波的擴充頻帶。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控制方法,係含有:控制在具有基本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上被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所進行之無線通訊之步驟;和在前記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對稱地設定被附加至前記分量載波的擴充頻帶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無線通訊系統,係為含有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和通訊控制裝置的無線通訊系統,其中,前記通訊控制裝置,係在具有基本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對稱地設定被附加至前記分量載波的擴充頻帶;至少1台前記終端裝置,係在前記擴充頻帶上執行無線通訊。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終端裝置,具備:無線通訊部,係與控制在具有基本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上所被進行之無線通訊的通訊控制裝置,進行通訊,該當通訊控制裝置係在前記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對稱地設定被附加至前記分量載波的擴充頻帶;和控制部,係在有被前記通訊控制裝置設定前記擴充頻帶的情況下,在已被設定之前記擴充頻帶上,令前記無線通訊部執行無線通訊。
若依據本揭露所述之技術,則可將頻帶填補中的擴充頻帶做有效率地活用。
10‧‧‧基地台
11‧‧‧蜂巢網
12‧‧‧終端裝置
16‧‧‧核心網路
17‧‧‧封包資料網路
100‧‧‧通訊控制裝置(基地台)
110‧‧‧無線通訊部
120‧‧‧網路通訊部
130‧‧‧記憶部
140‧‧‧通訊控制部
200‧‧‧終端裝置(非傳統終端)
210‧‧‧無線通訊部
211‧‧‧前級
212‧‧‧正交解調部
213‧‧‧收訊基頻部
214‧‧‧送訊基頻部
215‧‧‧正交調變部
220‧‧‧記憶部
230‧‧‧控制部
232‧‧‧應用部
234‧‧‧通訊控制部
[圖1]用來說明LTE系統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2]用來說明下鏈資源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3]用來說明上鏈資源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4A]用來說明頻率領域中的分量載波之配置的第1例的說明圖。
[圖4B]用來說明頻率領域中的分量載波之配置的第2例的說明圖。
[圖4C]用來說明頻率領域中的分量載波之配置的第3例的說明圖。
[圖5A]被單側設定的擴充頻帶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5B]用來說明圖5A之例子所關連之資源區塊單位之擴充頻帶之設定的說明圖。
[圖6A]在兩側被對稱設定的擴充頻帶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6B]用來說明圖6A之例子所關連之資源區塊單位之擴充頻帶之設定的說明圖。
[圖7A]在兩側被非對稱設定的擴充頻帶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7B]用來說明圖7A之例子所關連之資源區塊單位之擴充頻帶之設定的說明圖。
[圖8]用來說明兩側對稱設定時的同步用資源及廣播頻道之配置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9]用來說明兩側對稱設定時的上鏈控制頻道之配置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10A]用來說明依照既存手法而被賦予之資源區塊號碼的說明圖。
[圖10B]用來說明資源區塊號碼的新定號規則之第1例的說明圖。
[圖10C]用來說明資源區塊號碼的新定號規則之第2例的說明圖。
[圖11]用來說明針對3種設定模態所想定之BF(Band Filling)設定資訊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12]用來說明用來抑制雜訊或干擾所需之機制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13]一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14]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擴充頻帶之設定例的說明圖。
[圖15]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16]圖15所示之無線通訊部之詳細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17]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頻帶設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8A]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控制處理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的前半部。
[圖18B]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控制處理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的後半部。
[圖19]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排程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又,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系統之概要
1-1.構成系統之節點
1-2.資源之構成
1-3.頻帶填補
1-4.擴充頻帶的各種設定
1-5.主要的頻道之配置
1-6.資源之識別
1-7.雜訊或干擾之抑制
3.基地台之構成例
4.終端裝置之構成例
5.處理的流程
5-1.頻帶設定處理
5-2.通訊控制處理
5-3.排程處理
6.總結
<1.系統之概要>
首先,使用圖1~圖3,說明LTE系統的概要。
〔1-1.構成系統之節點〕
圖1係用來說明LTE系統之概要的說明圖。參照圖1,LTE系統1係含有:1個以上之基地台10、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12及核心網路(CN)16。
基地台10係為,在LTE中被稱為eNB(evolved Node B)的通訊控制裝置。基地台10係對位於蜂巢網11內部的終端裝置12,提供無線通訊服務。基地台10係與核心網路16連接。終端裝置12係為,在LTE中被稱為UE(User Equipment)的無線通訊裝置。終端裝置12係與基地台10連接,進行無線通訊。被終端裝置12直接連接的基地台,稱作終端裝置12的服務基地台。服務基地台,係針對各個終端裝置12,執行排程、速率控制、重送控制及送訊功率控制等各種控制。核心網路16係包含,在LTE中也被稱作EPC(Evolved Packet Core)的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P-GW(PDN-Gateway)及S-GW(Serving-Gateway)等各式各樣的控制節點(未圖示)。MME係管理著終端裝置12的機動性。S-GW係為,終端裝置12用的傳輸使用者層面之封包的閘道。P-GW係為位於核心網路16與封包資料網路(PDN)17之間之連接點的閘道。PDN17係可包含有網際網路及企業網路等之IP網路。
〔1-2.資源之構成〕
從基地台10往終端裝置12的無線鏈結,係為下鏈(DL)。從終端裝置12往基地台10的無線鏈結,係為上鏈(UL)。於LTE中,為了實現無線通訊服務而被定義的含有各式各樣之控制頻道及資料頻道的整套之頻帶,稱作分量載波。當LTE系統是以分頻多工(FDD)方式而動作時,下鏈之分量載波(下鏈CC)與上鏈之分量載波(上鏈CC),係為各別之頻帶。當LTE系統是以分時多工(TDD)方式而動作時,1個分量載波中會進行下鏈送訊及上鏈送訊之雙方。
圖2係用來說明下鏈資源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圖2的上部係圖示了,具有10msec之長度的1個無線訊框(radio frame)。1個無線訊框,係由分別具有1msec之長度的10個子訊框所構成。1個子訊框,係含有2個0.5ms時槽。1個0.5ms時槽,通常是在時間方向上含有7個(若使用擴充循環字首的情況下則為6個) OFDM符元。然後,藉由1個OFDM符元與頻率方向的12道子載波,構成1個資源區塊。在如此的時間-頻率資源當中,在頻率方向上位於分量載波之中央的6個資源區塊中,配置了用來發送同步訊號所需之資源及廣播頻道(BCH:Broadcast Channel)。於本說明書中,用來發送同步訊號所需之資源,稱作同步用資源。終端裝置,係在蜂巢網搜尋的程序中,為了和基地台建立同步,而在同步用資源上接收首要同步訊號及次級同步訊號。廣播頻道,係用來廣播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而被使用。MIB係用來搬送,分量載波之頻帶寬度及基地台之天線數等的靜態廣播資訊。此外,動態廣播資訊,係藉由DL-SCH(下鏈共用頻道)上的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而被搬送。剩餘的資源區塊,係可為了下鏈之資料送訊而被利用。
圖3係用來說明上鏈資源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於上鏈中也是,1個無線訊框,係由分別具有1msec之長度的10個子訊框所構成。1個子訊框,係含有2個0.5ms時槽。在0.5ms時槽的各個時間方向之中央,係配置有用來讓基地台解調上鏈訊號所需使用的參考序列。隨機存取頻道(PRACH),係為了讓終端裝置向基地台發送隨機存取訊號(隨機存取前文)而被使用。終端裝置係藉由接收SIB(更具體而言係為SIB1~SIB8當中的SIB2),而得知隨機存取頻道是被分配在哪個資源區塊。實體上鏈控制頻道(PUCCH),係為了讓終端裝置發送上 鏈控制訊號而被使用。實體上鏈共用頻道(PUSCH),係為了讓終端裝置發送上鏈資料訊號而被使用。於PUSCH中為了能夠將較多的連續之資源區塊分配給終端裝置,PUCCH係被配置在分量載波的頻帶邊端。藉此,上鏈資料訊號的峰值對平均功率比(PAPR)會變大而避免功率效率惡化。
此外,於TDD方式的LTE中也是,1個無線訊框係由分別具有1msec之長度的10個子訊框所構成。但是,該當10個子訊框的其中數個係為下鏈子訊框,其他數個係為上鏈子訊框。
針對如上述的下鏈資源及上鏈資源之雙方,基地台係將終端裝置所進行之無線通訊,以資源區塊單位加以控制。這不僅在FDD在TDD中也同樣如此。例如,從基地台發送至終端裝置的資源分配資訊,係使用在頻率領域上無歧異的資源區塊號碼,來識別所被分配的資源區塊。於本說明書中,資源分配資訊係可包含:表示資料送訊所需之資源分配(DL分配及UL許可)的排程資訊、及表示控制頻道之配置的頻道配置資訊。頻道配置資訊係為,例如,將上述的PRACH之配置提示給終端裝置的資訊。
〔1-3.頻帶填補〕
非專利文獻1的表5.6-1,係定義了LTE中的分量載波之頻帶寬度的6種選項。若依照該定義,則分量載波之 頻帶寬度係為1.4MHz、3MHz、5MHz、10MHz、15MHz或20MHz。這些頻帶寬度,在本說明書中係稱為基本頻帶寬度。可是,各國分配給通訊事業者的頻帶,並不一定適合於這些基本頻帶寬度。
圖4A係用來說明頻率領域中的分量載波之配置的第1例的說明圖。在第1例中,對事業者而言可以利用4MHz之頻帶。此外,此處係為了簡化說明,假設僅考慮1個鏈結方向。若事業者在可利用頻帶中設定具有3MHz之基本頻帶寬度的分量載波C0,則會剩下具有1MHz之頻帶寬度的剩餘之頻帶。可是,由於1MHz之頻帶寬度係未滿任一基本頻帶寬度,因此該剩餘之頻帶係無法被活用。
圖4B係用來說明頻率領域中的分量載波之配置的第2例的說明圖。在第2例中,對事業者而言可以利用12MHz之頻帶。事業者係在可利用頻帶中設定分別具有3MHz之基本頻帶寬度的4個分量載波C11、C12、C13及C14,若對這些分量載波適用載波聚合,則不會產生剩餘之頻帶。看起來,此解決方案在頻率資源之利用效率的觀點上想必是最佳的。可是,載波聚合並非所有的終端裝置都支援,不支援載波聚合的終端裝置係只能利用1個分量載波。因此,實際上,圖4B之解決方案係會含有資源的浪費(不支援載波聚合的終端裝置,係無法利用9MHz之頻帶寬度)。因此,事業者係希望能夠設定具有更寬廣之基本頻帶寬度的單一之分量載波。又,LTE-A的載波聚 合,係有複數CC之中心頻率之間隔必須要為300kHz之整數倍的限制,因此只能夠在有限之案例下實現最佳的分量載波之配置。
圖4C係用來說明頻率領域中的分量載波之配置的第3例的說明圖。在第3例中也是,對事業者而言可以利用12MHz之頻帶。與第2例不同處在於,若事業者設定具有10MHz之基本頻帶寬度的分量載波C10,則無論終端裝置是否支援載波聚合,都可利用分量載波C10。可是,在圖4C之解決方案中,會剩下具有2MHz之頻帶寬度的剩餘之頻帶。
頻帶填補(Band-Filling)係為,將如圖4A及圖4C所例示的剩餘之頻帶,當作把分量載波之頻帶寬度予以擴充的擴充頻帶來活用的概念。可是,頻帶填補係存在有幾個問題。
(1)控制訊號的負擔
剩餘之頻帶的頻帶寬度,通常想定會比基本頻帶寬度還小。因此,若將為了讓終端裝置利用擴充頻帶所需之控制用資源(例如,同步用資源、廣播頻道、及其他控制訊號所需之頻道)配置在擴充頻帶內,則控制訊號所需之資源的負擔之比率就會相對變大。
(2)擴充頻帶寬度的通知
把分量載波和附加至該當分量載波的擴充頻帶視為1 個頻帶時,該總頻帶寬度,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不會符合已被規格化的6種基本頻帶寬度。另一方面,在既存的MIB中,往終端裝置廣播的頻帶寬度資訊,係只能表示6種基本頻帶寬度之任一者。改變該頻帶寬度資訊,係會阻礙不支援擴充頻帶上之無線通訊的終端裝置(以下稱作傳統終端)的正常動作。因此,不改變MIB內之基本頻帶寬度所需之頻帶寬度資訊,將擴充頻帶之頻帶寬度(以下稱作擴充頻帶寬度)通知給終端裝置所需的新的資訊要素之導入,備受期望。但是,若擴充頻帶寬度是能採取任意之值,則新的資訊要素的位元數可能會變得過大。
(3)與傳統終端之相容性
如上述,從基地台發送至終端裝置的資源分配資訊,係可以資源區塊單位來識別每個資源。通常,是從頻率較低起依序對資源區塊賦予資源區塊號碼。可是,在分量載波之下側(頻率較低側)設定有擴充頻帶之情況下若把比分量載波還小之資源區塊號碼賦予給擴充頻帶內的資源區塊,則傳統終端恐怕會誤解成該資源區塊號碼是指向分量載波內的資源區塊。
(4)收送訊機的複雜性
在LTE中基本頻帶寬度之選項只有6種,因此接收LTE之無線訊號的裝置的收送訊機,係只要被設計成可以處理這6種基本頻帶寬度即可。具體而言,取樣頻率、低 通濾波器的截止頻率及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大小等之電路參數,係可能依存於收送訊頻帶(及其頻帶寬度)。可是,若擴充頻帶內是可設定任意之值,則收送訊機的設計會被要求無論擴充頻帶的哪種設定值都能正確動作,這會導致裝置的實作成本顯著增加。
(5)傳統終端的收訊品質之劣化
若在下鏈CC所相鄰之剩餘之頻帶中設定擴充頻帶,則對傳統終端而言,在擴充頻帶上所被接收之訊號係會被辨識成雜訊。傳統終端的收送訊機的低通濾波器,並沒有辦法完全去除接近於所望訊號之頻率上所接收到的該雜訊。因此,在擴充頻帶上的無線訊號之送訊,係可能造成傳統終端的收訊品質劣化。
(6)蜂巢網搜尋的時間
若依據既存的蜂巢網搜尋之程序,則終端裝置係可以用在下鏈CC之頻帶中央有同步訊號被發送這件事情當作線索,來偵測同步訊號。可是,若有被設定擴充頻帶,則含有下鏈CC與擴充頻帶的頻帶之中央就不一定會存在有同步訊號。若同步訊號的位置不明,則終端裝置必須盲目地搜尋同步訊號,到偵測為止的時間會長期化。
(7)起因於擴充頻帶的干擾
若於某蜂巢網中在擴充頻帶上發送無線訊號,則該無 線訊號有可能在相鄰蜂巢網中造成蜂巢網間干擾。雖然LTE的基地台係為了抑制蜂巢網間干擾而具有稱作ICIC(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之機制,但現在的ICIC係考慮頻帶填補而未被設計,因此為了抑制起因於擴充頻帶之蜂巢網間干擾所需的追加機制的導入,是有益的。
(8)上鏈資源的不連續性
如上述,為了讓終端裝置發送上鏈控制訊號而被利用的PUCCH,係於PUSCH中為了能夠將較多的連續之資源區塊分配給終端裝置,而被配置在分量載波的頻帶邊端。可是,若在分量載波的頻帶之外側設定擴充頻帶,則分量載波的PUSCH與擴充頻帶內的頻道係會夾著PUCCH而變成不連續。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為了解決或減輕如這裡所說明的關連於頻帶填補而被想定之問題的至少1者。
〔1-4.擴充頻帶的設定模態〕
圖5A~圖5C係分別表示擴充頻帶的3種設定模態的說明圖。這些設定模態,係藉由分量載波與該當分量載波所被附加之擴充頻帶之間的位置關係,而被區別。第1設定模態係為單側設定,第2設定模態係為兩側對稱設定,第3設定模態係為兩側非對稱設定。
(1)單側設定
圖5A係圖示了單側設定之一例。若依據單側設定,則擴充頻帶係僅於分量載波的上側或下側之任一剩餘之頻帶中,被附加至分量載波。參照圖5A,頻率F11到頻率F12之頻帶中係被配置有下鏈CC DC11,頻率F15到頻率F16之頻帶中係被配置有上鏈CC UC14。擴充頻帶EB13係為被附加至下鏈CC DC11的擴充頻帶。擴充頻帶EB13,係於下鏈CC DC11之上側中,佔據頻率F13到頻率F14之頻帶。擴充頻帶EB15係為被附加至上鏈CC UC14的擴充頻帶。擴充頻帶EB15,係於上鏈CC UC14之上側中,佔據頻率F16到頻率F17之頻帶。
下鏈CC DC11的上端頻率F12和擴充頻帶EB13的下端頻率F13之間的間隙,係被當成保護頻帶(Guard Band)GB12而使用。在保護頻帶中,係不發送無線訊號。配置此種保護頻帶的結果,傳統終端的收送訊機,係可將起因於擴充頻帶上之無線訊號的雜訊或干擾,例如使用濾波器而加以抑制。由於接收上鏈訊號的基地台係已經知道有擴充頻帶之存在,因此上鏈CC UC14與擴充頻帶EB15之間係可不必配置保護頻帶。
於某個實施例中,擴充頻帶係被設定成,具有資源區塊之大小之整數倍的擴充頻帶寬度。如上述,1個資源區塊,係於頻率方向上具有12道子載波。子載波係以15kHz之頻率間隔而被配置,因此1個資源區塊之頻率方向的大小(以下稱作RB大小)係為180kHz。參照圖 5B之例子,擴充頻帶EB13係於頻率方向上佔據6個資源區塊(F14-F13=6×180=1080[kHz])。保護頻帶GB12係於頻率方向上佔據2個資源區塊(F13-F12=2×180=360[kHz])。擴充頻帶EB15係於頻率方向上佔據8個資源區塊(F17-F16=8×180=1440[kHz])。
藉由如此將擴充頻帶以資源區塊單位進行配置,就可將擴充頻帶寬度以資源區塊數來表現。藉此,就可使用以資源區塊數為基礎之指標(資源區塊數本身、被對映至資源區塊數的代碼或根據資源區塊數所計算出來的某種值等等),以較少之位元數將擴充頻帶內通知給終端裝置。
保護頻帶,係可以用資源區塊單位(亦即使其具有RB大小之整數倍之頻帶寬度的方式)而被配置,或亦可例如以子載波單位(亦即使其具有15kHz之整數倍之頻帶寬度的方式)而被配置。保護頻帶之設定,係亦可明示性地通知給終端裝置。亦可取而代之,保護頻帶之設定的通知,係可藉由例如預先將頻帶寬度予以規格化,而省略之。甚至,若保護頻帶是以資源區塊單位而被配置的情況下,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係亦可為,被通知給終端裝置的擴充頻帶寬度之一部分。此情況下,即使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未被明示性地通知,例如藉由令基地台在保護頻帶上不要排程下鏈送訊,就可讓終端裝置未察覺保護頻帶之存在而實質地實現保護頻帶。藉此,可削減保護頻帶之通知所需之資訊的負擔。又,基地台也可容易地動態變更 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
(2)兩側對稱設定
圖6A係圖示了兩側對稱設定之一例。若依據兩側對稱設定,則擴充頻帶係於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被對稱性附加至分量載波。參照圖6A,頻率F22到頻率F23之頻帶中係被配置有下鏈CC DC23,頻率F27到頻率F28之頻帶中係被配置有上鏈CC UC27。擴充頻帶EB21係為被附加至下鏈CC DC23的下側之擴充頻帶。擴充頻帶EB21係佔據頻率F20到頻率F21之頻帶。擴充頻帶EB21與下鏈CC DC23之間係被配置有保護頻帶GB22。擴充頻帶EB25係為被附加至下鏈CC DC23的上側之擴充頻帶。擴充頻帶EB25係佔據頻率F24到頻率F25之頻帶。下鏈CC DC23與擴充頻帶EB25之間係被配置有保護頻帶GB24。擴充頻帶EB26係為被附加至上鏈CC UC27的下側之擴充頻帶。擴充頻帶EB26係佔據頻率F26到頻率F27之頻帶。擴充頻帶EB28係為被附加至上鏈CC UC27的上側之擴充頻帶。擴充頻帶EB28係佔據頻率F28到頻率F29之頻帶。在上鏈中,係亦可不配置保護頻帶。
於兩側對稱設定中也是,藉由在下鏈CC與2個擴充頻帶之間的保護頻帶中不發送無線訊號,可抑制傳統終端之收訊電路上的雜訊或干擾,可避免收訊品質之劣化。又,兩側對稱設定,係在後面說明的蜂巢網搜尋程序 的觀點上,比上述的單側設定具有更為有利之效果。
於某個實施例中,擴充頻帶係被設定成,具有資源區塊之大小之整數倍的擴充頻帶寬度。參照圖6B之例子,擴充頻帶EB21及EB25係於頻率方向上佔據6個資源區塊。保護頻帶GB22及G24係於頻率方向上佔據2個資源區塊。擴充頻帶EB26及EB28係於頻率方向上佔據8個資源區塊。藉由如此將擴充頻帶以資源區塊單位進行配置,就可將擴充頻帶寬度以資源區塊數來表現。藉此,可使用以資源區塊數為基礎之指標,以較少之位元數將擴充頻帶內通知給終端裝置。於兩側對稱設定中,分量載波之兩側的擴充頻帶是具有相同的擴充頻帶寬度,因此針對2個擴充頻帶係只要1個擴充頻帶寬度之資訊就足以通知給終端裝置。
保護頻帶係可以用資源區塊單位而被對稱性配置,或亦可用例如子載波單位而被對稱性配置。保護頻帶之設定,係亦可明示性地通知給終端裝置,或亦可不被通知給終端裝置。甚至,保護頻帶是以資源區塊單位而被配置的情況下,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係不被明示性地通知給終端裝置,例如藉由令基地台在保護頻帶上不要排程下鏈送訊,亦可實質地實現保護頻帶,藉此,可削減保護頻帶之通知所需之資訊的負擔,以及,基地台也可容易地動態變更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
(3)兩側非對稱設定
圖7A係圖示了兩側非對稱設定之一例。若依據兩側非對稱設定,則擴充頻帶係於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被非對稱性附加至分量載波。參照圖7A,頻率F32到頻率F33之頻帶中係被配置有下鏈CC DC33,頻率F37到頻率F38之頻帶中係被配置有上鏈CC UC37。擴充頻帶EB31係為被附加至下鏈CC DC33的下側之擴充頻帶。擴充頻帶EB31係佔據頻率F30到頻率F31之頻帶。擴充頻帶EB31與下鏈CC DC33之間係被配置有保護頻帶GB32。擴充頻帶EB35係為被附加至下鏈CC DC33的上側之擴充頻帶。擴充頻帶EB35係佔據頻率F34到頻率F35之頻帶。下鏈CC DC33與擴充頻帶EB35之間係被配置有保護頻帶GB34。擴充頻帶EB36係為被附加至上鏈CC UC37的下側之擴充頻帶。擴充頻帶EB36係佔據頻率F36到頻率F37之頻帶。擴充頻帶EB38係為被附加至上鏈CC UC37的上側之擴充頻帶。擴充頻帶EB38係佔據頻率F38到頻率F39之頻帶。在上鏈中,係亦可不配置保護頻帶。
於兩側非對稱設定中也是,藉由在下鏈CC與2個擴充頻帶之間的保護頻帶中不發送無線訊號,可抑制傳統終端之收訊電路上的雜訊或干擾,可避免收訊品質之劣化。
於某個實施例中,擴充頻帶係被設定成,具有資源區塊之大小之整數倍的擴充頻帶寬度。參照圖7B之例子,擴充頻帶EB31係於頻率方向上佔據4個資源區 塊。保護頻帶GB32及GB34係於頻率方向上佔據2個資源區塊。擴充頻帶EB35係於頻率方向上佔據8個資源區塊。擴充頻帶EB36係於頻率方向上佔據6個資源區塊。擴充頻帶EB38係於頻率方向上佔據10個資源區塊。藉由如此將擴充頻帶以資源區塊單位進行配置,就可將擴充頻帶寬度以資源區塊數來表現。藉此,可使用以資源區塊數為基礎之指標,以較少之位元數將擴充頻帶寬度通知給終端裝置。於兩側非對稱設定中也是,亦可藉由不將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明示性地通知給終端裝置,而削減保護頻帶之通知所需之資訊的負擔。
〔1-5.主要的頻道之配置〕 (1)下鏈
於任一設定模態被選擇的情況下,為了使終端裝置同步於擴充頻帶而使用分量載波的同步用資源,藉此都可以避免同步訊號送訊所需之資源的負擔之增加。此情況下,基地台係可令分量載波與該當分量載波所被附加之擴充頻帶,做時間性同步而運用。甚至,為了讓終端裝置利用擴充頻帶而參照的廣播資訊等之控制資訊,也是亦可不在擴充頻帶而是在分量載波上被發送。
如上述,分量載波的同步用資源,係被配置在頻率方向上位於下鏈CC之中央的6個資源區塊。終端裝置,係於蜂巢網搜尋之程序中,以該中央配置之知識為線索,偵測同步用資源上的同步訊號。若同步用資源不存 在於頻帶中央而其配置不明,則終端裝置就必須盲目地搜尋同步訊號。在此觀點上,上述的單側設定及兩側非對稱設定,係由於下鏈CC與擴充頻帶之合計的頻帶之中央是從同步用資源的位置偏離開來,因此在蜂巢網搜尋之程序中難以偵測同步訊號。於是,在後述之實施形態中,作為擴充頻帶的設定模態,是採用兩側對稱設定。
圖8係用來說明兩側對稱設定時的同步用資源及廣播頻道之配置之一例的說明圖。參照圖8,圖示了下鏈CC DC23、以及下鏈CC DC23之下側及上側的擴充頻帶EB21、EB25。下鏈CC DC23之中央的6個資源區塊中,係被配置有首要同步訊號及次級同步訊號之發送所需的同步用資源。下鏈CC DC23的該同步用資源,係為了使終端裝置同步於擴充頻帶EB21及EB25而被使用。如此,藉由在分量載波和擴充頻帶中把同步用資源予以共通化,傳統終端及非傳統終端之雙方,在蜂巢網搜尋之程序中,都只要探索分量載波的同步用資源上的同步訊號即可。因此,不必改變既存之蜂巢網搜尋之程序的實作,就能實作非傳統終端。又,即使每個擴充頻帶寬度是未滿最小基本頻帶寬度的情況下,也不是利用擴充頻帶而是利用分量載波內所被配置的同步用資源,而可令終端裝置適切地同步於擴充頻帶。
又,在圖8的例子中,同步用資源係位於,包含下鏈CC DC23與2個擴充頻帶EB21及EB25的下鏈之頻帶全體的中央。亦即,即使有被設定擴充頻帶的情況 下,同步用資源的中央配置仍被維持。因此,傳統終端及非傳統終端之雙方,都可和既存之蜂巢網搜尋之程序同樣地,不會找不到同步用資源之位置,可迅速地偵測同步訊號。對於終端裝置事前不具有同步用資源之具體位置之相關知識的漫遊等之用途中,此種維持同步用資源之中央配置的機制,是特別有用。
與同步用資源相同頻率位置的資源區塊中,係被配置有用來發送廣播資訊所需的實體廣播頻道(PBCH)。BF設定資訊係例如,可於PBCH上之MIB中被廣播,或可於PDSCH上之SIB中被廣播。亦可取而代之,BF設定資訊係在PDCCH上被發送給每個終端裝置。如此,關連於擴充頻帶之設定資訊是在下鏈CC上被發送的情況下,非傳統終端係藉由先與下鏈CC建立同步,然後在該當下鏈CC上接收設定資訊,就可取得擴充頻帶之設定。因此,非傳統終端係可從不進行頻帶填補之動作狀態往會進行頻帶填補之動作狀態,圓滑地切換動作。
甚至,擴充頻帶內的關於資源區塊之排程資訊,係亦可與分量載波內的關於資源區塊之排程資訊,一起在下鏈CC DC23的PDCCH上被發送至終端裝置。藉此,可削減排程資訊之送訊所需之資源的負擔。又,上鏈之擴充頻帶上的對上鏈送訊之確認回應(ACK)/否定回應(NACK),亦可在下鏈CC DC23的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上被發送至終端裝置。在上鏈CC上及上鏈之擴充頻帶上進行上鏈送訊的情況下, 這些對上鏈送訊的ACK/NACK,係亦可在基地台中以相同之HARQ處理程序而被處理合成之後,才被發送至終端裝置。藉此,可削減ACK/NACK之送訊所需之資源的負擔。
(2)上鏈
如上述,為了讓終端裝置發送上鏈控制訊號而被利用的PUCCH,係被配置在上鏈CC的頻帶邊端。終端裝置發送資料訊號之際,係為了避免PAPR之上升,儘可能把較多的PUSCH內之連續的資源區塊分配給終端裝置,較為理想。可是,若為了非傳統終端所致之控制訊號及隨機存取訊號(以下總稱為非資料訊號)之送訊而使用PUSCH內的許多資源,就會難以對無法利用擴充頻帶之傳統終端分配PUSCH內的連續之資源區塊。於是,於某個實施例中,非傳統終端之上鏈的非資料訊號之送訊,係優先被分配至擴充頻帶。
圖9係用來說明兩側對稱設定時的上鏈控制頻道之配置之一例的說明圖。參照圖9,圖示了上鏈CC UC27、以及上鏈CC UC27之下側及上側的擴充頻帶EB26、EB28。在上鏈CC UC27的頻帶邊端,係被配置有實體上鏈控制頻道(PUCCH)Ch21。在擴充頻帶EB26、EB28的頻帶邊端,係可配置PUCCH Ch22。傳統終端所需的實體隨機存取頻道(PRACH)Ch23,係被分配至上鏈CC UC27內的資源區塊。因此,上鏈CC UC27內的、 PUCCH Ch21及PRACH Ch23以外的PUSCH之資源區塊,係可為了傳統終端所致之資料訊號送訊而利用。然後,在圖9的例子中,非傳統終端所需的個別之PRACH Ch24,係被分配至擴充頻帶EB28內的資源區塊。藉此,為了傳統終端,較多的可利用(且連續)之PUSCH的資源區塊,就會殘留在上鏈CC UC27內。
如此,藉由把非傳統終端所需之PUCCH及PRACH(非資料訊號所需之頻道)不是分配至上鏈CC而是優先分配至上鏈的擴充頻帶,對傳統終端而言,在PUSCH內就可使用較多的連續之資源區塊而可良好地發送上鏈資料訊號。又,藉由對傳統終端及非傳統終端各別準備各自的隨機存取頻道,隨機存取訊號之碰撞的可能係會降低,因此可改善系統的吞吐量。
使用圖9所說明的非傳統終端用的PRACH之配置,係可有別於關於傳統終端用的PRACH之配置的SIB2上所被搬送之頻道配置資訊,另外被通知給傳統終端。該新的頻道配置資訊,係例如,可使用圖8所例示的下鏈CC內的SIB的新的資訊要素而被廣播,或亦可在PDCCH上被發送至每個終端裝置。
甚至,下鏈CC上及下鏈之擴充頻帶寬度上的對下鏈送訊之ACK/NACK,係亦可在終端裝置中藉由相同之HARQ處理程序而被處理及合成之後,才被發送至基地台。藉此,可削減ACK/NACK之送訊所需之資源的負擔。此外,對下鏈送訊之ACK/NACK,係可在PUCCH或 PUSCH上被發送。
〔1-6.資源之識別〕 (1)定號規則
如上述,通常,從基地台往終端裝置發送的資源分配資訊中,每個資源係使用從頻率較低起依序被賦予至資源區塊的資源區塊號碼,而被識別。分量載波有被附加擴充頻帶的情況下,放眼整個分量載波及擴充頻帶而使資源區塊號碼係為無歧異,係較為理想。可是,在分量載波之下側的頻帶中設定了擴充頻帶的情況下,若從頻率較低起依序對資源區塊賦予號碼,則對該當下側之擴充頻帶內之資源區塊所賦予的號碼,係會小於對分量載波內之資源區塊所賦予的號碼。圖10A係圖示了如此狀況之一例。於圖10A的例子中,擴充頻帶EB41係含有,分別具有「0」至「5」之資源區塊號碼的6個資源區塊。下鏈CC DC43係含有,分別具有「6」至「21」之資源區塊號碼的16個資源區塊。擴充頻帶EB45係含有,分別具有資源區塊號碼22以上之資源區塊號碼的複數資源區塊。此外,這裡所說明的分量載波及擴充頻帶的各個資源區塊數,係僅為用來說明的例子而已。各頻帶係亦可含有更多的資源區塊或更少的資源區塊。
若依據圖10A所例示的既存之定號規則,則隨著分量載波之下側的擴充頻帶之頻帶寬度,對分量載波內之資源區塊所賦予的資源區塊號碼會有變化。其結果 為,對擴充頻帶EB41內的資源區塊所賦予之較小的資源區塊號碼,有可能被傳統終端誤解成是指向分量載波DC43內的資源區塊。若傳統終端錯誤解譯資源區塊號碼,則該當傳統終端所致之無線通訊就可能會無法正常動作。於是,在某個實施例中,放眼整個分量載波及擴充頻帶而對各資源區塊無歧異地賦予資源區塊號碼,但是對於分量載波中所含之任一資源區塊仍賦予比擴充頻帶中所含之資源區塊還要小的資源區塊號碼,是採用此種定號規則。藉此,就可解決傳統終端誤解資源區塊號碼之意義的風險。
圖10B係用來說明資源區塊號碼的新定號規則之第1例的說明圖。參照圖10B,和圖10A同樣地,下鏈CC DC43、下鏈CC DC43之下側的擴充頻帶EB41及下鏈CC DC43之上側的擴充頻帶EB45係被圖示。擴充頻帶EB41與下鏈CC DC43之間係存在有保護頻帶GB42。下鏈CC DC43與擴充頻帶EB45之間係存在有保護頻帶GB44。若依據定號規則之第1例,則首先對下鏈CC DC43內的1個以上之資源區塊,從頻率較低起依序從零開始賦予資源區塊號碼。在圖10B的例子中,「0」到「15」之資源區塊號碼,是分別被賦予至下鏈CC DC43內的16個資源區塊。然後,「16」到「N-1」之資源區塊號碼,係分別被賦予至擴充頻帶EB45及擴充頻帶EB41內的資源區塊(N係等於,擴充頻帶中所含之資源區塊數的合計)。於第1例中,資源區塊號碼的定號,係未考慮 保護頻帶的存在。
圖10C係用來說明資源區塊號碼的新定號規則之第2例的說明圖。定號規則之第2例中也是,對下鏈CC DC43內的1個以上之資源區塊,從頻率較低起依序從零開始賦予資源區塊號碼。在圖10C的例子中,「0」到「15」之資源區塊號碼,是分別被賦予至下鏈CC DC43內的16個資源區塊。然後,「16」到「M-1」之資源區塊號碼,係分別被賦予至保護頻帶GB44、擴充頻帶EB45、擴充頻帶EB41及保護頻帶GB42內的資源區塊(M係等於,擴充頻帶及保護頻帶中所含之資源區塊數之合計)。
上述的定號規則的第1例及第2例中,傳統終端係使用「0」至「15」之資源區塊號碼,來識別下鏈CC DC43內的資源區塊。這些資源區塊號碼,係不隨著擴充頻帶是否有被設定、及擴充頻帶之頻帶寬度而變化。因此,可解除傳統終端誤解資源區塊號碼之意義的風險,可確保定號規則的向下相容性。
此外,在圖10B及圖10C中,雖然表示了對上側之擴充頻帶中所含之資源區塊賦予比下側之擴充頻帶還小的資源區塊號碼的例子,但定號規則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亦即,亦可對下側之擴充頻帶中所含之資源區塊,賦予比上側之擴充頻帶還小的資源區塊號碼。
(2)BF設定資訊
圖11係用來說明針對3種設定模態所想定之BF設定 資訊之一例的說明圖。如使用圖8所說明,BF設定資訊係為用來將擴充頻帶之設定,通知給非傳統終端所需的控制資訊。參照圖11,BF設定資訊係含有:「擴充方向」、「頻帶寬度1」、「頻帶寬度2」、「保護頻帶寬度」及「頻道配置」這6個資料項目。
「擴充方向」係為識別擴充頻帶之設定模態的區分。作為一例,「擴充方向」之值「0」或「1」係表示單側設定,若為值「0」則表示是在分量載波之上側、若為值「1」則表示是在分量載波之下側,設定有擴充頻帶。「擴充方向」之值「2」係表示兩側對稱設定。「擴充方向」之值「3」係表示兩側非對稱設定。此外,若因為系統的限制而只能選擇單側設定時,則「擴充方向」係可為表示值「0」或「1」的1位元之旗標即可。若因為系統之制約而只能選擇兩側對稱設定時,則BF設定資訊亦可不含「擴充方向」來作為資訊要素。
「頻帶寬度1」係為表示第1擴充頻帶之頻帶寬度的資訊。「頻帶寬度2」係為表示第2擴充頻帶之頻帶寬度的資訊。於單側設定時,「頻帶寬度2」係被省略。於兩側對稱設定時也是,「頻帶寬度2」係被省略,分別具有「頻帶寬度1」所示之擴充頻帶寬度的2個擴充頻帶,係被設定在分量載波之兩側。於某個實施例中,這些「頻帶寬度1」及「頻帶寬度2」,係為對以應於擴充頻帶寬度的資源區塊數為基礎的指標。例如,擴充頻帶寬度是180kHz×NEB(NEB係1以上之整數)的情況下,「頻 帶寬度1」或「頻帶寬度2」係可表示NEB。亦可取而代之,「頻帶寬度1」或「頻帶寬度2」係可表示被對映至NEB的代碼,或根據NEB所計算出來的某種值。此外,BF設定資訊,係亦可針對下鏈及上鏈,都分別含有「擴充方向」、「頻帶寬度1」及「頻帶寬度2」。
「保護頻帶寬度」係為,表示被配置在下鏈CC與擴充頻帶之間的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的資訊。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是等於RB大小之整數倍時,「保護頻帶寬度」係可為基於保護頻帶寬度所對應之資源區塊數的指標。又,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是等於每1道子載波之頻帶寬度之整數倍時,「保護頻帶寬度」係亦可為基於保護頻帶寬度所對應之子載波道數的指標。此外,保護頻帶之設定未被明示性地通知給終端裝置時,BF設定資訊的資訊要素亦可不含「保護頻帶寬度」。
「頻道配置」係為表示非傳統終端用之1個以上之控制頻道之配置的頻道資訊。頻道資訊係亦可表示,例如,與傳統終端用之頻道分開而配置的非傳統終端用之PUCCH及PRACH之配置。此外,沒有為了非傳統終端而配置另外的控制頻道的情況下,BF設定資訊係亦可不含這類頻道配置資訊。
由圖11可以理解,採用兩側對稱設定時,表示擴充頻帶之設定的BF設定資訊之資料項目係只要很少。因此,於削減控制訊號之負擔的觀點上,兩側對稱設定也是3種設定模態之中最有效果的。
(3)資源分配資訊
於某個實施例中,基地台係將依照上述新的定號規則而對各資源區塊所賦予之資源區塊號碼為基礎所生成的資源分配資訊,發送至終端裝置。使用圖11所說明的頻道配置資訊,係為資源分配資訊之一例。資源分配資訊的其他例係為,表示資料送訊所需而被分配給各終端裝置之資源區塊的排程資訊。
於LTE之規格之一例中,排程資訊係藉由特定出終端裝置所被分配之資源區塊之集合的開始號碼與區塊數,以識別所被分配的資源區塊。此種資訊形式中,非傳統終端係被設計成,可以處理超過分量載波中所含之資源區塊數的開始號碼、及超過該當資源區塊數的區塊數。藉此,非傳統終端所需之排程資訊就可識別擴充頻帶中所含之資源區塊。例如,以圖10B之例子為前提,排程資訊是表示開始號碼「16」及「區塊數」2的情況下,擴充頻帶EB45的下端的2個資源區塊會被識別。
於LTE之規格之其他例中,排程資訊係將終端裝置所被分配之資源區塊之集合,以位元圖形式加以識別。於此種資訊形式中,非傳統終端係被設計成可以處理比被發送至傳統終端之排程資訊還大的資源區塊號碼為止的位元圖。藉此,非傳統終端所需之排程資訊就可識別擴充頻帶中所含之資源區塊。例如,若以圖10B之例子為前提,則被發送至傳統終端的排程資訊,係在密度最高之位 元圖被選擇的案例中,是以16位元之位元圖之形式而被生成。另一方面,被發送至非傳統終端的排程資訊,係於相同案例中,以N位元(N>16)之位元圖之形式而被生成。此外,於任一形式中,排程資訊都是使用終端固有之ID(Identifier)而被編碼之後,才被發送至各終端裝置。
LTE之仕樣之一例中,表示PRACH之配置的PRACH配置資訊,係被包含在SIB2中。PRACH係為,為了讓終端裝置將隨機存取前文發送至基地台所使用的實體頻道。隨機存取前文,係被首次連接至基地台的終端裝置、從睡眠模式回歸之終端裝置或於接手程序中對目標基地台進行存取之終端裝置所發送,例如是被用來推定終端裝置所固有之時序偏置而被使用。PRACH配置資訊係含有,表示PRACH之頻率方向之配置的頻率偏置(例如,參照“3GPP TS 36.211 V11.2.0”,3GPP,February,2013)。於某個實施例中,基地台係有別於傳統終端用之PRACH,另外在擴充頻帶內的資源區塊中分配非傳統終端用之PRACH。然後,基地台係將表示非傳統終端用之PRACH之配置的PRACH配置資訊,有別於傳統終端用之PRACH配置資訊而另行生成。非傳統終端用之PRACH配置資訊,係可表示超過上鏈CC中所含之資源區塊數的頻率偏置。非傳統終端係被設計成,可以處理所述之非傳統終端用之PRACH配置資訊。藉此,非傳統終端所需之PRACH配置資訊就可識別擴充頻帶中所含之資源區塊。
此外,不限定於此處的說明,表示PRACH以 外之頻道之配置的頻道配置資訊,亦可基於依照上述新的定號規則而被賦予至各資源區塊的資源區塊號碼而被生成。
〔1-7.雜訊或干擾之抑制〕
在本節中,說明用來抑制起因於擴充頻帶之雜訊或干擾所需的追加機制。
圖12係用來說明用來抑制雜訊或干擾所需之機制之一例的說明圖。於圖12之例子中,下鏈之擴充頻帶內的資源區塊,係被分配給較靠近蜂巢網之中央的終端裝置的下鏈送訊所需。參照圖12,被基地台10a所運用的蜂巢網11a及被基地台10b所運用的蜂巢網11b,係被圖示。蜂巢網11a及11b係彼此相鄰。終端裝置12a係為位於蜂巢網11a之中央領域L1之內側的非傳統終端。終端裝置12b係為位於蜂巢網11a之蜂巢網邊緣附近的非傳統終端。終端裝置12c係為位於蜂巢網11a內的傳統終端。終端裝置12d係為位於蜂巢網11b之蜂巢網邊緣附近的傳統終端。於如此狀況下,基地台10a係對終端裝置12a優先分配擴充頻帶內的資源區塊。由於基地台10a與終端裝置12a之間的距離係比較短,因此往終端裝置12a的下鏈送訊中,即使送訊功率小仍可確保足夠的收訊品質。若送訊功率小,則該當下鏈送訊係不會對服務蜂巢網11a內之傳統終端12c、也不會對相鄰蜂巢網11b內之傳統終端12d造成不良影響(參照箭頭A1、A2)。另一方 面,基地台10a係對終端裝置12b優先分配下鏈CC內的資源區塊。由於基地台10a與終端裝置12b之間的距離係比較長,因此往終端裝置12b的下鏈送訊中,係可能被要求較高的送訊功率。在擴充頻帶中使用較高送訊功率的情況下,傳統終端係可能將擴充頻帶上的下鏈送訊,辨識成為雜訊或干擾。可是,若下鏈送訊不是在擴充頻帶而是在下鏈CC上進行,則在一般的收訊電路中會抑制該起因於下鏈送訊之干擾,或可使用例如HII(High Interference Indicator)等之既存之干擾控制之機制,來控制該當干擾。
關於具有目前為止所說明之數個特徵的基地台及終端裝置的例示性實施形態,將在下節詳細說明。此外,無關於該當例示性實施形態,上述特徵係可任意組合。
<3.基地台之構成例>
本節中係說明一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100之構成之一例。基地台100係可為巨集蜂巢網基地台,也可為小型蜂巢網基地台。小型蜂巢網係包含:毫微微蜂巢網、毫微蜂巢網、微微蜂巢網及微蜂巢網等之概念。又,此處所說明的基地台100的機能之一部分,係亦可於圖1所例示的核心網路16內的控制節點中被實作。
圖13係基地台100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13,基地台100係具備:無線通訊部110、網路通 訊部120、記憶部130及通訊控制部140。
(1)無線通訊部
無線通訊部110係為,與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執行無線通訊的無線通訊介面(或是無線收送訊機)。無線通訊部110,係在後述的通訊控制部140所設定的頻帶上,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部110係在例如具有基本頻帶寬度的分量載波上,與傳統終端及非傳統終端之雙方收送無線訊號。又,無線通訊部110,係在分量載波所被附加之擴充頻帶上,與非傳統終端收送無線訊號。
被無線通訊部110所接收的下鏈訊號係可包含:首要同步訊號及次級同步訊號、廣播訊號、給每個終端裝置的下鏈控制訊號、以及下鏈資料訊號。用來使終端裝置同步於分量載波所需的首要同步訊號及次級同步訊號,典型來說係在被配置於分量載波之中央之6個資源區塊的同步用資源上被發送。然後,無線通訊部110係令擴充頻帶之訊框時序,同步於分量載波之訊框時序。藉此,非傳統終端係接收分量載波的同步用資源上的首要同步訊號及次級同步訊號而也可針對擴充頻帶建立同步。
無線通訊部110,係可將含有使用圖11所說明之BF設定資訊的擴充頻帶所相關連之設定資訊,不在擴充頻帶上而在分量載波上進行送訊。BF設定資訊係亦可於,例如,分量載波的PBCH上之MIB或PDSCH上之SIB中,被廣播至終端裝置。亦可取而代之,BF設定資 訊係亦可在分量載波的PDCCH上,被傳訊給每個終端裝置。
無線通訊部110,係可將擴充頻帶所相關連之排程資訊(DL分配及UL許可),不是在擴充頻帶上而是在分量載波之PDCCH上進行送訊。藉此,就可整合成關於分量載波的排程資訊和關於擴充頻帶的排程資訊所集合起來的資訊(例如,開始號碼與區塊數之集合、或位元圖)。
無線通訊部110係亦可將上鏈之擴充頻帶上的對上鏈送訊之ACK/NACK,不是在擴充頻帶而是在分量載波的PHICH上進行送訊。又,無線通訊部110係亦可將下鏈之擴充頻帶上的對下鏈送訊之ACK/NACK,不是在擴充頻帶而是在分量載波的PUCCH或PUSCH上,進行收訊。
(2)網路通訊部
網路通訊部120,係為和圖1所例示之核心網路16連接的通訊介面。網路通訊部120,係將被無線通訊部110所接收之上鏈訊號中所含之通訊封包,中繼給核心網路16。又,網路通訊部120係將應該使用下鏈訊號而被發送的通訊封包,從核心網路16予以接收。又,網路通訊部120係可和核心網路16上的控制節點(例如,MME)之間,交換控制訊號。網路通訊部120可和相鄰蜂巢網的基地台之間,例如透過X2介面而交換控制訊號。
(3)記憶部
記憶部130,係使用硬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記憶媒體,來記憶基地台100的動作所需的程式及資料。被記憶部130所記憶的資料,係可含有例如:針對與基地台100連接之終端裝置之各者的識別資訊(終端ID等)及能力資訊。能力資訊,係表示各終端裝置係為非傳統終端及傳統終端之哪一者。終端裝置之各者的(可被動太更新之)位置資訊,亦可被記憶部130所記憶。
(4)通訊控制部
通訊控制部140,係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等之處理器,控制基地台100的整體動作。
例如,通訊控制部140係可將具有1.4MHz、3MHz、5MHz、10MHz、15MHz及20MHz這6種選項所選擇出來之基本頻帶寬度的分量載波(CC),設定成可利用頻帶。於FDD方式中,係會設定至少1個下鏈CC及至少1個上鏈CC。於TDD方式中,係會設定對下鏈及上鏈為共通的至少1個CC。又,通訊控制部140係將分量載波上由傳統終端及非傳統終端所進行之無線通訊,以資源區塊單位進行控制。又,於本實施形態中,通訊控制部140係在有剩餘之頻帶存在的情況下,在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對稱性設定要被附加至分量載波 的擴充頻帶。擴充頻帶之頻帶寬度可為,例如,RB大小之整數倍。擴充頻帶,係被附加至分量載波,將分量載波之頻帶寬度予以擴充。
通訊控制部140,係在設定擴充頻帶時,生成用來把擴充頻帶之設定予以通知給終端裝置所需的BF設定資訊。如使用圖11所說明,BF設定資訊係可含有表示擴充頻帶寬度的頻帶寬度資訊。頻帶寬度資訊係亦可為,以擴充頻帶寬度所對應之資源區塊數為基礎之指標。
當無線通訊是以FDD方式進行時,通訊控制部140係在下鏈CC與擴充頻帶之間,設定不進行無線通訊之送訊的保護頻帶。藉此,擴充頻帶上之下鏈訊號之送訊所導致的傳統終端之收訊品質的劣化,會被減輕。通訊控制部140,係亦可將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藉由包含在例如BF設定資訊中表示保護頻帶寬度之資訊裡,而明示性地通知給終端裝置。亦可取而代之,通訊控制部140係不將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明示性地通知給終端裝置。例如,通訊控制部140係亦可將擴充頻帶之一部分視為保護頻帶(此情況下,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亦為RB大小之整數倍),藉由在保護頻帶上不對無線通訊部110發送下鏈訊號(亦即,默認性不對保護頻帶中所含之資源區塊分配下鏈送訊),以實現保護頻帶。通訊控制部140係亦可隨著從終端裝置所報告的收訊品質,來動態地變更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另一方面,通訊控制部140係在上鏈CC與被附加至該當上鏈CC之擴充頻帶之間,不設定保護頻 帶。
圖14係通訊控制部140所設定之擴充頻帶之設定例的說明圖。在此設定例中,擴充頻帶的設定模態係為兩側對稱設定。可利用頻帶係為704MHz~716MHz及734~746MHz。通訊控制部140係例如:將具有10MHz之基本頻帶寬度的下鏈CC DC73設定在735.5MHz~744.5MHz之頻帶,將同樣具有10MHz之基本頻帶寬度的上鏈CC UC77設定在705.5MHz~714.5MHz之頻帶。此外,基本頻帶寬度為10MHz的情況下,在分量載波之兩端係設有頻道間隙,因此有效頻帶寬度係為9MHz,該當頻帶寬度係在頻率方向上含有50個資源區塊。
通訊控制部140,係在下鏈CC DC73之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設定要被附加至下鏈CC DC73的擴充頻帶EB71。擴充頻帶EB71,係具有0.72MHz(734.42MHz~735.14MHz)之擴充頻帶寬度,在頻率方向上含有4個資源區塊。擴充頻帶EB71與下鏈CC DC73之間,係被設定具有2個資源區塊量之頻帶寬度的保護頻帶GB72。又,通訊控制部140,係在下鏈CC DC73之上側的剩餘之頻帶中,設定要被附加至下鏈CC DC73的擴充頻帶EB75。擴充頻帶EB75,係具有0.72MHz(744.86MHz~745.58MHz)之擴充頻帶寬度,在頻率方向上含有4個資源區塊。下鏈CC DC73與擴充頻帶EB75之間,係被設定具有2個資源區塊量之頻帶寬度的保護頻帶GB74。又,通訊控制部140,係在上鏈CC UC77之下 側的剩餘之頻帶中,設定要被附加至上鏈CC UC77的擴充頻帶EB76。擴充頻帶EB76,係具有1.08MHz(704.42MHz~705.5MHz)之擴充頻帶寬度,在頻率方向上含有6個資源區塊。在擴充頻帶EB76與上鏈CC UC77之間,係不設定保護頻帶。又,通訊控制部140,係在上鏈CC UC77之上側的剩餘之頻帶中,設定要被附加至上鏈CC UC77的擴充頻帶EB78。擴充頻帶EB78,係具有1.08MHz(714.5MHz~715.58MHz)之擴充頻帶寬度,在頻率方向上含有6個資源區塊。在上鏈CC UC77與擴充頻帶EB78之間,係不設定保護頻帶。
此外,圖14所示之擴充頻帶之設定,係僅為用來說明的例子。例如,通訊控制部140係亦可將分量載波、擴充頻帶及保護頻帶之頻帶寬度,設定成異於上述例子的值。又,通訊控制部140係亦可設定異於上述例子之數量的分量載波、擴充頻帶及保護頻帶。
與基地台100進行通訊的終端裝置,係含有:支援擴充頻帶寬度上之無線通訊的非傳統終端(第1群組之終端裝置)、和不支援擴充頻帶寬度上之無線通訊的傳統終端(第2群組之終端裝置)。通訊控制部140,係生成不依存於擴充頻帶是否有被設定的傳統終端用之資源分配資訊,並令所生成之該當資源分配資訊,從無線通訊部110發送出去。資源分配資訊係亦可含有,表示PRACH等之控制頻道之配置的頻道配置資訊。又,資源分配資訊係亦可含有:表示資料送訊所需而被分配給各終 端裝置之資源區塊的排程資訊。在如此的資源分配資訊中,每個資源區塊係使用放眼整個分量載波及擴充頻帶而對各資源區塊無歧異地賦予的資源區塊號碼,而被識別。然後,對分量載波中所含之資源區塊,係賦予比擴充頻帶中所含之資源區塊還小的資源區塊號碼。藉此,可解除傳統終端誤解資源分配資訊中的資源區塊號碼之意義的風險,可確保資源分配資訊之向下相容性。
通訊控制部140係亦可有別於傳統終端用之資源分配資訊,另外生成非傳統終端用之資源分配資訊。例如,非傳統終端用之PRACH係亦可有別於傳統終端用之PRACH而被另外配置。此情況下,通訊控制部140係亦可有別於被SIB2所搬送之傳統終端用之PRACH配置資訊,另外將非傳統終端用之PRACH配置資訊,為了非傳統終端而從無線通訊部110予以發送。藉此,可將非傳統終端用之PRACH分配至擴充頻帶,於PUSCH中可將較多的連續之資源區塊,分配給傳統終端。
又,通訊控制部140係亦可將非傳統終端的上鏈控制訊號(例如,對下鏈送訊之ACK/NACK、及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等)之送訊,優先分配在擴充頻帶。此情況下也是,上鏈CC之資源當中被非傳統終端所使用之資源的比率會減少,因此可於PUSCH中可將較多的連續之資源區塊分配給傳統終端。
又,通訊控制部140亦可以異於傳統終端用之排程資訊的形式,生成非傳統終端用之排程資訊。作為 一例,非傳統終端用之排程資訊係被設計成,可以處理超過分量載波中所含之資源區塊數的開始號碼、及超過該當資源區塊數的區塊數。作為其他例子,非傳統終端用之排程資訊被設計成,可以處理比被發送至傳統終端之排程資訊還大的資源區塊號碼為止的位元圖。藉此,就可整合成,關於分量載波之排程資訊與關於擴充頻帶之排程資訊所集合成的資訊。
又,通訊控制部140係亦可將擴充頻帶中的下鏈送訊,分配給較靠近蜂巢網中央之非傳統終端,將下鏈CC中的下鏈送訊,分配給傳統終端及較靠近蜂巢網邊緣之非傳統終端。藉此,可避免在下鏈之擴充頻帶中使用較大送訊功率,因此起因於擴充頻帶中所被發送之下鏈訊號而於傳統終端中所產生的雜訊或干擾,可被抑制。
<4.終端裝置之構成例>
本節中係說明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200之構成之一例。終端裝置200係亦可為例如智慧型手機、PC(Personal Computer)、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PND(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或遊戲終端等之任意種類的無線通訊終端。終端裝置200,係為支援擴充頻帶上之無線通訊的非傳統終端。
圖15係終端裝置200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15,終端裝置200係具備:無線通訊部210、記憶部220及控制部230。
(1)無線通訊部
無線通訊部210係為,與基地台100之間執行無線通訊的無線通訊介面(或是無線收送訊機)。無線通訊部210係在具有基本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上,向基地台100發送無線訊號,及從基地台100接收無線訊號。又,無線通訊部210係依照後述的通訊控制部234所致之控制,在擴充頻帶上,向基地台100發送無線訊號,及從基地台100接收無線訊號。無線通訊部210係例如,藉由偵測到從基地台100所被發送之首要同步訊號及次級同步訊號,而和下鏈CC建立同步。同步用資源的頻率方向之配置,係在擴充頻帶有被設定時,也是被維持在下鏈CC與擴充頻帶之合計的頻帶之中央。因此,無線通訊部210係可於蜂巢網搜尋之程序中,以此中央配置之知識為線索,來偵測首要同步訊號及次級同步訊號。在有被基地台100設定擴充頻帶的情況下,擴充頻帶之訊框時序係與分量載波之訊框時序同步。因此,此情況下,無線通訊部210係可和下鏈CC與擴充頻帶雙方建立同步。
無線通訊部210,係將在下鏈CC之PBCH上所被發送之廣播資訊,予以接收。該當廣播資訊係可含有,例如:表示分量載波之基本頻帶寬度的頻帶寬度資訊。無線通訊部210係還會接收,表示關連於擴充頻帶之設定的BF設定資訊。無線通訊部210可於例如PBCH上的MIB中、PDSCH上的SIB中、或PDCCH上的個別之 傳訊中,接收BF設定資訊。依存於頻帶的無線通訊部210之參數,係依照BF設定資訊中所含之數個指標而被設定。
圖16係圖15所示之無線通訊部210之詳細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16,無線通訊部210係具有:前級211、正交解調部212、收訊基頻部213、送訊基頻部214及正交調變部215。
前級211係含有:1個以上之收送訊天線(ANT)、濾波器(FIL)、收訊歧路內的增幅器(AMP)及帶通濾波器(BPF)、以及送訊歧路內的可變增益增幅器(VGA)、帶通濾波器(BPF)、增幅器(AMP)及隔離器(ISO)。
正交解調部212,係將從前級211所輸入的收訊訊號,以頻率合成器所調整之頻率,分解成I成分和Q成分,將I成分及Q成分分別以低通濾波器(LPF)進行過濾。低通濾波器,係將頻帶外雜訊、及AD轉換所可能發生的頻疊雜訊,予以去除。
收訊基頻部213係含有:類比-數位轉換器(A/D)、序列-平行轉換器(S/P)、離散傅立葉轉換器(DFT)、平行-序列轉換器(P/S)、及解映射器。類比-數位轉換器,係以收訊頻帶所對應之取樣頻率,將收訊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離散傅立葉轉換器,係將從序列-平行轉換器所輸入之每一子載波的頻率領域之數位訊號,轉換成時間領域之數位訊號。
送訊基頻部214係含有:映射器、序列-平行轉換器(S/P)、逆離散傅立葉轉換器(iDFT)、平行-序列轉換器(P/S)、及數位-類比轉換器(D/A)。逆離散傅立葉轉換器,係將從序列-平行轉換器所輸入之每一子載波的時間領域之數位訊號,轉換成頻率領域之數位訊號。數位-類比轉換器,係以送訊頻帶所對應之取樣頻率,將數位訊號轉換成送訊類比訊號。
正交調變部215,係將從送訊基頻部214所輸入之送訊類比訊號的I成分及Q成分分別以低通濾波器(LPF)加以過濾,以頻率合成器所調整之頻率,調變成無線頻率的送訊訊號。然後,正交調變部215所生成之送訊訊號,係被輸出至前級211。
例如,圖16所例示之低通濾波器的截止頻率、A/D轉換及D/A轉換的取樣頻率、以及DFT及逆DFT的FFT大小,係為應該依存於收送訊頻帶(及其頻帶寬度)而被調整之電路參數。這些電路參數,係可依照根據BF設定資訊中所含之指標而被後述之通訊控制部234所生成之頻帶設定訊號,而被設定。其結果為,無線通訊部210係可在擴充頻帶上收送無線訊號。
(2)記憶部
記憶部220,係使用硬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記憶媒體,來記憶終端裝置200的動作所需的程式及資料。被記憶部220所記憶的資料,係可含有例如:表示基本頻帶寬 度的頻帶寬度資訊、及BF設定資訊。
(3)控制部
控制部230,係使用CPU或DSP等之處理器,控制終端裝置200的整體動作。於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230係含有應用程式部232及通訊控制部234。
應用程式部232,係實作上位層的應用程式。應用程式部232,係生成應該發送至其他裝置的資料流量,將所生成之資料流量,輸出至無線通訊部210。又,應用程式部232係將從其他裝置藉由無線通訊部210所接收之資料流量,予以處理。
通訊控制部234,係依照從基地台100所接收之控制訊號,來控制被無線通訊部210所執行的無線通訊。終端裝置200與基地台100之間的無線通訊,典型而言係以資源區塊單位而被控制。例如,通訊控制部234係配合被無線通訊部210所接收之廣播資訊所示的基本頻帶寬度,來設定依存於頻帶的無線通訊部210之電路參數。藉此,無線通訊部210就可在分量載波上收送無線訊號。
在本實施形態中,擴充頻帶係被對稱性附加至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通訊控制部234,係在有被基地台100在剩餘之頻帶中設定了擴充頻帶的情況下,配合著被無線通訊部210所接收之BF設定資訊所示的擴充頻帶寬度,重新設定(調整)依存於頻帶的無線通訊部210之電路參數。藉此,無線通訊部210就 可在分量載波以及擴充頻帶上收送無線訊號。擴充頻帶是具有RB大小之整數倍之擴充頻帶寬度而被設定的情況下,被無線通訊部210所接收之BF設定資訊,係可根據擴充頻帶寬度所對應之資源區塊數,以較少之位元數來表現擴充頻帶寬度。若兩側對稱設定被採用,則BF設定資訊係只要表示分量載波之其中一方側的擴充頻帶之頻帶寬度來作為擴充頻帶寬度就已足夠。
又,通訊控制部234係依照被無線通訊部210所接收之資源分配資訊,來令無線通訊部210執行無線通訊。資源分配資訊係可含有,表示PRACH等之控制頻道之配置的頻道配置資訊。例如,無線通訊部210係藉由,在頻道分配資訊所示的傳統終端用之PRACH上,將隨機存取訊號發送至基地台100,以和基地台100連接。非傳統終端用之PRACH,係和SIB2中所被通知之傳統終端用之PRACH不同,可被分配在擴充頻帶內的資源區塊。又,無線通訊部210係可在頻道分配資訊所示的PUCCH上,將針對下鏈送訊之ACK/NACK及CQI等之上鏈控制訊號,發送至基地台100。
又,資源分配資訊係可含有:表示資料送訊所需而被分配給終端裝置200之資源區塊的排程資訊。例如,無線通訊部210係於排程資訊所示的資源區塊中,接收下鏈訊號,或發送上鏈訊號。
擴充頻帶有被設定的情況下,上述的資源分配資訊,係根據放眼整個分量載波及擴充頻帶而對各資源 區塊無歧異地賦予之資源區塊號碼,而被生成。對分量載波中所含之資源區塊,係賦予比擴充頻帶中所含之資源區塊還小的資源區塊號碼。因此,非傳統終端的終端裝置200所接收之資源分配資訊的形式,係有可能隨著擴充頻帶是否有被設定而所有不同。例如,擴充頻帶未被設定的情況下,能被資源分配資訊所特定的資源區塊號碼的最大值,係對應於分量載波的資源區塊數。相對於此,擴充頻帶有被設定的情況下,能被資源分配資訊所特定的資源區塊號碼的最大值,係對應於分量載波之資源區塊數與擴充頻帶(有時候也包含保護頻帶)的資源區塊數之和。又,以位元圖形式所表現之排程資訊的大小,係在擴充頻帶有被設定的情況下,會比擴充頻帶未被設定的情況的大小還大。通訊控制部234,係將這些資源分配資訊依照擴充頻帶之設定而加以解譯,控制被無線通訊部210所執行的無線通訊。
此外,被傳統終端所接收之資源分配資訊的形式,採用上述新的新標號規則的結果,就不會隨著擴充頻帶是否有被設定而變化。
<5.處理的流程>
本節中係使用圖17~圖19,說明藉由上述基地台100與終端裝置200所構成的無線通訊系統中的處理流程。
〔5-1.頻帶設定處理〕
圖17係基地台100所執行之頻帶設定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參照圖17,首先,基地台100的通訊控制部140,係在可利用頻帶中,設定1個以上之分量載波(步驟S1)。接著,通訊控制部140係判定是否有剩餘之頻帶存在(步驟S2)。若沒有剩餘之頻帶存在,則圖17所示的其後之處理係被略過。若有剩餘之頻帶存在,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3。
於步驟S3中,通訊控制部140係在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對稱性設定擴充頻帶(步驟S3)。此處所被設定的擴充頻帶,係被附加至分量載波,將分量載波之基本頻帶寬度予以擴充。接著,通訊控制部140係將相鄰於下鏈CC之頻帶,設定成保護頻帶(步驟S4)。保護頻帶係亦可被視為擴充頻帶之一部分。接著,通訊控制部140,係在分量載波及對該當分量載波所附加之擴充頻帶內的資源區塊中,依照新標號規則,賦予無歧異之資源區塊號碼(步驟S5)。接著,通訊控制部140係決定數個頻道之配置(步驟S6)。例如,同步用資源及廣播頻道,係被配置在下鏈CC之中央的資源區塊。傳統終端用之PRACH,係被配置在上鏈CC的PUSCH的一部分。非傳統終端用之PRACH,係被配置在上鏈之擴充頻帶。接著,通訊控制部140係生成含有表示擴充頻帶之設定之指標的BF設定資訊(步驟S7)。
這裡所說明的頻帶設定處理,係可在基地台100把蜂巢網之運用做初期化之際被執行,或亦可為了動態更新擴充頻帶之設定,而在運用中(例如週期性地)被執行。
〔5-2.通訊控制處理〕
圖18A及圖18B係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控制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參照圖18A,首先,基地台100係藉由執行使用圖17所說明的頻帶設定處理,而在可利用頻帶中設定1個以上之分量載波及用來擴充該當分量載波的擴充頻帶(步驟S10)。
接著,基地台100係被配置在下鏈CC之中央之資源區塊的同步用資源上,發送首要同步訊號及次級同步訊號(步驟S11)。非傳統終端的終端裝置200,係藉由接收所述之同步訊號,以和基地台100建立同步(步驟S13)。
接著,基地台100係在下鏈CC的廣播頻道上,發送含有表示基本頻帶寬度之頻帶寬度資訊的廣播資訊(步驟S15)。終端裝置200的通訊控制部234,係配合所被接收之該當廣播資訊所示的基本頻帶寬度,來設定依存於頻帶的無線通訊部210之電路參數(步驟S17)。此外,傳統終端也會從基地台100接收這些同步訊號及廣播資訊。
於終端裝置200中,一旦配合著基本頻帶寬度而設定了無線通訊部210之電路參數,就可在分量載波上收送無線訊號。接著,終端裝置200係在上鏈CC上,向基地台100發送連接要求(步驟S19)。基地台100係向終端裝置200發送連接許可,以作為針對來自終端裝置200之連接要求的回應(步驟S21)。
接著,基地台100係在下鏈CC上,將用來查詢終端裝置200之能力的查詢訊號,發送至終端裝置200(步驟S23)。終端裝置200係向基地台100發送能力回應,以作為針對來自基地台100之查詢訊號的回應(步驟S25)。此處所被發送的能力回應係含有:表示終端裝置200係為非傳統終端,亦即支援擴充頻帶上之無線通訊的能力資訊。
接著,基地台100係將含有表示擴充頻帶之設定之指標的BF設定資訊,發送至終端裝置200(步驟S27)。終端裝置200的通訊控制部234,係配合所被接收之該當BF設定資訊所示的擴充頻帶寬度(或基本頻帶寬度及擴充頻帶寬度之合計),來調整依存於頻帶的無線通訊部210之電路參數(步驟S29)。然後,終端裝置200係將BF設定完成報告,發送至基地台100(步驟S31)。
其後,程序係移往圖18B。基地台100係一旦有送往終端裝置200之下鏈資料產生(步驟S33),則將往終端裝置200的下鏈送訊,分配在下鏈CC或被附加 至下鏈CC之擴充頻帶內的資源區塊(步驟S35)。接著,基地台100係將表示下鏈分配的排程資訊,例如在下鏈CC之PDCCH上,發送至終端裝置200(步驟S37)。然後,基地台100係使用已分配之資源區塊,將下鏈資料發送至終端裝置200(步驟S39)。
又,終端裝置200係,若有給其他裝置之上鏈資料發生(步驟S41),則向基地台100發送排程要求(步驟S43)。基地台100係隨著排程要求之收訊,將來自終端裝置200的上鏈送訊,分配在上鏈CC或被附加至上鏈CC之擴充頻帶內的資源區塊(步驟S45)。接著,基地台100係將表示上鏈許可的排程資訊,例如在下鏈CC的PDCCH上,發送至終端裝置200(步驟S47)。然後,終端裝置200係使用所被分配的資源區塊,將上鏈資料發送至基地台100(步驟S49)。
此外,此處係說明了,基地台100確認了終端裝置200的能力後,基地台100向終端裝置200發送BF設定資訊的例子。然而,基地台100係亦可在確認終端裝置200的能力之前,例如將BF設定資訊在蜂巢網內進行廣播。
〔5-3.排程處理〕
圖19係基地台100所執行之排程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參照圖19,首先,基地台100的通訊控制部 140,係確認排程之必要性(步驟S61)。例如,通訊控制部140,係認知了給某個終端裝置的下鏈資料已經抵達之事實,或因為從終端裝置接收針對上鏈資料之排程要求,而認知到排程的必要性。
認知到為了某台終端裝置的排程之必要性的通訊控制部140,係判定該當終端裝置的能力(步驟S62)。各終端裝置的能力資訊,係可透過針對能力查詢之回應而預先被取得,被基地台100的記憶部130所記憶。
若終端裝置係為非傳統終端,則通訊控制部140係還會判定該當非傳統終端的位置(步驟S64)。終端的位置,例如係可於終端上使用GPS訊號而被測定然後報告給基地台100,或也可於基地台100上被測定。
通訊控制部140係若所判定之位置是靠近蜂巢網之中央(例如,從基地台100起算之距離未超過所定閾值時),則將擴充頻帶內的資源區塊分配給非傳統終端(步驟S66)。另一方面,通訊控制部140係若所判定之位置是靠近蜂巢網邊緣,則將分量載波內的資源區塊分配給非傳統終端(步驟S67)。此外,關於上鏈,亦可省略步驟S64及步驟S65。此情況下,非傳統終端的上鏈送訊,係優先被分配至擴充頻帶內的資源區塊。
又,若終端裝置係為傳統終端,則通訊控制部140係將分量載波內的資源區塊分配給該當傳統終端(步驟S67)。
然後,通訊控制部140係生成表示排程之結果的排程資訊,令所生成之排程資訊,從無線通訊部110被發送(步驟S68)。非傳統終端用之排程資訊的形式,係亦可異於傳統終端用之排程資訊的形式。
此外,使用圖17~圖19所說明之處理流程係僅為一例。處理步驟之順序係可被變更,亦可省略部分的處理步驟,或亦可導入追加的處理步驟。
<6.總結>
目前為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實施形態。若依據上述的實施形態,則在具有基本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對稱地設定要被附加至該當分量載波的擴充頻帶。若依據所述構成,則被分配在下鏈CC之中央的同步用資源,係位於分量載波與兩側擴充頻帶之合計之頻帶的中央。因此,終端裝置係和既存的蜂巢網搜尋程序同樣地,可在測定到超過某位準之收訊功率的頻帶的中央,確實地偵測出同步訊號。藉此,就不需要盲目地搜尋同步訊號,可防止終端裝置建立同步為止的時間長期化。
又,於某個實施例中,BF設定資訊等之擴充頻帶的關連之設定資訊,係在下鏈CC上被發送。若依據所述構成,則非傳統終端係可先與下鏈CC之間獲得同步而在下鏈CC上接收BF設定資訊,然後使用所接收到的BF設定資訊來進行擴充頻帶所需之收送訊機之設定。亦 即,可從不進行頻帶填補之動作狀態往進行頻帶填補之動作狀態做圓滑的動作之切換。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裝置所進行的一連串控制處理,係可使用軟體、硬體、及軟體與硬體之組合的任一種方式來實現。構成軟體的程式,係可預先儲存在例如設在各裝置內部或外部的記憶媒體(非暫時性媒體:non-transitory media)中。然後,各程式係例如在執行時被讀取至RAM(Random Access Memory)中,被CPU等之處理器所執行。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
一種通訊控制裝置,係具備:通訊控制部,係控制在具有基本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上被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所進行之無線通訊;前記通訊控制部,係在前記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對稱地設定被附加至前記分量載波的擴充頻帶。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通訊控制部,係將用來令前記終端裝置同步於前記分量載波及前記擴充頻帶之雙方所需之同步訊號所被發送的資源,分配在前記分量載波之中央。
(3)
如前記(1)或前記(2)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通訊控制裝置係還具備:無線通訊部,係將前記擴充頻帶所關連之設定資訊,在前記分量載波上進行送訊。
(4)
如前記(1)~(3)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通訊控制裝置係還具備:無線通訊部,係將前記擴充頻帶所關連之排程資訊,在前記分量載波上往前記終端裝置進行送訊。
(5)
如前記(1)~(4)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通訊控制部,係以資源區塊單位來控制前記無線通訊,將前記擴充頻帶之頻帶寬度設定成資源區塊之大小的整數倍。
(6)
如前記(5)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 前記通訊控制部,係使用以前記擴充頻帶之頻帶寬度所對應之資源區塊數為基礎的指標,而將前記擴充頻帶之設定,通知給前記終端裝置。
(7)
如前記(6)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指標,係以前記分量載波之一方側的前記擴充頻帶之頻帶寬度所對應之資源區塊數為基礎。
(8)
如前記(1)~(7)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係包含:支援前記擴充頻帶上之無線通訊的第1群組之終端裝置、和不支援前記擴充頻帶上之無線通訊的第2群組之終端裝置;前記通訊控制部,係將無論前記擴充頻帶是否有被設定均無變化的資源分配資訊,為了前記第2群組之終端裝置而予以發送。
(9)
如前記(8)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資源分配資訊,係基於放眼整個前記分量載波及前記擴充頻帶而對各資源區塊無歧異地賦予的資源區塊號碼,而被生成;對前記分量載波中所含之資源區塊係賦予,比前記分量載波之任一側之前記擴充頻帶中所含之資源區塊還小的前記資源區塊號碼。
(10)
如前記(8)或前記(9)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資源分配資訊係含有,在前記分量載波上所被發送之頻道配置資訊及排程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11)
如前記(1)~(10)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係以分頻多工(FDD)方式而被進行;前記通訊控制部係於下鏈中,在前記分量載波與前記擴充頻帶之間設定不發送無線訊號的保護頻帶。
(12)
如前記(1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通訊控制部係於上鏈中,不設定前記保護頻帶。
(13)
如前記(1)~(12)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通訊控制部,係將前記擴充頻帶中的下鏈送訊,分配給較靠近蜂巢網中央的終端裝置使用。
(14)
一種通訊控制方法,係含有:控制在具有基本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上被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所進行之無線通訊之步驟;和在前記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對稱地設定被附加至前記分量載波的擴充頻帶之步驟。
(15)
一種無線通訊系統,係為含有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和通訊控制裝置的無線通訊系統,其中,前記通訊控制裝置,係在具有基本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對稱地設定被附加至前記分量載波的擴充頻帶;至少1台前記終端裝置,係在前記擴充頻帶上執行無線通訊。
(16)
一種終端裝置,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與控制在具有基本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上所被進行之無線通訊的通訊控制裝置,進行通訊,該當通訊控制裝置係在前記分量載波之上側及下側的剩餘之頻帶中,對稱地設定被附加至前記分量載波的擴充頻帶;和控制部,係在有被前記通訊控制裝置設定前記擴充頻帶的情況下,在已被設定之前記擴充頻帶上,令前記無線通訊部執行無線通訊。
(17)
如前記(16)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部,係藉由接收在前記分量載波之中央所被發送的同步訊號,以同步於前記分量載波及前記擴充頻帶之雙方。
(18)
如前記(16)或前記(17)所記載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依照從前記通訊控制裝置所接收之表示前記擴充頻帶之設定的指標,來設定依存於頻帶的前記無線通訊部之參數;前記指標,係以前記分量載波之一方側的前記擴充頻帶之頻帶寬度為基礎。

Claims (14)

  1. 一種通訊控制裝置,係具備:通訊控制部、和無線通訊部,前記通訊控制部係控制在具有第1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上被複數個終端裝置中的第1終端裝置所進行之無線通訊;設定第1擴充頻帶至前記分量載波的剩餘頻帶的第1部分;設定第2擴充頻帶至前記分量載波的前記剩餘頻帶的第2部分;其中,前記剩餘頻帶係相當於超出前記第1頻帶寬度之頻帶,前記第1擴充頻帶係相鄰於前記分量載波之上側,前記第2擴充頻帶係相鄰於前記分量載波之下側,且前記第1擴充頻帶與前記第2擴充頻帶係相對於前記分量載波而被對稱地設定;根據被分配給前記第1擴充頻帶之第1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1組資源區塊號碼、被分配給前記分量載波之第2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2組資源區塊號碼、被分配給前記第2擴充頻帶之第3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3組資源區塊號碼,而產生資源分配資訊;其中,前記第2組資源區塊號碼之各者係小於前記第1組資源區塊號碼之各者及前記第3組資源區塊號碼之各者;基於前記第1終端裝置是在前記複數個終端裝置中最靠近蜂巢網中央,而將前記第1擴充頻帶與前記第2擴充頻帶上的下鏈送訊,分配給前記第1終端裝置;前記無線通訊部,係在前記分量載波上,將前記資源分配資訊發送至前記第1終端裝置。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通訊控制部,係將用來令前記第1終端裝置同步於前記分量載波、前記第1擴充頻帶、及前記第2擴充頻帶之各者所需之同步訊號所被發送的資源,分配至前記分量載波之中央。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部,係將與前記第1擴充頻帶及前記第2擴充頻帶之至少一者所關連之設定資訊,在前記分量載波上進行送訊。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通訊控制部係:以資源區塊單位來控制前記無線通訊;將前記第1擴充頻帶之第2頻帶寬度設定成前記第1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1資源區塊之第1大小的第1整數倍;將前記第2擴充頻帶之第3頻帶寬度設定成前記第3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2資源區塊之第2大小的第2整數倍。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通訊控制部,係使用以前記第2頻帶寬度及前記第3頻帶寬度所對應之資源區塊數為基礎的指標,而將前記第1擴充頻帶及前記第2擴充頻帶之設定,通知給前記第1終端裝置。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指標,係以前記第2頻帶寬度或前記第3頻帶寬度之一者所對應之資源區塊數為基礎。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複數個終端裝置係包含:支援在前記第1擴充頻帶及前記第2擴充頻帶之各者上之無線通訊的第1群組之終端裝置、和不支援在前記第1擴充頻帶及前記第2擴充頻帶之各者上之無線通訊的第2群組之終端裝置;前記通訊控制部,係將不依存於前記第1擴充頻帶及前記第2擴充頻帶的前記資源分配資訊,發送至前記第2群組之終端裝置。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資源分配資訊係含有,頻道配置資訊及排程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係以分頻多工(FDD)方式而被進行;前記通訊控制部係於下鏈中,在前記分量載波與前記第1擴充頻帶及前記第2擴充頻帶兩者之間設定不發送無線訊號的保護頻帶。
  10. 一種通訊控制方法,係含有:控制在具有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上被複數個終端裝置中的第1終端裝置所進行之無線通訊之步驟;和設定第1擴充頻帶至前記分量載波的剩餘頻帶的第1部分之步驟;和設定第2擴充頻帶至前記分量載波的前記剩餘頻帶的第2部分之步驟;和其中,前記剩餘頻帶係相當於超出前記頻帶寬度之頻帶;前記第1擴充頻帶係相鄰於前記分量載波之上側,前記第2擴充頻帶係相鄰於前記分量載波之下側,且前記第1擴充頻帶與前記第2擴充頻帶係相對於前記分量載波而被對稱地設定;根據被分配給前記第1擴充頻帶之第1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1組資源區塊號碼、被分配給前記分量載波之第2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2組資源區塊號碼、被分配給前記第2擴充頻帶之第3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3組資源區塊號碼,而產生資源分配資訊之步驟;和其中,前記第2組資源區塊號碼之各者係小於前記第1組資源區塊號碼之各者及前記第3組資源區塊號碼之各者;基於前記第1終端裝置是在前記複數個終端裝置中最靠近蜂巢網中央,而將前記第1擴充頻帶與前記第2擴充頻帶上的下鏈送訊,分配給前記第1終端裝置之步驟。
  11. 一種無線通訊系統,係為含有至少1台之終端裝置和通訊控制裝置的無線通訊系統,其中,前記通訊控制裝置係具備通訊控制部和無線通訊部;前記通訊控制部係設定第1擴充頻帶至具有頻寬之分量載波的剩餘頻帶的第1部分;設定第2擴充頻帶至前記分量載波的前記剩餘頻帶的第2部分;其中,前記剩餘頻帶係相當於超出前記頻帶寬度之頻帶;前記第1擴充頻帶係相鄰於前記分量載波之上側,前記第2擴充頻帶係相鄰於前記分量載波之下側,且前記第1擴充頻帶與前記第2擴充頻帶係相對於前記分量載波而被對稱地設定;根據被分配給前記第1擴充頻帶之第1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1組資源區塊號碼、被分配給前記分量載波之第2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2組資源區塊號碼、被分配給前記第2擴充頻帶之第3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3組資源區塊號碼,而產生資源分配資訊;其中,前記第2組資源區塊號碼之各者係小於前記第1組資源區塊號碼之各者及前記第3組資源區塊號碼之各者;基於前記至少1台之終端裝置是在複數個終端裝置中較靠近蜂巢網中央,而將前記第1擴充頻帶與前記第2擴充頻帶上的下鏈送訊,分配給前記至少1台之終端裝置;前記無線通訊部,係在前記分量載波上,將前記資源分配資訊發送至前記至少1台之終端裝置;前記至少1台之終端裝置,係在前記第1擴充頻帶及前記第2擴充頻帶上執行無線通訊。
  12. 一種終端裝置,係具備:無線通訊部和控制部;前記無線通訊部,係從通訊控制裝置,接收資源分配資訊;前記通訊控制裝置係:控制在具有第1頻帶寬度之分量載波上被前記終端裝置所進行之無線通訊;設定第1擴充頻帶至前記分量載波的剩餘頻帶的第1部分;設定第2擴充頻帶至前記分量載波的前記剩餘頻帶的第2部分;其中,前記剩餘頻帶係相當於超出前記第1頻帶寬度之頻帶,前記第1擴充頻帶係相鄰於前記分量載波之上側,前記第2擴充頻帶係相鄰於前記分量載波之下側,且前記第1擴充頻帶與前記第2擴充頻帶係相對於前記分量載波而被對稱地設定;根據被分配給前記第1擴充頻帶之第1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1組資源區塊號碼、被分配給前記分量載波之第2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2組資源區塊號碼、被分配給前記第2擴充頻帶之第3複數個資源區塊的第3組資源區塊號碼,而產生資源分配資訊;其中,前記第2組資源區塊號碼之各者係小於前記第1組資源區塊號碼之各者及前記第3組資源區塊號碼之各者;基於前記終端裝置是在複數個終端裝置中最靠近蜂巢網中央,而將前記第1擴充頻帶與前記第2擴充頻帶上的下鏈送訊,分配給前記終端裝置;在前記分量載波上,將前記資源分配資訊發送至前記終端裝置;前記控制部,係根據前記資源分配資訊,而令前記無線通訊部在前記第1擴充頻帶及前記第2擴充頻帶上執行無線通訊。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部,係藉由接收在前記分量載波之中央所被發送的同步訊號,以同步於前記分量載波、前記第1擴充頻帶、及前記第2擴充頻帶之各者。
  14.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終端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依照指標,來設定前記無線通訊部之參數;前記指標,係以前記第1擴充頻帶之第2頻帶寬度或前記第2擴充頻帶之第3頻帶寬度之一者為基礎。
TW103113542A 2013-04-23 2014-04-14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TWI6423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0287A JP2014216698A (ja) 2013-04-23 2013-04-23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端末装置
JP2013-090287 2013-04-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7522A TW201507522A (zh) 2015-02-16
TWI642318B true TWI642318B (zh) 2018-11-21

Family

ID=51791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3542A TWI642318B (zh) 2013-04-23 2014-04-14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5955B2 (zh)
EP (1) EP2991422B1 (zh)
JP (1) JP2014216698A (zh)
TW (1) TWI642318B (zh)
WO (1) WO20141748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26295B1 (en) * 2014-12-10 2016-04-26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priori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050503B2 (en) * 2015-03-31 2021-06-2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of waveform design for operation bandwidth extension
CN107925525B (zh) 2015-07-02 2021-01-08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上行链路数据的方法及其装置
EP3332595A4 (en) * 2016-02-02 2019-03-20 Nec Corpor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10461889B2 (en) * 2016-08-11 2019-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aware transceiver design for heterogeneous numerology systems
AU2017337492B2 (en) * 2016-09-29 2022-07-14 Ntt Docomo, Inc.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WI635736B (zh) * 2016-11-07 2018-09-11 元智大學 Signal gene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thereof
WO2019244308A1 (ja) * 2018-06-21 2019-12-2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81913A1 (en) * 2009-10-02 2011-04-07 Lee Jung A Method of bandwidth extension by aggregating backwards compatible and non-backwards compatible carriers
WO2011093093A1 (ja) * 2010-01-28 2011-08-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制御情報送信装置、制御情報受信装置、及び制御情報送信方法
US20120294250A1 (en) * 2009-12-31 2012-11-22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ng downlink resource and receiving downlink data
WO2013006101A1 (en) * 2011-07-04 2013-01-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n extended bandwidth carrier
WO2013025547A2 (en) * 2011-08-12 2013-02-2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Flexible bandwidth operation in wireless systems
JP2013509843A (ja) * 2009-11-02 2013-03-14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異種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スペクトル解釈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76710B2 (en) * 2009-12-21 2016-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with carrier extension
KR20110083455A (ko) * 2010-01-13 2011-07-20 주식회사 팬택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선호 요소 반송파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와, 그를 이용하는 요소 반송파 구성방법 및 수신장치
US9485075B2 (en) * 2011-04-29 2016-11-0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signals and related method of signaling
EP3358766A1 (en) * 2012-03-23 2018-08-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WO2013168969A1 (ko) * 2012-05-07 2013-11-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6468184B2 (ja) * 2013-04-23 2019-02-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端末装置
AU2014258790B2 (en) * 2013-04-23 2016-04-14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81913A1 (en) * 2009-10-02 2011-04-07 Lee Jung A Method of bandwidth extension by aggregating backwards compatible and non-backwards compatible carriers
JP2013509843A (ja) * 2009-11-02 2013-03-14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異種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スペクトル解釈
US20120294250A1 (en) * 2009-12-31 2012-11-22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ng downlink resource and receiving downlink data
WO2011093093A1 (ja) * 2010-01-28 2011-08-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制御情報送信装置、制御情報受信装置、及び制御情報送信方法
WO2013006101A1 (en) * 2011-07-04 2013-01-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n extended bandwidth carrier
WO2013025547A2 (en) * 2011-08-12 2013-02-2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Flexible bandwidth operation in wireless systems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HiSilicon, "On improved bandwidth scalability for CA enhancement ", 3GPP TSG-RAN WG4#61, R4-115939, 14 – 18 November, 2011
KDDI, "Clarification for the Scope of First Phase NCT ",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2, R1-130203, 28th January - 1st February, 2013
KDDI, "Views on Use Cases of New Carrier Type in Rel-12",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1, R1-125024, November 12-16, 2012
NTT DOCOMO, "Comparison of Carrier Segment and Extension Carrier for Contiguous Carrier Aggregation",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9bis, R1-100491, January 18–22, 2010
NTT DOCOMO, "Comparison of Carrier Segment and Extension Carrier for Contiguous Carrier Aggregation",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9bis, R1-100491, January 18–22, 2010 Huawei, HiSilicon, "On improved bandwidth scalability for CA enhancement ", 3GPP TSG-RAN , R4-115939, 14 – 18 November, 2011 KDDI, "Clarification for the Scope of First Phase NCT ",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2, R1-130203, 28th January - 1st February, 2013 KDDI, "Views on Use Cases of New Carrier Type in Rel-12",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1, R1-125024, November 12-16, 20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91422A1 (en) 2016-03-02
US20160192366A1 (en) 2016-06-30
US10075955B2 (en) 2018-09-11
EP2991422B1 (en) 2020-09-23
EP2991422A4 (en) 2016-12-14
JP2014216698A (ja) 2014-11-17
TW201507522A (zh) 2015-02-16
WO2014174879A1 (ja) 2014-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2844B (zh)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TWI642318B (zh)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EP2991423B1 (en) Effici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ing band extension techniques in lte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3255910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different radio interface technologies in a cell
WO2015169156A1 (zh) D2d通信中的不同cp长度共存的配置
US1014929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P3063897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ing a mixed format
JP6380383B2 (ja)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端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