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7654B - 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與裝置 - Google Patents

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與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7654B
TWI637654B TW104121018A TW104121018A TWI637654B TW I637654 B TWI637654 B TW I637654B TW 104121018 A TW104121018 A TW 104121018A TW 104121018 A TW104121018 A TW 104121018A TW I637654 B TWI637654 B TW I63765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diode
organic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1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0335A (zh
Inventor
賴志明
葉文勇
蔡承延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US14/864,91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9741956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620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03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76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7654B/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一電極、一第 二電極及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配置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且包括一電洞注入層、一電洞傳輸層、一電子注入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阻擋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及一第一發光層。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具有一電光特性,此電光特性為當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電壓差增加或減少時,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所發出的光的光強度與相關色溫皆產生變化。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與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照明模組與照明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照明模組與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
由於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具有朗伯(Lambertian)平面光源的特性,因此從任何角度看發光強度都是一樣柔和。此外,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具有高演色性、可調亮度及色溫、製程無汞害、無紫外線輻射、低藍害、低發熱、、低操作電壓、可即時點亮、反應快速、發光均勻無眩光、搭配軟性基板可做到輕薄可撓曲、搭配室內設計製作成任何形狀等等的優點。如何發揮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之健康、自然、友善且對環境無害的優點,是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可以與其他照明技術產生差異化的商業發展方向。
關於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的發展,一般認為不是為了取 代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照明。雖然現階段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在成本以及壽命上尚待改善,但其具有平面光源種種的優點,可以在居家、購物商店、飯店旅館、建築等等較具特殊性的照明應用上發揮其特長。因此,如何透過(1)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設計、(2)照明驅動電路設計、以及(3)照明廠商的燈具設計巧思,藉由三個技術領域的互相搭配,將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的特點發揮出來,才能進一步推動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技術的發展,以及擴大在照明領域的市場佔有規模。因此,在實際應用設計上,如何配合使用者的情境,透過驅動電路設計與白光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設計的互相搭配,除了變化發光亮度需要穩定發光色溫的一般性需求外,令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可切換不同發光的色溫,或者令有機發光二極體發出具有非週期性變化色溫和亮度的特點,均是極具有實用商機。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其色溫可以調整。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其色溫與光強度可以調整。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及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配置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且包括一電洞注 入層、一電洞傳輸層、一電子注入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阻擋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及一第一發光層。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具有一電光特性,此電光特性為當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電壓差增加或減少時,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所發出的光的光強度與相關色溫皆產生變化。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及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配置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一第一發光層及一阻擋層,阻擋層配置於第一發光層的一第一側。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更包括配置於第一發光層的一第二側的一第二發光層、一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一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其中第一側相對於第二側。第一發光層的厚度是落在20奈米至45奈米的範圍內。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包括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一驅動單元、一光感測模組及一脈寬調變控制單元。每一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及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配置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且包括一電洞注入層、一電洞傳輸層、一電子注入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阻擋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及一第一發光層。驅動單元電性連接至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且分別調整施加於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電壓,以改變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所發出的光的相關色溫。光感測 模組用以感測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所發出的光。脈寬調變控制單元用以接收來自光感測模組的回授訊號,以調整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光強度。整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的總光強度藉由分別施加各種電壓與各種工作週期至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而得以被調整。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層為一白光發光層,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一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一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配置於第一發光層的一側,以發出發光主波長落在藍光波段至綠光波段的範圍內的光。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當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時,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與第一發光層的電洞能障小於0.3電子伏特,以使電洞能夠注入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當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時,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與第一發光層的電子能障小於0.3電子伏特,以使電子能夠注入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摻雜有能夠發出藍光、綠光或其組合的摻雜物。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層為白光發光層,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更包括一第二發光層,配置於第一發光層的一側,且用以發出發光主波長落在藍光波段至綠光波段的光。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電洞傳輸層與電子傳輸層,第一發光層與第二發光層配置於電洞傳輸層之間與電子傳輸層之間,第一發光層包括一用以發出藍光的發光子層,第二發光層發出藍光,第二發光層的起始驅動電壓高於用以發出藍光的發光子層的起始驅動電壓至少0.5伏特。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層具有電子振動放射特性,且其發光頻譜具有兩個峰值,分別落在450~475奈米的範圍內與475~500奈米的範圍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更包括另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及一電荷產生層。此另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配置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且包括一電洞注入層、一電洞傳輸層、一電子注入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阻擋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及一第二發光層,其中第一發光層發出白光,而第二發光層發出主波長落在藍色波段至綠色波段的光,或發出主波長落在紅色波段至黃色波段的光。電荷產生層連接此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與此另一有機發光二極體模層堆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層的起始驅動電壓大於第一發光層的起始驅動電壓至少0.5伏特。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層為一白光發光層,而第二發光層、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及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用以提升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所發出的光的演色性,或改變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所發出的光的相關色溫。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脈寬調變控制單元根據來自光感測模組的回授訊號調整施加至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脈寬調變電壓訊號的工作週期,以調整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光強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脈寬調變控制單元調整施加至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脈寬調變電壓訊號的工作週期,以調整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相關色溫,其中脈寬調變電壓訊號的低點大於0伏特。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彼此實質上相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這些第一發光層的厚度不相同或發光摻雜物的濃度不相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形成於同一基板上,以分別形成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單元。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中,可藉由施加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電壓差的變化來改變色溫,或藉由第一發光層的一側的第二發光層、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來改變色溫,因此可增加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應用性。此外,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中,除了可以調整色溫外,還可透過脈寬調變控制單元來調整光強度,因此可使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的整體色溫與光強度被都被調整至符合需求,以增加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的應用性。
為讓本發明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50、50f、50g、50h、50i、50j‧‧‧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
51‧‧‧光感測模組
52‧‧‧脈寬調變控制單元
53‧‧‧驅動單元
54‧‧‧使用者介面
100、100a、100b、100c、100d、100e‧‧‧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
110‧‧‧第一電極
120‧‧‧第二電極
130‧‧‧基板
200、200a、200b、200d、200e、400、400e‧‧‧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
210、210a‧‧‧第一發光層
212‧‧‧發光子層
214‧‧‧發光子層
216‧‧‧發光子層
218、260、260a、260b、460、460b‧‧‧阻擋層
220、420‧‧‧電洞注入層
230、230a、430‧‧‧電洞傳輸層
240、240b、440‧‧‧電子傳輸層
250、450‧‧‧電子注入層
270、410、410e‧‧‧第二發光層
300‧‧‧電荷產生層
P1、P2‧‧‧時段
Q1‧‧‧高點
Q2、Q2’‧‧‧低點
圖1A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1B為圖1A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所發出的光的相關色溫相對於輝度在不同的發光層厚度下的變化曲線圖。
圖2A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2B為圖2A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另一變型。
圖3為圖2A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能帶圖。
圖4為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類似於圖4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能帶圖。
圖6為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7A、圖7B及圖7C為圖6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三種變型的能帶圖。
圖8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9為圖8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一種變型的能帶圖。
圖10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的方塊圖。
圖11繪示圖10中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之藉由脈寬調變時輝度相對於相關色溫的調變範圍。
圖12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於三種不同的操作狀態的示意圖。
圖13A至圖13D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的四種變型。
圖14A與圖14B為兩種脈寬調變訊號的波形圖。
圖1A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而圖1B為圖1A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所發出的光的相關色溫相對於輝度在不同的發光層厚度下的變化曲線圖。請參照圖1A與圖1B,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包括一第一電極110、一第二電極120及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配置於第一電極110與第二電極120之間,且包括一電洞注入層、一電洞傳輸層、一電子注入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阻擋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及一第一發光層210。在本實施例中,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包括由第一電極110依序堆疊至第二電極120的一電洞注入層220、一電洞傳輸層230、第一發光層210、一電子傳輸層240及一電子注入層 25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110可形成於一基板130上。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層210包括多種不同顏色的發光子層。舉例而言,第一發光層210可包括一發光子層212、一發光子層214及一發光子層216,其中發光子層212、發光子層214及發光子層216例如分別為一藍色發光子層、一紅色發光子層及一黃色發光子層。包含發光子層212發光子層214及發光子層216的第一發光層210可發出白光。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層210的總厚度被增加。第一發光層210的總厚度可落在20奈米至45奈米的範圍內。如此一來,第一發光層210中的激子(exciton)(即電子電洞對)發光的復合中心在第一發光層210中的移動範圍變廣,以致於發光中心傾向於停留在某個顏色的發光子層212、214、216。舉例而言,當發光中心停留在紅色發光子層214或黃色發光子層216時,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發出的光具有較低的色溫,而當發光中心停留在藍色發光子層212時,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發出的光具有較高的色溫。此外,發光中心的位置與施加於第一電極110與第二電極120之間的電壓差有關,且當施加的電壓越大,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發出的光的光強度(例如輝度)越大。由圖1B可知,當第一發光層210的總厚度越大時,相關色溫隨輝度或施加電壓差的變化範圍越大。若將發光層210中的各色發光子層的厚度等比例縮小至0.8倍或0.7倍時,色溫隨輝度(或施加電壓差)的變化範圍也跟著變小。
換言之,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具有一電光特性, 此電光特性為當第一電極110與第二電極120之間的電壓差增加或減少時,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所發出的光的光強度(例如輝度)與相關色溫皆產生變化。
圖2A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圖2B為圖2A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另一變型,而圖3為圖2A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能帶圖。請先參照圖2A與圖3,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類似於圖1A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中,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a包括一阻擋層260,阻擋層260配置於第一發光層210a的一第一側(例如是靠近第二電極120的一側)。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a更包括配置於第一發光層210a的一第二側(例如是靠近第一電極110的一側)的一第二發光層、一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230a或一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在本實施例中是以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230a為例),其中第一側相對於第二側。此外,第一發光層210a的厚度是落在20奈米至45奈米的範圍內。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層210a更包括一阻擋層218,配置於發光子層212與發光子層214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採用了能夠發出藍光或綠光的電洞傳輸層230a,其發光主波長例如是落在藍光波段至綠光波段的範圍內(例如460奈米至530奈米)。當施加於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電壓與電流增加時,激子擴散至電洞傳輸層230a以發出藍光或 綠光,因此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所發出的光的相關色溫會提升。此外,當第一發光層210a發光,而電洞傳輸層230a不發光時,演色性Ra大於60。但當第一發光層210a與電洞傳輸層230a皆發光時,演色性Ra大於75。因此,電洞傳輸層230a可有效提升演色性。在電洞傳輸層發光的例子中,電洞傳輸層230a的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與發光層210a的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會減少,因此電子可注入電洞傳輸層230a而與電洞結合成激子,進而發光。對於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230a而言,其發光主波長是落在460奈米至530奈米的範圍內,亦即從藍色波段至綠色波段。此外,能夠發出藍光、綠光或其組合的摻雜物(例如螢光摻雜物)可摻入電洞傳輸層中,以提升量子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230a與第一發光層210a的電洞能障小於0.3電子伏特,以使電洞能夠注入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230a。
在圖3中,上水平線代表對應膜層的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而下水平線代表對應膜層的最高佔用分子軌域(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此外,包含發光子層212、214及216的第一發光層210a可發出白光。當較低的電壓差施加至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時,第一發光層210a發出白光,但電洞傳輸層230a不發光。當較高的電壓差施加至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時,第一發光層210a發出白光,且電洞傳輸層230a發出 綠光、藍光或其組合,因此可提升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所發出的光的色溫。當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被施加的電壓從2.5伏特變化至8伏特時,相關色溫的變化範圍為從2000K至7000K。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阻擋層260為電洞阻擋層或激子阻擋層,以使激子能夠在阻擋層260之靠近第一電極110的一側發光。
請再參照圖2B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b,其類似於圖2A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b,阻擋層260b所配置的第一發光層210的第一側是第一發光層210靠近第一電極110的一側,而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b更包括配置於第一發光層210的一第二側(例如是靠近第二電極110的一側)的一第二發光層、一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一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240b(在本實施例中是以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240b為例)。
在電子傳輸層240b能夠發光的例子中,第一發光層210的最高佔用分子軌域與電子傳輸層240b的最高佔用分子軌域的差異被減少,因此電洞可以注入電子傳輸層240b中以與電子結合,進而發光。在本實施例中,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240b與第一發光層210的電子能障小於0.3電子伏特,以使電子能夠注入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240b。對於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240b而言,其發光主波長是落在460奈米至530奈米的範圍內,亦即從藍色波段至綠色波段。此外,能夠發出藍光、綠光或其組合的摻雜物(例如螢光摻雜物)可摻入電子傳輸層240b中,以提升量子效率。在 本實施例中,阻擋層260b例如為電子阻擋層或激子阻擋層,以使激子能夠在阻擋層260b之靠近第二電極120的一側發光。此外,第一發光層210可發出白光,而當電子傳輸層240b發光時,可提升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b整體的相關色溫。在本實施例中,此外,當第一發光層210發光,而電子傳輸層240b不發光時,演色性Ra大於60。但當第一發光層210與電子傳輸層240b皆發光時,演色性Ra大於75。因此,電子傳輸層可提升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b整體的演色性。
在圖2A與圖2B的實施例中,阻擋層260(或260b)均位於第一發光層210a(或210)的單側,而第一發光層210a(或210)的另一側則配置有用來調控色溫的另一個發光膜層,因此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100b可達到藉由改變施加電壓來調控相關色溫與光強度的效果。
圖4為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4,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c與圖2A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c更包括一第二發光層270,配置於第一發光層210的第二側(即靠近第一電極110的一側)。第二發光層270可發出發光主波長落在藍光波段至綠光波段的光。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層210的發光子層212可發出藍光,而第二發光層270亦可發出藍光。在本實施例中,藍色發光子層212具有較低的起始驅動電壓,而第二發光層270 具有較高的起始驅動電壓。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層270的起始驅動電壓高於用以發出藍光的發光子層212的起始驅動電壓至少0.5伏特。因此,隨著施加於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c的電壓差逐漸上升,第一發光層210會先發出白光,而後則是第一發光層210與第二發光層270一起發光。當第二發光層270發藍光時,可提升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c所發出的光的相關色溫。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層270具有電子振動放射(vibronic emission)(即其頻譜具有兩個峰值)的特性,且電子振動放射的頻譜的兩個峰值的波長分別落在450至475奈米的範圍內與475至500奈米的範圍內。此外,藍色發光子層212可以不具有電子振動放射特性。由於第二發光層270具有電子振動放射特性(即其頻譜具有兩個峰值),因此當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c的相關色溫增加時,電子振動放射可以使有機發光二極體100c所發出的光維持高演色性(color rendering index,CRI)。
圖5為類似於圖4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能帶圖。請參照圖5,在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中,第二發光層270與發光子層214之間配置有一阻擋層260a,而發光子層216與發光子層212之間配置有另一阻擋層260。當發光子層212、214及216發光而混成白光時,演色性Ra大於60。當發光子層212、214及216發光且第二發光層270發光時,整體演色性Ra大於75。由此可見,第二發光層270的電子振動放射特性可有 效提升演色性。
圖6為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而圖7A、圖7B及圖7C為圖6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三種變型的能帶圖。請參照圖6及圖7A至圖7C,本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d類似於圖2A與圖2B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100b,而其主要差異如下所述。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d更包括另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400及一電荷產生層(charge generation layer,CGL)300。電荷產生層300配置於兩相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d與400之間。換言之,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d為一串列型(tandem)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
此另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400包括一電洞注入層、一電洞傳輸層、一電子注入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阻擋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及一第二發光層410。在本實施例中,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d包括從電荷產生層300至第二電極120依序堆疊的電洞傳輸層230、阻擋層260b、第一發光層210、阻擋層260、電子傳輸層240及電子注入層250,而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400包括從第一電極110至電荷產生層300依序堆疊的電洞注入層420、電洞傳輸層430、阻擋層460b、第二發光層410、阻擋層460及電子傳輸層440。
在本實施例中,當一適當電壓施加至串列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d時,在電荷產生層300中的電洞與電子會分 離,其中電洞會注入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d的電洞傳輸層230,而電子會注入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400的電子傳輸層440。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層210例如為可發出白光的全磷光發光層、混種藍紅黃發光層、混種藍紅綠發光層或混種藍紅黃綠發光層。其中,全磷光發光層是指第一發光層210的各種顏色(包括藍色)的發光子層均發出磷光,而混種藍紅黃發光層、混種藍紅綠發光層或混種藍紅黃綠發光層是指其中的藍色發光子層是發出螢光,而其他顏色的發光子層均發出磷光。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層410能夠發出藍光與綠光,或能夠發出藍光。此外,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d的第一發光層210的起始驅動電壓低於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400的第二發光層410的起始驅動電壓例如至少0.5伏特。因此,當施加至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d的電壓或電流逐漸增加時,第一發光層210會先被點亮,而後第二發光層410再被點亮,以提升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d所發出的光的相關色溫。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發光層210發光,而第二發光層410不發光時,演色性Ra大於60。而當第一發光層210與第二發光層410皆發光時,演色性Ra大於75。由此可知,第二發光層410可有效提升演色性。
此外,在一實施例中,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400的電洞傳輸層430的材料可以是可發出主波長落在藍光波段至綠光 波段(例如波長從450奈米至530奈米)的發光材料。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具有較高起始驅動電壓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400可因選擇具有較低的載子遷移率的電洞傳輸層或電子傳輸層而實現。
圖8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而圖9為圖8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一種變型的能帶圖。請參照圖8與圖9,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e類似於圖6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d,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中,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400e的第二發光層410e能夠發出紅光,或發出紅光與黃光。舉例而言,第二發光層410e能夠發出紅磷光,或發出紅磷光與黃磷光。
在本實施例中,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200e配置於第一電極110與電荷產生層300之間,且包括從第一電極110至電荷產生層300依序堆疊之電洞注入層220、電洞傳輸層230、阻擋層260b、第一發光層210、阻擋層260及電子傳輸層240。此外,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400e配置於電荷產生層300與第二電極120之間,且包括從電荷產生層300至第二電極120依序堆疊之電洞傳輸層430、阻擋層460b、第二發光層410e、阻擋層460、電子傳輸層440及電子注入層450。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層210在輝度為1000cd/m2時的驅動電壓低於第二發光層410e在輝度為1000cd/m2時的驅動電壓至少0.5伏特。換言之,第二發光層410e的起始驅動電壓大於 第一發光層210的起始驅動電壓。因此,當施加於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e的電壓或電流逐漸增加時,第一發光層210先被點亮,而後第二發光層410e再被點亮,以調降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e所發出的光的相關色溫。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具有較高起始驅動電壓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400e可因選擇具有較低的載子遷移率的電洞傳輸層或電子傳輸層而實現。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發光層210發光而第二發光層410e不發光時,演色性Ra大於60。而當第一發光層210與第二發光層410e皆發光時,演色性Ra大於75。由此可知,第二發光層410e可有效提升演色性。
圖10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的方塊圖,而圖11繪示圖10中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之藉由脈寬調變時輝度相對於相關色溫的調變範圍。請參照圖10與圖11,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包括上述任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100a~100e(在圖10中以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為例)、一光感測模組51、一脈寬調變控制單元52及一驅動單元53。驅動單元53電性連接至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且調整施加於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電壓,以改變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所發出的光的相關色溫。光感測模組51用以感測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所發出的光。脈寬調變控制單元52用以接收來自光感測模組51的回授訊號,以利用脈寬調變的方式來調整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光強度。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調整施加至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直流操作電壓,可調整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所發出的光的相關色溫。此外,光感測模組51傳送對應於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光強度(例如輝度)的電訊號至脈寬調變控制單元52。脈寬調變控制單元52接收來自光感測模組51的電訊號。脈寬調變演算法則根據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在各種直流操作電壓下的相關色溫與輝度的變化關係,而被適當地設定,藉此調整脈寬調變的工作週期(duty cycle),亦即施加至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電壓的脈寬(pulse width)。如此一來,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相關色溫可被調整,且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在各種相關色溫下的輝度可被適當而穩定地輸出。
在一些實施例的脈寬調變中,施加至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電壓脈衝的高點為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直流電壓工作點,其可被調整,而電壓脈衝的低點可以是0伏特。然而,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電壓脈衝的低點亦可被調整。舉例而言,電壓脈衝的低點可以被調整為大於0伏特的電壓,因此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可以在兩個直流電壓工作點之間來回切換。如此一來,藉由調整脈寬調變的工作週期,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相關色溫與輝度可以週期性地或非週期性地逐漸變化。
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可更包括一使用者介 面54。根據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在各直流操作電壓下的相關色溫與輝度之間的變化關係,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直流操作電壓可被使用者藉由使用者介面54來調整,藉此調整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相關色溫。使用者介面54可包括旋鈕、按鈕、觸控面板、觸控螢幕、滑鼠、鍵盤、具有類比數位轉換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的麥克風或其組合。當施加於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電壓改變,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相關色溫亦改變。因此,光感測模組51可偵測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光強度(例如輝度)與相關色溫,且脈寬調變控制單元52可藉由調整脈寬調變的工作週期來調整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輝度。
請參照圖11,當脈寬調變的工作週期為100%,代表施加至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直流工作電壓保持在一個固定電壓,而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輝度與其對應的相關色溫位於如圖11所繪示的曲線上的點上。當具有100%的工作週期的直流工作電壓增加時,相關色溫與輝度皆增加。當工作週期被調整至低於100%時,相關色溫與對應的輝度位於圖11的曲線下方的點上。在此例中,當電壓脈衝的高點電壓被維持且當工作週期改變時,相關色溫會維持不變,因此代表相關色溫與輝度的點會沿著曲線下方且對應於此相關色溫的鉛直線移動。此外,當工作週期越小時,此點在此鉛直線上的位置越低,且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輝度越低。
在一實施例中,另一額外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可被以串聯的方式連接至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例如以串列型的方式,且此一額外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可補償圖11中位於低相關色溫處的低輝度。亦即,當此額外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操作於低工作電壓時,此額外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可提升輝度。
此外,當電壓脈衝的低點被調整至大於0伏特的電壓時,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可在兩個電壓工作點間來回切換,因此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相關色溫可在兩個值之間來回切換。因此,藉由調整脈寬調變的工作週期,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相關色溫與輝度可被週期性地或非週期性地逐漸調變。
圖12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於三種不同的操作狀態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2,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f可包括多個上述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100a~100e,而圖12中是以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為例。本實施例之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可與如圖10之驅動單元53電性連接。此外,在一實施例中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f可以更包括如圖10之光感測模組51、脈寬調變控制單元52及使用者介面54,也就是說,可以將圖10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中的單一一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取代為本實施例之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以形成具 有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f,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圖12中,是以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f具有三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為例來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如圖11所繪示及其上述相關內容所述,當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相關色溫低時,施加至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直流工作電壓低,且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輝度低。如果在各種不同的相關色溫下欲維持相似的輝度,可在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f中採用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來達成。
如圖12所繪示,當需要低相關色溫的光時,所有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圖12中是以三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為例)被點亮(即狀態1),且每一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所發出的光的光通量為1單位光通量,所以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f所發出的總光通量為3單位光通量。當需要中等相關色溫的光時,部分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圖12中是以兩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為例)被點亮,且這兩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每一個所發出的光的光通量為1.5單位光通量,而其餘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則被關閉,因此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f的總光通量為3單位光通量。當需要高相關色溫的光時,更少部分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圖12中是以一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為例)被點亮,且此 一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所發出的光的光通量為3單位光通量,其餘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則被關閉,因此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f所發出的光的總光通量為3單位光通量。以此方式,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f可在各種不同的相關色溫下維持相似的輝度。
上述包括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f可以有以下幾種變型:
變型(1):如圖13A所繪示,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g包括多個獨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其不能夠調變色溫,但分別具有多種色溫,其是藉由在白光發光層中分別具有不同厚度或不同摻雜濃度的發光子層。此外,驅動單元53電性連接至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且分別決定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的光強度的比例,以達到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g整體的色溫的調變。
變型(2):如圖13B所繪示,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h包括多個獨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亦可以是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100b~100e,而此處以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為例),其能夠藉由施加不同的工作電壓而分別切換至多個相關色溫。此外,驅動單元電性連接至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以控制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相關色溫變化與輝度變化。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可以實質上相同。
在本實施例中,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h可更包括光感測模組51、脈寬調變控制單元52及使用者介面54,其運作方式如圖10之實施例所述。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單元53分別調整施加於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電壓,以改變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h所發出的光的相關色溫。此外,光感測模組51用以感測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所發出的光。脈寬調變控制單元52用以接收來自光感測模組51的回授訊號,以調整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光強度。整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h的總光強度藉由分別施加各種電壓與各種工作週期至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而得以被調整。
上述變型(1)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g(圖13A)亦可採用如圖13B之光感測模組51、脈寬調變控制單元52及使用者介面54,而圖13B之變型(2)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h亦可採用如圖13A之驅動單元53,而不採用光感測模組51。此外,以下的變型(3)與變型(4)均可以採用如圖13A之驅動單元53,或如圖13B之光感測模組51、脈寬調變控制單元52及使用者介面54。
變型(3):如圖13C所繪示,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i中的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實體連接在一起。換言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的堆疊膜層可配置於同一基板130上,也就是說,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可被視為結合成單一模組的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次模組。舉例而言,同一基板130上的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單元(即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 模組100)不能夠調變色溫,但分別具有多種色溫,其是藉由在白光發光層中分別具有不同厚度或不同摻雜濃度的發光子層。此外,驅動單元53電性連接至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單元,且分別決定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的光強度的比例,以達到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i整體的色溫的調變。在本實施例中,此有機發光二極體單元例如呈條狀。
變型(4):如圖13D所繪示,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50j中的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實體連接在一起。換言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堆疊膜層可配置於同一基板130上,也就是說,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可被視為結合成單一模組的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次模組。舉例而言,同一基板130上的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單元(即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實質上相同。此外,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單元能夠調整相關色溫,且能夠藉由施加不同的工作電壓而分別切換至多個相關色溫。再者,驅動單元53電性連接至這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以控制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100a的相關色溫變化與輝度變化。在本實施例中,此有機發光二極體單元例如呈條狀。
圖14A與圖14B為上述兩種脈寬調變訊號的波形圖。請先參照圖14A,上述脈寬調變訊號的工作週期的定義為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知的定義,即為圖14A中的時段P1除以時段P2,而電壓脈衝的高點Q1與低點Q2如圖14A所繪示。在圖 14A的例子中,電壓脈衝的低點Q2位於0伏特。此外,請再參照圖14B,上述脈寬調變訊號的工作週期的定義為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知的定義,即為圖14B中的時段P1除以時段P2,而電壓脈衝的高點Q1與低點Q2’如圖14B所繪示。在圖14B的例子中,電壓脈衝的低點Q2’不位於0伏特。
在本說明書中,基板(例如基板130)例如是鹼石灰玻璃基板(soda lime glass substrate)、柔性玻璃(willow glass)、可撓式薄玻璃(flexible thin-glass)、高折射率玻璃(high-refractive index glass)(其折射率大於1.7)、聚酯(polyester,PET)、聚2,6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醯亞胺(polyimide,PI),或具有光輸出耦合結構的上述基板。第一電極110的材料可以是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摻雜的氧化鋅(doped zinc oxide)(例如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鋁鋅(aluminum zinc oxide,AZO)或氧化鎵鋅(gallium zinc oxide,GZO))、石墨烯(graphene)、碳奈米管(carbon nanotube,CNT)、聚(3,4-二氧乙基噻吩):聚(對苯乙烯磺酸)(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oly(styrenesulfonate),PEDOT:PSS)或其任意組合。第二電極120的材料可以是鋁(aluminum)、銀(silver)或其組合。電洞注入層的材料可包括PEDOT:PSS、2,3,6,7,10,11-六氰基-1,4,5,8,9,12-六氮雜苯並菲(1,4,5,8,9,11-Hexaazatriphenylenehexacarbonitrile,HATCN)或透明金屬氧化物,例如MoO3,V2O5,or WO3。電洞傳輸層的材料可 包括二(N-(1-萘基-N-苯基对二氨基联苯))(N,N'-bis(naphthalen-1-yl)-N,N'-bis(phenyl)-2,2'-dimethylbenzidine(α-NPD))、N,N'-二苯基-N,N'-(1-萘基)-1,1'-联苯-4,4'-二胺(N,N'-bis(naphthalen-1-yl)-N,N'-bis(phenyl)-benzidine,NPB)、4,4'-环己基二[N,N-二(4-甲基苯基)苯胺](Di-[4-(N,N-di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TAPC)、2,3,5,6-四氟-7,7',8,8'-四氰二甲基对苯醌((2,3,5,6-Tetrafluoro-2,5-cyclohexadiene-1,4-diylidene)dimalononitrile7,7,8,8-Tetracyano-2,3,5,6-tetrafluoroquinodimethane,F4-TCNQ)、N4,N4,N4',N4'-四(4-甲氧基苯基)-[1,1'-联苯]-4,4'-二胺(N,N,N',N'-tetrakis(4-methoxyphenyl)benzidine,MEO-TPD)或其任意組合的雙層配置。發光層的材料可包括螢光發光主材料(phosphorescent light emitting host material),例如4,4',4"-三(咔唑-9-基)三苯胺(4,4',4"-tris(carbazol-9-yl)triphenylamine,TCTA)、NPB、1,3,5-三(1-苯基-1H-苯並咪唑-2-基)苯(2,2',2"-(1,3,5-benzinetriyl)-tris(1-phenyl-1-H-benzimidazole),TBPi)、9,9'-(1,3-苯基)二-9H-咔唑(1,3-Bis(N-carbazolyl)benzene,mCP)、4,4'-二(9-咔唑)联苯(4,4'-bis(carbazol-9-yl)biphenyl,CBP)、1,3-双(三苯基硅)苯(1,3-bis(triphenylsilyl)benzene,UGH)、[3,5-二(9H-咔唑-9-基)苯基]三苯基硅烷(9,9'-(5-(triphenylsilyl)-1,3-phenylene)bis(9H-carbazole),SimCP)、2,6-双((9H-咔唑-9-基)-3,1-亚苯基)吡啶 (2,6-bis(3-(9H-carbazol-9-yl)phenyl)pyridine,26DCzPPy)或9.9-螺二芴二苯基氧化磷(9,9-spirobifluoren-2-yl-diphenyl-phosphine oxide,SPPO1),其摻雜有螢光發射摻雜物(phosphorescent emitter dopant),例如双(4,6-二氟苯基吡啶-N,C2)吡啶甲酰合铱(Firpic)、(OC-6-33)-双[3,5-二氟-2-(2-吡啶基-KN)苯基-KC][四(1H-吡唑基-KN1)硼酸(1-)-KN2,KN2']-铱(FIr6)、三(2-苯基吡啶)合铱(Ir(ppy)3)、乙酰丙酮酸二(2-苯基吡啶)铱(Ir(ppy2)acac)、乙酰乙酸双(2-苯基喹啉)铱(Ir(pq)2acac)或(乙酰丙酮)双(2-甲基二苯并[F,H]喹喔啉)合铱(Ir(MDQ)2acac)。發光層的材料可包括藍色螢光發光材料(blue fluorescent light emitting materials),例如4,4'-二(2,2-二苯乙烯基)-1,1'-联苯(4,4'-Bis(2,2-diphenyl-ethen-1-yl)biphenyl,DPVBi)、4,4'-双(9-乙基-3-咔唑乙烯基)-1,1'-联苯(4,4'-bis(9-ethyl-3-carbazovinylene)-1,1'-biphenyl,BCzVBi)、N,N'-二-1-萘基-N,N'-二苯基-[四联苯]-4,4'''-二胺(N,N'-di-(1-naphthalenyl)-N,N'-diphenyl-[1,1':4',1":4",1'''-quaterphenyl]-4,4'''-diamine,4PNPB)、4,4'-[1,4-亞苯基二-(1E)-2,1-乙烯二基]二[N,N-二苯基苯胺](p-bis p-N,N-diphenylaminostyryl benzene,DSA-Ph)、BUBD-1(N,N'-(((1E,1'E)-1,4-phenylenebis(ethene-2,1-diyl))bis(4,1-phenylene))bis(2-ethyl-6-methyl-N-phenylaniline))或3-叔丁基-9,10-二(2-萘)蒽(2-methyl-9,10-di 2-naphthyl anthracene,MADN)。電子傳 輸層的材料可包括8-羥基喹啉鋁(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Alq3)、4,7-二苯基-1,10-菲罗啉(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Bphen)、溴甲酚紫鈉鹽(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BCP)、1,3,5-三(1-苯基-1H-苯並咪唑-2-基)苯(TBPi)、3-(聯苯-4-基)-5-(4-叔丁基苯基)-4-苯基-4H-1,2,4-三唑(3-(Biphenyl-4-yl)-5-(4-tert-butylphenyl)-4-phenyl-4H-1,2,4-triazole,TAZ)、3,3'-[5'-[3-(3-吡啶基)苯基][1,1':3',1"-三聯苯]-3,3"-二基]二吡啶(1,3,5-Tri(m-pyrid-3-yl-phenyl)benzene,TmPyPB)、1,3-双(3,5-二吡啶-3-基苯基)苯(bis-1,2-(3,5-di-3-pyridyl-phenyl)benzene,B3PyPB)或其任意組合。電子傳輸層中可摻雜Cs、CsCO3、Li或8-羥基喹啉-鋰(Liq)。電子注入層的材料可包括LiF、鋁(Aluminum)、Liq、Mg、Ca或其任意組合。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中,可藉由施加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電壓差的變化來改變色溫,或藉由第一發光層的一側的第二發光層、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來改變色溫,因此可增加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應用性。此外,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中,除了可以調整色溫外,還可透過脈寬調變控制單元來調整光強度,因此可使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的整體色溫與光強度被都被調整至符合需求,以增加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的應用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5)

  1. 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以及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配置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且包括一電洞注入層、一電洞傳輸層、一電子注入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阻擋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及一第一發光層,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具有一電光特性,該電光特性為當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的電壓差增加或減少時,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所發出的光的光強度與相關色溫皆產生變化,其中該第一發光層為一白光發光層,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的一側,以發出發光主波長落在藍光波段至綠光波段的範圍內的光,其中當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該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時,該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與該第一發光層的電洞能障小於0.3電子伏特,其中當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該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時,該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與該第一發光層的電子能障小於0.3電子伏特。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其中該第一發光層的厚度是落在20奈米至45奈米的範圍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其中該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該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摻雜有能夠發出藍光、綠光或其組合的摻雜物。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其中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更包括一第二發光層,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的一側,且用以發出發光主波長落在藍光波段至綠光波段的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其中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該電洞傳輸層與該電子傳輸層,該第一發光層與該第二發光層配置於該電洞傳輸層與該電子傳輸層之間,該第一發光層包括一用以發出藍光的發光子層,該第二發光層發出藍光,該第二發光層的起始驅動電壓高於該用以發出藍光的發光子層的起始驅動電壓至少0.5伏特。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其中該第二發光層具有電子振動放射特性,且其發光頻譜具有兩個峰值,分別落在450~475奈米的範圍內與475~500奈米的範圍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更包括:另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配置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且包括一電洞注入層、一電洞傳輸層、一電子注入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阻擋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及一第二發光層,其中 該第二發光層發出主波長落在藍色波段至綠色波段的光,或發出主波長落在紅色波段至黃色波段的光;以及一電荷產生層,連接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與該另一有機發光二極體模層堆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其中該第二發光層的起始驅動電壓大於該第一發光層的起始驅動電壓至少0.5伏特。
  9. 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以及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配置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一第一發光層及一阻擋層,該阻擋層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的一第一側,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更包括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的一第二側的一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一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其中該第一側相對於該第二側,且該第一發光層的厚度是落在20奈米至45奈米的範圍內,該第一發光層為一白光發光層,而該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該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用以發出發光主波長落在藍光波段至綠光波段的範圍內的光,其中當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該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時,該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與該第一發光層的電洞能障小於0.3電子伏特,其中當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該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時,該能夠發光的電子傳 輸層與該第一發光層的電子能障小於電子0.3伏特。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其中該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該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摻雜有能夠發出藍光、綠光或其組合的摻雜物。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其中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更包括一第二發光層,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的該第二側,且用以發出發光主波長落在藍光波段至綠光波段的範圍內的光。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其中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一電洞傳輸層與一電子傳輸層,該第一發光層與該第二發光層配置於該電洞傳輸層與該電子傳輸層之間,該第一發光層包括一用以發出藍光的發光子層,該第二發光層發出藍光,該第二發光層的起始驅動電壓高於該用以發出藍光的發光子層的起始驅動電壓至少0.5伏特。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其中該第二發光層具有電子振動放射特性,且其發光頻譜具有兩個峰值,分別落在450~475奈米的範圍內與475~500奈米的範圍內。
  14. 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包括: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每一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一電極; 一第二電極;以及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配置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且包括一電洞注入層、一電洞傳輸層、一電子注入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阻擋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及一第一發光層,其中該第一發光層為一白光發光層,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的一側,以發出發光主波長落在藍光波段至綠光波段的範圍內的光,其中當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該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時,該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與該第一發光層的電洞能障小於0.3電子伏特,其中當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該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時,該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與該第一發光層的電子能障小於0.3電子伏特;一驅動單元,電性連接至該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且分別調整施加於該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電壓,以改變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所發出的光的相關色溫;一光感測模組,用以感測該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所發出的光;以及一脈寬調變控制單元,用以接收來自該光感測模組的回授訊號,以調整該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光強度,其中整個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的光強度藉由分別施加各種電壓或各種工作週期至該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而得以被調整。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脈寬調變控制單元調整施加至該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脈寬調變電壓訊號的工作週期,以調整該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相關色溫,其中該脈寬調變電壓訊號的低點大於0伏特。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彼此實質上相同。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的該些第一發光層的厚度實質上不相同或發光摻雜物的濃度實質上不相同。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些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形成於同一基板上,以分別形成多個有機發光二極體單元。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第一發光層的厚度是落在20奈米至45奈米的範圍內。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能夠發光的電洞傳輸層或該能夠發光的電子傳輸層摻雜有能夠發出藍光、綠光或其組合的摻雜物。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更包括一第二發光層,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的一側,且用以發出發光主波長落在藍光波段至綠光波段的光。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包括該電洞傳輸層與該電子傳輸層,該第一發光層與該第二發光層配置於該電洞傳輸層與該電子傳輸層之間,該第一發光層包括一用以發出藍光的發光子層,該第二發光層發出藍光,該第二發光層的起始驅動電壓高於該用以發出藍光的發光子層的起始驅動電壓至少0.5伏特。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第二發光層具有電子振動放射特性,且其發光頻譜具有兩個峰值,分別落在450~475奈米的範圍內與475~500奈米的範圍內。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每一該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更包括:另一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配置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且包括一電洞注入層、一電洞傳輸層、一電子注入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阻擋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及一第二發光層,其中該第二發光層發出主波長落在藍色波段至綠色波段的光,或發出主波長落在紅色波段至黃色波段的光;以及一電荷產生層,連接該有機發光二極體膜層堆疊與該另一有機發光二極體模層堆疊。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第二發光層的起始驅動電壓大於該第一發光層的起始驅動電壓至少0.5伏特。
TW104121018A 2014-11-25 2015-06-30 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與裝置 TWI6376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864,910 US9741956B2 (en) 2014-11-25 2015-09-25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84524P 2014-11-25 2014-11-25
US62/084,524 2014-1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0335A TW201620335A (zh) 2016-06-01
TWI637654B true TWI637654B (zh) 2018-10-01

Family

ID=56755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1018A TWI637654B (zh) 2014-11-25 2015-06-30 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與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376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1491B (zh) * 2019-11-08 2023-06-23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3d存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26009A (en) * 2004-11-05 2006-07-16 Fuji Electric Holdings Organic EL device
CN101364380A (zh) * 2007-08-08 2009-02-11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液晶显示器及色温控制方法
TWI310251B (en) * 2005-06-14 2009-05-21 Novaled Ag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TWI378985B (en) * 2007-05-21 2012-12-11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Phosphorescent metal complex compound, radiation emitting device comprising the phosphorescent metal complex compound, and process to producing the phosphorescent metal complex compound
TW201431853A (zh) * 2013-02-08 2014-08-16 Gen-Cong Wang 電子傳輸材料及有機發光元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26009A (en) * 2004-11-05 2006-07-16 Fuji Electric Holdings Organic EL device
TWI310251B (en) * 2005-06-14 2009-05-21 Novaled Ag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TWI378985B (en) * 2007-05-21 2012-12-11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Phosphorescent metal complex compound, radiation emitting device comprising the phosphorescent metal complex compound, and process to producing the phosphorescent metal complex compound
CN101364380A (zh) * 2007-08-08 2009-02-11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液晶显示器及色温控制方法
TW201431853A (zh) * 2013-02-08 2014-08-16 Gen-Cong Wang 電子傳輸材料及有機發光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0335A (zh)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79133B1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JP5487174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5698135B2 (ja) 白色燐光有機発光装置
JP5703080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KR101453874B1 (ko) 백색 유기발광소자
JP5699282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器具
KR101434358B1 (ko) 백색 유기발광소자
Wu et al. Efficient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with dual emitting layers
CN105304828B (zh) 一种串联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US9741956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apparatus
US9356249B2 (en)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ic field-induced carrier generation layer
US20130062599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having graded emission regions
Dubey et al. Simple-structured efficient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via solution process
Miao et al. Phosphorescent ultrathin emitting layers sensitized by TADF interfacial exciplex enables simple and efficient monochrome/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TWI432086B (zh) 具高演色性之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
Xue et al. Highly efficient orange and white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with simplified structure
TWI637654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模組與裝置
Chen et al. Optimized trade-off between electroluminescent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in solution-processed WOLEDs adopting functional iridium (III) complexes with 9-phenyl-9-phosphafluorene oxide (PhFlPO) moiety
Lee et al. Balancing the white emission of OLED by a design of fluorescent blue and phosphorescent green/red emitting layer structures
Jiang et al. The effect of the exciplex heterojunction interlayer on efficiency roll-off in non-doped blue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O2016121561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Zhao et al. All-fluorescent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EQE exceeding theoretical limit of 5% by incorporating a novel yellow fluorophor in co-doping forming blue exciplex
Yao et al. Full-phosphorescence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with high CRI: the exploitation of positive and reverse emitter sequences
Yook et al. Fabrication of high efficiency and color stable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by an alignment free mask patterning
Kim et al. Control of device performances of phosphorescent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by managing charg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host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