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3949B - 電子裝置之可調式框架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之可調式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3949B
TWI613949B TW105130674A TW105130674A TWI613949B TW I613949 B TWI613949 B TW I613949B TW 105130674 A TW105130674 A TW 105130674A TW 105130674 A TW105130674 A TW 105130674A TW I613949 B TWI613949 B TW I6139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agnetic element
inner frame
volume
groo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0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5248A (zh
Inventor
謝岳穎
Original Assignee
禪與徠特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禪與徠特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禪與徠特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306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3949B/zh
Priority to CN201710867734.3A priority patent/CN107869643B/zh
Priority to US15/712,179 priority patent/US1043728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3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394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5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5248A/zh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子裝置之可調式框架,由一上框與一下框組成,該上框之一第一耦合部對應於該下框之一第二耦合部。該上框包含一上內框與一上外框,該下框包含一下內框與一下外框。該第一耦合部包含第一連續凹槽、第二連續凹槽、第一磁吸元件及磁性元件,該第二耦合部包含第二磁吸元件。該上框與該下框具有複數個卡合部,每一卡合部包含一凹槽及其相對應之卡銷。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之可調式框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框架,特別係關於一種可攜式暨可調式框架。
網路科技及媒體資訊蓬勃發展,諸多攜帶式電子裝置(如筆記型電腦、個人數位助理、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或影音播放器等產品)已成為人類生活與工作不可或缺之重要工具。為提升攜帶式電子裝置之便利性,相關之保護裝置或輔助工具琳瑯滿目,如可立式之支撐裝置,有助於調整攜帶式電子裝置之高度。
美國專利號5607054揭示「一種對開式之筆記型電腦手提箱」,其包含前平板和後平板,用以覆蓋筆記型電腦之相對側,當手提箱打開時,後平板之一部分可反折凸出,以將筆記型電腦抬高遠離水平面,調整筆記型電腦之高度。然而,此習知技術體積笨重,於攜帶時,增加攜帶重量。
台灣專利號M511781揭示「一種可立式之電子產品保護袋」,其包含袋本體和蓋本體,袋本體用以容納一電子裝置,蓋本體得彎折以隆起形成支撐架,將電子裝置抬高遠離水平面。然而,此習知技術僅有可立式之功能,缺少握把,不利於使用者隨時提於手上。
於習知技術中,電子產品之保護裝置多為一體成形的殼體、蓋體或袋體,其中更是以掀蓋式占居多,而掀蓋式之保護裝置未具備提把或背袋等構件,無法提於手中,仍須置入於背包內,增添使用者之負擔。於另一習知技術中,為使電子產品之保護裝置兼具多重功效,因而增加諸多機械元件,生產成本提高,可能導致裝卸及操作繁雜、體積或重量增加,甚至可能維修不易。
為解決上述之問題,亟需一種多功能之框架,因應於不同場合而有不同功效。於行走時,框架一部分得作為握持部,便於提於手中攜帶,同時握持部亦得作為懸掛部,以懸掛於牆面上;於平放桌面時,框架之一部分得作為支撐部,調整筆記型電腦之高度和傾斜角度。
本發明之第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調式框架,用以框設於一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外側邊緣。該活動式框架係由一上框與一下框組成一框架。該上框具有一第一耦合部,該下框具有一第二耦合部,對應於該第一耦合部,以將該上框耦合於該下框。
上述第一目的進一步地,該上框更包含一上外框及一上內框,該上內框外側之一榫頭卡榫於該上外框內側之一榫槽。該下框更包含一下內框及一下外框,該下內框卡榫於該下外框內。該上框更包含一第一耦合部,其包含一第一連續凹槽、一第二連續凹槽及一第一磁吸元件;該下框更包含一第二耦合部,其包含一第二磁吸元件,其中該第一連續凹槽與該第二連續凹槽間具有至少一磁性元件,該第二磁吸元件與磁性元件間的磁吸力大於該第一磁吸元件與磁性元件間的磁吸力。
上述第一目的更進一步地,該上內框與該上外框間具有一第一容積,該下內框與該下外框間具有一第二容積,其中依據該上內框與該上外框間之相對移動,該第一容積具有一第一狀態及一第二狀態,第一狀態:該第一容積與該第二容積重疊相呼應,共同形成一握持部;第二狀態:該第一容積與該第二容積分別位於相對側,該第一容積形成一支撐部。
上述第一目的更進一步地,該上框與該下框具有複數個卡合部,每一卡合部包含一凹槽及其相對應之一卡銷,該卡銷具有一頭端面及一尾端面,該頭端面垂直於該尾端面,該頭端面平行於該上內框與該下內框之上表面,該卡銷之一部分厚度小於該上內框與該下內框之厚度。該下外框外側具有一可滑動防塵部件。
本發明之第二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調式框架,由一上框與一下框組成,該上框包含一上內框與一上外框,該下框包含一下內框與一下外框,其改良在於:該上外框內側具有一榫槽,該上內框外側具有一榫頭,其卡合於該榫槽內,該上框更包含一第一耦合部,其包含第一連續凹槽、第二連續凹槽及第一磁吸元件,該第一連續凹槽位於該上內框之該榫槽內,該第二連續凹槽位於該上外框之該榫頭內。該下框具有一第二耦合部,其包含一第二磁吸元件。其中該第一連續凹槽與該第二連續凹槽間具有至少一磁性元件,該第二磁吸元件與該磁性元件間的磁吸力大於該第一磁吸元件與該磁性元件間的磁吸力。其 中該上內框與該上外框間具有一第一容積,該下內框與該下外框間具有一第二容積,其中依據該上內框與該上外框間之相對移動,該第一容積具有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第一狀態:該第一容積與該第二容積重疊相呼應,共同形成一握持部;第二狀態:該第一容積與該第二容積為相對側,該第一容積形成一支撐部。
上述之第二目的更進一步地,該上框與該下框具有複數個卡合部,其中每一該卡合部包含一凹槽及其相對應之一卡銷,該凹槽位於該上內框及該下內框,該卡銷卡合於該凹槽內,該卡銷具有一頭端面及一尾端面,該頭端面垂直於該尾端面,該頭端面平行於該上內框與該下內框之上表面,該卡銷之一部分厚度小於該上內框與該下內框之厚度。該下外框外側具有一可滑動防塵部件。
100‧‧‧框架
102‧‧‧上框
104‧‧‧下框
1022‧‧‧上內框
1024‧‧‧上外框
1042‧‧‧下內框
1044‧‧‧下外框
1026‧‧‧第一耦合部
1046‧‧‧第二耦合部
1026a‧‧‧第一連續凹槽
1026b‧‧‧第二連續凹槽
1026c‧‧‧第一磁吸元件
1046c‧‧‧第二磁吸元件
103‧‧‧第一容積
105‧‧‧第二容積
108‧‧‧卡合部
1082‧‧‧凹槽
1084‧‧‧卡銷
1022a‧‧‧長形榫頭
1024a‧‧‧長形榫槽
30‧‧‧電子裝置
32‧‧‧上蓋
34‧‧‧底座
1025‧‧‧磁性元件
110‧‧‧可滑動防塵部件
1084a‧‧‧止檔面
1084b‧‧‧末端面
1084c‧‧‧穿孔
1084d‧‧‧定位元件
第一A圖係顯示可調式框架之正面視圖。
第一B圖係顯示可調式框架之立體圖。
第一C圖係顯示可調式框架之分解圖。
第二A圖係顯示可調式框架之示意圖。
第二B圖係顯示可調式框架之另一示意圖。
第二C圖係顯示可調式框架之另一示意圖。
第三A圖係顯示內框與外框之截面圖。
第三B圖係顯示內框與外框之示意圖。
第四A圖係顯示上框與下框之耦合側視圖。
第四B圖係顯示上框與下框相對移動之側視圖。
第四C圖係顯示上框與下框相對轉動之側視圖。
第五A圖係顯示第四A圖之剖面側視圖。
第五B圖係顯示第四B圖之剖面側視圖。
第五C圖係顯示第四C圖之剖面側視圖。
第六A圖係顯示另一實施例上框與下框相對轉動之側視圖。
第六B圖係顯示另一實施例上框與下框相對轉動之側視圖。
第六C圖係顯示另一實施例上框與下框相對轉動之側視圖。
第七圖係顯示上內框與上外框之卡合示意圖。
第八A圖係顯示卡銷之立體圖。
第八B圖係顯示卡銷之正面圖。
第八C圖係顯示卡銷之剖面圖。
第九A圖係顯示卡合部之示意圖。
第九B圖係第九A圖之剖面圖。
第十A圖係顯示卡合部之另一示意圖。
第十B圖係第十A圖之剖面圖。
第十一圖係顯示可調式框架之應用示意圖。
第十二圖係顯示可調式框架之應用示意圖。
第十三圖係顯示第一、二耦合部之另一示意圖。
藉由參考下列詳細敘述,將可以更快地瞭解上述觀點以及本發明之優點,並且藉由下面的描述以及附加圖式,可以更容易瞭解本發明之精神。
現在將對本發明不同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下列描述提供本發明特定的施行細節,俾使閱者徹底瞭解這些實施例之實行方式。然該領域之熟習技藝者須瞭解本發明亦可在不具備這些細節之條件下實行。此外,文中不會對一些已熟知之結構或功能或是作細節描述,以避免各種實施例間不必要相關描述之混淆,以下描述中使用之術語將以最廣義的合理方式解釋,即使其與本發明某特定實施例之細節描述一起使用。
參照第一A圖、第一B圖及第一C圖,第一A圖係本發明可調式框架之正面視圖,第一B圖係本發明可調式框架之立體圖,第一C圖係本發明可調式框架之分解圖。可調式框架100(以下簡稱框架100),其包含一上框102及一下框104,上框102於下框104上作一相對移動及轉動。上框102及下框104間可包含一樞接單元(未顯示於圖中),而於最佳實施例中,上框102與下框104間不具有樞接單元,乃藉由特殊構件以達成多重功效,下文將詳述之。
於一實施例中,框架100用以框住可攜式電子裝置30之外側邊緣,如第二A圖至第二C圖所示,三圖係顯示本發明框架100之實際應用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30可為筆記型電腦,惟,本發明不侷限於此實施態樣,在此先行敘明。上框102及下框104分別框設可攜式電子裝置30之外側邊緣,下文主要係以框架100應用於可攜式電子裝置30上之操作以描述 之,助於閱讀者更加理解本發明精神所在。
進一步地,同時參閱第一A、一B、一C、二A、二B及二C圖,上框102包含上內框1022及上外框1024,下框104包含下內框1042及下外框1044,其中上內框1022尺寸略小於上外框1024,上內框1022活動式地卡榫於上外框1024之內側,同樣地,下內框1042尺寸略小於下外框1044,下內框1042固定卡榫於下外框1044之內側。於最佳實施例中,上框102形狀尺寸相同於下框104,相互匹配,理應當上內框1022形狀尺寸相同於下內框1042,上外框1024形狀尺寸相同於下外框1044,於此最佳實施例中,上框102與下框104呈圓角矩形,但並不以此為限。於一實施例中,上內框1022與下內框1042係由彈性塑料製成,但並不以此為限,且上內框1022內部與下內框1042內部係為鏤空,上內框1022與下內框1042之尺寸與可攜式電子裝置30尺寸相符,上外框1024與下外框1044係由金屬、合金或其他類似材料製成,如鋁合金,但並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中,下內框1042與下外框1044得一體成型。在不脫離本發明範疇與精神情況下,得視實際需求而變更框架100之材質,不侷限於前述彈性塑料、金屬或合金等。
於一實施例中,上內框1022與下內框1042分別用以框設於可攜式電子裝置30之上蓋32及底座34之外側邊緣,上內框1022與上外框1024間具有第一容積103,下內框1042與下外框1044間具有第二容積105;其中乃因下內框1042固定卡榫於下外框1044之內側,抑或是下內框1042與下外框1044係為一體成型,故第二容積105為固定狀態,第一容積103大小會隨上內框1022與上外框1024間之相對移動而成為可調式容積。
為使閱讀者清楚明瞭圖式之主要觀點,故第三A圖及第三B圖僅顯示框架100之某一隅之細節,通常知識者理應當依此原理類推至其他部分。於一實施例中,上內框1022之兩相對外側(如左右側)各具有長型榫頭1022a,上外框1024之兩相對內側(如左右側)各具有長型榫槽(或榫軌)1024a,長型榫頭1022a應與長型榫槽1024a相匹配,致使長型榫頭1022a得於長型榫槽1024a內移動,如此一來,上內框1022活動式地卡榫上外框1024內側,藉由推動調整上外框1024之位置,抑或是推動調整上內框1022之位置,如圖中箭頭方向所示,藉此改變上內框1022與上外框1024之相對位置,進而調整第一容積103之大小,如此一來,第一容積103依照上內框1022與上外框1024之相對位置 而有所變動。如第二A圖-第二C圖所示,第二A圖之第一容積103位於圖式之上半部,第二B圖之第一容積103位於圖式之下半部,第二C圖之第一容積103介於第二A圖及第二B圖兩狀態之間,一部分位於圖式上半部,另一部分位於圖式下半部。
於另一實施例中,上內框1022之外側具有長型榫槽(如1024a),上外框1024之內側具有長型榫頭(如1022a),長型榫頭應與長型榫槽相匹配,榫槽與榫頭之對調效果均等同於上述最佳實施例,且此等變化俾使所屬技術領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理解並據以實施,故不再加以贅述。於一實施例中,第一容積103與第二容積105之結合,俾使上框102一部份與下框104一部份成為握持部兼具懸掛部,便於攜帶以及懸掛於直立牆面或斜面上,如第十一圖及第十二圖所示。
於一實施例中,參閱第五A-五C圖,上框102包含第一耦合部1026,其包含第一磁吸元件1026c,下框104包含第二耦合部1046,其包含第二磁吸元件1046c,其中第二磁吸元件1046c之磁性大於第一磁吸元件1026c。於最佳實施例中,上內框1022外側之長型榫頭1022a之一部分具有同等間距之第一連續凹槽1026a,下外框1044內側之長型榫槽之一部分具有同等間距之第二連續凹槽1026b,當長型榫頭1022a與長型榫槽1024a相互耦合時,第一連續凹槽1026a與第二連續凹槽1026b上下面對面耦合,複數個磁性元件1025於第一連續凹槽1026a及第二連續凹槽1026b間交互移動,於上框102及下框104間產生磁吸力,以使上框102及下框104耦合為框架100。於一實施例中,第一連續凹槽1026a與第二連續凹槽1026b之凹槽形狀為同等大小之矩形,而磁性元件1025尺寸略小於第一、二連續凹槽1026a、1026b之凹槽,致使第一、二連續凹槽1026a、1026b能容納磁性元件1025,如第五A-第五C圖所示,熟知該項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當理解凹槽尺寸需與磁性元件尺寸匹配,但形狀不侷限於上述。於一實施例中,第一連續凹槽1026a之凹槽深度小於第二連續凹槽1026b之凹槽深度,如第五A圖-第五C圖所示。熟知該項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當理解,本文所述之磁性元件1025與第一磁吸元件1026c間的磁吸力應小於磁性元件1025與第二磁吸元件1046c間的磁吸力,致使磁性元件1025得受第一磁吸元件1026c及第二磁吸元件1046c間之相對運動而改變其位置。
熟知該項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當理解,本文所述之「磁性元 件1025與第一磁吸元件1026c間的磁吸力小於磁性元件1025與第二磁吸元件1046c間的磁吸力」相當於「磁性元件1025與第一磁吸元件1026c間的斥力大於磁性元件1025與第二磁吸元件1046c間的斥力」,故在此不加以贅述。換言之,藉由磁性元件1025與第一磁吸元件1026c之間的作用力大小,異於磁性元件1025與第二磁吸元件1046c之間的作用力大小,從而導致磁性元件1025於第一磁吸元件1026c與第二磁吸元件1046c間運動。於一實施例中,第二磁吸元件1046c與磁性元件1025為磁鐵,第一磁吸元件1026c為鐵片,但並不以此為限。
參閱第十三圖,該圖係顯示第一、二耦合部之另一示意圖。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二連續凹槽1026a、1026b之凹槽係為梯形,磁性元件1025應當為能與凹槽匹配之梯形,致使第一、二連續凹槽1026a、1026b能容納磁性元件1025,如第十三圖所示。
更詳言之,同時參閱第四A-C圖及第五A-C圖,第四A圖係顯示上框平行於下框之側視圖,第五A圖係顯示第四A圖之剖面圖;第四B圖係顯示上框102於下框104上方平行移動之側視圖,第五B圖係顯示第四B圖之剖面圖,第四C圖係顯示上框102於下框104上作相對轉動之側視圖,第五C圖係顯示第四C圖之剖面圖,為使閱讀者更能明瞭圖式所欲表達之主要觀點,第五A-五C圖僅顯示第一耦合部及第二耦合部之構造,省略其他元件,且須注意的是,本發明上內框1022與上外框1024應當互相卡合,圖式所示之上內框1022與上外框1024相對位置僅用以輔助說明第一連續凹槽1026a與第二連續凹槽1026b間之相對位置。第一磁吸元件1026c附著於第一連續凹槽1026a之一側,該側係遠離該第二連續凹槽1026b,第一連續凹槽1026a與第二連續凹槽1026b面對面耦合,當上框102平行覆蓋於下框104時(如第四A圖所示),由於下框104之第二磁吸元件1046c與磁性元件1025間的磁吸力大於上框102第一磁吸元件1026c與磁性元件1025間的磁吸力,故於耦合狀態時,磁性元件1025被下框104第二磁吸元件1046c吸引固定於上外框1024第二連續凹槽1026b內,如第五A圖所示;參閱第四B圖及第五B圖,水平移動上外框1024,僅改變第一連續凹槽1026a與第二連續凹槽1026b之相對位置,此時磁性元件1025仍受下框104第二磁吸元件1046c吸引,仍固定於第二連續凹槽1026b內;參閱第四C圖及第五C圖,當上外框1024移動至特定位置時,施予一力(如箭頭 所示),致使上框102與下框104分離,兩者間呈一夾角,此時,磁性元件1025脫離下框104第二磁吸元件1046c之吸引,改由上內框1022第一磁吸元件1026c吸引,並固定於上內框1022第一連續凹槽1026a內,又因第一連續凹槽1026a之深度小於第二連續凹槽1026b之深度,故於第五C圖狀態時,磁性元件1025一部分固定於第一連續凹槽1026a內,其餘一部分固定於第二連續凹槽1026b內,如此一來,上內框1022與上外框1024間為靜止固定狀態。如此一來,磁性元件1025隨著上框102與下框104之相對運動,而於上內框1022第一連續凹槽1026a與上外框1024第二連續凹槽1026b間作垂直(上下)運動,上外框1024得於上內框1022外側滑動並固定於特定位置。
於另一最佳實施例中,參閱第六A圖-第六C圖,其分別顯示上框102與下框104相對轉動之步驟示意圖。於第六A圖中,首先施予一力,使上框102與下框104間呈一夾角,如圖中箭頭所示;於第六B圖中,推動上外框1024,如圖中箭頭所示,使第一連續凹槽1026a與第二連續凹槽1026b相對位移,亦即,第二連續凹槽1026b往圖中箭頭方向移動;於第六C圖中,再施予一力,致使上框102第一耦合部1026再次遠離下框104第二耦合部1046,此時,磁性元件1025與第一磁吸元件1026c間的磁吸力大於磁性元件1025與第二磁吸元件1046c間的磁吸力,故磁性元件1025自第二連續凹槽1026b內移往至第一連續凹槽1026a內,又因第一連續凹槽1026a之深度小於第二連續凹槽1026b之深度,故於第六C圖狀態時,磁性元件1025一部分固定於第一連續凹槽1026a內,其餘一部分固定於第二連續凹槽1026b內,如此一來,上內框1022與上外框1024間為靜止固定狀態。
於一實施例中,上內框1022以及下內框1042各自具有至少一對卡合部108,目的在於:可攜式電子裝置30牢固於上內框1022及下內框1042內,避免自上內框1022及下內框1042脫離。詳言之,參閱第七圖,該圖係顯示上內框與上外框之卡合示意圖,熟知該項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當理解,下內框與下外框之卡合類比於第七圖所示。
於一實施例中,同時參閱第七-十B圖,卡合部108包含一凹槽1082,以容納一卡銷1084。於最佳實施例中,卡銷1084之頭端面係為止檔面1084a,其垂直於末端面1084b,如第八A圖之立體圖所示;止檔面1084a平行並耦合於上內框1022上表面,亦即,自卡銷1084正面觀之,係為I字型,如第 八B圖所示;自卡銷1084剖面觀之,係為T字型,如第八C圖所示;其中部分卡銷1084之厚度係小於上內框1022厚度,但頭端面寬度大於上內框1022厚度,致使卡銷1084得於凹槽1082內移動但不脫離凹槽1082,舉例而言,如第九A、九B、十A、十B圖所示,第九B圖係第九A圖剖面線A-A’之剖面圖,第十B圖係第十A圖剖面線B-B’之剖面圖;第九A圖及第九B圖係顯示卡銷1084靠近上外框1024,故凹槽1082留有一空間,第十A圖及第十B圖係顯示卡銷1084遠離上外框1024,若上內框1022框設於可攜式電子裝置30之外側邊緣時,移動卡銷1084至與可攜式電子裝置30外側邊緣接觸,如第十B圖所示,如此一來,當掀開可攜式電子裝置30時,卡銷1084頭端止檔面1084a向可攜式電子裝置30外側邊緣提供一止檔力,避免因掀開而自上內框1022與下內框1042脫離。
復參閱第九A-十B圖,於另一實施例中,卡銷1084更具有一穿孔1084c,以供一定位元件1084d(如定位釘)穿設於此,定位元件1084d經過穿孔1084c,而固定於上外框1024,需注意的是,定位元件1084d之長度需大於上內框1022之厚度,致使定位元件1084d末端足以固定於上外框1024,如第九B圖及十B圖所示,而卡銷1084得於平行於此長度作移動,同時卡銷1084因定位元件1084d而不脫離凹槽1082,比較第九B圖及十B圖。本發明卡合部108之目的在於:卡銷1084在不脫離凹槽1082之情況下,卡銷1084於凹槽1082內有限地移動,卡銷1084能提供一止檔力予電子裝置30之外側邊緣,上述實施例示例性僅用以說明卡合部108卡銷1084提供止檔力,在不脫離本發明範圍與精神情況下,卡銷1084得以其他方式安裝於凹槽1082內,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
於一實施例中,下外框1044之一部分具有可滑動防塵部件110,該部分對應於可攜式電子裝置30之連接埠,如第二A-二C圖以及第十二圖所示,可滑動防塵部件110目的在於:保護連接埠,避免外界雜質或濕氣進入而影響電子裝置30運作,延長使用壽命,另一方面,必要時,移動可滑動防塵部件110,即可將轉接線耦接於連接埠,無須拆除框架100。本發明可滑動防塵部件110已公開於台灣專利公開號TW 201145326,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熟知該項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當理解,藉由可滑動防塵部件110之滑塊(未顯示於圖中)滑動於下外框1044之滑槽(未顯示於圖中)內,從而導致可滑動防塵 部件110於下外框1044之外側滑動。
於一實施例中,上框102及下框104更包含一保護蓋(未顯示於圖中),詳言之,保護蓋卡合於上內框1022內部以及卡合於下內框1042內部,致使框設於電子裝置30外側邊緣的框架100之上內框1022內部及下內框1042內部非為鏤空,保護蓋緊鄰著電子裝置30之正表面及背表面。保護蓋係拆卸式。保護蓋之目的在於:避免電子裝置30之正表面及背表面刮傷。使用者得依照需求自行裝卸保護蓋,保護蓋材質包含透明塑料、鋁金屬等輕量防水材質。
綜上所陳,本發明不僅提供獨特保護框架,並藉由上框102第一耦合部1026與下框104第二耦合部1046間之耦合力、上內框1022第一連續凹槽1026a與上外框1024第二連續凹槽1026b間之磁性元件1025、內框102卡合部108及其相對應之卡銷1084等簡單幾何元件之協同作用,以簡單操作,而達成多重功效。當可攜式電子裝置30裝設於本發明保護框架內,本發明上、下外框1024、1044之一部分得作為握持部,便於攜帶;上外框1024之一部分因應於不同環境得提供不同功效,如可作為可調式之支撐部,以任意調整可攜式電子裝置之高度和傾斜角度,抑或是可作為懸掛部,懸掛於垂直或斜面上。本發明獨特保護框架輕巧收納。
若文中有一元件“A”耦合至元件“B”,元件A可能直接耦合至B,亦或是經元件C間接地耦合至B。若說明書載明一元件、特徵、結構、程序或特性A會導致一元件、特徵、結構、程序或特性B,其表示A至少為B之一部分原因,亦或是表示有其他元件、特徵、結構、程序或特性協助造成B。在說明書中所提到的“可能”一詞,其元件、特徵、程序或特性不受限於說明書中;說明書中所提到的數量不受限於“一”或“一個”等詞。
本文所述之「一實施例」或「一個實施例」意指被包含在至少一實施例中的實施例所述之一特定特徵、結構和特性。因此,本文通篇中的各處之語句「在一實施例」或「在一個實施例」不一定意指相同實施例,但可能指向同一實施例。此外,從本文揭示的內容可知,在一或多實施例中,如習知該項技藝者所知,特定的特徵、結構或特性可以用任何適當方式結合。在未脫離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較廣的情況下,說明書可以做各種修正,且上述詳細多名可作為支撐。本發明並不僅限定於特定形式、圖式以及如說明書揭露的詳細資訊。因此,說明書與圖式可作為一種描述說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本發明並未侷限在此處所描述之特定細節特徵。在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下,與先前描述與圖式相關之許多不同的發明變更是可被允許的。因此,本發明將由下述之專利申請範圍來包含其所可能之修改變更,而非由上方描述來界定本發明之範疇。
100‧‧‧框架
1024‧‧‧上外框
1042‧‧‧下內框
1022‧‧‧上內框
103‧‧‧第一容積
105‧‧‧第二容積
1044‧‧‧下外框

Claims (8)

  1. 一種可調式框架,以框設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一上框,具有一第一耦合部,該上框更包含一上外框,其內側具有一榫槽,一上內框,其外側具有一榫頭,卡榫於該上外框之該榫槽內;該第一耦合部包含一第一連續凹槽,位於該上內框之該榫頭;一第二連續凹槽,位於該上外框之該榫槽,該第一連續凹槽與該第二連續凹槽間具有一磁性元件;一第一磁吸元件;一下框,具有一第二耦合部,該下框更包含一下內框與一下外框,該第二耦合部包含一磁吸元件,對應於該第一耦合部,以將該上框耦合於該下框,其中該上內框與該下內框用作容納該可攜式電子裝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調式框架,其中該第二磁吸元件與該磁性元件間的磁吸力大於該第一磁吸元件與該磁性元件間的磁吸力。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調式框架,該上框與該下框具有複數個卡合部,其中每一該卡合部包含:一凹槽,位於該上內框及該下內框;以及一卡銷,卡合於該凹槽內,該卡銷具有一頭端面及一尾端面,該頭端面垂直於該尾端面,該頭端面平行於該上內框與該下內框之上表面,該卡銷之一部分厚度小於該上內框與該下內框之厚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調式框架,其中該下外框外側具有一可滑動防塵部件,該上內框內部與該下內框內部各自卡合一保護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調式框架,其中該上內框與該上外框間具有一第一容積,該下內框與該下外框間具有一第二容積,其中依據該上內框與該上外框間之相對移動,該第一容積具有:一第一狀態,該第一容積與該第二容積重疊相呼應,共同形成一握持部;以及一第二狀態,該第一容積與該第二容積分別位於相對側,該第一容積形成一支撐部。
  6. 一種可調式框架,由一上框與一下框組成,該上框包含一上內框與一上外框,該下框包含一下內框與一下外框,其改良在於:該上外框內側具有一榫槽,該上內框外側具有一榫頭,其卡合於該榫槽內,該上框更包含一第一耦合部,其包含:一第一連續凹槽,位於該上內框之該榫頭;一第二連續凹槽,位於該上外框之該榫槽;以及一第一磁吸元件;該下框具有一第二耦合部,其包含一第二磁吸元件;其中該第一連續凹槽與該第二連續凹槽間具有一磁性元件,該第二磁吸元件與該磁性元件間的磁吸力大於該第一磁吸元件與該磁性元件間的磁吸力;其中該上內框與該上外框間具有一第一容積,該下內框與該下外框間具有一第二容積,其中依據該上內框與該上外框間之相對移動,該第一容積具有:一第一狀態,該第一容積與該第二容積重疊相呼應,共同形成一握持部;以及一第二狀態,該第一容積與該第二容積位於相對側,該第一容積形成一 支撐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調式框架,該上框與該下框具有複數個卡合部,其中每一該卡合部包含:一凹槽,位於該上內框及該下內框;以及一卡銷,卡合於該凹槽內,該卡銷具有一頭端面及一尾端面,該頭端面垂直於該尾端面,該頭端面平行於該上內框與該下內框之上表面,該卡銷之一部分厚度小於該上內框與該下內框之厚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調式框架,該下外框外側具有一可滑動防塵部件,該上內框內部與該下內框內部各自卡合一保護蓋。
TW105130674A 2016-09-22 2016-09-22 電子裝置之可調式框架 TWI6139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0674A TWI613949B (zh) 2016-09-22 2016-09-22 電子裝置之可調式框架
CN201710867734.3A CN107869643B (zh) 2016-09-22 2017-09-22 活动式框架
US15/712,179 US10437285B2 (en) 2016-09-22 2017-09-22 Mobile fr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0674A TWI613949B (zh) 2016-09-22 2016-09-22 電子裝置之可調式框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3949B true TWI613949B (zh) 2018-02-01
TW201815248A TW201815248A (zh) 2018-04-16

Family

ID=62016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0674A TWI613949B (zh) 2016-09-22 2016-09-22 電子裝置之可調式框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394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2263B (zh) * 2017-09-29 2020-01-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14798U (en) * 2011-06-08 2011-10-21 Jenn Yaw J Y Entpr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protection housing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14798U (en) * 2011-06-08 2011-10-21 Jenn Yaw J Y Entpr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protection housing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2263B (zh) * 2017-09-29 2020-01-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11079795B2 (en) 2017-09-29 2021-08-03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5248A (zh) 2018-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88832A1 (en) Protective case fo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torage compartment and pivot stand
US9717314B2 (en) Cas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shutter stand
US9847805B2 (en) Cradle-case combination with magnetic fastener feature
KR101154541B1 (ko) 스탠드가 내장된 태블릿 컴퓨터용 무선 키보드
US815486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8295043B2 (en) Protective sleev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US9768822B1 (en) Smart phone carrying case with stand
US20150137533A1 (en) Magnetic closure for electronic device cases
TWM514711U (zh) 保護套
US2015014109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Associated Protective Cover
TWM565934U (zh) 保護套
US20240081009A1 (en) Low profile computer support
TWM446354U (zh) 攜帶式電子裝置
US11079795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201422097A (zh) 具有鍵盤的保護殼
CN211152005U (zh) 保护壳
TWI613949B (zh) 電子裝置之可調式框架
TWI598028B (zh) 活動式框架
TWM545421U (zh) 電子裝置之可調式框架
JP2018029277A (ja) スタンド装置及びスタンド付き携帯用情報機器
JP2015046074A (ja) 保護カバー
CN107869643B (zh) 活动式框架
TWM486802U (zh) 鍵盤與保護套及其組合結構
AU2015205980A1 (en) Cradle-Cassette Apparatus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TWM491865U (zh) 固持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