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0659B - 共振線圈結構 - Google Patents

共振線圈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0659B
TWI610659B TW105137831A TW105137831A TWI610659B TW I610659 B TWI610659 B TW I610659B TW 105137831 A TW105137831 A TW 105137831A TW 105137831 A TW105137831 A TW 105137831A TW I610659 B TWI610659 B TW I61065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vergent
wave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segments
coil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7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8874A (zh
Inventor
zheng-liang Zhang
Original Assignee
Zhang Zheng Li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 Zheng Liang filed Critical Zhang Zheng Liang
Priority to TW1051378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065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06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065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8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8874A/zh

Links

Landscapes

  • Magnetic Treatment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共振線圈結構
本發明係隸屬一種產生共振波之技術領域,具體而言係指一種讓干涉波產生最大振幅之共振線圈結構,藉以能利用波頻產生器之調整使其兩交叉波在叉交點同相,以提升其波的振幅效果。
按,現代科技讓我們對大腦的發現更多、更驚奇。腦波與我們的行為、意識、記憶甚至睡眠等都有密不可分的關聯,過去的失眠者,常常需要借助安眠藥或鎮定劑以幫助睡眠,但服用藥物往往會產生許多副作用;而現在的學生,考試壓力繁重,尤其是英文之類的外語,因為不是自己的母語,往往要背誦大量的字彙、文法、片語,故記憶力實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從現有的文獻資料被證實,腦波的頻率變化對於加強記憶力及改善睡眠品質有很大的幫助。
腦波(Brain Waves)是1929年,由德國精神科學家一漢斯柏格(Dr.Freda Hansburg)首先提出。他發現人類大腦的中的「電流脈動」,而腦波的成因是腦中的神經細胞釋放電流所引起的電氣性脈衝,會因為頻率對人體造成不同的影響,例如放電過度則造成癲癇(Epilepsy)。而腦波也會隨外界環境刺激而也變化,例如光刺激、聲波刺激等等。又腦波常被分為δ (Delta Wave)、θ(Theta Wave)、α(Alpha Wave)、β(Beta Wave)、γ(Gamma Wave)五種,但會因為定義而有所不同,此處採一般常見的分法。
1、δ波是頻率為0.5~4Hz的慢速、高振幅腦波,與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的第三、第四期有關,一般將它視為深層睡眠狀態下的腦波。當δ波為優勢腦波時,人體正處於無意識狀態的深度睡眠,無夢、無知覺,與睡眠品質有直接的影響。
2、θ波是頻率為4~8Hz的腦波,主潛意識,與慢波睡眠第二期相關。這個腦波影響人的「不自主」態度、期望、信念及行為等等,也就是所謂的催眠、冥想。而當θ波為優勢波時,意識屬於「中斷」狀態,而且對外界的資訊刺激呈高度接受。此外,θ波對長期記憶有相當的幫助,所以又被稱為「學習和記憶的通道」(The Gateway to Learning and Memory)。
3、α波是頻率為8~12Hz的慢速波,當人的意識清醒,身體處於放鬆狀態時,α波屬於優勢波;在清醒、運動、焦慮時則減少。在α波始於優勢波的情況下,身體的耗能低,相對腦部得到的能量就比較高,所以運算資料、創造靈感會更加流暢,所以科學上倡導α波為最佳學習狀態。在醫院的精神科,也會使用α波來治療患者的焦慮、緊張等精神疾病,近年來有所謂的「α波音樂」,並指出其可使注意集中,增加學習及記憶力。
4、β波是頻率在12~35Hz的快速、低振幅波,是清醒時呈現的腦波狀態,與思考、焦慮、運算、注意力有關。而 高頻率的β波會使情緒亢奮、焦慮,許多鎮定劑如八比妥酸鹽(Barbiturate)之類都是藉由減低β波來達到鎖定效果。在β波過強的狀態下,身心容易疲倦,若無充分休息則會堆積壓力。
5、γ波是頻率在40Hz以上的高頻率波,與睡眠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有關,若人在REM期間覺醒,其腦波即為γ波。因為高頻率的因素,使得人在此狀態下會精神飽滿且保持警覺。
綜上所述,依頻率由小到大排列可排列出:δ、θ、α、β、γ;而意識狀態即對應為「無意識」、「潛意識」、「間意識」、「清醒」、「警戒」五個層面,所以可知腦波的頻率愈高則意識愈清楚。另外,最佳的學習狀態應於α、β波之間;最佳的睡前狀態應於θ、α波之間。
而中醫系統中所提到的『氣』,就是物理學裡的『能量』,也就是『生物能』。生物能信息醫學就是共振醫學,頻率科技就是以生物電能波為共振的信息。信息系統中的共振作用,來自於生物體有形的血液循環系統及無形的能量循環。血液循環起於心臟,載運血液至各器官與組織,將營養傳送至各細胞,在不同的時間、血量,以及各器官不同的功能下,產生不同的電磁場,若依需求而搭配不同深度睡眠頻率的配方,將成為身體提升自癒力的鑰匙!
因此,在現有的醫療科學中,穴道藉助於經絡而與不同的器官、組織連絡,適於各器官、組織的治療頻率為數百~數千赫茲的寬範圍的頻率,可是病態不同,合適頻率也相異,所以存在用固定頻率不能充分提高治療效果的問題。目前市面上開 發有多種的波頻產生器來調整出各種不同的共振波,讓這些共振波可以引導人體產生共振,以產生特定的效果,例如加強記憶力、改善睡眠品質、舒解精神壓力、甚至於治療各種疾病等等。
但現有的電磁波之波頻在釋放時,存在其干涉波難以協調產生最大振幅,且不易被有效的送出的問題,而影響到整體的波頻發散效果,造成不少的問題,故有必要做進一步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有鑑於此,本發明人乃針對前述現有波頻輸出的問題深入探討,並藉由多年從事相關產業之研發與製造經驗,積極尋求解決之道,經不斷努力之研究與試作,終於成功的開發出一種共振線圈結構,期能有效克服現有者輸出效果不彰所造成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共振線圈結構,藉以能利用波的干涉原理,並透過波頻產生器調整,讓干
Figure TWI610659BD00001
波產生最大的振幅效果。
又,本發明之另一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共振線圈結構,其能有效讓波頻產生共振,並可迅速、且完整的輸出,以誘發人體腦波協同共振。
據此,本發明主要係透過下列的技術手段,來具體實現前述的目的與效能:其係由一低電阻之金屬導線在一圓形或橢圓形之限定範圍內纏繞成一線圈,而該金屬導線兩端分別具有相間隔、且分別垂直往下延伸及垂直往上延伸之一第一連接端及一第二連接端,同時該金屬導線於第一、二連接端間繞曲形成有 至少兩層相鄰之發射層,且各發射層分別具有四個連續曲繞之發散段,而同一發射層之發散段係呈等角分佈,且同一發射層之發散段除於中心點依序交錯外、各發散段的外側緣互不重疊,而該發射層的發散段則位於相鄰發射層的兩相鄰發散段間,且該發射層之發散段兩外側緣與該相鄰發射層之兩發散段對應外側緣相互重疊交叉,又相鄰重疊之發散段最高點與中心點所連成之軸線間形成有一夾角,該夾角之範圍為35度~55度。
藉此,透過前述技術手段的展現,本發明共振線圈結構係利用線圈中呈相對面的發散段分別形成獨立的空間維向,且上層發射層之發散段與下層發射層的發散段分別形成有重疊交叉點,使各獨立的空間維向分別要同時和相鄰的空間維向交叉,而藉著涉的干涉原理,並利用連接之波頻產生器調整兩交叉波在該點同相,進一步可讓干涉波產生最大的振幅效果,令其可與人體腦波產生最佳的共振,以促進人體健康,故能大幅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並提高產品經濟效益與競爭力。
為使 貴審查委員能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構成、特徵及其他目的,以下乃舉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後,同時讓熟悉該項技術領域者能夠具體實施。
(100)‧‧‧線圈
(10)‧‧‧金屬導線
(11)‧‧‧第一連接端
(12)‧‧‧第二連接端
(20)‧‧‧發射層
(25)‧‧‧發散段
(251)‧‧‧第一發散段
(252)‧‧‧第一發散段
(253)‧‧‧第一發散段
(254)‧‧‧第一發散段
(255)‧‧‧第一發散段
(256)‧‧‧第一發散段
(257)‧‧‧第一發散段
(258)‧‧‧第一發散段
(30)‧‧‧保護體
(32)‧‧‧導管
(35)‧‧‧容置空間
(50)‧‧‧可程式控制器
(51)‧‧‧電源
(52)‧‧‧人機介面
(53)‧‧‧石英震盪器
(60)‧‧‧波形產生器
(61)‧‧‧脈波寬度調變器
(62)‧‧‧波形整形電路
(63)‧‧‧正弦波/方波輸出元件
(64)‧‧‧頻率輸出元件
(65)‧‧‧電場磁場轉換元件
(θ)‧‧‧夾角
(L)‧‧‧軸線
(X)‧‧‧交叉點
第一圖:係本發明共振線圈結構較佳實施例之架構示意圖,供說明其主要構成及其相對關係。
第一圖:係本發明共振線圈結構的外觀示意圖,供顯示其構成及相對關係。
第二圖:係本發明共振線圈結構的俯視平面示意圖。
第三圖:係本發明共振線圈結構的側視平面示意圖。
第四圖:係本發明共振線圈結構包覆於護殼內的外觀示意圖。
第五圖:係本發明共振線圈結構包覆於護殼內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第六圖:係本發明共振線圈結構實際使用於波頻產生器的狀態參考示意圖。
第七圖:係本發明共振線圈結構的共振波形示意圖。
本發明係一種共振線圈結構,隨附圖例示之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及其構件中,所有關於前與後、左與右、頂部與底部、上部與下部、以及水平與垂直的參考,僅用於方便進行描述,並非限制本發明,亦非將其構件限制於任何位置或空間方向。圖式與說明書中所指定的尺寸,當可在不離開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的設計與需求而進行變化。
而本發明共振線圈結構的詳細構成,係如第一、圖所揭示者,其係由一低電阻之金屬導線(10)在一圓形或橢圓形之限定範圍(A)內纏繞成一線圈(100),其中該限定範圍(A)如為橢圓形,則短軸與長軸之比例為1:1~1.5,又該金屬導線(10)可以選自金、銀、銅或其合金,而該金屬導線(10)兩端分別具有相間隔、且分別垂直往下延伸及垂直往上延伸之一第一連接端(11)及一第二連接端(12),同時該金屬導線(10)於第一、二連接端(11、12)間繞曲形成有至少兩層相鄰之發射 層(20),且各發射層(20)分別具有四個連續曲繞之發散段(25),各發散段(25)係由限定範圍(A)之中心點往外再往內曲繞成外擴內收束之長橢環狀,而同一發射層(20)之發散段(25)係呈等角分佈,且同一發射層(20)之發散段(25)除於中心點依序交錯外、各發散段(25)的外側緣互不重疊,而該發射層(20B)的發散段(25)則位於相鄰發射層(20A)的兩相鄰發散段(25)間,且該發射層(20B)之發散段(15)兩外側緣與該相鄰發射層(20A)之兩發散段(25)對應外側緣相互重疊交叉;而本發明最佳實施例之詳細構成,則係如第一、二及三圖所揭示者,該線圈(100)之金屬導線(10)係於限定範圍(A)之中心點形成有一向下垂直延伸之第一連接端(11),且金屬導線(10)由該第一連接端(11)以水平方向由係該中心點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一發散段(251),且回到中心點,並於第一發散段(251)相對面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二發散段(252),且回到中心點,之後於第一、二發散段(251、252)之左側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三發散段(253),且回到中心點,接著於第三發散段(253)之相對面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四發散段(254),且回到中心點,而形成下層之發射層(20A),緊接著進一步往第一發散段(251)與第四發散段(254)所夾之範圍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五發散段(255),且回到中心點,又前述第一發散段(251)最高點與中心點所連成之軸線(L)與該第五發散段(255)之軸線(L)間形成有一夾角(θ),該夾角(θ)之範圍為35度~55度,而本發明以45度為最佳實施例,並使該第五發 散段(255)與下層之第一、四發散段(251、254)的外側緣相互重疊形成交叉點(X),接著於第五發散段(255)相對面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六發散段(256),且回到中心點,之後於第五、六發散段(255、256)之右側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七發散段(257),且回到中心點,接著於第七發散段(257)之相對面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八發散段(258),且回到中心點,而形成上層之發射層(20B),最後令該金屬導線(10)之另端向上垂直延伸形成第二連接端(12);而該線圈(100)進一步並設於一保護體(30)內部,且該保護體(30)內形成有一容置空間(35),供線圈(100)設置於其中,再者保護體(30)周緣具有一導管(32),供該線圈(100)之第一、二連接端(11、12)延伸穿出,用於連接一波頻產生器【如第六圖所示】,如此當該波頻產生器輸出波頻時可由該線圈(100)散發;而如第六圖所示,該波頻產生器具有一可程式控制器(50),該可程式控制器(50)並可供連接有一波形產生器(60),供透過本發明之共振線圈(100)產生誘導人體波頻共振之波頻,其中該可程式控制器(50)可供記憶、寫入、分析、比對及處理各項資料與波頻輸出程式,又該可程式控制器(50)電氣連接有一電源(51),該電源(51)可以是蓄電池、連接市電或其組合,以提供整個波頻產生裝置之電力,又該可程式控制器(50)之輸入端連接有一人機介面(52),該人機介面(52)可以是輸入用的功能按鈕、顯示器或具輸出入功能之觸控螢幕,以供使用者進行功能設定及使用狀態顯示,再者該可程式控制器(50 )之另一輸入端連接有一石英震盪器(53),該石英震盪器(53)用於提供可程式控制器(50)之程序運轉的時間與頻率計算;而該波形產生器(60)係連接於該可程式控制器(50)之其中一輸出端,供依可程式控制器(50)內之程式依序、時間長短、頻率而產生各種波頻或其混合,例如δ波、θ波、α波、β波、γ波或其混合等,該波形產生器(60)的輸出端連接有一脈波寬度調變器(61)及一波形整形電路(62)、一正弦波/方波輸出元件(63)、一頻率輸出元件(64)及一電場磁場轉換元件(65),並透過該電場磁場轉換元件(65)連接本發明之共振線圈(100),其中脈波寬度調變器(61)、正弦波/方波輸出元件(63)及電場磁場轉換元件(65)並分別連接該可程式控制器(50)之輸出端,可供該可程式控制器(50)直接調控;藉此,透過波頻產生器之連結及調整,可利用干涉波形成較大的振幅效果,而組構成一共振線圈結構者。
透過前述的結構設計,本發明於實際使用時,可如第六及七圖所顯示者,該波頻產生裝置可透過連接可程式控制器(50)之人機介面(52)挑選對應個人所需之波頻輸出程式,例如加強記憶力、改善睡眠品質、舒解精神壓力等,以改善睡眠為例,可利用其波頻誘導人體逐步產生放鬆精神、入睡【「入睡開始夢境(Sleep-onset dreaming)】、淺眠【「非快速眼動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深度睡眠【「快速眼動期(Rapid-eye movement sleep,REM)」】的睡眠週期(sleep cycle)之共振波頻。而將前述之誘導波頻經由波形產生器(60)之脈波寬度調變器(61)、波形整形電路(62)、正弦波/方波輸出元 件(63)、頻率輸出元件(64)及電場磁場轉換元件(65),並經由該共振線圈(100)輸出,以供誘導人體產生睡眠週期的共振波頻,且該可程式控制器(50)經波形產生器(60)之脈波寬度調變器(61)、正弦波/方波輸出元件(63)及電場磁場轉換元件(65)調控波頻的波形、頻率、脈波寬度等,使波形產生器(60)輸出之誘導波頻更符合實際的需求,讓人體獲得有效的睡眠,而能得到真正的休息。
且配合參看第二圖所示,由於線圈(100)中呈相對面的第一發散段(251)與第二發散段(252)形成第一個空間維向、第三發散段(253)與第四發散段(254)形成第二個空間維向、第五發散段(255)與第六發散段(256)形成第三個空間維向及第七發散段(257)與第八發散段(258)形成第四個空間維向,且上層發射層(20B)之第五發散段(255)與下層發射層(20A)之第一、四發散段(251、254)分別形成有重疊交叉點(X),而上層發射層(20B)之第六發散段(256)與下層發射層(20A)之第二、三發散段(252、253)也分別形成有重疊交叉點(X),又上層發射層(20B)之第七發散段(257)與下層發射層(20A)之第一、三發散段(251、253)亦分別形成有重疊交叉點(X),至於且上層發射層(20B)之第八發散段(258)與下層發射層(20A)之第四、二發散段(254、252)另外分別形成有重疊交叉點(X)。也就是說第三、四個空間維向分別要同時和第一、二個空間維向交叉,藉著其干涉原理,並利用連接之波頻產生器調整兩交叉波在該點同相【如第七圖所示】,進一步可讓干涉波產生最大的振幅效果,令其可與人體腦波產生最佳的共振 ,以促進人體健康。
藉此,可以理解到本發明為一創意極佳之創作,除了有效解決習式者所面臨的問題,更大幅增進功效,且在相同的技術領域中未見相同或近似的產品創作或公開使用,同時具有功效的增進,故本發明已符合發明專利有關「新穎性」與「進步性」的要件,乃依法提出申請發明專利。
(100)‧‧‧線圈
(10)‧‧‧金屬導線
(11)‧‧‧第一連接端
(12)‧‧‧第二連接端
(20)‧‧‧發射層
(25)‧‧‧發散段
(251)‧‧‧第一發散段
(252)‧‧‧第一發散段
(253)‧‧‧第一發散段
(254)‧‧‧第一發散段
(255)‧‧‧第一發散段
(256)‧‧‧第一發散段
(257)‧‧‧第一發散段
(258)‧‧‧第一發散段

Claims (10)

  1. 一種共振線圈結構,供連接一波頻產生器,該共振線圈結構係由一低電阻之金屬導線在一圓形或橢圓形之限定範圍內纏繞成一線圈,而該金屬導線兩端分別具有相間隔、且分別垂直往下延伸及垂直往上延伸之一第一連接端及一第二連接端,同時該金屬導線於第一、二連接端間繞曲形成有至少兩層相鄰之發射層,且各發射層分別具有四個連續曲繞之發散段,而同一發射層之發散段係呈等角分佈,且同一發射層之發散段除於中心點依序交錯外、各發散段的外側緣互不重疊,而該發射層的發散段則位於相鄰發射層的兩相鄰發散段間,且該發射層之發散段兩外側緣與該相鄰發射層之兩發散段對應外側緣相互重疊交叉,又相鄰重疊之發散段最高點與中心點所連成之軸線間形成有一夾角,該夾角之範圍為35度~55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共振線圈結構,其中該線圈之金屬導線由該第一連接端以水平方向由係該中心點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一發散段,且回到中心點,並於第一發散段相對面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二發散段,且回到中心點,之後於第一、二發散段之左側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三發散段,且回到中心點,接著於第三發散段之相對面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四發散段,且回到中心點,而形成下層之發射層,進一步往第一發散段與第四發散段所夾之範圍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五發散段,且回到中心點,又前述第一發散段最高點與中心點所連成之軸線與該第五發散段之軸線間形成 有一35度~55度之夾角,並使該第五發散段與下層之第一、四發散段的外側緣相互重疊形成交叉點,接著於第五發散段相對面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六發散段,且回到中心點,之後於第五、六發散段之右側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七發散段,且回到中心點,接著於第七發散段之相對面往外再往內曲繞成一第八發散段,且回到中心點,而形成上層之發射層,最後令該金屬導線之另端向上垂直延伸形成第二連接端。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共振線圈結構,其中該限定範圍可以是橢圓形,而該橢圓形之短軸與長軸的比例為1:1~1.5。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共振線圈結構,其中該金屬導線可以選自金、銀、銅或其合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共振線圈結構,其中各該發散段係由限定範圍之中心點往外再往內曲繞成外擴內收束之長橢環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共振線圈結構,其中該等相鄰重疊之發散段最高點與中心點所連成之軸線間夾角為45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共振線圈結構,其中該線圈並設於一保護體內部,該保護體包含分別與線圈之第一、二連接端連接之一第一金屬導片與一第二金屬導片,並於第一、二金屬導片間設有包覆該線圈之絕緣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共振線圈結構,其中該波頻產生裝置具有一可程式控制器,該可程式控制器並可供連接有一波形產生器;而該可程式控制器可供記憶、寫入波頻之輸出程式,又該可程式控制器電氣連接有一電源,且該可程式控制器之輸入端連接有一具輸出、入功能之人機介面,再者該可程式控制器之另一輸入端連接有一計算頻率之石英震盪器;又該波形產生器係連接於該可程式控制器之其中一輸出端,又該波形產生器的輸出端連接有一脈波寬度調變器及一波形整形電路、一正弦波/方波輸出元件、一頻率輸出元件及一電場磁場轉換元件,該電場磁場轉換元件之輸出端並連接該線圈之金屬導線的第一、二連接端,其中脈波寬度調變器、正弦波/方波輸出元件及電場磁場轉換元件並分別連接該可程式控制器之輸出端,可供該可程式控制器直接調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共振線圈結構,其中該可程式控制器之電源可以是蓄電池。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共振線圈結構,其中該可程式控制器之人機介面可以是具輸出入功能之觸控螢幕,以供使用者進行功能設定及使用狀態顯示。
TW105137831A 2016-11-18 2016-11-18 共振線圈結構 TWI6106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7831A TWI610659B (zh) 2016-11-18 2016-11-18 共振線圈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7831A TWI610659B (zh) 2016-11-18 2016-11-18 共振線圈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0659B true TWI610659B (zh) 2018-01-11
TW201818874A TW201818874A (zh) 2018-06-01

Family

ID=61728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7831A TWI610659B (zh) 2016-11-18 2016-11-18 共振線圈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065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5182A (ja) * 2003-02-24 2004-09-16 Siemens Ag 磁気共鳴断層撮影装置用の傾斜磁場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50187564A1 (en) * 1999-12-23 2005-08-25 Swaminathan Jayaraman Occlusive coil manufacturing and delivery
US20050251154A1 (en) * 2004-05-06 2005-11-10 Nmt Medical, Inc. Double coil occluder
TW201608581A (zh) * 2014-08-27 2016-03-01 戴政祺 深度磁場產生線圈及其製造方法
CN103732137B (zh) * 2011-08-09 2016-08-3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和磁共振成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87564A1 (en) * 1999-12-23 2005-08-25 Swaminathan Jayaraman Occlusive coil manufacturing and delivery
JP2004255182A (ja) * 2003-02-24 2004-09-16 Siemens Ag 磁気共鳴断層撮影装置用の傾斜磁場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50251154A1 (en) * 2004-05-06 2005-11-10 Nmt Medical, Inc. Double coil occluder
CN103732137B (zh) * 2011-08-09 2016-08-3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和磁共振成像装置
TW201608581A (zh) * 2014-08-27 2016-03-01 戴政祺 深度磁場產生線圈及其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8874A (zh) 2018-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42099U (zh) 心理健康促进及调节装置
CN104921535B (zh) 一种多功能枕头
US2021034671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odulating Functionality of an Animal Brain Using Arrays of Planar Coils Configured to Generate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Integrated into Headwear
US20100113862A1 (en) Treatment of amelioration of arthritic joint pain
CN204352332U (zh) 催眠治疗机
CN110269993A (zh) 一种睡眠引导装置、系统及系统的使用方法
WO2015131770A1 (zh) 分形刺激方法及设备
TWI610659B (zh) 共振線圈結構
CN106310484A (zh) 一种用于缓解情绪及压力的促进健康装置
TWM549077U (zh) 共振線圈結構
CN104436406A (zh) 一种感应式头戴音乐睡眠仪
TWI524911B (zh) Autonomic nerve relaxation system
US20050222608A1 (en) Acupressure device for treating insomnia
CN108172361B (zh) 共振线圈结构
CN206421862U (zh) 共振线圈结构
Ifdil et al. IP-Light Technologies Gen 2: Intervention Tools on IPLT for Trauma, Phobia,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N204932233U (zh) 一种穴位助眠帽子
CN203090213U (zh) 一种笔式磁热鼻炎治疗仪
CN205127070U (zh) 一种用于缓解情绪及压力的促进健康装置
Muenke et al. ACUPRESSURE AND HYPNOSIS: HEALER, HEAL THYSELF (AND THY PATIENTS).
US20230104434A1 (en)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Devices Integrated into Adjustable Clothing
US20070073283A1 (en) Medical energy manipulation device and method
KR102643867B1 (ko) Ai 기반 뇌파동조 및 자율신경계조절을 이용한 수면 건강 관리 서비스 제공 시스템
US20230021851A1 (en) Physiological Signal Assisted Acupuncture System and Automatic Electroacupuncture System
US20230173290A1 (en) Stimulatio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of activating a 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