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4911B - Autonomic nerve relaxation system - Google Patents

Autonomic nerve relaxation syste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4911B
TWI524911B TW103102663A TW103102663A TWI524911B TW I524911 B TWI524911 B TW I524911B TW 103102663 A TW103102663 A TW 103102663A TW 103102663 A TW103102663 A TW 103102663A TW I524911 B TWI524911 B TW I5249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energy density
width
energy
sca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2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9118A (zh
Inventor
Wen Chieh Chang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Resonantwav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Resonantwave Inc filed Critical Taiwan Resonantwave Inc
Priority to TW1031026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491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29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9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4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4911B/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自律神經放鬆系統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自律神經放鬆系統,尤指一種可以緩解人體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共振波頻率配方技術。
按,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過度焦慮緊張所致的各種生理不適症狀,其中包括有失眠、焦慮、恐懼、憂鬱、強迫症、創傷症候群等之不適症狀。按照現行的醫學定義來說,自律神經失調是屬於一種症狀相對輕微的精神性疾病,且根據最近的醫學研究指出,歐美地區大約有三成而台灣地區則有二成以上的比例人口曾經受到自律神經失調所帶來的痛苦,而且隨著3C產品的普及,使得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人數正在不斷的攀升當中。具體而言,適當的壓力固然可以激發適當的潛能,惟,長期處於高壓力的緊張環境之下,難免容易造成人體自律神經的失衡,因此,自律神經失調並非只是純粹的疾病而已,而是心理因素所致的腦部反應疾病症狀,至於諸如包括疼痛症、各種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等皆會加深壓力的反應。再者,自律神經的變化常會連帶引發人體肌肉張力的增加,原因是,當面對危險的情況時,大腦的警覺度會提高,因而使得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一起動員,並讓人體所有的器官組織與之配合,故而患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大多伴隨有頭痛、頸部及肩膀僵硬痠痛等之症狀,而且人體一旦緊張時,肌肉的收縮肌和舒張肌同時用力,會因 全身肌肉張度過高而使得身體過度消耗氧氣與葡萄糖等能量,以致人體會顯現出全身無力、容易疲倦以及欠缺元氣等症狀。
一般而言,治療自律神經失調若要得到治療的效果,目前還是以藥物治療的方式為主。藥物治療不外乎為穩定交感神經與抗焦慮等之藥品,該等藥品固然可讓患者腦部暫時穩定下來,並能讓腦細胞受傷的功能部份回復,惟,藥物治療雖然可在短期內解除症狀,但不能只靠藥物治療,因為藥物的作用只能暫時緩解而已,況且藥量太大則亦會引發反應變慢、影響思考能力與行動能力等之副作用,因此,於現階段,如何開發出一套非藥物與非侵入式治療的自律神經失調治療技術,實已成為醫界與相關產學界所急欲克服的挑戰與課題。
再者,利用聲、電磁或光等形式之電能波作用於動植物或人體,以產生促進本質細胞生長,或抑制外來細胞生長,或產生特定之生理或心理上的舒緩或治療,已是目前相當普遍地被認可使用以及研究的技術;惟,目前現有習知技術中,都只是粗略地採用簡單固定的頻波(例如低週波、高週波)施加作用於人體內,並未深入研究那些頻譜組合是對於哪一種種疾病或生理上的不適是有效,其單以粗略的頻波而不論何種疾病或生理不適便加以施作,其治療或舒緩症狀的效果必然是無法有效彰顯。其次,為了要實現以共振波來改善人體的健康狀況,本申請人長期積極投入人力與金錢進行研發,早期已開發出一種如中華民國發明申請第100130621號『生物共振波作用於生物之控制系統及方法』專利案所示的技術,該專利案主要技術核心是在於設計一種可以發出與人體內在頻率形成共振的共振波,以對人體產生有助益的作用效果;惟,該專利案並無舒緩 心血管疾病之共振波配方的機能建制,故僅能依據經驗分析推論來設定共振波的作用頻率,再針對作用頻率做出週期性的調變修正,以期找尋出較佳及可行的作用頻段,因而該專利案雖然已有一定的作用效果,惟仍然有再研發改良的必要性。既然,共振波對於人體或是其他動植物之疾病、生心理狀態及成長有其特定且良好的效果,並已成為相關技術領域業者所爭相投入生產製造及研發的技術,惟要開發出一套有效之非藥物性放鬆自律神經的預防保健機制的共振波技術,必需要有長期深入研發與試驗方有機會達成。
此外,基於醫學與相關產業的迫切需求之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畢業的黃忠信醫師,已然研發出一種相應神經調節療法(Correlative Neuromoduation Therapy,原名:逆行性神經療法),該種療法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失調恢復技術,其係採用一種脈頻共振治療儀,以發出特定頻率之共振波,而可針對人體特定的神經治療點進行治療,依據黃忠信醫師聲稱,該治療技術除了可使失調的神經系統快速恢復正常之外,並可藉由改善神經的調節能力,進而促進局部的微循環,該治療技術雖然可以達到放鬆自律神經的效果,惟,該治療技術並未公佈上述脈頻共振治療儀的共振波頻譜資料,以致無法透過臨床實驗的方式來證實其所採用之共振波頻譜資料是否確實可以達到放鬆自律神經的效果。
有鑑於生物共振波對於人體疾病的治療或生理舒緩有極大的可能療效,而前述該專利中尚未有一套應用於放鬆自律神經的電能波配方,故本發明人等乃積極努力研發,經實作與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可以舒緩自律神經疾病的電能波配方,本發明所達成之功效,於上述習用結構 均無法有效具體達成,為確保本發明之合法權益,爰依法具文提出專利申請。
本發明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律神經放鬆系統,主要是依據放鬆自律神經的需求,而使各時段的作用頻率達到所需的特定能量密度,經實驗例證實,本發明確實可藉由改善神經的調節能力而增進人體組織局部的微循環,進而使得失衡的自律神經得以快速地恢復正常,因而具備安全、非侵入性以及無副作用的自律神經舒緩與放鬆效果。達成本發明主要目的之技術手段,係由電能波產生器產生自律神經共振波配方。電能波產生器係依據自律神經共振波配方而輸出作用於人體的電能波,其中,電能波於第一頻率作用時段產生由六種頻率連續產生的第一至第六能量密度。於第二頻率作用時段產生由四種頻率連續產生的第七至第十能量密度。於第三頻率作用時段產生由三種頻率連續產生的第十一至第十三能量密度。於第四頻率作用時段產生由二種頻率連續產生的第十四至第十五能量密度。於第五頻率作用時段產生由一種頻率所產生的第十六能量密度,俾能藉由電能波之作用於人體而促進人體身心的放鬆,進而緩解人體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
10‧‧‧電能波產生器
11‧‧‧操作界面
12‧‧‧控制驅動單元
13‧‧‧資料庫
14‧‧‧電能波產生單元
140‧‧‧電極片組
15‧‧‧顯示單元
圖1係本發明具體架構之實施示意圖。
圖2係本發明具體實施架構的功能方塊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單頻掃瞄模式之波形示意圖。
圖4係本發明掃瞄遞增模式之頻波輸出示意圖。
圖5係本發明掃瞄收斂模式之頻波輸出示意圖。
圖6係本發明能量密度於環形時間軸的分佈示意圖。
圖7係本發明能量密度於線性時間軸的分佈示意圖。
圖8係本發明實驗例於共振波作用前後的自律神經功能指數對照示意圖。
圖9係本發明各時段之工作條件與能量密度的對照圖表。
為讓 貴審查委員能進一步瞭解本發明整體的技術特徵與達成本發明目的之技術手段,玆以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加以詳細說明:請配合參看圖1、2及圖9所示,主要係於電能波產生器10建立有包含至少五個頻率作用時的自律神經共振波配方,使電能波產生器10依據自律神經共振波配方而由第一至第五的順序依序輸出相應的電能波,接著,再將電能波導入而作用於人體上。具體而言,如圖1、2所示之電能波產生器10,係包括一操作界面11、一控制驅動單元12、一用以儲存與每一頻率作用時段之每一頻率相應之頻譜資料及調變參數的資料庫13、一電能波產生單元14、一顯示單元15,及一用以貼覆於人體上且包括有二個電極片的電極片組140。上述控制驅動單元12(如微控制器與驅動電路的組合架構)用以於各頻率作用時段依序讀取資料庫13中的頻譜資料及調變參數,進而驅使電能波產生單元14依序於每一頻率作用時段產生與各能量密度(ED)相應的電能波。進一步而言,控制驅動單元12可受操作界面11所產生之指令訊號的觸發而讀取資料庫13中的相關頻譜資料及調變參數, 再輸出與頻率作用時段之頻率及能量密度相應之驅動訊號來控制電能波產生單元14(如弱電脈衝產生電路)的通或斷,使電能波產生單元14產生所需之頻率及能量密度分佈的電能波。至於顯示單元15則是用來顯示操作或是運作等狀態的畫面。該電能波產生單元14可以輸出特定頻率並符合該頻率作用時段之能量密度的電能波。電極片組140則可將電能波傳導至人體,用以使電能波產生單元14與人體之間形成電能波循環的迴路,本發明較佳的作用方式,係將電極片組140的二個電極片分別貼接在使用者肚臍兩側的身體皮膚上,當啟動電能波產生單元14時,電能波產生單元14便與人體之間形成電能波循環的迴路。此外,本發明電能波產生單元14之實施形態並不以弱電脈衝產生電路為限,電能波產生單元14亦可以是一種發光裝置或是音頻播放裝置,於此,得以讓本發明電能波產生器10發出特定頻率之光或音頻等形式的電能波。
本發明於一種具體的實施例中,電能波產生器係依據自律神經共振波配方並按照第一至第五順序輸出五個頻率作用時段的該電能波。其中,於第一頻率作用時段,該電能波的能量密度至少由第一至第六頻率的六種頻率所分別連續產生的第一至第六能量密度(ED),該第一能量密度介於2.52~7.32之間,該第二能量密度介於3.25~6.43之間,該第三能量密度介於2.33~7.32之間,該第四能量密度介於2.47~7.41之間,該第五能量密度介於2.15~6.21之間,該第六能量密度介於2.33~6.17之間;於該第二頻率作用時段,該電能波的能量密度係至少由第七至第十頻率的四種頻率所分別連續產生的第七至第十能量密度(ED),該第七能量密度介於2.41~5.09之間,該第八能量密度介於0.00~6.04之間,該第九能量密度介於0.00~5.09之間, 該第十能量密度介於0.00~4.81之間;於該第三頻率作用時段,該電能波的能量密度至少由第十一至第十三頻率的四種頻率所分別連續產生的第十一至第十三能量密度(ED),該第十一能量密度介於0.00~4.97之間,該第十二能量密度介於0.00~4.51之間,該第十三能量密度介於0.00~3.07之間;於該第四頻率作用時段,該電能波的能量密度至少由第十四至第十五頻率的四種頻率所分別連續產生的第十四至第十五能量密度(ED),該第十四能量密度介於0.00~2.82之間,該第十五能量密度介於0.00~2.73之間;及於該第五頻率作用時段,該電能波的能量密度由第十六頻率所產生的第十六能量密度(ED),該第十六能量密度介於0.00~2.99之間。
再者,本發明於一種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能量密度為5.85,該第二能量密度為5.14,該第三能量密度為4.59,該第四能量密度為3.93,該第五能量密度為2.87,該第六能量密度為3.90;該第七能量密度為4.07,該第八能量密度為4.09,該第九能量密度為4.05,該第十能量密度為3.85,該第十一能量密度為3.98;該第十二能量密度為3.61,該第十三能量密度為2.45,該第十四能量密度為2.25,該第十五能量密度為2.18;該第十六能量密度為2.39。
除此之外,本實施例除了具備上述五個頻率作用時段的自律神經共振波配方之外,更包含四個無能量密度作用時段,該四個無能量密度作用時段分別介置於二個相鄰的頻率作用時段之間,電能波產生器依據每一無能量密度作用時段產生不同的頻率,並將其頻率濾除而使每一無能量密度作用時段中為無能量密度,如圖9所示。另一方面,上述每一能量密度係以一能量密度運算公式計算出,該能量密度運算公式則為下式所示: Energy Density(ED)=log10(Freq.×Duty Cycle(D%)×(2Width+1)×Total Time(TT)+1)換言之,能量密度(ED)=log10〔頻率(Freq.)x工作周期發射率(D%)〕x〔2掃瞄寬度(Width)+1〕x〔該時段作用時間(TT)+1〕。舉例說明,假設當頻率Freq.=18048hz,工作周期發射率D%=70%,掃瞄寬度(即頻寬)Width=0,該時段作用時間TT=1秒(sec),以第一作用頻率時段(level)中的第一能量密度產生時段為例,第一頻率(Freq)為10000hz,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102秒,能量密度(ED)的計算式則如下所示:ED=log(10000 x 70% x(2 x 0+1)x 102+1)=5.85。
藉由上述計算式可以得知能量密度為5.85。此外,本發明所稱之能量密度ED雖無具體的單位,卻有著實質的意義,即代表『總發送能量』的意思,當頻率越高,則其電壓(電流)切換的次數越多,故愈耗能。如再乘上時間,則表示持續能量期間為何。此能量密度ED值已考慮所有發送參數,亦即可以代表發送行為;若每一個參數變動太大,則能量密度ED也會跟著改變,若超出所訂出的能量密度ED範圍,則效能也就跟著改變。
請配合參看圖3所示及圖9所示,本發明電能波具體實施例中係為一種方波,上述D為工作周期(Duty cycle);T為單頻的作用時間;D%為工作周期發射率。本發明設定每一工作周期(Duty cycle)中電能波發射率皆為70%;換言之,U為70%的部分,代表為正電位的方波輸出,另外,V則為30%的部分,代表為關閉狀態的0電位;另外,P則代表為一個作用頻率Pluse Rate(hz),P=1/(U+V),T代表一個頻率的作用時間,TT則為複數個頻率作用時間的總合。再者,圖9中mean(平均)乃是將自律神經放鬆相 關的同一作用頻率時段(level)的ED平均。圖表1中正規化的百分比,乃是加總全程的ED之後,某一個作用頻率時段(level)之ED所佔全程ED的比例。
另一方面,當本發明電能波產生器10開始運作時,則會對人體發出特定頻率的電能波,首先電能波產生器10會進入第一作用頻率時段(level)中的第一能量密度產生時段,於第一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一頻率(freq),介於10000hz~10010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10000hz((基底頻率為10003.0hz,原始基頻乃是真正發射的頻率,而基底頻率乃是經過亂數處理得到),本時段之能量密度即第一能量密度為5.85,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102秒,於此,必須說明的是,所謂的單頻掃瞄模式,即為每一作用頻率皆為固定頻率,一直到作用時間結束為止,以第一能量密度產生時段為例,當第一頻率之原始基頻為10000hz(基底頻率為10003.0hz)時,那麼於第一能量密度作用時段的第一頻率(freq)皆為固定的10000hz,直到頻率作用時間達到102秒為止,然後再進入下一個能量密度作用時段,以此類推,而且由於單頻掃瞄模式並無頻率變動之範圍值,因此,掃瞄寬度(即頻寬)為0hz。再請參看圖3及圖9示之第二能量密度產生時段的頻率作用方式亦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二頻率(freq),介於3000hz~3010hz之間,其較佳之原始基頻為3000hz,第二能量密度為5.14,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66秒。第三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亦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三頻率(freq),介於1864hz~1870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1864hz(基底頻率為1865.1hz),第三能量密度為4.59,工作周 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30秒。第四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亦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四頻率(freq),介於1357hz~1370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1357hz(基底頻率為1359.8hz),第四能量密度為3.93,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9秒。第五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亦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五頻率(freq),介於1062hz~1070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1062hz(基底頻率為1067.2hz),第五能量密度為2.87,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1秒。第六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亦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六頻率(freq),介於880hz~890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880hz(基底頻率為889.0hz),第六能量密度為3.90,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13秒。
接著進入第二作用頻率時段(level)中的第七能量密度產生時段,第七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亦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七頻率(freq),介於625hz~630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625hz(基底頻率為629.4hz),第七能量密度為4.07,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27秒。第八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亦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八頻率(freq),介於600hz~610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600hz(基底頻率為603.3hz),第八能量密度為4.09,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29秒。第九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亦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九頻率(freq),介於520hz~530hz 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520hz(基底頻率為526.7hz),第九能量密度為4.05,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31秒。第十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亦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十頻率(freq),介於304hz~315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304hz(基底頻率為312.9hz),第十能量密度為3.85,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33秒。
接著進入第三作用頻率時段(level)中的第十一能量密度產生時段,第十一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掃瞄收斂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十一頻率(freq),介於20hz~30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20hz(基底頻率為29.5hz),第十一能量密度為3.98,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7hz,作用時間(TT)為45秒,此外,掃瞄收斂模式之頻波輸出順序則如圖5所示,其頻率值變化計算方式為:第一個輸出頻率為基底頻率Fn加掃瞄寬度m(原始基頻乃是真正發射的頻率,而基底頻率乃是經過亂數處理得到);第二個輸出頻率為基底頻率Fn減去掃瞄寬度m;第三個輸出頻率為第一個輸出頻率減去一調變量(如1hz);第四個輸出頻率為第二個輸出頻率加一調變量(如1hz),以此類推,當下一個輸出頻率等於基底頻率時,則下一個輸出頻率則為最後一個輸出頻率,舉本時段為例,假設本時段之第十一頻率(freq)為625hz,掃瞄寬度(Width)為7hz,依據上式可求得頻率數量為15個,至於頻率的輸出順序則分別為632hz、618hz、631hz、619hz、630hz、620hz、629hz、621hz、628hz、622hz、627hz、623hz、626hz、624hz及625hz,每一頻率的作用時間為3秒,15個頻率的總作用時間(TT)為45秒,亦即TT=(2M+1)*T。第十二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 方式亦為掃瞄收斂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十二頻率(freq),介於10~15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10hz(基底頻率為10.3hz),第十二能量密度為3.61,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8hz,作用時間(TT)為34秒。第十三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十三頻率(freq),介於9.39hz~16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9.39hz(基底頻率為13.6hz),第十三能量密度為2.45,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43秒。
接著進入第四作用頻率時段(level)中的第十四能量密度產生時段,第十四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十四頻率(freq),介於5.8hz~15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5.8hz(基底頻率為8.5hz),第十四能量密度為2.25,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44秒。第十五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十五頻率(freq),介於4.9hz~15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4.9hz(基底頻率為14.3hz),第十五能量密度為2.18,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44秒。最後進入第五作用頻率時段(level)中的第十六能量密度產生時段,第十六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掃瞄遞增模式,本時段之作用頻率即為第十六頻率(freq),介於1.2hz~10hz之間,較佳之原始基頻為1.2hz(基底頻率為6.7hz),第十六能量密度為2.39,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6hz,作用時間(TT)為42秒;此外,掃瞄遞增模式之頻波輸出順序則如圖4所示,其頻率值變化計算方式為:第一個輸出頻率為基底頻率Fn(即第一至十六頻率)減去掃瞄寬度m;第二 個輸出頻率為第一個輸出頻率加一調變量(如1hz),當下一個輸出頻率等於基底頻率Fn時,則下一個輸出頻率則為最後一個輸出頻率,以本時段為例,第十六頻率(freq)為9.4hz,掃瞄寬度(Width)為6hz,依據上式可求得頻率數量為7個,至於頻率的輸出順序則分別為3.4hz、4.4hz、5.4hz、6.4hz、7.4hz、8.4hz及9.4hz,每一頻率的作用時間為6秒,7個頻率的總作用時間(TT)為42秒,亦即TT=(M+1)*T。
再請參看圖6所示為能量密度於環形時間軸的分佈示意,圖7為能量密度於線性時間軸的分佈示意,其中,圖6、7所示之上限代表本發明能量密度於上述時間軸的上限範圍;下限代表本發明能量密度於上述時間軸的下限範圍;中間部位之曲線則為本發明於上述時間軸之平均能量密度的分佈範圍;此外,再由圖7、8中得知,第一頻率作用時段位於1~6時間順序,又如圖9中之a部分所示;第二頻率作用時段位於11~14時間順序;第三頻率作用時段位於20~22時間順序;第四頻率作用時段位於25~26時間順序;第五頻率作用時段位於28時間順序示。此外,上述四個無能量密度作用時段則分別位於7~10時間順序、15~19時間順序、23~24時間順序及27時間順序。
本發明實驗例係採用兼具脈搏訊號量測及心電圖量測功能的測量儀器。該測量儀器除了可以量測脈搏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之外,並可推算出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再者,所謂心率變異性就是分析心率差異性的大小及變化規律,即心跳動週期之間的時間變異係數。由於心臟受自律神經支配,所以自律神經中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相互協調作用維持著正常的心跳節律及心臟的正常活動,此即 為心率變異性分析的生理基礎,因而使得心率變異分析中的頻譜分析法(Frequency-domain analysis)已成為檢測診斷自律神經病變的最佳工具,其中高頻(High-frequency power,HF;0.15-0.40hz)與呼吸同步,又稱為呼吸成份代表副交感神經功能;低頻成份(Low-frequency power,LF;0.04-0.15hz)則代表自律神經總體活性(Kuo,Lai,Huang & Yang,2005),低頻成份比值(Low frequency power in normalized unit,LF%)則能反應交感神經活性。一般來說,正在發育中的小孩或是年輕人,其副交感神經功能指數大多較高,但是一旦步入中年以後,副交感神經功能活性則開始走下坡,一旦副交感神經功能指數低下,則會引發各種疾病的產生,由此可知,年齡愈大則副交感神經功能指數就愈低,於此即可視為正常的生理老化現象。另一方面,以中醫的角度而言,交感神經屬陽,副交感神經屬陰,副交感神經功能指數一旦低下即可視為陰虛,而中醫是以陰陽兩種屬性和特徵來表述身體的平衡狀態,認為人體陰陽平衡必須要做到「陰平陽秘」,所謂的「陰平」則是指副交感神經活性指數處於恰到好處的狀態,少了不僅會失眠,還會引起代謝症候群、消化吸收障礙、精神官能症等疾病;反之,當副交感神經功能指數太高,則會造成過敏體質或是引發自體免疫等疾病。在臨床上,可以發現交感神經功能過高,副交感神經功能過低即為所謂的第一型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倘若交感/副交感比值超過某一上限,則非常容易有睡眠障礙的情形。交感副交感同步降低則為第三型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在兩者都低的情形下,如果交感與副交感超過某個比例,不但易有失眠、精神官能症以及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再請參看圖8所示,為本發明針對各年齡層接受自律神經放 鬆共振波治療前後的對照圖表,其中橫軸由左至右之依序為37歲、43歲、50歲、30歲、36歲、32歲及34歲等之年齡分佈,縱軸則為副交感神經之量測資訊(即副交感神經功能指數),圖9中之各年齡層的左測圖標為共振波治療前的副交感神經之量測資訊,右測圖標則為共振波治療後的副交感神經之量測資訊,由圖9中得知,經共振波治療後,各年齡層之副交感神經功能指數皆可有效顯著地提升,因此,由上述實驗可看出本發明所發射之共振波確實可以達到舒緩與放鬆自律神經的功效。
總而言之,藉由上述之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確實可以依據放鬆自律神經的需求,而使各時段的作用頻率達到所需的特定能量密度,經實驗例證實,本發明確實可藉由改善神經的調節能力而增進人體組織局部的微循環,進而使得失衡的自律神經得以快速地恢復正常,因而具備安全、非侵入性以及無副作用的自律神經舒緩與放鬆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可行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凡舉依據下列請求項所述之內容、特徵以及其精神而為之其他變化的等效實施,皆應包含於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本發明所具體界定於請求項之結構特徵,未見於同類物品,且具實用性與進步性,已符合發明專利要件,爰依法具文提出申請,謹請 鈞局依法核予專利,以維護本申請人合法之權益。線上的訊號檢測效能。
10‧‧‧電能波產生器
11‧‧‧操作界面
14‧‧‧電能波產生單元
140‧‧‧電極片組
15‧‧‧顯示單元

Claims (9)

  1. 一種自律神經放鬆系統統,其包括由一電能波產生器,該電能波產生器用以產生一自律神經共振波配方,該自律神經共振波配方係選自五個頻率作用時段至少其中三個頻率作用時段,該電能波產生器係依據該自律神經共振波配方且按照第一至第五順序而輸出相應的電能波,以作用於一人體;其中,於該第一頻率作用時段所產生之電能波的能量密度係選自由第一至第六頻率的六種頻率中之至少三種頻率所分別連續產生的第一至第六能量密度(ED)中之至少三種能量密度,該第一能量密度介於2.52~7.32之間,該第二能量密度介於3.25~6.43之間,該第三能量密度介於2.33~7.32之間,該第四能量密度介於2.47~7.41之間,該第五能量密度介於2.15~6.21之間,該第六能量密度介於2.33~6.17之間;於該第二頻率作用時段所產生之電能波的能量密度係選自由第七至第十頻率的四種頻率中之至少二種頻率所分別連續產生的第七至第十能量密度(ED)中之至少二種能量密度,該第七能量密度介於2.41~5.09之間,該第八能量密度介於0.00~6.04之間,該第九能量密度介於0.00~5.09之間,該第十能量密度介於0.00~4.81之間;於該第三頻率作用時段所產生之電能波的能量密度係選自由第十一至第十三頻率的四種頻率中之至少二種頻率所分別連續產生的第十一至第十三能量密度(ED)中之至少二種能量密度,該第十一能量密度介於0.00~4.97之間,該第十二能量密度介於0.00~4.51之間,該第十三能量密度介於0.00~3.07之間;於該第四頻率作用時段所產生之電能波的能量密度係選自由第十四至第十五頻率的四種頻率中之至少一種頻率所分別連續產生的第十四至第十五能量密度(ED)中之至少一種能量密度,該第十四能量密度介於0.00~2.82之間,該第十五能量密度介於0.00~2.73之間;於該第五頻率作用時段所產生 之電能波的能量密度係第十六頻率所連續產生的第十六能量密度(ED),該第十六能量密度介於0.00~2.99之間;用以使包含有該第一至第十六能量密度(ED)的該電能波得以作用於該人體。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律神經放鬆系統統,其中,該電能波產生器包含一控制驅動單元、一用以儲存與每一該頻率作用時段之每一該頻率相應之頻譜資料的資料庫及一電能波產生單元,該控制驅動單元用以依序讀取該資料庫中的各該頻譜資料,使該電能波產生單元依序於每一該頻率作用時段產生與該能量密度(ED)相應的該電能波。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律神經放鬆系統,其中,每一該能量密度係以一能量密度運算公式計算出,該能量密度運算公式為:能量密度(ED)=log10〔頻率(freq)x工作周期發射率(D%)〕x〔2掃瞄寬度(Width)+1〕x〔作用時間(TT)+1〕。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律神經放鬆系統,其中,該第一能量密度為5.85,該第二能量密度為5.14,該第三能量密度為4.59,該第四能量密度為3.93,該第五能量密度為2.87,該第六能量密度為3.90;該第七能量密度為4.07,該第八能量密度為4.09,該第九能量密度為4.05,該第十能量密度為3.85,該第十一能量密度為3.98;該第十二能量密度為3.61,該第十三能量密度為2.45,該第十四能量密度為2.25,該第十五能量密度為2.18;該第十六能量密度為2.39。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律神經放鬆系統,其中,該第一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一頻率(freq)介於10000hz~10010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 0hz,作用時間(TT)為102秒;該第二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二頻率(freq)介於3000hz~3010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66秒;該第三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三頻率(freq)介於1864hz~1870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30秒;該第四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四頻率(freq)介於1350hz~1370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9秒;該第五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五頻率(freq)介於1062hz~1070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1秒;該第六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六頻率(freq)介於880hz~890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13秒。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律神經放鬆系統,其中,該第七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七頻率(freq)介於625hz~630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27秒;該第八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八頻率(freq)介於600hz~610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29秒;該第九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九頻率(freq)介於520hz~530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31秒;該第十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十頻率(freq),介於 304hz~315hz之間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33秒。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律神經放鬆系統,其中,該第十一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掃瞄收斂模式,該第十一頻率(freq)介於20hz~30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7hz,作用時間(TT)為45秒;該第十二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掃瞄收斂模式,該第十二頻率(freq)介於10~15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8hz,作用時間(TT)為34秒;該第十三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十三頻率(freq)介於9.39hz~16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43秒。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律神經放鬆系統,其中,該第十四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十四頻率(freq)介於5.8hz~15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44秒;該第十五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單頻掃瞄模式,該第十五頻率(freq)介於4.9hz~15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0hz,作用時間(TT)為44秒,該第十六能量密度產生時段之頻率作用方式為掃瞄遞增模式,該第十六頻率(freq)介於1.2hz~10hz之間,工作周期發射率(D%)為70%,掃瞄寬度(Width)為6hz,作用時間(TT)為42秒。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律神經放鬆系統,其更包含四個無能量密度作用時段,該四個無能量密度作用時段分別介置於二個相鄰的該五個頻率作 用時段之間,該電能波產生器依據每一該無能量密度作用時段產生不同的頻率,並將其頻率濾除而使每一無能量密度作用時段中為無能量密度。
TW103102663A 2014-01-24 2014-01-24 Autonomic nerve relaxation system TWI5249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2663A TWI524911B (zh) 2014-01-24 2014-01-24 Autonomic nerve relax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2663A TWI524911B (zh) 2014-01-24 2014-01-24 Autonomic nerve relax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9118A TW201529118A (zh) 2015-08-01
TWI524911B true TWI524911B (zh) 2016-03-11

Family

ID=54342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2663A TWI524911B (zh) 2014-01-24 2014-01-24 Autonomic nerve relaxation system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2491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9014B (zh) * 2016-07-12 2017-04-21 Taiwan Resonant Waves Res Corp Hypertension soothing system
CN107335137A (zh) * 2016-04-28 2017-11-10 台湾共振波研发股份有限公司 糖尿病舒缓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4937B (zh) * 2022-03-31 2023-12-01 李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保健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35137A (zh) * 2016-04-28 2017-11-10 台湾共振波研发股份有限公司 糖尿病舒缓系统
TWI579014B (zh) * 2016-07-12 2017-04-21 Taiwan Resonant Waves Res Corp Hypertension sooth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9118A (zh) 2015-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iles et al. Suboccipital decompression enhanc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dices of cardiac control in healthy subjects
Diego et al. Massage therapy of moderate and light pressure and vibrator effects on EEG and heart rate
CN204542099U (zh) 心理健康促进及调节装置
Field Massage therapy effects.
Arsenault et al. Pain modulation induced by respiration: phase and frequency effects
Berman et al. Complementary medicine treatments for fibromyalgia syndrome
Uchida et al. Effect of biofield therapy in the human brain
JP7463659B2 (ja) 電気刺激装置
US10974019B2 (en) System for delivering ultra-low frequency (ULF), variable-intensity, non-vibratory tactile stimuli for regulating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nd modulating mental states
CN102397156B (zh) 身心全息经络电磁复位整合通络的治疗系统
TWI524911B (zh) Autonomic nerve relaxation system
JP2022550934A (ja) 治療装置
CN106310484A (zh) 一种用于缓解情绪及压力的促进健康装置
US20220054794A1 (e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biomarker shaping and sleep profile enhancement
US11400252B2 (en) Non-pharmaceutical method of managing pain
CN101543661A (zh) 低频磁疗仪及其使用方法
Overcash et al. 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cute anxiety disorders
KR100694823B1 (ko) 저주파 치료 장치 및 그 방법
TWI551265B (zh) Cell metabolism conditioning system
US20220331582A1 (en) Acupoint stimulation device and acupoint stimula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WO2006093372A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cold/warm forhead massage device
TWI524910B (zh) Cardiovascular Relaxation System
KR20210091030A (ko) 경혈 자극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경혈 자극 방법
TWI543747B (zh) Frequency modulation formula and control method of resonance frequency for immunity enhancement
Solberg et al. Rehabilitation in pain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