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9194B - 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9194B
TWI609194B TW103138523A TW103138523A TWI609194B TW I609194 B TWI609194 B TW I609194B TW 103138523 A TW103138523 A TW 103138523A TW 103138523 A TW103138523 A TW 103138523A TW I609194 B TWI609194 B TW I6091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end surface
image
imaging
curva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8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7670A (zh
Inventor
陳伍豐
許德倫
邢正宏
Original Assignee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385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919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7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7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9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9194B/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學鏡頭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成像鏡頭。
先前智慧型手機一般包括成像鏡頭,且消費者對成像鏡頭的要求逐漸提升,不僅希望成像鏡頭具有高畫素,同時也希望成像鏡頭輕薄化,滿足低高度的要求。所述低高度是指從鏡頭的第一面到成像面的距離(即成像系統的總長)要短。但是現在的成像鏡頭不能同時滿足上述兩種要求。
有鑒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同時滿足高畫素、低高度等條件。
一種成像鏡頭,沿其光軸方向從物端到像端依序包括:一個具有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鏡、一個具有負屈光度的第二透鏡、一個具有正屈光度的第三透鏡、一個具有正屈光度的第四透鏡、一個具有負屈光度的第五透鏡及一成像面;所述第一透鏡包括一個第一物端表面及一個第一像端表面;所述第二透鏡包括一個第二物端表面及一個第二像端表面;所述第三透鏡包括一個第三物端表面及一個第三像端表面;所述第四透鏡包括一個第四物端表面及一個第四像端表面;所述第五透鏡包括一個第五物端表面及第五像端表面;所述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式:R1F>0,R1R<0,R2F>R2R>0,R3F>0,R3R<0,R4F<0,R4R<0,R5F<0,R5R>0,其中,R1F為第一透鏡的第一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1R為第一透鏡的第一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2F為第二透鏡的第二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2R為第二透鏡的第二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3F為第三透鏡的第三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3R為第三透鏡的第三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4F為第四透鏡的第四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4R為第四透鏡的第四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 R5F為第五透鏡的第五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5R為第五透鏡的第五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
滿足上述條件的成像鏡頭,同時具有高畫素、低高度等特點。
100‧‧‧成像鏡頭
101‧‧‧光圈
10‧‧‧第一透鏡
S11‧‧‧第一物端表面
S12‧‧‧第一像端表面
20‧‧‧第二透鏡
S21‧‧‧第二物端表面
S22‧‧‧第二像端表面
30‧‧‧第三透鏡
S31‧‧‧第三物端表面
S32‧‧‧第三像端表面
40‧‧‧第四透鏡
S41‧‧‧第四物端表面
S42‧‧‧第四像端表面
50‧‧‧第五透鏡
S51‧‧‧第五物端表面
S52‧‧‧第五像端表面
60‧‧‧紅外線濾光片
61‧‧‧成像面
圖1係本發明較佳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2係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的色差圖。
圖3係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的畸變圖。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為本發明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成像鏡頭100,沿其光軸方向從物端到像端依序包括:一個光圈101、一個具有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鏡10、一個具有負屈光度的第二透鏡20、一個具有正屈光度的第三透鏡30、一個具有正屈光度的第四透鏡40、一個具有負屈光度的第五透鏡50、一紅外線濾光片60、及一成像面61。所述紅外線濾光片60以玻璃製成。取像時,光線是先經過所述光圈101、所述第一透鏡10、所述第二透鏡20、所述第三透鏡30、所述第四透鏡40、所述第五透鏡50及所述紅外線濾光片60,成像於所述成像面61上。
所述第一透鏡10包括一個第一物端表面S11及一個第一像端表面S12。所述第二透鏡20包括一個第二物端表面S21及一個第二像端表面S22。所述第三透鏡30包括一個第三物端表面S31及一個第三像端表面S32。所述第四透鏡40包括一個第四物端表面S41及一個第四像端表面S42。所述第五透鏡50包括一個第五物端表面S51及一個第五像端表面S52。所述第一物端表面S11、所述第一像端表面S12、所述第二物端表面S21、所述第三物端表面S31、所述第三像端表面S32、所述第四像端表面S41均為凸面。所述第二像端表面S22、所述第四物端表面S41均為凹面。所述第五透鏡50為彎月型鏡片,在靠近光軸處,所述第五物端表面S51、所述第五像端表面S52均為凹面。所述第一透鏡10、所述第二透鏡20、所述第三透鏡30、所述第四透鏡40、所述第五透鏡50均為非球面透鏡。
所述成像鏡頭100滿足下列條件式: (1)R1F>0,R1R<0
(2)R2F>R2R>0
(3)R3F>0,R3R<0
(4)R4F<0,R4R<0
(5)R5F<0,R5R>0
其中,R1F為第一透鏡10的第一物端表面S11的曲率半徑;R1R為第一透鏡10的第一像端表面S12的曲率半徑;R2F為第二透鏡10的第二物端表面S11的曲率半徑;R2R為第二透鏡10的第二像端表面S12的曲率半徑;R3F為第三透鏡10的第三物端表面S11的曲率半徑;R3R為第三透鏡10的第三像端表面S12的曲率半徑;R4F為第四透鏡10的第四物端表面S11的曲率半徑;R4R為第四透鏡10的第四像端表面S12的曲率半徑;R5F為第五透鏡10的第五物端表面S11的曲率半徑;R5R為第五透鏡10的第五像端表面S12的曲率半徑。
條件式(1)是為了使得第一透鏡10的正屈光力強度加強,可以縮短整個成像鏡頭10的系統總長;條件式(2)可使得第二透鏡20達到負屈光力以平衡第一透鏡10所產生之色像差、球差、慧差;條件式(3)可使得第三透鏡30達到正屈光力,以幫助第一透鏡10分攤系統所需的正屈光力;條件式(4)可使第四透鏡40像側面達到正屈光力,可平衡第五透鏡50產生的像差、畸變。
進一步,所述成像鏡頭100還滿足以下條件式:(6)0.60<R1F/F<0.62
其中,F為成像鏡頭100的有效焦距。
條件式(6)可助於修正成像鏡頭100之球差、慧差。
進一步,所述成像鏡頭100還滿足以下條件式:(7)-10<1/(|R4R|-R5R)<-4
條件式(7)可助於修正畸變相差與像散像差(8)4.05<F1/F+F3/F<4.2
其中,F1為第一透鏡10的有效焦距,F3為第三透鏡30的有效焦距。
條件式(8)可助於修正多數像差尤其是球面像差,並達成低高度之要求,若小於下限則容易引進高階之球面像差,若大於上限則不容易達到低高度之要求。
(9)2<Vd1/Vd2<2.5
其中,Vd1為第一透鏡10的阿貝數,Vd2為第二透鏡20的阿貝數。
條件式(9)藉由第一、第二透鏡10、20的阿貝數搭配可有效控制色像差之條件,尤其為倍率色差。
通過將表1-2(請參閱下文)的資料代入上述運算式,可獲得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100中各透鏡表面的非球面形狀。
下列各表中分別列有由物端到像端依序排列的光學表面,其中,R為各透鏡的光學表面的曲率半徑、D為為對應的光學表面到後一個光學表面的軸上距離(兩個光學表面截得光軸的長度)、Nd為對應透鏡組對d光(波長為587納米)的折射率,Vd為d光在對應透鏡的阿貝數(Abbe number)。
本發明一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成像鏡頭100的各光學元件滿足表1-2的條件。
本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100的色差、畸變分別如圖2到圖3所示。圖2中,所述成像鏡頭100分別為針對f線(波長為470納米(nm)),g線(波長為510nm),h線(波長為550nm),j線(波長為610nm),k線(波長為650nm)而觀察到的色差值曲線。總體而言,本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100對可見光(波長範圍在400nm-700nm之間)產生的色差值控制在(-0.5um,1.2um)範圍內。
圖3中,曲線為畸變特性曲線。由圖可知,本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100的畸變量被控制在(0,2.5%)範圍內。
本發明的成像鏡頭,通過上述公式的限制,使得所述成像鏡頭具有高畫素、及低高度等特點,從而提高所述成像鏡頭的成像品質。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成像鏡頭
101‧‧‧光圈
10‧‧‧第一透鏡
S11‧‧‧第一物端表面
S12‧‧‧第一像端表面
20‧‧‧第二透鏡
S21‧‧‧第二物端表面
S22‧‧‧第二像端表面
30‧‧‧第三透鏡
S31‧‧‧第三物端表面
S32‧‧‧第三像端表面
40‧‧‧第四透鏡
S41‧‧‧第四物端表面
S42‧‧‧第四像端表面
50‧‧‧第五透鏡
S51‧‧‧第五物端表面
S52‧‧‧第五像端表面
60‧‧‧紅外線濾光片
61‧‧‧成像面

Claims (8)

  1. 一種成像鏡頭,沿其光軸方向從物端到像端依序包括:一個具有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鏡、一個具有負屈光度的第二透鏡、一個具有正屈光度的第三透鏡、一個具有正屈光度的第四透鏡、一個具有負屈光度的第五透鏡及一成像面;所述第一透鏡包括一個第一物端表面及一個第一像端表面;所述第二透鏡包括一個第二物端表面及一個第二像端表面;所述第三透鏡包括一個第三物端表面及一個第三像端表面;所述第四透鏡包括一個第四物端表面及一個第四像端表面;所述第五透鏡包括一個第五物端表面及第五像端表面;所述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式:R1F>0,R1R<0,R2F>R2R>0,R3F>0,R3R<0,R4F<0,R4R<0,R5F<0,R5R>0,其中,R1F為第一透鏡的第一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1R為第一透鏡的第一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2F為第二透鏡的第二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2R為第二透鏡的第二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3F為第三透鏡的第三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3R為第三透鏡的第三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4F為第四透鏡的第四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4R為第四透鏡的第四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5F為第五透鏡的第五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5R為第五透鏡的第五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其中,所述成像鏡頭還需滿足以下條件式:0.60<R1F/F<0.62,其中,F為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所述成像鏡頭還需滿足以下條件式:-10<1/(|R4R|-R5R)<-4。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所述成像鏡頭還需滿足以下條件式:4.05<F1/F+F3/F<4.2,其中,F1為第一透鏡的有效焦距,F3為第三透鏡的有效焦距。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所述成像鏡頭還需滿足以下條件式:2<Vd1/Vd2<2.5,其中,Vd1為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d2為第二透鏡的阿貝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所述成像鏡頭還包括一個光圈,所述光圈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所述成像鏡頭還包括一個紅外線濾光片,所述紅外線濾光片位於所述第五透鏡與所述成像面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所述第一物端表面、所述第一像端表面、所述第二物端表面、所述第三物端表面、所述第三像端表面、及所述第四像端表面均為凸面,所述第二像端表面、所述第四物端表面均為凹面,所述第五透鏡為彎月型鏡片,在靠近光軸處,所述第五物端表面和所述第五像端表面為凹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所述第一物端表面、所述第一像端表面、所述第二物端表面、所述第二像端表面、所述第三物端表面、所述第三像端表面、所述第四物端表面、所述第四像端表面、所述第五物端表面及所述第五像端表面均為非球面。
TW103138523A 2014-11-06 2014-11-06 成像鏡頭 TWI6091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8523A TWI609194B (zh) 2014-11-06 2014-11-06 成像鏡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8523A TWI609194B (zh) 2014-11-06 2014-11-06 成像鏡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7670A TW201617670A (zh) 2016-05-16
TWI609194B true TWI609194B (zh) 2017-12-21

Family

ID=56508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8523A TWI609194B (zh) 2014-11-06 2014-11-06 成像鏡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091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7287B (zh) * 2018-12-17 2023-07-21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紫边红外共焦镜头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21064A (zh) * 2012-11-26 2014-06-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廣角成像鏡頭
TWM486776U (zh) * 2013-03-29 2014-09-21 Fujifilm Corp 攝像透鏡及包含攝像透鏡的攝像裝置
TWI457590B (zh) * 2013-04-08 2014-10-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系統鏡片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21064A (zh) * 2012-11-26 2014-06-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廣角成像鏡頭
TWM486776U (zh) * 2013-03-29 2014-09-21 Fujifilm Corp 攝像透鏡及包含攝像透鏡的攝像裝置
TWI457590B (zh) * 2013-04-08 2014-10-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系統鏡片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7670A (zh) 2016-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35332B2 (ja) 超広角レンズ
TWI439752B (zh) 光學影像拾取透鏡組
TWI437311B (zh) 影像拾取鏡組
JP5566560B1 (ja) 内視鏡対物光学系
WO2015020006A1 (ja) 広角レンズ
JP2018523141A (ja) 接眼レンズ
JP2016057562A (ja) 広角レンズ
JP2012177852A5 (zh)
JP2018141825A5 (zh)
CN102455486A (zh) 超广角镜头
TW202004252A (zh) 透鏡模組
JP2015118212A5 (zh)
JP2015172655A5 (zh)
JP6301506B2 (ja) テレセントリックレンズ
TWI446058B (zh) 變焦成像鏡頭
JP2013092774A (ja) レンズシステム
JPWO2014041773A1 (ja) 接眼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63172B (zh) 變焦鏡頭
JP6099840B2 (ja) 撮像レンズ
TWI444655B (zh) 變焦成像鏡頭
JP2016166968A (ja) 接眼光学系
TW201626038A (zh) 成像鏡頭
JP2014048342A5 (zh)
TWI443406B (zh) 變焦成像鏡頭
TWI609194B (zh) 成像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