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1629B - 積層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積層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1629B
TWI601629B TW105111352A TW105111352A TWI601629B TW I601629 B TWI601629 B TW I601629B TW 105111352 A TW105111352 A TW 105111352A TW 105111352 A TW105111352 A TW 105111352A TW I601629 B TWI601629 B TW I60162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nufacturing
layer
interface layer
model
co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1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6094A (zh
Inventor
黃偉欽
劉松河
潘益宗
陳安利
賴豊文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TW1051113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162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16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162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36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6094A/zh

Links

Description

積層製造方法
本揭露關於一種積層製造方法,尤其是關於適於製造三維物件的積層製造方法。
隨著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演進,其名稱從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轉變成快速製造(Rapid Manufacturing)、或3D列印(3D Printing)。在2009年底,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正式將積層製造的技術分為七大類,並訂定相關標準。根據美國材料試驗協會在2010的定義,積層製造方法是「一種有別於減法製造的製造方法,其係根據三維模型資料,一層層地將材料堆疊成物件的製程。」
不同的積層製造方法具有不同的適用情境與限制,而在製作具有精細內部結構的三維物件(例如內嵌冷卻水路的模具)時,目前大多仰賴粉床式積層製造(Powder Bed Fusion,PBF),此一技術進一步可區分為選擇性雷射燒結或熔融(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Melting,SLS/SLM)。粉床式積層製造透過鋪層裝置提供 粉體,再以雷射針對所需的二維形狀選擇性加熱部分區域的粉體,致使粉體燒結或熔融成形,重複上述步驟以逐層堆疊成一三維物件,藉此可達成傳統加工法方無法製作之複雜形貌、內部流道或內部結構。由於粉床式積層製造技術使用的粉體粒徑較小,故可形成精細度較高的成品;然而,透過逐層堆疊粉體的物件成型速度較慢,亦難完成較大型的物件。
綜上所述,如何提高現有積層製造方法的製作速度、並解決製作尺寸受限的問題,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課題。
本揭露提供一種積層製造方法,可改善現有積層製造方法於製作速度與成品尺寸之限制。
本揭露之積層製造方法是於製造三維物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模型;在模型上塗佈介面層;在介面層上塗佈結構層;以第一能量束加熱結構層;重複至少一次上述塗佈與加熱結構層之步驟,以形成積層結構;以及移除模型,以完成三維物件的製造。。
為使本揭露的上述特徵和優點更為顯明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100、200、300‧‧‧積層製造方法
110、210、310‧‧‧模型
111、211、311‧‧‧第一輪廓
120、220、320‧‧‧介面層
121、221、321‧‧‧第二輪廓
130、230、330‧‧‧積層結構
131、231、331‧‧‧結構層
240、340‧‧‧三維流道
350‧‧‧鑄件
O100、O200、O300‧‧‧三維物件
d‧‧‧厚度
E1、E2‧‧‧能量束
Tm‧‧‧熔點
S1、S2、S3、S4、S5‧‧‧表面
S110、S120、S131~S132、S140、S150‧‧‧步驟
S210、S220、S231~S236、S240、S250‧‧‧步驟
S310、S320、S331~S335、S340、S350‧‧‧步驟
圖1為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之流程圖。
圖2為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之示意圖。
圖3為依照本揭露的積層製造方法製造的介面層的厚度之模擬分析圖。
圖4為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之流程圖。
圖5為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之示意圖。
圖6為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之流程圖。
圖7為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之示意圖。
圖8為依照本揭露的積層製造方法製造且尚未移除模型的物件之外觀圖。
以下將參照所附圖式,說明本揭露的多個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
圖1為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100之流程圖。圖2為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100之示意圖。
如圖1所示,依照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積層製造方法100可包括:提供模型(步驟S110)、塗佈介面層(步驟S120)、塗佈結構層(步驟S131)、以第一能量束加熱結構層(步驟S132)、移除模型(步驟S140)、以及可選擇性地以第二能量束加熱介面層(步驟S150)。
以下,將同時參照圖1與圖2,繼續說明積層製造方法100 的每一個步驟的技術內涵。
首先,在步驟S110中,提供一模型110。所提供之模型110在其一表面S1上具有第一輪廓111,且模型110的材料可為:金屬、陶瓷、高分子、金屬基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高分子基複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之組合。此外,所提供之模型110在其具有第一輪廓111的表面S1上可塗佈有離型劑(未標示)。換言之,可在進行塗佈介面層120的步驟S120之前,先塗布一層離型劑於模型110具有第一輪廓111的表面S1上。
接著,在步驟S120中,在模型110的表面S1上塗佈一介面層120。介面層120是沿著模型110具有第一輪廓111的表面S1加以塗佈。在一實施例中,所提供之模型110的第一輪廓111的表面S1上塗佈有離型劑,且離型劑是介於模型110與介面層120之間。
在本揭露中,選用不同於模型110的材料來構成介面層120,而構成介面層120的材料可為:金屬、陶瓷、高分子、金屬基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高分子基複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之組合。並且,塗佈介面層120的方法可為:熱噴塗、冷噴塗、物理氣相沉積法、化學氣相沉積、電鍍、或其組合。
此外,在步驟S120中,可塗佈介面層120達到一厚度。藉由具有此厚度的介面層120,可保護模型110的第一輪廓111不會在後續的製造過程中有所損壞。換言之,介面層120的厚度可隨著模型110與後續結構層131的材料、以及用以加熱結構層131的第一能量束E1改變予以調整。舉例來說,透過有限元素法分析以第一 能量束E1加熱結構層131時的熱傳行為,即可得知介面層120優選的厚度值。如圖3所示,若以熔點Tm為630K的高分子作為模型110的材料,經有限元素法分析可知,介面層120的厚度d若達到150μm時會優於100μm,可達到保護模型110的目的。
接著,在步驟S131中,先沿著介面層120塗佈一層結構層131。其中,塗佈結構層131的方法可為:熱噴塗、冷噴塗、物理氣相沉積法、化學氣相沉積、電鍍、或其組合,而結構層131的材料可為:金屬、陶瓷、高分子、金屬基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高分子基複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之組合。結構層131的材料與塗佈方法皆可視欲形成之三維物件O100的實際需求予以調整與搭配。
然後,在步驟S132中,以第一能量束E1加熱結構層131,致使結構層131經燒結或熔融後凝固成型。其中,第一能量束E1可為雷射、電子束、電弧、或其組合,經過第一能量束E1加熱之結構層131的強度、緻密度及粗糙度等物理性質皆優於未加熱前。
接著重複上述塗佈步驟S131與加熱步驟S132至少一次,直到多個經第一能量束E1加熱的結構層131累積形成積層結構130。其中,可透過電腦產生欲形成之積層結構130的三維數位模型,而重複執行之步驟S131與S132的次數即是依據此三維數位模型的二維分層資料決定。
接著,在步驟S140中,由於介面層120與模型110採用不同的材料,且模型110與介面層120之間可塗佈有離型劑,故可將 模型110與介面層120分離而完成移除模型110之步驟。其中,由圖2清楚可知,由於介面層120是沿著模型110的第一輪廓111塗佈,而構成積層結構130的結構層131是沿著介面層120逐層塗佈與加熱,故介面層120(以及積層結構130)在相對模型110的表面S1具有第二輪廓121,且此第二輪廓121對應模型110的第一輪廓111。至此,完成製造包含介面層120與積層結構130之三維物件O100
後續,可再依需求選擇性地進行步驟S150。在步驟S150中,以第二能量束E2加熱介面層120,致使經加熱處理後的介面層120與積層結構130的硬度、強度、或粗糙度等物理性質以及/或是第二輪廓121符合三維物件O100的實際使用需求。其中,與用以加熱結構層131的第一能量束E1相仿,第二能量束E2可為:雷射、電子束、電弧、或其組合。
[第二實施例]
圖4為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200之流程圖。圖5為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200之示意圖。
如圖4所示,依照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積層製造方法200可包括:提供模型(步驟S210)、塗佈介面層(步驟S220)、塗佈結構層(步驟S231)、以第一能量束加熱結構層(步驟S232)、設置三維流道(步驟S233)、可選擇性地塗佈保護層(步驟S234)、塗佈結構層(步驟S235)、以第一能量束加熱結構層(步驟S236)、移除模型(步驟S240)、以及可選擇性地以第二能量束加熱介面層 (步驟S250)。
請特別留意,相較於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100,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200更包含設置三維流道的步驟S233、以及可依需求選擇性進行之塗佈保護層的步驟S234。換言之,提供模型的步驟S210、塗佈介面層的步驟S220、移除模型的步驟S240、以及可選擇性地以第二能量束加熱介面層的步驟S250可分別對應至第一實施例中的步驟S110、S120、S140與S150。因此,在圖5中,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元件將以類似第一實施例的元件符號予以表示。
以下,將同時參照圖4與圖5,繼續說明積層製造方法200的每一個步驟的技術內涵。
首先,在步驟S210中,提供一模型210。所提供之模型210在其一表面S2上具有第一輪廓211,且構成此模型210的材料可為:金屬、陶瓷、高分子、金屬基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高分子基複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之組合。此外,所提供之模型210在其具有第一輪廓211的表面S2上可塗佈有離型劑(未標示)。換言之,可在進行塗佈介面層220的步驟S220之前,先塗布一層離型劑於模型210具有第一輪廓211的表面S2上。
接著,在步驟S220中,在模型210的表面S2上塗佈一介面層220。介面層220是沿著模型210具有第一輪廓211的表面S2加以塗佈。在一實施例中,若所提供之模型210上塗佈有離型劑,則離型劑是介於模型210與介面層220之間。
在本揭露中,選用不同於模型210的材料來構成介面層220,而構成介面層220的材料可為:金屬、陶瓷、高分子、金屬基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高分子基複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之組合。並且,塗佈介面層220的方法可為:熱噴塗、冷噴塗、物理氣相沉積法、化學氣相沉積、電鍍、或其組合。
此外,在步驟S220中,可塗佈介面層220至一厚度。藉由具有此厚度的介面層220,將可保護模型210的第一輪廓211不會在後續的製造過程中有所損壞。換言之,介面層220的厚度可隨著模型210與後續結構層231的材料、以及用以加熱結構層231的第一能量束E1改變予以調整。
接著,在步驟S231中,先沿著介面層220塗佈一結構層231。其中,塗佈結構層231的方法可為:熱噴塗、冷噴塗、物理氣相沉積法、化學氣相沉積、電鍍、或其組合,而結構層231的材料可為:金屬、陶瓷、高分子、金屬基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高分子基複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之組合。結構層231的材料與塗佈方法皆可視欲形成之三維物件O200的實際需求予以調整與搭配。
然後,在步驟S232中,以第一能量束E1加熱結構層231,致使結構層231經燒結或熔融後凝固成型。其中,第一能量束E1可為:雷射、電子束、電弧、或其組合,經過第一能量束E1加熱之結構層231的強度、緻密度及粗糙度等物理性質皆優於加熱前。
接著重複上述步驟S231與S232至少一次,直到多個經第 一能量束E1加熱的結構層231累積形成一部分的積層結構230。其中,可透過電腦產生欲形成之積層結構230的三維數位模型,而重複執行之步驟S231與S232的次數即是依據此三維數位模型的二維分層資料決定。
接著,在完成至少一次之塗佈步驟S231與加熱步驟S232之後,即可進行步驟S233。在步驟S233中,於積層結構230上設置三維流道240,可依需求設置一或多個三維流道240,且三維流道240亦可為任意型態。
接著,可依需求選擇性地進行步驟S234。在步驟S234中,為避免三維流道240因後續形成另一部分的積層結構230時因用以加熱結構層231的第一能量束E1而有損壞,可塗佈具有一厚度的保護層(未標示)於三維流道240的表面S3上。舉例來說,保護層的厚度可透過有限元素法分析形成另一部分的積層結構230時的熱傳行為而得。
接著,進行後續步驟S235~S236。當三維流道240設置(步驟S233)完成之後,無論三維流道240的表面S3上是否具有保護層(步驟S234),即可接著在三維流道240上塗佈結構層231(步驟S235)並以第一能量束E1加熱之(步驟S236),然後重複塗佈與加熱結構層231(步驟S235~S236),直到多個經第一能量束E1加熱的結構層231累積形成另一部分的積層結構230。步驟S235與S236的細節內容分別與步驟S231與S232相同,在此便不再贅述。
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三維流道240係內嵌於積層 結構230中。
接著,在步驟S240中,由於介面層220與模型210採用不同的材料,且模型210與介面層220之間可塗佈有離型劑,故可將模型210與介面層220分離而完成移除模型210之步驟。其中,由圖5清楚可知,由於介面層220是沿著模型210的第一輪廓211塗佈,而構成積層結構230的結構層231是沿著介面層220逐層塗佈與加熱,故介面層220(以及積層結構230)在相對模型210的表面S2具有第二輪廓221,且此第二輪廓221對應模型210的第一輪廓211。至此,完成製造包含介面層220與積層結構230(內嵌三維流道240)的三維物件O200
後續,可依需求選擇性地進行步驟S250。在步驟S250中,以第二能量束E2加熱介面層220,致使經加熱處理後的介面層220與內嵌三維流道240的積層結構230的硬度、強度、或粗糙度等物理性質以及/或是第二輪廓221符合三維物件O200的實際使用需求。其中,與用以加熱結構層231的第一能量束E1相仿,第二能量束E2可為:雷射、電子束、電弧、或其組合。
[第三實施例]
圖6為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300之流程圖。圖7為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300之示意圖。
如圖6所示,依照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積層製造方法300可包括:提供模型(步驟S310)、塗佈介面層(步驟S320)、塗佈 結構層(步驟S331)、以第一能量束加熱結構層(步驟S332)、可選擇性地設置三維流道(步驟S333)、可選擇性地塗佈保護層(步驟S334)、形成鑄件(步驟S335)、移除模型(步驟S340)、以及可選擇性地以第二能量束加熱介面層(步驟S350)。
請特別留意,相較於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100,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積層製造方法300更包含可依需求選擇性進行之設置三維流道的步驟S333、可依需求選擇性進行之塗佈保護層的步驟S334、以及形成鑄件的步驟S335。換言之,提供模型的步驟S310、塗佈介面層的步驟S320、移除模型的步驟S340、以及可選擇性地以第二能量束加熱介面層的步驟S350可分別對應至第一實施例中的步驟S110、S120、S140與S150。因此,在圖7中,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元件將以類似第一實施例的元件符號予以表示。
以下,將同時參照圖6與圖7,繼續說明積層製造方法300的每一個步驟的技術內涵。
首先,在步驟S310中,提供一模型310。所提供之模型310在其一表面S4上具有第一輪廓311,且構成此模型310的材料可為:金屬、陶瓷、高分子、金屬基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高分子基複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之組合。此外,所提供之模型310在其具有第一輪廓311的表面S4上可塗佈有離型劑(未標示)。換言之,可在進行塗佈介面層320的步驟S320之前,先塗布一層離型劑於模型310具有第一輪廓311的表面S4上。
接著,在步驟S320中,介面層320是沿著模型310具有第一輪廓311的表面S4塗佈。在一實施例中,若所提供之模型110上塗佈有離型劑,則離型劑是介於模型310與介面層320之間。
在本揭露中,選用不同於模型310的材料來構成介面層320,而構成介面層320的材料可為:金屬、陶瓷、高分子、金屬基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高分子基複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之組合。並且,塗佈介面層320的方法可為:熱噴塗、冷噴塗、物理氣相沉積法、化學氣相沉積、電鍍、或其組合。
此外,在步驟S320中,在模型310的表面S4上塗佈一介面層320。可塗佈介面層320至一厚度。藉由具有此厚度的介面層320,將可保護模型310的第一輪廓311不會在後續的製造過程中有所損壞。換言之,介面層320的厚度可隨著模型310與後續結構層331的材料、以及用以加熱結構層331的第一能量束E1與用以形成鑄件350時的能量改變予以調整。
接著,在步驟S331中,先沿著介面層320塗佈一結構層331。其中,塗佈結構層331的方法可為:熱噴塗、冷噴塗、物理氣相沉積法、化學氣相沉積、電鍍、或其組合,而結構層331的材料可為:金屬、陶瓷、高分子、金屬基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高分子基複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之組合。結構層331的材料與塗佈方法皆可視欲形成之三維物件O300的實際需求予以調整與搭配。
然後,在步驟S332中,以第一能量束E1加熱結構層331, 致使結構層331經燒結或熔融後凝固成型。其中,第一能量束E1可為:雷射、電子束、電弧、或其組合,經過第一能量束E1加熱之結構層331的強度、緻密度及粗糙度等物理性質皆優於未加熱前。
接著重複上述步驟S331與S332至少一次,直到多個經第一能量束E1加熱的結構層331累積形成積層結構330。其中,可透過電腦產生欲形成之積層結構330的三維數位模型,而重複執行之步驟S331與S332的次數即是依據此三維數位模型的二維分層資料決定。
接著,在完成至少一次之塗佈步驟S331與加熱步驟S332之後,可依需求選擇性地進行步驟S333與S334。
在步驟S333中,於積層結構330上設置三維流道340,可設置一或多個三維流道340,且三維流道340亦可為任意型態。在三維流道340設置(步驟S333)完成之後,可依需求選擇性地進行步驟S334。在步驟S334中,為避免三維流道340受到後續用以形成鑄件350時的能量(熱能)損壞,可塗佈具有一厚度的保護層(未標示)於三維流道340的表面S5上。舉例來說,保護層的厚度可透過有限元素法分析形成鑄件350時的熱傳行為而得。
接著,如圖7所示,在三維流道340設置完成(步驟S333)之後,即可接著在三維流道340外形成鑄件350(步驟S335)。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在三維流道340設置完成(步驟S333)之後,繼續重複塗佈與加熱結構層331以累積形成另一部份的積層結構 330,接著再形成鑄件350(步驟S335)。又或者,在又一實施例中,未進行設置三維流道340之步驟S333,而是在重複塗佈與加熱結構層331至少一次(步驟S331與S332)之後,即接著形成鑄件350(步驟S335)。
在步驟S335中,形成鑄件350的方法可為任何已知的鑄造方法,例如壓鑄法、瀝鑄法、重力鑄造法、沙模鑄造法等等。鑄件的材料可為金屬、高分子、金屬基複合材料、高分子基複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之組合。鑄件350的材料與形成方法皆可視欲形成之三維物件O300的實際需求予以調整與搭配。
接著,在步驟S340中,由於介面層320與模型310採用不同的材料,且模型310與介面層320之間可塗佈有離型劑,故可將模型310與介面層320分離而完成移除模型310之步驟。其中,由圖7清楚可知,由於介面層320是沿著模型310的第一輪廓311塗佈,而構成積層結構330的結構層331是沿著介面層320逐層塗佈與加熱,故介面層320(以及積層結構330)在相對模型310的表面S4具有第二輪廓321,且此第二輪廓321對應模型310的第一輪廓311。至此,完成製造包含介面層320、積層結構330、與鑄件350之三維物件O300
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三維物件O300包含位於積層結構330與鑄件350中的三維流道340;然而,如先前所述,設置三維流道340的步驟S333可依需求選擇性進行,故在另一實施例中,三維物件O300亦可不包含三維流道340,而是由介面層320、積層結 構330、以及鑄件350一起構成。
後續,可依需求選擇性地進行步驟S350。在步驟S350中,以第二能量束E2加熱介面層320,致使經加熱處理後的介面層320與積層結構330的硬度、強度、或粗糙度等物理性質以及/或是第二輪廓322符合三維物件O300的實際使用需求。其中,與用以加熱結構層331的第一能量束E1相仿,第二能量束E2可為:雷射、電子束、電弧、或其組合。
前述所提及之模型的材料、介面層與結構層的材料與塗佈方法、鑄件的材料與形成方法、以及能量束的選擇,皆可視欲形成之三維物件的實際需求由使用者自行調整。
舉例而言,圖8為依照本揭露的積層製造方法製造且尚未移除模型的物件之外觀圖。製造此一物件的相關細節如下:先由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塑膠與金屬粉末製成模型310,接著以熱噴塗的方法塗佈厚度200μm的介面層320於模型310上,然後以冷噴塗的方法塗佈厚度100μm的結構層331並以功率220W、速度100mm/s的雷射加熱之,後續再重複塗佈與雷射加熱結構層331直到形成厚度2mm的積層結構330,最後再以砂箱圍住積層結構330,注入攝氏1350度的鐵水於其中而以澆鑄的方法形成鑄件350。由圖8所示可知,依照本揭露,成型物件中的積層結構330與鑄件350因採用不同技術製造而呈現不同的質地。
綜上所述,本揭露整合塗佈、能量束加熱、以及鑄造等不同技術於一積層製造方法中,並透過搭配合適的材料,即可提 升三維物件的製作速度並突破習知積層製造方法的尺寸限制。
雖然本揭露已以實施例說明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揭露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積層製造方法
S110、S120、S131、S132、S140、S150‧‧‧步驟

Claims (12)

  1. 一種積層製造方法,適於製造一三維物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模型;在該模型的一表面上塗佈一介面層;在該介面層上塗佈一結構層;以第一能量束加熱該結構層;重複至少一次上述塗佈與加熱該結構層之步驟,以形成一積層結構;以及移除該模型,以完成該三維物件的製造。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層製造方法,更包括在完成至少一次之該塗佈與加熱該結構層之步驟之後,於該積層結構上設置至少一三維流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積層製造方法,更包括:於該至少一三維流道的表面上塗佈一保護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積層製造方法,更包括:在該三維流道設置完成之後,重複該塗佈與加熱該結構層之步驟,以形成另一積層結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積層製造方法,更包括.在該另一積層結構上形成一鑄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積層製造方法,更包括:於該至少一三維流道外形成一鑄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層製造方法,更包括:在完成至少一次之該塗佈與加熱該結構層之步驟之後,於該積層結構上形成一鑄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層製造方法,更包括:在移除該模型之步驟之後,以一第二能量束加熱該介面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層製造方法,其中,塗佈該介面層或該結構層的方法為熱噴塗、冷噴塗、物理氣相沉積法、化學氣相沉積、電鍍、或其組合。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層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能量束為雷射、電子束、電弧、或前述能量束之組合。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層製造方法,其中,該介面層或該結構層的材料為金屬、陶瓷、高分子、金屬基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高分子基複合材料、或上述材料之組合。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層製造方法,其中,該模型的材料與該介面層不同。
TW105111352A 2016-04-12 2016-04-12 積層製造方法 TWI6016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1352A TWI601629B (zh) 2016-04-12 2016-04-12 積層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1352A TWI601629B (zh) 2016-04-12 2016-04-12 積層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1629B true TWI601629B (zh) 2017-10-11
TW201736094A TW201736094A (zh) 2017-10-16

Family

ID=61011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1352A TWI601629B (zh) 2016-04-12 2016-04-12 積層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016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96075A (zh) * 2018-11-16 2020-05-26 东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动组件的一体化积层制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04181A (zh) * 2009-11-11 2010-05-12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贵/廉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零部件短流程制备方法
CN103805810A (zh) * 2012-11-09 2014-05-2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钛-铝合金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04181A (zh) * 2009-11-11 2010-05-12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贵/廉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零部件短流程制备方法
CN103805810A (zh) * 2012-11-09 2014-05-2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钛-铝合金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96075A (zh) * 2018-11-16 2020-05-26 东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动组件的一体化积层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6094A (zh) 2017-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45450B2 (ja) ベリリウムを含有する物品の付加製造
US8936068B2 (en) Method of casting a component having interior passageways
Song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to rapid prototyping of composites by novel hybrid deposition process
JP6359082B2 (ja) 積層造形された部品の再生
US9757802B2 (e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methods and systems with fiber reinforcement
Gill et al. Efficacy of powder-based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3DP) technologies for rapid casting of light alloys
Pattnaik et al. A review of rapid prototyping integrated investment casting processes
JP2022501509A (ja) 加圧焼結によりプリフォームから複雑な形を有する部品を製造する方法
JP5913373B2 (ja) 温度調節用チャネルを有する金型部分の製造方法、及び該方法によって作製される金型部分
US20070286958A1 (en) Method of making improved net-shaped components by hybrid metal deposition processing
CN105579161A (zh) 三维打印的金属铸造模具和其制造方法
JP2016078097A (ja) 3dプリンターで積層造形する粉末冶金用ロストワックス型の製造方法
JP2022501230A (ja) 対向面の作製方法、および前記対向面を使用して複雑な形を有する部品の製造方法
TWI601629B (zh) 積層製造方法
CN107848211A (zh) 三维形状造型物的制造方法及三维形状造型物
Shah et 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casting-A review
GB2548629A (en) Honeycomb structured mould insert fabrication
Kang et al. Cooling control for castings by adopting skeletal sand mold design
US2022012636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part from rapidly manufactured article
Kietzman et al. Layered manufacturing material issues for SDM of polymers and ceramics
JP2585493B2 (ja) 光硬化樹脂を用いる射出成形型製造方法
Singh Process capability study of rapid casting solution for aluminium alloys using 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
GB2550345A (en)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Rao et al. Development of rapid tooling for investment casting using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process
Singh Comparison of Polyjet Printing and Silicon Moulding as Rapid Plastic Moulding 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