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1048B - 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1048B
TWI601048B TW105142257A TW105142257A TWI601048B TW I601048 B TWI601048 B TW I601048B TW 105142257 A TW105142257 A TW 105142257A TW 105142257 A TW105142257 A TW 105142257A TW I601048 B TWI601048 B TW I6010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
electrode
touch
electrodes
od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42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23944A (zh
Inventor
陳志成
郭怡辰
劉貴文
陳政德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422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1048B/zh
Priority to CN201710116704.9A priority patent/CN10701570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1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104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23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394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4Multi-touch detection in digitiser, i.e. details about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a plurality of touching locations, e.g. multiple fingers or pen and fing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顯示面板,特別是一種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
電容式觸控螢幕搭配手勢動作判別的使用者介面,引領電子產品導入觸控螢幕功能的趨勢。一般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的操作原理,主要是利用觸控面板上的觸控電極與人體手指或導電物體間因接觸而形成的電容感應,透過後端運算,轉為可供作業系統判讀的座標資料。
為了實現座標判讀,在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的結構中,一般會有單層或雙層的觸控電極,以不同軸向(例如定義為X軸與Y軸)交錯的方式排列。這些觸控電極再經由導線電性連接到觸控IC的前端電路,以做為觸控信號的傳遞。當沒有任何導電物體接觸時,各個觸控電極之間都會有一個固定的耦合電容,此時電極與電極之間的電場分佈是固定的。
目前較為常見的有自容與互容兩種判斷方式。在線自容的判斷方式中,理想上,當使用者以單指或單點觸碰觸控面板時,同時會有一條X軸向的觸控電極與一條Y軸向的觸控電極產生電容值變化。因此,經由X軸與Y軸的交集,即可取得單點觸控的座標位置。但是,當以兩指觸碰觸控螢幕時,對於採取自容技術判斷方式的觸控IC來說,前端電路會感知到有兩條X軸向的觸控電極與兩條Y軸向的觸控電極產生感應電容變化的信號反應,而交集產生四個觸碰點。因此,在多指或多點觸控的情況下,前端電路會產生誤報鬼點(Ghost Points)的情況,而無法判斷出實際觸碰的座標點。因此,以目前的技術來說,自容式的感測方式並不適用於真實多點觸碰的功能需求。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以在避免誤報鬼點的情況下,也能進一步地縮短觸控偵測的時間。
本發明揭露了一種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所述的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具有多個子畫素單元、第一觸控單元、第二觸控單元、至少二條第一觸控走線、至少二條第二觸控走線、至少二條第三觸控走線與至少二條第四觸控走線。每個子畫素單元至少具有畫素電極。第一觸控單元具有第一傳送電極與第一感應電極。第一傳送電極至少包含第一子電極以及多個與第一子電極交錯之第二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一容納區域。第一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三子電極,設置於第一容納區域中。第二觸控單元,包含第二傳送電極與第二感應電極。第二傳送電極至少包含第四子電極以及多個與第四子電極交錯之第五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二容納區域。其中,第一容納區與第二容納區分別以一行(column)與列(row)方向排成一矩陣。第二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六子電極,設置於第二容納區域中。其中,第一子電極、第二子電極至少一部份、第三子電極至少一部份、第四子電極、第五子電極至少一部份和第六子電極至少一部份分別重叠所對應的至少一個畫素電極。至少二條第一觸控走線安排在行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之一奇數行且一奇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和位於第二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奇數列的第六子電極。至少二條第二觸控走線安排在行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和位於第二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偶數列的第六子電極。至少二條第三觸控走線安排在列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第二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奇數列的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至少二條第四觸控走線,安排在列方向,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第二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偶數列的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
於另一實施例中,整合觸控之顯示面版更具有第三觸控單元、第四觸控單元、至少二條第五觸控走線與至少二條第六觸控走線。第三觸控單元位於第一觸控單元與第二觸控單元之間。且第三觸控單元具有第三傳送電極與第三感應電極。第三傳送電極至少具有第七子電極以及多個與第七子電極交錯之第八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三容納區域。第三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九子電極,設置於第三容納區域中。第四觸控單元位於第二觸控單元之外。第四觸控單元具有第四傳送電極與第四感應電極。第四傳送電極至少包含第十子電極以及多個與第十子電極交錯之第十一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四容納區域。第四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十二子電極,設置於第四容納區域中。至少二條第五觸控走線,安排在列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三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九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第四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奇數列的第十二子電極其中一者。至少二條第六觸控走線,安排在列方向,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三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第四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偶數列的第十二子電極其中一者。而且,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可更具有至少二條第七觸控走線與至少二條第八觸控走線。至少二條第七觸控走線安排在行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三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九子電極和位於四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奇數列的第十二子電極。至少二條第八觸控走線安排在行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三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九子電極和位於第四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偶數列的第十二子電極。
本發明揭露了另一種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所述的另一種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具有多個子畫素單元、第一觸控單元、第二觸控單元與第三觸控單元。每個子畫素單元至少包含畫素電極。第一觸控單元至少包含二個第一子單元,第一子單元設置在行方向的傾斜方向和列方向的傾斜方向上。且各第一子單元至少包含第一傳送電極、第一感應電極與第一連接電極。第一傳送電極至少包含第一子電極以及與第一子電極交錯之第二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一容納區域。第一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三子電極,設置於第一容納區域中。第一連接電極的一端連接第一子電極,另一端連接第二子電極。第二觸控單元至少包含第二子單元,且第二子單元至少包含第二傳送電極、第二感應電極與第二連接電極。第二傳送電極至少包含第四子電極以及與第四子電極交錯之第五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二容納區域。第二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六子電極,設置於第二容納區域中。第二連接電極的一端連接第四子電極,另一端連接第五子電極。第三觸控單元至少包含第三子單元。且第三子單元至少包含第三傳送電極、第三感應電極與第三連接電極。第三傳送電極至少包含第七子電極以及與第七子電極交錯之第八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三容納區域。其中,第一容納區、第二容納區與第三容納區分別以一行(column)與列(row)方向排成矩陣。第三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九子電極,設置於第三容納區域中。第三連接電極的一端連接第七子電極,另一端連接第八子電極。其中,第一子電極、第二子電極、第三子電極至少一部份、第一連接電極至少一部份、第四子電極、第五子電極、些第六子電極至少一部份、第二連接電極、第七子電極、第八子電極、第八子電極至少一部份和第三連接電極分別重叠所對應的至少一個畫素電極。
於又一實施例中,整合觸控的顯示面板更具有至少二條第一觸控走線、至少二條第二觸控走線、至少二條第三觸控走線與至少二條第四觸控走線。至少二條第一觸控走線,安排在行方向上。第一觸控走線其中一條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第二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奇數列的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以及第一觸控走線另一條連接位於第三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九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第一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至少二條第二觸控走線,安排在行方向上。第二觸控走線其中一條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第二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偶數列的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第二觸控走線另一條連接位於第三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九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第一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至少二條第三觸控走線,安排在列方向上。第三觸控走線其中一條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第三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九子電極其中一者。第三觸控走線另一條連接位於第二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奇數列的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第一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至少二條第四觸控走線安排在列方向上。第四觸控走線其中一條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之偶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第三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九子電極其中一者。第四觸控走線另一條連接位於第二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偶數列的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第一容納區之奇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
綜合以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的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具有多個觸控單元與多條觸控走線。觸控單元具有傳送電極與感應電極,觸控走線分別連接第一感應電極或是第二感應電極。藉由上述之結構,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得以同時對所有的感應電極進行偵測,因此得以在面板尺寸增加導致觸控通道數大增的情況下,有效地降低觸控偵測的時間。另一方面,經由後續的判斷,更可以偵測出顯示面板上的多個觸碰點,避免了誤報鬼點的情形。
以上之關於本揭露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請參照圖1,圖1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各觸控單元的佈局示意圖。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1(後續以顯示面板1簡要稱之)具有多個子畫素單元(未繪示於圖1)、第一觸控單元U1、第二觸控單元U2、至少二條第一觸控走線、至少二條第二觸控走線、至少二條第三觸控走線與至少二條第四觸控走線。在此實施例中,係舉第一觸控走線RX11、RX12、RX13、RX14、第二觸控走線RX21、RX22、RX23、RX24、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2、RX33、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2、RX43、RX44進行說明。此外,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更具有傳送走線TX1、TX2、TX3、TX4。
每個子畫素單元至少具有畫素電極(未繪示於圖1)。子畫素單元與畫素電極的相關細節請容後詳述。請一併參照圖2以對顯示面板1中各元件的相對關係進行詳述,圖2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所繪示之局部放大示意圖。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觸控單元U1相鄰於第二觸控單元U2。具體而言,顯示面板1可以具有多個第一觸控單元U1與多個第二觸控單元U2。各第一觸控單元U1與各第二觸控單元U2係以如圖1所示的排列順序而沿x軸循環排列。其中,第一觸控單元U1具有第一傳送電極111與第一感應電極113。第二觸控單元U2具有第二傳送電極115與第二感應電極117。
第一傳送電極111至少包含第一子電極1111以及多個與第一子電極1111交錯之第二子電極1112~1115。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子電極1111係沿y軸方向設置,第二子電極1112~1115係分別沿x軸方向設置。詳言之,於圖2之實施例中,第一子電極1111之延伸方向係為y軸方向,而第二子電極1112~1115之延伸方向則為x軸方向,且第二子電極1112~1115分別沿著y軸方向而排列設置。因此,第一子電極1111與第二子電極1112~1115交錯而定義出多個第一容納區域A1。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子電極1111與第二子電極1112~1115係為一體成形,但於實務上也可以藉由不同道的製程分別形成第一子電極1111與第二子電極1112~1115,再以其他的製程令其彼此連接,在此並不加以限制。
第一感應電極113至少包含多個第三子電極,在此係舉第三子電極1131~1138以作說明。第三子電極1131~1138分別設置於各第一容納區域A1中,且第三子電極1131~1138不接觸第一傳送電極111。在此實施例中,第三子電極1131~1138係為矩形,以便於佈局各電極。惟第三子電極1131~1138的形狀係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依實際所需而調整,在此並不加以限制。
於另一實施例,第一觸控單元U1可更包含如圖1所示的傳送電極111’與感應電極113’。傳送電極111’具有相仿於傳送電極111的結構,感應電極113’具有相仿於感應電極113的結構。也就是說,第一觸控單元U1的範圍並不囿於圖1中的虛框所限,而可以更往y軸延伸至顯示區的末端。
於第二觸控單元U2中,第二傳送電極115至少包含第四子電極1151以及多個與第四子電極1151交錯之第五子電極1152~1155,以定義出多個第二容納區域A2。在此實施例中,第四子電極1151係沿y軸方向設置,第五子電極1152~1155係分別沿x軸方向設置。詳言之,於圖2之實施例中,第四子電極1151之延伸方向係為y軸方向,而第五子電極1152~1155之延伸方向則為x軸方向,且第五子電極1152~1155分別沿著y軸方向而排列設置。因此,第四子電極1151與第五子電極1152~1155交錯而定義出多個第二容納區域A2。在此實施例中,第四子電極1151與第五子電極1152~1155係為一體成形,但不以此為限。
第二感應電極117至少包含多個第六子電極,且以第六子電極1171~1178來舉例說明。第六子電極1171~1178係分別設置於各第二容納區域A2中,且第六子電極1171~1178不接觸第二傳送電極115。在此實施例中,第六子電極1171~1178係為矩形,以便於佈局各電極。惟第六子電極1171~1178的形狀係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依實際所需而調整,在此並不加以限制。
於另一實施例,第二觸控單元U2可更包含如圖1所示的傳送電極115’與感應電極117’。傳送電極115’具有相仿於傳送電極115的結構,感應電極117’具有相仿於感應電極117的結構。也就是說,第二觸控單元U2的範圍並不囿於圖1中的虛框所限,而可以更往y軸延伸至顯示區的末端。
第一子電極1111、第二子電極1112~1115的至少一部份、第三子電極1131~1138的至少一部份、第四子電極1151、第五子電極1152~1155的至少一部份和第六子電極1171~1174的至少一部份分別重疊所對應的至少一個畫素電極。相關細節請容後詳述。
第一觸控走線RX11~RX14安排在如圖面所示的y軸方向上。以第一觸控走線RX11、RX12來說,第一觸控走線RX11分別連接位於各第一容納區域A1的部分第三子電極,而第一觸控走線RX12分別連接位於各第二容納區域A2的部分第六子電極。以圖2具體地來說,第一觸控走線RX11連接第三子電極1131與第三子電極1133,且第一觸控走線RX12連接第六子電極1171與第六子電極1173。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一觸控單元U1中的第一容納區域A1(或者說各第三子電極1131~1138)排列成第一陣列,第二觸控單元U2中的第二容納區域A2(或者說各第六子電極1171~1178)排列成第二陣列。以各陣列於圖面的左上方作為計數起點的話,第一觸控走線RX11連接第一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第一觸控走線RX12連接第二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六子電極。在此實施例中,所述的行例如是沿著圖面中的y軸方向延伸,所述的列例如是沿著圖面中的x軸方向延伸。在一實施例中,第一觸控走線的其中一條不連接另一條第一觸控走線所對應之第三子電極與第六子電極。換句話說,對應的其中一個第三子電極或對應的其中一個第六子電極只連接到其中一條第一觸控走線。
第二觸控走線RX21~RX24安排在如圖面所示的y軸方向上。以第二觸控走線RX21、RX22來說,第二觸控走線RX21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域A1的部分第三子電極,而第二觸控走線RX22分別連接第二容納區域A2的部分第六子電極。以圖2具體地來說,第二觸控走線RX21連接第三子電極1136與第三子電極1138,且第二觸控走線RX22連接第六子電極1176與第六子電極1178。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一觸控單元U1中的第一容納區域A1(或者說各第三子電極1131~1138)排列成第一陣列,第二觸控單元U2中的第二容納區域A2(或者說各第六子電極1171~1178)排列成第二陣列。以各陣列於圖面的左上方作為計數起點的話,第二觸控走線RX21連接第一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第二觸控走線RX22連接第二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六子電極。在一實施例中,第二觸控走線的其中一條不連接另一條第二觸控走線所對應之第三子電極與第六子電極。換句話說,對應的其中一個第三子電極或對應的其中一個第六子電極只連接到其中一條第二觸控走線。
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安排在如圖面所示的x軸方向上。以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2來說,第三觸控走線RX31與第三觸控走線RX32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域A1的部分第三子電極,且第三觸控走線RX31與第三觸控走線RX32分別連接第二容納區域A2的部分第六子電極。以圖2具體地來說,第三觸控走線RX31連接第三子電極1135與第六子電極1175,且第三觸控走線RX32連接第三子電極1137與第六子電極1177。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一觸控單元U1中的第一容納區域A1(或者說各第三子電極1131~1138)排列成第一陣列,第二觸控單元U2中的第二容納區域A2(或者說各第六子電極1171~1178)排列成第二陣列。以各陣列於圖面的左上方作為計數起點的話,第三觸控走線RX31與第三觸控走線RX32用以分別連接第一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且第三觸控走線RX31與第三觸控走線RX32用以分別連接第二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六子電極。於本實施例中,第三觸控走線可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一觸控單元U1與第二觸控單元U2中之偶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三子電極與第六子電極。如以圖2之第三觸控走線RX31為例,則可將第一觸控單元U1之第三子電極1135與第二觸控單元U2之第六子電極1175相互連接,且可透過第三觸控走線RX31傳遞第三子電極1135與第六電極1175的資料或信號。在一實施例中,第三觸控走線的其中一條不連接另一條第三觸控走線所對應之第三子電極與第六子電極。換句話說,對應的其中一個第三子電極或對應的其中一個第六子電極只連接到其中一條第三觸控走線。
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安排在如圖面所示的x軸方向上。以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2來說,第四觸控走線RX41與第四觸控走線RX42用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域A1的部分第三子電極,且第四觸控走線RX41與第四觸控走線RX42用以分別連接第二容納區域A2的部分第六子電極。以圖2具體地來說,第四觸控走線RX41連接第三子電極1132與第六子電極1172,且第四觸控走線RX42連接第三子電極1134與第六子電極1174。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一觸控單元U1中的第一容納區域A1(或者說各第三子電極1131~1138)排列成第一陣列,第二觸控單元U2中的第二容納區域A2(或者說各第六子電極1171~1178)排列成第二陣列。以各陣列於圖面的左上方作為計數起點的話,第四觸控走線RX41與第四觸控走線RX42用以分別連接第一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且第四觸控走線RX41與第四觸控走線RX42用以分別連接第二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六子電極。於本實施例中,第四觸控走線可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一觸控單元U1與第二觸控單元U2中之奇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三子電極與第六子電極。如以圖2之第四觸控走線RX41為例,則可將第一觸控單元U1之第三子電極1132與第二觸控單元U2之第六子電極1172相互連接,且可透過第四觸控走線RX41傳遞第三子電極1132與第六電極1172的資料或信號。圖2係以第一觸控單元U1與第二觸控單元U2分別為2列x4行陣列之感應電極來說明,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一觸控單元U1與第二觸控單元U2亦可為4列x4行陣列之感應電極來設置。在一實施例中,第四觸控走線的其中一條不連接另一條第四觸控走線所對應之第三子電極與第六子電極。換句話說,對應的其中一個第三子電極或對應的其中一個第六子電極只連接到其中一條第四觸控走線。
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傳送電極111與第一感應電極113相互隔開來,第二傳送電極115與第二感應電極117互相隔開來。換句話說,第一傳送電極111與第一感應電極113彼此不相接觸,第二傳送電極115與第二感應電極117彼此不相接觸。於一種作法中,上述各子電極係以同一道光罩與相關圖案化製程形成於顯示面板的某一層中,但不以此為限。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面板包含二基板以及一夾設於所述的基板之間的顯示介質層,其中,所述的基板定義有於所述的子畫素單元,且上述的各第一觸控單元與上述的各第二觸控單元位於所述的基板之間。
請接著參照圖14以說明本發明所提供的顯示面板的作動方式,圖14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控制方式的步驟流程圖。在一實施例中,顯示面板具有控制模組(未繪示),控制模組電性連接各傳送走線、各第一觸控走線、各第二觸控走線、各第三觸控走線與各第四觸控走線,且各傳送走線分別連接於各傳送電極。控制模組係先經由傳送走線TX同時提供第一測試信號至各傳送電極(步驟S101)。接著,控制模組依據觸控走線的信號變化量來判斷目前顯示面板是否存在觸碰點(步驟S102)。具體而言,控制模組依據各第一觸控走線與各第二觸控走線上或各第三觸控走線與各第四觸控走線上的信號變化量,判斷目前顯示面板上是否存在有至少一觸碰點,舉例而言,當觸控走線上有信號變化量時,則會被視為至少有一觸碰點,亦即有觸控的作動發生;反之,則被視為沒有觸碰點。
更詳細地來說,顯示面板1例如定義有一平面座標系,第一觸控走線RX11~RX14與第二觸控走線RX21~RX24分別對應於平面座標系中其中一軸向上的座標點,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分別對應於平面座標系中其中另一軸向上的座標點。由具有相對高電壓準位的各觸控走線或具有相對低電壓準位的各觸控走線即可判斷出觸碰點係位於顯示面板1上的相對位置。後續係分別舉例詳述。
當顯示面板存在觸碰點時,再依據各觸控走線的電壓準位來判斷其觸碰點的數量是否為多個(步驟S103)。舉例而言,當偵測第一觸控走線RX11~RX14與第二觸控走線RX21~RX24中,有多條觸控走線的電壓準位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相對的低電壓準位,或者,當偵測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中,有多條觸控走線的電壓準位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相對的低電壓準位,則判斷觸碰點的數量為多個。反過來說,當偵測第一觸控走線RX11~RX14與第二觸控走線RX21~RX24中,只有一條觸控走線的電壓準位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相對的低電壓準位,而且,偵測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中,只有一條觸控走線的電壓準位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相對的低電壓準位,則判斷觸碰點的數量為一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步驟S103可用以判斷出被使用者是否以多指觸碰觸控面板。所述的觸碰點例如為使用者以手指或者是觸控筆接觸顯示面板所產生的接觸點。控制模組例如為顯示驅動器整合晶片(Touch with Display Driver, TDDI),但並不以此為限。
當觸碰點的數量為一個時,則依據觸控走線上的信號變化量判斷出觸碰點的座標(步驟S107)。於本實施例中,可依據第一觸控走線與第二觸控走線的電壓準位或依據第三觸控走線與第四觸控走線上的信號變化量找出觸碰點的座標。舉例來說,當偵測得第一觸控走線RX11的電壓準位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相對的低電壓準位,且偵測得第四觸控走線RX41的電壓準位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相對的低電壓準位時,判斷在第一觸控走線RX11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的交錯點附近具有一觸碰點。
確認觸碰點中是否均關聯於第一觸控走線與第二觸控走線當中的其中之一或是第三觸控走線與第四觸控走線當中的其中之一(步驟S104)。舉例來說,當判斷第一觸控走線RX12的電壓準位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且第三觸控走線RX32、第三觸控走線RX33與第三觸控走線RX34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則可判斷有多個觸碰點同時關聯於第一觸控走線RX12。或者,在另一種狀況中,當判斷第四觸控走線RX42的電壓準位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且第一觸控走線RX12、第一觸控走線RX13與第一觸控走線RX14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則可判斷有多個觸碰點同時關聯於第四觸控走線RX42。
依據第一觸控走線與第二觸控走線當中的其中之一的信號變化量或第三觸控走線與第四觸控走線當中的其中之一的信號變化量,來找出觸碰點的座標(步驟S108)。延續步驟S104中所舉的例子,判斷觸碰點為多個,且多個觸碰點關聯於第一觸控走線RX11~RX14與第二觸控走線RX21~RX24其中之一時,更依據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 RX44中具有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相對的低電壓準位者判斷出所述的多個觸碰點的位置。更確切的來說,係判斷出觸碰點關聯於哪些觸控走線的交錯點。舉例來說,當第一觸控走線RX12的電壓準位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低電壓準位,且第三觸控走線R32、R33的電壓準位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低電壓準位時,由第一觸控走線RX12可以判斷出有觸碰點位於第一觸控走線的附近而定出觸碰點在其中一個軸向上的座標。且由第三觸控走線R32、R33可以判斷出在所述的軸向上有兩個觸碰點,此二觸碰點在其中一個軸向上的座標係關聯於第一觸控走線RX12,此二觸碰點在另外一個軸向上的座標係分別關聯於第三觸控走線R32、R33。藉此,在上述的情況中定義出多個觸碰點的相對座標。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步驟S108可用以判斷出被使用者是否以多指觸碰觸控面板的同一軸向。
依序提供第二測試信號至觸碰點所關聯的至少一傳送電極。(步驟S105)。當提供第二測試信號至其中一傳送電極時,依據第一觸控走線與第二觸控走線的信號變化量或第三觸控走線與第四觸控走線上的信號變化量判斷出觸碰點的座標(步驟S106)。
舉一實際的例子來說,當有兩個觸碰點,且其中一個觸碰點關聯於第一觸控走線RX12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其中另一個觸碰點關聯於第一觸控走線RX1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2時,即第一觸控走線RX12、第一觸控走線RX14、第四觸控走線RX41與第四觸控走線RX42皆為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低電壓準位。若直接由第一觸控走線RX12、第一觸控走線RX14、第四觸控走線RX41與第四觸控走線RX42進行判斷,則會得到四個交錯點。其中兩個交錯點對應於實際的觸碰點,而另外兩個交錯點則為鬼點。而在上述提出的方法中,則可避免誤報鬼點的問題。
以圖1來說明的話,在步驟S105中,係依序提供第二測試信號至傳送走線TX1~TX4。換句話說,在此步驟中,於同一時間中,只提供第二測試信號至傳送走線TX1~TX4的其中之一。在此並不限制係以何順序提供第二測試信號給傳送走線X1~TX4,亦不限制第二測試信號的態樣。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測試信號可相同於第一測試信號。以下係以依序提供第二測試信號至傳送走線TX1、傳送走線TX2、傳送走線TX3以至傳送走線TX4為例進行說明。
傳送走線TX1係對應於第一觸控走線RX11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交點,且對應於第二觸控走線RX21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交點。當提供第二測試信號給傳送走線TX1時,第一觸控走線RX11、第二觸控走線RX21、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皆不具有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相對的低電壓準位。因此,判斷無觸控點關聯於第一觸控走線RX11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交點,且無觸控點關聯於第二觸控走線RX21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交點。
傳送走線TX2係對應於第一觸控走線RX12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交點,且對應於第二觸控走線RX22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交點。當提供第二測試信號給傳送走線TX2時,第一觸控走線RX12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皆具有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相對的低電壓準位。因此,判斷有一觸控點第一觸控走線RX12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的交錯點附近。
傳送走線TX3係對應於第一觸控走線RX13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交點,且對應於第二觸控走線RX23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交點。當提供第二測試信號給傳送走線TX3時,第一觸控走線RX13、第二觸控走線RX23、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皆不具有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相對的低電壓準位。因此,判斷無觸控點關聯於第一觸控走線RX13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交點,且無觸控點關聯於第二觸控走線RX23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交點。
傳送走線TX4係對應於第一觸控走線RX14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交點,且對應於第二觸控走線RX24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 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交點。當提供第二測試信號給傳送走線TX4時,第一觸控走線RX1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2皆具有相對的高電壓準位或相對的低電壓準位。因此,判斷有另一觸控點位於第一觸控走線RX1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2的交錯點附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步驟S105可用以判斷出被使用者是否以多指觸碰觸控面板的多個軸向。
在圖1與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走線方向係為一致,然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走線方向也可以是不同。請接著參照圖3以說明顯示面板的其他實施態樣,圖3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各觸控單元的佈局示意圖。為了敘述簡潔,在此簡要定義由圖面的左邊往右邊的方向為正x軸方向,由圖面的右邊往左邊為負x軸方向,由圖面的下往上為正y軸方向,由圖面的上往下為負y軸方向。
在圖1與圖2所述的實施例中,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走線方向都是沿正x軸方向,亦即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都是經由感應電極(顯示區)往非顯示區沿伸,且其延伸方向皆為正x軸方向。於此實施例中,欲接收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之信號的觸控電路或晶片,則可設置於感應電極之同側。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是沿正x軸方向走線,並在正x軸方向上連接對應的第三子電極或第六子電極。具體而言,以第三觸控走線RX31來說,第三觸控走線RX31是由點N1起始,往正x軸方向延伸而出,並在正x軸方向上連接對應的第三子電極或第六子電極。換言之,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是經由感應電極(顯示區)往非顯示區沿伸,且其延伸方向皆為正x軸方向。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走線方向則是沿負x軸方向走線,並在負x軸方向上連接對應的第三子電極或第六子電極。詳言之,以第四觸控走線RX41來說,第四觸控走線RX41是由點N2起始,往負x軸方向延伸而出,並在負x軸方向上連接對應的第三子電極或第六子電極。
於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2更具有至少二條第一走線W11~W14與第二走線W21~W24。至少二條第一走線W11~W14分別對應連接所述的至少二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且第一走線W11~W14沿著y軸方向延伸。至少二條第二走線W21~W24分別連接所述的至少二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且第二走線W21~W24之方向沿著行方向延伸。以圖3所示,具體地來說,第一走線W11~W14的一端係分別連接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而第一走線W11~W14的另一端則例如連接至相關的控制電路,以傳輸信號。第二走線W21~W24的一端係分別連接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而第二走線W21~W24的另一端則例如連接至相關的控制電路,以傳輸信號。透過第一走線W11~W14與第二走線W21~W24的設置,可將欲接收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之信號的觸控電路或晶片,則可設置於感應電極之同側。詳言之,於本實施例中,不論是欲接收感應電極或發送傳送電極之信號之觸控電路、晶片或觸控接墊皆可設置於感應電極之同側(即感應之下方)。
請一併參照圖4,圖4係為根據本發明更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各觸控單元的佈局示意圖。第一走線W11~W14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的接點以及第二走線W21~W2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接點皆可以位於顯示面板的顯示區內或顯示區外。圖3所對應的實施例是將第一走線W11~W14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的接點以及第二走線W21~W2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接點皆設置於顯示區外。圖4所對應的實施例是將第一走線W11~W14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的接點以及第二走線W21~W2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的接點皆設置於顯示區內,使得顯示面板3得以具有較窄的邊框,或趨近於無邊框。
第一走線W11~W14與第二走線W21~W24的材料可以是透光或者是不透光。在一實施例中,第一走線W11與第三觸控走線RX31是以一體成形的方式製成,第一走線W12與第三觸控走線RX32、第一走線W13與第三觸控走線RX33、第一走線W14與第三觸控走線RX34、第二走線W21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第二走線W22與第四觸控走線RX42、第二走線W23與第四觸控走線RX43、第二走線W24與第四觸控走線RX44分別是以一體成形的方式製成。在一實施例中,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第一走線W11~W14與第二走線W21~W24係以同一道光罩與相關的圖案化製程設置於顯示面板中。
請接著參照圖5與圖6,圖5係為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各觸控單元的佈局示意圖,圖6係為根據本發明圖5所繪示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相對於圖1,在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顯示面板4更具有第三觸控單元U3與第四觸控單元U4,而第三觸控單元U3位於第一觸控單元U1與第二觸控單元U2之間,且第四觸控單元U4位於第一觸控單元U1或第二觸控單元U2之外。顯示面板4具有多個第一觸控單元U1、多個第二觸控單元U2、多個第三觸控單元U3與多個第四觸控單元U4,且各觸控單元係以如圖5所示的排列順序沿著x軸循環排列。詳細來說,各觸控單元依序以第四觸控單元U4、第一觸控單元U1、第三觸控單元U3與第二觸控單元U2為周期來重複排列。
於本實施例中,第三觸控單元U3具有第三傳送電極112與第三感應電極114,而第四觸控單元U4具有第四傳送電極116與第四感應電極118。請同時參閱圖5與圖6,第三傳送電極112至少包含第七子電極1121以及多個與第七子電極1121交錯之第八子電極1122~1125,而第七子電極1121係沿y軸方向設置,第八子電極1122~1125係分別沿x軸方向設置。於圖6之實施例中,第七子電極1121之延伸方向係為y軸方向,而第八子電極1122~1125之延伸方向則為x軸方向,且第八子電極1122~1125分別沿著y軸方向而排列設置。因此,第七子電極1121與第八子電極1122~1125交錯而定義出多個第三容納區域A3。在此實施例中,第七子電極1121與第八子電極1122~1125係為一體成形,但於實務上也可以藉由不同道的製程分別形成第七子電極1121與第八子電極1122~1125。
第三感應電極114至少包含多個第九子電極,且以第九子電極1141~1148來作說明。第九子電極1141~1148分別設置於各第三容納區域A3中,且第九子電極1141~1148不接觸第三傳送電極112。在此實施例中,第九子電極1141~1148係為矩形,以便於佈局各電極,但可依實際所需而調整,在此並不加以限制。
於另一實施例,第三觸控單元U3可更包含如圖5所示的傳送電極112’與感應電極114’。傳送電極112’具有相仿於傳送電極112的結構,感應電極114’具有相仿於感應電極114的結構。也就是說,第三觸控單元U3的範圍並不囿於圖1中的虛框所限,而可以更往y軸延伸至顯示區的末端。
於本實施例中,第四觸控單元U4具有第四傳送電極116與第四感應電極118。請同時參閱圖5與圖6,第四傳送電極116至少包含第十子電極1161以及多個與第十子電極1161交錯之第十一子電極1162~1165,以定義出多個第四容納區域A4。在此實施例中,第十子電極1161係沿y軸方向設置,第十一子電極1162~1165係分別沿x軸方向設置。詳言之,於圖6之實施例中,第十子電極1161之延伸方向係為y軸方向,而第十一子電極1162~1165之延伸方向則為x軸方向,且第十一子電極1162~1165分別沿著y軸方向而排列設置。因此,第十子電極1161與第十一子電極1162~1165交錯而定義出多個第四容納區域A4。此外,在此實施例中,第十子電極1161與第十一子電極1162~1165係為一體成形,但不以此為限。
第四感應電極118至少包含多個第十二子電極,在此係以第十二子電極1181~1188來舉例說明之。第十二子電極1181~1188係分別設置於各第四容納區域A4中,且第十二子電極1181~1188不接觸第四傳送電極116。在此實施例中,第十二子電極1181~1188係為矩形,但可依實際所需而調整,在此並不加以限制。
於另一實施例,第四觸控單元U4可更包含如圖5所示的傳送電極116’與感應電極118’。傳送電極116’具有相仿於傳送電極116的結構,感應電極118’具有相仿於感應電極118的結構。也就是說,第四觸控單元U4的範圍並不囿於圖1中的虛框所限,而可以更沿y軸延伸至顯示區的末端。
第七子電極1121、第八子電極1122~1125的至少一部份、第九子電極1141~1148的至少一部份、第十子電極1161、第十一子電極1162~1165的至少一部份和第十二子電極1181~1184的至少一部份分別重叠所對應的至少一個畫素電極。相關細節請容後詳述。
相較於圖1所示的實施例,在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顯示面板4更具有至少二條第五觸控走線、至少二條第六觸控走線、至少二條第七觸控走線與至少二條第八觸控走線。在此係舉第五觸控走線RX51、RX52、第六觸控走線RX61、RX62、第七觸控走線RX71~RX74與第八觸控走線RX81~RX84為例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例中,第五觸控走線RX51、RX52安排在如圖面所示的y軸方向上,且第五觸控走線RX51分別連接位於第三容納區域A3的部分第九子電極,第五觸控走線RX52則分別連接第四容納區域A4的部分第十二子電極。以圖6所示,第五觸控走線RX51連接第九子電極1141與第九子電極1143,且第五觸控走線RX52連接第十二子電極1181與第十二子電極1183。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三觸控單元U3中的第三容納區域A3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九子電極1141~1148)排列成第三陣列,第四觸控單元U4中的第四容納區域A4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十二子電極1181~1188)排列成第四陣列。以各陣列於圖面的左上方作為計數起點的話,第五觸控走線RX51連接第三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九子電極,第五觸控走線RX52連接第四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十二子電極。在一實施例中,第五觸控走線的其中一條不連接另一條第五觸控走線所對應之第三子電極與第六子電極。換句話說,對應的其中一個第三子電極或對應的其中一個第六子電極只連接到其中一條第五觸控走線。
第六觸控走線RX61、RX62安排在如圖面所示的y軸方向上。進一步來說明,第六觸控走線RX61分別連接位於第三容納區域A3的部分第九子電極,而第六觸控走線RX62分別連接第四容納區域A4的部分第十二子電極。以圖6所示,第六觸控走線RX61連接第九子電極1146與第九子電極1148,且第六觸控走線RX62連接第十二子電極1186與第十二子電極1188。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三觸控單元U3中的第三容納區域A3(或者說各第九子電極1141~1148)排列成第三陣列,第四觸控單元U4中的第四容納區域A4(或者說各第十二子電極1181~1188)排列成第四陣列。以各陣列於圖面的左上方作為計數起點的話,第六觸控走線RX61連接第三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九子電極,第六觸控走線RX62連接第四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十二子電極。在一實施例中,第六觸控走線的其中一條不連接另一條第六觸控走線所對應之第九子電極與第十二子電極。換句話說,對應的其中一個第九子電極或對應的其中一個第十二子電極只連接到其中一條第六觸控走線。
第七觸控走線RX71、RX72安排在如圖面所示的x軸方向上。第七觸控走線RX71與第七觸控走線RX72分別連接位於第三容納區域A3的部分第九子電極,且第七觸控走線RX71與第七觸控走線RX72分別連接第四容納區域A4的部分第十二子電極。以圖6具體地來說,第七觸控走線RX71分別連接第九子電極1145與第十二子電極1185,而第七觸控走線RX72連接第九子電極1147與第十二子電極1187。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三觸控單元U3中的第三容納區域A3(或者說各第九子電極1141~1148)排列成第三陣列,第四觸控單元U4中的第四容納區域A4(或者說各第十二子電極1181~1188)排列成第四陣列。以各陣列於圖面的左上方作為計數起點的話,第七觸控走線RX71與第七觸控走線RX72連接第三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九子電極,且第七觸控走線RX71與第七觸控走線RX72連接第四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十二子電極。於本實施例中,第七觸控走線可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三觸控單元U3與第四觸控單元U4中之偶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九子電極與第十二子電極。如以圖6之第七觸控走線RX71為例,則可將第三觸控單元U3之第九子電極1145與第四觸控單元U4之第十二子電極1185相互連接,且可透過第七觸控走線RX71傳遞第九子電極1145與第十二電極1185的資料或信號。於其他實施例中,當顯示面板4具有週期性排列之第一觸控單元U1、第三觸控單元U3、第二觸控單元U2與第四觸控單元U4時,則第七觸控走線則可連接多個位於偶數行且奇數列(以上述第三矩陣與第四矩陣來起算)的第九子電極與第十二子電極。在一實施例中,第七觸控走線的其中一條不連接另一條第七觸控走線所對應之第九子電極與第十二子電極。換句話說,對應的其中一個第九子電極或對應的其中一個第十二子電極只連接到其中一條第七觸控走線。
第八觸控走線RX81、RX82安排在如圖面所示的x軸方向上。第八觸控走線RX81與第八觸控走線RX82分別連接位於第三容納區域A3的部分第九子電極,且第八觸控走線RX81與第八觸控走線RX82分別連接第四容納區域A4的部分第十二子電極。以圖6具體地來說,第八觸控走線RX81連接第九子電極1142與第十二子電極1182,且第八觸控走線RX82連接第九子電極1144與第十二子電極1184。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三觸控單元U3中的第三容納區域A3(或者說各第九子電極1141~1148)排列成第三陣列,第四觸控單元U4中的第四容納區域A4(或者說各第十二子電極1181~1188)排列成第四陣列。以各陣列於圖面的左上方作為計數起點的話,第八觸控走線RX81與第八觸控走線RX82連接第三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九子電極,且第八觸控走線RX81與第八觸控走線RX82連接第四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十二子電極。於本實施例中,第八觸控走線可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三觸控單元U3與第四觸控單元U4中之奇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九子電極與第十二子電極。如以圖6之第八觸控走線RX81為例,則可將第三觸控單元U3之第九子電極1142與第四觸控單元U4之第十二子電極1182相互連接,且可透過第八觸控走線RX81傳遞第九子電極1142與第十二電極1182的資料或信號。於其他實施例中,當顯示面板4具有週期性排列之第一觸控單元U1、第三觸控單元U3、第二觸控單元U2與第四觸控單元U4時,則第八觸控走線則可連接多個位於奇數行且偶數列(以上述第三矩陣與第四矩陣來起算)的第九子電極與第十二子電極。在一實施例中,第八觸控走線的其中一條不連接另一條第八觸控走線所對應之第九子電極與第十二子電極。換句話說,對應的其中一個第九子電極或對應的其中一個第十二子電極只連接到其中一條第八觸控走線。
在此實施例中,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4之走線方向不同於第五觸控走線RX51~RX54之走線方向以及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4之走線方向不同於第六觸控走線RX61~RX64之走線方向。
在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除了如前述地,第一傳送電極111與第一感應電極113相互隔開來,第二傳送電極115與第二感應電極117相互隔開來,,在實施例中,第三傳送電極112與第三感應電極114相互隔開來,且第四傳送電極116與第四感應電極118相互隔開來。換句話說,第三傳送電極112與第三感應電極114彼此不相接觸,且第四傳送電極116與第四感應電極118彼此不相接觸。各感應電極與各傳送電極係位於相同的構層之間。於實務上,各感應電極與各傳送電極例如係以同一道光罩與相關圖案化製程形成於顯示面板的某一層中,但不以此為限。
請再接著參照圖7與圖8,圖7係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各觸控單元的佈局示意圖。圖8係為根據本發明圖7所繪示之局部放大示意圖。顯示面板5具有多個子畫素單元、第一觸控單元U1’、第二觸控單元U2’與第三觸控單元U3’。每個子畫素單元至少包含一畫素電極。子畫素單元與畫素電極的相關細節請容後續詳述。第一觸控單元U1’至少具有二個第一子單元,第二觸控單元U2’至少包含一第二子單元,第三觸控單元U3’至少包含一第三子單元。在此係舉第一子單元U11’、第一子單元U12’、第二子單元U21’與第三子單元U31’為例進行說明。另一方面,在圖7與圖8中,為避免圖式紊亂,部分元件係搭配網底呈現,以適當地區別各元件,因此網底在此僅用以示意區隔,並非用以指示其材質或剖切面。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觸控單元U1’至少具有二個第一子單元,如第一子單元U11’與U12’,而第一子單元U11’與第一子單元U12’分別設置在一行方向的一傾斜方向和一列方向的一傾斜方向上。以圖7來說,第一子單元U11’與第一子單元U12’係沿方向D1而設置,而方向D1並不平行於x軸向或y軸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一子單元U11’與第一子單元U12’所形成的連接結構並不平行於圖面中的x軸向或y軸向。以第一子單元U11’來說,第一子單元U11’具有第一傳送電極511、第一感應電極512與第一連接電極513。在此實施例中,方向D1大致上為正x軸方向順時針旋轉45度的方向,而方向D2大致上為正x軸方向逆時針旋轉45度的方向。
第一傳送電極511至少包含一第一子電極以及一與第一子電極交錯之第二子電極,在此係舉第一子電極5111與第二子電極5112為例說明之。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子電極5111係沿y軸向而設置,第二子電極5112係沿x軸向而設置。第一子電極5111與第二子電極5112交錯而定義出多個第一容納區域A1’。
第一感應電極512至少包含多個第三子電極。在此係舉第三子電極5121~5124為例說明之。第三子電極5121~5124分別設置於第一容納區域A1’中,且第三子電極5121~5124不接觸第一傳送電極511。在此實施例中,第三子電極5121~5124係為矩形,以便於佈局各電極。惟第三子電極5121~5124的形狀係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依實際所需而調整,在此並不加以限制。
第一連接電極513具有環繞部5131與至少一連接部5132。環繞部5131環繞至少部分的第一傳送電極511與至少部分的感應電極512。第一連接電極513的環繞部5131連接第一傳送電極511的第一子電極5111與第一傳送電極511的第二子電極5112。第一連接電極513的連接部5132連接環繞部5131。在此實施例中,各環繞部係大致上成口字形,而依據環繞部所在的位置,環繞部可以是完整的口字形或不完整的口字形。以圖8中的環繞部5131來說,環繞部5131係為完整的口字形,即封閉式,而兩兩之環繞部可透過各連接部所連接。更詳細地來說,依據環繞部所在的位置,或依據環繞部是否為完整的口字形,第一連接電極係具有一或二個連接部,且所述的連接部係連接於環繞部的口字形的至少一個角,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連接部亦可位於環繞部之至少一邊上。
此外,相鄰的不同子單元的第一連接電極係經由其連接彼此連接。舉例來說,第一子單元U12’的第一連接電極係經由其連接部連接第一子單元U11’的第一連接電極513。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傳送電極511、第一感應電極512與第一連接電極513係為一體成形。於實務上,第一子單元U11’與第一子單元U12’可以是以同一道光罩以及相關的圖案化製程形成於顯示面板中。
於本實施例中,第二觸控單元U2’至少包含第二子單元U21’,而第二子單元U21’具有第二傳送電極514、第二感應電極515與第二連接電極516。以下分別就第二傳送電極514、第二感應電極515與第二連接電極516進行說明。
第二傳送電極514至少包含一第四子電極以及一與第四子電極交錯之第五子電極,在此係舉第四子電極5141與第五子電極5142為例說明之。在此實施例中,第四子電極5141係沿y軸向而設置,第二子電極5142係沿x軸向而設置。第四子電極5141與第二子電極5142交錯而定義出多個第二容納區域A2’。
第二感應電極515至少包含多個第六子電極,在此係舉第六子電極5151~5154為例說明之。第六子電極5151~5154分別設置於第二容納區域A2’中,且第三子電極5151~5154不接觸第二傳送電極514。在此實施例中,第六子電極5151~5154係為矩形,以便於佈局各電極。惟第六子電極5151~5154的形狀係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依實際所需而調整,在此並不加以限制。
第二連接電極516連接第二傳送電極514與第二感應電極515。第二連接電極516具有環繞部5161與至少一連接部5162。環繞部5161環繞至少部分的第一傳送電極514與至少部分的感應電極515。第二連接電極516的環繞部5161連接第一傳送電極514的第一子電極5141與第一傳送電極514的第二子電極5142。第二連接電極516的連接部5162連接環繞部5161。在此實施例中,各環繞部係大致上成口字形,而依據環繞部所在的位置,環繞部可以是完整的口字形或不完整的口字形。以圖8中的環繞部5161來說,環繞部5161係為不完整的口字形,即非封閉式,而兩兩之環繞部可透過連接部所連接於。更詳細地來說,依據環繞部所在的位置,或依據環繞部是否為完整的口字形,第二連接電極係具有一或二個連接部,且所述的連接部係連接於環繞部的口字形的至少一個角,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連接部亦可位於環繞部之至少一邊上。此外,第二子單元U21’的第二連接電極516更連接另一第二子單元U22’的連接電極。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傳送電極514、第二感應電極515與第二連接電極516係為一體成形。於實務上,第二子單元U21’與其他的第二子單元可以是以同一道光罩以及相關的圖案化製程形成於顯示面板中。
於本實施例中,第三觸控單元U3’至少包含第三子單元U31’,而第三子單元U31’具有第三傳送電極517、第三感應電極518與第三連接電極519。以下分別就第三傳送電極517、第三感應電極518與第三連接電極519進行說明。
第三傳送電極517至少包含一第七子電極以及一與第七子電極交錯之第八子電極。在此係舉第七子電極5171與第八子電極5172為例說明之。在此實施例中,第七子電極5171係沿y軸向而設置,第八子電極5172係沿x軸向而設置。第七子電極5171與第八子電極5172交錯而定義出多個第三容納區域A3’。
第三感應電極518至少包含多個第九子電極。在此係舉第九子電極5181~5184為例說明之。第九子電極5181~5184分別設置於第三容納區域A3’中。第九子電極5181~5184不接觸第三傳送電極517。在此實施例中,第九子電極5181~5184係為矩形,以便於佈局各電極。惟第九子電極5181~5184的形狀係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依實際所需而調整,在此並不加以限制。
第三連接電極519連接第三傳送電極517與第三感應電極518。第三連接電極519具有環繞部5191與至少一連接部5192。環繞部5191環繞至少部分的第一傳送電極517與至少部分的感應電極518。第三連接電極519的環繞部5191連接第一傳送電極517的第一子電極5171與第一傳送電極517的第二子電極5172。第三連接電極519的連接部5192連接環繞部5191。在此實施例中,各環繞部係大致上成口字形,而依據環繞部所在的位置,環繞部可以是完整的口字形或不完整的口字形。以圖8中的環繞部5191來說,環繞部5191係為完整的口字形,即封閉式,而兩兩之環繞部可透過連接部所連接。更詳細地來說,依據環繞部所在的位置,或依據環繞部是否為完整的口字形,第三連接電極係具有一或二個連接部,且所述的連接部係連接於環繞部的口字形的至少一個角,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連接部亦可位於環繞部之至少一邊上此外,第三子單元U31’的第三連接電極519更連接另一第三子單元的連接電極。在一實施例中,第三傳送電極517、第三感應電極518與第三連接電極519係為一體成形。於實務上,第三子單元U31’與其他的第三子單元可以是以同一道光罩以及相關的圖案化製程形成於顯示面板中。
如圖7所示,第一容納區域A1’、第二容納區域A2’與第三容納區域A3’分別以沿x軸方向與y軸方向排成矩陣。而圖7中的第一子電極、第二子電極、第三子電極至少一部份、第一連接電極至少一部份、第四子電極、第五子電極、第六子電極至少一部份、第二連接電極、第七子電極、第八子電極、第八子電極至少一部份和第三連接電極分別重叠所對應的至少一個畫素電極。相關細節請容後詳述。
在圖7所示的實施例中,顯示面板5更具有至少二條第一觸控走線、至少二條第二觸控走線、至少二條第三觸控走線與至少二條第四觸控走線。在此係舉第一觸控走線RX11’、RX12’、第二觸控走線RX21’、RX22’、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2’與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2’進行說明。
第一觸控走線RX11’、RX12’安排在如圖面所示的y軸方向上。第一觸控走線RX11’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域A1’的部分第三子電極、第二容納區域A2’的部分第六子電極與第三容納區域A3’的部分第九子電極。且第一觸控走線RX12’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域A1’的部分第三子電極、第二容納區域A2’的部分第六子電極與第三容納區域A3’的部分第九子電極。以圖8具體地來說,第一觸控走線RX11’分別連接第三子電極5121、第六子電極5151與’連接第九子電極5181,而第一觸控走線RX12’分別連接第三子電極5221、第六子電極5251與第九子電極5281。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一觸控單元U1’的第一子單元U11’中的第一容納區域A1’(或者說各第一子電極5121~5124)排列成第五陣列,而第一觸控單元U1’的第一子單元U12’中的第一容納區域A1’(或者說各第一子電極5221~5224)排列成第六陣列。第二觸控單元U2’的第二子單元U21’中的第二容納區域A2’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六子電極5151~5154)排列成第七陣列,則第二觸控單元U2’的第二子單元U22’中的第二容納區域A2’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六子電極5251~5254)排列成第八陣列。第三觸控單元U3’的第三子單元U31’中的第三容納區域A3’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九子電極5181~5184)排列成第九陣列,而第三觸控單元U3’的第三子單元U32’中第三容納區域A3’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九子電極5281~5284)排列成第十陣列。
延續前述,以各陣列於圖面的左上方作為計數起點的話,第一觸控走線RX11’用以連接第五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第一觸控走線RX11’用以連接第七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六子電極,且第一觸控走線RX11’用以連接第九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第一觸控走線RX12’用以連接第六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第一觸控走線RX12’用以連接第八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六子電極,且第一觸控走線RX12’用以連接第十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觸控走線可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一觸控單元之第一子單元、 第二觸控單元之第二子單元與第三觸控單元之第一子單元中之奇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三子電極、第六子電極與第九子電極。如以圖8之第一觸控走線RX11’為例,則可將第一觸控單元U1’之第一子單元U11’之第三子電極5121、第二觸控單元U2’之第二子單元U21’之第六子電極5151與第三觸控單元U3’之第三子單元U31’之第九子電極5181相互連接,且可透過第一觸控走線RX11’傳遞第第三子電極5121、第六子電極5151與第九子電極5181的資料或信號。
第二觸控走線RX21’、RX22’安排在如圖面所示的y軸方向上。第二觸控走線RX21’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域A1’的部分第三子電極、第二容納區域A2’的部分第六子電極與第三容納區域A3’的部分第九子電極。且第二觸控走線RX22’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域A1’的部分第三子電極、第二容納區域A2’的部分第六子電極與第三容納區域A3’的部分第九子電極。以圖8具體地來說,第二觸控走線RX21’連接第三子電極5124,第二觸控走線RX21’連接第六子電極5154,第二觸控走線RX21’連接第九子電極5184。第二觸控走線RX22’連接第三子電極5224。第二觸控走線RX22’連接第六子電極5254。第二觸控走線RX22’連接第九子電極5284。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一觸控單元U1’的第一子單元U11’中的第一容納區域A1’(或者說各第一子電極5121~5124)排列成第五陣列,第一觸控單元U1’的第一子單元U12’中的第一容納區域A1’(或者說各第一子電極5221~5224)排列成第六陣列。第二觸控單元U2’的第二子單元U21’中的第二容納區域A2’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六子電極5151~5154)排列成第七陣列,第二觸控單元U2’的第二子單元U21’中的第二容納區域A2’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六子電極5251~5254)排列成第八陣列。第三觸控單元U3’的第三子單元U31’中的第三容納區域A3’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九子電極5181~5184)排列成第九陣列。第三觸控單元U3’的第三子單元U32’中第三容納區域A3’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九子電極5281~5284)排列成第十陣列。
延續前述,以各陣列於圖面的左上方作為計數起點的話,第二觸控走線RX21’用以連接第五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第二觸控走線RX21’用以連接第七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六子電極,且第二觸控走線RX21’用以連接第九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第二觸控走線RX22’用以連接第六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第二觸控走線RX22’用以連接第八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六子電極,且第二觸控走線RX22’用以連接第十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於本實施例中,第二觸控走線可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一觸控單元之第一子單元、第二觸控單元之第二子單元與第三觸控單元之第一子單元中之偶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三子電極、第六子電極與第九子電極。如以圖8之第二觸控走線RX21’為例,則可將第一觸控單元U1’之第一子單元U11’之第三子電極5124、第二觸控單元U2’之第二子單元U21’之第六子電極5154與第三觸控單元U3’之第三子單元U31’之第九子電極5184相互連接,且可透過第二觸控走線RX21’傳遞第第三子電極5124、第六子電極5154與第九子電極5184的資料或信號。
第三觸控走線RX31’、RX32’安排在如圖面所示的y軸方向上。第三觸控走線RX31’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域A1’的部分第三子電極、第二容納區域A2’的部分第六子電極與第三容納區域A3’的部分第九子電極。且第三觸控走線RX32’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域A1’的部分第三子電極、第二容納區域A2’的部分第六子電極與第三容納區域A3’的部分第九子電極。以圖8具體地來說,第三觸控走線RX31’連接第三子電極 5223,第三觸控走線RX31’連接第九子電極5183。第三觸控走線RX32’連接第三子電極5123。第三觸控走線RX32’連接第六子電極5253。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一觸控單元U1’的第一子單元U11’中的第一容納區域A1’(或者說各第一子電極5121~5124)排列成第五陣列,第一觸控單元U1’的第一子單元U12’中的第一容納區域A1’(或者說各第一子電極5221~5224)排列成第六陣列。第二觸控單元U2’的第二子單元U21’中的第二容納區域A2’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六子電極5151~5154)排列成第七陣列,第二觸控單元U2’的第二子單元U21’中的第二容納區域A2’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六子電極5251~5254)排列成第八陣列。第三觸控單元U3’的第三子單元U31’中的第三容納區域A3’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九子電極5181~5184)排列成第九陣列。第三觸控單元U3’的第三子單元U32’中第三容納區域A3’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九子電極5281~5284)排列成第十陣列。
延續前述,以各陣列於圖面的左上方作為計數起點的話,第三觸控走線RX31’用以連接第六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第三觸控走線RX31’用以連接第九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九子電極。第三觸控走線RX32’用以連接第五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第三觸控走線RX32’用以連接第八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六子電極。於本實施例中,第三觸控走線可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一觸控單元之第一子單元、第二觸控單元之第二子單元與第三觸控單元之第一子單元中之偶數行且奇數列的第三子電極、第六子電極與第九子電極。如以圖8之第三觸控走線RX31’為例,則可將第一觸控單元U1’之第一子單元U12’之第三子電極5223與第三觸控單元U3’之第三子單元U32’之第九子電極5183相互連接,且可透過第三觸控走線RX32’傳遞第三子電極5223第九子電極5183的資料或信號。由於圖式篇幅有限,並未繪示出第三觸控走線RX32’與其 他子電極的連接關係,然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由上述的內容當可判斷出第三觸控走線RX32’與其他子電極的連接關係,且可判斷出其他得第三觸控走線與其他子電極的連接關係,於此不再贅述。
第四觸控走線RX41’、RX42’安排在如圖面所示的y軸方向上。第四觸控走線RX41’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域A1’的部分第三子電極、第二容納區域A2’的部分第六子電極與第三容納區域A3’的部分第九子電極。且第四觸控走線RX42’分別連接位於第一容納區域A1’的部分第三子電極、第二容納區域A2’的部分第六子電極與第三容納區域A3’的部分第九子電極。以圖8具體地來說,第四觸控走線RX41’連接第三子電極5222,第四觸控走線RX41’連接第九子電極5182。第四觸控走線RX42’連接第三子電極5122。第四觸控走線RX42’連接第六子電極5252。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一觸控單元U1’的第一子單元U11’中的第一容納區域A1’(或者說各第一子電極5121~5124)排列成第五陣列,第一觸控單元U1’的第一子單元U12’中的第一容納區域A1’(或者說各第一子電極5221~5224)排列成第六陣列。第二觸控單元U2’的第二子單元U21’中的第二容納區域A2’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六子電極5151~5154)排列成第七陣列,第二觸控單元U2’的第二子單元U21’中的第二容納區域A2’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六子電極5251~5254)排列成第八陣列。第三觸控單元U3’的第三子單元U31’中的第三容納區域A3’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九子電極5181~5184)排列成第九陣列。第三觸控單元U3’的第三子單元U32’中第三容納區域A3’容納區域(或者說各第九子電極5281~5284)排列成第十陣列。
延續前述,以各陣列於圖面的左上方作為計數起點的話,第四觸控走線RX41’用以連接第六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第四觸控走線RX41’用以連接第九陣列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九子電極。第四觸控走線RX42’用以連接第五陣列 中位於偶數行且位於偶數列的至少一個第三子電極,第四觸控走線RX42’用以連接第八陣列中位於奇數行且位於奇數列的至少一個第六子電極。於本實施例中,第四觸控走線可以分別連接位於第一觸控單元之第一子單元、第二觸控單元之第二子單元與第三觸控單元之第一子單元中之奇數行且偶數列的第三子電極、第六子電極與第九子電極。如以圖8之第四觸控走線RX42’為例,則可將第一觸控單元U1’之第一子單元U11’之第三子電極5122與第二觸控單元U2’之第二子單元U22’之第六子電極5252相互連接,且可透過第四觸控走線RX42’傳遞第三子電極5122與第六子電極5252的資料或信號。由於圖式篇幅有限,並未繪示出第四觸控走線RX42’與其他子電極的連接關係,然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由上述的內容當可判斷出第四觸控走線RX42’與其他子電極的連接關係,且可判斷出其他得第四觸控走線與其他子電極的連接關係,於此不再贅述
如圖1至圖7的實施例所示,各感應電極中相鄰的子電極不同係分別連接於不同方向的觸控走線。以圖2來說,第三子電極1131連接第一觸控走線RX11,且第一觸控走線RX11係沿y軸方向延伸。第三子電極1131係相鄰於第三子電極1132與第三子電極1135。第三子電極1132連接第四觸控走線RX41,且第四觸控走線RX41係沿x軸方向延伸。第三子電極1135連接第三觸控走線RX31,且第三觸控走線RX31係沿x軸方向延伸。換句話說,第三子電極1131、第三子電極1132與第三子電極1135中的相鄰兩者係分別連接於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觸控走線。藉此,使得觸碰點可以總是關聯於感應電極中的其中兩個子電極,而定義出觸碰點在x軸上與y軸上的位置,從而定義出觸碰點相對於顯示面板的相對位置。
請接著參照圖9、圖10、圖11A、圖11B與圖11C,圖9係為根據本發明又再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各觸控單元的佈局示意圖,圖10係為根據本發明圖9所繪示之部分觸控單元與顯示面板中其他元件於一種實施態樣中的相對位置佈局示意圖,圖11A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0所繪示11A-11A剖面示意圖,圖11B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0所繪示11B-11B剖面示意圖,圖11C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0所繪示11C-11C剖面示意圖。圖9所示的元件佈局係相仿於圖4所示的元件佈局,為了圖式簡明,係重新以圖9標號說明。簡要來說,圖10中係繪示有顯示單元與其他元件在XY平面上的相對佈局,圖11A、圖11B與圖11C則繪示出顯示單元與其他元件在YZ平面所形成的層疊結構。相關細節請見後續詳述。在圖10中,為避免圖式紊亂,部分元件係搭配網底呈現,因此網底在此僅用以示意區隔,並非用以指示其材質或剖切面。
相仿於前述地,顯示面板6具有第一傳送電極611與第一感應電極613。第一傳送電極611更具有第一子電極6111與第二子電極6112、6113,第一感應電極613更具有第三子電極6131、6132。相關細節係如前述,於此不再贅述。後續係以圖9中的區域Z為例進行說明。
在圖10、圖11A~圖11C中則繪示出基板G、導體層M1、M2、M3、半導體層AS、絕緣層GI、BP1、BP2、BP3、PL、畫素電極層PX與共通電極層COM在XY平面上或YZ平面上的相對關係。如圖所示,第一傳送電極611與第一感應電極613分別涵蓋了至少一個子畫素單元P,每一子畫素單元P包含了至少一個畫素電極PXe與共通電極層COM中的至少部分。導體層M1具有導體子層M11與導體子層M12。導體層M2具有導體子層M21與導體子層M22。
在此實施例中,共通電極層COM係與畫素電極層PX分隔開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共通電極層COM係與畫素電極層PX彼此並不相接觸。如圖10所示,共通電極層COM具有第一部分COM1、第二部分COM2與第三部分COM3。第一部分COM1、第二部分COM2與第三部分COM3彼此不相接觸。在一種定義方式中,第一傳送電極611即為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一部分COM1,第一感應電極613的第三子電極6131為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二部分COM2,而第一感應電極613的第三子電極6132為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三部分COM3。於實務上,在這種定義方式中,共通電極層COM例如經由圖案化製程而形成,共通電極層COM具有多個不相接觸的部分,這些不相接觸的部分在系統規範的時點中被用以作為各觸控單元中的各電極使用。
另一方面,如圖10所示,第一傳送電極611與第一感應電極613分別重疊畫素電極層PX中的至少一個畫素電極PXe。因此,當前述的各實施例具有圖10~圖11C所示之結構時,前述的第一子電極、第二子電極至少一部份、第三子電極至少一部份、第四子電極、第五子電極至少一部份和第六子電極至少一部份係分別由所對應的至少一個子畫素單元P之共通電極所構成。而第一感應電極613中的第三子電極6131與第三子電極6132係分別經由開口O2、O3連接至對應的導體層。
請接著參照圖11A、圖11B與圖11C,以更具體地說明基板G、導體層M1、M2、M3、半導體層AS、絕緣層GI、BP1、BP2、BP3、PL、畫素電極層PX與共通電極層COM於一種實施態樣中的層疊關係或連接關係。
以相對位置而言,導體層M1設置於基板G上。絕緣層GI設置於基板G與導體層M1之上,且絕緣層GI覆蓋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1。半導體層AS設置於絕緣層GI之上,導體子層M21、M22設置於絕緣層GI之上,導體層M21、M22分別接觸半導體層AS,而導體子層M21與導體子層M22彼此不相接觸。絕緣層BP1設置於半導體層AS、導體子層M21與導體子層M22之上,且絕緣層BP1覆蓋半導體層AS與導體子層M21,且絕緣層BP1覆蓋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22。絕緣層PL位於絕緣層BP1之上以形成一平坦層。導體層M3位於絕緣層PL之上。絕緣層BP2位於絕緣層PL之上並覆蓋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共通電極層COM位於絕緣層BP2之上。絕緣層BP3位於絕緣層BP2與共通電極層COM之上,且絕緣層BP3覆蓋至少部分的共通電極層COM。畫素電極位於絕緣層BP3之上。
就連接關係而言,如圖11A與圖11B所示,絕緣層BP1、絕緣層PL、絕緣層BP2與絕緣層BP3被蝕刻而形成開口O1,使得部分的導體子層M22於開口O1處未被各絕緣層覆蓋。因此,畫素電極PXe可經由開口O1接觸導體子層M22。另一方面,絕緣層BP2被蝕刻而形成開口O2,使得部分的導體層M3於開口O2處並未被絕緣層BP2所覆蓋。因此,共通電極層COM可經由開口O2而接觸導體層M3。舉例而言,於圖11A 中,共通電極層COM2與導體層M3接觸,於圖11B中,共通電極層COM1亦與導體層M3接觸。而如圖11C所示,絕緣層GI、絕緣層BP1、絕緣層PL與絕緣層BP2被蝕刻而形成開口O3,使得部分的導體層M1於開口O3處並未被各絕緣層所覆蓋。因此,共通電極層COM可經由開口O3而接觸導體層M1。於本實施例中,導體子層M11係用以作為掃描線或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 TFT)的閘極,導體子層M21係用以作為資料線或是薄膜電晶體的源極或汲極的其中之一,導體子層M22係用以作為薄膜電晶體的源極或汲極其中之另一。此外,導體子層M12則用以作為如前述的第三觸控走線或第四觸控走線,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係用以作為如前述的第一觸控走線或第二觸控走線。
請參照圖10,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二部分COM2係做為第一感應電極613的第三子電極6131。再參閱圖11A,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二部分COM2係經由開口O2連接於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因此,如圖9所示,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係做為沿y軸方向延伸的觸控走線之用,如觸控走線RX11。換句話說,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二部分COM2用以產生感應信號,並經由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傳輸。
圖10中所繪示的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一部分COM1係做為部分的第一傳送電極611。再參照圖11B,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一部分COM1係經由開口O2連接於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因此,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係做為沿y軸方向延伸的傳送走線之用,如觸控走線RX41。換句話說,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一部分COM1用以經由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接收得第一測試信號或第二測試信號。在一實施例中,用以傳輸感應信號的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與用以傳輸第一測試信號或第二測試信號的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彼此並不接觸。
請參閱圖10,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三部分COM3係做為第一感應電極613的第三子電極6132。再參照圖11C,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三部分COM3係經由開口O2連接於導體層M1中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12。因此,導體層M1中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12係做為沿x軸方向延伸的觸控走線之用。換句話說,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三部分COM3用以產生感應信號,並經由導體層M1中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12傳輸。
如上述,在此實施例中,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1係做為沿x軸方向延伸的觸控走線,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係做為沿y軸方向延伸的觸控走線,而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2係做為顯示面板的資料線。
請接著參照圖12、圖13A與圖13B,圖12係為根據本發明圖9所繪示之部分觸控單元與顯示面板中其他元件於另一種實施態樣中的相對位置佈局示意圖。圖13A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2所繪示13A-13A剖面示意圖。圖13B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2所繪示13B-13B剖面示意圖。簡要來說,圖12中係繪示有顯示單元與其他元件在XY平面上的相對佈局,圖13A與圖13B則繪示出顯示單元與其他元件在YZ平面所形成的層疊結構。在圖12中,為避免圖式紊亂,部分元件係搭配網底呈現,因此網底在此僅用以示意區隔,並非用以指示其材質或剖切面。
相仿於前述地,顯示面板6具有第一觸控單元U1”,第一觸控單元具有第一傳送電極611與第一感應電極613。第一傳送電極611更具有第一子電極6111與第二子電極6112、6113,第一感應電極613更具有第三子電極6131、6132。在圖12、圖13A與圖13B中則繪示出了基板G、導體層M1、M2、M3、半導體層AS、絕緣層GI、BP1、BP2、BP3、PL、畫素電極層PX與共通電極層COM在XY平面上或YZ平面上的相對關係。如圖所示,第一傳送電極611與第一感應電極613分別涵蓋了至少一個子畫素單元P,每一子畫素單元P包含了至少一個畫素電極PXe與共通電極層COM中的至少部分。導體層M1具有導體子層M11與導體子層M12。導體層M2具有導體子層M21與導體子層M22。
在此實施例中,共通電極層COM係與畫素電極層PX分隔開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共通電極層COM係與畫素電極層PX彼此並不相接觸。如圖12所示,共通電極層COM具有第一部分COM1、第二部分COM2與第三部分COM3。第一部分COM1、第二部分COM2與第三部分COM3彼此不相接觸。在一種定義方式中,第一傳送電極611即為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一部分COM1,第一感應電極613的第三子電極6131為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二部分COM2,而第一感應電極613的第三子電極6132為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三部分COM3。於實務上,在這種定義方式中,共通電極層COM例如經由圖案化製程而形成,共通電極層COM具有多個不相接觸的部分,這些不相接觸的部分在系統規範的時點中被用以作為各觸控單元中的各電極使用。
另一方面,如圖12所示,第一傳送電極611與第一感應電極613分別重疊畫素電極層PX中的至少一個畫素電極PXe。因此,當前述的各實施例具有圖13A與圖13B所示之結構時,前述的第一子電極、第二子電極至少一部份、第三子電極至少一部份、第四子電極、第五子電極至少一部份和第六子電極至少一部份係分別由所對應的至少一個子畫素單元P之共通電極所構成。而第一感應電極613中的第三子電極6131與第三子電極6132係分別經由開口O2、O3連接至對應的導體層。
請接著參照圖13A與圖13B,以更具體地說明基板G、導體層M1、M2、M3、半導體層AS、絕緣層GI、BP1、BP2、BP3、PL、畫素電極層PX與共通電極層COM於另一種實施態樣中的層疊關係或連接關係。導體層M2具有導體子層M21、導體子層M22與導體子層M23。
以相對位置而言,導體層M1設置於基板G上。絕緣層GI設置於基板G與導體層M1之上,且絕緣層GI覆蓋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1。半導體層AS設置於絕緣層GI之上,導體子層M21、M22設置於絕緣層GI之上,導體子層M21、M22分別接觸半導體層AS,而導體子層M21與導體子層M22彼此不相接觸。絕緣層BP1設置於半導體層AS、導體層M21與導體層M22之上,且絕緣層BP1覆蓋半導體層AS與導體層M21,且絕緣層BP1覆蓋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22。絕緣層PL位於絕緣層BP1之上以形成一平坦層。導體層M3位於絕緣層PL之上。絕緣層BP2位於絕緣層PL之上並覆蓋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共通電極層COM位於絕緣層BP2之上。絕緣層BP3位於絕緣層BP2與共通電極層COM之上,且絕緣層BP3覆蓋至少部分的共通電極層COM。畫素電極位於絕緣層BP3之上。
就連接關係而言,如圖13A所示,絕緣層BP1、絕緣層PL、絕緣層BP2與絕緣層BP3被蝕刻而形成開口O4,使得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22於開口O4處未被各絕緣層覆蓋。因此,畫素電極PXe可經由開口O4接觸導體子層M22。另一方面,絕緣層BP1、絕緣層PL與絕緣層BP2被蝕刻而形成開口O5,使得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23於開口O5處未被各絕緣層覆蓋。因此,部分的共通電極層COM經由開口O5接觸導體子層M23。另外,絕緣層BP3亦可容納於開口O5而覆蓋共通電擊層COM1。於圖13B中,絕緣層BP2被蝕刻而形成開口O6,使得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於開口O6處未被絕緣層BP2覆蓋。因此,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三部分COM3可經由開口O6接觸導體層M3。
於本實施例中,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1係用以作為掃描線或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 TFT)的閘極,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21係用以作為資料線或是薄膜電晶體的源極或汲極的其中之一,而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22係用以作為薄膜電晶體的源極或汲極其中之另一。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23係用以作為如前述的第一觸控走線或第二觸控走線,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則係用以作為如前述的第三觸控走線或第四觸控走線。
請再參照圖12,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二部分COM2係做為第一感應電極613的第三子電極6131。而進一步參照圖13A,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二部分COM2係經由開口O5連接於導體層M2中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23。因此,再參照如圖13A,導體層M2中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23係做為沿y軸方向延伸的觸控走線之用,如觸控走線RX11。換句話說,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二部分COM2用以產生感應信號,並經由導體層M2中至少部分的導體子層M23傳輸。
請再參照圖12,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三部分COM3係做為第一感應電極613的第三子電極6132。而進一步參照圖13B,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三部分COM3係經由開口O6連接於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因此,再參照如圖9,導體層M3係做為沿x軸方向延伸的觸控走線之用,如觸控走線RX41。換句話說,共通電極層COM的第三部分COM3用以產生感應信號,並經由導體層M3傳輸。
如上述,在此實施例中,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3係做為沿x軸方向延伸的觸控走線,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2係做為沿y軸方向延伸的觸控走線,而至少部分的導體層M2係做為顯示面板的資料線。另一方面,於上述的實施例中,顯示面板係具有共用電極層而得以適用於邊界電場切換型(Fringe Field Switching, FFS)的架構,但不以此為限。
綜合以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的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具有例如前述之任一實施例所述之結構。在一實施例中,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具有第一觸控單元、第二觸控單元與多條觸控走線。第一觸控單元具有第一傳送電極與第一感應電極,第二觸控單元具有第二傳送電極與第二感應電極,觸控走線分別連接第一感應電極或是第二感應電極。藉由上述之結構,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的控制模組得以提供觸控感測信號給所有的傳送電極,並同時對所有的感應電極進行觸控偵測。因此,在面板尺寸增加導致觸控通道數大增的情況下,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得以有效地降低觸控偵測的時間。另一方面,經由後續的判斷,更可以偵測出顯示面板上的多個觸碰點,避免了誤報鬼點的情形。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6‧‧‧顯示面板
111~116、111’~116’‧‧‧傳送電極
113~118、113’~118’‧‧‧感應電極
1111~1188、6111~6132‧‧‧子電極
A1~A4、A1’~A3’‧‧‧容納區域
D1、D2‧‧‧方向
N1、N2‧‧‧點
RX11~RX84、RX11’~RX44’‧‧‧觸控走線
TX1~TX6、TX11’~TX42’‧‧‧傳送走線
U1~U4、U1’~U3’‧‧‧觸控單元
U11’~U42’‧‧‧子單元
W11~W24‧‧‧走線
AS‧‧‧半導體層
COM‧‧‧共通電極層
COM1~COM3‧‧‧共通電極層的部分
G‧‧‧基板
GI、BP1~BP3、PL‧‧‧絕緣層
M1~M3‧‧‧導體層
M11、M12、M21~M23‧‧‧導體子層
P‧‧‧子畫素單元
PX‧‧‧畫素電極層
PXe‧‧‧畫素電極
O1~O6‧‧‧開口
Z‧‧‧區域
圖1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各觸控單元的佈局示意圖。 圖2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所繪示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各觸控單元的佈局示意圖。 圖4係為根據本發明更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各觸控單元的佈局示意圖。 圖5係為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各觸控單元的佈局示意圖。 圖6係為根據本發明圖5所繪示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7係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各觸控單元的佈局示意圖。 圖8係為根據本發明圖7所繪示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9係為根據本發明又再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各觸控單元的佈局示意圖。 圖10係為根據本發明圖9所繪示之部分觸控單元與顯示面板中其他元件於一種實施態樣中的相對位置佈局示意圖。 圖11A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0所繪示11A-11A剖面示意圖。 圖11B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0所繪示11B-11B剖面示意圖。 圖11C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0所繪示11C-11C剖面示意圖。 圖12係為根據本發明圖9所繪示之部分觸控單元與顯示面板中其他元件於另一種實施態樣中的相對位置佈局示意圖。 圖13A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2所繪示13A-13A剖面示意圖。 圖13B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2所繪示13B-13B剖面示意圖。 圖14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顯示面板控制方式的步驟流程圖。
1‧‧‧顯示面板
111、115、111’、115’‧‧‧傳送電極
113、117、113’、117’‧‧‧感應電極
A1、A2‧‧‧容納區域
RX11~RX44、TX11~TX44‧‧‧觸控走線
U1、U2‧‧‧觸控單元

Claims (9)

  1. 一種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包含:多個子畫素單元,每個子畫素單元至少包含一畫素電極;一第一觸控單元,包含:一第一傳送電極,至少包含一第一子電極以及多個與該第一子電極交錯之第二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一容納區域;以及一第一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三子電極,設置於該些第一容納區域中;一第二觸控單元,包含:一第二傳送電極,至少包含一第四子電極以及多個與該第四子電極交錯之第五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二容納區域,其中,該些第一容納區與該些第二容納區分別以一行(column)與列(row)方向排成一矩陣;以及一第二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六子電極,設置於該些第二容納區域中,其中,該第一子電極、該些第二子電極至少一部份、該些第三子電極至少一部份、該第四子電極、該些第五子電極至少一部份和該些第六子電極至少一部份分別重叠所對應的至少一個畫素電極;至少二條第一觸控走線,安排在該行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一奇數行且一奇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和位於該第二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六子電極; 至少二條第二觸控走線,安排在該行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一偶數行且一偶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和位於該第二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六子電極;至少二條第三觸控走線,安排在該列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二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至少二條第四觸控走線,安排在該列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二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其中,該些第三觸控走線其中一條不連接該些第三觸控走線另一條所對應之第三子電極與第六子電極。
  2. 一種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包含:多個子畫素單元,每個子畫素單元至少包含一畫素電極;一第一觸控單元,包含:一第一傳送電極,至少包含一第一子電極以及多個與該第一子電極交錯之第二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一容納區域;以及一第一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三子電極,設置於該些第一容納區域中;一第二觸控單元,包含: 一第二傳送電極,至少包含一第四子電極以及多個與該第四子電極交錯之第五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二容納區域,其中,該些第一容納區與該些第二容納區分別以一行(column)與列(row)方向排成一矩陣;以及一第二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六子電極,設置於該些第二容納區域中,其中,該第一子電極、該些第二子電極至少一部份、該些第三子電極至少一部份、該第四子電極、該些第五子電極至少一部份和該些第六子電極至少一部份分別重叠所對應的至少一個畫素電極;至少二條第一觸控走線,安排在該行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一奇數行且一奇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和位於該第二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六子電極;至少二條第二觸控走線,安排在該行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一偶數行且一偶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和位於該第二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六子電極;至少二條第三觸控走線,安排在該列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二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至少二條第四觸控走線,安排在該列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二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其中,該些第四觸控走線其中一條不連接該些第四觸控走線另一條所對應之第三子電極與第六子電極。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些傳送電極與該些感應電極皆相互隔開來。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各該第三觸控走線之走線方向相互不同,且各該第四觸控走線之走線方向相互不同。
  5.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面板,更包含:一第三觸控單元,位於該第一觸控單元與該第二觸控單元之間,且該第三觸控單元包含:一第三傳送電極,至少包含一第七子電極以及多個與該第七子電極交錯之第八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三容納區域;以及一第三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九子電極,設置於該些第三容納區域中;一第四觸控單元,位於該第二觸控單元之外,且該第四觸控單元包含:一第四傳送電極,至少包含一第十子電極以及多個與該第十子電極交錯之第十一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四容納區域;以及一第四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十二子電極,設置於該些第四容納區域中;至少二條第五觸控走線,安排在該列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該第三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九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四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十二子電極其中一者;至少二條第六觸控走線,安排在該列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該第三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四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十二子電極其中一者。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顯示面板,更包含:至少二條第七觸控走線,安排在該行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該第三容納區之一奇數行且一奇數列的該些第九子電極和位於該第四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十二子電極;以及至少二條第八觸控走線,安排在該行方向上,以分別連接位於該第三容納區之一偶數行且一偶數列的該些第九子電極和位於該第四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十二子電極。
  7. 一種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包含:多個子畫素單元,每個子畫素單元至少包含一畫素電極;一第一觸控單元,至少包含二個第一子單元,該些第一子單元設置在一行方向的一傾斜方向和一列方向的一傾斜方向上,且各該第一子單元至少包含:一第一傳送電極,至少包含一第一子電極以及一與該第一子電極交錯之第二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一容納區域;一第一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三子電極,設置於該些第一容納區域中;以及一第一連接電極,連接於該些第一子單元其中之二之間;一第二觸控單元,至少包含一第二子單元,且該第二子單元至少包含:一第二傳送電極,至少包含一第四子電極以及一與該第四子電極交錯之第五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二容納區域;一第二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六子電極,設置於該些第二容納區域中;以及 一第二連接電極,連接於該些第二子單元其中之二之間;一第三觸控單元,至少包含一第三子單元,且該第三子單元至少包含:一第三傳送電極,至少包含一第七子電極以及一與該第七子電極交錯之第八子電極,以定義出多個第三容納區域,其中,該些第一容納區、該些第二容納區與該些第三容納區分別以一行(column)與列(row)方向排成一矩陣;一第三感應電極,至少包含多個第九子電極,設置於該些第三容納區域中;以及一第三連接電極,連接於該些第三子單元其中之二之間,另一端連接該第八子電極,其中,該第一子電極、該第二子電極、該些第三子電極至少一部份、該些第一連接電極至少一部份、該第四子電極、該第五子電極、該些第六子電極至少一部份、該第二連接電極、該第七子電極、該第八子電極、該些第八子電極至少一部份和該第三連接電極分別重叠所對應的至少一個畫素電極。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顯示面板,更包含:至少二條第一觸控走線,安排在該行方向上,該些第一觸控走線其中一條連接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一奇數行且一奇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二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以及該些第一觸控走線另一條連接位於該第三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九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以及 至少二條第二觸控走線,安排在該行方向上,該些第二觸控走線其中一條連接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一偶數行且一偶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二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以及該些第二觸控走線另一條連接位於該第三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九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面板,更包含:至少二條第三觸控走線,安排在該列方向上,該些第三觸控走線其中一條連接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三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九子電極其中一者以及該些第三觸控走線另一條連接位於該第二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奇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以及至少二條第四觸控走線,安排在該列方向上,該些第四觸控走線其中一條連接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該偶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三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九子電極其中一者以及該些第四觸控走線另一條連接位於該第二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六子電極其中一者和位於該第一容納區之該奇數行且該偶數列的該些第三子電極其中一者。
TW105142257A 2016-12-20 2016-12-20 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 TWI6010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42257A TWI601048B (zh) 2016-12-20 2016-12-20 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
CN201710116704.9A CN107015701B (zh) 2016-12-20 2017-03-01 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42257A TWI601048B (zh) 2016-12-20 2016-12-20 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1048B true TWI601048B (zh) 2017-10-01
TW201823944A TW201823944A (zh) 2018-07-01

Family

ID=59440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42257A TWI601048B (zh) 2016-12-20 2016-12-20 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15701B (zh)
TW (1) TWI6010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06081A (zh) * 2017-08-31 2017-12-2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TWI699602B (zh) * 2019-01-21 2020-07-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TWI694370B (zh) * 2019-02-14 2020-05-21 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系統
CN111736726B (zh) * 2020-06-22 2023-07-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15718A1 (en) * 2009-11-16 2011-05-19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Multi-channel touch panel
TW201407436A (zh) * 2012-08-10 2014-02-16 Wintek Corp 觸控感測結構及觸控裝置
CN103631432A (zh) * 2012-08-21 2014-03-12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感测电极结构及触控装置
CN101907963B (zh) * 2009-06-02 2015-07-29 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互电容触摸屏
TW201606617A (zh) * 2014-08-11 2016-02-16 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感測器整合式顯示裝置
TW201621596A (zh) * 2014-12-11 2016-06-16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單層電容式觸控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6450B (zh) * 2010-04-29 2014-02-12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碰面板的扫描方法
US10078404B2 (en) * 2012-07-23 2018-09-1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ouch screen panel and touch sens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9164641B1 (en) * 2014-05-29 2015-10-20 Parade Technologies, Ltd. In-cell touch scanning modes for simultaneous touch and display
CN104536229B (zh) * 2015-01-12 2017-0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7963B (zh) * 2009-06-02 2015-07-29 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互电容触摸屏
US20110115718A1 (en) * 2009-11-16 2011-05-19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Multi-channel touch panel
TW201407436A (zh) * 2012-08-10 2014-02-16 Wintek Corp 觸控感測結構及觸控裝置
CN103631432A (zh) * 2012-08-21 2014-03-12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感测电极结构及触控装置
TW201606617A (zh) * 2014-08-11 2016-02-16 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感測器整合式顯示裝置
TW201621596A (zh) * 2014-12-11 2016-06-16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單層電容式觸控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3944A (zh) 2018-07-01
CN107015701A (zh) 2017-08-04
CN107015701B (zh) 2020-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38313B1 (en) Touch sensor panel
JP5926788B2 (ja) Tft指紋センサーの装置と方法
TWI601048B (zh) 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
CN106203250B (zh) 指纹传感器集成型触摸屏面板
US9626052B2 (en) Touch panel
TWI585659B (zh) 電容式觸控面板及降低電容式觸控面板的金屬導體可見度之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
CN105531655B (zh) 翻转的单元传感器图案
CN103543898B (zh) 具有触摸传感功能的显示装置
TWI608409B (zh) Display device
JP5443251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1512911B1 (ko) 터치 패널, 터치 입력 디바이스 및 다중 터치 포인트들의 실제 좌표들을 결정하는 방법
JP5451863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法
US9423918B2 (en) Electrostatic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panel
US10831295B2 (en) Touch screen,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201407436A (zh) 觸控感測結構及觸控裝置
KR20180063175A (ko) 인-셀 터치 액정 패널 및 그 어레이 기판
WO2012088753A1 (zh) 电容式触摸屏及侦测方法
TWI521397B (zh) 觸控螢幕面板及具有其之影像顯示裝置
KR20050084370A (ko) 격자형 터치 감지 시스템
JP2013140566A6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法
KR20130081197A (ko) 터치 패널 및 터치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KR20130046348A (ko) 터치 패널
JP2015225383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712933B (zh) 具指紋感測功能的觸控顯示裝置及觸控感測裝置
CN106293279A (zh) 软性电路板及其应用之自电容式触控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