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6524B - 觸控結構及觸控顯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結構及觸控顯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6524B
TWI596524B TW105121185A TW105121185A TWI596524B TW I596524 B TWI596524 B TW I596524B TW 105121185 A TW105121185 A TW 105121185A TW 105121185 A TW105121185 A TW 105121185A TW I596524 B TWI596524 B TW I5965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touch structure
disposed
electrodes
pad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1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2645A (zh
Inventor
林城興
李家圻
郭威宏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211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96524B/zh
Priority to CN201610724955.0A priority patent/CN10635435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65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652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02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264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Description

觸控結構及觸控顯示面板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觸控結構及觸控顯示面板,尤指一種整合不同觸控技術之觸控結構及觸控顯示面板。
觸控面板由於具有人機互動的特性,已逐漸取代鍵盤而被廣泛應用於電子裝置的輸入介面上。近年來,隨著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應用面發展越來越廣,將觸控面板與顯示器結合而形成觸控顯示裝置之應用產品也越來越多,包括行動電話(mobile phone)、衛星導航系統(GPS navigator system)、平板電腦(tablet PC)以及筆記型電腦(laptop PC)等。
現今觸控的技術發展非常多樣化,其中電容式觸控技術由於具有高準確率、多點觸控、高耐用性以及高觸控解析度等特點,已成為目前中高階消費性電子產品使用之主流觸控技術。電容式觸控技術又分為互容式(mutual-capacitance)觸控技術及自容式(self-capacitance)觸控技術,目前主流的觸控面板大多採用互容式觸控技術,其優點在於可支援多點觸控。然而,互容式觸控技術只有在手指距離玻璃較近或接觸玻璃時,才可被互容式觸控結構感測。反之,若手指距離玻璃較遠時,則無法有效地被互容式觸控結構所感測。另一方面,自容式觸控技術的優點在於訊號強度較佳、感應的距離較遠且較為省電。然而,自容式觸控技術在偵測多點觸控時會發生鬼點效應。
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觸控結構及觸控顯示面板,以整合不同觸控技術之觸控結構。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結構,包括複數條第一感測電極、複數條第二感測電極、複數個第一感測串列以及複數個第二感測串列。第一感測電極分別沿第一方向延伸,各第一感測電極包括複數個感測區段與複數個第一橋接線,第一橋接線分別設置於兩相鄰之感測區段之間,且第一橋接線與感測區段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列且彼此電性連接。第二感測電極分別設置於任兩相鄰的感測區段之間並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彼此交錯而定義出複數個區域。第一感測串列分別沿第一方向延伸,各第一感測串列包括複數個第一感測墊與複數個第二橋接線,第二橋接線分別電性連接各第二感測電極兩側之第一感測墊。第二感測串列分別沿第二方向延伸,各第二感測串列包括複數個第二感測墊與複數個第三橋接線,第三橋接線分別電性連接各第一感測電極兩側之第二感測墊,其中各區域內具有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一感測墊以及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二感測墊。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包括上述之觸控結構、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一顯示介質層。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相對設置,顯示介質層設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以及觸控結構設置於第二基板與顯示介質層之間。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包括上述之觸控結構、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一顯示介質層。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相對設置,顯示介質層設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以及觸控結構設置於第二基板上,且第二基板設置於觸控結構與顯示介質層之間。
為使熟習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一般技藝者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下文特列舉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構成內容及所欲達成之功效。
請參考第1圖至第2圖。第1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觸控結構之示意圖,以及第2圖為沿第1圖之剖線A-A’所繪示之觸控結構的剖面示意圖。為了突顯本實施例之觸控結構的特徵,第1圖僅繪示出本實施例之觸控結構的局部示意圖且並未繪示第2圖中的基板。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觸控結構1A包括複數條第一感測電極100、複數條第二感測電極102、複數個第一感測串列104以及複數個第二感測串列106。第一感測電極100分別沿第一方向D1延伸,各第一感測電極100包括複數個感測區段108與複數個第一橋接線110,第一橋接線110分別設置於任兩相鄰之感測區段108之間,且第一橋接線110與感測區段108沿第一方向D1交替排列且彼此電性連接。換言之,沿第一方向D1彼此電性連接的感測區段108與第一橋接線110構成第一感測電極100。舉例而言,各感測區段108為條狀電極,其形狀可為細長的矩形,亦可以為波浪狀、鋸齒狀但不以此為限。寬度可例如為5到100微米,較佳為20到80微米,但不以此為限。第二感測電極102分別設置於任兩相鄰的感測區段108之間並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並與複數個第一橋接線110交錯但彼此隔絕,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感測電極102可為連續延伸的條狀電極而不具有橋接線。第二感測電極102寬度可例如為5到100微米,較佳為20到80微米,但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之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並不以上述配置為限。在其他變化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100可為連續延伸的條狀電極,而第二感測電極102可由感測區段及橋接線所構成。複數條第一感測電極100與複數條第二感測電極102分別沿不同方向延伸,因此可彼此交錯出複數個區域R。再者,本實施例之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垂直,因此區域R的形狀為矩形,此區域R的邊長d3可為3至7毫米,較佳為4至6毫米,但不以此為限。第一感測串列104分別沿第一方向D1延伸,各第一感測串列104包括複數個第一感測墊112與複數個第二橋接線114,複數個第一感測墊112分別兩兩一對配置於第二感測電極102於第一方向D1上兩側,複數個第二橋接線114分別設置於各對第一感測墊112之間,並分別與複數條第二感測電極102交錯但彼此隔絕,以分別電性連接各第二感測電極102兩側之各對第一感測墊112。第二感測串列106分別沿第二方向D2延伸,各第二感測串列106包括複數個第二感測墊116與複數個第三橋接線118,複數個第二感測墊116分別兩兩一對配置於第一感測電極100於第二方向D2上兩側,複數個第三橋接線118分別設置於各對第二感測墊116之間,並分別與複數條第一感測電極100交錯但彼此隔絕,以電性連接各第一感測電極100兩側之各對第二感測墊116。本實施例之第一感測墊112、第二感測墊116、感測區段108與第二感測電極102彼此分隔,無電性連接,且彼此之間具有間隙S。間隙S的寬度可例如為約1至約30微米,較佳為5至約20微米,但不以此為限。另值得一提的是,在觸控結構1A中,各區域R內具有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一感測墊112以及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二感測墊116,且本實施例之觸控結構1A另包括複數個第四橋接線120分別設置於各區域R內於第一方向D1上兩個相對的第一感測墊112之間且彼此電性連接,且各區域R內於第二方向D2上兩個相對的第二感測墊116係互相連接,例如可透過與第二感測墊116同一導電層之連接線互相連接,但不以此為限。複數個第四橋接線120分別與兩個相對的第二感測墊116之連接線交錯但彼此隔絕。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墊112與第二感測墊116的圖案實質上為三角形,各第一感測墊112之三角形圖案中長度最長的一邊是鄰近於第二感測電極102之其中一者設置,以及各第二感測墊116之三角形圖案中長度最長的一邊是鄰近於第一感測電極100之其中一者設置,因此各區域R中的兩個第一感測墊112與兩個第二感測墊116可組合成四邊形(例如:菱形、矩形等)的圖案。本實施例之各區域R內之兩個相對的第一感測墊112的面積實質上相同,以及兩個相對的第二感測墊116的面積實質上相同,但不以此為限。此外,第一感測墊112與第二感測墊116的面積可實質上相同,但不以此為限。另一方面,各區域R內兩個相對的第一感測墊112是以各區域R之中心點呈鏡像對稱排列,以及各區域R內兩個相對的第二感測墊116是以各區域R之中心點呈鏡像對稱排列。此外,位於各第一感測電極100兩側之第二感測墊116是以各第一感測電極100為對稱中心而呈現鏡像對稱設置,以及位於各第二感測電極102兩側之第一感測墊112是以各第二感測電極102為對稱中心而呈現鏡像對稱設置。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橋接線110係設置於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之交錯處,且位於四個相鄰的第一感測墊112的交接處以及四個相鄰的第二感測墊116的交接處。
在本實施例中,感測區段108、第二感測電極102、第一感測墊112與第二感測墊116同為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2,第一橋接線110、第二橋接線114、第三橋接線118與第四橋接線120同為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24。如第2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觸控結構1A可例如為設置於基板126上,且觸控結構1A可另包括圖案化絕緣層128,其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2設置於基板126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24之間,而圖案化絕緣層128設置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2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24之間,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變化實施例中,圖案化絕緣層128亦可為整面之絕緣層並具有多個接觸洞,以使得部分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2可經由接觸洞與部分之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24連接。藉由本實施例之觸控結構1A之配置設計,第一感測電極100、第二感測電極102、第一感測串例104與第二感測串列106彼此分隔,無電性連接,因此第一感測電極100、第二感測電極102、第一感測串例104與第二感測串列106可分別各自傳送或接受訊號且彼此之間不受影響。此外,如第2圖所示,第二橋接線114只需跨越一條第二感測電極102以及兩個間隙S以連接第一感測墊112,可以有效縮短橋接線的長度,進而降低對於觀看品質的影響。類似的,第一橋接線110、第三橋接線118與第四橋接線120也都能達到與第二橋接線114相同的效果。本實施例之第一橋接線110、第二橋接線114、第三橋接線118與第四橋接線120的長度小於約200微米,且較佳小於約100微米,但不以此為限。此外,觸控結構1A僅由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2、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24與圖案化絕緣層128所構成,因此可縮減製程的步驟,進而降低所需的成本。
在本實施例中,基板126可包括透明基板例如玻璃基板或塑膠基板,但不以此為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2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24可包括圖案化透明導電層,其材料可包括例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 IT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 IZO)、其它具有高透光性及良好導電性之透明導電材料或前述材料堆疊。此外,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24亦可包括不透明圖案化導電層,其材料可包括金屬或合金。或者,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24可包括相互堆疊的不透明圖案化導電層與透明圖案化導電層。圖案化絕緣層128可包括有機絕緣層例如壓克力系材料或無機絕緣層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前述材料堆疊,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第3圖至第5圖。第3圖繪示了第1圖之觸控結構之互容式觸控架構的示意圖,第4圖繪示了第1圖之觸控結構之自容式觸控架構的示意圖,以及第5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觸控結構之驅動方法的步驟流程圖。第3圖與第4圖係由第1圖中的結構分解而得。如第3圖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可用來實施互容式觸控感測。第一感測電極100例如係作為驅動線,第二感測電極102則對應作為感測線,藉由第一感測電極100依序進行驅動,第二感測電極102依序輸出對應的訊號,並藉由偵測電容的變化量以得知觸碰之位置,但不限於此。在其他變化實施例中,第二感測電極102亦可作為驅動線,第一感測電極100則對應作為感測線。如第4圖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感測串列104與第二感測串列106可用來實施自容式觸控感測。第一感測墊112與第二感測墊116均作為驅動電極和感測電極,藉由第一感測串列104與第二感測串列106可感測不同方向之電容的變化量以得知觸碰之位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串列104與第二感測串列106之面積和佔第一感測串列104、第二感測串列106、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之面積和的比例大於等於50%,但不以此為限。如第5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觸控結構1A的驅動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步驟S10:提供一觸控結構;
步驟S12:提供一第一訊號至觸控結構,以進行一自容式感測;
步驟S14:提供一第二訊號至觸控結構,以進行一互容式感測。
值得一提的是,步驟S12、S14之間並不具有順序上的限制,步驟S12、S14可同時或分開進行,並不以此為限。詳細而言,步驟S10可例如為提供本實施例之觸控結構1A,但不以此為限。步驟S12包括提供第一訊號至各第一感測串列104與各第二感測串列106。另一方面,各第一感測串列104與各第二感測串列106另輸出第一感測訊號。由於本實施例之第一感測串列104係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感測串列106係沿第二方向D2延伸,因此從第一感測串列104與第二感測串列106所輸出之第一感測訊號可以得知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上的電容變化,以進一步判斷觸碰的位置。此外,步驟S14包括提供第二訊號至各第一感測電極100。另一方面,各第二感測電極102輸出第二感測訊號。換言之,第一感測電極100係作為驅動線,第二感測電極102則對應作為感測線。藉由第一感測電極100依序進行驅動,第二感測電極102進行整體感測或依序感測以輸出對應的訊號,進而可藉由偵測電容的變化量以得知觸碰之位置。由於本實施例之第一感測電極100、第二感測電極102、第一感測串例104與第二感測串列106彼此分隔,因此觸控結構1A可同時進行自容式感測及互容式感測,但不以此為限。此外,由於自容式感測所得到的訊號強度較佳且感應距離較遠。因此,當物體距離觸控結構1A稍遠且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無法有效進行互容式感測時,即可藉由第一感測串列104與第二感測串列106進行自容式觸控感測加以彌補。藉此,本實施例之觸控結構1A可利用兩種不同之觸控技術相互搭配,以有效地偵測近距離或稍遠距離之物體的觸碰位置。
本發明之觸控結構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下文將依序介紹本發明之其它較佳實施例之觸控結構及觸控顯示面板,且為了便於比較各實施例之相異處並簡化說明,在下文之各實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符號標注相同的元件,且主要針對各實施例之相異處進行說明,而不再對重覆部分進行贅述。
請參考第6圖,其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第一變化實施例之觸控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本變化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地方在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24係設置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2與基板126之間,而圖案化絕緣層128仍設置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2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24之間。本變化實施例之其餘特徵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另外,本變化實施例之特徵也可應用於以下之實施例。
請參考第7圖,其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第二變化實施例之觸控結構之示意圖。為了突顯本變化實施例之觸控結構1B的特徵,第7圖僅繪示出區域R之其中之一的示意圖。本變化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地方在於,第四橋接線120分別設置於各區域R內於第二方向D2上兩個相對的第二感測墊116之間且彼此電性連接,且各區域R內於第一方向D1上兩個相對的第一感測墊112係例如透過與第一感測墊112同一導電層之連接線直接互相連接。本變化實施例之其餘特徵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另外,本變化實施例之特徵也可應用於其餘之實施例。
請參考第8圖至第10圖。第8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觸控結構之示意圖,第9圖繪示了第8圖之觸控結構之互容式觸控架構的示意圖,以及第10圖繪示了第8圖之觸控結構之自容式觸控架構的示意圖。如第8圖所示,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地方在於,觸控結構2中各區域R中任兩相鄰的感測區段108與其間之第二感測電極102在鄰近交會的位置分別包括第一分支電極100B與第二分支電極102B,其中第一分支電極100B與第二分支電極102B是分別沿不同於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之另一方向延伸。舉例而言,感測區段108與第二感測電極102在區域R的四個角落分別設置有第一分支電極100B與第二分支電極102B。換言之,在一個區域R中可例如具有四個第一分支電極100B以及四個第二分支電極102B,第一分支電極100B與第二分支電極102B可例如係沿平行於區域R之對角線的方向延伸,但不以此為限。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分支電極100B彼此之間互相分隔,第二分支電極102B彼此之間互相分隔,以及第一分支電極100B與第二分支電極102B彼此互相分隔,無電性連接。再者,本實施例之第一分支電極100B之長度d1與第二分支電極102B之長度d2大於等於區域R的邊長d3的25%且小於區域R的邊長d3的70%,任兩相鄰的第一分支電極100B之末端與第二分支電極102B之末端對齊,詳細而言,任兩相鄰的第一分支電極100B與第二分支電極102B間具一對稱軸,在垂直對稱軸的一方向上,第一分支電極100B之末端可與第二分支電極102B的末端對齊,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變化實施例中,任兩相鄰的第一分支電極100B之末端與第二分支電極102B之末端亦可不對齊。另一方面,第9圖與第10圖係由第8圖中的結構分解而得。如第9圖與第10圖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可用來實施互容式觸控感測,第一感測串列104與第二感測串列106可用來實施自容式觸控感測。藉由於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分別設置第一分支電極100B與第二分支電極102B,在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進行互容式觸控感測時,可提升其電極間之電容感應量,進而提升感測的能力。此外,本實施例之其餘特徵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請參考第11圖至第13圖。第11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觸控結構之示意圖,第12圖繪示了第11圖之觸控結構之互容式觸控架構的示意圖,以及第13圖繪示了第11圖之觸控結構之自容式觸控架構的示意圖。如第11圖所示,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地方在於,觸控結構3中各感測區段108另具有兩個第一部分130與一個第二部分132,其中第一部分130設置於各感測區段108的兩端,第二部分132設置於第一部分130之間並與第三橋接線118對應交錯設置,且第一部分130之寬度大於第二部分132之寬度。各第二感測電極102另具有複數個第三部分134與複數個第四部分136,其中各第四部分136設置於相鄰之兩個第三部分134之間,各第四部分136是與第一橋接線110或第二橋接線114對應交錯設置,且各第三部分134的寬度大於各第四部分136的寬度。第12圖與第13圖係由第11圖中的結構分解而得。如第12圖與第13圖所示,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另一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可用來實施自容式觸控感測,第一感測串列104與第二感測串列106可用來實施互容式觸控感測。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之面積和佔第一感測串列104、第二感測串列106、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之面積和的比例大於等於50%。當本實施例之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係用來實施自容式觸控感測時,藉由將第一感測電極100之第一部分130以及第二感測電極102之第三部分134的寬度增加,以增加第一感測電極100與第二感測電極102面積,進而提升觸控感測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另一方面,由於橋接線(例如第一橋接線110、第二橋接線114或第三橋接線118)係跨越第一感測電極100之第二部分132與第二感測電極102之第四部分136設置,且第一感測電極100之第二部分132與第二感測電極102之第四部分136的寬度仍維持較小,因此仍然可以達到有效縮短橋接線的長度的功效,進而降低對於觀看品質的影響。此外,本實施例之其餘特徵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請參考第14圖,其繪示了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面板。如第14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面板10包括第一基板138、顯示介質層140、第二基板142以及觸控結構4。第一基板138與第二基板142相對設置,且顯示介質層140設置於第一基板138與第二基板142之間。本實施例之觸控結構4可為前述任一實施例所揭示的觸控結構,且觸控顯示面板10可例如為內嵌式(In-cell)觸控顯示面板,亦即觸控結構4是設置於第一基板138與第二基板142之間,但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本實施例之觸控結構4可設置於顯示介質層140與第二基板142之間。第一基板138與第二基板142可包括玻璃基板、塑膠基板或其他適合之硬式或可撓式基版,其中第一基板138可包括主動元件、被動元件(例如電容、電阻等)、掃描線、資料線、配向層或驅動控制電路設置於第一基板138與顯示介質層140之間,第二基板142可包括彩色濾光片或黑色矩陣設置於第二基板142與顯示介質層140之間,但不以此為限。此外,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面板10係以液晶顯示面板為例,因此顯示介質層140可例如為液晶層,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變化實施例中,顯示介質層140可例如為電泳層(electrophoresis)、無機發光二極體(LED)元件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元件。在本實施例中,液晶顯示面板可例如為邊緣電場切換型(Fringe Field Switching)液晶顯示面板、平面內切換型(In-Plane Switching)液晶顯示面板、扭轉向列型(Twisted Nematic)液晶顯示面板、垂直向列型(Vertical Alignment)液晶顯示面板或光電補償型(electrical optical compensation)液晶顯示面板。
請參考第15圖,其繪示了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面板。如第15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面板20可為外嵌式(On-cell)觸控顯示面板,其中觸控結構4可設置於第二基板142上,但不以此為限。此外,觸控顯示面板20可另包括一蓋板(圖未示)設置於觸控結構4上,以保護觸控結構4。本發明之觸控結構的應用並不限於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及外嵌式觸控顯示面板,也可應用於外掛式觸控顯示面板或其他適合型式的觸控顯示面板。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觸控結構整合自容式與互容式之觸控技術,可利用兩種不同之觸控技術相互搭配,以有效地偵測近距離或稍遠距離之物體的觸碰位置。此外,藉由本發明之觸控結構可以有效縮短橋接線的長度,進而降低對於觀看品質的影響。再者,觸控結構僅由第一圖案化導電層、第二圖案化導電層與圖案化絕緣層所構成,因此可縮減製程的步驟,進而降低所需的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A、1B、2、3、4‧‧‧觸控結構
10、20‧‧‧觸控顯示面板
100‧‧‧第一感測電極
100B‧‧‧第一分支電極
102‧‧‧第二感測電極
102B‧‧‧第二分支電極
104‧‧‧第一感測串列
106‧‧‧第二感測串列
108‧‧‧感測區段
110‧‧‧第一橋接線
112‧‧‧第一感測墊
114‧‧‧第二橋接線
116‧‧‧第二感測墊
118‧‧‧第三橋接線
120‧‧‧第四橋接線
122‧‧‧第一圖案化導電層
124‧‧‧第二圖案化導電層
126‧‧‧基板
128‧‧‧圖案化絕緣層
130‧‧‧第一部分
132‧‧‧第二部分
134‧‧‧第三部分
136‧‧‧第四部分
138‧‧‧第一基板
140‧‧‧顯示介質層
142‧‧‧第二基板
d1、d2‧‧‧長度
d3‧‧‧邊長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R‧‧‧區域
S‧‧‧間隙
第1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觸控結構之示意圖。 第2圖為沿第1圖之剖線A-A’所繪示之觸控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3圖繪示了第1圖之觸控結構之互容式觸控架構的示意圖。 第4圖繪示了第1圖之觸控結構之自容式觸控架構的示意圖。 第5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觸控結構之驅動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第6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第一變化實施例之觸控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7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第二變化實施例之觸控結構之示意圖。 第8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觸控結構之示意圖。 第9圖繪示了第8圖之觸控結構之互容式觸控架構的示意圖。 第10圖繪示了第8圖之觸控結構之自容式觸控架構的示意圖。 第11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觸控結構之示意圖。 第12圖繪示了第11圖之觸控結構之互容式觸控架構的示意圖。 第13圖繪示了第11圖之觸控結構之自容式觸控架構的示意圖。 第14圖繪示了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面板。 第15圖繪示了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面板。
1A‧‧‧觸控結構
100‧‧‧第一感測電極
102‧‧‧第二感測電極
104‧‧‧第一感測串列
106‧‧‧第二感測串列
108‧‧‧感測區段
110‧‧‧第一橋接線
112‧‧‧第一感測墊
114‧‧‧第二橋接線
116‧‧‧第二感測墊
118‧‧‧第三橋接線
120‧‧‧第四橋接線
d3‧‧‧邊長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R‧‧‧區域
S‧‧‧間隙

Claims (16)

  1. 一種觸控結構,包括:複數條第一感測電極,分別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各該第一感測電極包括複數個感測區段與複數個第一橋接線,該等第一橋接線分別設置於兩相鄰之該等感測區段之間,且該等第一橋接線與該等感測區段沿該第一方向交替排列且彼此電性連接;複數條第二感測電極,分別設置於任兩相鄰的該等感測區段之間並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該等第一感測電極與該等第二感測電極彼此交錯而定義出複數個區域;複數個第一感測串列,分別沿該第一方向延伸,各該第一感測串列包括複數個第一感測墊與複數個第二橋接線,該等第二橋接線分別電性連接各該第二感測電極兩側之該等第一感測墊;以及複數個第二感測串列,分別沿該第二方向延伸,各該第二感測串列包括複數個第二感測墊與複數個第三橋接線,該等第三橋接線分別電性連接各該第一感測電極兩側之該等第二感測墊,其中該等第一橋接線係設置於四個相鄰的該等第一感測墊的交接處以及四個相鄰的該等第二感測墊的交接處;其中各該區域內具有兩個相對設置的該等第一感測墊以及兩個相對設置的該等第二感測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該觸控結構另包括複數個第四橋接線分別設置於各該區域內兩個相對的該等第一感測墊之間且彼此電性連接,且各該區域內兩個相對的該等第二感測墊係互相連接。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該觸控結構另包括複數個第四橋接線分別設置於各該區域內兩個相對的該等第二感測墊之間且彼此電性連接,且各該區域內兩個相對的該等第一感測墊係互相連接。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各該區域內兩個相對的該等第一感測墊是以各該區域之一中心點呈鏡像對稱排列,以及各該區域內兩個相對的該等第二感測墊是以各該區域之該中心點呈鏡像對稱排列。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位於各該第一感測電極兩側之該等第二感測墊是以各該第一感測電極鏡像對稱設置,以及位於各該第二感測電極兩側之該等第一感測墊是以各該第二感測電極鏡像對稱設置。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各該感測區段另具有兩個第一部分與一個第二部分,其中該等第一部分設置於各該感測區段的兩端,該第二部分設置於該等第一部分之間並與該第三橋接線對應設置,且該等第一部分之寬度大於該第二部分之寬度,各該第二感測電極另具有複數個第三部分與複數個第四部分,其中各該第四部分設置於相鄰之兩個該等第三部分之間,各該第四部分是與該等第一橋接線或該等第二橋接線對應設置,且各該第三部分的寬度大於各該第四部分的寬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該等第一感測墊與該等第二感測墊的圖案實質上為三角形。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各該第一感測墊之三角形圖案中長 度最長的一邊是鄰近於該等第二感測電極之其中一者設置,以及各該第二感測墊之三角形圖案中長度最長的一邊是鄰近於該等第一感測電極之其中一者設置。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任兩相鄰的該等感測區段與其間之該第二感測電極在鄰近交會的位置分別包括一第一分支電極與一第二分支電極,該第一分支電極與該第二分支電極是沿不同於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之另一方向延伸。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任兩相鄰的該第一分支電極之末端與該第二分支電極之末端對齊。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該第一分支電極與該第二分支電極之長度大於等於該區域的邊長的25%且小於該區域的邊長的70%。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該等感測區段、該等第二感測電極、該等第一感測墊與該等第二感測墊同為一第一圖案化導電層,該等第一橋接線、該等第二橋接線與該等第三橋接線同為一第二圖案化導電層。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該等第一感測串列與該等第二感測串列之面積和佔該等第一感測串列、該等第二感測串列、該等第一感測電極與該等第二感測電極之面積和的比例大於等於50%,各該第一感測串列與各該第二感測串列用以進行自容式感測,各該第一感測電極與各該第二感測電極用以進行互容式感測。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結構,其中該等第一感測電極與該等第二感測電極之面積和佔該等第一感測串列、該等第二感測串列、該等第一感測電極與該等第二感測電極之面積和的比例大於等於50%,各該第一感測串列與各該第二感測串列用以進行互容式感測,各該第一感測電極與各該第二感測電極用以進行自容式感測。
  15. 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與該第一基板相對設置;一顯示介質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以及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該觸控結構,設置於該第二基板與該顯示介質層之間。
  16. 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與該第一基板相對設置;一顯示介質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以及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該觸控結構,設置於該第二基板上,且該第二基板設置於該觸控結構與該顯示介質層之間。
TW105121185A 2016-07-05 2016-07-05 觸控結構及觸控顯示面板 TWI5965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1185A TWI596524B (zh) 2016-07-05 2016-07-05 觸控結構及觸控顯示面板
CN201610724955.0A CN106354350B (zh) 2016-07-05 2016-08-25 触控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1185A TWI596524B (zh) 2016-07-05 2016-07-05 觸控結構及觸控顯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96524B true TWI596524B (zh) 2017-08-21
TW201802645A TW201802645A (zh) 2018-01-16

Family

ID=57854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1185A TWI596524B (zh) 2016-07-05 2016-07-05 觸控結構及觸控顯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54350B (zh)
TW (1) TWI5965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1584B (zh) * 2019-04-25 2020-08-1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TWI710941B (zh) * 2019-11-29 2020-1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3939B (zh) * 2010-12-31 2013-08-01 Au Optronics Corp 觸控面板以及觸控顯示面板
TW201333790A (zh) * 2012-02-08 2013-08-16 Wintek Corp 電容式觸控面板
US20140198268A1 (en) * 2011-07-29 2014-07-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ouch panel substrate and electro-optical device
TW201608445A (zh) * 2014-08-29 2016-03-01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TW201610773A (zh) * 2014-09-09 2016-03-16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8235B (zh) * 2012-11-27 2015-12-02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传感器的触摸检测方法、系统和触控终端
GB2521832A (en) * 2014-01-02 2015-07-08 Nokia Corp An apparatus and/or method for sensing touch inpu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3939B (zh) * 2010-12-31 2013-08-01 Au Optronics Corp 觸控面板以及觸控顯示面板
US20140198268A1 (en) * 2011-07-29 2014-07-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ouch panel substrate and electro-optical device
TW201333790A (zh) * 2012-02-08 2013-08-16 Wintek Corp 電容式觸控面板
TW201608445A (zh) * 2014-08-29 2016-03-01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TW201610773A (zh) * 2014-09-09 2016-03-16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54350A (zh) 2017-01-25
CN106354350B (zh) 2019-04-09
TW201802645A (zh) 2018-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8797B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面板
US11182034B2 (en) Inpu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133380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10180747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having touch electrodes and pressure sensing element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hereof
US10152181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10282012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with force sensor
US9207819B2 (en) Touch sensing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sens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TWI489356B (zh) 觸控顯示裝置與觸控裝置
JP6694247B2 (ja)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TWI541712B (zh) 觸控螢幕、觸控板及其驅動方法
CN107621908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压力触控方法
TWI539345B (zh) 觸控感測器整合型顯示裝置
KR20120109191A (ko) 터치센서 내장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TW201738714A (zh) 雙模式電容觸控顯示面板
TWI452612B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面板
KR20150077133A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TWI422905B (zh) 具觸控面板之顯示裝置
TWI596524B (zh) 觸控結構及觸控顯示面板
KR20100074820A (ko) 진동 터치 스크린 패널과 그 제조 방법
EP3500915B1 (en) Touch substrate, touch panel and touch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TWI469012B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KR101585919B1 (ko) 터치 검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