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6257B - 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 - Google Patents

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6257B
TWI596257B TW105116050A TW105116050A TWI596257B TW I596257 B TWI596257 B TW I596257B TW 105116050 A TW105116050 A TW 105116050A TW 105116050 A TW105116050 A TW 105116050A TW I596257 B TWI596257 B TW I5962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water
water
layer
well
storag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6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1243A (zh
Inventor
黃垤樹
Original Assignee
黃垤樹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黃垤樹 filed Critical 黃垤樹
Priority to TW1051160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9625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31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12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62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6257B/zh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Description

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
本發明為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包括使地面水用滲透井方式與地下水層(地下儲水層)直接連結,讓地面水能快速滲入各地下水層,也就是儲水層,將雨季過剩之地面水直接由滲透井大量滲透儲存於各地下水層儲水,藉以補充地下儲水層被抽取的地下水,提升地下水之水位,預防地層下陷,並備乾季時能被適量抽取使用,而不致有地層下陷之問題,又可解決乾旱之窘境。
原始水生態循環是地面的水部分蒸發到天空構成雲,雲轉為雨滴落到地面而成對流雨,另一部分由土壤吸收,經過泥土層滲入,緩慢滲入地下水層(地下儲水層),成為地下水,早期人類掘井取水使用,又成為地面水。海平面的水蒸發到天空,同樣構成雲,雲轉為雨滴落到海面而成對流雨,不論地面或海面被蒸發的水到天空成為雲,隨氣流鋒面漂移到其他地區落下,成為氣流雨,雨水若落在山上,被山上的林木土壤吸收後再緩慢釋放構成泉水,泉水匯集成溪或河,流至平地被人取用,剩餘下至大海,成為非常自然的水生態循環。
為解決澇旱問題,就應將雨季過多的水量,盡量保留,以備乾旱時使用,以往均以建築水庫儲水解決,但目前築水庫,不僅選址困難,又經常遭受人民抗爭,無法建築,再以水庫容易淤積,清除不易,儲水量日減,造成今日難以解決的問題,更因地球環境改變,氣候異常,澇旱嚴重,災害頻傳,此為目前各國政府最頭疼的問題。
目前既然無法建水庫,只好另尋能儲水的地方,目前未被人類 想到的地方就是地下水庫,地下水庫就是地下儲水層,也就是地下水層,自古以來缺水地區都鑿開口井,以人力取水使用,後來是鑿井埋管,以人力抽取地下水使用,現在是以馬達抽取使用,都是自地下水層抽取的水,卻可以連續不斷的抽取,而不致斷水,可見其儲水量之多,雖有一小部份抽久會沒水,這就表示水層不夠厚,不夠大。地下水儲水之空間非常大,目前大家知道抽取使用,也知道地下水必須由地面水經土壤層的回滲,但未想到以人力改變滲透的方式,使地面水直接滲入地下水層,提高滲透速度,快速補充地下水,因此若能攫取雨季過多的乾淨水儲存於地下水層,提高地下水位,作為地下水來源,乾季時就可適度抽取使用。地下水層是由上往下多層分布,分為淺層與深層,數十公尺深的叫淺層,淺層又有許多層,數百公尺深的叫深層,深層也有許多層。為什麼抽取深層地下水層的地下水會對地層下陷影響較嚴重,抽取淺層地下水層的地下水影響比較輕,因為目前之地下水是由地表的地面水經土壤回滲進入地下,深層地下水層因為比較深,補充較慢,且經土壤之回滲速度緩慢,再加上人口聚集,透水面積一直減少,抽水速度又一直增加,所以地下水無法充分補足,使地下水層產生空隙,該空隙在水無法即時補充的情況下,便會逐漸被壓縮,導致地層緩慢下沈。深層地下水層之地下水被抽取後,便由淺層之地下水層的地下水往下滲透補充,但補充速度有限,且深層水井口徑大,抽水量多,需要快速大量的補充,但不易補足,且在補充過程又導致淺層地下水流失,淺層流失之地下水再由地表水回滲補充,在這補充過程,深層地下水之補充比淺層慢,所以其影響地層下陷較大。又在回滲之過程,土壤含水層的水也會因乾季,地表水回滲少而流失,含水層之土壤也會壓縮,且乾季抽水量也較大,在這種惡性循環下,地層下陷會更快速嚴重。當地下水被抽取後,儲水的地下水之砂石會產生空隙,土壤含水層之水位下降也會產生空隙,當空隙產生後,如果沒 有水補充,該等空隙便會逐漸被壓縮,當空隙被壓縮後,有水補充也無法再恢復,這樣不僅地層下陷,儲水空間被壓縮,儲水量便會減少,以後再補充,便不會產生作用。依據監察院99年9月調查報告及工研院彰雲地區長期地層監測資料,該地區地層下陷主要來自深層(200公尺以下)地層的壓縮,主要為深水井之抽用,一般農業用水只抽取淺層地下水(30公尺以上),農民灌溉水井抽水對地層下陷影響相對輕微,政府為解決地層下陷,研擬「雲彰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做為「黃金十年-樂活農業」的旗艦示範區,以三新二節新動能-「新技術、新農民、新產業」為策略目標,於102至109年期間將投資33億元打造「節水、節能」的農業黃金廊道,但地層下陷不僅只有雲彰地區。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力推養生池、透水鋪面等滲透方法,也是原始水生態循環的一環,只是現在建築,除建築面積被鋪上不透水鋪面外,其法定空地也被鋪上不透水鋪面,如水泥等,所以在建築技術規則規定法定空地必須是透水鋪面,以增加透水鋪面的面積,增加雨天地面之透水量,但在台灣人民之土地使用觀念,寸土寸金,哪有可能讓土地閒置,因此當建築物驗收完成後,立即被鋪上不透水鋪面,作為其他用途,因此該規定毫無效果。養生池如同目前政府所建立的蓄洪池,蓄洪池僅作為防洪功能,晴天就恢復為一般透水鋪面,成為市民活動空間,回滲效果有限,也失去養生池應有的功能,因為市區土地昂貴,空間不足,沒有多餘土地可做為養生池。
貴局提供之檢索資料「滲透井保水系統設計施工」,仍然脫離不了自然的水生態循環的基本原理,它雖然設有滲透井,井深也不過在1米內,並未穿透土壤層到達地下水層,且因土壤性質不同,滲透率有非常大之差異,仍然須透過土壤層往下滲透,其滲透管,只是增加其滲透面積,滲透速度仍然受土壤之 滲透速度所束縛,其設計是要增加雨水之留置量及滲透時間與滲透面積,雖有其某種程度之效果,較建築研究所之透水鋪面進步,但速度仍不足以完全補足地下水層之水位,又易受環境之影響,也會促使有土壤液化地區之液化情況加重。
貴局提供之檢索申請案號096213083號塑膠陰井創新組合結構,沒有說明書,由申請專利範圍可確認為一種種植所需之排水系統,目的是在預防植物因土壤排水性不佳,以致會被過剩之水浸泡而使根部腐爛,技術功能結構與本案之地面水回滲地下水層之技術功能結構,毫無關聯。
貴局提供之檢索申請案號094112762號「軟弱地層壓密沈陷集水管及其使用方法」,同樣沒有說明書,只可判定是建築基礎技術,無法判定是為防止建築地基崩塌或是建築地基土壤之穩固,但由其名稱應是建築地基土壤之穩固,此技術在應用上,防止建築地基崩塌,應用較廣,該技術功能不僅沒有本案之技術功能概念,更與本案之技術功能完全背道而馳。
目前拜科技之賜,都市聚集,工業林立,地表透水面積大量減少,又因科技發達,需水量大量增加,天然循環之供水量嚴重不足,於是大量抽取地下水補充,再加上地球環境改變,導致氣候異常,因此造成地層下陷,暴雨襲擊,以致澇旱頻傳,災害不斷,因此才發明「一種水之生態系統整治結構」,申請案號為100104172號,希能徹底解決澇旱問題,無奈溪流整治與地下水位平衡被 貴局認為是兩個無關之技術,因而分割出「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
名詞解釋:地下水層,也可稱之為地下儲水層,又可稱之為水脈,水脈猶如礦脈,有深,有淺,有大,有小,但其儲量及空間都很大,宜蘭雪隧隧道開挖時遇上破碎層,湧出大量泉水,那就是水脈,也就是地下水層,因為是在山上,便被稱之為泉水,溪底的儲水層叫伏流水,如果被埋入地底下,就是水脈, 就是地下水層。
若要徹底解決上述問題,唯一方法就是使用本發明之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以人為力量,使地面水不經過土壤層滲透,能快速直接滲透補充地下各水層,使地下水位快速升高,才能有效防止或減緩地層下陷,也就是在有水之地面,鑿滲透井使地面水與地下各水層直接連結,讓地面水能快速補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快速升高;若高處之淺層地下水層與低處之淺層地下水層為同一水層,則在高處使地面水與地下水層連結,低處之地面可能恢復以往由地面冒出的泉水。
本發明之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在有水之地面,鑿滲透井使地面水與地下各水層直接連結,滲透井填滿滲透材料,如砂石、透水陶瓷顆粒等,並在地面水之底,鋪一層砂石等滲透材料,讓地面水能由滲透材料之過濾成為乾淨之地面水快速滲到地下水層,因滲透材料有淨化水質作用,使滲入地下水層的水得到淨化效果;滲透井開鑿在河(溪)床上時,滲透井填滿之滲透材料,如砂石、透水陶瓷顆粒等,應填滿至伏流層,與伏流層之砂石密接,這樣溪(河)水就會自然滲入地下水層。在雨季水量多時,為讓地面水回歸地下水層之量增多,速度增快,以減少排入海裡的水量,可以在滲透井中裝入滲透管,滲透管四周同樣填滿滲透材料,如砂石、陶瓷顆粒等,平時是以自然滲透方式,讓地面水經滲透材料滲入地下水層。滲透井之中間放置之滲透管,滲透管因為是中空,可讓乾淨的水直接快速進入井之底部,能快速滲入地下各水層,若要加快速度,則可用人工加壓方式,讓地面水藉壓力大量快速滲入地下水層,大量滲入地下水層的結果,滲入深層地下水層時,深層地下水位上升,地層可能就不致繼續下陷,滲入淺層的地下水層時,淺層的地下水位上升,則往昔的湧泉,可能就會再度出現。
本發明之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再溪(河)床上鑿井,由於地層有許多地下水源層,地下水源層的水是靠地表的 雨水滲透地層,及樹根在下雨時,樹木枝葉吸飽水分後,從樹根的釋出,由於地表環境被破壞,樹木遭砍伐,地表不透水層增加,再加上人類無限制的抽取,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源逐漸枯竭,地層下陷,以往到處可見之泉水已不再復見,目前人類科技發達,為求科技發展及舒適生活,需水孔急,破壞變本加厲,將造成生態浩劫,演變成人類災難,最近氣候異常,如美國全國50州有49州的冰天雪地,澳洲昆士蘭省的水災,中國大陸東南的大雪,台灣88風災小林村的滅村,去年至今,泰國、越南、印度、委內瑞拉的大乾旱,稻田土穰龜裂,農作欠收,委內瑞拉甚至還引發糧食配給,為省電,公務員一週上班兩天,有多嚴重,今年(105年)年初的超級寒流,養殖漁業與農作的損失嚴重,該等天災頻傳,這是生態破壞的結果,因此必須盡速想出對策,避免生態浩劫,不讓天然災害一再繼續發生,又要有足夠之水資源,唯一方法就是將雨季過剩的水資源保留,不讓其快速奔入大海,不泛濫成災,好讓人類利用與生態發展,並防阻地層下陷。所以本發明在築有蓄水壩堤截流河(溪)水,貯存雨水的河(溪)床上鑿滲透井,利用伏流層之天然砂石資源作為過濾材料,並利用乾淨的伏流水大量回歸滲入地下水層,使雨季的溪(河)水大量補充伏流水而留置,當雨季水量充沛時,可用人工加壓方式,藉壓力讓更大量的水能快速滲入地下水層,使地下水位升高,以防阻地層下陷,當缺水時,因地下水位高,也必須適度抽取使用,以達平衡,方便日後的回滲,所以目前使用的水井便可適度抽取井水使用,就不怕抽取而造成地層下陷,這樣就可提供乾旱時之用水,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在都市裡,建築物林立,透水之面積極少,所以建築研究所規定(建築技術規則規定)空地比之空地必須透水鋪面,讓土壤透水,但要滲入到地下水層,非常緩慢,因為建築需要穩固,土壤必須壓實,所以透水不易,否則便易助長土壤液化,況且在建築完成驗收後,大部分被水泥封閉作為其他用途,政府也未徹底執 行,形同虛設,毫無作用,若要用滲透井將雨水直接引入地下水層,由於都市地面水易受汙染,控制不易,若貿然引入地下,地下水易受汙染,反而造成更大災害,但有屋頂之雨水可供利用,由於屋頂之雨水未受汙染,只要簡單過濾塵土,便可得乾淨水源,再直接用滲透井引入地下水層,況且可藉屋頂高度之壓力,讓雨水能更快速滲入地下水層,大量的屋頂雨水未排入排水溝,因此可降低都市水災,並降低改建下水道之財務負擔,且滲透井林立,只要做技術性巧妙之設計,滲透井也可改為取水井與滲透井共用,並於井口設置開關,作為管制,避免超抽。當地下水受汙染時,又可作為監控與復原之設備使用。
本發明實施方式以下列實施利說明。
1‧‧‧地面水
2‧‧‧滲透井
3‧‧‧地下水層
4‧‧‧滲透材料
5‧‧‧滲透井地滲透管
6‧‧‧井壁
7‧‧‧伏流層
8‧‧‧滲透管之滲透孔
圖1為低窪有地面水處滲透井之剖面示意圖。
圖2為低窪有地面水處滲透井內有滲透管之剖面示意圖。
圖3為溪床上有一層很厚之伏流層7的砂石層之滲透井之剖面示意圖。
圖4為溪床上有一層很厚之伏流層7的砂石層之滲透井內有滲透管之剖面示意圖。
本發明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實施方式以實例說明,如圖1所示,要保留夏季過剩之水資源的方法是於低窪有地面水處1或溪床上有地面水處1鑿滲透井2,深入各地下水層3,滲透井中填滿如砂石或透水陶粒等滲透材料4,使地面水1與地下水層3連結,地面水1由滲透材料4過濾滲透進入地下水層3,將下雨的地面水儲存於地下水層中,這樣可以讓地下水位升高,防阻地層下陷,乾季缺水時可適度抽取使用。滲透井也可連接各種不同來源的水源,如屋頂乾淨的雨水或泉水等,一樣可達成相同之效果;又雨季時雨水變成大量地面水,為使地面水能大量儲存於地下水層,如圖2所示,滲透井中可放入 滲透管5,滲透管5與滲透井2之井壁6間同樣填滿如砂石、透水陶粒等滲透材料4,平常是以自然滲透方式,讓地面水1以自然滲透方式經滲透材料4,滲入地下水層3,若地面水乾淨時,亦可直接進入滲透管5,由滲透管5底部直接經滲透材料4,快速滲入各地下水層3,若要更快速大量使地面水1滲入地下水層3儲存,可藉由人工加壓方式將地面水1經滲透管5,再直接由底部高壓經滲透材料4滲入地下水層3。
本發明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實施方式中於溪床上鑿滲透井2深入地下水層3時,如圖3所示,溪床上有一層很厚的伏流層7的砂石層,伏流層7的砂石層中有很豐富的水流,就是俗稱的伏流水,該伏流水是最為乾淨的水源,以此伏流水作為滲入地下水層3是最佳之水源,所以滲透井之滲透材料4應填滿與伏流層7的砂石層密接,也可使伏流層7的水能直接滲入滲透管5快速進入地下水層3,伏流水是經過伏流層的砂石過濾,所以滲入地下水層3的水是乾淨的水,雨季水多,則可在未下雨,溪水澄清乾淨時,利用人工加壓,以加速溪水滲入地下水層,將溪(河)水藉由滲透井2之滲透管5滲入到各地下水層儲存,往昔地上湧泉的景象有可能復見,同時可調查該地下水層之分布,在其分布區之範圍內,也可鑿井抽取使用,抽取時注意滲透水量與地下水位,也就不至於有地下水位下降與地層下陷的問題。
本發明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在市區地面不是柏油、水泥地面,就是建築物,透水面積有限,雨水難以滲入地下,因建築抽水或鑿井取水,容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地層下陷。在市區地面水易受汙染,不能引入地下,所以能利用的地面水,就是屋頂之雨水,該雨水經簡單過濾成為乾淨的水,直接連結進入滲透管5,滲入各地下水層,因屋頂離地面有相當之高度,自然形成壓力,能促使雨水加速滲入各地下水層儲存,因此雨季強降雨時,由於屋頂雨水排入地下水層,大量減 輕排水溝及下水道之排水負擔,有降低市區之水災發生,甚至消除水災之功能,因有地面水之補注,地下水位上升,乾季缺水時,便可適度抽取使用,同時可作為市區地下水有無受汙染之監控,由於滲透井遍布,同時也可做為汙染之清除或改善之用途。
1‧‧‧地面水
2‧‧‧滲透井
3‧‧‧地下水層
4‧‧‧滲透材料
5‧‧‧滲透井地滲透管
6‧‧‧井壁
7‧‧‧伏流層
8‧‧‧滲透管之滲透孔

Claims (3)

  1. 地下水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其特徵在於有地面水處之地面鑽滲透井深入各地下儲水層,滲透井中填滿滲透材料,使地面水與地下儲水層直接連結,產生快速滲透作用進入地下儲水層,將地面水儲存於地下儲水層,達到地下水位上升,防阻地層下陷,乾季又可適當抽取使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地下水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滲透井中裝入滲透管,使大量地面水,能直接到達各地下儲水層位置,縮短滲透距離,經滲透材料滲入地下儲水層儲存,使地下水位快速上升,防阻地層下陷。
  3. 地下水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該地面水來源為屋頂之雨水時,直接與滲透管連結,讓屋頂雨水可以不經土壤,直接到達地下各儲水層位置後,經滲透材料滲入各地下儲水層,使地下水位達到平衡狀態,防阻地層下陷,大幅降低排入排水溝,減輕排水系統負擔,防阻或降低都市水災發生,乾季時又方便取地下水使用,並作為地下水污染監控,及地下水汙染排除。
TW105116050A 2011-02-08 2011-02-08 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 TWI5962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6050A TWI596257B (zh) 2011-02-08 2011-02-08 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6050A TWI596257B (zh) 2011-02-08 2011-02-08 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1243A TW201631243A (zh) 2016-09-01
TWI596257B true TWI596257B (zh) 2017-08-21

Family

ID=57442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6050A TWI596257B (zh) 2011-02-08 2011-02-08 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962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6338B (zh) * 2020-12-16 2023-06-30 中琛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固定式的土壤污染实时监测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08555B (en) * 2002-12-20 2009-04-11 Chen Ruei Wen Water resource recycling system
TWI328061B (en) * 2007-07-10 2010-08-01 Jeffrey Chang Three-dimensional drainage process and structure in the gravity field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08555B (en) * 2002-12-20 2009-04-11 Chen Ruei Wen Water resource recycling system
TWI328061B (en) * 2007-07-10 2010-08-01 Jeffrey Chang Three-dimensional drainage process and structure in the gravity fiel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1243A (zh) 2016-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arp The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groundwater systems and recharge
Hanson et al. Ground‐water dams for rural‐water suppl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ostafaeipour Historical background, productivity and technical issues of qanats
Missimer et al. Enhancement of wadi recharge using dams coupled with aquifer storage and recovery wells
Leap Geological occurrence of groundwater
Stevanović Damming underground flow to enhance recharge of karst aquifers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worlds
CN202265891U (zh) 一种渗透式雨水排水管
Singh et al. Basics of soil erosion
CN205224164U (zh)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
TWI596257B (zh) 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
CN105401614A (zh)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
TW201311971A (zh) 地層構造維護與地下水補注儲存裝置
CN213390326U (zh) 防治水旱灾害的集雨网络设施
Ahmed et al. Groundwater dam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N110725362A (zh) 废机井填充沙子回灌雨水和储蓄水的方法
Al-Taiee Groundwater Dams, a Promise Op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Patel et al. Rainwater Harvesting-A Case Study of Amba Township, Gandhinagar
CN205369153U (zh)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综合整治结构
Alsharhan et al. Water harvesting
Raju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s to recharge depleted aquifers in water scarcity regions of India: case studies
Zarkesh et al. Performance of underground dams as a solution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Drought
Prasad et al. Rain water harvesting through tanka in Western Rajasthan
CN107893448A (zh) 打井或者废机井填充沙子回灌地下水和储蓄水的方法
CN210797433U (zh) 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降雨型滑坡防控结构
Ahmed et al.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rising and falling water levels in the Mosul Dam Lak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