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01614A -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01614A CN105401614A CN201510933626.2A CN201510933626A CN105401614A CN 105401614 A CN105401614 A CN 105401614A CN 201510933626 A CN201510933626 A CN 201510933626A CN 105401614 A CN105401614 A CN 1054016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ms
- water
- layer
- retaining dykes
- dyk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3/00—Methods or installations for obtaining or collecting drinking water or tap water
- E03B3/32—Methods or installations for obtaining or collecting drinking water or tap water with artificial enrichment, e.g. by adding water from a pond or a river
- E03B3/34—Methods or installations for obtaining or collecting drinking water or tap water with artificial enrichment, e.g. by adding water from a pond or a river of underground wate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8/00—Details of barrages or weirs ; Energy dissipating devices carried by lock or dry-dock gates
- E02B8/08—Fish passes or other means providing for migration of fish; Passages for rafts or boats
- E02B8/085—Devices allowing fish migration, e.g. fish trap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40—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 Y02A20/406—Aquifer recharg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60—Ecological corridors or buffer zo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包括在低洼有地面水处或有溪流的河床上筑有的蓄水堤坝,蓄水堤坝内储存地面水,其特点为在蓄水堤坝内开挖有复数个渗透井,所述渗透井向下深入到地下水层,使蓄水堤坝内的地面水与地下水层联接,地面水由渗透井内的渗透材料过滤后渗透进入地下水层;在渗透井中放入渗透管,渗透管与渗透井的井壁间填满渗透材料,所述渗透管设有透水孔。蓄水堤坝储存地面水,并以溢流方法自动调整泄洪水量。蓄水堤坝的结构得以使水建构成如梯形状的水梯,该水梯的蓄水堤坝留有水中生物回游孔,让水中生物得以轻松逆流方式游回到上游的原栖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包括使地面水容易渗入地下水层结构、溪流(河道)整治的蓄水堤坝与水梯结构,是一种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同时保护桥梁、堤岸,确保桥梁、堤岸安全,解决防洪、蓄水、供水、养殖、游憩、砂石供应与防止地层下陷等等问题的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维护的施工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气候变迁,环境破坏,工业发展,造成雨季暴雨成灾,溪流(河道)水流暴涨,河水冲刷溃堤,干季时河道干涸见底,破坏生物生态,再加上工业发展需水量大,不敷供应,导致寻求水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为解决水的供给问题,就是筑水库或拦沙坝,储存雨水,减少雨水排入大海,其结果造成上下游生态改变,是一种生物灭绝,破坏生态的方法,且会遭环保团体及当地民众反对,造成政府与民间对立,经济发展遭受阻碍,问题解决困难,为解决水问题,便去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严重下陷,水灾频传,结果又导致要解决地层严重下陷问题,又提出透水的铺面工法,养生池设置,但土地资源有限,设置困难,征收民地,易遭人民反对,且地面水渗入地下水层速度慢,且有一定之限度,效果不易彰显,地层仍继续严重下陷,造成建筑物安全受到威胁,沿海地区,让地表低于海平面,只好加高河岸及海岸提防,又造成地面水无法排入河川或海中,又产生水灾,如此恶性循环,生生不息,永无止境,本发明也是由此而蕴育设计产生。本发明下述的伏流层,指溪床上有一层很厚的伏流层的砂石层,伏流层的砂石层中有很丰富的水流,就是俗称的伏流水,该伏流水是最为干净的水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让地面水渗入深层地下水层,深层地下水位上升,地层可能就不致继续下陷,渗入浅层的地下水层时,浅层的地下水位上升。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包括在低洼有地面水处或有溪流的河床上筑有的蓄水堤坝,蓄水堤坝内储存地面水,其特征在于:在蓄水堤坝内开挖有复数个渗透井,所述渗透井向下深入到地下水层,使蓄水堤坝内的地面水与地下水层联接,地面水由渗透井内的渗透材料过滤后渗透进入地下水层;在渗透井中放入渗透管,渗透管与渗透井的井壁间填满渗透材料,所述渗透管设有透水孔。
所述蓄水堤坝包括第一层蓄水堤坝、第二层蓄水堤坝和第三层蓄水堤坝,所述第一层蓄水堤坝、第二层蓄水堤坝、第三层蓄水堤坝由高到低以阶梯式间隔排列构建而成,第一层蓄水堤坝有第一层生物回游孔,第二层蓄水堤坝有第二层生物回游孔,第三层蓄水堤坝有第三层生物回游孔;第一层生物回游孔大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第三层生物回游孔不能大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低洼有地面水处或有溪流的河床上筑有蓄水堤坝,蓄水堤坝内储存地面水;2)所述蓄水堤坝包括第一层蓄水堤坝、第二层蓄水堤坝和第三层蓄水堤坝,所述第一层蓄水堤坝、第二层蓄水堤坝、第三层蓄水堤坝是由高到低以阶梯式间隔排列方式构建而成,第一层蓄水堤坝有第一层生物回游孔,第二层蓄水堤坝有第二层生物回游孔,第三层蓄水堤坝有第三层生物回游孔;第一层生物回游孔大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第三层生物回游孔不能大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3)在蓄水堤坝内开挖有复数个渗透井,所述渗透井向下深入到地下水层,使蓄水堤坝内的地面水与地下水层联接,地面水经渗透井内的渗透材料过滤后渗透进入地下水层,将位于蓄水堤坝内的地面水储存于地下水层中;在渗透井中放入渗透管,渗透管与渗透井的井壁间填满渗透材料,所述渗透管设有透水孔;通过人工加压方式将地面水从渗透管经渗透材料渗入地下水层;4)上述的第一层生物回游孔的高度低于第二层蓄水堤坝的第二层最低溢流口的高度,第二层生物回游孔的高度低于第三层蓄水堤坝的最低溢流口的高度,第三层生物回游孔的高度低于蓄水堤坝下游的水平面的高度,使得水中生物能轻易地由下游水面经第三层生物回游孔穿过第三层蓄水堤坝,而进入第二层蓄水堤坝与第三层蓄水堤坝间的蓄水空间,然后再由第二层生物回游孔穿过第二层蓄水堤坝,进入第二层蓄水堤坝与第一层蓄水堤坝间的蓄水空间,再由第一层生物回游孔穿过第一层蓄水堤坝,而进入上游,水中生物能依此方式自下游逆流游回上游。
所述第一层蓄水堤坝、第二层蓄水堤坝和第三层蓄水堤坝的中间设置有溢流口,且每层蓄水堤坝是按中间低,然后其两边再以阶梯式或斜坡式往堤岸边逐渐增高方式修建的。蓄水堤坝因有自动溢流调节功能,因此蓄水堤坝也无崩塌的危险。
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是:在有地面水的低洼处如湖泊、池塘、河(溪)床等,凿渗透井深入地下水层,渗透井填满渗透材料,如砂石、透水陶粒等,并在地面水池的底部,渗透井的周围铺一层砂石等渗透材料,让地面水能由渗透材料快速渗到地下水层,且渗透材料也有净化水质作用,使渗入地下水层的水得到净化效果;渗透井开凿在河(溪)床上时,渗透井填满的渗透材料,如砂石、透水陶粒等,应填满至伏流层,与伏流层的砂石密接,这样溪(河)水就会自然渗入地下水层。在雨季水量多,为让地面水回归地下水层的量增多、速度增快,以减少排入海里的水量,可以在渗透井中装入渗透管,渗透管四周同样填满渗透材料如砂石或陶粒等,平时是以自然渗透方式,让地面水渗入地下水层。渗透井之中间放置的渗透管,因为渗透管是中空,也可让干净的水直接快速进入井的底部,能快速渗入地下水层,若要再加快速度,则可以用人工加压方式,让地面水能藉压力大量快速渗入,地面水大量渗入地下水层的结果,渗入深层地下水层时,深层地下水位上升,地层可能就不致继续下陷,渗入浅层的地下水层时,浅层的地下水位上升,则往昔的涌泉可能就会再度出现。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在溪流整治上是在河(溪)床上筑起蓄水堤坝,以截留雨季时的河(溪)水(地面水),并防止雨季暴雨时河水泛滥成灾,在筑坝堤前应先测量河(溪)床坡度,依其坡度再决定筑坝堤间距与每一坝堤高度之落差,同时应调查河床每年砂石的沉积量,作为决定河床挖除砂石的深度,使可达到蓄水与防洪的目标,同时可解决砂石供应之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其溪流整治的蓄水堤坝与一般的拦沙坝不同,一般的拦沙坝是将河(溪)的水完全拦截,造成下游河(溪)床干涸,暴雨时溪水满溢,达不到有部分雨水被截留的自动调节效果,暴雨所增加的水量满溢后必然会全数往下游倾泻,没有缓冲的作用,以致造成灾害,破坏生态,冲毁堤防或桥梁。本发明的蓄水堤坝,是在河(溪)床上筑起蓄水堤坝截留河(溪)水,当上游下雨时河水暴涨,直冲下游,因蓄水堤坝的设计是中间低,再逐渐以阶梯式或斜坡式往堤岸边增高,这样就可依水量大小,随满溢高低自动调整溢流量,当暴雨时大量的水要倾泄而进入下游时,因蓄水堤坝中间低,再逐渐以阶梯式或斜坡式往堤岸边增高的设计,使水会被部分截流,该蓄水堤坝是以满溢原理设计,所以当水越大时,蓄存水量越多,满溢水量也会越多,达到自动调整蓄水量与溢水量的均衡,使大量骤增的水量不致在瞬间往下游倾泻,以致造成灾害,在国内因流域过长,常有洪峰出现,若有本发明的分段节流自动调整的蓄水堤坝设置,洪峰就会降低峰头高度,甚至不会出现。蓄水堤坝因有自动溢流调节功能,因此蓄水堤坝也无崩塌的危险。蓄水堤坝的设计是中间低,再逐渐以阶梯式或斜坡式往堤岸边增高,因此中间冲刷力度大,堤岸边之冲刷力度就非常小,堤岸当然就不会被冲刷而崩塌。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在溪流整治中自动调节水流量与蓄水量所建造的蓄水堤坝,为维持生态平衡,让水中生物得以回游到上游的原栖身地,可以在蓄水堤坝下方留一水中生物的回游孔,与下游的河水相通。若蓄水堤坝不高,该生物的回游孔尚可发挥作用,若蓄水堤坝使上下游水位落差过大,生物回游孔的水压过大,水流过急,水中生物便无法逆流游往上游,蓄水堤坝便成为鱼类生态破坏的杀手;鱼类无法回游到上游原栖地产卵,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就失去留设生物回游孔的意义,正确的蓄水堤坝应利用设计的技巧,用蓄水堤坝的结构技术建造水梯,让水中生物得以逆流游往水坝上方,该技术就是以多层高低不同的蓄水堤坝,以阶梯式间隔排列蓄水而构建成水梯,水梯是以缓降落差使生物回游孔的水流成平缓的水平流动,让鱼类或其它水中生物得以轻易地由生物回游孔逆游穿越蓄水堤坝。蓄水堤坝的落差与层数,则以蓄水坝的落差高度决定,落差大时,层数就多,落差小时,层数就少,这样才不至于使生物回游孔的水流流动的流速与压力过大,导致水中生物逆水流上游发生困难,因而丧失该生物回游孔的设置目的。在蓄水堤坝上生物回游孔的设置,上一层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一定要低于次一层蓄水堤坝的最低溢流口,没有最低溢流口时(如拦沙坝之类),就是其最低溢流高度;从上游数起,第一个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一定要大于第二个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如果水源充足,其水量大于第一个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的泄水量时,必然会产生溢流现象;该溢流现象产生,就如同第一个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大于第二个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有相同的效果,此时第一个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就不一定要大于第二个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但在第二个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以下不论有多少个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只要不大于第二个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就可以,但每一层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的开孔都必须低于次一层较低的蓄水堤坝的最低溢流口或最低溢流高度。最后一层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是与下游连通的生物回游孔,一定要设置在下游水平面下,方便水中生物能容易地由生物回游孔逐层通过蓄水堤坝,以爬楼梯方式通过蓄水堤坝,逆游到上游的原栖身地。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其蓄水堤坝,可以让水中生物能以爬楼梯方式游到上游的原栖地的原因是以坝堤结构技术让水能产生梯子效果,蓄水堤坝的第一层蓄水堤坝(一般拦沙坝、水坝)上的生物回游孔比第二层蓄水堤坝上的生物回游孔大,且第一层蓄水堤坝的生物回游孔应开在第二层蓄水堤坝上的最低溢流口高度或最低溢流高度以下,流过第一层蓄水堤坝的水无法全部由第二层蓄水堤坝上的生物回游孔流入第二层与第三层蓄水堤坝间的蓄水空间,无法流入第二层与第三层蓄水堤坝间的蓄水空间的水就会留在第一层与第二层蓄水堤坝之间的蓄水空间并往上涨,涨到第二层蓄水堤坝的溢流口或最低溢流高度,就会溢出流入第二层与第三层蓄水堤坝间的蓄水空间。第二层蓄水堤坝上的生物回游孔应开在第三层蓄水堤坝的最低溢流口或最低溢流高度以下,第三层蓄水堤坝上的生物回游孔因不比第二层蓄水堤坝上的生物回游孔大,因此由第二层蓄水堤坝上的溢流口或最低溢流高度流入的水,及第二层蓄水堤坝上的生物回游孔流入的水,无法完全流入下游。[无法流入下游的水,就会累积在第二层与第三层蓄水堤坝间的蓄水空间往上涨,涨到第三层蓄水堤坝最低溢流口或最低溢流高度流入下游。第三层蓄水堤坝上的生物回游孔应开在下游的水平面下,以此类推,不论蓄水堤坝的落差有多高,有多少层,均可让水中生物像人们爬楼梯一样,一个阶梯游过一个阶梯轻易且顺利游回上游的原栖地,如果水源的水量大于通过生物回游孔的水量,足以溢流时,则所有蓄水堤坝上的生物回游孔,就不必有大小的分别。再深论本发明的蓄水堤坝的功能,不限于本发明的蓄水坝,一般拦砂坝或其它类型的蓄水坝,只要有此高低排列如阶梯的蓄水堤坝结构技术,便可让水中生物游回上游。例如以蓄水坝有三层来说明,水中生物可由下游穿过第三层蓄水堤坝上的生物回游孔进入第二层与第三层蓄水堤坝间的蓄水空间,然后浮上来,再由第二层蓄水堤坝上的生物回游孔穿过进入第一层与第二层蓄水堤坝间的蓄水空间,再浮上来,由第一层蓄水堤坝上的生物回游孔穿过第一层蓄水堤坝进入上游,如此,蓄水坝就不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态。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其蓄水堤坝,为维持干季时的正常水流,应调查干季时水源地的水流流量,作为生物回游孔设计流量的依据,水流量很大时,也可以设置复数个生物回游孔,原则上生物回游孔设计流量应小于干季时水源地的水流流量,这样才能维持干季时水流的生生不息。当水源地的水流流量不足,或被使用消耗时,就会消耗蓄水堤坝内蓄存的水,为维持水流的生生不息,可调节生物回游孔的孔数,若仅是单一生物回游孔时可调低孔的高度,同时可调降生物回游孔大小,以降低水的流量,用以调节干季时有充足的水源,使溪(河)床不致干涸。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是在河(溪)床上筑起蓄水堤坝,以截留雨季时的河(溪)水,平时河(溪)水由生物回游孔流入下游,当水量多时,则自然填满干季超用的水量,填满后就自动满溢由最低的溢流口流入下游,当上游下雨时河水暴涨,水位增高,则部分按溢流口高度依序流入下游,部分被蓄水堤坝截留于蓄水坝内,就不致因暴雨而暴增的雨水使河水暴涨直冲下游而造成灾害,若能就整条溪(河)流分段整治,就没有缺水的危机,及河水暴涨溃堤的危险,对生态也可得到相当程度的保护,又有防洪效果,并可增加多项资源收益。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在河(溪)床上筑起蓄水堤坝,以截留河(溪)水,当上游下雨时河水暴涨,因蓄水坝有多层蓄水堤坝以缓和水的流速,并有多层蓄水堤坝阻挡而保护水中生物,不致被急流冲走,维护正常生态。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是在河(溪)床上筑起蓄水堤坝,以截留河(溪)水,使河床不至于在干季时干涸而危害水中生物的繁殖与生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是在河(溪)床上筑起蓄水堤坝,以截留河(溪)水,也可适度作为养殖、垂钓、休憩等用途,同时美化环境。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是在河(溪)床上筑起蓄水堤坝,以截留河(溪)水,该工程如果施工于桥梁的桥墩上下游,蓄水坝有保护桥墩不被河水冲刷而裸露下陷,桥墩深植岩层,又有强化蓄水堤坝的作用,相辅相成,桥梁安全得以维护,又可依设计的河床深度取得砂石而不致危及桥墩。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其溪流(河道)整治的另一技术是在溪(河)床上凿井,由于地层有许多地下水源层,地下水源层的水是靠地表的雨水渗透地层及树根在下雨时树木枝叶吸饱水分后,从树根释出,由于地表环境被破坏,树林遭砍伐,地表不透水层增加,再加上人类无限制的抽取,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源逐渐枯竭,地层下陷,以往到处可见的泉水已不再复见,目前人类科技发达,为求科技发展及舒适生活,需水量急增,则破坏变本加厉,将造成生态浩劫,演变成人类灾难,最近气候异常,如美国全国50州有49州的冰天雪地,澳洲昆士兰省的水灾等,天灾频传,这是生态破坏的结果,因此必须尽快想对策,避免生态浩劫,不让天然灾难一再继续发生,又要有足够的水资源,唯一方法就是将雨季过剩的水资源保留,不让其快速奔入大海,不泛滥成灾,好让人类利用与生态发展,并防止地层下陷。所以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是在河(溪)床上筑起蓄水堤坝,以截留河(溪)水,贮存雨水,供干旱时使用,又可在河床上凿渗透井,利用伏流层的砂石作为过滤材料,使雨季干净的溪(河)水能大量回归渗入地下水层,当雨季水量充沛时,想要有更大量的水储存于地下水层时,也可用人工加压方式,凭借压力让更大量的水能够快速渗入地下水层,以防止地层下陷,当缺水时又可适度抽取使用,就不怕过量抽取而造成地层下陷,这样就可补充干旱时的供水,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低洼有地面水处的渗透井内有渗透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有一层很厚的伏流层的且渗透井内有渗透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蓄水堤坝与桥墩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第一层蓄水堤坝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第一层蓄水堤坝、第二层蓄水堤坝、第三层蓄水堤坝以高低如梯形间隔排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为保留夏季过剩的水资源的方法是在低洼有地面水1处或溪(河)床上筑蓄水堤坝,以储存地面水,在有地面水1处凿复数个渗透井2,深入各地下水层3,渗透井中填满如砂石或透水陶粒等渗透材料4,使地面水1与地下水层3联接,地面水1由渗透井2内的渗透材料4过滤渗透进入地下水层3,将下雨后的地面水储存于地下水层中,这样可以让地下水位升高,防止地层下陷,在干季缺水时也可适度抽取使用。蓄水堤坝内的渗透井也可以连接各种不同来源的水源,如屋顶干净的雨水或泉水等,一样可达成相同的效果;又雨季时雨水变成大量地面水,为使地面水能大量储存于地下水层,渗透井中可放入渗透管5,渗透管5与渗透井2的井壁6间同样填满如砂石、透水陶粒等渗透材料4,平常是以自然渗透方式,让地面水1以自然渗透方式经渗透材料4渗入地下水层3,若地面水干净时,亦可直接进入渗透管5,由底部直接经渗透材料4,快速渗入地下水层3储存,若要更快速大量使地面水1渗入地下水层3储存,可通过人工加压方式将地面水经渗透管5,渗透管上设有透水孔10,再直接由其底部高压经渗透材料4渗入地下水层3。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其实施方式中在溪床上开挖的渗透井2深入地下水层3时,如图2所示,在溪床上带有一层很厚的伏流层7的砂石层,带有伏流层7的砂石层中有很丰富的水流,就是俗称的伏流水,该伏流水是最为干净的水源,以此伏流水作为渗入地下水层的水源是最佳方法。所以渗透井的渗透材料4应填满与伏流层7的砂石层紧密接触,也可使伏流层7的水能渗入渗透管5快速进入地下水层3。在平时,溪(河)水可通过渗透管5的周围砂石等渗透材料4让伏流层7中的水自然渗透进入地下水层3,伏流水是经过伏流层的砂石过滤,所以渗入地下水层的水是干净的水,雨季水多,则可在未下雨,溪水澄清干净时,利用人工加压,以加速溪水渗入地下水层,将溪(河)水经渗透井2的渗透管5渗透到各地下水层储存。必要时在其分布区的范围内,也可抽取使用,抽取时注意渗透水量与水位,也就不至于有地下水位下降或地层下陷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其实施方式中在溪(河)床上和桥梁处构筑蓄水堤坝,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为三层重叠式蓄水堤坝8,在蓄水堤坝的下游水面有水平面9,蓄水堤坝8有第一层蓄水堤坝8-1、第二层蓄水堤坝8-2、第三层蓄水堤坝8-3,其以高低如梯形间隔排列构建而成,用以储存地面水,并使水形成状如梯形,让水中生物能逆流游过蓄水堤坝进入上游,以维持生态;由上游算起蓄水堤坝8的第一层称为第一层蓄水堤坝8-1,第二层称为第二层蓄水堤坝8-2,第三层称为第三层蓄水堤坝8-3。第一层蓄水堤坝8-1有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见图4),第二层蓄水堤坝8-2有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图未画出,其结构与图4类似),第三层蓄水堤坝8-3有第三层生物回游孔8-3-1(图未画出,其结构与图4类似)。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必须大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如果水源水流大于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的泄水量时,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就不一定要大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第三层生物回游孔8-3-1不能大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无论再有多少个生物回游孔,只要不大于第二层蓄水堤坝8-2的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就可以。当干季时水源的水量大于通过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的水量,必然有水蓄积于蓄水堤坝8内使水位上涨。当蓄水堤坝8内的水位上涨超过第一层蓄水堤坝8-1的第一层最低溢流口8-1-2时,就会自然溢流流入第一层蓄水堤坝8-1与第二层蓄水堤坝8-2之间的蓄水空间,由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通过第一层蓄水堤坝8-1后的水,进入第一层蓄水堤坝8-1与第二层蓄水堤坝8-2之间的蓄水空间,由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比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小,就无法完全把通过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的水全部由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泄掉,而未被泄掉的水则与由第一层最低溢流口8-1-2溢流的水就会蓄积于第一层蓄水堤坝8-1与第二层蓄水堤坝8-2之间的蓄水空间,使水位逐渐上涨。当水位涨到高于第二层蓄水堤坝8-2的第二层最低溢流口8-2-2时,水就会自然溢流进入第二层蓄水堤坝8-2与第三层蓄水堤坝8-3间的蓄水空间,由于第三层生物回游孔8-3-1又不大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第三层生物回游孔8-3-1就无法把通过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及自第二层最低溢流口8-2-2流入的水全部泄掉,就会蓄积于第二层蓄水堤坝8-2与第三层蓄水堤坝8-3间的蓄水空间中,未被泄掉的水同样会使第二层蓄水堤坝8-2与第三层蓄水堤坝8-3间的蓄水空间的水位逐渐上涨,当涨到高于第三层蓄水堤坝8-3的第三层最低溢流口8-3-2时,水就会自第三层最低溢流口8-3-2溢流进入下游的河床上。当然在自上游算起的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比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大,第三层生物回游孔8-3-1(不论几个)只要不比前一层生物回游孔、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大,就同样会发生此效果。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的高度必须低于第二层蓄水堤坝8-2的第二层最低溢流口8-2-2,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的高度必须低于第三层蓄水堤坝8-3的最低溢流口8-3-2,第三层生物回游孔8-3-1的高度必须低于蓄水堤坝下游的水平面9。这样,水中生物就可轻易地由第三层生物回游孔8-3-1穿过第三层蓄水堤坝8-3,进入第二层蓄水堤坝8-2与第三层蓄水堤坝8-3间的蓄水空间,然后往上浮起,再由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穿过第二层蓄水堤坝8-2,进入第二层蓄水堤坝8-2与第一层蓄水堤坝8-1间的蓄水空间,然后又往上浮起,再由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穿过第一层蓄水堤坝8-1,进入上游,不论蓄水堤坝有多少层,水中生物都可依此方式自下游逆流游回上游。
本发明所述的第一层蓄水堤坝8-1有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该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开口大小的设计,必须使通过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开口的水量小于干季时水源的水量,这样才能使河(溪)床的水不致干涸,若干季时水源的水量过小或没有,就必须使用蓄水堤坝内的储水,此时第一层生物回游孔8-1-1、第二层生物回游孔8-2-1、第三层生物回游孔8-3-1等的生物回游孔就要往下调整,并减少泄水量,以维持河(溪)床生态。
如图5所示,为蓄水堤坝与桥墩的一种设置位置示意图,在桥墩11之间筑有蓄水堤坝,蓄水堤坝有保护桥墩不被河水冲刷而裸露下陷,桥墩深植岩层,又有强化蓄水堤坝的作用,相辅相成,桥梁安全得以维护,又可依设计的河床深度取得砂石而不致危及桥墩。
上述本发明的蓄水堤坝构造不仅适用于本发明的蓄水堤坝,其它任何样式的蓄水堤坝,如拦沙坝、一般水坝等均可设置本发明的蓄水堤坝的结构,因式样繁多,无法一一赘述,因此有与本发明的蓄水堤坝的结构类同者,均属本发明之保护范围。
本发明未述部分为现有技术。
Claims (4)
1.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包括在低洼有地面水处或有溪流的河床上筑有的蓄水堤坝,蓄水堤坝内储存地面水,其特征在于:在蓄水堤坝内开挖有复数个渗透井,所述渗透井向下深入到地下水层,使蓄水堤坝内的地面水与地下水层联接,地面水由渗透井内的渗透材料过滤后渗透进入地下水层;在渗透井中放入渗透管,渗透管与渗透井的井壁间填满渗透材料,所述渗透管设有透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堤坝包括第一层蓄水堤坝、第二层蓄水堤坝和第三层蓄水堤坝,所述第一层蓄水堤坝、第二层蓄水堤坝、第三层蓄水堤坝由高到低以阶梯式间隔排列构建而成,第一层蓄水堤坝有第一层生物回游孔,第二层蓄水堤坝有第二层生物回游孔,第三层蓄水堤坝有第三层生物回游孔;第一层生物回游孔大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第三层生物回游孔不能大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
3.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低洼有地面水处或有溪流的河床上筑有蓄水堤坝,蓄水堤坝内储存地面水;2)所述蓄水堤坝包括第一层蓄水堤坝、第二层蓄水堤坝和第三层蓄水堤坝,所述第一层蓄水堤坝、第二层蓄水堤坝、第三层蓄水堤坝是由高到低以阶梯式间隔排列方式构建而成,第一层蓄水堤坝有第一层生物回游孔,第二层蓄水堤坝有第二层生物回游孔,第三层蓄水堤坝有第三层生物回游孔;第一层生物回游孔大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第三层生物回游孔不能大于第二层生物回游孔;3)在蓄水堤坝内开挖有复数个渗透井,所述渗透井向下深入到地下水层,使蓄水堤坝内的地面水与地下水层联接,地面水经渗透井内的渗透材料过滤后渗透进入地下水层,将位于蓄水堤坝内的地面水储存于地下水层中;在渗透井中放入渗透管,渗透管与渗透井的井壁间填满渗透材料,所述渗透管设有透水孔;通过人工加压方式将地面水从渗透管经渗透材料渗入地下水层;4)上述的第一层生物回游孔的高度低于第二层蓄水堤坝的第二层最低溢流口的高度,第二层生物回游孔的高度低于第三层蓄水堤坝的最低溢流口的高度,第三层生物回游孔的高度低于蓄水堤坝下游的水平面的高度,使得水中生物能轻易地由下游水面经第三层生物回游孔穿过第三层蓄水堤坝,而进入第二层蓄水堤坝与第三层蓄水堤坝间的蓄水空间,然后再由第二层生物回游孔穿过第二层蓄水堤坝,进入第二层蓄水堤坝与第一层蓄水堤坝间的蓄水空间,再由第一层生物回游孔穿过第一层蓄水堤坝,而进入上游,水中生物能依此方式自下游逆流游回上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蓄水堤坝、第二层蓄水堤坝和第三层蓄水堤坝的中间设置有溢流口,且每层蓄水堤坝是按中间低,然后其两边再以阶梯式或斜坡式往堤岸边逐渐增高方式修建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933626.2A CN105401614A (zh) | 2015-12-15 | 2015-12-15 |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933626.2A CN105401614A (zh) | 2015-12-15 | 2015-12-15 |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01614A true CN105401614A (zh) | 2016-03-16 |
Family
ID=55467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933626.2A Pending CN105401614A (zh) | 2015-12-15 | 2015-12-15 |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401614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12919A (zh) * | 2017-03-15 | 2017-08-04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种平原区农田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联合调度的弱连通系统 |
CN107143020A (zh) * | 2016-10-09 | 2017-09-08 | 江西基业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土壤蓄水保水的回灌井、地下建筑空间结构和施工方法 |
CN110725362A (zh) * | 2019-10-23 | 2020-01-24 | 南京科森挤出装备有限公司 | 废机井填充沙子回灌雨水和储蓄水的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6424A (zh) * | 2009-05-14 | 2010-11-17 | 蔡宜真 | 渗透井保水系统 |
KR20120040878A (ko) * | 2010-10-20 | 2012-04-30 | 박계연 | 자체 토사 조절기능을 갖는 사방댐 |
TW201233872A (en) * | 2011-02-08 | 2012-08-16 | Das Huang | A kind of remediation structure technology of hydraulic ecosystem |
CN203633272U (zh) * | 2013-12-31 | 2014-06-11 |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循环使用的渗透储水管 |
CN205224164U (zh) * | 2015-12-15 | 2016-05-11 | 柯依坤 |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 |
-
2015
- 2015-12-15 CN CN201510933626.2A patent/CN10540161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6424A (zh) * | 2009-05-14 | 2010-11-17 | 蔡宜真 | 渗透井保水系统 |
KR20120040878A (ko) * | 2010-10-20 | 2012-04-30 | 박계연 | 자체 토사 조절기능을 갖는 사방댐 |
TW201233872A (en) * | 2011-02-08 | 2012-08-16 | Das Huang | A kind of remediation structure technology of hydraulic ecosystem |
CN203633272U (zh) * | 2013-12-31 | 2014-06-11 |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循环使用的渗透储水管 |
CN205224164U (zh) * | 2015-12-15 | 2016-05-11 | 柯依坤 |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43020A (zh) * | 2016-10-09 | 2017-09-08 | 江西基业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土壤蓄水保水的回灌井、地下建筑空间结构和施工方法 |
CN107012919A (zh) * | 2017-03-15 | 2017-08-04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种平原区农田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联合调度的弱连通系统 |
CN110725362A (zh) * | 2019-10-23 | 2020-01-24 | 南京科森挤出装备有限公司 | 废机井填充沙子回灌雨水和储蓄水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Bravard et al. | River incision in south‐east France: morphological phenomena and ecological effects | |
CN101736717B (zh) | 一种清淤疏浚治理江河的方法 | |
Baba et al. | Developments in water dams and water harvesting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in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 |
CN106049347A (zh) | 一种高含沙洪水胁迫下鱼类庇护所的构建方法 | |
CN205224164U (zh) |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 | |
Al-Ansari et al. | Possibilities of restoring the Iraqi marshes known as the Garden of Eden | |
CN108612047B (zh) | 一种河湖岸坡的生态修护结构 | |
CN105401614A (zh) |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整治结构 | |
Goudie | Waterfalls: forms, distribution, processes and rates of recession | |
CN114277735A (zh) | 一种生态河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14411617A (zh) | 将雨洪水转化为可利用水量的干枯河流生态治理系统 | |
CN205369153U (zh) |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综合整治结构 | |
Muller et al. | The engineering in beaver dams | |
CN105421284A (zh) | 一种水的生态系统综合整治结构 | |
Berger et al. | Seawater intrusion reversed through artificial recharge beneath the Oxnard Plain, California | |
CN107574799A (zh) | 一种水资源蓄存及综合利用系统 | |
TWI610008B (zh) | 一種水之生態系統整治結構之蓄水壩堤 | |
TW201311971A (zh) | 地層構造維護與地下水補注儲存裝置 | |
Lhotský | The role of historical fishpond systems during recent flood events | |
Singh | Siltation problems in Sukhna Lake in Chandigarh, NW India and comments on geohydrogical changes in the Yamuna-Satluj region | |
TWI596257B (zh) | 地下水位平衡系統之技術結構 | |
Sparks | Rethinking, then rebuilding New Orleans | |
Rannie | Landscapes of the Assiniboine River watershed | |
Al-Taiee | Groundwater Dams, a Promise Op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 |
El Gayar | Impact assessment on water harvesting and valley dam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