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4588B - 無線終端機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無線終端機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4588B
TWI594588B TW103139102A TW103139102A TWI594588B TW I594588 B TWI594588 B TW I594588B TW 103139102 A TW103139102 A TW 103139102A TW 103139102 A TW103139102 A TW 103139102A TW I594588 B TWI594588 B TW I59458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terminal
wireless
dtn
networ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9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2393A (zh
Inventor
工藤正人
小野真和
Original Assignee
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2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2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45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458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combination with information about buffer occupancy at either end or at transit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8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iming considerations
    • H04L47/283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iming considerations in response to processing delays, e.g. caused by jitter or round trip time [RT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in wireless networks with changing topologies, e.g. ad-hoc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Description

無線終端機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本申請案係關於在中斷/延遲/斷線可容許網路(Disruption / Delay / Disconnect Tolerant Network,DTN)中使用的無線終端機。
中斷可容許網路(Disruption Tolerant Network)係包含複數通信節點的無線多點跳接(multi-hop)網路。中斷可容許網路亦可稱為延遲可容許網路(Delay Tolerant Network),也可稱為斷線可容許網路(Disconnect Tolerant Network)。在本說明書中,將此等網路(Disruption / Delay / Disconnect Tolerant Network)統稱表示為DTN。DTN係根據複數通信節點(以下稱為DTN節點)自主地互相中繼訊息(資料捆包或資料封包),而實現在發送地節點與目的地節點之間的訊息配送。發送地節點及目的地節點的一方或雙方可為屬於DTN的節點(DTN節點),亦可為屬於其他網路(例如網際網路、大衆蜂巢式網路或無線區域網路(無線Local Area Network,無線LAN))的節點。發送地節點及目的地節點的一方或雙方係屬於其他網路之節點時,任一DTN節點係作為在DTN與其他網路之間中繼訊息的路由器或閘道器而進行動作。
DTN係以受到DTN節點之移動及障礙物所致的無線信號遮蔽等而產生暫時性或斷續性的通信中斷作為前提。換言之,DTN前提在於:至少在某個時間點,發送地節點與目的地節點之間不存在有穩定的通信路徑。為了應付暫時性或斷續性的通信中斷,各DTN節點進行儲存轉發動作。所以,DTN亦可稱為儲存轉發型之無線多點跳接(multi-hop)網路。又,構成DTN的複數DTN節點的一部分或全部亦可為具有移動性的行動終端機。在此意義下,DTN亦可稱為儲存轉發型之無線隨意型網路(Wireless Ad Hoc Network)。DTN預想為應用於例如災難時的緊急通信,還有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TS)的車與車間通信及路與車間通信。
專利文獻1係揭示DTN節點間的訊息配送之改良。專利文獻2係揭示DTN中的路由(routing)之改良。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國際公開第2011/071045號 【專利文獻2】 國際公開第2013/076912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上所述,DTN節點進行儲存轉發動作。亦即,DTN節點必須將從某個DTN節點接收的對於目的地節點之訊息暫時性地累積於記憶體(以下稱為資料緩衝區)。並且在可以進行與其他DTN節點之通信時,DTN節點將累積在資料緩衝區的訊息依據路由協定(例如感染(Epidemic)法或散佈並等待(Spray and Wait)法)來發送至其他DTN節點。專利文獻1及2亦顯示此種儲存轉發動作。
本案發明人探討如何有效率地控制DTN節點具有的資料緩衝區。將許多訊息累積於資料緩衝區,認為是有助於提昇DTN中的訊息交換之成功率,提高訊息到達目的地節點的可能性。但是,DTN節點將許多訊息累積於資料緩衝區,具有消耗電力增加之弊端。所以,希望能恰當地決定累積於DTN節點具有的資料緩衝區之訊息的最大數量或最大保存時間。
但是,將累積於資料緩衝區的訊息之最大數量或最大保存時間在全部DTN節點之間一律定成相同可能並不恰當。此係因為,對於從發送地節點經由DTN往目的地節點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係因DTN節點而異。例如,地理上行動範圍較大(較廣)的DTN節點因為與許多其他DTN節點進行訊息交換(接觸)的可能性較高,相對地在長時間中累積許多訊息,而能將訊息發送至許多其他DTN節點之可能性較高。相對於此,例如,能與地理上行動範圍較小(較窄)的DTN節點進行訊息交換的其他DTN節點有限,所以此種DTN節點即使在長時間中累積許多訊息,亦可能是徒勞無功。專利文獻1及2並未揭示有技術係用來應付與資料緩衝區之運用有關的本問題。
所以,本案發明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無線終端機裝置、無線終端機裝置之控制方法、及程式,能進行適於DTN所代表的儲存轉發型之無線網路的有效率記憶體(資料緩衝區)控制。 (解決問題之方式)
在第1態樣中,一種儲存轉發型之無線網路中利用的無線終端機裝置包含:無線通信部;記憶體;及控制部。該記憶體構成為與該無線通信部結合,保存該無線網路中傳送的複數訊息。該控制部根據第1資訊來調整保存於該記憶體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在此,該第1資訊係關於該無線終端機裝置對於從發送地節點經由該無線網路往目的地節點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
在第2態樣中,一種儲存轉發型之無線網路中利用的無線終端機裝置之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調整步驟,根據第1資訊來調整保存在配置於該無線終端機裝置之記憶體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以保存該無線網路中傳送的複數訊息。該第1資訊係關於該無線終端機裝置對於從發送地節點經由該無線網路往目的地節點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
在第3態樣中,一種程式包含用以使電腦執行上述第2態樣之控制方法的指令群。 (發明之效果)
依據上述態樣,能提供一種能進行適於儲存轉發型之無線網路的有效率記憶體(資料緩衝區)控制的無線終端機裝置、無線終端機裝置之控制方法、及程式。
(實施發明之較佳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詳細說明具體的實施形態。各圖式中,相同或對應的元件標註相同元件符號,為使說明明確化,因應於需要而省略重複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圖1顯示本實施形態之中斷/延遲/斷線可容許網路(Disruption/Delay/Disconnect Tolerant Network,DTN)100之構成例。DTN100包含DTN節點1及複數DTN節點2。此等DTN節點藉由自主地互相中繼訊息(資料捆包或資料封包)來實現發送地節點與目的地節點之間的訊息配送。如上所述,發送地節點及目的地節點的一方或雙方可為屬於DTN100的節點(DTN節點),亦可為屬於未圖示之其他網路的節點。其他網路包含例如網際網路、大衆蜂巢式網路、及無線LAN之中至少一者。
DTN節點1及複數DTN節點2分別可為具有移動性的行動終端機(例如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等)。又,DTN節點1及複數DTN節點2分別可為裝載於汽車、航空器、鐵路車輛、及船舶等運輸工具的通信終端機。但是,此等複數DTN節點的一部分亦可為固定成無線LAN存取點的無線終端機。
DTN節點1及複數DTN節點2均進行儲存轉發動作。亦即,各DTN節點具有用以累積DTN100中傳送的訊息之記憶體(資料緩衝區)。各DTN節點將從某個DTN節點接收的目標為目的地節點的訊息累積於資料緩衝區,並且在變成可與別的DTN節點進行通信時,將累積於資料緩衝區的訊息依據路由協定(例如感染法(Epidemic)法或散佈並等待(Spray and Wait)法)來發送至別的DTN節點。
DTN節點1進行動作以根據節點資訊來調整保存在資料緩衝區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在此,節點資訊係關於DTN節點1對於從發送地節點經由DTN100往目的地節點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更具體而言,DTN節點1只要調整成如下即可:若DTN節點1對於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越大,則使保存在資料緩衝區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越大。
DTN節點1對於經由DTN100的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相對較大時,可藉由提高DTN節點1暫時性累積的最大訊息數量或最大保持時間,來提高經由DTN100的端點對端點之訊息發送之成功率。另一方面,DTN節點1的貢獻程度相對較小時,能期待藉由降低DTN節點1暫時性累積的最大訊息數量或最大保持時間,對於DTN節點1之消耗電力進行抑制。所以,DTN節點1能進行適於DTN之有效的記憶體(資料緩衝區)之控制。
DTN節點1對於經由DTN100的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可採用各種指標、基準來評估。以下顯示數個具體例。
在第1例中,DTN節點1的貢獻程度,亦可根據DTN節點1對於在DTN100內之訊息傳送而言的貢獻來評估。此時,DTN節點1的貢獻程度,亦可藉由例如在DTN100中DTN節點1所交換訊息過(接觸過)的其他DTN節點2的數量大小來評估。
更具體而言,上述的節點資訊亦可包含DTN100中的DTN節點1與其他DTN節點2之間的通信紀錄。此通信紀錄例如顯示以下至少一者:(a)在DTN100中,DTN節點1所偵測到的其他DTN節點2的數量;(b)在DTN100中,存在於DTN節點1周圍的其他DTN節點2的更換頻率;(c)在DTN100中,DTN節點1與其他DTN節點2之間傳送的訊息量;及(d)從DTN節點1的資料緩衝區刪除之前,在DTN100中訊息發送成功的比例。
在第2例中,DTN節點1的貢獻程度,亦可根據DTN節點1對於發送地節點及目的地節點中至少一者屬於與DTN100不同的其他網路時的訊息傳送而言的貢獻來評估。例如,DTN節點1之貢獻程度,係由DTN節點1對於相較於DTN100而言,提供持續性通信的其他網路之連接頻率高低來評估。相較於DTN100而言,提供持續性通信的其他網路亦可包含無線網路基礎設施。無線網路基礎設施亦可包含例如,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或進化封包系統(Evolved Packet System,EPS)等大衆蜂巢式網路、無線LAN、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網路或此等之組合。
更具體而言,上述的節點資訊亦可包含相較於DTN100而言,提供持續性通信的其他網路與DTN節點1之間的通信紀錄。此通信紀錄例如顯示以下至少一者:DTN節點1對於其他網路的連接頻率;自DTN節點1最後連接至其他網路起的經過時間;及DTN節點1與其他網路之間傳送的訊息量。
在第3例中,DTN節點1的貢獻程度,亦可根據DTN節點1對於在使用地理上分開的複數DTN間中繼訊息的DTN伺服器時之訊息傳送而言的貢獻來評估。例如,DTN節點1的貢獻程度,亦可藉由DTN節點1進行的與DTN伺服器之通信的頻率高低來評估。
更具體而言,上述的節點資訊亦可包含DTN伺服器與DTN節點1之間的通信紀錄。此通信紀錄例如顯示以下至少一者:DTN伺服器與DTN節點1的通信頻率;自DTN節點1最後與DTN伺服器通信起的經過時間;及DTN節點1與DTN伺服器之間傳送的訊息量。
在第4例中,DTN節點1的貢獻程度,亦可藉由DTN節點1的地理上行動範圍之大小來評估。DTN節點1的地理上行動範圍之大小,可將採用例如配置於DTN節點1的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機所取得的位置資訊用來計算。
在上述第1~第4之數例中,主要顯示採用關於DTN節點1的各種歷程資訊(亦即通信紀錄或移動歷程)來評估DTN節點1對於經由DTN100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之例。但是,DTN節點1的貢獻程度亦可不採用此等歷程資訊來評估。就其一例而言,亦可使用預先設定於DTN節點1的識別資訊。
預想在地震及海嘯等大規模災難時的緊急通信時,從事警察、消防、醫護及行政等人員及運輸工具(汽車及航空器等),預想會在各地的避難所與支援據點(例如警察局、公所等)之間頻繁進行往來。所以,作為從事警察、消防、醫護及行政等人員所保持的DTN節點之行動終端機(例如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PC等),亦可預先設定表示對於經由DTN的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相對較大的識別資訊。對於搭載於作為從事警察、消防、醫護、及行政等運輸工具的DTN節點之通信終端機亦同樣。另一方面,預想一般民眾會停留在1個避難據點的可能性較高。所以,作為一般民眾所保持的DTN節點之行動終端機,亦可預先設定顯示對於經由DTN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相對較小的識別資訊。
其次,以下再詳細說明DTN節點1之構成例及其動作。圖2顯示DTN節點1之構成例。無線通信部11在DTN100中與其他DTN節點2進行無線通信。亦即,無線通信部11具有對應於DTN100所使用的無線通信技術之物理層的收發機,支援DTN100所使用的無線通信技術之資料鏈結層、網路層及傳輸層的通訊協定套組。再者,無線通信部11支援捆包層通訊協定。捆包層通訊協定係位於應用層與傳輸層之間,提供DTN所須的儲存轉發方式之通信。捆包層之通訊協定資料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有時稱為訊息或資料捆包。
資料緩衝區12可保存在DTN100中傳送的複數訊息。資料緩衝區12可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及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等揮發性記憶體,或者亦可為硬碟機及快閃記憶體等非揮發性記憶體,或此等之組合。已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資料之刪除,係由無線通信部11或控制部13所控制。例如,無線通信部11或控制部13亦可在依據路由協定成功將訊息發送至既定數量之其他DTN節點2時,將該訊息從資料緩衝區12刪除。又,無線通信部11或控制部13亦可根據訊息的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將已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該訊息刪除。例如,超過訊息的最大數量時,無線通信部11或控制部13亦可從已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中最舊者起依序刪除。又,某個訊息自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起已經過最大保存時間時,無線通信部11或控制部13亦可將該訊息從資料緩衝區12刪除。
控制部13亦可如上所述進行自資料緩衝區12將訊息刪除。再者,控制部13根據節點資訊來調整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如上所述,節點資訊係關於DTN節點1對於從發送地節點經由DTN100往目的地節點的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節點資訊之具體例亦係如上所述。
圖3係顯示由控制部13所進行的資料緩衝區控制的一例之流程圖。在步驟S11中,控制部13取得表示DTN節點1對於經由DTN100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之節點資訊。在步驟S12中,根據節點資訊來調整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圖3所示的程序可周期性地進行,亦可非周期性地進行。
圖4係顯示藉由控制部13進行的資料緩衝區控制之其他例的流程圖。在圖4之例中,DTN節點1對於經由DTN100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係根據在DTN100內與其他DTN節點2之交換訊息頻率來評估。亦即,在步驟S21中,控制部13取得DTN100中的通信節點1之通信紀錄作為節點資訊。在步驟S22中,控制部13當既定期間內交換訊息的其他DTN節點2數量較多時,亦即DTN節點1之交換訊息頻率較高時,使得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較大。
依據圖4之程序,DTN節點1在DTN100內通信之角色較重要時,可使得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較大,所以能提高經由DTN100的訊息發送成功率。另一方面,依據圖4之程序,DTN節點1在DTN100內通信之角色較輕時,可使得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較小,所以能對於DTN節點1的消耗電力進行抑制。
在圖4之程序中,亦可採用關於DTN100內通信的其他指標(例如存在於DTN節點1周圍的其他DTN節點2之更換頻率或DTN節點1與其他DTN節點2之間傳送的訊息量)來取代「與其他DTN節點2之交換訊息頻率」,或與其組合。
控制部13所進行的資料緩衝區控制之例在後述的第2~第4實施形態中進一步說明。
另,在DTN100中傳送的複數訊息可認為重要性、緊急性或廣播特性彼此不同。在此,廣播特性係意指待到達特定之目的地節點的單播訊息,或待到達複數目的地節點的多播或廣播訊息。再者,廣播特性亦可包含代表目的地節點之數量或複數目的地節點所分布的地理上範圍之大小的廣播層級。重要性、緊急性、或廣播特性彼此不同的訊息,依可在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最大數量或最大保存時間上採取不同對待。
例如,屬於重要性相對上較高的第1訊息分級之訊息群,可將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最大數量或最大保存時間一起設定成大於屬於重要性相對上較低的第2訊息分級之訊息群者。藉此,能提高重要性較高的訊息發送成功率。再者,能藉由限制重要性較低的訊息之保存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來對於消耗電力增加進行抑制。
又,屬於緊急性相對上較高的第1訊息分級之訊息群,亦可將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設定成大於屬於緊急性相對上較低的第2訊息分級之訊息群者,且另一方面將最大保存時間設定為較小。此係因為,緊急性較高的訊息必須更確實地快點到達目的地節點。
又,單播訊息群亦可將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一起設定為大於廣播訊息群者。單播訊息可認為多是目的地節點位於DTN100之外的狀況,換言之多是必須從DTN100朝向其他網路進行發送的狀況(向外(outbound)發送)。因此,希望DTN節點1,保存當沒有與其他網路之連接時在DTN100中接收的單播訊息,直到與其他網路之連接恢復為止。所以,能藉由將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設定為關於單播訊息群者較大,提高單播訊息發送成功率。
<第2實施形態> 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在DTN節點1中進行的資料緩衝區控制的具體例之一。在本實施形態中,DTN100之構成例係與圖1相同,DTN節點1之構成例係與圖2相同。亦即,DTN100包含DTN節點1及其他DTN節點2。其中,安裝於本實施形態之DTN節點1的無線通信部11用以在DTN100中進行通信的能力之外,還具有用以在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中進行通信的能力。亦即,無線通信部11支援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中使用的無線通信技術。無線通信部11亦可具有DTN100用的第1硬體(例如高頻電路、DA轉換電路、AD轉換電路、及數位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與包含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用之收發機的第2硬體。無線通信部11亦可改採用軟體無線技術,兼用1個硬體用於DTN100中的通信及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中的通信。
圖5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包含DTN100的網路之構成例。在本實施形態中,預想經由DTN發送的訊息之發送地節點51及目的地節點52的至少一者係存在於與DTN100不同的其他網路之情形。在圖5之例中,發送地節點51係屬於DTN100的其他DTN節點2之一,目的地節點52係屬於網際網路通訊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網路300的節點。再者,在圖5之例中,DTN節點1作為在DTN100與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之間中繼訊息的路由器或閘道器而動作。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相較於DTN100而言可提供持續性通信。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例如包含UMTS或EPS等大衆蜂巢式網路、無線LAN、WiMAX網路、或此等之組合。
圖6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DTN節點1(控制部13)所進行的資料緩衝區控制之例的流程圖。在圖6之例中,DTN節點1對於經由DTN100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係根據DTN節點1對於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的連接頻率高低來評估。亦即,在步驟S31中,DTN節點1(控制部13)取得與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之通信紀錄作為節點資訊。在步驟S32中,DTN節點1(控制部13)當DTN節點1對於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之連接頻率較大,使得保存於使得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較大。
依據圖6之程序,DTN節點1在DTN100與其他網路(在圖5之例中為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之間的訊息中轉之地位較重要時,可使得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較大。因此,能提高經由DTN100的訊息發送成功率。另一方面,依據圖6之程序,DTN節點1在DTN100與其他網路之間的訊息中轉之地位較輕時,可使得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較小,所以能對於DTN節點1之消耗電力進行抑制。
在圖6之程序中,亦可採用關於DTN節點1與其他網路之間的訊息中轉之其他指標(例如,自DTN節點1最後連接至其他網路起的經過時間,或DTN節點1與其他網路之間傳送的訊息量),來取代「對於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之連接頻率」或與其組合。
<第3實施形態> 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在DTN節點1中進行的資料緩衝區控制的具體例之一。在本實施形態中,DTN100之構成例係與圖1相同,DTN節點1之構成例係與圖2相同。亦即,DTN100包含DTN節點1及其他DTN節點2。
圖7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包含DTN100的網路之構成例。在本實施形態中,預想為使用有在複數DTN間中繼訊息的DTN伺服器。在圖7之例中,發送地節點51係屬於DTN100的其他DTN節點2之一,目的地節點52係屬於其他DTN101的DTN節點。再者,DTN節點1作為在DTN100與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之間中繼訊息的路由器或閘道器而進行動作。又,在圖7之例中,將DTN伺服器40配置於IP網路300。DTN伺服器40從DTN節點1經由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0及IP網路300而接收從發送地節點51發送的訊息。並且,DTN伺服器40將從發送地節點51發送的訊息,經由IP網路300、無線網路基礎設施201及DTN101而發送至目的地節點52。
圖8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DTN節點1(控制部13)所進行的資料緩衝區控制之例的流程圖。在圖8之例中,DTN節點1對於經由DTN100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係根據DTN節點1與DTN伺服器40進行通信的頻率之高低來評估。亦即,在步驟S41中,DTN節點1(控制部13)取得與DTN伺服器40之通信紀錄作為節點資訊。在步驟S42中,DTN節點1(控制部13)當與DTN伺服器40的通信頻率較大時,則使得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較大。
依據圖8之程序,DTN節點1在DTN100與DTN伺服器40之間的訊息中轉之地位較重要時,可使得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較大。因此,能提高經由DTN100的訊息發送成功率。另一方面,依據圖8之程序,DTN節點1在DTN100與DTN伺服器40之間的訊息中轉之地位較輕時,可使得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較小,所以能對於DTN節點1之消耗電力進行抑制。
在圖8之程序中,亦可採用關於DTN節點1與DTN伺服器40之間通信的其他指標(例如,自DTN節點1最後與DTN伺服器40通信起的經過時間,或DTN節點1與DTN伺服器40之間傳送的訊息量)來取代「DTN節點1所與DTN伺服器40進行通信的頻率」或與其組合。
<第4實施形態> 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在DTN節點1中進行的資料緩衝區控制的個具體例之一。在本實施形態中,DTN100之構成例係與圖1相同,DTN節點1之構成例係與圖2相同。亦即,DTN100包含DTN節點1及其他DTN節點2。
圖9係顯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DTN節點1(控制部13)所進行的資料緩衝區控制之例的流程圖。在圖9之例中,DTN節點1對於經由DTN100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係根據DTN節點1的地理上行動範圍之大小來評估。亦即,在步驟S51中,DTN節點1(控制部13)取得DTN節點1之移動歷程。DTN節點1之移動歷程亦可根據GPS接收機所取得的位置資訊來計算。在步驟S52中,當DTN節點1(控制部13)根據移動歷程而掌握的DTN節點1之地理上行動範圍較大,則使得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較大。
DTN節點1的行動範圍較大,可期待DTN節點1能與較多其他DTN節點2交換訊息的可能性較高,或DTN節點1能連接至無線網路基礎設施的可能性較高。所以,依據圖9之程序,藉由在DTN節點1的行動範圍較大時使得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較大,能提高經由DTN100的訊息發送成功率。另一方面,依據圖9之程序,當DTN節點1的行動範圍較小時,能縮小保存於資料緩衝區12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所以能對於DTN節點1之消耗電力進行抑制。
<其他實施形態> 上述的複數實施形態亦可適當組合而實施。
上述的複數實施形態係採用容許中斷/延遲/斷線(Disruption/Delay/Disconnect Tolerant Network,DTN)作為具體例來說明。但是,上述實施形態之揭示可廣泛應用於儲存轉發型之無線網路、例如延遲可容許網路(Delay Tolerant Network)、儲存轉發型之無線多點跳接網路、或儲存轉發型之無線隨意型網路。
上述複數實施形態所說明的DTN節點1所致之資料緩衝區的控制處理亦可藉由使電腦系統執行程式而實現。具體而言,只要製作一個或複數程式,該程式包含用以使電腦系統執行本說明書中採用流程圖等說明的演算法之指令群,並將該程式供給至電腦系統即可。
此程式可使用各種類型的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媒體(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來存放並供給至電腦。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媒體包含各種類型的具有實體之記錄媒體(tangible storage medium)。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媒體之例,包含:磁氣記錄媒體(e.g.軟碟,磁帶,硬碟機)、光學磁性記錄媒體(e.g.磁光碟)、唯讀光碟記憶體(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CD-ROM)、CD-R、CD-R/W、半導體記憶體(e.g.光罩ROM、可規劃記憶體(Programmable ROM,PROM)、可抹寫式可規劃記憶體(Erasable PROM,EPROM)、快閃記憶體(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又,程式亦可藉由各種類型的暫時性電腦可讀取媒體(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來供給至電腦。暫時性電腦可讀取媒體之例,包含:電信號、光信號、及電磁波。暫時性電腦可讀取媒體可經由電線及光纖等有線通信途徑或無線通信途徑將程式供給至電腦。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僅係關於本案發明人獲得之技術思想的應用之例。亦即,該技術思想當然不僅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進行各種變更。
本申請案係以2013年11月13日申請的日本申請案特願2013-234549號案為基礎主張優先權,並在此引用其全部揭示內容。
1、2‧‧‧中斷可容許網路(DTN)節點
11‧‧‧無線通信部
12‧‧‧資料緩衝區
13‧‧‧控制部
40‧‧‧中斷可容許網路(DTN)伺服器
51‧‧‧發送地節點
52‧‧‧目的地節點
100、101‧‧‧中斷可容許網路(DTN)
200、201‧‧‧無線網路基礎設施
300‧‧‧Internet Protocol(IP)網路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DTN之構成例。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DTN節點之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資料緩衝區之控制方法的一例之流程圖。 圖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資料緩衝區之控制方法的一例之流程圖。 圖5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包含DTN的網路構成的一例。 圖6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資料緩衝區之控制方法的一例之流程圖。 圖7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包含DTN的網路構成的一例。 圖8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資料緩衝區之控制方法的一例之流程圖。 圖9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資料緩衝區之控制方法的一例之流程圖。
S11~S12‧‧‧步驟

Claims (29)

  1. 一種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係儲存轉發型之無線網路中利用的無線終端機裝置,並包含:無線通信部;記憶體,與該無線通信部結合,保存在該無線網路中傳送的複數訊息;以及控制機構,根據第1資訊來調整保存於該記憶體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且該第1資訊係關於該無線終端機裝置對於從發送地節點經由該無線網路而往目的地節點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控制機構進行調整,使得該貢獻程度越大,該最大數量及該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越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貢獻程度係根據該無線終端機裝置對於其他通信網路的連接頻率高低來評估。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無線網路包含複數終端機群組,該貢獻程度係根據在該複數終端機群組間中繼訊息的伺服器與該無線終端機裝置進行通信的頻率高低來評估。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貢獻程度係根據該無線終端機裝置的地理上行動範圍之大小來評估。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第1資訊包含該無線網路中的該無線終端機裝置與其他無線終端機之間的第1通信紀錄。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第1通信紀錄顯示以下至少一者:(a)該無線網路中該無線終端機裝置所偵測到的其他無線終端機數量;(b)該無線網路中存在於該無線終端機裝置周圍的其他無線終端機之更換頻率;(c)該無線網路中該無線終端機裝置與其他無線終端機之間傳送的訊息量;(d)從該記憶體刪除各訊息之前,在該無線網路中成功地完成各訊息之發送的比例;及(e)與對於經由該無線網路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較大之其他無線終端機的連接頻率。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第1資訊包含其他通信網路與該無線終端機裝置之間的第2通信紀錄。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第2通信紀錄顯示以下至少一者:該無線終端機裝置連接過的該其他通信網路數量;該無線終端機裝置對於該其他通信網路的連接頻率;自該無線終端機裝置最後連接至該其他通信網路起的經過時間;及該無線終端機裝置與該其他通信網路之間傳送的訊息量。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其他通信網路包含無線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LAN)及大衆蜂巢式網路的其中至少一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無線網路包含的複數終端機群組,該第1資訊包含在該複數終端機群組間中繼訊息的伺服器與該無線終端機裝置之間的第3通信紀錄。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第3通信紀錄顯示以下至少一者:該無線終端機裝置進行之與該伺服器的通信頻率;自該無線終端機裝置最後與該伺服器通信起的經過時間;及該無線終端機裝置與該伺服器之間傳送的訊息量。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第1資訊包含預先設定於該無線終端機裝置的識別資訊, 該識別資訊顯示該貢獻程度之大小。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無線終端機裝置,其中,該無線網路中傳送的各訊息,係分配有依據緊急性或廣播特性來區別的第1或第2分級,該控制機構,對於分配為該第1分級的訊息與分配為該第2分級的訊息,分別適用不同的最大數量或最大保存時間。
  15. 一種控制方法,其係儲存轉發型之無線網路中利用的無線終端機裝置之控制方法,並包含以下步驟:調整步驟,根據第1資訊來調整保存在配置於該無線終端機裝置之記憶體的訊息之最大數量及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以保存該無線網路中傳送的複數訊息;且該第1資訊係關於該無線終端機裝置對於從發送地節點經由該無線網路往目的地節點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控制方法,其中,該調整步驟包含進行調整,使得該貢獻程度越大,該最大數量及該最大保存時間的至少一者越大。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或16項之控制方法,其中, 該貢獻程度係根據該無線終端機裝置對於其他通信網路的連接頻率之高低來評估。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或16項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無線網路包含複數終端機群組,該貢獻程度係根據在該複數終端機群組間中繼訊息的伺服器與該無線終端機裝置進行通信的頻率之高低來評估。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或16項之控制方法,其中,該貢獻程度係根據該無線終端機裝置的地理上行動範圍之大小來評估。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或16項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第1資訊包含該無線網路中的該無線終端機裝置與其他無線終端機之間的第1通信紀錄。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第1通信紀錄包含以下至少一者:(a)該無線網路中該無線終端機裝置所偵測到的其他無線終端機數量;(b)該無線網路中存在於該無線終端機裝置周圍的其他無線終端機之更換頻率;(c)該無線網路中該無線終端機裝置與其他無線終端機之間傳送的訊息量; (d)從該記憶體刪除各訊息之前,在該無線網路中成功地完成各訊息之發送的比例;及(e)與對於經由該無線網路之訊息傳送成功而言的貢獻程度較大之其他無線終端機的連接頻率。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或16項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第1資訊包含其他通信網路與該無線終端機裝置之間的第2通信紀錄。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第2通信紀錄顯示以下至少一者:該無線終端機裝置連接過的該其他通信網路數量;該無線終端機裝置對於該其他通信網路之連接頻率;自該無線終端機裝置最後連接至該其他通信網路起的經過時間;及該無線終端機裝置與該其他通信網路之間傳送的訊息量。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控制方法,其中,該其他通信網路係無線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LAN)及大衆蜂巢式網路其中至少一者。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或16項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無線網路包含複數終端機群組,該第1資訊包含在該複數終端機群組間中繼訊息的伺服器與該無線終端機裝置之間的第3通信紀錄。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第3通信紀錄顯示以下至少一者:該無線終端機裝置進行之與該伺服器的通信頻率;自該無線終端機裝置最後與該伺服器通信起的經過時間;及該無線終端機裝置與該伺服器之間傳送的訊息量。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或16項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第1資訊包含預先設定於該無線終端機裝置的識別資訊,該識別資訊顯示該貢獻程度之大小。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或16項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無線網路中傳送的各訊息,係分配有依據緊急性或廣播特性來區別的第1或第2分級,該調整步驟包含對於分配為該第1分級的訊息與分配為該第2分級的訊息,分別適用不同的最大數量或最大保存時間。
  29. 一種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媒體,其存放有用以使電腦執行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28項中任一項之控制方法的程式。
TW103139102A 2013-11-13 2014-11-11 無線終端機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TWI5945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4549 2013-1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2393A TW201532393A (zh) 2015-08-16
TWI594588B true TWI594588B (zh) 2017-08-01

Family

ID=53057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9102A TWI594588B (zh) 2013-11-13 2014-11-11 無線終端機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7789B2 (zh)
EP (1) EP3070992B1 (zh)
JP (1) JP6137331B2 (zh)
KR (1) KR101768925B1 (zh)
CN (1) CN105684548B (zh)
AR (1) AR098387A1 (zh)
TW (1) TWI594588B (zh)
WO (1) WO20150721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5717B2 (ja) * 2019-01-09 2023-01-31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11510385B (zh) * 2020-06-18 2020-09-2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行为相似模型的容滞网络端到端时延改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78427A1 (ja) * 2007-12-17 2009-06-25 Nec Corporation 経路制御方法およびノー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47058B1 (en) * 1998-03-30 2001-06-12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network packets using time stamps
JP3898965B2 (ja) 2002-03-06 2007-03-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及び基地局
US8942219B2 (en) * 2007-04-13 2015-01-27 Hart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Suppor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and device communicat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FR2917552B1 (fr) * 2007-06-15 2009-08-28 Sagem Defense Securite Procede de regulation de la gigue de transmission au sein d'un terminal de reception
JP5326840B2 (ja) * 2009-06-10 2013-10-30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5772597B2 (ja) 2009-12-09 2015-09-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共有システム
JP5472064B2 (ja) * 2010-11-30 2014-04-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転送装置、データ転送方法およびデータ転送プログラム
US8774192B2 (en) * 2011-09-10 2014-07-08 Arnab Das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robustness improvement in a mobile ad hoc network using reputation-based routing
US9451529B2 (en) 2011-11-21 2016-09-20 Nec Corporation Route information exchange metho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route information exchange program
JP6010903B2 (ja) * 2011-12-09 2016-10-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US9119226B2 (en) * 2012-04-13 2015-08-2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for content and host-centric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delay-tolerant MANETs
US9444751B1 (en) * 2012-08-03 2016-09-13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Backpressure with adaptive redundancy
CN102957608A (zh) * 2012-12-10 2013-03-06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容迟容断网络的路由算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78427A1 (ja) * 2007-12-17 2009-06-25 Nec Corporation 経路制御方法およびノード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slam, A. and Waldvogel, M. (2008) "Reality-Check for DTN Routing Algorithms,"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Workshops, 2008. ICDCS '08. 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7-20 June 2008 *
Z. Guo, G. Colombi, B. Wang, J.-H. Cui, D. Maggiorini, and G. P. Rossi, "Adaptive routing in underwater delay/disruption tolerant sensor networks," i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Annu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on Demand Network Systems and Services (WONS '08), 200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2393A (zh) 2015-08-16
US10637789B2 (en) 2020-04-28
WO2015072108A1 (ja) 2015-05-21
JP6137331B2 (ja) 2017-05-31
KR101768925B1 (ko) 2017-08-17
EP3070992B1 (en) 2020-07-29
US20160205030A1 (en) 2016-07-14
EP3070992A4 (en) 2017-08-16
CN105684548B (zh) 2019-03-01
EP3070992A1 (en) 2016-09-21
CN105684548A (zh) 2016-06-15
JPWO2015072108A1 (ja) 2017-03-16
KR20160043004A (ko) 2016-04-20
AR098387A1 (es) 2016-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15047B1 (ko) 서버 및 그 통신 방법
JP2006115354A (ja) 移動端末、制御装置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JP6183536B2 (ja) Disruption/Delay/Disconnect Tolerant Networkで利用されるノード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chida et al. Proposal of data triage methods for disaster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based on delay tolerant networking
JP4689630B2 (ja) 通信端末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2013135295A (ja) 通信システム、中継装置、地震情報通知装置及び経路切替方法
Filho et al. Satisfactory video dissemination on FANETs based on an enhanced UAV relay placement service
TWI594588B (zh) 無線終端機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Mao et al. WiMAX for 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
Uchida et al. Proposal of dynamic FEC controls with population estimation methods for delay tolerant networks
JP2014516216A (ja) 電子コンテンツを受信側デバイスにルーティング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Mitsuishi et al. On demand routing scheme for real-spatial information based group communication
Sugiyama et al. Multibuffers Control Considering the Number of Replications in a DTN
Nakamura et al. Realistic mobility aware information gathering in disaster areas
Miura et al. Message reply method by making use of node location advertisement in VANET
SILVĂŞAN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ANET Routing Protocols in Disaster Situations